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应该尊敬和孝顺他们。写总结时,要尽量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的语言,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范文中的精彩句子和段落能够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一
城镇化本质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近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共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地方政府决策部门纷纷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探索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以新型城镇化来提速经济版本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热潮由此高涨起来。
我们要理解新型城镇化,必须科学总结快速城镇化的成效与问题,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则存在着明显差异。近年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2008年,主导第六次大部制改革制定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改,推动公立医院改革;2011年,在上海重庆启动房产税试点;2012年在上海启动营改增试点,建立大病医保制度;2004年-2007年,主政辽宁启动棚户区改造等。至1998年-2004年,主政河南提出新型城镇化构想后,我国开始进入新型城镇化的历程。
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2000—2011年城镇化率从36.22%提高到51.27%,年均提高近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总量从4.6亿增加到6.9亿。
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人口总量为美国人口总数的2倍,比欧盟27国人口总规模还要高出1/4。1978—2012年,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了658个,其中中小城市占了总数的76.1%,到2010年,全国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达到了125个。
三、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明显增强。例如在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人均道理面积、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病床数等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上均有大幅度提高。
四、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迈出重大步伐。例如外出农民工增多、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国医保体系初步形成等。尽管如此,我们之前的阶段都是出于传统城镇化,其中还有很多的弊端例如:(1)注重外延式扩张,城镇化就是东扩西拓、南延北伸;(2)见物不见人,城镇化就是中央商务区越来越多,楼房越来越高,马路越来越宽,绿化越来越好,城市越来越繁荣;(3)以孤立的眼光求发展,只要城市兴旺发达就是城镇化,农村凋敝不可避免;(4)弃旧图新,割断历史,城镇化就是拆旧建新,就是找到各种题材与概念去建造新城。对次,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资源环境难以支撑,土地资源浪费过多,水资源匮乏。(2)经济结构重大失衡,大城市过度扩张,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较慢。(3)社会问题突出,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居住分异、城市贫困问题突出、农民工权益受损,拆迁利益冲突加剧。(4)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就是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首先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其次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最后,我们还要传承文化、彰显特色。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样,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让我们有了能够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这是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行有力支撑;同时,也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推进经济结构向第三产业转型等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措施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了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不足以支撑城乡居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无从谈起。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但会让城镇更好地吸引合格劳动力,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而且更加有助于促进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可以让劳动者更加稳定,彻底解决民工荒和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通过转移劳动力培训和工作积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资本,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仅给城镇提供产业工人,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城镇更好地聚集各类资源并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往往都是低价征收土地,以土地财政搞城镇建设。推行新型城镇化,能够更好地维护拆迁户和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减少利益冲突。推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让城镇更加宜居,让市民生活更有质量,这更加符合广大市民的期待。
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目标我们才能更快速的前行。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从全局的范围来看,城镇化不会那么虚热,但绝对不会变冷。城镇化将保持相对恒定、有利于健康的那种热度。并且政府职能将更加清晰、集中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市场的力量将会显著增强,例如投融资领域将会有一些重大突破、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等。然而我们未来“幸福城市”既要有经济发展做支撑,也要有生态宜居做保证,更要有公平公正做依靠。
我们听说过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其最短的一块木板。而反短板原理说的是,一个木桶最长的一块木板决定其在一定范围内的特色与优势。这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层面的主攻方向。在“两化”的演进中,我们要立足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反促工业化的聚集、落地和发展;从推进城镇化层面来说,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较为不利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长城市建设短板,在不能满足全面开花的条件下,也要坚持用适度超前理念统筹规划。然而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总之,新型城镇化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走出一条能够让人民幸福、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在此道路上,我们还需要共同的不断努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二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背景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出发点。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他国城镇化的成功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合理的价值导向规划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一,我国应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之路,这不仅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能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我国是人口大国,只能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三,现代国际竞争要求我国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城镇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第四,我国的国家性质不允许国家的城镇化以牺牲农业和农村为代价,形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所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之路的基本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具备相当的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物质基础。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教育扩大的规模以及城镇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也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之路,实现城镇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与城镇的和谐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发展,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主要举措:
一是着力打造特色城镇集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中心城镇意识,大力实施中心城镇带动战略,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城镇发展条件,切实抓好县城、小城镇建设,组成较为完善的镇域城镇体系。要加大区域中心城镇建设力度,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互动战略,按照“规划先行、适度超前”的思路,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力,同时推动一体化深入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县城与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根据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通过扩容提质,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围绕重要交通干道和产业园区,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切实打造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
二是扎实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统筹我镇城乡发展战略的节点和平台,推动农村人口向集镇和新型社区、示范村集中。要按照“规划引领,群众自愿、就业为本”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要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的集镇适时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积极探索企业带动、城郊改造、小城镇依托等多种建设模式。
三是不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按照“大体系构筑、大城镇带动、大园区承载、新农村示范”为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坚持产城互动,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四是研究制定统筹发展政策机制。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土地管理等方面进行充分探索,不断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和城乡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工作。要研究制订土地供给、税收、人才引进、生产用电同城同价等方面的具体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管理制度,鼓励农民进城落户,不断放宽科技人才的户口迁移条件。要创新土地使用机制,研究制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增减挂钩的多种形式,腾出更多的用地指标,用于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三
信江新区南区的规划建设中,通过结合原信江新区的地形地貌、人口分布、土地资源利用等实际情况,该区通过选择合理的规划布局和绿色建筑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1绿色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在该区有建筑面积99700m2可容纳六千名学生的鹰潭新一中,建设有行政办公楼、市政广场公园及配套建筑等的鹰潭市行政中心,占地约31.2亩、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含大型剧院、博物馆、群艺馆等的文化艺术中心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该区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在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实现了土地、设施等资源的充分利用。
3.2道路交通绿色建设。
在道路交通的建设中,结合该地的特点通过合理的规划建设,可以避免以后的交通拥堵问题和实现建设中资源的有效利用。该区的道路交通建设目前形成了三横三纵的道路网布局,通过龙虎山大桥、鹰潭大桥、信江大桥和鹰东大桥实现和老城区的连接;根据人流车流等特点道路横断面选择为一块板形式,在满足通行的同时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3.3绿色建筑技术。
选取该区常见的一种住宅模型,运用doe-2软件对其进行朝向、体型系数、外墙保温和屋面保温的绿色建筑技术能耗模拟分析。建筑户型和基本介绍如图1和表2所示。
该模拟主要是通过改变几个方面的参数来得到该建筑模型制冷采暖能耗对比于基准能耗的变化情况,模拟的内容如表3所示。
3.3.1朝向。
将该建筑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每次转动20°,把正南方向设为0°,进行模拟朝向变化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
不同朝向对建筑能耗会产生不同影响,在建筑设计中要选择适合朝向,该区的最佳朝向为南偏东20°以内。
3.3.2体形系数。
体形系数越小越利于降低能耗。将该建筑模型做一个简化如图3所示。
通过改变体形系数进行能耗模拟,从表4可以看出:体形系数减小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的采暖能耗和制冷能耗。
3.3.3外墙保温。
对选用的外保温和内保温构造形式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如图4所示。
通过模拟可知,该建筑墙体采用内、外保温做法和单一墙体材料相比较,其能耗量减少许多,选用外保温方式建筑的节能效果比采用内保温方式的建筑效果要好。
3.3.4屋面保温。
模拟分析了正置式屋面和倒置式屋面对能耗的影响,模拟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中可以看出,屋顶在选用保温做法后,该建筑模型的能耗都降低了,而且可以看出,倒置式屋面的节能效果要比正置式屋面要好。
4结论。
在信江新区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通过合理布置建设规划、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运用适宜绿色建筑技术,可以实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保障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更好的促进鹰潭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四
原信江新区的各村村民多为零散式居住,村庄分布不均,各村之间往来基本都是乡间小道,交通不便,而且该地区存在大量土地闲置的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信江新区南区位于鹰潭老城中心的北部,它和老城区隔江相望,信江河将其从东、南、西三个方向环绕,区内绿色葱茏、水清气新,具有非常优越的生态和景观条件。把国家“生态文明”兴国方略和江西省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战略作为前提,随着鹰潭市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信江新区的发展得以确立。
鹰潭市城乡规划局公示了《鹰潭市信江新区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明确了信江新区南区的建设方向。信江新区南区的定位是建设成为城市未来的商业文化中心,建设的规划用地为11.78平方公里,到达到信江新区居住容量15万人,具体规划如表1所示。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五
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300多万平方公里,东西相隔5500公里,时差4个多小时,南北相距5500公里,跨越5个温度带,居世界第三。中国地大物博,自古以来便是各国眼中的宝地,上至夏商,下至今时,总是处于危机之中。无论何时,外国总是打着中国的主意。而今,中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自强不息,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有了相当高的抵御能力,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处于和平时代,相反我们应该警惕这潜在的危机,古人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注意我国周边环境形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领土方面,自新中国以来,先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朝鲜圆满地解决了边界问题,签定了新的边界条约,并划界立碑,但是我国仍与印度等国家有5000多公里边界尚未完全划定,争议地区16万多平方公里。与日本等海上邻国争议面积多达200多万平方公里。这些领土的争议是格局形势潜在的危机。目前我顾主要丢失的领土有韩国占有的几个礁岛,日本侵占东海气琉球群岛和钓鱼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周边各国的蠢蠢欲动,小动作纷纷。
在西方开始收敛的时候,中国周边的国家却活跃起来。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纷纷针对我国南海主权动作不断直接向中国发起挑战。其中菲律宾国会通过将中沙群岛的黄岩岛划为其国土,马来西亚总理登陆南沙群岛几处岛屿宣称拥有主权,其海军司令甚至宣称,如果发现中国渔船入侵,将被长期驻扎在那里的海军驱逐舰驱逐,越南则任命了一个管理西沙群岛的政府机构主席,一宣称对改道拥有主权。日本首相有不失时机的挑起钓鱼岛事件。这个时候中国的西方邻居印度也不甘示弱,居然大幅增兵藏南。对已经挫败强大西方势力的中国来说,解决这些国家的挑战不是问题,但奇怪的是,与高调回应西方相反的是,中国政府这次相当低调,对之冷眼旁观,不采取措施。
或许这种选择于中国来说对外界不失为一种对抗、一种有力的回击,但是在这个社会,尤其是西方,将忍让看着一种懦弱,一种无能。中国要想在世界永远占有一席之地,光靠忍让和中国传统的礼仪是不可能的,要让世界尤其是美国、欧盟等国家信服,就必须有霸气,因此对待这些对我国领土打着歪主意的小国家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拿出点威风和霸气。在这里绝不是以大欺小,而是维护自己正当的利益。中国这个大国如果连这点利益都不能争取,别人会以为我们好欺负,这实际上在无形中助长美国等国家的嚣张气焰。中国不能忍让。
周边环境形势在军事方面尤为紧张,总体来说东亚、东南亚、东盟、中亚、南亚地区对中国呈现包围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不愧为一流强国,拥有世界第一的扫雷能力和世界第二的防潜能力,军事费用世界第二。便面上日本与中国和睦相处,但实际上是表面上一套暗地里又是一套。其军事防御已由“固守北方”变为“防御西南”,此举意味着什么,我想不言而喻。在一则调查中显示,人们普遍认为对中国最为危险的国家即最容易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国家就是日本,而目前日本的种种举动也正应证着这一趋势。炙手可热的朝鲜核问题,也是一大热点,联合国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朝鲜核问题处理不得当势必引起朝、韩、美、日四国的军事冲突。由于当年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一旦四国的战争爆发,势必影响到美日韩与中国的关系,很有可能美日会趁机打击中国。因此我想在朝鲜核问题上,中国应该谨慎,考虑全面,在外交方面应尽可能的避免冲突,保持中立原则。
于此同时,印度也将中国列为潜在的威胁。印度兵力强大,海陆空在世界排名靠前,是中国有力外患之一,而且印度长期以来占领着藏南地区,态度强硬,轻言撤退是不可能的,为有武力。同时印度也将印度洋列为其势力范围,恶意炒作中国与印度洋各国正常的经济来往甚至借用马尔代夫的甘岛作为其空军基地,毫无掩饰的暴露出印度的野心。中国不得不防。
台湾问题是我们一直关心的问题。从明朝开始,就明确的规定台湾属于中国。从邓小平主席的“一国两制”到陈水扁的“台独”,我们看到的是台湾领导团队想方设法的对抗,视祖国各族人民于不顾,甚至请求美国的援助。中国曾今帮助马英九登上台湾领导人的位子,而曾将他口中的台湾回归如今已经烟消云散,大力购置军事防务,其动机之明,不言而喻,美国更是添油加醋。藏独也是中国头疼之事,“**”集团藏独的野心也迎合了美国的愿望。奥巴马白宫见**更是对中国政府公然的宣战。我们岂能坐视不管?中国政府不能忍让,应该快刀斩乱麻,将这些不法分子除之而后快。
对如今的中国来说,美国可能是我们最强大最具危险性的国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群,遍布世界各地。这些基地主要为美国收集情报资料,拥有先进的科技,最强大的军事武器,一旦战争爆发,可以迅速的调兵遣将,尤其在欧洲,能够迅速的调集兵力进攻中国边疆。而且2010年中美关系即将发生更加微妙的变化。如果美国挑起中国敏感的三大危机——贸易争端、对台军售、会见**,中国将应接不暇。
由此观来,中国周边环境局势确实岌岌可危,首先我们应当建立起忧患意识,加强军事和经济的发展,加强边疆尤其是西藏等地区的军事力量,防范于未然,加强渔歌国之间的军事、经济竞争,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同时和俄罗斯等同盟国搞好关系,共同御敌。其次,中国人民应该团结,和睦相处,万众一心。最后应该做好积极应战的准备,制定详细的应对策略和今后的发展计划及目标,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迨。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六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动员部署,在全市迅速掀起新型城镇化建设高潮。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调研,先后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党政联席会,认真学习省委领导同志有关讲话精神,对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讨论稿)》。此稿已在会上印发,待征求意见后正式下发执行。稍后,段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站位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准确研判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顺应发展规律,满足群众热望,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充分认识其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战略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市化而言的。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需求,是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传统城市化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堵等诸多“城市病”。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克服传统城市化的弊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这也是由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省情、市情决定的。新型城镇化“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理念新。新型城镇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城镇体系新。新型城镇化所构建的是四级城镇体系,增加了新型农村社区这一层次,强调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县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作用,发挥小城镇的关键支撑作用,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构建各层级城市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三是实现途径新。新型城镇化坚持中心城市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重,强调农民进城和就地转化并行,是包含了农村的城镇化,是包含着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着眼于农民、涵盖了农村,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四是产业支撑新。新型城镇化四级城镇体系的产业支撑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强调产业集聚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紧密结合,强调现代农业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支撑作用,将现代农业纳入了支撑新型城镇化的产业体系之中,实现了各层次的产城融合,产城互动。新型城镇化不等于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注重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等于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新村建设,不是简单的迁村并居,是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的社区,实现了农民就地“市民”化。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对于促进持续求进、奋力赶超具有战略意义。
首先,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市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客观基础和条件。但从总体上看,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市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比重偏低,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市未来发展的最大空间在新型城镇化,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也在新型城镇化。我们必须顺应趋势,遵循规律,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在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迅速启动新型城镇化,不仅能够产生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需求,而且能够释放巨大的的生活性消费需求。据测算,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1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劲的拉动作用。抓住了新型城镇化就抓住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赶超发展的“牛鼻子”。
第二,加快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一肩挑两头,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双向带动作用,居于引领地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加速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市委作出了“两轮”驱动、“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新型工业化这一“轮”,我们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狠抓产业集聚区建设,正在逐步做大做强;新型城镇化这一“轮”驱动力还不够强,尤其是县域中心、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抓得还不够,还不能真正发挥对“三化”协调发展的引领作用。我们必须把新型城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实现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拓展持续发展空间,引领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第三,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区域间的竞争主要是中心城市实力的竞争,比的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我市地处豫鲁冀三省交界,是中原经济区对接京津、融通沿海的前沿,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与功能作用。目前,我市与周边相比,中心城市规模偏小,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作用和综合承载能力不强,与我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和承担的发展责任不相适应。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必须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做大做强市、县、镇三级中心城市,培育整体竞争优势,把我市打造成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融合链接示范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出海通道、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融合的前沿、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四,加快新型城镇化是顺应群众对幸福生活新企盼的重大举措。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追求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是民之所需、民之所盼,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这些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持续办好了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得到不断提高。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距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广大农村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存在着巨大反差,随着新生代农民进城务工,接触城市文明,这种反差更加强烈。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市、县、镇、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建设,就是要变革农民传统的生存方式,让广大农民过上城市生活。我们必须顺应群众意愿,组织带领群众,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凡必干之事,越早干越主动,越晚干越被动,晚干不如早干。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对于推进赶超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讲政治、讲大局,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迅速行动,掀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潮。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作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城镇化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改变了我国的城乡结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城镇化的发展也引发了很多的问题,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环境问题。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国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有了健康的环境,才会有好的人居环境、工作环境,这才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镇化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对落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主要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这些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虽然能够快速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消耗的'大量的资源,还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此,我国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我国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大对科技研究领域的投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依靠科学技术对传统的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出和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三,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第四,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我国在实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城镇化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完成的。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必须遵循相关的规律,切忌不可单纯的以造城为目的,盲目的进行城镇化,应该走一条新型的城镇化建设道路,在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这个大目标的同时,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建设宜居型城镇,协调城乡土地开发、工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之间的关系。各地方政府在实施城镇化建设之前,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制定严格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并认真落实;重视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发展,并将其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抓起来;要针对新型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专项规划,如节能规划、水资源节约规划、再生资源回收计划等,确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环保目标和工作重点,协调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在城镇这个生态环境系统中,人是主体,人不仅能够设计和建设城镇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城镇的生态环境实施管理,因此,人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城镇的生态环境。但是由于很多城镇的居民、设计者、管理者等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引发很多的环境问题。为此,各地方政府应该利用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体,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让新型城镇的居民以及管理者等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保护城镇的生态环境;当地的社会团体、主要文化部门也可以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开展专门的宣传活动,普及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方针、政策,以及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督促城镇内企业和个人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破坏环境问题的产生;结合当地的资源开发形式,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增强人们循环经济的认识,推动循环经济在新型城镇中的发展。
四、加快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建设和完善生态环境制度体系,这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应该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纳入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规制和管理,并针对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体系,构建新的制度框架,强化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同时要以新的生态环境制度为依据对新型城镇内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约束,如有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破坏生态环境的,应该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与一定的处罚;对于新型城镇周边的环境情况,要进行定期监察和数据收集,尤其是饮用水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并将取得的环境质量数据信息定期向公众发布,让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城镇的环境状况,督促城镇居民、企业等保护好周边的环境;以生态环境制度体系为依据,提高城镇企业的准入标准,并对辖区内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进行整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最大限度的协调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作者:王宏黄月红黄美玲单位:临安市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路日亮.试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1).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八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清晰的认识到,城镇化的实施,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规律来推进,人为造城是不可取的,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统筹和一体化,构建生态宜居和和谐发展的城镇,同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对新型城镇规划科学开展,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严格遵循下去,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新型城镇的建设,需要将发展循环节约型社会作为一个重点;城镇规划的编制,要积极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深入研究循环节约型社会的发展与构建,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的循环经济推进计划需要与城镇实际情况所符合,对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进行明确,以便能够跨越发展城镇循环经济。
3.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诸多问题暴露出来,那么就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完善,对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转变。国家在相关会议中也明确指出,需要结合现阶段国内外经济新形势,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及效益。要充分重视市场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将政府的调控作用发挥出来。在政府方面,对行政审批进行减少,避免过多的干预到经济活动,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要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将现代产业体系给快速构建起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对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做大做强,对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对环保产业积极扶持。同时,要对消费潜力深入挖掘,促使对外开放水平获得不断提高。将消费、出口以及投资的联动作用给发挥出来,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将创新驱动战略给切实推进实施下去,促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强化和提升。只有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国民经济素质方可以得到提升,国际竞争力及抗击风险能力方可以得到强化。要将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给尽快构建起来,将企业的主体作用及市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3构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
要想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积极变革社会经济制度,从人类生存要素转化为生产要素,促使其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得到实现。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将新的制度框架给构建起来,在管理生态环境时,将其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进行,并且在市场运行机制中加入进来,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大力构建;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监管进行强化,要将农村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工作积极贯彻实施于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化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及时掌握,并且向公众公布。深入监测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环境质量;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修订,以便能依法开展工作,部分行业具有较高的耗能和污染,那么就需要将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给制定出来,完善相关效能行业的节能设计标准等。依据我国制定的大范围政策体系,将国内外循环经济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给积极借鉴过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政策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给构建和完善起来,以便能够对本地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机量化,在循环经济发展评估系统构建时,可以着重考虑万元gdp占地、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及万元gdp能耗等方面的内容。
3.4增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为人,其设计、建设及管理着城镇生态环境;人的各项行为会直接支配到城镇功能;研究发现,现阶段诸多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就在于人没有较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在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将循环经济宣传及教育工作给深入开展下去,丰富宣传类型和组织形式;将当地的广播影视及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广泛宣传,让公众认识到资源节约及循环经济的作用,对制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对表现优良的个人或团体大力弘扬,对可耻的资源浪费行为进行曝光,以便促使社会各界能够正确认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以将一些专家给聘请过来,定期经常的培训领导干部的理论知识,促使其生态意识得到强化和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因为诸多因素的制约和作用,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点,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策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多方面着手,如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制度体系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来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九
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十八大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城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一、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
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都是农村、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手段,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所以说推进城镇化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之策。
二、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的十多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同时,过去多年的城镇化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
过往的城镇化不少地方走的是“规模扩张式”的道路。
城镇化过程,往往伴随的是投资扩张的热潮,借城镇化之名,以土地为重要抓手,大肆建房、人为造城,城镇化沦为部分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的手段。
这种不以人为本,不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城镇化,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许多尖锐的矛盾。
基于过去多年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推进城。
镇化,我们必须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以人为本发展战略。
加快促进“空间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变。城。
镇化的主体是农民,城镇化中最根本的是“人”的要素,而不能只片面关注“物”的要素。
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善待农民:一是农村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中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不搞强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周转指标使用所获得的收益应全部返还“三农”,这也是产权在法理上的要求。二是对已进城的农民,要让他们在就业择业、劳动报酬、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租购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总之,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城镇化的成果。
是否惠及农民、农民是否安居乐业作为城镇化成功与否的评判。
标准。城镇化进程如果不能解决农民问题,这个“城镇化”就是一个伪命题。
(二)多元化发展战略。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两个并行不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行不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并行不悖的多元化战略。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区域间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禀赋各异,不能照搬别国模式,也不能采取整齐化一的城镇化模式,必须走中国特色多元化发展道路。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绝不能放松对农村的建设和发。
之巨。保障生活在农村的这部分人共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需。由此可见,城镇化可以解决部分“三农”问题,但真正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不能放松。因此,一定要坚持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
(三)产业支撑战略。
产业支撑,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创业,防止城镇“空心化”;同时产业发展也需要城镇化提供平台,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依托,才能防止“孤岛化”。所以,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把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化“两化”互动、产城融合的理念,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推进城镇化,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必经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需要坚持正确战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十
去年,××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市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切实把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作为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着力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特别是结合本地实际,在新型城镇化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定位是“依托现有城区,东移北扩,着力打造××西部集工业商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重要组团城市”。按照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的思路,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区为中心、以重点镇区为骨架,以农村社区为延伸,着力构建“中心城区、特色镇区、新型社区”三个层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到××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65万,市区人口突破50万,城镇化率超过50%;到××年,城市规划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规模达到60万,把××建设成为工业强盛、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文化发达,具有中原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总体规划布局为“1396”工程,即:突出城市一带(××景观带)三区(老城区、新城区、产业集聚区)、培育九个中心名镇(××、××、××、××、××、××、××、××、××),建设60个新型社区(每个乡镇办建设1-3个示范性社区,五年内全市规划建设60个示范性社区)。概括起来,就是“一带三区,九镇环卫,东移北扩”。
按照建设现代城镇体系的要求,我们结合实际,对中心城区、特色镇区、新型社区的发展思路进行了规划论证,并印发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发〔××〕1号),明确了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细化了工作措施。
(一)围绕向心布局,建设完善市区组团。按照向心布局、向心发展的要求,中心城区重点是以现有城区为基础,东移北扩,向西适度扩展,向南填空补齐。其中,××景观带的目标是经过3-5年努力,打造一条长达15公里、集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观带;老城区重点是加快改造提升步伐,通过编制落实城市文化建设专题规划,依托××博物馆、××帮会馆、××等遗迹,合理地将“×都”、“×都”、“×都”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和改造当中,承袭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产业集聚区重点是培育装备制造、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和现代物流提速工程,壮大产业支撑、实现产城融合;城市新区包括东区和北区,重点是通过实施第三污水处理厂、东区热源厂、人民医院搬迁、市委党校搬迁、老年公寓、体育中心、广电文化中心、汽车城、建材城、赛车场等一批项目建设,完善设施、配套功能,实现东移北扩,打造以××为中线,以东区北区为两翼,向××中心发展的格局。
(二)突出特色优势,重点建设中心镇区。××原有9镇、13乡,近年来有6个乡撤乡建镇,现在已是15镇、7乡,还有2个乡已经申报撤乡建镇,年底前将变为17镇、5乡,22个乡镇已全部完成修编。纳入重点培育的9个镇都有一定优势和特点,其中:××、××、××、××分别处在东南西北四个关键位置,××、××、××有文化品牌和旅游潜力,××、××、××有传统产业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规划先行、彰显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标准、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编制中心镇区总体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具体情况是:把××、××、××、××四个镇作为四个方向的重心,沿××、××、××快速通道这三条公路,打造产业走廊,并按照位置相邻、特色相近的原则,发挥9镇的区域带动作用,打造××、××、××、××等四个次经济区,使其成为乡镇组团的龙头、城乡协调的纽带。目前,这些镇也都结合实际做出了发展规划,如:具有文化品牌和旅游潜力的××、××分别结合××文化、××进行规划,××委托××集团编制新区规划,并与该集团合作建设××文化街项目;××按照××书记调研时的指示精神,对××河两岸进行详细规划,基本实现了各类功能性规划一步到位。处在××间重要节点的××提出要配合市区东移,拉近××通往××中心城区的时间距离。通过规划引领、规划带动,力争到××年,建成一批经济发达、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中心镇。
(三)积极探索路径,稳步推进新型社区。对初步确定的60个村,我们将择优选取若干个区位优势较好、交通较为便利、集聚规模较大、发展潜力较大、辐射能力较强、能为周围社区提供公共服务设施的新型农村社区(村庄)作为试点进行重点规划建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目前,已有36个村庄完成编制规划,今年年底要完成30%的基层村(社区)建设规划,××年年底完成60%的基层村(社区)建设规划,××年年底基层村(社区)建设规划要全部完成。下一步,我们打算通过四条途径推进:一是项目带动、使旧貌换新颜。强力实施农村公路提升三年计划、办学条件改善三年工程,完善卫生服务网络、电网、生态绿化等各项基础设施,促进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村容村貌改观。二是迁村进城、让农民变市民。通过市区东移北扩、城中村改造、产业集聚区建设等,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使城区边缘地带农民进城、变为市民。三是整村迁安、把农村变社区。通过对地质灾害区、煤炭塌陷区、压煤区、生态保护区等不宜居住的村庄以及弱小村、偏远村实施整村搬迁,统一组织新型社区建设。××乡××村、××村、××村,××镇××村,××镇××村就是采取整体搬迁的方式建设新型社区。四是化零为整、由分散变集中。通过科学规划,整合位置相邻的村,组建大的新型社区。××镇正在进行总体规划,计划通过整合,建成几个大的新型社区;××镇计划把××沿线的××、××、××等整合成一个新型社区。争取到××年,完成60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任务,到××年,全市90%以上的村庄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协调、设施配套、整洁优美、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为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市还制定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措施:一是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相关责任领导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办)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组,及时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二是建立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例会制度,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分包城建重点项目,市委、市政府每月召开一次城建项目督导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城镇化建设工作。三是建立了城建项目督查机制,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室、市纪委监察局加大了对城建重点项目的督查力度,一月一督查,半年一通报,并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解决。四是完善了考核制度,把城镇化建设纳入全市目标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工作考核体系,对各乡镇(办)城镇化和城乡建设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把考评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和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一)坚持城乡规划引领,完善规划体系。一是着力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快完成新区概念性详细规划、××景观带修建性详细规划;做好城市重点地区、地段规划设计,实施城区10条主干道路的街景景观规划,尽快形成以××市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为龙头,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社区规划、村庄规划为骨干,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为支撑的城乡规划体系。二是坚持以城乡规划为引领,把城镇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相衔接,做到“五规合一”,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规划引领,着力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小城镇为节点、中心村为网络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三是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的管理制度,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法律监管、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批前公示、听证制度及联合执法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镇村三级规划管理网络,组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落实编制、职能、人员和经费;建立规划实施督察员制度,强化规划实施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有效维护规划权威。
(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筑牢发展之基。一是强化城镇道路交通网络建设,以城区为枢纽、乡建制镇和乡集镇为节点,建立起干支衔接,通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二是建立完善的城镇水、电、气、热供应系统,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供水能力、供水质量和重复利用率,坚持主干电网建设和配电网建设并重,完成城镇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和稳定性,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清洁、经济、高效的新能源。三是进一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城镇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能力和防灾救灾能力;加强社会福利设施配套建设,统筹安排社区服务、老年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现代化信息网络,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逐步形成进入千家万户的区域性信息高速公路。
(三)拓宽投资融资渠道,破解瓶颈制约。一是充分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支持,将各类资金有效整合,统筹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切实发挥政府投融资主体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整合政府资产、集体资产、土地资源等城市资源,做强做大投融资平台,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三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有关各方权益和应承担的义务,探索推行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方式,变政府对公用行业的直接行为为间接的监管,集中精力加强对公用事业的数量、质量、价格和服务的宏观监管。
(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盘活建设用地。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确立“工业产业集聚区集中、村庄向小城镇集中”的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新思路,不断完善城市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收回、收购)、统一储备、统一开发、统一供应、统一监管”机制。将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放在内涵挖潜上,利用城区存量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的工业用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耕地资源。在有较强产业支撑的乡镇试点开展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工作,统筹确定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撤并的规模、范围和布局,合理安排新建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切实做到核算准确、布局合理、预留充分,占补平衡且有一定剩余。对于占用本区域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民还迁住宅及小城镇配套公用、公益设施的土地,按划拨用地方式申报办理,其余用地实行有偿供应,其中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
(五)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宜居城镇。一是充分考虑城镇规划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建设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同时,建立城市绿化屏障和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切实保护好各类重要生态用地,确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绿地,加强公园、绿化带、草坪的建设和保护。二是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治理,积极申报中央农村环保资金项目,加强城镇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城镇排水系统,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抓好城镇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积极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对工矿区的城镇,围绕矿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加大矿区生态恢复与土地复垦力度;对旅游型城镇,强化旅游环境保护,确保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良性发展。同时,按照城镇环境规划要求,划定畜禽及水产禁养区、限养区和发展区,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三是建立农村环保网络,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度,正确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把环保工作列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努力创造优美的城乡环境。
××地处×西边陲,××山脉中段,××山北麓,东邻××,南毗××,西与××、××接壤,北与××、××相连。南北长约58公里,东西宽约38公里,国土面积1072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1个垦殖场、157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
××是一个有着1730余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县,是全国唯一以××命名的行政县,也是一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名县,有着红色的经典。××省政府、×区省政府在这里成立。革命战争期间牺牲的革命烈士达3486名,建国后第一批授衔的将军有13位,“××一枝枪”和“将军农民××”的故事闻名遐迩。境内拥有××山、××山、××山三个省级森林公园和高天岩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为代表的珍稀树种30余种,森林覆盖率70.1%,是全省首批十佳绿色生态县,被誉为××山脉的梦里水乡、××边关的碧玉瑰宝、××腹地的天然氧吧。
近年来,我县积极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把城镇建设作为××的形象、××的品牌、××的投资创业环境来抓,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做美县城、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大要求,坚持以“四区”目标为中心(即:把××建设成××边界转型发展工矿区、特色农业产业区、宜居宜业风景区、城乡物流边贸区,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之乡”),突出“四大园区”建设(即:省级生态工业园、文化产业园、××博览园、新城教育园建设),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年以来,我县相继荣获国家文明县城、××省卫生县城、园林县城、文明城市四项殊荣,并被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评为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先进县之一。如今,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47.7%;城市的道路越来越畅通,城区道路总面积达168.29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41.24平方米;城市的绿化越来越提升,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9%,绿地率3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3平方米。××日益成为客商青睐的投资佳地、创业宝地。
一是注重加强领导,奋发进取凝聚合力。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全县上下和衷共济,奋力拼搏,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尤其是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班子上任以后,我县开拓创新、勇于奋进,按照省、市的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及城市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就我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县党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四区”战略,即:把××建设成××边界转型发展工矿区、特色农业产业区、宜居宜业风景区、城乡物流边贸区,打造名副其实“××之乡”。使全县上下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全面打响了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攻坚战。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我县下发了《关于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运行机制的意见》建立健全了项目建设领导挂点制、定期调度制、督查考核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对各城镇化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责任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周一督查、一周一通报”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推进”,并定期召开调度会,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以此加大项目推进力度,促进项目建设。此外,我们还定期邀请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城镇建设项目进行观摩,积极听取他们对城镇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是注重科学建设,着眼长远编制规划。把科学规划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龙头。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大气魄、大手笔、高品位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十三个乡镇的集镇规划,以及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和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编;邀请国内一流的设计单位、设计专家对一江两岸、××湿地公园、××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调整完善,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积极策应××铁路、××高速公路和××公路(××段)二级公路的修建,启动了××区域的总体规划编制和××镇、××镇、××镇、××乡等乡镇集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城镇结构日臻成熟,初步构建了“一城、一廊、一区”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一心三廊三带多点”和“一环、二廊、六轴、九园”的县域绿化空间结构,以及“以县城为中心,以交通为纽带,以集镇为节点”的城镇规划布局,城镇建设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三是注重载体建设,全力以赴实施项目。把重点项目的实施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今年,我县共启动实施72个城镇化建设项目,其中完工项目14个,在建项目31个(其中续建项目19个,新建项目6个),计划开工项目27个,涉及投资总额达59.8亿元。一方面,加大了对老城区升级改造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了老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和绿化亮化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了金城大道、广兴路、永安大道等中心城区主要街道及3个入城口的绿化提升工作,全面实施了××教育产业园、××博览园、××文化园、××广场、××路、城区道路建设、人行道改造、农贸城改造、××广场改造、××河改造、××园等项目,全面落实了省市下达的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任务,目前均已开工建设。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老城区城市功能,提升了老城区城市品位,优化了老城区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新城区开发建设力度,重点实施了公园绿地建设、道路、广场、供水等市政设施项目,以及医疗卫生、文体中心、垃圾填埋场等社会事业项目。同时,立足本县的生态特色,结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倾力打造县城绿化、通道绿化、山上绿化、乡(镇)村绿化等精品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国道六市至县城路段绿化示范工程;着力抓好了××果业、××农林等生态亮点工程建设;开展了“绿色小区、绿色社区、绿色机关”创建活动,切实改善了城区生态环境。
四是注重健全机制,明确责任规范管理。坚持严管重罚抓城市管理,重拳出击治脏乱,铁心硬手整环境,强化机制求长效的城镇管理方针,按照管理一条龙的要求,强化城镇管理职能,提升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组建了城区土地执法大队,建立健全了城区土地执法管理制度,建立了城区卫生包片分段管理制度,突出抓好市容环境、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努力实现城镇管理全覆盖、无疏漏、不间断。深入推进了城乡清洁工程,把城乡清洁工程与城中村的改造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整治相结合,与集镇环境卫生整治相结合,与××国道及省道沿途环境整治相结合,在13个乡镇157个行政村全面推进。将城乡清洁工程纳入了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了乡镇和部门的职责,对各乡镇、各部门履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
五是注重市场运作,千方百计经营城市。加快城镇土地资源的资本化,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经营城市运作机制。把经营土地作为经营城市的核心,加大政府对土地的收购储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规范土地二级市场。通过规范公开拍卖程序,实行土地有序出让、均衡供应;通过先做环境后开发,使有限的土地产生更大的效益,把土地资源变为城镇建设的重要财源。依托土地收储中心,积极招商引资、跑项争资,灵活运用拍卖、有偿使用、股权转让、租赁、抵押等方式盘活土地存量,增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正在实施持续1年左右时间的打击“两违”铁锤行动,将依法严厉打击查处各类违法建房和违法土地交易行为,切实维护良好的土地管理和住房建设秩序。
六是注重产业支撑,做强做旺发展活力。把发展城镇产业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坚持在有水平、有实力、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下做大城镇规模,注意以业兴城、以城拓业,充分发挥工业化的要素聚集和产业支撑作用,壮大城市经济整体实力。以打造省级生态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抓手,以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通过中心城区和园区产业的互动,形成了以金属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等为主的骨干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园区,为农民工转移就业创造了更多岗位,带动了回乡创业和农民进城务工。加快推动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好物流、金融、商贸、房地产业等,同时通过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深山移民集中安置、安居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机结合,在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深山移民集中安置小区、安居工程小区、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和廉租住房小区,出台了务工人员城区就学零门槛政策,城区人口不断增多,城区人气不断聚集。
七是注重统筹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坚持走特色兴镇、产业兴镇之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增强集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在全县开展“集镇建设”行动和新农村建设,以集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加大治脏、治乱、治本力度,加强“五化”(洁化、美化、绿化、亮化、规范化)建设,促进集镇功能明显提升,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同时,率先在坊楼镇、升坊镇、良坊镇等一批交通区位较好、产业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资源优势突出的乡镇集中开展了集镇道路、供水、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集镇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工作,实施了农村集贸市场改造,进一步完善了集镇功能,优化了集镇环境,提升了集镇形象。紧抓××铁路、××高速建设和××公路(××段)二级公路升级改造的有利时机,着力把××区域打造成集商贸、仓储、物流于一体的××边界商品集散中心。
下阶段,我们将以构建“城在景中、家在画中、游在乐中”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为目标,按照“以一江(××江)、两山(××山、××山)、三环三纵为框架”的思路,抢抓时机,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大干快上,坚定不移推进城镇化建设,确保项目按序时进度推进。
一是强化规划确保精品。牢固树立“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重金聘请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队伍,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体系,规划塑造一个特色鲜明、文化浓厚的××城市形象。注重突出××文化的内涵,做到建筑风格、城市格调统一,彰显城市个性。科学开发“一江两岸”,加强生态保护和景观建设,赋予××江灵气,打造代表××县城的标志性名片。坚持一支笔审批、一张图纸施工、一把尺子度量,重点抓好规划的实施与执法工作,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坚持“开门规划、问计于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的公开性、广泛性,提高规划的质量与水平。
二是强化责任确保进度。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计划的总要求,继续实行领导挂点责任制、项目跟踪服务制、部门负责工作制,确保“六个一”(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个责任人、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推进机制落到实处,产生实效。继续实行时间倒排、责任倒逼制,切实加快推进建设进度。继续强化督查机制,坚持城建项目定期调度与重点调度、现场调度与会议调度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完善定期督查制度,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优化施工环境,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三是强化建管确保质量。坚持把项目建设质量放在首要位置,认真执行招投标制、资本金制、项目。
合同。
制、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严把项目质量关和安全关,督促施工、监理单位务必按照各项建设质量标准和项目建设的规划、要求,科学施工,规范管理,力争建成一批精品工程、亮点工程和样板工程。
四是强化筹资确保投入。灵活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进一步做好提高土地经营收益、完善投融资平台、社会多元化筹资,以及采取××、××模式,举全县之力,聚各方之财,全力支持城镇化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十一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指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东西两城相拥发展、城乡山海有机串联,推动了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5%,高出全国5.8个百分点。
一、坚持“三个原则”统筹谋划,构建全域一体的城镇新格局。
坚持规划引领。以建设现代化宜业宜居的港口城市为目标定位,编制全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坚持融合东西两城和贯通南北山海并举,深入实施“1+10”“4+4”计划,即布局一个集经济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和社会活动中心为一体的城市新区,规划“十大城市区片”,并根据全市组团发展、板块对接的特点,科学划分东城、西城、南山、东海“城市四大组团”和“四大经济板块”,实现城镇空间和功能的最佳配置。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核心,把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和踊跃配合,努力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变为群众受益不断增长、幸福指数和满意度不断提升的过程。坚持多方参与。实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条腿走路、多元化投入,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多点突破、全面开花。
二、坚持“三个带动”因势利导,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新模式。
一是城市组团带动。**城市发展呈现出东城、西城、南山、东海“四大组团”鼎足而立,每个城市组团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逐步融合。**市按照“拓展规模、完善功能、彰显特色、提升品位”的理念,通过优化产业布局、集聚生产要素、推动资源整合,加大建设力度,先后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项目,引导周边村庄逐步向组团集中。目前,共实施整村改造项目43个,惠及村庄71个,群众2.4万户,“四大组团”共承载全市城乡70%以上的人口、80%以上的企业和90%以上的生产力。二是经济板块带动。发挥高新园、诸由工业集中区、度假区、裕龙石化产业园等四大优势经济板块作用,通过板块的整体提升拉动,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由乡变城。目前,高新园板块企业带动区内13个村实现由农村向城镇的跨越;诸由工业集中区板块坚持农村新型社区与特色产业园区同步推进,实现村庄整体搬迁进社区,节余土地指标用于企业发展;度假区板块建成福海、福苑两处社区,8个村、2000户群众成建制实现城镇化;裕龙石化产业园借助山东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业项目,带动周边村庄及群众步入城镇化。三是乡村振兴带动。大力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规范流转引导,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规范土地流转,鼓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姻”农业企业,积极引入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特色小镇。通过乡村振兴示范片和美丽乡村示范片同步推进,聚合城乡资本、人才、文化、生态等资源要素,有效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全市共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片2个,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1个、示范村23个,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72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8万元。
三、坚持“三个支撑”夯基垒石,塑造内外兼修的城市新肌理。
一是完善城乡功能,强化公共服务支撑。以“城乡一体”为目标,围绕“七网”建设,大力实施城市路网、水网、热网、气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推动潍烟高铁、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王屋水库增容、“西热东进”“东热西输”等重大工程,开展棚户区、雨污分流、老旧小区改造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实现城市功能再造、空间重塑。目前,全市“六横六纵”公路网络主框架已形成,村村实现通油路;城镇供水普及率99.97%、燃气普及率100%、集中供热普及率8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100%、污水处理率97.28%。2021年,投入12亿元改善提升城乡基础配套设施,完成11个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任务。二是活用各类政策,强化政策资金支撑。紧跟政策步伐和引导方向,利用上级政策和补助,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城区内的社区项目,土地出让的政府收益部分全部返还,目前基础设施配套返还12.1亿元;对农村的社区项目,折合每亩土地补助28万元,农村社区共补助6.9亿元,有效调动了村级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全面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入国企央企参与,努力构建起多元化的融资格局。目前,已成立城市开发经营等3个市政府融资平台,共融资100亿元用于城镇化建设。三是聚焦普惠性民生事项,强化社会保障支撑。按照全方位保障、多角度发力的原则,不断强化就业、教育、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21年,全市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40%以上,累计救助困难群众31778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7962.2万元。全面落实关于应对疫情做好稳就业工作各项政策,为1656户企业发放政策补贴4338万元、惠及人员8.7万人。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十二
编者按岁末年初,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改革之音逐渐高亢。“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十八大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并进行了重点部署。这向国内外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撬动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把“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件最深刻的事情。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球1/5人口的生活品质,是中国执政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然而,新型城镇化并非是在一张白纸上绘就蓝图,我们无法回避的是,过去数十年间中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出现的诸多问题:城市急速扩张、农民被迫上楼、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中国未来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应该对忽视进城农民权益、制造“城市边缘人”的做法说不,让农业转移人口顺利转化为市民;应该维护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让土地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财富成为进城农民生存发展的长久支撑;应该大力拓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发展之路,让新老城镇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农民市民化:变“边缘人”为“主体人”
不少人认为城镇化对农民来说就是一种身份的转化,事实上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面对的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如何拆除各类政策“屏障”,使其享受到住房、医疗、社保、教育等方面的市民化待遇。
应尊重、保护农民的自主选择权。
未来城镇化道路怎么走?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的回答开宗明义:“中国下一步的城镇化绝对不能走以前城镇化的老路,要解决农民进城问题,就要从‘物的城镇化’转移到‘人的城镇化’,而‘物的城镇化’一定要服务于‘人的城镇化’。”
山西省社科院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谭克俭认为,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农民,应该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谭克俭说:“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口层次跨度较大,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道路并不适合中国,尤其在中西部地区,要鼓励多样性的城镇化形态成为发展的主流。”
“实现城镇化的核心因素是人,这要求尽快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补齐‘人的城镇化’水平低、质量差的短板。”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顾益康告诉半月谈记者。
在以城镇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该移居城镇还是守望田园?一位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专家表示:“地方政府应当尊重、保护农民的自主选择,既不能限制,也不能强迫。”近年来,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出现农民“被上楼”现象:人上楼了,但鸡鸭羊却不能上楼,农民没钱交卫生费、物业费,有的宁愿睡在羊圈里也不愿住在楼房里。
“要防止城镇化快而不优,避免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提醒,近年来有地方片面理解城镇化,采取行政手段迫使农民“上楼”,征用农地。这种大干快上的做法,缺乏冷静思考、科学抉择和合理规划,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很可能欲速则不达。
“新型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本。修鞋的、卖菜的和房地产老板都应该在城市得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刘道兴告诉半月谈记者。
在采访中,半月谈记者也接触到了不少留在乡村就能享受城市生活的农民,何宗汉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55岁的何宗汉是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人。“过去,我们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泥巴水。环境太差,养老太难。”何宗汉说,3年前他本打算卖掉家业,离开槐树村去投奔在海南三亚的两个女儿。不过老何还没动身,槐树村就已变了样。
如今的槐树村,土坯房没了,一座座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水泥通村路直达农家小院,宽阔的村民活动广场美观大气,还配套有公共体育设施;蔬菜大棚、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精明的何宗汉在家里一楼开了个小型超市,其余楼层开发做农家乐,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现在,何宗汉不光自己不愿去三亚,还把小女儿和女婿从三亚叫回来照看生意。
拆除农民市民化的政策屏障。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是阻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障碍,然而,仅仅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不能有效解决农民市民化的问题。”谭克俭认为,目前亟须进行的是全方位的政策调整,包括城市公共管理政策、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等。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表示:“让农民变市民,就要让进城务工的农民享受到同市民一样的待遇,让他们在城市有房住、有活干、有学上、生病了有医保、失业了有社保,这样才会安居乐业。”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我国有不少地方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无论是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还是在公民权利方面都存在严重缺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人士曾多次表示,如果以农民工实际享受的待遇衡量,目前纳入统计的城镇居民中,至少有1/4的人口没能充分享受市民待遇。
上蔡县是河南省南部一个拥有13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大约有30多万人外出务工就业。在上蔡县第一初中,记者了解到,该校每个班少则百人,多则120余人,老师讲课时必须使用麦克风。
“此现象并非只在上蔡县,在河南全省各县城都普遍存在。”河南省一位教育界人士分析,造成县城中小学拥挤的原因主要是不完全的城市化。近几年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农村学校减少,大城市教育成本又高,农民工子女只能聚集到县城上学,客观上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除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以外,还有住房、医疗、社保等问题让农民工无法在城市扎根。如何能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有专家建议,破除政策障碍,首先要建立以居住地为基本单元的人口管理和服务体制,将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其次,推进免费居住证制度,办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在子女就学、各种公共服务上与当地人口享受同等待遇;第三,要分类调整户口迁移政策,逐步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居住地有序落户。
“当前,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土地的城镇化已明显快于人口的城镇化。”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叶剑平教授说,现阶段的城市发展多采用低密度、分散化方式,城市规模和占用土地面积迅速扩大。
据统计,2000年至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0%多,远高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而同期人均建设用地133平方米,超过国家规定限额3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表示,一些地方以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幌子、以建设工业园区为名目、以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税费为目的,从而大搞扩城、造城运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叶裕民说,如果说多造点房子、多修点路、多建几座摩天大楼就算城镇化,这样的理解太肤浅了。新型城镇化必须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不单纯追求城镇化的速度,更关注人们的生活品质。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专家们表示,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镇化建设,走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土地权益市场化:开启城乡之间的财富之门土地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不少专家呼吁,应加快推进我国土地制度改革,通过统一的土地市场确定价格补偿,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利益分配关系的平衡。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土地征用过程中,可允许农民以土地和房产出租、入股,使他们得到足够的补偿,让土地继续为失地农民提供生存发展、增收致富的长久支撑。新型城镇化,应该用土地为农民开启一扇财富之门。
要让失地农民成为获益主体。
采访中,一位专家告诉半月谈记者:“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但失去土地的农民却很少获益。甚至可以说,个别地方的城镇化就是对农民不断盘剥的过程。”
“地王”不断刷新,地价不断攀高,推动商品房价格大幅上升„„这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的问题。出现这些现象,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将土地作为生财之道,用较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拿到土地,再经过拍卖,以高出成本数倍甚至十多倍的价格转手卖出,从中赚取巨额收益。
江苏淮安的失地农民朱海成告诉半月谈记者:“当时政府征地时给我们的价格是1亩地1万多元,家里所有的地一共才不到10万元,这些钱根本维持不了生活。”
南京市建邺区的拆迁户黄胜利有同样的感受。他告诉记者,尽管拆迁时通过市场评估给了他一个补偿价,但实际上政府将土地拆迁后的拍卖所得远远高于拆迁成本,这对拆迁户而言并不公平。
城镇化围绕土地必定产生大量的投资和建设,这就需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让农民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在2012年12月28日召开的《中国土地政策蓝皮书》发布会上,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郑凌志表示,在近年来出台的各项土地政策中,都首先强调保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的用益物权,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
2011年12月,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要切实维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确定增减挂钩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农村重大事项议事制度,依法听证、公示;凡集体组织和农民不同意的,不得强行开展;严禁强拆强建,严禁强迫农民住高楼。
“推进新型城镇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跟上。”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顾益康说,要实现农民土地财产可股份化、可交易化,让进城农民有机会将农村的财产变现和交易,从而在城市能够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
拧紧土地融资阀门。
要想新型城镇化不再走“经营土地”的老路,就必须转换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权威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的土地储备机构都承担了融资功能,以贷款方式取得的土地储备资金用于股权投资、出借和市政设施建设等。虽然这种模式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但这种模式既不合规,更存在风险。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汪德华指出,土地财政加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机制,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魔法杖”。这种融资机制是“成就”与“争议”的结合体,它既给城镇建设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也使得以房价高企为代表的社会问题越来越难以承受。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政府经营土地获利,政府成了市场主体,以管理手段实现经营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土地储备与融资管理的通知》,要求土地储备融资要严格执行融资规模控制卡管理;土地储备机构贷款不得用于城市建设及其他与土地储备业务无关项目。
汪德华表示,发展市政债将成为化解城镇化融资难的突破口。市政债是国际通行且公平的筹资手段,它是通过某种制度安排,把城镇化建设未来收益平移到目前来使用,将来再逐步偿还。这将有利于缓解土地财政模式的收入冲动,解决地方融资过程中平台公司隐性负债问题。
探索土地权益市场化,从确权开始当前进行的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被视为保障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权益的重要手段,其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
2012年11月28日,国务院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该草案对于现行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进行了修改,主要内容是提高征地补偿数额。相关专家认为,这不仅对于保护农民权益、提高农民收入具有积极作用,也将为新型城镇化铺平道路。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表示,今后要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将土地要素与产业资本、农业企业有效联系起来;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能,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显化土地资产价值。
浙江省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说,城镇化过程中要通过城乡土地统筹,实现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的“同地、同权、同价”,让农民在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属性不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分享到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土地红利。
土地权益市场化的改革千头万绪,但首先应从产权明晰开始。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被认为是围绕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最近,四川巴中市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村民罗正祥领到三本产权证:《集体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有了这些证,罗正祥就可以在农村信用社以农村产权作为抵押进行贷款,也可以和全村其他人一起将村里的农用地整合起来,引入社会资本进行现代农业项目开发。
新型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到底应该遵循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集约用地之路,保障资源长久支撑由于中国的耕地资源有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介绍说,目前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但用地粗放浪费现象却依然突出。一些城市新区建设盲目扩张,部分工业园区重复布局,这种粗放的用地方式更加剧了我国的用地矛盾。
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时,不顾自身财力,不顾土地等资源的承载力,已经造成很多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说,由于缺乏产业支撑,一些地方出现“睡城”现象,每天早晚高峰,有数十万人在同一时间往返十几甚至几十公里上下班。
“更有甚者,一些城市以‘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幌子、以建设工业园区为名,以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税费为目的,大搞扩城、造城运动,粗放式占用大量土地,其危害比单宗违法用地事件更为恶劣。”
业内专家表示,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方式必须得到改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说,中国是一个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少的国家,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政策。
针对此,国土资源部要求,各地要基本建立起符合本地区特点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体系,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逐级分解落实“十二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的目标任务。
在节约集约用地过程中,加强规划、提高产业聚集度和用地强度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还需注意防止走偏。一些地方将推动农民转为高层、多层居住作为集约利用土地的主要手段之一,却忽视了农业的产业特点和农民的就业问题,结果影响了农民的生存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我国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盲目撤并村庄、将农民赶上楼,以为可以节约很多耕地。须知许多农民虽已上楼,但还在务农,上楼后农机具、粮食、种子和肥料等没有地方堆放,只能堆在楼下绿地中。农民种地是一种循环经济,如果一味赶农民上楼,不仅造成农业循环链断裂,而且还忽视了庭院经济的收益。
专家表示,土地是农民的核心权益,在集约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重视保障农民的权益,才能为城镇化利用土地资源提供长久支撑。
走绿色低碳城镇化之路,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城镇化的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将为绿色人居、建筑节能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李佐军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这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推动建筑的低碳化、节能化,建设生态城市。
仇保兴表示,生态城市是系统地降低城市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的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可通过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小区、绿色产业等,共同构建生态城市。
同时,仇保兴提醒,我国地形非常复杂,气候条件差异大,不同地方的生态城市应该因地制宜,像绿色建筑一样应具有当地气候适应性,需要立足于当地实际,这就要求生态城市的模式是多样化的。生态城市的建设,不能一窝蜂上,不能搞一刀切。
实现低碳、绿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路还需注意成本问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一些地方发展低碳城镇的模式存在成本太高、不易推广的问题,并且容易被形式化。单纯追求视觉方面的绿色、低碳效果,不能从根本上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国外经验表明,实现低碳发展要把握三个因素:政府引导、市场作用、正确的消费观念。
在建设新型生态城市群过程中,黑龙江垦区大打“低碳牌”,建成100多座低碳城镇。该区域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配套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灯、节水及绿色交通设施,取缔小锅炉、小烟囱,大力引进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等供暖新技术,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使百姓过上低碳生活。
走智能城镇化之路,让人们生活更加便利智能化发展被确定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之一,这一面向未来的提法激发了人们对于智慧城市的想象空间。
据专家介绍,智慧城市可以使人们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涉及面包括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人们可以用手机移动接收和发送关于城市生活的一切信息,看病、上班、出差、休闲都变得轻松愉快,而城市也随之更加智能、绿色、高效、美丽。
令人欣喜的是,智能化城镇正在走向现实。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着手开展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这些文件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0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
“让城市做到真正的智能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城市需要两三年,有的城市需要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业内人士、ibm大中华区副总裁范宇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有远景、总体规划和实施步骤,而且要结合当地的环境和条件来实施。此外,在信息网络方面,国家要给予高度重视,因为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
转作风亟需破除三大行政文化积弊——专家建言新型行政文化建设。
近期,中央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不可否认,当前在一些地方和党员干部中,仍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漠视群众、浮夸铺张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些都属于行政文化范畴的问题。多位专家指出,增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破除长久以来的行政文化积弊,改进作风,培育先进科学的行政文化,任重道远而又刻不容缓。
三大行政文化积弊亟待破除。
行政文化事关民心向背。南开大学mpa中心主任、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孙涛教授指出,行政文化不仅影响政府的行政价值取向和施政方式,决定了行政组织结构和行政权力运行方式,而且对官员的行政观念、管理模式和行为规范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随着政府改革的持续推进,行政文化不断改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行政文化仍存在三大积弊。南开大学副校长、政治学家朱光磊指出,当前我国行政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在于:
第一,缺乏足够的科学意识与规范意识,专业意义上的全局意识不够强。行政人员当中部门本位主义思想还比较严重,部门之间缺乏合作精神,部门之间争权力、争管辖范围、推卸责任等现象还比较明显。地方保护主义情结还比较浓重,一些官员为了政绩不顾大局的现象普遍存在。
第二,级别观念过重,甚至将其作为思考行政问题的前提基础。当前,一些官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已经演变成为级别关系、身份关系,个别时候甚至超越了正常的业务关系。
第三,官本位愈演愈烈。在官本位导向下,一些官员对上采取追求政绩的工作方式,对下采取“高人一等”的行为方式,而对于社会民众的认知与回应能力则比较低,尤其对社会公共服务诉求的反应太迟钝。
孙涛等专家指出,我国传统的行政文化重权力分配、轻权力运作,对权力运作过程中表现的问题重视不够。随着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群众有序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日渐增强,在一部分官员头脑中存在的“大一统”式集权行政文化思维,将对公共服务的持续改进和行政改革产生严重阻碍。
群众呼唤“民本”行政文化。
群众期待怎样的行政文化呢?专家认为,结合对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理解和当前的历史条件,先进科学的行政文化应该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重视权力的运作和监督,政府机构之间关系科学、官员人际关系理性化,着眼于精细的行政管理,更加适应人民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艾跃进认为,为民服务应该是社会主义行政文化的基础。我们党的性质和政府的职能决定了为民服务的理念应该是行政文化的主流。
“培育‘民本文化’是行政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内容。”朱光磊说,这对改善干群关系有重要意义,也为十八大提出的“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奠定基础。
对于先进科学行政文化的其他特点,朱光磊认为,重视权力运作是先进行政文化的要义。同时,要尝试在政府机构之间关系和人际关系中培育“伙伴关系”的文化。即在行政上下级之间,不仅要有领导被领导的关系,也应有伙伴关系因素;在平行的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之间,不仅要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还应有伙伴关系的因素。
此外,目前一些政府的行政管理总体上还太过粗糙,亟须向精细式的管理文化转化,引入“过程文化”,学会用“过程”的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
孙涛表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社会结构和公众对行政官员的要求树立官员的良好形象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淡化官本位思维的影响,缩小政府官员与百姓之间的等级差距,去除面子观念和等级观念对行政文化的影响。
培育先进科学的行政文化要潜移默化。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行政文化是一种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需要在很长的时间里加以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孙涛认为,直接改变行政文化很难,应该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制度变革中,从细节入手,逐步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党要主动推动行政文化的变革,强调对民众负责和对科学管理的追求。政府的决策过程要科学民主,从具体的领域和职能方面促进机制的改善,进行行政规则上的改变,满足现代社会政治互动的需求。
朱光磊表示,培育新的行政文化,其过程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这意味着,在坚持培育新的行政文化的基础上,不能搞文化的“大跃进”,而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步地推进。既努力建设新的行政文化,又保持足够的耐心与科学的态度去观察与分析,为深度推进政府创新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也为行政体制改革创造条件。
具体来说,在改变“重权力归属,轻权力运行”方面,改革思维要从简单的“结果控制”向“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并重转变,做到事后控制与事前预防相结合。
在政府间关系上,要合理定位与分配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建构政府间伙伴关系的文化平台,突破地方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资源配置的壁垒,在党政干部之间树立伙伴意识。同时,在行政管理上向精细式的管理文化转化,做到以科学管理促进科学发展;在公共服务质量上多下工夫,努力做到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精确化、细致化。
培育“过程文化”,关键要处理好体制建设与机制建设之间的关系。南开大学张翔博士表示,在充分认识到体制改革重要性的基础上,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体制改革的局限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很有必要树立“机制意识”,促进党政干部有意识地从机制建设的角度去推进改革。
“政府的一些做法对于行政文化的改变意义重大。”孙涛认为,政府应该实施以科学管理为导向的改革,向陋习开战,实现公共管理改善,同时在政策执行上以效率和公共利益为导向。
孙涛表示,行政文化建设还应不断强化各行政层级的责任意识,既明确负责什么,还要规定向谁负责,这有助于改变“重权力归属,轻权力运行”的问题和“大一统”行政文化导致的“领导拍板我闷头执行”的情况。
城乡一体化农民是主体。
一些地方政府,一厢情愿,盲目追求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片面曲解“一体化”的政策话语,结果,路子走偏了,脚步踩空了,严重违背农民的意愿,侵害农民的权益,引发了农民强烈的不满,甚至导致激烈的社会冲突,留下了沉痛的教训和深刻的警示。
我们应当明晰: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是打破城乡社会二元结构,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全体居民自由迁徙,强化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文明共同进步;城乡一体化的取向,是重构城乡关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权利公平,拓展农民的发展空间。
城镇化是一个现代化的演进过程,自然,城镇化并非现代化的全部内容。移居城镇还是守望田园?政府应当尊重、保护农民的自主选择,既不能限制,也不能强迫。尽管地方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每一份红头文件中大都有“尊重农民自愿”的煌煌字眼,但是,“被进城”“被上楼”引发的民怨和冲突还是不断。
因为,农民最清楚,与这些“自愿”配套的,往往还有舆论的“全民动员”“大轰大嗡”,还有政府的“铁腕施政”“层层问责”。不少官员,总想着自己是在代表农民,引领农民,其实,脱离农民选择和创造的代表和引领,很容易背离其本意。而且,这代表、引领的背后不乏对“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索取,对“土地财政发展政绩”的热衷。
对于那些仍然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村民来说,搬进楼房之后,居住环境改善了,但家里牛、羊、猪养不成,门前种菜、种果也没地方,还要交水电费物业费,农民很发愁;生活方式改变了,但生产方式没有变,新的产业升级、就业转型的路子在哪里?农民也很茫然。
城乡一体化的指向,并非仅仅是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还应有别具特色的新农村。
城镇化是一个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的市场化过程。改革以来,中国农民最早撞开了市场经济的大门。可是,时至今日,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农民手中最具市场价值的生产要素,最具增值潜力的宝贵资产,还没有成为他们投入市场化运营的资本和积累财产性收入的源泉。在一波波城市扩张、社区建设和资本下乡、规模经营中,土地流转和征用的收益,很大程度上成了开发商家的经营暴利、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用地单位的低价资产。
土地是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资源,应当让农民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土地。打破城乡二元制度,需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严格使用国家征地权限,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更多地通过统一的土地市场确定价格补偿,实现利益分配关系的平衡,并允许农民土地和房产可以出租、入股,可以抵押、流转,从而使农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的土地征用中,等价交换,得到足够的补偿,使土地成为农民增收和致富的财产源泉。农民的土地产权得到保护,他们就会自己去走市场化道路,就会成为流转的主体,在土地转让过程中享有公平的分配。
城镇化还应是一个公共福利社会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乡村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制度,公共医疗卫生,基本社会保障„„这一缕缕社会福利的阳光,终于照进了村庄,照进了农户。尽管还只是从无到有的起步,但农民已经真真切切地在享受这福利,沐浴这阳光。
笔者在乡村调研中观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分量在加重,脚步在加快。但是还需要注意矫正三种偏向:
一是乡村公共服务资源的试点化。政府投入更多地向地方领导蹲点扶持的示范村镇集中,向有财力提供配套资金的先进村镇倾斜,结果只是多了几个难以移植的“盆景”而已。
二是乡村公共服务主体的单一化。还当放手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社会公益组织,有效吸引他们参与、壮大乡村公共服务事业。
三是乡村公共服务载体的城镇化。许多地方的教育、医疗、文化事业呈现一片大繁荣的气象,但往往是繁荣在城镇,冷落在乡村,其中的资源更多向县城集中,投入向县城倾斜,大量乡村则被边缘化、空心化。
看来,如何使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断拓展范围、充实内涵、提升质量,从而实现城乡一体、服务并轨、齐头并进,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v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
习近平同志最近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珍惜使命、不负重托,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
这一论述简洁明快地阐述了权从哪里来、权该怎样用的问题,对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权力观是对权力的总的看法,包括对权力的来源、掌握权力的目的、行使权力的方式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执政党,对权力观的认识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怎样的权力观、如何行使手中的权力,这不仅是一个执政方法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我们党的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9月8日《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党章》明文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同时强调,“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正确认识“权为民所赋”,是正确实践“权为民所用”的前提。在人民解放战争年代,正是由于党的各级干部对这一问题时刻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并时刻坚持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福利,中国革命才能获得人民的衷心拥护,才能开辟、巩固、扩大革命的根据地,才能发展壮大革命的武装力量,才能取得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彻底胜利,才能建立独立、民主、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现在,人民富裕了,国家强大了,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年轻同志,在如何理解和把握“权为民所赋”这个问题上,却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如有的领导干部信奉个人奋斗、“凭本事吃饭”,认为职务地位是靠自己干出来的,组织培养、人民养育的观念非常淡薄。这样的干部在走上领导岗位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的问题,一切根据自己的利害得失来衡量。当个人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甚至需要牺牲个人利益的关键时刻,这些干部往往就现了原形,出了问题。
党的用人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和才不可偏废。中央鼓励和倡导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同志要有抱负和理想。但是,如果一些干部认不清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一味陶醉于个人奋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把所谓的理想抱负建立在实现个人“小九九”的基础之上,是不可能发自内心地做到“权为民所用”的。这样的干部在遇到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和大风大浪的考验时,很有可能迷失方向,甚至滑入歧途。因此,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首先坚定“权为民所赋”的思想认识,时刻提醒自己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
“权为民所用”,这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如何用权的规范,是“权为民所赋”之果,也是实践正确权力观的重要检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兢兢业业、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实践证明,领导干部是否自觉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最重要衡量标准,在于能否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
习近平同志在阐述“权为民所用”时,一系列要求富有指导性和操作性。比如强调领导干部“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特别是强调“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等,既语重心长又具体而微。早在2008年,习近平同志在谈到领导干部要有敬畏意识时就曾经指出:“心有敬畏,行有所止。领导干部对权力的神圣性要有所敬畏,始终把握权力行使的正确方向,时刻警惕权力的滥用。”干部队伍中的经验教训表明,权力与风险是成正比的;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拉拢和腐蚀,哪里就有陷阱和炸弹。
有道是“天欲其亡,必令其狂”,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如果失去敬畏之心、戒惧之意,或者把大胆工作与谨慎用权对立起来,把握不住正确方向,甚至为所欲为、忘乎所以,最终必然会害了自己、毁了事业。
深刻理解、自觉实践“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真谛,在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中,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作为内在动力,是人民群众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殷切期盼。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十三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已徐徐展开,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我想,我是一名90后的年轻人,接过了80后的接力棒,传承了120xx年前五四精神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我看过,我听过,我也骄傲的说:我来过,青年不轻,逐梦有年。
有人曾说过,9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是我不认同。因为90后一代人不是星星点点的几个人,我们90后虽然出现了消极文化,同样也有相当的一些人颓废、拜金,但是这不应是90后的主流,每个时代都有他的时代之殇。我仍然坚信我们90后的一代人一样可以出现担当干事的人,可以出现伟人,甚至出现影响全世界的人。我们90后并不是全都一样的颓废,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我说不,我们大多数90人仍会努力做到最好。
让我们来看看身边的例子吧!
朱日和军事阅兵,决战沙场,那威武雄壮的军容冲击着我们的眼球,你可知道,这里面有多少90后自信坚定的身影。
人民海军70周年,共享海军荣光,逐梦蔚蓝海洋。那铿锵有力的节奏震撼着我们的心弦,你可知道,这里面有多少90后自信坚定的身影。
20xx年中国“北斗”迈入全球,这是一件世界瞩目的事,可是这份荣耀背后,有一群90后科研人员功不可没,他们不只是“追星族”,还是中国伟大航空征程中的一份子。他们把青春写进航天事业,筑梦太空,挥洒青春,他们自觉很酷,我觉得他们也很酷。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立足新时代坐标点,不应“暖风熏得游人醉”,而是要“勇立潮头敢为先”;不应“满目山河空念远”,而是要“而今迈步从头越”;更不应“万马齐喑、万籁俱寂”,而是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些,惟有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勤勤勉勉,才能不负时代所托、人民所寄。
或许你是名公交司机,或许你是名快递小哥,又或者你是一名售货的小姐姐。但这是我们的工作,这是我们的责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邓中夏的“下辈子还做共产党员”到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身边人,一切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击鼓催征,新时代向我们发出动员令;奋楫杨帆,新征程向我们发出集结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使命在肩,任重道远。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历史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当前仍处于“赶考”中。干部干部,“干”字当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去年5月20日,中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7月21日,省委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对崇尚实干、担当有为的党员干部做出正向激励。作为党员干部,无论顺境、逆境,都要落实“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好共事”的要求,以脚踏实地的干劲、敢闯敢干的拼劲、久久为功的韧劲,推动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落地生根。要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吃亏在前甘于奉献的精神、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推动各项改革政策在工作中见到实效,让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保障。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前正值“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各项工作压力叠加、负重前行。作为党员干部,要在行动上冲锋在前、敢于担当,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是空谈。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向着目标有所前进。带头实干、苦干、巧干,按照上级的决策部署,扎实务实脚踏实地去工作,用业绩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为者常成、恒者常至”。让党性在实干中历练,让品行在实干中砥砺,让能力在实干中锻炼,做先行者、实干者、推进者。
我是一名90后,纸上一挥间,流水已六年。转眼间,我已经在综合文字写作这个岗位上,努力了六年,成长了六年。在这六年里,我用键盘敲击着对文字工作的热爱,敲出了一首首悦人耳目的歌曲,向外人诉说着我们向社会交出的答卷。在这六年里,我真真切切经历着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看着brt快速通道、高架路、高铁桥的逐步架起,感叹着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落地开花,听着国内外友人对赞不绝口,我的内心是无比自豪而安稳的。而六年后的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个新的变化、新的任务对党员干部自身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处于综合文字岗位上的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思想、理顺脑路、跨越成长,成为一个更加坚挺、更加有内涵的笔杆子,做好新时代优秀党员干部的风向标。
虽然我在幕后,但是为了前台你们更好的展现。无私奉献是我们党最动人的底色,是我们共产党的根和魂。不论是长征精神还是新航天精神,不论是小岗村经验还是厉家寨这个“好例”,不论是“铁人”王进喜,还是“新愚公”李保国,不论是“四有干部”谷文昌还是“好书记”廖俊波,我们的事业都是在奉献中取得进步的,我们共产党人都是在奉献中成就不平凡的。做新时期好干部,奉献是第一位的,必须在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中,奉献青春、奉献才智。
新的时代,继续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坚定一个“理”字,做好一个“学”字,落实一个“践”字,树立一个“敢”字,服务一个“民”字,做到一个“廉”字,研究好一个“励”字,用担当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奋进的态度、创新的工作,为加快推进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十四
【导语】:树立科学持续发展观全民共创环保模范城。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城建环保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其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重点突破、扎实推进”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建筑美观、设施完善、管理先进、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要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结合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科学规划,今年12月底前要全面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要统筹考虑社区布局,确保设置科学、交通便利、产业配套、用地节约、规模适度,体现“文化、生态、宜居、特色”理念。社区人口规模一般要在5000人以上,鼓励规划建设万人社区。提倡多层、鼓励高层、限制低层。住宅建设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生活需要,结合农民经济承担能力,做到户型合理,功能完善。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简洁大方、立面丰富,建筑色彩要与社区整体协调、和谐一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强化基础配套。要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个先行”,本着“先进适用”的原则,逐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道路、排水、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功能。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实行分类推进。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当前,要把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作为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切入点,率先启动。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5000万元,各县(区)也要拿出一定的财力,对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进展快、效果好的新型农村社区实施“以奖代补”。今后,我们每年都要拿出一块资金,鼓励引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时,要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群众要求迫切的地方适时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多策并举,积极探索企业带动型、城郊改造型、集聚区带动型、小城镇依托型、中心村拉动型、现代农业集群效应型等多种模式,积累经验,稳步推进。到20xx年,全市建成以中心市城郊、县城区、产业集聚区、乡(镇)政府驻地、黄河滩区整村搬迁为重点的40个新型农村社区,20xx年建成80个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全市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动员部署,在全市迅速掀起新型城镇化建设高潮。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调研,先后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党政联席会,认真学习省委领导同志有关讲话精神,对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讨论稿)》。此稿已在会上印发,待征求意见后正式下发执行。稍后,段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站位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准确研判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顺应发展规律,满足群众热望,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充分认识其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战略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市化而言的。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需求,是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传统城市化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堵等诸多“城市病”。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克服传统城市化的弊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这也是由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省情、市情决定的。新型城镇化“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理念新。新型城镇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城镇体系新。新型城镇化所构建的是四级城镇体系,增加了新型农村社区这一层次,强调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县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作用,发挥小城镇的关键支撑作用,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构建各层级城市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三是实现途径新。新型城镇化坚持中心城市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重,强调农民进城和就地转化并行,是包含了农村的城镇化,是包含着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着眼于农民、涵盖了农村,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四是产业支撑新。新型城镇化四级城镇体系的产业支撑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强调产业集聚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紧密结合,强调现代农业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支撑作用,将现代农业纳入了支撑新型城镇化的产业体系之中,实现了各层次的产城融合,产城互动。新型城镇化不等于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注重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等于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新村建设,不是简单的迁村并居,是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的社区,实现了农民就地“市民”化。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对于促进持续求进、奋力赶超具有战略意义。
首先,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市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客观基础和条件。但从总体上看,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市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比重偏低,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市未来发展的最大空间在新型城镇化,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也在新型城镇化。我们必须顺应趋势,遵循规律,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在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迅速启动新型城镇化,不仅能够产生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需求,而且能够释放巨大的的生活性消费需求。据测算,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1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劲的拉动作用。抓住了新型城镇化就抓住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赶超发展的“牛鼻子”。
第二,加快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一肩挑两头,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双向带动作用,居于引领地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加速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市委作出了“两轮”驱动、“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新型工业化这一“轮”,我们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狠抓产业集聚区建设,正在逐步做大做强;新型城镇化这一“轮”驱动力还不够强,尤其是县域中心、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抓得还不够,还不能真正发挥对“三化”协调发展的引领作用。我们必须把新型城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实现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拓展持续发展空间,引领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第三,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区域间的竞争主要是中心城市实力的竞争,比的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我市地处豫鲁冀三省交界,是中原经济区对接京津、融通沿海的前沿,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与功能作用。目前,我市与周边相比,中心城市规模偏小,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作用和综合承载能力不强,与我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和承担的发展责任不相适应。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必须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做大做强市、县、镇三级中心城市,培育整体竞争优势,把我市打造成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融合链接示范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出海通道、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融合的前沿、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四,加快新型城镇化是顺应群众对幸福生活新企盼的重大举措。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追求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是民之所需、民之所盼,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这些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持续办好了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得到不断提高。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距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广大农村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存在着巨大反差,随着新生代农民进城务工,接触城市文明,这种反差更加强烈。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市、县、镇、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建设,就是要变革农民传统的生存方式,让广大农民过上城市生活。我们必须顺应群众意愿,组织带领群众,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凡必干之事,越早干越主动,越晚干越被动,晚干不如早干。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对于推进赶超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讲政治、讲大局,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迅速行动,掀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潮。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其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中心城市在我市新型城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局性战略支撑作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更是首要任务。
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中心城市”意识,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切实抓好市、县、镇(乡)三级中心城市建设,以中心城市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
一要着力抓好“一中心三组团”建设。建设“一中心”,就是要强力推进建成区综合提升和新区建设,着力打造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区综合提升,要坚持改造、建设、教育、管理“四管齐下”,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当务之急,要强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城中村是城市的伤疤,也是城市的乱源。
推进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必须将城中村改造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先导、合理布局,整片改造、安置先行,统筹兼顾、多方共赢”的原则,扎实推进尧当、戚城、娄店等23个城中村改造工程,力争20xx年底前完成中心城区建成区内所有城中村改造任务。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大杂院是影响城市形象的焦点,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难点,必须下决心、下真劲、动真格,强力改造。底前要力争完成大杂院改造。要加快推进胜利路东延、石化中路等建成区路网项目建设,加快火车站站前路广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中原市场、劳动市场、大庆市场等市场改造建设。要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狠抓城市“六乱”治理,严格城市市场监管,加大城乡结合部尤其是入市口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坚决消除城市脏乱差现象。新区建设,要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目标任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
要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尽早获批。要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跟进、项目统筹开工。要切实做好新区起步区概念规划、核心区城市设计、城市水系、风貌景观、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加快建设并完善新区起步区路网、电网、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引黄调蓄水库、教育园区、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商检海关商务综合办公楼、移动公司通信生产楼等一批项目,统筹推进行政、文化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结合水系规划和引黄调蓄水库、引黄入冀补淀段工程建设,实施濮水河、马颊河、第三濮清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让城市之水动起来、活起来、清起来、灵起来。以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各功能分区建设,建成一批整体布局完整、功能特色鲜明、多样化多层次的城市综合体,努力打造灵韵濮水、秀美龙都、活力智城、生态宜居的现代复合型城区。
加快“三组团”建设,就是要加快县城、清丰县城、工业园区三个副中心城市组团建设。县、清丰县、工业园区要围绕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区空间发展规划,高点定位、及早谋划,加强与主城区的融合互动,逐步实现与中心城市的一体化对接,着力打造空间相对独立、基本服务功能完善、产业支撑有力的城市组团。要加强电力电网、网络通信,供气、供水、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建设完善的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加强对城市的改造提升和绿化亮化,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水系,提升宜居水平。要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务区(街)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服务区域、带动周边的核心载体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增长点。
要加快新区建设,拉升标杆,适度超前,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建成完善的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涵盖商贸、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综合商业街区和商业综合体;以城市公共游园、县乡道路、村镇周围为重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做强做美城市。
三要着力抓好小城镇建设。注重发挥中心城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切实打造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好基础、建管并重”的原则,以促进城镇“扩域、增容、升级”为目标,完善城镇功能,建设成为连接县域中心城市、辐射新型农村社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的小城市。全面推进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镇区延伸,提升供电、供水、通信保障能力;完善小城镇生活居住、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会保障、集贸市场等配套功能。
鼓励具有一定特色产业基础的乡(镇),规划建设新城和专业园区。加快推进撤乡建镇,力争5年内全部完成乡改镇。落实好鼓励乡(镇)加快经济发展及城镇建设的政策,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乡(镇)的综合经济实力。
着力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坚持产城互动,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市县中心城市要以产业集聚区为支撑。产业集聚区要按照“四集一转”和“强基础、促配套,引龙头、促集聚,抓保控、促集约,找对手、赛发展”的工作要求,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中心城市要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实力。
小城镇要以专业园区为支撑。要综合考虑小城镇的产业基础、资源环境等因素,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园区规模和功能定位,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突出特色,重点发展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无污染的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杜绝发展高耗型、污染型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新型农村社区主要以现代农业为支撑。
要坚持产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管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有利于满足就业需求、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现代畜牧养殖业、现代服务业等,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强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配套服务功能。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做到基础设施先行,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和配套功能。
一要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要围绕四级新型城镇化体系空间布局,突出抓好市域中心城市内部、市域中心城市与县域中心城市之间、县域中心城市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之间便捷顺畅、快速链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晋豫鲁铁路通道段建设,积极推进郑濮济客专建设。全面加快德商高速范县段、南林高速豫鲁省界至南乐段、范台梁、濮阳(湖北阳新)高速段等高速公路建设。做好国道106和省道101、209、301过境线路的升级改造,完成北环、西环、南环等环城公路建设和改造,加快濮清快速通道北延至南乐县城、工业快速通道东延至濮城、濮水路南延至铁丘路、铁丘路西延至西环路等城区道路建设。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覆盖全市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15分钟、30分钟、50分钟生活圈。
二要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市域内各组团城市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加强自来水厂、背压机组、5万吨/日生活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第二污水理厂建设,年内开工建设龙丰热电260万千瓦机组项目、濮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规划建设台前2100万千瓦机组路口电厂。大力实施“气化”战略,建成城市天然气次高压环网。鼓励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探索建立户收、村集、乡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强化配套服务功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加快城区污雨水泵站和管网设施建设改造进度。今后,各地新建道路电线电缆一律要实行入地处理,净化城市空间。
三要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公园、游园、绿地系统、生态廊道网络和生态园区建设,合理布局近郊防护林、环城绿化带,提升城市景观。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十五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各村结合实际情况,完善了《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通村道路养护、庭院保洁等制度,并将相关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合理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到人。
二是加强理论学习。组织城镇监管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学习,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依法、照章、优质的监管队伍,监管人员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综上,我镇虽然较好地完成各项城镇化建设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照上级的工作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学习、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实现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新跨越。
根据《中共县委督查室县人民政府目标督查办公室关于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资料提供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镇党委、政府庚即安排对资料进行整理,现将整理情况总结如下: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十六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其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中心城市在我市新型城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局性战略支撑作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更是首要任务。
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中心城市”意识,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切实抓好市、县、镇(乡)三级中心城市建设,以中心城市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
一要着力抓好“一中心三组团”建设。建设“一中心”,就是要强力推进建成区综合提升和新区建设,着力打造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区综合提升,要坚持改造、建设、教育、管理“四管齐下”,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当务之急,要强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城中村是城市的伤疤,也是城市的乱源。
推进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必须将城中村改造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先导、合理布局,整片改造、安置先行,统筹兼顾、多方共赢”的原则,扎实推进尧当、戚城、娄店等23个城中村改造工程,力争20xx年底前完成中心城区建成区内所有城中村改造任务。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大杂院是影响城市形象的焦点,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难点,必须下决心、下真劲、动真格,强力改造。底前要力争完成大杂院改造。要加快推进胜利路东延、石化中路等建成区路网项目建设,加快火车站站前路广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中原市场、劳动市场、大庆市场等市场改造建设。要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狠抓城市“六乱”治理,严格城市市场监管,加大城乡结合部尤其是入市口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坚决消除城市脏乱差现象。新区建设,要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目标任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
要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尽早获批。要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跟进、项目统筹开工。要切实做好新区起步区概念规划、核心区城市设计、城市水系、风貌景观、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加快建设并完善新区起步区路网、电网、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引黄调蓄水库、教育园区、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商检海关商务综合办公楼、移动公司通信生产楼等一批项目,统筹推进行政、文化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结合水系规划和引黄调蓄水库、引黄入冀补淀段工程建设,实施濮水河、马颊河、第三濮清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让城市之水动起来、活起来、清起来、灵起来。以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各功能分区建设,建成一批整体布局完整、功能特色鲜明、多样化多层次的城市综合体,努力打造灵韵濮水、秀美龙都、活力智城、生态宜居的现代复合型城区。
加快“三组团”建设,就是要加快县城、清丰县城、工业园区三个副中心城市组团建设。县、清丰县、工业园区要围绕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区空间发展规划,高点定位、及早谋划,加强与主城区的融合互动,逐步实现与中心城市的一体化对接,着力打造空间相对独立、基本服务功能完善、产业支撑有力的城市组团。要加强电力电网、网络通信,供气、供水、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建设完善的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加强对城市的改造提升和绿化亮化,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水系,提升宜居水平。要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务区(街)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服务区域、带动周边的核心载体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增长点。
要加快新区建设,拉升标杆,适度超前,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建成完善的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涵盖商贸、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综合商业街区和商业综合体;以城市公共游园、县乡道路、村镇周围为重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做强做美城市。
三要着力抓好小城镇建设。注重发挥中心城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切实打造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好基础、建管并重”的原则,以促进城镇“扩域、增容、升级”为目标,完善城镇功能,建设成为连接县域中心城市、辐射新型农村社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的小城市。全面推进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镇区延伸,提升供电、供水、通信保障能力;完善小城镇生活居住、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会保障、集贸市场等配套功能。
鼓励具有一定特色产业基础的乡(镇),规划建设新城和专业园区。加快推进撤乡建镇,力争5年内全部完成乡改镇。落实好鼓励乡(镇)加快经济发展及城镇建设的政策,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乡(镇)的综合经济实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十七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但是在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城镇化模式转型已经刻不容缓,新型城镇化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做好科学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城镇化的质量,注意保护耕地和环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1、城镇化既要有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又要有每个城镇的具体规划。新型城镇化既要按照“十二五”规划中“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大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对城镇化的布局进行总体规划,做到东、中、西,大、中、小协调发展。具体到每个城镇,又要结合本地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文条件,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精做细自己的城镇化方案,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出现千城一貌的局面。同时,城镇规划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权威性、连续性和衔接性,规划一旦形成,除按程序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外,不可来回变动。
2、提高新兴城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现在新兴城镇、特别是农村整建制转居以后,承担具体管理职能的往往是原来的乡镇政府及原来的村委会,但由于乡镇政府权限有限,及缺乏管理城镇的经验,往往造成新兴城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在现行体制下,乡镇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统一,乡镇财政处于财政压力的终端,受到县级财政的种种约束,但作为地方基层政府的乡镇,往往成了城镇化的最终执行者和建成后的管理者,处于诸多矛盾的风口浪尖之上。所以改革财政制度,赋予乡镇更多的自主权,更能发挥乡镇熟悉本地情况的优势,妥善处理城镇化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城镇化的进程更加顺畅。
3、控制非农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保护粮食安全。
我国13亿人口,依靠国际市场无法保障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只能立足于国内粮食生产,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能破。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茅于轼认为18亿亩的红线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但笔者认为18亿亩的红线不能破,一旦突破,各地政府定会竞相掀起新一轮的“圈地”高潮,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为保持耕地面积不再减少,各级政府要把控制耕地总量和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为土地规划的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城市建成区内部用地结构的合理化和集约利用度的提高,节约土地资源。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非农建设用地的审批办法,加快存量土地的市场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新型城镇化要注重生态建设。
4、新型城镇化要全面提升城镇生态文明水平。在新型城镇化中。
必须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
经济等绿色经济模式。积极强化节能减排,注重从源头上降低能耗、防治污染,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完善新兴城镇生态基础设施,采用集中供暖,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推广使用清洁交通工具。注重城镇的生态景观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工程,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同时政府要加大对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政府在环境治理中要优先使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慎用政手段。经济手段包括收费、补贴和排污权交易,在多年的实践中,收费和补贴制度被广泛使用,但是一些企业宁愿交少量的罚款,也不愿投资进行彻底治理。在未来的环境监管中应积极研究和尝试排污权交易制度,以达到污染物总量的控制。同时要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和严格执法,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震慑性。行政手段由于规范性和约束力不够强,今后应该慎用。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既要积极筹划,千方百计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又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稳中求进,不可急功近利,不搞城镇化的“大跃进”。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十八
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规划局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深入贯彻落实“三严三实”,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确保城镇化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障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发展。
一、成立班子,加强领导。
为确保我乡的城镇化工作顺利推进,促使城镇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乡人大主席、乡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的领导班子,并且书记主管、乡长分管城镇化工作,切实贯彻落实我乡灾后重建及新村聚居点建设,按目标完成我乡的相关规划编制任务。
二、强化管理,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一)坚持原则,规划建设。
为确保我乡的.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我乡严格按总规要求建设,充分协调村民与建房户的关系,做到了在不违反总规的前提,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反映之事。
(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化。
今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全乡人民不断开拓进取、截流增源,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灾后重建力度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实现了我乡的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净化、规范化,从而促进我乡的城镇化建设,与去年相比城镇化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加强监查,确保聚居点建设安全。
一是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和不定期进行安全质量监查工作。与各建筑公司签订了建筑安全责任书。并要求建房业主和建筑承包商也要签订安全责任书。每季度召开一次建筑公司负责人安全工作会,每月对各点上的建筑质量安全进行两次以上的巡查,每周对场镇的建设工地的巡查不少于两次,而且将管理责任划分到工作组每个人头上。二是督促、整改落实到位。对监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到了发现隐患有处理,有跟踪督查。四是成立新村聚居点自建委,负责对场镇规范性和质量监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基本保证聚居点建设的安全合格。
(四)加强村民建房管理。
把握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的机会统一规划我乡城镇化建设,严格按原则、按程序办理,严把风貌关,按照审批程序对辖区内居民私人建房进行审批和规划,严防出现违规批准建房。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乡将继续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规划局的指导下,以加快城镇基础功能和群众生活项目建设为目标,加大规划投入进一步提升城镇品位。注重科学定位,不断完善城镇规划、深化生态规划理念。注重乡镇整体形象,突出乡镇个性和特色,做好城镇化建设工作。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篇十九
x在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了在工作中更好地践行“三严三实”精神,我就谋事要实谈谈自己的体会。学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主要是两方面精神,即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这两种精神的内核就是“务实”。务实也是勤俭、勤劳、勤政、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弘扬中国精神,从根本意识上讲就是要坚决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我校今年是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关键之年,今年暑假将迎接省级及国家级的中期评估验收,这次验收工作能否顺利通过,将直接影响我校的发展未来,我校每一位师生都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为了示范校建设的成功,我认为我校的工作需进一步务实,特别是以下几方面:
一、创建迎检资料的准备,通过对现阶段示范校材料的验收检查发现我们的绝大多数老师的教学教研任务都非常繁重,他们每天除了上课写材料之外,属于自己家庭和子女的时间几乎都很少,但他们却都能无怨无悔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这是我校发展的希望之所在。但是有个别项目组的支撑材料所缺还较多,主要是全民参与度不够,具体工作分工还不到位,还没有责任到人,完成到计时,对此机电技术就用专业做得较好,较到位。
二、创建工作就是我校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是我校教育教学常规的提炼和总结升华。建示范校与加强内涵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或者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就是创建示范校的建设。在教育教学管理和内涵建设方面,我校的几代职中人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制度和管理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为我校示范校的建设奠定了基石。但也仍有不尽人意之处,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加强。例如在学生管理方面,我认为应从细微处着手,由堵变疏,不要等问题出现之后才去处理,去解决。而是要在问题可能出现之前做好预案,设计好防护措施,争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我校学生的寝室管理问题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但学生真的就那么难管,困难有那么突出么,我看未必。在我以前工作的学校,这一问题就得到了根治,关键是管理人员能否沉下心来定点、定位、定时地开展工作,单靠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是难以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充分配合和通力合作。再如教改问题,我校是我县最早提出课改的学校之一,但最近两年来,其他兄弟学校却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究其原因不外乎,我们在有些方面工作未落到实处,教学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笔者认为不能千篇一律,因为我们每位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班级、学生学习水平、能力存在差异。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相应的教法,不应千篇一律的采用所谓共同的导学案。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有教材、有大纲却还要备课的原因。备课既要备教材、备大纲,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它山之石可以改玉,别人导学案我们可以借用、参考,但绝对不应该照搬照用。每一位教师应当有自己的、独具特点的教案。只有这样的课改才是真正的课改,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是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务实工作,真抓实干,那么学校的未来将会光明一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698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