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是保持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与他人更加有效地沟通。写总结时,我们要注重逻辑和结构的合理性,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我们的意思。如果您需要写总结,可以参考一下这些范文。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一
关键词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控制工程基础。
引言。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很多有理工科专业的高校都有开设,并且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1]。该课程在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以及测控专业和过程控制与装备工程专业的整个知识结构框架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紧密联系和应用先行课程的知识,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2]。该门课程是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教好和学好该门课程就成了我们师生面临的首要任务。但事实上该门课程包含的内容丰富且较抽象,涉及的知识点多且难度较大,先修课程较多且难度也较大,再加上“我院”该门课程的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所以老师会觉得该门课程难教,学生也会觉得难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教好和学好该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就成了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总结分析了“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其在“我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建议。
1“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1)课程本身知识点多,先修课程多,难度大,学生畏难情绪大。
“控制工程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的概念抽象,涉及数学知识多,尤其是复变函数课程中的拉氏变换部分。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需要运用到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等课程的一些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对这些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要牢固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而事实上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掌握这些知识,更别说灵活运用了,所以学生在学习“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时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困难重重。课程本身的难度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有的学生不来上课,即便来上课也不认真听讲,还有一部分同学基础知识薄弱,就算认真听讲也听不懂老师讲解的知识,再加上课程内容的前后连贯性强,前面章节的知识没听懂,后面章节的内容就更难听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认识不够客观,存在误区,因而学习积极性不够高。
“控制工程基础”阐述的是原理性知识,很多学生容易产生误解,觉得只是学习一些空洞的理论[4]。我院机制和机电专业的部分学生对“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和不客观的地方,认为该门课程和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或者对于自己以后的.学习深造关系不大,所以在学习该课程时学生积极性普遍不高。
(3)教学课时少,难以详细讲解各个章节。
我校有两个专业开设“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但由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教学大纲可知,该课程的课时为40课时左右,但是该门课程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目前我校该课程选用的教材为王积伟等主编的《控制工程基础》,该教材包含了8章内容,而由于课时原因,我校讲授该门课程的老师通常只讲解了前面4章内容,且其中关于matlab分析部分都没有足够的课时来讲解。
(4)未将“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
雖然“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很多理工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还开设了相关的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课程一般就6个课时左右,相对于理论课时非常少,这么少的实验课时很难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别说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了。另外,学生对于实验环节的认识和重视度都不够,上实验课时态度不够端正,不够积极认真,对于分组实验,有的学生会依赖其他组员,自己根本不动手做实验,有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强,没法单独完成实验,因此教师觉得“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二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单片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信息量大、抽象难懂的特点,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结合教学的实践与经验,探讨了“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改善现有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单片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工程课程,是我院计算机、数控、矿山机电、机电一体化等多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但是经过笔者近几个学期的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单片机课程抽象难懂、概念多、指令不易记等等。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难度很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单片机这门课程比较抽象,而且学生刚刚接触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汇编语言指令及编程等知识,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如果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的讲授,学生难免会失去兴趣,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死气沉沉,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学习之初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我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主要做了以下两点:首先,给学生展示单片机广阔的应用前景,列举生活中大量单片机的.应用实例,如马路上的交通灯控制,电梯的升降控制,家用的洗衣机、冰箱、热水器和空调等的智能化控制,汽车的车身控制系统和安全保障系统等。这些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得见的实物都是由一片小小的单片机芯片控制的。抽象的教学内容与这些现实应用实例相结合,可以给学生一个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的学习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兴趣。另外,一开始就应把实物和实验展示给学生。可以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拿一块单片机学习板,把简单的器件大体介绍给学生,然后做一个简单的单片机控制的实验,如流水灯、数码管静态显示等。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会在一开始就被激发出来,后面的学习也就不会觉得那么枯燥了。
2、引入“项目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单片机教学一般是将单片机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即根据课本中各章节的顺序,以单片机结构为主线,先讲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再讲指令及软件编程,最后讲单片机系统的扩展及外围器件等。这样的讲授方式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教学效果并不好。基于上述状况,我们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分组协作的形式,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完整性,即便只学了一部分知识,也可以去完成与本部分知识有关的项目。比如,在讲完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和部分指令之后,可以让学生去做一个闪烁灯和跑马灯的项目;讲完定时器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秒表或者时钟的项目。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习目标明确,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及相互协作的能力,既巩固了学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应用中,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大大的改善。
3、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单片机课程信息量很大,内容抽象难懂。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将传统课堂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的理论多样化、生动化,而且还可以将重难点知识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多次重复或加重强调等演示,便于学生记忆。实践表明,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丰富了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以前在做单片机实验项目时,教师通常是在上前一节理论课时,把下节实验课的内容和步骤介绍给学生(比如一段汇编程序的编制过程),但是学生在上实验课时往往已经把上节课的内容遗忘了,因此在实验课上教师不得不对大多数学生重新指导一遍,这样既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大大降低。现在我们在给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引入了教师授课系统软件,教师可以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穿插进行试验项目的讲解。教师在计算机上的每一步操作都能通过此软件显示在学生机上,老师可以边操作边给学生讲解,相当于同时给每一个学生进行辅导,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外,教师授课系统还能监督学生的操作过程,防止学生上机时间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单片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的教学改革也不断地面临新的改革和创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紧跟发展潮流,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新的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国亮mcs—51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张永枫单片机应用实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詹林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北京: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赵玲唐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成都:高等教育研究,2008。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三
很多大专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缺乏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懒于思考、不会思考,缺乏相应的学习策略,从而使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失去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1.2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只重视知识讲解,忽视实践操作。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对计算机知识的讲解,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多,从而在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上的提高有限。
1.3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不强,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策略,很少实施自主学习教学实践。因此,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更无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正确合理的自我评价,这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了阻碍。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四
1、教师观念和授课方法有问题目前我国对职业院校大力扶持,对教师学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学历要求都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专业水平都很高,但由于未进行师范素质培养再加之高职生源素质相对较低,这就形成了较大反差。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自身受教育的方法迁移的教学工作中来,还是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这种被动地位的存在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以及对计算机教学的兴趣,从而难以真正的促进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生基础层次不同高职院校生源来国内不同的地区,部分同学经常使用电脑操作相对熟练,而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电脑,对电脑比较陌生,因此,导致学生间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差异主要是多个原因引起的:一是计算机科目被部分中小学忽略,从而造成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的特点;二是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很多家庭都购买了计算机,从而为学生学习、操作计算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与条件,也有很多家庭未购买计算机,部分学生很少或从未使用过计算机,这都导致了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3、课时的减少为教学带来巨大压力近十年各高职院校相继压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数,而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知识日新月异,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加之部分高职对学生有考证的要求,这使教学课时的减少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要求产生了明显的矛盾。4、硬件环境影响教学质量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增加,现目前计算机硬件资源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由于资源的限制计算机基础课程部分课程在教室授课,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实训课有可能进行大班授课,由于资源不足,有可能两位同学使用一台电脑,人数过多既不利于教师辅导也不利于学生练习。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当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老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加强教师队伍职业素养的建设,让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用心去教学,激励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师范素质的培养,使其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重视教师的培训,为教师提升科研能力、教学水平搭建良好的平台和环境。教师的知识水平、职业素养、教学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需大力加强各方面的建设。
2、分层教学的应用由于学生基础层次不同的客观事实的存在,进行分层教学是全面教授各层次学生的有效方案。在学期授课开始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考试等方式去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班级总体情况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使每个层次学生都能听懂学会,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的分层,还应对教学目标、备课、练习、评价进行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主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备课分层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更是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划分不同的知识重难点,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能学懂能学会。练习分层是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练习题,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最有效的练习,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获得成就感提升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评价分层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客观的评价方式,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原有的基础知识的提升幅度作为标准。
3、教学模式的改革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景,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在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基础上进行教授课程内容。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辅导和自己的主动实践来掌握知识点。任务驱动能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微课教学。微课是使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几分钟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频。微课是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利用微课补充并强化关键知识点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移动教学。移动教学就是基于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教师和学生使用手机、移动电脑、ipad等移动设备,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移动教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可以利用现有移动平台如微信、qq等,也可以开发自己校园的移动平台;其次准备好授课所需的资料如教学内容、参考资料、课件、习题等将其上传至平台,供学生学习使用。移动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弥补课时不足的现象,也非常适合学习者个性化和深度学习的需求。
4、硬件资源的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加大硬件资源的建设,满足该课程的全机房授课,使学生能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达到最理想的授课效果。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五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笔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1教学形式。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高职院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容易产生了枯燥感。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2实用的教学内容。
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六
计算思维是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是每个人都可以具有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的科学家才能具有的能力。计算机的发展正促进计算思维的传播,计算思维正在影响着许多学科的发展。把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来,可以使学生能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学任务或者自身学习方法的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的培养应该是与培养学生读书、写字、计算一样的基本素质培养。下面从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2.1计算思维在课程体系中的应用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的应用。首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使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力图使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更加贴合。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为主,适当调整讲授内容与作业内容的比例,使学生在课堂上与课堂下都有事可做。
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而采用更适合计算思维培养的项目教学法、暗示教学法、非指导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以知识的引导者身份出现,通过游戏等方式来学习,通过项目分析来训练学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非指导教学法中,以学生做为教学主体不重视技术而重视态度。
1.3计算思维在考核方式中的应用。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这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是不公平的。计算思维更重视的是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学生各个阶段的表现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个分阶段学习的过程,通过各个阶段学生的完成情况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在小组中的角色,当教师的任务提出后,小组合作提出最终解决方案。项目结束后,小组内学生自评、互评;分小组进行自己的最终结果展示并进行小组之间互评。小组展示阶段可以使这一项目的知识得到梳理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小组互评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问题不断被挖掘、被发散,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通过小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出现碰撞,互相启发,也通过各阶段评价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努力争先。
2结论。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适应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培养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当然,现在也有许多专家学者都在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的引入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计算思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有能力、有思路、有方法、有勇气去解决问题。当问题明确时可以逐步化解,当问题非常复杂的时候可以使用计算思维的方法去探索,去寻求解决方案。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宰,能够服务社会,能够从容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七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课教学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练习,比较专业的应用及硬件维护实践课教学少,要求也不高,使得教学落后于社会的要求。要从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出发,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作为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对于一些简单的软件操作学生都能掌握,但是,各个领域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计算机硬件的维修和维护、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都缺少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为此,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1、实践条件与设备落后。
受经费制约,学校的实践条件与设备明显不足。(1)计算机数量和型号速度上难以适应学生数量的增长,一些办公硬件设备如打印机、传真机等也是学生们在校期间难以接触到的。(2)计算机陈旧,且缺乏维护。
2、学校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
由于条件和观念所限,学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仍然是重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加之对实践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内容的制定随意性很强,由此,造成学生轻视实践课的现象比较严重。
3、教材内容滞后。
计算机发展迅猛,各种应用软件更是层出不穷、应接不暇。而教材内容却显得滞后,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同时没有实验指导书,只能根据教材安排实验。
4、注重软件系统操作的教学,不重视硬件的实践。
教师只注重讲解计算机各部分的名称、性能、参数等,接着拿一些旧的电脑进行拆装演示,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旧电脑折腾。对于较新的电脑,老师一般只用于组装演示而不敢给学生用于实践操作练习,结果是学生实验过程中所用的旧电脑和实际的差距较大,故障率较高,碰到的问题也多,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学效果差。
1、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首先,计算机实践教学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环节,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计算机实践教学无论在掌握计算机理论和原理,还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其他各专业问题的能力方面,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次,实践课易于发现问题,更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计算机课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理论讲解几乎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能够充分利用好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操作发现问题、通过分析解决问题,教学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八
摘要:我国广告学专业开设多年,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广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脱离。在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形势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对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制定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明确专业教学改革方向,提出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践能力;广告学;改革研究。
一、引言。
广告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类专业,其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有直接影响。随着我国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成为广告公司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一些广告公司对于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高校所培养的`广告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较弱,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存在较大差距。[1]因此,基于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广告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有现实意义。
二、专业人才培养形势与改革目标。
自中国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广告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服务部门,因此对未来广告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告学专业教育应当打破原有传统行业的束缚,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涉及领域广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广告行业发展需要。许多广告公司要求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提高和增强各类广告人才的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保证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需求。[2]目前,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大规模扩招,导致师资不够、专业设备不足、教学管理水平不高、严重缺乏实践环节,而且大部分广告公司在招聘时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就容易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由于自身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足,不能马上完成公司交代的任务,陷入工作效率低的状态。为避免这种情况,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广告学专业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教师不能只讲解理论知识,必须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互动,不能让学生只处在被动学习和聆听状态。改革教学方案,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调查证明,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校,其毕业生在未来工作时更具有挑战精神,因此广告学专业教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培养实践能力改革教学措施。
要想实现广告学科在我国社会上的价值,高校广告教育就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广告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广告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高校整体教学计划中要将一部分实践课时加入理论课程的课时总量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要使理论教学变成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辅助。高校广告专业教师应当更新教育思想,实时更新教育方法,树立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教育思想,构建一种现代化的立体教学模式。把传统教育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演示法、练习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利用经典案例、创设情景、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加强对广告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完善,充分利用软件实验室、视频与制作实验室以及摄影实验室等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设施,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高校可在每学期的理论课程结束后,集中组织学生参加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本学期所学课程,在广告公司进行有关实际数据的专项采集调查,通过设计平面广告、制作视频广告、创作广告文案以及组织广告活动来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能力培养结束后,高校可以组织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作品展览,评选出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创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平台。广告学专业是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如果只采用传统“满堂灌”式的理论教学方法,学生就变成了被动的学习者,致使课堂气氛枯燥、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增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因此,任课老师可以结合理论课程内容的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尝试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广告创作中的实际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能力培养活动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交流,利用ppt或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加深对广告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广告学专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广告学知识体系复杂、涉及范围广,广告学专业需要通过教学改革来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广泛收集国内外教学改革的资料,结合广告实践教学的经验,研究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模式与方法,解决我国广告学专业教育的实际问题,促进中国广告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2]张雪.“大类培养”模式下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淮海工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7):138-140.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九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1.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为适应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面临的形式与问题。
2.1教学内容零起点,学生水平差异大。
目前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软硬件基础、中文打字、windows、office和网络等基本知识和操作。
然而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存在着严重的重叠,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水平差异较大。
但当前的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统一的教材讲授同样的内容。
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就能很快完成任务,之后就打游戏、聊天消磨时间,基础差的学生却完不成实训任务,致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进度不好掌握,很难顾及全部学生。
2.2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目前,教学方式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在教授理论课时,教师往往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以教师为中心按照课件的内容顺序讲授。
这种单一的“理论+上机”模式,其弊病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学生只能在课件和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3教材内容滞后,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繁多,但针对高职教材的相对较少,一般都是本科教材的简单改版,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有的教材内容滞后,已不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例如:操作系统除了常用的windowsxp外,如今又有了windowsvista和windows7,office软件已从版本换代到更高版本,但教材中却还是windows与office2000的内容。
有些教材包罗万象,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不符合教学规律。
有的教材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但可操作性差,不适合高职生使用。
3.教学改革的措施。
3.1提升教学内容。
该课程应能帮助学生把中学零散的感性认识整合和提升为比较系统的理性认识,进而对计算机应用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共性技术与基本方法建立起一个完整和清晰的轮廓。
对于在中小学时已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操作不再作为独立的内容讲解,改由学生自学。
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够用”为度,舍弃过时的内容,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表述、交流、检索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高效率、高质量工作的意识。
3.2教学内容层次化,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教师可将每个模块有层次地按简单、综合、高级的形式进行组织,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递进,这样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而每个实例可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其中提高篇在满足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目标,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和领悟能力的差异,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
3.3以应用为驱动,在应用中学习。
教师应通过案例应用和实践教学环节,切实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
因此,计算机教师在授课前要适时了解自己所讲授班级的专业概况、专业课程特点,经常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在讲授和训练中要结合专业问题的处理来进行。
当学生深切感受到应用计算机工具处理专业问题的便捷和实用时,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3.4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充实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
教师可把讲义、相关课件、多媒体教材库、素材资源都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参考;根据各章节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拓展的需要分别设计习题,按照教学进度随机指定一定难度和数量的作业,让学生在网上完成,直接提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学习指导,使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在线交谈方式进行实时交流。
3.4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高职生教师应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高职院校可引入无纸化考试系统,这种考试形式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将考生的水平真正地发挥出来,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
同时,考试系统可自动评分,迅速且准确,减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可以避免人为误差及人情分等问题。
其次,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成绩评定中平时的实践环节应占有相当的比例。
3.5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教材建设。
机房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要的实验场所,高职院校应重视机房的软硬件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定期对软件、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同时,高职院校对实验室人员也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定期派出进修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搞好教材建设至关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并且以最适合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知识,保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先进性。
此外,教材要与高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突出相关专业的知识特色。
3.6强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展教学科研,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处于学科前沿。
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鼓励教师自学或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提高业务水平;邀请行业专家到校讲座,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参加计算机学术会议,或到别的学校参观学习,学习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撰写论文和编写教材;教师可定期到企业或计算机公司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
4.结语。
总之,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高职院校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与探索,尤其是计算机教师要努力寻求更合理的教学模式,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更新知识层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
摘要:针对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和信息化素养为核心的分层次教学改革思路,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同时,思考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操作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促使了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下大力度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通过分析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在,确实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已基本得到普及,但由于各地经济环境不同,中学软、硬件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异,导致新生入学后计算机基础和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课程知识点多、实践性强与学时压缩相冲突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使用的的教学软件的版本都已经更新,内容也有一些变化,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四个部分,其中大部分知识需要学生自己通过计算机操作来进行学习。对学生而言,要在64课时(其中理论16课时,上机48课时)内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并熟于操作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
1.2课程内容没有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在公共基础课范畴内,针对全院新生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没有结合各个学院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以我院的医学美容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两个院来说,所开设的专业就有医学美容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会计、电子商务等等,各个学科之间的跨度较大,且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对计算机操作水平要求也不同,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就会导致学生上课不积极。
要培养出既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网络知识、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又能自主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在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建议从以下3个面进行教学改革。
2.1加强分级教学改革。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按照原有的教学顺序进行授课,会造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差别比较大。鉴于此,在开学之初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和摸底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级,分为普通班和提升班。对于普通班学生,教学目标是快速掌握基本操作再提升加速,适当减少计算机原理知识,加大windows7文件管理和office基本操作的教学时间,提升网络应用和计算机安全方面内容的深度;对于提升班学生,教学内容应重点可放在office综合应用上,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2改进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充分研究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实践告诉我在进行office2010办公软件教学时,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就很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就浅入深的先设计一些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完成的小任务,最后再交由学生根据给定主题自己完成一个模块的综合任务。在word2010讲解表格时,我就设计了一个主题是“个人简历”电子表格的任务。针对本任务来说,就把表格的插入、表格编辑、文本输入、表格布局、表格美化和页面布局的知识点融合起来,学生完成个人简历的过程中,就把这些知识点和操作熟悉了一遍;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排版和美化表格,就为学生后期综合设计打好基础。在调整授课内容时若还能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日后工作所需计算机知识、以及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素材等,相信一定会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无精打采、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必定会得到改善。举例说明,针对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教授重点可放在计算机基础操作上,选取授课素材多围绕现代美容技术、美学原理、美容产品;而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教授重点则要放在office的综合运用上,选取授课素材则可以多围绕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些公司。
2.3完善考评体系。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丰富繁杂且具有较强的操作实践性,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已不太适合。在分级教学模式以及任务驱动的上机实践框架下,就需学院持续增加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上机环境;然后,必须建立和完善过程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具体来说,可以结合学生分级的情况,普通班和提升班采用符合各自教学难度的考核内容;重点是要以上机考核为主,减少理论知识考核;增加平时作业考核、专题模块考核的在期末综合成绩中的比重;增加学生平时上课出勤、学习态度、完成实验情况的分值;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公正地总体评价体系。
3、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内容更新很快的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而改革课程结构、内容的目的是使高校学生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去处理工作和学习中的日常事务,同时通过开设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但是如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不断地在教学中探索。
参考文献。
作者:梁莹单位: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一
在当今时代,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格外重要。熟练操作计算机已成为如今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备技能。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此门课程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95%以上。它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既能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一些来自偏远地区或信息技术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接触计算机比较少,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有限。因此,学生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除了与教师的教学有关外,还与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有关,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当前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多陈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还包括一些计算机的核心内容,比如计算机的数制与编码、数制之间的转换、ip地址、域名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繁琐,知识更新快,课本的内容更新没有跟上发展。
二、课程学习情况。
大多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仍然对计算机基础操作不熟练,比如:硬件软件安装能力差,打字速度慢,文字排版不熟练,excel操作缺乏技巧等。这都说明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训练还不够。学生都明白,计算机已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学习和办公设备,熟练计算机基础操作是毕业生必备技能之一。但在学习计算机课程当中,很多学生上课只是为了拿学分或应付等级考试拿证书,并未花更多心思练习计算机基础操作。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采用讲授法,只是把老式的授课方式“黑板+粉笔”变成了现代多媒体技术“ppt+投影仪”教学。高校教师因科研项目多,教学任务重,课后没有太多的时间同学生交流。部分教师也忽视了“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忽视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而信息化教学设计恰恰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困难。比如:学生个人差异明显,起点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个人差异又要力求学生全体发展,教学任务较为艰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更新快,教材教学内容滞后,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习体系无法及时补充完善;教学资源主要为教材文字描述,配合图片和相应教材教辅上的内容,表现形式单一,优质的教学资源较少;计算机课程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多、任务量大,没有太多时间去练习操作。改革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将课程分2个学期教学。第一学期以学习计算机基础操作、计算机网络安全等基础知识为主,同时鼓励学生加强计算机基础操作的训练,为第二个学期学习办公软件打下基础。第二学期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工具。
2.考核方式。从“理论+上机”考核,变成各个章节的综合操作。每一章节设计好题库,学生只有把每一章节要求的相关题目成功完成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才算顺利通过。考核内容应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比如员工工资表、企业产品登记表、销售表、企业ppt简介、word的字体编排等。
3.采用目标教学法。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的目标进行案例设计,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分析和探索,最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
四、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二
摘要:针对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课程中面临的理论与实际脱节、书本知识陈旧和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本文从教材选择、讲授内容和手段、讲授形式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讨,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探索,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开放的实验环节找到理论应用到实际之中的关键所在,同时带领学生放眼于本领域的热点技术,激发了大家的研究兴趣。本课题已获得“211工程”三期的资助。
1绪论。
学生刚从本科阶段走入研究生阶段,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要投身于科学研究中,他们需要通过更多更专业的课程来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以便使他们能够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才华,所以研究生阶段的文化课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反观研究生课程现状,选用的教材往往是五年甚至十年之前出版的,其内容已非常陈旧,与信息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学生反映学到的知识不知如何在实际科研中应用,不了解本领域最新发展方向,学习过程单调枯燥,没有达到研究生课程应有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原因,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并在国家“211工程”资助下,开展了研究生“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课程的教学改革课题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课程面对的授课对象包括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光电、机械、车辆等各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将面临图像处理及识别的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知识,并能迅速地在研究工作中发挥作用,必须学习本课程,并能灵活应用到各自的研究工作中。本课程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整体知识框架出发,对图像进行一系列处理技术的讨论,经过参数分析与模式识别,使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融为一体,为各个应用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2.1为学生量身打造教材。
目前图像处理领域发展非常迅速:3d图像处理技术、3g可视化图像通信技术、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技术等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可研究生教材中涉及的教学内容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为此,作者所在的课题组三位老师撰写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数字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第二版)》,教材更新了一些经典算法,同时根据我们课题组近年在图像处理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将新算法新技术融合到教材当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另外作为教材的最后一章,作者将一个实际科研项目作为典型实例编入教材中,向学生展示了如何把教材中涉及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实际工程之中。通过学习本教材,既可掌握经典的图像处理算法,又接触到目前比较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同时又可根据教材提供的很多应用实例和算法源代码,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方法,尽快地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该教材也于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教材称号。
另外教材附带了一套自主开发的实验软件系统,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包含六个实验:图像的二维傅里叶变换及性质、图像的编码、图像的参数分析、图像的平滑与锐化、图像的运动模糊及去模糊、图像的匹配识别。该软件界面友好,通用性强,结构开放,可二次开发,可以激发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积极动脑去完善现有实验,开发新的实验。
2.2改进授课内容。
根据研究生的特点,课堂上除了讲授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外,主要针对当前比较热门和先进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以专题研讨的形式进行研究和讨论。例如针对预防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方面,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的方法在可视频监控的区域进行自动人脸特征提取,并用犯罪分子图库进行比对。大家对这个技术很感兴趣,对技术细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通过这种专题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灵感。
同时教学中注重设计了一些新颖的课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调研,课上教师与学生进行研究和讨论,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和交流,避免被动式灌输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结合实际科研成果,将一些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实例引入教学。例如将嵌入式多通道数字图像采集处理系统作为例子,讲解系统实现的原理、图像处理算法的应用及编程实现过程等等,这样既避免了抽象知识的讲授,又满足了学生对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软、硬件平台设计方法的掌握,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3讲授手段综合应用。
除了常规的教学手段以外,更多地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授课,包括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恰巧多媒体教学技术本身就是多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一个综合应用,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讲课就是本门课程涉及的各种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一个很好的应用实例。目前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电子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辅助,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育,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步得到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几位教师的学生评价结果皆为优秀。
通过搭建一些算法平台,给学生提供可选择、有侧重、可设计的实验环境,弥补本课程没有专门实验的缺点,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研究和实践欲望。实践环节提供自主开发的图像采集与跟踪系统软硬件实验,学生可自己对实验进行设计并实时验证,另外提供一些比较新颖的实验题目供学生选做,在学习同时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将相关课件、资料等放置到网络,供学生访问下载,并提供email信箱与学生答疑和沟通。
2.4讲授人员因需而变。
除了授课教师外,根据当前研究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邀请具有专门科研经验和知识的博士生,以研讨的形式进行某个知识点的讨论,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现宽泛的`知识教育,同时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方向。
20邀请了张健博士做了“h.264转换编码研究与改进”的专题讲座;邀请了姜薇博士做了“人脸识别算法研究”专题讲座。通过博士生的讲座,大家了解了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极大带动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讨论热烈,很多同学与两位博士课下进行了多次交流,为他们在学术上起到启迪作用。同时,大胆地邀请了一名同年级的硕士生站到讲台上,就“基于四元数fft的水印嵌入算法”进行了专题讨论,面对这个全新的领域,很多同学被深深震撼了,同时感到了压力和差距,触动学生从主观意识上对本门课产生兴趣,掀起理论课程联系实际项目的学习热潮。
2.5教学思想的讨论与转变。
研究生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只掌握书本的知识,也不是必须进行卷面考核。特别是本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所以本课程通过提供几个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的命题,结合我们提供的一些平台,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设计、命题的实现,更鼓励同学自己提出命题来进行研究实现,以期使学生真正融会贯通本门课程的思想精髓,更好地解决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衔接,也真正实现本门课程的以素质为基础、知识为手段、实践为中介、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
由于本课题组教师在“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这门课中一直贯穿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全校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良好,听课人数达到了169人,并有不同专业的多名博士生进行了旁听。
经过了几位教师的努力,本门课的教学改革已见成效,使“教”与“学”达到了有机的平衡和统一,教师知道学生想学什么,学生知道理论知识如何应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并会在实际科研工作中总结问题,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也达到了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m].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沈庭芝,王卫江,闫雪梅.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三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难点,而工程力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增加,学时减少的情况下,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才能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本文结合机械类教学改革实践,介绍了在课程体系、内容、考核等方面的尝试,探索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力学机械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能力。
一、《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现状。
工程力学课程是介于基础与工程科学之间的技术性基础课,是高职高专类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其自身理论的方法也可以直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长期以来,力学教学内容保持着它的传统学科体系,教师主要采用粉笔、黑板和书本的“三维”教学方法,教师讲和学生听一直都有严格的“界限”,主体位置是教师,这样使得学生的能动性几乎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结果学生的应用能力差,综合应用时体现得非常明显,而这与高职高专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宗旨完全相悖。
力学课程的掌握遵循着实践、理论及再实践的法则,而高职高专的工程力学教学大纲过分强调了课程自身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注重公式的推导,反而与相关课程的紧密性较差,教学尤其缺乏对学生将实际工程问题转化为适当的力学模型的培养。力学公式的记忆却是通过课外题海战术,空洞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以及沉重的课外负担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力学学习的困惑与乏味,而当前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对力学中很多的理论知识是无法理解与融会贯通。
同时高职高专工程力学课程学时的缩减,使得力学教学实施时与前继课程如:工程制图、高等数学难于安排妥当。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多且繁,课堂气氛沉闷,力学知识本身的枯燥无味,增加了学生接受和消化知识的难度,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急需应用能力更强的职业技术类人才,面对这样的变革和需求,高职高专教育要彻底改变陈旧的教育模式,大刀阔斧地改革,形成自己的特色。工程力学课程应顺乎潮流进行改革。
二、优化教材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工程力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突出“应用型”这一特点,要从教学需要、专业特点、工程实际应用和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等角度出发,合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上,淡化理论与推导,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及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的删减与重组。工程力学主要包括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部分。理论力学部分主要包括静、动力学和运动学三篇,对于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就可压缩运动学和动力学方面的内容。重组教学内容,保证内容的衔接。讲授时重点突出力系简化理论,对各种形式的合力矩定理和平衡方程的推证,以及各种形式的解题方法和步骤简单讲解,加强课程的逻辑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材料力学部分仍按原来的基本类型分章,把教材内容分为拉伸与压缩、扭转、剪切与挤压、组合变形四章。重点介绍变形特征、应力分布及强度校核理论,注重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用强度校核公式解决三类不同问题的方法。根据学科发展增加教学内容,增加的内容应能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且应该是比较成熟的理论。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革新。
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机械工程专科学生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目的,采取一定改革教学方法的措施。
首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应用能力。教师不能教授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但却传授给他们学习与应用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讲授前,要求学生预习,这样使得学生能提出重点、发现难点,引导学生查资料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除了按教材教学外,还应注意将国内外新知识渗透到教学中,扩大学生知识面,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对所学知识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其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工程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工程实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用动画将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就可以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比如“约束力与约束反力”、“空间力的投影和力矩计算”、“提高梁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及“刚体的平面运动”等知识单元,其课堂板书量大,抽象概念多,需要的图形和图片数量也多,传统方式既费时又费力,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实验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所以改革实验教学也是高职工程力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工程力学教学中有许多工程实例,而学生在学习之前又缺乏专业知识,这时可以带学生参观机械工厂或者建筑工地,进行认识实习,增强感性认识,克服实际经验和认识上的不足。
改革考核考试方式也是重要的环节,建立多元考核方法,将考试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在命题方法和内容上,避免过多的死记硬背和单纯套用公式的试题,加强能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试题,统筹考核理论学习与实验训练,对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毛灵涛,袁则循.面向21世纪高职专科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xx,03.
[2]杨浩泉,周平.在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xx,21(2).
[3]王红卫,李育文,徐建国等.《工程力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0(1).
[4]刘超英.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讨.中州大学学报,,3.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四
艺术设计专业中三大构成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主要用于启发学生的艺术思维,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构成教育,教学重点是构成教学的逻辑化与抽象化,学生掌握三大构成的概念和含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指的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类。
平面构成主要研究形象的二维变化,在二度空间里形象的视觉规律,产生的变化是无穷的,平面构成的视觉元素建立在二次元的基础上,按照美学及力学原理重新组合,进而研究出形象不同的排列方式产生的视觉效果。色彩构成主要是设计师如何利用不同颜色的搭配,展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色彩构成就是针对色彩的思维定式进行研究,研究色彩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利用科学的方法,将复杂的色彩还原,利用色彩可变性,按照规律搭配出新颖的效果。
立体构成主要研究形象在三维立体空间中的变化,在三维空间中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形象会得到不同的美感。立体构成的过程是利用点、线、面的结合,将形象呈现在三维空间中。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设定不够明确。高校及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显然目前的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没有按照人才培养方向进行教学优化及改革。专业教学没有根据市场的要求而变化,三大构成课程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变。三大构成课程开设缺乏针对性,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三大构成作为基础课程缺乏针对性。
三大构成课程设置不合理。三大构成课程设置较为模式化,大一大二期间开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后期开设立体构成课程,这种安排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将三大构成课程分开设置的形式将三种课程之间的联系切断了,学生没有意识到三种艺术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没有做到利用其中一门课程深入理解另一门课程,三大构成课程结束,基本学生面临毕业,实践机会较少,专业课程处于走马观花的状态。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由于部分院校“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思想,三大构成教学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在校企合作模式应用较为广泛的今天,很多院校与企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尤其艺术设计专业,学校重视毕业设计,却忽略了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教学方式有待創新。部分院校三大构成课程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备受压抑,讲课过程一般是教师按照知识点讲解,然后做示范,学生模仿,学生十分被动。其次,教学多媒体课件使用较少,即使具备条件,但教师由于自身操作技能的缺失和不重视导致很多教学软硬件失去原有的价值,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艺术专业三大构成教学改革的措施。
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高校或职业院校要加大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力度,优化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体系,首先,要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高度重视“构成”课程的合理设置。院校要注重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在聘用艺术专业教师时把好招聘关,教师自身要注重提高教学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完善关于构成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要明确构成教学的目的,把握的实质,深入研究教学的系统性,遵循艺术设计规律,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端,采用案例教学法,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完善课程设置。院校要加强三大构成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首先,要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设置课程,要区分不同专业的三大构成课程,教师安排、时间安排、教学形式上要注意专业间的区别。其次,课程时间要进行合理的调整,要根据专业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如环境设计专业,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的工程制图课程后在进行构成教学。再次,在选择教材时要注意结合专业情况,系统化引导学生学习构成知识,打造高效的专属课程和特殊课程。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成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学校要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艺术设计知识以外,要鼓励学生多多参加设计大赛和学校组织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专业技能。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加大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鼓励学生多多参加实践,掌握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构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的将艺术设计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多参加设计比赛,教师要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市场对艺术人才要求迫切的今天,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体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深度,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设计思维,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五
其次,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日益盛行。网络及多媒体课程的推行,改变了过去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利于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这也是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效的主要标志之一。
第三,教学方法形式多样。白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网络英语教学、多媒体英语教学、任务教学法、交际法、功能法等教学方法已被广大英语教师所接受并应用于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此外,大学英语教师还会在课堂教学中采纳小组活动、学生展示、角色扮演、辩论、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也是新一轮教学改革成效的表现之一。
第四,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宣讲会等明显增多。例如,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每年暑假都会举办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修班,探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网络技术子啊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等课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南京大学也多次组织了学习者策略研修班;教育部也曾组织9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专家巡讲团,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先进教育理念、推广新的教学方法、共享教学改革经验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交流加快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高效实施的一大体现。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首先,从教材的种类来说,可供大学英语教师选择的、符合教学改革要求的、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高质量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数量比较多,且各种教材配套建设比较全,除纸质教材外,还有网络课堂、光盘(视频)材料、mp3材料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不仅保证了教学内容的输入量,而且增加了教学材料的趣味性与便携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从教材的内容来说,课程编排不再以文本知识讲解为主,而是课前阅读、文本讲解、结构分析、词汇训练、写作技能提升等各技能并重,着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表达能力、文本欣赏能力等。
再次,就教学理念来说,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不再认为课堂教毫38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改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同伴互动互评、辩论、演讲、演示等多种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不再乏味。教学过程在团结合作、竞争进取、互帮互助的氛围中进行,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就教材建设而言,目前针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大学英语教材已比较丰富,但以往的教科书在内容选择和形式设计上往往为了照顾大面积学习者,针对二级学院或独立学院,甚至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材尚比较少见。这些学院或院校的学生普遍反映,目前通用的大学外语教材对他们来说偏难,其结果是教师上课以讲解单词和句子为主、学生课下也忙于记单词,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
其次,就教学方法而言,虽然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但对活动布置的类型与时机尚不能完全掌握。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已对教材比较熟悉,对各种课堂活动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将二者有机结合的能力亟待提高,课文讲解与课堂活动衔接不紧密、比较生硬。
再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监管。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都没有网络课堂,也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网络练习或作业。但由于技术及人力的限制,广大教师对于学生以何种形式(如是独立完成还是数人合作完成)、用何种方法(如有没有参考教学材料)、以什么频率(如有的学生会期末前一天将一学期的网络作业做完)完成网络作业也么根本无法控制,要么难以监控,其结果是网络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起不到应有的作业。
第四,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低年级阶段,对于从三年级开始的后续课程的改革力度不够。如何将后续课程的建设与学生自己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硕士阶段的学制已缩短至两年至两年半,这样在本科阶段的课程如何适应这种变换也值得研究。
总之,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实施效率、课程教学等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相信,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在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的努力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阶段,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编写审查了各科实验教材,目前已有20个学科的(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将在今年9月首次在实验区试用。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在实验区逐步应用。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实验工作拟用三年时间。20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20,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今年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20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至此,在我国逐步形成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适应未来发展确定新时期培养目标。
当人们回顾本世纪一百年教育的发展,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的时候,发现教育的.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能力很重要,发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关注最多的是知识,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很少的教师(不到10%)意识到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更重要。这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我们今天的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社会的价值追求造成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确定了新时期的培养目标:即。
[1][2][3][4]。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七
论文摘要:《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工程力学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们对于课程的不重视、学生们觉得学习起来特别难、力学课堂容易沉闷、在较少课时内需要完成三大力学的教学内容……这些问题使得工程力学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往往不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篇文章就针对教学过程中容易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本课程涉及到的重要内容是研究物体的受力分析、平衡规律和各类构件承载力(强度、刚度、稳定性方面)的分析方法、计算理论;研究杆系结构的组成与受力特点,及求解杆系结构内力与变形的方法,其教学内容里包含了很多力学理论推导和计算过程,这些知识在传授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他们通常觉得接受起来比较有难度,所以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1工程管理专业对《工程力学》课程的特殊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的力学课程与工民建专业的力学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工民建专业的力学课程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分为三大课程分别讲授,将每种力学理论的推导原理和计算过程都讲解的非常详细,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比较高,因为工民建的学生未来很多要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力学知识对于结构安全性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工程管理专业和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性质有很大不同,他们未来的工作可能从事项目的管理工作,或者监理的工作,也可能从事工程造价的工作,而力学知识在这些工作中的应用不会像在专业设计工作中那么多。所以,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工程力学知识的要求也必然和工民建的学生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教学,势必会影响针对工程管理学生的教学效果。目前,大多数工程管理专业的力学课程仅设置一门《工程力学》(授课学时为64―80),并在这一门课程中贯穿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这三大力学的理论计算知识,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三大力学的理论计算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外,在从事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对于本课程的接受程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常常会觉得力学课程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用不多,没必要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愿意动脑筋去领会复杂的力学理论原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步骤进行简单的死记硬背,这就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选择更有用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改革建议。
2。2。1围绕主线精选教学内容以研究结构体系的力平衡和变形协调以及二者之间的物理关系为主线,贯穿全书,建立对工程力学的整体认识。在理论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平面力系给出力学平衡的知识,并进一步引申到空间力系,让学生对于力学平衡有整体系统的认识;在材料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结构构件的内力和应力给出内力和变形的知识,并且进一步灌输内力和变形在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中的应用;在结构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力法和位移法的内容深入理解力平衡和变形协调的物理关系在结构体系中的应用。按此教学线路去均衡的安排教学时数,适当删减不必要的理论内容,侧重内容的应用性[1]。
2。2。2教学内容结合工程结构分析从工程的角度讲,力学知识如果完全脱离了工程结构和施工去讲解,则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工程管理的学生日后经常要和房屋的搭建以及相关的施工器械打交道,教学的内容多结合结构骨架和施工机械会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比如谈到铰接和刚接的问题时,可以联系到工厂的承重体系,并且涉及到承重体系基础的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厂房承重体系基础形式的不同,让大家了解铰接和刚接的区别,进一步了解排架和刚架承重体系的区别。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学习力学是没有的,就会感觉到力学和大家从事的行业有着紧密的关系[2]。
2。2。3教学内容结合施工分析在教学内容中结合学生在工地上的上所见所闻,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进行渗透,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比如受力分析中的弯矩问题可以联系到塔架结构或者吊车的平衡分析,当学生初到工地看到塔吊的时候,肯定也会疑问为什么高处的吊车臂除了吊需要的结构材料以外,还有一些吊块悬于空中,那么可以通过力学知识给大家提供解释,告诉大家吊车可以通过该变平衡重的重量来控制吊车的载重,以免吊车翻转。如果把这样的问题放到讲解弯矩内容的过程中,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3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工程管理学生《工程力学》的教学不能单一的侧重理论讲解过程,而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1精讲多练由于工程力学要在比较少的学时里给大家交代三大力学的内容,所以要非常精的选择教学内容、案例和作业,并且课上多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我在多年的授课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的再多学生不练习也仍旧不会,尤其是力学这门课程,学生们普遍认为是非常难学的课程,这样就更需要加大练习的力度。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要更多的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到黑板上做题,老师会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教学效果会更好。
2。3。2启发思考力学课程很重要的一方面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经常通过提问让大家思考,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实验或实际工程等例子,逐步引导大家思考,引出重要的概念和理论;通过比较不同的例子,让大家思考理论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总结让大家更清晰的看到问题的本质。比如,在讲授如何绘制梁的内力图时,可以拿出一个作用有分布荷载和弯矩作用的简支梁,让大家分别用列方程法、简易规律法和叠加法绘制弯矩图,这样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求解支座反力的知识,而且将绘制弯矩图的几种方法对比的应用到一个案例,让大家不仅对这部分知识记忆深刻,而且理解认识也会更深一层。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教学,培养大家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归纳能力,甚至发散思维等等[3]。
2。3。3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往往是英语等课程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力学课程当中很少有应用,可是通常的力学课特别容易让人感觉沉闷,所以可以考虑把这种灵活的教学手法应用到力学的教学中。拿出一个案例让大家讨论可以用什么样的力学理论去解答,或者拿出一个案例让大家讨论可以用几种力学方法解答,这些讨论案例的设置不仅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们对于所学的内容印象非常深刻。
工程力学课程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为将来的结构课程和施工课程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知识基础,教学中进行了上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改革研究和实践操作,必定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对于工程结构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初步了解,激发他们对工程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并能把力学知识用到实处,培养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秀华。“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探讨[j]考试周刊,20xx,(50)。
[2]龙驭球,包世华。结构力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胡晓光。论结构力学教学改革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龙江高教研究,20xx,(9)。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59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