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学生理解和参与。在编写教案时,要结合课程标准和学习要求,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创新和个性化,以下是一些范本供大家学习参考。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反思篇一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实现从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角色的转变,联系生活,整合教材,汇集众家之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课堂。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理应成为学生学习世界中的亲密朋友,它给学生带来的理应是一种充满感性思考和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一种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应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本文就三年级《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第一课时的教学,以新课标为理念,作了实践尝试,现把教学过程与反思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指教。
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五册第23~24页《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材分析: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学习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求总数”和“求剩余”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合并而成的。教材是由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例题。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找出先算什么,即中间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求总数”和“求剩余”一步计算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复习铺垫:
师:放假的第一天,妈妈对小红有点不放心,就先考考小红:妈妈给你35元钱,你去买18元猪肉回来,要找回多少啊小朋友,你能算出来了吗(课件出示题目)。
小组讨论: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准备买什么需付多少钱能找回多少钱。
妈妈又问:妈妈给你35元钱,你自己的储蓄罐里有28元,你能算出什么。
生1:我一共就有63元了。
生2:妈妈给的比我多7元。
生3:相差7元钱。
师给予肯定!并教育节约用钱、不乱花钱。
小小组讨论:小朋友的储蓄罐里有多少钱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能算出什么。
1、新课教学。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妈妈放心的说:“那就让你当一回小主人吧”。
小红准备了3个计划,是什么呢。
出示第一个计划:买菜。
小红带着妈妈给的35元钱和自己的28元钱去买菜,买菜共用去18元,找回多少钱。
师你会算吗。
小组讨论,反馈。(师板书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先算一共带出了:35+28=63(元),用了18元,找回了:63-18=45(元)。
生2:我不是那样想的。我用自己的28元买菜,找回:28-18=10(元)再加上妈妈给的45元,就是:10+35=45(元)。
生3:我用妈妈给的钱买菜再加自己的钱:35-18=17(元)、17+28=45(元)。
小朋友说得都很对,有些想法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比老师更能干呀!
2.巩固练习:
出示计划二:请同学到家作客。
小组合作讨论,看看哪组小朋友想出的方法最多。
汇报结果。
如果是你,怎样安排打扫卫生(渗透第二、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3.发展练习:
出示计划三:和同学一起学数学。
师:
扫完地后,小红与同学一起复习数学知识,这时妈妈拿来了一些水果给他们吃,并说道:“这里有4个平果、10根香蕉和2个梨,我就来考考你们:用4、10、2这三个数来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们会吗”这下可难倒了几位小朋友了。
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小红出色的作了回当家的小主人,解决的生活中许多的数学问题,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做个学习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从始而终,成为了学习的一种主要手段。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再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再开发”。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买菜”、“邀请同学作客”、“打扫卫生”、“课外学习”,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的提高,是学生思维的飞跃。
在教学这部分时我有两点感受:
(1)、学生读题的习惯不是很好:不会看图,弄不清题意,对于图文的题目不会综合分析,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出来,因此导致诸多错误。比如:画面上有两个筐,框里放8个西瓜,问题是:6个筐里放多少个西瓜这道题用一步计算的同学真不少,他们看一遍就做,8×6=48,没有看见图中画的是两个筐,你必须想一个筐里放的是4个,才能算6个筐里放多少,应该8÷2=4(个),4×6=24(个)。
(2)、有的学生只看教师判的对错,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比如:整理和复习第三题,让学生看图提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要运24筐水果,一辆三轮车每次能运4筐。可以提出“几次可以运完”或“要一次运完,需要几辆三轮车”第一种做法,24÷4=6(次)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第二种做法,24÷4=6(辆)只有一部分的人理解,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目的过程。
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2、尽量让学生多说,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3、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4、教师在细致分析每一道题时,要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不要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反思篇二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差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的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的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反思篇三
目标:
1、初步学会按颜色、大小特征分类。
2、复习3以内手口一致点数。
3、乐意参与集体活动,体验游戏活动的乐趣。
准备:
1、老爷爷手偶一个。盘子人手一个。
2、大的红苹果28个,小的红苹果28个,大的绿苹果28个,小的绿苹果28个。
3、苹果树三颗。
过程:
一、引题:
教师:今天我们来到了老爷爷的果园,看果园里有什么呀?
二、观察比较,感知苹果的颜色大小特征。
1、点数果园里的果树: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里有几棵果树?
2、教师:树上有什么?这些苹果长得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请说出苹果特征的幼儿上来摘一个相应特征的苹果。
3、教师小结:树上的苹果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大、有的小。
二、听指令摘苹果,教师要求逐步递进。
1、区分颜色特征。
(1)教师:老爷爷很开心我们来到他的果园做客,他要请我们吃苹果哦,不过要我们自己去摘,老爷爷请我们摘一个红苹果和一个绿苹果。
(2)幼儿操作(要求要有秩序,不推不挤,找好了马上回到座位)
(3)师幼共同验证
教师:你摘的苹果是什么颜色的?
(4)按颜色分类:教师出示红绿颜色的篮子,引导幼儿按颜色特征分类。
2、区分大小
(1)教师:你们刚才表现的真棒!现在老爷爷自己要去摘苹果了,我们一起去帮助老爷爷好不好?这一次老爷爷要摘1个大苹果、2个小苹果。
(2)幼儿操作:幼儿人手一个盘子,请幼儿把摘过来的苹果一个一个摆在盘子里。
(3)师幼共同验证
教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我们摘了几个苹果?(请个别幼儿:你摘了几个苹果,有几个大的,几个小的)
(4)按大小特征分类: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篮子,引导幼儿按大小特征分类。
三、结束活动:把苹果送回去。
2、幼儿再次摘苹果,摘过来的苹果摆放在盘子里。(要求摘3个苹果)
3、教师出示4个篮子(大的红绿篮子和小的红绿篮子。)
教师:老爷爷给你们准备了一些篮子,数数有几个?看看这些篮子有什么不一样?
要求:大的红苹果要放在大的红颜色的篮子里,小的.红苹果要放在哪里?
3、分类送苹果。
4、师幼一起检查。
活动反思:
本活动为小班数学研讨活动的第二次活动课,经过黄建双老师的第一次活动后的探讨、分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案。整个活动下来,我是以情景“参观老爷爷的果园”,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环节过度自然,层次分明。活动中我在幼儿操作之前的一些细节问题讲得比较清楚,因此幼儿在操作的时候秩序较好,幼儿也能很好的完成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活动后大家的建议及活动不足之处:
1、活动时间过长(35分钟),建议在讲解操作要求的时候语言简练,不必反复强调。
2、目标二复习3以内手口一致点数,可以不去掉。
3、幼儿表述苹果的不同时,教师应及时小结,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反思篇四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运用”摘、爬、驮“等动词大胆讲述小动物们摘苹果的过程。
2.运用多种方法创造地解决问题,并大胆清楚地表述。
3.感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课件,背景图及操作卡片。
2.积累一定的讲述经验。
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果园里,果园里有什么?谁会用好听的词语来说?
(二)仔细观察画面,运用一些基本词汇大胆讲述小动物摘苹果的过程。
1.播放(画面一)。
教师:小乌龟是怎么过来的?(运用词汇”爬“)教师:小乌龟能摘到苹果吗?为什么?
2.播放(画面二)。
教师:小兔子是怎么过来的?(运用词汇”跳“。)小兔子怎样帮助小乌龟呢?
4。播放(画面四)教师:小熊来了,它们又会想什么办法?
5。讨论: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怎样帮助小动物摘到苹果。
(三)与同伴合作,摆摆讲讲摘苹果的多种方法。
1.幼儿与同伴合作摆摆讲讲。
3.播放(画面五)(四)完整欣赏故事。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把摘苹果的办法编到故事里去。
小朋友帮它们想想该怎么办?
4,播放(画面四)教师:小熊来了,它们又会想什么办法?
5,讨论: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怎样帮助小动物摘到苹果。
教师小结:你们的办法真不错,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这样会有更多的好办法摘到苹果。请你们去摆一摆,讲一讲。
(三)与同伴合作,摆摆讲讲摘苹果的多种方法。
1.幼儿与同伴合作摆摆讲讲。
3.播放(画面五)(四)完整欣赏故事。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把摘苹果的办法编到故事里去。
本次活动题材选择恰当。该乐曲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动作感较强,符合了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欣赏需要。活动的整体感觉是自然流畅、轻松活泼的。整个活动我营造了一个有情、有趣的音乐“情境”,让孩子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在感受音乐快乐的同时还发展了音乐的智慧和素养。整个活动环节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总体来说目标清晰,层次分明,孩子们能在游戏中感受歌曲轻松、活泼的情绪,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在活动中,我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情景游戏中进行活动,活动开展的较顺利,大部分幼儿还是能跟着老师的思路来走的。
不足之处:
音乐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如何让音乐游戏开展的更加有效呢?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尽可能去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走出属于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一个有趣又有吸引力的音乐素材可以成为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提升一个教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反思篇五
教学内容:。
课本p8——p9。
教学目标:
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探索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邮局去寄书,请同学们算算她的邮费是多少?
玩中学。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结合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估算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在多少元和多少元之间?
同伴一起讨论刚才自己思考的结果,解释估算的.过程。
以往学生的估计没有太多的限制,这次让学生说出估计的结果在多少元至多少元之间,也可以说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有个别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3)全班交流估算的结果。
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独立计算1.6元+12.4元。
比一比计算与估算的结果。
议一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完成“试一试”第1题,再说一说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完成“试一试”第2题。
学中做。
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先用心算写出结果,再用竖式进行验算。
森林医生。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关注有多少学生自觉选择估算来解决问题。
将问题改为“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让学生进行计算。
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解题思路。
完成“练一练”第5题。
学生提问时,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包含了更多的信息,也许。
提出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但解决问题的愿望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
总结。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反思篇六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加、减法计算练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小学数学教案《加、减法计算练习》。
2、笔算。
(1)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3)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6)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做练习十四第14、15题。
练习十四第12题。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反思篇七
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所学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包括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在初学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不退位减法时由上册的2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基础,学生较易掌握,计算的速度也较快,准确率也较高,进位加法中明白了算理后也较易掌握计算的方法,可是当学习了退位减法后,学生就云里来雾里去的不知所措了,比如有的同学计算87-8,有的同学等于81(用减数8减去被减数个位7再加上80得到),有的同学等于71(用减数8减去被减数个位7,被减数中十位上借走了一个十还剩7个十,合起来得到71),还有别的答案是明白算理单纯的计算错误的,还有的同学干脆看错数字、抄错数的。
可以说从一年级开始计算题学生以掌握而又易算错,我给学生的方法是每天10道或20道计算题的练习,同时做题时做到一步一回头,每个题目算两遍,对学生来说这种方法进步很快,这在我们班伏晓冉同学的身上最为突出。希望我们的学生可以更加细心,做到一步一回头,每个题目算两遍再写出正确的答案。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反思篇八
(教学设计、重难点、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难点是找准题目中的‘中间问题”。本课注意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应用题的结构教学。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注意运用迁移规律更新知识结构,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突出“中间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在完成例1及“想一想”的.教学后又引导学生比较三道题目的异同,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强化这个认识。“导”、“放”结合,培养学习能力。学以致用,强化新知。本节课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并分析原因)。
缺陷: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掌握新知不够。
原因:在教学中,我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
改进的措施: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反思篇九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中的内容。教学第95页例11和例12,教学重点是掌握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难点是理解算理。
首先在复习环节,让学生从数的组成中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明确一个数末尾有一个零是整十数,两个零是整百数,有三个零的是整千数.这里让学生齐答的比较多,最好指名回答,检查效果。让学困生多说多练。
在探究新知环节,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的过程,充分展示和交流多种算法。在比较观察中感受和理解“进位”的含义。例11解决问题计算。如果能让学生自己说已知条件和问题,在平时里教学里要多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绪如1000+20xx=就是1个千加2个千=3个千;三个零用红笔作记号注重用不同颜色笔区别开来。练习时如果能用口算卡片出示,让学生当时口答,说出是怎么想的就更好了。
3000+5000就是3个千+5个千=8个千.例12教学时,有8个十加5个十等于13个十,13个十就是130。也有做减法想加法,计算方法多样化,学生回答中有分解法、组成法等,思维活跃。因此,对于算法最优化的选择,我没有急于评价哪种方法的优与劣,而是通过对比练习、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计算中学会观察,学会比较,学会迁移运用,体验到最优的算法。
整节课我没有局限于让孩子知道如何算数,而是让学生们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完整的过程,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关注了个人努力与小组智慧的成果,既注重了算法多样化的策略,又提出了算法优化的思考。力求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上有不同的收获。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反思篇十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节计算课,但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验证两条规律: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以及整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也同样适用于小数。之后灵活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口算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字的特征,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可以通过尾数相加凑整;小数减法,可以通过尾数相减凑整。这为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之后,我抓住学生有利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对三个整数算式进行数字观察,学生的思路慢慢打开,我趁机询问,这用到了整数的.什么规律?在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一个接一个补充地更加完整。
顺着学生的热情高涨,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六一节前夕,东东准备买四样食品各1份,价钱分别是:4.38元、17.3元、0.62元、2.7元。问东东一共应付多少元?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计算,而是提出了3个问题: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如果请你计算,你会算吗?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纷纷动脑筋,想算法。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思路,把全班分成两个组进行比赛。明显发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的那个组算得又对又快。由于观察计算结果相同,从而归纳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有了加法运算定律可以简便计算作铺垫,学生对于小数减法,很自然得也想到能不能利用减法运算性质来简便计算。通过教学例二,学生一尝试,发现也是成立的。于是经过填一填、判一判、算一算几个环节来强化新知。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问题。
年级数学简便方法二。
问题一:没有对计算结果及时约分,导致出现异分母分数相加。
问题二:虽然及时对结果进行了约分,但对2/1=2的观念却很淡薄。
在讲评作业时,出示12/7+1/5+2/7+1/5集体进行计算,并重点强调:中间计算结果也要及时进行约分。对于“2/1”这样的假分数应化成整数“2”。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反思篇十一
1、会用简便方法计算接近整百数的加减式题。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结合熟悉的事物,经历用简便方法计算接近整百数的加减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在交流各种算法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交流简便方法时帮助学生理解“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中有什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两栖动物,什么是爬行动物。
二、复习引入新授。
1、出示试题。
我国有两栖动物274种,爬行动物399种。
(1)估算一下我国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共有多少种?
(2)计算一下我国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共有多少种?
2、学生读题,谈算理。
(1)提出第(1)题,学生进行估算时重点交流估算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生1:274大约是300,399大约是400,两类动物大约有700种。
生2:399大约是400,两类动物大约有670种。
生3:两类动物不到700种。
(2)提出第(2)小题,学生进行计算。
思考:有没有比较简便的算法?
我班学奥数的同学会想到加上400后在减去1,这时教师追问:为什么减去1?
2、学生讨论问题。
3、汇报交流。
因为第一步多加了1所以第二步要减去1。(多找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所悟出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简便算法计算,集体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加上2。
理由:因为第一步多减了2所以第二步要加上2。
师小结: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是用简便方法计算接近整百数的加减法。板书:简便算法。
通过上面的两道简便算法题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一起说出用简便方法计算接近整百数的加减法“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
二、练习巩固。
1、提问题,并解答。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大家解答。
2、先估算,在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重点交流简便算法。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反思篇十二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从始而终,成为了学习的一种主要手段。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再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再开发”。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买菜”、“邀请同学作客”、“打扫卫生”、“课外学习”,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39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