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2:20:03
最新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范文(16篇)
时间:2023-11-19 12:20:03     小编:念青松

时间管理是实现高效工作的必备技能,我们需要好好规划时间。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诗歌,需要有灵感的启发和对语言的巧妙运用。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加出色的总结。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绿色理念的深入与渗透,各行各业对绿色经济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就财税金融发展来说,其不仅与绿色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且通过财税金融的革新措施能够更好地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质量,有助于我国绿色经济的可持续进行。基于此,本文从财税金融支持绿色经济的基本路径入手,探索更好地财税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措施,希望可以为我国财税金融与绿色经济的和谐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财税金融绿色经济和谐发展探索路径。

一、我国财税金融支持绿色经济的基本路径。

(一)通过税收改革对绿色经济市场进行激活。

绿色经济发展中,税收改革居于关键地位。为了强化经济发展,我国极为注重环境与能源利用工作的开展,加强低碳环保社会建设。对于购买绿色环保交通工具的消费者,还运用减少税率甚至免税的方法对其予以鼓励,对于破坏环境的企业行为,则加大税率征收工作的开展,减少其对于绿色經济发展影响。

(二)强化环境产业投资,加快绿色经济发展。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强化开展新能源研发工作,加快绿色经济发展,对环境产业投资予以增加,并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与此同时,还加强研发与运用新能源与可再生和低碳能源的开发,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进一步加强绿色环保教育宣传工作,达成绿色共识。

我国注重对人们经济增长观念的渗透和转变,加快促进绿色家庭与绿色就业目标的完成。建立专门绿色增长机构,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绿色与环保教育活动的开展,并将相关观念渗入到学生教育活动中去,对全民绿色环保意识进行培养。

(一)通过税收以及财政收入和政府的采购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注重对绿色经济发展税收激励政策进行构建,并不断对其予以完善,为环境产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国家应统一协调财务、商务、科技环保等部门,高效贯彻并实施有关环境政策,通过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加快促进绿色企业与绿色项目的发展。

(二)实现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加快绿色经济的发展。

一般来说,在重化工业发展为主的城市中,资源都比较丰富多样。要想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平衡发展,除了运用市场手段之外,还应当注重法律与行政手段的应用,并将三者综合起来,运用有关政府资金对发展与改进节能技术的企业予以奖励,同时对其他企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注重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开展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以及新能源的研发工作。

(三)依托信贷进行科学优化,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经济市场发展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居于主体地位,金融机构作为特殊企业,主要从事货币经营活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金融机构应当积极承担自身社会责任,注重强化贯彻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并对国家产业政策进行有效落实,注重对国家产业政策区别对待,确保保有压信贷规则的高效运用,将国家能源基地建设作为中心,科学分配信贷资源,进一步强化绿色信贷的开展与落实。充分利用信贷等金融工具引导客户对信贷资源更加爱惜,并对环保意识与观念予以树立,加快技术改造创新支持体制的构建工作。

(四)加大对金融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进一步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注重制定有关政策内容,加强对民间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为了使民间融资更加规范化,应当注重将信贷与产业政策充分利用起来,确保民间融资与投资流向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合理性,强化开展绿色经济投资引导工作。

不断健全具有差别性的信贷政策传导机制。通过相关信贷政策,在对与产业政策不符的企业,进行控制的同时,也应当严格控制环境保护不达标的产业,为绿色信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将信贷政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结束语。

绿色经济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后续的发展中也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发展过程。相关部门和人员要注重对绿色经济予以宣传,通过政策性导向引导人们积极投入到绿色经济建设中来,尤其从财税金融角度做好绿色经济的发展促进,从而让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稳步进行,让我国绿色经济予以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2]肖陆嘉.绿色经济发展下的财税金融支持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2):98.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二

体育产业是以从事体育产品生产和以体育运动的社会实践为市场经营方式的企业部门群。它包含了两个基本的社会发展层面:一是以体育运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需求为主体的体育产品生产和市场服务的部门群;二是体育产业与社会相关行业的社会生产横向联合,所形成的产品生产和市场服务的产业经济链。同时,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扩大就业人口,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提高,并且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

一、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体育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我国体育部门的收入自给率仅占体育事业支出的47%,除了发行体育彩票和球类联赛初具产业规模,其他都还刚刚起步。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猛,随着体育强国的不断强化,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也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的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更加证实了我国在体育方面的实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内体育消费,促进了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但是,目前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产业法制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体育法规政策的现状是只有一部作为体育领域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而且此法的内容不够具体,还缺乏一定的操作性,没有与之相配套的体育法规条例,由此可见,体育产业的法制建设并不完善,尚面临许多问题。虽然近几年国家也提出过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但是法制建设还是不够规范,覆盖面比较窄,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二)区域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东部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明显较西部的发展形势好,说明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西部长期以来经济较为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低、质量差,他们不可能用较微薄的收入去进行体育消费,从而导致其缺乏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三)专业人才方面的问题。

当前多数都是由退役的教练员、运动员来从事体育经营管理,然而作为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掌握非常深刻的体育知识与动作,却缺少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素质,他们不了解市场的运作规律,在市场的管理与调控中缺乏一定的能力和相关经验。可见,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是制约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市场定位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人们依旧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了二者的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而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另外,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还存在政府投入少,产品缺乏竞争力,体育消费意识淡薄等不足。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体育产业能够健康高速地发展,必须采取一定的相关措施来解决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弥补其不足之处。笔者认为,虽然理论上可能有很多措施可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但实际上却缺乏可行性,效果甚微,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进行策略上的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体育改革方面的创新。

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要想有质的飞跃,必须实行正确的改革。由于体育经济组织内部管理相对滞后,经济效益还达不到理想状况。因此,注重创新,采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转机制,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资源管理和使用效率,是体育经济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尽管体育发展已取得较好成绩,但存在不少问题,如体育产品的种类较少,科技含量较低,层次单一不能满足各类别多层次及多种不同偏好的`消费者的需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调整企业的产品和产业结构,争取自身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在体育用品的材料和功能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去占领国际市场。

(二)政府调控方面的创新。

目前,我国虽然早已经由计划经济时代转化为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其良好的运行状态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体育产业的市场也是如此。为了使体育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应改革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使政府的职能得到相应的转变,即用宏观调控来替代现行的微观管理,由间接管理来代替直接管理体制。

(三)体育产业人才方面的创新。

体育产业创新人才的匮乏是影响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强化体育产业人才创新方面的培养,以最快的速度培养出质量合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具体方法是体育部门可以通过联合高等院校一起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定期地对在职的相关体育经营管理者进行专业培训,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他们去国外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学习和交流,促进与发达国家体育组织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水平,增强体育产业组织竞争力,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建设市场体系方面的创新。

市场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育的载体,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起点、为目标,研究市场顺应市场、开拓市场。要狠抓市场体系建设,以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证券市场、广告市场等,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规划方案方面的创新。

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划方案,应该有所创新,根据各体育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规划。在中小型体育企业的规划中,要注重管理机制的完善,产品质量的提高,主要是为满足国内对体育产品的需求。而大型体育企业的规划方案,应该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为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体育产业面向世界,会大大地促进其经济发展。政府应对大型体育企业实行政策扶持,如出口优惠政策条件,税收政策等。具体的政策扶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二是要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

三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

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盘活存量,集中建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三

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电子支付业务方面,传统的商业银行并没有开发这种业务,这种支付形式主要是非金融机构在互联网贸易中将其作为第三方支付业务开展的,在互联网上进行支付可以使社会的资金流动的更快,而且这种资金的使用方式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第三支付平台,传统商业银行可以宣传自己推出的金融产品,这种支付中介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办理金融业务的习惯有所改变。互联网的发展也带动了支付企业的创新,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的企业开始把这种支付扩展到其他的领域,比如说在教育、交通等领域都开始使用第三方支付,这些变化不仅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多经济利益,而且对于广大的用户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互联网的网购需要贸易双方在网络上完成支付,然而现在人们在购买基金时也可以在网上进行支付,这可以节约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一些新的支付方式的出现给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说移动支付和预支付使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一些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2融资领域。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融资领域的创新,p2p模式的出现可以调节资金的余缺,从总体上看,中小微型企业和个人都会选择这种模式来进行直接的信贷,这种新兴的融资模式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借贷的周期比较短,而且涉及的资金量比较少,而且用户获取信息的平台也比较多,这种个人对个人的信贷方式有很多具体的.模式,线上无担保模式可以发布信息,网络平台在这种模式中相当于一个中介,没有担保的性质。同时拥有发布信息和担保职责的是线上担保模式,客户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可以获得网络平台的本金和利息,这样就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金融机构。还有一种涉及借贷双方的债权转让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借款人先从公司获得资金,然后再将这些资金转让给资金出借人,而主要的转让形式是理财产品,在这种借贷关系不会出现债权债务合同。

2.3投资理财领域。

支付宝的余额宝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种重要的理财产品,余额宝需要用户存入一定的资金,这种行为和购买货币市场基金有很大的相似性,余额宝和支付宝是有密切的联系的,用户在网上进行交易的时候可以使用支付宝进行虚拟支付,他们也可以把余额宝作为一个支付选择。以前互联网是没有理财业务的,然而支付宝的出现为余额宝的兴起提供了网络平台。传统的基金理财户在人均投资额上远远高于余额宝的人均投资额,但是余额宝的出现却分流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客户,而且传统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也相应地减少了。为了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始寻求与基金公司的合作,不断拓宽自己的直销渠道,这样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域直销时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利率的下降,面对这些问题,第三方支付企业要采取应对的措施,从而保证公司的理财产品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4.1实施战略合作。

传统的商业银行在时代的要求下开始不断寻求新的经营发展战略,一直以来,银行都认为在互联网上开拓业务会很容易产生金融风险,然而互联网金融的数据表明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广泛空间来发展新的业务。银行可以开展与证券公司的合作,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双方可以建立一些账户平台让客户实现互通,而且双方的客户还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电子账户,这种高效的金融服务也需要双方开拓线上渠道,这样才能实现二者真正的对接。

4.2利用自身优势。

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然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银行在很多方面受央行的货币政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货币环境比较宽松,银行在与互联网金融竞争时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保障资金稳定的同时可以优先吸收同行的资金,这样对于银行的“宝宝”来说会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收益率的提高上。银行出现的时间比互联网金融更早,在多年的发展经验中,传统银行有比较完善的理财体制,而且资金的流动也更加安全,这对于风险较高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很多消费者会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有些时候银行会受到货币资金流动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会选择吸取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资金,这样银行才能提高自身资金流动的安全性。

4.3发展直销银行。

很多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末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时开始发展新的银行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远程渠道来进行的。直销银行这种银行经营模式有着自己显着的优势,比如说成本较低,虽然直销银行没有营业网点,但是通过独立的团队运作,它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且很多金融产品在利率方面也更优惠,这种模式在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时能够经得住考验,我国银行在运用这种经营模式时可以充分借鉴外国的经验,这样才能使自身的业务拓展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有着雄厚的资产,并且面对风险有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案,这些方面的优势可以为直销银行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5结论。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传统商业银行要进行不断改革,在充分保持自身的优势的同时还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这样传统的商业银行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四

摘要:金融对于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金融行业的稳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笔者就市场经济对于金融行业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认识,并主要从市场经济对金融行业的规范性、金融行业对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行业出现的问题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市场经济金融行业影响。

对于金融产业而言,简单的讲就是资金与银行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工业生产的经济之外,我们基本上很难再找到其他与经济相关的非金融领域了,所以金融业几乎渗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商品在生产、流通和销售方面都能遵循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的重新配置资源,这种非人为因素的操作使得人民的需求对市场的需求更加的合理,这对于金融行业的规范是很重要的,避免了金融业被人为操作的可能性,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金融产业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明显的,尤其是在规范性方面,目前,金融产业主要包括银行保险业、信托产业、证券投资业和租赁服务业,这是目前最普遍的金融产业了,而这些产业看似和百姓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放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关系和影响程度就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让整个社会的货币和物质交换更加符合人民的需求状况。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对于任何商品而言,人民需求旺盛程度越高,产品的销售也就越好,而对于同一类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决定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的群体数量,所以对于同一类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也受到消费群体的影响,这本身就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虚拟货币支付和现金支付更加的频繁和庞大,这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当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以为无论是虚拟货币支付还是现金支付,都需要有庞大的服务团队来为各种交易提供保障,比如说在目前银行服务当中的电子汇兑,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时期,往往支付方在完成转账之后,需要好久才能到账,而现在及时转账及时到账,让许多交易变的更加的快捷,且过去大多数商家都需要为完成一笔交易在银行排队等候,而现在通过网络交易,可以瞬间完成,这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行业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业务的种类到业务的范围也都在随着人民的需要不断的完善。如果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那么势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这是任何一方都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也是一种推动和促进。

金融业的发展也显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在大多数百姓的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升,百姓在理财方面越来越关注,所以金融行业当中的投资债券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一项居民理财现状调查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都知道通过银行或者债券公司来把自己空闲的资金保值或者想办法让他们升值,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认为存银行符合自己的需要,还有已部分人坦言自己没有过多的空闲收益。这说明大多数人度知道理财的重要性,都希望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更多的收益,这是金融产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各种投资服务项目才应运而生,对于到底是先出现了这些服务项目还是先有了人们的.需求观念转变,笔者认为是先有了这些服务项目,往往这些金融服务项目都有一定的市场前瞻性,在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人们在这些方面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的时候,这些项目的出现,让一部分人眼前一亮,有了更多实际的想法,这些想法也从原来的朦胧状态变成了真实可见的、可以实施的想法,所以我们说金融业的发展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对这些项目的需要,当然,如果市场的发展在前,而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滞后,那么市场的发展要想注入新的活力就会变的更加困难。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金融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满足市场的要求,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包括:伴随着服务项目的不断增加,快捷和高效成为这个行业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人们越来越发现,安全成为影响金融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金融业当中的网络服务项目,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相关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从信息泄露到各种诈骗,这些原本和普通百姓没有联系的事件都在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而层出不群,这对于监管部门而言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也对金融服务行业的操作规范和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广告式的金融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百姓往往在选择中很难甄别,在现有的很多金融服务类项目中,各种虚高的广告让消费者很难对服务内容有彻底的了解,这也导致许多金融纠纷案件的发生。

笔者相信,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让金融业的发展内容更多,服务也更加人性化和到位,反过来讲,金融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则,任何一个服务项目的推出,反映出的是这个项目在市场中的需求比例和需求层次,只有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项目才能最终生存下去,这也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所以,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有完善的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而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必须有同等程度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二者之间必须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谁偏离了方向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2]李伟明.对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4年02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五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快速进步,各行各业的快速进步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发展,为其提供助力。计算机网络技术是21世纪以来对经济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技术,不仅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也改变了许多传统行业的格局与发展形势,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成果。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当代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当代经济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促使我国经济平稳高速发展。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影响探析。

(一)关系。

体来说,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各个行业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模式,将以往纸质化的工作形式转变了数字化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各个环节的效率,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如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催生出了一大批与计算机相关的产业。根据《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我国在就已经拥有计算机产业企业1117家,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2.12万亿元。而在的前8个月,我国计算机行业实现销售产值13709亿元,软件行业实现收入20784亿元,增长率分别达到7.15%和16.7%。可以看出,计算机行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尤其是在金融行业,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金融活动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依托计算机网络,金融行业规模实现了翻倍。另一方面,经济的不断发展,为计算机网络行业注入了更多可用资金,一系列相关企业在计算机网络产业上所投入的资金愈加庞大,这也推动了计算机网络行业自身的发展。这不仅仅体现在计算机网络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值提升,最为明显的是教育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不论是高等院校,还是普通的职专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为计算机网络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二)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当代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了许多新兴的经济产业,使得我国经济市场更加繁榮。根据生物多样性理论,经济产业的增加,提高了经济市场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各行业开始转变思想,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各项工作之中。互联网思维的浸润,使得各行业原本传统的经营生产思想得以发生根本性转变,为行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比如,在企业管理上,原本的自上而下垂直式管理模式,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逐步形成扁平化管理的模式,拉近了企业领导和基层员工的距离,使基层员工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在当前互联网+的形势下,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各行各业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联结。可以说,没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没有市场经济今天的繁荣。第三,计算机网络技术转变了市场经济形态。在销售与类销售行业中,以往的线下营销活动费时费力,而今的线上电商直接改变了营销活动的格局,使得经济活动的覆盖范围更大、效果更显著。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当代经济发展的要点探究。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产业的协调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非计算机产业而言,其表现出的是一种工具属性,即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开展经济活动的一种工具。因此,对于当代经济发展而言,必须要认清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工具属性,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但是,对于不同的行业而言,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行业特点与业务所决定的。因此,必须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产业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使其相互协调,确保计算网络技术能够切实在其中发挥作用,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造成的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是21世纪以来国家最为重视的一方面工作,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保护。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在虚拟性,其数字化、电子化的形式也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很大难度。尤其是一些虚拟性的商品、服务等,如何保证其知识产权,是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产业链问题。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由于条件的限制,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往往只是经济链中的一个环节。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辟出了构建产业链的一条道路,这就要求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产业链构建的.重视。即要摆脱传统的单一环节经济生产的形式,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的资源与渠道,加强上下游产业的整合与连接,以此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扩大企业经济覆盖范围和业务能力,保证其具备高水平的市场经济发展动力。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人才问题。

不论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是当代经济的发展,人才问题都是值得重视的。正所谓,人才是推动发展的根本,若是缺乏人才的支撑,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当代经济都难以实现高水平发展。如今社会形势的变革,对人才提出了多专多能的新要求,即不能再局限于一种技能之中,要掌握多种技能,并且形成专业性的掌握,如此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五)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法律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催生了一系列虚拟经济活动,产生了许多以往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到的新问题。由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又是日新月异,因此导致很多新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对此,就需要在法律法规方面加强完善和更新,以应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经济发展。

(一)加强经济产业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协调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具有强烈的工具属性,但是二者又是相互促进的,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便成为了其中的关键。因此,必须要加强经济产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广普及,使其全面渗透到各个行业的经济发展之中,为其提供助推;另一方面,各行各业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创造,使其内化为独具个性的企业经济发展工具。

(二)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问题成为了新时期各行各业都格外关注的重点,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虚拟性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又面临了一些全新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不便公开或者暂时不能进行知识产权申请的信息资源,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就需要深入思考研究了。第一,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合理使用,减少因为技术原因造成的信息安全问题威胁到企业知识产权,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第二,对于企业而言,自身应该重视起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做好知识产权保护,这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方案计划。

(三)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经济产业链构建。

构建产业链是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思路,将上下游产业整合起来,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全新的经济产业链。比如,对于服装行业而言,在以往生产、物流、销售、原材料等环节基本都是分开的,只有少数企业整合了其中的几个环节。而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就可以在电子商务这一平台上将这些不同的环节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集原材料、生产、销售和物流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这种经济模式便可以应对来自市场的各种风险,具备很高的抗风险能力,经济发展能力更强。

(四)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促使社会经济发展对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产业经济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更加旺盛。比如,对于市场营销而言,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对于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市场营销的人才就非常需求,尤其是能够将两方面专业素养综合起来的人才,更是成为了市场争抢的对象。因此,各类院校必须要加强这方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立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各行各业也需要从内部挖掘人才进行培养,使其能够立足当前的专业技能,向其他方面拓展,最终成为复合型人才。

(五)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法律法规完善。

法律法规是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规则,只有在法律范围内,经济发展才是科学合理的。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一方面,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加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尤其是针对空白领域要加紧法规的制定,确保可以对这方面形成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要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更新,尽可能减少这方面法律法规的滞后性。此外,各行各业也需要加紧行业规范和企业制度的建立,确保能够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当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量,在明确二者关系和影响的基础上,要抓住当代经济发展的重点,从构建产业链、培养复合型人才、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加強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好相关工作,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六

摘要:“新经济”是在20世纪未出现的一个新范畴,是指以技术创新为主导动力,以质量型增长为内涵的新经济形态。正确认识新经济,认真研究新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的新现象、新规律,对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货币资金运行的影响。

货币的形态,随着生产力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每一次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由货币细胞组成的社会资金运动方式的变化。在“新经济”时代,因特网行业大行其道,随之而来电子商务活动独领风骚,将经济活动全面引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这一变化,对货币资金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众所周知,国民经济是由周而复始的运转价值流与使用价值流的循环组成,与之相对应,是货币流与实物流。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了货币信用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货币资金作为社会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与“持续的动力”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是有了不断加速货币资金运动以推动社会再生产加速运行的要求。在大量使用贵金属货币的条件下,由于货币运动的最高速度只能等同于实物运动速度,因而通过加速货币资金运动来推动再生产过程的空间极为有限。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纸币取代大量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时候,货币可以脱离笨重的责金属而“云游四方”,从而使货币资金运动产生了一次“大提速”,这次“大提速”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仅极大地节约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特别是随着纸币而产生的、具有纸币某些职能的信用工具大量使用,极大地加深了整个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拓展了货币的职能。当今天我们进入信息社会也即“新经济”时代的时候,货币资金的运动再次“大提速”,这次“提速”将货币运动的速度推到了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等同于电子运动的速度,于是,“远隔千万里,汇款瞬间到”的奇迹实现了,其实,这正是科技进步的成果――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互联网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带来的必然结果。实际上,当货币资金运动的载体电子化、货币资金运动的路径网络化之后,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金融市场得以形成,资金的融通、资本的流动,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资金配置引导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迅速提升。上个世纪中叶所预测的“无现金交易社会”以及“电子货币流通时代”完全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来实现。正是由于货币已经完全脱离了有形的载体,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乘数、货币供求、货币运动路径、货币与准货币的联系与区别、信用工具的形态及特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一系列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也将为此发生变革,过去理论界经常讨论的“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或许很快就会增加“电子货币流通规律”、“无形货币流通规律”等新内容。

(二)对金融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无论是传统的银行、保险业,还是后起的证券、基金业,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之下,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以银行业为例,一种全新的,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甚至是不用设立任何分支机构就可以高效率办理所有银行业务的高智能银行――aaa银行,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way)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已经应运而生。这种银行,也就是网络经济中俗称的“多媒体银行”,这样的银行,不再以富丽堂皇大楼、巨额的资产、众多分支机构来体现自身的实力,而是以提供金融产品的便捷程度,拥有网络客户的数量,与网络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的高度兼容性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由于网络与计算机是“新经济”的技术平台,因此,无论是银行业、保险业还是证券业,“在线服务”(即通过互联网来沟通金融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和“用户化服务”(按照每一位客户的要求设计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这种营销方式将会占据重要地位,同时,还会引发金融服务理念、操作方式、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例如,“在线服务”,即要求金融企业能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而“用户化服务”则使得“批发”与“零售”业务失去泾渭分明的界限,因为“用户化”意味差异化与个性化。因此,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将是金融企业经营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再者,由于各种金融活动可以十分便利地通过互联网采取“电子商务”的方式来进行,因而,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所面对的都是全球的客户,所谓“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已经高度融为一体,这无疑为各种金融业务与金融市场的拓展提供极大的空间,同时也使得各种金融业务特别是跨国业务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再者,由于各种高科技手段更进一步地介入金融活动以及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业务办理的速度、以及随之相关的资金交割手续从理论上讲可以在瞬间完成,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资金运转的速度,而且,传统金融理论中认为在货币介入交易的条件下,物流与资金流难以同步,货币运动与商品运动必然脱节的观点已经显得“迂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新技术条件下将会走向复归,单纯由于技术原因导致的商家之间的资金垫付与拖欠将会进入“历史”的行列。而要做到这一点,“客户终端业务”将会普遍应用,原来发生于交易地点――银行――客户单位三地之间的繁琐资金、凭证传递,将统统在交易地点或者客户端一处解决,银行所提供的结算服务以无形化的方式融会其中。与之同时,各种各样的“自助服务”也会大量产生,所谓“自助服务”实际上是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向客户端的延伸,它使得各种金融服务更加快捷,服务水平与效率因之提高。银行业务如此,保险证券业务也是如此,目前,证券交易活动中的客户终端业务实际上已经先行一步,在证券市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已经成为现实,可以预言,保险业务中的大部分过程也可以在客户“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通过“客户终端业务”来完成。

(三)对金融调控的影响。

三大职能: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将“全然没有用武之地”,这些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它确实从某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作用在新经济条件下将会发生转换。其次,由于货币与准货币之间界限日趋模糊,各种金融工具将更多地具有货币职能,特别是大量“私人货币”(实际上是微观主体之间的直接信用活动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大量出现)涌入流通,社会货币供求关系会发生变化,使得中央银行以m2为基础社会货币供给方式会发生动摇,这对货币管理当局测算、调节货币供给也是一个挑战。再次,在新经济条件下,由于新技术革命对金融业的强烈渗透,金融活动的国际化与全球化已经领先于其他经济活动的国际化与全球化,在金融资本扩张可以基本不受国界限制的情况下,一国法律以及各种“游戏规则”对金融活动约束监控,出现了许多“真空地带”,特别是对国际金融资本运动的监控,愈来愈成为一个金融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四)对金融创新的影响。

借助于新经济提供的各种技术成就,金融创新的步伐空前加快。在各种金融创新活动中,尤其以金融产品增加速度最快。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的速度逐步加快,到上个世纪的末期,各种金融产品几乎成指数曲线的态势增加,并且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颇为符合“摩尔定律”变化规则。这决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反映出在新经济条件下,市场迅速变化要求金融创新活动不断与之相适应,而新经济的各种技术成果以及新经济制度解放人们的思维,给人们带来的创造性环境则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加速剂”。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广泛应用于金融创新活动的“金融工程技术”诞生,实际上已经拉开了新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的序幕,由于金融工程技术的出现,不仅使金融创新活动在市场的变化、客户的需求、制度的变迁面前变“被动”为“主动”――即金融创新活动有了越来越多的超前性,而且使得各种金融创新产品有了更多“科技含量”――使用方便、功能齐全、安全可靠。近年来,各种各样银行卡的大量涌现,就反映出这一明显的趋势。

(五)对金融竞争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效率寓于竞争之中,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从而也就没有发展动力,金融活动也是如此。由于新经济赋予金融发展许多新特点,因而,新经济条件下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在新经济条件下,市场博弈出现了新的规则,“以小博大,以新胜旧”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对于金融业而言,雄厚的资金实力、密布全球的经营网点、众多的员工、庞大而复杂的管理程序,也许不再是竞争的“资本”,因为新技术所孵化的“金融新生代”可以将上述一切加以“约分”与“化简”,赋之金融微观体以新的“生命基因”――不竭的创新思维、广博的人力资源、最新的科学技术。我们可以看到,以高科技武装的一大批轻装上阵的“网络金融机构”、“智能金融机构”、“理财金融机构”,向昔日威风显赫的“金融寡头”发起了强烈的进攻,面对这样的冲击,连素有“金融帝国”之称的美国花旗银行也感叹到:“不是我们慢,而是新银行跑得太快了”。这种竞争的结果,首先,将使金融发展过程中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周期进一步缩短,亦即金融业的寿命周期缩短,更新加速;其次,竞争的焦点由资本实力的竞争迅速转向创新思维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再次,也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现象,金融业与非金融业将走向新的融合。在it业蓬勃发展的今天,it行业所“兼营”的金融业务有向传统金融业“包抄”之势,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it行业的网站已囊括了金融信息发布、证券交易、资金信誉评估、货币支付乃至金融产品创新等一系列金融业务,若不是各国法律法规对金融行业市场准入的限制与壁垒,传统的金融业恐怕已经是“四面楚歌”了,这再次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科学技术在当代金融竞争中的地位。

(六)对金融安全性的影响。

从宏观上讲,金融风险是指由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有可能影响金融秩序稳定、危及金融财产安全的可能性。新经济的诞生,既为当代金融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同时也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因素更加复杂化。首先,it技术的脆弱性潜伏着巨大风险。it是新经济的重要技术基础,从而也成为新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的技术基础,而it业本身的技术缺陷以及不完善之处可能给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带来严重隐患,例如计算机病毒的肆虐、网络黑客的攻击、系统的意外瘫痪。有可能造成整个社会支付、清算系统混乱。3月2日,美国航天与太空总署的计算机控制系统遭到黑客攻击,使该控制系统陷入瘫痪。如果一国的电子支付体系、清算体系、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体系遭到类似的攻击,后果将不堪设想。其次,国际金融风险传递的可能性加大。借助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全球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实际上已经形成,在新经济条件下,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速度还会加快。在这种条件下,对数额巨大的国际金融投机资本的监控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难题,这笔数额巨大的国际金融资本,一方面作为世界资源配置的载体发挥作用,同时也作为传递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媒介。一直延续至今的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投机资本在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再次,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出现,有可能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的加快,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金融市场不同层次的交易需求、流动性需求、投机需求等等,然而金融衍生产品数量迅速扩张,也导致了金融交易活动的极度虚拟化,在大部分的虚拟交易品种当中,其风险度与安全性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一旦发生交易风险,所影响的不仅是交易者本人,而且迅速波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为此,有学者提出,21世纪的金融是“脆弱的现代金融”,原因是在国际金融高度融合的条件下,非系统风险更多地“变异”为系统性风险,而系统性风险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具有扩散性、联动性与传递性。这的确成为当代金融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势力的增长。由于中国拥有稳定而众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军事支出,因此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做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占有一席。

中国虽然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但是仍然有许多经济、社会、环境与政治等方面的不利因素有待克服。此外目前中国在联合国与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美国与过去苏联的程度。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

一、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实现和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1、不断解放思想,实现观念更新。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实现国内政治稳定为基础,争取实现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同时积极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化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和作用。2.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社会政治稳定的政策调整。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实行对外开放,全面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促进现代化建设。其次,不断地调整我国国家安全战略、改革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合作机制。要不断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国家安全合作的国际经济基础。3.坚定不移地走制度创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型体制。坚持走制度创新全面发展的新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实现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其次,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快新一轮体制改革的步伐。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总结: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实现世界与中国之间的均衡发展,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并达到长治久安,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性质和特点,积极探索和运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的发展规律,把中国社会推向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和文明的发展道路。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八

新中国经济发展呈现阶段性、周期性、循环往复性的特点,是在逐步摸索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回顾反思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谢可凌作者单位:聊城市委党校,山东,聊城,25刊名:桂海论丛英文刊名:guihaitribune年,卷(期):19(4)分类号:f12关键词:中国经济回顾启示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九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始终保持着一个不曾改变的局面,而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社会经济的走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更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首要解决对象。

因此,只有农村得到迅猛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才能被有效地带动起来,城乡的距离才能不断地靠近,以至于我国整体的社会经济才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但是,寻求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方案任重而道远。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引言。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奠基石,更是提高我国人民经济水平的前提条件。

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与科学技术双重革新的带动下,农村经济正一步步的向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坐标上迈进,可以说,农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1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1.1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

只有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得到保障。

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根本无从谈起。

1.2城乡经济一体化。

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明显,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将会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他们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优化组合,而这是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前提条件的。

换句话说,城乡经济一体化会带动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使其优化组合的水平提高。

由此可见,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

2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农业专业知识的范围日益扩大。

随着农业产业的扩大,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也开始扩大其研究领域,在日益丰富的知识领域,各学科不断加强联系,引入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概念,提出更强有力的理论和方法。

(2)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断趋于国际化。

近几年,我国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是有目共睹的,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大,使我国必须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知识逐渐外延。

现如今,绿色食品已经是人们生活意识当中的高质量食品要求,绿色食品的来源首先就是农业产品。

(4)农业经济管理中环保意识开始渗入。

仔细分析世界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知道,全球化的知识产业是各个国家的首要关心问题,但是最为热门的问题还是对于环境的保护问题。

3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延续过去保守的思维模式,遇到困难坐等帮助,不能主动的想出解决办法。

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不够,农民对科学技术与科学信息带来的影响收益还不够多,导致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获取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向的平台较小。

4提高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对策。

4.1实行项目化运作。

借助城市工业技术、人才、资金、物资、设备等生产要素,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断谋划和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吸纳外来投资,激活民间资金,进入规模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等领域,建大基地,办大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借助外力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使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4.2实行产业化经营。

用抓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应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以工业化的组织方式为手段,围绕市场需求,引进高新技术,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组织农业生产,搞活农产品流通,全力推进农村的产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4.3必须实行市场化营销。

农业实行市场化营销,不只是一般地抓农产品销售,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市场需求的调研预测,选准目标市场,调整农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同时创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秩序。

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

5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农业经济的稳定与提高是加快国民经济的基础条件,农业经济发展的快慢,事关全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首先,农业发展方向要明确,要切实有效的解决国民一直关注的“三农”问题,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拓展农业经销范围、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合理化权益、提供劳动力就业等为主要目标,以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将产品与技术进一步的融合在一起,让新时期的农业经济走上技术化、一体化、多元化的道路。

5.1推进农业经济一体化进程。

由农村走入城镇,再由城镇走入城市,这一步步的迈进,我国人民的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上来,农业产业才能脱胎换骨的屹立于经济高山之上永推不倒。

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5.2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

全力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所谓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来推动,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围绕市场需求,把优质、多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引进推广,进而达到品牌产业。

5.3推动农业经济工业化进程。

运用工业理念在农业领域内进行生产、营销和管理,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就在于如何将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工业化思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先锋军。

另外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一切为民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服务和舆论环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6结束语。

综合上述,新时期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事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跳出“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观念和机制发展农业,走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发展路子,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印文.探讨当代农业经济管理[j].农业科技,2012,11(49).

[2]李丹霞.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商业,2012,14(30).

[3]张峰.如何加强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34(12).

[4]王权.浅谈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1,129(102).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农业也不断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为使我国的农业水平进一步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要认真分析我国的农业现状,并且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改革,最终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实力。

我国的三大产业是工业、农业、服务业,而作为三大产业中的基层产业,农业已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基础建设工作。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十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她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同时达·芬奇的绘画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包括其中。

苏菲在书中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我认为,人类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和收获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我想,苏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里的经历和感悟证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它是一本扞卫哲学的书,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蕃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在这本书里,其实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十一

去年离开上海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前往美国继续学习深造的上海人彭爱梅正在考虑明年毕业回国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公司就业,就在不久前,外资企业还是她的头号选择目标,因为他们能比中国国有企业提供更高的薪酬和更多的职业机会。但在2008年末亲眼目睹会计事务所的同事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无情解聘”的景象后,彭表示,自己如今看待国有企业的眼光确实发生了变化。

彭的心理变化并非特例。根据一家在线招聘网站中华英才网()今年8月发布的第八届“2010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的排名,中国本土企业的数量在大学生最渴望就职的企业队伍中呈压倒性优势。根据对中国各地200所高校约20万名大学生的调查,50家“最受欢迎雇主”中有46家为本土企业;去年的这一数字为29家。在这46家中有33家都是大型国有企业,比如中国移动,中国银行和国家电网。

这一择业观的变化还只是中国的人力资源高管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重回快速发展轨道后所需要面对的众多挑战之一。他们认为,当面对中国白领雇员的人才争夺重新开始白热化之后,薪酬和奖励措施以及其他人事管理战略开始展示出一些新的特征。

除了预算压力之外,另外还有必要在人事策略上迅速另辟蹊径是因为中国的白领招聘市场的强劲回暖。在今年上半年,当全球其他经济体仍尚未从危机影响中复原时,中国最大的招聘网站前程无忧网(51job)今年第一季度的在线招聘广告营收总额约合1600万美元(1.1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61%;而其第二季度的营收达到1990万美元(1.35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上涨74%。

薪酬水平和员工流失率也双双呈现反弹。根据全球人力资源咨询和外包公司翰威特(hewittassociates)最近发表的2009-2010全面薪酬和测量报告,中国的薪酬水平在今年增加了8.4%,去年则只有4.5%,而2008年则为10.3%。

在11个所调研的亚太市场中,只有印度市场的薪酬上升速度可与中国比肩。同时,中国大陆地区的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已经十分接近、甚至等同于香港、新加坡和韩国等地的同等职位薪酬,并且有不断攀升之势。据预测,明年中国大陆的白领薪酬水平涨幅有望重新超过9%,其中,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涨幅最高。

不仅如此,翰威特还表示,人事经理面临的老问题又重新浮现:中国市场的平均员工主动离职率从2001年的8.3%一路攀升至2010年的16.7%。许多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士表示,今年以来不断攀高的离职率和去年部分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大幅裁员措施有关。尤其是部分跨国企业为了应对其国内市场或某一业务链的惨淡业绩而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平均实施激进的裁员措施,使得公司的声誉受到了一定影响。

这也正是马士基航运中国公司华东区人力资源总监荣涛(craigrong)正在考虑的问题。全球航运业和能源业巨头丹麦马士基集团在其105年的运营历史中因金融危机而首次遭遇财务赤字,其2009年财报显示集团净亏损10亿美元,并在去年于全球范围内裁员20%。目前马士基集团在中国共有雇员1500人。

尽管集团在今年上半年又重新盈利25.2亿美元并在8月份向市场提供了一个乐观的全年盈利预期,荣涛表示中国地区在今年初已经开始感受到员工流失率增高的困扰。“去年是公司百年历史上所遭遇的第一次亏损。裁掉如此之多的员工和关闭部分海外运营机构或许有助于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表现和提高产能,然而一旦重新开始招聘,却将有损于公司在求职者心中的形象。”

同时,他指出,“我们并不是唯一受此影响的企业。很多在去年大幅裁员的在华外企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而很多中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出于各种不同原因,没有在金融危机期间采取如此激进的裁员方式。”

这场金融危机无疑令很多企业不得不更加重视企业固定成本中的一个重要来源――员工薪酬,翰威特的雇员研究首席顾问蒂姆・格罗瓦(timglowa)认为。他说,越来越多的像荣涛这样的企业人事经理正在设计新的薪酬解决方案,并在福利部分(从住房补贴到养老金)的设计中吸收更多的员工选择意见。他估计,采取这种更加重视和采纳员工自身意见的方法,将帮助企业在福利开销上获得更有效的成果。

毕竟,格罗瓦表示,“在一个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为员工提供更多价值的同时又能省钱,比如说节省10%的预算。因此,把员工的优先需求考虑在内的全面薪酬项目(totalrewardsprograms)正在得到更多的重视。”

但薪酬并非全部。尼科・范・达姆(nicovandam),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合益集团(haygroup)上海分公司的高级顾问表示,“尽管高额工资能够在最开始吸引人才加入,但却不足以留住人才。”根据合益集团的调查,当被询问为何选择留在一家公司时,中国的雇员将领导力、对员工的尊重和认同,以及工作-生活的平衡作为三大主要原因,排在了现金薪酬之前。而其他因素,比如职业发展机会、工作环境、以及公司特质也很重要。当调查及员工为何要离职时,领导力水平低下,以及缺乏及时的职业发展机会,则成了员工离职的最主要两大原因。这项调查给在华经营的企业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范达姆说道,“那就是,工资开得再高,也不能阻止人才向外走。”他认为高水平的领导力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中国,如何提高领导力水平在长期以来被企业所忽略,不过这一现象正在逐步改变。”

王国平是一家日本消费品企业中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该公司在中国市场拥有约35亿人民币的年销售额和员工4000余人。他认为,“我不相信员工离开某家公司仅仅是因为钱的原因。高薪酬的手段不能完全解决高员工流失率的问题。”

但是虽然薪酬不是保留员工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当面临招聘新员工时,它又变得相对很重要了。合益集团的调研如是显示。王国平和其他人事管理专家认为,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虽然利用薪酬来吸引求职者仍不失为颇具诱惑力的手段,但是人力资源经理更应当注重营造企业文化的其他方面,以及考察奖励措施是否的确在鼓励生产力和员工敬业度的提高。

重新设计一套薪酬体系来应对一个新的,危机后时期的就业市场将会要求公司自问一些艰难的问题,甚至进行自省。“当你在谈论如何吸引和留住员工的时候,你必须自问,公司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理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及行政部总经理华伟庆(wilsonhua)表示。理光(ricoh)是一家总部位于东京的办公自动化企业,在中国共有员工约1万名。

这也包含质疑简单地采用基于业绩评估的薪酬体系。华伟庆指出,过去十年以来,很多中国企业对于引进欧美式的管理风格极为热衷,比如基于业绩的管理制度和不留情面地执行末位淘汰制。“但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这种模式是否能够在中国真正有效,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华伟庆认为,过度依赖于量化评估的公式来对员工进行管理,而不对公司文化等软性领域保持足够的重视,将使得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脆弱,并对员工跳槽率推波助澜。“因此我不认为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方式。在中国市场中,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才是关键。”

很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进一步恶化。他表示,有些在华企业表现地更好一些,比如他们通过减少薪酬水平但不裁员的方式来团结员工,鼓舞士气。他强调说,“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坚持绩效管理的同时,建造起具备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

华伟庆目前正在为他的日本雇主制定一份为期三年的人力资源战略,希望能够在公司内部营造大家庭的氛围,配以精心规划的薪酬及奖励结构,从而进一步巩固公司与员工之间的纽带。这份多层次的战略包括面向所有员工的人才发展与培训制度,以及全新的员工胜任力模型,并与更加合理的薪酬结构相结合。同时还将逐步实施新规划的人才保留及奖励计划,以便留住那些关键人才。

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与时间赛跑。华伟庆表示,“我们需要时间去制定战略、建立体系,需要时间在公司内部就新战略进行沟通以获得理解和支持。但是,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我们只有与时间赛跑。”在中国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他相信,一套更具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十二

摘要:

经济管理涉及到经济学、社会科学以及管理学等很多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综合性,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经济管理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内涵丰富,对于当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将传统思想应用于当代经济管理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进行概述,并分析了其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十三

摘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现象的日益复杂化不断对我国的法学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而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又是培养主体中的中坚力量。作为高等法学教育里的基础教育即法学本科教育在这一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中又应当扮演什么角色?本文试图探寻法学本科教育自身的价值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以什么方式去实现这一价值。

关键词:卓越法律人才;法学本科教育;法治精神。

1法学本科教育的目的。

2法学本科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个优秀的法律职业者不只是将法律条文熟记在心,只会纸上谈兵,还要学会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法律条文不是生硬冷血的规则,而是为满足大多数人利益而设定的人性化约束,这就要求法律的实践者必须具有很强的理解力和洞察力对之予以灵活运用,从而保障法律的尊严,保证公平正义。首先,我国目前法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学生知识能力的欠缺,即基础性不足、覆盖面不广,并且受到或早或细的专业化倾向影响,某些高校还会在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上保留方向或专业,使刚入学的本科生易产生过早的自我设定。今天的法律环境如此复杂,某一法律问题可能涉及多个专业,而这种方向或专业的提前设定,无疑影响了对基础知识广度的获取。对于基础知识的深度,做的又如何呢?关于这点,一直存在一种误解,面对日益出现的新的法律问题,学生总会认为新问题需要新的法律知识来解决,容易忽略对作为析基础的原问题的思考,原问题是法律理论的最基本原则、概念,将新问题进行法律结构,归类为法律的某些基本原理和概念,进而解释分析归纳,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路径和方法,而这种寻找原问题的能力,既是基础的知识的深度问题,也是涉及学习如何学习能力的问题。其次,法学需要回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的民主诉求对我们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模式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推动力。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权力和权利的行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正当性的强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学教育能否敏锐捕捉社会中的法律问题,及时融入法学教育中以对社会需求作出有力的回应,这是考验一所法学院教学质量的验金石。这也意味着法律学术与法律实务需要更紧密的联系。大学仅教授大量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是不够的,需要一定的实践课程作为辅助,帮助法学院的学生去了解法学知识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第三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极度欠缺。目前,各高校法学院对学生进行一些职业训练使他们掌握法律的实践技能及操作技巧。然而,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之下,法学教育不能走片面法律职业化的单行道。经过如此专业化培训的法科学生们,带着他们辛苦获得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走上了律师、法官、检察官的岗位,能否有能力有资格承担起解决社会纠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伟大任务?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更是一种价值、一种精神。若法律没有了权威,人们将不再相信它。只要法律不再被良好地遵守,法治梦想更无从谈起。

3法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之转型方向。

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法治状况,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条文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社会现象是复杂多变的。一个正义的裁判或决定诞生要依赖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而这些都离不开法律职业者自身的专业素质。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法律职业者对法律本身的敬畏,如果法律职业者本身对法律没有尊重与敬畏,我们又如何期待他们自身也会遵守法律,如何期待他们能良好地立法、执法和司法,又如何期待普通公民能很好地守法。

3.1从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变。

为适应现代法治的要求,以专业化和职业化为背景,以培养具有高度专业化的法律素养、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的法律职业群体为使命和目标。法律人才的培养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力的培养,包括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它是法律人才培养之“躯体”。基础知识包括知识的理解、适用和评价,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着重对基本理论的透彻分析,同时不应过分追求对某些前沿、尖锐、新奇的观点和理论的获得,而是在熟练掌握基本理论之后,让学生自己学会辨别、分析和判断,把前沿知识作为一种附加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研究、学习和讨论。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之所以在法学领域内尤为重要是因为法学是一门无止境的学问,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是将一切现成内容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即使在没有课堂讲授的情况下,自身也能通过运用在法学教育中获得的基本知识和素养,快速理解和运用新法律。二是素质的培养。它是法律人才培养之“灵魂”。这方面很容易被各高校法学院忽视,因为它属于人的内在,是无法直接感知和评判的,它不会直接体现为对某个具体知识点的掌握,也不像司法考试通过率那样能直接成为一种绩效。因此,实践中对于法律人才“灵魂”的培养必须引起重视,因为没有“灵魂”的“躯体”终将是没有思想的行动者,无法担负起法治建设的重任。

3.2从法律的“技工”走向法律的'“绅士”

中国的法学教育同时伴随着这样一种现象即法学基本上在各类大学里都是必开设的一个专业,大学的法学本科教育模式也逐渐走向技术化。如果说,对于一所中学,升学率是一个无形指挥棒,那对于目前大学里的法学学科来说,就业率、司法考试通过率,就是悬在高校法学学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此种客观压力势必会给大学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价值上的错位。在实践中就可能培养出在专业领域可能出色,但在情感上欠缺人文关怀的人才。法学知识的获得变成了一门技术,一门甚至是非法学本科的学生都能快速掌握技巧的技术,这一点从历年非法学本司考通过率可见一斑。而在目前以着重培养法科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法学改革中,要求学生对法律条文熟练应用,学会向法官、检察官、律师一样思考。于是,各种思维逻辑技巧、谈判技巧、法律分析技巧,成为法律实践课堂的宠儿,法律条文成为学生迅速提升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必备武器。娴熟的专业技术纵然必不可少,但真正的培养核心则是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须知只有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才能真正做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否则社会的良知也就无从谈起。大学的社会责任不仅在于培养了多少社会精英,而更在于能够培养具有历史担当的“民族脊梁”。法治离不开优秀的立法,法律条文公平正义的实现离不开执法者和司法者的道德和职业良知。在目前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公民社会对法律的信任和守法意识缺乏西方法律文化深厚的历史根基。没有先天的文化土壤,只能依赖后天的法学教育,国民素质的养成,而对于中国,最现实的途径,是从法学本科教育抓起,因为在这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法律从业者,法律的脊梁。法律不只是谋生的手段,它是一个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人们生活的最高目标。作为技术的法学知识是最易为法学专业学生获得与掌握的,但除此专业技能外,还应通过职业伦理的培养来抑制在专业技能的运用中所包含的技术理性中的非道德成分,以此来保障法学专业的未来从业者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企业法律顾问等能够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真正实现法律本身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何美欢.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永.在法治发展新阶段振兴我国的法律职业伦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为研究视角.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3]葛云松.法学教育的理想.中外法学,2014(2).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十四

时代在不断发展,每一时代都有新的课题需要回答,经济管理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看看下面的当代西方经济管理论文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与时俱进。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与时俱进,这既是捍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所必须,也是弘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所必然,更是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体系所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

凡能正确回答这些课题,满足时代需要的理论,就会充满活力,得到巨大发展。

当今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其经济领域中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正确分析,得出新结论,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与时俱进。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保持旺盛生命力,捍卫其在中国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所必须;也是弘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所必然;更是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体系所必要。

一、捍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必须与时俱进。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是由17世纪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在16发表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来的,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是指“社会或国家”的意思,研究的是属于国家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以往研究只局限于家庭或庄园的经济,从此“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马克思、恩格斯后来也沿用这个名称,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19世纪末英国人又使用了“经济学”这个名称,所以直到今天,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当作同一概念通用的。

只不过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

无论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还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都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历程,而且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还是在科学吸收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才创立的,后经无数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探索,其理论得到了巨大发展,为区别于马、恩的理论,所以命名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当今两大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要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和经济运行中所蕴涵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值得强调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上的理解,从狭义上看,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生产领域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从广义上看,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经济领域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所以又叫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广义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即经济制度,换句话说,经济制度是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经济领域中经济关系作出的总的规定性。

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可以说是着重从经济制度层面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经济领域中的经济关系,进而揭示这两大社会形态共同的普遍规律和各自的特殊规律的一门学科。

新中国50多年,我国的理论经济学总体上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以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为源泉,取得了人类经济学说史上的重大成果,并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随着1992年党的“十四大”所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一场引进西方经济学的新高潮出现了。

这期间引进的已不限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教科书,还包括各种流派的专门理论著作。

这些论著在短短的时间内都一股脑儿地涌进国门,于是,许多学者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广泛地用于研究工作,大体以90年代中期为界,运用西方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当代经济问题已成为一股时尚,它不仅可以同原有的用传统研究方法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的学者分庭抗礼,而且颇有逐步取代之势。

这种具有尖锐分歧的经济理论研究动向,不可避免地会牵动和引发我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争论,于是,一场“中国经济向何处去”的大辩论便断断续续地展开了。

到目前为止,由于认识上的分歧巨大,至今仍未取得共识。

能否取得共识?何时取得共识?我们姑且不谈,这里我们只关注一下为什么会引发这样一场争论?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是以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这个角度来研究具体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它不研究经济制度本身。

它主要是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实践为基础,而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主要手段的经济运行形式,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搞市场经济,就不能回避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

随着我国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关注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理论即关注西方经济学是非常正常的,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我国市场经济下的一些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和经济运行也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本身并非对立,它们只是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所以,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都会完全不同。

不过,倒是更应该关注的是建国以来一直处于我国理论经济学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应该肯定,在我国弘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而不断改革和创新的,但是这个过程总是伴随着一些不良倾向,改革开放前的主要不良倾向在于模仿苏联经济学,改革开放后的主要不良倾向在于模仿西方经济学。

目前,大体上,在我国弘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模式大致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在规范分析层面,单纯进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范畴和规律对比,缺乏研究深度。

实证分析比重较少,规范分析掩饰经济活动中的某些内在矛盾。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行为的一些价值判断立意不高,理论视野不宽,甚至过于武断。

尽管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初创阶段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但这毕竟是弊端之处。

第二,在实证描述层面,没有继承马克思经济学高度重视数学分析方法的优良传统,缺乏定量分析。

没有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分析工具,不少经济范畴、经济规律、经济运行和经济行为的阐述毫无量的规定性。

第三,在政策研究层面,一味地“唯上”和“跟风”,并作辩护性的解释,缺乏反思意识。

一国的经济政策同经济实态和价值判断是紧密相连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往往从不同的角度推出相应的政策主张。

问题在于科学理论规范和实证描述之上的具体政策推导,同官僚作风的“唯意志论”的政策推行,有天壤之别。

第四,在学科重构层面,笼统地以经济运行或资源配置的一般分析排斥特定经济关系的揭示,以经济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的一般分析排斥特定经济关系本质和根本经济制度的揭示。

第五,在方法变革层面,简单照搬西方经济学的范畴和理论,缺乏创新精神。

改革陈旧的理论经济学需要进行方法论的拓展,其中包括科学地借鉴国外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模型。

但现有的某些理论经济学作品在分析方法、范畴体系和理论框架上作单纯的模仿,这种“短平快式改革”的思潮终究不是严谨的思想和学术创新。

目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是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的两大重要渠道。

透过这两大经济学派的思想,人们自然会有所比较和评判。

笔者通过这两门课的教学实践,也深有体会。

基于目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以上弊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充满活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确立它在中国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与时俱进。

二、弘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必须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非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它是无数马克思主义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的典型代表有马克思与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十五

7年来,协会通过多种途径,引进日本、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俄罗斯、波兰、韩国等国的葡萄、甜杏、苹果、梨、草莓、有机肥料等农业新特优品种资源10余批50多个新品种,如亚美尼亚甜杏、甜柿、甜石榴、无花果;日本甜柿、有籽、无籽葡萄、多色宿根草樱花、长山芋和块状白山药;韩国的优质、早熟香梨;美国的黑薯、无籽葡萄、李子、西梅;缅甸的观叶薯;格鲁吉亚的纯黄色香味无籽葡萄、罗马尼亚的极早熟无核葡萄;保加利亚的错季草莓;台湾省的pe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美国、法国的优种火鸡;法国的瘦肉型种猪;荷兰的锦带花、蓝草坪草;非洲的驼鸟等。这些资源不仅大都可以直接利用,而且还是杂交利用、整合创新的宝贵资源。通过石家庄的中心基地和在全省创办的60多处农业引智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基地,近几年来所引进的多批良种资源和多项先进实用技术转化率都在9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

2走出国门喜结硕果。

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农业要“走出去”的战略部署,面对当前世界性粮食危机和粮价上涨,协会积极开展农业“出国创业”,努力为我国、我省的粮食安全和对外交流合作做贡献。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决定以非洲为目标,以杂交谷为突破口开展工作。5月协会组织河北部分农业专家和企业家共12人首先到埃塞俄比亚和几内亚进行了农业合作项目考察,并与埃塞农业部签订了杂交谷子试种合作协议。试种期间,协会通过埃塞农业部,一直关注谷子生长情况,经常进行了解沟通。应埃塞农业部邀请,月,协会组织相关人员,第二次赴埃塞对试种情况进行实地检验调查。经双方专家现场观察测试,虽然对方试种过程中管理措施与我方要求有一定差距,但亩产仍达到了300公斤以上,比当地主栽谷类作物苔麸、手指谷增产2倍以上,增产效果十分显著。这大大增强了双方进一步大规模合作的信心。新华社以“我国高产杂交谷子在非洲试种成功意义重大”为题,进行了重要报道。并得到了温总理等中央首长的高度关注。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杂交谷子给予了充分认可和赞扬,多次到张家口进行实地考察,并在中国建立了世界杂交谷子培训中心,今年10月商务部已经举办了第一次杂交谷子非洲培训班。杂交谷子走进非洲已经引起了政府及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专门到埃塞俄比亚采访杂交谷子,并于10月3日在新闻联播中播出杂交谷子在埃塞种植情况。杂交谷子已在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9个非洲国家试种成功,推广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引进了更多重视。7月,协会又组织农业考察团赴南非和纳米比亚进行考察,并取得矿产、农产品贸易、农业技术等多个合作意向,目前合作正在推进当中。协会也将继续为中非友好合作做出最大贡献。

3苹果“开心”果农增收。

为引进国外先进生产和管理技术,协会组织人员赴日本学习农业栽培、养殖污水处理;赴波兰考察并签订派遣研修生合作意向;邀请韩国专家进行新农村建设经验指导、亚美尼亚专家进行甜杏栽培指导、俄罗斯专家进行草莓种植技术指导、日本专家进行苹果、梨、长山药管理和甘薯加工等技术指导。积极为我省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最值得一提的是富士苹果的开心形修剪技术推广。协会推广这项技术已经长达4个年头。河北省是个苹果大省,总面积达470多万亩,过去由于受以多取胜思想的影响,造成果园“三密”现象,即:每亩棵数栽的密、每棵枝条留的密,每枝果子结的密。树龄7年的成年树就已封行郁闭,不通风透光,结果性状变差。从接触到日本富士苹果开心形修剪技术开始,搞了多年外事工作的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胡志斌就意识到,日本富士苹果高光效开心形修剪技术改主干封闭形为主干开心形树形,控制亩株数、结果枝数和每枝结果量,使树体通风透光,是解决河北省富士苹果园郁闭的最佳举措,这既是一项先进技术的推广,也是转变果农落后观念的一种良方。20初,协会第一次邀请日本果树专家小野隆司来平山县进行指导,当专家讲解了开心形技术的主要要点,并指出要将现存的结果树枝逐年修剪达到开心形时,大部分果农将信将疑,觉得把已经结果的树枝去掉,那不是减产吗,都不敢按专家要求操作。专家通过翻译向大家说明开心形修剪的好处,但老百姓还是不舍得剪,经沟通,平山一坡苹果园的霍法祥同意专家在他的果园挑选部分示范树,亲自进行修剪示范。到了第二年结果时,经专家修剪的.果树产量高、果形好、个头大、果色好,且产量并不降低多少,但卖果时原来只能卖1-2元的苹果,现在由于档次大大提升,竟卖到了5元。老百姓最看重的就是实际效果,第二年专家再次来指导,一坡示范园里围满了前来学习修剪技术的果农。年至今的5年里,协会又多次邀请中国国家友谊奖获得者、日本资深苹果专家末永武雄前来,每年指导也由一次变为最少两次。在修剪果树和疏花疏果的关键时期,对果农的技术进行指导和改进,接受培训的果农累计已达几千人次。开心形苹果修剪示范园也从平山县扩展到了井陉县、邢台县、临城县等地,面积已达上万亩,每年可为果农增收1~2倍。最早接受这项技术的平山一坡苹果园目前已经成为国家苹果标准园,获得国际有机认证和多项荣誉。协会多年来的技术和管理引进,为全省农业转型,起到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外交流工作只是协会服务中的一部分,河北省农业产业协会将继续努力,使工作上档次、上水平,为河北的富民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十六

本文聚焦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变化特征,在次贷危机下所受的'冲击和最新趋势.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转型特征从较粗放的全方位.多元化拓展向有选择地发展核心业务转型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日趋激励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国际大型主流银行通过有针对性地剥离,外包非核心业务,不断拓展,并购来巩固核心业务,业务战略定位从较粗放的全方位、多元化拓展开时向有选择地发展核心业务转型.

作者:杨金荣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人民大学刊名:银行家pku英文刊名:thechinesebanker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3228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