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从而避免重复犯错。总结时应注意思路连贯,避免跑题或离题。这些总结范文是作者对一段时间内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总结和概括,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大学政治论文篇一
大学的美好生活即将结束,而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的就业市场,作为应届毕业生的我们该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自己的未来呢?正确的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优劣势,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哪方面的能力比较适合工作的需求,哪方面对于工作来说存在不足,从而提高和完善自己各方面工作所需的能力,为即将走入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工作观:严谨认真全力以赴,以“高效、优异”的工作成绩为目标,注重团队协作,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奋斗。
学习观:坚持学习,培养自己对知识的认识,记住一句:“活到老,学到老”,同时增强自己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做到尽早融入自己的工作环境。
人际观: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效的工作能力和取得工作业绩的前提,懂得如何去和不同的人交流,在什么场合下该如何去交流,能随机应变才能避免过多的错误发生。
成功观:在工作中,成功代表的是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但不代表你就是最强的,还需要努力、只有坚持不屑,再接再厉,去争取取得更多的工作业绩。
失败观:作为刚入职的新人来说,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但是我们应该提前想好将会遇到什么挫折以及解决的办法,做最坏的打算,去做最全面的分析去解决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尽量避免失败的发生。万一遇到失败和挫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坚持在成功,而不是放弃。而且我会尽快找去找出造成失败的原因,做到及时补救。
最主要的还是格格态度问题,只有以正确的心态去迎接挑战,才能做到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疾不徐、不矜不伐。
我的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能和朋友们很好的沟通和相处;做事严谨认真、勤奋、分析能力强,喜欢揣摩他人心理。有一点不足的是我做事太过执着,太过于追求完美。
大学政治论文篇二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还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1],教师课堂独白,学生课堂失语问题;还存在学生对形势政策课的认识缺位,课堂互动氛围不浓,课堂互动被制约等问题。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铸魂工程[2]优势,宏观问题优势与最新动态信息优势,也为课堂互动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教师话语霸权惯性,冷却了学生课堂互动热情。由于传统讲授法灌输的惯性,教师习惯了课堂独白。教师课堂独白冷却了学生的课堂话语表达热情,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滞了师生的课堂互动。对此问题,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已经醒觉。但是,要克服传统的灌输教育形成了的教师话语霸权的弊病,改革还不能一步到位。究其原因:
受传统讲授法的惯性力推动,教师话语霸权自控力不足。传统讲授法的优势,体现在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在信息阻塞的农耕社会,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期望改变知识贫乏状况,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知识贫乏的多数人对知识拥有的少数人顶礼膜拜,使知识拥有者雄踞知识垄断的优势地位,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对受众灌输。垄断知识者的赠予和居高临下心态,滋润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尽管当今社会话语霸权受到媒体众多,话语分权,信息三维空间覆盖,信息高频率冲击的挑战,失却了绝对的优势;但教师受传统话语霸权的惯性力牵制,自制力还不足以与惯性力抗衡,还残留课堂话语霸权。
教师创新力不足,沿袭守旧教学,不经意维持了课堂话语霸权。教师在缺乏创新思维的场景下,无法在一堂课中将教材系统准确、生动地转化为教学系统,无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信息,无法将社会实践与教材理论紧密联系,只好沿袭传统的教法,做课本的复印机;而课堂话语霸权,正是维持课本复印机的软件。
大学生认识缺位,自我冷却课堂热情。大学生普遍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认识不足,以即时生效的工具理性来理解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功能。形势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内在规律的客观反映,是对社会状况、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态势的研究;政策是对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前提下的战略安排。故此,形势政策课是教会学生站在社会的高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做战略决策,是一门气势恢宏的、培养统揽全局能力的重要课程。对于这一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往往忽视了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得不到对该课程的正确认识,认为该课程没有即时生效的功能,不能马上教会我做什么,做好什么,产生对该课程是额外负担的想法,影响了课程学习和课堂思考与互动。
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压抑了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的原因:
部分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互动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校风、教风、学风的营造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思想守旧,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停滞在教师课堂独白的现状。
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互动教学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不理解课堂互动给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激情、头脑风暴、快乐学习;给教师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和教师职业荣誉感。
学生还缺乏强烈的参与意识,存在等待教师灌输的思想。学生课前无准备,课中无思索,课后无反思,没有将被动的“上学”提升到主动的“求学”。
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超前与教学效果考核制度滞后的不相匹配,课堂互动教学效果未能在传统考试模式中客观体现,造成课堂互动教学成绩在传统考试中判断失真。
还没有寻找到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并形成示范意义的优质课程。凡此种种,使课堂互动难以形成共识,使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独木难支。
2.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主阵地优势。首先,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德育课程地位优势。该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v^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培养人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德为先,以德为魂。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内容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际国内形势、国内政策等宏观问题,内容涉及社会生产力发展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社会制度更替观、人民群众利益观、实事求是观、政策生命观、与时俱进观等[3]。形势与政策课丰富的内容为造就具有科学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从中央到各高等学校都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教育部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为必修课程,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意识;各高等学校都把形势与政策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校级领导直接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形势与政策课的宏观问题研究的资源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空间、大地域和大事件,涉及到全球、国家、地区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其涉及的资源有三维空间优势,时间轴优势,人类智慧成果优势,人类失败经验优势。教师在与学生讲授世界格局的时候,就涉及到全球的主要国家,涉及到国家的能源战略,进而涉及到地下资源开发战略、海洋战略和太空战略。这些问题涉及到以地球为圆心的三维大空间的信息。教师在讲授党的代表大会精神,解读全国^v^精神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党的发展史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史,在中华民族有记载的五千年发展时间轴上,有无数的信息资源可供教师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课题,是民族乃至人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无边界的三维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轴上,有无尽的信息资源供教师挖掘。故此,形势与政策课宏观问题的研究,为课堂互动打下信息资源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信息快捷优势,为课堂互动打下鲜活信息共鸣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大事,并且从已经发生的大事研究中,得出基本的判断,指出全局管理和社会运行中的问题和教训,提出防止问题和教训发生或者消解问题的对策,为社会管理层在建章立制过程中做参考。对最新问题的剖析和研究,为青年学生提供了鲜活的信息,契合了青年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容易在学生知识体系中产生共振,容易入脑入心,因新的共鸣产生认同感和表达欲,为形势与政策课互动打下与教师共鸣的优势。
3.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路径。
要在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中实现良好的互动,课任教师就要努力做到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结合,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以实现课堂互动。
授课过程要注意将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我们知道,形势与政策课讨论的是当下已经发生的大事。大到地区、国家乃至世界。世界级的大事,可谓宏大,但宏大叙事,容易拉开了与小事的距离。人们最关心的,还是日常的小事,身边的小事,更加看重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小事。如何把世界级的大事化解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小事,要凭借教师的解读能力、延伸和链接能力。在我校最近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题材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导学生把国家的科学发展与个人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思考,把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学生当前的求学修身结合起来,把为祖国富强做贡献与脚踏实地充实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互动效果。
要做到宏大的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还要讲明大事与小事的逻辑关系,任何大事都是由无数个小事组成,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小事,才能完成国家部署的大事。还要告诉青年学生,任何小事的作为,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到都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修身养性。
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期望的蝴蝶效应,是通过一条信息的传达或者一个议题的切入,将在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课程知识吸收、思考消化、语言表达而形成课堂互动。
教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能够引起蝴蝶效应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引起共鸣,促进课堂教学互动。首先,教师要有寻找发现“蝴蝶”的能力。教师必须学会在丰富的课程信息中,找准一条能够引起学生关注,进入课堂互动的信息。其次要善于将“蝴蝶”引入。教师即使找到那条可以引起蝴蝶效应的信息,如果引入的方式方法不妥,也不能引起互动效应。通常的引入方式有:悬念、设问、设错纠错等方法。再次是要求教师对可以产生蝴蝶效应的事件有较强的叙事力,做到事件描述逻辑性强,语言有张力,语言有魅力。学生一旦全部身心投入到课堂互动中之后,就会忘记时间、忘记烦恼,收获的是知识吸收的快乐。
以感性的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课程理论采取生命叙事[4]来诠释,具有理论通俗、事件真实、入脑如心的特点。生命叙事的内容可以选择:古名人的成长叙事;今英模人物的成长叙事;教师的成长历程叙事;学生成长叙事。我国古今的名人及英雄人物,其成长过程对当今学生有样板效应、激励效应和参照系效应。学生通过对古今英雄成长历程的认识,激励自己成长的愿望,以愿望驱使行动;把古今英雄做自己的楷模,作为成长目标的参照系以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对本校教师、学生的成长历程的诠释,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成功样板,一个具有实现可能的参照目标,一件课堂讨论最为直接的素材。课堂互动在生命叙事的牵引下拓展,扩大了教学资源,增加了学生吸纳的信息量和综合知识。
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的大课题、广覆盖、深探讨的特性,经常涉及到深奥问题。如涉及世界能源战略,必然要接触到太空能源、生物能源和地球蕴藏能源,必然接触到较深奥的理论,如宇宙、黑洞、反物质等。教师的职责,就是在自己刻苦学习充实知识的前提下,把深奥问题浅显化,引导学生用简单的道理来理解深奥问题;用通俗的叙事来解释冷僻的问题,用形象思维来诠释理论思维问题。通过以通俗嵌入深奥问题的诠释,可以从知识生长点,知识转换点,知识耦合点进行多维度多方位的知识延伸,实现课堂教学知识创新,进而取得知识交流与互动的效果。
教师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学习潜意识。激情是情绪的激烈反映。情绪有工具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教师的情绪通过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唤起或者暗示学生的学习潜意识。教师的激动情绪具有强烈传染性和鼓动性,形成教师的魅力。没有教师的激情,互动不可能产生。故此,教师上课,必须充分酝酿和表达激情,方能引领学生对课程学习理解的互动。要做到课堂有激情,首先要对形势与政策课怀着崇高使命感,充分认识到教师从事的是崇高的育人灵魂工程。具有崇高使命感,授课激情便油然而生;其次是对课程的潜心研究,课程信息烂熟于心并内化为意识流,可以随机抽取,迅速涌流;再次是要对学生有爱心和充分关注。
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提高课堂互动效果。我们知道。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年后出生的。80后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与读图密切相关。学生从幼儿园始,就以图像为主要信息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到了小学、中学,也离不开电子游戏机、卡通和电脑、电视。故此,图像成为80后的知识蛋糕,成为80后吸收文化科技原料的原始奶汁。这种初始形成的学习方式,与母语一样的根深蒂固。所以,教师必须迎合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惯性,充分发挥图像的视觉冲击力、形象思维力、图像信息大载体的优势,来充实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和其他平面、立体媒体为教学载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课堂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读图的优势,引领学生进行图像或影视资料观赏,组织学生对图像或影视资料传达信息的组合、排列,与学生共同进行图像寓意分析,图像社会背景分析等。
4.结语。
一方面,由于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大学生对形势政策课重要性认识缺位,学校没有普遍形成课堂互动的氛围,使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还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有地位高、课程覆盖面广、课程资源丰富、课程信息新,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等优势,为课程互动提供了可创新的条件。教师在政治责任感驱动,在扎实的理论功底的铺垫,在掌握充分信息支持下,注意在课堂中教学中采取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寻找课堂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以教师的激情释放牵引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等措施,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1]罗生全,靳玉乐.《课堂文化扩散与交流:形式、原则与路径》。
大学政治论文篇三
高职院校主要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素养,为社会、国家培养新型化、素质话、技能化的综合型人才。作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主要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主要现在身体、心理健康,以及思想政治、文化素养等多个方面。但是在高职院校实践操作中,思想政治素养教育教学占比远远不及理论要求。一些高职院校视技能教学为主要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作为教陪衬,学生真正接触到的有关教育更是少之又少。民办高职院校应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视度,并将之与实际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促进“技能+知识+修养”协调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综合教育,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素质修养。这有关高职院校长远的发展,能为社会人才的发展事业“保驾护航”。
1.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日趋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渐趋科学化、智能化的社会生活给社会生活的群体或者个体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生活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逐渐促使在此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逐渐趋于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二是过于物质化、利益化、信息化的生活与讲求情感化、道德化的精神生活之间矛盾渐趋突出。作为传道授业的主要场所,一些高校学生群体受到社会发展影响的趋势越加明显。首先,就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教学观受到社会利益发展的影响。
一些教师认为培养学生技能知识就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意义,其教育教学完全按照社会经济、职业需求而设定,学生基础思想教育显得寥寥无几。其次,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受到外界发展的影响,其学习观念沾染许多社会“风气”,即学生观念中社会利益与名誉占据学习的大部分原因。同时,由于“利己”“拜金”等一系列扭曲的社会生存观念的“滥化”,一些学生过于追求“享乐”,甚至出现本职知识都无法取得合格的现象,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又再次遇到瓶颈。
2.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作为与学生教育教学直接相衔接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就当下的一些民办职业学校而言,其教育教学在无形中已经发生许多改变,尤其对于学生的教育均衡问题上更是“令人担忧”。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发展的需求量增大以及“教育经济”的兴起,民办职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对原本就受到公办职校压迫的一些民办职校更受压力。受到生存压力的`影响,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主方向发生偏离,大多偏向于实际招生、技能训练等工作上,由此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就俨然成为一项“摆设性”工作。其次,迫于经费压力,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对于教师资源的开发与更新工作不到位。
主要表现为,一些学校不愿意或者无法承担招收新教师的资费。一些教师在本职工作的教育重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思想观念上无法跟进当代高职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对于新时期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认识并不深刻,其教育重心仍然在于高职技能传播,并未涉及思想教育工作。另外,由于学校人力资源、班次任务安排上存在一定的落后性、不合理性,导致一些教师存在“一职多务、一人多职”的现象。一些教师工作业务过多、教学状态欠佳,更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就学校教育机制而言,更应该被纳入革新范围。
3.学生知识掌控因素。
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一些学生在思想教育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思想教育相较于其他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对学校的思想素质教育并未产生学习兴趣。个别学生受到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一定能够及时适应,如果要进一步转化为实际性的行动,其困难不言而喻。同时由于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突出,尤其对于学校普遍存在的“群体效应”的抵抗力十分薄弱,即跟风效用十分明显。一旦出现厌学群体,个别学生就不自觉加入其中,这成为令当下许多高职院校头疼的问题之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更多还应体现在积极影响中,主要表现在其为学校的基础设施、资源共享、资源更新等带来更大的可能性。从另一方面来说,经济基础也为科技信息的普及化带来现实性,使多样化、智能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成为可能,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鲜活力”。
1.深化学校教育教学体制革新,营造良好氛围。
作为与学生直接相关联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甚至人格养成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当注重其教育教学体制制度的革新,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创造良好、适宜的学习氛围。
首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应当与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特点紧密相连。这需要教师积极做好观察、记录工作,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喜好以及特定等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作为高职院校教育革新的基础。只有其革新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教育理念“现实化”。例如,依照学生的年龄发展需求,可以从恋爱观、利益观等方面进行教导,并充分结合马克思相关的金钱观、爱情观进行教育活动。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度也较为凸显,学校可以就其作为起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方面的思想教育。
其次,对于如何进行有效教育教导,高职院校需要及时跟进时代发展、科技需求,能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其教育教学理念,从而达到知识与观念的统一革新。例如,学校教师可以借用ppt、视频播放器、图片、音乐等新型形式向学生展示所教授的课程。同时对于课程内容的设定,教师还可以以当下较为流行、学生接触较为频繁的新鲜事物为教学题材进行讲解。这样能够为看似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增添许多趣味,同时也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主动接受的基础上,感知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而这恰恰表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对于高职院校教育而言,道德修养、素质养成是其教育教学的核心所在,而一定的职业道德养成又是作为一个社会职业人士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素养,对于未来的社会职业人,高职院校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素养养成工作。实践性教育教学对于一般性义务教学具有重要性作用。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而言,有更高的要求,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所面临的是更为直接的社会人才选拔“战争”,许多企业看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掌控,更在于学生的自我修养、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较于其他科目而言具有很高的难度,其难度体现在其具有十分突出的“抽象化”,而具体课堂教育中又易走进“枯燥乏味”的泥淖。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学校思想教育展开工作举步维艰的一大原因。
所以,这要求高职院校在施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紧密结合实践活动,即在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与之相关的实践性互动中,在实践中体会思想教育的真谛所在。例如,在讲授有关政治理念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我国政治教育的视频,让其感受政治活动的意义所在。同时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党员投票、团员推优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真实活动的参与中感受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教师如果想向学生传授有关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除了一般性理论知识的讲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义务志愿活动,如去敬老院、孤儿院进行志愿服务,深入乡下进行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救助活动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思想教育,从而提升其思想境界、锻炼思想情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积极开通心理实践课程,以此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让学生以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接收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是当前一项亟待解决的普遍性的问题,这不仅仅需要深入学生群体进行“病因”探讨,找出影响其教育展开的最直接、最根本因素,也需要相关的院校紧密结合社会因素,能够结合学校自身的教育缺陷、教育漏洞进行综合改观、整治。同时,还需要革新自我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积极引领学生于实践中感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所在,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发展培养、提供真正的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政治论文篇四
(一)独立学院的生源是高考本三批次录取的学生,从生源录取情况的总体情况来分析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表1是江苏省-六年以来,本二省控线和本三省控线对比情况。虽然每一年录取的分数线有所起伏,但是本二阶段和本三阶段的录取分数线基本上保持一个较大分数跨度。分文理科进行统计,本二和本三批次六年的平均分差是:文科34.33分,理科35.66分。
(二)独立学院学生特征。
1.学习底子薄,学习动力不足,自觉和自律能力低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衡量学生寒窗苦读的一把标尺,除了少数高考发挥失利的考生,分数差距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除智商因素以外一部分的情商。已经定性的既有的学习观念、学习习惯在大学阶段一直延续并继续影响学生的大学四年学习生涯。具体表现在:情绪和思想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较低;意志力薄弱。
2.部分学生信仰和价值观日益模糊,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观念较为盛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缺乏对未来的信心,实用主义和随大流的心态占有一定的比例,人生目标和成才目标不明确。第二,班级集体意识淡薄,个人意识盛行,愿意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越来越少,多数同学不愿意将个人时间和精力用于集体活动,宁愿外出打工,获取更为实际的社会经验。部分学生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不是学习成绩好坏,而是适应社会的能力高低。
3.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但是抗压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环境大多较为优越,很多父母的教育观念较为宽松,鼓励子女多方面发展兴趣爱好。因此,多数同学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具有较为强烈的表演欲和社会活动能力。但是,优渥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抗压能力差,遇到挫折不能正确面对,产生自卑、退缩等心理现象。高考中的失利也容易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对自身认识存在偏差,害怕遇到挑战,遇事容易退缩,自信心不足。
(一)日常生活中着力灌输独立的人格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协调共进。
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讲,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要有实效,必须具有针对性。从进校之初,就应该着力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必要的自我约束能力、良好人际关系氛围的塑造,作为指导大学生开始大学生活的基础。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层面渴望大学的老师和周围的同学以一个成年人的态度来对待和认可,因此,进入大学以后,应该借助环境改变的契机,给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上好大学第一课。立足未来大学生活的展望,积极鼓励他们学会独立面对学习工作中的问题,学会约束自身的行为,以积极的态度树立自信心,培育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二)专业学习中着力倡导自我学习和互助学习相促进的学习风气。
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是加强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不能完全以本一本二的学习标准来要求他们。另一方面,也需要站在学习并不是强项的独立学院学生的立场来考虑他们的专业成才。大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以自我学习为主,激发学生的自我成才意识的同时,应当给予相应的指导,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和教材内容。但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中学习底子差的学生不在少数,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候不能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因此,互帮和互助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补充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底子薄,动力不足的问题。如果说,学习能力是这一类群体的薄弱环节,学习风气的培养就是改变这一薄弱环节的有力手段。
(三)课外活动中着力营造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相长的团队合作意识。
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在于个性鲜明、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乐于在校内外的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他们在文体方面特长尤为突出。在参与课外活动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意识到个人作用与集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个人荣誉离不开班集体的支持,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使他们在竞争中学会面对挫折、磨练意志品质,在团队中学会合作与包容,在融洽的集体氛围中健康成长。
(一)做好优秀典型的选树,以良好的典范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在大学阶段,朋辈之间的影响有时候甚至超过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其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效果明显。在一些同学眼中,优秀的学长和学姐,就是他们身边的偶像,值得学习和模仿。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中间不乏品学兼优、表现突出的佼佼者,对于这样一个群体的挖掘和选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比起老师的说教,身边鲜活的人和事例更容易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深入人心。现阶段,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不仅要释放正能量,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方式,变单纯的教育型为间接式的引导性,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实效。
(二)抓住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指导,扬长避短。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大多朝着应用型与实践性趋势发展,因此学生成才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现阶段,创新创业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很多高校在开展创业课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多大学生在大学这个环境下,也开始进行人生首次创业的尝试,因此,用发展的、多元的眼光看待独立学院学生身上的优势,显得十分重要。只要能够将他们身上的优势进行准确定位和分析,帮助他们整合有力资源,扬长避短,不拘一格地实现他们成才的目标。
(三)将激励措施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
现今的在校大学已经进入90后这个年龄段,由于家庭社会的关系,独立学院的学生容易出现脆弱、自卑等心理问题。在高考失利的问题上,很多学生自信心不足,自我期望值下降,自我定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无论是在日常的思想教育中,还是与他们单独相处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柔性管理的运用,鼓励和激励的措施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独立学院的评优机制和激励措施也应当往多元化的方向拓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平台。
大学政治论文篇五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新常态下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应有之意。如今,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动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内生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在我国掀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也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的引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大学生群体已成为创业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但我国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远低于国际同类型学生创业水平,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以成为必要,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
从开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对创业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粗放型创业现在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创业及创新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社会,更加具有实效性。根据李芳凝,张建哲的研究认为,学生创业素质模型包含三个维度,分别为心理特征、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而创业所需的品质及能力,其中包括心理品质及创业能力,其中心理品质又涵盖了如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独立的意志力及韧性、冒险精神、诚实守信等。以上这些品质的养成都可以成为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常常包括以下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等。开设的这些教育课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填鸭式或重复式教育,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然引出相关创业教育,以真实的成功或者失败案例来引导学生挖掘其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并且这些相关的创业知识无论是在创业还是在就业方面都是一种对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些课程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在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中提高相关的品质及精神。
二、目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开始,已经多年过去了,但在实际的创业教育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尚未解决,而目前较多的从技能角度对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的提高并不明显,创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的不多。导致目前大学生创业发生率低,创业项目同质性高,创业类型简单等问题。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业教育形式单一,未形成规范的课程体系。
经过研究比较可以确定的是,目前在中国高等院校中的创业教育仍处于一个比较初级阶段,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并未能成为有效的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性。有些高校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偏向性较大,而将把创业教育弱化为与技能教育相比用处不大的业余教育;简单采用开展自发性的创业大赛或仅划出部分区域建设创业园来代替系统的知识教育,缺乏理论及系统的支持直接降低了创业教育预期的效果。在这种创业模式的支持下,出现了很多小商小贩的创业活动或者是剥削简单劳动的所谓创业,而这些创业模式,缺少科技成果的支撑也因此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出现了很多简单同质创新,缺乏新意和多样性。
(二)重视创业实践而忽视基本思想素质的培养。
在普通高校的日常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介入到创业教育中,在创业者素质中的心理素质类内容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许多学校所谓的创业训练是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内容打包后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认为这就是创业素质的培养,殊不知这种急功近利行的创业实践仅仅是对学生创业基本能力素质的灌输,而支持创业大成功的心理品质并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也注定创业的综合能力形成明显的短板,造成创业成功的困境。
(三)创业教育面向极少数人而忽视大多数学生。
目前还有很多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不能面向大面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较多地依托创业知识竞赛和成立大学生创业园的模式开展,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比较容易看到创业教育的成果。如在某年内学院组织的比赛中有多少人获得创业教育的奖励成果,但这种模式注定是为少数的精英而服务,以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全日制大学生约12,000名,创业知识竞赛每学期举办一次,每次获奖人数在30人以下,若按照20%的获奖率计算,其受众仅有150人左右,而该学校的创业园每学期仅有30名左右的名额,这两种主要的创业模式统计在一起的话仅占总学生数目的2%左右。所以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更需要创业教育的普及。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是对所有学生全面覆盖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创业素质培养的概念,虽然不能产生如同创业大赛之类比赛那样明显的成果,但对提高广大同学的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方面有着极大的效果,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对广大同学带来的好处甚至可以伴随其一生。
在互联网时代最鲜明的特点是信息沟通的变化越来越快,一项好的创新和创意能够很快转化为创造效益的企业或者方案。但同时也同样在市场中会出现很多的跟随着和模仿者。因此在创业的过程中专业化、多元化、差异化变得尤为重要,作为创业教育的一部分,一方面需要了解产业和行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等新兴模式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可以引入优秀创业校友的例子,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相关法律知识教育都是其主要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需要调整和充实关于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努力构建一种以兴趣为导向的教育方式,现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的探索欲望有着极强的趋向性,运用好这一特点,将社会创业的实际环境及状况告诉学生,并归纳总结关于创业所需要的一些品质,由现象引出本质,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三)为学生提供个性充分发展的环境和空间。
如何有效为学生提供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关乎培养的有效性。通常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同时进行引入。一是着力提升第二课堂的作用。高校第二课堂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同学提供第一课堂无法提供的一些教育资源,通过第二课堂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形式,由学生的行政聚集到兴趣聚集,让志趣相投的同学在一起互相讨论提高,取长补短并由老师引导,带动学生创业素质的提高。二是因材施教,过程化管理。在对同学的创业素质提高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管理和不同时段采取不同内容的创业素质提高教育,随着信息化及新媒体的普及,学生的个性及偏好越来越多地得以掌握,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学生心理素质发育成长的客观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素质提高,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全过程为学生匹配不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四、结语。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提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出大学生创业素质及创业能力的要求后,提出目前创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提高措施,可为探索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2]黄江霞.创新是企业第一推动力[j].企业改革与管理,,2:2~33。
大学政治论文篇六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出发,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必然受到来自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网路媒体环境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利用并发挥好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环境及其影响高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高校环境的优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校环境一般包括校园的建设、校园环境、图书馆、实验室、宿舍等客观环境;还包括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术氛围、师资力量、管理制度、师德建设等软环境。而一般情况下,软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更大。首先是高校的学术氛围、学风的影响。一个尊重知识、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校往往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高校坚持什么样的理念、教师对一个问题的讲解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品德。其次,校园生活的影响。高校通过举办一些校园活动,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家庭环境及其影响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家庭成员在思想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等方面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等,往往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在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也成为家庭关注的重点对象。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沟通就往往会影响到子女的看法,同时,家长要不断的提高认知,更加科学地教育子女。
(三)社区环境及其影响社区就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作为高校来说,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难免处在一定的社区环境中。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打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通过一些报刊专栏的展示,举办一些社区文化生活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这种正能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其次,使良好的社区风气蔚然成风。良好的社区风气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大学生耳濡目染,成为习惯,同时,大学生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也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认知。
(四)大众传媒环境及其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指报纸、杂志、书籍、影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的形式。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环境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媒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广泛。因此,高校一定要建立起校园网络,打造安全的校园网络阵地,杜绝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害,要用积极的、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
(一)优化社会大环境,弘扬时代主旋律大学生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大环境中,社会大环境的好坏往往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时代主旋律。其次,要有良好的舆论导向。作为网络、广播、电视等要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不能过分夸大负面影响,忽视正面能量,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积极引导人民。
(二)优化学校环境,培育合格人才优化高校环境,首先要加强校风班风建设,发挥优良风气的积极作用。班风是一个班集体所有成员共同精神面貌的展示,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直接和具体的。只有一个班的班风好了才能推动整个优良校风的形成。其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通过课堂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和理论中的矛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再次,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文化活动,通比举办德育讲堂、开展技能大赛、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活动,让大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使大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激发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促使他们在浓厚的校园学术气氛中成长成才。
(三)优化家庭环境,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优化家庭环境,首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提倡民主、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经常和子女积极沟通、平等交流。其次,作为学校,要努力做好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和谐家庭的建设。再次,家庭成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加科学的教育子女。多一些积极沟通,少一些责骂打罚。
(四)加强师德建设,优化工作环境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体力行。要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来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其次,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工作环境。高校教师除了有教学任务外,还有繁重的科研压力,工作强度也很大。因此,和谐愉悦的工作氛围能使人感到轻松,工作起来事半功倍。同时,同事与同事之间,领导与同事之间大家相互帮助,共同探讨,大家都充分发扬“主人翁”的精神,那么,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大学政治论文篇七
新时代背景下,00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力军,他们成长在21世纪人工智能时代,自信、个性是他们的性格标签。但由于成长在多元化的文化时代,加上大多数为“4+2+1”家庭模式的独生子女,他们身上同样存在过度强调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差等问题。本文从新时代00后大学生情绪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其情绪特征的成因及情绪管理的意义,提出情绪管理的有效措施。
通过分析00后大学生的情绪特征与成因,我们发现情绪具有普遍性,有着社会认可的接受方式与调整方法,所以情绪需要管理。情绪管理是根据社会环境要求对自我情绪进行控制、疏导与调节和对他人情绪认识与适度反应的能力,包括情绪的感知、表达与调节三个方面。00后大学生正处于情绪管理的敏感时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他们必须学会情绪管理。
(一)情绪管理能够改善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标准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表达与控制情绪,由此可见,情绪与心理健康直接相关。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损伤,易出现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所以00后大学生应加强情绪管理,培养积极健康心理。
(二)情绪管理能够提升00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良好的情绪管理可以引导00后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提升个人魅力,增强社会适应力。情绪管理能引导他们冷静平和地分析问题,学会换位思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与争执,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同样,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也会提升情绪管理,促进个体积极情绪状态的持续。
(三)情绪管理能够促进00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情绪管理可以通过跑步、阅读、听音乐和倾诉等方式进行,这些开展方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魄,建立积极心态。00后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合理宣泄情绪,并为情绪调节寻求支持和保障,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同向同行的情绪教育氛围。
情绪健康有助于00后大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提高情绪智力和社会适应力。一方面,高校可以营造温馨、友善的校园环境与积极健康的情绪氛围,开设情绪管理相关的选修课程,并将情绪管理渗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举办情绪管理为主题的活动,例如专题讲座、心理沙龙、情景表演剧等等,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参与到情绪管理教育中来。还可通过辅导员、心理学教师和专业心理咨询师对00后大学生的情绪困扰进行疏导排解,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情绪宣泄途径,引导他们进行正确地情绪管理。
情绪智力的核心是情绪认知能力,不仅包括情绪的自我认知还包括对他人情绪的识别,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情绪的适当表达和合理宣泄[2]。提高情绪认知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增强00后大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他们应有意识地去分析自我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通过调节与控制,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第二,帮助00后大学生合理表达情绪。在认清自己情绪的基础上,了解他人感受,适度评估对方的情绪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引导00后大学生正确宣泄情绪。情绪宣泄可通过倾诉、运动、听音乐等方式将自我的负面情绪通过积极的方式释放出来,从而达到缓解心理压力,恢复积极状态的目的。
(三)推进00后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制度化、常态化。
大学政治论文篇八
虽然在新的形势下学生在思想上会存在不同的问题,但是导致学生们在思想、道德、政治中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生们的思想不仅是比较活跃的群体之一,而且对其他社会群体的思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学生们的主流思想还是好的,但是随着大为改善的物质生活状况,他们原来的一些思想观念、意识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如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们的思想会更加的活跃,眼界会更加的开阔,这样思维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混乱。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仅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所在,而且是学校必须面对的挑战和应该承担的责任。目前,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学以及学生们日常的管理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起到的作用不够重视,致使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为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人们思维观念以及精神层面活动的培养。然而,中等职业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为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对症下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以及网络的加快发展,自然就会有大量的信息涌入学校,学生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理想信念不清楚、团队合作精神下降甚至心理健康会出现问题等,这可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没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受教育的对象进行详细的了解。在教学中都主张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但现在可能过多的突出了教育工作者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们的作用。如今更多的都只是注重表现的形式而简化了真正想要传达的信息、思想等,这当然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我们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我们才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症下药。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这不仅要求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广泛的知识储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现实状况,工作者应该注重个人的心理、生理以及思想的变动,而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放在统一的模式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独特的优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从而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新的历史阶段,想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应该坚持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做法,让学生们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检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增强判断是非的能力,加深理论学识的理解和认知,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磨练了他们的意志,而且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的历史使命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可以经常尽可能的让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让学校和社会能够很好地融合,最终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如今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致使学生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更加的想要得到他人的肯定、更想充分的变现自我,那么我们就可以选取一种具有贴近生活、师生平等、双向互动等特点的方式----服务式思想政治教育。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较大的空间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服务意识能够增强,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从而最重要的是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政治论文篇九
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其形成和发展受社会政治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文明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法治文明等内容,其中政治制度文明具有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政党制度作为政治制度最重要的方面,与政治文明关系十分密切。本文试图就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相互关系作相应的理论探讨。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在近代的转型孕育了中国近代政党的诞生。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是华夏先民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适应于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原生的农业民族,早熟的农业文明刺激形成了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庭小农经济,两者结合起来作为深层背景,与由治水所强化的中央集权共同作用,展示出东方社会所特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图景,构筑了传统政治文明的基础。这种文明形态分别借重天命理念与民本理念来解决政治合法性与被统治者的价值问题,并用皇权(王权)秩序与华夷秩序分别调整社会内部关系与外交关系,社会结构呈现严格的等级秩序特征。
在传统政治文明的基础、理念和秩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具有浓厚的反政党特征。首先,它赖以建立的早熟的农业文明基础,决定了农业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决定性地位。而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上的微弱联系,重农抑商又阻碍了资本大规模的积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客观上削弱了中国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力量,不利于政党意识与组织的产生。其次,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为王权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两者连通起来共同作用,促进了王权专制思想的发展并强化了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在孔孟之道的吸引下,士人青睐“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基本杜绝了通过组建政党提出政治要求的可能性。再次,严格的等级秩序通过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把本质上是一种以皇帝本人为终点的垂直性效忠体制的皇权秩序具体化,使任何非血缘性的社团尤其是政治性组织都被视为潜在威胁,历代统治者因此都不遗余力地禁止结党。而华夷秩序又把社会封闭起来,阻断了发展和变革的外部动力。这种局面使社会个体普遍按照“修齐治平”的公式进行自我修养,结果同等地成为王权统治的工具,因而难以形成独立的思想人格和阶级意识,更不用说建立近代政党了。
但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在近代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冲击使之发生了转型。一是强调儒家政治取向的经世思潮得到发展,启动了思想解放的风气,不仅为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提供了思想准备,而且提升了士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影响;二是现代化历程的被动开启严重挑战了传统秩序,一系列反侵略战争的失败直接动摇了华夷秩序,引发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变化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冲击了传统等级秩序,租界中形成的“国中之国”以及地方在兴办团练过程中形成的势力抬升,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央集权和皇权秩序;三是以契约论和民主理念作为合法性理念和政治价值理念并与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基本对立或格格不入的西方政治文明的引入和传播,促发了大批知识精英对政治的思考和对民主价值的追求,为传统政治文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重和中央政治权威的衰落,中国社会和传统政治文明转型加快了步伐,从而为政党的产生与合法化准备了阶级条件和活动空间。例如^v^先生1894年创立的兴中会就有着开拓性的意义。兴中会虽有较浓的会党色彩,但它不以改朝换代为目的,可视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组织。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把政治与学术相结合,虽然有明显的改良主义特征,但它毕竟反映了改良派参与政治的愿望,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具备近代意义的政治团体。而作为维新人士的政治联盟和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政治团体的保国会,有比较明确的政治主张和严格的章程规约,有领导骨干和组织形式,更是具备了政党的雏形。强学会与保国会对政党和政党政治的宣传与介绍,起到了为政党正名的作用,为突破中国传统的“君子不党”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知识分子的迅速发展,为政党的建立扩展了群众基础和领导骨干。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革命纲领,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已经建立起统一的政党。改良派和立宪派也加快建党步伐,积极谋求政党地位的合法化。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积极筹划建立正式的政党组织。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促进了国内外立宪分子的建党活动,先后建立了帝国宪政会、政闻社、预备立宪公会等,并组织发动了数次请愿运动,要求开放党禁、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然而1911年4月首届责任内阁成立,立宪派大为失望,遂成立宪友会与钦选议员在资政院中展开斗争。随后,清政府颁发了所谓《实行宪政谕》和《准革命党人按照法律改组政党谕》,从而取消了对政党的限制。虽然政党的合法化过于迟缓,但毕竟突破了传统政治文明对政党的敌视,树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推动了政党的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政党制度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转型过程中的历史选择。
^v^时期上承传统封建君主专制,下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党组建、分化剧烈,活动异常频繁的时期,实践过多种政党制度形态。大致来说,其间出现过五次高潮:一是民国初创时期,受党禁放开、同盟会分化、共和政体确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党群起,曾出现过三百多个政党或政团;二是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的胜利,促成了一些党派的建立,中国^v^就是此时建立的,^v^也是在此阶段由中华革命党改组而成的;三是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对^v^和^v^的前途都感到悲观而建立起若干第三势力政治组织;四是受日本^v^的侵略刺激,进步人士组建了一些党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就是其中之一;五是^v^胜利前后,新建了一些党派,现有的八大^v^中的多数就是在此阶段建立的。可以说,中国自突破传统政治文明对政党的限制以来,就基本上处于多党状态。
^v^确立共和政体,初年出现了政党林立的局面,当时党人一致认为政治竞争的理想模式是两党竞争,并开展了组建两大政党的活动,但未能如愿,最后有多党参加了国会竞选。在袁世凯处心积虑的破坏下,政党竞争发生畸化,给袁可乘之机,遂使竞争性政党制度告以失败。在^v^期间及胜利后的一段时间,一些中间党派积极推行中间路线,试图实现竞争性政党政治,最后亦以破产而告终,中间党派自身也发生分化。这说明竞争性的多党政党制度在中国缺乏合适的土壤,不适合中国国情。
二次革命失败后,^v^决心重新建立一个革命的党来重建民国。他倾向于用^v^制的新思路代替多党竞争,但并不排斥进步党派。后来他接受了苏俄和^v^的帮助,改组了^v^,实现了第一次^v^,使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进展。^v^逝世后,^v^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v^破裂,^v^等以实行“训政”为名,强化^v^专制,确立起^v^^v^独裁统治。“七·七”事变后,^v^^v^虽然被迫在党禁方面有所松动,设立了国民参政会,推行所谓战时体制,但这些变化实际上包含着^v^“以党渗政”、为实行宪政后继续维持事实上的^v^制作准备。抗日战争结束后,^v^^v^^v^独裁的反动面目迅速暴露,其^v^统治,遭到中国^v^和绝大多数中间党派坚决反对,最终丧失了在大陆的^v^。这表明排斥其它党派的^v^制,在中国也缺乏合适的土壤,同样不适合中国国情。
与上述情况完全不同,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v^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v^开展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v^在抗日根据地中普遍建立起“三三制”^v^,与其他党派开展合作,创造出以^v^为核心的多党合作制的雏形。在随之而来的反对^v^反动派的斗争中,中国^v^与各^v^紧密合作,为推翻^v^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发挥了直接的作用。这说明^v^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模式具有深刻的历史合理性,适合中国的国情。
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政党承担了艰巨的任务,建立民族国家^v^的过程与革命的过程同社会淘汰性选择政党和政党制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合而为一。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经过革命的洗礼而形成,它显示出不同于别国政党制度的自身特色,这表现为:第一,从结构上看,中国^v^和各^v^都是体制内政党,中国^v^执政,各^v^参政,没有在朝和在野之分;第二,从功能上看,中国^v^是领导党,她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第三,从理念上看,中国政党的意识形态不是多元的,各党派都以马克思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反对意识形态多元化;第四,从党际关系看,执政党和参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是相同的,彼此是友党,是相互学习、互相支持、互相监督、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完全摆脱了传统政治文明对政党的桎梏,同时体现了中国的大一统的色彩,满足超大社会对一个强有力的核心的需求,又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扩大参政议政的范围,促进政治民主化,是一个创造性的突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避免多党竞争^v^造成的无序状态和资源浪费,减少政治成本;二是有助于多个党派群策群力,共同进步;三是验证并强化了统一战线的思想和政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中国人民^v^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政党制度的初步形成,而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得以建构起来,则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为基础的,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
新中国的建立完成了实行民主革命、建立民族国家^v^的任务,实现了传统政治文明的转型。在此过程中,中国^v^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导党,^v^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政治价值。虽然他们受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具体国情及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发展不充分等方面的影响,在政治进程中难以充当主要角色,无力左右政局,但他们毕竟代表了某些阶级的政治要求,能够对政局施加影响。不少党派选择与中国^v^结盟,团结在她周围,坚持^v^,争取民主,反对内战。它们在民主宪政运动、^v^、国共两党会谈、反对^v^当局召开的国民大会等重大斗争中,与^v^密切合作,共同战斗,对争取中间力量,扩大人民革命阵营,孤立革命的敌人,起了重要作用。许多^v^的成员甚至还在解放战争中献出了生命。中国^v^充分尊重^v^的政治价值,与他们一起召开新政协,一起制定《共同纲领》,一起选举组成了中央人民政府。而^v^也服膺于^v^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接受^v^的政治领导。这种党派相互间对政治价值的肯定,直接推动了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和建国初期良好政治氛围的出现。
^v^同志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勾画了蓝图,明确指出新中国将是工人阶级(经过^v^)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一思想随后写入《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然而,^v^成立后,时代背景和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有人提出了^v^是否还有政治价值的问题。195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v^工作会议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明确了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的新任务,统一了中国^v^和^v^关于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在此前后,各^v^通过一系列会议清理和整顿了各自的思想与队伍,并根据成员构成的特点确定了分工活动的主要范围和工作重点,还纷纷组组起来,成立了双周座谈会、学习座谈会等组织,更好地发挥自己参政议政的作用。随后,各^v^在中国^v^的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参加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v^、思想改造和“三反、五反”运动,使多党合作的政治形式更加巩固和发展。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认了人民民主专政和^v^制,并肯定了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及其发展成果。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实现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通过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v^制的政体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时,^v^原来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各界对^v^存在的必要性分歧很大,^v^中也有人认为自身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无存在必要而准备宣告结束。但^v^同志明确提出中国要有几个党。他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中国^v^万岁,^v^万岁”的口号。^v^之所以如此重视^v^,一方面是出于对各^v^在民主革命中的光荣历史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重要贡献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非常强调^v^的监督作用,他认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主要监督^v^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有了^v^会更有益。这很显然是从^v^所特有的政治功能方面肯定了其政治价值。“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也经由第一届^v^三次会议和党的“八大”正式确定为处理中国^v^与^v^关系的准则,再次确认了^v^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大格局。
50年代中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随后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时期。在拨乱反正后,中国加强了民主法制和经济建设,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1982年党的十二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纲领,其中政治建设方面包括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等内容,在肯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党际关系准则的同时,增加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内容。应该说,这后八个字,对前八个字是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前者只是讲了^v^与^v^在时间上要长期共存,在关系上要互相监督,而后者则进一步表明^v^与^v^之间是兄弟党和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非常明确地规定和揭示了两者间肝胆相照的合作共事态度和荣辱与共的发展前途。这十六个字成为处理党际关系准则的基本方针。
1982年通过的宪法再一次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和^v^制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也进一步肯定了多党合作和^v^的政治功能与价值,为巩固和发展^v^与^v^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政治功能与价值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v^参政议政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主人翁精神和管理国家大事的能力;其二,^v^有利于发挥中国政党制度实现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充分发挥智力集团的咨询作用,更好地实现利益综合,从而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其三,^v^有利于形成中国政治体系的内部监督机制,党派之间的有组织的监督无疑比无组织的社会监督更为现实,更有可能使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政治过程得到充分实现;其四,^v^有利于优化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扩大整合的边界和张力区,吸收更多的政治资源融入政治体系,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促进政治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些功能与价值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凸显,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强调。如中国^v^的十三大把完善^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四大更是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v^制度、^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v^年12月30日,^v^中央提出了《^v^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第一次以^v^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中国^v^与八个^v^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v^参政的基本内容和发挥^v^监督作用的总原则,规定了^v^与各^v^进行政治协商和合作共事的各种形式和具体安排。可以认为,这个《意见》包含了对十六字党际关系准则的确定、^v^政治价值的肯定和多党合作运作机制的制度性规定,标志着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v^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四条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将政党制度纳入了宪法的框架体系。
^v^同志在党的^v^上的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要“坚持和完善^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v^的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但直接增强我国的政治实力,而且影响到经济实力、外交实力、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任务,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这显然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必将对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政治形态上属于现代政治文明,随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建筑在民主和社会主义两个基本原则基础上的政治文明,具有社会主义和现代政治文明的双重的规定性,其核心、本质和精髓都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既包括价值层面,即国家的一切权利来自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又包括制度层面,即坚持^v^制度这一国家的根本制度以及有关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身就包含了坚持和完善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内容,或者说,坚持和完善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多党间形成核心与合作模式而非竞争模式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长期坚持中国^v^的领导则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突出特色。无论是根据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来完善政党制度,还是通过完善政党制度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都必须从加强和改善执政党、参政党及其党际关系三个方面来进行努力。
首先,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明确坚持中国^v^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而且赋予党的先进性以鲜明的时代意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当前,中国^v^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特别注意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v^执政基本规律的探索,解决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个历史性课题,使党的执政不仅能有效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能保证人民民主实践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二是强化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并通过执政党党内民主带动国家政治民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三是要变革领导方式,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点和基本特征。
第二,要更充分地发挥^v^的参政功能。这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作出努力:一是^v^自身要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要在马列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对成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增强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和参政意识,加强与所代表阶层的实际联系,提高利益代表、聚合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并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机关建设、做好组织发展工作、积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等方面着手,健全组织体系,提升参政议政的实力和水平;二是充分利用保障^v^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规定,通过发挥^v^成员在^v^中的作用、加强^v^成员在政协中的协商与监督功能、保证^v^成员在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中有职有权、完善中国^v^所邀集的各种协商活动等,拓展^v^参政的空间,增强^v^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力。
第三,要进一步优化党际关系模式。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既强调^v^的领导,同时又充分肯定各^v^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这种党际关系既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也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如何在中国政党制度的框架内保持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的适度的张力,实现^v^的领导与^v^的独立性之间的相互平衡,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当前,我国已经具备或正在形成进一步优化党际关系模式的若干前提条件,如中国^v^领导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政治性前提,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和社会自主空间的逐步扩大提供了社会性前提。众所周知,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之间的关系如何,最终要从这些党的奋斗目标来分析。中国^v^“^v^”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中国各^v^所高度认同并作为共同的目标,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党际关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进一步优化。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采取切实措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必将有效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茅家琦著:《晚清史论》,河南人民出版社^v^年版。
[3]《论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梁》,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宋春主编:《中国的政党》,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杨幼炯著:《中国政党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6]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至四册,三联书店1979年版。
[7]邱钱牧主编:《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窦爱芝编著:《^v^派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国革命与^v^》,国防大学出版社^v^年版。
[10]殷啸虎著:《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王永祥著:《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徐矛著:《^v^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朱汉国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宋春刘志超主编:《^v^与^v^合作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萧超然主编:《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v^年版。
[16]王邦佐主编:《中国^v^统一战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多党合作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大学政治论文篇十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1]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从大学生方面来看,有效的大学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并从中吸取精华知识,结合实际生活,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为党和国家服务的理想。从高校方面来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纠正以往教育教学中的偏差,及时掌握思政工作未来的方向,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校方的指引作用,提供较多的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坚强意志,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从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不断地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使其掌握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2]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实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结合。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是背诵并掌握思政理论知识,并没有与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这就导致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而日常的思政活动一般都要求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中,例如,一些课题研究、社会服务、志愿活动和文化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需要与理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最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发现了问题,则应积极地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在思政教育的考核中,要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思想实践活动作为衡量指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活动中。
(二)创新学生的党建工作,让党建工作更具有实践意义。坚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关口前移”,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学生党校的作用,建立起从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三级学生党校全程培养体系。在开展党建工作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党员的带动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党建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创^v^建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学生党支部对学生活动的指引作用。
(三)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性。当前,除了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显示,大学生大多喜欢面对面的心灵沟通,因此,校方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进行合理的心灵教育。[3]此外,学校还可以投资建立心理咨询室,指导学生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支持。
(四)扩大实践活动的平台,创新实践模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是一个关键的项目。因为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所以,社会实践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相关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要将学生的发展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地帮助学生成长,使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提高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包括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投入,等等。另外,学校也要对实践基地做好考察,尽可能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让学生从中得到最深刻的启迪教育,从而使社会活动具有实践意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实日常的思政教学工作。
(五)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支配力量,直接关系着实践活动的最后成果。[4]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高校要严格选拔,重视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辅导员任职期间,校方也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制度,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设立考评考核机制。除此之外,校方要定期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其更好地辅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结语。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来自高校和学生两个方面。为此,我们要认识到高校和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从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党建工作、心理沟通、社会实践和师资素养各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高校和大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政治论文篇十一
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实现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为社会主义培养出一批批有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德育能力培养,如何解决好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实现更好更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是文章要探讨和阐释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相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措施,以期奉献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我国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受生源扩招政策的影响和制约,精英教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受现阶段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快速要求和技术及科学人才偏向要求程度的加剧,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和发展方面捉襟见肘,没有得到深入地长足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教育原因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只能说是纸上谈兵,没有得到更好地改进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发展中虽然处在核心的教育地位,但是,由于受到当前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从其本质发展要求无法实现精英式人才培养,究其根源,就是教育出来的人才往往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不相符合。在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上没有从政策和人才教育规划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育过程中不少高校只是流于形式,只要大体上符合^v^的要求就可以,没有从其教育意义上进一步深入施教。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只讲形式,并没有像英语、数学、语文等学科和专业课那样从成绩和修养方面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大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同时也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人生目标的选择,而现阶段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处在发展的初步阶段,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都还没有得到成熟发展,更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亟待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二、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弊端与不足。
(一)扩招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缺乏。
自从大学扩招后,精英教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方面的力量。例如某高校原有一支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由于大学扩招后,生源变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原来一个教师所要教的学生人数大大提高,从而在教学能力方面加大了教师的压力,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的不足。
纵观我国不少高校,现行大学生毕业要求只是把思想政治专业划归为选修课程,并没有把该项专业课程列为必修课程,这样,在高校教育中更减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培养。殊不知,大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其道德品质的不过硬会带来不少社会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引来更大的社会发展问题。
(三)我国现行高校教育政策的不足。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在不少高校中实行思想政治专业的选修处理,这样,虽然从客观上看利于高校在校生减轻学习的负担,但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北大学生跳楼事件、云大马家爵杀人事件等等具有社会反思问题的事件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政策上长期疏忽间接导致的社会性问题。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措施。
(一)以人为本,实现人文教育与人文关怀。
加强人文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时效性,创新教育方式。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育,实现真正的和谐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改变现阶段不少大学上以自己观点为中心的骄横思想,巧妙地引导他们关爱他人,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并具有同情心等高尚人格道德。
(二)加强德育与人文素养教育。
在德育教育理念中,德育主要以心理教育为主。德育以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产生的情感共鸣和感情上的心灵感应,以优秀的人格行为来实现榜样教育,感化和优化人的灵魂,实现大学生高尚品德能力的不断培养,这是德育得以实现的最主要目标。所以,我们应当在定期邀请校内的“知名大家”给新生做人文教育外,还应当积极邀请校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思想大家”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潮流。
(三)改变教育方式,与社会发展相接轨。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高等教育是实现社会有用人才的培养,故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变为必修课,在不断教育中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实现智育与德育两方面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与现行的社会条件相接轨。
四、结语。
综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在校和步入社会以后的生活行为方式,也直接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健康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多作贡献,成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刘立慧.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宋林希.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机制[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7年11期.
大学政治论文篇十二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3.1研究内容。
1.3.2论文创新点。
1.3.3技术路线。
2.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竞争优势与竞争力理论综述。
2.1.1竞争优势与竞争力概念。
2.1.2竞争力的特性。
2.1.3竞争力的层次。
2.1.4竞争力理论的演变。
2.2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内涵及分类。
2.2.1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内涵。
2.2.2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分类。
2.2.3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
2.3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的效应。
3.国外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经验。
3.1国外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
3.2国外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
3.3经验借鉴。
3.3.1日本铁路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3.3.2欧洲铁路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3.3.3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我国铁路发展的启示。
4.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分析。
4.1旅客运输需求总规模的影响因素。
4.2高速铁路理论需求规模的影响因素。
4.2.1旅客运输需求特性。
4.2.2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
4.2.3各种运输方式经济技术特征比较。
4.2.4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比价关系。
4.2.5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环境。
4.3高速铁路净移入需求规模的影响因素。
4.3.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4.3.2综合运输网络规模。
4.3.3运输市场历史格局。
小结。
5.基于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高铁与其它运输方式客运分担率。
5.1影响客运通道各种运输方式分担率的主要素因。
5.1.1需求因素――旅客出行选择。
5.1.2供给因素―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
5.2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客运分担率测算模型。
5.2.1客运分担率模型的建立――logit模型。
5.2.2参数的设定和计算模型。
5.3客运分担率测算的实证研究――以京沪客运通道为例。
5.3.1京沪客运通道介绍。
5.3.2数据处理和相关参数的测算。
5.3.3客运分担率的测算和比较。
5.3.4测算结果分析。
小结。
附录。
6.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
6.1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原则和特征。
6.1.1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特特征。
6.1.2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原则。
6.2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方法。
6.2.1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模型介绍。
6.2.2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在评价中的应用。
6.3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
6.3.1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指标。
6.3.2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模型。
7.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培育的'对策建议。
7.1继续强化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研究。
7.1.1积极推进我国高铁技术的再创新。
7.1.2形成和完善我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
7.2科学有序组织高速铁路建设。
7.2.1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和深度。
7.2.2精心组织高速铁路项目建设。
7.3不断提高高速铁路管理和运营水平。
7.3.1完善高速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
7.3.2充分培育高速铁路运输市场。
7.3.3不断改善旅客出行体验。
7.3.4促进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7.3.5建立国家地方财政补偿机制。
7.4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7.4.1充分认识我国高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
7.4.2我国高铁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7.4.3我国高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几个关键问题。
8.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1结论。
8.2论文的创新点。
8.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大学政治论文篇十三
最近一段时间,出现了一个社会现象,或者说是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的一个现象——“钓鱼”执法。
“钓鱼”执法,英美叫执法圈套,这是英美法系的专门概念。
从法理上分析,这种行为指的是当事人原本没有违法意图,在执法人员的引诱之下,才从事了违法活动。
而在近期,在我国部分城市,却主要体现在交通方面。
具体表现为:一位由执法部门派出的“钩子”,“发生了紧急状况”,向私家车主“求助”。
车主动了恻隐之心将其搭载。
孰不知落入了一个圈套,因为不远处的执法人员,按照所谓的证据,将其定为“非法营运”。
然后“依法处置”,罚款。
这位车主自然是百口莫辩,除了“乖乖受罚”,哪有半点回手之力?这样的执法方式固然荒谬。
然而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却有许多这样的案例。
如在上海,一位私家车主在上班途中,因路人“胃疼”,动了恻隐之心搭其上路。
结果,搭客拔了他的车钥匙,车外七八个身着制服的人将他拖出,还把他双手反扣,卡住脖子,搜去驾驶证和行驶证。
对方告诉这位车主,他们市城市交通执法大队的执法人员,要他交钱才能拿回车。
在各种压力下,最后这位车主交了一万元才取回车。
同样是在上海,另一位车主也是动了恻隐之心,却引来“非法运营”的横祸。
尽管他采用了“断指”的方式想要证明自己的清白,却也只是徒劳。
庆幸的是,最后他们一个采取诉讼的方式,一个采取向政府求助的方式,让法律还给了他们一个公道。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执法者找出了诸多的.理由以示执法的正当性,但却掩盖不了实质上程序上的违法性,以及背后的利益驱动。
回顾类似行为造成的结果,发现在鱼钩上晃荡着的除了当事人,还有更大的鱼——那就是法律,道德和人们的善良之心。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
政府能否自觉的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
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能否顺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是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然而在“钓鱼”执法过程中,执法者却变成了违法者,引诱守法者违法。
这让社会对法律产生强烈的质疑。
而执法者的做法所影响的也不仅是这一部门的形象,更影响了法律的形象。
动摇了人们心中的法制观念和信心。
行政执法中的“钓鱼”行为,不但会让公众在守法与违法的困惑之中,模糊守法与违法之间的界限,更是对道德釜底抽薪般的打击。
但是为何会有“钓鱼”执法的产生,其主要原因或许就是因为执法经济。
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虽然有这样的规定,“任何行政部门都没有权利私自处理罚没款,都要上交国库”,但各地财政一般会按40%到50%的比例将罚没款返还给行政执法部门,有关部门再按照四六或五五的比例返还给各分支机构,此办法被俗称为“两次五五分成”。
这就等于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与个人联手设套盘剥司机。
从这个利益链条中,我们看到,利益的始端和源头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不给交通执法部门经费或所给经费很少,不足以维持部门生存,而是寄望于其创收;中端是执法部门,执法单位创收多少与单位和领导的绩效考核挂钩,创收得越多,单位提成和政府财政返回得就越多,领导和员工的奖金、福利等也就越多;末端是执法人员,单位又将创收任务分解给每一个执法人员,并与个人奖金、福利、考核、提职加薪等挂钩。
这样就在地方政府、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之间结成了一个公权力与私利错位纠缠的利益共同体,共同体及其成员的目标是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而且现在执法部门法治意淡薄,特权思想严重,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由于利益的驱动,更不把法律当回事,以致以罚代法屡禁不止。
“钓鱼”执法则成了执法经济作用下的必然产物。
在执法经济的利益驱动下,“钓鱼执法”呈不断向社会扩充“执法力量”之势,提成机制让有关部门公然在社会上“招聘”大量“钩子”,也就是所谓的“协查员”乃至“有正义感的社会人士”。
他们败坏了“正义”和“正义感”的名声,使社会诞生出大量不从事生产性、创造性劳动的寄生虫,也使法律、公权力的公信陷于崩溃的危险边缘。
当“钓鱼”成为常态,社会的信任危机也自然会加重,互助友爱的美德将在“钓鱼”中失去生存的土壤。
执法者的“钓鱼”,守法者固然是那条鱼,法律、道德也同样是那条鱼。
“本车拒绝一切搭载求助,临盆产妇、车祸、中风、触电、溺水都不关我事,尤其是胃疼的!”这句话是最近在网上流传的一句“最牛私家车标语”。
当然这无疑是网民们针对“钓鱼”执法的黑色幽默。
但是这或许成为了私家车主面对“钓鱼”执法的无奈之举。
不过,如果这样的标语出现在每一台私家车上,是否就表示,社会公德每况愈下,人们的善良,同情,友爱之心被迫穿上了重重自我保护的外衣,使那些社会上的弱者再也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
那么我国的民族精神中的“团结互助”,又该如后得到弘扬,得到发展。
而这种情况还有可能随时随地陷公民于危险与不安,甚至生命都得不到保障的境地!
“钓鱼”执法对这个社会的影响,对人们法制观念的影响,实在太大。
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思索,面对这一切,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如何把“钓鱼”斩草除根。
大学政治论文篇十四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就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之一——小论文的写作与指导谈谈自己的实践与反思。
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在掌握确凿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成议论性文章就是思想政治小论文。
1.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广大政治教师要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法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根据不同的选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进行发现和创造,大胆打破观念的束缚、时空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初中政治教学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并不排斥学生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研究。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政治小论文是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3.小论文活动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要注意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以解决现实问题,要体现时代感、新颖感和生命力,要以事实为依据,善于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让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和进一步提高。笔者每个学期都会在所任班级中开展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可表达性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十分重要的只能意会知识的学习;只重视了听、看,忽视了做,所以笔者在进行政治小论文教学的备课时会多花一些心思。具体活动方式是教师指导与学生个体活动相结合,活动的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指导。首先,做好宣传工作,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这项活动;其次,讲清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再次,举办政治小论文写作讲座,介绍学生阅读优秀政治小论文。
2.学生的个体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材料,做社会调查。在学生掌握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分析、整理、提炼与小论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透过现象揭示其内在本质和规律,从实际中引出理论或结论。然后,拟定题目,撰写小论文。
3.教师指导。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撰写小论文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认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研究与写作水平。一般情况下,小论文可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写作。
4.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评选小组进行评选活动,并将优秀小论文推荐上报。
5.在一学年小论文活动结束后,要对小论文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可采用教师小结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以上方案的实施,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使政治小论文写作这项政治课教学活动,得以更广泛地开展起来。并且笔者通过多年的政治小论文写作教学实践形成了如下反思。
1.选题内容应该注意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以及典型性。从获奖论文来看,所确定的题目应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同时又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反映对社会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的关注。如:诚信、环保、校园暴力、中学生上网面面观等课题。
2.要精心指导。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能力和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
3.要体现自我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的探索性活动,应充分考虑其“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特征,以教会学生创造性学习为基本要素,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以及独立思考、收集和处理信息材料、写作的能力等。
思想政治小论文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探讨人们关心的“热点”,热情讴歌改革,大胆抨击时弊,坦诚发表见解,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好形式。既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大学政治论文篇十五
内容提要: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法的健全、完善和公权力产生、运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文首先对公法的涵义、公私法划分的标准和意义,公法的一般作用以及政治文明的涵义、标准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然后对公法与政治文明的关系、公法对于建设政治文明的作用,以及我国在健全公法,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应做哪些工作,采取哪些措施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作者的有关设想和建议。
关于公法。
什么是公法,怎样区分公法和私法;对法律作公私法划分有没有必要;社会主义国家法律应不应作公私法的划分,有没有可能作公私法的划分;我国目前要不要发展公法,公法对于推进我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有何作用?对于这些问题。我国法学界一直存在不同观点、不同主张的争论。
学者们关于公法的上述定义和标准分别揭示了公法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从实质上讲,公法是规范和控制公权力的法,是调整公权力主体与人类共同体成员的关系以及公权力主体相互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人类共同体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共同生活或为实现一定共同目标,共同进行一定活动而形成的组织体,如古代社会的部落、城邦,现代社会的国家、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自治组织等。公权力是人类共同体成员赋予共同体组织对内对外作出代表其成员意志和利益的行为的能力或力量。在现代社会,公权力主要指国家权力。除国家权力外,公权力也包括社会公权力,如社会自治组织对其成员行使的权力以及社会自治组织依法律授权或国家机关委托而对外部相对人行使的权力。在我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党自然也行使着重要的公权力。因此,现代公法不仅调整国家机关与公民的关系以及国家机关相互之间关系,而且调整国家权力与社会公权力的关系以及社会公权力主体与相应社会自治组织内部成员和外部相对人之间的关系。
[1][2]。
大学政治论文篇十六
小议“低碳经济”
哲学上讲,事物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也更加频繁、深入。以煤炭为例,煤炭是每个国家不可缺少的能源物质,而使用煤炭产生的污染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再则,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只为追求眼前的利益,将其消耗殆尽,我们的子孙万代将怎么办?正因如此,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的潮流。
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环保方面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低碳经济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经济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
创新。
产业结构和制度。
创新。
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减少碳污染量,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高碳结构。中国在煤、石油等石化能源方面的技术系统落后,要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政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建立低碳型社会。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其次,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研究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最后,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加快定制和修改有利于减排的相关法规,以及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遵守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我们只有从自己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来说,在低碳经济面前,我们提倡“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低碳网络”、“低碳社区”,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为量变必然引起质变,以我们小小的力量,大大的责任为低碳经济做点贡献。
大学政治论文篇十七
在来我行的这些时间里,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将我试用期间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精神面貌方面:
1、严格按规定执行我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本人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树立爱行如家、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
2、自觉做到遵守纪律,执行纪律不走样。自工作以来,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管好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取私利;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务实为民,不弄虚作假。
二、工作业绩方面:
本人工作思路清晰,计划性、前瞻性、前导性强;开拓进取,经常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获采纳,完成较重的本职工作任务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讲究工作方法,效率较高;能按时或提前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工作成绩比较突出,效果良好。
从20xx年x月份进入我行工作至20xx年x月x日,累计发放个人消费贷款800余笔,累计发放金额2.2亿元,储蓄存款时点余额2400余万元,日均2100万元。累计向支行财富管理团队推荐贵宾客户达50人以上。以上指标均在支行名列前茅,为支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职业道德方面:认真贯彻执行我行制度,顾全大局,服从分工,勇挑重担。思想作风端正,工作作风踏实,敢于坚持原则,求精务实,开拓进取,切实履行岗位职责。本人事业心、责任心强,奋发进取,一心扑在工作上;工作认真,态度积极,雷厉风行,勇挑重担,敢于负责,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勤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故不迟到、不早退。
四、业务技能方面:
熟悉和掌握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金融法律法规,能较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贯彻执行;较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完成复杂的工作任务;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作水平较高,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文化知识水平较高,专业理论水平较强,具有本职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能通过调研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建议,具有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经验较丰富,知识面较宽。
从刚进来的陌生到现在的熟悉,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在银行这样的单位里,在完全陌生的领域中,我必须从头学起。在我刚进银行的几天里,认识这里的同事,以及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对我来说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很短的时间里,我就已经认识了大家,渐渐开始熟悉了这里的一切。为了熟悉行里的各种业务和基本知识,我看了不少专业书籍,在接触到一些不太熟悉的术语以及科目时,我就会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解释,如果实在不明白,我就向同事们请教,大家也都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并且想方设法让我去接触更多我尚不熟悉的知识。
在实际工作的这段日子里,由开始时的紧张与生涩到现在的淡定与熟练,虽有自己的努力,更多的是与各位同事的鼓舞与支持离不开的,在我做的好的时候,他们给与了我肯定,在我出错的时候,没有了责骂,而是理解与教导,他们用过来人的身份传授给我切身经验;有了业务知识还不够,还得过硬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通过学习职业道德规范读本以及银行定期开展会议精神,我深知作为银行员工,一定得经得起考验,经得起诱惑,做到莲花般的纯洁,微笑服务,举止文明,切实做到“手握手的承诺,心贴心的服务”。
总结这两个多月来的日子,我自我认为取得了很大进步,学到了很多,虽然也犯了不少错。在此真诚感谢银行领导的关怀与个同事的教导,试用期的结束,并不是真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是对我更严峻的考验,我将加倍努力,用青春的汗水去灌溉农信社这颗茁壮成长的大树!
大学政治论文篇十八
摘要:政治文化属于政治意识文明的范畴,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灵魂,引导政治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对政治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现阶段,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加速中国政治社会化进程。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首先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1]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一定政治系统中形成的关于政治及政治活动的情感、态度、心理、习惯以及价值评估、取向等意识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等内容。政治文化支配人们的政治活动方式,影响社会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政治文化引导政治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灵魂,是政治传统、民族心理及外来文化长期交融积淀的结果,可以指导和影响人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能促使人们形成现代政治理想、政治观念、政治人格、政治能力和政治素质。政治文化蕴涵人们的政治行为倾向,支配人们对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的选择,从而引导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当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内化为公民的政治意识、政治心理时,那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政治文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观点、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构成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同时也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指导地位的确立,从而保证了政治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量。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种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合力作用。政治文化便是其中一种无形的力量。政治文化内含建设政治文明、推动政治发展所必需的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等要素,作用于政治系统,影响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政治系统的情感认同、归属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有序化程度,调控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能够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为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要求,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证。然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并不必然带来有效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实现还有待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效的政治参与是科学、理性、自觉的政治行为,能促进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增强社会秩序和政治的稳定感,政治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公民认清自己的政治角色、政治权利、政治义务,从而有效促进政治参与,实现人民民主,推进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不断完善,建设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可见,政治文化对于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
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保证。政治文化可以为政治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顺利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实现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而要有效维护政治稳定,首先必须有思想稳定,这就离不开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因为,政治文化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从而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增强和体现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进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政治价值模糊、政治心理矛盾、政治信念淡化等现象,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政治文明建设中需要努力回答和解决社会成员对深化改革的忧虑、对社会公平的期待、对切身利益的关注等问题,使政治文明建设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土壤中,这就使得政治文化的作用日显重要。政治文化还有利于公民政治文化素质的提高。公民坚定的政治信念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助于社会共识的形成和政治凝聚力的加强,有助于实现政治主体对政治系统的高度政治认同,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坚实思想基础,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我们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使之能更好地发挥政治资源整合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各阶层、各民族、各社会团体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当前,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现阶段政治文化是在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突出特点是人治,王权至上,等级尊卑,广大人民群众被排斥在政权之外。人治思想至今在中国社会中仍有残存,例如清官意识、官本位、权大于法的观念。政治文明建设,就其内容来讲,主要包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两个方面。而就其实践来讲,关键是要处理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关系。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脱离先进政治文化而单独进行,先进政治文化的构建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要在民主和法制等政治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并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政治制度建设的成果来引导和促进相应的政治文化的生成。二要处理好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共生性和相互促进关系,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文化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要放在同等位置,两者不可偏废。三要培育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以先进的政治文化引导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必须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突出主旋律,弘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流的政治文化。要加强政治引导,对人民群众进行正面灌输,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培养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强化他们的政治思想意识。同时还要关注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实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用先进的政治文化武装他们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和提高社会群体对社会变革的心理判断力和承受能力,并且随时代的转换,在新的社会实践中促进政治文明建设。一要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真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二要建立政治文化传播网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的传播,把先进政治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三要提高公民参政意识。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公民参与的扩大。只有建立畅通的民主参与渠道,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才会得以巩固。四要全面提高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一个国家公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其政治认知、政治参与以及其他政治活动的重要因素,对政治文化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公民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国家政治生活,自觉地有效地参加国家事务管理。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任何一种政治文化的变化发展最终都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要把先进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地区没有脱贫,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所需要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不充分,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还受到条件的限制。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一方面为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的物质工具和手段。政治文化的变化发展最终都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要充分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文化建设,从政治高度看待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政治文化环境。努力把先进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使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价值观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把人民群众的政治行为统一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
加速中国政治社会化进程。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2]。正是通过政治文化的社会化,社会成员才能形成独立的政治意识,明确自己的政治角色,完成由“自然人”向“政治人”转化的过程。鉴于政治社会化在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必须完善有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渠道,注重发挥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以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
三是要鼓励人民直接参加政治生活,从事政治实践,直接获得政治知识和技能,培养公民自主参与意识,同时扩大基层民主,完善社会民主参与渠道。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9.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59.
大学政治论文篇十九
1.1注重实践性,贴近生活化,易于学生理解。
政治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与日上生活息息相关。老版的高中教科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而新版的教科书注重的是学生的兴趣、创新思维的激发。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直提倡的政治路线,一味的重视理论,忽略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就永远无法播种出现实的种子。马克思理论的传播就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种子,如果没有列宁的十月革命,这次伟大的实践,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世界的传播与发扬。新时期的人教版高中政治正是注意到政治实践性、生活化的重要性,而将老版的纯理论改为现在的与实践、生活的结合,这样不单理论便于学生理解,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例如,在新版教材中,分为了四大必修模块,其中的每个部分都是与生活的结合,如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这表明了对政治生活化的重视,对教材实践性的要求。
1.2脱繁就简,淡化概念。
新时期的人教版高中政治较老版在定义等死记硬背知识点上做出了很大改进,不再注重定义,而是将相关专业性强的定义形象化、生动化,避免了繁文缛节,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也便于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价值规律、纳税人等专业性很强的概念在新人教版高中政治中已经被删除,一些概念如分红保险等概念进行了简易,这些方式不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突出了学习的重点。高中是普及基本知识的平台,而大学是对具体专业进行深入研究的学府,因此,让高中生掌握到这个阶段应该掌握的知识与程度非常重要。
1.3增加适量辅助文,开拓学生思维。
辅助文是新时期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变动的内容,它通过举例或者拓展知识点,可以使相关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也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可以将有些不重要的知识点放入辅助文中,一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减轻了学生的学习疲倦感。例如将互补品概念列为了辅助文的内容,既可以使学生对互补品这个概念有印象,又减轻了学生将其视为记忆知识点的难度。同时,辅助文这次修订注重与课文内容的一致性,避免了无相关性的缺点,能使学生与本节内容相联系,便于对本节内容的掌握。
2新时期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选题变动的优点与缺点。
2.1选题变动的优点。
如上述所列举的变动方向,新时期人教版高中政治突出了政治的时代性,强化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减少了不必要的知识点和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增加适量的辅助文便于学生的理解。这些变动的方向有利于使政治的`发展随着国家的进步一同进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些优点有利于政治这门学科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2选题变动的缺点。
任何改革都存在其缺点,因此才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发展与完善。此次新的高中政治改革虽然减轻了学生的可以负担,但也忽略到与初中与大学的衔接。例如经济生活部分里面的专业性词汇删减或者简化,没有考虑到初中的学习程度,不便于高中生对整片文章的理解程度,且与大学衔接不上,导致学生学业拉后。又由于大量的知识点被去除,导致知识不成系统,影响教学的质量。这些缺点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相信通过不断的改革,教材会越来越完善。
3结语。
总之,在新时期人教版的高中政治教材选题发生变动的方向是朝着时代性、生活化、易于理解、有利于开拓思维的方向发展。这次选题变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及提高结合实际的能力,也体现出政治反应国家发展的方向和所处的阶段这个特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较老版政治有很大的改进。虽然存在着缺陷,如缺乏知识的系统系,但是总体向着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并且从当前教学的成果上可以看出这次改革选题变动的成功。因此,有理由相信教材选题的变动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样化。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05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