广州改革方案(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09:15:11
广州改革方案(实用12篇)
时间:2023-11-17 09:15:11     小编:温柔雨

方案的成本效益分析是决策的重要依据,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6) 方案的实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计划和进度安排。方案制定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持,更需要实践的经验和过程中的总结。

广州改革方案篇一

小学生作业负担重一直是家长及社会关注的教育焦点问题之一。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重新认识“作业”的内涵,改变传统的作业观,将实践性、探究性作业纳入作业改革的范畴和视野。

我们学校是新建小学,从一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素质能力,在创建绿色作业方面进行研究,让学生家庭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起来,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及活动巧妙联系,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学生不但喜欢做,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会牢固,也使得孩子作图、绘画、审美等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下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学校的部分绿色作业设计情况:

先以数学作业为例,介绍六种作业形式:

1、游戏式作业:游戏式作业是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数学作业。例如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通过“马兰花”的游戏感受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视频)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培养用数学语言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低年级的游戏形式有很多:对口令、节奏律动等。

2、情境式作业:生动的情境式作业,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如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后,设计情境活动,让孩子根据情景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学生将体育课的场景运用到数学课中,画出了同学们活动的情景并用算式表示出来,将枯燥的加减法计算题目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易于理解并提高了兴趣感。(图片)。

3、绘画式作业:“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结合。

教学。

内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不仅能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一件件艺术品。如在二年级上期,我们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更好帮助孩子理解“乘法的意义和乘加乘减”的知识,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请你设计一幅图案,能够体现乘法的意义,并在下面列上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的读作。像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间,统计的作业,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

4、制作式作业:在学完《认识图形》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实践操作拼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和剪贴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等,使学生真正了解图形的特征,感悟图形的特性。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学生用对称图形设计一幅有色彩、有内容的情境图,将数学知识表现在美丽的画卷中。

5、整合式作业:每学习完一个单元的数学知识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能逐步学会自己进行“单元知识的整合”。他们可以针对所学单元知识点,制作数学知识手抄报,图文并茂的展现本单元数学知识,学生可以选择课本上的重难点进行整合,也可以选择自己解决不了的数学题进行整合。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找规律,学生创编自己喜欢的规律,数字、文字、图案都可以,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等单元也可以设计整合式作业。

在复习阶段,我们还给孩子布置了《解决问题》、计算(口算、列式计算、看图列式、比较大小等)的知识整理,孩子将本学期学过的解决问题的类型一一列举,进行有效整理的同时,也养成了归类整理的好习惯。我校语文教学也积极建设绿色作业,把优秀的单元作文装订成班级期刊,互相阅览学习。

思维的思辨型训练题和拓展延伸训练题。在思维训练中体现不同的教育对象的不同要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适当降低难度,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可以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先把题目弄懂;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一题多解,对同一例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启发引导,一题多变,拓展延伸。(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或同桌、四人小组合作,设计一份作业。教师要挑选出好的作业,讲评好的地方,让大家学习,并建立“作业超市”张贴作业,供他人学习观赏。结合班上评比评选出“最佳设计奖”和“最佳挑战奖”。

我校除在平时作业上采取新形式进行作业变革外,还考虑到设置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素养的寒暑假作业新形式,语文提倡学生大量阅读,给出推荐书目,写出读后感,找出美文美句,以手抄报形式呈现;以小练笔和摄影等形式记录自己的假期见闻。例如寒假期间我校三年级语文作业,让学生搜集过年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感受制作手抄报,突出“年味”;以“孝”为主题设置实践作业,比如“给长辈洗脚”、分担家务,进行“情味”的感恩教育。学生根据推荐书目《爱的教育》以及学生自选书目《女生日记》等写出读后感,让学生品味浓浓的书香。三四年级数学作业结合下学期教材以“年货采购”、“数学环保知识”为主题,让学生调查记录购买年货的重量和价格,感受综合实践作业的魅力。一年级的趣味数学、身边的数学,二年级的数学乐园都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三四年级英语开展“我是小小设计家”的英汉词典制作大赛,把学过的英语单词进行归类整理。

以上是我校进行绿色作业研究的点滴收获。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知识掌握牢固了,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再接再厉,不断改变创新,使学生不但喜欢这样的作业形式,也能从课业负担中充分解脱出来。

广州改革方案篇二

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要任务。为真正把课堂教改模式抓到实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学生素质,提升自我教育科研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局面。

二、实施策略。

(一)导学案设计。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充分了解学情。钻研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准确把握每节课的目标及重难点。

2.多从学生角度思考,严格控制教师讲解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知识的生成,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的能力。

3.教师语言要以引导点拨评价为主。引导点拨要把握好深浅,组织教学要机制科学,评价更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4.程序设计要符合课型特点,形成科学的模式。新授课:情境-问题-策略研究-达标检测;练习课:回忆总结-练习巩固-达标检测;复习课:构建知识框架-方法梳理-典型题目训练-达标检测。

(二)课堂教学。

1.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从积极的发言中了解学情,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2.严格落实课堂教学四常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的平台。

3.明确小组分工,发挥好行政组长和科任组长的火车头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充分认识到倾听、提问、争辩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形成有交流,有示范,有竞争,有帮扶的小组协作学习机制。

4.评价小结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小组的整体发展。

(三)评价机制。

1.评价要从学生的听、说、思、辩、讲、评、做入手,从课前准备、课上表现、小组协作、课内外及家庭作业的完成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

2.实行学生自我反思,学生对自己一天的在校情况进行回顾,并填写反思记录。

3.发挥好小组评价总结作用,每组每周要进行小结评价,每位组员客观的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4.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及时性互评、师评。同时与作业评价、个别辅导评价相结合。

5.家长参与评价。坚持家校联系,家长对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劳动、品行进行评价。

三、方法与措施。

1.备好导学案,客观,适用,坚持课后反思。

2.积极参加研训,从其他教师的课堂中学习课改新理念、新教法,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3.加强业务学习,从教育类书刊杂志、网络媒体中了解课改动态,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4.协助班主任做好小组建设工作。科学划分小组,组织各小组制定组名、口号,进行小组分工,定期进行组长培训。

5.配合班主任,开好班会、家长会,齐心协力抓好班级管理,加强家校联系。

6.制定培优辅差计划,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高质高效课堂发展。

7.加强学生读写姿势、书写习惯的培养,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广州改革方案篇三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推动我省公益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xx〕5号),结合江苏实际,现就分类推进我省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公益事业,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明确功能定位,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进取,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胆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坚持统筹兼顾,整体配套衔接,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主要目标。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20xx年前,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具有江苏特点的公益服务体系,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前。

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20xx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20xx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等方面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二、工作任务。

(一)按照社会功能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在前期清理规范的基础上,明确事业单位分类范围,规范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严格事业单位分类程序。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

(二)稳步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按照是否完全或主要履行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从严认定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不以机构名称、经费来源、人员管理方式等作为依据。

对已认定为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在其他职责剥离后,在规范和调整其行政职能、重新核定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可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确需单独设置行政机构的,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改革中涉及行政机构编制调整的,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总额,主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调剂出来的空额逐步解决。

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在过渡期内继续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履行职责,使用事业编制且只减不增,依照现行机构编制、人事、财务、社会保险等政策规定实施管理。

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认真梳理职能,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后,要重新明确事业单位职责、划定类别,工作任务不足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

按照事业单位不再承担行政职能的改革方向和管理要求,今后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三定"规定等规范性文件时,原则上不再授权或委托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

(三)积极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

1.加快推进转企改制。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要加快转企改制,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要周密制定转企改制工作方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核实债权债务,界定和核实资产,由同级财政部门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事业单位转为国有企业的,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内部改革,转变管理机制,并依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与原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其国有资产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负责。鼓励事业单位转企的同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依法组建公司制企业、合伙企业或个人独资企业。转企改制单位要按规定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商登记,并依法与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或接续社会保险关系。

2.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为平稳推进转企改制工作,可给予过渡期,一般为5年。在过渡期内,对转企改制单位给予适当保留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在离退休人员待遇方面,转企改制前已离退休人员,原国家和省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支付方式和待遇调整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转企改制前参加工作、转企改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保证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在医疗保障方面,离休人员继续执行现行办法,所需资金按原渠道解决;转企改制前已退休人员,转企改制后继续按规定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障等待遇。有条件的转企改制单位,可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要进一步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

(四)深化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

1.优化布局结构。加强公益事业的统筹规划,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重大社会公益项目立项与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有效对接,为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公益事业留下足够空间。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整合职责功能相近的事业单位,提升公益服务能力。优化事业单位层级分布,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省级主要举办承担全省性、示范性或者跨区域、跨流域公益服务事业单位。

2.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保证其依法决策、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并承担责任。

3.规范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贯彻落实《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全面规范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事项。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机构编制管理。推进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动态管理长效机制,用好用活现有编制资源。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预算等综合约束机制。加快建立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公益性职责履行情况的定期评估制度。探索对事业单位部分岗位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

4.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管理。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实现。不宜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继续完善现行管理模式。

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健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分类人事管理,依照编制管理办法分类设岗,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6.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结合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根据改革进程,不断探索完善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分类管理办法。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和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

7.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积极研究并逐步推进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实行省级统筹,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妥善保证其养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保持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探索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

8.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负责人奖惩与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加强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重要事项和年度报告要向社会公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益服务事项要进行社会公示和听证。

9.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及时调整党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促进事业发展、完成本单位中心任务中的领导核心或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在事业单位的贯彻执行。

(五)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

1.大力发展公益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不断拓展公益服务领域,增加公益服务品种,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满足全省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益服务需求。

2.强化政府责任。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优先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公益服务,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服务"六大体系",把公益服务资源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益服务水平差距,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公益服务。

3.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公益事业领域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和国(境)外资本,以出资创办、入股联办和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兴办公益事业,或通过捐赠等形式参与公益服务。创新公益服务提供方式,采用政府购买、合同外包、特许经营、投资补贴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医疗、科技、教育、社会福利、文化、旅游、体育等公益事业,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

(六)完善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构建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长效机制,对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公益事业优先保障。制定和完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财政政策,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公益事业的投入机制。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严格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2.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按照国家政策和以事定费的原则,结合不同事业单位的具体特点和财力,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财政支持办法,合理制定标准,实行动态调整,健全监管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根据财务收支状况等,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3.推进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建立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强化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与执行,规范政府采购操作执行行为。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严格收费项目和标准审批。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

三、组织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

(一)健全领导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改革信心,坚持改革方向,加强组织领导。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审议改革政策,协调处理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改革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编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的改革负总责,要抓紧建立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和具体办法,并抓好组织落实。

(二)加强协作配合。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机构编制、组织、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按照领导小组明确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指导做好相关工作,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所属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妥善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要按照现行的领导体制和政策规定,继续推动行业体制改革。

(三)积极稳妥实施。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按照有利于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注重把握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加强统筹协调,做到条块结合、上下结合,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不搞"一刀切",平稳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严格遵守组织人事、机构编制和财经纪律,严禁突击提拔干部、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违反规定提高干部职级待遇。加强新闻宣传,把好宣传口径,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要深入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广州改革方案篇四

体育改革后,中长跑想拿满分,学生只有从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再提高20%。下面一起来看看广州市2017年中考体育改革的最新解读吧!

初二学生家长如果选择游泳作为中考必考项,可从自由泳或蛙泳中选择一项进行训练。初二学生家长如果选择游泳作为中考必考项,可从自由泳或蛙泳中选择一项进行训练。

国庆前夕,广州中考体育改革方案尘埃落定,2016年广州体育考试维持不变,而2017年则稍作调整:游泳成为必考项目,学生可以在游泳、中长跑二选一,但长跑标准调整为执行省教育厅规定的评分标准,难度增大。

体育在广州中考占60分,一直是许多学生拿满分的科目,但2017年改革之后,随着难度的增大,不确定性随之增加,考生如何拿满分,成为初二学生家长面临的问题。

根据广州市教育局的安排,2016年体育考试办法与2014、2015年保持不变,考试内容和成绩评定标准、考试时间等仍然按照《2014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实施意见》执行。

目前广州中考体育考试的成绩,分统一考试40分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20分,共计60分,计入学业总分。统一考试项目包括必考及选考项目。必考项目:800米(女)、1000米(男)。选考项目五选一:立定跳远、三级蛙跳、一分钟跳绳、投掷实心球、推铅球。统一考试计分方法:普通中考考生要参加必考项目及选考项目,成绩取2个项目的平均分,再乘以0.4。体育素质综合评价包括三部分考核,分别为体育课成绩10分,初一、初二体育课各满分5分;体育运动技能成绩6分,8选2测试(注:体育运动技能项目八选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游泳、跳绳),每项合格3分,不合格0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4分,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计分。

2017年中考体育考试将做以下调整:一是将女子800米跑、男子1000米跑的现行标准,调整为执行省教育厅规定的`评分标准;二是增加游泳为必考项目。学生可在游泳、中长跑两个必考项目中任选一项进行考试。调整后的中考体育考试办法,于2017年度正式实施,也就是说,初二学生面临着本次体育改革。

由于中长跑难度增加,部分学生为了拿满分或较高的分数,可能会寻求校外的体育培训,这将带来中考体育培训的需求。另外,大量的中考游泳培训项目也可能涌现。记者了解到,明师教育计划寒假开始增设体育科目。

如果中考体育必考项目选择“中长跑”,那么要拿满分,面临的挑战是难度增加。之前是按广州市的评分标准,而2017年是按省教育厅规定的评分标准,市标准的难度只有省的80%,即以前中考男子1000米跑345拿100分,但现在要跑321才能拿100分;以前中考女子800米跑330可以拿100分,但现在要跑306才能拿100分。

资深老师建议,中考体育中长跑可以通过分段训练来进行,具体而言,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这学期开始一直到寒假。这一阶段,学生要按照计划进行体能训练,每天都坚持慢跑,不要求速度,也不用计时间,只是提高自己的体力和体能。

第二阶段,从下学期开始,学生主要进行提高速度、耐力的训练。学生可以把考试要求的长跑距离分成若干段来进行训练。比如女生可将800米跑分成2段,每段 400米。学生自己计时间,第一段一般要求在1分40秒到1分50秒的时间跑完,然后休息3分钟,再继续按照相同的时间把剩下的一段路程跑完。通过这样的分段训练,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跑步速度。

第三阶段,就是在考试前,学生可以自己进行计时模拟测试。

如果中考体育必考项目选择“游泳”,那么怎么拿满分呢?

游泳考试的具体实施,可以从珠三角其他城市看出一些趋势。以珠海为例,游泳考试不限泳姿,但需从蛙泳、自由泳(即爬泳)、仰泳、蝶泳四种泳姿中选择一种,每位考生仅有一次考试机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游泳考试有六种犯规作零分处理:游进和转身时脚踩池底;游进和转身时扒扶池壁或水线;游进中途停顿;游进中改变已选择的泳姿;游进中,考生借助设备(如手蹼、脚蹼、泳圈等)辅助前进;越过水线或妨碍他人。

而根据《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项目评分标准》,游泳项目提供了自由泳和蛙泳的评分标准。所以,初二学生家长如果选择游泳作为中考必考项,可以从自由泳或蛙泳中选择一项进行训练。

中考体育考试,除了必考项,还有选考项目五选一:立定跳远、三级蛙跳、一分钟跳绳、投掷实心球、推铅球。中考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选考项目,只要搭配得当,平均分仍旧有提高空间。专业人士建议,对于爆发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可选择立定跳远;对于上肢及腰腹力量较好的学生适合选择实心球和铅球项目;而三级蛙跳主要考核腿部力量和爆发力,所以腿部力量强的男生更占优势;若灵敏度和协调性较好,可选择跳绳项目。

广州改革方案篇五

导读:9月20日,教育部召开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新闻通气会,公布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具体细节。广州教育部门表示,将按照上级部署,积极推进,制定方案。具体内容请看如下信息。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根据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以后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将“两考合一”,并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地区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对分数实行“等级”呈现。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也就是说,现在的初中生不受影响。

针对“唯分数”“机械记忆”“加分项目不合理”等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表现突出的问题,教育部2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在试点地区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和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意见》明确,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说:“上高中不仅看学业成绩,还要看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情况,全面考查,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在考试内容上,强调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郑富芝说。

在成绩表达上,《意见》要求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重申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的要求,避免学生分分必争、过度竞争。

综合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录取计分科目构成、关注个体差异、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语文、数学、外语为基础学科,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统一作为录取计分科目;同时,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由试点地区确定其他纳入录取的计分科目,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增加学生负担。除此之外,还要求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意见》还提出,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门科目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发挥学科优势,促进学生发展兴趣爱好。也就是说,可以选择除语、数、外、体之外的其他“录取计分科目”,但是不能只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要文理兼顾。没有选择的科目,不仅“要学”、“要考”,还要达到合格。

《意见》强调,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对本地区加分项目和分值进行清理和规范,取消不合理的加分项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地方实际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

据了解,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确定由各地结合自身情况自行决定,试点地区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可以继续按照现行的招生录取方式进行招生。

记者从广州教育部门获悉,目前广州正制定中考改革方案,或将在年底出台,按照以往惯例将设置三年过渡期,不会影响到今年考生。

根据《意见》,教育部将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下称“中考改革”)。中考改革到底改什么?其中,将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 “两考合一”,合并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据了解,广州中考早已实现“两考合一”,多年以来只考一次中考,便完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招生选拔,考生不需要考两次。

教育部称,语文、数学、外语为基础学科,统一作为录取计分科目;体育也纳入录取计分科目。同时,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由试点地区确定其他纳入“录取计分科目”。

据了解,广州初中阶段学习包含九门科目,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中考文化考试一直是考六门:语数英,物理、思想品德和化学科目。生物、历史和地理这三门科目不含在其中。业内人士透露,按照《意见》,今后广州中考有可能选考历史、生物、计算机等科目,至于采取怎样的考试形式,还有待研究。

教育部称,中考改革将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同时,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

那么广州会如何改呢? 据了解,早在2006年广州中考率先在全国“试水”等级制,只公布全市的总排名,不公布分数,但该办法实行了一年就被废除,恢复了按原始分数录取的方法。业内人士解释,原因是家长不习惯这种方式,还是习惯看到实实在在的分数,这样他们会觉得更加公平。

中考改革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让以往处在从属、参考地位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主角。

据了解,目前广州中考录取并不看综合素质评价。不过,有学校比较赞同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做法。“比如学生考的是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但综合素质评价是最低等级的c,即使分数达到了录取分数线,学校可向招考部门提出退档。另外,一些民办高中在对优秀中考生颁发奖学金时,也会提出综合素质评价要达到a或者b。许多公办高中的实验班,也要对综合素质评价有一定要求。”一所民办学校校长表示。

教育部称,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据了解,广州中考招生录取在稳定的基础上历年都在往更“公平”的方向调整,包括省市属名校招生范围调整,制定异地中考、指标到校新政等。从广州目前中考的实施来看,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近年来已经大幅减少。

至于自主招生,比如华师附中的大学先修班、广东实验中学的南山班都有自主招生的名额,同时也有26所普通高中特色学校能在独立批提前招生。据透露,随着广州普通高中特色学校的逐年增多,今后独立批特色课程的招生人数也会不断增加。

教育部要求地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统一要求;选择有条件的地市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制定中考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8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

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一个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记者从广州教育部门获悉,广州中考方案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出台,按照惯例将设置3年过渡期,最早将在2019年中考的学生当中实施,不会影响到今年的学生。

广州改革方案篇六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粤发〔20xx〕6号)精神,结合东莞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加强政府对社会参与公益事业的引导,强化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通过改革,逐步建立公益目标明确、监管制度健全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社会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应以社会功能为依据,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合理划分事业单位的类别,坚持统筹协调。具体的实施原则有:

(一)明确职能定位。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要求,对现有事业单位职能进行清理,依据事业单位的功能和特点进行分类定性,不受现有的机构名称、经费来源和人员管理制度等因素影响。

(二)发展公益事业。加强政府举办公益事业的主导地位和责任,加大政府投入,改进投入机制。优先发展、重点保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公益服务,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益服务水平的差距。拓展公益服务领域,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合理调整事业单位布局结构,优化公益事业资源配置。

(三)创新管理监督。按照事业单位内在发展规律,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事业单位发展资质和依法运行的监管。建立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责任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规范其行为规则和服务标准。

(四)稳妥推进原则。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社会功能重构过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必须与政府机构改革、行业体制改革等相互衔接,统筹进行,必须坚持先易后难、稳妥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合理确定类别,实施分类改革。

按照现有事业单位的功能特征、经费来源及发展方向,将其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三个类别。

1.行政类事业单位。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该类单位的改革方向是职能归位、调整机构,逐步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整体转为行政机构。改革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2.公益类事业单位。具体划分为三个类别: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指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权利,政府必须予以保障,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以及只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宗旨和业务范围由政府确定并严格监管,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指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政府予以支持,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以及主要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按照国家确定的公益目标和相关标准开展活动,在确保实现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依法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主要用于公益事业发展。

公益三类事业单位。指从事的业务活动具有一定公益属性,但社会化程度较高,与市场接轨能力较强,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自主开展公益服务和相关经营活动,受政府委托承担有关公益任务的,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相应支持。具备转企条件的逐步转为企业。

改革后,公益类事业单位保留事业性质不变。其中,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要严格控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要根据其工作任务科学设置机构,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公益三类事业单位主要由社会力量举办,其机构编制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核定。事业单位的设立按法定程序审批并进行法人登记。

3.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指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已经实现或经过调整后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其改革方向是转为企业。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对完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转为企业;对部分既开展经营活动又从事公益服务的,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对无市场前景、转企成本过高或转企后难以生存的,予以撤销。该类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和撤销工作,由其主(代)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有关部门予以指导。转为国有企业的,其国有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行管理。鼓励非国有单位、个人参与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4.暂不分类的事业单位。

(1)目前使用事业编制的社团组织、人民团体、行业协会、学术联谊、咨询经纪、鉴定评估、公证、认证等机构,不进行分类。今后,此类机构逐步转为民间社团或社会中介组织,依法独立开展活动,并核销事业编制,已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须及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2)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学校等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主要按标准进行管理,考虑中央和省正在制定或修订相关机构编制标准,结合我市实际,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学校暂不分类,其机构性质、人员编制等维持现状。

(二)完善管理模式,创新运行机制。

一是推进机构调整。清理整顿现有事业单位,对工作任务相同、相近或在一个区域内重复设置的,要打破条块、部门界限进行重组;对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但仍有社会需求的,要予以合并;对产出效益差的,要予以撤销;对公益服务任务萎缩,工作量严重不饱和或工作任务已完成的,要予以整合或撤销;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进行资源重组,增强竞争力,提高整体服务效益和服务水平;整合技术设备、技术手段相同或相近的检测、检验机构,以及同在一地、任务不饱满的同类检测、检验机构。根据社会事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事业单位机构类别及其编制,不断优化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布局结构。

二是转变管理模式。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和政事分开的原则,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创新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落实事业单位在用人、财务、业务运营等方面的自主权,探索现代事业单位运行模式。行政主管部门要下放事业单位具体事务管理权限,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主要是制定行为规则、确定绩效目标和服务标准、管理事业单位决策层、监管国有资产和服务质量。事业单位依法自主运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是建立法人制度。在条件具备的公益类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架构。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理事会、董事会作为事业单位的决策机构,由举办者、出资者、管理者、服务对象和有关社会人士等组成,负责本单位业务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方案、重要负责人任免或任免提名等重大事项。事业单位行政负责人及其领导的管理层作为事业单位的执行机构,执行理事会、董事会的决议,向理事会、董事会负责,独立自主开展工作。不宜组建理事会、董事会的公益类事业单位,要探索其他有效的法人治理方式。

四是拓宽投入渠道。在坚持公益事业发展由政府主导的原则下,探索公共服务组织的多样化。在供给与生产可分离的领域积极推行公开招标、委托运营和政府采购等公共服务提供形式,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除必须由国家举办的公益事业外,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或个人直接举办公益类事业,或通过捐助等形式参与公益服务,逐步打破所有制、部门、行业界限,形成社会公共事业举办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五是加强服务监管。探索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绩效评价制度,结合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对事业单位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探索运用评估结果调整机构编制,逐步建立事业单位的退出机制。加大政府和社会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健全事业单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证公益服务供给的优质高效和公平公正。

(三)规范机构设置,强化监督管理。

重新规范事业单位的机构名称、机构规格、职责任务、机构类别、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机构规格、领导职数和经费形式等。

1.机构名称。事业单位机构名称(含挂牌机构)应规范表述为全称,一般称院、校、馆、所、室、台、站、社、中心等,有地域划分的应加冠地域名。除行政类事业单位外,不再称处、办、局,名称不含“管理”字样;报刊、杂志等编辑、出版机构在名称上不使用书名号。其内设机构一般称“部、室、所”,不称“处、科”。尽量减少机构加挂牌子,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对外联系和开展工作确有必要加挂牌子外,原则上不加挂牌子。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的登记名称以分类改革方案中确定的名称为准,此前已登记的名称与此不一致的,可通过变更登记的形式予以理顺。

2.机构调整。对撤并或整合重组或设立新的机构,尽量将其中一个更名,其余撤销,以减少撤销登记的成本。

3.职责任务。事业单位主要任务的表述既要具体、准确;又要简明、扼要,力求职责明确、任务清晰。

4.机构规格。本次改革原则上不调整事业单位机构规格;公益三类事业单位不定机构规格。

5.经费形式。分类后,事业单位经费形式统一表述为:行政类事业单位,经费比照行政机关有关标准拨付;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费按财政补助一类拨付;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经费按财政补助二类拨付;公益三类和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经费自理。

6.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本次改革,除医疗卫生、教育等有机构编制标准的、提供特殊保障公共服务及中央有明确要求的以外,其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原则上维持不变。

分类改革期间,事业机构编制原则上只减不增,确因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需新增机构或编制的,采取机构有撤有设、编制有减有增的办法,实行部门或区域、行业、系统内调剂,动态管理。有明确规定必须增设机构的,严格按“撤一建一、总量控制”的原则办理。除医疗卫生、教育等有机构编制标准的、提供特殊保障公共服务及中央有明确要求的以外,其他原则上不增加编制。确需新增财政补助事业编制的,要根据“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的原则在经费管理类型相同的机构之间内部调剂解决;任务取消、下放和转移的,编制相应核减;已经实施改革的(如转企)科研、文化、水管工程等事业单位,不能走“回头路”。

四、组织实施。

(一)审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精神,梳理本单位或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任务,根据《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的规定,研究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初步方案,20xx年3月1日前报市编办。各申报单位在上报本单位或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方案同时需提供相关材料,主要包括:方案的说明、改革前后机构编制情况对比表、改革涉及的相关政策文件和上级规定。市机构编制部门汇总后,根据有关规定和原则提出审核意见报市编委领导审批。

(二)审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方案。各单位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方案由主管部门拟订。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机构名称、机构规格、职责任务、机构类别、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经费形式等。市机构编制部门对上报的机构编制方案初审后,按程序报批,以编委名义印发方案。

五、工作要求。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实施难度大,是一项事关发展和稳定大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力推进,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审慎实施。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底,负责开展改革工作。

(二)严肃改革纪律。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大局观念,明确组织纪律,不得利用改革之机突击提职、调动和评聘职称;认真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严禁隐瞒、侵占公共资产。

(三)抓好工作进度。按照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改革工作的开展,确保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按时按质完成。

广州改革方案篇七

广东考试院公布了2021年拟在广东省招生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将与已经公布的广东高考改革方案同时实行,2021年高考开始使用,对应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

关于公布2021年拟在广东省招生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的说明。

一、本次公布内容为2021年拟在广东省招生的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

二、各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由普通高校根据教育_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3+1+2模式)》,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对学生学习要求自主确定。因培养要求不同,相同专业(类)在不同高校可能会有不同的选考科目要求。

三、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分为首选科目要求和再选科目要求。首选科目要求从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确定;再选科目要求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确定。

四、首选科目要求包括仅物理、仅历史、物理或历史均可3种。

“仅物理”,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的考生才可报考,且相关专业(类)只在物理类别下安排招生计划。

“仅历史”,表示首选科目为历史的考生才可报考,且相关专业(类)只在历史类别下安排招生计划。

“物理或历史均可”,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或历史的考生均可报考,且高校要统筹相关专业(类)在物理、历史类别下分别安排招生计划。

五、再选科目要求包括选择1科、2科或“不提再选科目要求”。

选择1科的,表示考生必须选考该科目方可报考(例如:a高校的生物科学专业,首选科目要求选择“仅物理”、再选科目要求选择“化学”1科,考生必须选考“物理”和“化学”2科再加上其他任意1科就可报考)。

选择2科的,有两种关系:一种为“或”的关系,即“考生选考其中1门即可报考”(例如:b高校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首选科目要求选择“仅物理”、再选科目选择“地理”或“化学”,考生首选科目必须选考“物理”,再选科目在“地理”或“化学”中选择1科再加上其他任意1科即可报考);另一种为“和”的关系,即“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例如:c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首选科目要求选择“仅物理”、再选科目选择“化学”和“生物”,考生首选科目必须选考“物理”,再选科目必须选考“化学”和“生物”2科方可报考)。

选择“不提再选科目要求”的,表示考生符合高校提出的首选科目要求即可报考(例如:d高校的数学专业,首选科目要求“仅物理”,再选科目选择“不提再选科目要求”,考生选考科目中有“物理”加上再选科目中任意选择2科即可报考)。

六、高职高专院校提出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的,按照高校要求执行;未提选考科目要求的,由高职高专院校在2021年统筹相关专业(类)在物理、历史类别下分别安排招生计划。

广州改革方案篇八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加快推进我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根据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严肃政治任务。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转变公务出行观念,改变公务出行方式,把中央各项改革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要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合理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降低公务交通运行成本,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努力实现公务出行便捷合理、交通费用节约可控、车辆管理规范透明、监管问责科学有效,基本形成符合安徽省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应坚持以下原则:从严从紧,应改尽改。严格核定保留车辆编制,能取消的公务用车,按规定一律予以取消;公务出行能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方式保障的,一律交给社会和市场。厉行节约,保障出行。将节支率作为制定实施方案的底线,确保改革后的公务交通支出低于改革前公车运行成本。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方式,保证必要公务出行不受影响,严禁出现“既坐车、又拿钱”的现象。统一部署,分级负责。省级在抓好对全省公车改革指导、协调的同时,重点抓好省直党政机关及参公事业单位的改革,省辖市负责市本级及所属县(市、区)、乡镇公车改革工作。规范透明,接受监督。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严格规范操作程序,认真做好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全过程接受社会监督。2015年6月底前完成省直公务用车改革,9月底前完成省辖市本级改革,12月底前完成县(市、区)、乡镇改革。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按照中央统一部署适时推进。

二、参改范围。

(一)机构范围。

各级党政机关及参公事业单位(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参公管理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事业单位,以下简称机关)。事业单位、省属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公务用车改革,待中央部署后再适时启动。

(二)人员范围。

在编在岗的厅局级及以下公务员、参公单位管理人员和机关行政编制工勤人员。鼓励省属厅(局)正职主要负责人和市、县(市、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改革,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取消公务用车的其他岗位人员,按照总量控制、严格管理的原则,在中央核定的岗位范围内,由省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确定,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但须严格规范管理,不得再领取公务交通补贴。

(三)车辆范围。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

(四)其他。

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地税)和省经信委、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省检察院下设机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按照属地化原则,与驻在地统一标准,由省级主管部门负责与所在地同步推进,所需经费按原渠道供给。省直管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按照所在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执行。

三、主要任务。

(一)改革公务交通保障方式。

1.合理确定保留公车数量。全省党政机关保留公务用车,严格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根据主要职责、工作性质、人员编制、内设机构和实际工作需要,合理核定机关保留公务用车编制。

省直机关各单位原则上保留1辆机要通信和4辆以内的应急用车。省属参公事业单位与其主管部门不在同一城市办公的,可保留1辆应急车辆;与主管部门在同一城市办公的,原则上不保留应急车辆,人员编制数纳入主管部门一并核定应急车辆编制。在确保节支率的前提下,省辖市、县(市、区)可根据地域面积、人口数量,确定保留一定数量的公务用车,改革后保留的公务用车,原则上不再配备到部门,要建立跨部门公务用车服务平台,实行统一管理,用于部门机要和应急保障。在社会化交通方式提供不足或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也可用于保障各部门跨区域出差、下乡等公务出行需要。

2.合理确定执法执勤车数量。按照中央规定,我省配备执法执勤用车的部门(系统)仅限于:法院、检察院、公安、纪委(监察)、司法(含监狱)、农业、地税、工商(市场监督管理)、林业(含森林公安)、食品药品监管。本着改革与保障并重、改革后实现节支的原则,保留的执法执勤用车比例,按现有编制数(扣除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原则上省级不超过30%,市级不超过50%,县区及以下不超过60%。原有车辆配备管理严格、基数小或先期已进行车改压缩了车辆及交通条件复杂、统算节支率高、建立跨部门综合执法用车平台并承诺在两年内到位的地方可按省辖市不超过60%、县区及以下不超过70%标准执行,超过90%的不再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为保证改革后执法执勤公务不受影响,各参改执法执勤部门保留车辆具体比例可根据自身情况分别研究确定,不搞“一刀切”。既要防止出现“既拿钱、又坐车”的问题,又要避免为了足额拿到补贴、盲目压减车辆影响执法执勤公务的现象。省属驻肥以外单位执法执勤用车保留比例按照当地同级保留比例执行。

除中央确定的17个执法执勤部门外,对确有行政执法职能的其他部门,按照低于执法执勤用车保留比例核定留用车辆,由公务用车主管部门建立跨部门的综合执法车辆管理服务平台。

3.改革普通公务出行方式。改革后,行政区域(城区或规定区域)内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省直机关交通补贴使用范围为合肥市城区(不含四县一市),省辖市、县(市、区)要根据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公务出行距离等条件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保障范围,避免出现补贴标准与保障范围不相适应的现象。超出保障区域进行公务活动的,按照差旅费相关规定执行。各地要进一步健全差旅费管理相关规定,做好交通补贴范围与差旅费保障范围的衔接工作。

在公共交通服务薄弱的地区允许地方党委和政府适当保留少量调研和接待用车,保留比例按照不超过现有车辆数的35%保留,保留车辆以中巴车型为主,实行总量控制、集中管理。

4.保障特殊情况公务用车。各地跨部门公务用车服务平台和综合执法用车平台车辆,可用于重大抢险救灾、事故处理、突发事件等不可预测事项,具体由各级政府应急工作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从实际出发在应急预案中另行制定特殊情况下公务用车保障办法。

(二)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

1.交通补贴标准的确定。按照节约成本、保障公务、便于操作的要求,综合考虑公务出行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辖区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公务出行次数和距离、行政级别和实际承担的工作职责等因素,合理确定各职级工作人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省直机关和各省辖市改革后公务交通支出必须低于改革前支出总额,省直和各省辖市整体节支率均不得低于7%。节支率达不到要求的地区,要相应降低补贴标准。

我省执行不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交通补贴130%的标准。各省辖市之间补贴标准差距不得超过20%。省直机关公务交通补贴层级按照正厅、副厅、正处、副处、科级及以下(含行政编制工勤人员)五档划分。具体标准在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省辖市及所辖县(市、区)公务交通补贴层级划分及标准,可不与省直机关相对应,由各市根据当地实际自行确定。省辖市及所辖县(市、区)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

2.交通补贴的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属于改革性补贴,统一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在交通费中列支,按月发放。

为解决单位内部不同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平衡问题,允许各参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从公务交通补贴中划出不超过本单位补贴总额的10%作为统筹资金使用。采取统筹的单位应制定统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公开透明。

(三)妥善安置司勤人员。

1.安置原则。按照“以人为本、依法合规、各司其责”的原则,坚持内部消化为主,多途径、最大限度地安置司勤人员,不得将司勤人员简单推向社会,特别要做好工作年限长、年龄较大的司勤人员安置工作,确保安置工作平稳顺利。

2.妥善安置司勤人员。各参改单位应根据保留公务用车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司勤人员岗位。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对现有在册正式司勤人员通过竞聘上岗、综合择优等方式确定上岗人员,并与其签订聘用合同;未能竞聘上岗的,通过内部转岗、提前离岗、自谋职业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在册正式司勤人员不能满足保留公务用车需要时,应在其他司勤人员中择优选用,并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做好未聘用司勤人员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终止、解除工作,妥善处理其人事劳动关系,维护其合法权益。

3.精心组织实施。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安置工作组,负责指导参改单位做好司勤人员安置工作。各单位要制定预案,周密部署,对涉改的司勤人员逐一宣传和解释有关政策,保证其知情权和参与权。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好相关司勤人员的人事劳动关系解除、经济补偿发放等工作。安置司勤人员所需必要支出,由各级财政部门安排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四)公开处置取消的公务用车。

对取消的公务用车,先调剂使用、后统一处置,由公车主管部门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以评估价作为处置基准价,向社会统一公开处置。要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取消的公务用车处置收入,扣除有关税费后全部上缴本级国库。处置后收回的公务用车号牌,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规定处理。

对暂时未能处置的车辆,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过渡性车辆服务中心(过渡期原则上为三年)或社会化车辆租赁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提供有偿出行服务,司勤人员优先从这次改革未聘用的司勤人员中公开、择优选用。各级政府不得变相为车辆服务中心等提供财政性补贴,不得借此成立新的公车服务管理机构,不得长期闲置车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四、管理保障。

(一)加强留用车辆管理。

各级党政机关保留的机要通信、应急公务用车,由公务用车主管部门实行编制管理,编制数量和配备标准根据各部门各单位实际工作情况科学确定。保留的执法执勤用车要严格限制在一线执法执勤岗位,机关内部管理和后勤岗位以及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一律不得配备。各级财政部门按规定对执法执勤用车进行核定和规范。留用车辆从本单位现有车辆或同级其他单位取消的公务用车中选取,不得另行购置。配置更新时,用于机要通信、相对固定路线执法执勤、通勤等车辆应当使用新能源汽车,按照《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国管节能〔2014〕293号)要求,确保全年购买新能源汽车达到一定比例。除涉及国家安全、侦查办案、机要通信等有保密要求的特殊工作用车外,保留的公务用车实行标识化管理,执法执勤用车喷涂明显的统一标识。

省公务用车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修订《安徽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实施办法》。

(二)健全财务制度管理。

要严格交通费用预算管理,完善与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配套的财务制度。各单位要加强财务管理,按照在编在岗人员数量和职级核定补贴数量,严格公务交通补贴发放,不得擅自扩大补贴人员范围、提高补贴标准。

(三)完善公务出行保障体系。

各省辖市、县(市、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城镇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完善出租车市场化运营管理方式,积极发展适合公务出行的市场化交通定制服务,增加社会化交通供给,确保改革后公务出行得到有效保障。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分级负责。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并推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批省直机关和省辖市改革方案,组织实施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省直各参改单位负责制定本单位车改实施方案,报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各省辖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审批市直机关及县(市、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组织实施市本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二)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各地各部门要健全工作机制,进行细致统计测算,周密制定改革方案,妥善安置司勤人员,及时有效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三)舆论引导,凝聚共识。要做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广泛宣传相关政策规定、典型经验和成效,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不断凝聚改革共识,使广大公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了解、支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努力为改革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严明纪律,强化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全过程监督检查。任何单位不得以特殊用途等理由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赠送的车辆,不得以任何理由挪用或固定个人使用执法执勤、应急、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不得以公务交通补贴名义变相发放福利。公务人员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审计部门要把公务用车配备和运行维护费用、交通补贴发放、车辆处置情况等纳入日常和专项审计监督及政务公开范围。对违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行为,纪检监察机关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已先行开展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地区要按本方案进行规范。

“车补我们从8月底开始就领到了,每个月550元。”省直机关某厅局公务员汪永(化名)昨天告诉说,他已经领了几个月的公务交通补贴。我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省直机关首批取消车辆昨天网上开拍,引起广泛关注。但早在8月底,我省省直机关车改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记者从省车改办了解到,目前我省省级以下车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8个省辖市车改方案已获批复。

[车改进展]省直机关车改基本完成。

6月29日,《安徽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获得中央车改领导小组审批,我省成为继广东、陕西之后,全国第二批(共4省)获批省份之一。7月8日,全省车改动员大会召开,我省车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从省车改办了解到,目前,我省省直机关8月底之前已基本完成车改任务,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省级以下车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省车改办透露,截至11月中旬,我省16个省辖市中除宿州市外,其他15个省辖市的车改实施方案已上报,并根据省车改办初审意见和建议进行了修改完善。省车改领导小组已批复淮南、蚌埠、宣城、池州、六安、芜湖、安庆、黄山8市的车改实施方案。合肥、滁州、铜陵、阜阳的车改方案正在会签中。亳州、淮北、马鞍山3市正在修改送审稿。

[车改以后]正科级每月领车补550元。

省直机关某厅局公务员汪永2005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单位,目前是正科级,按照我省车改方案,从8月底开始,他每个月可以领到550元公务交通补贴。汪永告诉记者,车改对普通公务员影响不大。“我们处室的工作性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合肥,大家平时其实用到公务车的机会也不多,上下班都是公交或者自己开车。”

张林(化名)在省直机关某厅级单位担任处长。“我们单位的车补也是8月开始发的,我正处级,每个月1000元,跟其他处长都一样。这个都是公开的。”

出差多的单位尚处适应期。

汪永说,以前领导出门开会是单位派车,最近已经好几次看到处长开自己的车去开会了。现在大家在市内办事、送材料,也都是开自己的车或者打车。“出去人多的时候,大家就一起开一辆车。”

张林透露,车改之前每个处室都有自己的公务车,基本都是谁用谁申请,并没有配到处长个人。自己平时出门、上下班也都是开自己的车。车改后,单位保留了几辆车,感觉确实节约了成本。不过张林也认为,不同单位工作性质不同,对于经常出差的单位来说,刚开始确实还需要适应。张林告诉记者,自己所在处室常年需要跑下面单位。“不光要跑市县,还要跑乡镇,到村里,如果不开车,一天跑几个点,确实不方便。

广州改革方案篇九

教育部公布了20xx年年度工作要点,提出今年要制定《中小学安全标准》,建立校车制度。

制定《中小学安全标准》。

教育部20xx年年度工作要点称,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机制,积极推动并指导各地和学校加强应急机制建设。制定《中小学安全标准》。建立校车制度,积极配合做好《校车安全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卫生安全,严防发生食物中毒。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与学生食堂工作。

今年清理规范高考加分。

教育部提出,今年要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制定发布改革方案,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本地区高考改革。目前自主招生、高校招生自主权的落实、异地高考、分省命题等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教育部表示,要规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清理规范高考加分。开展高职教育入学考试由省份组织试点,完善知识加技能的考核办法,扩大示范高职单招、对口招生规模。指导高中新课程省份探索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高校要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

教育部提出,制定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定向就业招生工作方案,探索完善定向录取等多元录取方式。去年,有关贫困地区或农村户籍学生进名校难的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热点。另外,要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还要优化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结构,普通本专科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中西部地区高校、民办高校和高职学校倾斜。

要点。

【经费投入】。

成立落实4%工作办公室。

工作要点提出,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各项投入政策,切实保障教育经费按法定增长,不断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推动制定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统筹做好高校和普通高中化解债务工作。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落实4%工作办公室。

【高校治理】。

直属高校试点校长公开选拔。

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出台《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并抓好贯彻落实。印发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指导意见。开展直属高校开展校长公开选拔改革试点。开展选聘委派高校总会计师试点。推进直属高校纪委书记交流任职。加强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研究制定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建立高校领导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升学考试】。

研究随迁子女当地升学考试。

切实推进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指导各地出台并落实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安排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就读,并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

【学校布局】。

审慎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

去年多起校车事故暴露了农村中小学撤并后带来的问题。教育部提出,要审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继续推进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建立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机制。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标签:高考,加分]。

广州改革方案篇十

学校体育教学的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对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探索和研究。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其的可操作性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也探讨和论证,既有肯定也有疑问,并且也说出了自己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一些解决的办法,我们应该群策群力来不断完善它,为更好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提供了指导作用,使得学生身体、心理和谐发展,从而做到“健康第一”。

体育要确立健康第一的宗旨,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体育的兴趣,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从而以达到健康为目的的课程。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而健康的获得离不开身心的基础。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不仅强化了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也是对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新课程确立以健康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的思想,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在教学与锻炼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1身心健康和谐统一。

心理卫生学研究指出,人的身心健康是紧密相连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心理健康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体育教学在发展学生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例如在跨栏跑练习时,除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过栏技术、栏间跑技术和跨栏的节奏感的同时,还可以用刘翔奥运夺金这一感人事迹,来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创设生动的组织形式,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1.2发展全体、兼顾个体。

“健康第一”要求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健康水平和身体情况,有针对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全体学生在体育中不仅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更要使他们得到健康。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学生确立终生体育观念。

学校体育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对学生体育需要的引导,体育兴趣的培养,积极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立性、创造性,体育教学应视学生具体情况予以个别对待、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体育活动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可以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使其最大限度地有助于学生摆脱陈规旧习。允许学生相互交谈、议论、提示和鼓励,游戏和竞赛中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叫喊等。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可以给学生充分夫人空间,鼓励学生在练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提倡学生要有创造精神,勇于质疑,以表现自我和潜能发挥,来展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1.3学生主体、主动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而是应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乐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地认同学习内容,体验学习的过程,领悟学习的知识技能。有些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放开一点,可以让学生自主组织形式和自行安排内容,准备活动、放松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安排内容,并自行组织练习。允许各种进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难度,如不同人数的篮球赛、足球赛等,使学生会判断,会选择。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理解、探究与创新,并通过在活动中体验反思。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体验,使学生的学习从强迫性转化为自主性,进而培养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创造性,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1优化整合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单单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不能与现在的教学相适应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来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并加以整合和优化,现今的教学模式很多,如:“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启发式”、“情景式”教学模式;“分层递进”、“合作式”教学模式等。为此,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合理地运用这些模式,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好,是体育教师们应该较好地掌握的。笔者认为,要想较好地掌握和合理的运用这些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对模式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要分析其优缺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其运用的价值有多少,是否值得运用和借鉴;其次,要对模式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的需要从这些教学模式中选择出适合教材内容的操作性强的、实用的、价值高的、效果好的,还可从各种教学模式中选择出各自的精华部分再进行整合,进行创新,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出符合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不断修正,逐步完善,做到选择模式、优化模式、整合模式、创造模式。

在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体育教学采用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单一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一些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体育丧失了兴趣。《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强调的是从多方位和多角度来进行评价的,也就是评价的多元化,应多激励学生,评价的功能应以激励学生为主,应以学生的进步为标准来实施评价。对一个学生实施评价时,不仅重视学生的体能和技能的进步,更应重视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意识、体育兴趣的培养。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和“健康第一”的宗旨。正确地评价学生应该是客观的、全面的,评价方法应该是科学的、多样的,做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定量和定性、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自评和互评、过程和结果等的评价相结合。评价应从原来的“达标”发展到向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多方位多角度评价转化,使体育教学评价真正转移到“发展学生智力,调节学生心态,健全学生体质,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最重要的目标上来。从而真正体现体育的“健康”职能。

4.1选项学习的可行性。

打破班级的界限,实行选项分组学习无疑有利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利与提高某些运动项目的水平提高,有利与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当然在城市里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条件好,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很到位,学生选项上课有较好的场地设施和比较充裕的教师配备,上课的效果肯定也很不错,学生也能真正学好体育,运动技能也能很好的提高。可是在农村学校由于场地设施和师资条件的限制,开展选项学习就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不高,教师往往是顾着这组就顾不了那组,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就会有影响。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着手,从学生中挑选出各类体育的尖子。在分组学习时,可以起到教师的作用,做好教师的小助手。这样教师就不会顾此失彼,学生也可以很好的学习各选项。同时也可以选用有一定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来进行兼职、客串体育教师做某些选项的指导教师。农村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自身的特点和当地开展比较多的体育活动来进行定项,不需要一成不变的照搬教条,应因地制宜的开展体育新课改的进程。

4.2如何进行体育评价。

现在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现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时的实际操作会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异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异样性,评价学生的体能还有一定的标准,可评价学生的技能时就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难有统一的尺度,评价的结果多为教师的主观判断力。学习水平段的划分和学生掌握学习水平也全凭体育教师的主观的判断,没有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技能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个问题有待更好的研究和论证。

4.3学生体质能否得到真正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学生的体质有下降的趋势,直到20世纪末,发现中国青少年学生的身高现在普遍低于日本人!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为了有效的改变现在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选项学习以后,学生的运动量是否够。我们现在的新课改是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出发的,也就是快乐的学习体育。日本的体育讲究的也是快乐体育,可日本将“快乐”定义为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所获得的成功体验。而我们的快乐思想却不是这样的,我们是在嘻嘻哈哈中上好体育课。我们的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是否只是一味的快乐,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现在学生的意志品质普遍较差,经过学生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大部分的学生喜欢选一些趣味较浓,运动量不是很大的运动项目,较苦较累的项目选的人寥寥无几,其中田径项目几乎无人选。在我们所谓的快乐教育中,学生的体质是否会真正得到提高,需不需要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它的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基础上,更重视体育对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作用上。如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锻炼的能力等等。学校体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健全人格的主要重要职责。在深化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体育教学要本着以人为本,特长发展的要求,通过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围绕“健康第一”的宗旨,教育出“健康”的,高素质的人。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来不断完善它。使新课程的实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日本文部省中学体育学习指导纲要,1999年。

广州改革方案篇十一

《方案》显示,2021~2023年,广州中考录取计分科目采用“4+4”模式,即语文、数学、英语(含英语听说)、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等8个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与现行中考政策相比,增加了历史科目,体现了历史学科基础性作用,加强与全省高考综合改革“3+1+2”模式的有效衔接。

历史科分值为90分,体育分值提升至70分。语、数、英各科分值调整为120分。道德与法治分值调整为90分。物理和化学分值不变,各100分。

录取计分科目满分为810分,与现行中考的总分值保持不变。

考试内容范围严格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7~9年级)科学确定各学科考试命题内容。试题要体现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注重体现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方式方面,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和历史4个科目实行闭卷笔试;英语实行闭卷笔试和听说能力考试;物理和化学2个科目实行闭卷笔试和实验操作考试,实验操作考试按《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化学、生物学实验操作考试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穗教招考〔2019〕6号)规定执行。

物理和化学、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合考不合卷。

考试时间方面,2021年至2023年广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录取计分科目考试安排在每年的6月20日至22日进行。英语听说考试,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时间另行安排,以当年文件公布为准。

语文考试在6月20日上午,时长120分钟;6月20日下午考物理和化学,合考不合卷,每科60分钟;6月21日上午考数学120分钟;6月21日下午考道德与法治、历史,合考但不合卷,每科60分钟;6月22日上午考英语,100分钟。

市教育局解释,物理和化学、道德与法治和历史科目考试实行“合考不合卷”,合考的两个学科安排在同一场次依次进行考试,试卷分开收发,两科考试中间安排15分钟时间收发试卷,其间考生原则上不得离开考场。

成绩呈现和使用方面,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等录取计分科目考试成绩以分数形式呈现。用于初中毕业与学历认定的录取计分科目考试成绩,长期有效。用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录取计分科目考试成绩,应届生当届有效,非应届生当年有效。

焦点问答。

各科试卷结构有什么特点和变化?

市教育局介绍,语文学科试卷结构整体稳定,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与表达三部分,增设了附加题,鼓励学生多读书,以合理的方式适当拉开语文试题的区分度。

数学学科题型题量保持不变,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分值不变,解答题分值减少。

英语学科听说考试部分题型题量保持不变,笔试部分有所调整,写作板块的单词拼写改为语篇填词,部分题型的题量随着考试时长缩短略有减少。

道德与法治、历史学科的题型均为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题量与考试时长相适应,其中非选择题均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的命题方式。

物理、化学学科的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题量均比以往有所减少,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答题时间,需要注意的是非选择题都是综合性试题,每道题中各个设问或会采用不同题型。多读书,以合理的方式适当拉开语文试题的区分度。

广州改革方案篇十二

教育部公布了20xx年年度工作要点,提出今年要制定《中小学安全标准》,建立校车制度。

制定《中小学安全标准》。

教育部20xx年年度工作要点称,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机制,积极推动并指导各地和学校加强应急机制建设。制定《中小学安全标准》。建立校车制度,积极配合做好《校车安全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卫生安全,严防发生食物中毒。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与学生食堂工作。

今年清理规范高考加分。

教育部提出,今年要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制定发布改革方案,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本地区高考改革。目前自主招生、高校招生自主权的落实、异地高考、分省命题等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教育部表示,要规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清理规范高考加分。开展高职教育入学考试由省份组织试点,完善知识加技能的考核办法,扩大示范高职单招、对口招生规模。指导高中新课程省份探索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高校要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

教育部提出,制定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定向就业招生工作方案,探索完善定向录取等多元录取方式。去年,有关贫困地区或农村户籍学生进名校难的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热点。另外,要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还要优化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结构,普通本专科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中西部地区高校、民办高校和高职学校倾斜。

要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8725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