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和触动。写读后感时,可以先提炼出书中的核心思想和主题,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里整理了一些精彩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教育学名著读后感篇一
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来记恨。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错误,但我们很快会死去。我们的罪过将会随我们的身体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花火。这就是我从来不想报复,从来不认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我平静的生活,等待末日的降临。
——《简爱》。
在小说中,第一人称往往比第三人称好驾驭的多,因为不用考虑视觉的转换,不用考虑情节之间的衔接,不用考虑那些事情需要浮出水面,就像写人物的自传一样,把他的一生用文字描绘出来便好。这可也导致了大多数的名著都为第三人称,因为第一人称很难写出彩,往往太过枯燥无味,一个个的“我”字有时也会显得很尴尬,不太经得起咀嚼。然而在《简爱》中真正出彩的就在于这个第一人称。夏洛蒂运用了第一人称最有力的武器——心理描写,人物在剧情发展中,逐渐清晰明确,由一个微弱的轮廓,被添加上了血肉与情感,她的一举一动,一喜一怒,都已经不像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夏洛蒂将她写活了!所发生的一切,就像是她会说的语言,就像是她会做的事情。我们能够完全体会出她的心情,知道她为何而大笑,为何而忧愁,她活生生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艺术之中也存在生活的影子,夏洛蒂创造这本小说,就是因为她自己。八岁的夏洛蒂与她的三个姐妹被送进一所慈善学校进行学习,可与洛伍德学校一样。她们完全没有受到呵护与保障,饥饿,劳累,病痛无休无止地折磨着她们。很快,夏洛蒂便失去了两个亲爱的姐姐,简爱是一个十分不讨喜的孩子,不论是从长相还是性格,都没有一点让人喜爱的影子。她本是寄人篱下,应该战战兢兢地过日子,不敢有一丝一毫地惹怒女主人。哪怕受了委屈也应该忍气吞声。可是简爱不,当她名义上的表哥一再欺负她的时候,她再也不能抑制住内心奔涌的情感,发疯了一般和他对打起来。那时她对于流血的恐惧已经占据了身心,她无力去思考沉吟,这时所表露出来的,是最最真实的情感。
于是在第一章,我们刚认识简爱的时候,作者便没有任何缓冲,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不加掩饰的她。她桀骜不驯,从不忍耐和屈服为何物,对于自己内心的美好与坚持无比执着。她不会为了别人去妥协,做事情时不在乎要付出什么代价。她就是她,不为任何人所影响。
我们可以称这种行为为“真”,返璞归真,坚守本真。她不是一个幻想中完美无缺的人,她的缺点多如牛毛,甚至有时会让我们这些读者有些无法理解,可她是真实的。她可能是你我中的任何一个人,在现实血淋淋的惨剧面前,在沉重的压迫与限制下,不逃避,不躲闪,睁大眼睛,挺直腰脊,毫不畏惧地奋斗着,头破血流也要苦苦坚持,坚持着自己的内心。
我们渐渐开始理解她,在红房子中的恐惧与无助,更让我们发掘出了她心中柔软的一面,她不过是被压制得太苦,被逼迫得太紧,一颗千疮百孔的心再也无法粉饰太平,于是才揭竿而起,不再忍住内心的反抗。可她其实也是渴望认同,渴望同伴,渴望大家将她融入集体的,这一点,在洛伍德学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简爱很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极其惧怕自己曾经的过往被揭开。当她被罚在教室中承受众人目光的洗礼时,她内心的崩溃已经无以复加,哪怕桀骜,哪怕孤僻,但她始终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简爱有一个知音叫做海伦,将这个世界看得很透,面对不公平与欺压,她总是能够默默地忍下去,用平和淡然的心态来面对每一个人,面对生活。她将简爱锋利的棱角渐渐磨平,赋予她经过岁月沉淀的宽和,与一种宗教般的宽容。当海伦死后,简爱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她自出生以来唯一的好友竟就这样离她而去。可是尽管海伦陪伴他简爱身边的时间有限,可她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她,简爱开始自强自立,再也没有轻易地发疯大吼,她开始懂得控制自我。这是一次成长的蜕变,简爱褪去了毛躁与锋芒毕露。
人生这么长,何必只争朝夕?人生如此短暂,又如此宝贵,何必庸人自扰,为一些消失浪费时间,倒不如珍惜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平静的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教育学名著读后感篇二
《爱的教育》是一本描写安利卡小学六年生活的书,它催人奋进,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利卡、卡罗纳等。它主要描写了安利卡与同学们之间发生的一个个友谊的故事。如卡罗纳主动保护弱小,可莱谛用努力学习来孝顺父母……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丰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卖柴人的儿子可莱谛,因为他的孝心感动了我。再想想自己,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衣食无忧,却动不动就跟他们耍小脾气。我们有时候还嘲笑一些因家境贫困买不起新衣服的同学,与书中高尚的少年相比,我感到非常惭愧。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每月故事《少年抄写员》中的“一天晚上,他等爸爸上床睡下以后,就悄悄地摸进工作间,点上煤油灯”叙利奥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家里补贴家用,实在太让人感动了!再想想自己,爸爸工作这么忙,经常加班加点,而自己却向爸爸要这要那,一点也不考虑他的辛苦。现在,我知道了,我不但不能只缠爸爸而不学习,并且还要理所应当地分担家务,这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读完这本书,我想:书中那些贫苦的少年都懂得努力学习、孝敬父母,那我们这些“小皇帝”不应该这么做吗?爸爸妈妈把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来报答父母。
教育学名著读后感篇三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2、《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中国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孙膑兵法》是在《孙子兵法》和《吴子》等兵书的基础上,对先秦军事思想有所发展,如“战胜而强立”、“事备而后动”、“胜不可一”等主张,对后世军事家影响甚大。
3、《吴子兵法》。
《吴子》是一部重要的兵家著作,由战国名将吴起著。吴起是卫国人,曾以曾参为师,善用兵,兵家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和孙子连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据《汉书》记载,《吴子》起初有48篇。现在仅存6篇18条,计3000余字。该书的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4、《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据说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六韬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5、《尉缭子》。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关于该书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和书的'归类,历来争议颇多。《尉缭子》从人性论的视角考察了人的心理,提出了不少精辟治国思想,提倡正义战争,反对不义之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遗产。
6、《司马兵法》。
《司马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礼类,称《军礼司马法》,共计155篇,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司马兵法》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其并非一人所撰,是由姜太公所撰,姜太公死后,又有数人重新编撰,成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司马兵法》,受到历代兵家及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司马兵法》阐述战争目的在于安民止战,并以夏、商、周三代议例设天子统帅军队、军队内部制订爵位阶级、严肃军纪、善于用众。
7、《太白阴经》。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又称《太白阴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的道家军事著作。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作者为唐朝的李筌。该书内容较为丰富,它强调战争胜败决定于人谋而不靠阴阳鬼神;士兵之勇怯取决于刑赏;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君主的“仁义”以及国家的富强等。
8、《虎钤经》。
《虎钤经》是中国宋代著名兵书,为宋代许洞所撰写,全书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它的内容主要是发挥《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观点,使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根据天时人事的变化加以推衍,既祖述古人,又有作者的见解。其中奇谋诡道,凡适于兵家需要,就广为搜罗,不受“六经”的束缚。该书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兼及风角占候、人马医护等内容。
9、《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亦称《纪效》,是明代军事著作,为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纪效新书》出于抗倭名将之手,所述内容具体实用,既是抗倭中练兵实战的经验总结,又反映了明代训练和作战的特点,尤其是反映了火器发展一定阶段上作战形式的变化,该书成为明朝军队热兵器化的佐证。该书在明朝万历壬辰战争时期传入朝鲜,被奉为军事科学经典大量刊印。
教育学名著读后感篇四
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仅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而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
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的真情故事啊,可见,爱,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教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就如空气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离开了爱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爱能够使人绝处逢生,爱能够使浪子回头,爱又能够激发人无穷的力量。
是爱,使我们能欢乐健康地成长,是爱,给予了我们内心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伟大的,爱是宽恕的,爱又是包容的。爱是教育的源泉,爱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多感受一份爱,就多一份温暖;多奉献一份爱,就多一份欢乐。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沐浴在爱的海洋里。
教育学名著读后感篇五
《爱的教育》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巨著,是意大利的作家埃·德·阿米琪斯写的,是他的代表作,原名《心》。是以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的口吻来写的。《爱的教育》引导我们自己去关注、欣赏、品味、思考生活,让我们用爱心与作者对话。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日记就是《爸爸的教诲》了。是爸爸告诉“我”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而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失去妈妈,妈妈对我们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亲人之间的爱,是人世间所有感情中最神圣的感情。虽然有的人是杀人犯,但只要他还爱妈妈,心里就会有一段美好的记忆留着。相反,即使有的人是名人,只要他不爱妈妈,那他就是可鄙可贱的人。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永远无法用文字来形容的,但我知道,拥有爱的人,并付出爱,就能真正体会到爱与被爱的滋味,因为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教育学名著读后感篇六
从小到大,我读过很多回《西游记》,第一次读时,纯粹是为了它曲折有趣的情节;后来再读,对书中的各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就有了一些看法。
《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喜欢他的善良、调皮、机灵、法力无边、对各天神说话时的直率、打妖怪时的执着(尤其是在三打白骨精那一回)和对兄弟、师傅和猴子猴孙的情谊。在唐僧师徒四人中,孙悟空经常第一个发现妖怪,可是他的师傅唐僧却总是轻易地被那些装扮成好人的妖怪欺骗,而对打死妖怪的悟空念紧箍咒惩罚,甚至不顾他的解释把他赶走。悟空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听师傅的话,没有死皮赖脸地跟着师傅。但是当八戒又来找他帮忙时,他一听到师傅有难,就不记前嫌、义无返顾地跑去救师傅,没有半句怨言。他虽然天生比较冲动,性格比较火爆,有时会因为一时冲动而杀生,但是在我看来,那些人都是罪有应得的,都是些杀人无数的强盗啊,暴君啊等等,可是相信佛教的唐僧却不信,他不管怎么样都不让悟空杀人,却不去管那些恶人去害人,我总是觉得悟空很冤枉。唐僧在他们师徒四人中是让我比较难以理解的人,他总是被妖怪抓走。
在师徒四人之中,他总是带来麻烦,没有什么本事,只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时还会添乱,要是没有悟空,我想,他一定已经去另外一个西天了。他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却分不清是人是妖的师傅,见到妖怪害人时,总要叫悟空等三人去抓妖怪。可是当悟空打死那些祸害苍生的人时,他却大惊失色,不仅念紧箍咒,有时还要赶走他,难道他就不会想一下,如果悟空不把那些害人的家伙给杀了,他们又会去祸害别人,这样,岂不是为了一条人命而害了更多的人命吗?但是,唐僧却也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为了到达西天取得真经造福苍生,他不仅不要快速到达西天而不让悟空自己飞去取,甚至要求自己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的,也从没让悟空帮他飞过。唐僧在一路上遇见了不少人善意或恶意地极力挽留他,甚至给他金山银山,乃至整个国家,可是他都拒绝了,我想这是因为他始终坚持着要取得真经的信念吧。猪八戒是一个又懒又馋的大肥猪,有时悟空叫他去找点水果给师傅吃,可是他要么就是在路上躺着睡大觉,要么摘了许多水果,却在回来的路上都吃光了,常常害得另外的.三人在原地等他,回来却随便找个借口说个谎想敷衍过去,但总是被机灵的悟空识破,被整得很惨。我觉得八戒在取经的路上总是想这想那,而不是一心向佛,一会儿在这藏一点钱,一会在那藏一点宝,还总是想着高老庄的媳妇和嫦娥,师傅被抓了,他动不动就说:“我们收拾收拾行李散伙吧”、“我回高老庄去了”这类丧气的话。
他还有一个坏毛病,就是总爱吹牛,有时候,悟空把妖怪打败了,他却绘声绘色地向别人吹嘘着自己如何把妖怪打败的。但是,他有时也会发挥作用,如:在师傅被白骨精抓住时,他来到花果山想着办法把猴哥给请了出来,最后,把师傅救了出来。所以我觉得八戒还是挺可爱的,虽然时不时动点歪脑筋,但也会有智慧的火花。沙和尚是三个徒弟中最老实的一个,他始终对师傅忠心耿耿,对两位师兄也是毕恭毕敬。可是打起妖怪来却是毫不手软,虽然没有悟空那么厉害,但是在关键时刻还是能保护师傅的。而且,在师徒四人中,他是除了悟空以外最警觉的人,也可以提醒一下师傅。虽然《西游记》已经很老了,可是我相信它的魅力会经久不衰,因为这师徒四人,实在各有妙处,很吸引人。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
教育学名著读后感篇七
孤独年迈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不舍不弃,只身驾船赶赴人迹罕至的墨西哥海湾,终于在第五天钓上一条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经过两昼夜的殊死捕斗,筋疲力尽的圣地亚哥最终降服了这条前所未见的大鱼,并把它绑在了小船的侧舷上。夜色降临,遍体鳞伤的圣地亚哥满怀喜悦地返航,却没料到,看似平静的海面上,一大群饿疯了的鲨鱼正循着血腥味尾随而来,老人费全身力气,筋疲力尽的把鲨鱼杀死,把死鲨鱼栓在小船后面,拖回来享受果实。展示了进取者与自然搏斗和人的不屈性格,胜利者的喜悦。然而,老人把鱼拖到岸边,死鲨鱼却剩下一架空骨头架子.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无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他能否最终战胜自身的这个缺陷,他都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已经战胜了自己对缺陷的妥协,他是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矗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放弃!
教育学名著读后感篇八
《西游记》应该是最为熟悉的。我在自己上小学时就全部阅读完毕了,而且阅读了不止一遍两遍。
《朝花夕拾》也是很早就阅读过的,同样很喜欢。我觉得,这是鲁迅的众多书籍中最值得也最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一部。
《名人传》对我来说比较特别,早就购买了这部书,也粗略地读过,而比较系统、仔细地阅读,还得算这一次。阅读的时间比较长,最后的一篇《托尔斯泰传》读完已经是今年的7月22日。所阅读的是傅雷的译本,他学养深厚,作风严谨,又与罗曼·罗兰本人有过直接的通信交流,对作者作品的感受远超常人,译文自然十分出色,颇具神韵。不过,他的译本诞生于六七十年前,其中的人名地名多有与现在不同的,这是时代所限,虽是不能苛求,但多少形成了一点阅读的障碍。
《童年》的情况与《名人传》相似,我早就购买、阅读过,这次是重读。原先的那本不知怎么找不到了,还特意重买了一本。顺便的,又阅读了《在人间》,阅读了《我的大学》,将这“三部曲”一网打尽。说实在的,我并不很喜欢这几本书,其中的文化习俗之类有太大的疏远感,长长怪异的人名总是记不清楚,那琐碎的讲述风格我也感到厌烦。唉,如果不是看在“名著”、看在高尔基的面子上,我早把这书扔到一边去了。大概是同样的原因,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我在学生时代也都只阅读了开头而最终没有看完。可能,我对俄罗斯(苏联)的文学作品缺少感觉、缺少缘份吧,外国文学,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法国的、美国的、英国的。不过,同为俄罗斯(苏联)的文学作品,《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卓娅和苏拉的故事》以及契诃夫的小说等我却能读得进去,甚至是读得津津有味,这又有些奇怪了。
最后,来说说令我难以释怀的《繁星·春水》。
教育学名著读后感篇九
这个假期里,我看了三本的书,分别是《爱的教育》、《励志勤学》、《汪汪先生》。
读了《爱的教育》,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书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那真诚、友爱、坚强、善良、高尚的真情,也深深的感动了我。
看了《励志勤学》,我明白了长大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必需从小做到勤奋好学、勤学苦练,还要具备“悬梁刺股”的精神和“愚公移山”的决心。
《汪汪先生》也是我最喜欢看的一本小说,这本书非常有趣,作者把一只流浪狗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先生,常常引得我捧腹大笑,想象力真够丰富的。
书真像是我们的老师,她总是在教我懂得更多的知识;书更是我的朋友,当我没有小伙伴时,他会带我去一个个神奇又美丽的地方,当我心里委屈不高兴时,他会给我讲一个个诙谐有趣的故事,逗我哈哈直乐。
教育学名著读后感篇十
在读这本书时,我的脑海常常会浮现出这么个人:满头银发,双手生满了老茧,站在船上,慈祥地望着你。没错,那就是翠翠的外祖父,他是个淳朴的老人。他的一言一行里无不透露出对翠翠的关心。就连去世前,也在挂念着翠翠的婚事。
我好羡慕翠翠,羡慕她能有一个这么好的外祖父,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时时关心她。我的姥姥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喜欢姥姥做的菜,在印象中,似乎没怎么听过“奶奶菜”这个说法,而“外婆菜”确是非常耳熟。外婆煮的菜很好吃,我常嚷着“到外婆家去”,只因为喜欢她做的炒饭。
油在锅里“滋滋”地跳着舞,被搅匀了的鸡蛋在此时看起来特别嫩黄。翠绿的葱被切得整整齐齐装进了白色的盘子,清清爽爽。一想到马上可以吃到美味的炒饭,我的心也与油一同跳起了舞。于是,双脚迫不及待地奔向了饭桌。
望着眼前的炒饭,我大口地吃起来。鸡蛋被炒得嫩嫩的,有些脆脆的,香喷喷的葱味直钻鼻孔。在大火的冶炼下,米饭少了些水分,多了些嚼劲儿,姥姥笑眯眯地合不拢嘴。她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我,因为她知道我不爱别人唠叨。
姥姥年纪大了,岁月爬上了她的脸庞。在她中年时,抱着小小的我到处游玩,我们一直走着,走到我的心里,就像老船夫走到脆脆的心里。
教育学名著读后感篇十一
我们今天来谈谈一本书,那就是《小王子》。这本书的作者是飞行员作家(法)圣·埃克苏佩里写的。读《小王子》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和爸爸布置的作业,一年前爸爸叫我读过,然而前几天当我读完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后,我觉得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小王子》就如水般澄清透彻,使人安宁并且心生暖意。
这本书是关于一个飞行员坠机在撒哈拉大沙漠,在那里他认识了小王子。飞行员和小王子相处的几天里,飞行员知道了一些关于小王子的故事。
小王子在旅行中曾经去过别的小行星,接触到一些新的人和物,比如追逐权威但不失明智的'国王,比如为了躲避醉酒耻辱而喝酒的酒鬼,比如占有星星并自认为严肃的商人,比如拒绝旅行的地理学家和忙碌的灯夫。
当他到达第五个星球时,他遇到了一位灯夫。灯夫每分钟都必须点燃和熄灭一次路灯。因为那颗小行星旋转的速度越来越快,他们见面时一天只有一分钟那么短。灯夫说:“我在忙着很重要的事,这是命令,这是我的职责”!说着还不忘忠守命令,认真地点灯、熄灯。
这个灯夫也许也会被他人嘲笑,就像国王、酒鬼和商人一样,好像他也是另一个行为荒谬的大人。但是,灯夫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小王子的赞叹。他是小王子到地球之前,唯一被他认为可以做朋友的大人。当然,灯夫也是他们之中我唯一不会觉得荒谬可笑的人。或许,那是因为他思索的是他自身以外的事,至少他的工作比较有意义。当他点燃路灯时,就好像又多了一颗星星,或一朵花舒醒过来了。当他熄灯时,就好像送这颗星星和花进入了梦乡。
是啊,执行命令,为完成任务而竭力坚持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忠于职守,奉献他人,不论在哪个国度,其所做的都会被看作是重要的事情。此刻在我眼里,老师就是我们成长的点灯人,老师就是忙碌的灯夫,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向我们敬爱的老师致敬!
教育学名著读后感篇十二
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世界名著后,心中十分震撼,对主人公鲁滨逊产生了深深的钦佩之情。
这篇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鲁滨逊离家三次航海的经历。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体,写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种种经历。第三部分是写主角离开荒岛之后的事情。这三部分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二部分。
在第二部分中,主角鲁滨逊在荒岛上不屈不挠,披荆斩棘,克服种种困难,不放弃任何活下去的机会,一路向前:开始时,鲁滨逊没有住所,只能躺在一棵树上睡觉,但躺在树上十分危险,稍不留神就会掉下去,而且可能受到野兽的袭击,可鲁滨逊坚持了下来,一天又一天,后来还为自己搭建了一个住所;有一次,他在岛上遇到了地震,附近的小岛都沉了下去,他所在的荒岛也有很大的损失,鲁滨逊慌张极了,但他没有丧失信心,勇敢地和地震“作斗争”,后来地震终于过去,鲁滨逊脱离危险;还有一次,他生了一场大病,连续病了好几个星期,在这期间,鲁滨逊发烧不断,意识恍惚,甚至连走路都摇摇晃晃,找水更是十分困难,但鲁滨逊并没有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坚持找能治好病的药,一次又一次地昏倒,再一次又一次地振作起来,终于,围绕在他身边的病魔离开了……最终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离开了荒岛。他这种斗争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不光是在小说中,在生活中这种精神也是存在着的,比如说:解放军叔叔与敌人抗战到底,最终获得胜利;霍金身患残疾,却没有放弃研究,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高士其身残志坚,但还是写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他们充满斗争精神,才能成功。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充满斗争精神等于拥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教育学名著读后感篇十三
在这里我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昆虫记》。
这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写的。他从小喜欢昆虫,书里面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昆虫的生活和它们千奇百怪的兴趣爱好。
书中把昆虫写得活灵活现,让人很容易了解到这些昆虫的外貌和特点。法布尔描述了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地奉献,为了后代操碎了心。还有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的进食,只不过动作慢了。这是多么生动有趣的语言呀!
在法布尔的笔下,这些小昆虫显得多么可爱呀!
读了《昆虫记》我知道这是一本昆虫百科书,也让我们认识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知识!
教育学名著读后感篇十四
想必大家都明白这本《故乡》是鲁迅先生写的。在那里,每一个灵动的文字都是一节美妙的音符,每一篇动人的文章都是一道永驻心底的风景。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树,后改名周树人,自豫山、豫亭,然后改名鲁迅。我们明白,毛主席对他有很高的评价: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称为“民族魂”。
此书中,有很多文章。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阿长与《山海经》了。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儿时和长妈妈相处的七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忙孩子解决问题的保姆形象,我觉得鲁迅先生对她充满了尊敬、感激和还念之情。
还有鲁迅与儿时闰土的喜爱,可真趣味!但中年闰土可不一样了,闰土说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老爷!……”我们就明白,他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变化真大。
在那里还有许多著名的文章:琐记、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仿徨……。
这本书使我印象深刻。
教育学名著读后感篇十五
《水浒传》是部庞大、复杂的小说,它生动地描写、反映出了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起义失败的整个过程。它明确地描写出了当时起义的社会根源和原由,并成功塑造出了那些栩栩如生的起义英雄的形象,且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开了起义过程,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其实,我认为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70回是以宋江、晁盖为首,渐渐吸纳江湖四方的豪杰上梁山。在这些好汉中,有自愿上山的,有的是被贪官污吏逼得无处可走的地步才上山的,还有的是受到感召而上山的。但不论如何,这些人聚集梁山的目的是替天行道,反抗当时那腐败的政治。在这一时,那些梁山的英雄们也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杀得贪官污吏心惊胆战,令人大呼痛快。而作者也有意借此发泄他对当时社会腐败政权的不满。后50回描述的是梁山好汉们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为国家效力的过程。他们北征辽国,剿灭虎田、王庆,众头领尽皆无损,威枕四方;南讨方腊一役,却使梁山英雄们损兵折将、七损八伤其生存者并未因此而获得合理、应得的回报,反遭奸臣迫害,梁山好汉们几乎没有一个善终,表现出了忠心报国的无奈。
所以说《水浒传》也同时反映出了北宋的政治和社会的腐败、混乱。因此在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官员行贿和压迫百姓的事实,表现出了当时百姓的有苦无处伸张的现象。而宋江等人和当朝政府官员对抗,替百姓出怨气,就又表现出了此书的又一个中心思想:官逼民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此外,书中的主要任务有一百多个,他们的性情也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特性,语言、举止都和其身份、地位紧密配合。而读者们更可以从书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独特个性。
虽然水浒中的人物大多都较粗鲁,但作者写人的粗鲁更是使人称奇:如鲁达的粗鲁是性急,不容得半点怠慢、史进的粗鲁是任性、李逵粗鲁是蛮横、阮小二的粗鲁是悲愤无说处,而焦挺的粗鲁是本身的气质不好……在这本书上还至少出现了十一二个个性鲜明的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部以北宋末年社会为历史背景的小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书中的人物在这“替天行道”的旗帜下,好似作者也肯定和赞美了被压迫的人民的反抗、复仇行为。比如说:武松为兄长伸冤,却告状无门,于是他拔刃血仇,最后被张都监陷害陷害后,血涧鸳鸯楼;林冲遇祸一再忍让,被逼到绝境,终于复仇山神庙,雪夜上梁山;解珍、解宝为索回他们射沙的一只老虎,被毛太公送入死牢,从而引发了顾大嫂众人劫狱反出登州……可以说,人民的反抗和复仇权力,在《水浒传》中得到了有力的伸张。
梁山好汉是传奇式的理想化人物,他们或勇武过人,或智谋超群,或身具异能,而做事光明磊落、敢做敢当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因为《水浒传》中的这些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对读者来说是吸引人的,所以《水浒传》才这样广受读者们的好评。
教育学名著读后感篇十六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教育学名著读后感篇十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歌声中,我跟着英子重温了《城南旧事》。在散发着淡墨纸香的页卷上,仿佛触摸到了英子的五味童年。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奶奶的童年缩影,透过英子纯洁的眼睛来记录北平生活的点滴,旁观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朴实无华的文字,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再现着老北京的旧貌。四合院、胡同的井、闹市僻巷,那样淡泊纯净,满是人间烟火味。
英子的世界单纯又干净,充满好奇与困惑。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惠安馆》中,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成了朋友,还想尽办法,希望秀贞和妞儿母女相认。《我们看海去》中和“小偷”许下约定,认真听着“小偷”的故事。《兰姨娘》中,做起了月下老人,为兰姨娘和德先叔牵线搭桥。她的善良、热心、纯真、无忧跃然纸上。然而,童年不都是美好的。秀贞、妞儿惨死在火车轮下,躲在草地里的大哥哥被捕,朝夕相伴的宋妈回老家,疾病缠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笑过、生活过,可现在却一一离去了。
“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读着这段文字,又何尝不是我的心情?即将告别小学,告别童年,欣喜又惶恐。我盼着长大,又害怕长大。一想到要告别可爱的老师,可爱的同学,心里就难过,却要假装无所谓。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林奶奶说。或许那飘逸在童年角落酸甜苦辣的经历。面对和珍藏,是最好的对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537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