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我们所经历和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是对学习的一种回顾。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经典范文,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在下面将介绍一些成功的总结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启发。
声乐心理学论文篇一
声乐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的学习和演唱过程,是一个集声乐技术技巧、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修养以及人生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发展的过程。歌唱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声音、感情和动作。人们大多认为,在歌唱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声音的好坏。因此,在声乐学习者当中,许多人把技巧的学习放在首要地位,而往往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技巧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的。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声乐表现和教学的效果,那就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声乐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正确运用歌唱心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把歌唱心理的培养和调控正确的运用到声乐教学过程中,使其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有机的改善和提高我们的行为效能。我们知道,歌唱虽然是由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听觉等共同参与下的多边组合,但所有这些运动,都受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来控制。声乐学习中,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到:声乐艺术是通过音乐和语言艺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因此,歌唱除了嗓音的好坏,还需要智力和心理的援助。对于声乐学习和教学来说,要特别注意对歌唱心理的培养和加强。下面本文将会介绍这方面的相关技巧,希望大家看后有所收获。
心理学是研究关于心理现象的科学,是自然现实的客观反映。正确的歌唱心理状态,在歌唱训练和艺术实践中起主导作用。由于心理因素受周围客观事物的影响,不同的人往往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正确的歌唱心理状态是歌唱艺术的前提。古语有“乐声于心,人心残则声哀,人心舒则声和”。 从声乐角度去理解,这里的“乐”指的是声音,“心残”和“心舒”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不同的声音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看,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经练习形成的熟练动作和材料,往往不能重新回忆或完全再现。比如:上台演唱或考试,面对观众、考官及演出的气氛,有的人时常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结构影响了技巧的正常发挥,甚至会导致失败。这会使有的学生对今后的声乐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失去信心。从声乐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与学生都希望获得最好的歌唱状态与歌声;在比赛、考试或演出时同样希望得到好的效果,但这些有时却很难做到。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主要是平时训练时,没有注重将歌唱的心理反应与生理调整两方面科学、自然的协调起来 。因此,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学会从复杂的歌唱心理中去分析、解决歌唱中产生的不同问题,使之在培养技能技巧的同时,注重对健康歌唱心理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之在演唱中具有强烈的歌唱欲望和兴致。
1,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情绪是建于生理基础上的一种主观心理反映。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器官的正常活动。在实际的声乐学习中,当学生心理产生波动或异常时,一般都很难成功地完成一首歌曲。因此,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
2, 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表现。人的行为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性格一般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总体说来,多血质和胆汁质为外向型性格,而粘液质和抑郁质为内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的人重视外在世界,性格开朗活泼,舞台上表演时轻松自如,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竞技状态。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一般不容易“怯场”。而内向型的人则重视主观世界,在同外在世界接触中缺乏自信,性格一般比较孤僻和害羞;所以他们对于遭受到失败和挫折的反应比别人更为敏感。这种人在表演时失败的概率要相对高一些。
3,意识对歌唱的影响
我们在正常的歌唱中存在
着有意识控制和潜意识控制两个方面。具体的说,意识控制是指演唱者在歌唱时,有意识想着不同的地方该怎样处理;用什么样的速度、力度等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演唱时一般也进行着有意识的调节。而后者是非故意的习惯自然。我们想要唱出理想的`音色、音高和想达到的效果,有时却不是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准确调节的。这方面的能力,更多的是要依靠平时音乐训练中的不断积累,使有关器官形成一种记忆功能,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这种机制后天是可以培养的,它一般是由潜意识来控制的。
我们知道,心理因素对歌唱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学生应在教师的启发和提示下,努力调动自己的发声器官,尽量做到用最少的力发出最圆润的声音。作为声乐教师,也要把科学的心理方法应用到声乐教学当中去。面对不同性格、个性、气质的学生,声乐教师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1、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兴趣和爱好
从古到今,不少科学家和艺术家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这种情感最初是从兴趣开始的,是兴趣的升华。而兴趣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声乐教师因该注重学生对声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声乐艺术是通过情感的抒发来揭示事物含义,并在情感交流中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2、把培养和建立学生自信心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逐步形成。自信心对于声乐演唱者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进步、才能的施展,与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强烈程度是成正比的。自信的人在声乐演唱中,往往会采取相对积极主动的态度,使全身器官处于一致协调而兴奋的状态中,就算是发生了失误也能很快地调整过来。而信心不足的人,在学习中的态度也往往是消极被动的,一旦什么地方出了错,就会方寸大乱,近而导致其他方面也出现错误。可见我们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应该注意建立和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在声乐学习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声乐心理学论文篇二
摘要:声乐艺术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演唱者个人的情感以及演唱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中情感的表现对于声乐艺术的演绎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应当重视对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的研究,不断地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提高声乐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情感;声乐艺术;表现。
在声乐艺术的表现方面,虽然表演技巧和动作对于音乐作品的演绎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了情感因素。
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声乐艺术也是情感艺术,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和传递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缺少了情感,就会使演唱的过程做作,缺少人情味。
这就要求演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重视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赋予声乐艺术应有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一、情感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性。
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情感对于歌唱者的水平具有比较大的影响。
声乐艺术通过声音的表达来感动观众,打动人心,如果在歌唱的过程中没有情感上的张力,那么也就难以真正地展现出歌唱艺术的魅力。
情感贯穿到了歌唱的全过程,它对歌唱具有发动、引导以及维持的作用。
情感的存在要求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要求表达出歌曲本身的情感。
情感对于歌唱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它要求歌唱者能够主动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感,满足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它需要通过声音来表达,因此声音中的情感成为了声乐艺术中比较独特的特点。
试想当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没有投入丝毫的情感,在表演的过程中如同行尸走路一样,那么给观众的感觉是味同嚼蜡,没有艺术上的美感,也体现不出声乐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在声乐艺术中,声音、情感和语言是其中重要的要素,在现实中经常发现,同样的歌曲不同的演唱者表达的效果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歌曲演唱者表达的情感不同,一些情感表达丰富的演唱者能够很好地打动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最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当歌曲中少了情感的因素之后,声音就变得苍白无力,歌唱艺术也就失去了灵魂。
情感对于歌唱艺术的表达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情感的表达。
二、增强情感表达的途径分析。
(一)恰当地应用联想。
联想对于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声乐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包含了丰富的联想。
对于表演者来说,通过联想可以体会到歌曲的内在涵义,能够了解到歌曲的形象和意境。
通过引入联想,能够使演唱者从情感出发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使演唱者在情感的`准备上能够不断地贴近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音乐作品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浓缩,音乐作品往往蕴含了丰富甚至复杂的情感。
通过联想能够帮助歌唱者了解到音乐作品的背景,能够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义。
在联想的帮助下,能够使演唱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到歌曲的意境和氛围中,从而表达出歌曲本身的情感。
例如在演唱民歌《茉莉花》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使歌唱者进入到茉莉花的氛围中,似乎真的花朵就在眼前晃动。
通过这样的联想活动,能够使演唱者和观众都受到感染和感动,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一定的情感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呈现出音乐作品本身的面貌。
(二)合理地调节演唱中的情感。
几乎所有的声乐作品都包含了情感,都需要进行情感的调节和控制。
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带入自己的情感,但是当这种情感不符合歌曲作品本身情感表达的需要时,就需要及时地进行调节,使演唱者的情感和歌曲的情感能够相互匹配,最终融合在一起。
歌曲中的情感能够给观众带来喜悦,也可能会让观众感受到痛苦。
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诠释常常会受到演唱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导致声乐作品难以得到比较好的表达效果。
在情感融入到声乐艺术的过程中,过多、过分的情感都无益于歌曲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演唱者按照作品本身的情感需要来调节个人的情感。
同时在听一首音乐作品中情感变化可能比较快而且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演唱者具有比较高超的情感调节能力,能够适应不同音乐作品的需要。
(三)正确地控制演唱的力度。
演唱的力度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演唱的过程中不同的力度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一些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力度的控制,或者在力度控制方面能力不足,导致演唱的过程中情感表达混乱,失去了声乐艺术本身应当具有的魅力和乐趣。
力度表现出了音响强弱的程度,力度也是声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方式,它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当力度越强时,往往情感也显得越急迫、雄壮;但是当力度比较弱时,往往情感的表达时比较委婉。
力度常常与速度等结合在声乐艺术中使用,往往能够表达出歌曲的情绪,能够给听众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
通过恰当地应用力度,能够表达出声乐艺术独特的韵味,表达出独特的情感效果。
三、结语。
在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情感占据了重要的分量,情感对于声乐艺术的表达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将声音和情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声乐艺术的感染力,才能使声乐艺术充满了动感,使声乐艺术有了灵魂。
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应当从力度等方面着手,掌握情感表达的规律,最终表达出歌曲本身的味道,引起观众的共鸣,增强声乐艺术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宪旭.浅谈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20.
[2]郑霞.论情感抒发在声乐技巧中的表现[j].黄河之声,2013,22.
声乐心理学论文篇三
声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不仅与学生个人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培养策略有一定关联。
近年来,高校招生数量不断扩大,使得音乐学院的专业设置也愈来愈多,音乐教育专业取得了飞速发展。
声乐教学作为音乐学院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当前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导致很多学生专业素质较差,有的连基础的声乐教学能力都不具备,对当今社会音乐发展趋势的把握更无从谈起。
尽管高校音乐教育消耗了大量时间、资源和精力来培养声乐人才,最终却出现学生难以成才的尴尬现象。
不少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由于自身音乐素质的不足,在教授学生时便会时常出现自己会唱却不会教,或者仅仅只是照本宣科的读教案。
因此也导致很多中小学生在声乐学习的入门时期便错过了学习的黄金时段,即使具备较高的声乐天分也很难发挥出来。
照此下去,又使得一大批音乐潜力股被埋没,未来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这也与“以培养人才为最终目的,使个体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发展”的现代教育观的核心相违背。
另外,当前的声乐教学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
一些学生虽然具有很好的先天条件,声乐基础知识也较为扎实,但在登台表演能力方面却存在着严重不足,无法在舞台上展现出应有的技术水平。
这也是由于高校音乐教学设施的缺乏,学生参加的表演活动极为有限,自然很难培养出良好的表演能力,学生学习声乐专业知识更多的也只是应用于自己玩乐。
为学生成功的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目前,我国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分为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两种。
其中,专业声乐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较多侧重于学生的演唱技能与表演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而普通高校在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方面主要是依据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学生的实际声乐学习情况不容易被及时了解反馈,从而使教学收效甚微,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声乐知识。
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大高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普遍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学生演唱能力与表演能力的重要性,忽略了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价值与审美能力,使得声乐表演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声乐表演的学习更多的`只是依据教师的指导进行模仿,不能够深刻的认识了解到声乐的本质与灵魂,严重影响了未来声乐教育的发展。
(二)声乐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当前,各大高校在声乐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由于过多的强调声乐教学的表演价值,片面的追求“贪多贪大”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基本声乐素养的培养。
因此,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内容便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方向上与所学内容产生偏差,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存在严重不足。
另外,传统的内容设置模式使得声乐教学形式多为理论教学,学生较少有机会参与到声乐实践中去,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声乐教学内容的接受。
目前,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仍较多的沿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但教学方式落后,教学针对性也不强。
教学过程不能够结合学生声乐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学,对当前一些较为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还不够完善。
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很多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学习停留在单纯的唱歌模仿上,失去了对声乐学习的主动和创新意识。
高校在课程模式设置上对学科间关联性的不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声乐教学的局限性。
由此可见,声乐教学模式的不科学性严重影响了高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
(四)声乐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不足。
作为高校的声乐教师,不但是声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是一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其自身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着学生的学习状况。
而由于高校对声乐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声乐教师很少有机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专业培训,导致其在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上存在严重缺陷。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与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有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保证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高校在制定声乐教学与培养目标时,就应坚持专业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尽可能提高学生对声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声乐表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声乐表演技巧与方法的传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加对声乐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声乐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高校还要不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声乐教学实践,使声乐教学目标尽可能的符合现代社会对音乐人才的要求。
(二)制定合适、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只有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可以保证声乐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高校需要选择适应当前学生学习特点的声乐教学内容,并提高相应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教授声乐课程的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演唱与表演方法,还要深入了解到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与环境,全方位的把握作品信息,并将其准确的传达给学生,增加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感受力与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声乐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一些较为难懂的声乐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
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师和学生融入学习的氛围中,也是有效声乐教学的保证。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好地知识传授功能,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这时就需要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根据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
进行多种渠道的沟通与交流;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个别课”、“小组课”或“集体课”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的进行声乐教学。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的发挥集体教学模式优势,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不断地交流与学习中开拓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多唱多练”才能够较好的掌握声乐教学中的演唱与表演技能,因此,高校在设置声乐教学课程时,必须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提高对声乐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找到表演感觉。
另外,高校还应尽可能的提供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实践中去,并引导学生对经典歌曲进行创新与改编,激发其创作意识与创作灵感,进而提高自身综合音乐素养。
如此,既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创作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声乐课程学习的自信心。
(五)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声乐心理学论文篇四
下面本文将会介绍声乐中的心理学的作用,希望大家看后有所收获。
“用你的心儿去歌唱”这句话,是已故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在一次访问中所说的。声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其目的是感动人,是传达思想、情感、情绪和描绘情景。只有歌者以情感正确表达歌曲的本意,才可能使听众受到感染,同时,我 们也应该意识到事物的另一个方面,依靠歌唱心理思维的指导,培养敏锐的知觉,发展充分的想象力,不断对复杂的歌唱现象做出理智的分析、判断和思考的表达, 取决于演唱者本身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音乐想象是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对它实质认识还很肤浅,它与感觉、知觉、意象、联想、思维、情感及意识活动有着密 切联系。黑格尔也曾指出:“创作就是艺术想象活动,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演唱中的艺术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方式,它给人一种超越现实 的感觉,能增强演唱者的情感活动。而我们的演唱过程需要自身的内心听觉调控,所谓“内心听觉调控”既是强调以“内心”(内在)的感知听得自我所发歌声的真实而且所谓听众的感受合折的音质效果,亦即以“化于内”的感知,领悟“成于外”的功效。这是需要长期艰苦训练才能达到十分重要的歌唱素质。在对作品演唱时,演唱者应使自己进入想象的境界,将情感化为意象。通过想象的情感、画面空间,运用听觉、视觉、触觉、味 觉等表象来表达,就如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事物,在演唱时借助于想象来完成。如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曲选)中,对歌词开头的一句“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的演唱时,“要想充分表现歌曲规定的意境,就必须要设想自己所处的特定环境,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形体、手 势、眼神、表情和包含饱满情绪的歌声来感染观众,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为此,要常启发学生:“你所要表现的,便是你所看到的`。”“每一首歌 都是一幅不通的画,如果说画家是用画笔来描绘它,那么歌唱者便是用歌声来描绘这幅画,还能让听众‘看’到这幅画”。正如前人所说:“歌唱者的责任,不只是 使自己能感觉到歌曲的情感内容,而是要使听众感觉到它。”作为声乐表演艺术再创造的主题——歌唱者,培养积极的想象,是声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没有美好的想象就没有美好的歌声,没有高度发展的再造想象,就没有歌唱艺术的再创作。
一位真正的声乐艺术家对他从事的声乐艺术表现来说,就是对一首声乐作品的演唱能够把它的思想感情、内在含意,充分、确切、有效、清楚地传达给听众。声乐课绝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声乐艺术心理学正是以此为目的,拓宽知识广度,增进知识深度,改善知识的结构,为培养声乐 人才提供精神食粮。“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调节行动,实现并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学习演唱技巧的过程,就是将歌唱器官原来并不随意的运动改变为随意运动 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具有审美的声音无不经过“自然——不自然——新的自然”这一较长时间的训练,甚至终生的学习与研究。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歌 唱艺术学习规律的正确认识能力,是意志活动的基础。歌唱是人体与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意志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去听教师讲课,去积极倾听、辨识教师 的示范,去集中思想思考授课内容。在学习初期,学生必须强制自己坚决做什么(动作),坚决怎样做这个(动作),这就是声乐学习的基本方法,即意志行动。当 这些动作需要巩固和练习时,这个过程更需要意志行为,没有意志行为就不可能有目的地反复进行练习。
歌唱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漫长、内容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有目的、动机和需要进行刻苦练习,在这里面都需要意志行动。强调歌唱与发声的意志 行动,就是为了使各发声器官,某部分肌肉,按照需要而进行动作。教学实践证明,意志在声乐艺术中主要体现在表演者对生理的控制上,特别是对口、咽、舌、肺 等发声器官的控制。肌肉的紧张收缩、发音的长短粗细、音量的强弱、音色的明暗,还有各种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等无不需要表演者的意志来控制。因此,引导学生 在严谨而愉悦的教学心境中,增强歌唱的自信心和坚定歌唱学习目标,同时也在“挫折教育”中磨练学生对困难,失败的承受能力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提高学生对歌 唱技术训练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不断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和浮躁情绪,这样才能步履坚实的迈向成功的目标。
良好的歌唱状态包括呼吸、共鸣腔(胸腔、咽腔、口腔、鼻腔和头腔)的协调使用,以及具有较自由、轻松、自如、充满信心的良好歌唱心理,在歌唱中二者形 成一个整体的感觉,这是歌唱训练的基础。事实证明:歌唱表演的成功与否,除了本身应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精湛的演唱技巧,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两者缺一 不可,歌唱的技巧可以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经过努力掌握,但这并不等于获得了歌唱的全部能力。我们在进行声乐指导的过程中,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学习 中唱得很好,但一到舞台上演唱或参加比赛就出现心跳加快、身体僵硬、两腿发抖、脸色发白、直冒冷汗、气息上浮、声嘶力竭、节奏不稳、忘词跑调,有时甚至伴 奏都听不清,失去自控力,脑海一片空白的心理异常,乃至于失去了对歌唱器官的调节能力,因而导致了演唱的失败。因此,歌唱对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的好 坏,对其歌唱的训练和学习,对教师教学成果的优劣,对歌唱者的水平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歌唱中的心理因素是相当复杂的,控制和克服各种因素的影响都比较难,不易把握。但是造成表演心理偏离常态反应,完全可以归结为心理失衡现象。而这种失衡现象又主要是表演者心里紧张产生的。结合心理学分析,影响表演心理因素及克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声乐心理学论文篇五
第一段:引言(200字)。
声乐课是学习声乐技巧和培养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学习和实践,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在声乐课堂上,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声乐技巧,还培养了自信心和表演能力。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在声乐课上的体会和心得,希望可以给其他学习声乐的人一些启发和帮助。
第二段:声乐技巧的提高(200字)。
在声乐课上,我学习了许多提高声乐技巧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正确的呼吸和发音对于声乐表演至关重要。我通过老师的指导,学会了深呼吸和腹式呼吸的技巧,这有助于提高歌曲的发声效果。其次,我也学习了如何正确发音和发声,包括舌尖、唇腭、喉咙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调整,我的发音得到了极大改善。除此之外,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还涉及音区的划分和过渡,唐磊、滑音等技巧的练习等等。这些技巧的学习和实践使得我的声乐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三段:自信心的培养(200字)。
在声乐课上,我学会了如何培养自信心。起初,我对自己的声音和表演能力缺乏自信,总是害怕犯错或者被他人评判。然而,我逐渐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错误和挑战是难免的。只有克服自己的担忧,才能真正进步。通过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支持,我学会了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和挑战。在个人和集体演出中,我敢于展示自己的真实才华,这种自信心也渐渐渗透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使我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更大的突破。
第四段:表演能力的提高(200字)。
声乐课不仅仅是技巧的学习,还涉及到表演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我学习了如何能生动地表演音乐作品,如何与观众建立共鸣。通过老师的指导,我学会了如何感受音乐的情感,如何通过声音和动作表达出来。我学习了舞台上的各种动作技巧和舞台形象的打造,使我在演唱时,更加自如和自信。此外,我还加入了学校合唱团,通过集体排练和演出,我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这不仅提升了我的艺术素养,还培养了我在集体中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五段:心得体会和未来计划(300字)。
通过声乐课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和声乐技巧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声乐水平,并致力于成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演员。我将继续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音乐素养,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同时,我也希望能有机会与其他音乐爱好者一起合作、交流,共同提高。通过声乐课的学习和心得体会,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我相信,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和坚持不懈,我定能在声乐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总结:
通过声乐课的学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声乐技巧,还培养了自信心和表演能力,这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坚持不懈,锻炼自己,追求卓越。我相信,音乐的完美就在于不断追求和努力,希望我的声乐之路可以为我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光彩和成就。
声乐心理学论文篇六
有道是:“艺高人胆大。”信心的强弱显然与一个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的多少及熟练程度紧密关联。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建立起低喉位,正确的 喉咽形态和呼吸基础以及声、气配合的平衡模式,中、低声区的声音质量基本达到较为松弛、圆润,气息与声音取得平衡,接着作进一步技巧提高的联系,如统一声 区发展音域的训练。最后是进行各种高难度的技巧磨练,从而取得呼吸、发声、共鸣等技能的正确运用。总之,正确的歌唱要通过特殊的训练,嗓音的功能才能达 到。有了过硬的声乐技能技巧最终才具有坚强的自信心。
b.提升歌唱的自信心
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会产生心理障碍,导致歌唱失败。歌唱家的职责是用自己完美的歌声打动听众的心灵,只有充分的自信心才是征服听 众的基础。歌唱者必须相信自己能够创造最美好的瞬间,在演唱中只有信心百倍,才能全身心的进行艺术创造。同时,歌唱者要有强烈的歌唱欲望,要自我激励,强 烈的表现欲望是克服心理障碍的根本方法。对歌唱有强烈的欲望便容易使大脑皮层及神经系统产生兴奋,在中枢神经的传导下,歌唱的生理器官会做出积极反应,产 生强烈的歌唱欲望,歌唱欲望越强,反应越灵敏,越利于歌唱技巧的发挥。所以说,演唱欲望、自信心与演唱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训练和培养。
c.演唱前的充分准备
老一辈艺术家说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歌唱技能、技巧是经过长期训练、分阶段性、循序渐进这一漫长学习过程而形成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问题 做合理的调整,反复推敲才能使歌唱水平得到提高,也就是使得演唱达到正常发挥。过分希望在演唱时出现超水平发挥奇迹,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对于这一点每个 演唱者都应对自己所能达到的程度有客观清晰的估计。另外,与过分追求超水平演唱相反的是害怕出错,这种心理也是比较普遍的。有的演唱者在不曾出现错误时, 老想着可能会发生的错误;有时却在发生某些意外后不能摆脱,对自己发生的错误“耿耿于怀”,以至于不能集中精力于后面的演唱,甚至出现新的更大错误。其 实,每个演唱者应当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尽可能的准确,这主要靠平时踏实的训练,预先有充分的准备等来实现的。
d.以“心”之歌唱
著名声乐教学家周小燕教授曾指出:“歌唱不是唱声音、唱方法……而是要把歌曲的内容、音乐性表现出来,清楚了,就能心中有底,就不会紧张。”周先生在 这里讲的是一个辩证的问题,即歌唱当然要通过良好的声音来表现,但是注意力中心若仅放在声音和方法上则适得其反,容易紧张。摆正技巧与歌唱的关系,技巧只 不过是歌唱的“仆人”,而不是歌唱的“主人”,是表现歌曲的手段,因此,演唱者首先要做的是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作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拿到一首不 熟悉的声乐作品,首先应读歌词,理解歌词表达的内容。掌握歌曲的风格,是唱景(意境)或是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把握好该用怎么样的音色、音量、语气、 语调、语势等歌唱技巧。最后在歌唱时必须全身心的投入,有如身临其境,你就是曲中的人物等进入角色的演唱,完全被歌曲所提供的意境、人物所感动,如此情景 交融,声情并茂的歌唱艺术效果便自然地产生,从而克服紧张,胆怯等心理障碍。
e.舞台演唱实践
对于一个学歌唱的人来说,舞台是他(她)们向往的地方,能成功的站在舞台上歌唱是每一个声乐学习者梦寐以求的。但是,如果舞台艺术实践不足,演唱者缺乏临场经 验,本来在台下唱得很好,可是一上台,由于环境变化了,音响、灯光变化了,特别是面对巨大的舞台和众多的观众等客观环境的影响,无法适应的情况下,会造成歌手临场发挥异常,出现紧张、害怕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演唱质量。因此,建议演唱者除了加强声乐技能基础训练外,平时在琴房(教室)练习时,要时刻当成自己是站到舞台上的,眼前有很多“观众”,歌唱时还不断与“观众”交流,演唱尽管是假戏真做,但同样是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同时,还应该经常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 动,并尽可能的做到为不同的观众演唱,多彩排,多熟悉舞台的环境设备,如灯光音箱设备,伴奏乐队或伴奏者的位置等。平时要多合伴奏,与伴奏者取得默契配 合,以免在台上与伴奏脱节,产生慌乱。要有表现的欲望,要自我激励,以一颗平常心去参加演出(比赛,考试),紧张感也就不翼而飞了。
声乐心理学论文篇七
教学的艺术大量地体现在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采用的适当,并能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常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凡是在教学工作岗位上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无一不需要懂得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及其原理。教育方针、教学方针、所教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的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凡在教育上取得卓越成效者,无不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有人说,我没有学过教育学,照样能把教学搞好,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如果你掌握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则会事半功倍,有时候甚至得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在明确我国的德、智、体、美的教育方针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工作,也就是有目的的进行教学,每学期根据教学大纲,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这是从事教学工作的比经之路。无计划、无目的进行教学,至少是缺少工作责任心。
一、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是声乐课教学中运用的原则,也是教育学中必不可少的原则。
有的声带质量好,具有天赋的好嗓子,音色优美,和天生的歌唱音量。而有的则无歌唱的嗓音,天生声乐沙哑,无光彩,更无应有的音量。有的语言能力强,发音清晰,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而有的则吐字发音模糊不清,语言表达能力迟钝。
有的发声器官的生长适宜歌唱发声。小舌,软口盖易于活动打开,颌骨关节开合灵活,有的则口腔活动艰难,有的呼吸器官健康宜于发声,肺活量止常,喉部机能活动灵活,无疾病,有的则常患呼吸道感染疾病,如气管炎、喉炎、扁桃体炎等。
(二)因材施教原则运用的出发点又基于身心发展的差异。
表现在遗传因素,所处过的环境、所受过的教育以及学唱者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身心的发展是以上全部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学生的个性常受父母或与他从小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影响,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接触的亲属、同学、朋友对他(她)的各方面无不产生影响,学生所受的教育,孔孟之道,儒家之道,社会主义思想,或是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些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构成了学生在性格,兴趣,智力,才能方面的差异。
智力的差异又表现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诸方面。学生本身存在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消极、懒散的差异决定着内在因素的作用。因此,在声乐教学巾依据以学唱者得种种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方可获得成效。一位声带短而薄得女声,如要求她唱出宽厚的声音,这是对其嗓音的摧残。有这么一位女学生因此声带拼合不好,一度歌唱不能持久,嗓子极易疲劳。因为声乐训练巾违背了她声带的生理现象。
(三)循序渐进在教学中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以巩固的保证。
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依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声乐训练,常使学唱者获益匪浅,可使学生的歌唱基本功学得扎实,以利学生今后在t作巾能较长时问运用它。教学的艺术大量地体现在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采用的适当,并能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常获得意想不剑的教学效果。直观的示范教学,易使学唱者得到直接的'音响启发,发声练习的不同对象的不同运用同样能获得举一反二的客观效果。
针对学唱者方法运用形成的不同演唱方法选择相应的声乐教材,以利于歌唱者的发挥和演唱效果。反之,对学唱者发声的不准确的判断,以不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错划声部;过早发展高音;造成发声上的毛病;带来声带的疾病等。
正确认识对待师生关系是教师的职责,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的基本道德准则,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合作活动的一种形式,教师教,学生按教师所教的学,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又常使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地进行教学活动。一切均以实践为前提,又以实践效果为检验教学的效果。因此建立正常、协调的师生关系是使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人在各种活动中,如工作、学习、娱乐都带着心理的活动。
记忆、想象、情绪、情感的心理活动,而人脑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是神经系统巾各部分协同活动的结果,一切心理活动又具有反射的性质。这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是教师或声乐教师必备的。个性的倾向性合气质的差异也都反映了不同的心理素质,这一切无不与声乐学习及在声乐专业上的成败有关。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缺乏信心、懒惰伤感的人怎能在声乐事业上有所造就?歌唱是人们用他(她)的声音,结合语言,带着感情进行活动的一种行为。其巾包括发声水平、语言的训练和感情表达等因素。这种因素都是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完成的,而声乐教师在起着主导作用。
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能否依据学生的情绪、个性、气质方面的心理状况进行教学活动,又能否以条件反射的心理活动原理,进行科学的声乐教学活动,这都关系着声乐教学的成败。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饱满的热情、愉快的情绪进行教学,这是学生在上课时的一种无形的情感启发,教师过多部恰当地询问学生自己不愉快的事,是不利于教学的。对学生在学习巾出现的困难,如过多地重复提,或以过分的示范扩大其缺点,造成学生在困难方面的条件反射,则不宜纠止其发声上的缺点。
例如:学生唱一首歌,有一处高音发音困难,如教师经常不适当地指责,而不是有效的指导,学生则会形成条件反射,一唱剑那里就破或不敢唱。对缺乏信心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及时肯定优点和进步,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情绪高昂,敢于冲破困难。
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其良好的心理条件在于“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因此学生学习声乐有无兴趣是其关键,一种是从小对唱歌就有兴趣;一种是经过与歌唱活动的多方面的接触的启发,产生民兴趣;一种是由于声乐教师的良好指导后逐步产生兴趣的。而无兴趣者,无论如何是学不好的。而一种良好的心理条件则是通过声乐教师的止确声音观念、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的。学生若始终能在发音观念上得到良好的发声条件反射,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心理条件。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合理运用,不但能使声乐教学事半功倍,还能使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挖掘出其意想不到的创造能力。衷心希望从事声乐艺术的教育者多多批评指正,为声乐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
声乐心理学论文篇八
也限制了很多有音乐天赋的人才挖掘自身的潜能,造成了声乐人才的大量流失,同时在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因为错误教学而破坏了学生嗓音的问题,总之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就会严重的影响了声乐教学效果。
(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再比如有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因此在上台表演时很容易因为紧张而变得忘词、跑调,因此在教师进行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声乐发声、气息等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声乐理论和综合技能培养指导。
二、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式。
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生域特点和演唱水平等展开独特的教学过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优势扬长避短的开展声乐教学课程,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
小组课是学生演唱水平提高,知识量积累的一个发展过程,按照学生的某一个特征进行划分,作为一个小组成员,这样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就可以形成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过程,实现取长补短的教学方式,共同取得进步。
在开展集体课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组织起来,然后进行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方式的学习和进步,能够加强对演唱方式、中外声乐作品等方面的研讨和欣赏指导,使得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概念和发育技巧,不断提高自身对于声乐技巧和技能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掌握有效的声乐技巧和技能。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学生分配教师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进步和变化不断进行教师调整,让每一位教师可以充分的发挥所长,扬长避短。
通过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让教师可以选择擅长教授的内容给予同步需要的学生开展指导工作,而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进行指导,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高校声乐教师自身能力的不断培养和提升。
树立正确的歌唱艺术价值观念,能够具备不同声乐风格的鉴赏能力,这样在完成教授课程时,才能够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确的指导和评价,在示范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舞台及其演唱的能力,做到言传和身教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三)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校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励学生拥有大气优雅的演唱气质和演唱风度。
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心理、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健康指导,使得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
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能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得学生获得成就感,加倍努力,不断取得进步,增强自信心,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认识和改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结束语。
让学生能够立足于当前社会需要,勇敢突破传统束缚,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和音乐优势,有效的提升了我国声乐表演水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声乐心理学论文篇九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在理论与技术方面都对美声唱法有所借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美声唱法的引入,对我国声乐教学理念、演唱技艺、教学科研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两大方面浅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借助横膈膜保持气息,利用肌肉群之间的对抗给气息以支撑,进而在确保气息持续、匀速、连贯流动。就传统声乐技术而言,其大都采用小气口来断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以气唱情”。这种气息技术,有助于表达、诉说情感。近年来,花腔技术在流行歌曲中有所体现。花腔技术归属于美声唱法,是一种很好的演唱技术。气息在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时,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气息的训练,使其更好地演唱。气息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歌曲,情感、基调不同,使用的气息技术自然也不同,这就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气息的运用。
空腔共鸣技术在我国民间唱法中较为常见,其注重局部共鸣。在实际民族教学中,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艺被广泛运用。混合共鸣技术,即通过调动、调节各种共鸣腔体(口腔、胸腔、口咽腔、头腔),对声音圆润度、音色进行加工,从而实现真假声的转换、运用。例如:在演唱《沁园春雪》、《中国大舞台》等种类歌曲时,混合共鸣经常被应用,其能够把宏大的气势表现出来。
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的西洋美声唱法被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时,经常出现字音不清、声音不畅现象。自从将美声唱法引入到民族声乐教学,咬字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被完善。谈及咬字技术,金铁霖教授表示:在演唱过程中,字的种类主要包括宽、窄、团、尖。其中,发音通道对宽、窄音没有影响,保持在后通道即可,在咬字时做到动作小、巧,就能顺利、完美演唱歌曲。将此通道与我国以往的咬字技巧、风格有机结合,就能促使咬字准确、自然,进而将民族声乐的亲切感表现出来。
提及美声唱法,首先映入大家脑海的必定是真假声混合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作为美声唱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演唱者综合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结实有力、通畅自如的气息;圆润明亮、宽松丰满的声音等;音质、音量、音域等。较其他唱法而言,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是混声区唱法,也就是说,根据音高比例将真假音混合应用。从共鸣角度来看,真假音混合唱法可将所有共鸣腔调动起来。西洋混声唱法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为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将人体机能的科学唱法展现的淋漓尽致。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将真声、假声完美融合,在声带轻重技能调动的时候不会出现破裂音现象,进而达到演唱声区的高度统一。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对三个声区进行有机结合,产生整体共鸣,促使演唱者声音变得圆润、更富色彩。与此同时,演唱者声音柔和又没,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这些事民族声乐所欠缺的。在借鉴、融合过程中,不能盲目,须充分考虑作品的风格、难易程度等。此外,须搞清楚真假声音高比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改编。例如:在演唱过程中,若以假声为主,高音演唱就相对简单,低音演唱有难度,这种唱法往往导致声音、声带缺乏可观的张力,适于演唱较为柔和的歌曲,不适合演唱曲风较为强劲有力的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若以真声为主,且掺入少量假声,这个类型的声音,可将呼吸、气息、共鸣等有机结合,促使演唱者声更加圆润、明亮、富有表现力等。
经调查研究发现,美声唱法对声部进行了详细划分,其认为每个演唱者的声带在长短、厚度、宽度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此外,其共鸣腔体、整体演唱素养等亦区别很大。因此,不同演唱者形成的音色、音域等也不同。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主体,为其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成效。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在声部划分层面存在着不足之处。美国唱法对声部的划分,对改善、提升演唱者歌唱综合水平、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其存在着共性、个性。其中,共性指的是演唱者不论唱哪种声部,其都得参与一般声乐技术的学习,比如:气息、发声等。个性指的是,继划分声部之后,教师可以学生的歌唱器官为参考依据,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有对性的对其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开发学生潜力等原则。声部划分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唱法在这个方面较为欠缺。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应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民族声乐教学可以借鉴、融合美声唱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男女高、中、低音划分,而是汲取其的优点。
一直以来,民族声乐教学都忽略了对各种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翻阅民族声乐理论,笔者发现其内容涉及气息、咬字技术等,但唯独欠缺了对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在美声唱法中,其对各个发声器官生理构造、功能、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论述。除了介绍器官名字,还对其功能、如何协调发声作了充分的解释说明。例如:歌唱发声涉及到的器官有哪些?每个歌唱发声器官是怎样产生作用的?换句话说,歌唱者应明确自身的歌唱器官,并对其科学、合理应用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民族声乐在这方面严重匮乏,几乎是空白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主要依托思考、想象去进行领会、揣摩以提升歌唱水平、技巧。
纵观声乐理论发展史,我国拥有大量关于声乐研究的著作。其中,元代的《唱论》记述了关于演唱技巧、方法的内容;明代的《曲律》论述了学唱方法、学习声乐步骤、学习内容等。清代的《乐府传声》浅析了演唱过程中的气息、声音运用技巧。这些理论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歌唱技术、发声原理等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民族声乐他正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演绎歌曲时,要注意咬字技术、掌握音准、控制情感等。然而,很多著作都是依据经验创作的,不具备科学原理性。
17世纪,巴西雷总归纳总结了声乐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其关于声乐理论、教学的概述为以后的声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美声唱法相关研究理论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加强了对教学理论、演唱方法研究的力度。此外,其亦对物理、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德国医生曼德尔在生物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出了隔膜呼吸法。其的研究,在巩固美声唱法发声基础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研究,古典美声发声方法应运而生,进而催生出古典声乐派。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投入到对共鸣腔体的研究中。很多知名教育者对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口腔位置等进行了探究、分析。这些有创意的研究,对推动声乐教学颇有益处。
时代不断变迁、发展,声乐教学平稳有序的开展着,我国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某种意义而言,声乐理论研究及其他领域理论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仪器、科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关于声乐理论研究的论文著作数量不断攀升,研究范畴也极大地得到了拓展。与此同时,某些研究室亦开始加大对声乐理论研究总结的力度,在研究、选择课题时也更加趋于精细、广泛。此外,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对国外声乐理论研究著作进行了传承,并以其为基础,促使民族声乐教学与国外声乐研究更好的融合。如今,世界的文化已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迅速的发展,在不断地文化融合和文化借鉴当中,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纵观当前的歌唱方法,尽管每一种唱法都有其重点和特点,但却没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歌唱方法,这些不同的歌唱方法也为当前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参考的依据。长期以来,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已经被很多的歌唱家所融合,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观众和歌唱艺术家的一致好评,将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迅速的提高。当下,我们不仅要将这一优秀的唱法始终坚持下去,还需要将目光放的更加长远,将世界上所有秀秀的歌唱方法都进行融合和借鉴,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唱法。本文对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唱歌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歌唱方法进行思考和融合,促进歌唱的多元化发展。
声乐心理学论文篇十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后发现,在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处于一个较为积极的状态中。一方面,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一种关心、爱护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自觉朝着教师的标准和期望而努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态度和情绪也会在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师,教师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学生的信任,会主动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把课上好,以此来维护和巩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师生之间这种交流和互动,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并能够保证整个声乐教学始终沿着一个良性的轨道发展。所以说,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
二、声乐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途径。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教学起着主导性作用。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着师道尊严的观念,这使得当代的很多声乐教师,都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看来,既然学生跟着自己学习,那么自己就有绝对的权威,只需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即可,而学生对此不能有任何质疑。或许这种教学观适用于一些文化课教学中,却不适用于声乐教学。因为在声乐学习中,由于发声机能的不可见性,使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习者的感觉、想象等意识活动。而无论是想象还是感觉等,都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如果教师将自我意识强加给学生,会让学生感到十分压抑,从而导致教学的失败。所以说,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的明确。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帮助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这种角色的转变,乃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其次,是教学观的重新树立。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行为有正确的认识。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一个无上光荣的职业,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教师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偏差。比如有的教师在校外担任声乐教师,辅导一些高考生,以获得不菲的收入。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校外教学活动过多,势必会使校内的正常教学受到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也在教学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功利性倾向,在选择学生时,偏爱那些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有利于自己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教学成绩,而不顾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没有做到公平和公正。因此,教师应该重新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对为什么要进行声乐教学、自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以何种姿态面对教学等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最后,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因为声乐教学是一种技能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示范或演出认识到教师的专业素质,如果与学生的心理预期相距甚远,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而在文化素质方面,教师应该对和声乐艺术相关的各种学科有充分的了解,并将其体现在教学中。比如在一些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中,自然要涉及对中国古诗词的了解,如果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能够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作品,从而获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当代社会中,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等层出不穷,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关注,并结合声乐教学的实际特点,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以教学方法为例,对话式教学法、小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都十分适用于声乐教学,能够营造出一个团结、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使整个教学呈现出一片全新的面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所以说,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居于主导地位,要通过角色、观念、行为上的变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声乐教学,相信教师,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这正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前提。
(二)学生方面。
首先,尊重和信任声乐教师。当下高校的声乐教师,多数是科班出身,中年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虽然经验略显不足,但是也有着较高的学历,所以大多能够胜任声乐教学需要。这要求学生要真正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声乐教师。一方面,要在课上认真学习和思考,主动与教师交流,并在课下反复练习。如果教师在某一堂课上的状态不好,或者是某一件事情处理得不圆满,学生也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这种理解会让教师对教学更加投入。另一方面,与教师展开良好的配合。声乐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应该以主动配合的态度,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而不是被动、不情愿地完成。而且学生的这种积极态度会让教师感受到这是学生对自己的一种认可,让教师也收获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其次,努力遵循教师的思维方式。因为声乐学习具有个性化和抽象化的特征,所以要求师生双方在思维方式上要处于一种相近的状态,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回答如何挑选学生的提问时曾说:“我会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个学生对我的路子,于是我就选择他。”其所说的“对路子”,就是指的'思维方式的一致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具体的声乐技巧,更要学习教师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师相一致,并逐渐形成一种默契,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之间积极而坦诚的交流,对于整个声乐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让教师对自己的真实状况有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了解,继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正是在这种交流中,才能建立起信任和默契。因此学生要正视自己、正视教师,主动与教师交流,共同克服遇到的困难。教师也会因为这样,感受到被学生信任的愉悦,加深师生间的情谊。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是层出不穷的,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作为高校声乐教学来说,其与一般的文化课教学有着较大的不同,师生之间的接触尤为紧密,更需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方能从本质上推动教学的发展。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构建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充分重视。相信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一定能够因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而获得更大的提高。
声乐心理学论文篇十一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在多个方面进行更深入交流与融合,在艺术领域音乐演唱方法也是其中之一。我国在保留传统演唱风格的基础上,也积极吸收了世界音乐领域的优秀成果,推动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演唱技艺的不断前进。把美声这一较为科学演唱方法融合到少数民族音乐演唱中来,使民族音乐演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美声唱法简介。
美声唱法最早来源于意大利,含义是美好的演唱,完美的歌声,人们也将这种唱法叫做美声唱法。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发起国家,对后世文艺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意大利地理条件、气候条件适宜于歌唱,三面被大海环绕,气候条件优越,十分有利于人们保护滋润嗓音。就是于十六至十七世纪的这种人文和自然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并经过后世的不断演变与发展,成为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
(二)美声唱法的当前发展状况。
美声唱法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纷纷被各国音乐艺术界所引入,深受各大歌唱家的推崇和喜爱。最近几十年来,我国音乐界也不断学习引入这种唱法,利用其更加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演唱方法,服务本国的音乐演唱,让民族音乐发音更加圆润优美,吐字更加清晰,在我国也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与借鉴。
歌唱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是艺术领域中重要的一项分支。对于演唱者而言,先天条件固然很重要,但是对科学演唱方法与技巧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对于一名优秀的演唱者来说,必须进行科学的训练,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呼吸方法,学会利用共鸣提高演唱能力等等。对此,美声唱法与少数民族唱法中都有涉及,但各有特点。
(一)呼吸方法。
呼吸是发声的前提,只有掌握正确且科学的呼吸方法,才能够发出更优美的声音。在美声唱法当中,十分注重对于呼吸方法的使用,将呼吸方法当作发声的关键因素。对于一名歌唱家而言,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训练,掌握更好的呼吸方法,以使其在歌唱时,可以自由地转换声音,提高其发声能力,保持其发声的连贯性。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也非常注重这一点,我国古来就有“发声需要气沉丹田”之说,这也恰恰说明了,要想发美妙的声音,必须注意对气息的调节,气就是平常所说的呼吸,只有通过正常的呼吸方法,才能调节气息,进而发出连贯且优美的声音。
(二)发声方法。
美声非常注重假音的使用技巧和应用混合发声法进行歌唱,也就是把真音与假音融合在一起唱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演唱中则是真音应用得比较多,这种真音发声法,对于人们的发声器官尤其是喉咙会增加负担,会降低真、假声转换效果,不利于歌唱者的'演唱。因此,需要借鉴与参考美声的发声技巧与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
(三)运用共鸣。
美声在演唱时注重头腔的共鸣,应用混合共鸣,将真假声混合在一起,根据音高的分布特点进行共鸣,进而发出更优美的声音,音质更加纯正与悠扬。在我国少数民族演唱中强调声音的浑厚、响亮以及真实,在表演时注意声情并茂,还会使用部分头腔以及胸腔共鸣,在高音区间一般都应用真声,中间往往都会进行换气。对声带与喉部肌肉造成一定的紧张感,并容易产生疲劳,甚至损害。
(一)少数民族唱法在生理结构上的不足。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相关声音原理的表达阐述中,对于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研究与分析相对较少,在歌唱表演时如何更科学的去调动与调节发声器官等有关的理论与原理相对来说,比较欠缺,更多是放在了咬字以及吐字等方面。在美声当中有十分详细的研究与描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少数民族唱法在演唱技巧方面的不足。
在歌唱表演进程中,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与训练呼吸与发声技巧,就可能发不出婉转动听的声音。相对而言,美声唱法在怎样进行发声方面的训练更加科学,具有更加完善的训练方法与规范的学习体系,这是我国传统演唱方法中薄弱之处,需要参考与借鉴。
(一)美声气息控制方法。
我国少数民族唱法中虽说也非常注重对于呼吸的应用,但相对于美声唱法的“共鸣腔”来说,民族唱法对于呼吸的研究与分析,还存在很多不足。不能进行清晰的定位,掌控气息时火候欠缺,演唱效果大打折扣。美声所使用的”共鸣腔“方法,可以有效掌握声音的音高以及音色,让所发出的声音更加圆润、响亮,更赋弹性,更强穿透力。
(二)美声发声方法与技巧。
美声中注重对“混合声“的应用,尤其是假声的应用,这要优于我国传统少数民族演唱。这种发声方法更加科学,对歌唱者来说,更加适合,并且发出的声音更加饱满,不但亮丽,而且更加圆润,可能收到更良好的演唱效果。例如被誉为我中少数民族美声唱法第一人的吴碧霞,又有“中西合璧的夜莺”的美称,她将两种唱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体,其演唱的著名作品,无论是中国古典歌曲《枉凝眉》《春江花月夜》,还是西方著名歌曲《木偶之歌》,虽然这些歌曲分别属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类型,但通过她的演唱,每个音节每个音符都那么婉转、细腻、动听,又那么富有我国民族特色以及西方色彩,因此,深受世界音乐界的喜爱与赞誉。运用“以情带声”的歌唱技巧,突破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歌声既充满感情色彩,又极具感染力与穿透力。在歌唱中,使用了美声唱法当中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让人体头、胸、腹三个共鸣腔之间相互配合起来,这种演唱方法,在表演时其吸气量会非常充足,把握起来也比较简单,在高音区域维持头腔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真假声的混合程度,她所演唱的歌曲,声音十分亮丽且圆润,集中性强,具有较大的穿透力,极大提升了演唱效果。
(三)美声共鸣方法。
共鸣是美声技巧的关键,在美声当中,最科学且最主要的演唱方法就是应用共鸣腔。在美声表演当中,非常注重如何利用喉咙等一系列发声器官进行共鸣,这样所发出的声音,暴发力强,穿透力强,高亢且更具感染能力。我国少数民族歌唱表演时,使用较多的是真声,这就造成声音浅且低,没有足够的穿透力。
综上所述,在少数民族歌唱中引入与吸收美声唱法的优点,融入到民族歌唱中,能够补充与完善少数民族唱法。让演唱声音圆润,优美,婉转,动听,使歌唱艺术更加具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再加上对情感融入的优势,将两者融为一体,不但可以演出更好的表现少数民族音乐独特魅力,还能借助美声技巧提升民族歌唱的艺术色彩以及表现能力。
声乐心理学论文篇十二
求职意向。
求职意向:声乐教学与表演音乐教师人事管理。
求职地点:广东深圳广州。
求职时间:-5-5。
可到职时间:随时。
工作经验:一年以内。
工资要求:1500以上。
工作性质:全职。
基本资料。
姓名: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84年12月17日
身高:170cm。
婚姻状况:未婚。
身份证号码:43112819841217****。
户口所在地:湖南湖南。
现在所在地:
个人特长:声乐.合唱指挥.。
语言能力。
普通话:良好。
掌握方言:
能力:
英语:
等级:
其它语言:
能力:
等级:
教育或培训经历。
毕业院校:河南大学。
最高学历:本科。
所学专业:音乐表演。
时间地方学校/机构专业学历证书编号.9--2007.7河南大学音乐表演本科。
工作经历。
2003.9--2007.7河南大学(其它)工作职位:学生离职原因:毕业工作描述:具备扎实的声乐演唱与教学能力,能胜任声乐艺术的教学与演出等。
音乐理论和视唱练耳功底扎实;可胜任音乐理论、音乐欣赏、视唱练耳、专业外语的教学。
受正规的合唱指挥训练,,并学以致用,可胜任合唱指挥的教学与排练演出等。
具备一定的文艺素养和艺术鉴赏力,可胜任文艺编辑与文化传播等工作。
能熟练的操纵运用计算机各类办公软件和音乐软件,能进行音乐课件的制作,可胜任多媒体音乐的'教学。
自我评价。
尊敬的领导:。
您好!
中一份,也许正是您的细心,将启开一名毕业生的奋斗历程。
以最诚挚的敬意。
挥、声乐教学和表演等工作。
取。有幸牵手河南大学“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演员”“优秀学生干部”等奖项。
只有更好。我将积极进取,勇于奋斗。愿为贵单位的前程努力工作。为贵单位锦上添花。
这就是我的自信与承诺,剑鸣匣中,期之以声。真诚地盼望您的佳音!顺祝您工作顺利,事业进步!
此致
敬礼
声乐心理学论文篇十三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发现,当前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心理素质做了深入研究。所谓的心理素质,指的是人的大脑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和感知器官对一个客观现实的应变能力。结合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影响心理素质的因素包括主观机能以及客观现实。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一名优秀的歌唱者往往具备更加积极的心理素质,例如,在专业声乐考试的考场当中,有些考生表现得潇洒大气,声音自然而有力,身体松弛,气息流动,声情并茂。但是也有一些考生在演唱过程中身体僵硬,声音颤抖十分明显,节奏混乱,甚至有部分考生对于自己的气息都无法很好掌控,更有甚者,在考试过程当中忘记歌词,这必然会影响考生的实际考试成绩。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也就是考生个人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其实每一位演唱者在舞台上都会感觉紧张,紧张的情绪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演唱者的演唱水平。而这种紧张的情绪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适度的紧张情绪,它反而能够促使演唱者演唱水平的提高,甚至可以促使演唱者超水平发挥;另一种则是过度的紧张,这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关。结合我国当前的声乐专业教学来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唱歌技巧,重点对于一些歌唱技巧方面进行训练,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践当中也可以看出,有些学生明明具备较高水平的演唱技巧,也具备一名优秀歌唱者基本的技能和素质,但是在演唱过程中却发挥不出原有的水平。所以在歌唱表演当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二、影响声乐表演的心理要素。
(一)个人情绪的影响。一般来说,个人的情绪在受到外界刺激之后,如果其心理反应是更加积极的,那么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周边的事物。反之,如果个人在受到外界的'刺激之后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情绪,其心理反应是消极的,就会感到悲痛、烦躁、愤怒以及厌恶。如果歌唱者心情欢乐,加上科学的表演技巧,那么他(她)就能够很好地完成演出。相反,如果歌唱者在表演过程中出现消极的心理反应,产生对舞台、对观众的恐惧感,那么,就算具备再高的演唱技巧,也无法发挥出来。从音乐作品的角度来看,任何一首作品都能够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从而使得个人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信心。但是仅仅只有音乐作品还远远不够,因为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各种突发状况会随时发生,歌唱者也无法排除由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紧张情绪。比如在不同的环境下,表演者虽然对某些歌曲十分熟悉,但是无法在舞台上发挥真实水平,从而使观众无法走进歌唱者的音乐世界。
(二)性格的影响。每个人的性格都各不相同,这也决定了人们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在一场音乐会中,有的演唱者上台之后身体放松、气息流畅、大胆且收放自如,而有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面临复杂的舞台环境以及观众,使得他们出现怯场、畏惧的心理。但是不同性格的演唱者出现这种情况后,其表现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性格相对外向的,他们对于自身非常有自信,在舞台上很容易与观众互动,并且能够很好地带动观众的情绪,表现得游刃有余;性格相对内向的,个人的主观思维太过僵硬,导致他们在上台表演时很难与观众进行互动,所取得的实际演唱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三)个人意识。个人意识对歌唱者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在演唱过程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这两种不同的心理活动是相互作用且相互影响的。表演者在唱歌过程中,大脑会将理想的唱歌状态转化成为一个表象,并且逐步形成心理暗示,这就促使歌唱者努力对自己的发音器官进行调节,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如果仅凭个人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远远不够,因为面对复杂的舞台情况,很多歌唱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会打乱歌唱者的节奏,影响歌唱者的个人意识。在这个时候,如果歌唱者心理素质不佳,那么最终其表演无法达到既定效果,这对于演唱者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日常练习过程中不仅仅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发声,还需要培养个人潜意识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演唱者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培养自信心。对于演唱者自信心的培养,应当是整个声乐教学当中的重点。因为声乐教学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歌唱者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对声乐都会有不同的认知,对音乐也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一般来说,歌唱者具备较强的自信心,能够在表演的时候产生更加积极的心理反应,效果也就更加良好。但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培养的内容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对音乐比较感兴趣,也对自己的声音比较自信,但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会发现自己在学习当中所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发声不对、无法控制气息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个人的自信心也就会逐步遭受打击,读声乐专业的学生对于自己的歌声越来越不自信。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辅导,重新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歌唱方面比其他非专业的学生拥有更大的优势,他们自身所认为的毛病和不足,在一些非专业的学生看来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忽略了这些不足,那么学生在后续的发展中必然会遇到更大的困难。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应当调整好心态,要理智去看待这些问题,要相信自己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这样一来,对于声乐的学习,也就会慢慢自信起来,将自己的毛病和错误一一改正,从而逐步融入到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将来在舞台上表演才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二)选择合适的歌曲。每一位歌唱者的声音都会有所不同,歌唱者的技巧水平也有所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比如有一些歌唱者其声音高亢而明亮,或者圆润而甜美,所以像这种类型的歌唱者就应当选择一些民歌来进行演唱,这样的嗓音十分适合演唱民歌,通过演唱这些歌曲,他们会对于自己的声音越来越自信,也会对于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坚定。还有一些歌唱者,嗓音特点是深沉宽广,所以就应当以美声唱法为主。每一位不同嗓音的歌唱者,都有适合自己的歌曲,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目标,而且能够搜集相应的歌曲资料,通过分析研究歌曲的创作背景,更加清晰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对整个歌词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得更加良好。
(三)提高演唱技巧。要尝试进一步提升演唱技巧。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艺高人胆大”,也就是说,只有技术过硬,人才会更加对自己有信心。任何一位歌唱者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他们在音乐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和心血,也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发声习惯,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而为了不断突破、不断超越,这些歌唱者从来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一直都在学习,只有这样,自身的整体水平才能够提高。而伴随着演唱技巧的提高,他们自然能够挑战一些高难度的歌曲,能够有信心将自己最完美的歌声传达给观众。胸有成竹的歌唱者在舞台上才能够表现得更加自然,而且游刃有余,演唱技巧的提高也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自信,更加坚定自己所走的道路。
(四)多参加实践。经常参加实践活动能够帮助歌唱者获取更多的演唱经验,让他们看到诸多不同的现场情况,这样一来,舞台经验丰富了,也就知道如何应对突发情况了,这对于歌唱者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歌唱者只有多次的实践,才能够清楚自己的不足,对于自己的不足进行改善才能够进一步走向成功。作为一名合格的歌唱者,如果没有舞台,那么就永远不会成长,而歌唱者提升自己最好的方式,也就是通过舞台、通过舞台演出来获取更多的经验,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歌唱水平。
四、结语。
声乐演唱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是相互关联的,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声乐演唱的效果,作为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清楚认知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及重要作用,在日常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更多地重视培养自己积极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
声乐心理学论文篇十四
在大二上学期我十分有幸的选修上了徐老师的基础声乐课,我十分喜爱唱歌,但是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发声方式,总有一种夹着嗓子唱歌的感觉,偶尔还会走音。很多时候只能小声的唱,想大一点声音音高就上不去了。看到别人能把自己喜欢的歌唱得那么优美十分的羡慕,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学习唱歌,我也要大声的唱出自己喜欢的歌。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正确的发生位置和方式,以及一些平时练习的方法。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要在以后坚持学习声乐,让自己也能优美的唱出自己喜欢的`歌。
通过将近一学期的学习,我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我学会了在唱歌的时候保护声带,唱歌不是光靠声带的,而是要靠各个腔体的共鸣。还有一些以前唱不上去的音通过老师教的发声方式就能唱上去了。通过运用腹部的力量将气向下沉,唱比较高音的时候声带可以很轻松,不会像以前一个音唱完就感觉嗓子哑了。还有就是正确的歌唱姿势以及对呼吸气方式的改变,快吸慢呼,唱歌的时候气息不够的情况也好了很多。但是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对老师说的将声音发在咽壁上还不是很理解,找不到位置或者明显的感觉。唱歌的时候还是习惯小声的夹着嗓子唱,打开嗓子唱有的时候音准就控制不好。
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还接触了美声唱法。原来我觉得美声唱法没有通俗唱法好听,而现在我知道了美声唱法的重要性。无论是什么唱法都要从发声学起,我正是通过跟徐老师的美声学习才明白了原来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多么的重要,原来唱歌也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我很清楚学习声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凭着我对歌唱的热爱,我绝不会放弃,我希望能一直跟着徐老师学习声乐,有朝一日也能自信的在大家面前一展歌喉!最后我要感谢徐老师为我们带来这样一门美妙的课程!
声乐心理学论文篇十五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后发现,在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处于一个较为积极的状态中。一方面,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一种关心、爱护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自觉朝着教师的标准和期望而努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态度和情绪也会在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师,教师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学生的信任,会主动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把课上好,以此来维护和巩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师生之间这种交流和互动,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并能够保证整个声乐教学始终沿着一个良性的轨道发展。所以说,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
二、声乐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途径。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教学起着主导性作用。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着师道尊严的观念,这使得当代的很多声乐教师,都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看来,既然学生跟着自己学习,那么自己就有绝对的权威,只需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即可,而学生对此不能有任何质疑。或许这种教学观适用于一些文化课教学中,却不适用于声乐教学。因为在声乐学习中,由于发声机能的不可见性,使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习者的感觉、想象等意识活动。而无论是想象还是感觉等,都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如果教师将自我意识强加给学生,会让学生感到十分压抑,从而导致教学的失败。所以说,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的明确。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帮助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这种角色的转变,乃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其次,是教学观的重新树立。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行为有正确的认识。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一个无上光荣的职业,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教师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偏差。比如有的教师在校外担任声乐教师,辅导一些高考生,以获得不菲的收入。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校外教学活动过多,势必会使校内的正常教学受到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也在教学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功利性倾向,在选择学生时,偏爱那些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有利于自己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教学成绩,而不顾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没有做到公平和公正。因此,教师应该重新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对为什么要进行声乐教学、自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以何种姿态面对教学等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最后,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因为声乐教学是一种技能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示范或演出认识到教师的专业素质,如果与学生的心理预期相距甚远,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而在文化素质方面,教师应该对和声乐艺术相关的各种学科有充分的了解,并将其体现在教学中。比如在一些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中,自然要涉及对中国古诗词的了解,如果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能够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作品,从而获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当代社会中,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等层出不穷,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关注,并结合声乐教学的实际特点,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以教学方法为例,对话式教学法、小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都十分适用于声乐教学,能够营造出一个团结、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使整个教学呈现出一片全新的面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所以说,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居于主导地位,要通过角色、观念、行为上的变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声乐教学,相信教师,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这正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前提。
(二)学生方面。
首先,尊重和信任声乐教师。当下高校的声乐教师,多数是科班出身,中年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虽然经验略显不足,但是也有着较高的学历,所以大多能够胜任声乐教学需要。这要求学生要真正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声乐教师。一方面,要在课上认真学习和思考,主动与教师交流,并在课下反复练习。如果教师在某一堂课上的状态不好,或者是某一件事情处理得不圆满,学生也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这种理解会让教师对教学更加投入。另一方面,与教师展开良好的配合。声乐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应该以主动配合的态度,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而不是被动、不情愿地完成。而且学生的这种积极态度会让教师感受到这是学生对自己的一种认可,让教师也收获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其次,努力遵循教师的思维方式。因为声乐学习具有个性化和抽象化的特征,所以要求师生双方在思维方式上要处于一种相近的状态,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回答如何挑选学生的提问时曾说:“我会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个学生对我的路子,于是我就选择他。”其所说的“对路子”,就是指的'思维方式的一致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具体的声乐技巧,更要学习教师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师相一致,并逐渐形成一种默契,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之间积极而坦诚的交流,对于整个声乐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让教师对自己的真实状况有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了解,继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正是在这种交流中,才能建立起信任和默契。因此学生要正视自己、正视教师,主动与教师交流,共同克服遇到的困难。教师也会因为这样,感受到被学生信任的愉悦,加深师生间的情谊。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是层出不穷的,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作为高校声乐教学来说,其与一般的文化课教学有着较大的不同,师生之间的接触尤为紧密,更需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方能从本质上推动教学的发展。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构建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充分重视。相信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一定能够因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而获得更大的提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560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