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说课稿(专业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5:10:04
穷人的说课稿(专业14篇)
时间:2023-11-19 05:10:04     小编:碧墨

总结是思考的过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总结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但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这里整理了一些成功人士的自我总结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提升个人能力。

穷人的说课稿篇一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本课思想内容有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并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语文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用“心理视线”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智力受到启迪,并受到美的熏陶。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我准备分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现在着重说说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主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文章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板书)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抓住重点语句细读深思、用心感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他们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这样,学生就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课文,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选择责任,选择实践良知,这是最重要的东西。选择爱,主动给别人爱,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为下节课作了铺垫,也能和学生在他们已有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穷人的说课稿篇二

刘老师上《穷人》的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体会桑娜的心里活动变化,从她的心里活动变化过程中体会她的品质。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哪些词句是描写桑娜的心里变化的。再让他们细细品读这些句子。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从句子中体味到桑娜矛盾、害怕、犹豫、坚定的心里变化过程。善良的本能是人性中伟大尊严的体现。所以教学视角巧妙而别致,让我们领略到教师的匠心独运。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重视还显不够,只是让学生粗粗感受了一下。这环境描写处理过粗,只有情景交融,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参与。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具体体现在。

1、构思巧妙,别具匠心。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2、循循善诱,开拓思维。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

总之,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穷人的说课稿篇三

说起教龄,我也算是个老教师了。低中高年级都教过,可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我突然发现,我不会上语文课了――课堂上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该我讲,哪些该学生讲,我搞不清楚了。我知道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从哪入手?怎样能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文章形式多样,如何让他们学会阅读方法?中国语言如此丰富,如何教他们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这些问题让我困惑,让我茫然,让我不知所措。

好在我始终抱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的原则进行教学,并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品德课、数学课”,注意了咬文嚼字――尽管嚼得时间不足,味不浓,但到底没有偏离大的方向。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一个学期过去了。

我一下子找到了语文科的教学方向,。以前备课时,我也看参考,但我注重的只是教学目标,对选编目的从来就是粗枝大叶地看一眼,根本没有去细想过。我一直觉得那不重要,却没有想到,它竟是我茫然的根源所在。我想把什么都教给学生,但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印象不深刻,所以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收获不大。

那一刻,心真的是很亮很亮。我对l老师们说:“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了。”老师说的另一句要让学生一课一得。

前两天,我在六一班上了一堂课公开课《穷人》。会选择第一课时是有原因的:上个学期也上了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上完后,领导认为上得非常糟糕,点评的时候,给我提出了很多看法。之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突破口,走出这种困境,于是前两天的课就选择了穷人的第一课时上课。

我认为,通过这堂课,我基本走出了之前的迷茫。《穷人》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要朗读这样的一篇课文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且它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以小说为题材的课文,编者把这篇课文保留在11册的教科书中,除了让我们的学生接触外国名著,还要通过熏陶,在心灵深处播种善良的种子。

这堂课我没有像以前的课那样,直接切入主题,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出了一道算式:5+2=?通过预习的学生能够说出很多,比如:美好的心灵,7个孩子,更加艰难的生活。

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之后,我出示了一组课文生字,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再要求学生将生字中认为最容易出错的词语写下来。最后,再找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第二步,通过描写心理的词语将课文连起来。

这堂课,我完成了课文的生字教学,完成了理清脉络的任务,让学生学习抓住主要词句进行学习课文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探究性的。能从大的方向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2、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的,我应该发作者的资料给学生,节约出来的时间用来读书。

以后,我在教学中一定要扬长避短,提高课堂效率。

穷人的说课稿篇四

教材简析:

《夜莺之歌》一文叙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自称“夜莺”的男孩子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说教学目标:

《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被安排在第七单元,本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主题,课文内容有古代,有现代;有中国,有外国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单元的重点是:深入理解人物典型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用,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阅读中要体会景色描写烘托主题的作用。根据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渗透品词析句,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小夜莺的机智和勇敢主要通过学生抓住词句分析)。

3、学习小夜莺热爱祖国的品质。

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通过对小夜莺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分析小夜莺的形象,从而感受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过程:

介绍背景:这是一篇外国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苏联的卫国战争就是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新的阶段,后来苏联军队经过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大会战,歼灭了德军主力,根本扭转了战局,转入反攻。1944年,苏联发起总反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一.初读。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运用自学方法来学习课文,首先请自由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课文的教学目标要求: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理解个别词语的含意。课堂上,要更注重在文章中学习到的读书方法的运用。)。

二.再读。

跳读课文,思考: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课上,要更注重阅读方法的运用,注意抓住重难点词语分析)。

三.细读。

小组读,思考。

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主要抓住几个句子和词语的分析:)。

如语言上:

a“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

b“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c“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那里有个磨房,我常到磨坊附近的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提示:

1、小孩回答法国兵的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体会到什么?

主要抓(唱、叫、甩、打、弯、拾、踢)。

3、游击队员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什么?(抓住语句体会)。

四.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请大家下课后搜集更多的这样的故事。积累下来。

穷人的说课稿篇五

1、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一本书。

2、理清书籍内容的框架、把握要点。

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最近我们学校要举办一次读书活动,要求我们六年级的学生为低年级的同学推荐一本书。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说说你的想法(同桌相互交流)。

2、教师点评导入新课: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可以用梗概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进行介绍。我们在用文字向别人介绍一本书、一部影视作品或推荐一篇文章时,常常会用到写梗概的方法。写梗概,就是把书、文章或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学会写故事梗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住自己看过的`书、文章和影视作品,还能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品梗概的写法。

二、启发思路。

1、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梗概部分,说说你的发现。(脉络清晰,写出了书的内容的基本框架,使用概括性语言,主次分明,过渡自然,语意清楚连贯。)。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从内容、构段方式、语言、立意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1)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讲了几件事。

(2)引导学生把每件事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并合并成段。

(3)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3、梗概要求。(不能改变作品的中心思想;抓住作品的主要内容,保留作品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使它成为通顺的、连贯的短文章。)。

4。根据要求,挑选自己想介绍的书试写作品梗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本书。

2、写作技巧点拨。

第一步:读。通过精读原作,尽可能地和文本、作者对话,了解原作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一两遍读不明白就多读几遍,直到完全理解原作。

第二步:抽。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抽取出原作各部分的大意。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些描写具体或是富含情感的关键段落要注意适当保留原句;对一些简短的、不影响作品主题表达的次要段落则大胆地取舍。

第三步:连。将抽取出来的各部分大意连接起来。

第四步:理。将连接好的语句梳理通顺:删去重复的文字,做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使它成为一段通顺的话。不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梗概也不例外。成文后多读多改,梗概才能更精彩。

四、片段练习。

1、教师出示:片段一:毛主席舀了两碗水送到她们母女俩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还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

片段二: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学生练习概括。(片段一:毛主席让母女俩歇会儿,然后与警卫员一起帮她们推碾子。片段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悲痛万分,茶饭不思。)。

3、总结:(1)要把人物语言描写概括成叙述性的话直接引语变为转述句。(2)要把人物动作描写进行选择后,概括成叙述性的话。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点评。

1、范文展示,教师挑选优秀的梗概作品,实物投影。

3、师生共同评议修改,交流值得学习的地方。

六、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七、誊写、展览。

让学生将修改后的梗概认真誊写一遍,张贴在宣传栏展览。

板书设计。

习作:写作品梗概。

读懂内容,把握脉络读。

筛选概括,合并成段抽、连。

锤炼语言,表达连贯理。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学生对梗概的认识不多,所以教学难度较大。借助《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例文分析,让学生掌握概括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教学时不仅要强调理清文章脉络,更要重视语言的锤炼和语意的连贯。

穷人的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选自人教版初中一年级的《穷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归纳、教学过程和教学心得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首先是教学分析,《穷人》这篇文章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

学生情况方面,本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远,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上,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基于以上两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欣赏故事的认知,提高总结归纳、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并进一步升华情感,用心感悟人物的心灵美。而这恰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理念。教学重点则定位在感悟人物的高贵品格方面,教学难点则是赏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人教版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我也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使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动脑思考。因此,在具体讲习时,我用到了这样几种教学方法:

开放式探究、启发式引导、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的美好心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这点是语言和文字无法描摹的。

二检查预习本环节采用词语小擂台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如:搁板魁梧汹涌澎湃等词语的掌握,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从而完成认知目标。

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个环节:走进穷人故事。学生通过预习、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从而实现了“长文短教”。

接着进入第四个环节,走进故事中的人物,欣赏人物美。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小组讨论等形式总结归纳文中的穷人以及他们的品格特征,发现人之情,品味人之美。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稍作点拨,再以图片呈现总结,形象生动,一目了然。最后再融入学生形式多样的有感情的诵读,至此,这节课的重点品味人物的高贵品格可以说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下面进一步探讨文章的描写手法。首先观赏《穷人》的课文flash情景朗读视频,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美好心灵的同时,探讨表现人物品格的方法。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来解决。这样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了解了语言的表达方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至此紧扣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展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

进一步引申探讨,文章写到桑娜和渔夫收养孩子后,便戛然而止,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会遇到怎样的困难?这一个个未知的疑问牵动着学生绷紧的心弦。学生至此对人物的感悟达到高潮,进入当堂写作训练: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它凝聚了学生整堂课的聆听、思索和感悟,也是对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强化。

而课后作业,则对整堂课起到了一个巩固作用,也提升了学生对人生的感悟能力。

最后,我的教学心得是:感受穷人生活的艰难、凄惨,即一个“穷”字,生活上的贫穷。品味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坚强,即一个“富”字,精神上的富有。从聆听歌曲到欣赏故事,从观赏课文情景朗读视频到品读人物,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碰撞和情感共鸣,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穷人的说课稿篇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下午)好!我是x号选手。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穷人》,课题分两个课时完成,下面我将根据第二课时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设计。

《穷人》是六年级s版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品力作。本文写的是家境贫寒的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顾自家的窘困,毅然收养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本文所在的第四单元“情暖人间”的文章都是美好真情的赞歌,学习这个单元,主要感受朋友、亲人、邻里的真情。本文是学习了第一篇课文关于朋友真情之后,学生进一步感受邻里的真情,(这些话可否不说呀?我怕时间不够。或者再简缩一点。呵呵)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人间真情的好材料,更是他们得到人文启迪的好题材。

(小学语文课本的单元不像中学的,他不是文体的归类,而是从写作内容上归类。第四单元为“情暖人间”,其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永生的眼睛》、《船长》。)。

1、知识目标: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够具体了吗?哈哈)。

3、情感目标:体会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使学生得到人文启迪。

1、重点:把握课文内容,正确评价人物。

2、难点: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通过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主题。

(一)教法:问题教学法、对话问答启发法、诵读教学法。

(二)学法: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探究法。

(我选择第二课时为我的说课内容,还要说明课时安排吗?)。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了《穷人》的第一段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复习旧知来导入新知:正当桑娜等夫心切之时,她做了什么事情,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完整的导语可否不出现在说课稿中?)。

(设计依据:描述画面,带入情境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感情,可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这些在说课时可以不用说出来)。

(二)精读课文,领悟内涵。

为了便于授课,使教学程序更加有条理,我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通过设计以下5个问题展开整篇课文的教学。

1、第二段主要写了谁,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

(参考:写桑娜把邻居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结果内心忐忑不安,担心丈夫不同意。)(说可时不必念出来)(下同)。

我将运用问题教学法把学生引到第二大段的学习中。首先,让学生边朗读边找出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点名提问学生,然后师生集体纠正、总结,老师概况板书(桑娜:非……不可,忐忑不安,揍我一顿也好)。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体会六个省略号在文中的不同作用,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及思想感情,为下面的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主题做铺垫。

2、分析人物形象。

老师引导:据其家庭情况她有能力帮助西蒙抚养孩子吗?说明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说明她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关心穷人的人。)。

运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找出描述人物形象的句子;然后鼓励学生讨论探究并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教师进行纠正、归纳,并板书(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2、第三段主要写了谁,做了什么事情?

(参考:写渔夫回来听说邻居西蒙死了,主动要求妻子将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

首先,让学生边朗读边思考问题,然后分别找出描写渔夫的神情、动作、语言的词句;同时提出问题:渔夫的脸为什么会变得严肃、忧虑?“熬”字说明了什么问题?最后,师生集体解疑,老师板书(渔夫:忧虑、得……报过来、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3、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的词句及渔夫和桑娜的对话,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通过小组讨论,从而体会、归纳渔夫的人物特点,最后师生集体纠正、归纳,并板书(善良、有同情心、关心穷人)。

(依据:小组交流是反馈信息的最佳形式,能很好的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这些在说课时可以不用说出来)。

4、从两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中你体会到什么?

(参考:主人公的善良之心、同情之心、助人之心,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从而体会文章情感,让学生从朴实的语句中感受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深入领会桑娜渔夫善良的心。

(依据:把朗读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有感悟后品读,在品读中加深感悟。另外,把朗读的方法教与学生,“授之以渔”,也体现“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这些在说课时可以不用说出来)。

(三)总结。

通过复述故事,让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归纳课文主题,再次品读小说语言,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

八、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续写故事的作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渔夫和桑娜及七个孩子今后的命运。

九、板书设计。

(我就觉得这板书太多了,只有六七分钟说课,哪能写得了那么多字啊?呜呜……我想办法精简一下吧!对了,能不能只板书课题,板书设计只在说课稿中呈现呢?嘿嘿……)。

穷人。

人物内心变化性格特点主题。

温暖而舒适。

心惊肉跳勤劳、善良穷苦的劳动。

没有抱怨人们淳朴、

桑娜非……不可善良,宁可。

脸色苍白善良、同情,关心他人自己多吃苦。

忐忑不安也要帮助别。

穷人揍我一顿也好!人的高尚品。

质。

严肃、忧虑。

渔夫得抱过来善良、同情、关心穷人。

能熬得过去。

写作特点:语言通俗易懂,脉络清晰。

刻画人物(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生动细腻。

穷人的说课稿篇八

一、说教材,说学情。

(一)教学内容分析《穷人》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渔夫和妻子桑娜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读者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小说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托尔斯泰用充满魅力的语言,使善良的主人公散发着人性的光芒。这是一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美文。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他们也具备一些学习能力,能自学生字、词语,能预习课文,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正在学习怎样参与小组讨论,怎样与他人合作。所以仍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以上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通过抓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的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从中感受她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一)教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我将努力关注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所涉及的教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自学指导法、读写结合法。

(二)学法:学生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

后第二题,找寻相关的课程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学设计。

根据实施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语文课程所独有的特点,本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1、创设情境,奠定基调;2、了解环境,感受穷人的生活;3、揣摩心理,感受桑娜高尚的品德;4、理解对话,感受渔夫高尚的品德;5、品读文本,感悟语言的魅力;6、想象写话,唱响心灵的赞歌。

一)情境导入,奠定基调。

穷人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这些离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为了让学生披情入文,上课伊始,我将出示课件展示一些图片和资料,把学生带到那个黑色的年代,带到那又黑又冷的海边,带到那间渔家小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

二)了解环境,感受穷人的生活。

我让学生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找出这些语句后,教师用课件出示,集中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文中主人公命运是那样的悲惨,即使是在这样寒冷又遇上大风暴的天气,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也要出去打渔。但他们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依然那样勤劳,能干。屋子里条件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让人觉得舒适,妻子热爱丈夫,家里充满着浓浓的亲情,让人觉得温暖。也许,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而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将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当时的环境,带着对穷人的同情和赞美走进文本。特级教师钱正权也曾说过:“阅读教学最要紧的是引领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会晤。”

三)揣摩心理,感受桑娜的高尚品德。

桑娜抱回孩子后,心理忐忑不安,一头是深夜未归,生死未卜的丈夫,一头是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天性的善良使她把天平倾向了两个孤儿,她毫不犹豫的抱回了孩子。但是贫穷的生活让她不能不面对现实,所以她的心理异常复杂,各种各样的思绪一齐涌上心头。让不谙世事的学生理解这种复杂的心理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取了下列方法:

1、熟读桑娜的想法,了解她都有哪些想法。

2、完成填空练习,了解桑娜为什么有这些复杂的想法。习题是这样的:

桑娜想,如果不把两个孩子抱来(),如果把两个孩子抱回来,(),

她宁可(),也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实践,要让学生亲历阅读。练习时,我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想象,多两个孩子,会给桑娜自己,给渔夫,给他们这个家带来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收养两个孩子的高尚品德。

3、指导学生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读出她的担忧,(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读出她的害怕(是他来啦,不还没来!),读出她的迷茫(我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读出她的自责和坚定(他会揍我的,谁叫我自作自受呢,嗯揍我一顿也好)。我相信,有前面的练习,同学们一定能读出感情来。特级教师于永正指出,“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读出感情来了,学生自然就懂了。

四)理解对话,感受渔夫的高尚品德。

渔夫回来后,他会怎样对待收养孩子这件事呢?我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分角色朗读对话,理解对话内容。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专家指出,小组合作不是一个空洞的的词语,老师要从2人合作开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多人合作。这里,我将指导学生3人合作,朗读课文。

1、边读边议。在分角色读对话前,我将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谈一谈怎样读出感情。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渔夫深夜归来,恶劣的天气使他觉得有点后怕,没有捕到鱼,网被撕破了,还差点丢了命,他的心情会怎样?他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说话?桑娜心中忐忑不安,她又会怎么开口?只有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他才能正确评价、欣赏别人的朗读。

穷人的说课稿篇九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善良。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研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语言的描写,感受穷人夫妇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2、教学难点。

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深刻理解穷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主要采用勾画文中相关重点词句,通过朗读、体会、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声声入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再现穷人“穷”境。

《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穷人主要是指谁?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相关语句,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体会“穷”。

穷人的说课稿篇十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善良。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研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语言的描写,感受穷人夫妇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2、教学难点。

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深刻理解穷人的美好品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主要采用勾画文中相关重点词句,通过朗读、体会、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声声入情。

(一)复习,再现穷人“穷”境。

《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穷人主要是指谁?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相关语句,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体会“穷”。

【设计意图】:复习了第一课时的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再一次进行整体把握感知。

(二)走进心理,体会品质。

1、进入桑娜的心理,体会她的善良。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8-11自然段,勾画出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心理活动的语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从字里行间讨论、体会和读出桑娜矛盾的心里和善良的心。

【设计意图】: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体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和善良的心。

2、学习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体会渔夫的善良。

(1)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到结尾,交流自己的感受。

(2)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交流自己的感受,更能够感悟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三)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结合插图,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尽情的表达内心的感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更能够让学生感悟人物美好品质。

(四)作业设计。

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设计意图】:在续写前,对学生做适当的提示,这样既激发学生续写兴趣,又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这一环节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训练。

穷人的说课稿篇十一

《穷人》是统编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乐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本单元课文侧重于写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旨在让学生懂得写文章要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这不仅决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也为我对本课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下面我就从怎样导入课文、教学构思、怎样结束课文三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学生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头昏脑胀感受文中核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穷人;

等待丈夫:温暖而舒适的家——(勤劳);

探望生病的邻居;

抱回孤儿:抱回可怜的孩子——(善良);

忐忑不安的心情。

丈夫归来:严肃-忧虑-能熬过去(关心他人)。

穷人的说课稿篇十二

课如其人。人的个性与修养有殊,带给课堂的风采也截然不同。擅长煽情者,课堂常有讲演的味道;优于组织者,教室似乎是“运动场”,各个项目次第展开,令人目不暇接。夫子型教师循循善诱,才子型教师汪洋恣肆,母亲型教师温柔体贴,硬汉型教师自然是叱咤风云,充满阳刚之气……课堂个性各有气象,它是成就个人课堂教学风格的基础,自然难能可贵。但重要的是必须服从于课堂共性,即课堂主流价值追求: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果说,课堂个性是“0”,它必须与课堂主流价值这个“1”相连接,才能成为一种有意义的质量。

张祖庆是一位颇具鲜明课堂个性的人,然而更为可贵的是他能把课堂个性融入在“学生学习和发展”这个“共性”之中,也就因此而令人耳目一新,其发人深思之处,很有让人“一唱三叹”的功力。

一、“求本”,让学生尝试进入“自主解读”之境。

张祖庆老师的课堂个性之一是他颇善于与学生交往言说,在达意的正确中不失风趣;在传情的朴实中不失灵动。其实,教师善于与学生交往,是课堂教学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穷人》一课中,我们看到了他的立“本”生“道”之路径,延伸在一个新的区域,即如何让学生去尝试“自主解读”。造成语文课堂“高耗低效”原因很多,但根本的一点在于以教师的解读,代替了学生的解读,因此带来了讲析过度,消解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张祖庆引导学生自主解读,除特别令人瞩目的“师生换位互动”外,更多地体现在他的“选点”功夫上,从而为学生进入自主解读开路。如课文中有一个最短,也最不显眼的句子“睡觉还早”,教师竟选为让学生进入“自主解读”的点。我们从学生的自解讨论中,确实能证明这个“点”,几乎可以涵盖文章的全部意蕴。学生从这四个字上解读了穷人物质生活的种种贫苦,甚至也可以进而深入到穷人精神生活的种种“富有”:勤快的劳动、对渔夫归家的等待、对邻居西蒙的关爱……这都是在“睡觉还早”时间段里桑娜的忙碌和焦虑。“课标”明确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如何将以往教师精致预设的解读呈现给学生,转化为教师引导学生去自主解读,让学习过程真实发生在学生身上。显然,张祖庆的这一探索是很有“改课”意义的。

二、“尚实”,放手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之道。

听祖庆的课,总会感到他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实效。这在语文课堂太多追求唯美的艺术主义和扮靓的形式主义之当下,是十分难得的。当然,他的这一课堂个性比较符合“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对课程性质的新诠释。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看到他在《穷人》一课中学生对语言文字听说读写思的大量运用。特别是他抓住了学生不容易看到在西蒙身上的穷人之善良,甚至不把西蒙列入“课文写了哪些穷人”这一解读的“死角”,作了语言文字运用练习的开发。在学生讨论之后,祖庆老师让大家补写:“西蒙脸色苍白,神情黯然,望望身边躺着的两个孩子,内心充满着不舍、担忧与矛盾。他沉思着……”这一“补写”的设计十分精到,它既源于学生解读不足的客观需求,又有力地搅动了学生的情感波澜,促进了对课文意蕴的理解和感受,使情意宣泄和语言运用融为一体,达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从而让“运用”自然地进入了佳境。

三、“开放”,立足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之上。

相当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是张祖庆另一个鲜明的课堂个性。他的视野比较开放当源于他的阅读面比较开阔。特别应该强调的一点是他的“开放”,不是资讯杂陈的泛化,而总能立足于解读文本的心有灵犀。在《穷人》这一课的教学中,这无疑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如从“预热”谈话中的“莫言”说到“红高粱”、“张艺谋”,目的是为了突出“改编”,恰恰又是课文背景不可或缺的。托尔斯泰的《穷人》是根据雨果的一首诗《可怜的人们》改写而来。这一切又串联着课末的讨论“托尔斯泰的改编,从题目到内容,比《可怜的.人们》好在哪里?”……看若信马由缰,实是紧紧扣住了“文本”而又不囿于文本。在适度超越文本中,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又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演化了对课文主旨“穷人不穷”的认识,从而把教师课堂个性与学生的学习发展这一主流共性价值,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创新”,大胆探索于“师生换位互动”之中。

喜欢不断地推陈出新、而不满足于一味地因循守旧,可以说是张祖庆最鲜明的课堂个性了。他的课颇见新意迭出,如有人不能接受,他还会据理力争,甚至到近于“固执”的地步。这也会圈内人所熟知。当然,这不是不虚心。能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表真情、说实话,是应有的学术品格。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其实他并不自大,而乐于虚心求教。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他的“新招”是大胆探索“师生换位互动”的教学方式,即让学生当老师在讲台上组织学生读书讨论,而老师当学生坐在座位上质疑引导。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让我们联想到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和新“课标”创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改变。显然,这些都向我们提出了勇于打破常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力的要求。张祖庆的“师生换位教学”法的推出,无疑很有解放学生思想的强大穿透力,会十分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力。

另一方面,“师生换位教学”也是国外“伙伴教学法”在新时期的一种创造性运作。小伙伴之间由于年龄相仿,认知水平相似和言语波段相同,具有重要的交互沟通价值。在当下“让学于生”的教改大潮中,这一“师生换位互动”是十分有助于推进学习,让学习真实而有效地发生在学生身上。当然“师生换位”不是什么地方都换,在张祖庆的课堂里,他只是选在有利于课堂讨论的节骨眼上的某一步骤,才用了“师生换位教学”。即当读解到“课文没有出现一个‘穷’字,可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穷人的‘穷’呢?这不仅是文本重点、难点、基点、特点的一个纽结点,而且也是孩子乐于探求、饶有兴味的话题。在“师生换位互动”中张老师当了“学生”,其实依然在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只是现在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通过讨论质疑、谈感悟、谈体会,老师可能比站在讲台上说更有意义,更有情趣,也更具有课堂对话的功能。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张祖庆老师不僵守成法、意在创新的个性特征,总是紧密连接着“学生学习发展”这一课堂的主流价值共性,而使他的课堂具有了以生为本、以学为重,常教常新,与时俱进的特点。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此言善矣!由此观之,《穷人》一课的教学还应精益求精,尤其要在“点”的精选上下功夫。如是否可以只选择两个点,一是“睡觉还早”,一是西蒙临死前的内心开掘,让学生去充分发挥“点”的“覆盖面”和“穿透力”。有的“点”,学生可以自己读懂的,“点”到为止,这样教师可以讲得更少些,学生可以学得更多些,更开放些。当然,这只是管窥之见,聊资讨论而已。

穷人的说课稿篇十三

课文《穷人》是北京课改版十二册,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乐斯泰的一篇小说。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写人的,塑造的这些人物都向我们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情谊,都闪烁着至善至真的人性光辉。三篇文章在塑造人物上各显其能,有的侧重在典型材料的选择上,有的侧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上,《穷人》则侧重环境、心里的描写。所以,理解、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固然重要,学习、体会写人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让人深受感动,本课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在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中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五个孩子的家庭里,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更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矛盾的复杂心理活动,尽管一家生活十分艰难,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给他们极为沉重的生活雪上加霜。文中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种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感染着读者。因而,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从桑娜夫妇的思想和言行中感受穷人的美好心灵。教学难点:理解桑娜矛盾的内心,感悟桑娜夫妻的心灵之美。

教学目标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读出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思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到桑娜与渔夫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1、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

2、感受、交流桑娜的内心世界。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3、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

六年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学生出现了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由于本课与学生实际太远,我们的学生都被幸福和富裕包裹着,没有“穷”的感受和认识。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一些。

(一)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二)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用“心理视线”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智力受到启迪,并受到美的熏陶。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品读关键词句、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以“既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教学的理念为指导。以“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一)读题激疑。

上课伊始,我在学生目光的注视下在黑板上郑重地写下“穷人”两个字,然后,我问学生:“看到‘穷人’两个字,你的脑海里能浮现出什么样的形象?”学生描述自己印象中的“穷人”形象。学生可能会说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可能会说到“三毛”……然后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穷人》,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目的之二是为了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这个意思,旨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直奔文章重点,同时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二)深层研读。

对课文重点部分的学习,我主要设计了几个问题。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拟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分析理解,以点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第一个大问题是:大师就是大师,全文除了题目外,没有一个穷字,但“穷”到什么程度,我们却能真切的感受,读读课文,你发现了吗?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部分内容。这一问题的设计旨在落实课标充分尊重学生自主的要求,促使学生从自读中获得感悟。在交流这一问题的时候,对重点段的朗读要注意指导,充分诊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落实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感受”的要求。指导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是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要求。在课文其他几处朗读体验中,同样要贯穿这一指导思想。

(1)抓住桑娜内心的矛盾心理,引导学生揣摸人物的内心,让学生通过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悟到渔夫、桑娜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2)抓住“熬”字,升华情感。抓住“嗯”这个字不同的读法,揣摸渔夫矛盾的心理。对这部分的学习,是从学生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交流的策略替代传统的学生应答,使设计具有弹性,旨在适应课堂教学现场生成的特点。

(三)深化主题。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这样结束课文,意在唤起学生的共鸣,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四)简介作者。

导入时的作者简介是教师“灌”给学生的,学生印象不深。而此时的了解是在对作者产生无限敬佩之情之后的“甘泉”,是学生的需要。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学生学习、使用的一个工具,如何发挥教材的最大功效,使学生最大限度获益,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

穷人的说课稿篇十四

(1)教材分析 《 穷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尔夫.托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2)教学目标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练习续写课文。

(3)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激趣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有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文

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三)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以点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课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关键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学生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四)情感朗读、加深体会。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次感受文中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拓展:“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课堂教学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设计板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使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目了然,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18121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