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中学数学教案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5:16:04
教资中学数学教案范文(15篇)
时间:2023-11-18 05:16:04     小编:梦幻泡

教案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案要合理设置检查环节,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案中可以运用的案例很多。

教资中学数学教案篇一

1、强学生对连加连减应用题的理解。

2、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式计算。

3、让学生明白互助友爱的道理。

1、应用题的多种解。

2、加连减式计算方法。

一、常规练习。

9+3+48+6+93+2+7。

10-8-213-2-719-6-5。

二、教学连加。

出示主题图和表格。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3423。

问:你看到了什么?

从表中你看到了什么数量?(三个条件)。

你能提什么问题?

(教师板书出学生的各种问题,并选择:一共摘了多少个?)。

问:你能列式吗?

这个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板书连加)。

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进行计算!学生板演。

三、教学连减。

1、学生看图,口编应用题。

有85个西瓜,李明运走26个,我运走40个,还剩几个?

学生解答,并板演。

四、巩固练习。

口算:7+59+2072-6-40。

教资中学数学教案篇二

5.“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此处的本法指()。

6.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予以保障。

a.人民政府b.未成年人父母c.未成年人自己d.未成年人所在学校。

二、材料分析题1.材料:

刘静老师在自修课时发现刘晓翔、马立军、张三风三位同学在讲话,就过去训斥他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叫他们的绰号(说话声音最响的刘晓翔为“大喇叭”,声音有点沙哑的马立军为“破喇叭”,头发厚黑粗硬的张三风为“黑刺猬”),并罚他们到教室外的走廊上站立至下课。第二天上课,又听到马立军、张三风等在底下讲话,刘静老师顿时走到他们身边,拿出胶带纸,令班干部帮她把他们的嘴封起来。

问题: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教师行为存在的问题。

答案解析:

1.a【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

2.b【解析】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3.a【解析】详见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4.a【解析】详见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5.a【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条规定。

6.a【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

7.d【解析】我国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没有制定教育政策的权力。

8.d【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

9.c【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六条规定。10.d【解析】略。

二、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刘静老师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教师“关爱学生”以及“教书育人”的规定。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应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应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4)案例中刘静老师批评(训斥)学生时叫绰号,是讽刺、挖苦学生,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罚站、用胶带纸封嘴,是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这是没有尊重学生人格和体罚学生、侵害学生人身健康的行为。刘老师因学生讲话就训斥学生,并对学生进行罚站,没有做到循循善诱、耐心教育学生,这违背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规范。

教资中学数学教案篇三

1、初步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2、会辨认圆柱体的物体,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1、发展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1、教具准备:圆柱体的积木若干;

2、操作册:第6册p53.

1、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候。

(2)走线,线上游戏:摸摸xx快回来。圆圈中摆放若干大砖块、大积木、易拉罐。幼儿听音乐在圆圈周围自由走动。

2、集体活动。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感知圆柱体。

请一名幼儿把双手伸到相中选中一个几何体,摸一摸、想一想,充分感知后大声地向其他幼儿描述魔道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2)认识圆柱体。

游戏继续进行,当幼儿摸到圆柱体,经过描述后,其他幼儿不能准确猜出是什么几何体时,教师举起圆柱体,告诉幼儿:这种形体叫圆柱体。

请幼儿在教室里找出和圆柱体的积木相同形体的物品,通过自有触摸和摆弄,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3)请幼儿试着滚动圆柱体和球体,观察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一样。并尝试从写披上向下滚,看看谁滚得快、滚得远。

3、完成操作册。

(1)教师示范、讲解操作册习题。

(2)分发幼儿操作册,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

(3)教师批改幼儿操作册,错误的地方督促幼儿订正。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指导幼儿参观学习同伴的活动成果,收拾操作材料。

教资中学数学教案篇四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课本第80、81页的内容。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一、创设情境: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同时给学生抽象点、线、区域及确定观察的范围埋下伏笔。

二、导入新课:

小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展示课题:观察的范围。

三、积极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猜一猜,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学生回答后,师:是否如你们所说的一样,咱们具体来探究一下。

2、引导画图,确定范围。

(1)你知道小猴在a处时,看到哪些部分?学生随便指。

(2)引导学生画出关键的一条线,确定离墙最近的点a/?从而确定观察范围。(教师演示)。

(3)学生动手确定b、c、的观察范围。

通过比较,使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最近的点”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

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

比一比: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得桃子越_,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_。

怎样确定观察的范围?

1、找观察“点”。

2、确定遮挡物的“关键点”。

3、画出经过关键点的视线。

板书:观察点影响观察范围。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场景一:教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场景二:描述客车司机的观察范围,进一步理解观察点变影响观察范围变。

场景三:警察和小偷的较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给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运用课件演示。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边问边答并板书)。

六、布置作业:

b楼的居民近期向刚刚建起的a楼的开发商表示抗议,你能试着说说为什么?

通过画一画,看出a楼挡主了b楼部分用户的阳光所以发生了争执。

教资中学数学教案篇五

2.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和作用。

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1.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页练习。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1.如图,a点为原点(0,0),则b点记为(3,1)。

2.如图,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距灯塔3km处。

例2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1.如图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示意图,对市政府来说: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描述位置。

2.如图,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1.为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顺序可以吗?

2.几种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4页:1题。

教资中学数学教案篇六

试卷分为选择题、简答题、解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六个部分,满分150分,其中选择题8题,每题5分,共40分;简答题共5道,每题7分,共35分;解答题1道,10分;论述题1道,15分;案例分析题1道,20分;教学设计题1道,30分。

考试时间共2小时,一般为16:00-18:00,是当天三门考试中的最后一门,考前大家可以吃点零食垫垫肚子。考场时间安排建议大家选择题15分钟;简答题50分钟;解答题10分钟;论述题10分钟;案例分析题10分钟;教学设计25分钟。

前面用时较短的话,尽量将时间留给教学设计,毕竟分值最大,也比较有拿分的把握。

2.学科知识(高等数学+高中数学)。

首先是学科知识,这一块分为高等数学和高中数学两部分。学科知识以大学知识为主,一般初高中知识只有一两道单选题,有些年份简答题也不会出现高中知识。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由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组成。

这些课在大学里面是学过的,教师资格证里面考到的没有期末考试那么难,也不会特别细。我在复习的时候是按照中公科目三这本书一章章来的,先看一节的知识点,然后马上把这一节的“经典真题”给做掉。复习完一个部分再去做相应的牛刀小试。

可以在一旁准备一个笔记本,在复习的时候把一些要记忆的结论记到本子上,例如数学分析里面的等价无穷小、泰勒公式、求导公式、积分公式等。总之就是遇到容易遗忘的结论要记下来。下面是我当时整理的一些比较关键的结论或公式,大家可以在做题的过程中自己进行积累,总结自己认为重要的公式。

数学分析部分。

高等代数部分。

1.等价无穷小。

1.伴随矩阵公式2.泰勒公式。

2.秩的公式。

3.求导公式积分公式。

3.线性相关的充要条件4.级数判别法。

4.施密特正交化。

学科知识的第二部分是高中数学学科知识,这里都是我们高中学过的内容。复习的时候可以把知识点看掉,然后进行刷题。和前面大学知识的复习方法是类似的,主要就是通过做题来巩固知识点。

如果时间够的话,可以把配套试卷里面的有关学科知识的题目都给做一下。时间不够的话,选择题也是必须要做的。发现有不会的再回去翻教材,总的来说就是多做题。

在考场考试的时候,如果遇到没有有一个有关学科知识的题目卡住了,那么可以先跳过去做别的。因为后面还有教学设计,所以整个一个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在一道题上花太久可能会导致后面来不及做,考前最好进行一个模拟,了解自己写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大概要多久。

一些很难、偏的知识点不用过度纠结,考的可能性也比较小,毕竟教师资格证也不是要让我们拿满分才是通过。

3.课程知识与教学知识。

课程知识和教学知识可以结合在一起复习,这块内容其实在大三的学科教学论这门课当中有完整的学习,大家复习起来可以轻松一些。不需要将试卷和教材上的题目一一做过去,也不需要一字一句背教材上的内容,背完科目二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多花点时间,时间不够的同学这块可以略看,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课程知识要求大家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建议大家在考前可以看一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便于熟悉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掌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课程知识在考试中一般会出现两道简答题,需要用课程知识去解答,例如,“简述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形式”或者是“简述当前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我都没看到过啊,我怎么写的出来,其实不用担心,简答题注重的是答题技巧,并非需要一字不落,所以对于简答题的复习,只需要大致浏览教资书上课程知识以及教学知识的内容,留有印象即可。而答题时,需要注意分点回答,将你能想到的所有方面的内容都写上去,能多拿一分是一分。

教学知识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大致了解即可。在考试中体现为一道论述题与案例分析题,相比较科目二来说是比较容易拿分的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但答题时要注意将教学知识与案例相结合,展示自己的观点。

4.教学设计。

大部分同学对于高中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与框架应该都并不十分清晰,但只有熟悉这些内容,心里才能有个底。不然,看到陌生的章节,大家肯定容易乱了方寸。在这里,也不建议大家现在十分细致地去研读教材,可以在百度文库里面搜索一下数学教学设计题教材指引、高中数学教材知识体系与框架等,便于快速掌握。

(2)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这句话大家应该是要烂熟于心的。所以在教学设计这道大题中,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等肯定要从学生本身出发。比如,我们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使学生……”,而是“学生能够……”。

(3)切忌过度创造教材。

大部分情况下,教学设计题会让大家设计一个“导入新知”的环境,那么我们除了知道导入新知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情境导入”、“复习导入”、“演示导入”等,更要避免创造教材以及改编教材。教材的编写是有层层依据的,以我们目前的水平很难创造或者改编教材,一着不慎,闪光点就容易变成缺点。建议大家,还是多看一些优秀案例。

教资中学数学教案篇七

许多人回想起学生时代的数学老师,常常有一个共同特征:表情严肃、特别认真。上课时将题目(特别是难题巧解)一丝不苟地演示给学生看,或者是拎着一沓卷子大步流星地迈进教室,然后威严宣布:“x分钟内独立完成,不许交头接耳、相互讨论。”于是学生立刻埋头演算,然后老师评判。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正在建立,数学教学也正发生着变化。数学课堂再不是单一的从复习旧知、基础训练入手,而常常通过教师精心创设的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入手来导入新课;课堂上,老师不再是通过自己“严肃、认真、精湛的讲演”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常常是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而且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的来源,紧密联系生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关注了数学的过程与方法,拓展了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但对此的看法褒贬不一,认为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好数学,学校要教“真正”的数学;这种做法“降低了数学思维训练的作用”;“生活性、趣味性是增强了‘好玩了’,但数学没有了”;“数学教学卡通化、去数学化了”。我们的文化氛围不太习惯学术争鸣,有的一线教师甚至发出了“课程改革我们应该听谁的”感叹。

一、产生这种分歧的根源。

对一种现象不同的认识必然有深层的根源。原因可能是多方面,有社会的、心理的,更多则是学术观点上的分歧,我认为从根本上讲有两个源头。

1.对数学知识理解和认识上的不同。

任何时期,数学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工作对数学形成一个看法,这在数学家内部往往也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长期以来,数学知识被许多人认为是客观的、确定的、普遍有效的体系。近年来,随着相对论、测不准理论、模糊性科学的发展,以及以后现代知识观从解构科学知识的元叙事出发,试图用对话、理解、协商来消解客观知识,用差异性、复杂性、开放性、不确定性来取代统一性、简单性、封闭性、确定性,倡导相对主义的知识观。更为明确地提出了“数学:确定性的丧失”,提出“数学注定是要探索而不是知道,去追求真理而不是发现真理”,这是对数学教学中重视过程性知识、进行探索活动的有力支持。

数学研究需要演绎证明,但也离不开归纳、实验、猜想。数学的发展正如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学家丹皮尔所总结的:“希腊学者关于演绎几何学的伟大发现,使得亚里士多德在创立逻辑时,过于偏重推理。反之,费兰西斯?培根坚持认为归纳法具有独特无二的重要性。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动,因为他看到新的实验方法具有远大的前途。穆勒指出,真正的科学方法,应包括归纳与演绎,这样就把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与培根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了。”5经典数学被认为是一门演绎的科学,抽象和严谨使数学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证明与推理是经典数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现代数学的发展表明,数学不只是逻辑推理与证明,更需要归纳、猜想、审美直觉、实验、探索。随着现当代数学的发展,数学中的算法与实验愈益显示出威力。在计算机上进行计算和模拟实验已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方法和技术。由于这种研究方法是与传统方法很不相同的,计算机的使用正在改变数学的性质,数学正在由传统的演绎的科学转化为一门实验与演绎并重的科学。

2.数学中“活动”的不同理解。

对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现在一般持赞同意见,但对参与活动的方式却有不同的理解。数学中的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是理念世界的产物,与实践经验无关的科学。在这种观点支配下,则认为数学“活动”只是“智力活动”。从事数学研究、学习数学只要纸和笔加上一个聪明的脑袋。然而,数学中的经验主义、拟经验主义的数学观明确指出了数学发展对“理念世界”和“物理世界”经验的双重依托。数学是抽象的科学,但经过多次抽象,远离经验之源后,如果不回到经验就有退化的危险。许多数学家、数学哲学家都强调数学理性与经验的两个侧面的不可或缺性。人们公认的最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牛顿、高斯、庞卡莱都同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现代数学发展的趋势也表明,只有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分支才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无疑,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实践这样的数学探究活动也是数学教学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是受现代数学发展内在规律所制约的。

二、对数学“活动”教学的'认识。

关于活动教学的思想源于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据说,他和他的学生喜欢在林荫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讲学讨论,所以他的学派也被称为逍遥学派。1近代,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中强调内在智力过程起源于活动,前苏联的列维鲁学派继承了皮亚杰重视“活动”的传统,并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拓展,强调:不仅认知起源于外部活动,个体非认知发展也同样源于活动。人类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被改造为内部活动,意识活动是物质生活发展的结果和衍生物。皮亚杰关于儿童认识发展的研究证明了反身抽象是数学概念获得的主要方式,逻辑数学结构不是由客体的物理结构或因果结构派生出来的,而是“一系列不断的反身抽象和一系列连续的自我调节的建构。”在学生能够富有意义的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抽象形式之前,通过“动手操作”对数学对象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学主张教育的内容要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活动密切相连,儿童的经验兴趣决定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倡导以儿童的主体活动的经验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即便是像数学这样的理性学科也不能例外,“因为理性就是实验的智慧……而它的作用又常在经验中受到检验”。活动对个体的影响是广泛的,不只局限于学习方面,学生参与活动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参与具有认知性和非认知性双重功能。对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态度、意志品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事实上,人不仅可以从参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获得体验,而且可以从活动中产生原动力。只有不断获得新动力,满足人的高度自主、主体的需要的活动,才是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活动。强调活动的实践性和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去,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能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操作、讨论、作图、制作模型,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数学。正如法国科学院院士g.?cjoquest所说,“应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他们不是通过聆听一堂清晰美的讲课来学习数学,而是通过对数学对象作实验而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所有能使学生进入个人活动的方法都应该使用,教师的作用并非只是准备一堂单纯的课,而是要寻找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的方法。

三、数学活动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老师信奉“精讲多练”的金律,因为这种教学“效率高”,在知识的再现时会“熟能生巧”、“运用自如”。当然数学学习中活动不是不重视,独立思考、独立做题等“思维活动”一直是首倡的学习方式。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自然在有些人看来,数学学习中的活动就是思维活动,谁解题快、准,谁就能得高分,数学就学得好。数学学习的目的因而简(异)化为能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进而升入一所理想的学校。这是许多学生、教师追求的“目标”(当然也成为相关部门评价的标准)。数学的应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只是一种装饰(如果与考试无关)。数学学习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只不过是一个“跳板”,甚至是一种无奈。虽然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学数学很重要,但是多数人只是由于在“知识改革命运”中举足轻重——作为一个筛子决定了一个人的“前程”。这种教学方式(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

20xx年9月7日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博士率领32人数学教育代表团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访问,介绍到美国的数学课堂大多数由学生自己进行活动、探索30-35分钟,甚至更多,老师讲得很少。他们也在反思,这种教学方式是不是效率太低。他们听说,在中国的情形是不是正好相反,基本上都由老师来讲解,问我们这是不是真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中美双方基本的看法是需要“寻找中间地带”。事实上,我们的数学课堂正在(或者说已经)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是不是走过头了?不可否认,这种负面的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出现。20xx年6月,作为中加合作研究项目到西部某县城调研,在某小学听数学课,学校领导为了能让数学课“活动起来”,安排了一位“有感染力的语文老师来上数学”,课上老师的“表演”算是出色,以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卡通画来增加数学的趣味性,但就是数学没有了,学生也难“活动”起来。对数学活动回归生活的这种理解必然会出现数学教学卡通化代替数学化的现象,对数学教学产生严重的危害。

让学生从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其实并没走过头,而是折射出大量具体的实践需要我们去探索、总结。一些专家、学者的批评意见并不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封杀活动、探究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提醒人们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而且理论研究常常是超前的,也必须是超前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其目的应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形成完满的人格。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言:“不要忘记数学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在过去、现在一直到将来,教数学的教室不可能浮在半空中,而学数学的学生也必然是属于社会的”。因此不该“一味追求现代数学中形式变换的花样”,一般说来,常规的课堂教学重知识的系统性,而通过活动的方式学习则更注重过程、培养兴趣。事实证明,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数学与它有关的现实世界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具体问题情景到抽象化形式化的数学化过程来进行数学的教与学,才能使学生获得充满着关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教资中学数学教案篇八

理解相交线、垂线的定义,在具体的情景中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能找到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以及对顶角。

能够通过观察推断等方法准确找到图形中的邻补角、对顶角,能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培养识图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以及对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1、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的相交线的图形,和同学们探讨自然界中还存在哪些相交线的图形,帮助同学们理解数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

3、抽象图形:抽象出具体的图形,和同学们一起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5、尝试反馈:在和同学们的探讨中和同学们一起给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

6、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如果两条相交线形成的四个角为直角,介绍垂线的定义。

7、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之间的关系之后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分别相交时,讨论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之间的关系,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

引导同学们一起进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教资中学数学教案篇九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有趣的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而改变。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麦当劳的广告。

师:刚在看广告的时候,很多人都笑了,你们为什么笑?

生:坐在摇椅上摇,一会儿能看到麦当劳的标志,一会儿又看不到。

师:那他什么时候能看到,什么时候又看不到呢。

生:当摇椅摇在高处的时候,他看得到,当摇椅摇在低处的时候,他就看不到,因为他的视线被墙壁挡住了。

师:恩,这位同学讲得真好。是的,在刚才广告中,摇椅摇在低处时,宝宝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阻挡,所以他就看不见麦当劳的标志,而当摇椅摇到高处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宝宝就能看见麦当劳的标志了。看来我们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一天,住在一楼的淘气来到窗前,他想看看外面的停车场,他能看到吗?

生:不能。他的视线被墙挡住了。

师:那墙就是一个障碍物,对吧?

师:可是淘气真的很想看见外面的停车场,他应该怎么办?

生:爬楼。

师:聪明的淘气也想到了,他赶紧爬上去,他总算能看见外面了,那他到底都能看见墙外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鼓励学生到图上指一指)。

师指墙角边的那辆车:这个位置三楼的淘气能看见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他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遮挡。

师:那他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呢?自己在练习纸上试一试,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一下。

这其实就是淘气的一条视线,眼睛就是观察点,围墙上的一点就是障碍点,是虚线。

学生充分发言后(边说便在图上标注出来并指出可观察的范围)。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找到淘气的观察范围的?

生:

师:我们把淘气的眼睛作为观察点,围墙的右上端作为障碍点,把两点用虚线连接起来并延长,这条视线的右边就是淘气的观察范围。

师:可是淘气还想看到剩下的这几辆车,他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找找四楼五楼淘气的观察范围。

指名画,并说出画法(发现三条视线的观察点不同,障碍点不变),找出可以看到的范围。

师:观察三条淘气的视线及淘气的观察范围,你发现了什么?

生:淘气站得越高,他看到的车子越多,他的观察范围越大。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淘气的观察范围和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谁能试着总结一下。

生: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原来观察的范围会随着观察点的高低变化而变化,也难怪唐代诗人王之涣留下了这样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解决了淘气的难题之后,我们一起到科技馆看看。

科技馆就在左边的大楼上,你们看见了吗?

我们坐车来到来到一这个地方,能看见科技馆。

生:能。

师:大家都说能,怎么证明呢?

生:画淘气的视线。

师:好,请一位同学说,老师来画。

我们的车缓缓向科技馆驶进,来到位置二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科技馆吗?谁能来说一说。

师:好,谁能来描述一下,车从一开到二,我们看到的科技馆大楼是如何变化的?

师:那你能看出来,在这道题中,我们的观察范围又和什么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

生: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的远近有关,观察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观察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生:

师:是不是一下长一下短的呢?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研究了下面这道题,你就会明白了。

独立完成。

师:指名画,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灯泡是观察点,……。

师:那影子在什么地方?

师:为什么影子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生:影子应该是光线到不了的地方,是盲区。

师:恩,真棒。

师:

那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的距离与所形成的影子有什么关系,你们得到结论没有,把结论读出来。

生: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师;反之,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能解决路灯下影子变化的现象,还能解决发生在太空的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很有名的日蚀现象。

(课件演示)大家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有只小老鼠躲在一堵墙的后面,有只猫在墙的前面吃食,小老鼠在哪个位置是安全的呢?(生试着指一指)那么小老鼠的安全活动区域是哪些范围呢?你们能帮助老鼠画出它的安全活动范围吗?动手画在答题纸上。

展示汇报。

那小猫稍微移动了自己的位置,这范围还是安全的吗?看来猫鼠大战又将掀开精彩的一页了。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看在太空中我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呢。(课件出示月食日食现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研究,里面的奥秘会让你喜欢上的。

教资中学数学教案篇十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立定跳远技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立定跳远动作技术是体育运动技术中最基本的的动作,是体育课程最为基础的部分之一,主要锻炼学生的下肢力量、发展下肢素质和身体协调性,是初中体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各种体育运动技术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立定跳远技术基本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到熟练完整完成技术动作,对于初学的学生们就比较困难。因此,两脚用力蹬地起跳是立定跳远的重点,也是完成动作技术的核心。难点是腿脚四肢协调用力,关键是身体的协调性。一是根据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既有上肢为主的练习,也有下肢为主的练习,既有发展力量的练习,又有发展灵敏、速度的练习,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协调的锻炼和发展。二是依据合理安排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原则,结合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城市中学初二学生,班级男、女比例相当,40人左右。学生各方面素质较为一般,但也存在着个别差异,男生基础稍好,女生素质普遍较差。且不喜欢运动,所以在练习中需要多鼓励,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班风很好,同学间团结互助,有较强的凝聚力。

三、教学方法分析。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语言、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能力。

2、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练适度的语言讲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以优美的示范,利于学生模仿正确技术。

3、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完成练习的情况各有不同,通过纠正获得正确动作的,提高学习的信心。

4、区别对待法;按性别差异,按年龄,身高及身体素质差异,分组进行练习进行学习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安排值日生整队集合,并报告本班考勤人数并到器材室借出所需器材,皮尺2卷,粉笔数根。

2、老师简单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本节课动作技术前的准备活动,辅助练习,安排见习生。

3、老师带领学生在田径场慢跑两圈热身活动,分散开始做简单的热身操练习,防止课堂中肌肉拉伤。

4、在学习立定跳远前做原地辅助练习,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倾,手尽量往后摆,老师在一旁观摩指出学生错误动作,连续练习20次,以加强记忆,巩固练习后,原地休息1分钟,整队集合,带领学生在沙坑前做起跳后的向前伸腿练习,练习数次,加强记忆。

5、在辅助练习之后,带领学生回到田径场(塑胶跑道)原地进行学习立定跳远动作技术。

教资中学数学教案篇十一

1、初步建立数字5的分合概念,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初步学习运用数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能主动快乐地参加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数字1-5、范例图示、操作材料、苹果5个。

1、集中幼儿注意力"今天,小朋友们的爸爸妈妈来看小朋友上课,你们高兴吗?"。

2、师出示数字宝宝4,说:"小朋友看,这是谁呀?"(数字宝宝4)。

3、教师交代游戏规则。

4。如:嗨嗨海,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答:嗨海嗨,你的1球碰3球。数字宝宝2,师:嗨嗨海,我的一球碰几球?答:你的一球碰一球。(幼儿边说边伸出相应的手指)。

1、"可是今天我有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忙,你们愿意吗?"教师出示5个水果,"我准备了几个水果,一个盘子里放不开,想请小朋友把它们分到两个盘子里,谁想来试一下?""我要把它们记下来,不然过会我就忘了"。

"小朋友,我问你,5可以分成3和几?老师,我告诉你,5可以分成3和2。"以此游戏使幼儿熟练掌握5的组成与分解。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5的分成,老师要来考考你们。(出示图)。

(1)认识圈里和圈外的标志。

师:小猴要玩套圈的游戏,你们看这个表示圈怎样了,(套住了),那这个呢?(没有套住,掉在外面了)。

(2)教师示范一个作业。

师:小猴拿几个圈玩游戏的,(5个),套住几个圈,用数字几表示,(写上数字),掉在外面几个,用数字几表示(写上数字)。

(3)进一步理解5的分和。

师:5个圈分成了几和几,它们合起来是几?(幼儿说)。

(4)讲要求,幼儿进行操作3个作业。

师:小猴又套了几次圈,套中了几个,几个落在外面,我们数一数,用数字记录下来,好不好!

2、幼儿进行操作,教师指导。

3、最后和家长、幼儿一起验证答案。

在本次活动中活动围绕着给小动物分房子进行,形象可爱的教具,如:可爱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大象等,还有漂亮的小房子的图。再加上幼儿乐于帮助小动物分房子的喜悦心情,充分调动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第一次给小动物分房子并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找出了“5”的4种分法,在展示幼儿分房记录时,有的孩子没有找出了“5”的4种分法,还有的分出的一组数字合起来不是“5”,但大多数幼儿都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分合操作。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记录,对没有掌握好的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会多给予关注。接下来引导幼儿学习有序进行“5”的分合,幼儿观察“5”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5”的分合,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幼儿在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时,掌握了有序的进行“5”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房的结果。活动在游戏《找朋友》的欢快气氛中结束,幼儿通过探索、操作、交流、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孩子们对活动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体验分合活动的乐趣。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于是,在教学中我便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

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层层递进,每个环节发散幼儿思维,从而知道了5的分与合,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并创设了较好的生生互动的环境。

教资中学数学教案篇十二

《白杨》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白杨为线索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讴歌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者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在心理描写上则是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感情的波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三是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新、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课标的训练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精心创设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既积累丰富的语言又感悟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法上:采用以读促学的方法,利用电教、讨论、合作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解文悟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型、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深入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画、说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

1、师:在广袤的大西部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板书课题)。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白杨树的资料。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课始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兴趣,做好学文的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把课文读通、读顺,画出不理解或不会读的字词。

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阅读。因此本环节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理清文路为下一步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本环节我是这样设计:

1、默读课文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2、把所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3、(播放课件)这里常年干旱,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新绿,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再读爸爸的介绍。用“不管…不管…总是…”想像白杨还可能在什么地方生长。

4、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

〈四〉、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只是在说白杨吗?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嘴角会露出微笑?找出课文的有关词句加以体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小结: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从而领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在解文悟情之后再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领悟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并使这种情感在朗读中得以升华。

〈六〉、总结课文,教育学生。

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七〉、拓展延伸,推荐书目。

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诗歌《帐篷》并向学生推荐: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

〈八〉、说板书。

板书是文章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板书要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板书设计:(略)。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说课稿2。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难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五自然段到第十七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单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说课稿3。

《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三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草原这课的重点是体会优美的语言,本课的重点就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文章以白杨为线索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讴歌了边疆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三是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新、抚摸”等词语;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二、说学情。

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初步有了朗读、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涵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别,有的放矢,让每名学生在本节课各有所获。

三、说教法。

根据学情我特制定本文教法如下:

1、读书指导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3、直观演示法:在教学过程中,出示白杨树图片,直观形象的展示,有且于学生对白杨树特点的理解。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自读自悟法、朗读感悟法、圈点批注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感受风景美与人情美;

(四)总结拓展。

〈一〉谈话激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开课之初,通过谈话的方式,问学生“在广袤的大西部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板书课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白杨树的资料。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兴趣,做好学文的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语言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因此,教学中首先出示生字。书写上的疑难字“疆”,“陷”。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让学生选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事?理清文路为下一步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一环节,所以我分了以下几步完成教学任务:

(一)体会白杨树特点。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提出主线问题:

1、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并将自己的体会在旁边做上批注。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此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圈画批注”。如:重点词语,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批注可以一两个词即可。

2、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汇报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高大挺秀,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重点词语理解白杨树“高大”“笔直”外在特点。进而从这些外在特点体会它“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和坚强执著”内在品质。这样本课的重点也就突破了。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白杨树特点的这段话。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出自己对作者及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二)体会人物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只是在说白杨吗?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嘴角会露出微笑?找出课文的有关词句加以体会。

引导学生理解边疆建设者也要有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和坚强执著的品质,这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不谋而合。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边疆的工作者。从而领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这样“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这个难点也突破了。有了上述铺垫,理解了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通过写白杨树的品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

孩子写一写“我心中的白杨”,让学生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有利于迁移内化所领悟的写作方法,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教资中学数学教案篇十三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19课《生命生命》。

一、分析教材,分析学生。

本文是台湾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文章内涵较深,而我教学的对象年龄比较小,理解能力与生活经验都还不够,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引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为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概意思。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主要目标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使生命有意义。其中目标2和目标3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制作课件,其中包括杏林子照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学生的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生平,以及作品。

四、教学理念。

本文是新入选的课文,我以前没有教过本文。我在备课时读了本文,被作者热爱生命,敬重生命,严肃对待生命的态度所感动。我想,教学本文除了完成语文的工具性教学而外,还要重点强调它的人文性。我教学本文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实践性阅读的理念”。语文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阅读实践中究竟要发展学生的哪些能力呢?首先,从显性方面看,有培养朗读、略读、精读、诵读等能力。第二,从隐性方面看,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发展儿童的感受、理解、欣赏以及评价的能力。《生命生命》正是一篇感悟性极强的文章,它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因此,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以及评价的能力,正是本文教与学的灵魂。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语文的形象感性的,入情入景的手段最容易帮助理解课文)、点拨法(四年级学生年龄小,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有困难,因此教师必须在适当时候进行点拔,使他们学到仅凭自读自悟不可达到的高度)、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方式(在对话中表达、启发,效果好)。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赏析。

(一)、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概述。

1.创设情境,感知生命。(情感导入)。

2.整体把握,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3.导读赏析,品味语言。(精读赏析)。

4.回归整体,升华情感。(回归整体)。

5.阅读推荐,课外延伸。(课外拓展)。

(二)、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感知生命:

1.出示课题,引出问题:生命是什么?

2.动画课件,创设情境:(师配音)嫩芽从土里钻出来,绿叶舒展,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神奇!五彩缤纷的花儿欣然怒放,生命多么美好!(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入其境,辅之以教师诗意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对生命的神奇,生命的美好发出由衷的赞叹)然后,轻轻的音乐响起,介绍杏林子的坎坷命运。通过一扬一抑,紧扣“生命”主题。就是这样一位全身瘫痪的人,她是怎样感受生命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整体把握,梳理脉络: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然后,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并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脉络,体现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导读赏析,品味语言: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在书上做上批注。交流读书的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双翅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感悟到:“极力”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渴望。

当然,教师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通过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思考:

以上两处点拨,我引导着学生从文悟情,实现把作者情,文本情向学生的情感迁移。

再如:研读“作者静听心跳”的事例中,出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畅谈体会之后:教师的引导同样体现在扣紧关键词语,引导加深体会。

(1)扣紧“糟蹋”“好好使用”,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教师进一步点拨:现实中你看到什么人在糟蹋生命?什么人的生命活得有价值?学生这时能够说出,如有的人整天打麻将,看起来好像很轻松快活,其实他们在糟蹋生命,生命毫无价值。更多的人如司机,护士,警察等,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他们是“好好地使用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活得光彩有力。

(3)另外,还通过入情入境朗读,读出对生命的感悟。体会出感情,才能读得有感情。读得有感情,能帮助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有感情朗读确实是阅读教学中的致胜法宝啊。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此时的回归整体,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重复,而是以讨论、感悟“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生命的内涵,感受生命的真正价值。

1.杏林子全身瘫痪,行动不便,你觉得杏林子的生命美丽吗?你认为她的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也许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顽强的毅力而美丽,也许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执着,因为坚持而美丽……)。

那么飞蛾呢?香瓜子呢?

2.教师再引导:让学生联系身边的普通人,了解的名人、伟人,来说说生命还因为什么而美丽。

在学生对生命的内涵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之后,教师深情小结:生命的美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珍视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活得有光彩,创造无限的意义。

3.让学生畅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与收获,升华情感:

学生经过与教师和文本的对话,以及教师的点拔之后,都有了自己或深或浅的对生命的感悟。通过交流,升华了情感。

(五)阅读推荐、课外延伸:

读一本好书,感受一段人生——杏林子的著作及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七、板书设计(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你的聆听,欢迎您的指正。谢谢!

教资中学数学教案篇十四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我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接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含义。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1.课件展示——“数学乐园”全景图。

2.师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3.用奖“数字之星”的方法激励学生多发言、多动脑。

二、活动。

(一):走迷宫游戏。

1.复习对0~10各数的认识。

(1)说数字:学生说出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的数字0~10,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2)用数字: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

(3)找数字:启发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娃娃”,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并邀请“数字娃娃”一块儿做游戏。

(4)排数字:启发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点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学生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排数字卡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出示小黑板)教师以一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白兔找家。

让四个学生分别在四块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笔画不同路线,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线。

4.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5.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如,“从1走到2有几种方法?”“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三、活动。

(四):起立游戏。

1.报数:请两竖行学生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

2.数数排第几:让每位同学通过数数和思考,对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3.起立拍手游戏:教师点到从前(后)数第几位学生,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习从左数、从右数,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间的方向,并注意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

课后总结。

新课程,新教材,构建的是一个开放、充满生机的课堂体系,对此,在执教本课后,我有更深的体会。

一、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乐。

一、二、三……”教室里传来异口同声的数数声。只见一位学生站在讲台前正朝着离他有一段距离的小筐里投球,讲台下面几十双眼睛都齐刷刷地望着他,眼神里透着几许焦急、几许惊喜,大家都随着投球学生的表现或喜或忧,有的恨不得亲自上台去一试身手。乍看去还真想不到这是数学课堂里的一幕情景呢!

游戏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当中,通过数一数投进了几个球,比一比谁投进的球多、谁投进的球少,两人相差多少,算算没投进球的个数等环节,在彼此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中,很自然地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就这样,学生在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汲取了数学养分,亲身经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再一次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学习,便于人人参与。

在巩固10以内加减法这一环节中,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了一个“送信”游戏。那么多封“信”,要找到得数与自己信封上数字相同的“信”放进信封,就必须快速地算出每封“信”的得数,有趣的形式把学生们都吸引了过来,学生们比平时计算枯燥单调的口算题时的热情高涨得多,尤其是几个学生为了同一封“信”发生争执时,个个都像“小老师”一样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服对方,整个课堂顿时“热”了起来,真正达到了人人参与,个个乐于参与的目的。谁说数学课堂就该是“一人讲全班听”的严肃场景?如若将理性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们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又何愁学生不爱学、不动脑筋呢?让我们“蹲”下来,寓教于乐,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创设出种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情境,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资中学数学教案篇十五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90089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