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对任务的理解和把握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重要策略。最后,祝愿大家在写总结的过程中取得好的成果,能够总结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传统文化和消费结构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将积极地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但农村体育的发展会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
1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党的富民政策和惠民政策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农村体育发展在物质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我国农村人口参与体育的比率较低。
体育人口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融入程度。有研究表明,目前城镇中有51.3%的人参加过体育活动,而农村中只有28.97%的人参加过,远远低于中国体育人口总体百分比水平:农村人口中体育参与者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城镇人口,且城乡差异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
1.2农村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场地设施较少。
目前,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体育资源是农村居民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条件,虽然近些年国家对农村体育的投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是与所需的体育经费差距仍然较大,致使农村的体育资源严重匾乏。
1.3农村体育观念落后,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较少。
由于农村居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打发闲暇时光的方式普遍是打扑克、打麻将等,而不愿意抽出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另外,农村居民普遍存在一种思想误区,即“干活就是锻炼,、“劳动等于运动”,因此在农民眼里,体育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此外,目前由于存在乡镇农村干部和群众对体育的功能缺乏正确认识以及资金匾乏等问题,农村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和比赛数量较少,而这种现象大大限制了人们享受体育的权利,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1.4农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状况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农村已进入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农民收入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25.5元,比提高了717.5元,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为37.7%,比20降低了1.6个百分点:20,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的支出人均486.0元,与年相比提高了40.5元。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二
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体育舞蹈是在欢乐音乐节奏下,通过节奏的变化来塑造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和情感,达到娱乐与增强体质的作用,提高运动系统的机能水平,是一项自我追求,自我塑造,追求健身与美感协调发展的运动项目,体育舞蹈在高校内开展给大学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成为了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对体育舞蹈的进一步研究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
一、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进入高科技时代以后,逐渐面临着经济建设的转型期,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主体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深刻影响,大学校园中的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1、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建设文化产业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背离了这一宗旨,单纯地把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注重娱乐文化。但是在偏离精神文化建设的情况下,物质文化的建设就失去了意义,缺乏灵魂,精神文化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忽略会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阻碍高校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2、局限于学生的思想管理。
我国许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與思想教育上,重点强调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把高校文化建设当作是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与手段,没有按照办学方向与培养目标来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都远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重开展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建设以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大学校园文化,不断地净化校园环境,抵制低俗文化的影响,引导大学校园氛围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高等院校是社会的一角,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社会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体育舞蹈在高校中的发展对策。
大学生长期的练习体育舞蹈,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各种系统机能的增强维持机体平衡,减少疾病的产生,在运动中增强抗挫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体育舞蹈在高校内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合理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优秀的体育舞蹈教师队伍是高校体育舞蹈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保障,高校要重视体育舞蹈教师的培养,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男女教师的比例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分配,不断完善高质量动作的教师队伍。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改革,鼓励并组织体育舞蹈教师参加培训,与国外先进院校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先进的动作技术与教学经验,不断弥补师资队伍的不足,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优秀的教师团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2、改革课程设置。
体育舞蹈这一学科需要经常性的加强训练,所以高校在教育教学课程设置方面,不但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不能忽视实践操作的本领,增加体育舞蹈课时是舞蹈教学的基础,体育舞蹈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掌握舞蹈技能,在课余组织开展活动俱乐部,确保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对体育舞蹈进行练习,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更加提升了对体育舞蹈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校园文化产业的发展,体育与文艺活动相结合,使高校校园丰富多彩,体育舞蹈是一项艺术性比较高的运动项目,已经成为了高校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体育与艺术的有效结合,体育舞蹈充满魅力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引导着学生们的现代生活,通过体育舞蹈参加各种商业演出以及校园比赛,逐渐得到人们关注。随着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体育与经济相互制约,体育舞蹈对高校文化产业的影响受到高度重视。
3、体育舞蹈的普及。
在大学校园中对体育舞蹈进行普及,使学生们意识到体育舞蹈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在体育舞蹈锻炼中创造更多与他人接触的机会,扩大交友圈,通过交流增近友谊,体育舞蹈的普及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提高技艺,陶冶情操,通过合理地开设体育舞蹈选修课,有效地对体育舞蹈进行宣传,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的积极性,以促进校园文化的有效建设。
三、体育舞蹈对高校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
1、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舞蹈需要一个集体共同参加,在训练过程需要舞伴之间相互配合,在生活中也需要同学们融洽相处,在体育舞蹈训练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在训练中体现出个人的个性、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给学生们交流与进步打下坚实基础,体育舞蹈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客观的心态,长期训练可以增进队友之间的友谊,促进大学生的合作意识,体育舞蹈是集音乐、舞蹈、艺术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可以更好地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大大提升沟通能力与集体荣誉感。
2、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舞蹈是表演性很强的体育运动项目,音乐可以控制细胞的兴奋,体育舞蹈的舞曲具有强烈的节奏性,可以有效地激发人们的情绪,体育舞蹈有些动作难度比较大,只有技术优秀的学生才能够完成,所以要求学员们刻苦训练,挖掘自身潜能与创新能力,不断进取,客服困难,在掌握动作要领之后学生会有成就感,体育舞蹈的训练可以有效地磨炼意志,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会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3、有助于学生定位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体育舞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团队的形式参加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我,为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心酸,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帮助学生准确地定位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体育舞蹈可以把比赛选手与欣赏观众紧密结合起来,大学校园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所,体育舞蹈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魅力,是展示独特校园文化的一面旗帜,丰富了大学校园生活。
4、加强学生艺术修养。
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对体育舞蹈的学习与训练,保持身体外形匀称,使身材更加健康优美,满足了人们对身材的要求,体育舞蹈中团体舞的训练要求有更加严谨的配合,通过队形的转变与优美音乐的结合,构造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供大家欣赏,同学们可以在情感上体验到美的享受,提高了学生的藝术修养与审美能力,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开阔视野,通过体育舞蹈的锻炼来陶冶情操,减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压力,有效地完善大学校园生活。
5、提高创新精神。
体育舞蹈对高校的创新精神有一定的影响,创新精神要勇于抛弃旧思想,创立新事物,在体育舞蹈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提出大胆的推测和设想,提高创新舞蹈动作的能力,随着体育舞蹈的普及和推广,竞争也日益激烈起来,对于体育舞蹈的技术与动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体育舞蹈参与者一定要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体育舞蹈的套路组合及技术来赢得观众的认可,随着体育舞蹈的规则与制度的完善,比赛的评定要求动作的流畅新颖,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所以,体育舞蹈在高校中发展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6、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大学生的精神与生活压力比较大,体育舞蹈在高校校园中展开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满足自我的精神满足,释放生活与学习的压力,体育舞蹈是体育文化的扩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礼仪气质,使学生的节奏感与表演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完善了学生的个性品质,保持学生向健康高雅的性格发展,树立了校园的整体形象,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结语。
体育舞蹈是我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体育项目,开展体育舞蹈专业的高校比较少,社会对体育舞蹈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体育舞蹈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体育舞蹈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于科学文化与健康素质有协调发展的作用,大学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发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输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三
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300多万平方公里,东西相隔5500公里,时差4个多小时,南北相距5500公里,跨越5个温度带,居世界第三。中国地大物博,自古以来便是各国眼中的宝地,上至夏商,下至今时,总是处于危机之中。无论何时,外国总是打着中国的主意。而今,中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自强不息,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有了相当高的抵御能力,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处于和平时代,相反我们应该警惕这潜在的危机,古人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注意我国周边环境形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领土方面,自新中国以来,先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朝鲜圆满地解决了边界问题,签定了新的边界条约,并划界立碑,但是我国仍与印度等国家有5000多公里边界尚未完全划定,争议地区16万多平方公里。与日本等海上邻国争议面积多达200多万平方公里。这些领土的争议是格局形势潜在的危机。目前我顾主要丢失的领土有韩国占有的几个礁岛,日本侵占东海气琉球群岛和钓鱼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周边各国的蠢蠢欲动,小动作纷纷。
在西方开始收敛的时候,中国周边的国家却活跃起来。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纷纷针对我国南海主权动作不断直接向中国发起挑战。其中菲律宾国会通过将中沙群岛的黄岩岛划为其国土,马来西亚总理登陆南沙群岛几处岛屿宣称拥有主权,其海军司令甚至宣称,如果发现中国渔船入侵,将被长期驻扎在那里的海军驱逐舰驱逐,越南则任命了一个管理西沙群岛的政府机构主席,一宣称对改道拥有主权。日本首相有不失时机的挑起钓鱼岛事件。这个时候中国的西方邻居印度也不甘示弱,居然大幅增兵藏南。对已经挫败强大西方势力的中国来说,解决这些国家的挑战不是问题,但奇怪的是,与高调回应西方相反的是,中国政府这次相当低调,对之冷眼旁观,不采取措施。
或许这种选择于中国来说对外界不失为一种对抗、一种有力的回击,但是在这个社会,尤其是西方,将忍让看着一种懦弱,一种无能。中国要想在世界永远占有一席之地,光靠忍让和中国传统的礼仪是不可能的,要让世界尤其是美国、欧盟等国家信服,就必须有霸气,因此对待这些对我国领土打着歪主意的小国家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拿出点威风和霸气。在这里绝不是以大欺小,而是维护自己正当的利益。中国这个大国如果连这点利益都不能争取,别人会以为我们好欺负,这实际上在无形中助长美国等国家的嚣张气焰。中国不能忍让。
周边环境形势在军事方面尤为紧张,总体来说东亚、东南亚、东盟、中亚、南亚地区对中国呈现包围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不愧为一流强国,拥有世界第一的扫雷能力和世界第二的防潜能力,军事费用世界第二。便面上日本与中国和睦相处,但实际上是表面上一套暗地里又是一套。其军事防御已由“固守北方”变为“防御西南”,此举意味着什么,我想不言而喻。在一则调查中显示,人们普遍认为对中国最为危险的国家即最容易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国家就是日本,而目前日本的种种举动也正应证着这一趋势。炙手可热的朝鲜核问题,也是一大热点,联合国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朝鲜核问题处理不得当势必引起朝、韩、美、日四国的军事冲突。由于当年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一旦四国的战争爆发,势必影响到美日韩与中国的关系,很有可能美日会趁机打击中国。因此我想在朝鲜核问题上,中国应该谨慎,考虑全面,在外交方面应尽可能的避免冲突,保持中立原则。
于此同时,印度也将中国列为潜在的威胁。印度兵力强大,海陆空在世界排名靠前,是中国有力外患之一,而且印度长期以来占领着藏南地区,态度强硬,轻言撤退是不可能的,为有武力。同时印度也将印度洋列为其势力范围,恶意炒作中国与印度洋各国正常的经济来往甚至借用马尔代夫的甘岛作为其空军基地,毫无掩饰的暴露出印度的野心。中国不得不防。
台湾问题是我们一直关心的问题。从明朝开始,就明确的规定台湾属于中国。从邓小平主席的“一国两制”到陈水扁的“台独”,我们看到的是台湾领导团队想方设法的对抗,视祖国各族人民于不顾,甚至请求美国的援助。中国曾今帮助马英九登上台湾领导人的位子,而曾将他口中的台湾回归如今已经烟消云散,大力购置军事防务,其动机之明,不言而喻,美国更是添油加醋。藏独也是中国头疼之事,“**”集团藏独的野心也迎合了美国的愿望。奥巴马白宫见**更是对中国政府公然的宣战。我们岂能坐视不管?中国政府不能忍让,应该快刀斩乱麻,将这些不法分子除之而后快。
对如今的中国来说,美国可能是我们最强大最具危险性的国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群,遍布世界各地。这些基地主要为美国收集情报资料,拥有先进的科技,最强大的军事武器,一旦战争爆发,可以迅速的调兵遣将,尤其在欧洲,能够迅速的调集兵力进攻中国边疆。而且2010年中美关系即将发生更加微妙的变化。如果美国挑起中国敏感的三大危机——贸易争端、对台军售、会见**,中国将应接不暇。
由此观来,中国周边环境局势确实岌岌可危,首先我们应当建立起忧患意识,加强军事和经济的发展,加强边疆尤其是西藏等地区的军事力量,防范于未然,加强渔歌国之间的军事、经济竞争,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同时和俄罗斯等同盟国搞好关系,共同御敌。其次,中国人民应该团结,和睦相处,万众一心。最后应该做好积极应战的准备,制定详细的应对策略和今后的发展计划及目标,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迨。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四
环境会计是在自然遭受破坏、生态严重恶化、经济发展的物质与环境基础受到巨大威胁的客观背景下,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依据会计发展环境的客观要求逐步建立起来的。现有的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经济的外部性理论、资源寿命周期理论、物质流转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为环境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构筑了不可或缺的平台。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不断加快,以传统理论为基础的环境会计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环境会计,新的环境会计呼唤新的理论基础。
一、现有环境会计理论基础及其贡献。
在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形成之前,劳动价值理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理论主张劳动创造价值,空气、水、天然森林等环境资源因其没有接纳人类劳动而不具有价值。资源无价、环境无价不但加速了对资源的索取,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导致环境资源无法纳入会计体系。正是由于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认识。环境资源价值理论主张按环境的效用性和稀缺性确定其价值,变环境无价为环境有价。这就为具有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环境因素的会计计量奠定了价值基础。
(二)经济的外部性理论。
经济的外部性是指某种物品或活动外溢到社会的、一定的成本或效益,而这些成本和效益却不能在决定该物品或活动的市场价值中得以反映。环境污染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它可使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基础受损。经济的外部性理论产生之前,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一般不需(至少不完全需要)负担环境污染所引起的费用和负效益。经济的外部性理论认为企业成本核算不仅应确认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支出,也应确认其造成的外部成本避免了应由企业负担的成本转移于社会,也避免企业因少负担成本而获得了超额收益,最终造成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不公平。外部环境成本必须纳入企业核算体系的主张,为企业环境会计的确认范畴进行了更加完善的诠释。
(三)资源寿命周期理论。
资源寿命周期主要是对地球资源从被人类采掘、提取开始,经过生产、加工、使用、回收以及废弃物处理等过程的系统描述。资源寿命周期理论产生之前,企业的会计核算往往截止于产品生产加工完毕。资源寿命周期理论认为会计的研究对象不应仅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封闭区间,而应扩展到资源提取、产品生产、商品使用及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处理等资源寿命周期的全过程。该理论突破了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周转,而将企业会计核算对象拓展到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整个资源寿命周期。
(四)物质流转理论。
物质流转理论主要阐述了物质流转各个环节、范围的影响变动程度的系统过程,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131。物质流转理论产生之前,企业的会计核算一般视企业为独立的生命体将其与外界自然环境割裂。物质流转理论认为环境与企业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会计核算应从环境资源在企业经营活动作用下的整个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及补偿问题,不仅要考虑人类劳动消耗的补偿,还要充分考虑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源的消耗与补偿,以完成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环境系统在结构、功能上的动态平衡,保持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正常循环。
(五)社会责任理论考虑经济责任,而无视其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企业不仅是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组织,企业在为所有者谋求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职工、消费者、政府和社会的利益。明确了企业的社会属性,就要求企业履行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正确核算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使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价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减轻并消除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能耗,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之前,企业的会计核算经常是只顾及当代人需要,而很少顾及甚至不顾及后代人需要14。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站在代际平衡的基础上,考虑其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会计核算,计量、反映和控制相关的环境资源,突出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的会计目标。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了企业在发展中对环境的重视,革新了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理念。
二、现有环境会计理论基础的局限性。
上述环境会计理论基础有效地解决了环境的价值、生产成本的完整性、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正常循环、企业社会角色定位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等问题,为环境会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背景下,这些理论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现有理论基础的核心是补偿,包括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这种补偿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成本为上限。若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以这些理论作为基础,则只能维持环境的简单再生产,无法实现环境的扩大再生产;只能维持目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状态,保证不继续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也就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不和谐向和谐的方向转变,而这并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第二,现有理论基础强调的是物质,即强调优化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物质因素,缺乏人文关怀,对人文因素考虑很少。换而言之,就是未全面考虑生产者本身的需求,因而无法满足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无法实现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第三,现有理论基础的前提是人与自然的必然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人类的`发展未必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人类可以通过合理利用环境资源,获得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双赢。
第四,现有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环境问题,无法系统全面地解决环境会计面临的所有问题15。如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只解决了环境资源的价值问题,经济的外部性理论只着眼于解决外部成本的内部化问题等。这些理论只考虑作为系统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应如何解决,并没有将环境会计体系作为一个系统,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整个系统应当怎样整合、协同才能达到最优的发展。
总之,这些产生于工业文明时代的理论基础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因其固有的局限性,难以为建立一整套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三、环境会计和谐理论。
(一)构筑环境会计和谐理论基础的必然性。
环境会计理论是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环境会计的“实践概括”而成的“有系统的结论”。由于环境会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发展,有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就必然要求什么样的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因此,环境会计理论的生命力,必然建立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之中。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当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3.3万t,so2排放量2468.1万t,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75767万t;197条河流的407个断面中,w级和低于w级水质的断面比例为50.1%。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在三级和低于三级标准的占39.5%。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环境恶化和生态退化状况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如果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继续停留在维持环境简单再生产、忽视人文关怀、不按和谐社会要求进行系统整合的状况下,根本无法满足当今环境改善和环境会计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树立能满足现在和今后较长时期实现环境的扩大再生产需要,与建立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的环境会计理论基础。
(二)环境会计和谐理论的基本内涵。
和谐社会理论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撑,更为构建新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提供了全新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和谐社会理论指导下,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应该充分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方面的和谐,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全面发展。既要考虑资源的稀缺性、能量的正常流转和环境的承载力,从生产力角度对环境资源进行必要的补偿和调整,又要注意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考量经济的外部性,从生产关系角度对个人、企业这些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使之趋于和谐,更要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系统解决问题,促进全面和谐,实现全面发展。
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方面的和谐,仅实现环境的简单再生产是不够的,还要实现环境的扩大再生产,因为原地踏步不是和谐的本质,和谐是发展的和谐,是进步的和谐。所以,环境会计对环境的补偿不能简单地以耗费或损害为上限,而应以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方面的和谐为标准。这一标准往往高于为维持环境简单再生产进行补偿的标准,高出部分体现了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义务。此外,以和谐社会理论为支撑的环境会计,还要注意体现人文关怀,促使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生产行为有助于维护和发展员工以及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有助于整个社会建立更和谐的生产关系。
(三)环境会计和谐理论的计量模型。
环境成本是环境会计中最基本的内容,根据以上论述,可以将符合和谐理论的环境成本计量模型概括如下:
环境成本二环境补偿基金十环境发展基金二环境补偿基金十环境补偿基金x和谐发展系数=环境补偿基金+(环境扩大再生产基金+职工环境权益发展基金)二环境补偿基金+环境补偿基金x(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职工环境权益发展系数)。
和谐发展系数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在该经济发展速度下环境的承载能力加以确定。实践中,一是由国家有关权威部门根据不同类型的环境资源统一确定不同的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以税收的方式提取全社会环境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由国家统筹进行环境的扩大再生产;二是由国家有关权威部门根据利用环境资源对职工和周边社区的环境权益影响程度不同,确定职工环境权益发展系数,由企业提取用于改善职工环境权益、促进员工身心健康、提升企业环境形象的专项基金。核算中,企业将依据这两个系数计算环境成本归入生产成本,从企业会计核算层面实现全社会环境的扩大再生产和企业职工环境权益保障要求。国家统一确定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时,可遵循以下原则:利用可再生环境资源,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可以定低一些;利用不可再生、但已有较好替代品的环境资源,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可以定高一些;利用不可再生、尚无较好替代品的环境资源,环境扩大再生产系数要定得更高一些。国家统一确定职工环境权益发展系数时,对职工和周边社区的环境权益有较大损害的,职工环境权益发展系数确定得大些,反之亦然。
(四)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理念。
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往往是围绕边际生产成本展开的,决策中一般不顾及企业生产经营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环境会计和谐理论下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理念则大为不同。它需要以和谐理论为前提,在区分生产成本、社会总成本、和谐发展成本的基础上,围绕边际和谐发展成本进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
在此,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例,分析以和谐理论为基础的环境会计是如何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相一致。如图1所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为dc,边际收益曲线为mr。由于外部成本的存在,企业社会总成本大于实际生产成本,和谐发展成本又大于企业社会总成本,表现在图1中边际生产成本曲线mpc处于边际社会总成本曲线msc之下,边际社会总成本曲线msc处于边际和谐发展成决定产量和价格,想使利润最大化,必须使mr=mpc此时的需求量为q、价格为pi?’当企业以边际社会总成本为依据来决定需求量与价格时,想使利润最大化,必须使mr=msc,这时的需求量为q1,价格为p1;当企业以边际和谐发展成本为依据来决定需求量与价格时,想使利润最大化,必须使mr=mhc,此时的需求量为0,价格为p3。这样,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p1p2,q3。
由于边际生产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总成本,企业以边际生产成本为依据来决定产量和价格,就会使企业产品的价格比按照边际社会总成本确定的价格低,因而可能刺激消费者购买该产品,扩大了需求量,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它是以大量外部成本由社会负担为代价的。如果以边际社会总成本为依据来决定产量和价格,则可以消除上述的外部不经济的影响,但只能实现环境的简单再生产。如果以边际和谐发展成本为依据来决定产量和价格,则不仅可以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而且还可以在环境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的扩大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实现发展的和谐、进步的和谐。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五
1.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与指标。
现代城市环境的整体规划建设与核心设计理念务必体现“整体、持续、协调、循环、节能、绿色、再生”的指导原则,通过将绿色生态观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和谐与完善,进一步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人们整体居住环境质量与住宅区自然复合系统趋向稳定、平衡、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要想全面实现城市环境的生态化规划设计,首先要对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理念进行革新,在遵循生态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
2.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的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应使绿化指标、地面保水指标、节水指标、节能指标、二氧化碳与废物减量指标、污水垃圾处理指标、绿色交通指标等各项指标符合生态规划标准。绿化指标是生态规划建设的一项关键性标准体系,必须使住宅环境内绿地率达到60%以上;应采用具有渗水保水能力的高效建筑基地施工材料,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以确保雨水及时排出与科学合理渗透,适当减少混凝土覆盖面积;通过完善净水系统与节水系统,强化城市水资源设计,利用省水器与新型水资源对雨水、生活废水污水进行科学处理与循环再利用,确保饮用水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开通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建筑材料的使用应以减少二氧化碳排量为关键指标,装修内饰应体现节能绿化环保风格;设计雨水与生活排放污水分流管理系统,突出可持续利用原则;倡导绿色交通工具的普及与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此外,城市住宅在经济生态设计规划方面,应突出低能耗的绿色消费观理念,提倡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为主的能源利用模式,鼓励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推动绿色科技生产的发展与普及。
二、中职美术教育背景下生态理念艺术设计方案。
1.绿色生态的人性化美感设计理念。
设计师要充分结合现代化建筑学基本原理、生态理念价值观、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新技术营造适宜的生态居住环境,对能够影响到城市生态平衡与美感的各种环境因素、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进行统一协调与统筹规划设计,使其和谐共融、统一共生,有序而持续地发展。在城市住宅布局整体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对环境空间的生态环境进行充分合理设计,依据南北朝向、最大向阳与通风程度对住宅区进行规划,留出科学合理的通风道口与生态绿色走廊;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建筑单体、群体的朝阳区与阴影区,使居民可最大限度地享受阳光;应以城市空余地面为基准,强化区内景观园林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内外自然山水环境,使之相互统一和谐,通过远山借景、引水入市等方式美化生态景观;保持动植物种类的多样化,为之创建和谐生存环境;扩展区内园林树木种植面积,加强生态气候调节能力,以提升居民生活适宜感与健康指数。为此,可通过科学统筹规划绿地、建筑与景观,形成通透深远富有层次感的景观空间;通过以曲代直的形态布局,美化建筑形态与园林分布空间。
2.积极开发自然可再生资源。
创建绿色生态城市要与我国人均资源紧缺这一现状相结合,通过积极扩展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节约有限土地资源与能效资源,充分运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代替污染严重的煤炭能源,推广可再生资源性强,具有降温、保温、隔热性能的家居建筑设计,以达到保护与节约资源的目的.。在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上,通过将生活垃圾废物回收再利用,推广沼气的使用普及,利用新能源节约技术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对住宅建筑形体与空间形体进行革新。
3.生态资源的和谐统一性。
我国一些城市的环境规划设计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管理与设计,仅仅是程序化的先建楼后造景,未能充分利用空余土地资源,人工园林景点过于单调古板,未能从生态环境资源根本主旨出发,这种逆自然、影响美感视觉的设计方案不仅不利于生态气候的循环,还对管理费用造成了浪费。因此,应统筹设计植被、生物、动物与人之间的各种生态关系,使各种因素达到和谐统一、共荣共生、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植被绿色涵养功能、树木化学降污功能与自然水多样性等功能进行规划设计,以此全面提升城市美化环境标准与居民健康满意指数。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六
乡村治理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意识日益向农村扩展,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受到冲击并发生转型。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意味着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j村位于广西中部农业区,是典型广西的农村。改革幵放30多年来,j村经济结构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集体经济的功能被后来兴起的个体农业经济所消解;近几年来j村传统但较为单一的农业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的农业结构,这种转变对j村村庄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在农村社会转型期当中,在市场经济和市场意识日益向农村扩展的情况下,及农村传统农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乡村治理如何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如何才能实现乡村治理的转型?本文以广西j村为例,以农村社会转型期为背景,分析多元农业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问题。
二、多元农业经济:结构与特征。
(一)多元个体农业经济结构。
1、多元个体农业经济概况。
j村多元的农业经济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及其产量两方面。村全村播种农作物面积共12462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为2717亩,产量896.4吨(早、晚稻总量);甘蔗共播种面积3602亩,产量15008吨;蔬菜种植面积4468亩,产量2904.2吨;马蹄种植面积1025亩,产量3300吨;桑叶种植面积为1849亩,蚕茧产量为252吨。水稻、甘蔗、蔬菜、马蹄以及桑叶的种植面积分別占总面积的18.87%、25.01%、3h03%、7.13%、14.84%,在作物产量上各占总产量的3.94%、65.89%、12.75%、14.49%、1.11%。因此,无论是在种植面积还是在农作物产量上,这五种农产品所占比重都远远大于其他农产品,成为j村农业经济的五大主导产业。
2、五大主导农业产业。
在水稻种植方面,水稻为j村传统农作物。马蹄引进到j村农作物种植行列之前,水稻即为j村稻田种植的主要作物并且一年种植两稻。而j村水稻种植所承担的功能是保证村民粮食自给,其市场化程度较低。
在甘蔗产业方面,其市场化率几乎接近100%,除了自家留做蔗种,农户所产的甘蔗均出售,它所承担的是一种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功能。根据政府的相关政策,政府一般会以一个糖厂为中心,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一个“蔗区”,该“蔗区”内的农民所产的甘蔗必须出售给“蔗区”内唯一的糖厂,价格也由省级政府统一制定,农民的自主权很小。此外,农民砍甘蔗也需要到糖厂申请所谓的“生产证'并按照“生产证”所要求的时间和数量砍好甘蔗,再由糖厂派车辆将甘蔗运往糖厂。目前,j村属于n糖厂蔗区,所产之甘蔗只能运往该糖厂。这实际上是一种“群众自愿生产、政府强制收购”的模式,农民无法自主选择,失去价格博弈的权利。
在马蹄产业方面j村马蹄产业是在最近两三年间发展起来的,最初由邓家电率先幵始种植,其后才慢慢推广到整个行政村而在马蹄收获季节,外地的收购商一般都会到j村进行收购,但外地的收购商一般都会与当地的经纪人进行合作,形成“外地收购商+本地经纪人”的模式。在马蹄的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中,农民的自主性较强,整个市场基本上没有受到行政力量的影响。而在j村村庄经济生活中马蹄所承担的主要功能是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在桑蚕养殖方面,养蚕是j村的一个传统产业。一般而言,养蝉所需之桑叶都由村民自己种植,而蚕茧幼虫一般要到市场上去购买。蚕茧成熟后一般会卖给当地的纺织公司。据村民介绍,当地政府在蚕茧生产季节,?般会尽其全力以阻止外地收购商进入当地市场而压低价格,维持其垄断利润。j村的桑蚕养殖是受到政府干扰的产业,它所承担的功能也在于增加村民收入。
在蔬菜产业方面,除了县城的蔬菜市场外,主要面向的是外地市场在蔬菜成熟时节,外地的收购商到村里进厅收购,同时,也有部分蔬菜用于自给,但其市场化程度较粮食产业更高。据村民介绍,20受到全国蔬菜市场低迷期的影响,j村蔬菜种植户特别是辣椒种植户受到严重冲击,价格较之往年大幅下降,甚至出现农户不愿采摘成熟辣椒的状况。
(二)低层次的农民合作组织。
j村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的程度仍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状态。目前j村仅有邓家屯?个自然屯存在着正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一一邓家抽水站协会,它主要负责邓家屯全自然电的生产生活用水供应,每到生产用水高峰期,村民们都会组织起来统一抽水并将其引到稻田或者其他耕地中。该抽水站协会并没有拓展其他的功能和业务,合作的层次较低。此外,在甘蔗行业j村也存在着初级的低层次的砍甘蔗的合作小组,以15户j村农户为例,杨某、韦某、韦某某等户自愿组成一个砍甘蔗的互助组,每户出两个劳动力。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只要互助组内的任意一户需要砍甘蔗,其他户都会去帮忙。每一个榨季结束,互助组内都会进行结箅。据杨连秋主任介绍,她一户两个劳动力去年参加互助组,一个榨季下来只赚了28炔钱而她家砍甘蔗的人力支出则杲以劳动力补存在。
三、多元农业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问题与困境。
(―)市场化背景下多元个体农业经济的出现,使村庄集体经济功能逐步弱化。
集体经济是村庄治理的经济基础,它的缺失会使村庄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而对村庄治理产生消极影响。目前,j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仍然较为单一,主要是靠分包土地经营权收取租金的模式,此外,每年从国家那里得到约8000元的补偿款。在村庄财务收支上,j村所掌握的经济资源极少,年j村村庄收入仅为9.3万元,而村庄支出为6.3万元,其中管理费用支出高达5.1元。
j村集体经济的缺失,对村庄治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村庄公共事务的实施需要必要的经济资源.而j村2010年的集体收入不足10万元,难以维持整个村庄公共事务的?本运转.这就影响到村庄公共事务的实施,进而影响到村干部在村庄治理当中的威信,最终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同时,村庄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一方面是集体经济对个体的束缚瓦解,另一方面也造成集体与个体纽带的缺失,导致集体对个体的凝聚力下降。此外,在村庄自主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村庄公共事务的幵展只能依赖于各级政府的补助,这就为各级政府介入村庄自治事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这个过程当中村芘治理权又进一步被削弱了。
而j村集体经济功能的弱化正是因为个体农业经济的兴起。上世纪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j村将集体用地都分到原子化的农户手中,由农户自主经营,这导致了集体经济的缺失,“在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内部,家庭分散经营层与集体统一经营层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家庭分散经营层的绝对强势和集体统一经营层的弱化。在集体经济缺失之后,村庄治理所需要的经济资源只能通过村民集资或者各级政府拨款的方式来筹集。由于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存在,即村民可以选择“搭便车”的方式坐享其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村民集资的方式大打折扣;政府拨款对农村进行扶持,也为政府介入村庄公共事务提供了操作空间。
(二)村民个体对经济利益的偏好,造成了村庄政治参与动力的不足。
公民政治参与的愿望和意识也随着公民个人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公民的经济状况在一般情况下对公民的政治参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而言,收入水平越高,政治参与的意识和意向也就越强;而收入水平较低,则公民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如何改善自己的收入状况。“生存理性”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经济理性”成为主流的偏好。在这种转型期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意识向j村经济生活领域扩展以及j村村民生活不富裕的状况,使得追求经济利益、改善收入状况成为j村村民的主要偏好(群体偏好)。这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个体偏好充分体现在j村五大农业产业的结构当中。这五大产业所承担的功能各有不同:水稻所承担的功能在于保障粮食自给,保证基本生存及减少这方面的支出;廿蔗、马蹄、桑蚕等所承担的是增加收入以提高生活水平的功能;而蔬菜产业在承担蔬菜自给的功能的同时,也承担着增加村民收入的功能。这五大产业所承担的功能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市场化程度的高低,这两者呈现出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见表1)。换而言之,在这种扩展型经济需求的特定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展,农业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个体的经济利益偏好也成为主流。
而偏好作为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是具有传导功能的。某个领域内的偏好可以传导到另一个领域内的偏好,对其他领域内的偏好产生重要影响。j村村民个体这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群体偏好扩展到了政治生活领域,对村庄政治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追求经济利益、改善收入状况占据了j村村民主要精力,再加上多元经济所面临的多元风险和多元的市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村民的政治注意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精力,使得j村村民呈现出一种政治冷漠的现象根据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参与村民会议的人数仅为5人,占33%,没有参加的为4人,认为没有召开村民会议的有6人,后两项比例高达达67%;而在村民会议上提出过意见的仅有1人,没有提出意见的高达11人,比率高达91.67%;对村务、财务以及政务监督过的仅为2人,选择“没有”的多达13人,比率多达86.67%。这种政治冷漠的现象不利于村庄公共事务决策的民主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j村村委会的民意s础,损坏村委会的合法性与公信力。
(三)村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的分离,弱化了村庄政治精英的权威。
在基层社会,除了在政治领域内的'传统的政治精英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领域内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经济精英,“农村经济精英就是在农村中先富起来,并对当地乡村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人”121,在村庄治理当中发挥重要作用。就j村市场化率较高的马蹄、甘蔗、桑蚕产业而言,村庄政治精英大多以村民个体的身份参与或者根本不参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马蹄产业为例,村干部除了到省会的农业科学研究所去预定优良的品种以及组织几次流于形式的马蹄种植的培训之外,并没有更多的参与进来。在具体的市场行情、市场价格信息提供等方面均没有参与进来,农产品的收购环节也是如此。在马蹄收获季节,外地的收购商一般都会到j村进行收购,但外地的收购商一般都会与当地的经纪人进行合作,形成“外地收购商+本地经纪人”的模式,而j村每个自然屯一般而言都会有一到两名经纪人,负责与外地收购联系并负责事先收购本自然屯所产之马蹄据笔者调査,在j村桥头自然屯.该自然屯马蹄收购的经纪人是黄某,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村民,而非村干部。而该自然屯的村干部杨某并没有参与整个的收购过程,她更多时间忙于自己地里的活以及乡镇政府安排的任务和村委的事务。
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尚未结合,使得村民在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面对不同的村庄精英,分散了政治精英的重要性,对村庄公共事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在村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以及在村民政治参与度低并显示出一种政治冷漠的情况下,村民更多的是追求收入水平的提高,这就导致村民更多的依赖于经济精英,这也进一步降低了政治精英在整个村庄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而村庄政治精英权威遭到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村庄尚未建立一种新兴经济精英的吸纳机制,使经济精英转化为政治精英的渠道不畅通,使得经济精英影响领域局限在经济领域而难以向政治领域扩展。
农民之间合作的组织化,可以提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改变农民个体原了?化天生的缺陷,提高农民利益表达的能力,改变农民在面对市场时的弱势地位,“它带领入社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护并获取经济利益,合法、理性地向政府部门表达政治和社会利益诉求,实现各种利益的合法化、最大化”|而农民组织的建立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途径之一,它能为农民实际参与村庄经济生活和村庄政治生活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能为村民提供一种协同合作的机制,培养村民之间的合作意识。
在j村,农民合作组织明显的特征在于村民进行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劳动力的不足。也正是为了解决村庄劳动力的不足,低级的农民合作形式开始出现。然而.这种合作组织的存在往往是临时性的,随时都可以解散,很难长久。也就是说,j村农民合作层次和合作水平仍然停留在?种低层次的状态当中,采取的是一种原子化的合作方式,仅仅在小圈子内部进行,并没有上升到村庄集体层面的合作,也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化的合作方式,不利于村民参与更大范围内的村庄公共事务的意识的形成,进而导致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不强,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村庄的治理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村民冷漠的政治参与态度也表明,j村村民宁愿参与认同和协作可以随时消失的初级合作组织,而不愿意过问村庄公共事务,不认可长久存在的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这实际上也说明了村民的认同仅仅局限在小圈子内部,并没有形成对村庄整体的认同。
(五)多元治理中心的出现,冲击了村庄传统内生型的秩序。
“乡村治理中各参与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在权力配置上必然产生严重分歧,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博弈,力争扩展自身权力范is,从而形成了乡村治理中的博弈格局与路径轨迹。”w改革开放30年来,随之上层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基层农村政治经济体制也随着发生变化。就j村而言,政治经济体制也先后发生了数次较大的变化。在人民公社时期,原来j村生产大队的村庄组织模式,管理着政治、社会和经济事务,采取的是一种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权力高度集中,行政的力量决定一切。
此时,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身份重合,在村庄治理当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乡政村治基层治理模式确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村庄治理体制逐渐从村庄经济领域退出,村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幵始出现分离,但是由于j村经济领域市场化程度仍然比较低.经济精英尚未形成.面,在资源吸取型的体制下,行政力量对村庄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农业税费的收取上,此时行政的力量通过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对村庄经济领域进行千预和控制。在后税费时代,随着国家控制方式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使村庄政治精英失去了传统的地位,多中心治理的体制开始形成。在政治领域,传统的政治精英仍然占据着主导的作用,但是由于村民个体经济利益的偏好,出现一种政治冷漠现象,使得村庄政治参与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政治精英的权威;另一方面,随着市场意识向村庄经济领域扩展,村庄出现了新兴的经济精英,在村庄经济领域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此外,村庄外部的经济精英也开始对村丨主经济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外来收购农产品的客商为村民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而他们所提供的市场信总、市场行情等对村民农作物种植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行政力量仍然对村庄政治和经济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政治领域,行政的力量对村庄选举仍然保持着很强的控制力,进而保持着对村庄政治精英的控制,确保国家的政策得到顺利的实施;而国家对农村的治理方式由资源吸取型向资源给予型转变,再加上j村集体经济的缺失,使村庄失去了抵御行政利用经济资源对村庄控制的能力。这些都使行政力量对村庄自治秩序造成冲击。在经济领域,行政力量对村庄经济生活的干预,取代了市场,影响村民与市场之间的分配关系。
而行政力量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对j村村庄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种负面的作用,影响村庄公共事务内生型的经济基础。
四、小结与思考。
综合上述,在社会转型期当中,j村在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分化过程中,集体经济的功能被消解,多元个体农业经济兴起,对j村村庄治理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在经济分化过程当中,村庄公共事务的治理趋于落后。从j村个案中可以看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农村转型期当中乡村治理所出现的问题。
第一,建立一种新兴精英的吸纳机制,将新兴的精英纳入到村庄治理的制度当中来。在社会转型期,会出现一些新兴的领域并伴随着该领域内新兴精英的出现,新出现的领域往往会对村庄治理产生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此时将新兴精英纳入村庄治理的制度当中来可以缓解传统治理体制的不足。
第二,正确处理好政府(行政)、社会(自治)、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扩展型经济需求的特定时期,经济生活在村民日常生活当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行政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应当将重心置于扶持村民经济生活之上,而不是干预或独立于村民经济生活之外第三.逮立新型的个体与传统的以土地为载体的集体和个体之间维系的纽带瓦解,降低了集体对个体的凝聚力,使个体对集体事务产生冷漠感,因此,应当建立一种新型的个体和集体的联系机制。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七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时期,中国农村体育正在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和体育文化生活的欲求愈来愈高。因此,我国农村体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快缩小城乡差别,普及群众性的农村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日益丰富农民体育文化生活。
3.1各级政府应重视体育工作。
在农村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于推动农村群众文化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应把农村体育工作计划自觉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中,经常研究农村社会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对面临的实际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健全各级文化体育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农村体育工作计划和工作内容,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工作计划和工作内容:各县、镇要设立专门分管文体工作的领导,各行政村设立体育工作站,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体育指导员。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各级政府在财政上对农村体育事业要予以保障,要确保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使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有去处,以此促进农村人口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使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内在需求。
3.2体育工作管理人员要了解农村体育的特点。
我国农村体育活动受传统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等影响较大,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体育工作管理人员,要对农村体育工作的特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不能盲目开展工作。我国农村体育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先,我国农村体育活动项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形式的灵活性。自从改革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使农村地区体育需求发生了变化。农村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3.3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实现城乡、区域均衡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城乡、区域平衡发展。农村体育工作坚持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和促进,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城市体育的“示范作用”,积极鼓励城市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农村体育建设,协调城市与农村以及不同区域之间体育的全面进步,让城市和农村居民共享体育事业发展成果。在农村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引领下,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既要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又要抓住农村体育的主要工作,事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重点突破。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八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前几十年我国村庄环境是随着经济增长而大幅度降低的,而人文素质也因为村庄环境的不断破坏而随之降低.前几十年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对于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渴望的,因此各地村镇政府大量引进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企业,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今天,人们开始反思,只有全民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才能够更高效的解决目前存在的村庄环境问题,笔者经过思考,认为多元的参与主要是政府,也就是行政主体,第二个就是当地村民,或者说一切对村庄环境有影响或会被影响的群体,第三个主体就是在农村或者农村周边会对农村环境造成影响的企业.
4.2.1完善行政主体的职能整合,提高效率本文所谁说的行政主体主要是指政府等相关单位.调研发现,部分部门职能不够明确,而且在一些措施方面表现出互相推诿的现象,所以,笔者认为政府职能要想真正的高效发挥作用就一定要进行职能整合,将分管同一问题的部门整合到一起,调整组织内部结构,高效的为群众服务.另外各个地区分管环境工作的部门大相径庭,因此各地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有的注重开发,有的注重保护,不过正是这样才有了差异的存在.但对于环境保护这一方面,职能整合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我国村庄环境急需改善的今天,高效才能带来更大的便捷,那么,笔者认为职能整合是最好的出路.
4.2.2强化行政调控,落实涉农企业环保责任针对企业实施行政调控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对企业的引导,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对于企业的监督.具体做法可以对企业的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做一个科学的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公开透明的展示给公众.在经济圈中,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从农民的土地中获取生产资源,又在利益提升的过程当中破坏者资源,因此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列当中.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政府要强化行政调控,对企业做出详细明确的引导,并对其奖惩及限度做出明确的规定,直至企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村庄环境保护的队伍当中.
4.2.3构建绿色经济模式,实施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政府可以有倾向性的选择可以进入农村的企业,随着村庄环境的恶化,各地区对于企业的加入也开始有所限制,而一些聪明的企业则会在村庄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发现绿色商机,综合调查的结果,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一种绿色的模式来吸引消费者,如全天候监控无毒无害的绿色蔬菜,或者是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的同时,又有效的对村庄环境进行了保护.
4.2.4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文环境与村庄环境协同发展人类的精神与灵魂是人类能够长久生存的一个重要原因,精神文明有助于村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调研了解到几项特别的做法,一是特色文化墙建设,把农村墙壁作为宣传先进文化和环境保护的有效载体,以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图画、谚语等为主要内容,用墙体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引导广大村民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农村环境,共同构建环保新农村,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二是是该县部分村庄各家各户门前安置星星牌,以村民互评,村委会投票为每个家庭进行打分,从正面激励了村民保护村庄环境.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九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作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城镇化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改变了我国的城乡结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城镇化的发展也引发了很多的问题,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环境问题。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国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有了健康的环境,才会有好的人居环境、工作环境,这才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镇化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对落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主要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这些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虽然能够快速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消耗的'大量的资源,还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此,我国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我国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大对科技研究领域的投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依靠科学技术对传统的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出和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三,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第四,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我国在实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城镇化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完成的。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必须遵循相关的规律,切忌不可单纯的以造城为目的,盲目的进行城镇化,应该走一条新型的城镇化建设道路,在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这个大目标的同时,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建设宜居型城镇,协调城乡土地开发、工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之间的关系。各地方政府在实施城镇化建设之前,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制定严格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并认真落实;重视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发展,并将其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抓起来;要针对新型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专项规划,如节能规划、水资源节约规划、再生资源回收计划等,确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环保目标和工作重点,协调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在城镇这个生态环境系统中,人是主体,人不仅能够设计和建设城镇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城镇的生态环境实施管理,因此,人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城镇的生态环境。但是由于很多城镇的居民、设计者、管理者等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引发很多的环境问题。为此,各地方政府应该利用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体,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让新型城镇的居民以及管理者等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保护城镇的生态环境;当地的社会团体、主要文化部门也可以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开展专门的宣传活动,普及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方针、政策,以及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督促城镇内企业和个人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破坏环境问题的产生;结合当地的资源开发形式,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增强人们循环经济的认识,推动循环经济在新型城镇中的发展。
四、加快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建设和完善生态环境制度体系,这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应该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纳入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规制和管理,并针对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体系,构建新的制度框架,强化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同时要以新的生态环境制度为依据对新型城镇内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约束,如有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破坏生态环境的,应该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与一定的处罚;对于新型城镇周边的环境情况,要进行定期监察和数据收集,尤其是饮用水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并将取得的环境质量数据信息定期向公众发布,让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城镇的环境状况,督促城镇居民、企业等保护好周边的环境;以生态环境制度体系为依据,提高城镇企业的准入标准,并对辖区内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进行整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最大限度的协调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作者:王宏黄月红黄美玲单位:临安市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路日亮.试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1).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地区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在外部因素中,台海问题,南海争端,中印边界争端,朝鲜半岛问题等,一直都是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其中,美国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近两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周边的国际形势。本次论文我就对中国的周边地区形势进行简要分析。
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文化类型多元化存在,民族宗教问题异常突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在我国周边地区,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0个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既有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日本和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有贫穷落后的老挝、蒙古、孟加拉国、阿富汗等,经济发展差距很大。民族和宗教问题上的冲突激烈,因民族和宗教问题引发的地区性恐怖事件时有发生。此外,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上,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民主共和制国家和君主立宪制国家,还有宗教神权国家,佛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等世界上几大文明体系都能在这个‘地区找到很多的支持者和信奉人群。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主要针对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和军事力量,以此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之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潜在对手。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强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加强中国安全的国际举措。
1、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睦邻外交。
2、积极开展首脑外交。
3、积极开展经济合作和经济援助。
4、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增强军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5、积极利用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经济一体化和多边安全协商机制。
从以上对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中国最能发挥影响力的地区。运筹和团结周边国家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方式。
(一)坚定不移专注自身发展。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阶段性负面变化有其必然性,这是每个崛起大国在与周边国家关系互动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阶段。这种阶段性负面变化因崛起大国的实力上升至特定阶段而出现,也必然会因为崛起大国实力上升超过一定阶段而化解。中国与周边国家实力对比就是这个阶段的重要标志。未来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期将更多依靠中国自身实力去争取和维护。因此,处理周边国际事务的首要源头来自于中国自身而非运筹国际力量。中国应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指引下,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推动实现好“十二五”规划,不断提升中国自身实力和国际地位。
(二)加强中国与周边的经济合作。
地缘经济影响力是中国外交在周边最为突出的实力,要从发挥整个地区经济潜力,促进亚洲共同发展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从简单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设计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进程,切实增强中国影响力。要做一篇“大文章”,在实现亚洲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大发展架构,扩大中国对周边发展的掌控力和影响力。
首先要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这是实现亚洲地区大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中国便于输出的优势产业,其连带经济、政治乃至战略效益要远远大于承建互联互通项目本身的效益。因此,要放眼长远,以政府援助、优惠贷款、民间融资、资源抵押等各种方式大力推进互联互通建设,推动相关国家采用符合中方要求的标准规则,为便利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要精心设计大项目,打造龙头产业、核心企业。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必须发挥整体潜力,形成国际竞争力,实现整体效益,而不能简单地叠加。因此,要加大科技含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发挥各国比较优势,聚拢亚洲地区能源、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打造能够体现亚洲优势和竞争力的、以核心企业带动的龙头产业,实现亚洲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三,要加大对周边的援助力度。对周边中小国家,要从战略高度进行扶持,尤其是要授人以渔,把经济援助与对象国的发展意愿和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有限的经济援助调动对象国发展积极性,撬动周边共同发展。
(三)处理好中国与大国在周边的互动,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各大国在周边与中国形成良性互动,尤其是推动中美在亚太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与各大国构建以尊重为前提,以合作为途径,以共赢为目标的新型大国关系。
(四)构建周边立体式外交格局。
各国内政外交界限模糊化使得传统政府外交已经不足以实现日益复杂多样的外交目标。深化国家、政党、社会、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加深各国人民相互理解,拉紧彼此心理距离,化解相互误解疑虑,营造友好合作气氛的重要环节。因此中国外交不但需要政府外交的引领,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构建政府外交、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等优势互补、有效配合的多层次对外工作格局。尤其是要发挥政党外交面向周边各国政党及其党员,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交往的特点,密切中国共产党与周边国家政党在战略政策制定、政党优势发挥、进行党的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等治国理政经验方面的交流互鉴,服务于国家政策战略制定和国家总体外交。
(五)推进周边机制建设。
周边地区机制性“安全阀”缺失是中国周边形势阶段性恶化的重要原因。随着亚洲各国关系日益密切,各种矛盾和摩擦将同步上升,并将长期存在下去。而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周边各国对中国期望也在上升,期待中国提供更多地区性公共产品。中国应该下大气力推进周边经济合作机制建设。与此同时,推动完善现有的次区域联合巡逻等机制,探索周边安全机制建设新途径,补齐地区机制安全短板,减少战略误判,管控并适时解决矛盾和争端,敢于、乐于并善于提供安全类公共产品,树立中国在周边安全领域内负责任大国形象,影响地区安全合作走向。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一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但是在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城镇化模式转型已经刻不容缓,新型城镇化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做好科学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城镇化的质量,注意保护耕地和环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1、城镇化既要有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又要有每个城镇的具体规划。新型城镇化既要按照“十二五”规划中“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大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对城镇化的布局进行总体规划,做到东、中、西,大、中、小协调发展。具体到每个城镇,又要结合本地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文条件,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精做细自己的城镇化方案,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出现千城一貌的局面。同时,城镇规划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权威性、连续性和衔接性,规划一旦形成,除按程序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外,不可来回变动。
2、提高新兴城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现在新兴城镇、特别是农村整建制转居以后,承担具体管理职能的往往是原来的乡镇政府及原来的村委会,但由于乡镇政府权限有限,及缺乏管理城镇的经验,往往造成新兴城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在现行体制下,乡镇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统一,乡镇财政处于财政压力的终端,受到县级财政的种种约束,但作为地方基层政府的乡镇,往往成了城镇化的最终执行者和建成后的管理者,处于诸多矛盾的风口浪尖之上。所以改革财政制度,赋予乡镇更多的自主权,更能发挥乡镇熟悉本地情况的优势,妥善处理城镇化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城镇化的进程更加顺畅。
3、控制非农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保护粮食安全。
我国13亿人口,依靠国际市场无法保障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只能立足于国内粮食生产,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能破。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茅于轼认为18亿亩的红线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但笔者认为18亿亩的红线不能破,一旦突破,各地政府定会竞相掀起新一轮的“圈地”高潮,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为保持耕地面积不再减少,各级政府要把控制耕地总量和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为土地规划的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城市建成区内部用地结构的合理化和集约利用度的提高,节约土地资源。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非农建设用地的审批办法,加快存量土地的市场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新型城镇化要注重生态建设。
4、新型城镇化要全面提升城镇生态文明水平。在新型城镇化中。
必须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
经济等绿色经济模式。积极强化节能减排,注重从源头上降低能耗、防治污染,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完善新兴城镇生态基础设施,采用集中供暖,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推广使用清洁交通工具。注重城镇的生态景观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工程,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同时政府要加大对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政府在环境治理中要优先使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慎用政手段。经济手段包括收费、补贴和排污权交易,在多年的实践中,收费和补贴制度被广泛使用,但是一些企业宁愿交少量的罚款,也不愿投资进行彻底治理。在未来的环境监管中应积极研究和尝试排污权交易制度,以达到污染物总量的控制。同时要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和严格执法,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震慑性。行政手段由于规范性和约束力不够强,今后应该慎用。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既要积极筹划,千方百计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又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稳中求进,不可急功近利,不搞城镇化的“大跃进”。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二
多年来,我局围绕和谐任丘建设,以生态创建为抓手,严厉打击违法排污,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环保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从减排的角度来说,主要污染物指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其中cod和氨氮存在于水体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存在于气体中。20xx年,根据国务院部署开展了污染源普查工作,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奠定了基础。20xx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动态调整,20xx年、20xx年这两年没有准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
20xx年,我市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分别为:20xx年xx吨、20xx年xx吨、20xx年xx吨、20xx年xx吨。
“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由“十一五”时期的cod、二氧化硫两项指标增加为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指标。同时,我市作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节能减排“双三十”单位,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任丘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到20xx年,我市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排放量分别控制在20xx年xx吨、20xx年xx吨、20xx年xx吨、20xx年xx吨。在20xx年排放基础上分别削减xx.x%、xx.x%、x.x%、xx.x%。
(二)减排工作推进措施。
针对以上四类主要污染物,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主要从上工程、调结构、抓管理三个方面削减污染物。
上工程是指要求污染排放量大,治理设施陈旧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企业重新安装治理设备。“十一五”期间,我市按照“抓典型、抓重点、带全局”的思路,筛选出能耗高、排污量大的三个乡、三个镇、三个开发区、三条河流、三十三家重点企业,实施了“六个三”减排工程,通过重点工程的带动作用,使减排工作在全市全面铺开。20xx年,结合我市实际,实施了城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联谊纸业和普鑫纸业污水深度治理工程、雁南工业区x家热镀锌企业煤改气工程、喜彪洁具有限公司炉窑尾气再利用工程、九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锅炉脱硫设施改造等一系列减排项目,为有效削减cod、氨氮及sox提供了强有力的工程支撑。
20xx年,投资xxx余万元完善了市区收水管网,提高了污水处理厂收水效果,日增加水量x千立方米,有效缓解了cod和氨氮减排压力;完成了燕南工业区新华金属制品厂和华艺建筑门窗有限公司x家企业“煤改气”工程的改造,实现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总量削减;华北石化公司气浮隔油项目顺利投运,由隔油池替代原来的隔油罐,减轻了后续生化阶段的处理压力,提高了处理效果;投资xxx余万元支持任丘市古淀畜牧有限公司沼气发电项目沼液池和粪便储存池的建设,并对x家规模化肉鸡养殖小区储粪池进行了改造。通过推进重点减排工程,实现了大量污染物的削减。
调结构指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如取缔小电镀、小颗粒、小轧钢等。20xx年,我市出台了《任丘市控制燃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工作实施方案》,关停了xx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砖厂、造纸厂、化工厂和水洗厂,与京东橡胶等x家燃煤大户签订了燃煤削减承诺书,对任丘市东方水洗厂、长兴造纸厂的蒸汽锅炉进行了节能技改,效果显著。20xx年,我局对辖区内所有列入20xx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的20xx型和20xx型造纸机和达不到产能规模的x家砖厂进行了取缔,腾出发展空间,支持一批规模大、效率高、环境友好的企业建设,提升发展潜力和水平。20xx年,又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对任丘市中原造纸厂等x家达不到产能规模要求的造纸厂及经限期治理依然不能稳定达标的永强水洗厂进行了取缔,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抓管理指对重点排污单位加强监管,确保其长期稳定达标排放。一是严把关,控增量。完善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机制,严格执行“七个不批”,不断提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杜绝“两高一资”项目在我市落户。二是强管理,保运行。对国控、省控及已经完工的减排工程,采取“常态化巡查”、“不定期暗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管理措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减排项目稳定运行,实现减排成果的.顺利接转。三是严问责,保长效。市政府与各乡镇及有关部门签订了减排责任状,严格执行减排问责和一票否决,对乡镇及有关部门实行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
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xx年x月,我市城东污水处理厂正式通过验收,该厂投资20xx万元,设计处理能力x万吨/日,主要处理市区、油区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采取百乐克工艺,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xxx―20xx)中二级标准。
20xx年xx月,我市投资20xx余万元,对城东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提标改造工程,改造后出水能够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xxx―20xx)中一级标准的a标准。
20xx年x月,投资20xx万元的任丘市美环垃圾处理厂正常投入使用,该厂设计容量xxx万立方米,垃圾渗滤液日处理能力达到xxx立方米。垃圾处理方式采用卫生填埋、进行无害化处理。
20xx年,任丘热电xx万超临界供热工程x号、x号机组正式投入运行。该项目是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支持项目―华北石化油品质量升级项目的配套工程,承担着为石化基地输送工业蒸汽和向市区、油区提供冬季采暖热源的任务。目前,热电厂热力管网已经取代了任丘市金盾华庭、梅园三期两个大型生活小区及华北油田四个服务处的冬季燃煤锅炉。
20xx年x月,投资20xx余万元的任丘市洁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该厂主要处理雁翎工业园区(南区)铝型材加工及酸洗带钢企业的生产废水。
三、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中采取的环保措施。
1、强力推进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做到增产减污、节能降耗。目前,我市已有家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计划到20xx年,完成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2、大力实施了工业企业“煤改天然气”工程减排,主要热镀锌和铝型材厂家淘汰了燃煤炉窑,改用清洁能源天然气作为燃料,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
3、严厉打击非法排污。我局已连续七年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今年以来,我局进一步加大非法违法排污打击力度,连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三查”行动、环境整治集中行动、坑塘沟渠专项治理、中高考禁噪、秸秆禁烧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使我市突出环境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重点行业环境达标水平显著提高。在今年x月开展的环境整治集中行动中,我局共出动监察人员20xx人次,排查企业xxx家;限期整改xx家;行政处罚xx家;停产治理x家;依法关停xx家;对x家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公安部门立案xx起;刑事拘留xx人;取保候审x人。电力局断高压xx户;断低压xx户;处理违约用电xx家;移送公安局x家,有力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
4、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步伐。目前,我市已完成了x个国家级生态村和x个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20xx年xx月xx日,完成了梁召镇和辛中驿镇环境规划的论证验收;20xx年xx月xx日,完成了石门桥镇和议论堡乡环境规划的论证验收。20xx年,苟各庄镇、长丰镇生态环境规划正在编制中,西环路办事处宋庄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和辛中驿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城镇的工作已全面展开。
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工作。20xx年x月,xxx村等x个村庄通过核查验收。今年,对中华路办事处、北各庄、张桥、徐庄、芦各庄、西凉、八里屯、北五里铺、东西八村等xx个村进行了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目前,完成了各村污水管网和生活垃圾暂存点建设。
1、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中践行生态文明,加快推进生态村、镇创建活动、抓好示范样板建设,同时加紧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常抓不懈。
2、开展镇(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专项资金对镇(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等进行综合治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实现制度化、规范划,常态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村垃圾收运系统,使各镇垃圾收运逐步向村社延伸,逐步形成“户分、村收、镇运、区中转、市处理”格局。逐步提高行政镇(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定点收集无害化处理率、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理率。
3、加强城镇工业污染防控。严格环境准入,严格审批进程,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对民生工程项目行政审批再提速。对各乡镇辖区内工业企业实施综合整治,强制性推行污染治理,严查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无治污技术的企业坚决不予审批。对已经存的落后企业,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治理无望的坚决关闭,保证各排污单位依法排污。
4、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积极探索农村环境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环保工作体系和长效管理考核等长效机制,推动镇街及涉农部门协作,齐抓共管。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三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晚上好!
金秋送爽,皓月当空。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多想智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向所有来宾致以最美好的祝福和最真挚的问候,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幸福!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丰收的节日,是合家团圆、把酒邀明月的喜庆节日。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拥有共同的梦想和追求让我们凝聚在此。在这个唯美的夜晚,大家会有身处异乡的思念,但我们更有融入这样一个奋进、温暖的大家庭而倍感欣慰与自豪。今天,让我们举杯邀月,把酒同欢,向支持和关心公司事业发展的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首过去,我们一起共同走过,正因为多想传播拥有一群年轻朝气、乐于奉献的员工,通过他们的不懈的努力,才让公司如旭日东升,业绩节节攀升,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与成就。截止8月,我们已成功策划并执行40多场大中型公关活动,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营销案例。多想传播涉猎行业多、覆盖面广,新颖的创意和一流的执行团队赢得了众多客户的好评,逐渐在行业内树立起典范和标杆,成为福建省内优秀的公关公司之一。在地产行业,我们主要的合作客户有:万达、世贸、中骏、万科、润柏大都会、光明城等;鞋服行业合作伙伴有:虎都、柒牌、abc、杉杉、奥康、富贵鸟、浩沙等;快消行业有:百威、雪津、喜力、恒大等。
在今年,我们为柒牌请来男模—张亮出席新品发布会,请来明星屠洪纲为柒牌晚会献歌;在奥康国际馆开业活动中,我们也盛邀当今最热门的都教授—金秀贤空降现场;在万达、世贸等地产活动中,华人好声音—吉克隽逸、玉女掌门—周慧敏、皇阿玛—张铁林等明星也倾情出演,掀起阵阵明星热潮;在山东济南,多想传播也成功举办了萧敬腾演唱。不仅如此,20xx年的多想传播放眼全国,走出福建,成功的在北京为杉杉男装举办年度表彰盛典;在温州,为奥康国际举办旗舰店开业盛典;在济南,为jasonwood举办明星音乐会;在杭州,为坚持我品牌举办牛仔厨房开业典礼等。今年下半年,多想传播将会继续前行,以厦门为总部,以福建为核心,不断进军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拉伸业务网点,辐射全国重点市场,逐步打造成为新生的传播力量。
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努力,多想传播成功掌握港澳台、内地、日韩近200名一手明星资源,与全国300多家主流媒体、30多家省级电视、70多家主流电台形成深度合作伙伴关系。在明年,多想传播也将独家代理一家优质的媒体机构,持续为客户提供最丰富、最优质的媒体资源。
20xx年,是多想传播迅速发展的一年,也是我们完美蜕变的一年。从原先的“多想公关”升级为现在的“多想传播”,就是为了顺应公司的主流发展和实现公司的美好愿景。在拥有良好基础和丰富资源的前提下,公司的主营业务版块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现有的服务板块有:活动管理、公共关系、数字营销和广告传播四大版块,从原先单一的服务内容升级为能为客户提供整合营销、公关传播的全案服务。
20xx年,多想传播即将脱胎换骨,踏上新的征程。公司的发展离不开血脉相连的员工们,相信在我们这群可爱的兄弟姐妹们的共同努力下,多想传播会羽翼丰满、展翅翱翔。多想、梦想、分享是我们公司的宗旨,相信也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最后,祝福所有员工朋友们拥有更多快乐和更大的收获,祝福大家今晚好运连连,博得大奖,谢谢大家!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四
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这三大要素的“流动能力”引起城镇规模经济、专业化、交通运输、市场贸易的变化,进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的空间地理分布形态。要素流动最终呈现的形式是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四个转变。
二、调查方法与程序
我们首先预想新型城镇化建设可能面临的财政支出、土地产权及产业形成问题,并制作出问卷,然后对白水镇新镇容、西长村以及闵家新村的经验和实际做法进行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可取的经验并分析成功的原因,而后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分别对这种新型城镇化模式地提出了设想和个人建议。
三、现状与背景
(一)白水镇经济地理现状:白水镇位于汨罗境内东南部,距长沙70公里,距岳阳90公里,距汨罗市区22公里,距湘阴20公里。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万亩,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50个村民小组,共7556户,总人口36176人,其中农业人口30062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镇域有河名白水江,源出玉池乡白鹤洞,由东南向西北流经镇域,注入湘江,白水镇因其而得名。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建设宜居小镇、宜居村庄示范名单,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榜上有名。住建部此次公布第二批示范名单,共确定全国45个镇为宜居小镇示范、61个村为宜居村庄示范。宜居村庄示范要求田园宜居、村庄宜居和生活宜居。
(二)西长村:距汨罗市区15公里,村域面积4.25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农户407户,全村共1642人,人均年收入达13100元。西长村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全村森林绿化率、覆盖率达90%以上,全村有珍贵树木800亩,油茶林800亩,苗圃200亩、垂钓中心50亩、休闲娱乐场地50亩,果蔬基地250亩,休闲娱乐产业50亩,是湖湘地区珍贵苗木种植、销售和生态休闲旅游基地。西长村采取村村联办的方式建有小学和幼儿园,还即将与湘雅医院共建养老山庄,成立了农房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村属农房安全进行评级评价,对危房进行改造升级。近年来,该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旅游星级园区”“ 湖南省农村新型集中社区建设试点村”等荣誉。
四、白水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90 年,由于临近火车站等区位优势,周边几个城镇的人口集中商品批发,物流,贸易等活动,同时当时的乡镇企业经济,诸如纺织厂,氮肥化工厂等具有一定效益。
第二阶段: 1990—2004 年,改革开放后,镇国有企业受到沿海产品和技术冲击,其间年均增长率急剧下滑,最终企业全部倒闭,政府财政陷入严重困境,教师、乡镇政府职员工资无法支付。
第三阶段: 2015—2015年,镇领导班子换届给白水镇提供了新的发展转机,镇政府坚持规划引领思想,已经编制完成2012-2020年近期发展规划和2021-2030年远期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宜居开放型城镇形态,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能人参与”的策略。
白水镇发展的路径可能出现诺瑟姆所谓的“s”道路,即城镇化率在30%之前,是小马拉大车,走得很慢; 城镇化增长率从30% 会城镇规模迅速扩大。
五、白水城镇化策略与发展
白水城镇经济之所以发展较为成功,是因为在这个地理空间上形成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居住方式的“城镇化”,主要是下列三个条件推动:
(1)地理区位优势或距离缩短
地理区位或距离是指商品、服务、劳动力、资本、信息和知识穿越空间的难度程度:对于商品和服务贸易所谓“距离”,最关键的含义是城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贸易活动的时间和交易成本,就小城镇而言,大城市之间外围城市具备被产业辐射的优势。此外,沿海港口、河流水运、铁路交通枢纽位置特别重要,白水镇就具备这样的区位优势,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均跨镇而过,同时距长沙70公里,距岳阳90公里,距汨罗市区22公里,距湘阴20公里又是其天生的自然条件。此外镇政府还进一步通过完善本地基建投资来减少交易成本和通勤时间,具体做法是:硬化道路、场坪4.6万平方米,喷涂交通标志1200平方米,安装监控22处,改造电网8000米,架设路灯480盏等。
(2)密度的提高
白水镇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国防科大外场训练基地入驻,通过该基地科研活动、后勤供给、学术会议等拉动当地的消费,逐步形成要素集聚机制,促进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地域集聚,使得规模经济的效应越明显,生产集中到一个地方的动力就越强,从而实现生产密度的提升;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也是市场潜在需求最大的地方,贸易更容易实现。
(3)开放度的增加
开放度的提高是要打破对商品、服务、资本和知识跨地区流通的限制性因素,对白水镇而言最容易着手的就是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本地。首先,政府主动出面与在外地经商本籍人士沟通,寓外乡友回乡投资,比如,建设西长村就是由徐伟平。杨建伟、戴海波三个本地老板牵头,村组群众以土地入股模式。依靠广大民众强烈的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欲望,发展民营经济和“草根经济”;打破人口流动的界限,吸引外镇人口定居买房。
有限度的政府公共职能对于以上三个条件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但这个“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即需要更好地让市场力量得以发挥,让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更加畅通,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 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 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
六、白水镇具体措施
(1)财政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也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通过土地挂牌新建商品房,吸引周边镇或外出务工人员回家置业。2015年镇总财政收入3500万元,其中一半地税收入、土地出让收入近1000万元左右,其他地方税种年800-900万元,转移收入420万。
(2)成立城镇自治委员会,该成员由本地有影响力人士构成。建立规范的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整治方案,成立环境管理小组,聘请保洁员日产日清,每户门前有垃圾箱,道路两边摆放垃圾桶1000多个,统一制作门店招牌600余块,建设了新的3个绿化广场或公园。
(3)树立西长村、闵家巷村示范村榜样,以基础社会建设为抓手,以文明屋场创建带动整个西长村发展,建立西长生态农业科技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如鸡鸭野外放养养殖,提高附加值。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珍稀树木花草为龙头提高乡村观光农业的档次。闵家新村接待中心为基础的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开始启动,辅助以民俗建设和筹建高级疗养院。。
(4)西长村土地流转3000亩,农民入股农业公司,获得收益分成。同时引进了农林综合开发公司湖南青果公司,与种植珍稀林木花草,包括红豆杉,竹柏,罗汉松,日本樱花,美国红枫,紫薇,红叶石楠。
(5)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六、白水镇的困境与思考
(一)从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白水镇还是没有摆脱土地财政的漩涡,尤其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房地产市场进入转型调整期,这种投融资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担忧的。
(二)不管是新型城镇化还是农村社区建设,土地问题是核心问题。全省、甚至全县的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没有看到有重大突破,自下而上地推动土地政策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的路径是受阻的。
(三)“半城镇化”或“不完全城镇化”仍然是白水镇没有摆脱的困境,大量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离开祖辈耕种土地到外地或县城务工获取收入来源,他们在白水城镇购置住宅仅仅为了方便小孩就近读书,其社会保障、认同感和归属感都处于非常初级阶段。
(四)无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受外界经济环境影响极容易变为“空城”,而且白水镇存在产业结构雷同, 特色产业不明显, 主导产业不突出等现象。城镇长期繁荣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以美国旧金山附近的`小城镇帕洛阿尔托为例, 该镇是一个只有5. 6 万人的小城镇, 在发展过程中, 依托毗邻斯坦福大学的优势, 发展包括电子、软件和生物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 成为世界上最充满活力的小城镇之一。
(五)对回流劳动力缺乏具体政策或做法,这次人口回流历史转型格局值得关注。人口回流过去20多年,流动人口从内陆走向沿海,目前基于中国已经到来的老龄化、中国特有的人口流动方式(与国外不同,中国的人口流动是以单个劳动力为单位,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可以预计,未来20年,跨省流动人口将减少,省内、市内和县内人口流动将增加。2015年以后,人口回流的趋势开始变得明显,初步判断,这将是中国新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在空间地理的重新流动和配置,也将显著影响中国未来的城镇化格局。
(六)应该借鉴和吸引“重庆地票”的经验,加快土地改革的步伐。重庆地票是一种权利凭证,将闲置、废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复垦并经过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所产生的可交易和转让的用地指标。通过交易购得的“地票”,可以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加等量城镇建设用地,并在“落地”时冲抵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通过“地票”交易,外出务工的农民把老家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基本用地转化为一笔可观的收入,在城镇购房或租房、消费,帮助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本实现价值。
如果存在这样的猜想:白水镇的开发商是否能买入白水镇某其它行政村的地票,将其用于白水镇郊区土地开发?如果能实现顺畅交易过程中,白水镇建设土地“占补平衡”仍然能够得以保持,增加了建设用地但整体耕地并没有减少。同时又能为白水镇其它村民闲置的土地提供的收益机会,又能扩大镇区面积及人口规模,加剧进一步集聚。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五
同志们:
这次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是在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抓紧研究编制“”规划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抓住工作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了开好这次会议,省委、省政府年初就开始调研准备。罗书记多次听取汇报、研究部署。省里邀请了国内外有影响的四家规划研究机构就湖北城镇化战略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深入调查研究、集中各方智慧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下一步还将编制指导我省城镇化中长期发展的总体规划。罗书记亲自主持今天的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来部署、来推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xx年达到46.6%,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30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贡献了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加快发展、快速推进的重要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了新的部署。xx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期间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任务,除了在《建议》第五部分集中论述,还在“”发展的基本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处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可见,加快推进城镇化意义重大,作用重要。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xx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国际国内和我省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和经验,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xx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和供需关系调整,以及国内发展环境条件变化和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看,目前讲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从增加投资看,城镇投资是全社会投资的重点领域,20xx年和今年1—10月,我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大体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3%左右(全国为86%)。另据有关方面研究,近些年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至少10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从拉动消费看,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城镇消费群体,可以提高城镇消费水平并带动农村居民提高消费水平,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消费升级。20xx年全省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72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294元,城市人均消费接近于农村的3倍,表明由乡进城消费明显增加。在20xx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中,市和县占79.5%,县以下占20.5%,表明城镇消费占全社会消费的大头。有研究表明,在现有消费水平下,城镇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总需求将增加1.2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4个百分点。综合起来看,城镇化推动人口和生产活动聚集,持续激发和释放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持久动力。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城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的空间还很大。
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作用还表现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上。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没有工业,城镇失去依托,没有城镇,二、三产业就缺乏载体。一个城市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过程。城市需求,最基本的因素是人。有了人的聚集,生产要素就会聚集,有了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激荡,就会产生产业需求,产业才能搞起来。要坚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同步推进城镇化。如果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既会抑制内需的释放,也会阻碍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今年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强调了“八个加快”,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xx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在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中,特别强调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可见,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影响着工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积聚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带动区域发展,影响着区域结构优化;城镇化决定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着城乡结构完善。城镇化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加快推进资源要素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变。地少人多是我们的国情和省情,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加快实施,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土地已成为影响区域发展最稀缺的要素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集约发展,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总量的最大化,在有限的载体上做大经济规模。空间利用集约化最充分的体现是城镇化,城镇化把资源要素、包括人聚集到一个载体,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放大功能。城市就是一部激活、放大生产力的机器,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实现集约化发展。只有集约化发展,才能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和形态,才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城镇功能,也才能用较少的资源要素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这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日本东京、大阪等几个大的城市群,走的就是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人口那么多,土地那么少,但城镇化率那么高,生态环境那么好。其经验值得借鉴。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土地开发、城市发展还是粗放型的,我省城镇数量在全国居第五位,但是城镇化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数量较多,并不等于城镇化率高,问题的关键是集约化发展不够。所以必须以加快推进城镇化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集约化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钥匙。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必然途径。统筹城乡,必须把城市做大做强,把中心镇做大做强。否则,统筹城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就无从建立。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发展要做的大文章,无城统不起乡,城小也统不起乡;有多大的城,就能统多大的乡;有怎样的城镇格局,就有怎样的城乡统筹发展效果。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农业要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做多、做优;农民要把人数做少、收入做高,农村要实现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是“三农”工作的基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城镇化既可以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也可以相应增加农民人均拥有资源量,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化率,还可以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发展实践看,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城镇化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小。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湖北是农业大省,目前一半以上的人口还在农村,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利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生产要素和人口在空间上合理聚集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率先发展,在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的同时,形成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较高的城市群,有力地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镇化水平的滞后。区域城镇化水平决定和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力。目前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14.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19.8个百分点,这就决定了东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强于中西部地区。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也证明,县域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的,都是城镇化走在前列的。全国百强县市中的前10强,城镇化水平都在60%以上,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前5名城镇化率平均值为33.9%,最高的大冶也只有40.8%。可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是与城镇化水平密不可分的。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圈一带”总体战略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对湖北省情认识的重要成果,目的在于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两圈一带”既是产业圈、产业带,又是城镇圈、城镇带。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必须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为支撑,以城镇化带动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构建现代文明的驱动力量,是实现文明形态转变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构成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共同承载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化快速发展,推进社会文明形态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伴随着城市化逐步走向成熟阶段,推动社会文明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集聚,农村人口变成城镇人口,更多的体现在城镇功能的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等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城市文明是对农业文明的超越,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普遍存在的城乡差别,不只是城市生活水平与农村生活水平的差别,本质上是生产方式的差别,是文明形态的差别。我们要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文明形态转变,构建现代城市文明。刚刚闭幕的上海世博会是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现代文明的成果。
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目的在于牢牢把握和紧紧抓住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巨大机遇,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
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机遇,推动我省城镇化加快发展。所谓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新阶段,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人均gdp进入3000美元以后,城镇化加速发展。二是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城镇化加速发展。这是世界普遍规律。我省20xx年人均gdp达到3288美元,城镇化率46%,“”期末将达到52%以上。这两个标志性指标都已经达到和将要达到。这是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
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对城市化进行新的战略布局的机遇,推动我省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国家制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在“重点地区发展”这一章中提出要在中部地区培育武汉城市圈等城市群,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增长极。同时,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正在由东部向中西部加快推进。另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信息,我国未来将构建“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优先发展三个特大城市群和八个大城市群,其中,沿长江通道横轴、沿京广通道纵轴以及长江中游地区大城市群都与我省密切相关。这是十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及早谋划,主动对接。
我们要正确把握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城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城镇化水平保持了稳步提高的发展态势。20xx年到20xx年,全省城镇化率从40.5%提高到46%,在中部六省处于领先位置,基本形成了以“一主两副”(武汉市、宜昌市、襄樊市)为依托,以其他设区城市和县城、中心镇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最近20xx年,是我省城镇建设投入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时期。特别是“”期间投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城镇规模逐步扩大。20xx年底,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分别比20xx年增长33%、50%;设区城市和建制镇的用水普及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等主要指标呈逐年上升态势,增强了城镇服务能力、供给能力,改善了人居环境、发展环境。但也应看到,我省城镇化发展也面临着严峻形势,表现在: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邻近省份的差距正在缩小;城镇数量较多,但发展质量不高;城镇化布局不尽合理,形态结构不够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欠帐较多,功能不够完备,等等。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城镇功能发挥和城镇化进程。处在新阶段,面对新态势,面临新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推进我省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正是因为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就在谋划出台指导意见、编制发展规划。在研究编制全省“”规划时,又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意见》明确了“”期间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在“”期间取得重大进展。为此提出以下七条要求。
(一)明确目标,增强信心。
目标是标杆,是旗帜,确立积极可行的目标,对加快推进城镇化至关重要。《意见》从城镇化率、人口转移、城镇布局三个方面明确了“”期间的城镇化发展目标。
从城镇化率目标看,“”前4年每年提高0.7个百分点,相对偏低,今年预计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化达到47%(全国预计47.4%),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期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xx年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实现这一目标,有两个深刻含义,一是我省的城镇化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全省6000万人口有一半以上生活在城镇,将带来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就世界范围来讲,20xx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化水平超过50%,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我省城镇化率将在20xx年达到50%,也具有标志性意义。从人口转移目标看,“”期间,我省将有300万以上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平均每年60万以上,既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各种挑战。从城镇布局目标看,到20xx年,我省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将由6个增加到15个,中小城市由40个增加到50个左右,3万人以上的建制镇由46个增加到100个左右,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趋合理和完善。上述这些目标适应了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融入城镇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既考虑了我省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又考虑了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并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衔接,是一个积极稳妥的目标。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分解、切实落实这些目标,通过强有力的工作措施,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目前,各地都在抓紧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分两片听取了各地规划编制情况汇报。从汇报看,各地在确定“”时期发展目标时,都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目标,体现了各地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但还很不够,要根据《意见》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完善城镇化发展目标和措施。
(二)规划先行,强化引领。
规划是决定未来发展的蓝图,对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引领作用。规划带来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带来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在世界各国城市化建设发展中,规划起着重要作用,如日本、韩国的城市化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上的成功,重要的是得益于高起点规划的引领。规划涉及长远,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尤其要做到规划先行,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否则就会盲目无序发展,造成重大失误。规划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方面我们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也要向我们的先人学习。巴黎十九世纪的地下基础设施现在仍在使用。今年夏季我国南方遭遇暴雨洪涝,一些城镇“一片汪洋”,但江西赣州却没有出现内涝,原因何在?就是900多年前宋代赣州知府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相比而言,今天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因此,我们要舍得本钱做好规划,要拿出一个能管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规划。今年省里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四家知名研究机构来我省调查研究,帮助我们制定城镇发展规划,就是为使规划能达到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做好城镇化规划要特别重视三个环节。
一是全省城镇体系规划要体现集约发展理念。要按照城乡统筹、城镇带动、产业驱动、绿色发展、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原则,构建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长江经济带为纽带,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总的要求是,坚持“一主两副”的总体格局,都市圈和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三个层次协调发展,实现“大小多少”发展目标的城镇化工作思路。
“大”就是要把城市圈、城市群做大,把大城市做大,我省武汉市一市独大,首先是好事,有这么一个火车头,有这么一个龙头,带动全省的经济发展。从结构上看,武汉是一个特大城市,它的辐射能力、带动能力强,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它是一种生产发展方式,是一种先进生产力,今后还要继续做大。但是,只有武汉一市独大不协调,还要把武汉城市圈做大;不光要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还要把“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做大做强。
“多”就是要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做多。我们的现状是大城市数量少,5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数量少,20万人以上的县城、3万以上的中心镇数量少。全省城镇个数在全国位居前列,但城镇结构不优,除武汉市以外,其他省辖市均未达到100万人口,县城规模一般在10万人左右,建制镇平均人口不到1万人。规模效益较差的小城市和小城镇比重超过40%,由此导致全省城镇化率低。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发挥其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集聚效应和拉动作用,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因此,要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做多。
“少”就是村镇要少。将一些小镇逐渐引导进到中心镇,让农民进入到一些规模较大的村。现在分散的自然村落,规模都很小,要花很大的财力通电、通路、通广播,成本太高,实际上是巨大的浪费,要转变发展方式。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历程表明,城镇化的过程,是大城市集聚的过程,也是小村镇自然淘汰的过程。我们要顺势而为。比如鄂州,村镇原来是300多个,经过城乡一体化试点减少为100多个,这样的做法体现了集约发展的思路,各地要学习借鉴,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做到。
“小”就是人均占地规模一定要小。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一定要缩减人均占地规模。我们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三峡工程库区、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七山二水一分田”,可开发土地资源非常有限,要严格控制人均占地规模。要通过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二是跨区域城镇发展规划要体现组团式发展理念。我们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是走原来分散化的城镇化道路,而是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道路。城市圈、城市群、城镇带已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形态和发展趋势,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所以,跨区域城市发展规划一定要体现组团式发展理念,也就是要强化城市圈、城市群、城镇带的概念。全省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有限,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决定了我们的城镇化,只能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人口密集、城镇密布的地区集中展开。从全省城镇格局看,就是要把做强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和“襄十随”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同时要在沿江、沿路等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建设城镇带,以此带动全省城镇化发展。此外,还要配合国家和周边省市在更大区域谋划城市群发展,如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群。
三是城镇规划要体现统筹协调理念。城镇化不仅只是为了推动城镇本身发展,而且要以城镇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因此城镇化规划一定要体现统筹协调理念。不仅要反映人口和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镇聚集,也要有先进生产要素和先进文化由城镇向农村辐射,使城乡逐步走向交融,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要以市州和县域为单位编制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为城镇发展预留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要做好城镇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土地利用等规划的衔接,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作用,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城镇环境决定城镇形象,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要求,人居环境是体现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全省各地要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快推进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建设,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一流城市。
一是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发展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鼓励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建设模式和生活方式,把节约用地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房子不是越大越好,路不是越宽越好。优化城乡能源利用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和水平。严格实施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推广再生能源和墙体材料革新、散装水泥发展。坚持公交优先原则,发展节能环保型公交车和电动汽车。推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工艺、技术和器具,鼓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大力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
二是要切实抓好城市污水、垃圾、噪音和大气环境治理,使城市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大力开展减排治污,逐步降低城市污染指数。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大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环评落实力度,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工艺,加强运营监管。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加大机动车尾气、城镇工业污染、建筑扬尘和噪声等综合治理力度。
三是要广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着力整治设施不配套、功能环境差的旧城区、旧居民小区。引导支持“城中村”加大改造力度,农村村庄环境整治要以建设宜居村庄为目标,严格生态保护,推动清洁生产,加强水环境治理,完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
(四)产业支撑,“双轮”驱动。
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发展,要把产业支撑放在城镇化的首要位置,通过城镇发展带动产业集聚,通过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行之不远,这是我省部分历史名镇做不大的主要原因。有了工业基础,没有城镇载体,工业就缺乏配套产业和服务业支持,要么舍近求远到外地寻求配套服务,要么自我配套,形成企业办社会,“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模式,最终工业的竞争力也会大大下降。这是我省部分工矿企业曾经经历过、有的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城镇化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同时要通过城镇化促进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化、城镇化,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共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工业化与城镇化这种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我省目前工业化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这一时期,既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又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并要更好地促进“两轮”协调并进,形成共振效应。我们讲城镇化要以产业化为支撑,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我们讲工业化要以城镇化为载体,就是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目前正是我省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黄金时期,我们要把这篇大文章做好。
(五)强化功能,提升品位。
城镇功能除了产业功能外,还包括公共服务功能、居住功能、生态环保功能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经验表明,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利于强化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也有利于克服城镇发展中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和运行效率。提高城市交通整体效能,构建以轨道交通、城市快速通道为主动脉,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为支管,以单行道、小街巷和人行过街设施为毛细管的城市道路系统。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完善供水网络,确保20xx年全省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加快燃气设施建设,提高燃气覆盖率和供应保障能力,20xx年全省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90%。完善供电网络,加强老旧电网改造,调整优化电源结构,健全分配电网和供电预警保障机制。完善信息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
建立健全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努力使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普通商品住宅。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城镇房地产市场主体,引导住房的合理消费,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对城镇周边的农村住宅、土地整治安置房建设,要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严格控制城镇规划区范围内个人建房审批。不断改进住宅的性能和质量,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推行物业管理全覆盖。
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延伸。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建立健全城镇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镇防洪安保体系,完善防洪预警机制;建立地质灾害预防预警体系,科学规避地质灾害,加强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建立健全城镇应急防控处置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六)继承创新,彰显特色。
城市发展,文化为魂。湖北是荆楚文化发源地,三国文化、道教文化、首义文化、红色文化影响深远,历史遗迹众多。比如,荆州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古城墙之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做好继承和创新的文章,塑造城镇形象,打造城镇品牌。广泛吸收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注重突出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乡土建筑保护规划,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展示,弘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镇文化内涵,彰显荆楚文化魅力。
湖北有得天独厚的江河、湖泊、湿地和山林等自然禀赋,在城镇化发展中要加强保护和利用。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科学规划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城市过境水系、周边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湿地、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构建城镇整体绿色生态网络,努力彰显“千湖之省”的城镇特色与魅力。武汉市的江滩改造工程、显山露水工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都是大手笔,很有特色。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现有的山、河、林、湖等自然资源,努力把森林引入城市,花园引入社区,创一流生态环境。在城市扩规中,要科学规划,组团发展,有计划地保留林地、草地、耕地、湿地,避免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和无边际的水泥砖墙。
(七)科学理性,协调推进。
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既要把握机遇,积极推进,又要根据条件,尊重规律、科学理性、稳妥协调、健康有序,决不能搞大轰大嗡运动式的推进。当前,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稳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落户问题。对一时难以落户的农民工,也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就业、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到城镇安居乐业。要按照完善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要求,从覆盖全省的省域城镇化总体规划入手,科学构建全省城镇发展体系,健康有序地推动各个层次的城镇化发展。
三、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强有力保障。
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既面临有利时机和难得机遇,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是对我们执政、行政能力的考验。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湖北省情,借鉴国内外经验,全力推进这一历史进程。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推进城镇化作为重要责任,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为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财政支持政策要对区域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特色镇的发展予以重点倾斜。各级各类投入到县级的财政资金要整合捆绑、统一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多种模式参与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支持县(市)和小城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采取市场方式设立城镇建设投资融资平台。
(二)创新城乡管理体制。
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城乡管理新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建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规划管理机制,强化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把社区管理摆在城市管理的突出位置,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强化区、街(镇)政府的管理职责,保证街、居两级工作经费。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完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县级人民政府应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明确县、镇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效能,防止执法管理缺位。
(三)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在国家批准的试点地区,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相挂钩、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与当地土地开发和整理数量相挂钩的机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重点向中小城市和3万人以上规模的城镇倾斜。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试点,建立区域统筹流转的土地利用机制与制度,探索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试行集体土地资产化管理,允许试点地区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集体建设用地进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在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中,按照尊重农民意愿、封闭运行、规范管理的原则,搞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四)稳步推进户籍及其配套制度改革。
在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的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改革户口迁移审批制度,简化户口审批手续。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建设。
一要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主要负责同志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重大问题亲自抓,主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措施亲自督促落实。
二要形成工作合力。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认真调查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要强化大局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城镇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要健全考核机制。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专班,定期对城镇化工作的进展情况开展督查。对工作进展明显的要表彰激励,落后的要通报批评。每年召开一次新型城镇化现场工作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推动发展。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人才队伍。
同志们,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作出新贡献!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六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将是未来几十年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下面就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新型城镇化会议讲话,仅供参考。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推进全镇新型城镇化工作,讲几点意见。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将是未来几十年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城镇化进程蕴含着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和富裕百姓的空前“红利”。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我们皇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全镇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按照全域统筹、城乡一体的思路,深入实施社区化发展战略,全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正在进行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修编,逐步确立了以镇驻地为核心,寿塔、郝戈庄生态小镇为支撑,其它农村社区为补充的梯次发展格局。镇驻地初步形成了东部生态休闲区,西部产业集聚区,中部行政服务区,南部商贸文教区,北部养老居住区功能分区。镇区发展空间逐渐拉开,面积达到3.05平方公里,驻地人口达到1.5万人。二是发展基础有效夯实。今年1—8月份,全镇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7.78亿元,销售收入57.3亿元,实现利税5.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37%、16.92%、27.46%。过5000万元项目31个,完成投资25.8亿元,同比增长18.6%。三次产业比例为18:55:27。完成财政总收入2557.72万元,同比增长2.5%,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88.28万元,同比增长2.3%。总体看,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基本面较好。三是发展统筹取得突破。将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增减挂钩项目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规划建设桃源居聚合区、寿塔聚合区等安置区8处20.5万平方米,可安置2100户,7400人。“乡村教育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7所中小学完成标准化验收,柏戈庄、郝戈庄标准化学校基本完工,城乡义务教育初步实现均衡发展。农村集中供水实现村村通,全镇180公里路网实现互联互通,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作深入推进,镇区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四是发展特色得到彰显。大力度、全方位打造“一城山水半城园”形象。深入实施“两清一绿”工程、“386”环保行动,对扶河、淇河、倒漾河等重点河道进行了水生态治理;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全镇林木覆盖率达到52%;建设了倒漾河生态湿地公园、山水文化广场、地方文化展馆;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的镇驻地高端房地产组团开发项目完成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城镇宜居、宜游、宜业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镇城镇化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可概括为“一一二三”问题。
一个基本镇情--城镇化水平低的问题。无论是以户籍人口数为依据,还是以常住人口数为标准,我镇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城镇。20xx年,全镇城镇化率仅为2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低于全市2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低,城镇辐射承载功能不足,活力不够。
一个“洼地”困境--政策扶持少的问题。皇华作为山区乡镇及水源地保护区,在全市“三区两带多园”发展战略中属于限制开发区。在金融、土地、项目倾斜、生态补偿、考核导向等政策方面受到的扶持力度不够大。
两个相对滞后--城镇规划、产业发展滞后问题。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尚未完成,生态小镇、新型农村社区尚未开展详细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环卫设施等专项规划也未修编。规划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城镇发展与兄弟乡镇同质化,没有凸显地域特色。产业发展先天不足。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产值低,这也直接导致城镇居民消费和购买力低。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有限,主导能力弱,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农业产业受地理条件的制约,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服务业单纯依靠房地产业“单兵突进”,关联度高、拉动性强的旅游产业层次低,“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建设不够。
三个突出制约--城镇发展空间、建设资金、生态环境制约问题。发展空间方面。皇华90%以上土地为山地丘陵,近年来国家对土地审批又严格控制,通过土地流转或拆迁安置增加城镇化发展空间的难度很大。目前,全镇城镇用地规模基本达到上一轮城镇总体规划安排,镇区可利用土地少与城镇化发展需求大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设资金方面。城镇化建设财政资金缺口大,金融机构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城镇开发融资困难。生态环境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及自然条件限制,皇华镇区一直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顺水沿河发展,镇区东侧紧靠青墩水库,西侧为镇西工业园,受环保政策及产业布局影响,镇区公共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商贸居住区局限于滨河西路与龙华街狭长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将是皇华未来城镇发展的一个重大挑战。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创新思路举措,认真研究解决。
去年底以来,中央、省、潍坊及我市相继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层层安排部署,将城镇化工作摆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为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下步,全镇城镇化工作总的思路是:以党的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潍坊及诸城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全域统筹、城乡融合、四化同步、五位一体,进一步优化“一心二点一轴三片区”城镇空间布局,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深入探索以社区化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的路子,推进新型城镇化向更高质量、更高品位发展,将皇华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城镇、文化旅游名镇”。到20xx年,全镇城镇化率达到35%。到20xx年,全镇总人口达到59000人,镇区约220xx人,寿塔、郝戈庄两处生态小镇约10000人,城镇化率达到5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00万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5:40: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林木覆盖率达到60%。
二、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突出规划引领,优化发展格局。1、健全规划体系。年内编制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形成“一心二点一轴三片区”发展格局。开展生态小镇详细规划,完善镇域规划体系。在总体规划编制框架下,编制生态环境保护、绿化景观系统、供水供热供电燃气工程、环卫设施等专项规划,编制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2、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着力提升镇区辐射带动功能,镇驻地实施东控西延北进南跨战略,规划东至袁家我乐村东,西至程子村西,南达中心校南侧,北抵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面积拓展至10平方公里。增强生态小镇支撑功能,辐射带动周边。深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发展,加快聚合区建设,完善道路、供排水、燃气等设施配套建设,吸引群众聚合居住。3、塑造山水城镇特色。将白墙黛瓦、蓝瓦灰墙定为城镇基准色,建筑规划设计上采用多层为主、小高层为辅,错落有致的规划布局,实现山水城和谐相融。
(二)转变产业发展思路,通过产业转型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1、打造文化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以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实现“消费聚集、产业发展、生态提升、配套优化、土地升值、地产回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打造历史文化景观镇,以苏轼文化、丁耀亢故居、呈子古遗址、齐长城遗址、皇龙沟恐龙足迹群遗址为文化内涵,建园、建馆、建基地,充分展现名人、名址文化对当代的影响和启迪,带动全镇特色山水、风土人情、民间工艺、名人字画、企业文化、学校文化、社区文化的整体提升。加快推进“三山两水六园九遗址”的山水皇华百里自驾游项目,推进驻地聚合区和养老地产开发,形成餐饮、住宿、游乐、购物消费经济链及相关产业集聚,不断增加就业需求,吸纳城镇人口。2、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继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农业园区,积极探索城镇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经营,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增加农业转移人口进镇区数量。培育苗木主导产业,加强对苗木龙头企业的鼓励扶持,培育一批行业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突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社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社会工商资本建设苗木园区三种经营模式,推动苗木产业由分散经营向产业化模式转变。以园区、基地为辐射点,沿市寿路、诸王路、平日路布局苗木产业。抓住全镇1万亩农村集体机动地承包经营权到期的时机,加强土地流转和种植引导,利用五年时间,建设100亩以上苗木园区30个,苗木面积拓展至1.2万亩,苗木产业直接销售产值达到1亿元,建成我市南部苗木产业走廊。3、推动工业内涵式发展。稳步推进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镇西工业园、华起全民创业园在建项目,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招商入驻门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一律不得落地。积极推进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引导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项目退城进园,支持东宝重工、华欣短流程铸造项目等建设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三)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1、打牢生态基础。突出抓好造林绿化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造林绿化工程,不断推进生态绿化工作,构建市区生态屏障。配合做好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对扶河、淇河、倒漾河、展村河、涓河五大水系进行水生态治理。开展养殖小区标准化建设,将镇驻地6处养殖小区全部停产、转产或搬迁。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山水皇华百里自驾游南段路网通达度,抓好镇域内道路修补、路面硬化拓宽,推进互联互通。推进皇华110kv变电站改造。加快建设市南污水处理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围绕寿塔和郝戈庄生态小镇,重点建设寿塔污水泵站,铺设排污管网,实现生态小镇污水集中处理。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作,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3、突出品位建设。启动镇驻地12片区拆迁工作,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储备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倒漾河九宫格生态湿地公园、松岛生态文化会馆、旅游度假村等生态文化旅游项目。着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乡村创建活动,制定社区村规民约,积极推进居民观念转变,切实提高城镇居民文明素质。
(四)全面加强城镇建设。1、加快镇驻地改造提升。按照潍坊市提出的“一个中心、四个规划、六个体系”(建设一个市民广场中心,编制社区布局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景观规划,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市政管理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治安管理体系)的建设标准,有序改造提升镇驻地,延续历史文脉,融入现代元素,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强吸纳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富有地域特色、功能比较齐全的现代化美丽城镇。2、深化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多元化投入力度,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打造便民为民的优质平台。根据区位、产业服务水平,对寿塔、郝戈庄社区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合理确定建设模式,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培育功能完备、产业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生态小镇。3、分类推进聚合居住。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镇驻地中心社区和重点社区,加快聚合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产业园区、社区卫生、幼儿园及小学、健康养老、治安警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吸引群众搬迁聚合。
(一)强化目标管理。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对新型城镇化工作实行台账管理,细化阶段目标,扣紧时间节点,抓紧向前推进,确保落到实处。要树立强烈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只要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就要敢定事、肯干事、干成事,既不能因为标准要求高了、工作难做了,就消极懈怠、无所作为,又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二)加强要素资源保障。参照上级政策办法,引导财政资金、用地指标、人力人才资源向城镇化集中。创新投融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进一步开放投资市场,降低准入门槛,吸引各类资本进入城镇建设与开发领域。建立完善投融资平台,通过整合涉农资金、低息贴息贷款、转移支付等,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推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加强土地资源的整合,通过增减挂钩等多种形式,腾出更多的用地指标,用于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加大对存量建设用地、闲置低效土地等清理整治力度,提高集约利用水平。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大力培养产业工人、新型农民,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智力支持。
(三)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城镇化发展的活力之源。当前,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仍是阻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破除障碍,释放活力。要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使城镇常住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享受市民待遇。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年内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耕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要着力推动“三换三集中”,尊重农民意愿,区别不同情况,以宅基地流转置换为核心,整体推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探索实施农民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股权、权益换保障,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四)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当前全镇干部作风总体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的工作不在状态、萎靡不振、在岗不爱岗,有的对职责范围内事情不上心、不研究,遇到难题推拖躲绕,有的为了不出事干脆不干事等等。要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班子成员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抓好分管部门、联系社区作风建设。各社区、部门要把作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项目落实、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等方面,主要负责同志要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力戒做平稳安逸的“太平官”。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对岗位心存敬畏,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促进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打造纪律严明、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队伍,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实提供坚实保障。
共
3
页,当前第。
1
页
1
2
3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七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省、市有关会议和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xx年工作,安排部署20xx年任务。等下,徐县长将作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客观总结20xx年工作。
20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新型城镇化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城乡建设管理不断加强。县城南片路网建设进度较快,质量较高,实行雨污分流、给排水等管网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建设,县城建设标准有较大提高。户外广告整顿工作全面铺开,新塘路、雅园路等县城主要道路的违章广告得到拆除,面貌焕然一新。建筑燃气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改活动成效显著,历时半年,查找和整改安全隐患168处,实现了全年零安全事故的目标。房地产开发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验收改革达到预期效果,全年新开工面积41万平方米,已经完工的开发项目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达到了规委审核条件,在建项目形成了必须抓好基础设施的责任意识。县城环卫工作不断加强,特别是背街小巷垃圾清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去年,小城镇建设呈现出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可喜局面,各乡镇积极筹集资金,添置路灯,栽树添绿,完善环卫设施,小城镇的绿化、亮化、净化有了明显的改观。城乡环境同治成效明显,城镇卫生状况持续好转,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对乡镇马路市场进行了整治,马路市场的搬迁稳步推进。
(二)国土资源工作成绩突出。全县建设用地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全年实际争取省政府批准用地4000余亩,是上级分配指标的10.5倍。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41宗,为财政创收2.87亿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6个,新增耕地8900余亩。通过努力争取,我县被成功列为全省连片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县,省财政三年内投资2亿元,在我县连片整治土地10万亩。去年,针对非法采矿组织开展了三次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彻底遏制了栗江非法采石煤现象,有效打击了川花地区非法采钨行为。开展了违法用地、违规建房的“两违”项目清查工作,立案查处违法用地案件12件,补缴税费1300多万元,全县土地市场秩序得到了根本好转。
(三)住房建设和人防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年新建保障性住房1950套,争取上级补助资金7400多万元,同比增长72.6%,规范合理发放住房租赁补贴420多万元,同比增加23.5%,受惠对象2786户,取得全市第一、全省先进的佳绩。房地产行业实现税费3020万元,同比增长10.8%。房产办证遗留问题处理工作稳妥开展,税费收入突破20xx万元。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已完成初步设计、设计评审、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已具备动工建设条件。
(四)城乡规划工作成效明显。县城总规修编工作继续推进,咸塘镇和三塘镇完成了总规修编。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力度加大,三塘洪山村、谭子山工联村、宝盖皂田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县城市政、云集大道提质改造和江东沿江风光带等专项规划编制成果已通过规委专家评审。规划执法力度加大,拆除了县城城中加油站和云集镇保合村兴隆组、横塘组等6处违法、违章建筑,拆违面积达1400多平方米,有效遏制了县域范围内违法、违章建设的势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违规行为整治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违法用地、违规建房、建筑质量和施工安全隐患突出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乡镇表现得十分突出。二是城镇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建设资金瓶颈依然没有突破,多元投入机制依然没有建立健全。城镇配套基础设施落后,城镇承载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城镇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共建共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管理效果难以巩固。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县城建设要有新气象。
抓项目,推进扩容提质出亮点。一方面,县城建设要认真抓好十大项目的实施,今年新开工余诗路、滨江路、清园路3条城市道路建设,抓好县城自来水厂二期扩建、天然气管网扩建和文化休闲广场建设,加快云集大道、云峰路、滨江路3条主干道的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以及县城背街小巷亮化和园林绿化提质改造,启动湘江东岸风光带、生态公园、县城东敞口工程。另一方面,要积极抓好跑项争资工作。要把跑项争资作为加快县城建设的第一抓手、第一引擎。县住建局、县城建投、县国土资源局、县房产局、县规划局、县人防办都要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吃透和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对照国家资金投放目录,围绕城市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城市管网改造等重点,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策划和包装项目,争取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省里投资计划。县城建投要不断加大融资工作力度,确保完成2亿元融资任务。
抓管理,推进四城同创出效果。要启动四城同创三年行动计划,到20xx年,力争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交通管理模范县城。围绕实现这个目标,要从四个方面切实加强县城的管理:一要从源头抓起,严格验收管理。县城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按照设计施工、按照标准建设,尤其是对市政、照明、绿化、管线、环卫等基础配套设施和小区道路硬化要严格把关,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房屋产权证书和投入使用。二要从关键抓起,加强渣土管理。建设工地必须按要求围档作业,建筑垃圾要及时清运,工地进出口场地必须进行硬化。建筑工地车辆要做到净车出入,不带泥上路。建筑渣土要实行密闭化、规范化运输,定时段、定路线行驶,定点倾倒。对不按规定运输渣土而影响环境卫生的从严处理。三要从细节抓起,搞好门前“三包”。县城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是“门前三包”管理的责任主体,必须按要求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县住建局要加强“门前三包”的监督、评比和指导。四要从基础抓起,加强社区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云集镇和各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参与县城管理,落实管理责任,实现社区环境的居民自治。各机关单位住宅区、居民小区要建立“一长三员”制度(楼栋长、治安员、计生信息员、卫生管理员),不断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抓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出活力。一要改“吃大锅饭”为网格化管理,实行责任到人。改革过去“吃大锅饭”的管理体制,实行分片包干、路段包干、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二要改平均主义为精细化管理,实行“五定”考核(定岗位、定责任、定标准、定人员、定奖惩)。城管、环卫、市政、路灯、园林等县城管理服务部门的干部职工的工资,除基本工资外,津补贴和奖金与工作绩效直接挂钩,奖勤罚懒,做与不做、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就是要不一样。三要改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实行市场化运作、货币化管理。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改革方向,逐步将环卫清扫保洁、园林绿化管护等工作推向市场,探索市场化运行模式。逐步形成管理效能化、监督规范化、作业专业化的城市管理新局面。
抓规范,推进人防建设出成效。坚持人防建设与县城建设相融合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严格人防执法,确保人防“两费”征收到位。进一步规范人防工事建设,确保防空地下室结建全面推行,不以征代建。进一步加快“两所”建设,确保我县机动指挥所顺利投入使用,全力推进县级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二)小城镇建设要有新突破。
小城镇建设要紧紧围绕“三提高一打造”的目标,即:提高城镇化率、提高公共服务功能、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打造城镇亮点。把“四场四化两改造”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四场”即停车场、农贸市场、垃圾场、休闲广场(每个乡镇至少要建一个休闲广场,有条件的争取建一个公园),“四化”即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两改造”即污水管网改造、公厕改造。
优先发展重点镇。要将三塘、车江、茅市、向阳、泉溪、冠市、花桥等乡镇作为全县小城镇重点镇,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土地供给等发展要素方面实行政策倾斜、重点扶植、优先发展。纳入全县优先发展的7个重点镇要抢抓机遇,选准突破口,研究发展规划,实现优势优先跨越式发展,为全县小城镇发展摸索经验,作出示范。
重点打造示范街。每个乡镇集中力量创建1-2条示范街道、2-3个文明小区,全县评选10个“五好”居委会。示范街道的标准是:一是规划要优,建设要美;二是设施要全,配套要齐;三是规模较大,人气要旺;四是市容整洁,管理有序。文明小区的标准是“六有四无”。“六有”即有通透式围墙、有专人负责的物业管理、有环卫设施、有符合要求的园林绿化、有硬化的小区道路、有规范的楼栋号与门牌号。“四无”即无乱搭乱建(防盗网、雨棚、车库等)、无乱种蔬菜、无放养畜禽、无垃圾无人清扫现象。“五好”居委会的标准是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积极探索农村住房建设改革。把农村住房建设改革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每个乡镇选择20%的村,每个村选择2-3个组先行先试。改革方向是改变目前农村分散建房方式,在拆旧建新过程中,引导2-3个邻近村民小组的村民选择一个合适的集聚点集中建房,从而降低新农村配套设施建设成本,使每个村民社区有条件创办幼儿园、农家书屋、体育健身场所、超市商场、安全卫生饮水工程、沼气工程等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三)城乡规划工作要有新档次。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做好县城总规修编扫尾工作,完成县城1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塘镇和车江镇2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启动县城东大门敞口、生态公园、东岸沿江风光带等规划,完成县城夜景和色彩、县城综合交通体系、县城绿地系统和县城环卫设施空间等专项规划。
加快城乡规划统筹。积极探索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体制,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年内完成向阳、泉溪、冠市三个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深化三塘镇、车江镇城镇设计,编制三塘镇神山村、车江镇恒星村等6个村庄规划。
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充实规划执法力量,加大规划执法巡查力度,建立县域范围片区巡查制度,坚持“部门联动”,强化控违拆违,对县城规划区内的违法、违章建筑,依法按程序拆除到位。
(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有新成效。
加强土地报批工作。全年确保成功报批土地4000亩,争取4500亩。突出抓好云集工业园、三塘工业园、衡云干线两厢、县城基础设施等用地报批工作,优先保证重点项目用地。抓住我县被列为低丘缓坡荒滩试点县的契机,用足用活政策,合理安排低丘缓坡荒滩缓解用地压力。要坚持部门联动,乡镇配合,共同做好项目征地拆迁和土地报批工作。
加强土地储备经营工作。今年力争新储备土地4000亩。要抓好已储备土地的前期开发工作,加快推进县城北片新区、湘江东岸新城整体开发。要不断完善国土资源市场,争取国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实现网上交易,全年国土资源收益力保完成3亿元。
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一方面,要抓好矿补费征收工作。要组织专班,在全县开展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大清查,全面掌握规模矿山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对其应交的矿补费进行核算和征收。对不按时、不按实交纳矿补费的企业,停止供电、停止供应火工产品、停止办理年检年审,并依法吊销或注销相关证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强化责任,安排专人值班,对隐患重点部位实行现场值守,确保不死人,力求不倒房,尽可能降低灾害损失。
(五)保障性住房工作要有新作为。
要加快进度。今年全县要完成新建444套廉租住房、1400套公共租赁住房、1000户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6月底前开工率必须达到60%以上。往年续建项目11月底前必须全面竣工。县直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作为,主动配合,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尽快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报批手续、项目报建手续,按照项目建设进度及时拨付资金。项目所在地乡镇要成立专班,统筹安排施工工期,负责协调解决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要阳光操作。进一步严格保障标准和保障程序,确保保障性住房资金和房源分配到最困难的群众手中,民政、公安、劳动、房产及银信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为健全准入退出管理机制提供可靠依据。4月份,要组织开展一次全县住房保障对象清查摸底工作,将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坚决清退出去,确保分配公开、公平、公正。在保障性实物房源分配上,坚持“只租不售、租补分离”的工作思路,研究出台保障性住房分配营运管理办法,探索梯次退出模式,逐步实现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并轨。
要规范管理。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严格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对存在重大投诉和群访等遗留问题未妥善处理的企业不予年检通过。加大物业维修基金的归集力度,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加快推行物业管理,实现县城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达60%以上。
要抓好建制扩面,推进住房公积金工作。要积极主动作为,把教育系统、卫生系统和民营企业作为工作重点,不断推进建制扩面。坚持从源头上控制风险,规范放贷操作行为,确保资金安全。
(六)建筑施工和燃气监管要有新举措。
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要切实提高业主的主体责任意识,督促企业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查找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及时消除隐患,避免安全事故。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格责任追究。燃气企业作为燃气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制订隐患监控措施,落实整改资金,建立安全应急机制,建立健全抢险预案,有效防范和杜绝安全责任事故。
强化部门的监管责任。住建、安监、消防、电力等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配合执法监督。要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紧扣重大时间节点,全面开展建筑及燃气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对于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督促企业整改到位。对违规违法建设必须采取强硬措施,严惩建筑及燃气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建筑及燃气安全生产水平整体提升。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对违规违法建设项目、燃气企业和营销网点,要采取停水、停电等措施,坚决制止建筑及燃气行业不规范行为。
强化乡镇属地管理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各乡镇人民政府的建筑施工安全和燃气的属地管理责任。各乡镇要加强本地区建筑施工和燃气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一把手”负责制,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
(七)“两违”清查工作要有新成果。
思想要更加统一。主要在四个方面统一思想认识:一要澄清底子,锁定项目。原确定的对象范围要进一步澄清审核,对不能纳入的项目和20xx年元月以后的项目不纳入清查范围。对尚未启动清查和摸底的乡镇,限定在4月20日前必须完成“两违”项目的摸底。二是政策不变,严格执行。要彻底打消“等政策松动”、“以拖代办”的想法,处理措施严格按原定政策执行。三是时间延长,年底结账。鉴于部分乡镇工作开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两违”清查工作延长到今年12月份,年底统一结账。四是惩前毖后,防止反弹。各乡镇各职能部门要认真总结“两违”清查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防止情况反弹。20xx年元月1日以后出现的“两违”项目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措施要更加有力。“两违”清查由县优化办牵头,以乡镇为主体,县国土、住建、房产、规划、税务等部门配合,实行专班专抓。对“两违”项目的清查要实行行政和法律手段双管齐下,在建项目一律停止供电、供水,在交清税费,办全手续之后方可复工;对已经完工交付使用的“两违”项目,利用从事经营活动的,一律不得核发各种证照,已核发的依法予以吊销或收回;对不主动申报、不积极配合,故意干扰阻碍整治活动的,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纪律要更加严明。对不开展“两违”工作或清查不力的乡镇将采取“三停”措施,项目停止安排,土地停止供给,资金停止拨付。
三、攻坚克难,狠抓落实。
(一)责任要细化。做好今年的新型城镇化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做到领导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要将工作目标和相关责任分解到各个具体工作岗位,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对责任不到位、工作没有抓落实,导致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要采取责任倒查制,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还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二)进度要量化。对于已经定下的项目,明确的任务,要按照时间节点要求,不讲价钱,不找借口,强力推进,坚决完成。要按照工程建设时限要求,对启动建设的工程项目要根据工程量的大小、拆迁工作难度、季节气象因素等情况,合理制定建设方案,排好施工时间表,量化工程进度,排好工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早启动,早实施,早完成。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要加强督查,强化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解决,促进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合同。
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要以扩容提质为重点,规范项目建设准入,严格招投标秩序,加强项目建设的全程监管,确保项目按照质量标准施工。项目完工后,要严格验收检查和工程审计,确保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同志们,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是党的向全党全国人民描绘的宏伟蓝图,是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让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我县城乡建设崭新局面!
共
3
页,当前第。
2
页
1
2
3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八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20xx年“安康杯”竞赛活动动员大会,目的就是通过对活动进行全面部署,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统一思想,付诸行动,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养,激发职工做好安全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公司的安全生产水平全面提升。
第一,以贯彻新《安全法》为契机,切实把竞赛活动落实到安全生产日常工作之中。
要充分认识发展经济与安全生产的辩证关系,必须把抓好安全生产当作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民生、稳定大局的头等大事抓在手上,落实到管理制度当中。坚决禁止重生产、轻安全,盲目上项目、抢工期忽视安全的行为,特别是要严厉打击违法生产,杜绝不依法履行“三同时”的现象发生。各地和各级竞赛组织部门,要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和本行业的安全生产实际,把竞赛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与企业文化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安康杯”竞赛与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制度落实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要将“安康杯”竞赛活动与“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唱响“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文化主旋律,开创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局面。这是贯彻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总局关于开展20xx年“安康杯”竞赛活动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适应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保证稻河古街区顺利向前推进的需要,也是保证民生工程安全稳定发展的需要。
第二,以落实“一岗双责”为依据,把竞赛工作纳入安全目标责任体系之中。
加大“安康杯”竞赛活动的宣传力度,加大“安康杯”竞赛活动的组织力度,加强基层工作的难度,把坚持“凡是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参加竞赛、凡是开工的工程项目和单位必须参加竞赛”的原则与“一岗双责,党政同责”落实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把易发、高发事故的建筑施工班组作为重点、纳入竞赛活动中来。公司“安康杯”竞赛小组办公室将按照公司安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要求,对20xx年竞赛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各施工单位,同样也要把竞赛工作纳入本公司、本工程的安全目标责任制之中,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强力推进。
三、认真落实和强化安全工作措施,确保实现安全生产。
开展“安康杯”竞赛和“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现安全生产。为此,根据公司的实际,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1、要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贯彻、落实工作,通过学习班、安全分析会等,组织学习上级有关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指示精神,并结合公司、部门生产实际,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和工程施工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通过“危险源辨识”、安全大检查”等系列活动,做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完成年度“隐患治理年”工作任务。
2、要深入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安全性评价。安全标准化和安全性评价是今年安全工作的中心任务。要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目标,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改善作业环境,消除事故隐患,努力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3、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围绕“安康杯”竞赛活动和“安全活动月”的主题,各项活动都要结合实际,务求实效,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摆花架子、走过场。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项活动,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各部门要提高警惕,紧紧盯住安全生产的薄弱方面和关键环节不放松,强化措施,集中力量,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通过动员、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做好“安康杯”和“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各项工作,夯实安全基础,强化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增强防范事故的能力,提高安全工作的实效性。
同志们,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让我们以党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讲政治,顾大局,全面动员,积极行动,扎实开展“安康杯”竞赛和“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形成“教育倡安、制度建安、监督促安、文化兴安”的安全氛围,努力使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56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