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1:00:10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优质16篇)
时间:2023-11-20 21:00:10     小编:念青松

偶尔的放松和调整,对于迈向成功是必要的。写总结时,我们要注重逻辑和结构的合理性,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我们的意思。下面是一些总结写作的技巧和要点,请大家参考。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篇一

《杠杆的科学》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中,主要指导学生利用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来研究杠杆省力费力的规律。通过实验,使学生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上这一课时,却出现了这几种不同的现象:

在上实验课时,我也注意到了在一组数据中有六个和七个钩码,小组之间肯定不够用。于是我就特意强调:老师今天只分给每个小组10个钩码,但是不够用,小组之间想想办法,看看那个小组最先做完实验?说完之后,学生开始做实验。学生们到底会怎样的?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在观察着。不一会儿,我发现第2小组的同学开始下位到别的小组借钩码。当走到9组拿起钩码的时候,这个小组的同学立马把钩码抢回来了,这个同学没有办法,只好又到别的小组去借钩码了。不一会儿,2组的同学把实验做完了。紧接着,我看到很多小组的同学都到8组那儿去借钩码用。这时九组的同学也做到这一组实验数据了,抬头看看其他小组都到8组那儿去借钩码用,也只好去借钩码了。看到全班同学都做完实验,于是我问八组的同学:“为什么你们小组的同学做的这么快呢?你们不是也只有10个钩码吗?”八组的李海星说:“我们是先做的这一组数据,先跟五组借了三个钩码,然后他们组用的时候再跟我们借的。”听到这个,我说了一句:“俗话说的好,众人捧火火焰高,既然我们做实验,要求小组之间合作,其实也是要求组与组之间进行合作。还有一句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在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帮助了自己,为什么不去帮助别人呢?看看五组和八组他们不是合作得很好吗?”。听到这儿,刚才几个不借钩码的小组的同学的脸刷的红了起来,低下头不再说话。

通过观察学生做实验,我发现有的小组做得很快,而有的小组却迟迟没有做完。通过询问,我得知:四组和七组、五组和八组的同学通过协商进行了合作,而其他小组的同学还是小组之间自己做自己的,根本没有进行合作,所以耽误的时间还是很长。针对这样的结果,我对全体同学说了这样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实验之前,老师已经做了提醒,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听到这个,没有合作的小组低下头。我想他们一定是在为他们的做法做反思吧!但愿他们能从这节课中能悟出点道理来。

给两个班上完这节课,我也想了很多:

第一:在上科学课尤其是在做实验时特别要求学生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个实验,学到更多的知识。有的小组内能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把实验做好,而有的小组内却只有个别同学唱“独角戏”,其他同学在看热闹,坐享其成实验结果。小组之间都合作不成,何谈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呢?这恐怕是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第二:不同的班级学生情况不同,应如何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引导、教育,这给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又提出了一个难题。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篇二

本节课是讲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下面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效果以及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想如果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把性质和判定学完,那只能是把本节课设计为探究课,而对于性质与判定的应用只能放在下一节课,于是我把这节课设计为探究课,把对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的探索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探究式。为了增加课堂密度和教学效果以及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运用几何画板和幻灯片制作了课件,以增加学生对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的理解。在学生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时,我分别创设了情境,一是为了给学生的探究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并应用于实际。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如果说一节课的课堂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那么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方式更是关键。这其中包括老师对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把握,老师的教态是否大方得体,尤其有很多老师听课的时候,还包括语言是否精炼,知识的逻辑感是否连贯,层次是否清楚等。首先说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知是否是第一节课的缘故亦或是学生有点紧张,平时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太敢发言了,所以感觉课堂的气氛还是有些沉闷。当然,老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要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在课上轻松而愉快的学习知识。这是对任何一位老师的考验。其次通过看自己的录像,平时自己没有在意的细节,包括自己在讲台上的站位和站姿,自己不经意的手势和说话的口头语都暴露出来。感觉自己精心锤炼的语言在录像中仍有些罗嗦等等。总觉得自己上课时怎么会留有那么多的遗憾。再次对课堂所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由于在开始的尺规作图中浪费了一部分时间,当然这一环节时间的浪费与我讲授尺规作图的方式不够合理是分不开的,以至于在后面所准备的习题没有时间去练习,给人感觉这节课不够完整。再就是课堂上安排的内容过多,也是导致前面所提问题的原因。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不应死板教条,而应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更合理的配置。

通过看自己的录像课,感觉自身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地方有待于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对课堂语言的锤炼,不仅仅是表达清楚,更要言简意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还要在实际操作时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始终贯彻先学后教的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个人能力。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篇三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既能独立、又能相互合作获取知识;同时尊重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是这节课力求体现的设计思想。因此,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再创造出来。”因此,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在交流中对别人的思考方法或质疑,或欣赏;对自己的思考方法或陈述,或反思。学生在交流中,思维发生着互相碰撞,互相启迪,最终澄清辨明,总结出大、小月,决定平、闰年的方法等。让他们品尝到探索带来的成功喜悦。

本课从课题的引人到课后的练习,以及课中关于年、月、日小知识的补充,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齐,体现“小课堂、大社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学习数学的好处,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的数学潜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构成学习新知识的潜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注重联系实际,练习具搞笑味性、发展性、灵活性、开放性,进一步深化新知,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深刻。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篇四

这是第一课时,在设计上以探究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物理课堂,走进物理教学。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小组互助合作,并在物理教学中体现物理的艺术性、语言的激励性。坊子区教研室王局长对本节课评价中提到备课、讲课、学生互动常态高效、老师学生主动思考,教师环卫思想为了学生去指导,教师把学生思维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当作自己解决问题的重点。在学生的活动方面小组的活动不够大胆,学生的心声未能充分、大胆、积极的表达出来。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结论未能充分的落实。通过全区物理教师同仁们帮助和指点我对本节课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思考并进行缜密的'思考特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关注与高中课堂知识的连贯如力臂的概念理解,支点的理解与高中的轴联系。

2、在对杠杆的概念进行总结使用“模型法概念”时,多给学生准备点可以动手操作的器械工具,如铁丝、钉子板、剪纸、细线等可以用杠杆器具操作时用到的一些材料。

3、在强化力臂的画法时结合中考,让学生对照实物进行练习。

4、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对结论的分析进行讨论,对于结论中出现的问题如力与力臂相加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去分析它的巧合性不要教师代办。(如果学生没有得到这样的数据教师可以举例动力等于阻力时的特殊情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篇五

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力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非常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很大帮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学生操作使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交流。对于榔头拔钉子,学生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杠杆,是因为他没有结合实际使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学生就较易理解了。对于螺丝刀,有的学生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肯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研究。在教学中,很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教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对于这个实验,有这么几点要求:

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实验情况。

4、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如何区分?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多加观察、思考,发现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学生能进行认真思考来发现规律,更多的是随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这些情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并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现规律。

通过活动,分析实验数据,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只要小组活动开展的充分,数据详尽,那么困难并不大。但对于“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合理”?学生的思考并不多,充满随意性。同时,这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也相对紧张,如果想要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杠杆尺实验,建议增加教学时间。因为只有将这个知识掌握了,懂得通过分析用力点、支点、阻力点三点之间距离的关系来区分杠杆是省力的,费力的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才能使第三课的活动顺利开展。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篇六

这是第一课时,在设计上以探究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物理课堂,走进物理教学。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小组互助合作,并在物理教学中体现物理的艺术性、语言的激励性。坊子区教研室王局长对本节课评价中提到备课、讲课、学生互动常态高效、老师学生主动思考,教师环卫思想为了学生去指导,教师把学生思维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当作自己解决问题的重点。在学生的活动方面小组的活动不够大胆,学生的心声未能充分、大胆、积极的表达出来。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结论未能充分的落实。通过全区物理教师同仁们帮助和指点我对本节课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思考并进行缜密的思考特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关注与高中课堂知识的连贯如力臂的概念理解,支点的理解与高中的轴联系。

2、在对杠杆的概念进行总结使用“模型法概念”时,多给学生准备点可以动手操作的器械工具,如铁丝、钉子板、剪纸、细线等可以用杠杆器具操作时用到的一些材料。

3、在强化力臂的画法时结合中考,让学生对照实物进行练习。

4、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对结论的分析进行讨论,对于结论中出现的问题如力与力臂相加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去分析它的巧合性不要教师代办。(如果学生没有得到这样的数据教师可以举例动力等于阻力时的特殊情况)。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篇七

今天下午的自习课,决定在六(2)班上新课《杠杆的科学》。由于昨天在六(1)班上课比较成功,所以对今天的课信心满满,让学生拿走实验器材就去上了。

第一步,认识杠杆和杠杆上的三个点,抽了不爱发言的学生到大屏幕前,就上面的跷跷板、天平、钳子、剪刀找三点,完成不错。对于正常使用情况下不是杠杆的擀面杖和锥子也进行了分析——找不到支点,所以不是杠杆,大家学得也不错。

第二步,研究杠杆的秘密。为了让同学们收集数据的时候能有规律,我先进行了示范,选定左边第二格,作为固定的阻力点,分别在上面挂一个、两个钩码,看右边第几格挂几个时杠杆平衡,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们进行了尝试,成功后列出数据,让大家看我记录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的时候了。我在教室里巡视,这个组看看,那个组看看,发现没有章法的就指导一下。可是这一看不得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有的组只列出三四组数据,稍一仔细看,发现有的数据根本就不对。一共十五行呢,这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测完?放学铃响了,我等不及了,就让大家看着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进行指导,得出左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然后让大家加快速度继续测。我继续巡视,发现有的组把原来的数据全擦了,有的组组长和组员争执,有的组里一部分人在测,一部分人在打闹或者趴在那不动。这哪是科学实验课?于是,我叫停了测试,让大家就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分析,生拉硬拽着总结了杠杆省力或不省力的规律,让大家放了学。

放学后,我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费了这么大的劲,用了这么多的时间,连想要的基本效果也没达到,原因到底在哪呢?我在懊恼中反思着。

首先,天时不对,上这节课时已经是自习了,而且学生二节课后没下课休息,直接上的自习课,还学的是新课。

第三,人和不和。作为教师,我没有考虑到以上具体情况,只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就能去上课了;在1班上好了,就能在2班上好。作为学生……算了,他们毕竟是学生,还处在可塑阶段,如果说学习习惯有待养成,或者合作状态有待磨合,那也首先是我这个教师该考虑的问题。也许,这个班就是锻炼我的一个班呢!抱怨没用!

接下来,想想补救措施。下节课上,

1、复习杠杆有三个点。

2、说说杠杆处在平衡状态时的意义(可以清楚地看到哪边力大)。

3、挂钩码,让学生尝试利用乘法口诀使杠杆平衡。

4、观察杠杆省力时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进行作比较,看能发现什么共同点;依次找出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时的共同点。完成这四步,学生难道还不会?那就得让会的去教不会的了。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篇八

“杠杆的科学”是本册《工具与机械》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教学重点是杠杆原理、杠杆的三种情况(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难点在于教会学生判断杠杆属于哪一种情况。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有一些处理不到位的环节,反思如下:

首先,在导入杠杆的定义时有点生硬,直接讲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过渡,可以先设定情境如“怎样打开瓶盖?”,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等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后引入“杠杆”,再接着讲解杠杆的定义、特征、三个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等。

接下来是教学生判断杠杆的省力、费力情况,这一部分学生容易混淆,每一个细节都应该给学生解释清楚,学生理解了再继续下一环节。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有些细节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在后面的环节就比较懵,比如:先向学生详细介绍杠杆尺,包括杠杆尺的刻度,刻度数字表示的含义,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等。在利用杠杆尺、钩码做演示实验时要解释清楚每一步的用意,并及时和学生互动以获得反馈信息,避免学生因为某一点没听懂而耽误后面的进度。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篇九

今天进行了《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我想放手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可有不少学生做完以后还是糊里糊涂的。

事后我在想这一问题:让学生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很有难度的。

学生可能还不太明白什么叫“平衡”。我在猜想人类认识杠杆的过程可能也不一上来就想研究“杠杆是如何平衡的”,而是在生活中使用了杠杆,发出了他的有些规律,才会进一步研究什么情况下杠杆会“静止不动”(这也是一种杠杆平衡),到后来才会想到“什么情况下杠杆会在水平位置平衡”,再进一步研究“杠杆匀速转动”的条件,等把这些问题都有一个思考之后,人类才会来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定是一个长期而且很费精力的事情,要不怎么只有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才能总结出来呢!

感觉出力臂。这不是一个一般人能想象得出的“构建出的科学概念”。也只有数学兼物理学家才能构建出原本无形的东西来。当然这一发现也许很多偶然(刚好处于平衡位置时),但能提出力臂的概念绝对是个创举。于99.9%学生来说,只需正确接受就够了,让他自己来研究只能是想当然的让学生去做。

学生是否有猜想。也就是说学生是否能“形成”一个他有道理的猜想意见,然后再按猜想设计方案进行研究。

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几乎没有。如果只是为了考试,如果在事先我们知道这些是要考的,我肯定有办法让学生严格按标准来做。

从教材来看,让学生有探究意识就已经很够了,至于探究方法,只能介绍一些,让学生自己感悟吧!

所以我想说: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教一些探究方法是可允许的要求,要想真有什么探究教学,在很多章节上都只能是做个样子(当然这个样子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说:传授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时候是巨大价值的。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篇十

本课从认识简单机械中的撬棍引出杠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杠杆的三个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接着,引导学生区分杠杆类工具和非杠杆类工具。最后,用杠杆尺做实验,从而进一步探究杠杆什么时候省力,什么时候费力,什么时候不省力也不费力。

教学时,我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来的。结果,每个环节进行都很顺利,特别是一班的学生做杠杆尺的实验时非常有序,对操作步骤也是一点就明。课堂提问中,也是一班的学生对杠杆和非杠杆的认识最准确。而二班的学生,四个组中有两个组的学生操作中出现违规行为,有三个组在往杠杆尺上挂钩码时,竟然在支点两边挂了几处,相当于找出了很多个阻力点和用力点,没能准确理解杠杆的定义。而且,在距支点的距离把握上,不能发散思维,导致每次杠杆平衡时支点两边的距离和钩码的个数都是一样的,都成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给接下来的探究规律带来难度。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2、明确支点离重点越近,杠杆越省力;反之费力。认识日常生活中几种省力和费力的杠杆。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长铁棒、体操棒、木块、老虎钳、火钳、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四人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回顾杠杆三要素。

1、趣味游戏——撬“重物”,让学生实际体会杠杆的作用。

2、利用演示ppt,复习杠杆构成的三要素:支点、重点、力点。

3、提出本课研究主题,板书课题。

(二)、主题探究:利用杠杆尺,了解其省力和费力的科学原理。

1.通过实物并结合演示ppt,认识杠杆尺的构造及其原理。

2.布置研究任务1:探究使杠杆尺平衡的钩码挂法,并做好记录。

3.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始约10分钟的独立探究活动。

4.第一次汇报:展示力点钩码数大于重点钩码数和力点钩码数小于重点钩。

码数的两张记录表,比较其钩码数量的多少,明确后者比较省力。

5.布置研究任务2:将省力的记录表挑选出来,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

点到支点的线段。

6.第二次汇报:展示三张省力的记录表,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

点。

7.结论一: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近,杠杆就省力。

8.第三次汇报:展示二张费力的记录表,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点到支。

点的线段,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点。

9.结论二: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远,杠杆就费力。

(三)、实践深化: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1.趣味游戏——“以弱胜强”,通过对支点位置的控制,强化学生对上述。

结论的理解。

2.实践体验——用老虎钳钳断铁丝,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3.演示分析——“小小秤砣压千斤”,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4.实践体验——用火钳钳起铁块,利用ppt图片分析其费力原理。

5.小结:杠杆工具的省力或费力,与其用途有密切关系。

(四)、延伸课外:调查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篇十二

众所周知,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出现在复杂的机械中,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本节课张雯老师通过情境创设,引起了学生对学习杠杆的兴趣,再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工具——撬棍,抽象出了杠杆的特征: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三要素缺一不可,使学生对杠杆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杠杆的规律,找到了杠杆的秘密: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出发,讨论了杠杆可分为三种以及每种杠杆的特点。

整节课,张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清晰流畅,教学机智灵活,激励性语言多,实验技能突出,现代教学技能应用熟练,突出教学多元化及辅助功能,多渠道多角度调动教学资源,合理运用一切有利条件,注重教学过渡与转承,教学环节自然一体。

在《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在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我们知道,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而情景创设则是前提的铺垫,在这堂课中情景的创设很到位。

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张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与学生一道,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指导学生怎样成功的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

当然了,每一堂课都有其遗憾的地方,在张老师的这堂课中,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地方需进一步推敲。

一、张老师在实验前展示了该实验过程,就失去了让学生探索的意义了,不是吗?既然是探索,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就更具有科学意义了。

二、板书没有设计好。通常板书具有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归纳知识的作用,用好了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最后环节关于“费力杠杆省距离”的概念,因为涉及更多复杂的分析,而在这节课上无法进行,所以张老师只是提了一下,却无法进一步展开教学,但是站在听者的角度上,却非常难理解,相反搞得云里雾里的.,甚至形成错误的理解,所以我认为,这个环节,有,不如没有!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篇十三

《杠杆的科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杠杆现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中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在杠杆尺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做出自己的分析。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进行持续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3.科学知识:认识杠杆这种简单的机械,知道杠杆上有三个点:重点、支点和力点,能够收集生活中应用杠杆的事例,说说杠杆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掌握杠杆上的三个点,找到杠杆的.支点。能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的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

教学难点:能初步根据三个点之间的距离区分出省力还是不省力的。

三.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动手进行探究验证实验,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四.教学过程。

本着以科学课标的精神指导科学教学的原则,遵循课标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运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建议,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处理,将本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走近科学。

从生活中引入杠杆,把它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通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如怎么打开铁盒,怎么移动石头,怎么去拔钉在木板上的钉子等等,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杠杆。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我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让探究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学生探究中,教师有扶有放,在教学活动上讲解与指导相结合..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老师先和一名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看清实验步骤,明白实验的注意点。在师生合作完成示范实验之后,引领学生小组合作经历这么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多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初步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孩子身心充分解放的过程,一个每个孩子都充分参与活动的过程,一个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合作的过程,一个孩子思维异常活跃后的顿悟的过程,一个学生经历多次的验证后的科学实证思想的洗礼的过程。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针对问题寻找实验,感受结论与定论的发展关系,理解验证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理解科学是可以反复验证的。科学需要实证,引导学生作实证研究,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科学方法的训练,更是对儿童在做科学的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科学实证思想的渗透和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着真金不怕火烧,真理不怕验证。这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现实中很多孩子不习惯于实验后的验证活动,或者验证活动十分马虎。因此,让孩子理解验证活动的重要性是本课一大特色,强烈渗透着科学实证思想。

第三部分,回归生活。

由填充表格到实验验证,巧妙地让学生经历了杆秤产生的过程,帮助他们加深了科学概念的理解,使知识更具结构化。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篇十四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六人一组配备)。

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

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如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直接给出:其实被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叫它阻力点)。

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

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用力点)。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由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按学生说的挂钩码)。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我们来个规定:杠杆尺左边挂钩码的位置是阻力点,右边挂钩码的位置是用力点。等会研究的时候你们喜欢把钩码挂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想挂几个钩码也随便你,但是挂好后一定要让杠杆尺平衡。

4、提出几点实验要求:

(1)、左右两边的钩码数一样多的,太简单了,每组只能出现一次。

(2)、杠杆尺左右两边都只能挂一串钩码,不能在一边挂好几串。

(3)、杠杆尺平衡了才算完成一种挂法,每位同学都要记录下来。(记录表1)。

5、指导记录方法:怎么记录呢?比如说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记录。(投影出示记录方法:左边第二格上挂两个钩码,右边第四格上挂一个钩码)。

6、各组学生展开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听见音乐后,各小组整理好实验材料后,独立思考一分钟后,完成讨论题(记录表2)。

7、请汇报员上台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汇报要求说出各个实验的挂法,说到省力或费力时能举例说明)……如学生说到用力点上钩码数更少的是省力的,教师不能否定,可以说:是的,我们就是根据这点来判断它是省力的',老师请你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力点上这么少的钩码却能撬起阻力点上那么多的钩码?……再请第二位同学回答。

如别的同学没有不同意见,课件出示3种情况: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全班齐读,教师将3句话贴在黑板上)。

8、汇报第二个讨论题:你还有其他什么发现?(由好几个学生说说,可以先让描述不完整的,或不正确的先说,然后由其他同学补充)。

9、请看我们前面做过的游戏,你能想办法移动橡皮,使这个杠杆更省力吗?(学生说了移动方法后,教师课件演示,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移就会更省力)。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2、既然火钳是费力的杠杆,人们为什么还要用它呢?(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能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

四、课堂小结。

1、现在老师请你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布置学生课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各类杠杆。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六人一组配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

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

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如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直接给出:其实被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叫它阻力点)。

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

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用力点)。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由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按学生说的挂钩码)。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我们来个规定:杠杆尺左边挂钩码的位置是阻力点,右边挂钩码的位置是用力点。等会研究的时候你们喜欢把钩码挂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想挂几个钩码也随便你,但是挂好后一定要让杠杆尺平衡。

4、提出几点实验要求:

(1)、左右两边的钩码数一样多的,太简单了,每组只能出现一次。

(2)、杠杆尺左右两边都只能挂一串钩码,不能在一边挂好几串。

(3)、杠杆尺平衡了才算完成一种挂法,每位同学都要记录下来。(记录表1)。

5、指导记录方法:怎么记录呢?比如说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记录。(投影出示记录方法:左边第二格上挂两个钩码,右边第四格上挂一个钩码)。

6、各组学生展开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听见音乐后,各小组整理好实验材料后,独立思考一分钟后,完成讨论题(记录表2)。

7、请汇报员上台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汇报要求说出各个实验的挂法,说到省力或费力时最好能举例说明)……如学生说到用力点上钩码数更少的是省力的,教师不能否定,可以说:是的,我们就是根据这点来判断它是省力的,老师请你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力点上这么少的钩码却能撬起阻力点上那么多的钩码?……再请第二位同学回答。

如别的同学没有不同意见,课件出示3种情况: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全班齐读,教师将3句话贴在黑板上)。

8、汇报第二个讨论题:你还有其他什么发现?(由好几个学生说说,可以先让描述不完整的,或不正确的先说,然后由其他同学补充)。

9、请看我们前面做过的游戏,你能想办法移动橡皮,使这个杠杆更省力吗?(学生说了移动方法后,教师课件演示,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移就会更省力)。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2、既然火钳是费力的杠杆,人们为什么还要用它呢?(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能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

四、课堂小结。

1、现在老师请你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布置学生课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各类杠杆。

杠杆的科学教学课件篇十六

一、教学目标:

1、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2、明确支点离重点越近,杠杆越省力;反之费力。认识日常生活中几种省力和费力的杠杆。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长铁棒、体操棒、木块、老虎钳、火钳、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四人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回顾杠杆三要素。

1、趣味游戏——撬“重物”,让学生实际体会杠杆的作用。

2、利用演示ppt,复习杠杆构成的'三要素:支点、重点、力点。

3、提出本课研究主题,板书课题。

(二)、主题探究:利用杠杆尺,了解其省力和费力的科学原理。

1.通过实物并结合演示ppt,认识杠杆尺的构造及其原理。

2.布置研究任务1:探究使杠杆尺平衡的钩码挂法,并做好记录。

3.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始约10分钟的独立探究活动。

4.第一次汇报:展示力点钩码数大于重点钩码数和力点钩码数小于重点钩码数的两张记录表,比较其钩码数量的多少,明确后者比较省力。

5.布置研究任务2:将省力的记录表挑选出来,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点到支点的线段。

6.第二次汇报:展示三张省力的记录表,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点。

7.结论一: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近,杠杆就省力。

8.第三次汇报:展示二张费力的记录表,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点到支点的线段,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点。

9.结论二: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远,杠杆就费力。

(三)、实践深化: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1.趣味游戏——“以弱胜强”,通过对支点位置的控制,强化学生对上述结论的理解。

2.实践体验——用老虎钳钳断铁丝,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3.演示分析——“小小秤砣压千斤”,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4.实践体验——用火钳钳起铁块,利用ppt图片分析其费力原理。

5.小结:杠杆工具的省力或费力,与其用途有密切关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81481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