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学习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6.写好一篇读后感,除了深入分析书籍内容外,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写作技巧呢?下面是一些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与思考,值得一读。
恶意读后感篇一
东野圭吾的小说,尤其是推理小说,风格是我很喜欢的那种。
精炼、简洁,情节十分引人入胜,经常抱着他的书一天都放不下来。
我在网上也看到一句书评:”《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为恨万劫不复。
《白夜行》是东野圭吾的成名巅峰作品,被誉为东野圭吾小说中的无冕之王。但是比起推理的情节,白夜行更注重的是人性与人心得描写,写出了唐泽雪惠和桐原亮司的复杂的“共生”的关系,反而对这一切的根源——凶杀案本身的推理过程并无太大关系。
比起《白夜行》,《恶意》是名副其实的推理小说,但是与一般推理小说不同的是,它一开始就交代了凶手是谁,进行推理的不是凶手身份,而是作案的动机与过程。
或许是开头日高杀死了那只猫的缘故,确实,给人以日高是个坏人的形象,通过细节描写,更坚定了野野口的无辜和日高的狡诈。不得不说,杀猫的情节确实布置的极为到位。一个简单的谎言,成了本作的点睛之笔,让后面所有的抹黑都顺理成章。在我们读到事情真相后,不禁心中感叹东野圭吾对人性的解读和他那强有力的逻辑。
《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所出的暖心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如构架,时间轴,情节都比《恶意》要更加吸引人,时间轴看似错乱的把各个故事联系在一起,精彩至极。我认为东野圭吾最好的作品就是《解忧杂货店》,甚至比《白夜行》还要好得多。但是,毕竟《解忧杂货店》是本带有一点奇幻色彩的作品,所以与《恶意》这种推理小说相比无法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在这里提到《解忧杂货店》的原因是因为《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为数不多的没有阴暗色彩的小说,这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真的是少之又少。而《恶意》,是本从头至尾都在写人性阴暗面的小说。与《解忧杂货店》是两个极端。
《恶意》中的那种恶意,在结尾处你也会被深深震撼,这本书不是第一人称来叙述,而是用了不同的、多个人物视角来叙述整件事情的前应后果,甚至包括了一些内心独白。不同的叙事方式也让本文更加精彩。
最大的恶意不是来自语言的不堪、行为的粗暴,而是深埋于心后突然爆发的致命一击。即刻释放的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隐忍不发、默默承受的心结。这远比任何语言、行动上的交错来得更猛烈、致命。
野野口在看到日高成为作家十分成功后一股嫉妒油然而生,但我认为这不是他行凶的真正原因。
野野口小时候经历校园暴力,胆小、自卑,日高与他一起受欺负。那时日高和野野口是一起对抗校霸的好伙伴,但自从野野口被迫参与施暴,内心便堕落了下去。长大后看着成名的日高再回来帮助自己,就好像觉得自己的道德与人格两方面都遭到了日高的贬低。而小时候野野口妈妈对日高的不屑于看不起,一定是野野口后来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家庭,对年幼的野野口日后行凶的影响一定是极为巨大的。
一个人一辈子估计会有一两个憎恨的人,这是正常的,毕竟人有爱恨情仇,不可能完全抛弃这些情感。让人深思的是——野野口的这种没有由来的无端的憎恨,谁没有过呢。
恶意读后感篇二
才是最大的恶意!
原文。
所有与犯罪相关的事实,他都承认了。只有一样,他三缄其口——他的犯罪动机。
全文以第一人称视角切入,开场平直,真凶很快就被抓捕,而且对罪行供认不讳,似乎剧情的推进都在印证自己的推理,难道这就是东野圭吾最得意的大作,相比其他作品的反转反转再反转似乎没什么值得拍手称叹的地方,但是摸着还剩2/3的书页,嗯......似乎没有想的那么简单。很快,峰回路转,随着侦探开始抽丝剥茧寻找作案动机,才发现原来其中别有洞天,每一次剧情的前进似乎都到达了终点,但仔细推敲似乎又发现了新的疑点,作者就这样带着读者百转千回得穿越层层迷雾,一步步接近残酷的真相。
原文。
你心里藏着对他的恶意,这仇恨深不见底,深得连你自己都无法解释。
回归内容本身,读完全篇后不禁要感叹:一个人的“恶”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为了毫无缘由的恶意能达到怎样的狠厉,眼前还与自己把酒言欢的兄弟朋友,可能正在盘算着将自己杀死,甚至在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里还不忘贬低自己的人格,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暴戾无情、抄袭剽窃的无耻之徒。像这样一个悲哀的小人物,从来都是弃世的,见不得光的,童年因为母亲的影响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鄙夷,因对校园暴力不敢抵抗,甚至转而投靠施暴者,人性的恶意,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深埋心底;而自己的同伴,才华横溢,家庭幸福,名利双收,甚至在成功之后不计前嫌帮助曾经向自己施暴的人,像这样优秀的人,从来都容易招人嫉妒。东野圭吾就这样向读者呈现了一善一恶两张面孔,他们的运气一好一坏,人生一成一败,这样截然不同却交织缠绕的人生,终是敌不过内心深处冰冷的妒恨与恶意,最后双双落幕于一场蓄意已久的谋杀案。
思考。
人的确拥有双面性,可它不一定极端。
这样赤裸的恶意其实是一种将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别人的软弱行径,身边的人越优秀越是凸显自己的失败,这些失败的参照物就成了妒忌和愤恨的宣泄口,一个不经意的表情或动作就可能被曲解出恶毒的含义,经年累月,成为恶毒最好的温床。
在书中被放大的这种邪恶情感其实说来并不是那么虚无缥缈,它想展示的正是真实的人性,爱、恨、恐惧、钦佩、嫉妒,人类作为情感强烈的生物,似乎永远都无法与这些情感划清界限。正如时间万物都拥有两面性,凡是阳光能照到的地方必有阴影,人类亦是这样。
永怀善意,定能途遇天使。
在人性善恶扣人心弦的拉锯战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寻出口,学会寻求解脱,正因为见识过恶,我们才更能理解人性的善,也愿善良的光,能照亮一切走在世上的人。
恶意读后感篇三
从决定读这本书开始到读完不过用了几小时(以我阅读的速度和频率来说已经很快了),它很吸引人。小说开篇不久犯罪嫌疑人就已落网,谁也不会想到作者会让读者在寻找作案动机的漩涡中挣扎。千回百转的剧情,每次都是在一切看似都通顺了,加贺警官以他敏锐的嗅觉带领读者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头脑风暴。
以前看东野圭吾的作品只是单纯当作推理小说看,没想到这个作品有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校园暴力。文中的三个重要人物都因为校园暴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加贺因在当教师期间错误处理了校园暴力导致了一个悲剧所以无法原谅自己再继续做一个教师改行当了刑警,野野口迫于暴力威胁成了施暴者的同伙对日高实施暴力行为却被日高拯救并且以一片善意对待于是再也无法不自卑地活下去,心中的恶意随着日高的成功也更加浓烈终于导向了谋杀。书中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你当时承受的最大暴力,就是被迫成为那场暴行的共犯。这是多么可怕可悲的事,受害人被迫成为加害者,下一个受害人又成为加害者,下一个受害者……这样恶性循环何时是尽头。追其源头,第一个加害者只是因为看某人不爽。但这恐怕也是来自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影响,而家长的负面影响又是受他童年影响。好累我不想写了。
恶意读后感篇四
这两天连续看了东野圭吾的作品,很有感悟。
就好比第一本书《恶意》,介绍里面说是类似《白夜行》的双生作品。
《白夜行》是为了爱粉身碎骨,《恶意》因为恨而万劫不复。
看到这个就能感觉到大概的意思了,就是因为恨致人于死地,到底是多少的怨恨呢。
《白夜行》看的时候也是激动万分的,看完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长篇感慨,朋友说你怎么能那么激动呢。
是呀,一篇小说,看的自己情绪激动,比起自己的故事,看别人的故事反而让自己更有感受。
虽然很激动但自己对于小说也是有点不满意的,感觉女主太完美了,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很难找到太完美的人或着事,虽然是小说,但总不免会与现实生活对照。
太完美的主角,让我仿佛置身在小说中,反而没有了真实感,让人觉得这种事只有在书里或者影视中才会有的吧,确实我是在看小说。
有点扯远了,现在来说说《恶意》,这本书是手记体,还特意去查了下什么是手记体。
在开篇就被书给吸引了,第一人称是凶嫌的角度,可把我激动的,想着:绝了,这个写作方法。或许跟凶嫌刚好是小说家的关系,小说是凶嫌用第一人称记录下来的所思所想,事情的经过结果。
我喜欢《恶意》的写作方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剧情。在书中看到一句话:很多人以为知道了凶手是谁,就代表事件的结束。
其实不然,这本小说在知道了凶手之后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去找到凶手不愿坦诚的另一面。
凶手作案总是有动机的,也就是这个动机造就了每个人的人生,也是这个动机是作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人性一面。
或许是可怜的,或许是不可见光的,总是有很深层次的东西让他做了这个选择。
整个剧情当然跌宕起伏,在细节中寻找原因,在无用功中寻找有关的证据。
摘了几个文章中的语录:
痛苦的时候要假装快乐是很困难的,但快乐的时候要假装痛苦却还好办。
这种人尽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还一天到晚注意哪里有这样的机会,至于对象是谁,他根本不在乎。
比起《白夜行》,这是我另一本东野圭吾的作品一口气看完的,虽然没有《白夜行》的反响大,可是本人更喜欢《恶意》。
坏人总是坏的,到最后都是在想着法子去祸害别人。
为什么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或许不是没有道理的。
人性的恶意是一个无底痛,有时是为了保全自己而施加给别人的恶意,有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里不平衡引发的恶意行为。
人世间的阴暗面在我们面前深不见底。
文章不是说让我们知道这世界的黑暗,而是让我们知道人性最大的阴暗可以到哪种程度。
站在光明下根本不知道阴暗里的种种,在倡导人都应该为别人考虑事情,然而阴暗面的存在是无可厚非。
有些人把想法藏在心里,有些人把想法付诸行动。
没有绝对的不可为,只有你的想法左右你的行为。
看完《恶意》,我觉得,虽然两者是平衡的,不能说只要积极的一面,不要消极阴暗的一面。这是没办法做到的,而是应该把自己的阴暗面尽量光明化。
毕竟比起积极,人更容易滋生消极情绪。
有的时候我会想,明知道消极的一面不好,为什么还会存在。
或许存在都是有必要的,一个一味的善意不足以维持一个人的正常运行。
但恶意啊,毕竟是不可取的!
恶意读后感篇五
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砒霜。我以兄弟之心待你,你愿我身败名裂。读完《恶意》,感受到了满满的恶意。
还记得问朋友看完《看不见的客人》之后的感想时,他说,“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坏的人!真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这么坏的人。”
当我读完《恶意》的前半部分时,我的内心深处也充满了一个呼喊:“怎么会有向日高邦彦那么坏的人!”
窃取朋友的构思,还假装一副好心的样子吊着他,理直气壮地找影子作家,丝毫不觉愧疚。
然而,这才不是真正的“恶意”,如果真的只是如上面那样,野野口修在七年前找到了刚以几本小说展露头角的新人作家,发现他是儿时的玩伴,“朋友”,——日高邦彦,并将自己最近新构思的小说交给他,希望他能推荐给编辑,但在此过程中与日高的妻子产生了婚外情,并因受尽相思之苦想要杀了日高伪装成强盗杀人案件,结果被日高发现并留下了证据。后来才知道日高把自己的小说微微改了改而发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销量,所以轻而易举地放过了自己,后来日高拿着证据要挟野野口修继续为自己写作,日高的妻子怀着满腔的愧疚自杀于货车下身亡,而野野口修心灰意冷,也不想再与日高有口舌之争,真正成为了日高的影子作家。直到七年后,日高和第二任妻子即将前往加拿大,自己终于再次决定杀了他。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这样一起杀人案件,其实只是单纯的报复杀人,也许有一点“恶意”吧,毕竟那全部都是自己的成果,而自己每次能得到的却只有1/4的报酬,还有完全得不到的掌声与鲜花。但这样的“恶意”,可以成就杀人,作为杀人动机也能说得通,却构不成一本畅销小说。
恶意读后感篇六
野野口作案动机背后的心理,追溯到小时侯遭遇过的校园暴力。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以为在书中二分之一处读到了结局,却在后半部分的推理中推翻了前面的一切猜测,反转之大,颇感震惊。人在心里种下善根,就会结出善果。在心里种下恶根,就会结出恶果。恶意,绝不是一时兴起,一时冲动。校园暴力,这几个字可怕得令人发指。将恶意背后的大部分原因归咎于它,并无夸张之意。野野口在学校被欺负,遭遇校园暴力,又因为害怕被孤立,为了免遭校园暴力而参与校园暴力事件中。这种遭遇是校园暴力中十分常见的,一方面孩子不参与校园暴力就会遭到排挤,孤立,甚至成为被施暴的对象。另一方面,如果妥协加入施暴方,去孤立和敌对别的同学,就成为了校园暴力的同谋者。校园暴力绝对是一个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严峻问题。最令人无助的事情也在东野圭吾的笔下大胆地纰漏着,当老师和同学对校园暴力置之不理,这是最可怕的冷漠对待,结果是任凭恶意蔓延,侵害无辜者。
回归到书中,野野口是有天赋和才华的,只是没有适当的机遇让他平步青云,而内心的嫉妒指向了他的好友日高,当自我价值感缺失时,就会对身边比较出众的人产生嫉妒,这种嫉妒心理同时在一点一点滋长野野口的恶意。所以,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健康状况,会在他今后的行为中贯穿始终。每次读完东野圭吾的小说,都容易产生类似家庭因素,校园暴力,等等,对孩子性格和行为产生的影响,这也是书中教育意义的成功之处。
恶意读后感篇七
哇!也在纸上写写画画,试图发现点啥,最后,我的猜测全误。
书读二百页发现凶手了就不想继续往下面看了,感觉凶手都出现了,后面应该没啥可写的了,没想到大鱼在后面。不过我的成长氛围太平淡简单,接触简单的.人,简单的事,所以野野口所经历的我无法感受,也难以理解那是一种怎样扎根长大毁灭一切的恶恶意。
不过社会在进步过程中,都会无法避免出现一些问题,这本书是96年发行的,那个时候日本经济也是发展迅速,作者让人们关注校园暴力,记得很久前看过韩国电影《优雅的谎言》也是校园暴力,大家都一样,最近中国也暴露出这些问题,女孩被侵扰,网上语言暴力,不过感觉大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三观更正,女孩不是承担责任的一方,也会抵制键盘侠,这也是我们进步。更想去看《悲伤逆流成河了》。
恶意读后感篇八
你若心中怀有恶意,你看这个世界都是阴冷灰暗的。你若看过东野圭吾的《恶意》你会从心底感到寒冷,这种寒气会侵入你的四肢甚至骨骸,让你浑身动弹不得。
——题记。
恶意开篇以野野口修的笔记发展案件,以杀人凶手野野口修的口吻,记叙了死者生前的品行道德,婚姻经历,甚至于生活环境。让加贺警官因为曾在同一所学校任教信以为真。
从日高毒杀猫埋下伏笔,讲述日高的前夫人,到藏在野野口修家里的日高前妻的照片以及手写的日高文章的初稿……一步步诱导加贺走向野野口修为他布置的结局——日高以前妻初美和野野口修之前不堪的交往和杀人未遂的视频为威胁,让野野口修做他的幕后捉刀人,而野野口修先是为了初美忍辱负重,后来又懒得和日高打心理战继续为日高代笔,到最后日高明明答应结束这种合作,却又反悔,最后忍无可忍冲动杀人。
这是多么完整的结局,完美的解释。
可这仅仅只是恶意的表面,这恶意是初美作为有夫之妇还与野野口修有地下恋情,并伙同野野口修谋杀自己的丈夫;这恶意是对爱情的敷衍与嘲笑。这恶意是日高可以毫无愧疚感利用野野口修为自己代笔,从始至终未关心过妻子;这恶意是对人格的侮辱与讽刺。这恶意是野野口修的舅舅明知道他入狱却只看见利益,只字不提野野口修落难后的境遇;这恶意是对金钱的媚俗与贪婪。这恶意是加贺清楚的知道野野口修的病情;在他眼里野野口修依旧是罪不可赦的杀人犯;这恶意是社会的冷漠与无情。这恶意是从小同路上学,长大同行写作,看似是朋友,实则是兵不血刃的仇人,之间两个人面目可憎时的较量,未有一丝犹豫与恍惚。
然而就是有人不去相信这表面的真相,偏偏揭开这已经血肉模糊的假象,去寻找更深的罪恶,去挖掘扭曲到极致的恶意。
对,加贺不信,因为野野口修右手中指上的茧。野野口修一向都是用打字机的,无论是教书是还是写作时,既然这样怎么会磨出这么大的一个茧,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茧是野野口修花了大量时间去抄写日高的作品磨出来的。
那么推翻一切再重来。于是一个冠冕堂皇,又极具荣耀的作案动机被戳破,真相缓缓而来。
野野口修对加贺说了有关于他和日高的过去,却唯独没有提到过童年。关于他和他童年最明了的事实就是开篇就提到的一本书《禁地猎》。书中只有两个人物鲜明,一个是校园内一等一的头子;另一个是被殴打整治却依旧像骄阳一样,温暖人,照亮心的青春少年。只是很可惜野野口修并不能成为那个,可以目中无人,恃强凌弱的校园恶霸;也担不起那个,可以心怀正义,保护弱小的热心少年。他只是懦弱且自卑躲在黑暗中的孩子。校园暴力打破了看似和谐的友情,揭开了每个人最真实的一面。这个伤是加贺教师生涯的败笔,是野野口修少年时的不堪,同样也是日高少年时的噩梦。
故事从他们的少年时代讲起,刚搬完家的孩子,性格孤僻,不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他的母亲又时常抱怨学校和居住地,住在那个乡镇的人是如何低级,那种地方的学校是如何缺乏水准。他是被迫住在那里的,只是暂时的,因此他不需和邻居套交情,也不想跟附近的小孩玩。可从某一天开始,一个叫邦彦的孩子,每天都来接他上学,邦彦对每个人都很亲切,对他也是,在家时总带着玩,在学校保护他不受别人欺负。可又从某一天开始邦彦成为了被施暴的对象,而那个孩子则是那些人的喽啰,和那些人一起用胶带捆绑邦彦,向邦彦泼硫酸…...那个孩子是害怕的。
然而真正令人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但不论是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历史或地方的错。
那个孩子就是野野口修,邦彦的全名叫日高邦彦。他们的关系如日后野野口修说的那样“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一份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份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也是建立在错觉上。日高,错以为可以帮助野野口修脱离孤独;野野口修,错以为这是日高侮辱他的手段。实际上,他们的确算不上朋友,真的朋友,当你遇难时不会因为害怕袖手旁观,更不会因为强权转换阵营。一份建立在错觉上的友情,从来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这是野野口修最后自白。
就算是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在恨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里,在每一个日子里不断复习那种恨意直到生命终结。
这恶意很深也很简单,那就是“没什么原因,我就是看你不顺眼。”恶意,最执著的怨恨,凶险的人心。
恶意,这个标题不到最后是不会明白它真正的意思的。
恶意读后感篇九
做为发起人的我,才写读后感实在是无脸见江东父老,不过幸得近年来社会历练,脸皮增厚,还可以在人群行走,东野圭吾这个作家我是没概念的,有个同事她喜欢一直推荐,所以大家一起来聊解推理题材类小说,读后我就觉得男主为了隐藏杀人动机真是费劲了心思,明知道自己僵死,也要掩盖自己过去的过错,杀死自己的好友,野野到底是怕自己死了日高把自己的秘密说出去,还是觉得日高为人,也可以说人品,还有日高的名气,都是他所向往的,自己僵死,也不想让日高生活的好,处于嫉妒杀人,我觉得高中时协同同学欺负他人,只能说他懦弱,没有主见,也不敢反抗,其实他一直想活的想日高一样,阳光,有人关爱,有自己喜欢的事业,能成为名人,野野可以说他受到儿时的家庭环境影响,性格内向,很难像日高一样。像别人倾诉敞开心扉。小说里的警察真是个敬业的人,追求真象的执着,思维的缜密,为我们打开层层疑团,现实生活中一样的值得我们学习,想想自己如果真的执着的坚持,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还有什么做不成的,没有警察的执着所以都是浮云。从小说中我们应该学着有一点妒忌,有一点执着。
恶意读后感篇十
《恶意》是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长篇小说,于首次出版。
《恶意》讲述的是作家在出国前一晚被杀,警方很快锁定了凶手,但事情的真相绝非如此。其主体部分表现为第一人称不定内聚焦型叙述,并充分体现了内聚焦叙述的特点。故事在结尾戛然而止,使得读者不能迅速从叙事语篇的指示中心中抽离出来,这种抽离的缺失往往会更加引人深思,更能体会小说的主题,即人性的恶意。
小说开始以野野口修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由邻居家的猫之死开篇,讲述畅销书作家日高在移居加拿大前一天被人杀死在家中的故事。负责侦破此案的加贺恭一郎很快就根据现场发现的烟头以及同为作家的死者好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确定野野口修就是凶手,然而加贺发现野野口修的口供有几处故意疏漏的地方而且野野口修始终不肯透露作案动机,只求速死。通过野野口修留下的细微线索,加贺发现原来野野口修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日高发现好友与妻子初美有暧昧关系并以此为要挟强迫野野口修成为自己的影子写手,从而成为畅销书作家。而此时野野口修身患不治之症,他忍辱负重为了维护已经过世的初美的名誉隐瞒了杀害日高的动机。可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
《恶意》这本书也断断续续看完了,或许正如作者所说,人心的恶意永远让人难测。东野圭吾的许多小说都写了最亲密的朋友往往最后反目成仇。正如《毕业》、《放学后》、《嫌疑人x的献身》等。喜欢东野圭吾这样的小说风格,也恰恰说明了因为喜爱所以喜欢。
恶意读后感篇十一
说回这本小说,《恶意》被称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他把人性的复杂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入灵魂的恶意,如同看不见底的万丈深渊,寒冷得让人毛骨悚然。
故事的开头是由野野口的笔记来揭开序幕,里面记载着野野口近几日的“所见所闻”,从他好友日高被杀为开始,一场精心策划了一年的局终于被推动了。
日高在书中是一名畅销小说家,而野野口则是写儿童小说的。他们是多年的好友,至少日高是这样认为的,可野野口不是,他十分怨恨日高,毫无理由地怨恨,也可以说是所有理由都怨恨。
包括他的优秀,自己的懦弱,将所有所有的恨都倾注在日高身上。
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
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
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
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
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毫无逻辑,毫无道理,尤其是在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以后,更是孤注一掷“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他的人格”。
野野口精心策划的局就是为了把日高变成一个伪善的人,把自己包装成日高的影子写手,假装自己与日高前妻有情,杀他只是为了给她报仇,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日高自己咎由自取得来的结果罢了。
东野圭吾的书不读到最后,你永远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每个小结不停地反转,偏偏又反转得那么合情合理。
恶意读后感篇十二
一直对大热的东野圭吾不甚感冒,总觉得他的书过于阴暗,负面情绪与人性之恶描述的太入木三分入木三分,生活已经是如此艰巨,还是多看点阳光的好,所以在此之前只看过两本。每次谈及他,很多人都会说《歹意》和《白夜行》才是他的代表作,因而还是忍不住看了这本《歹意》。
看完以后,果然觉得如鲠在喉、歹意满满、非常压抑,且不说情节和人物设定是不是公道,毕竟一本侦探推理小说里总要有一个心理异常、城府极深、脑洞大开的天才罪犯(未必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和一个心思周密、明察秋毫、穷追不舍的天才侦探,只是我有点想象不出一个罪犯是否是真的会在做事之前或以后去设计出那末多那末复杂那末循循善诱的环节来粉饰自己,至于人性之恶究竟有多深也是没法也不敢探究的。
这本书名字叫歹意,确切在书里也展现了各种歹意,有因私利而产生的恶毒,有因妒忌产生的怨恨,有因脆弱产生的自卑,和自卑引发的怨念,有虚荣,有愿望,有在淫威之下的助纣为虐,还有被欺凌后产生的报复心理,而最后的落脚点却是那句看似毫无道理可讲却又无力反驳的“我就是看他不爽”。
我建议不是悬疑推理小说迷的朋友就不要看这本书了,怕是看完后也会有不适的感觉,只要记着与人为善就好,哪怕得意、得势时也不要去欺凌他人;也不要妒忌他人,更不要因妒生恨,各人自有福分,名利得失并不是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时犯了一些毛病,尽可能去做一些正面的事情来弥补,想是要用一些毛病去掩盖另外一些毛病恐怕只会越陷越深直到不可整理。
写到最后倒是想起《曾国藩传》中曾国藩留给儿子的所谓其最重要的人生心得的四个字:不忮不求。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求者,贪利贪名,患得患失。大概能完全做到也不容易,但尽可能吧。对了,还忘了很重要的一点,作者在最后仿佛是轻描淡写成心无意的提到了家长的行动态度对孩子的影响。
恶意读后感篇十三
这是读的东野圭吾的第7本书了,也是在涵姐的推荐后读的,果然值得一看。因为继《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被震撼之后,陆续读了《圣女的救济》、《梦幻花》、《分身》和《谁杀了她》,也许是审美疲劳或是期望过高,这几本书都没让我产生过多的感觉,以至于之后很长时间沉迷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
与其说是恨,不如说是嫉妒。因为这种恨不同于杀父夺妻之恨,而是“没什么特别的理由,我就是看他不爽”。人的一切痛苦都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虽然你是我的好朋友,你为人正义,处处帮我,知道我一切肮脏的过去却还替我保密,人生的路上一直在帮我,可我就是恨你,恨你处处比我强,恨你的人生一帆风顺,恨我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所以在我死之前,我也要先杀了你,毁掉你的一切,让你带着骂名下地狱,这样我也许会变得好受一些。
也许一些人并不能理解,嫉妒真的会让人产生这么深的恶意吗?我不禁想起了《甄执》里的安陵容,相较于屡次正面加害她的华妃、皇后等人,她更恨的是待她如姐妹的甄帧5降资俏什么呢?是一种长期的不平衡和嫉妒心理在作祟,”凭什么你什么都有了,而我什么都没有“,所以这就是我恨你的原因,你对我的好,也只是施舍冷饭而已。除非你跌入谷底,我才略感欣慰。
《恶意》则是把我们最普遍的嫉妒放大了而已,所以我也能做到对主角的理解。我们不会嫉妒马云为什么那么有钱,不会嫉妒那些明星为什么又瘦又好看,对别人家的孩子最多也就是不屑而已,真正让我们嫉妒的则是天天可以看到的眼前的人,凭什么我努力追求许久的东西你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凭什么你是个烟鬼,我小心翼翼的活着还得了癌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吧。就像我也会羡慕狂吃不胖的舍友,羡慕看上去不怎么用功的人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但是不应该让嫉妒成为你加害别人的理由,应该让它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尽人事,听天命,走自己的路,不再去计较命运的不公,不再和任何人去比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恶意读后感篇十四
韩寒在一本书中这样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有时候最有用的不是甜美的上进,不是你喜欢他时为了他努力变得更好,而是你情深义重的人,对你藏不住的恶意。”
今天我要跟大家讲一本书,名字叫《恶意》,作者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故事很简单,死者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而凶手是死者昔日的同窗好友。作为一部悬疑小说,这部作品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情节,没有精心布置的犯罪现场,也没有出神入化的犯罪过程。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杀人动机。跟随刑警的脚步,在一次次的审问之下,凶手承认,他的杀人动机就是: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但是随着真相被揭开,人性中那层最深沉的恶意呈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说将这种恶意表达的淋漓尽致:“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不堪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之后,我再继续恨你。”而正源于这种恨意,让凶手杀死了好友,并在其死后尽一切可能的让他身败名裂。作者通过对复杂人物抽丝剥茧的深刻描画,令人眼花缭乱,哑口无言。而也正因如此,《恶意》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而《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
阅读这本小说,越往后看,少的是几分接近真相时的恍然大悟,多的则是对人性阴暗面的了解。有的人心是大海,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装得下,波澜不惊。有的人心是针眼,见不得别人一点点好。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可能更甚于此。毫无来由地讨厌一个人,也许仅仅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上天从来没有赋予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权利,读书笔记也没有给予我们任何优于其他人的特质。虽然我们总是在标榜着平等和平和,可是,看看现实中的我们吧,我们冷漠的眼神,我们皱起的眉头,这一切也许都是内心微小的恶意。不要让嫉妒充斥你的生活,请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试图去挽留一个已经坠入深渊的人,否则你会被他一并拖入。
书中在结尾部分这样写:“我敢说不论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历史或地方的错。”愿存在偏见的人们和被人歧视的人们都能够以此句来自省,从恶意中全身而退,获得应有的智慧。
恶意读后感篇十五
《恶意》和《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解忧杂货店》并称为东野圭吾的四大杰作。索性趁着周末,把最后一本杰作《恶意》也一并看了。阅读一部好的作品,总会让我震撼,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在网上书店上对这本书的推销就是,看完《恶意》后,你才算真正认识了东野圭吾。诚然如此!当初的《解忧杂货店》给人心灵上的治愈,我已记不清书中的细节,唯独记得那书曾经带给我心灵上的温暖。纵使像《嫌疑人x的献身》和《白夜行》又或者是《祈祷落幕时》,我眼中的东野圭吾,都是那个冷静、逻辑严谨但不失温情的一个人,即使是杀人案件,书中也总会透露出亲情、爱情、友情的温暖,让人感动落泪。但看完《恶意》后会发现,原来东野圭吾也有阿加莎《无人生还》里带给我的那种冷冽到甚至残酷的气质。
东野圭吾说:从某个时期起,推理小说界开始重视动机。作家纷纷开始绞尽脑汁想出令人意外的动机,这种情形至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只要有动机就会杀人吗?一旦发生命案,一定存在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动机吗?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我想出了《恶意》。
这段话是我买书之前看到的,所以在开始拜读之前,我就知道,这本书不外乎关于杀人动机。我爱看推理小说,虽然看得不多,但也有些自己个人的见解。有些推理小说之所以精彩,在于其缜密的、天衣无缝的作案手法,如《无人生还》、《嫌疑人x的献身》;有的则在于其令人惊讶、震惊的结局和意想不到的凶手,犹如《罗杰疑案》。但有的小说,在开篇你便知道了杀人凶手,但仍有无限的魅力在引导着你停不下来地继续看下去,东野圭吾的小说尤爱如此。
《恶意》在小说开篇第一章便给读者清晰地揭露了杀人凶手,第二章、第三章便告诉了你杀人手法。第四章开始,小说里的刑警加贺开始着力思考动机,这也慢慢开始揭露了小说的主题。在看到小说一半的时候,所有谜底均已揭晓,且各个证据均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我脑袋中的那首无声的带有紧张氛围的音乐戛然而止。心里说不出的失望。“原来只是这样”,“亏得还是四大杰作,为什么我觉得只是平平无奇”。类似于这样的想法占满了我的整个身体。
然而,就在带着不抱任何希望,觉得这小说还有什么好继续写下去的念头继续往下读的时候,在看到加贺说的那句“那么野野口修撰写事件手记,应该还有另一个目的”时,我的心咯噔一下,被震撼到了,从之前的颓废一下变为了现在抑制不住的激动。
原来不仅如此!果然不止如此!
在接下来一半的篇幅里,我是心里边暗自拍手叫好边看完的这本书。虽然越往后看越猜到八九不离十(不像有些小说要等到结局才让人恍然大悟),但内心却是越看越佩服东野圭吾这个推理鬼才的构思。
小说封面的这只猫,不得不说是点睛之笔,双重点睛之笔,整篇小说的精髓所在。这只猫,不仅仅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是小说里事件手记的点睛之笔。
这本小说用极大的篇幅来讲述加贺是如何一步一步找到杀人凶手的杀人动机,然后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推翻自己已经建立好的前提,进一步揭示更深一层的杀人动机。但直到最后你会发现,杀人,又何需动机。
东野大叔,膜拜之极!
仅此来纪念自己看完一本杰作后的第一心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恶意读后感篇十六
前几天在琳琅满目的书店不知所措的时候,想起了前一段时间朋友极力好评和推荐的东野圭吾的书籍。当我看到这两本书封面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肯定停不下来了,仅仅花了一上午时间就看完了《恶意》,给了我莫大的震撼,也让我知道了谁是东野圭吾。
我以为作者是要述说的是一个复仇故事,却没想到他刻画的是一个丑恶的灵魂,恶到让人绝望。
01、第一印象可能会成为你的潜意识,在你的脑海中不断作祟。在看书之前,朋友好几次跟我说我绝对猜不到结局,所以刚看书的时候就会去抠每一个字眼来寻找线索,希望能在看到真相之前就把事实推测出来,从而可以在下次跟朋友谈论时肆意地嘲讽他。尽管我大胆地去猜测了各种各样的结局,但是在真正看到结尾的那一刻,只能说,失望越大,惊喜越多。
现在仔细回味起来,我在一开始就直接被作者带入了一个思维误区。一个直白叙述的“杀猫事件”,虽然是野野口修个人的记录,但依然让我在脑海中直接给日高邦彦打上了一个坏人的标签。而且跟简简单单一句“日高邦彦是一个心机颇深的人”的直接描述不一致,通过一件把邻居的猫毒死的事件来刻画出这个人物的性格。对于我们这些往往喜欢站在道德至高点的人来说,猫多么地可爱和无辜,人多么地可恨,我们多么地正义啊!
也正是这样,不管我做出什么样的推断,一直都建立在被害者本身就是一个坏人。当这个支点崩塌的时候,也就是我把“恶意”这两个字深深地记在脑海中的时候。
02、往往是有了动机才杀人,他却用杀人来营造动机,或者说,杀人只是动机中的动机。
剧情一次又一次地反转,虽然杀人手法并不惊艳,但是那一步一步的引导却是更能激起我们继续读下去的渴望。而且跟其他的凶手不一样的是,野野口修那一步步的手段不是用来杀人,也不是用来掩饰自己,而是故意引导别人发现自己,为了让世人知道自己想让世人知道的。真的应了那句话: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他没了最好的朋友,不会是凶手,我们相信他。
他是逼不得已杀人,虽然是凶手,我们可怜他。
他一直想杀好朋友,真是个坏人,我们厌恶他。
我不是专业的文学家,不知道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好作品,但能时时刻刻牵动着读者的神经和情感的,应该怎么样都不会差吧。
03、无边的恶意,犹如深渊,深不见底。
你以前对我好,我却跟着别人欺负你,你不计前嫌地帮助我,我却要杀了你,而且我不仅要杀了你,更要你被人厌恶。因为自卑,我要杀了你;因为嫉妒,我要杀了你。即使你把我当好朋友,你是我的恩人,但依旧无法消除我心中对你的恨。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果真如此。
不得不说东野圭吾将人心中的善恶表现得淋漓尽致,野野口修那份扭曲的恶意让我们感到绝望,但日高邦彦的温柔和加贺的坚持却又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心安。
或许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份或深或浅的恶意,但只要我们不去凝望深渊,我们便不会被它吞噬,它也就不会生根发芽。
恶意读后感篇十七
今年看的第一本书:《恶意》。
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情节的反转。
在前五章野野口修和加贺刑警的自述里,日高邦彦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修则善良懦弱。修是日高的影子作家,日高的畅销书都是修写出来的,修和日高因车祸而死的前妻有外遇,并且怀疑她的死不简单。修罹癌,时日无多,在日高去加拿大的前夕,新仇旧恨一并算上,临时起意,杀了日高。随着调查的推进,国中时的修和日高还牵扯在校园暴力里。
根据前五章的内容,很容易想到修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日高是校园暴力的加害者。
到了第六章,反转来了。原来都被修骗了,修创造了他和日高的形象,编造了和日高前妻的故事,修也不是日高的影子作家。反而在校园暴力中,修是帮凶,日高是善良正直不屈服的人,而且在自己成为畅销书作家后,还无私帮助修。
《恶意》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情节是反转的,但人物的性格却是至始至终统一的,善与恶分明。而书里面还有一起校园暴力案件,是被害者忍无可忍捅了加害者。这个案件里,善与恶的边界就模糊了,人物形象更饱满,更复杂。东野圭吾的另一部作品《白夜行》里面的女主就是从一个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男主出于保护女主的意图犯下了很多罪行,那本书真绝望。
我还是更喜欢复杂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更饱满。在现实生活里,善与恶并不是黑白分明,还有很多灰色地带,让人难以评判。人的性格也不是百分百的善,好人坏人这种概念太绝对化了。
当然,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讨论善与恶的边界,而是说善良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引狼入室,成为被宰的羔羊。正如里面经常被引用的一段话:
“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没有天分、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有种恶意不需要理由,而且可以深刻到赔上自己以至对方于死地。”
其实我觉得修是有天分的,他精心策划的一切都能出书了。只是他的聪明没用对地方,长歪了,人被嫉妒蒙蔽了双眼,脑中一热,什么都不顾了。修这样的性格和他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脱不开关系,在家,他的父母总在抱怨一切。在学校,校园暴力大行其道,这些都助长了他内心的恶。
同是校园暴力,修从中吸取的是恶的毒汁,日高是在泥潭里仍保持善良本性的人,这样善良的人最后被他帮助过的修杀害了,令人唏嘘。
我想起前段时间的杀医案,性情温和的医生被咄咄逼人的患者家属杀害,令人唏嘘。
在如今复杂的社会,在复杂的人性面前,我们仍呼唤善良,但如果社会不能保护好善良的人的话,请自己保护好自己,看清他人,愿我们的善良都有锋芒。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265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