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注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教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小编整理了一些编写教案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思路,供大家参考修正。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一
1、知识与技能方面: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感受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2、情感与态度方面:
(1)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直奔主题。
1、直观感受水变化的过程,教师导语: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它还会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奇妙的变化过程吧!(播放动画)。
2、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了解水的多变性。
教师导语:动画片中的小旅行家来到了课文中,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一、二自然段,小水珠都变成什么。
3、感悟水变成云,培养孩子想象能力。
(1)教师导语:小朋友,你们就像可爱的小水滴。小水滴小水滴,现在你们升到空中变成无数的小点儿,连成一片变成了云。我看到身穿不同颜色衣服的云飘过来了,(ppt展示朝霞),早晨,我变成美丽的朝霞,晚上我是美丽的晚霞(ppt展示晚霞),晴天,我穿着白衣服(ppt展示白云),阴天,我穿着黑衣服(ppt展示乌云)。你们想穿什么衣服打扮自己呢?读句子。
花朵了,你的名字叫“雪”。
出现的地方。
(1)教师导语:小水滴,你们完成了这么多的变化,一定很累了吧?你们平常喜欢到什么地方休息一下?(生朗读第三段,读完指导,再读)。
(3)水给人类带来了灾害,这样做好吗?该怎样做?阅读拓展,写话创作评互通。
1、阅读关于水的文章,拓充知识面。
在我们资料城里还有许多快乐的小水滴,我们看看他跟大自然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学生按要求进入资料城自主学习。
2、出示题目,明确打写要求。
小水滴们,你的一天是怎么过呢?去过哪些好玩的地方?你能仿照资料城的文章写一写吗?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二
课时目标:
1、2、掌握品析精彩语句的一般方法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并学会经常自我反省,以便自我完善。课时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思想感情,思考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1、2、师生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概括第三只猫的特点。(板书:丑猫懒猫忧郁的猫可怜的猫)。
这第三只猫着实可怜,它来得可怜,活得可怜,死得更可怜。如今这只猫还被牵扯到一桩刑事案件中,成了犯罪嫌疑人,它被怀疑偷吃了主人家的一对芙蓉鸟,请看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多媒体展示猫和芙蓉鸟的图片)今天,同学们来帮忙重审这起案件。(提示学生审案要客观公正)。
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的多”?
(三)品析精彩语句多媒体展示课件:
1、2、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地位低下)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一口咬定,语气强烈。“立刻”突出了我的冲动武断。
3、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只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反问句语气更强烈)。
4、比较“我开始觉得我错了。”和“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的表达效果。(“是”字加强语气,更能体现我的愧疚与自责之情。)。
5、比较“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不同。
(四)课堂小结。
1、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难过酸辛——怅然愤恨——后悔莫及)。
2、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还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五)探究主题。
1、假如养第二只猫时家里也养了芙蓉鸟,鸟也被咬死,我可能会怎样想?怎样做?
2、真相大白后,从作者的忏悔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同情弱者严于自省勇于自责)。
3、作者希望我们做一个怎样的人?(尊重生命关爱弱小)。
(六)拓展延伸。
4、对生活中的可怜猫我想说……(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可怜猫”的图片)同学们,有时候我们读郑振铎的《猫》会有这样的感慨:这篇文章表面是在写猫,却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那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真情,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就是文学作品艺术上美的体现。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关爱我们的动物,更关爱我们生活中的“可怜猫”,让真情真爱流溢人间。
(七)布置作业。
动手写写你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不少于500字。(八)板书设计。
可厌的猫。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三
1、生命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世上许多人的名字一一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被后人遗忘,鲜为人知。但有一些人名字却和他们的不朽功绩一起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流芳百世。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深入地去了解这位不被历史遗忘的人——诺贝尔。(齐读课题)。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有了初步的解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谁能根据自己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完成下面的填空:
诺贝尔是____________的化学家。他一生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___________。他先后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炸药。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________________。
二、精读感悟,诠释生命的内涵。
1、课文中又是咋样讲到到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付出了他的整个生命?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3——9自然段,用心揣摩语言,把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语句画出来,并在文字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评议,适时点拨。
同学们,那么你们知道吗?这三次发明的成功,是跟诺贝尔平时不断干什么是分不开的?(实验)。
预设a:
那我们就跟随诺贝尔一起去亲身经历其中的一次实验吧!
出示: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
(1)请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当时的情景。(千钧一发,惊心动魄)。
这样千钧一发、惊心动魄的场面,如果请你来读,你将怎样读,想一想,练一练。然后指名读。
(2)、指导感悟和朗读:
a、文中的“亲自”和“紧盯”“仍然盯着”表现了诺贝尔的置危险于不顾,全身心投入、全神贯注的样子,说明他为了炸药研制的成功,不肯轻易放过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b、“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从火星离炸药的越来越近和三个感叹号,可以感受到危险在一步步靠近,死神随时都可能降临到诺贝尔的身上,所以要有层次地读,读得一次比一次惊险。
c、从“怦怦直跳”,我感受到了现场气氛的紧张,情况的惊险,让人喘不过气来。
师导:“怦怦直跳”表明此时的诺贝尔的确非常紧张,你们认为他在紧张、担心些什么呢?(可以是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更可能是在关心着这次实验究竟能不能成功)。
预设b。
过渡:正在他的心怦怦直跳之时-----引读。
出示:“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师点拨: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因为“巨大的爆炸声”和“滚滚浓烟涌出来”无论是在听觉还是在视觉上,都给了人们无比的震撼,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当然都认为诺贝尔必死无疑,于是人们惊呼道——引读)。
(2)指导读好这段话,读出人们的震惊和担心。
预设c。
出示: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1)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虽然“满身鲜血”,但仍高举双手呼喊着,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听着这样激动人心的话语,围观群众也被震撼了,此时他们会对诺贝尔说什么?
师:是啊! 诺贝尔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心想到的只是他的实验,,一心为的只是让人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襟啊!
过渡: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虽然诺贝尔几乎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他仍然欣喜若狂。可是就在几年前的一天,一次实验却让诺贝尔刻骨铭心。
出示: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1)指名读。
(2)面对亲人的离去和伤残,此时的诺贝尔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呢?
(非常伤心,悲痛欲绝)品尝到了什么滋味,就怎么样地来读一读。
(亲人的牺牲白费,液体炸药炸伤的人越来越多。他肩负着父兄的期望,以及他对劳动人民的爱和对科学的热爱,使得他必须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人生百味,尽上心头,请同学们读出诺贝尔此时复杂的情感来。
5.像这样为研制炸药,诺贝尔亲自做的危险实验总共有多少次?我们已无从查考。但是仅仅为了把液体炸药研制成固体炸药,诺贝尔就做了多少次实验?请你去课文第七自然段找一找,用其中的一句话来告诉老师。
出示“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出示:“小时候,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要付出多么艰苦的劳动啊!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
(2)指导朗读这一段话。
6.总之——为了发明炸药,为了劳动人民,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师:(1)结合整篇课文,你觉得这里的“整个生命”具体指哪些东西?
(所有的精力,所有的热情,所有的时间,所有的普通人应有的悠闲的生活,包括享受他的亲情,他的爱情)。
所以,我们可以说: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诺贝尔仅仅是为了发明炸药吗?
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三、学习遗嘱,升华主题。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面对这一切,有人也许会问诺贝尔,你所做这一切值得么?想听听诺贝尔的回答吗?那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
出示诺贝尔遗言。(略)。
问:从中,你看到了一颗怎样的心?
(一颗热爱劳动人民的心,一颗献身科学的心,一颗无私奉献的心,一颗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心……)。
师:课文学到这,我们都知道诺贝尔是多么热爱科学,多么热爱人民,多么无私奉献的啊!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对诺贝尔的敬仰之情一起的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他写一篇一百字以内的小传。
五、总结全文,诵读诗歌。
师:诺贝尔为了人类、为了科学,做出巨大的贡献,他是多么的无私啊!于是他的名字被人们永远铭记。出示诗歌《永远的名字》(略)。
板书设计:
热爱科学。
诺贝尔 热爱人类。
无私奉献。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重点词句了解小猫的淘气可爱,体会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难点:体会“人爱猫,猫亲人”这一情感,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看大屏幕,猜猜这则谜语:八字胡,往上翘,说起话来喵喵叫,光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学生猜出谜底:猫),随机引出课题板书。
二、复习回顾。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猫的?
生回答。(师板书:猫的性格古怪小猫淘气)。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小猫淘气这一部分,这节课我们来看看猫的性格古怪这部分是怎么写的。
二、学习课文,体会古怪。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表示猫古怪的重点词语。
2、提问:“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句特殊在哪?(中心句)讲解中心句的特点和作用。
3、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
(1)分析:老实。哪些词表现出猫的“老实”?
(2)分析:贪玩。讲解关联词“任凭„„也„„”提问:“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用到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反问)(3)分析:尽职。提问:“屏息凝视、非„„不可”表现出猫的什么心理?(有决心)。
(1)除了前面总结的这点,还有哪个方面体现出猫的性格古怪?快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交流总结: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4)请学生模仿猫不同心情的叫声。
(4)总结: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第三个方面。
(1)这一段描写的猫的性格存在什么矛盾?(2)猫害怕时是什么样子的?(3)总结:猫既胆小又勇猛。
4、全班一起总结:猫的性格古怪,主要表现在: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三、学习方法、体会情感。
1、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具体事例描写的方法)。
2、作者对猫有怎样的感情?用自己的话总结。引导说出:人爱猫。(板书)。
3、猫对作者又是怎样的情感呢?引导出:猫亲人。(板书)。
四、课堂小结。
作者运用具体事例的描写方法,营造出一种“人爱猫,猫亲人”的氛围。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也能借鉴这种方法。
五、作业布置。
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反思:
优点:在本堂课上我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收获、疑问;自己体会老舍对猫的情感;以问题贯穿本课教学,学生在思考中理解文章重点。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发现、质疑,在这些过程中,学生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绽放精彩。
不足之处:首先,准备不够充分,导致有些部分过渡语和接下来要讲的内容衔接不上。其次,时间安排不合理,有些较简单的问题因为学生不能回答出来而耗时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讲解不够细致。最后,没有对学情提前进行分析,提问的方式学生不能理解,导致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五
凡是科学家,都具备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诺贝尔也不例外。
《诺贝尔》这篇课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震撼人心之处不仅仅在于他发明了炸药,把奖金和专利费的利息奖给物理学、化学等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更在于他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竟然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这是最让人感动与钦佩的。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回答了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颁奖。第二部分3~9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经过及不断探索的品质。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与佩服之情。这一部分是需要学生重点学习和体会的。第10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揭示了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诺贝尔奖。文章于朴实中见真情,一种是对诺贝尔本身发明炸药促进了科学进步的情,另一种是对诺贝尔用自己的钱激励后世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士对事业孜孜以求的情,钦佩之情,崇敬之情,自然流露,合而为一,铸成了对诺贝尔的真挚的纪念与怀想。学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的心灵都会为之震动,并会将这份震动长久地保留下去。诺贝尔,不止是一个名字,更代表执著追求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读顺课文,理解“盛会”、“风行”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经过,并能简要地复述。
3、练习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能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
4、感受诺贝尔身上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不畏艰难、不断探索、造福人类的精神。
5、能整合全文内容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诺贝尔身上的精神,能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
2、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原因,理解“盛会”。
3、再读第2自然段。除了书上的两个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此处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诺贝尔,为什么这个盛会举办的时间和地点都和他有关系?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伏笔。)。
二、品读释疑。
1、指读第3~10自然段,纠正读音。
2、再读第3~10自然段,选择自己有信心的自然段,读正确,读流利。
3、每位同学把3~10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除了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个盛会的举办时间和地点都跟诺贝尔有关。
(这个问题的答案第10自然段中有,安排在这里问主要是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前面的疑惑。如果学生能自己关注到这一自然段,当然最好;如果学生是联系3~9自然段诺贝尔发明炸药来说,那么我首先会肯定学生很会读书,因为他在读的过程中已经记下了诺贝尔最突出的成就,其次我会引导:为什么他发明炸药就和这个盛会有关系呢?他和这个奖的联系到底是什么?对于第10自然段里的内容,学生也许会提出疑问,如:什么叫“遗嘱”?可以请其他同学解释;又如“200万英镑”是多少钱?因为这不是探求的重点,而老师解释关系到计算的问题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所以可安排同学若有兴趣,课后作探究;至于什么叫“利息”,可给予现场解决,学生不知道的话,由老师说明;再有如若学生提出有6个领域,那么要向学生清楚地讲明:生理学或医学属于同一个领域。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在思考,他在求索,值得肯定和鼓励。老师要做的,是要分清哪些问题有价值,而哪些问题无需深入探讨,以避免课堂有效教学时间的无谓流失。)。
4、你觉得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请结合课文中关键的词句说说理解。(这是教学的重点部分。)。
(1)用笔勾出哪些自然段是具体写诺贝尔的。
(2)细细地读文章,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一写,并圈出或者划出相关的词句。
(3)交流。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老师相机板书学生回答中揭示人物品质的词语以及学生口头表达中的好词。
(板书下揭示人物精神品质的词语,可为后面的总结服务;板书下学生表达中用的好词,一方面可帮助学生直观地积累,另一方面可激励学生积极地表达。交流中,我会安排学生结合理解相机地读书,练习有声有色地朗读,通过读好自己找到的关键词句突出人物品质。另外,我会利用板书展现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理解整体化、条理化。对于学生的回答,说不定会有一些另外的想法,如:为什么诺贝尔的研究要牺牲家人?这个时候可引导学生关注第5自然段,其中有这么一句:“他与父亲、哥哥一起,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父亲、哥哥也作研究,那么后面他们发生意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为什么诺贝尔做实验时不能离炸药远一点,而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如果有学生提这样的问题,可先放手让其他同学帮忙解决,解决不了再老师引导:因为他要观察。而从这里,引导学生体会:也更能体现出他为科学的奉献精神。)。
(语文学习既需要咬文嚼字地理解,也需要整体把握。这一环节的安排,除了可以锻炼学生复述的能力,也能强化学生对课文重点的把握。)。
三、升华中心。
1、诺贝尔除了自己发明炸药促进人类的进步,还激励后世的科学家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也要为人类的幸福作贡献,真让人不由得要对他肃然起敬呀!
(话不在多,意到则灵。老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激发学生对诺贝尔的钦佩与敬仰。)。
(不论是诺贝尔还是诺贝尔奖,距离学生都比较遥远。怎样让学生在对诺贝尔已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中心有进一步的领会呢?拉近学生和诺贝尔的距离,可以让学生多一份向往,多一份努力。)。
作业设计:
1、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2、给爸爸、妈妈讲一讲诺贝尔的事迹,请他们评评讲得怎么样或说说听了之后的感受。
3、通过上网等方式了解全世界共有多少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以及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
板书设计:
诺贝尔。
液体炸药。
目标专一。
固体炸药持之以恒。
不畏艰难。
雷管不断探索。
造福人类。
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奖励成就突出的人。
(改进:目标要简明化;详说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的字词句上要清晰地表述;升华中心部分请学生设想自己是科学家的环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距离,不如让他们想象假如看到诺贝尔的像会说些什么。)。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六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学会13生字;理解19个新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全面理解课文重点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
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题,学习“篼”字。
3、《背篼》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
二、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充法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什么时候)。
(谁)。
(用“背篼”干什么)。
2、按三项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字词。(基础较差)。
(2)提出难读、难写、不理解的字词。
字音重点:梢、攒、渍、背、盛。
字形重点:篼、撩、揩。
检查词义:蜿蜒依依送别积攒田埂。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读后的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勤劳。
4、学习“学习提示”。
(1)投影出示: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找出课文重点句。
三、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一、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读课文重点句,导入: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自由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同桌互说。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投影出示)。
(1)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2)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3)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比一比,体会表达的方法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3、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理解“炊烟袅袅”。
4、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
5、听到妈妈的呼唤,孩子怎么做了?默读第4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动词很多:.拐、绕、走、跨、走、走)。
6、感情朗读,小结。
二、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导入:山里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2、朗读5——7自然段,谈谈读后的感受。
3、山里的孩子多么勤劳,多么懂事。他不但帮助家里打柴,还采集药材,积攒学费,同时不忘爱护邻家小弟弟。你有什么话对他说?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4、理解重点句:背篼里装的是什么?
比较句子:
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火。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5、小结:山里的孩子,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柴、采药材,他是多么勤劳啊!
三、朗读全文。
1、自由读。
2、四人小组交流。
3、个别交流(评议)。
4、集体读。
六、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5、6题。
一、边听课文录音边轻读课文,回顾:你喜欢这个山里的孩子吗?他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1、交流:勤劳、孝顺、爱学习、爱他人。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集体交流疑难点。
3、听写词语。
二、自读课文,欣赏语句。划下优美词句,试背。指名背诵部分语句。
三、背诵全文。
1、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课本剧表演。
5、集体背诵。
四、城市里的孩子与这些山村里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1、仿写练习:
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哦,城里的孩子,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希望自己有一个怎样的童年?围绕上面的重点句,写一段话。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3、4、7题。
3、补充练习:辨字组词。
延()。
民()。
责()。
蜓()。
抿()。
渍()。
梢()。
赞()。
哨()。
攒()。
教学后记。
为了深入理解课文,启发学生想象课文第5-8节所描写的情景,然后用动作、语言表演出来,学生兴趣较浓,效果较好。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引领学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诺贝尔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每年的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是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举行授奖仪式的日子。请大家打开书,用书上的语句来回答人们这样做的原因。
2.师引读课文第二小节。
3.从这连着的两个设问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人们深深地怀念与敬佩诺贝尔,所以以此表达大家对他的纪念。)。
人们为什么如此深深地怀念与敬佩诺贝尔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走近诺贝尔,去触摸,去感知这一个伟大的生命。
二、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内心。
1.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2.指名读句子。(接连请几人读。)读着这句话,我发现大家都不由自主地突出了“整个生命”四个字。整个生命意味着什么?(全部的生命,所有的一切。)。
对,一个人用他一生所有的一切去投入的,一定会是他最挚爱的事物。而诺贝尔用他生命的全部去投入的,就是发明——炸药。齐读句子。
3.请同学们捧起书,认真地默读课文4——9小节。不放过一个词,一句话。
去用心地感受诺贝尔是怎样把他的整个生命投入到发明炸药的事业中去的?要前后联系起来看,重点字词可以圈圈点点,还可以在带给你感受的句子边简单地写上自己的感悟。好,开始默读吧!
(4分钟,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4.师生交流。
第4小节:(他从小就树立了发明炸药这一远大的志向。当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是那样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还说明诺贝尔的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大众的关心和同情。小小年纪,就懂得关心劳动者,令人感动、敬佩。)。
指名读。
第5小节:(有了志向,诺贝尔更把它化为行动,与父亲、哥哥一起投入了艰辛的发明工作中。)补充:这项艰辛的工作,诺贝尔年仅14岁就开始了,真不简单。
第6小节:(当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重伤,面对这样惨痛的场面,诺贝尔毫不气馁。他毅然继续实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1)(出示句子。)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高度的危险,乃至牺牲、死亡。)。
(2)现在,实验室被炸得无影无踪,5名助手牺牲了,其中还包括自己的弟弟埃米尔,父亲也成了残废,而且老人经受不住这件事的沉重打击,没过多久也去世了。不仅如此,邻居们呢还把诺贝尔称为“科学疯子”,出于恐惧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这样政府就不准许他在市里进行实验了。
(参考答案:父亲成了残废后,整天唉声叹气,他用微弱的声音劝告诺贝尔说:“孩子,看来我们的实验的确太冒险了。算了,弟弟已经去世了,不能让你再牺牲了!不要再实验了!……”;而人们万分恐惧地看着实验室的废墟,惊慌失措地说:“天哪!诺贝尔在这儿实验,我们迟早也会被炸死的!”有的气愤地说:“这样真是胡闹!诺贝尔简直就是疯子!不行,我们要向政府控告他。”……)。
(3)同学们,你们看,对硝化甘油进行研究,不仅意味着高度的危险,还将承受着什么?(人们的指责,内心的孤独、伤心、委屈、不理解。)。
但诺贝尔退缩了吗?一起答。(没有!)此时此刻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弟弟已为科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父亲也去世了,我更要继承他们未尽的事业,完成他们的心愿。我应当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研制出安全炸药。)。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诺贝尔遇到困难真是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他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对科学是如此的痴迷与执着。)。
指名读,再齐读。
第7小节:(政府不让在市内搞实验,诺贝尔就在偏远的湖上搞实验。以前的失败没有使诺贝尔丧失意志。)。
(出示句子):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一年365天,四年就是一千四百多天,放弃假日、没日没夜地实验,实验,
再实验。透过这两个数字你有什么感受?(虽然面临失败,但他没有气馁,没有退缩,他把每一次的失败都看成是下一次成功的起点,坚持不懈,终于获得了成功。)。
指名读,再齐读。
第8、9小节:(已经成功发明了固体炸药以及雷管,但他没有满足,连续不断地实验,为了减少伤亡,所以还要继续研究。说明他热爱人类,醉心于科学事业。)。
(为了验证炸药是否具有更大的爆炸力,他是那样地专注和忘我,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出示句子):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专注:亲自、紧盯、仍然盯着)。
如果是你,你会有诺贝尔这样的勇气吗?指名读。
(出示句子):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实验成功: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滚滚浓烟,涌出来,满身鲜血)。
此刻,诺贝尔的表情是怎样的?可用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神情呢?(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喜不自胜……)诺贝尔为什么这样欣喜若狂呢,是他又有了发明专利,是他又能赚钱了吗?(他是为人们劳动时能既安全又省力而高兴。)。
是的,在全身负伤的情况下,诺贝尔首先没有想到去医院,却这样的欣喜若狂,是什么力量使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去如此投入的实验呢?(是造福全人类的美好理想,使他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痴迷于科学的精神是多么可贵。)相机指导朗读。指名读,再齐读。
5.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投入,现在老师就奖励你们做一回诺贝尔。诺贝尔们,你们好。我是你的崇拜者,现在有几个我内心的困惑想请你们来解答。
6.(出示句子):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同学们,请再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此刻,你一定有了新的体会,就把你的感悟融入到你的声音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是的,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1896年12月10日,为科学事业呕心沥血一生的诺贝尔,由于心脏病突发而逝世于意大利桑利玛。
3.大家想看看如今诺贝尔奖颁奖时盛况空前的景象吗?(出示图片。)。
这是举行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大厅;难得一见的瑞典国王一家都全数出席这场盛典;这是国王在向诺贝尔奖获奖者颁奖;这是颁奖仪式后举行的有一千多人参加的盛大晚宴,长长的餐桌,华丽的装饰,一对对的服务员端着各色美食在人群中穿梭。
4.好一场名流云集,气派非凡的典礼啊!我们真是享受着一场十足的视觉盛宴。所有这些都强烈地让我们感受到什么?(诺贝尔奖真是世界性的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
5.告别盛会,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诺贝尔奖创立者的长眠之地。伟大的化学家、发明家诺贝尔就长眠在静谧的斯德哥尔摩郊外墓地。同学们,感受了诺贝尔他面对挫折百折不挠的决心,经历了诺贝尔冒着死亡威胁研制炸药的忘我,更目睹了盛况空前的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庄重华贵,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歌颂长眠于此的诺贝尔呢?(出示音乐)。
请把你心中的碑文向着青山说,向着大海说,向着先哲的在天之灵说吧——。
6.想知道真实的诺贝尔墓碑是怎样的吗?(出示文字)。
这是一座高约3米的灰色尖顶石碑,看上去很普通。10棵小柏树环绕着的石碑正面刻有“nobel”几个金字和他的生卒年月:1833年10月21日至1896年12月10日。墓碑两侧刻有诺贝尔4位亲人的名字和生卒日期。地上,则插着普通的编号牌。墓碑上没有浮华的雕饰,没有一幅诺贝尔的肖像,甚至没有只字关于他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
墓碑为何如此的朴素?如果诺贝尔在天之灵会说话的话,你知道他想说些什么呢?
(诺贝尔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你真是诺贝尔的知音哪!)。
6.最后,让我们以这句诺贝尔的名言来结束这节课。
齐读后,请全体起立,再深情地读一遍。
孩子们,记住这句话,并用你的生命去努力实践这句话吧!这是向诺贝尔表达的最崇高敬礼!
板书: 诺贝尔。
百折不挠 无私奉献。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八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玩个猜谜游戏吧!出示谜语:
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褂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鹅)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大象)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下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蜘蛛)师:这几个谜语的谜底都是动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写动物的课文。请大家放开声音,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师: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能把课文读通顺。现在,我请四名同学来接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找,哪些句子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生汇报)。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板书:猫可爱、淘气。)。
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三、赏析词句,品味含义。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古怪”这里指猫的性格特别,让人难以琢磨。这是前三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性格的集中概括。)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这是对猫老实性格的具体描述。表现了猫温顺安逸的特点。)。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儿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对猫贪玩性格的具体描写。)。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一连几个钟头”可以看出猫是那么的有耐心;“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体现猫捉老鼠的决心之大。)。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这几句话都是写猫高兴时的表现——温柔可亲。前面一个“蹭”字表现出猫对人的感情深;后面一个“印”字表现出人们对猫的宠爱,把猫踩在稿子上的脚印看成“小梅花”;接着说它的叫唤“丰富多腔”,表现出人对猫的欣赏。最后通过猫的“解闷”表现出这是一只富有生活情趣的猫,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猫的喜爱。)。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儿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小练笔:请你用事例把小动物的特点写具体。
四、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作者笔下的猫吗?为什么呀?其实这都与作者平时细心地观察、用心地感受是分不开的。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向老舍那样热爱生活,这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还能创造美!
五、布置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虑()乖()耍()虚()乘()要()2写句子。
任凭„„也„„非„„不可„„板书设计。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并借助音乐和图片感悟、想象、体验课文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词语“纯净”“明洁”等,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美,能用朗读或描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讨论、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拉萨天空之蓝、之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产生对拉萨的这种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体会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ppt。
一、复习导入。
2、你想知道这是一扇怎样的窗帘吗?生齐读课文。
3、课件6出示拉萨的天空。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课文中描写拉萨天空的句子画出来。
5、“湛蓝”是什么意思?(非常蓝、特别蓝)。
6、“透亮”的天空是什么样的?你能想象出来吗?(干净,没有一点杂质)。
7、湛蓝、透亮的天空像什么?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课文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8、拉萨为什么会有这么美的天空呢?简介日光城:
拉萨海拔3658米,大气层薄而且空气密度稀,水汽含量少,加上空气中含尘量小,云量少,大气透明度十分良好,因此阳光充足,全年无雾。拉萨平均每天有8小时15分钟的太阳照射。因此有“日光城”之称。
9、日光城的天空自然与众不同,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10、从这一自然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地间只有湛蓝,那拉萨多单调呀。而现在,天空并不孤单,有白云、绿草的陪伴,它越发——,更加——。
12、到拉萨纯净、明洁的蓝天,你们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啊?
小结:天空真蓝啊,蓝得用手可以摸到,蓝得可以洗脸这么妙!蓝得无比的纯净,蓝得格外的明洁。那就让我们把这纯净、明洁的蓝天一起读一读吧!
二、作者也和同学们一样,来到拉萨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哪些词写出了人们的感受呢?(让人神往、紧紧吸引、不忍离开)。
1、同学们,让游客神往的是(),紧紧吸引游客视线的是(),让游客不忍离开的又是什么啊?()(是拉萨天空的蓝。”)。
2、萨的天空真蓝,蓝得让人神往,它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离开。同学们!你们的视线想离开吗?(不想)那就是蓝得——(让人神往),蓝得让你——(不忍离开)。
过渡:你们看,当这湛蓝的巨大窗帘缓缓拉开时,我们看到了圣地气势恢弘的美,我们继续来拉,去欣赏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读)。
3、介绍布达拉宫。
小结:了布达拉宫的骄傲,成了拉萨的骄傲。这片神奇的天空今天湛蓝、透亮,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一年四季一直这样迷人。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5、课件出示窗帘。
三、总结全课。
1、多么湛蓝的天空,多么神奇的土地,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齐读课文)。
3、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四、布置作业。
1、把这篇课文读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
2、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3、试着背诵这一课。
4、给拉萨的天空设计一句广告语,要突出拉萨天空的特点。
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清水洗过。
纯净明洁神往紧紧久久。
蓝晶晶圣地的窗帘。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十
生:老师您好。
师:上节课,我和同学们共同走近了一个人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21课,诺贝尔。请同学们仔细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咱们一起读一读课题。
生:诺贝尔(齐读)。
生:好。
师:打开听写本。仔细的听,认真的写。(铁锤、砸石头、机械、装置、逝世)写好了吗?请同学们对照屏幕,检查。很不错,全对的举手。
词语掌握的不错,课文给我们讲了什么内容?
生:诺贝尔发明炸药。
生:炸药。
生:清楚了。
师:开始。(学生默读课文)。
生:这是一位怎样的诺贝尔。
生:热爱人民的诺贝尔。
师:把你的写在黑板上。
生:严谨认真。
师:还有其它不同意见吗。
生:无私奉献。
师:还有吗?
生:坚持不懈。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不怕死。
师:非常简单,不怕死,把他写在这。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毫不气馁的诺贝尔。
师:还有不同的吗,同学们。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发明,不顾生命的诺贝尔。
师:黑板上有一个和你的非常相似。
生:不怕死的诺贝尔。
师:同学们,一起看黑板。
师:这就是刚才通过朗读,诺贝尔留给我们的印象。一起读。
生:坚持不懈,严谨认真,毫不气馁,无私奉献,热爱人类,不怕死。
生:读1863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医生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师: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他依然继续发明炸药。
师:你刚才特别留意这个词,叫。
生:毫不气馁。
师:毫不气馁什么意思。
生:永不放弃。
师:注意毫,再说一说。
生:一点也不放弃。
师:很准确,留意上文,诺贝尔遇到了什么,一点也不放弃。
生: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一点也不放弃。
师:还说什么一点也不放弃。
生:亲人的磨难,实验室。
废墟。
师:心血化为废墟。
师:实验室对于科学家来说是他全部的心血。读一读这个词。
生:化为灰烬。
师: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师:生诺贝尔辛勤的汗水,读一读。
生:化为灰烬。
师:汗水变得什么都没有了,带着你的感受,再读。
生:化为灰烬。
师:谁在来读一读。
生:化为灰烬。
师:为什么读得快。
生:因为他的实验室是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是很快的。
师: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读法,把这个词,带到话中,谁在读一读。
生:读1863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医生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场景。诺贝尔的什么没有也永远不会化为灰烬。
生:诺贝尔的意志力。
师:就是大家对诺贝尔毫不气馁的最好的解释。就是这份意志力让我们看到了毫不气馁的诺贝尔。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1863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医生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师:接着看,读出了什么样的诺贝尔。谁也读出了坚持不懈的诺贝尔。
生: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
师:你从这儿感受到了,是吗?好的,还有不同的吗。
生: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师:读一读,说一说。
生:我从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读出了他的坚持不懈。
师:为什么从这感受到。
生:一千三百。
师:老师算过是一千四百。
师:同学们,这几百次的失败,一千多个日子,意味着什么?
生:他将要成功了,
生:化为灰烬。
师:十次失败,可能救意味着,他的一切——。
生:化为灰烬。
生: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麻辣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师:这个过程是如此的艰难,诺贝尔他是如何熬过来的?谁再来读一读?
生: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麻辣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坚持不懈的诺贝尔。一起读一读。
生:生: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麻辣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师:还有几个同学读出了诺贝尔的严谨认真?
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体现了诺贝尔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时炸药可能会爆炸,但他却紧盯炸药。
师:看来是一个眼神告诉了你。哪个词。
生:紧盯着。
师:紧盯着让你看出了。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情况非常的紧迫。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了?
生: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
师:同学们,从盯留意到他看着不放,他实验的时候特别的。
生:细心。
师:这是他什么时候的专注?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生:在炸弹即将爆炸的时候。
师:你感受到了。作者通过简短的句式写出了这份危急。如果大家留意这里的三个叹号一定能把这句话读的更好。
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师:特别的快,谁在读?
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师:情况十分危急,诺贝尔的心——同学们,他怕了吗?从哪看出来?
生: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
师:把你的目光在聚焦的细一些,哪看出来?
生: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
生:我看到了一位严谨认真的诺贝尔。
生:一丝不苟的诺贝尔。
生:坚持不懈的诺贝尔。
生:热爱科学的诺贝尔。
生:自己读第8节。
师:谁来读?
生:读,第八节。
师:读的不错,如果你边读边想,你会读的更好。谁再试一试?
生:读第八节。
生:为民造福。我从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的加紧实验看出来的。
师:好的,还有吗?
师:其实课文还有些段落可以看出诺贝尔不怕死。
生: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师:还有吗?
师:这份忘我就从他的一声呼喊中,喊了出来。你读的很好,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吗?
生: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生:自读。
生:不行,因为当时人们都以为诺贝尔完了。而这写出他冲出浓烟,人们对他冲出来并不好奇。
师:我们从电视中看到,冲出来的人,最先喊的是。
生:我得救了。
生:救命。
师:诺贝尔喊的是什么。
生:成功了,成功了。
师:在他心里,有什么比他的性命还重要?
生:他研制的炸药成功了。
师:同学们,回望诺贝尔,为了成功,为了研制炸药的成功,他的实验室,一次次的。
生:化为乌有。
师:他的亲人,在这一次次的实验中。
生:失去生命。
师:为了这成功,他还付出了什么?
生:读第九节。
师:刚才还有同学,读出了诺贝尔的无私奉献,从哪看出来?
生: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师:无私奉献这一点,还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吗?
生: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师: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诺贝尔为民造福。
师:没有炸药之前又是什么情况。
生: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拥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货公路,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啊!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
生: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拥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货公路,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啊!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
师:自从有了炸药,读。
生: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生: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师:老师在读的时候,特别留意这组,请你读一读。
生: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用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将给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师:此刻,看到这段文字,对诺贝尔这个科学家,你是否有新的认识。
生:对不起,老师,我忘记了。
师:没有关系,还有谁来说说。
生:可以看出诺贝尔发明的种类多,也希望在这方面突出的人做贡献。
师:他用自己全部的积蓄,设立了一个——。
生:奖项。
师:这个奖项就是举世著名的。
师:说的好。
师:为什么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都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生: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用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将给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师:因为诺贝尔的心里有这样一个愿望。
生: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师:正是刚才这句话所说的,热爱人类。把我,换成我们。
生:我们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生:诺贝尔。
生:好。
师:下课。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十一
1、通过游戏串起,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他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能通过朗读读出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来。
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贴图以及四个不同形态(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雨点图,多媒体雨点动画。
两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2个生字。
3、拓展学生思维,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游戏串起、激发情趣。
课件出示顽皮的小雨点从云上翻筋斗跳下来,并配音:“哈哈哈---,我们下来了!”师同时提问;“他们是谁呀?”学生在回答“雨点”的同时,屏幕上左右闪动“雨点”两个字(出示题目)。师:“今天小雨点要和我们小朋友来玩捉迷藏,看哪些小朋友又聪明,又仔细,一会儿就把他们找出来了”屏幕上雨点消失,师“咦,他们藏到哪儿去了?”(引起悬念)。
(二)激发情趣、复习生字。
课件出示雨点从一堆生字球中探出头来,并同时配音:“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快来找呀!”让学生自读课文,找找昨天认识的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请学生读一读,检查上节课所识生字情况。
2、打乱生字顺序再请学生读,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牢固。
3、课件出示词语,检查学生所识词语情况。
过渡:课件出示小雨点出现在屏幕上,并配音;“找得准,找得好!”(表扬激励学生)然后,雨点娃娃从屏幕上消失。
师:“小雨点又到哪儿去了?”
(三)图文结合,读懂课文。
课件出示雨点从语文书中探出头,并配音:“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快来找呀!”(激起兴趣、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请学生思考:“小雨点都躲到哪儿去了?”读完后,请生回答,师相机贴出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图。
2、齐读课文。在读前,师出示四个不同形态(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小雨点,请学生在读时思考,一会儿请学生把他们分别送回四副图中。
3、请生贴四个雨点图。师生一起评价是否贴对,在贴对的基础上进入下一个环节。
4、理解(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四个词语。为初步读好课文打好基础。例:
(睡觉):师生可一起做做睡觉的动作,体会睡觉时的舒适可安适,并找出句子读一读。
(散步):师可带一个学生在教室散步,借学生之口,说出散步时很悠闲、自在。
(奔跑、跳跃):学生通过看图,结合不久前举行的校运动会上学生奔跑、跳跃时的情景,自己做做动作,读一读。
5、抛出问题,引起质疑。师:“为什么雨点落进池塘里,说它在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说它在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说它在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说它在跳跃?”请同桌互相说,讨论,再请学生汇报,师做出恰当的点拨、评价。
过渡:课件出示雨点跳出屏幕,并配音:“提峨的好,说得好”然后消失。师作出倾听的动作:“刚才小雨点悄悄告诉我,这一次不告诉你们它藏在哪儿?只要你们把书读好了,它们就会出来了!”
(四)、创设情景、读好课文。
1、引导学生回忆平常是从哪几方面读好课文的。(读准字音、有感情、有表情、加动作)。
2、让学生以上要求自由练习读好课文。
3、指名学生读,并作出恰当的点拨、评价,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4、师生互读,使朗读气氛达到高潮。
5、生背诵课文。
过渡:课件出示雨点跳出屏幕,并配音:“读得好,背得好,哈哈哈------我们出来了!”
(五)、课间休息,音乐欣赏。
播放《小雨沙沙》,学生唱一唱,跳一跳,放松休息休息。
(六)、拓展练习,训练口语。
启发学生看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图后,想:“小雨点还会落到哪些地方?去干什么?”
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过渡:“小雨点可高兴了,你们带他们到了这么多地方去玩耍,它说如果你们能把这些生字写好,它会更开心的!”
(七)、读写结合、书写生字。
1、请生读准“海”“洋”的字音。
2、请身观察两个字的结构,以及在田字格中的摆法,并说一说。
3、引导学生说出“海”“洋”两个字的偏旁为什么是三点水,加强学生对汉字造字规律的了解。
4、描红、临写;播放《渔舟唱晚》,让学生在优雅的气氛中书写生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在教学中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与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设计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下雨的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进入雨点的世界。以童趣为本,朗读为主,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通过互动学习,能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2、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了解雨点的动态变化,从而认识自然现象。
3、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读懂课文,认识雨点的动态变化。
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揭题:
2、你们瞧:小雨点又沙沙地下起来了!多媒体歌曲多么欢快的小雨点,让我们一起走进小雨点的世界。
3、现在你就是可爱的小雨点,认真地读读课文,你想落进哪儿就落进哪儿。读后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二、换位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交流。
2、集体对话交流:小雨点,你想落进哪儿?
(学生选择学习课文段落)。
(一)生:我想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
(1)为什么呢?(因为池塘里的水一动也不动,我来到这里,就想好好地睡一觉。)。
(2)瞧,小雨点真的睡觉了。多媒体雨点落在池塘里。
(3)指导朗读: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
老师真想来读读这句话(范读)谁来试一试---评议(他读得怎么样?)小雨点睡着了,(“睡觉”闪烁变色)我们不要吵醒它,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二)生:我想落进小溪里。
(1)多媒体小溪流淌图小雨点来到小溪你看到了什么?
(3)你们看:多媒体雨点落在小溪里雨点真的在散步了!
(4)指导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
谁想来读一读---评议(“散步”闪烁变色)赛读---齐读。
(三)生:我想落进江河里。
(2)瞧:多媒体雨点落在江河里小雨点呀小雨点,你要随着江河水跑到哪里去呀?(学生发散思维训练)。
(3)指导朗读: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
难怪雨点跑得那么快!它的作用可真不小。谁会读(指名读)—评议—赛读)(“奔跑”闪烁变色)师导:江河里的水流得很急,后浪推前浪,奔腾向前,真像在奔跑。多有力。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一读。(齐读)。
(四)生:我想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
(3)指导朗读: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
好快活呀!谁来读?(指名读)—评议:(跳跃)(“跳跃”闪烁变色)—赛读。多神奇、多有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三、朗读巩固:
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所到的地方。
1、多媒体整个过程现在让我们连起来向听课老师介绍一下:(齐读全文)。
2、指名朗读:你愿意问谁介绍就向谁介绍?(边说边演)。
3、指导背诵:谁能不看书、不看图就能把小雨点介绍出来?(指名边背诵边表演)。
四、实践拓展:
瞧,小雨点多开心哪!
1、也是可爱的小雨点,我喜欢落在柳条上,在柳条上荡秋千。
2、雨点,你还想落到哪儿去?(学生练习说话)。
你们这些小雨沙沙沙沙下得真欢呀!多媒体歌曲(学生唱)。
3、春天被你们装扮得可漂亮了!你们瞧出示多媒体春景图学生观图美吗?刚才他们还在说悄悄话呢!说是感谢你们这群可爱的小雨点给他们带来得生机。你们高兴吗?希望你们能为大自然作更大的贡献。
池塘图 睡觉。
江河图 奔跑。
海洋图 跳跃。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十二
今天上早上很早就到了教室,在教室里做着第一课教研课的准备工作!说实在的,心里比较紧张,毕竟这是今年第一次上,再说了,自己心里的底气也不是很足!但是为了能够完成任务,只有硬着头皮上了了!
在今天的教研课上,孩子们的学习气氛挺好的,都能够投入到课本的学习中来!尤其让我觉得今天成功之处在于有以下几个我所认为的亮点:
1.在讲解诺贝尔不顾一切危险冲出浓烟,高喊:“成功了,成功了!”的时候,高建利高高举起了手!“老师,这里在读的时候,也应该要注意读出人们见到这个死里逃生的人的惊讶的心情!”对于利利这样的回答,我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当听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时,我不禁对利利的表现大嘉赞赏!即使是在教室后面有很多的老师!我相信,有爱就要表达,尤其是对这样的孩子!
2.在教案预设讨论诺贝尔发明炸药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的时候,很多小孩子很聪明,他们基本上说到了两个方面兼而有之。唯独我们的徐嘉凯一语惊人:“炸药的利弊不在于制造者的本身,不在炸药,更重要的是我们人类是不是能够正确使用!”细细品味孩子的这番言语,的确在理!炸药是没有生命的,它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被使用的权利!如果人类能够合理利用,那不是会给人类带来很好的效益吗?如果使用者的不当,居心不良,那么炸药的确是不良发明呀!看来道破天机的永远是我们的孩子!
今天教研课也存在不理想的地方:
1.讲解侧重点花时的多少应该要有一定的掌握!
第8小节应该是我作为重点感悟的内容,可是我讲解5——7小节的时候花时比较多,以至于重点不能够突出了!
2.在分析讲解的过程中,忽略了让孩子们去仔细品读课文内容!
例如:在讲解第八小节时,我让孩子们充分地发言,尽量多的了解到当时试验的危险,当时我们这个伟大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孩子们在发言中相当踊跃积极!说得也很到位!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稍微提拨了一下,让孩子进行朗读。后来我自己反思,这样的教学比较肤浅,应该孩子入情入境进行朗读!尤其是在让孩子读:“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以及人们齐声惊呼的内容,的时候,指导尤其要详细!以便于让孩子们从正面、侧面了解当时的情况!从而达到我重点教学感悟的目的!那样的话,就让我的课堂上能够真正做到让孩子读中体悟,让我的课堂更贴近《新课标》的标准!
3.分析文本时没有细致入微。
其实固体炸药中就包括力更大的炸药,只不过后者比前者威力要更大些!而我在备课的时候还把力更大的炸药专门分属一类了!所以孩子在找的时候不是很顺畅的就找出来的!看来以后得更加认真、悉心备课了!
我的教研课还比较稚嫩,在教学前进的道路上还需要很多人的指点,帮忙!真的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悉心教诲!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指题读)。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诺贝尔一生有两大突出贡献,谁来说说(设立诺贝尔奖、发明炸药)。
3、今天这节课着重了解诺贝尔的发明。
二、新课讲授。
(一)初步感知。
1、课文介绍了诺贝尔发明的哪些炸药呢?轻声读一读课文的3-9小节,边读边把他的发明用笔圈画出来。
2、交流(液体炸药、固体炸药、力更大的炸药)。
3、这些都是炸药,为什么他要一次一次地发明呢?快速浏览3-9小节。
4、交流。
5、从这一次一次的发明中,你都体会到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追求完美)板书。
6、你能把诺贝尔的组要发明连起来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吗?(不断提示孩子要完整回答)。
(二)深入理解。
1、发明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请默读5-9小节,边读边画出你感触最深的内容!选择一个最重要的,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生默读、画、写)。
2、交流。
a第6小节。
(1)改良液体炸药过程中,你感触最深的内容是什么?(出示第6小节)。
(2)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呢?
(3)你必须哪几个词感受到(灰烬、残废、炸死)。
(4)讲故事(诺贝尔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事情……)。
(5)如果你是诺贝尔,面对家破人亡、面对众人的抗议、面对政府的不支持,你会怎么想(放弃……)。
(6)但诺贝尔(引读——毫不放弃)他在朋友的帮助下,租了一条大船,在马拉伦湖上做起了实验。
(7)你能够把这部分内容读好吗?(指名读、评价读、练读)。
b第7小节。
(1)诺贝尔在发明固体炸药的时候,还有哪些地方你感触最深呢?(出示:经过……药)。
(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锲而不舍……)板书:永不放弃。
(3)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几百次、四年)体会到什么?(失败次数多、时间长)运用什么方法(强调列数字……)。
(4)失败了这么多次,他仍然不放弃,他成功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终于”一词)。
(5)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来之不易)。
(6)谁能够把这部分内容读好(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c第8-9小节。
(1)从此劈山开路、开凿矿井、再也不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但诺贝尔并没有满足,他开始发明一种力更大的炸药。在这个过程中,有打动你的地方吗?(出示8-9小节)。
(2)老师也和大家一样被这部分内容给打动了,我已经把它抄在黑板上了,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啊!
(3)轻声读一读、告诉老师你从中都感受到了什么?(危险、不怕危险)分别从哪里体会到的、分层次理解分析。
(6)想读好这部分内容吗?提建议(紧张、喜悦、惊讶)。
(7)生通过不同方式读。
(8)课文学到这里,我们可以从诺贝尔不断地发明中了解到他是(引读板书)。
三、讨论。
1、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可现在我们一提到炸药就会想到战争。你认为诺贝尔的这项发明有利还是有弊呢?(分小组讨论)。
2、交流讨论。
3、小结:那么说得真好,炸药的发明一方面使人们在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时不要在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了!另一方面,战争使人类无家可归,人们流离失所。他当初发明炸药的时候,是想造福人类,可是既然这样不可避免的应用到战争中去了。他和愤恨,为了倡导和平。他特地设置了和平奖,他也希望人类可以和平共处。
四、结束。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诺贝尔,课后请同学们利用本课所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利用信息晨会课再交流!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十三
1.第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荷花》一课,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文读一遍,要把描写荷花的色彩、姿态的词语读出美和爱的感情来。如碧绿的......嫩黄的......。
2.学生齐读课文。
1.你们读了这一课,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仿佛就是似乎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而有真的感觉的意思。)
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意思用仿佛说句话什么仿佛什么?什么仿佛怎么样?这样想句子就容易正确了。
(通过用仿佛造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同桌的同学相互对讲,然后集体交流。)
例句:
(1)我看着小蝌蚪,看着,看着,我仿佛觉得小蝌蚪变成小青蛙了。
(2)我看着金黄的油菜花,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小蜜蜂钻进菜花丛中去采蜜去了。
(3)我看着梅花,仿佛自己是一朵梅花,迎着寒风开放。
(4)我看着风筝,仿佛自己随着风筝飞向远方。
1.《王冕看荷花》(略读)
(1)导语:刚才同学们用仿佛说话,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了《荷花》这篇课文,你们在一年级学习了《王冕学画》,现在李老师再介绍一篇材料让你们读。
教师介绍读物:这篇材料是从一篇很有名的书《儒林外史》里选出来的,写的是《王冕看荷花》。小朋友们很快地把这材料看一遍。
(学生阅读课文)
(2)指导:这材料上有几个词是古文中的词,我们现在不,你结合上下文读读,想想。(针对学生已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等。通过这篇节选的教材,意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猜读,理解内容。)
须臾是什么意思?天气烦躁里的烦躁是什么意思?要学会看注释,可以根据上下文猜读。
(板书:须臾、烦躁)
看注释:须臾就是一会儿的意思;烦躁是指天气闷热。
(4)这篇材料中有一句写王冕看荷花,看到怎样的程度?(突出人在画图中)看这些长篇的文章要学会抓主要的。
(5)引导运用:现在我们想想在我们刚学的《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节末了,是不是可以再加上一句话,来点明这一节的中心意思,你们想想应该加哪一句呢?(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原来板书的风过了后面加上真是人在画图中。)
(让学生运用这一句话,不仅是画龙点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指导的意境的体会。)
2.《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1)导入:由于荷花的色彩很美,姿态也很美,因此使人陶醉在画图之中,其实荷花不仅外表美,它的品格也是很美的。宋朝有个哲学家曾这样赞美荷花。
(教师板书两句话)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教师先在甚蕃、淤字上加上拼音,领读两遍,再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讲讲甚蕃的意思。然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这两句话的意思。)
(2)讲解:这两句话,前一句的意思是说,水上的、陆上的花草,可爱的很多,后一句是说作者最爱莲花,爱它生长在淤泥之中,却全身洁白不受污染,这是作者对莲花的内在品格的赞羡。
(同学带着赞美荷花的语调读两遍。)
(3)学了这两句话,你们知道李老师要说荷花的什么美?
荷花更美的是品格上的美。
(板书:在原来色彩美姿态美下面加上品格美)
正因为荷花不仅外表美,内在的品格也很美,所以我们爱荷花。我现在请小朋友用这样的句式连贯地说荷花的美。
板书:
我爱(),
我爱(),
我更爱()。
例句:
我爱荷花的美丽色彩,我爱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我更爱荷花的品格,她出淤泥而不染。
(这里补充荷花的品格美,目的是把课文的中心思想再深化一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加深对荷花的情感。)
(4)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虽然身处在不良的环境中,但是保持着高尚的品质,我们就可以用出淤泥而不染来赞美他们。
说话训练:
我们就来说蒲公英,你们自己出个题目吧。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十四
1、学习2、3、4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的方法读懂长句;背诵第4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我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7、从课文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自然段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己细细体会。
10、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作业本第5、7、8题。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十五
2006年11月30日下午,我和学校几位教师在屯溪路小学观摩了两节由何炳章老师指导的“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研讨课。由于第一次接触这种课型,我们对这种课型存在着很多困惑。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这种课型,回校后,我也开始大胆地尝试用“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进行教学。经过近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我对这种课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这里我想就我试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诺贝尔》第二课时的教学情况谈一谈我对这种课型的一点浅薄认识。
【教学情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主旋律编排的几篇课文。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把文中所蕴涵的道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培养自己的这种精神。《诺贝尔》这篇课文讲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启发学生学习他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本课我安排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会生字词,使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课文第一段了解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举行的时间、地点的特别之处。第二课时通过引导学生自学使他们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的艰辛以及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锲而不舍的精神。第三课时指导学生在对全文有了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即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及本课教学内容,我制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案例】。
一、明确自学重点2’。
自学重点:品读课文,从具体的语句中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感悟他的高尚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说明]。
一上课我先以课件形式出示本节课自学重点:品读课文,从具体的语句中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感悟他的高尚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指名学生读后,请个别学生说说这节课的学习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学生说清楚之后再齐读,加深印象。
本环节我安排的时间是2分钟。通过少而精的自学重点的明确使学生带着任务学习,这样能避免一些学生目标不明确、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好走神。
二、围绕重点自学12’。
1、默读课文第3~10自然段,找出每个自然段中你认为非常重要的信息,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2、在自己最感动的自然段旁写下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说明]。
自学重点1的设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找各段重要信息的方法来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自学重点2这一环节的设立旨在创造学生与文本直接接触的机会,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以便于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感悟人物的高尚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感悟、体验,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和独特体验,让他们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围绕重点自学环节我先用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计划安排的时间是12分钟。课前我预想如果到了规定时间,还有一部分学生没学完,我会考虑再延长几分钟,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或提前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我会让他们在读自己感动的段落上再多练习几遍。这样做的目的是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同时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自学任务。在他们围绕重点进行自学时我就在旁边巡视,适时给予学生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此环节的设立我还想渗透进行本册书要求学生养成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的训练。
三、讨论自学未解10’。
小组交流。
1、谈一谈:说说你最感动的语句并说明感动的理由。
2、议一议:诺贝尔是个怎样的人?
3、读一读:四人一小组选择本组最喜爱的方式朗读本组同学最感动的两或三个自然段。
4、质疑、求助:就本节课的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求助。
[说明]。
此环节我安排的大约是10分钟,学生就课件出示的几个交流步骤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这种小组交流的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学习的平台,使小组内同学迸发出不同的思维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自主能力,而且又给接受能力不够强、缺乏勇气和自信、不善表现自己的孩子搭建一个“安全”的平台,使他们能在小范围内“大胆”起来。在这一环节的学习安排中,前三个步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内解决,我边巡视边提醒各组抓紧时间完成交流任务。为了避免课堂有效教学时间的无谓流失,到了质疑、求助环节我适时点拨学生,让他们知道哪些问题有价值,哪些问题无须深入探讨,哪些问题该放在课后处理。我俯下身来,深入到每个小组中去倾听他们心底的疑问,对于有价值的问题还有需要课后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作了一个总结性的记录。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我最后选择了一、两个具有共性的问题全班交流,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诺贝尔精神的深刻感悟。
四、点拨自学得失8’。
小组合作,练习朗读你们组最感动的两到三个自然段,读完以后,说说你们组选读这几段的原因。
[说明]。
在这一环节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我没有按照课后练习三题目的要求直接让学生来练习朗读8至10自然段,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展示读你们组最感动的两到三个自然段,读完以后,让小组长说说你们组选读这几段的原因,接着,让其他愿意挑战的小组挑战前一组,读完以后,由学生评价挑战是否成功,我适当点拨引导,让每一组上台展示读的小组在激励、鼓舞中明确今后朗读的努力方向。设计教案时我想学生愿意读什么段落都可以,只要能说出感动的理由即可。但没想到的是上台展示的小组大多数都选择读8至10自然段,而且读的很投入、有感情,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课后练习题三的学习任务,而各小组长在陈述选读8至10自然段的理由时,又一次加深了对诺贝尔品质的感悟,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诺贝尔的高尚品质”这些教学目标在点拨自学得失环节中得以落实。
五、巩固自学成果8’。
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我设计了这么几题:
1、填空。
(1)诺贝尔一生最突出的发明是______。他最先发明的一种液体炸药被人们称为_______;接着,他发明了一种固体炸药______;后来,他又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_______,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还要发明________。
(2)1896年,诺贝尔在遗嘱中表示要将200万英镑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奖给______、______、______生理学或医学、______、_______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2、练习说话:诺贝尔,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___。
[说明]。
设计填空题(1)是想让学生清楚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设计这个题目时我想到可能会有一些学困生无法很好的完成,所以在上课时我先指名让清楚炸药发明过程的同学回答这个问题,我随机板书,用箭头表示炸药的发明进程,再齐读一遍,这样,每位学生心中对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都有了一条明确的线索。填空题(2)的设立主要是想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诺贝尔遗嘱的重要内容,感悟诺贝尔的奉献精神,同时为下一课时的为诺贝尔写小传打下伏笔。上课前,我设想到可能会有学生记不清这五个领域,所以上课后我先指名让几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回答,然后又指名让学困生说一说这五个领域,最后再齐读一遍。
这两题填空题的设立给学生巩固了已学知识,同时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深入了解诺贝尔高尚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也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机会,最后我设计了一道练习说话题:诺贝尔,我想对您说 。
说之前,我出示诺贝尔挂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诺贝尔在干什么,假如他来到了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我预想到学生经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心中一定感慨万千,让他们说说诺贝尔的高尚品质没什么问题,但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发散起来,使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进行自我教育就是一个难题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上课后在几名同学回答敬佩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品质之后,我抓住时机,相机点拨:谁能联系自身对诺贝尔谈谈心中的感受呢?这一点拨使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后来从一些学生的发言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拨无形中使学生进行了自我教育,升华了学生对课文的感受。
作业设计:
给爸爸妈妈讲一讲诺贝尔的事迹,请他们评评讲得怎么样或说说听了之后的感受。
[说明]。
设计这一作业我主要是想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及时巩固已学知识,将学生的感受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同时为下节课写小传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一)。
21 诺贝尔 。
百折不挠 献身科学。
胸怀博大 无私奉献。
板书设计(二)。
…… ……。
[说明]。
这一课时的板书我开始设计的是(见板书设计一),但上课后我发现学生在练习说话题时畅所欲言、群情激昂,于是我临时调整了板书方案,没有采用事先设计好的板书,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生成板书,板书分为两部分,一列是学生回答中能表现诺贝尔品质的关键词句,另一列是能表达出学生情感的关键词句(见板书设计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看到自己的发言形成了老师的板书,受到老师的表扬,都想将自己心中的感受一吐为快。从这份临时形成的不太规范的板书中不难看出学生智慧的火花、思维的灵动、感受的深刻。我想,这样的板书既灵活、直观又有总结性,还能辅助学困生突破课文的重难点,这比按部就班完成预设的板书强的多。
【反思】。
一、初尝甜头。
1、从课堂实践来看这样的课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开始尝试着用何炳章老师的“引导自学”型课堂进行教学,有种心里没底,生怕学生没学好、没学透的感觉,在刚开始尝试着用这种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时我曾经想:这样上课怎样评估学生的学习所得呢?“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在这样的课型中能很好的体现吗?学生能接受这种课型吗?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研究,课堂实践给了我肯定的答案。何炳章老师的“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这一课而言:
(1)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高、参与面广。
在这节课上,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学习环境非常轻松。这节课下课后还有些上课举手但没来得及发言的学生跑到我跟前和我交流液体炸药制作的过程,甚至还有同学计算出200万英镑每年的利息,并列出算式给我看,由此可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很高。
(2)学生对这种课型感兴趣。
这节课后我采访了几名学生,问问他们喜不喜欢老师用这种方法上课,没有一个说不喜欢的。我让他们说说喜欢的原因,他们说:“这样学,我的潜能被挖掘出来了。”“这样学能锻炼我的合作精神。”“自己动脑筋想思维就拓展了。”“这样学能提高我预习的兴趣。”从学生的发言不难看出“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3)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拓展。
总体来说,采用这样的课型,我发现学生举手发言的多、自主学习的热情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课后学生探讨活动也很深入。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学困生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增加,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所以我的感受是何炳章老师的“引导自学”型课堂理念与新课标的理念是相通的,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这样的课型明确地确立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过去,我和大多数语文教师一样上课都是根据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逐段分析,一味地“讲深、讲透、讲全”,繁琐的分析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效率相对较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相对较弱。而在“引导自学”型课堂上,教师说的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分组讨论。一段时间后,教师会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多元的理解,并体会其中的含义。经过“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课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前面所提到的不良局面,能使学生主体性突出的同时增加了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教学效率,能使我们语文教师从关注“我要讲什么”到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上来。
二、存在不足及改进措施。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这节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精炼,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训练还不够成熟、规范,致使第五大环节巩固自学成果没有在第二课时内完成,占用了下节课大约10分钟的时间。今后,我会在小组合作的规范性、熟练性方面多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个别学困生在围绕重点自学环节学习不主动,自学任务完成不够好。今后在课堂上我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们,及时给他们更多的关注、鼓励和方法上的指导,使他们也得到更大的发展。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享受审美乐趣。”本着这个理念,我会继续尝试用“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指导教学实践,放手让学生去自育自学,让学生的自感自悟,互帮互学取代老师的讲解,让这种扎实、朴实、平实的教学模式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十六
教学目的:。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大海,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激发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小雨点、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春天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那么春姑娘给大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百花都开了、燕子飞来了、柳树发芽了……)。
2.春姑娘为大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你们瞧她又给大地带来了一场春雨。
3.指导看图:小朋友们看,天空中你见了什么?(很多雨点聚成了一场雨)。
(雨点出示、齐读)。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课题就叫做“雨点”
二.讲授新课。
一看图学词。
2.那么这些雨点娃娃究竟落到了哪里呢?(自由说)我们来看看图上这几个雨点娃娃落进了那里。注意要从左往右依次来看。(指说: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相应出示、齐读)。
3.我们一起再来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雨点娃娃落进了这些不同的地方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呢?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己把课文来读一读。注意要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2.检查自读:
1落进雨点散步。
池塘江河海洋。
2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
(自读—找规律—指说—开火车—齐读——自读课文)。
3池塘里睡觉(散步)。
(自读—找规律—指说—小老师领读——互读课文)要求:不读破句,不复读,不唱读。
3.范读课文。
4.小朋友,谁来说说看,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同桌交流)。
(池塘里:睡觉;小溪里:散步;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跳跃)。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字贴字齐读。
6.看图试背(男女生比赛)。
三.教学生字。
1.出示“海洋”齐读。
2.今天我们要来学写这两个字,哪位聪明的同学能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左右结构、三点水)。
3.学生说笔顺书空,教师范写。
4.描红。
四.作业 。
1.习字册。
2.读课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000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