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瞬间,却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感悟。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用一颗客观公正的心态对待过去的经历。下面是一些写作总结的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回族文化论文篇一
荣获“林博会名特优新奖”。同年5月中宁枸杞种植正式通过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
2005年3月20日^v^^v^常委、^v^常委会委员长^v^同志在中宁视察期间,品尝了中宁枸杞,对中宁枸杞口感和品质赞不绝口,欣然题词“中国枸杞之乡”。2006年5月^v^^v^常委、^v^总理^v^同志视察中宁,对中宁枸杞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年中宁县成功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成为全国唯一的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同年中宁枸杞获“全国十佳区域品牌”光荣称号。2007年中宁枸杞代表中国参加了第四届世界地理标志大会,获得参会各国的一致好评。
枸杞为宁夏“五宝”之首,是宁夏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枸杞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港澳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遍及国内130多个大中城市,享誉中外,目前已经形成了世界枸杞在中国、中国枸杞在宁夏的影响力,对宣传宁夏、提高宁夏知名度产生了积极影响。枸杞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枸杞产业集群状况及特征。
近年来,宁夏自治区政府把枸杞产业做为农业发展的战略主导产业,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扶持。自治区政府决定不定期举办枸杞节,并支持中宁县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枸杞专业批发市场,为枸杞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各地特别是枸杞主产区充分发挥枸杞产业的品牌、科技、种植、加工和市场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枸杞产业。目前宁夏全区枸杞面积达到万亩,约占全国的30%。
2009年总产量达到5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产值达15亿元,其中原果收入6亿元,加工产值9亿元。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量的60%,出口创汇最多年份达500多万美元。全区枸杞加工、营销企业100多家,其中枸杞规模加工流通企业52家,形成了以宁夏红、杞浓、圣杞乐、早康等为主体的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40多种产品,枸杞加工转化率达到了总产量的15%。主产区中宁县已成为全国枸杞的集散地。
我区枸杞产业发展迅速,枸杞产品产销两旺,突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产业布局上取得了突破。在全区推行“优质名牌枸杞基地建设”、“枸杞南移工程”,建设万亩枸杞园区4个,千亩园区30个,500亩以上联片种植区近百个,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宁为核心区、清水河流域和银北灌区为两翼的产业带。
枸杞的查处力度,使枸杞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有了明显提高,较好地维护了“中宁枸杞”品牌乃至“宁夏枸杞”的良好声誉。
三是在标准化生产上取得了突破。各地加大了枸杞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统防统治力度,仅中宁全县统防统治面积达到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万亩的40%,已有8万亩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3万亩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分别占全县种植面积的和26%。
四是在品牌创新上取得了突破。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培育出了“宁夏红”、“杞浓”、“早康”、“杞王”等枸杞产品系列品牌,尤其是“宁夏红”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枸杞品牌的培育和提升,对我区枸杞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注重对“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品牌的保护,注册使用了“中宁枸杞”证明商标,对其进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枸杞品牌的培育和提升,对我区枸杞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回族文化论文篇二
作为一个回族人,我一直对我的民族文化充满骄傲和热爱。回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宗教、语言、风俗和传统文化。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对回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信仰所带来的力量。
第二段:回族宗教与信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它是回族文化的核心。伊斯兰教的传入使回族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清晨响起的呼唤离不开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学习了清真寺的礼仪,每周至少一次参加礼拜,感受与神灵的亲近。这种宗教信仰给了我勇气和力量,也教会了我要以谦卑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回族有许多独特的民俗和传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开斋节和四合院。开斋节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回族人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我记得在孩童时代,我和家人一起制作香甜的月饼,欢快地歌唱和跳舞,整个街道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四合院则体现了回族传统家庭的价值观,这种庭院式的建筑不仅体现了家人团结的精神,也伴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四段:回族语言与文字。
回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阿拉伯字母是回族通用的书写方式。我刻苦学习回族语言和阿拉伯文化,目的在于向祖先致敬,并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回族文化。回族语言的美妙之处在于凝练和深思熟虑,使我能够更便捷地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并更好地理解回族文化的内涵。
作为新一代的回族人,我深知传承和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在全球化的今天,回族文化需要更广泛地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我积极参与回族文化的推广工作,与其他民族的朋友分享我对回族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我努力学习现代知识和技能,为回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
回族文化是我的骄傲和荣耀,它给予了我独特的身份和深刻的体验。回族宗教信仰让我拥有了勇气和力量,回族民俗和传统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家庭和社区的温暖,回族语言和文字使我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回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积极参与和传播回族文化,我希望能够为回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回族文化论文篇三
为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日,县^v^会民工委、财工委在时副主任的带领下,到县文化体育局进行了关于泸西县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
一、近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彝族文化为主打,努力实施“民族文化工程”、“精品工程”,在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打破地域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精神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挖掘本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我县传统民族文化。
根据《云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普查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我县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并报请州政府审批,将“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汉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四类17个项目公布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其中,传统文化保护区1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3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7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6个。今年还争取资金万元对7个文化传承人进行了补助。在17个项目中,重点对向阳乡阿乌族的“古代兵器舞”和“泸西木雕”进行了深挖。其中,把《泸西木雕》的制作技艺和工艺制成光碟,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省文化厅,申报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20xx年,我县投资70余万元修复了西寺,投资90余万元对逸圃、石洞村汉代文化进行考古发掘,使我县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和保护。
(二)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今年县文体局充分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针对土地开展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文艺队下乡演出,宣传相关政策。此外,为推进烟农文化学校建设,我县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文艺进村演出活动,并创作了四口快板《说说烟农学校》、小品《烟嫂烟哥哥》等文艺节目,将烤烟生产和烟农文化学校建设的互惠互利,用文艺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在午街铺镇凤舞村和山林哨建盖了民族文化培训室、活动室和陈列室,投资90万元即将开工建设永宁、旧城、三河文化站,投资40万元建设旧城村民族文化广场,投资万元在午街铺镇11个村委会建设了11个篮球场。县文化馆还充分利用阿庐文化中心、秀山休闲广场等条件较好,人口集中的地方,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娱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
二、存在问题。
调研组在认真听取了县文化体育局的工作汇报和走访了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之后,一致认为:当前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之下,紧紧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在人才培养,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我县民族文化工作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由于我县本身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较难平衡,建设和吃饭的予盾十分突出,各级财政对民族文化建设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下,也千方百计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了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许多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文化建设大项目,大资金无法落户我县,使我县缺少建设民族文化的大手笔,给文化工作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困扰。再者由于各级财政尚有不少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都无法解决,根本不可能充分顾及到看似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文化事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工作爱谈不爱投的局面。
回族文化论文篇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翻番”,强调要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我区提出了到2017年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康”要求,为推进少数民族与全区实现同步小康,我区成立了专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调查整理、系统的研究分析,现就全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民族工作基本情况。
市中区地处乐山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多民族的散杂居区。全区共有38个民族成份,662812人,其中少数民族常住人口3895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流动少数民族人员常年保持在1000多人。少数民族以彝、回、藏族为主,其中彝族1686人,占全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3%;回族566人,占15%;藏族460人,占12%。
1争力相对较弱,总体收入也较低,但大多数人认为与家乡相比,经济收入有所提高。
二、开展民族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抓宣传,促进民族团结。
(二)抓项目,带动经济发展。
1、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主要手段。市中区通过政策引导、争取资金、项目引进等措施,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通过实地调研,形成可行性报告,连续四年每年向省、市民委争取了散杂居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万元,扶持剑峰乡、白马镇、青平镇少数民族群众发展基础母牛和肉牛养殖、村道建设等。以上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带动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转变观念,依靠科技增收致富;另一方面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并积极向上争取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推动少数民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该公司被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委^v^部、省民委评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企业”。
(三)抓维权,保障平等权益。
1、依法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在衣食住行、婚娶殡葬等方面,切实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一是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的文件标准执行,在征兵、升学等方面按照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群众实行优惠,对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少数民族职工给予每人每月5元的伙食补助。二是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八届区政协委员安排少数民族5名,其中:回族3名、藏族1名、蒙古族1名,区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1名,目前我区有副科级以上少数民族领导干部4人。三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征用九峰镇明月村亩土地作为^v^墓地,使得党的民族政策“^v^群众去世后可以实行土葬”落到实处。
2、引导基层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群众的政策服务。及时帮助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家庭办理低保、子女上学、就业培训等相关手续,帮助他们享受国家相关政策,在医疗保险上,与全区汉族群众享受同等待遇;同时利用基层资源,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寓教寓乐的活动,逢重大节日,特别是少数民族节日,开展联谊、走访慰问等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同胞参与,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归属感。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有不少少数民族群众缺乏敢闯敢拼的市场意识,对新的发展路子难以接受,有的甚至习惯于“等、靠、要”,习惯于传统农作物的种植,导致经济来源单一,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致富步子慢。
(二)民族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清真食品行业是城市民族经济的主导行业,虽然近年来得到一些发展,但市中区目前还没有符合清真条件的屠宰牛、羊的屠宰场,屠宰牛基本上集中在杨湾乡,屠宰羊的活动分散在市区城乡结合部,选址布局不尽合理,基本是在自家宅基地上进行生产,环保设施落后,屠宰加工水平偏低,大部分以传统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进行屠宰活动,在部位分切、细分包装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肉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与市中区地处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核心区不相适应,从源头上制约了清真食品行业的发展。乐山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每年来乐旅游、经商的少数民族群众不计其数,目前市中区境内还没有一家上规模的^v^餐馆,现有的^v^餐馆接待能力较差,不能满足国内外^v^游客的饮食需求,同时经济效益也不尽理想。
4牛咡桥、黑桥一带少数民族群众占道经营、销售管制刀具现象,相关部门虽然多次送法上门,但收效甚微,还有发展状大趋势。再加上一些人员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遇事易抱团,使得城市管理执法的难度增大。
四、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要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问题,还得从解决群众的教育问题着手,扶贫先扶智,只有素质提高了,认识到位了,思想开放了,观念更新了,才能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和方向。在民族教育工作中,一是抓好学校教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提高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特别是要重视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二是抓好社会教育,要充分利用相关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树立发展信心,形成各民族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抓好科技文化知识学习,让群众掌握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提高群众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回族文化论文篇五
根据省民委文件要求,我局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育调研情况。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十分重视。两县政府切实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民族教育列入政府工作重要日程,认真贯彻执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及省、地政府制订的相关条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落实省、地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使民族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确保了民族教育的优先发展。
(一)基本情况。
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20xx年建起了2964平方米的新教学楼,目前,在校学生653人,其中,小学387人,高中266人,少数民族学生86人,占总学生数的13。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中心校1997年通过国家“普九”验收,20xx年又通过省政府复检,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已被确定为地级合格学校。全校教职工65人,共中任课教师55人,10人为中专学历,36人为大专学历,9人为大学本科学历,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达标率为100。教师月工资足额发放。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儿童入学率100,中小学生毕业率100,中学升学率为80。中心校配备有47台微机,拥有图书10646册,平均14人拥有一台微机,每个学生拥有16册图书。20xx年,中心校成立了双语班,抽调能用鄂伦春族语会话的鄂伦春族教师对鄂伦春族学生开展本民族语言会话课。为了改善民族教育的办学环境,省、地、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并实施新课实验,取得较好的成绩,不断地改善办学条件,控制学生流失。
十八站乡中心校鄂伦春族寄宿班创建于^v^年,学校配备了一名领导主管寄宿班,做到寄宿班的各项工作有人管,现在寄宿班人数为45名,占全校鄂伦春族学生人数的50,从^v^年起,每年县财政为鄂伦春寄宿班投入13万元,用以保证鄂伦春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支出。
(二)发展民族教育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经过不断的努力,学校根据有关文件的规定,对鄂伦春族等几个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免收学杂费政策,同时还将鄂伦春族学生的助学金分别提高到每年小学生120元,中学生160元,对孤儿采取免费入学,并发放生活费、衣物和学习用品并且在冬季免收取暖费。乡党委、政府为鼓励鄂伦春族学生早日成材,规定并实施了鄂伦春族学生考取本科一次性奖励3000元,考取大专一次性奖励20xx元,考取中专和重点高中奖励1000元,并且报销学生假期往返学校的交通费。20xx年,大兴安岭地委做出决定(大发[20xx]12号)普通高中招生,鄂伦春族学生全部录取,重点高中招生降50分录取。
近三年来,初步统计,共向上级学校输送大学生、大、中专、高中毕业生29名,其中鄂伦春族学生11名。
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始终把民族教育事业当作大事来抓,乡党委、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鄂伦春族等几个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免收学杂费,并相继调整了六个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助学金,将鄂伦春族助学金提高到,中学生每年290元,小学生每年210元;塔河县政府每年还拿出6万元作为教育助学专项资金,对考取大学本科的鄂伦春族学生一次性奖励3000元,考取大、中专的鄂伦春族学生一次性奖励20xx元,孤儿考取的大中专的学生每人每年解决5000元的生活费和学杂费。并且塔河县普通高中招生对鄂伦春族学生实行免费上高中。
(三)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1、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教师业务水平不十分过硬。现在急需业务精、专业性强的新生力量来充实两乡教师队伍,更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知识结构、教育理念的更新。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应首先对现有教师进行业务知识培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进行新教法、新思路的学习。主动与外校建立联合,进行教师交流,送我们的教师走出去学习、观摩、实践,引进外地优秀教师或是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志愿者,为我们进行新知识、新思想的交流,使我们教师的知识和思想与时代同步,使新鲜血液充实到我们的教师队伍中。
2、由于鄂伦春族乡村经济比较落后,一些鄂伦春族学生家庭贫困,考取高等学府后难以承受高额的学杂费,造成辍学。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建立民族教育发展基金,为贫困的鄂伦春族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贷款或是借鉴国家建立“西藏班”、“新疆班”的办法,建立“鄂伦春班”,为帮助鄂伦春族贫困学生、孤儿等弱势鄂伦春族学生或其它较少民族贫困学生,应采取这样的形式为他们提供完成学业的保证。
3、两乡的鄂伦春双语班的教师,语言发音够不规范,授课比较困难。教师的发音带有较重的个人习惯,不能达到授课的标准,对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发音造成困难。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尽快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国际标准音标,并建议拨付培训专款,以满足双语教学培训的需要,同时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族双语教学的发展。
大兴安岭地区对民族乡的文化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促进民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经济上的保证。
(一)基本情况。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文化站,占地600平方米,设有一个鄂伦春族陈列室,展厅面积100平方米,馆藏文物有58件,均以鄂伦春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为主。设有一个剧场,面积为380平方米,排练厅面积为80平方米,办公室面积40平方米,白银纳乡文化站业余艺术团在职人员1人,演员50人,其中,少数民族45人,编剧人员8人,服装50套,年演场次达到15场,活动经费全部由政府拨付。曾多次参加文艺演出,都获了不错的成绩。
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文化站占地400平方米,在职人员4人,乡文化站没有建立展览馆和文艺队,文化活动主要靠组织群众进行广场文艺演出,活动经费全部由财政拨付。这些由业余演员参加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都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回族文化论文篇六
(兴发乡扶贫工作站曾仁勇)。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经济薄弱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下面,我将在兴发乡镇民族村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况。
1上以茅草房为主,截止2007年12月20日,全村有277户茅草房或无房户,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狭小。人们经济收入少,生活水平低,大多数人口处于生存线和温饱线之间。村民勤劳,民风纯朴,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迫切,但因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制约,全村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二)贫困原因分析。
统保守,经济文化。
发展迟缓。
2.交通条件。
差,出入民族村的道路,都是土路和。
沙石路,晴天尘土。
飞扬,雨天满路泥。
图一:苗寨中随处可见的茅草房泞。且年久失修,通行较困难,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及项目投资。
3.传统农业发展举步维艰。该村地势海拔高,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水平。而且,农业结构不合理。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缺少技术、资金、经验等,很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部分农民观念陈旧,见识窄,市场意识不强,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固守低效益的传统种植业,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
4.贫困人口收入结构单一,稳定性差。贫困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仅是农业,很多农民连家人糊口问题都无力解决,吃了上顿饿下顿,青黄不接现象严重。
5.教育卫生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有线电视及电话发展缓慢,农民信息闭塞,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二是农村办学条件差,校舍标准低,师资力量薄弱,阻碍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三是卫生医疗条件差,村卫生室设备简陋、无专业医疗人员,无法解放农民就近看病的难题。
6.集体没有经济收入。集体办事要开支,“无钱”严重制约着该村经济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探寻脱贫新思路。
(1)消除“等。
靠要”思想,激发。
贫困农民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加强精。
神扶贫,激活农民。
图二:充分发挥当地林木资源优势的潜在发展动力,帮助农民转变落后。
观念,转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树立自强自立观念、自力。
更生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勤劳致富观念、积累观念、科技。
观念等,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2)实施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充分挖掘劳动力潜力,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件,有优势、有特。
色的产业和产品作。
为发展的方向和重。
点,引导农民规模。
生产,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
业,使潜在的优势。
图三:民族村玉米收获季节尽快转化为现实经。
济优势,创造最佳。
经济效益。当前要着眼于改变传统粗放型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粮农产量,解决吃饭问题。推广新型玉米杂交良种栽培技术,扩大地膜覆盖、绿肥聚拢面积,改良土地。此外,在该村建设一个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作好农产品对外推介,让农民能在吃饱的前提下,将农产品卖出去,促进增收。
(4)区别不同情况,加强项目引导。选择适合当地传统。
和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目前民族村正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总投资211万元,项目包括通村公路修建及部分道路硬化、茅草房改造、院坝硬化沼气池建设等多项内容,项目实施后,对大大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配套建设的沼气池与畜圈、厕所相连,人畜粪便不仅全部得到处理,改善环境卫生,还可满足村民点灯、做饭、洗澡等。同时每户每年可出栏2-3头猪,沼液可作优质肥料使用。据有关资料推算,每户每年可增收节支1500元至2000元。
(5)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贫困地区往往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中。因此,要将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密切联系起来,控制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同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户给予资金、物资、技术和教育等方面的优先扶持和适当的奖励。
(6)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扶贫要先扶智,要改变民族村的贫困现状,首先要提高当地群众的教育文化水平,才能提高脱贫致富意识。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升学率,减少失学率,加强基础教育。
回族文化论文篇七
民族团结进步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进步,实现各民族的发展繁荣,不仅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逐步消除各民族间发展差距,彻底解决历史上遗留下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必然途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正确认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推进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步、协调、健康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现阶段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现状、特点,对进一步提高工作针对性、系统性、前瞻性,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措施,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层层签订责任状,按照责任状的要求,今年以来,我乡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各自然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位于维西县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处。全乡国土面积282平方公里,辖8建制村,61个自然村107个村民小组。全乡村民呈“大杂居,小聚居”局面,2009年末,全乡人口3806户、15055人,少数民族占85%,1其中傈僳族占57%,纳西族占14%,藏族占7%,普米族占,白族占,怒族占。部分少数民族信教,主要信仰基督教和目前,全乡辖区内有教堂4个,教点1个,在册基督^v^1186人。
二、xxx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现状。
近年来,xxx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在州、县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维护团结稳定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线,不断强化地区建设投入力度,努力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大力倡导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出健康有序,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依法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一直把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治本措施来抓。
妥善处理民族群众间的矛盾纠纷,是加强民族团。
3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加以考核。
截至到现在,我乡共成功调解矛盾纠纷96起,其中家庭纠纷27起,邻里纠纷24起,赔偿纠纷4起,宅基地纠纷7起,山林纠纷12起,其它22起。矛盾纠纷的成功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全乡社会政治稳定。
(二)多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活动。
乡党委、政府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不定时对少数民族干部、分管和从事民族工作干部开展系统的民族政策理论培训、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党在发展民族关系中“三个离不开”的的思想,宣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使“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四个维护的思想深入人心。
4族;也教育了少数民族尊重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要讲关怀和照顾,也要讲义务和奉献;不仅要讲平等和团结,也要讲法制和原则,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承担社会义务。
(三)正确处理民族差异、宗教信仰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宗教问题也将长期存在。民族之间、风俗习惯之间、信教与不信教之间的差异,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各民族群众团结奋斗,为改善生活条件而共同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关心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切实关心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农业、畜牧、教育、卫生等部门,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加快致富步伐,安排扶持少数民族专项发展资金,共建爱心水窖、沼气池、村村通公路、村村有电视专项举措解决了少数民族发展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同时依法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在衣食住行、婚娶殡葬等方面,切实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效。
5义民族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再教育,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目的、意义、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自觉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显著增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二是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自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展以来,我乡将其与推进各自工作结合起来,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狠下功夫,使广大群众深受其益,深得其惠,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发展经济,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立足乡情,科学制定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将精力集中到治穷治愚、发展经济、建设小康上来,推动了全县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保证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随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而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优良风气成为催生新先进出现的加速器,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日益扩大。
五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长效机制日益完善,建立健全了符合乡域特点和实际的组织领导、宣传教育、目标责任考核、强化督查、严格奖惩、发展地区经济、睦邻友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经费保障九项长效机制。
四、影响和制约我乡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问题的主要因素。
(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和制约我乡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面临着新课题和新挑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民族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民族问题与当今社会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相互交织,引发矛盾的因素有所增加,各民族间交流日益频繁,但因利益关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引发的磨擦和纠纷仍然存在,处理民族问题的难度随之加大。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境外敌对势力不断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更加频繁。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间接影响到我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只有各民族都实现小康,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繁荣进步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文化落后,思想观念滞后,影响和制约我乡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7的人没有接受过良好的义务教育。对民族政策、理论、常识的宣传力度不够。一部分年老的少数民族群众不懂汉语,而汉族干部甚至个别少数民族年轻干部也不懂民族语言,给开展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劳动者素质低,科技知识缺乏,在学科学、用科学上处于被动局面,适用技术推广难。法治意识不强,对待矛盾纠纷多采用族规,利用家族势力,无论是否违法都^v^私^v^了。
(三)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我乡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这些年来,我乡始终坚持“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民族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互助,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各村组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又影响和制约着我乡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我县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居住在边远、高寒、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汉族地区相比较为落后,贫富差距较大,个别地方少数民族受人“歧视”和“看不起”。
五、存在的问题。
从全乡范围来看,总体上民族团结,社会比较安定,8但在一些接合部地区、热点难点地区矛盾纠纷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乡域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特别是高山区和坝区、或谷地带之间的这种发展差距尤为明显,客观上造成了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农民之间在收入上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部分群众中偏激情绪和一些错误思想占了上风,遇事便以出格的言语、过激的行为、违法的手段向党和政府发泄不满,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联的矛盾纠纷比较突出。“二级油路”征地拆迁过程中看出,群众在突发事件的气氛或压力下,往往产生一种“从众行为”,当别有用心的人通过某种暗示或带头、或鼓动时,一些群众就会情绪激动,干出种种在平时自己想都不敢想的“蠢事”,从而使突发事件升级,造成严重后果。
(三)部分矿产资源地区矛盾纠纷、隐患较多。矿山老板与当地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存在矛盾、偷矿、盗矿、私挖乱采现象严重,导致矿山秩序较为混乱、隐患较多。
(四)农户与采购商之间的强卖强卖现象突出。
(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工作的长效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健全和充实完善。
总之,只要乡党委、政府和各村两委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认真研究民族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思路,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就一定会未雨绸缪,见微知著,把民族方面的矛盾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一定会营造出宽松和谐、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推动全乡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
回族文化论文篇八
回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在我与回族朋友的交往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回族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他们的服饰、食物、音乐和礼仪,我不仅更加了解了他们的文化,也对他们的传统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回族文化注重家庭、尊重长辈、亲近自然,这些价值观给了我的启示,让我更加珍视亲情、友情和环境。回族文化的多元性也使我对不同族群的文化保持着开放的心态。通过了解回族文化,我对中国的多元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
回族文化的第一个方面是服饰。回族人的传统服饰以“四马腾空”为代表,其特点是颜色鲜艳的长袍和头巾。在一次与回族朋友聚会时,我注意到他们的服饰都非常整齐有序。他们告诉我,回族人认为衣着整洁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穿着传统服装的回族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意识到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对于维护和传承其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回族文化的第二个方面是食物。回族人以清真餐饮为主,以牛羊肉和面食为主要食物。在我尝试回族美食时,我体验到了不同的口味和独特的烹饪方式。他们注重食物的新鲜和卫生,并且注重菜品的多样性以满足大家的需求。通过与回族朋友一起共进晚餐,我感受到了家庭聚会的温馨和友情的重要性。他们教会了我品味慢慢享受美食,并将其与家人和朋友共享的习惯。
回族文化的第三个方面是音乐。回族的音乐艺术以民歌为主,这些歌曲富有激情和感情。回族人的音乐充满着自然的气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在我与回族朋友一起欣赏民歌时,我被他们深情的歌声所打动。回族人的音乐传达了他们对土地和生活的热爱,让我更加珍惜自然,保护环境。
回族文化的第四个方面是礼仪。回族人有着独特的礼仪规范,注重尊重长辈和敬老爱幼。在与回族朋友的交往中,我注意到他们总是非常礼貌和友善。他们向长辈行大礼,对老人尊敬有加。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尊重和关心长辈的重要性,并且也在我日常生活中注重与人为善、对他人更加友善。
通过了解回族文化,我对中国的多元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回族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多元性和包容性。回族人的文化传统富有独特性,同时也接纳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通过与回族朋友的交流,我也学到了尊重不同文化的重要性。我开始尊重其他民族的习俗和价值观,愿意开放地接纳不同的文化,丰富我的生活。回族文化的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我深感自豪和珍视中国的多元文化。
总结起来,回族文化的服饰、食物、音乐和礼仪给了我很多启示。通过了解回族文化,我更加珍视亲情、友情和环境。回族文化的多元性也让我对不同族群的文化保持着开放的心态。通过与回族朋友的交流,我开始尊重不同文化的重要性,并且愿意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回族文化的魅力使我对中国的多元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感到由衷的自豪。
回族文化论文篇九
为深入贯彻全省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我市城市民族工作,根据省民宗委•关于开展全省城市民族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部署,专题就全市城市民族工作深入开展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市城市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荆门市属于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全市现有城市常住少数民族23个,3863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011年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74人,其中新疆籍维吾尔族40人,西北回族71人,主要分布在荆门及各县市城区。
(二)涉及城市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状况。
近年来,我们及时化解处理了3起涉及城市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维护了民族团结稳定。事件起因包括城管执法、市场经营权等方面。
2011年12月25日和2012年1月1日,钟祥市分别发生两起新疆籍烤羊肉串从业人员与当地人发生纠纷并斗殴,导致新疆籍人员和当地人均有不同程度受伤害案件。
-1对案件侦办和维稳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落实了相关部门工作责任,一是对新疆人的艾散医治费用全部由钟祥市人民医院垫付,确保尽快治愈出院;二是民宗局、公安局主要领导与清真寺的阿訇到医院看望伤者,送去了慰问金,并多次上门做艾散本人及家属思想工作;三是由民宗局安排专人主动找艾散、努日麦麦提在荆门的负责人阿布力孜〃阿布来海提及其妻子陈双梅(原市二医护士、现在新疆生活,曾受到***同志接见)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办法;四是公安机关已根据视频资料画出嫌疑人照片,公开征集线索,全力查找嫌疑人。
-3市民族工作条例‣、•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和鄂发[2006]3号文件相继颁布和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听取汇报,研究部署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市人大和市政协定期听取民族政策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查,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有力促进了民族政策法规的遵守和执行。
为营造城市少数民族群众与当地城市居民和谐共处的环境,我局采取编印政策法规资料、印发竞赛答题试卷和在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各县、市、区民宗部门也采取翻印•政策法规‣、办专栏、挂横幅和刷写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使“三个条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市、县两级政府均将民族条例纳入“三五”、“四五”和“五五”普法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普及条例知识,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形成各民族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健全基层组织,夯实工作基础。
回族文化论文篇十
从全国范围看宁夏白酒,所占位置几乎无足轻重:
二、地域偏远,为外来品牌的介入制造了一定障碍,属于封闭性市场;
四、宁夏白酒缺少历史厚重感,品牌血统根基匮乏和较低的产销量无法形成集群效应。
第一部分:宁夏白酒市场现状分析。
一、市场竞争格局:
宁夏是人口较少(总人口600余万)、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有1/3左右为^v^。根据中国人均白酒消费量110元/年计算,宁夏省年度白酒销售额约4-5亿元,中档、中低档白酒的总消费量约70%。宁夏白酒总体竞争格局层次感清晰。高档市场完全由“茅、五、剑”三大巨头把持,中档、中低档市场由本地企业占据。“沙湖春”和“老银川”竞争激烈,“沙湖春”的市场份额已超过40%;另一重要品牌“大夏贡”销量明显下滑,面临着退为二线品牌的危险。外来品牌表现较好者仅有河套老窖和口子窖;前者铺货率较高,实际占据的市场份额较低,没有形成竞争威胁;口子窖立足于5年产品在商超渠道和部分餐饮渠道运作,以机会性推广为主;西凤在省会银川有一定动作,但未大面积推广。从区域市场来看,沙湖在银川地区和石嘴山地区呈下滑趋势,老银川上升迅猛;吴忠市场尚无绝对领导品牌,沙湖、老银川、大夏贡、古峡宴均有一定市场份额;中卫市场沙湖春仍占主流,“银川”在县级市场发力效果明显;固原地区沙湖春、大夏贡表现较好,“老银川”谋势待发。
二、消费特点:
1、宁夏白酒具有区域消费不均衡现象,从宁北(石嘴山、银川)、宁中(吴忠、中卫)、宁南(固原)明显呈现出倒立“金字塔”结构。主因是民族消费特性所决定的:回族禁白酒,聚集区消费量较低(吴忠、固原地区);而回族分布较少的地区(银川、石嘴山)市场白酒比重极大,占据自治区近60%以上消费。亦因不同民族消费特性和居住特点,重点城市和中心城市对下辖行政区域内的白酒消费辐射和影响力并不强。
2、全省主流白酒以41—43度为主,高度酒和低度酒都很少。浓香型产品深受喜爱。但第一品牌沙湖春目前积极推广清香型洞藏系列。
3、白酒消费格局较为明晰,形成了稳定的消费价格带,具体如下:
a.大众消费能力不强:家庭消费10-20元,普通宴请、聚饮、婚庆、礼品消费集中在15—30元,即10-30元为市场主流价格带,消费需求旺盛;乡镇市场10元以下仍是主流。
典、国际经典、十年陈藏)、大夏贡经典五年和口子窖5年较多。各品牌旗下产品竞相表现,但没有形成绝对的领导产品,老银川上升趋势明显。高端消费大部分选择“茅、五、剑”,消费比较成熟,但量不大。在中高档市场上,缺乏绝对核心产品,此为中高档白酒机会之一,所有厂家市场定位都较为清晰,但没有在某一细分价位上实施精耕细作战略,都以多产品机会运作的思路操作中高档白酒。
整体来说消费不够理性和成熟。对品牌缺乏认知度和忠诚度。存在以下几大消费特点:
二、跟风消费,消费者易受外界干扰购买流行性白酒产品;
三、地缘性消费居多,即消费者存在地产酒消费情结,也是宁夏地产酒强势的根本性原因。
三、渠道特征:
1、餐饮:除银川和石嘴山外,宁夏其他各地区大型餐饮欠发达。吴忠、固原地区中小型餐饮较多,但清真的消费特点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白酒消费。餐饮渠道进店壁垒不高,大部分为品牌/品项进场费用,基本无买断专场、包量销售、大包商运作、买断专场促销权的操作方式。渠道中服务员的推力极为关键;大部分终端加价率不高,但消费者自带现象比较严重。
2、名烟名酒店和专卖店等渠道方式仅在银川、石嘴山市场较发达,也带动了该市场团购渠道的发展。
3、现代商超渠道较发达(主要在银川)。该类渠道在白酒销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各厂家在该渠道推广活动的开展趋向频繁,导购投入也在增加。传统批零渠道在白酒销售中仍占主流,对利润需求较为旺盛。
4、公关团购渠道逐步兴起,为中高档白酒未来销售主渠道之一,以银川和石嘴山市场突出。专卖店业态以全国性一名酒(茅台、五粮液)为主。
四、主流品牌概念及推广:
从各品牌名称来看,存在“三地”:地缘特色明显,地域文化突出,地方情结浓厚。
1、沙湖春为银川旅游景点,借助旅游资源提升品牌知名度,地域文化突出;在品牌形象塑造上,推出高端形象系列产品“原浆系列”,在香型上进行破坏性试验,弃用浓香型采用非主流清香型;在概念上借用酒鬼的“洞藏”文化,突出五谷原酿。此项突破为宁夏白酒先河,但从消费特性和需求来说,创新效果还有待未来验证。
2、老银川利用银川在宁夏地区的影响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政治、经济因素对其他市场进行辐射和影响),通过地方情节来拉拢本地消费者。
播,与品牌的历史厚重的调性不匹配。
4、塞上江南:此品牌名称极致的体现了“三地”特色。在产品概念上,首创“窖藏•原酒”,系列产品突出年份概念。
5、地方性品牌原州宴、六盘春等皆以三地文化为主。
6、推广简析:
领全区的霸主高度,传播手段过于传统和保守,传播的立体性和一致性存在明显不足,因此,未能形成独特的品牌区隔,不具有品牌独占性。
五、主要品牌营销模式分析。
1、沙湖春。
1)基本状况。
a.竞争模式:品牌传播+厂家主导性操作+中低价位产品汇量式驱动。
a、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品牌传播,包括多媒体的组合使用,事件行销,通过高端形象产品的开发提升品牌形象等。
b、经销商主要承担产品分销的物流和资金职能,企业的销售队伍负责市场的维护和管理。
c、细分中低档市场,在每个机会市场都培育出领导性产品,狙击竞品。
b.品牌概念:沙湖春为银川旅游景点,借助旅游资源提升品牌知名度,地域文化突出;推出“原浆系列”拔高产品形象,用清香型进行产品差异化,宣传“洞藏”文化,突出五谷原酿,品牌形象清晰。
c.市场区域特点:全省布局早已实现,但主导产品发展不均衡很明显。银川、石嘴山、固原、中卫市场是沙湖春的强势阵地,吴忠市场表现一般,银川和石嘴山地区销量有下滑趋势。从全省来看,沙湖春仍是第一品牌。
d.产品线:产品囊括高档、中高档、中低档、低档,产品结构。
明显优于其他品牌。但中高档产品的推广突破不成功,大致如下:
a、高档、中高档产品:原浆系列(三里、六里、九里洞藏),价格从88元到数百元,在宁夏省内尚未形成规模。特酿在70-100元价格区间表现较好,未能成为细分价格带的主流,近期下滑迹象明显;和谐、琼浆等表现平淡。
b、中低档产品(价格区间中前者为流通最低价、后者为餐饮最高价):主要为玉液(35-58元)、新品(22-32元)、佳品(16-25),定位精准,且每款产品皆为全省性主导产品。
c、低档产品:光瓶系列。
2)问题分析。
a.洞藏系列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白酒价格到价值的转变,高价位产品不能简单等同于高品牌形象,需要持续进行系统深入的品牌塑造。
b.同时推广两、三个中高档产品,产品概念也不同,不统一的传播口径,导致消费者对品牌认知混乱,最终导致各个产品都推广不力。
c.缺乏终端维护意识,终端管理能力不足,导致消费者促销被终端老板或服务员大量截留,终端价格混乱,从而影响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d.对新渠道的推广意识不够,如公关团购。
2、老银川。
1)基本状况:
a.竞争模式:群狼战术+高空品牌传播+整合政府资源+快速撇脂的渠道策略。
a、大量采取买断贴牌,吸引和刺激资本雄厚的经销商,垄断渠道资源。
b、经销商全权负责市场的操作,企业仅提供高空中的品牌传播支持。
c、经销商利用低成本优势,对零售终端采用高促销、高售价的快速撇脂方式,极大的满足了其高利润需求,渠道推力显著。
d、具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资源,在团购渠道有显著优势,核心消费群的领导性消费较强。
b.品牌:老银川直接利用银川在宁夏地区的影响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地方情结拉拢本地消费者,利用银川在全自治区的政治、经济因素对其他市场进行辐射和影响。
c.市场区域特点:老银川目前上升势头迅猛,但全省布局和发展失衡。主要市场在宁北(银川、石嘴山)和宁中部分县级区域(中卫、吴忠),宁南市场处启动阶段(固原)。
d.产品线:各系列产品总品项达100多个,每个价位上均有数款产品,自我竞争的特点明显。从市场反映来看,销量较好的产品如下:
a、中高档产品:传世经典、国际经典、十年陈藏;其中传世经典表现突出;
b、中低档产品:二星、三星全省铺货率较高,50年老银川在银川市和石嘴山表现尤为突出。
2)问题分析:
a.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产品开发泛滥,核心产品不突出,缺乏长远的产品规划。因此,产品更迭过快,品牌透支严重。
b.品牌概念单薄,没有明确的诉求点,有待挖掘,消费者沟通浮于表面,品牌根基不稳;
3)机会:
回族文化论文篇十一
今年4月份,滨州市民宗局对全市民族村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深入地专题调研,同时,组织部分民族工作干部到烟台、威海两市认真学习先进经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民族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市现有39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2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其中回族人口万余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8%,主要分布在阳信、无棣两县的26个民族村。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v^、省民委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工作重点县及乡镇党委、政府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认真实施民族工作的法律法规,采取多种有力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少数民族群众充分发挥自身内力,埋头苦干,勤劳致富,生产生活水平实现了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各民族村立足村情,发挥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变单一粮食生产为多种经营,改良种植品种,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无棣县郭辛店、新立村已形成总计600余亩的冬枣园,段家村、范家村的经济林达1000余亩,五营后村的旱地养藕示范点已取得成功,亩产可达4000公斤,成为民族村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三)传统养殖产业优势明显。阳信县河流镇刘庙街等10个民族村与邻近的50多个汉民村形成“放小收大、订单养殖”的养牛联合体。1万多户汉民家庭在刘庙赊养肉牛2万多头,户年均增加收入3000元。无棣县民族村3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户40余户,5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户20余户。五营中村建起了占地20余亩的牛羊交易市场,吸引了秦皇岛、唐山、济南等地客商汇集,日交易量200头只。同时,在国家扶持政策的积极鼓励下,我市少数民族肉牛养殖合作社逐步兴起,目前,全市民族村有12家肉牛养殖合作社,吸引4000余名回汉群众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达1亿多元,少数民族合作社日益成为推动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
(四)民族企业不断做大做强。阳信县民族村少数民族群众把肉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肉牛养殖、屠宰和深加工产业,积极打造鲁北乃至全国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流通基地、深加工基地。目前,该县少数民族群众投资兴建的肉牛加工企业已达70余家,牛羊肉产品占到天津清真市场份额的50%、北京清真市场份额的30%以上。同时,注重实施品牌战略,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鸿安肥牛、立辉肥牛、亿利源肥牛、华阳肥牛、广营肥牛等5个品牌肥牛获得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华胜、福安2个品牌获得了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亿利源、广富、鑫源、华胜源等4个牛肉品牌获得全国优秀牛肉品牌称号。无棣县民族村现已发展民族企业30多家。德宝皮革有限公司、鑫合皮业有限公司集皮革加工、购销为一体,年产值分别达3亿元、亿元。华兴畜牧有限公司现已发展为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龙头企业,不仅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
(五)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我市民族村少数民族群众不断拓宽致富门路,从事多种经营,餐饮、客运等第三产业的业户数不断增加。仅阳信、无棣两县少数民族群众经营的餐馆、店铺等就已发展到100余家,以肥牛、手抓羊肉、特色烧烤等为代表的民族特色食品成为当地的知名餐饮品牌。同时,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发展以客运为主的交通服务业。目前,全市民族村拥有客车100余辆,年均收入达4万元。阳信县流坡坞镇南街村充分利用其便利的交通枢纽优势,少数民族群众拥有客运车辆50余辆,成为全县最大的公路客运专业村。
(六)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市民族村大部分少数民族家庭实现了电器化,大部分住房为砖瓦结构,部分群众盖起了楼房。无棣县五营中村建成了配套设施齐全的农村社区---“伊安小区”,成为全市民族村居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各民族村拥有运营车和家用轿车近2500辆,仅阳信县刘庙10个村就拥有宝马等各型家用轿车近300辆,并且刘庙村人均纯收入由xx年的3500元提高到现在的11000元,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速度三项指标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二、民族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民族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民族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民族村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由于民族村之间基础设施、经济基础、区位交通、经营习惯、群众思想解放程度等诸多历史渊源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民族村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以阳信县大营村和刘庙村为例,大营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解放程度低,xx年人均纯收入在7000元左右;刘庙村交通便利,少数民族群众思想活跃,经商意识强,主要从事肉牛养殖和深加工产业,xx年人均纯收入在11000元左右。
(二)民族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市的民族企业产业种类单一,80%以上民族企业经营肉牛养殖和深加工产业,对市场依赖度高,一旦市场行情有较大波动,民族企业发展就严重受挫。多数民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经营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企业产品种类较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差,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用地紧张,发展后劲不足。诸多因素的合成制约,使民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三)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民族村村级^v^组织基本上无经济收入,大多是“空壳村”,这既受国家政策体制的影响,更是部分民族村班子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缺少创新发展思路,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弱,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主动发展动力不足等自身原因造成的。民族村集体经济的薄弱,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进步。
(四)富余劳动力就业难度较大。由于民族村少数民族群众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外出务工就业必需的职业技能,受清真饮食习惯制约,使得有些务工单位不愿接收少数民族人员。同时,部分少数民族劳动力在本地转产就业缺乏必需的资金,致使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重重。
三、加快民族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增强做好民族村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多渠道多方式地在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不断强化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和宣传,使其深刻认识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提高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做到自觉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关心、关注少数民族群众的民生事业,大力支持和帮助发展民族经济。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也要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实现“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观念转变,深刻认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各部门的重视和扶持毕竟是外因,民族村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和艰辛努力才是内因,“输血”只能解决燃眉之急,“造血”才是长远发展之本,干事创业、发展经济的重任责无旁贷。
(二)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村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加快民族村经济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要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民族工作,定期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加快民族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数量,以“生态文明村”建设、“第一书记”驻村任职、对口定点帮扶等为抓手,帮助民族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民族经济加快发展。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民族村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经济发展情况,以便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扶持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帮助民族村逐步缩小彼此之间的经济差距,力求做到平衡发展、协调发展。
(三)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不断加大对民族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有关部门在安排农业、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资金时,重点向民族村倾斜;在项目立项、开发、推广等方面优先考虑民族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尽量放宽对民族企业贷款的门槛限制,为民族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推动其不断做大做强。工商部门在民族企业、少数民族合作社、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生产经营时,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土地部门和各有关乡镇采取灵活有效的形式,帮助民族企业和少数民族合作社解决生产经营项目用地、减免税费等问题。民族、民政部门可借鉴烟台市的经验做法,引导民族企业、少数民族合作社成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促进会,凝聚力量,团结一致,抵御市场风险。农业、畜牧、人保等部门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时,优先安排少数民族群众参加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同时,及时为少数民族劳动力提供当地就业和外出务工信息,并采取各种措施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此外,对愿意回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和当地就业人员,为他们提供优惠政策,甚至资金技术支持,以此提高富余少数民族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四)民族村自立自强,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本领。民族村要切实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在上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选择党性观念强、群众威信高、致富门路多、带头作用发挥好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及时调整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不断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两委班子要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立足实际,借助外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共同致富。民族企业、少数民族合作社要树立正确、宽广的“人才观”、“用人观”,学会现代经营理念,聘用高级专业人才抓好经生产营管理,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现代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同时,不断增强自我创新能力,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拓展民族企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要立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掌握更多实用的技能和本领,不断搜集就业信息,积极探索致富门路,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机会。
回族文化论文篇十二
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因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饮食方面,以牛、羊为主,禁食猪、马骡、驴、狗、猛兽肉和自死之物及宿食,以及各类生物之血,禁止喝酒和抽烟(特别是草烟);行为方面,禁止赌博、斗殴、奸淫盗窃、损人利已。
回族的婚姻与其他九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受伊斯兰教的约束。婚姻须双方同意,在自愿的原则下,经家长和媒人施以聘礼,合乎教规手续,才能举行婚礼。认为夫妻之道,必须彼此相敬相爱,爱之以德,敬之以礼,夫治一外,妻治于内,相互谦让,相互帮助,反对互相猜忌,更不允许夫妻双方不忠,精诚一致,家道乃成。
回族穆斯林青年婚前要由男方下聘订亲,并择婚礼日期。订新叫吃粮茶,结婚要请阿訇赞圣证婚,"赞圣"就是赞美安拉促成了这一对青年的美满婚姻,并由阿訇向新郎、新娘讲授伊斯兰教常识,要求男女双方遵守"依玛尼"(信德),背诵清真言,问他们各自的“经名”(宗教名字),若无经名便由阿訇为他们命名,部新郎是否已送新娘“迈赫尔”(礼物),因为礼物是夫妻恩爱的象征。最后由阿訇正式含"尼柯哈"是婚礼必行之礼,有了证婚词,才能说明婚姻得以宗教的正式承认。其后还要举行扒果活动,由阿訇事先把象征长生不老的长生果、早生贵子的枣子、表示富贵的金属小钱及花生、水果粮、米花、核桃等吉祥物放置桌上,抓三把执于新郎事先准备的帕布中,(有的地方撒在新郎内衣内),再交给新娘。待客人走后,夫妻共享,表示夫妻恩爱,同甘共苦,白头谐老,也是阿訇对新婚夫妇的良好祝愿。
婚礼结束,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举办较丰盛饭菜待客,开宴前得请阿訇(或师傅)"光道口",后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才能开始就餐,但禁止喝酒。
回族文化论文篇十三
回族是以东来的穆斯林为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吸收和融合了多种民族成份而逐渐形成的民族。
关于东来的穆斯林,除我们前面介绍的唐宋时期的穆斯林“蕃客”及元代东来的“回回人”外,明代还有中亚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入附中原,他们被安插在西起甘肃,东极海表,北自辽东,南至滇桂的大部分省份中,成为回族族源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南洋的穆斯林来中国而定居下来的。
例如山东德州市北营村之回族温、安二姓,祖先原系苏禄国(分属菲律宾)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东王巴都喝·叭答刺率领庞大使团到北京访问,归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附近。
永乐皇帝命按王礼将其厚葬于北营村,留下王妃和次子温答刺、三子安都鲁等守墓,因而定居下来,娶妻生子,人丁繁衍,后来逐取温、安二姓,成为德州回回之大姓。
除东来的穆斯林外,回族族源中,还有汉、蒙古、维吾尔等族的成份,甚至还有犹太教人的成份。
这些人的加入,促进了回回民族的形成。
原来,东来的穆斯林,特别是元代的回回人,绝大多数由于交通遥远或是战时条件的限制,是无法携带家眷的。
当他们在中国各地定居下来以后,势必要和当地的各族妇女通婚。
这些和穆斯林成家立业的妇女,在夫权为中心的中国封建社会,也就很自然信仰了伊斯兰教,成为回族来源的一部分。
特别是明初,朱元津曾在洪武五年(1372年)下诏说:“蒙古色目人现居中国,许与中国人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
这一诏令,实际上不一定能完全执行,但却为回汉通婚增加了便利,有利于回回人口的增长。
泉州《林李宗谱》中曾谈到明代当地色目人(主要指回回人)之多时写道:“而其间有色目人者,有伪色目人者,有从妻为色目人者。有从母为色目人者”。
这说明不只是汉女嫁回男可以成为回回,汉男娶回女也可以成为回回人了。
回汉通婚历史上不乏记载。
事实上,历史上回汉通婚的事实,要比文献记载的多的多。
至今在一些回族地区仍流传着“回爸爸汉妈妈”的“汉亲说”,就是这种情况的历史痕迹。
这说明回汉具有古老的姻亲关系,东来的穆斯林与汉族成员同为构成回回民族的重要来源,但东来的穆斯林是其中的重要成份。
没有东来的穆斯林这一主要成份,回回民族是根本不会出现的;当然,没有回汉通婚这一重要条件,回回民族也是难以形成的。
在回回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还融合了蒙古人和维吾尔人的成份。
元代,蒙古人从宗王贵族到所属军民,有因接受伊斯兰教而日益融合到回回人中的。
如据《多桑蒙古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之孙阿难答,自幼为一穆斯林抚养长大,笃信伊斯兰教并潜心研究攻读阿拉伯文,年长继安西王位之后,在其辖地及所部蒙古军民中广布伊斯兰教,“所部士卒十五万人,闻从而信教者,居其大半”。
以八万计,为数就相当可观。
除此之外,元明两代归附伊斯兰教的蒙古人还有不少,如瓦刺部落中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归附中原后被安插在中原和江南而逐渐变为回回人。
此外,明代文献中曾提到,明初哈密地区有三种人杂居,“一是回回,一是畏兀儿,一是哈喇灰”。
“哈喇”一词在蒙古语和阿尔泰语系诸语族中,均为“黑”或“黑色”之意,“灰”即“回”的译音。
“哈喇灰”原为蒙古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他们曾两次迁至肃州(今甘肃酒泉),由于受到回族的影响,他们逐渐“不食猪肉,与回回同俗”,后来也就融于回族之中。
明代维吾尔人已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由于种种机缘,其迁入内地的人也不少。
他们在内地多自称“回回”或回族。
15世纪30年代,明英宗先后迁徙肃州的“归属回回”702人于浙江。
这此人原来都是维吾尔人;明初哈八世在常德驻军,也是以维吾尔人为主。
这些人后来都融于回族中,只有少数人从历史上考证,其族属出自维吾尔族。
由于其信”一赐乐业教”(亦称“挑筋教”,即犹太教)用于宗教仪式之缠头及靴皆青蓝色,与回回人不食猪肉、行割礼、每日礼拜等习俗略同,因而明清时外人混视为一,称之为“蓝帽回回”或“青回回”,他们有的与当地回族通婚,有的也自称“回回”逐渐融合于回族中的也不少。
以上对融合为回族的多种族源做了介绍,从中可以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回族的来源在时间上有先有后,回族形成为一个族体是经过了相当长的时期的。
在伊斯兰教纽带的凝结下,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并扎根于华夏大地。
他们在中国地域上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这种特点是元明两代随着回回军士的到处屯田、垦牧,经商者的贸易往来,官吏学者的宜游,宗教人士的传教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族在中国的分布呈愈来愈分散的居住特点。
尽管如此,回族还是有自己较集中的居住地区:西北和云南是回回民族主要的居住地区,在其它地区,回回居住的情况虽然分散,但与汉族或其他民族居住地区仍然有明显界限,在农村他们往往自成村落,在城镇则自成街道或居住在某个关厢。
而且在内地的回民居住区,多分布在交通线上或靠近交通线,保持着与邻近地区的联系。
在经济上,回族建立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同时兼营手工业、牧业,且以善于经商著名,这是回族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语言是民族文化诸因素中最重要因素。
多种来源的回回人,当初使用的语言多种多样,来自中亚的突厥语族的各种语言,来自西亚的使用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中国境内的民族成份,使用汉语或其它语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回回人在全国与汉族杂居,经济生活与汉族有密切联系,加上回汉通婚而汉族的成份日渐增多等原因,使原来的各种语言已不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因而势必要使用汉语。
事实上汉语已成了回回民族的。共同语言。
共同语言的形成,是一个族体内部联结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回族使用汉语,也是这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格上与汉族比较接近的一个重要条件。
更为突出的是,随着回族的形成,回族的民族意识,即回族人民确认自己归属于回族这个共同体的“心理感觉”也形成了。
这种民族意识是回族民族特征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回族形成的标志。
从此,回回人在中国不再是“化外”之人,他们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同时,这种民族意识是建立在伊斯兰教信仰基础上的。
所以,历史上回族的民族意识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或者说,伊斯兰教信仰构成回族民族意识中极重要的一面。
对回族来说,宗教感情和民族感情难解难分,因为伊斯兰教不仅在回族的精神世界中占重要地位,是一种沟通回族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主要渠道,而且它已成为回族世俗生活的准则,形成回族特殊的风俗习惯。
即使是原来已有的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一经改信伊斯兰教或与回族通婚,由于伊斯兰教有严格的约束力,也得按照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教规行事,重新建立一种符合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
因此,伊斯兰教使原来的一些汉、蒙等民族成份改变其信仰、风俗习惯,变成了回族,并形成了回族的民族意识。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文化论文篇十四
根据迪民宗发[2008]2号《关于开展民族团结稳定工作专项调研的通知》精神,按照有关要求,xx县民委于2008年2月19日至29日在xx县xx镇开展了关于回族居民在协调民族关系方面的社会调研,此次调研以深入实地、走访群众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镇^v^基本情况。
xx镇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的高山峡谷区。东南部与本县羊拉乡、奔子栏镇相邻,西部接云岭乡、西北连佛山乡、西藏自治区芒康县,东西靠云岭山脉,是一个典型的雪山峡谷镇。xx镇辖墩合和阿墩子两个社区,巨水、阿东两个村委会,37个村民(居民)小组,67个自然村。总人口为7886人,xx镇的回族都居住在阿墩子社区,共36户,173人。长期以来,xx镇的回族居民虽然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他们与当地的藏族群众和谐相处,已经形成了一种团结、和睦、互助的民族关系。
二、xx镇信仰^v^教的回族居民历史渊源。
在走访当地回族居民的过程中,据介绍,xx县xx镇附近,于清朝雍正年间,发现铜矿及银矿。山西、陕西、云南大理等地的人,前来采矿冶炼。后来,矿洞倒塌,死伤多人,这些采矿人大部分为信仰^v^教的回族,有些人就在xx镇定居下来,^v^教就在这时传入xx。xxxx镇的回族主要有马姓、海姓、杨姓、蒋姓。每年阴历正月,xx镇的回族同胞,都要到镇北部的马鹿场银矿遗址,进行祭吊。由此可以看出,xx的^v^教,是从汉地传入的。xx县xx镇有一座清真寺,是迪庆州最古老的一所^v^教活动场所。据说,在清朝雍正年间,定居xx镇的^v^,在古城址(铺子农)有一处^v^教活动场所,后被山洪冲毁。现存清真寺,始建于清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v^起义失败后,xx^v^铁朝贵等人,于咸丰十年(1860年)呈清真寺楼房三间给地方头人,以示归顺,经xx镇^v^历次维修扩建,至民国年间,清真寺有木结构楼房一院,内有经堂、阿訇居室及活动室。寺内有雕梁画栋,是xx县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民国末年多次被占用、毁坏。至“^v^”期间,遭到彻底毁坏。1987年,经迪庆州人民政府批准,xx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进行维修,并退还信教群众。
三、xx镇^v^的风俗习惯。
xx县xx镇回族的迁入,使他们融入到了当地主体民族藏族的生活中,生产、服饰及语言均与藏族相同。虽然如此,但他们至今保留着不食猪肉、讲究清洁、丧事不铺张的传统习俗。当地的回族群众虽然与藏族在生产、服饰及语言上相同,但丧事与其它民族有不同之处,土葬时,棺材在尸首入土前安装,用白布裹尸平放于细土上,周围用木材搭成棺材,垒石成墓。
四、xx镇回族居民的宗教活动。
信仰^v^教的回族群众,日常宗教活动都在xx镇的清真寺进行。清真寺的宗教活动,民国时期有住寺“阿訇”,负责寺内的教务,并教授^v^教经典及阿拉伯文。1987年,恢复宗教活动以后,每年开展三次宗教活动。按照^v^教历,每年的阴历正月前后,举办“开斋节”;阴历五月前后为“古尔邦节”;阴历七月前后为“圣诞节”。xx的^v^教信徒由于长期和藏族人民和睦相处,所以也尊重藏传佛教,也参加藏传佛教的一些宗教活动。
总之,xx县xx镇的回族居民,从迁入到xx以来,世代与xx的藏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和睦相处,他们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民族团结、宗教有序、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49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