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专业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6:00:04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专业20篇)
时间:2023-11-19 16:00:04     小编:GZ才子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需要积极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写总结时要避免主观情感的干扰,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成绩和经验。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启发。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一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快速进步,各行各业的快速进步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发展,为其提供助力。计算机网络技术是21世纪以来对经济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技术,不仅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也改变了许多传统行业的格局与发展形势,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成果。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当代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当代经济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促使我国经济平稳高速发展。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影响探析。

(一)关系。

体来说,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各个行业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模式,将以往纸质化的工作形式转变了数字化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各个环节的效率,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如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催生出了一大批与计算机相关的产业。根据《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我国在就已经拥有计算机产业企业1117家,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2.12万亿元。而在的前8个月,我国计算机行业实现销售产值13709亿元,软件行业实现收入20784亿元,增长率分别达到7.15%和16.7%。可以看出,计算机行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尤其是在金融行业,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金融活动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依托计算机网络,金融行业规模实现了翻倍。另一方面,经济的不断发展,为计算机网络行业注入了更多可用资金,一系列相关企业在计算机网络产业上所投入的资金愈加庞大,这也推动了计算机网络行业自身的发展。这不仅仅体现在计算机网络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值提升,最为明显的是教育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不论是高等院校,还是普通的职专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为计算机网络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二)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当代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了许多新兴的经济产业,使得我国经济市场更加繁榮。根据生物多样性理论,经济产业的增加,提高了经济市场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各行业开始转变思想,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各项工作之中。互联网思维的浸润,使得各行业原本传统的经营生产思想得以发生根本性转变,为行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比如,在企业管理上,原本的自上而下垂直式管理模式,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逐步形成扁平化管理的模式,拉近了企业领导和基层员工的距离,使基层员工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在当前互联网+的形势下,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各行各业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联结。可以说,没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没有市场经济今天的繁荣。第三,计算机网络技术转变了市场经济形态。在销售与类销售行业中,以往的线下营销活动费时费力,而今的线上电商直接改变了营销活动的格局,使得经济活动的覆盖范围更大、效果更显著。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当代经济发展的要点探究。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产业的协调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非计算机产业而言,其表现出的是一种工具属性,即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开展经济活动的一种工具。因此,对于当代经济发展而言,必须要认清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工具属性,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但是,对于不同的行业而言,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行业特点与业务所决定的。因此,必须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产业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使其相互协调,确保计算网络技术能够切实在其中发挥作用,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造成的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是21世纪以来国家最为重视的一方面工作,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保护。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在虚拟性,其数字化、电子化的形式也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很大难度。尤其是一些虚拟性的商品、服务等,如何保证其知识产权,是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产业链问题。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由于条件的限制,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往往只是经济链中的一个环节。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辟出了构建产业链的一条道路,这就要求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产业链构建的.重视。即要摆脱传统的单一环节经济生产的形式,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的资源与渠道,加强上下游产业的整合与连接,以此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扩大企业经济覆盖范围和业务能力,保证其具备高水平的市场经济发展动力。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人才问题。

不论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是当代经济的发展,人才问题都是值得重视的。正所谓,人才是推动发展的根本,若是缺乏人才的支撑,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当代经济都难以实现高水平发展。如今社会形势的变革,对人才提出了多专多能的新要求,即不能再局限于一种技能之中,要掌握多种技能,并且形成专业性的掌握,如此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五)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法律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催生了一系列虚拟经济活动,产生了许多以往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到的新问题。由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又是日新月异,因此导致很多新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对此,就需要在法律法规方面加强完善和更新,以应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经济发展。

(一)加强经济产业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协调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具有强烈的工具属性,但是二者又是相互促进的,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便成为了其中的关键。因此,必须要加强经济产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广普及,使其全面渗透到各个行业的经济发展之中,为其提供助推;另一方面,各行各业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创造,使其内化为独具个性的企业经济发展工具。

(二)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问题成为了新时期各行各业都格外关注的重点,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虚拟性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又面临了一些全新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不便公开或者暂时不能进行知识产权申请的信息资源,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就需要深入思考研究了。第一,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合理使用,减少因为技术原因造成的信息安全问题威胁到企业知识产权,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第二,对于企业而言,自身应该重视起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做好知识产权保护,这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方案计划。

(三)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经济产业链构建。

构建产业链是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思路,将上下游产业整合起来,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全新的经济产业链。比如,对于服装行业而言,在以往生产、物流、销售、原材料等环节基本都是分开的,只有少数企业整合了其中的几个环节。而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就可以在电子商务这一平台上将这些不同的环节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集原材料、生产、销售和物流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这种经济模式便可以应对来自市场的各种风险,具备很高的抗风险能力,经济发展能力更强。

(四)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促使社会经济发展对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产业经济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更加旺盛。比如,对于市场营销而言,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对于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市场营销的人才就非常需求,尤其是能够将两方面专业素养综合起来的人才,更是成为了市场争抢的对象。因此,各类院校必须要加强这方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立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各行各业也需要从内部挖掘人才进行培养,使其能够立足当前的专业技能,向其他方面拓展,最终成为复合型人才。

(五)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法律法规完善。

法律法规是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规则,只有在法律范围内,经济发展才是科学合理的。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一方面,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加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尤其是针对空白领域要加紧法规的制定,确保可以对这方面形成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要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更新,尽可能减少这方面法律法规的滞后性。此外,各行各业也需要加紧行业规范和企业制度的建立,确保能够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当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量,在明确二者关系和影响的基础上,要抓住当代经济发展的重点,从构建产业链、培养复合型人才、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加強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好相关工作,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二

互联网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加强与金融的融合,不断地开创了多种网上支付平台,有效地促进了互联网贸易的发展,然而这些支付平台的开发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传统的商业银行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开发出更多具有竞争的产品。

互联网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涉及金融方面,因此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开始出现,这种业务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支付领域,很多企业都开始开展第三方支付这项业务,这项业务的开展使企业的交易更加快捷,比如说现在支付宝的开通使很多的用户扩大了自己的消费和贸易范围,还有一些常用的支付平台,比如说财付通、贝宝和银联网上支付,这些业务都体现了银行开始改变传统的业务模式,在金融领域不断进行创新,从而使金融支付适应时代的发展;在金融的融资领域也开始出现了很多的业务模式,比如说销售家电的品牌网站京东商城主要的融资模式是供应链模式,运用范围比较广的一种融资模式是p2p模式,现在很多公司都有涉及这种业务模式,特别是一些网站,如拍拍贷,众筹模式也是一种常用的融资模式,这些融资模式的开发扩大了一些公司的贸易范围,也会影响人们的融资理念;传统的商业银行在投资理财方面也在不断更新,一些发布信息的网站开始出现,比如说好贷网等网站主要是从事代销工作,他们主要是一种传递信息的中介,在银行发布一些关于基金产品和贷款信息后,这些中介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加以宣传和推广,这样可以扩大这些金融产品的市场潜力。除了这些主要的金融领域,商业银行还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其他方面有所涉及,比如说信用卡还贷业务也可以在网上进行,而且在网上交易的时候也可以用信用卡进行支付,这样可以提高用户消费的热情。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三

(第二章重点看全球化问题、第三章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发展演变)名词解释(5)。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2、简答(4)/论述(2)。

1、世界两极格局特点。

材料(2):第一、二章。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四

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电子支付业务方面,传统的商业银行并没有开发这种业务,这种支付形式主要是非金融机构在互联网贸易中将其作为第三方支付业务开展的,在互联网上进行支付可以使社会的资金流动的更快,而且这种资金的使用方式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第三支付平台,传统商业银行可以宣传自己推出的金融产品,这种支付中介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办理金融业务的习惯有所改变。互联网的发展也带动了支付企业的创新,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的企业开始把这种支付扩展到其他的领域,比如说在教育、交通等领域都开始使用第三方支付,这些变化不仅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多经济利益,而且对于广大的用户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互联网的网购需要贸易双方在网络上完成支付,然而现在人们在购买基金时也可以在网上进行支付,这可以节约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一些新的支付方式的出现给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说移动支付和预支付使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一些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2融资领域。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融资领域的创新,p2p模式的出现可以调节资金的余缺,从总体上看,中小微型企业和个人都会选择这种模式来进行直接的信贷,这种新兴的融资模式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借贷的周期比较短,而且涉及的资金量比较少,而且用户获取信息的平台也比较多,这种个人对个人的信贷方式有很多具体的.模式,线上无担保模式可以发布信息,网络平台在这种模式中相当于一个中介,没有担保的性质。同时拥有发布信息和担保职责的是线上担保模式,客户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可以获得网络平台的本金和利息,这样就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金融机构。还有一种涉及借贷双方的债权转让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借款人先从公司获得资金,然后再将这些资金转让给资金出借人,而主要的转让形式是理财产品,在这种借贷关系不会出现债权债务合同。

2.3投资理财领域。

支付宝的余额宝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种重要的理财产品,余额宝需要用户存入一定的资金,这种行为和购买货币市场基金有很大的相似性,余额宝和支付宝是有密切的联系的,用户在网上进行交易的时候可以使用支付宝进行虚拟支付,他们也可以把余额宝作为一个支付选择。以前互联网是没有理财业务的,然而支付宝的出现为余额宝的兴起提供了网络平台。传统的基金理财户在人均投资额上远远高于余额宝的人均投资额,但是余额宝的出现却分流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客户,而且传统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也相应地减少了。为了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始寻求与基金公司的合作,不断拓宽自己的直销渠道,这样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域直销时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利率的下降,面对这些问题,第三方支付企业要采取应对的措施,从而保证公司的理财产品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4.1实施战略合作。

传统的商业银行在时代的要求下开始不断寻求新的经营发展战略,一直以来,银行都认为在互联网上开拓业务会很容易产生金融风险,然而互联网金融的数据表明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广泛空间来发展新的业务。银行可以开展与证券公司的合作,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双方可以建立一些账户平台让客户实现互通,而且双方的客户还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电子账户,这种高效的金融服务也需要双方开拓线上渠道,这样才能实现二者真正的对接。

4.2利用自身优势。

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然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银行在很多方面受央行的货币政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货币环境比较宽松,银行在与互联网金融竞争时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保障资金稳定的同时可以优先吸收同行的资金,这样对于银行的“宝宝”来说会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收益率的提高上。银行出现的时间比互联网金融更早,在多年的发展经验中,传统银行有比较完善的理财体制,而且资金的流动也更加安全,这对于风险较高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很多消费者会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有些时候银行会受到货币资金流动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会选择吸取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资金,这样银行才能提高自身资金流动的安全性。

4.3发展直销银行。

很多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末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时开始发展新的银行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远程渠道来进行的。直销银行这种银行经营模式有着自己显着的优势,比如说成本较低,虽然直销银行没有营业网点,但是通过独立的团队运作,它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且很多金融产品在利率方面也更优惠,这种模式在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时能够经得住考验,我国银行在运用这种经营模式时可以充分借鉴外国的经验,这样才能使自身的业务拓展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有着雄厚的资产,并且面对风险有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案,这些方面的优势可以为直销银行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5结论。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传统商业银行要进行不断改革,在充分保持自身的优势的同时还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这样传统的商业银行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五

体育产业是以从事体育产品生产和以体育运动的社会实践为市场经营方式的企业部门群。它包含了两个基本的社会发展层面:一是以体育运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需求为主体的体育产品生产和市场服务的部门群;二是体育产业与社会相关行业的社会生产横向联合,所形成的产品生产和市场服务的产业经济链。同时,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扩大就业人口,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提高,并且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

一、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体育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我国体育部门的收入自给率仅占体育事业支出的47%,除了发行体育彩票和球类联赛初具产业规模,其他都还刚刚起步。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猛,随着体育强国的不断强化,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也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的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更加证实了我国在体育方面的实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内体育消费,促进了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但是,目前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产业法制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体育法规政策的现状是只有一部作为体育领域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而且此法的内容不够具体,还缺乏一定的操作性,没有与之相配套的体育法规条例,由此可见,体育产业的法制建设并不完善,尚面临许多问题。虽然近几年国家也提出过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但是法制建设还是不够规范,覆盖面比较窄,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二)区域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东部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明显较西部的发展形势好,说明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西部长期以来经济较为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低、质量差,他们不可能用较微薄的收入去进行体育消费,从而导致其缺乏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三)专业人才方面的问题。

当前多数都是由退役的教练员、运动员来从事体育经营管理,然而作为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掌握非常深刻的体育知识与动作,却缺少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素质,他们不了解市场的运作规律,在市场的管理与调控中缺乏一定的能力和相关经验。可见,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是制约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市场定位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人们依旧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了二者的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而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另外,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还存在政府投入少,产品缺乏竞争力,体育消费意识淡薄等不足。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体育产业能够健康高速地发展,必须采取一定的相关措施来解决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弥补其不足之处。笔者认为,虽然理论上可能有很多措施可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但实际上却缺乏可行性,效果甚微,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进行策略上的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体育改革方面的创新。

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要想有质的飞跃,必须实行正确的改革。由于体育经济组织内部管理相对滞后,经济效益还达不到理想状况。因此,注重创新,采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转机制,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资源管理和使用效率,是体育经济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尽管体育发展已取得较好成绩,但存在不少问题,如体育产品的种类较少,科技含量较低,层次单一不能满足各类别多层次及多种不同偏好的`消费者的需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调整企业的产品和产业结构,争取自身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在体育用品的材料和功能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去占领国际市场。

(二)政府调控方面的创新。

目前,我国虽然早已经由计划经济时代转化为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其良好的运行状态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体育产业的市场也是如此。为了使体育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应改革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使政府的职能得到相应的转变,即用宏观调控来替代现行的微观管理,由间接管理来代替直接管理体制。

(三)体育产业人才方面的创新。

体育产业创新人才的匮乏是影响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强化体育产业人才创新方面的培养,以最快的速度培养出质量合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具体方法是体育部门可以通过联合高等院校一起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定期地对在职的相关体育经营管理者进行专业培训,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他们去国外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学习和交流,促进与发达国家体育组织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水平,增强体育产业组织竞争力,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建设市场体系方面的创新。

市场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育的载体,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起点、为目标,研究市场顺应市场、开拓市场。要狠抓市场体系建设,以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证券市场、广告市场等,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规划方案方面的创新。

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划方案,应该有所创新,根据各体育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规划。在中小型体育企业的规划中,要注重管理机制的完善,产品质量的提高,主要是为满足国内对体育产品的需求。而大型体育企业的规划方案,应该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为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体育产业面向世界,会大大地促进其经济发展。政府应对大型体育企业实行政策扶持,如出口优惠政策条件,税收政策等。具体的政策扶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二是要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

三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

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盘活存量,集中建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六

摘要:金融对于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金融行业的稳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笔者就市场经济对于金融行业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认识,并主要从市场经济对金融行业的规范性、金融行业对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行业出现的问题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市场经济金融行业影响。

对于金融产业而言,简单的讲就是资金与银行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工业生产的经济之外,我们基本上很难再找到其他与经济相关的非金融领域了,所以金融业几乎渗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商品在生产、流通和销售方面都能遵循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的重新配置资源,这种非人为因素的操作使得人民的需求对市场的需求更加的合理,这对于金融行业的规范是很重要的,避免了金融业被人为操作的可能性,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金融产业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明显的,尤其是在规范性方面,目前,金融产业主要包括银行保险业、信托产业、证券投资业和租赁服务业,这是目前最普遍的金融产业了,而这些产业看似和百姓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放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关系和影响程度就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让整个社会的货币和物质交换更加符合人民的需求状况。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对于任何商品而言,人民需求旺盛程度越高,产品的销售也就越好,而对于同一类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决定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的群体数量,所以对于同一类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也受到消费群体的影响,这本身就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虚拟货币支付和现金支付更加的频繁和庞大,这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当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以为无论是虚拟货币支付还是现金支付,都需要有庞大的服务团队来为各种交易提供保障,比如说在目前银行服务当中的电子汇兑,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时期,往往支付方在完成转账之后,需要好久才能到账,而现在及时转账及时到账,让许多交易变的更加的快捷,且过去大多数商家都需要为完成一笔交易在银行排队等候,而现在通过网络交易,可以瞬间完成,这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行业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业务的种类到业务的范围也都在随着人民的需要不断的完善。如果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那么势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这是任何一方都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也是一种推动和促进。

金融业的发展也显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在大多数百姓的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升,百姓在理财方面越来越关注,所以金融行业当中的投资债券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一项居民理财现状调查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都知道通过银行或者债券公司来把自己空闲的资金保值或者想办法让他们升值,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认为存银行符合自己的需要,还有已部分人坦言自己没有过多的空闲收益。这说明大多数人度知道理财的重要性,都希望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更多的收益,这是金融产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各种投资服务项目才应运而生,对于到底是先出现了这些服务项目还是先有了人们的.需求观念转变,笔者认为是先有了这些服务项目,往往这些金融服务项目都有一定的市场前瞻性,在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人们在这些方面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的时候,这些项目的出现,让一部分人眼前一亮,有了更多实际的想法,这些想法也从原来的朦胧状态变成了真实可见的、可以实施的想法,所以我们说金融业的发展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对这些项目的需要,当然,如果市场的发展在前,而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滞后,那么市场的发展要想注入新的活力就会变的更加困难。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金融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满足市场的要求,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包括:伴随着服务项目的不断增加,快捷和高效成为这个行业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人们越来越发现,安全成为影响金融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金融业当中的网络服务项目,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相关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从信息泄露到各种诈骗,这些原本和普通百姓没有联系的事件都在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而层出不群,这对于监管部门而言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也对金融服务行业的操作规范和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广告式的金融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百姓往往在选择中很难甄别,在现有的很多金融服务类项目中,各种虚高的广告让消费者很难对服务内容有彻底的了解,这也导致许多金融纠纷案件的发生。

笔者相信,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让金融业的发展内容更多,服务也更加人性化和到位,反过来讲,金融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则,任何一个服务项目的推出,反映出的是这个项目在市场中的需求比例和需求层次,只有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项目才能最终生存下去,这也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所以,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有完善的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而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必须有同等程度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二者之间必须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谁偏离了方向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2]李伟明.对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4年02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七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名:

马菡蔚。

系:

外国语学院。

级:

11级。

业:

商务英语a班。

号:

20110461109。

提交日期:

2013年11月1日。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通过市场经济机制、政府管制机制和文化渗透机制,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念更新、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体制和民主法治国家,保持我国社会政治稳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新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以新科技革命为动力和基础,彻底打破各国国家之间的自然和社会界限,把这种无限创造力进一步扩大到了全球范围,但是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它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国际经济政治的不稳定状况,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新科技革命固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也使我国社会发展遭遇巨大的冲击,人口多、底子薄等发展劣势日益彰显。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高科技竞争格局之中,我国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还不具备绝对竞争优势,仍然存在着许多高科技风险和隐患。这从根本上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威胁。

(二)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这必然同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产生根本性的冲突和尖锐的斗争。西方国家始终妄图以自由市场民主模式取代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其西化、分化中国的和平演变攻势从未停止,反而借经济全球化之名,变本加厉愈演愈烈。其实质是要瓦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摧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这是对我国政治稳定的一个最大的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

一、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全球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更进一步加剧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政治不稳定发展状况,这也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与政治稳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统一和国家安全,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政治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方式和特点。

当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在影响的方向上是国际国内双向互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经济政治发展也对国际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二,在影响的内容上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叉渗透、相互转化和全面扩展的一体化发展态势。经济全球化直接地推动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世界一体化,不仅是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而且是一个国家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一体化发展。第三,在影响的机制上是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既有功能性影响,更有结构性影响,是一个结构功能关系的整体互动或者制度化发展过程。第四,在影响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并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既有破坏安定团结的不利一面,也有促进政治稳定的有利一面。总起来看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但是不利因素具有巨大的破坏性。第五,在影响的趋势上是政治稳定与政治不稳定交替发展。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对策选择。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实现和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我们提出以下的对策选择。

(一)不断解放思想,实现观念更新,这是我们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条件。

首先,必须树立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稳定观。在全球化条件下,要维护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必须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和保持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实现国内政治稳定为基础,争取实现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同时积极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化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和作用,在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中保证中国社会与政治的稳定发展。其次,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社会稳定大观念,实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全面稳定与协调发展。

(二)是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社会政治稳定的政策调整,这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关键。

首先,必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实行对外开放,全面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走一条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不断实行中国社会与世界发展之间良性互动、全面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按照wto的基本法律框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促进现代化建设。其次,不断地调整我国国家安全战略、改革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合作机制。要不断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国家安全合作的国际经济基础。

(三)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坚定不移地走制度创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型体制,是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

首先,坚持走制度创新全面发展的新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实现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其次,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快新一轮体制改革的步伐。要及时抓住当前世界发展的有利时机,争取在2010年左右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文化新型体制。其次,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结束语:积极探索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发展规律。

可以肯定,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何应对这些机遇与挑战是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研究的课题。无论如何,我们要抓住这些机遇,也要积极的面对这些挑战。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可以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实现世界与中国之间的均衡发展,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并达到长治久安,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性质和特点,积极探索和运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的发展规律,把中国社会推向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和文明的发展道路。本文的研究仅是一个开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不断开拓,取得更加可喜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黄高晓。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j]。社会主义研究,1998,(5)。(19-37)[2]马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00.(140-146)。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第194页。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八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结果,它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o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在资本主义主导之下进行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延伸,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面临较大的困难与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从根源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与载体。

(一)经济全球化的理解。

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比如:经济危机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波及,会严重地影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2.经济全球化使得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发达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被削弱。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总体而言,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4.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人感到不安和对未来信心不足。市场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基础上的市场扩张、城市化、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富者的过度消费及其消费模式的“传染”、“普及”效应,是地球环境退化和恶化的主因。

四、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措施。

1.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加强联合自强的趋势。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并且在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国家中,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并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

2.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保证经济安全。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发展中国家还应进一步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心得:“9·11”事件之后,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加,非传统安全问题中的威胁因素增大,使国际安全形势较以前更形复杂。但从总体而言,世界的基本格局和国际形势的总趋势并未改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冷战结束以后,随着苏联的解体和雅尔塔体制的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仅存的超级大国。“一超多强”的国际基本格局的轮廓初步显现,世界也开始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9·11”事件虽然使美国受到沉重打击,但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从综合实力来看,美国的惟一超级大国地位并未动摇。欧盟、日本仍然具有相当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惟一能在军事上同美国抗衡的国家,并有着巨大潜力;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在迅速增长,国际影响日益增大。各大国之间存在着利益交合点和冲突点,力量对比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平衡。

布什政府上台以后,奉行单边主义政策,与其他大国的关系趋于紧张。“9·11”事件使美国在战略上和策略上不得不作出某些调整,包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其他大国的态度,将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向合作和稳定的方向调整。美欧关系、俄美关系、中美关系都发生了一定变化。“9·11”事件并未导致大国的正面对抗或国际力量的失衡。

总的来说,在世纪交替的这一时期,大国关系呈现这样一些特点:

1大国间尽管仍存在各种分歧和利益冲突,但已不再是全面对抗性质,各国在不同程度上也避免采取这种态度。

2各大国间的经济联系更趋密切,你中有,中有你,共同利益领域增多扩大。

3国际关系中的零和性质在降低,共存多赢和两败(或几败)俱伤的性质在增大。这一特征使国家间趋于通过对话、协商、谈判等政治方式解决问题,避免走向极端。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九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始终保持着一个不曾改变的局面,而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社会经济的走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更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首要解决对象。

因此,只有农村得到迅猛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才能被有效地带动起来,城乡的距离才能不断地靠近,以至于我国整体的社会经济才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但是,寻求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方案任重而道远。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引言。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奠基石,更是提高我国人民经济水平的前提条件。

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与科学技术双重革新的带动下,农村经济正一步步的向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坐标上迈进,可以说,农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1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1.1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

只有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得到保障。

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根本无从谈起。

1.2城乡经济一体化。

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明显,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将会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他们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优化组合,而这是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前提条件的。

换句话说,城乡经济一体化会带动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使其优化组合的水平提高。

由此可见,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

2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农业专业知识的范围日益扩大。

随着农业产业的扩大,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也开始扩大其研究领域,在日益丰富的知识领域,各学科不断加强联系,引入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概念,提出更强有力的理论和方法。

(2)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断趋于国际化。

近几年,我国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是有目共睹的,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大,使我国必须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知识逐渐外延。

现如今,绿色食品已经是人们生活意识当中的高质量食品要求,绿色食品的来源首先就是农业产品。

(4)农业经济管理中环保意识开始渗入。

仔细分析世界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知道,全球化的知识产业是各个国家的首要关心问题,但是最为热门的问题还是对于环境的保护问题。

3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延续过去保守的思维模式,遇到困难坐等帮助,不能主动的想出解决办法。

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不够,农民对科学技术与科学信息带来的影响收益还不够多,导致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获取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向的平台较小。

4提高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对策。

4.1实行项目化运作。

借助城市工业技术、人才、资金、物资、设备等生产要素,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断谋划和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吸纳外来投资,激活民间资金,进入规模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等领域,建大基地,办大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借助外力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使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4.2实行产业化经营。

用抓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应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以工业化的组织方式为手段,围绕市场需求,引进高新技术,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组织农业生产,搞活农产品流通,全力推进农村的产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4.3必须实行市场化营销。

农业实行市场化营销,不只是一般地抓农产品销售,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市场需求的调研预测,选准目标市场,调整农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同时创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秩序。

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

5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农业经济的稳定与提高是加快国民经济的基础条件,农业经济发展的快慢,事关全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首先,农业发展方向要明确,要切实有效的解决国民一直关注的“三农”问题,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拓展农业经销范围、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合理化权益、提供劳动力就业等为主要目标,以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将产品与技术进一步的融合在一起,让新时期的农业经济走上技术化、一体化、多元化的道路。

5.1推进农业经济一体化进程。

由农村走入城镇,再由城镇走入城市,这一步步的迈进,我国人民的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上来,农业产业才能脱胎换骨的屹立于经济高山之上永推不倒。

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5.2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

全力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所谓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来推动,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围绕市场需求,把优质、多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引进推广,进而达到品牌产业。

5.3推动农业经济工业化进程。

运用工业理念在农业领域内进行生产、营销和管理,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就在于如何将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工业化思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先锋军。

另外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一切为民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服务和舆论环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6结束语。

综合上述,新时期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事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跳出“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观念和机制发展农业,走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发展路子,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印文.探讨当代农业经济管理[j].农业科技,2012,11(49).

[2]李丹霞.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商业,2012,14(30).

[3]张峰.如何加强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34(12).

[4]王权.浅谈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1,129(102).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农业也不断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为使我国的农业水平进一步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要认真分析我国的农业现状,并且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改革,最终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实力。

我国的三大产业是工业、农业、服务业,而作为三大产业中的基层产业,农业已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基础建设工作。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十

1.小学数学是大众的数学。

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人人需要用到数学知识,那么,数学教育应该为大众服务,满足不同领域的人对数学的不同水平的需求。结合这个不同的需求,数学教育有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之别。数学精英教育以培养数学方面的专门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复杂的逻辑推理或者深奥的数学理论。而小学数学则是从人的生活需求出发,强调数学与大众生活的本质联系,以促进大众数学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2.小学数学不是科学数学。

科学数学的'内容是复杂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需要对相关的定理和法则进行严格的推证,以精确阐明某些数学理论或者空间结构为目的。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以学生乐学、活学为目的,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不是为了验证数学理论,而是用数学知识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生的思维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要体现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而且,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否则小学数学教育将背道而驰。

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1.综合性的教学内容。

综合性是基于小学数学属于小学生自己的数学,表现为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可以解决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学生社会认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学好数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内容上要涉及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他们去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其次,小学数学改革要体现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人文关怀,以鲜活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心灵是新课标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入情感激励的语言,有亲切的问候,有谆谆的告诫,给予学生关爱。如,有的教师在数学课上,经常用这样的语句:“仔细审题,你会有出色的表现,相信自己的实力。”事实证明,这个老师的课堂氛围是和谐的、温馨的、积极向上的。

2.可以应用的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的应用性是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实用价值的体现。新课程下的小学生,在学会书本知识后,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提出、思考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善于主动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对书本知识简单记忆和模仿少。

3.开放的课堂。

小学数学的课本知识大多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印证的例子,那么教学活动就可以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教师可以由现实生活的例子导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开放的课堂在数学考试中也要力求具有开放性,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出不同的解答,鼓励答案的非唯一性。

4.不可缺少的教学实践。

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新课本的要求,也是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的。但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继承,而忽视了教学实践。无论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可以验证数学知识,进行数学创新,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十一

本文聚焦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变化特征,在次贷危机下所受的'冲击和最新趋势.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转型特征从较粗放的全方位.多元化拓展向有选择地发展核心业务转型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日趋激励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国际大型主流银行通过有针对性地剥离,外包非核心业务,不断拓展,并购来巩固核心业务,业务战略定位从较粗放的全方位、多元化拓展开时向有选择地发展核心业务转型.

作者:杨金荣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人民大学刊名:银行家pku英文刊名:thechinesebanker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十二

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历史层面,分析和研究银行并购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银行并购呈现如下特征:。

(1)并购主体由过去的弱弱合并和以强吞弱逐步转向强强合并。从历史上看,银行并购的基本特点表现为:一是弱弱合并。众多的中小银行为抗御经营风险或防止被大银行吞并,往往采取合并策略,以增强竞争实力。二是以强吞弱。以强吞弱、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法则,正在这一法则的作用下,银行规模才由小到大、银行组织结构也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起来,以致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了金融垄断,出现了以金融寡头为基本经济特征的后资本主义现象。然而,20世纪90年代的银行并购,基本上以强强联合为主。

(2)并购的跨度由过去以国内并购为主逐步走向跨国并购。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展的新闻公报合并,19全球银行业跨国并购总值为700亿美元,占当年全年银行并购总值的37%,1998年这一比例已上升为41.3%。203月,芬兰与瑞典合资银行梅里塔———北方银行和丹麦第二大银行———丹麦联合银行宣布合并,组建北欧最大的银行。合并后的新银行集团总资产为1700亿美元,总部设在瑞典。新银行将拥有芬兰40%、丹麦25%、瑞士20%和挪威20%的市场份额。新银行还计划以每股44挪威克朗的价格收购挪威信贷银行的全部股份,以进一步拓展北欧市场。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在进行国内并购的同时,也纷纷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吸引欧美银行参股或收购本国金融机构,欧美银行也把握危机后亚洲金融机构市值下跌以及金融从谷底逐步复苏的良好契机,大举并购亚洲有经营特色、有发展前景的中小金融机构。

(3)并购形式由过去比较单一的横向并购开始向混合并购转化。历史上的银行并购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以减少同业竞争对手,扩大对相关市场的占有和控制,增强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垄断利润。然而,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和监管条例的变化,近几年的银行并购出现了新的跨行业并购态势,使分业经营的银行逐步向多功能的“金融百货公司”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银行中,有83%从事保险业务,资产在10~100亿美元的银行中,这一比例为60%。1998年4月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属于商业银行与保险服务机构的合并,合并后的经营范围涵盖了银行存贷、消费者融资、信用卡、投资银行、证券经营、资产管理、地产保险及人寿保险等业务。

(4)并购策略由过去的恶意并购、强制并购为主转向主动合作和自然并购。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银行并购浪潮一改过去依托市场进行血腥吞并,在并购和反并购大战中进行搏杀的做法,更多地采取出于战略动机开展的战略联盟,这种并购不是以一方战胜另一方为主要特征,而是强调主动接触、充分酝酿、积极协商、认真筹备,强调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通过银行间的战略联盟,一方面可以避免龙虎相斗、两败俱伤,造成不必要的利益损失和市场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分担成本与风险,集中资源优势,增强资产与业务品种的联系和契合力,将同类竞争演变为局部的内部联合。

(5)并购的地区由美国延伸到世界各地,欧亚成为银行并购新的风景线。美国一直是银行并购的大国,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直接投资和相互并购成为热点,而且推动了欧盟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跨国并购。据英国《银行家》杂志报道,年按一级资本排名的世界前25家大银行中,欧洲以12家之多占据近半数,其中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荷兰的国际银行集团、瑞士的瑞士联合银行、英国的巴克莱银行和德国的德意志银行资本总额增加均有并购背景。1997年以来,受亚洲金融**的影响,亚洲各国出于拯救本国经济的考虑,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不断涌现,并购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可谓史无前例,仅1998年一年中,涉及亚洲各国的银行并购案例超过100起,除日、韩、泰等国外,印度尼西亚就有10数起并购行动,包括1998年12月将印尼国家建设银行、印尼进出口银行、国家商业银行和印尼发展银行合并组建为曼迪里银行。年2月中旬,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出台了金融机构的合并方案,决定将全国54家银行合并成10个银行集团。就连鲜有并购活动的拉美地区近年来也冒出了55家银行并购行动,并购总值超过53亿美元,影响较大的如巴西布拉德斯科银行和巴西国家信贷银行的合并。

(6)并购的具体目标和功能日趋多元化,以小搏大的杠杆收购和依托并购进行投机的色彩明显弱化。20世纪90年代的银行并购浪潮,从战略指导思想上看,主要是为了增强银行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着眼于进一步改进、完善银行的服务手段和金融工具,形成新的技术、产品和市场优势,并购的具体目标包括调整结构、争夺市场、降低成本、获取技术等,银行并购趋于务实,并具有战略意义。而那些出于投机目的而进行的并购和通过中介产权交易谋取暴利的银行并购比较少见,特别20世纪60年代曾风行华尔街的利用杠杆收购进行以小搏大的风险交易已基本退出银行并购市场。

(7)并购成为银行危机处理的重要方式。银行并购可以在健全银行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健全银行与有问题银行之间进行,还可以在有问题银行之间进行。银行并购与银行危机可以没有关系,但从国内外实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银行并购与银行危机有关,并购是银行危机处理的重要方式。具体来说,收购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银行危机处理方式,被收购的银行通常都是陷入危机的银行,收购是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重要方式。兼并通常是健全银行救助有问题银行的重要方式。“兼并是有效企业借以成长的一部分过程,就某一方面而言,它补充了内部的增长,并且可以说是一种文明地改变失败企业倒闭命运的方法”,银行兼并也有同样的功能。人们常有一个误区,就是把“大大合并”理解为“强强合并”。实际上,大未必强,大银行与大银行之间的合并并不一定都是强强合并,而可能是强弱合并甚至是弱弱合并。正在拟议中的日本兴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的合并就并非强强合并。通过银行并购处理银行危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避免银行倒闭,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既防止了银行恐慌,保护了存款人利益,减少了社会震动,又保全了银行的营运基础,保护了银行的“商誉”价值。因此,并购是倍受各国推崇的银行危机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宋金明.日本银行重组格局渐定[n].金融时报,2000—03—28。

2刘娜,刘莉.国际银行业的并购重组对我国的启示[j].财金贸易,1999(12)。

3李良智等,国际银行业并购重组及其对我国银行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7)。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十三

去年离开上海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前往美国继续学习深造的上海人彭爱梅正在考虑明年毕业回国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公司就业,就在不久前,外资企业还是她的头号选择目标,因为他们能比中国国有企业提供更高的薪酬和更多的职业机会。但在2008年末亲眼目睹会计事务所的同事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无情解聘”的景象后,彭表示,自己如今看待国有企业的眼光确实发生了变化。

彭的心理变化并非特例。根据一家在线招聘网站中华英才网()今年8月发布的第八届“2010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的排名,中国本土企业的数量在大学生最渴望就职的企业队伍中呈压倒性优势。根据对中国各地200所高校约20万名大学生的调查,50家“最受欢迎雇主”中有46家为本土企业;去年的这一数字为29家。在这46家中有33家都是大型国有企业,比如中国移动,中国银行和国家电网。

这一择业观的变化还只是中国的人力资源高管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重回快速发展轨道后所需要面对的众多挑战之一。他们认为,当面对中国白领雇员的人才争夺重新开始白热化之后,薪酬和奖励措施以及其他人事管理战略开始展示出一些新的特征。

除了预算压力之外,另外还有必要在人事策略上迅速另辟蹊径是因为中国的白领招聘市场的强劲回暖。在今年上半年,当全球其他经济体仍尚未从危机影响中复原时,中国最大的招聘网站前程无忧网(51job)今年第一季度的在线招聘广告营收总额约合1600万美元(1.1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61%;而其第二季度的营收达到1990万美元(1.35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上涨74%。

薪酬水平和员工流失率也双双呈现反弹。根据全球人力资源咨询和外包公司翰威特(hewittassociates)最近发表的2009-2010全面薪酬和测量报告,中国的薪酬水平在今年增加了8.4%,去年则只有4.5%,而2008年则为10.3%。

在11个所调研的亚太市场中,只有印度市场的薪酬上升速度可与中国比肩。同时,中国大陆地区的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已经十分接近、甚至等同于香港、新加坡和韩国等地的同等职位薪酬,并且有不断攀升之势。据预测,明年中国大陆的白领薪酬水平涨幅有望重新超过9%,其中,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涨幅最高。

不仅如此,翰威特还表示,人事经理面临的老问题又重新浮现:中国市场的平均员工主动离职率从2001年的8.3%一路攀升至2010年的16.7%。许多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士表示,今年以来不断攀高的离职率和去年部分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大幅裁员措施有关。尤其是部分跨国企业为了应对其国内市场或某一业务链的惨淡业绩而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平均实施激进的裁员措施,使得公司的声誉受到了一定影响。

这也正是马士基航运中国公司华东区人力资源总监荣涛(craigrong)正在考虑的问题。全球航运业和能源业巨头丹麦马士基集团在其105年的运营历史中因金融危机而首次遭遇财务赤字,其2009年财报显示集团净亏损10亿美元,并在去年于全球范围内裁员20%。目前马士基集团在中国共有雇员1500人。

尽管集团在今年上半年又重新盈利25.2亿美元并在8月份向市场提供了一个乐观的全年盈利预期,荣涛表示中国地区在今年初已经开始感受到员工流失率增高的困扰。“去年是公司百年历史上所遭遇的第一次亏损。裁掉如此之多的员工和关闭部分海外运营机构或许有助于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表现和提高产能,然而一旦重新开始招聘,却将有损于公司在求职者心中的形象。”

同时,他指出,“我们并不是唯一受此影响的企业。很多在去年大幅裁员的在华外企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而很多中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出于各种不同原因,没有在金融危机期间采取如此激进的裁员方式。”

这场金融危机无疑令很多企业不得不更加重视企业固定成本中的一个重要来源――员工薪酬,翰威特的雇员研究首席顾问蒂姆・格罗瓦(timglowa)认为。他说,越来越多的像荣涛这样的企业人事经理正在设计新的薪酬解决方案,并在福利部分(从住房补贴到养老金)的设计中吸收更多的员工选择意见。他估计,采取这种更加重视和采纳员工自身意见的方法,将帮助企业在福利开销上获得更有效的成果。

毕竟,格罗瓦表示,“在一个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为员工提供更多价值的同时又能省钱,比如说节省10%的预算。因此,把员工的优先需求考虑在内的全面薪酬项目(totalrewardsprograms)正在得到更多的重视。”

但薪酬并非全部。尼科・范・达姆(nicovandam),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合益集团(haygroup)上海分公司的高级顾问表示,“尽管高额工资能够在最开始吸引人才加入,但却不足以留住人才。”根据合益集团的调查,当被询问为何选择留在一家公司时,中国的雇员将领导力、对员工的尊重和认同,以及工作-生活的平衡作为三大主要原因,排在了现金薪酬之前。而其他因素,比如职业发展机会、工作环境、以及公司特质也很重要。当调查及员工为何要离职时,领导力水平低下,以及缺乏及时的职业发展机会,则成了员工离职的最主要两大原因。这项调查给在华经营的企业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范达姆说道,“那就是,工资开得再高,也不能阻止人才向外走。”他认为高水平的领导力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中国,如何提高领导力水平在长期以来被企业所忽略,不过这一现象正在逐步改变。”

王国平是一家日本消费品企业中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该公司在中国市场拥有约35亿人民币的年销售额和员工4000余人。他认为,“我不相信员工离开某家公司仅仅是因为钱的原因。高薪酬的手段不能完全解决高员工流失率的问题。”

但是虽然薪酬不是保留员工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当面临招聘新员工时,它又变得相对很重要了。合益集团的调研如是显示。王国平和其他人事管理专家认为,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虽然利用薪酬来吸引求职者仍不失为颇具诱惑力的手段,但是人力资源经理更应当注重营造企业文化的其他方面,以及考察奖励措施是否的确在鼓励生产力和员工敬业度的提高。

重新设计一套薪酬体系来应对一个新的,危机后时期的就业市场将会要求公司自问一些艰难的问题,甚至进行自省。“当你在谈论如何吸引和留住员工的时候,你必须自问,公司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理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及行政部总经理华伟庆(wilsonhua)表示。理光(ricoh)是一家总部位于东京的办公自动化企业,在中国共有员工约1万名。

这也包含质疑简单地采用基于业绩评估的薪酬体系。华伟庆指出,过去十年以来,很多中国企业对于引进欧美式的管理风格极为热衷,比如基于业绩的管理制度和不留情面地执行末位淘汰制。“但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这种模式是否能够在中国真正有效,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华伟庆认为,过度依赖于量化评估的公式来对员工进行管理,而不对公司文化等软性领域保持足够的重视,将使得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脆弱,并对员工跳槽率推波助澜。“因此我不认为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方式。在中国市场中,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才是关键。”

很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进一步恶化。他表示,有些在华企业表现地更好一些,比如他们通过减少薪酬水平但不裁员的方式来团结员工,鼓舞士气。他强调说,“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坚持绩效管理的同时,建造起具备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

华伟庆目前正在为他的日本雇主制定一份为期三年的人力资源战略,希望能够在公司内部营造大家庭的氛围,配以精心规划的薪酬及奖励结构,从而进一步巩固公司与员工之间的纽带。这份多层次的战略包括面向所有员工的人才发展与培训制度,以及全新的员工胜任力模型,并与更加合理的薪酬结构相结合。同时还将逐步实施新规划的人才保留及奖励计划,以便留住那些关键人才。

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与时间赛跑。华伟庆表示,“我们需要时间去制定战略、建立体系,需要时间在公司内部就新战略进行沟通以获得理解和支持。但是,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我们只有与时间赛跑。”在中国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他相信,一套更具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十四

国际采购是指利用全球的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去寻找供应商,寻找质量最好,价格合理的产品,经济的全球化,使企业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新世界和新经济秩序中生存与发展,采购行为已成为企业的重大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讲,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一个企业成为利润的“摇篮”,同样也可以使一个企业成为利润的“坟墓”。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讲过这样的话:“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以及跨国集团的兴起,围绕一个核心企业(不管这个企业是生产企业还是商贸企业)的柚只蚨嘀植品,形成上游与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上游与下游企业涉及到供应商、生产商与分销商,这些供应商、生产商与分销商可能在国内,也可能在国外,在这些企业之间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运作.

而这种供应链的理念与运作模式,使采购成了供应链在系统工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采购商、供应商不再是单纯的一种买卖关系,而成了一种战略伙伴关系。

进入国际采购系统,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一环。不论是建立企业自身的区域性或全球性采购系统,或进入跨国企业集团的供应链,成为稳定的供应商或销售商,还是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采购中心的供应商、成为联合国采购供应商、成为国际采购组织和国际采购经纪人的供应商。这些是各个货主企业的终极追求,要进入国际采购系统,首先必须了解国际采购的特点、趋势,才能因势而动进入国际采购市场。

趋势一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

在商品短缺的状态下,为了保证生产,必然形成为库存而采购,但在如今供大于求的状态下,为订单而采购则成了一条铁的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库存是企业的万恶之源,零库存或少库存成了企业的必然选择。制造订单的产生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可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准时化生产系统jit(just-intime)是近四十年来由日本企业首创的一种新的生产管理系统,最早使用这一系统的公司是全球知名的丰田汽车公司。jit系统是指企业在生产自动化、电算化的情况下,合理规划并大大简化采购、生产及销售过程,使原材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进入市场能够紧密的衔接,尽可能减少库存,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目标的一种先进生产系统。

jit采购是jit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jit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内容——jit系统循环的起点;推行jit采购是实施jit生产经营的必然要求和前提条件,根据jit采购原理,一个企业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把需要的物资采购到需要的地点,这种做法使jit采购成为一种节省而有效率的采购模式。

jit采购的七个特点是:合理选择供应商,并与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供应商进入制造商的生产过程;小批量采购;实现零库存或少库存;交货准时,包装标准;信息共享;重视教育与培训;严格的质量控制,产品国际认证。

而实施jit采购的优点在于:

1、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原材料等物资的库存。美国著名的惠普公司在实施jit采购模式1年后其库存降低了40%,而据国外专业机构测算,40%的降幅只是一般水平,有些企业的降幅甚至达到85%;生产企业库存的降低有利于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同时也有利于节省原材料等库存物资占用的空间,从而降低库存成本。

2、提高采购物品的质量。据估计推行jit采购策略可使质量成本减少26%-63%。

3、降低原材料等物资的采购价格。例如生产复印机的美国施乐(xerox)公司通过实施jit采购策略使该公司采购物资的价格下降了40%-50%。

4、推行jit采购策略不仅节约了采购过程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资金、设备等),而且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企业的适应能力,例如惠普公司实施jit采购后劳动生产率较实施前提高了2%。

趋势二对采购商品的管理到对供应商外部资源的管理。

由于供需双方建立起了一种长期的、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因此供需双方可以及时把生产、质量、服务、交易期的信息实现共享,使供方严格按要求提供产品与服务,并根据生产需求协调供应商的计划,以实现准时化采购。最终使供应商进入生产过程与销售过程,实现双赢。

零缺陷供应商战略是目前跨国公司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共同战略,是指追求尽量完美的供应商,这个供应商可以是生产商,也可以是分销商。在选择供应商时也要考核这个供应商所在地的环境,即我们常说的跨国采购的四个基本要素,即价值流、服务流、信息流、与资金流。

“价值流”代表产品和服务从资源基地到最终消费者整个过程中的价值增值性流动,包括多级供应商对产品和服务的修改、包装,个别定制、服务支援等增值性活动。

“服务流”主要指基于客户需求的物流服务和售后服务系统,即产品和服务在多级供应商、核心企业以及客户之间高速有效的流动以及产品的逆向流动,如退货、维修、回收、产品召回等。

“资金流”主要是现金流动的速度以及物流资产的利用率。

趋势三传统采购到电子商务采购。

传统的采购模式的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进行商业交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中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传统的采购模式采购过程是典型的非信息对称博弈过程。其特点是,验收检查是采购部门的一个重要的事后把关工作,质量控制的难度大;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时期的合作关系,而且竞争多于合作;响应用户需求能力迟钝。

电子商务采购系统目前主要包括网上市场信息发布与采购系统、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进出口贸易大通关系统以及现代物流系统。

跨国集团在网上采购商品时,启动网上电子市场有以下主要类型:

英式反向拍卖(英式拍买):最早的拍卖起源于英国;英式拍卖中由卖方决定底价,启动市场,随着市场的延续,多个买方不断升高自己的购买价格,直至没有更高的买价出现,市场关闭,出价最高的买者胜市。

询价、询盘:网上询价市场类似于英式反向拍卖市场,不过市场竞争规则更宽松一些,卖者除去报价(和报量)外,还可投报其它附加条件,(如对交易的售后服务的某些要求和承诺)。这些附加条件往往加密报送买者,并对其它报价者保密。询价市场关闭前专门设置了静场期,以便买者考虑和评价卖者的附加条件(因此,并不一定是报价最低者胜市)。

公开市场与封闭市场:在(英式)拍卖中,由于市场操作的高度公开性,市场竞争价者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独立性,即某一买者的报价和数量信息立即被所有竞价者知晓,为了加强竞价者市场行为的独立性,避免恶意吵作,就出现了封闭式拍卖(拍买)市场,每个参与者的报价和报量信息对其它参与者是保密的(例如:可以使用加密电子邮件发送这些信息)。这种封闭式市场的组织者必须严格按市场竞争规划判决胜市者。在电子市场中,这种组织者经常由计算机(网络服务器)承担,运行按市场竞争规则编制的软件,自动启动市场,延续市场竞争,直至清除市场,最终决定胜市者,淘汰违规者。

单宗反向拍卖与打包反向拍卖:当网上国际贸易只涉及一种商品时,称此种国际贸易为单宗(商品)贸易。当一起国际贸易涉及多种商品时,称此种国际贸易为(商品)打包贸易。网上打包国际贸易较网上单宗贸易的特征主要在于:

买方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把多种商品打包购买,只需一次性启动网上市场,统一完成交易,这比各种商品分别购买,多次启动网上市场,寻求多个供货商(卖家),要节省买方的许多时间和精力,提高购买的效率。

卖方有更多的竞争空间。打包贸易时,买方只统一开出打包价(整包的购买价)和各种商品的购买数量,卖方可在各种商品单价中进行多种组合,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网上竞价。这种更大的竞争空间,使得买方更乐于参加网上竞价。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的本质在于竞争,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可用单位时间内(例如,一小时内)总报价次数与市场参与者的数量之商表示竞争程度愈激烈。

趋势四采购方式单元化到多元化。

传统的采购方式与渠道比较单一,但现在迅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表现在全球化采购与本土化采购相结合。

跨国公司生产活动的区域布局更加符合各个国家的区位比较优势,而其采购活动也表现为全球化的采购,即企业以全球市场为选择范围,寻找最合适的供货商,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地区。

其次表现在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采用集中采购还是分散采购,要看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目前总的趋势是:采购职能倾向于更大程度的集中化;服务性企业采用集中采购比制造业企业要多;小企业采用集中采购的要比大企业多;随着公司大规模的跨国并购,更多的公司采用的是集中化分散采购的办法;组织结构扁平化必然导致企业控制权的分散,所以本土化的市场采购权在一定程度上向下分散;对于相同的常规需求和服务采用集中采购的办法。

第三是多供应商与单一供应商相结合。在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均采用多源供应即多供应商战略,在一个供应商那里的采购订单不会超过总需求量的25%,主要是为了防止风险,但也不是供应商越多越好。

第四是制造商采购与分销商采购相结合。大型企业因为需求量大,往往采取从制造商直接采购,而一揽子供应合同或jit采购(即准时采购模式)往往依赖实力很强的分销商对大量小额订单集中处理。

最后一种方式是自营采购与外包采购相结合。

趋势五普遍注重采购商品的社会责任环境。

据统计,全球超过200家跨国公司已经制定并推行公司社会责任守则,要求供应商和合约工广遵守劳工标准,安排公司职员或委托独立审核机构对其合约工厂定期进行现场评估,即我们常说的工厂认证或验厂。其中,家乐福、耐克、锐步、阿迪达斯、迪斯尼、美泰、雅芳、通用电气等超过50家公司已经在中国开展社会责任审核,有些公司还在中国设立了劳工和社会责任事务部门,根据专家估计,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已经有超过8000家企业接受这类审核,超过50000家企业将随时接受检查。

一些出口企业还深有感触地说,如今,不搞好劳工标准(包括工人的年龄、工人的工资、加班时间、食堂和宿舍条件等人权),简直没有办法和大公司做生意。目前,中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服装、玩具、鞋类、家具、运动器材及日用五金等产品,都受到劳工标准的限制。

美国、法国、意大利等传统中国轻工业国产品进口的贸易组织正在讨论一项协议,要求中国所有纺织、成衣、玩具、鞋类等产品的企业必须事先经过sa8000标准的认证(即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否则就要联合抵制进口。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是全球第一个关于企业道德规范的国际标准,也是继绿色壁垒之后发达国家设置的又一个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其宗旨是明确生产商和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同时提高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扭转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价格较高导致部分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不利局面。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十五

新中国经济发展呈现阶段性、周期性、循环往复性的特点,是在逐步摸索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回顾反思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谢可凌作者单位:聊城市委党校,山东,聊城,25刊名:桂海论丛英文刊名:guihaitribune年,卷(期):19(4)分类号:f12关键词:中国经济回顾启示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十六

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将经济管理作为重点,才能有效控制企业内部经济,在开展各类经济活动时才能有效控制资金,将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对以往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总结,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促进企业顺利发展,当代经济管理实践中,应该充分吸取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传统经济管理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家国同构”,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可以说农业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我国古代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国家经济管理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式,在封建君主制度的影响下,社会中的经济管理结构的核心都是亲缘,结构中有着明显的家族意识。其次管理思想中明显重农抑商,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当时社会中的.经济核心是农业,另一方面,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价值观中都表现出明显的重农抑商,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是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对经济管理产生了一定的教化作用,提倡“人人平等”,要求社会中的所有人“均贫富”,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违背的[1]。

(一)对当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已经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仍旧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仍旧是国家经济结构中的主体,因此,政府必须将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由于古代发展社会经济中一直将农业作为根本,因此小农意识比较强烈,体现出明显的“中庸思想”,发展过程中较为保守,这种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就表现出明显的弊端,缺乏大胆创新,因此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应该在原本求稳的基础上敢于创新,用科学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作为指导,促进农业经济稳健、快速发展[2]。

(二)对供求活动的启示。

供求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有需求才有供应,商品才能流通,社会经济才能实现发展,经济管理活动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供求活动的开展,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对物品分配进行管理,还要对物品消费进行管理。社会分工会受到社会背景以及经济条件的重要影响,因此在管理供求活动时不能将精力放在某个点上,而是要放在整体布局上,使经济产业结构保持平衡。总而言之,就是要对供求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包括生产全过程和流通全过程,突破模式化的束缚,维持供求关系的稳定,促进当代经济健康发展。

(三)对货币金融的影响。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一般将价格管理作为货币金融管理中的重点,政府会对金融货币制定官方价格,例如,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会将谷米当做基本的价格单位,这也是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出现了,经济交易中都将货币作为基本单位,贷款以及利息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应运而生。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旨在从中吸取经验,为当代社会经济管理实践做出正确引导。企业经济管理是当代社会管理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作为基础,并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特征对经济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也就是说,无论现代企业管理做出何种方式的创新,其都没有真正脱离传统经济管理思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革,科学技术为管理思想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新的经济形势也为现代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想在这种形式下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吸取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精华,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技,不断提升自身经济管理水平。

三、总结。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形势有关,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当代经济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应该将传统思想中的精髓与现代社会经济形势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现代经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十七

摘要:与主流经济学相比,演化经济学的发展更具学科的交叉性和思想的多元性,其思想起源于达尔文时代的社会进化思想。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在制度经济学领域获得了正规的学术定义,随后奥地利学派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创新。

近三十年,纳尔逊和温特演化经济学的模型化使其更具操作性,而博弈论分析的引入使其在现代经济学的流派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演化经济学;博弈论;模型化;奥地利学派。

与主流经济学相比,演化经济学更加注重于动态因素的研究。

由于超越了主流经济学完全理性和个体偏好不变得到假设,使得演化经济学方法对于不管是微观还是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更接近于现实。

近年来,使用演化经济学范式研究经济问题的文献也逐渐增多,在理论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对西方演化经济学思想进行梳理,对在今后的的研究中能够更加精准的使用演化经济学这一工具分析问题有促进作用。

一、演化经济学思想的起源:达尔文时代的社会进化思想。

生物和演化论隐喻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其中以德国和英国的发展程度最高。

在德语世界中,有机生物类比采取了许多种形式,跟许多种命题联结在一起,包括对有机主义本体论的描述、对个人所受社会影响的认同、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系统相互依赖的认识以及明确参照有机生物体成长过程的历史“阶段”理论。

在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分析时,可以认为它有自己的意志和想法,而这种意志凌驾于个人意愿之上。

在英国,1870―19间,生物学的化约主义十分常见。

大家普遍相信,社会进步最终取决于人类的基因遗传。

斯宾塞将社会比作一个活着的有机生物体,他认为社会知识追求各自目标的、自我约束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上连接这些个人的社会安排,他强调有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

社会进化思想与当今演化经济学思想相比,显然具有更大的应用范围,同时也更加抽象和概括,但思想的内核都指向了一个问题:制度是否可以设计?如果承认制度是可以设计的便承认了人类理性的超能作用,这便和主流经济学构成了同样的理性假设。

显然,达尔文时代的社会进化思想同时蕴涵了主流经济学的思想内核,比如黑格尔提出的世界历史是一个确定和序列。

二、早期演化经济学思想的流派:制度经济学和奥地利学派。

这里的制度经济学是区别于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它的代表人物为凡勃仑。

演化经济学这一术语最早源于凡勃仑的著名论文《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进化的科学》,而美国演化经济学会也是在美国制度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建立的。

凡勃仑综合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德国历史学派和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

他从本能出发分析社会冲突和社会结构变化,将本能划分为建设性本能和破坏性本能,前者包括劳作本能、闲散的好奇心和父母之爱;后者包络竞赛、好斗和掠夺。

凡勃仑的工具―礼仪、金钱―工业的划分都是在这种本能演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将社会知识分为工具性和礼仪性知识,工具性知识是实用的知识。

他通过这两种知识背后的拥有者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抗衡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这种结构的变化也是制度变迁的方式。

凡勃仑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主义,其出发点是制度作为社会结构的一种特定类型,不仅是一种约束,还能够潜在的改变行为者的目标或偏好。

制度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建力量。

同时,制度是个体在群体交往中的产物,制度不能离开个人的存在。

由此可见,此时凡勃仑的制度观中已经有了朴素的博弈均衡思想的存在。

另外,凡勃仑给出了制度变迁的一个范式,即本能―习俗―习惯―制度的制度变迁演变阶段,其中,习惯和本能是核心范畴,这其中既蕴含了道格拉斯诺斯的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思想雏形,也具备了纳尔逊和温特提到的惯例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的思想框架。

奥地利学派在演化经济学流派中独树一帜,原因在于它的观点与新古典经济学颇为类似,但方法论确实演化性质的。

奥地利学派预设经济行为人是在真实的历史领域中活动的。

这意味着未来的确具有不确定性,他们需要在个人的主观领域中进行经济分析。

与制度主义相比,奥地利学派更倾向于强调历史对个人决策行为的影响,因而可以因之构建经济运用所需的恰当的主观抽象概念。

相应产生的交互作用的复杂性被认为将会阻碍对历史过程进行宏观经济学上的正式描述。

自发秩序被看做是突发的,并内生于惯例、规范、规章、法律和其他制度中的。

因此在制度分析中,奥地利学派重视对新奇、能动性、异质性、过程性这类问题。

三、演化经济学的模型化:纳尔逊和温特的演化理论。

纳尔逊和温特模型化了竞争市场中产生调整过程的机制,从模型化中所得出的结果,不管是与新观点理论的中间主张和终极主张都是相容的,而非冲突,但他们对于古典理论的异议却让人信服。

以产业行为分析为例,他们是以单个企业遵循的决策规则即惯例的用语进行的,产业行为被作为产业中单个企业行为的总和来分析。

惯例是指企业有固定的行事方式,生产、惯例、销售、投资与研发都有一定的惯例,整个企业的运转离不开这些惯例。

企业的惯例与人类的技巧有相似之处。

组织是由个人构成的,组织的行为可以归结为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

理解技巧在个人发挥功能中的作用,就可以理解惯例在组织发挥功能中的作用。

熟练的个人往往不假思索的采取某种行为,而且许多知识是无法言传的。

企业的惯例通常是持久不变,但有时需要适应业已改变的市场情况而作修改,这需要搜寻新的知识和惯例,这就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过程。

企业的惯例犹如生物学中的基因,在经济变迁过程中起作用。

纳尔逊和温特先后使用模型分析了以利润最大化和长期均衡为条件静态选择均衡、企业和行为对已改变的市场情况的反映、演化经济增长和竞争过程中行业结构的变化。

同时,经济变迁的演化还为政策分析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即经济变迁的演化不仅通过市场机制,还通过有意识的社会政策来进行。

该政策观并不等同与主流经济学中的分析思路。

主流经济学认为政策是对市场失灵的补救,政策的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

演化经济学的政策观认为政策的实现受到信息、公平要求和官僚政治的限制,政策的选择很多时候并非最优政策,即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政策,而是“较好”的政策,即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政策。

显然,这种政策观更符合实际情况。

四、演化经济学新进展:演化博弈论制度分析。

演化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的.引入为制度演化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也为演化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将这一分析工具用语制度分析,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中肖特在演化理论观点考察了制度源自理性设计还是演化生成,他通过博弈论模型再现了制度的演化过程,并验证了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

他认为福利经济学必须研究形成社会行动博弈的规则以及有助于决定其结果的那些规则、法律和制度的比较最优性。

培顿・杨认为博弈者不是完全理性且信息不完全。

人们根据有限地数据进行决策,使用简单的可预测的模型,有时候还做一些无法解释甚至愚蠢的事情。

经过一段时间,这种简单的适应性学习过程就能趋同于颇为复杂的均衡行为模式,并把这种思路用于社会经济制度的研究。

他认为制度是由许多个体的积累性经验经过长期发展而出现,一旦他们互相作用结合成一种固定的期望与行为模式时,一种制度便产生了。

同时,这一理论对该过程会遵循的演化路径以及由此产生的制度形式的多样性做出定量的预测。

青木昌彦认为博弈规则是由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内生,存在于参与人的意识中,并且是可自我实施的。

显然,这里的制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外在约束条件,制度主体的经济行为也不仅仅是特定制度约束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而是“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其实质是对博弈均衡的信息浓缩”。

这种关于制度的定义拓展了传统制度的分析范围和精确度。

该制度观引入了博弈论(古典博弈论、演化博弈论和主观博弈论)做为基础分析工具,博弈的主体为一固定集合的参与人,每个参与人面临一个技术上可行的行动集合。

行动集合决定了每个参与人的报酬分配,而决定报酬分配结果的规则称为博弈的外生性规则。

除肖特之外,多数博弈论制度分析者都声称自己是哈耶克主义者,并把自己的博弈论关于习俗、惯例、制度的经济分析的理论任务,界定为对哈耶克思想的程序化。

五、结论。

综上所述,演化经济学思想的演化特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来源于达尔文生物学和进化社会学,其思想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

二是演化经济学的研究经历了从抽象的思想研究到具体的经济现象研究的转变。

三是时至今日,跨学科研究依然是演化经济学研究的鲜明特点。

参考文献。

[1]杰弗里・m・霍奇逊著,任荣华等译: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学的演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理查德・r・纳尔逊,悉尼・g・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7.

[3]杨虎涛:演化经济学讲义―方法论与思想史[m].科学出版社,2011.

[4]库尔特・多鲁弗著,锁凌燕译:经济学的演化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h・培顿・扬: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安德鲁・肖特著,陆铭、陈钊译: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7]青木昌彦著,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十八

在内容和结构体系安排上遵循了以下逻辑思路:证券投资工具(包括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证券市场(包括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证券投资运行(包括有关理论、证券投资基础分析与技术分析等)、证券投资决策以及证券市场调控与管理,努力形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1课程特色。

传统的投资学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方式单一、手段落后,长期停留在静态板书、口头讲解、课堂灌输上,缺乏模拟实践手段和实际操作流程的展示,学生无法获得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目前,大多院校都已建立起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环境。

(1)本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教学,在理论内容上力求全面、完整,理论体系严密,使学生系统接受本课程的理论教育。

(2)本课程注重理论分析的力度和深度,重点讲授金融投资的基础理论、运行理论、决策理论和调控理论,涉及金融投资技术、技巧分析时,在理论上也侧重于理论方法的阐释,以期在理论层次上体现出“金融投资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特点和要求。

(3)本课程注意与金融相关学科如金融经济学、金融工程学、风险管理等理论知识以及数理统计方法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形成较合理的知识结构。

(4)理论课程注意吸收学科最新成果,特别是关注国内外证券市场的发展动态及最新知识,及时补充到课程教学中,尽可能地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理论进展有机结合起来。

(5)精心设计与理论教学的配套案例,运用到教学中。

2基于行业标准《金融投资学》教学。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以及发展,金融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向多元化发展,非常注重金融从业人员的应用能力,注重其对金融市场变化进行决断的胆识、气魄和把握机会的能力。金融市场的需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导向和目标,因此,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金融投资学》,应该在研究金融行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后,增加对多教授理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型,培养学生领悟、理解金融市场的能力,从而达到社会需求的目的。

2.1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填鸭式教学,即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听,这种讲课模式对于《金融投资学》这样的应用型课程而言,不能达到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而应该提倡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师生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方法是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作为老师,应该能够做到对金融市场动态有深刻的关注和了解,试试关注社会经济新闻热点,在课堂中经常穿插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市场动态,形成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如何避免以及改进。对于《金融投资学》的教学案例,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去寻找金融市场自己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形成ppt,在课堂的最后二十分钟,上台进行分析。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行当前事件进行分析的能力,而且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2进行案例教学。

《金融投资学》理论体系比较复杂,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和掌握金融工具的基本知识和投资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进行案例教学,首先要对实际可得的金融案例进行精心选择,选择最有代表性、典型的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理。在学生对所选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关于案例的问题及讨论对问题的见解后,便可进入案例的分析讨论环节。可采用的方式有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方式。讨论中,授课教师不仅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独到见解,还要把学生的各种想法进行联系,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及时的案例总结和评价。

2.3进行模拟交易。

证券投资学模拟交易教学指的是通过互联网接入交易所的实时行情,运用各种行情分析软件,对证券交易进行动态观察,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模拟分析和判断,对证券投资学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实际验证,从而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证券交易模拟需安排五大实验,包括证券交易模拟实验、k线及k线组合分析实验、形态分析实验、技术指标分析实验、综合分析实验。基本思路:首先,选取大盘指标股和有代表性的股票进行全程跟踪,目的主要是解决教学案例的连续性和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问题。证券市场是变幻无穷的。证券投资者面对的就是以股票市场为中心的资本市场,而通过互联网,课堂上随时可以浏览世界各地的证券、期货、外汇等市场行情。其次,全程跟踪大盘指标股和有代表性的股票,通过对所选择跟踪的证券的价格和价值的对比,认识价格的市场特性。证券投资价值分析涵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工具等诸多内容。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不可能一进行尝试和验证,只能选取个别重点内容进行验证性试验。债券的价值验证比较直观,通过验证,要让学生把握各种因素对于债券价格的影响。最后,结合单元和热点的实盘讲评。这部分主要由学生完成,是实盘案例在课堂以外的延伸,是强化实盘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内容上包括三个方面,即基本分析部分和技术分析部分的专门讨论课以及市场热点的临时性评论。每个学生通过模拟交易,在交易帐户上的盈亏变化将综合反映学生的操盘能力,而这种操盘能力是学生在运用书本基础知识上的综合表现。总而言之,金融学学科的社会性和应用性,对金融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金融投资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性和应用性是这门课程最显着的特点,故对该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基于行业标准的探索、完善,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实现教学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十九

摘要:

经济管理涉及到经济学、社会科学以及管理学等很多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综合性,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经济管理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内涵丰富,对于当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将传统思想应用于当代经济管理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进行概述,并分析了其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

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论文篇二十

时代在不断发展,每一时代都有新的课题需要回答,经济管理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看看下面的当代西方经济管理论文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与时俱进。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与时俱进,这既是捍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所必须,也是弘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所必然,更是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体系所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

凡能正确回答这些课题,满足时代需要的理论,就会充满活力,得到巨大发展。

当今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其经济领域中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正确分析,得出新结论,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与时俱进。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保持旺盛生命力,捍卫其在中国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所必须;也是弘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所必然;更是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体系所必要。

一、捍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必须与时俱进。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是由17世纪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在16发表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来的,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是指“社会或国家”的意思,研究的是属于国家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以往研究只局限于家庭或庄园的经济,从此“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马克思、恩格斯后来也沿用这个名称,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19世纪末英国人又使用了“经济学”这个名称,所以直到今天,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当作同一概念通用的。

只不过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

无论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还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都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历程,而且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还是在科学吸收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才创立的,后经无数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探索,其理论得到了巨大发展,为区别于马、恩的理论,所以命名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当今两大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要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和经济运行中所蕴涵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值得强调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上的理解,从狭义上看,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生产领域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从广义上看,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经济领域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所以又叫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广义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即经济制度,换句话说,经济制度是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经济领域中经济关系作出的总的规定性。

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可以说是着重从经济制度层面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经济领域中的经济关系,进而揭示这两大社会形态共同的普遍规律和各自的特殊规律的一门学科。

新中国50多年,我国的理论经济学总体上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以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为源泉,取得了人类经济学说史上的重大成果,并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随着1992年党的“十四大”所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一场引进西方经济学的新高潮出现了。

这期间引进的已不限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教科书,还包括各种流派的专门理论著作。

这些论著在短短的时间内都一股脑儿地涌进国门,于是,许多学者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广泛地用于研究工作,大体以90年代中期为界,运用西方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当代经济问题已成为一股时尚,它不仅可以同原有的用传统研究方法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的学者分庭抗礼,而且颇有逐步取代之势。

这种具有尖锐分歧的经济理论研究动向,不可避免地会牵动和引发我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争论,于是,一场“中国经济向何处去”的大辩论便断断续续地展开了。

到目前为止,由于认识上的分歧巨大,至今仍未取得共识。

能否取得共识?何时取得共识?我们姑且不谈,这里我们只关注一下为什么会引发这样一场争论?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是以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这个角度来研究具体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它不研究经济制度本身。

它主要是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实践为基础,而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主要手段的经济运行形式,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搞市场经济,就不能回避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

随着我国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关注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理论即关注西方经济学是非常正常的,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我国市场经济下的一些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和经济运行也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本身并非对立,它们只是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所以,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都会完全不同。

不过,倒是更应该关注的是建国以来一直处于我国理论经济学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应该肯定,在我国弘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而不断改革和创新的,但是这个过程总是伴随着一些不良倾向,改革开放前的主要不良倾向在于模仿苏联经济学,改革开放后的主要不良倾向在于模仿西方经济学。

目前,大体上,在我国弘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模式大致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在规范分析层面,单纯进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范畴和规律对比,缺乏研究深度。

实证分析比重较少,规范分析掩饰经济活动中的某些内在矛盾。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行为的一些价值判断立意不高,理论视野不宽,甚至过于武断。

尽管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初创阶段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但这毕竟是弊端之处。

第二,在实证描述层面,没有继承马克思经济学高度重视数学分析方法的优良传统,缺乏定量分析。

没有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分析工具,不少经济范畴、经济规律、经济运行和经济行为的阐述毫无量的规定性。

第三,在政策研究层面,一味地“唯上”和“跟风”,并作辩护性的解释,缺乏反思意识。

一国的经济政策同经济实态和价值判断是紧密相连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往往从不同的角度推出相应的政策主张。

问题在于科学理论规范和实证描述之上的具体政策推导,同官僚作风的“唯意志论”的政策推行,有天壤之别。

第四,在学科重构层面,笼统地以经济运行或资源配置的一般分析排斥特定经济关系的揭示,以经济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的一般分析排斥特定经济关系本质和根本经济制度的揭示。

第五,在方法变革层面,简单照搬西方经济学的范畴和理论,缺乏创新精神。

改革陈旧的理论经济学需要进行方法论的拓展,其中包括科学地借鉴国外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模型。

但现有的某些理论经济学作品在分析方法、范畴体系和理论框架上作单纯的模仿,这种“短平快式改革”的思潮终究不是严谨的思想和学术创新。

目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是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的两大重要渠道。

透过这两大经济学派的思想,人们自然会有所比较和评判。

笔者通过这两门课的教学实践,也深有体会。

基于目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以上弊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充满活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确立它在中国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与时俱进。

二、弘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必须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非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它是无数马克思主义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的典型代表有马克思与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39663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