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难题,但我们要学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不断成长。总结时要注重提炼核心内容,不要太过于泛泛而谈。快来看看这些优秀的总结样例,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吧!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一
no2、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no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no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no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no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no7、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no8、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no9、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no10、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no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no1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no13、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no1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no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no16、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no1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no18、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no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no20、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no21、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no2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no2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no24、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no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no26、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no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no2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no29、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no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no3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no3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no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no34、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no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no36、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no37、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no38、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no39、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no40、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no4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no4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no4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no44、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no45、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no4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no4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no4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no4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no5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no5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no5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no55、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no56、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no57、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no5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no5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no6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no62、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no6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no6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no65、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no6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no67、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no68、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no69、贫贱之交不可忘。——《后汉书·宋弘列传》。
no70、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no7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no72、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no73、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no7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no75、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no76、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no7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no7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no79、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no8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二
文言文知识是每年高考必考的试题,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好文言文内容,小编特意整理了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供同学们学习!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三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晻”;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阴:通“荫”;绿荫。名词。“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振:通“震”;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着:同“着”,穿。动词。“着我旧时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常考必考通假字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四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s。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13、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14、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15、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16、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17、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18、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19、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20、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2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22、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23、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24、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25、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26、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27、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28、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29、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30、可予不(同否)。
31、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32、召有司案图(同按)。
33、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34、设九宾于廷(同傧)。
3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3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37、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38、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39、要项伯(同邀,邀请)。
4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4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42、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43、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44、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45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46、泾流之大(同径,直)。
47、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48、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49、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通记,记述)。
50、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通倡,倡导)。
5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
52、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有此一说)。
53、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
54、青雀黄龙之轴(轴通舳,船)。
55、忽奔腾而砰湃(砰湃通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56、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57、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58、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59、四十有四(通又)。
60、五尺之僮(通童,童仆)。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五
墙上竹笋,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从觅小诗。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见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东隅已逝,桑隅非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危之所劫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世间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长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起飞人事哉!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六
我们知道,近几年来,辽宁以及全国各地的文言考试材料大多来自人物传记,因为人物传记语言比较平稳,翻译难度较小,适于直译,这就为设题提供了方便条件。材料大体的形式是,首先介绍这个人物的字、号、出身,然后再介绍此人小时候或年轻时候的天赋、性格,接着记叙此人在任职期间的政绩,最后写他离职、亡卒以及当地人们对他的评价。鉴于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应先重点解决以下这些词,因为它们都与当官的人有关:
拜(授予官职)。
除(授职)。
擢(提拔)。
迁(晋升或调离官职,贬谪)。
徙(调动,流放)。
辟(征召)。
左迁(降职)。
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窜(放逐)。
掾(古代属官的通称)。
黜(贬退);遣(贬谪)。
举(提拔,推举)。
下车(新官初到任)。
乞骸骨(告老还乡)。
乞身(告老还乡)。
这些词在高考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应该特别留意,另外,对于官职名、年号、科举各个阶段称呼等也应该给予重视。
在文言的复习中,课本是不应忽略的。因为在高考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就能为答好文言考题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要想到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字词和句式,当然,还要再看一看情况是否相同。总之,教材是本,课外选文是末,所以说牢固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建议广大考生们把高中各册教材翻看一下,掌握课下注释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七
造:到-----去,造访;制造;成就,造就。
谒:拜见,请见;请求;告诉,陈述。
过:拜访,探望;责备,批评;错误,过失;胜过,超越。
存:看望,问候,如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抚恤,如养幼少,存诸孤;思念;。
劳:慰劳,如帝亲自劳军;功劳;费力,吃力;疲劳。
访:看望,拜访;询问;查访,侦察。
问:问候;问,询问;追究,考察(问罪);管,干预。
顾:探望,拜访,如三顾茅庐;关心,照顾,如大臣争于私而不顾于民;思念,如顾恋慈母;回头看,如瞻前顾后;看,如君臣相顾,泣下沾巾;回头,如康顾视日影;只是,不过,如顾吾念之。
吊:慰问,如吊民伐罪;悼念死者;。
延:邀请;引进,迎接;蔓延,扩展;伸长,延长。
遇:对待,接待;待遇;会见;接触,感触,如臣以神遇;遇合,逢时,指得到君主的信任,如怀才不遇。
通:交往;交换,如通财货;通报,传达,如不肯为通;得志;地位显贵,显达;通晓,如通于兵事;共同的,通常的,如前代通则。
致:送达,如远方莫不致其珍;献出,尽,如事君能致其身;传达,表达,如遣吏存问致意,再如致谢,致敬;招引,引来,如致市民,取聚万货;取得,得到,如知其可以致功也;意态,情趣,如闲情逸致。
遗:赠送,给予;遗失;遗留。
施:给予恩惠,施惠;施舍;施行,实行;。
怀:安抚,如怀敌附远;(人心)归向,如黎民怀之;想念,怀念,如思乡怀远;关心,如“少者怀之”。
赡:供给,供养,如皆以赡给九族;富足,充足,如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与:结交,亲附;给予,授予;参加(与师);赞许(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比:勾结,如朋比为奸;比较,如与天地兮比寿;认为与-----一样,如自比于乐毅管仲;并列,挨着,如鳞次栉比;及,等到,如比去,以手阖门;接连地,如比三年日蚀。
信:言语真实,如信言不美;讲信用,如言必信;相信。
攻:攻打;抨击,指责,如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夺:强取,夺取;强行改变,如匹夫不可夺志也;丧捧,耽误,如勿夺农时。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八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九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兴化部是日遂?出华林部远甚。”
盖:通“盍”;何不。兼词。“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估:通“贾”;商人。名词。“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动词。“媵人持汤沃灌。”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动词。“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画:同“划”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笙:同“欢”欢聚。动词。“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笙,
还:同“环”;绕。动词。“秦王还柱而走。”
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皇:同“凰”传说中的雌凤。名词。“驾鸟凤皇,日以远兮。”
恍:同“恍”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恍惊起而长嗟。”
麾:同“挥”;指挥。动词。“麾众拥豪民马前,”
惠:同“慧”;聪明。形容词。“甚矣,汝之不惠。”
混:同“浑”水不筒,污浊,形容词。“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溷:同“混”、“浑”混浊。形容词。“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溷:同“混”、“浑”;厕所。名词。“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火:同“伙”;一伙。数量词。古代军队“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
疾:同“嫉”;嫉妒,憎恨。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同“嫉”;嫉妒,憎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棘:同“戟”;兵器。名词。“闵?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
籍:通“藉”;垫。动词。“籍柔覆温之躯。”
纪:通“记”;记载。动词。“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贾:通“价”;钱。名词。“如有营,予佐尔贾。”
简:同“拣”选,择。动词。“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同“拣”;挑选,选拔。动词。“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信义安所见乎?”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同“现”:出现。动词。“路转溪头忽见。”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十
在高三复习迎考中,许多学生不太喜欢或很少“朗读”文言文,所以,绝大数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即对语意及用法所产生的直觉感知还是比较“浅”、比较“滞”的。在考场上,面对第一次“见面”的生疏文言语段,不少学生反映“读不懂”,于是只得云里雾里地去理解文义,连猜带蒙地去解答题目。
若能在考前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朗读”,在考场上辅之以“默读”,在答题时就会容易“入题”,也容易“解题”,考生不妨一试。
考前进行一遍“朗读”
在考前有限的几天时间里,如果能再进行一次踏踏实实的“朗读”,一定能够获得很大的收益。因为,“读”,不易走神——聚精会神是最佳的复习效果;“读”,不易忘记——刻骨铭心是把握知识的最好状态;“读”,易加深理解——准确理解是赢得高分的重要保障;“读”,易触发灵感——心有灵犀是立意创新的源源活水。
在考前这几天,把语文书和各类考卷上的文言文“通读”一遍,读到能够“同步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嘴上”读文,“脑中”译文,自己嘴上所诵读的“声”与自己心里所理解的“义”,来一个“同步翻译”。
重视文言实词语言环境。
在朗读过程中,要抓住一个核心——实词的.理解。
每一个实词都有着它最基本的意义,这些意义大都在我们的理解和把握之内;但每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又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意义。在解读实词时我们往往会忽略甚至忘记“这个实词”的“语言环境”——这是我们在“朗读”时要时时提醒自己的关键之处。如果在解答试卷时,我们离开了“这个词”的语言环境,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实词的“基本意义”来认知试卷上的实词,这样就会造成对实词理解的严重偏差。
在实词的解答中,我们常常容易犯的错误是:
组词法——习惯于用“组词”的方法来思考和释词;填空法——把需要解释的词扔掉,只是按照上下文的意思填入一个词语;对应法——只是用一个双音节的词语释词对应。这些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考场默读提高阅读质量。
如果有了考前朗读的“热身”过程,在考场上考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默读”状态。“默读”能够促进考生对文义的准确、正确理解。
在考场“默读”中,考生应该具有这样两个“意识”:
知识点分布意识。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者常常是用有限的题目量来涵盖较多的文言文知识,这样可以使得考查的范围更大、知识更广。命题者命题的策略也正是我们复习和考试的策略,即同一个“知识点”在同一份试卷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整体把握意识。文言文句子翻译需要了解修辞格、文化意义,以及人物、事件、观点等。古人在表达时,由于所处年代的政治氛围、道德规范、文化背景、民俗习惯等要素,使得作者在表达文意的时候,染上了较明显的时空色彩,这些都是我们“默读”时需要注意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十一
卒通猝,表示突然,如: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由通犹,表示比况,相当于“就像”,如: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施通迤,逶迤斜行的样子,如:施从良人之所之。
无通勿,不要,或通惑,想不通,如:无或乎王之不智。
为通谓,认为,如:为是其智弗若也。
罢通疲,疲惫,如: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
趣通趋,向前走,如:趣舍异路。
徇通殉,献身,如: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诎通屈,屈曲,如:其次诎体受辱。
枪通抢,触,如: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摩通磨,灭,如: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见通现,表露,如: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责通债,债务,下狱受腐刑,如: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奉通捧,捧着,如:臣愿奉璧往使。
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书于庭。
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图。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十二
做这类题,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就是说,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如果词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得对错,那么我们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对错。这样,我们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了。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语法关系来判断,比如,这个词处于动词位置,而题中译出来的是名词,那么这个解释就很可能是错误的。另外,复音词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的解释一样,一般情况下,这种解释就是错误的。如“今齐地方千里”,如把“地方”解释为“与中央相对”或“部位”,那就错了。因为在古汉语中,单音词居多,其实“地方”是两个词,“地”是“土地”,“方”是“方圆”。
2.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
本题主要是考查公布的18个虚词,解题方法除了熟练掌握18个虚词中每个词的几个意义外,还要注意,有时两个词的意思相同,但语法功能各异,这样也不能认为是相同的,如“则”虽然在不同的句子中都能译成“就”,但有的是副词,有的是连词,这样也不能判定是相同的。
3.文中人物性格的判断。
本题应该注意设题中出现的问题。一般的解题方法是选择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而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不能算在内,另外,如六句中有四句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而设题时,只设了三句,失掉一句,这样的答案也应算对,考生不必去追究没有被列入的本来正确的那一项,也就是说,不要求全。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十三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要以直译为主,实词翻译要到位,虚词用法要准确,注意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总之是综合能力的考查。(1)句“王”,作动词,称王。(2)句“困于故苏之上”,是被动句;“于勾践”,介宾后置,要移到前面作状语。(3)句注意“之”的'用法,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翻译。
答案:
(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十四
一、从高考真题入手,熟知“考点”和“考法”
高考的试卷风格具有相对严格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所以从备战高考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应该收集近一两年来全国卷和本省卷的文言文试题,静下以来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对于文言文考查的考点分布,知道“考什么”;研究高考对这些考点的考查方式,明白“怎样考”。经过这番研究,我们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较高的制高点,以一种宽阔而全面的视角从整体上了解这一板块,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研究高考真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一般都是从文言实词的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文意的综合理解与整合以及文言文的翻译这四大方面入手考查的。文言实词的推断更侧重于多义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虚词在考纲规定的18个之中更多地侧重“之、而、其、因、于”等七八个高频虚词身上。从考查方式说,命题的基本方法是“点”在课内,“题”在课外。所谓“点”在课内是说考查的这个词的这个用法,一定在我们所学过的教材中呈现过,比如湖北卷中有一题“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在此处考查的应是“目光短浅,见识低下”的义项,这一义项在《左传.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曾出现过。“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籍”的这一义项就是《鸿门宴》中“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延续,像这种情况,绝不是偶见现象。可以说,高考试卷上不论是文言词句的理解,还是被视为“得分点”的语法现象,都能直接间接地在课文中找到相同点。所谓“题”在课外是说高考题的选材一定是课外文言材料,保持相对陌生,既体现了对所有考生的公平,又充分体现高考选拨“以能力为意”的原则。
二、立足教材,凸显以“本”为本。
在备战高考的复习阶段,经常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着课桌上的“资料长城”“试卷高山”“习题大海”发呆,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茫然。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删繁就简”,牢牢地抓住课本,把教材中重点篇目吃透,如果能通篇背诵就坚决背下来,即使不能背诵全文,也一定要熟读,反复读,牢牢抓住教材中的知识点理解记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高考试题我们无法猜也不能猜,但我们相信“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怎么考,不管命题者对题目如何包装,在陌生的外表下隐藏着的一定是熟悉的“心”,既然如此,我们就坚定不移地从最核心的教材入手,直捣黄龙,既消除了茫然之心,又少走了许多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在复习教材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重视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论是学习还是复习,都要养成动笔的习惯,遇到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自己经常出错的或者有困惑的词语,不要光在心里念叨,一定要把它记录在自己的学习笔记本上,这样既能够加深印象,又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重点,节省了时间,建议同学要养成“积累――逐步淘汰――形成精华”的学习模式。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在学习同时随手积累知识点,然后慢慢地把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从笔记本中删除,最后形成的是属于自己的难点疑点精华,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同学们不妨一试。
学会分类整理。
举例说吧,高考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更多集中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方面。而这些知识点恰恰都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地方,那么在我们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就不妨从日常的积累本中分化出来,把一些重点实词的常用义项连同例句整理在一起,这样就把原本零碎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化系统化,有了这一步,在考试当中遇到这个词,你的头脑中就会闪现它的常用义项,这样对你的高考解题就提供了答题的方向,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更关键的是平时的'积累为你攻克这个题目提供了成功的可能。
及时回头反复。
积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应用,我们高考的备战一切都必须突出“实”,讲究落实、扎实,讲究实用、实效。所以对于我们精心积累的笔记,对于精心整理的重点难点,我们不要积累了整理了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定要经常看,反复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琐碎,而这种琐碎的特点注定了很多东西容易遗忘,所以对于语文复习要“抓反复,反复抓”,不是有人说“反复是遗忘之母”嘛。
善于总结反思。
聪明的学生总是有他聪明的一面。在学习方面,聪明不光体现在天资,更体现在思路上,他们不光反应快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更在于他们比别人更清醒,在努力同时不忘反思,及时总结自己的得与失。这种阶段性总结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和矫补,从而使自己的学习一直处于轻松和高效的状态,这是他们高出于其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十五
是日高考,书“大同世界,焉能忘本?”,感慨系之,故作此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故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也。
追先贤,一代风骚,长剑天涯,酒过三巡还依旧,笑星醉春风;勉吾辈,义气书生,笔走龙蛇,大鹏一日乘风起,直上九万里。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十六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作《龟虽寿》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心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乎?”言罢,伏地而亡。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之。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十七
所谓“用法”,包括弄清(1)虚词的词性,(2)语法作用,(3)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考纲中列出了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例如“之”字,作代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表前置宾语)是通常用法,而作动词“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讲则是特殊义用法。
筛选文中的`信息。
近三年来,主要考查的是以写人为主的史传文,且题目一般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的形式,要求考生选择全部表现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将6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作出判断。如果是写事的文章,则要求从记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的发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阅读对象。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十八
一天,一个船主找到一个油漆工:“师傅,我的船经常出海上面的油漆好多都已经剥落了,海水容易腐蚀船体,以前总是忙每空,现在难得歇两天,你帮我阿把船油漆一下吧。”船主把油漆师傅带到船边简单吩咐了一下就离开了。
油漆师傅先仔仔细细的把船检查了一边,发现在船舱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小洞,周边的铁皮也锈迹斑斑,如果不及时补上,一入海水就会渗进来,时间长了船就可能会沉到海里,遇到大风大浪,海水就会把洞口冲的更大,水就会很快倒灌,到那时沉船只是瞬间的事情。油漆工拿出工具把漏洞补好了,然后才开始细致地刷油漆,工作了两天,终于刷好了,船主看着焕然一新的船,高兴地付了工钱。
过了一天,船主突然想起他的船舱里有个破洞忘记补了,他吓坏了:“哎呀,我的妈呀,这可咋办呀,都一天啦还没接到孩子们的电话,他们肯定遇难了,我可怎么活呀。”他的妻子一听,也吓得大哭起来“这可咋办呀,我们赶紧请求别人寻找吧。”于是两人赶紧行动起来,找的找、大捞的打捞,足足忙活了两天,一点音讯都没有,夫妻俩两天来一直都没合眼,眼睛都肿了“儿啊、妞呀,你们是我的命根子啊,你们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让我们可怎么活呀?”
“爸爸妈妈,我们回来了”。孩子们在船上高兴的向父母挥手。孩子们刚一下船就跑向父母“这次出海游玩真愉快,我们当时提议关闭一切通讯工具,过一个无人打搅的小假期,因此没有给你们联系,突然回来是想给你们一个惊喜,爸爸妈妈你们开心吗?”船主紧紧搂住“失而复得”的孩子,哭着说“高兴、高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船主夫妇把这几天的事情告诉了孩子们,可是他们说船舱好好的,并没有漏水。船主不信,下到船舱一看,一个很明显的补丁在鲜亮的油漆下面,船主立刻明白了一切。他赶紧回到家,拿上家里多年的积蓄,急匆匆出了门。
他是在一个炎热的工地上找到油漆工的,当时由于天太热,没有几个人。船主一把拉住油漆工“师傅,我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才好,这些钱是给你的报答。”油漆师傅说:“不用客气,你的钱已经付过了。”“不是油漆的钱,是你救了我孩子的命啊,当时我忘了我的船舱里有一个洞,孩子下海后,我才想起来,我知道他们一定回不来了,想死的心都有了,可是我希望奇迹会出现,果然他们回来了,我才知道,原来是你把洞补好的。”
油漆工说“以前我也没这么细心,干完本职工作就算完事,可有一件事情让我明白细心地重要‘那是三年前,我的儿子的自行车后车圈一直晃悠,我明知道很危险,可是一直都没出过什么事,因此我也就没在意,一次我带儿子去修车店打气,修车师傅只看了一眼,啥话都没说,他拿起一把扳手走到自行车旁,使劲紧了紧飞轮外的大螺丝,他说试试,看你的车圈还晃不?我推着走了走,好了,不晃了。我说‘谢谢啊,好长时间,我没把他当回事,’‘螺丝松了要及时拧紧,万一掉下来,车轮就会划开,很危险的。我干这一行的,举手之劳,习惯了,不能见危险因素存在,呵呵……’。从那以后我就养成了细心地习惯,每次做事前都要先细细检查一遍,做完了再检查一边,举手之劳,习惯了,嘿嘿……。”
“习惯了”船主重复着油漆工的话,“以后我也要把这习惯习惯下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十九
不少考生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认知往往存在偏差:有些考生认为该部分主要靠日常积累,方法性较弱,只需要通过题海战术进行训练。而有些考生恰恰相反,希望完全通过方法技巧攻克文言文。这两种认知均不正确。文言文是基础加技巧的组合型模块,基础性积累和方法性梳理二者不能偏废其一。因此在文言文阅读部分主要给出以下几点复习建议:
第一,梳理基础,训练语感。在复习初期,考生需要对于文言虚词、实词、语法进行系统梳理,夯实基础。同时,还需要保持每周两篇文言文的`训练量。但是,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每周两篇文言文不是指简单地完成两篇文言文阅读题目,而是需要对这两篇文言文进行逐字翻译、精析,标注出其中所有的语言点,重点字词,语法现象。只有逐字精析,才能真正夯实基础,训练文言语感。
第二,梳理技巧。文言文阅读部分并非全无章法技巧可循。当我们在基础上完成梳理之后,还需要在方法技巧上进行集中训练。在完成实词虚词部分的题目时,需要关注前后搭配,可以根据词性进行选择。而在完成句子翻译题目时,可通过“一一对应法”完成题目,即先对句子成分进行划分,对比对象句与翻译句之间在成分方面是否做到一一对应,排除成分缺失的选项。在完成组合性选项题目时,先关注主语、再关注内容,排除主语不一致的选项后针对内容进行选择。在完成文意理解题时,着重关注文章的细节性信息。
第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文言文部分新增阅读延伸题。文言文阅读延伸主要是论证类的阅读延伸题。即让考生针对文言文中的某一观点看法,或者针对人物形象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难度适中,考生只要把握好文言主旨,并相应按照答题模式进行作答即可。
以上是针对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复习方法提出的几点建议。最后,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文言文需要长期积累,考生一定要提早着手准备,并且持之以恒,保证每周一定的训练量并辅之以适当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文言文部分保分、提分,为在高考语文中取得高分奠定基础。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二十
是日高考,书“大同世界,焉能忘本?”,感慨系之,故作此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故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也。
追先贤,一代风骚,长剑天涯,酒过三巡还依旧,笑星醉春风;勉吾辈,义气书生,笔走龙蛇,大鹏一日乘风起,直上九万里。
且夫大同盛世,儒雅书生,春风得意,何曾闻失路之人?昔精忠岳将,悲故土,一去沃野遭掠戮,伤哀怨痛深藏处。忍堪回首,国无路,泱泱中华如何复?悲乎!今大同盛世,楼高但凭云飞过,水深且任鱼纵横;英雄侠肝义胆,神游五湖四海;君子风度翩翩,静对天地变幻。十里碧阴,亭中谁在斗奇葩?才子风流,六丈高楼,听风听雨听天下,心怀广宇。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二十一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作《龟虽寿》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心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乎?”言罢,伏地而亡。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之。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二十二
3.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高考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篇二十三
楚庄王初登基时,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
西楚霸王项羽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索福克勒斯说过:“一个人即使犯了错,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执,这种人并不失为聪明之人。”
陶渊明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放弃了荣华富贵,追求清静高洁,而成为流芳百世的“隐士”。
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托尔斯泰传》。
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历史上确有能改过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一个人难免犯错误,关键在于犯错之后能够严肃地对待错误,改正错误。
楚文王曾经沉迷于打猎和女色,不理朝政。太保申借先王之命,要对楚文王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坚持下,楚文王被迫接受。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太保申把50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以示行了鞭刑。文王不解说:“我既然同意接受鞭刑,那就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太保申却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们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们皮肉尝到疼痛。如果说让君子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尝到疼痛又有何用处?”楚文王听后深深自责,从此不再去打猎,也不再沉迷女色,奋发图强,不久就兼并了39个国家,扩大了楚国疆土。
文王因改过而成就了他的英名,也造就了楚国的盛况,然而有着西楚霸王之称的项羽却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刚愎自用,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一次错误就是一次教训,改过自新,才能不断成熟起来。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写过著名的《忏悔录》,他要做的是“把一个人真实的面目赤x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因此在《属性录》中,他直面自己的隐私,痛责自己的过错。他曾写道,自己少年当仆人,偷过主人家一条用旧的丝带,主人发现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此嫁祸于诚实的女仆玛丽,破坏了她纯洁、善良的名声。
那时的卢梭是可恶的,自己偷东西还嫁祸于人,但后来他仍受人敬重,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他能勇于承认错误,并能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掩饰自己的错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82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