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教案(专业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7:25:09
高考文言文教案(专业20篇)
时间:2023-11-19 17:25:09     小编:书香墨

教案是教师为指导教学活动而制定的教学计划和组织安排的一种书面文件。在教案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教案案例,了解一下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一

一、从高考真题入手,熟知“考点”和“考法”

高考的试卷风格具有相对严格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所以从备战高考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应该收集近一两年来全国卷和本省卷的文言文试题,静下以来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对于文言文考查的考点分布,知道“考什么”;研究高考对这些考点的考查方式,明白“怎样考”。经过这番研究,我们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较高的制高点,以一种宽阔而全面的视角从整体上了解这一板块,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研究高考真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一般都是从文言实词的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文意的综合理解与整合以及文言文的翻译这四大方面入手考查的。文言实词的推断更侧重于多义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虚词在考纲规定的18个之中更多地侧重“之、而、其、因、于”等七八个高频虚词身上。从考查方式说,命题的基本方法是“点”在课内,“题”在课外。所谓“点”在课内是说考查的这个词的这个用法,一定在我们所学过的教材中呈现过,比如湖北卷中有一题“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在此处考查的应是“目光短浅,见识低下”的义项,这一义项在《左传.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曾出现过。“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籍”的这一义项就是《鸿门宴》中“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延续,像这种情况,绝不是偶见现象。可以说,高考试卷上不论是文言词句的理解,还是被视为“得分点”的语法现象,都能直接间接地在课文中找到相同点。所谓“题”在课外是说高考题的选材一定是课外文言材料,保持相对陌生,既体现了对所有考生的公平,又充分体现高考选拨“以能力为意”的原则。

二、立足教材,凸显以“本”为本。

在备战高考的复习阶段,经常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着课桌上的“资料长城”“试卷高山”“习题大海”发呆,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茫然。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删繁就简”,牢牢地抓住课本,把教材中重点篇目吃透,如果能通篇背诵就坚决背下来,即使不能背诵全文,也一定要熟读,反复读,牢牢抓住教材中的知识点理解记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高考试题我们无法猜也不能猜,但我们相信“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怎么考,不管命题者对题目如何包装,在陌生的外表下隐藏着的一定是熟悉的“心”,既然如此,我们就坚定不移地从最核心的教材入手,直捣黄龙,既消除了茫然之心,又少走了许多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在复习教材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重视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论是学习还是复习,都要养成动笔的习惯,遇到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自己经常出错的或者有困惑的词语,不要光在心里念叨,一定要把它记录在自己的学习笔记本上,这样既能够加深印象,又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重点,节省了时间,建议同学要养成“积累――逐步淘汰――形成精华”的学习模式。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在学习同时随手积累知识点,然后慢慢地把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从笔记本中删除,最后形成的是属于自己的难点疑点精华,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同学们不妨一试。

学会分类整理。

举例说吧,高考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更多集中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方面。而这些知识点恰恰都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地方,那么在我们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就不妨从日常的积累本中分化出来,把一些重点实词的常用义项连同例句整理在一起,这样就把原本零碎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化系统化,有了这一步,在考试当中遇到这个词,你的头脑中就会闪现它的常用义项,这样对你的高考解题就提供了答题的方向,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更关键的是平时的'积累为你攻克这个题目提供了成功的可能。

及时回头反复。

积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应用,我们高考的备战一切都必须突出“实”,讲究落实、扎实,讲究实用、实效。所以对于我们精心积累的笔记,对于精心整理的重点难点,我们不要积累了整理了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定要经常看,反复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琐碎,而这种琐碎的特点注定了很多东西容易遗忘,所以对于语文复习要“抓反复,反复抓”,不是有人说“反复是遗忘之母”嘛。

善于总结反思。

聪明的学生总是有他聪明的一面。在学习方面,聪明不光体现在天资,更体现在思路上,他们不光反应快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更在于他们比别人更清醒,在努力同时不忘反思,及时总结自己的得与失。这种阶段性总结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和矫补,从而使自己的学习一直处于轻松和高效的状态,这是他们高出于其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二

参考译文:

羊侃,字祖忻,汉朝南阳太守羊续的后代。羊侃二十岁时跟随父亲在梁州立下战功。北魏正光年间,逐渐升到别将。

当初,他的父亲常有南归的心愿,经常对儿子们说:“人生怎能长久滞留在异国他乡,你们应该回归南方侍奉朝廷。”羊侃自此就准备率领河济地区的部众归顺南朝,来完成父亲的心愿。魏帝听说了这件事,便派使者授予羊侃骠骑大将军,并让他永久担任兖州刺史。羊侃斩杀北魏使者来示众。魏朝大惊,于是命令仆射于晖率领几十万军队,将羊侃团团包围,杀死杀伤了很多(羊侃的)士兵。军营中的弓箭都用完了,可是南边接应的军队却未到,于是羊侃就在夜里突围而出,边战边走,一日一夜才冲出魏境。

羊侃在大通三年到达梁朝的京都,梁武帝下诏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大通八年,羊侃升任都官尚书。当时尚书令何敬容当权,羊侃和他同在尚书省任职,但羊侃不曾拜访过他。有个宦官张僧胤想来拜访羊侃,羊侃说:“我的坐床不是给阉人坐的。”羊侃最终没有让他前来,当时的舆论称赞羊侃节操坚贞、品行端正。

太清元年,适逢梁朝大举北伐。羊侃劝说元帅贞阳侯从水路攻打彭城,不被采纳。不久,北魏的援兵大批赶到,羊侃多次劝说贞阳侯趁着魏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可以出击,第二天,又劝说贞阳侯出战,但贞阳侯都不听从。羊侃于是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城驻扎在堤坝上。等到多数梁军被打败时,羊侃的部队却能够保持队形,安全撤回。

太清二年,侯景反叛。叛军攻陷历阳,直逼京城,众人都十分恐慌,羊侃假称得到城外射进的书信,说“邵陵王、西昌侯的援兵已到京城附近”。众人这才稍稍安定下来。叛军进攻东掖门,放火烧城,火势十分猛烈。羊侃亲自率军抵抗,用水浇灭大火。羊侃又用弓箭射杀多人,叛军这才败退。先前,羊侃的大儿子羊鷟被侯景抓住,绑到城下让羊侃看。羊侃对叛军说:“我倾尽全部宗族之力来报效国君,还深感不够,难道还会考虑这一个儿子吗?希望你们能早点杀掉他。”叛军被他的忠义感动,也就没有杀害他的儿子。

叛军在多次攻城不能得手之后,于是就修筑起高大的壁垒。朱异、张绾商议要出城去攻打叛军,梁武帝向羊侃征询对这件事的意见,羊侃说:“不行。叛军攻城多日,既然攻不下来,就特地修筑高大的壁垒,想引诱城里要投降的人罢了。现今要攻打它,出城的人如果太少,则不能打败叛军;如果派出的人多,一旦失利,士兵就会自相奔逃践踏,城门狭窄,吊桥又小,必定导致重大挫败,这是向叛军显示我们的弱小,而不是展示王朝的威势。”梁武帝不听,于是派朱异、张绾率领一千多人出战。结果未等到交锋,军士便望风而逃,果然因为抢着过桥而跌落护城河中,大半人被淹死。

后来下起了暴雨,城内的土山崩塌,叛军乘机攻城,眼看就要攻入了,守成将士极力奋战也难以阻止。羊侃于是命令大量投掷火把,形成火城,截断叛军进城的道路,然后在火城的后面从容修筑城墙。叛军不能进城。这年十二月,羊侃染病,死于任上,时年五十四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及其他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分类。

[教学内容]。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可以分为有标记的判断句和无标记的判断句这么两大类。

(一)有标记的判断句。

有标记的判断句又有几种情况。

1.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

在古代,在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这”,不表示判断。但是,“是”也偶尔相当于现在的“是”,成了判断句的标记。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的标志还有“为”、“乃”等。如: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在更多的情况下,“为”是判断动词。如: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

(5)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

当时“为”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是”。

2.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

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按理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有“者”也有“也”。如:

(1)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

(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

(3)“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这一类句子,都是“者”表示提顿,最后用“也”加强判断的语气。有“者”也有“也”的判断句是比较多的。

一种是有“者”没有“也”。如: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褒禅》)。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7)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

还有一种判断句,只有“也”而没有“者”。如:

(8)我,子瑜友也。(《赤壁》)。

(9)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10)曹公,豺虎也。(《赤壁》)。

(11)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

这样的判断句,靠“也”表达判断的语气。

(二)没有标记的判断句。

这样的判断句是极少的。

(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

这就是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靠意思组合成判断句。

二、被动句。

在文言文当中,使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子不少。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很显然,这样的被动句,跟现在的被动句差不多。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

这是使用“见”做标记的被动句,是现代汉语当中没有的。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7)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这是使用“为”做标记的被动句,现代汉语当中有时候也用。不过,文言文主要使用“于”做被动句的标记。

(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

(10)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

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

(1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势”是“逼于兵势”。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比较多,有定中倒装句、动宾倒装句、介词短语倒装句、主谓倒装句等。

(一)定中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中心词也可以处在定语前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如: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

(1)的“一片”是定语,处在中心词“孤帆”的后面,(2)的“好事者”是定语,修饰的是中心词“少年”。“少年”前头还有定语“村中”。(3)的“还者”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

(二)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宾语提前。

这样的句子必须是否定句;有了否定的条件,宾语就可以提到动词之前。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2)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否定词是“不、莫、未”。(1)是“古人没有欺骗我”;动词是“欺”,宾语是“余”。(2)是“这个世界真浑浊,不能理解我”;“知”是动词,“余”是宾语。(3)是“当时的人并不认可他”;动词是“许”,宾语是“之”。(4)是“但是这样还不能做王,没有这样的事”;动词是“有”,宾语是“之”。

2.疑问句宾语提前。

这种倒装句式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是个疑问句,而且是疑问代词做宾语。有了这个先决条件,疑问代词宾语就得提到动词前面去。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沛公安在?(《鸿门宴》)。

(3)客何为者?(《鸿门宴》)。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5)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都是“何”,这个“何”就提到了动词前面。(1)是“操何”(带来了什么),(2)是“在安”(在哪儿),(3)是“为何”(做什么),(4)是“有何”(有什么),(5)是“至何”(到哪儿)。

3.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

这种句式,也必须是疑问句,

(1)宋何罪之有?(《公输》)。

(2)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3)何陋之有?(《陋室铭》)。

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动词“有”在宾语后面,宾语在前面,动词和宾语之间有“之”。“何”是定语。(1)是“宋国有什么罪?”(2)是“有什么功劳?”(3)是“有什么简陋呢?”

动宾倒装句主要有否定句宾语提前、疑问句宾语提前、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这么三种情况。还有一些别的情况。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自佐”是“辅佐自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浪淘沙》)“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宾语“多情”也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此外,还有其他的办法组成倒装句。如:“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这里不是用“之”帮忙,而是用“一”帮助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

(三)介词短语倒装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有两种情况。

1.介词短语后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1)是“故临崩以大事寄臣”,(2)是“不以封疆之界域民”,(3)是“皆不可以时月限”,(4)是“郑商人弦高将于周市”(郑商人弦高将在周这个地方做买卖)。

2.介词宾语前置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还包括介词短语本身倒装。在一般情况下,介词总是在前面,介词宾语总是在后面。可是有时候,介词在后,介词宾语在前,跟动宾倒装句的情况很相似。这就是介词宾语前置句。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

(3)问:“何以战?”(《曹刿》)。

(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

“谁与”是“与谁”(跟谁),“何以”是“以何”(凭什么),“是以”是“以是”(因此)。

其他的倒装句,还有主谓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可以认为这是修辞方面的倒装句,这样的句子是不多的。

四、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短语的省略。

(一)主语的省略。

在文言文当中,省略主语是很常见的,有承前省略,有对话省略,有承宾省略等。

(1)儿俱,(   )啼告母。母闻之,(   )面色灰死。(《促织》)。

(2)备曰:“(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

(3)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   )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

(1)是“儿俱,儿啼告母”“母闻之,母面色灰死”,这是主语承前省略。(2)是“吾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3)是“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这是在对话中省略主语。(4)是“扁鹊已逃秦矣”,而“扁鹊”是上一句的宾语,这是承宾省略。

在古汉语当中,主语可以换来换去,如: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

(5)是“桃源人见渔人,桃源人乃大惊,桃源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6)是“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见到这样的句子,要依靠上下文,边读边补充省略了的成分。

(二)谓语的省略。

文言文的谓语也经常省略。这当然也是利用了语言环境。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   )多少豪杰。(《浪淘沙》)。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   )《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

(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   )两狼,缀行甚远。(《狼》)。

根据上下文,把省略了的成分补充进来,(1)是“一时产生多少豪杰”,(2)是“初为《霓裳》后为《六幺》”,(3)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理之”,(4)是“途中遇两狼”。这些省略了的成分都是谓语。

(三)宾语的省略。

省略的宾语往往是前面出现过的,所以补读省略的宾语,主要依靠前面的名词和动词。如:

(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   )而走(   )也。(《赤壁》)。

(2)于是王召见(   ),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否?(《廉颇》)。

(3)具告(   )以事。(《鸿门宴》)。

(1)的前面有“船舰”,可见把宾语补出来是“可烧船舰而走船舰”。(2)是利用上文“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而省略,补读出来是“于是王召见蔺相如”。(3)是“具告之以事”。“之”代替的是上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件事。

在文言文当中,省略兼语(既是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的主语)是常有的事情。如: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   )外将兵。(《陈涉》)。

(5)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廉颇》)。

(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   )指示王。”(《廉颇》)。

如果补读出来,则(4)是“上使扶苏外将兵”,(5)是“使相如归赵”,(6)是“请吾指示王”(让我指给国王看)。

(四)介宾短语的省略。

在文言文当中,可能只写介词宾语,而把介词省略掉。遇见这种情况,就需要根据名词或名词短语(介词宾语)同前面词语的关系,来断定是省略了什么样的介词。如:

(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   )木格贮之。(《活板》)。

(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   )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

(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   )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赤壁》)。

(4)晋太元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桃花源》)。

根据上下文来看,(1)的“木格”是“贮”的工具,所以补读出来是“以木格贮之”,可见这里省略了介词“以”。(2)的“境上”是“与燕王会”的处所,所以补读出来应该是“与燕王会于境上”。这里省略了介词“于”(3)应该是“刘豫州收众于汉南”,因为“汉南”是“刘豫州收众”的处所,也是省略了介词“于”。(4)的“捕鱼”是“为业”的方式,所以应该是“以捕鱼为业”,省略了介词“以”。

在文言文当中,更常见的是省略介词宾语。如: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   )诱敌。(《狼》)。

(6)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

(7)旦日,客从外来,与(   )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

(8)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   )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

(9)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   )俱。(《荆轲》)。

(10)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

五、其他句式。

文言文当中还有其他种种句式。

(一)复句。

(1)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

(3)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

(4)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   )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

(5)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廉颇》)。

复句的情况跟现代汉语差不多,(1)是并列复句,(2)是假设复句,(3)是条件复句,(4)是假设-转折复句,(5)是多重复句,层次是“今君乃亡赵走燕,/(转折)燕畏赵,//(因果)其势必不敢留君,///(连续)而束君归赵矣”。

(二)语气句式。

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形成了四种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1)扁鹊见蔡桓公。(《扁鹊》)。

(2)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

(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5)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

(6)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壁》)。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8)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

以上的句子,(1)(2)是陈述句,(3)(4)是疑问句,(5)(6)是祈使句,(7)(8)是感叹句。

(三)固定格式。

文言文里还有一些固定格式,需要牢牢记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需要记住的格式是,(1)的“如……何”,(2)的“何……之有”,(3)的“如……何”,(4)的“得无……乎”,(5)的“无乃……乎”,(6)的“何……为”。

【典型例题】。

一、与众不同的判断句是。

a.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

c.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

d.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

解析:a有“也”无“者”(里面的“者”不是表示判断句的“者”,而是代词“的人”,“夷门抱关者”是“夷门抱关者的人”),b、c、d都是既有“者”,也有“也”。所以,答案是a。

二、哪个判断句与例句相同?

例句: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崤之战》)。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褒禅山》)。

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

d.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采草药》)。

解析:例句实际上是“此乃孤之罪也”,是一个有“也”无“者”的判断句。其他各句,都是有“者”有“也”的判断句,只有d没有“者”而有“也”,所以答案是d。

三、与众不同的倒装句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b.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c.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解析:比较一下几个倒装句,a应该是“不欺余”,b应该是“有何功”,c应该是“莫许之”,都是动宾倒装。d应该是“一片孤帆”,是定中倒装句。d与众不同,答案便是d。

四、与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

b.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

d.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d)。

解析:例句的“上使外将兵”是“上使扶苏外将兵”,省略了兼语。只有d上省略了兼语,所以答案是d。a应该是“为之具言所闻”,省略了介词宾语。b应该是“成妻纳钱于案上”,省略了介词。c应该是“与之坐谈”,省略了介词宾语。这三句都跟例句不一样。

【模拟试题】。

一、与众不同的判断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b.“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

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二、全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卖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输》)。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       b.(2)(3)(5)(8)。

c.(3)(5)(7)(8)       d.(3)(4)(6)(7)。

三、与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

b.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

d.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

四、与众不同的被动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b.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

五、与众不同的倒装句是。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涉江》)。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四

造:到-----去,造访;制造;成就,造就。

谒:拜见,请见;请求;告诉,陈述。

过:拜访,探望;责备,批评;错误,过失;胜过,超越。

存:看望,问候,如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抚恤,如养幼少,存诸孤;思念;。

劳:慰劳,如帝亲自劳军;功劳;费力,吃力;疲劳。

访:看望,拜访;询问;查访,侦察。

问:问候;问,询问;追究,考察(问罪);管,干预。

顾:探望,拜访,如三顾茅庐;关心,照顾,如大臣争于私而不顾于民;思念,如顾恋慈母;回头看,如瞻前顾后;看,如君臣相顾,泣下沾巾;回头,如康顾视日影;只是,不过,如顾吾念之。

吊:慰问,如吊民伐罪;悼念死者;。

延:邀请;引进,迎接;蔓延,扩展;伸长,延长。

遇:对待,接待;待遇;会见;接触,感触,如臣以神遇;遇合,逢时,指得到君主的信任,如怀才不遇。

通:交往;交换,如通财货;通报,传达,如不肯为通;得志;地位显贵,显达;通晓,如通于兵事;共同的,通常的,如前代通则。

致:送达,如远方莫不致其珍;献出,尽,如事君能致其身;传达,表达,如遣吏存问致意,再如致谢,致敬;招引,引来,如致市民,取聚万货;取得,得到,如知其可以致功也;意态,情趣,如闲情逸致。

遗:赠送,给予;遗失;遗留。

施:给予恩惠,施惠;施舍;施行,实行;。

怀:安抚,如怀敌附远;(人心)归向,如黎民怀之;想念,怀念,如思乡怀远;关心,如“少者怀之”。

赡:供给,供养,如皆以赡给九族;富足,充足,如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与:结交,亲附;给予,授予;参加(与师);赞许(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比:勾结,如朋比为奸;比较,如与天地兮比寿;认为与-----一样,如自比于乐毅管仲;并列,挨着,如鳞次栉比;及,等到,如比去,以手阖门;接连地,如比三年日蚀。

信:言语真实,如信言不美;讲信用,如言必信;相信。

攻:攻打;抨击,指责,如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夺:强取,夺取;强行改变,如匹夫不可夺志也;丧捧,耽误,如勿夺农时。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五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要以直译为主,实词翻译要到位,虚词用法要准确,注意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总之是综合能力的考查。(1)句“王”,作动词,称王。(2)句“困于故苏之上”,是被动句;“于勾践”,介宾后置,要移到前面作状语。(3)句注意“之”的'用法,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翻译。

答案:

(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六

参考译文:

羊侃,字祖忻,汉朝南阳太守羊续的后代。羊侃二十岁时跟随父亲在梁州立下战功。北魏正光年间,逐渐升到别将。

当初,他的父亲常有南归的心愿,经常对儿子们说:“人生怎能长久滞留在异国他乡,你们应该回归南方侍奉朝廷。”羊侃自此就准备率领河济地区的部众归顺南朝,来完成父亲的心愿。魏帝听说了这件事,便派使者授予羊侃骠骑大将军,并让他永久担任兖州刺史。羊侃斩杀北魏使者来示众。魏朝大惊,于是命令仆射于晖率领几十万军队,将羊侃团团包围,杀死杀伤了很多(羊侃的)士兵。军营中的弓箭都用完了,可是南边接应的军队却未到,于是羊侃就在夜里突围而出,边战边走,一日一夜才冲出魏境。

羊侃在大通三年到达梁朝的京都,梁武帝下诏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大通八年,羊侃升任都官尚书。当时尚书令何敬容当权,羊侃和他同在尚书省任职,但羊侃不曾拜访过他。有个宦官张僧胤想来拜访羊侃,羊侃说:“我的坐床不是给阉人坐的。”羊侃最终没有让他前来,当时的舆论称赞羊侃节操坚贞、品行端正。

太清元年,适逢梁朝大举北伐。羊侃劝说元帅贞阳侯从水路攻打彭城,不被采纳。不久,北魏的援兵大批赶到,羊侃多次劝说贞阳侯趁着魏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可以出击,第二天,又劝说贞阳侯出战,但贞阳侯都不听从。羊侃于是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城驻扎在堤坝上。等到多数梁军被打败时,羊侃的部队却能够保持队形,安全撤回。

太清二年,侯景反叛。叛军攻陷历阳,直逼京城,众人都十分恐慌,羊侃假称得到城外射进的书信,说“邵陵王、西昌侯的援兵已到京城附近”。众人这才稍稍安定下来。叛军进攻东掖门,放火烧城,火势十分猛烈。羊侃亲自率军抵抗,用水浇灭大火。羊侃又用弓箭射杀多人,叛军这才败退。先前,羊侃的大儿子羊鷟被侯景抓住,绑到城下让羊侃看。羊侃对叛军说:“我倾尽全部宗族之力来报效国君,还深感不够,难道还会考虑这一个儿子吗?希望你们能早点杀掉他。”叛军被他的忠义感动,也就没有杀害他的儿子。

叛军在多次攻城不能得手之后,于是就修筑起高大的壁垒。朱异、张绾商议要出城去攻打叛军,梁武帝向羊侃征询对这件事的意见,羊侃说:“不行。叛军攻城多日,既然攻不下来,就特地修筑高大的壁垒,想引诱城里要投降的人罢了。现今要攻打它,出城的人如果太少,则不能打败叛军;如果派出的人多,一旦失利,士兵就会自相奔逃践踏,城门狭窄,吊桥又小,必定导致重大挫败,这是向叛军显示我们的弱小,而不是展示王朝的威势。”梁武帝不听,于是派朱异、张绾率领一千多人出战。结果未等到交锋,军士便望风而逃,果然因为抢着过桥而跌落护城河中,大半人被淹死。

后来下起了暴雨,城内的土山崩塌,叛军乘机攻城,眼看就要攻入了,守成将士极力奋战也难以阻止。羊侃于是命令大量投掷火把,形成火城,截断叛军进城的道路,然后在火城的后面从容修筑城墙。叛军不能进城。这年十二月,羊侃染病,死于任上,时年五十四岁。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七

不少考生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认知往往存在偏差:有些考生认为该部分主要靠日常积累,方法性较弱,只需要通过题海战术进行训练。而有些考生恰恰相反,希望完全通过方法技巧攻克文言文。这两种认知均不正确。文言文是基础加技巧的组合型模块,基础性积累和方法性梳理二者不能偏废其一。因此在文言文阅读部分主要给出以下几点复习建议:

第一,梳理基础,训练语感。在复习初期,考生需要对于文言虚词、实词、语法进行系统梳理,夯实基础。同时,还需要保持每周两篇文言文的`训练量。但是,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每周两篇文言文不是指简单地完成两篇文言文阅读题目,而是需要对这两篇文言文进行逐字翻译、精析,标注出其中所有的语言点,重点字词,语法现象。只有逐字精析,才能真正夯实基础,训练文言语感。

第二,梳理技巧。文言文阅读部分并非全无章法技巧可循。当我们在基础上完成梳理之后,还需要在方法技巧上进行集中训练。在完成实词虚词部分的题目时,需要关注前后搭配,可以根据词性进行选择。而在完成句子翻译题目时,可通过“一一对应法”完成题目,即先对句子成分进行划分,对比对象句与翻译句之间在成分方面是否做到一一对应,排除成分缺失的选项。在完成组合性选项题目时,先关注主语、再关注内容,排除主语不一致的选项后针对内容进行选择。在完成文意理解题时,着重关注文章的细节性信息。

第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文言文部分新增阅读延伸题。文言文阅读延伸主要是论证类的阅读延伸题。即让考生针对文言文中的某一观点看法,或者针对人物形象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难度适中,考生只要把握好文言主旨,并相应按照答题模式进行作答即可。

以上是针对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复习方法提出的几点建议。最后,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文言文需要长期积累,考生一定要提早着手准备,并且持之以恒,保证每周一定的训练量并辅之以适当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文言文部分保分、提分,为在高考语文中取得高分奠定基础。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八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对口升学进入高一级院校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对口生一般都是本专业的`好学生,但大多数学生在数学方面却有很大的不足.如何在一年内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口高考数学复习法.

作者:刘瑞华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064400刊名:现代农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cunkeji年,卷(期):2010“”(6)分类号:g63关键词: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九

(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称: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1)先读第六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以上就是一些高考常见的语文文言文常识的整理,同学们也可以在复习文言文时自己进行整理,这样更有助于记忆,大家争取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

一、总体要求:还是要在文言知识的积累上多下功夫。

文言文阅读是一种书面语言,你不接触书本就无法获得语感,所以要多接触。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多做题,至少两天一个文段,配合一定量的练习检测。文段最好涉及到高考有可能考到的各种古文类型及各种语言现象、题目类型。

(二)是多读古文。如果可能,读读《古文观止》、《史记》等名著。实在没有时间,也不要忘记回读自己的中学教材。实在觉得乏味,读一读所做的练习中的文段也行。每天20分钟,就可以保持语感和对各种语言现象的记忆了。

而古诗词曲的阅读,我以为障碍也是在文句的疏通上,至多再加上想像。不要被鉴赏、评价这样的字眼吓唬住,许多时候读通诗句,补足诗句间的跳跃,掌握一定量的典故就可以掌握其主旨与情感了。而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与情感显然是诗歌鉴赏的要害之所在。

文言知识除常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之外,还包括文学、文化知识,甚至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伦理道德、思想观点,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读懂古代诗文的重要因素,要尽量给以关注,充分涉猎。

二、具体做法。

1、复习时把读懂文言文文本作为重点,利用每一个文段编织知识网,对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必须牢记其常见的词义,对经常出现的文言虚词则要把这个词的所有用法和意义重现一遍,建立牢固的知识网络。

2、多让学生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次话不假。

3、多做翻译练习,经常把老师讲过的文段进行翻译,提高翻译水平。

4、多总结做题的经验,掌握考场阅读的规律和选择答案的方法。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一

no2、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no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no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no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no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no7、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no8、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no9、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no10、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no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no1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no13、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no1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no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no16、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no1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no18、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no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no20、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no21、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no2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no2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no24、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no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no26、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no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no2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no29、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no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no3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no3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no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no34、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no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no36、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no37、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no38、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no39、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no40、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no4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no4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no4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no44、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no45、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no4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no4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no4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no4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no5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no5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no5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no55、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no56、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no57、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no5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no5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no6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no62、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no6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no6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no65、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no6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no67、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no68、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no69、贫贱之交不可忘。——《后汉书·宋弘列传》。

no70、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no7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no72、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no73、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no7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no75、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no76、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no7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no7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no79、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no8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二

楚庄王初登基时,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

西楚霸王项羽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索福克勒斯说过:“一个人即使犯了错,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执,这种人并不失为聪明之人。”

陶渊明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放弃了荣华富贵,追求清静高洁,而成为流芳百世的“隐士”。

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托尔斯泰传》。

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历史上确有能改过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一个人难免犯错误,关键在于犯错之后能够严肃地对待错误,改正错误。

楚文王曾经沉迷于打猎和女色,不理朝政。太保申借先王之命,要对楚文王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坚持下,楚文王被迫接受。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太保申把50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以示行了鞭刑。文王不解说:“我既然同意接受鞭刑,那就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太保申却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们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们皮肉尝到疼痛。如果说让君子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尝到疼痛又有何用处?”楚文王听后深深自责,从此不再去打猎,也不再沉迷女色,奋发图强,不久就兼并了39个国家,扩大了楚国疆土。

文王因改过而成就了他的英名,也造就了楚国的盛况,然而有着西楚霸王之称的项羽却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刚愎自用,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一次错误就是一次教训,改过自新,才能不断成熟起来。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写过著名的《忏悔录》,他要做的是“把一个人真实的面目赤x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因此在《属性录》中,他直面自己的隐私,痛责自己的过错。他曾写道,自己少年当仆人,偷过主人家一条用旧的丝带,主人发现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此嫁祸于诚实的女仆玛丽,破坏了她纯洁、善良的名声。

那时的卢梭是可恶的,自己偷东西还嫁祸于人,但后来他仍受人敬重,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他能勇于承认错误,并能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掩饰自己的错误。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三

墙上竹笋,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从觅小诗。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见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东隅已逝,桑隅非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危之所劫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世间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长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起飞人事哉!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四

所谓“用法”,包括弄清(1)虚词的词性,(2)语法作用,(3)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考纲中列出了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例如“之”字,作代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表前置宾语)是通常用法,而作动词“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讲则是特殊义用法。

筛选文中的`信息。

近三年来,主要考查的是以写人为主的史传文,且题目一般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的形式,要求考生选择全部表现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将6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作出判断。如果是写事的文章,则要求从记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的发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阅读对象。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五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1课时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五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a、 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 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明确:第3幅 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3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沉闷 欢快 欣喜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 上片:写景 (风荷)

幕 见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乡)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六

卒通猝,表示突然,如: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由通犹,表示比况,相当于“就像”,如: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施通迤,逶迤斜行的样子,如:施从良人之所之。

无通勿,不要,或通惑,想不通,如:无或乎王之不智。

为通谓,认为,如:为是其智弗若也。

罢通疲,疲惫,如: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

趣通趋,向前走,如:趣舍异路。

徇通殉,献身,如: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诎通屈,屈曲,如:其次诎体受辱。

枪通抢,触,如: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摩通磨,灭,如: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见通现,表露,如: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责通债,债务,下狱受腐刑,如: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奉通捧,捧着,如:臣愿奉璧往使。

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书于庭。

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图。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以公心的意思。体会祁黄羊的品质。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认真体会,能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体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高尚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简介祁黄羊,了解时代背景。

二、初读指导

1、了解本文主要写了祁黄羊的什么事?

2、理清文章层次,结合学习生字词。

第一段(12):祁黄羊因病辞职。

第二段:(311):祁黄羊两度荐贤。

第三段:(12):祁黄羊举荐受称赞。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学习第一段,知道祁黄羊辞职的原因。

四、学写生字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课后流利地读课文。

3、查找有关祁黄羊的故事、资料。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串

祁黄羊

中军尉

辞职

举荐

解狐

祁午

悼公

深感意外

十分惊讶

出以公心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2、选择以上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3、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过渡: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这个故事,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这节课,我们就认真读读文中祁黄羊和晋悼公的对话,我们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人物的品质。

二、学习外举不避仇

气、语调来说话,再体会一下人物的内心。

生自读

指名读,其他同学听,评议,他们读得像不像,从他们的朗读中,能不能听出人物的内心。

生分角色读。

分组读。

三、学习内举不避亲

生自读,指名回答。(抓住想了想,又郑重)(惊讶)

四、角色说话

过渡:这就是读到人物的心里去了。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祁黄羊这个时候,就在他辞职的几天里,一下子成了晋国人议论的对象,不止是悼公,整个晋国的人都感觉非常惊讶。如果你是晋国的普通百姓,如果你是文武百官中的一员,如果你是祁黄羊的亲朋好友,你会说些什么?来试试。

学生练说。

师:下面让我们听听春秋时期,人们对祁黄羊的不同声音。

五、再次体会意外之感

师:人们对祁黄羊的举荐众说纷芸,褒贬不一,他居然会举荐自己的杀父仇人,难怪悼公会

出示:悼公深感意外,说:解狐不是杀你父亲的仇人吗?你怎么会举荐他呢?

生齐读

师:而在举荐祁午后,又让悼公感到

出示:悼公十分惊讶: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举荐他,难道不怕别人说你偏心眼儿?

生齐读

六、解狐、祁午所想

师:当他的儿子听到时,他儿子暗下决心。你能听到他心底的声音吗?

七、祁黄羊的心声

师:祁黄羊是正直无私的,他是怎么样表达自己的心里的想法的,读读第十一自然段。

出示:主公让我推荐能替代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生读。

师:从这一段你看出,祁黄羊有一颗怎么样的心?

师:所以,他只是想到的是什么?

而根本没去想

(只是想,压根儿没去想)

生:是国家的安危,是国家的兴亡。

师:这就叫――

(出以公心)

(板书)

师:这里的公就是指什么?

(这里的公指的是国家的利益)

八、学最后一段

师:是的,他总把国家安危放在第一位,所以悼公被感动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出示最后一段。

师:对这一句话,有没有自己的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指名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还可以叫什么?

(出以公心)

师:是什么意思?(心里装着国家的安危,不装着自己的恩怨。)

师: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让悼公非常感动。几个月后,祁午接替了父亲,走马上任,军队管理得很好,悼公欣喜成分,在欣喜时,他心里不断发出这样的声音: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

生读。

九、小结:

指名说。

回去把这些感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让更多的人记住像祁黄羊一样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受到感动。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八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作《龟虽寿》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心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乎?”言罢,伏地而亡。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之。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九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作《龟虽寿》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心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乎?”言罢,伏地而亡。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之。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二十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42482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