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和能力水平,以便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写教案要注重细节,包括时间控制、教具准备和课堂管理等方面。以下是一些教学设计实例,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蒙古族的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了解石头的外形及属性,能用肢体造型来表现软和硬。
2、初步学会念儿谣,尝试用石头堆叠游戏、语词节奏来感应音效次数。
3、尝试能看指挥进行合奏。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熟悉语词并感应音效次数。
活动难点:肢体造型感应柔软与尖硬,并尝试能看指挥进行合奏。
活动准备:
1、音乐vcd、故事挂图。
2、大布袋1个,袋子里装一些软、硬、粗糙、平滑的物品。
3、纱巾、布球、石头、水袖、蛙鸣筒、软垫若干。
四、队形。
幼儿半圆就坐在软垫上。
活动过程:
一、暖身部分。
1、故事引导。
蜂,他要大家想想有谁能和小蜜蜂一起玩呢?
2、造型活动。
(1)老师:有什么东西不是轻轻的,也不是软软的,不怕小蜜蜂的.针(引出石头)。
(2)你们会用身体做出坚硬的造型吗?
(3)幼儿:做各种坚硬的造型。
(4)老师:推压学生,测试是否如石头坚硬。
二、儿谣《石头》。
(一)软与硬的触感。
1、游戏《摸一摸》::请幼儿逐个闭目老师事先准备在大袋子里的物品,并描述触感。
2、出示石头,请幼儿说说触摸石头的感受。
3、石头可以做什么?(建筑、作画、游戏……)。
(二)观察外形、练习堆叠。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小石头的儿谣,请大家一起来听听儿谣里说了是什么?(第一遍音乐)。
1、小朋友们来说说,儿谣里都说了什么?(启发幼儿学念儿谣)。
2、请幼儿欣赏第二遍音乐,教师念谣并随音乐做相应的语词动作。
3、幼儿每人手拿三颗石头(先随老师念谣练习放石头和捡石头,注意休止符),依语词做动作。
4、请幼儿欣赏第二遍音乐,边学念谣边玩石头游戏。
(三)石头乐器。
感应次数:刚才,我们和几个石头玩游戏啦?如果只有两颗石头还能玩游戏吗?怎么玩。
1、幼儿每人两个石头。
(1)语词节奏:念儿谣并走出语词节奏。
(2)石头数目:步伐停止,依语词数目来互敲石头演奏数目。
2、两部合奏。
(1)语词节奏:小石头数颗包入水袖,e奏语词节奏。
(2)石头数目:依语词数目来互敲石头。
3、三部合奏。
(1)前奏:蛙鸣筒m刮奏拍子。
(2)语词节奏:小石头放入水袖me奏。
(3)石头数目:两个石头m依语词数目来互敲石头。
(四)石头造型,创意想象排图案。
1、分成4人一小组,各组在软垫上模仿老师排出一样的图案。
2、创作:自由创作各式图案,大家欣赏。
蒙古族的教案篇二
音乐教室。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3、欣赏《牧歌》感受无伴奏合唱人声的艺术魅力,多声部效果的美感和内蒙古民歌优美的。
1、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感受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多媒体教学。
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那你都知道哪些民族呢?
生:56个,汉族、回族、苗族、彝族等。
师:今天我带领大家去一个民族,蒙古族,好吗?(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
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
1、欣赏男声独唱《牧歌》从这首歌曲的欣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速度缓慢、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抒情。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理解乐曲和表达的情感。以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蒙古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粗略的了解,也为后面欣赏活动想象力的发挥作好铺垫,积累物质基础。
(1)通过聆听无伴奏《牧歌》问同学们和我们平时听到的合唱有什么不同?
(2)讲解无伴奏合唱知识,让学生了解无伴奏合唱形式。
在合唱的各种形式中,有一种完全不使用伴奏乐器的纯人声合唱形式,称为无伴奏合唱。
(3)学生认真聆听和我们刚才欣赏的独唱《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同学们谈一谈又有什么感受?(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都差不多。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也不同。优美、抒情、安静、草原、牧人、热爱草原等)。
师总结:这是作曲家瞿希贤根据诗人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而成的无伴奏合唱曲,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加充实,意境得到升华。使这首优美的民歌形像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
赏,自由想象,通过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蒙古长调的特点,生动直观、加深印象。
3、复听无伴奏合唱《牧歌》分析,讨论作品特点、结构。进一步感受音乐美。
(1)播放音乐,学生认真聆听。
提问:
a、你们能听出那几个声部呀?(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个声部组成的。师引导学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b、这首合唱可分为几个乐段?(引子部分、第一乐段、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尾声部分)。
(2)分段欣赏。每个乐段表达了什么内涵?
力度意境出现的声部与音色特点。
引子部分:pp草原由近到远女低:饱满柔美舒。
男低:浑厚结实缓。
第一乐段:f草原的辽阔宽广女高:明亮华丽。
尾声部分:ppp意犹未尽余音绕梁女高领唱。
(3)同学们两首牧歌对比起来,你更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
生:无伴奏合唱。因为更能显示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分散发言,对关于作品特点的分析做个简单小结,以对作品有个整体性的了解,可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概括能力,然后再由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必要的补充,使学生对作品,特别是对“无伴奏合唱”这一独具特色的声乐演唱形式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现在老师伴随《牧歌》音乐给大家跳一段蒙古舞蹈怎么样?。
设计意图:经过老师的带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加让学生投入到音乐当中,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提升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上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
1、听赏音乐,划出音乐的旋律线或音乐使你联想到的画面画下来。
2、随音乐朗诵歌词。
3、上台表演舞蹈,可模仿老师的舞蹈动作或自编动作。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欣赏:无伴奏合唱《小白菜》。
设计意图:拉近我与学生,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对无伴奏歌曲有更深的了解与掌握。
同学们,通过欣赏《牧歌》,我们对蒙古族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体验,通过参与讨论和表演,同学们对歌曲有了进一步了解,开阔了视野。不同音乐创作形式带给了我们不同的音乐美感,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老师相信这优美的旋律深留在你们的脑海里,当然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们的民歌,正是这些民歌激发了音乐创作者的灵感,给他们提供了音乐创作的素材,才能使我们欣赏到更美的音乐作品,也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民歌吧。
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蒙古民歌或无伴奏合唱歌曲试听、学唱,并自由选则一首歌曲演唱。
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根据学生特长让学生不同形式表现《牧歌》,学生们都乐于参加音乐活动,并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团结协作,在音乐的氛围里练习了技能,并且促进了各学科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艺术氛围中达到课堂的高潮,同时也达到了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教学目的。
欣赏《阿玛嘞火》《玛依拉》《森吉德玛》。
蒙古族的教案篇三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蒙古族》大班社会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以往认识少数民族只是通过图片向幼儿介绍,幼儿感到很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设计了本堂教学活动,让幼儿看看,认认,讲讲,跳跳中,学习认识蒙古族。
1、引导幼儿认识蒙古族的名称,居住地,服饰特点及生活习惯。
2、知道蒙古人也是中国人,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的`情感。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1、了解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及服饰特点。
2、区分蒙古人和汉族人的服饰。
1、男,女蒙古族服饰各一套,录音机和磁带(友谊舞曲和蒙古族舞曲)。
2、幼儿学会跳(友谊舞)。
一、开始部分:
师:今天班级来了两名远方的小客人,你们猜猜他们是谁?请两位穿有蒙古族服饰的幼儿边听音乐边跳舞来到幼儿面前。
2、让幼儿猜一猜他们是那个少数民族的小朋友?然后两位小朋友自我介绍:我是蒙古族的小朋友。
二、基本部分:
1、认识蒙古族的居住地,知道他们是中国人,是少数民族。
教师小结:各民族朋友是一家。
请幼儿分别比较汉族小朋友和蒙古族小朋友的服饰有什么不同,从中了解蒙古族服饰的特点。
请幼儿跟蒙古族小朋友齐跳《我也骑马巡逻去》,使幼儿知道蒙古族人能歌善舞,会摔跤,骑马,射箭等。
三、结束部分:
幼儿听音乐《友谊舞》和两位蒙古族小朋友边唱边表演,表示各族人民是一家,相亲相爱不分离。
1、观看电视录像或图片,继续向幼儿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2、请幼儿绘画各民族小朋友的画像,通过画像进一步区分各族小朋友的服饰不同。
本堂活动设计,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幼儿自己看,认,讲,跳等,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认识蒙古族,从中了解少数民族是一家。达到本活动的目标。
蒙古族的教案篇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中国各政权形势图。
当时在中国有哪些政权: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动乱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看录像《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做的。
铁木真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出示《蒙古帝国形势图》。蒙古帝国形势图,讲解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主要的粮食供应来自南方,要运到北方,有哪些途径?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对比隋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2)海运。
海运比漕运有哪些好处?
载重量大,费用便宜,所以粮食运输逐渐变成以海运为主。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使者就是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图)。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学生根据《元朝的疆域图》,注意以下地区: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书省。
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
广州处于江西行省的管辖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过图片了解回族生活习俗(强调其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信仰伊斯兰教)。
五、小结(略)。
六、作业:课后作业。
蒙古族的教案篇五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了解蒙古族服饰的特点、生活习俗,激发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2、通过欣赏蒙古族音乐,让幼儿尝试创编民族舞蹈。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课前准备:事先装扮一名蒙古小客人,蒙古族音乐。
2、电脑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蒙古族小客人导入,让幼儿了解蒙古族服饰的特点。
(二)结合课件,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1、视听结合,初步感知。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重点引导幼儿用语言和动作表现蒙古族的风俗特点。
2、再次观看课件,了解蒙古族“那达慕”盛会。
提问:“那达慕”盛会上举行了哪些活动?
(三)举行“那达慕”盛会。
在感知蒙古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创编动作。
1、赛马。
2、歌舞。
(四)结束。
活动反思:
本堂活动设计,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幼儿自己看,认,讲,跳等,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认识蒙古族,从中了解少数民族是一家。达到本活动的目标。
蒙古族的教案篇六
1、学习《牧歌》及相关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北部边疆草原的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从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2、通过歌唱和欣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及情绪的特点,能通过歌声与形体动作,表现出自己的音乐感受。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有感情的歌唱《牧歌》。
1、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特点。
2、从音乐的角度领会蒙古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
歌曲音乐节奏和音准的准确把握。
多媒体、课件、音响、电子琴、口琴等。
一、导入,学习相关文化(10分钟)。
1、提前播放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接学生进入教室。
2、通过歌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是降央卓玛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3、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
师: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在银幕上显示我国主要草原分布情况,教师用简短的歌曲来表现各地草原歌曲特点。如:黑龙江的《乌苏里船歌》、内蒙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新疆的《塔里木河》、西藏的《青藏高原》)。
4、通过诗歌了解草原。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诵。
5、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会、乐器。
(展示舞蹈图片)介绍舞蹈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p47)。
请几位同学上台学习抖肩、骑马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展示《那达慕》盛会图片)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p46)。
(展示马头琴图片)介绍马头琴。(p45)。
二、新课学习(30分钟)。
1、欣赏歌曲《牧歌》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演唱(p48)。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歌曲的意境。
(用5550|5550|5555|5550|的节奏来肯定回答问题的同学,
意思是:真不错,真不错,你的回答真不错!)。
老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牧歌》歌词,注意朗诵的速度和节奏。
3、教师范唱,学生对照口型开口默唱,着重让学生尽快把握音乐的节奏、音准和速度。
4、全体同学跟琴轻唱,学会歌曲。
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用“n音”唱旋律,一组用“lu音”唱旋律,一组用“a音”唱旋律,最后一组唱歌词,教师伴奏。
6、介绍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
无伴奏合唱能充分发挥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
说说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给人的不同感受。(充分发挥人声特点,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三、拓展学习(4分钟)。
1、欣赏器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p45)。
歌词表达意境如同一幅草原新生活的画卷,描绘了牧民安宁、舒畅、如意的生活美景。音乐以当民歌为素材,用柔和、安详但又蕴含着饱满激情的旋律,抒发草原牧民对新生活的赞美之情。婉如一位蒙古族妇女在草原上眺望,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教师现场口琴演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音乐的热情和对美丽的大草原的向往之情。
四、小结(半分钟)。
本课大家一起了解了我国美丽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风情、舞蹈、盛会、音乐风格。着重学习了《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半分钟)。
请大家下去收集草原民歌,找出一首自己特别喜欢的,学会有感情地演唱。
蒙古族的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习《牧歌》及相关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北部边疆草原的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从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2、通过歌唱和欣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及情绪的特点,能通过歌声与形体动作,表现出自己的音乐感受。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有感情的歌唱《牧歌》。
教学重点:
1、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特点。
2、从音乐的角度领会蒙古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
歌曲音乐节奏和音准的准确把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电子琴、口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相关文化(10分钟)。
1、提前播放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接学生进入教室。
2、通过歌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是降央卓玛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3、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
师: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在银幕上显示我国主要草原分布情况,教师用简短的歌曲来表现各地草原歌曲特点。如:黑龙江的《乌苏里船歌》、内蒙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新疆的《塔里木河》、西藏的《青藏高原》)。
4、通过诗歌了解草原。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诵。
5、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会、乐器。
(展示舞蹈图片)介绍舞蹈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p47)。
请几位同学上台学习抖肩、骑马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展示《那达慕》盛会图片)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p46)。
(展示马头琴图片)介绍马头琴。(p45)。
二、新课学习(30分钟)。
1、欣赏歌曲《牧歌》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演唱(p48)。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歌曲的意境。
(用5550|5550|5555|5550|的节奏来肯定回答问题的同学,
意思是:真不错,真不错,你的回答真不错!)。
老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牧歌》歌词,注意朗诵的速度和节奏。
3、教师范唱,学生对照口型开口默唱,着重让学生尽快把握音乐的节奏、音准和速度。
4、全体同学跟琴轻唱,学会歌曲。
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用“n音”唱旋律,一组用“lu音”唱旋律,一组用“a音”唱旋律,最后一组唱歌词,教师伴奏。
6、介绍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
无伴奏合唱能充分发挥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
说说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给人的不同感受。(充分发挥人声特点,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三、拓展学习(4分钟)。
1、欣赏器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p45)。
歌词表达意境如同一幅草原新生活的画卷,描绘了牧民安宁、舒畅、如意的生活美景。音乐以当民歌为素材,用柔和、安详但又蕴含着饱满激情的旋律,抒发草原牧民对新生活的赞美之情。婉如一位蒙古族妇女在草原上眺望,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教师现场口琴演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音乐的热情和对美丽的大草原的向往之情。
四、小结(半分钟)。
本课大家一起了解了我国美丽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风情、舞蹈、盛会、音乐风格。着重学习了《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半分钟)。
请大家下去收集草原民歌,找出一首自己特别喜欢的,学会有感情地演唱。
蒙古族的教案篇八
活动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文化。
2、知道蒙古人也是中国人,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的情感。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经验讲述:我认识的蒙古族。
2、欣赏影碟带。幼儿讲述看到的蒙古族文化特点。
3、选读幼儿调查表。
4、制作统计表。
我认识的蒙古族。
蒙古族(人)民居饮食乐器。
活动二:表演与创造。
歌曲:草原牧歌。
活动目标:
1、感受蒙古族歌曲的风格,培养幼儿的感受能力。
2、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张纸,一套彩色水笔。
2、介绍蒙古族。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曲名,初步欣赏歌曲。
2、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提问:你觉得这首歌是什么样的'?(慢、很抒情、很宽广、辽阔、很优美)。
3、再欣赏歌曲,幼儿做动作要求动作舒展,符合音乐的性质。
4、学习歌词。
a、欣赏歌曲,提问歌词内容。
b、欣赏歌曲,幼儿跟着哼唱。
5、欣赏音乐作画要求每个幼儿画一幅画,要求符合歌词内容,表现歌曲的意境。
6、边欣赏音乐、边绘画,在音乐声中,教师逐一展示幼儿作品。
活动反思:
本堂活动设计,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幼儿自己看,认,讲,跳等,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认识蒙古族,从中了解少数民族是一家。达到本活动的目标。
蒙古族的教案篇九
1.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教学。
重点。
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教学。
难点。
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
学
内
容
新
课
导
入
导入: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今天学习第11课,探究这一问题。
课
堂
探
究
板块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1)材料一、二说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3)元朝形成了哪一个新的民族?
答案:(1)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3)回族。
板块二行省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
——《元史·百官志》。
(1)结合材料一思考: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材料二元代行省分布图。
教
学
内
容
课
堂
探
究
材料三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材料四行省制的设立……宗教事务管理机构设置等等大多为后代所承袭……。
(3)小组讨论:根据上述材料三、四谈谈元朝的行省制度的设立有何影响?
答案:(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中书省包括山东、山西和河北地区,十个行省分别是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3)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行省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板块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元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1)小组合作:回顾元朝以前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史实。回顾元朝以前汉藏两族交往的史实。
(2)结合下面材料,小组讨论:元朝时是如何管理台湾和西藏的?
材料一(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元《夷岛志略》。
材料二元宣政院印。
(3)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1)台湾:三国时台湾称夷洲,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等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隋朝时,台湾称流求,大陆商人常到流求贸易。西藏:在唐朝称吐蕃,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元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3)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结束语:统一全国,结束了分裂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元朝的统一,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设立行省制度和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对后世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融合。
板书。
设计。
当堂。
达标。
1.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a)。
a.中书省b.行省c.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
2.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进步性的表现(d)。
a.实现了国家的统一b.加强了民族融合。
c.推行行省制度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c)。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4.元朝增设的专门负责对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管理,同时也负责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c)。
a.中书省b.行中书省c.宣政院d.澎湖巡检司。
5.元朝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a)。
a.有力地加强中央集权b.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d.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势。
史料。
积累。
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为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九十一,属县三百四十六。各路立站,总计一百九十八处。
——《元史·地理志》。
蒙古族的教案篇十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蒙古族服饰特点,生活习俗,激发幼儿了解少数民族的情感。
2、用简单动作表现蒙古族舞蹈。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通过教师讲解舞蹈动作学会跳。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地垫每人一个,有关蒙古族图片若干,视频课件,舞蹈视频一段。
活动过程:
(一)以蒙古族小客人导入,让幼儿了解蒙古族服饰特点。
(二)结合课件,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蒙古族风俗习惯。
1、视听结合,初步感知。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重点引导幼儿用语言和动作表现蒙古族的风俗特点、
2、再次观看课件,了解蒙古族“那达慕”会。
提问:“那达慕”会上举行了哪些活动?
(三)出示蒙古族舞蹈视频,激发幼儿兴趣。
1、引出蒙古族舞蹈的主要动作(勒马手)(扬鞭手)。
2、教师指导规范幼儿动作。
3、教师讲解舞蹈节奏。
4、师幼共同表演蒙古族舞蹈。
(四)再次表演分组表演。
(五)结束活动。
蒙古族的教案篇十一
1、引导幼儿了解蒙古族服饰特点,生活习俗,激发幼儿了解少数民族的情感。
2、用简单动作表现蒙古族舞蹈。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通过教师讲解舞蹈动作学会跳。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地垫每人一个,有关蒙古族图片若干,视频课件,舞蹈视频一段。
(一)以蒙古族小客人导入,让幼儿了解蒙古族服饰特点。
(二)结合课件,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蒙古族风俗习惯。
1、视听结合,初步感知。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重点引导幼儿用语言和动作表现蒙古族的风俗特点、
2、再次观看课件,了解蒙古族“那达慕”会。
提问:“那达慕”会上举行了哪些活动?
(三)出示蒙古族舞蹈视频,激发幼儿兴趣。
1、引出蒙古族舞蹈的主要动作(勒马手)(扬鞭手)
2、教师指导规范幼儿动作。
3、教师讲解舞蹈节奏。
4、师幼共同表演蒙古族舞蹈。
(四)再次表演分组表演
(五)结束活动
蒙古族的教案篇十二
了解蒙古族的文化。
1、经验讲述:我认识的蒙古族。
2、欣赏影碟带。
幼儿讲述看到的蒙古族文化特点。
3、选读幼儿调查表。
4、制作统计表
我认识的蒙古族
蒙古族(人) 民居 饮食 乐器
活动二:表演与创造
歌曲:草原牧歌
1、感受蒙古族歌曲的风格,培养幼儿的感受能力。
2、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1、幼儿每人一张纸,一套彩色水笔。
2、介绍蒙古族
1、告诉幼儿曲名,初步欣赏歌曲。
2、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提问:你觉得这首歌是什么样的?(慢、很抒情、很宽广、辽阔、很优美)。
3、再欣赏歌曲,幼儿做动作要求动作舒展,符合音乐的性质。
4、学习歌词
a、欣赏歌曲,提问歌词内容
b、欣赏歌曲,幼儿跟着哼唱
5、欣赏音乐作画要求每个幼儿画一幅画,要求符合歌词内容,表现歌曲的意境。
6、边欣赏音乐、边绘画,在音乐声中,教师逐一展示幼儿作品。
蒙古族的教案篇十三
本活动以蒙古族为主线,以蒙古舞“我们是草原小牧民”为中心,结合常识、手工制作,使幼儿在各个方面较深刻地了解蒙古族、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感知蒙古舞的风格特点。
1.使幼儿了解蒙古族,以及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等。
2.学习踏点步、压腕、上下耸肩等基本动作和舞步,感知蒙古舞的风格特点。
3.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1.介绍蒙古族的光盘一盒、电视机、vcd。
2.《我们是草原小牧民》音乐带一盘、录音机。
3.草原风光图片若干。
4.教师示范鞭子一个,幼儿用皱纹纸纸条若干。
1.听音乐《我们是草原小牧民》,教师带领幼儿做跑马步进活动室。
2.“小朋友,我们刚才听的歌曲是哪个民族的?”(蒙古族)
“你们知道蒙古族人民生活在什么地方?”(内蒙古草原)
“你们去过草原吗?”
3.放影碟,请幼儿欣赏草原风光,教师穿插讲解。
4.结合挂图提问。
蒙古族的教案篇十四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社会认识蒙古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以往认识少数民族只是通过图片向幼儿介绍,幼儿感到很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设计了本堂教学活动,让幼儿看看,认认,讲讲,跳跳中,学习认识蒙古族。
1、引导幼儿认识蒙古族的名称,居住地,服饰特点及生活习惯。
2、知道蒙古人也是中国人,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的情感。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1、了解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及服饰特点。
2、区分蒙古人和汉族人的服饰。
1、男,女蒙古族服饰各一套,录音机和磁带(友谊舞曲和蒙古族舞曲)
2、幼儿学会跳(友谊舞)
一、开始部分:
1、引起幼儿观察认识蒙古族的兴趣。
师:今天班级来了两名远方的小客人,你们猜猜他们是谁?请两位穿有蒙古族服饰的幼儿边听音乐边跳舞来到幼儿面前。
2、让幼儿猜一猜他们是那个少数民族的'小朋友?然后两位小朋友自我介绍:我是蒙古族的小朋友。
二、基本部分:
1、认识蒙古族的居住地,知道他们是中国人,是少数民族。
教师小结:各民族朋友是一家。
2、认识蒙古族的服饰特点及生活习惯
请幼儿分别比较汉族小朋友和蒙古族小朋友的服饰有什么不同,从中了解蒙古族服饰的特点。
请幼儿跟蒙古族小朋友齐跳《我也骑马巡逻去》,使幼儿知道蒙古族人能歌善舞,会摔跤,骑马,射箭等。
三、结束部分:
幼儿听音乐《友谊舞》和两位蒙古族小朋友边唱边表演,表示各族人民是一家,相亲相爱不分离。
1、观看电视录像或图片,继续向幼儿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2、请幼儿绘画各民族小朋友的画像,通过画像进一步区分各族小朋友的服饰不同。
本堂活动设计,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幼儿自己看,认,讲,跳等,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认识蒙古族,从中了解少数民族是一家。达到本活动的目标。
蒙古族的教案篇十五
1、引导幼儿了解蒙古族服饰的特点、生活习俗,激发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2、通过欣赏蒙古族音乐,让幼儿尝试创编民族舞蹈。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1、课前准备:事先装扮一名蒙古小客人,蒙古族音乐。
2、电脑课件。
(一)以蒙古族小客人导入,让幼儿了解蒙古族服饰的特点。
(二)结合课件,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1、视听结合,初步感知。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重点引导幼儿用语言和动作表现蒙古族的风俗特点。
2、再次观看课件,了解蒙古族“那达慕”盛会。
提问:“那达慕”盛会上举行了哪些活动?
(三)举行“那达慕”盛会。
在感知蒙古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创编动作。
1、赛马。
2、歌舞。
(四)结束
本堂活动设计,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幼儿自己看,认,讲,跳等,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认识蒙古族,从中了解少数民族是一家。达到本活动的目标。
蒙古族的教案篇十六
在以往认识少数民族只是通过图片向幼儿介绍,幼儿感到很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设计了本堂教学活动,让幼儿看看,认认,讲讲,跳跳中,学习认识蒙古族。
1、引导幼儿认识蒙古族的名称,居住地,服饰特点及生活习惯。
2、知道蒙古人也是中国人,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的情感。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1、了解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及服饰特点。
2、区分蒙古人和汉族人的服饰。
1、男,女蒙古族服饰各一套,录音机和磁带(友谊舞曲和蒙古族舞曲)
2、幼儿学会跳(友谊舞)
一、开始部分:
1、引起幼儿观察认识蒙古族的兴趣。
师:今天班级来了两名远方的小客人,你们猜猜他们是谁?请两位穿有蒙古族服饰的幼儿边听音乐边跳舞来到幼儿面前。
2、让幼儿猜一猜他们是那个少数民族的小朋友?然后两位小朋友自我介绍:我是蒙古族的小朋友。
二、基本部分:
1、认识蒙古族的居住地,知道他们是中国人,是少数民族。
教师小结:各民族朋友是一家。
2、认识蒙古族的服饰特点及生活习惯
请幼儿分别比较汉族小朋友和蒙古族小朋友的服饰有什么不同,从中了解蒙古族服饰的特点。
请幼儿跟蒙古族小朋友齐跳《我也骑马巡逻去》,使幼儿知道蒙古族人能歌善舞,会摔跤,骑马,射箭等。
三、结束部分:
幼儿听音乐《友谊舞》和两位蒙古族小朋友边唱边表演,表示各族人民是一家,相亲相爱不分离。
1、观看电视录像或图片,继续向幼儿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2、请幼儿绘画各民族小朋友的画像,通过画像进一步区分各族小朋友的服饰不同。
本堂活动设计,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幼儿自己看,认,讲,跳等,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认识蒙古族,从中了解少数民族是一家。达到本活动的目标。
蒙古族的教案篇十七
1、初步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服饰特点、风俗习惯等。
2、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用动作表现蒙古族人喜欢的活动,如骑马、挤奶等。
3、知道蒙古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大民族之一,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1、从网上下载有关蒙古族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演示文稿。
2、教师事先要对蒙古族有较多的了解。
3、音乐磁带《挤奶》《骑马》《小牧民》。
(一)旅行前:看中国地图并了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
1、我们住在哪里?请在地图上找一找。
2、在地图上找找内蒙古在什么地方?地形象什么?
3、你会采用什么交通工具去旅行?
4、播放音乐,幼儿模仿交通工具的特征出发。
(二)旅行中:看课件了解蒙古族的民族特点。
(教师用导游的身份和语气与幼儿对话,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
1、地理风光:草原、牛羊、蒙古包等,知道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2、见面礼仪:献哈达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教师介绍后,请幼儿模拟练习献哈达。
3、服饰特点: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为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4、食俗: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
4、特产:蒙牛乳业。请幼儿说说它的口味及营养,并且提供牛奶品尝一下。
5、爱好:骑马、赛马、摔跤、挤奶、拉马头琴等。
(三)旅行结束:和蒙古人(由一老师扮演或放一段影片)一起随音乐表演。
1、倾听音乐《小牧民》:你好象看到了蒙古人在干什么?
2、用蒙古人喜欢的动作来表演音乐。
1、继续在表演区里随音乐表演。
2、幼儿自己搜集更多关于民族的信息和大家一起交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9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