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优质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2:16:05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优质23篇)
时间:2023-11-20 22:16:05     小编:灵魂曲

在撰写报告时,应注意使用恰当的引用和注释,避免抄袭和不当引用他人作品。报告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的叙述。通过研究这些范文,您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报告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一

周口作为一个农业大市,经济社会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农业,最庞大最重要的群体是农民。推进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直接关系着我们能否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走出新路子,能否在新的区域竞争中获得新优势。卢书记在周口代表团提出的观点,既有“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也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等具体途径,是指导我们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纲领性要求。

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说过:“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镇化的历史”。认真学习卢书记的重要观点,我认为,其精神实质就是要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真正让城镇这个龙头活起来、让农业这个弱质产业强起来、让农村这个落后地区好起来、让农民这个困难群体富起来,实现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认为,当前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强力推进和逐步实现产城互融,这是一条符合上级精神、充分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

以上;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效划分,达到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等城市功能区相得益彰、互动发展,避免城市“摊大饼、一锅汤”式的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

第二,产城互融可以解决“龙头怎么强”的问题。要实现卢书记提出的“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须做强城镇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就新型城镇化来说,大发展呼唤大产业,大产业推动大发展。产业支撑作用能否发挥及其发挥程度,将直接决定着新型城镇化的速度和成效,决定着城市的整体实力和带动能力。郭庚茂在全省项目观摩时,高屋建瓴地把产业集聚区比作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产业集聚区是市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是地方招商引资的主平台,是富民强市的主渠道,是改革创新的实验区。”在当前我们城镇第三产业普遍不强的情况下,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大发展,才能够有效推动城镇经济大跨越,进而实现城镇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的大突破,才能够形成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有利局面。

样的生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们可以积极争取利用上级政策资金,但更重要的是要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对农村发展的投入水平,缩小城乡发展的“设施落差”。从长远来看,以产城互融的模式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是推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使我们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增加财力投入有了更多的底气。

第四,产城互融可以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从更长时期看,减少农民比目前农民增收更具长远、全面的主体意义。而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唯有实现城镇化,做到“人口向城镇集中”。在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就业、收入、社保等问题,不能简单地把“穷农民”变成“穷市民”。通过产城互融,可以有效搭建起农民进城后充分就业的平台、完善社保的平台,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进得城、扎下根、留得住、生活好”。目前,我县产业集聚区就已经吸纳了两万余人就业,春节期间又实际招工3700人,各种社保手续正在办理。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大量农民走出农村、融入城市,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坚实载体。

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建设高标准职业教育中心,大规模培训农民工的目的所在;另一方面,进城后的农民通过由“面朝黄土背朝天”向“标准化厂房、流水线作业”工作环境的转变,能够在产业工人新身份的适应中换脑子、转观念,改变生活方式,提高文明程度,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统筹城乡发展研讨发言》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不存在土地市场,土地不是商品,也没有价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二元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城乡有别的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维护农民利益并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如何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平台,实现国有与集体建设用地“同价、同权”的目标,在提高经济绩效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应该是现阶段我国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入市与国家立法缺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已经客观存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价值已经充分地显现出来。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以出让、转让、出租和抵押等形式自发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现象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有不断扩大趋势。尽管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已经在展开,但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立法仍处于空白之中。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

随着《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其他省份针对本地区特点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也纷纷出台。这些地方法规的实践,对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实现规范有序管理,取得了初步的经验,也为修订《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规和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奠定了政策基础。但是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仍处在地方实践阶段,要真正建立城乡统筹的建设用地市场,国家立法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破除土地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进一步释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同时维护社会公平,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二、二元分割建设用地市场引发的市场失灵问题。

首先,我国土地政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以及国家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城市和农村土地享有不同权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被用作城镇建设之前,必须先通过强制征收转到政府手里,成为国有建设用地之后方可合法转让。其次,集体土地所有者缺位导致寻租现象。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实际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处于缺位的状态,村委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当集体组织“代理人”的角色,这样造成了村干部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土地处置权,在参与征地补偿谈判中掌握了权力寻租的条件。近年来农村最突出的腐败问题几乎都与集体土地有关。村官的寻租活动,直接侵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无论对维护社会公平还是提高经济效率都将造成不利影响。再其次,缺乏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导致信息不对称。由于城乡土地市场分割,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始终处于“非正式流转”层面上。因此,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始终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信息不对称会影响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此可见,构建城乡统筹的建设用地市场,使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价、同权,不仅要对《土地管理法》进行修订,还要修改金融、税收、财政、司法等配套政策。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平台,确保集体建设用地在有形市场的指导下实现流转的渠道畅通和规范管理,是现阶段土地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的对策建议。

目前社会各界普遍对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热情较高,但是要形成平等高效、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诸如耕地保护和土地交易管理、土地税收征管等市场监管体系必不可少。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土地管理,是保障我国土地市场高效运行的前提,也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础。

切实保护耕地,防范“公地的悲剧”。耕地既具备公共物品的特征,又具备私人物品的特征,可称之为“准公共物品”。因此,耕地保护问题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来调节。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安排下,市场作用对于耕地保护有时候起着消极的负面影响。因而必须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正市场失灵。从目前情况来看,首先,应该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采取措施,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层层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应实行先补后占制度。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数据显示,11月1日至12月31日时段全国31个省(区、市)耕地面积由10月31日的18.2603亿亩减少为18.2574亿亩,净减少29.0万亩,比上年度净减少数量下降50%,表明我国耕地保护呈现向好势头,耕地减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另外,可以考虑对耕地保护行为采取补贴制度,设立耕地保护基金,根据耕地保护数量、质量以及耕作状况,给予补贴。补贴费用可以由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以及相关税费中提取。

打破现行法律对集体建设用地权利的限制。土地确权工作是土地交易同时也是土地收益分配的基础。笔者认为关于我国建设用地市场的确权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土地权利的种类。国家土地所有权人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对自己的土地应该同样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土地权利种类应包括国家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土地抵押权等。

二是赋予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与国有土地相同的权利,取消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集体建设用地不能直接出让给城镇的单位或个人用于非农建设的有关规定。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租赁,可以采取招标、拍卖等竞争方式或者双方协议的方式,通过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公开方式进行,以维护集体土地产权的完整性。

三是明确产权的工作同时要依靠土地登记确权工作,实行土地统一登记发证制度。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据已确认的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造册,核发土地权利证书,确认所有权及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属纠纷,维护合法权益。四是国家应该建立统一的土地登记系统,各类土地登记结果应当依法进行汇交,土地登记资料可以依法公开查询。同时,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土地调查成果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

的基础上,建立城乡统筹的土地税收体系,将集体建设用地交易也纳入其中,实现财富公平分配。另外,对城乡统筹的建设用地市场实施统一的土地税制,也可以成为地方政府获得稳定财政收入的来源,改变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三

编者按: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成都、武汉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交流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主要领导应邀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区政研室有关同志应市发展改革委的邀请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在工作交流会上,各市发展改革委分管城乡统筹的领导就本地区有关工作情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各城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都探索出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做法,值得相互学习和借鉴。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的讲话精神,也有利于指导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认识。现初步整理,供领导和有关方面参阅。

北京等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北京市

1、政策、资金向郊区双倾斜

全市对郊区的政策、资金倾斜力度持续加大。政策上主要体现在支农惠农与对薄弱地区的扶持两方面,目前正在实施的三农补贴种类达15种,对生态涵养区等薄弱地区则出台了协调发展意见,制定了一体化试点方案;与此同时,政府充分发挥了对郊区的投资引导作用,城区、郊区投资比重已从2003年的8:2调整至2017年的49:51,连续5年对郊区的投资比重超过50%。

2、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通过实施重点工程着力解决重大发展问题。一是城乡基础设

施工程建设,包括城乡交通体系、能源与供排水设施、新农村基础设施工程等主要内容。二是城乡公共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资源在城乡间的一体化配臵,不断完善郊区公共服务体系。三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设森林公园、通道绿化工程、湿地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四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通过产业共建基地,强化区县合作,促进城市优质要素支持郊区发展,通过优化城乡产业布局,推进现代制造业落户乡镇,通过农业基础设施与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3、重视管理机制创新

一方面,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综合试点机制,通过北坞和大望京试点,在农民安臵、产业发展、政府引导等多方面积累了经验;通过新农村建设试点,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创新城乡一体相关联的配套机制,主要包括部门联动政策机制、金融支农服务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与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二、天津市

1、推进农村城市化让更多农民住进小城镇和新社区

通过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的模式实现农民居住社区化。具体做法为:在国家政策框架内,规划建设新型小城镇,农民以宅基地换取小城镇中的一套住宅,同时对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同时在农民规划住宅小区内划出一片土地进行市场开发,其收益用于平衡小城镇建设资金。

从2017年起,全市每年安排8000万资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新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5个层次紧密关联的现代城镇体系框架,同时加大道路、商贸、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17年底,郊区城市化率将达到58%。

2、完善民计民生实现城乡保障“无差别”

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特困救助等方面的长效机制。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扩大投资、政府买单、新型合作医疗的全覆盖等措施提升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从2017年1月1日起,将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使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参保范围、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和待遇方面享受统一标准。二是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市政府每年出资7亿元增加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提升农村居民养老金水平近60%。

三、重庆市

1、“四规叠合”试点和建立“一圈两翼”帮扶机制促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通过“四规叠合”、三级城乡规划体系与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等措施推进规划协调,统筹城乡规划发展。“四规叠合”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合一,目的在于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在九龙坡等六区县进行了试点,规划成果正在报批过程中。

二是建立“一圈两翼”帮扶机制。“一圈两翼”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平台。一圈指以重庆主城区为圆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两翼”指渝东北和渝东南,城乡差异在重庆最大的体现即“一圈”和“两翼”的差异。“一圈两翼”帮扶机制主要包括产业联动、就业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扶贫开发等八大帮扶机制,“一圈”区县每年按不低于本级财政收入1%的资金或实物支持帮扶对口区县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四

统筹城乡发展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并提出要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这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当前,我市在坚持“四个第一”,实现“五大突破”,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实现城乡发展繁荣共享。

一、对宝鸡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

统筹城乡发展,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问题;既是一个根本策略问题,也是一个根本方法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既要发挥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更要发挥农村的基础作用,实现城乡互促共荣,工农协调发展。宝鸡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是因宝成、陇海铁路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城乡并存,城市比重偏小,城镇化进程缓慢,农业人口众多;工业基础虽然雄厚,但工业发展市强县弱,非公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不同步,现代农业发展缓慢;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开发与综合利用滞后;整个社会加速发展,但是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县域经济不发达,工业反哺农业能力较弱,中省市各级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和投入,城乡差距依然明显,二元矛盾突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准确把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本质要求,把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作为根本出路,把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作为工作的根本举措,把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荣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谋划一体化发展的措施和路径。

宝鸡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具有良好基础。按照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整个经济增长依赖于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农业应获得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并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这个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的阶段。国际经验反映出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由1200美元上升到2400美元之间,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城市人口份额由35%上升到50%之间,一二三产业比重达到15.1:39.4:45.5时为工业化中期。从我市来看,2017年,全市人均gdp为1899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2779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5.1%,城市化率为40%,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1:60.3:28.7。综合分析对照,可以看出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实行统筹发展战略已具备客观条件和基础。

二、宝鸡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我市统筹城乡发展,要适应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把握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以强力发展县域经济,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基本路径和着力点。

“小老板”工程,支持全民创业,带动大就业。只有尽快把县域经济搞上去,才有能力增加对县域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建设的投入,才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公共资源分配均等,才能早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积极推进工业化。工业化是区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根本出路。工业化支撑着区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决定着以城带乡的带动力和以工补农的发展力。必须坚持工业强市、强县战略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要以园区经济为依托,以大企业大集团、“小巨人”工程和全民创业为三大战略支撑,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烟酒食品、有色金属冶炼加工、能源化工、新型建材、农产品营销六大产业集群。优先支持园区经济发展,对工业园区的供水、供电、交通、绿化、治污等基础设施,以及创业基地、科技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给予重点支持,使园区成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齐全、管理服务优良的工业聚集区,创造出企业和乡村在不同起点上都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区域工业化的平台,也是吸纳农村人口的载体。小城镇蕴含着大战略。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协调推进,相互支撑。要加快形成以市区为中心、蔡家坡为副中心,县城和重点镇为支撑,小城镇和中心村为节点,大中小结合、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西府特色鲜明的关中西部城镇群。突出重点镇建设,切实改善基础设施,治理生态环境,强化载体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凤翔县撤县设市步伐。到2017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5%,2020年达到55%。

《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五

城乡统筹发展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统筹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长期而艰巨,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尽快成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组织机构,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工作部门和单位。因此,我市要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尽快成立城乡统筹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切实加强政策的协调配合,把城乡统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考核考评,努力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

色主导产业,将工业产业链向农业延伸,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促进工农联动,构建产业相互协调、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产业体系,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势力。

三要逐步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一是要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行政管理。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将公民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完善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各项配套政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明确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二是进一步规范城乡土地管理制度。以公开规范的方式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让土地使用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体系。积极推动土地流转,采取多种方式激活农村土地市场,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使土地资源更好地造福群众。三是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就业方面,实行城乡一体的`充分就业政策,加强农民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加快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在社会保障方面,以实现“两个共享”(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着力抓好“两个提高”(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一个扩大”(扩大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是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供气、供电、排污、防洪减灾、通讯、垃圾清理等公共设施一体化。三是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要着力完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要有明确的措施和发展目标。继续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解决城乡公共服务不公问题。使城乡居民共享较好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拥有和谐美好的家园。

武邑镇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9日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九原的战略抉择和重要任务。

一、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意义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有利于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制度对科学发展的基础、引导和保障作用,推动科学发展观在我区的全面落实;有利于推动城乡资源优化配置、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互促共进、社区和谐共融,促进经济社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强区进程;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当前,我区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总体上已经具备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条件和基础,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尚未根本消除,“三农”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城乡居民平等发展、共享成果的制度政策仍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我区和谐、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区必须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统筹城乡发展建议》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六

为了深入推动实施、省政府提出的“四化两型”战略,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办党组决定组织开展“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为确保调研有效开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调研目的

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坚持走有湖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形成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促进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省步伐的必然途径,是实施“四化两型”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次调研旨在通过科学界定不同类型的城镇对农村的带动辐射半径,探讨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具体途径与配套措施,实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加快跃升我省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调研内容

1、近年来各地城镇化建设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2、近年来各地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3、城镇周边农村基本情况与发展现状。城镇辐射区的范

围,地市级城市以10—20公里为半径,县级城市以5—10公里为半径,中心镇以3—5公里为半径,建制镇以1—3公里为半径,湘西地区城镇辐射半径可适当缩小。基本情况包括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劳动力等(统计表附后),发展现状包括产业建设、基础建设、社会建设和规划布局等。

4、各地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做法与典型,在城镇周边率先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5、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制约因素和对策措施、政策建议,特别是以城带乡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情况。

三、调研步骤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8月下旬,调研启动阶段。制定调研方案,确定调研内容,进行调研部署,各市州启动调研工作,并搞好有关数据统计。

第二阶段:9月份,深入调研阶段。省里组织调研组赴省内各地实地考察,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适时赴省外学习考察,借鉴兄弟省市区经验。各市州分别形成调研报告于9月28日前报省里,并分别提供1-2个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第三阶段:10月份,成果形成阶段。省里组织力量集中 2

开展报告撰写工作,10月中旬形成调研报告初稿,在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意见后,10月下旬向、省政府递交专题调研报告。

四、调研方式

1、到省内实地调研考察;

5、选择有代表性的兄弟省市区作对比调研。 五、组织领导

为确保调研工作顺利进行,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办成立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调研组,由刘宗林部长(主任)抓总,王昌义副部长(副主任)统筹负责,抽调综合调研处、新农村建设处、县域经济开发处、政策法规处、新闻中心等处室有关人员参加,联络协调工作由综合调研处承办。

附件:

城镇辐射区基本情况统计表

市州:

说明:本表以市州为单位汇总上报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农村与城镇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立足我县实际,如何更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真正使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经过调研,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一、统筹城乡发展,要以规划为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变过去城乡规划一边冷的状况,大力发展乡村建设,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根据现今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城乡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一是统筹城乡产业规划,按照我县“十二五”战略目标以及资源分布情况,抓好文化旅游业及其它特色产业发展。 二是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不断完善重点乡镇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道路、交通、运输、电力、通信、商业网点设施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受益对象。

四是统筹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对农村要按照路面硬化、

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的要求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目标,以农村宅基地整治、非法用地处理、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发展农村吊炕、沼气等为切入点,借鉴兄弟县、市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进行社区化管理。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相当迫切。在改革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质在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逐步消除影响城乡互通的政策障碍,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未来几年,农村综合改革应当从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出发,主要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制度保障、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和改善乡村公共治理。以此为起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

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起着关键作用。

五、努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成为城乡分治的焦点所在。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大格局中,并作为基本任务完成好。

一要加大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教育办学标准和师资配备,提高从事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和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

二要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配好配强农村医疗卫生医生,缩小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的差距;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实现城乡基础医疗卫生均等化。

三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困难群众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

四要加强农村文化生活投入。加强农村文化生活投入,提高农民居民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在大力开展“农家书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藏书品种;开展各种文化、教育下乡活动。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七

根据市政协主席会议和会议的工作安排,8月5日至9月5日,由市政协副主席马文建带队,农村委牵头,各专委配合,组织28名市政协和委员,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专题,分两个阶段分别深入到市规划局、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广电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设局等市直18个有关部门以及平定县、盂县和郊区三个农业县区的9个乡镇、30多个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期间,分别召开了3次由委员参加的、3次由县(区)领导参加的、15次由市、县(区)部门领导参加的和9次由乡(镇)、村有关领导、文化站、学校、卫生院及部分农民代表共同参加的汇报会、座谈会。通过走村进户、个别访谈、实地查看、汇报座谈等形式,广泛了解情况。总的来看,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指导思想已经明确,目标任务已经确定,正在扎实有序地推进,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不容忽视,各方面的工作力度还需要不断加大。

一、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我市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促进城乡关系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首先,典型示范,以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狠抓文明生态村镇的创建工作。

2004年7月,、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全市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累计创建301个高标准文明生态示范村,31个试点村和71个重点推进村.全部完成了“四化四改”和“五个一”工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村镇建设模式,基本实现了“一个突破、一个提高、二个促进”。

其次,突出重点,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健全新保障、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的“五新一好”为工作中心,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是着力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狠抓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实施“35155”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工程和“3+2”富民产业工程,积极做强畜牧、干果、蔬菜三大优势产业,发展生态林业、小杂粮两大潜力产业,大力实施“培育骨干企业、确立成长工程、狠抓项目建设、发展园区经济、加大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六大战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推进农村第三产业全面提速。2017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57.6亿元、比上年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24元,同比增长14.1%。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市农村公路在册里程达到4686公里,村村通硬化路率达98.3%,村村通客车率达到了100%,行政村的通达率达到了96%;饮水解困再上新台阶。“十五”期间,全市共建成各类人畜吃水工程881处,累计解决了856个自然村、28.9万人、1.6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截止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89处,解决150个村、6.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2%;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市累计完成各类造林30.55万亩,完成通道绿化1028.7公里,园林村250个,绿化覆盖率达到23.1%;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和城市居民实行同网同价;“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等便民工程,拉近了城乡距离,农村的信息化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农机、农村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05万千瓦,机耕面积60万亩,机播面积40万亩;累计发展农村户用沼气5003户,秸秆气化炉20183户;农村信息化“村村通”试点工程——农业科技信息网在平定县全面启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市气象防灾减灾综合指挥中心,初步形成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体系。

三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教育事业有效推进。“十五”期间共投资1.38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9.75万平方米。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免除了农村和农业县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费,三个农业县区已有99所学校、3万名农村中小学生用上暖气,对农村学生实行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生活补助,全部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2588万元对32个乡镇卫生院、601个村卫生所进行了改、扩、新建和规范化建设,全市共有58.3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24%,参合农民最高补偿金额达到3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农村五保对象实现了按标尽保,应保尽保,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全面开展,“福星工程”全面实施,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3所,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2600元;扶贫攻坚取得新突破。整体移民搬迁56个村、6180人,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四是扎实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和民主管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首先,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组织科技大集、送书下乡、送文艺下乡、农民体育比赛等活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施,数字化电影、数字化电视走进农村。着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广场、街心公园、图书馆、体育场等文体设施。其次,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开展“三级联创”、创建“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党支部活动,对全市乡镇书记、乡镇长、农村和71个重点推进村主任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公开选聘了700多名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抽调68名副县级后备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分赴全市32个乡(镇),驻点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和指导工作,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进展顺利。同时,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规范议事制度,突出村务、财务公开等关键环节,保障了村民的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第三,紧紧抓住我市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唯一试点市的大好机遇,着眼“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强领导,制定意见,编制规划,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x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八

2011年是统筹城乡发展突破难点、夯实基础的关键一年。年度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业工作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会、十五届十次全体(扩大)会、县“两代”会精神,以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为目标,突出重点领域改革、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深化试点工作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四项重点,抓点带面,增添活力,加大力度,推进我县统筹城乡发展迈上新台阶。

预期目标是:在重点领域改革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完成全县先期改革重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在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上建起绿色通道,向城镇转移农村居民4000人以上;在开展试点工作上探出新路子,初步形成我县统筹城乡特色亮点;在六个一体化建设上做出新业绩,重点完成规划编制等一批精品项目工程。

围绕上述思路目标,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制度突破,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新文秘网http://省略950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且固定收入不低于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和持有城镇居住户口薄的,在计算赔偿数额时按城镇居民的标准对待,实行人身伤亡事故赔偿同城待遇。

7、完善农民进城“双退出”补偿机制。由“推进办”负责,严格按照《麟游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实施意见》精神,对农村居民自愿“双退出”,转为城镇居民的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同时对接收具有县内户籍的农村居民落户的迁入地政府给予资金补贴,对退出居民原居住村组给予适当奖励。具体按县、国土、农业部门制定的暂行办法执行。

8、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由县发改局牵头,县公安局负责,以实现城乡居民自由迁徙为目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编审、组织实施,逐步建立户口在居住地登记,随居民流动迁徙的统一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居民凭合法固定住所证明进行户口登记,户口随居住地变动而变动,形成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标识,集居住、婚育、就业、纳税、信用、社会保险等信息于一体的公民信息管理体系。

三、深化试点工作,探索城乡统筹路径

9、探索发展路径。九成宫镇积极探索突出产权制度改革,走城镇辐射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突破模式的新路径;崔木镇北王村探索突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走依托工业发展带动劳动就业一体化突破模式的'新路径;酒房乡卞坡村积极探索在农业产业优势突出、农村人口集中居住率高的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各乡镇要充分调动群众改革的主观能动性,集中力量抓好试点工作,尽快探索出具有本乡镇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路子。

10、实施重点突破。支持九成宫镇城(中)郊村及有条件的试点村大胆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四个不变”,即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原属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集体资产不变;村民合法拥有的宅基地的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不变;二轮承包所形成的承包关系不变;国家针对农民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不变,加快农民就地变市民、村委会变居委会、村集体资产变股份制、社员变股东“四个转变”。支持北王村建设“一场一馆一园三队”,合理安置失地农民,实现人人重新就业,农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重点支持栗川、卞坡等三处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实施综合改革,打造统筹城乡发展亮点。积极稳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加快完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农行等金融机构适应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的需要,在有条件地区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房屋产权抵押贷款试点,进一步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11、抓好重点项目。统筹办要围绕城乡统筹,深度包装,策划一批关系“五项改革”的重大战略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要盯紧省市支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政策动向,积极向上衔接争取,年内争取项目2个。推行县级领导、有关部门、乡镇三级包抓统筹城乡发展项目工作机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列入年度实施的项目顺利建设、按时限高质量建成。

四、坚持城乡一体,促进资源均衡配置

12、精心编制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由县住建局负责,紧扣全县“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邀请省市有资质单位参与,完成麟游县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等6个专项规划编制、现场勘测、规划设计、评审,指导督促九成宫镇完成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等6个专项规划编制现场勘测、规划设计、评审等,指导督促“七村”试点区域完成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六月底以前形成全县及九成宫镇统筹城乡总体规划初稿,年底前审定出台;年内完成全县及各试点专项规划编审。

13、促进城乡产业转型升级。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按照集群谋划、基地支撑、集团引领、园区承载的发展思路,加快煤田开发,培育煤炭产业集群,带动提升城乡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抓好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带和以烤烟、畜牧、蔬菜、玉米为主的优势产业带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第三产业新的引掣,引导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

14、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县城“南移、东扩、西延”战略,提升县城建设与管理水平,增强县城对乡村发展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九成宫、两亭、崔木、招贤重点镇“十个一”工程建设,即一个高档居民小区、一个星级宾馆、一个大型超市、一个文化中心、一个休闲广场、一个景观大道、一个先进的产业集中区、一个繁荣兴旺的时尚街区、一个绿树成荫的休闲公园、一个独具魅力的特色镇口,增强重点镇承载人口与产业能力。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九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十二五”期间,如何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新时期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着力点。最近,我们带着有关问题深入三原、王益等县区,对农业产业化与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有益探索及生动实践

近年来,铜川市王益区、咸阳市三原县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因地制宜,强化扶持,多措并举,大胆探索农业产业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工程。近年来,王益区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通过政府扶持引导,产业项目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组织助推等方式,调整优化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果业、畜牧业等农业产业,取得了良好效果。区政府三年来投入扶持资金300余万元,发展苹果、仙桃、核桃等鲜干果经济林。截止目前,全区鲜干果面积达到8.3万亩,总产3.2万吨,实现收入5120万元。其中“常家乐”牌苹果创造了亩收入1.1万元的记录。孟家塬村建立的2600亩“孟姜红”牌优质大甜桃基地,已挂果1600亩,1个大甜桃卖5元钱,1礼品箱12个甜桃卖60元钱,仅大甜桃一项年收入达700万元,种植户户均收入2万元,人均收入6000元。“常家乐”牌苹果和“孟姜红”牌大甜桃两个品牌,带动全村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二是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王益区始终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和重点来抓,着重从土地租用、财政投入、税收减免、信贷扶持、技术支持、完善服务、人才激励、以及表彰奖励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做大做强做新龙头企业。从调查情况看,该区近年来培育壮大了齐天乳业、全福庄烤鸡蛋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三原县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搞好服务等措施,引进、培育壮大了正大公司、恒源食品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探索形成了“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农户”的高效农牧业生态循环经济新模式。陕西正大带动三原及周边农村规模养殖户达65000户,户均增收1.5万元。恒源公司带动当地600余户农民养鸭,年户均增收2万元,就地安置近百名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将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王益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规划,加大力度全力推进。该区黄堡镇、以及撤乡建镇的王家河镇,通过兴建工业园区,实施“关中百镇”、省级重点镇建设,对园区及城镇道路、供水、排污、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进行综合改造,改善了工业园区的基本条件,提升了城镇综合承载功能,吸纳4281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及园区就业发展,推进了城乡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通过推进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区每年带动8000多名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同时,还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转为市民,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是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工程。近年来,王益区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实施土地复垦、村村通、防洪保安、农田水利、安全饮水、乡村旅游、通电、通讯、以及农业生态等项目,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据调查,该区每年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35%以上,解决了全区2.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农村道路105 公里,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大大改善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缓解了农业产业化的瓶颈制约,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五是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三原县近年来通过加大财税、金融、用地、用电、用水、人才培养等扶持力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条件。据统计,全县目前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1家,会员总数18900人,带动农户56950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69%左右。从县上和合作社反映情况看,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一般农户增收30%左右。王益区近年来扶持建设了36个农村专业合作社,黄堡镇孟家塬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收入较非社员增长35 %以上,高的`达40-60%。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带动该村实现了共同富裕目标,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与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十

根据市政协主席会议和会议的工作安排,8月5日至9月5日,由市政协副主席马文建带队,农村委牵头,各专委配合,组织28名市政协和委员,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专题,分两个阶段分别深入到市规划局、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广电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设局等市直18个有关部门以及平定县、盂县和郊区三个农业县区的9个乡镇、30多个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期间,分别召开了3次由委员参加的、3次由县(区)领导参加的、15次由市、县(区)部门领导参加的和9次由乡(镇)、村有关领导、文化站、学校、卫生院及部分农民代表共同参加的汇报会、座谈会。通过走村进户、个别访谈、实地查看、汇报座谈等形式,广泛了解情况。总的来看,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指导思想已经明确,目标任务已经确定,正在扎实有序地推进,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不容忽视,各方面的工作力度还需要不断加大。

一、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我市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促进城乡关系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首先,典型示范,以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狠抓文明生态村镇的创建工作。

2004年7月,、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全市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累计创建301个高标准文明生态示范村,31个试点村和71个重点推进村.全部完成了“四化四改”和“五个一”工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村镇建设模式,基本实现了“一个突破、一个提高、二个促进”。

其次,突出重点,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健全新保障、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的“五新一好”为工作中心,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是着力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狠抓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实施“35155”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工程和“3+2”富民产业工程,积极做强畜牧、干果、蔬菜三大优势产业,发展生态林业、小杂粮两大潜力产业,大力实施“培育骨干企业、确立成长工程、狠抓项目建设、发展园区经济、加大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六大战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推进农村第三产业全面提速。2017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57.6亿元、比上年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24元,同比增长14.1%。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市农村公路在册里程达到4686公里,村村通硬化路率达98.3%,村村通客车率达到了100%,行政村的通达率达到了96%;饮水解困再上新台阶。“十五”期间,全市共建成各类人畜吃水工程881处,累计解决了856个自然村、28.9万人、1.6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截止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89处,解决150个村、6.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2%;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市累计完成各类造林30.55万亩,完成通道绿化1028.7公里,园林村250个,绿化覆盖率达到23.1%;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和城市居民实行同网同价;“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等便民工程,拉近了城乡距离,农村的信息化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农机、农村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05万千瓦,机耕面积60万亩,机播面积40万亩;累计发展农村户用沼气5003户,秸秆气化炉20183户;农村信息化“村村通”试点工程——农业科技信息网在平定县全面启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市气象防灾减灾综合指挥中心,初步形成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体系。

三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教育事业有效推进。“十五”期间共投资1.38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9.75万平方米。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免除了农村和农业县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费,三个农业县区已有99所学校、3万名农村中小学生用上暖气,对农村学生实行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生活补助,全部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2588万元对32个乡镇卫生院、601个村卫生所进行了改、扩、新建和规范化建设,全市共有58.3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24%,参合农民最高补偿金额达到3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农村五保对象实现了按标尽保,应保尽保,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全面开展,“福星工程”全面实施,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3所,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2600元;扶贫攻坚取得新突破。整体移民搬迁56个村、6180人,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四是扎实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和民主管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首先,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组织科技大集、送书下乡、送文艺下乡、农民体育比赛等活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施,数字化电影、数字化电视走进农村。着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广场、街心公园、图书馆、体育场等文体设施。其次,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开展“三级联创”、创建“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党支部活动,对全市乡镇书记、乡镇长、农村和71个重点推进村主任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公开选聘了700多名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抽调68名副县级后备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分赴全市32个乡(镇),驻点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和指导工作,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进展顺利。同时,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规范议事制度,突出村务、财务公开等关键环节,保障了村民的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第三,紧紧抓住我市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唯一试点市的大好机遇,着眼“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强领导,制定意见,编制规划,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一

(一)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情况。

1、群众文化活动。

(1)举办各种节庆文化活动。春节期间,每年一届的“xx县春节电视联欢晚会”如期举行,已连续举办了5届,县城春节焰火晚会举办了3次,各乡镇村委会春节期间的文体活动异彩纷呈。积级参与组织策划每年一届的五龙“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另外每年的“三·八”、“五·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等全县性节庆活动都积极参与组织。

(2)开展县城广场文艺活动,县城广场文艺活动在县委宣传部的重视下及承办方的努力下,在县文工团的精心组织下,42个单位(部门)轮流承办广场文艺演出活动76场,观众达32。7万人次。

2、群众体育活动。

群众体育工作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始终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职工体育、农民体育、老年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残疾人体育等齐头并进,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每两年举办一届乡镇运动会,“凤凰杯”全县老年人体育运动会每年举办一届,各中小学每年均开展一次冬季运动会,民族体育运动名目众多,职工体育尤其以煤、电、烟草等行业开展得较活跃,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生活需求。xx年至今,共举办全县性大型群体活动14次,参加人次达1xx人次,开展的运动项目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拔河、门球等。各乡镇举办运动会40次,参加人次1600人次。全县各行业系统开展各种运动会50次,参加人数达6000人次。全县年平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占同类人口数的40%,年均达13万人次。另外,积极组队参加省、市(地区)级举办的各类体育比赛,取得过优异的成绩。由于xx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地区(市)的表彰和奖励。

(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情况。

1、文化设施。

(1)文化馆、图书馆:1985年3月,由省、地、县三级投资22万元建成了xx县文化图书馆新馆大楼,占地面积4960平方米,馆舍面积1280平方米。作为县级文化设施的标志性建筑在省内外引起积极反响,各地参观者纷至沓来。1999年,又由中央、省、市投资及自筹资金共110万元建盖了文化馆综合楼,建筑面积1349平方米。至此,文化馆馆舍面积达到2600余平方米,图书馆馆舍面积557平方米。后文管所从图书馆析出,图书馆馆舍面积仅500平方米。xx年5月,因城市建设需要,文化图书馆大楼被拆除,图书馆、文管所均租房办公,文化馆仅存文化馆综合楼一幢。

(2)影剧院:1982年2月,由省、地、县三级投资和县电影公司发展生产基金及贷款新建了xx县影剧院。影剧院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梁石棉瓦屋面,该影院至今还承担着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大型会议等活动任务。各乡镇电影院现仅存竹基、者黑电影院,其余的都已拆除或坍塌成危房。

(3)新华书店:1985年,省新华书店投资25万元,征地979平方米,建盖了两幢办公及业务用房,建筑面积5138平方米。xx年2月,因凤山街老城改造,老书店被拆除,曲靖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在原址上兴建新华书店综合楼,建筑面积2685平方米,总造价205万元。

(4)乡镇、村级文化设施建设:xx县辖4乡4镇,共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县城缺图书馆(新建)、文化馆(改扩建)、博物馆(新建)、体育馆(新建)。现建有乡镇文化站1个(龙庆),尚有7个乡镇文化站(葵山、高良、五龙、竹基、雄壁、丹凤、彩云)不达标。现有村委会(社区)文化活动室30个(需改扩建),尚有79个无文化活动室。

2、体育设施。

1982年,县政府以综合利用方式,集资60余万元在城区建盖了xx县体育馆,体育馆占地5828平方米(其中场地2560平方米,房屋建筑2918平方米),馆内建有露天灯光看台篮球场二块,看台座位3500余个。沿场周围建筑三层楼房共64间,除一部分划给集资单位使用外,其余为体委职工和运动员宿舍、摔跤训练室、洗澡间和餐厅。xx年底,由于城市发展规划需要,xx县体育馆被全部拆除。1990年9月,地方筹资25万元,在县城小石山水库下新建约3万余平方米的综合运动场(设田径跑道和足球场)。1991年11月,筹资9万余元建成游泳池一个,规格为50米×21米,占地面积1860平方米。1991年11月,筹资46万余元建成集训练、办公为一体的室内综合训练房一幢,建筑面积878平方米。xx年初,xx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xx年“雪炭工程”受援单位,该工程为预制式轻型钢架结构综合健身馆,统称为“中国体育彩票综合健身馆”,总造价200余万元(国家体育总局投资150万元),已于xx年10月投入使用。积极争取竹基、丹凤等乡镇列入农民健身工程经费补助点,争取了项目的确定和体育器械的支持。

xx年8月,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xx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经普查,全县有非标准体育场地85块,标准体育场地335块(教育系统205块,体育系统4块,其他126块)。标准体育场地按开展项目划分,有篮球场286块(教育系统195块,其他91块),有固定看台的灯光篮球场7块,门球场11块,田径场3块,足球场3块,小运动场4块,乒乓球房2块,室外网球场2块,室内轮滑场、保龄球房、台球房、室外游泳池、综合房、篮球房、排球场各1块。

3、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情况。

xx县现有各类文化经营户178户(其中音像制品零售店52户,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7户,书刊22户,电子游戏室6户,三小印24户,电子出版物零售店1户,录像放映厅、歌舞娱乐场所56户)。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并坚持不懈地抓好“扫黄打非”工作,以日常巡查和专项治理为手段,以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为目标,大力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近五年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0649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13744户(次),收缴非法物品26655件,共处罚金12。41万元,协助有关职能部门取缔无证照文化经营场所56户。每年均组织全县文化经营户举办1—2期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培训班,使其合法守法经营。

(一)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严重不足,难予开展正常文化体育活动;。

(三)文化体育管理、业务人才紧缺,出现断档现象;。

(四)文化产业发展路子窄,难予形成规模;。

(五)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点多面广,难予面面俱到,违规经营行为时有发生。

对今后如何实现文化体育事业与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真正让群众满意,特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一)建好“三馆”(即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启动一中心(即体育活动中心),9乡镇都有达标文化中心(站),建成一批村级文化活动室,逐步建成县、乡、村配套的三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建设。

(二)全县农村文化户(联合会)发展规范有序,基本实现每个村委会有一支活动正常的业余演出队,每年创产值3000万元左右。另外,每年进行一次表彰奖励,每年举办1至2期文艺骨干培训班。做大、做强xx农村文化户品牌,经营收入逐年增加,并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

(三)县级财政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确保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人人都有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

(四)继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送戏、送书),每年下乡演出10至15场,解决农民看戏难问题。

(五)县城广场文艺活动精彩纷呈,每月都有一场广场文艺演出,丰富县城居民的文化生活。

(六)加大全县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实现文化市场繁荣,市场经营秩序良好,让群众满意。

(七)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放映任务,实现农村电影放映覆盖率100%,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

(八)图书馆建设实现规范化、现代化、科技化,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九)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产值逐年有明显提高,力争到xx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县gdp的4%,让文化产业成为农民的一项支柱产业,成为全县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相关内容,国民身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全县年平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占同类人口数的40%。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二

城涌金,乡瀑玉,辉煌盛世业常荣。

春点梅花十万树;。

国呈瑞气五千年。

济水源头春色早,古韵生辉、新城焕彩;。

愚公故里笑声多,工商举翼、农牧飞歌。

雪吟发展,月咏和谐,看济水城乡一体;。

风颂改革,花歌开放,喜王屋天地同春。

引来十里春风,好挥妙笔书长卷;。

盘点一年喜事,大展宏图赴锦程。

燕鹊报三春,捎来喜讯;。

城乡连一体,绘出新天。

田垄涌青蚨,骄写名签:农也,商也!

街衢弥绿树,惑萦玉兔:城耶,乡耶?

通衢织锦,莺梭巧缀愚公梦;。

广厦连云,兔颖新描济水春。

济水钟灵,十里花飞红雨乱;。

源流毓秀,一川玉泻紫云闲。

春风抹绿三农路;。

时雨敲红百姓门。

和谐人纳福;。

发展国催春。

玉兔为何来,是打探春天消息?

梅花不肯老,定流连盛世风光。

底事喜开怀?惠政鸣锣春启幕;。

哪折堪醉我?丰收叫板富登台。

抽和谐金线,飞发展银梭,织小康彩锦;。

蘸盛世春香,濡太行秀色,绘古邑新图。

太行日早,跃起一方中国印;。

济水春喧,展开千里上河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三

陈耀邦就统筹城乡发展提出建议: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用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的事业经费,其比重应不低于农村人口比重;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少直至取消专门对农民设置的税制体系,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对公益性和经营性用途作出严格区分,缩小征地范围;逐步建立完善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收入稳定的进城农民,应逐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加大户籍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问题,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陈耀邦认为,要进一步调整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及其他困难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倾斜,同时改革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分配体制,实行应届新分配到城市中小学的教师带薪到农村服务2至3年,确保农村的师资力量,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在此间召开的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农村金融问题受到了常委们的关注。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应当建立适应农村发展的金融体制,进一步发挥金融在城乡协调发展中的作用,要对农村民间借贷进行引导,不能将其简单地当作乱集资。

陈耀邦针对当前农村金融问题,建议重点从三个方面解决问题:尽快出台农业信贷法,规范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责任,增加农业的信贷投入,并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对农户直接进行信贷补贴;进一步规范扩大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恢复农发行的经济开发等专项贷款业务;建立农业保险,以多种模式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建立政策性保险制度。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十四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渭城区近年来统筹城乡发展情况作以汇报:

近年来,在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有关政策的指引下,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协调城乡关系,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泾渭新区建设规划等一系列决策出台后,我区作为西咸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板块,我们更是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抢抓历史机遇,以泾渭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城乡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区gdp年均增速在16%以上,总量较“十五”末翻了近一番; 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30%以上,总量较“十五”末翻了两番多;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农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五年翻了两番。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6.3%。

三基地”农业产业化新布局,全区农业走上现代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之路。先后引进发展陕西石羊、香港南华、张裕集团等大型涉农龙头企业53户,全区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涉农龙头企业达到20户,投资总量愈11亿元。全区流转土地面积2.34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0.59%,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22个,建成专业养殖小区20个,成功注册“隆丰”蔬菜、“泾渭红”礼品西瓜等多个农产品商标。同时,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拉动消费、促进增长的重点,结合旧城开发改造,积极实施“一办一街”工程,引导品牌店、专卖店向重点街区集中,不断做优做强餐饮娱乐、养生足疗等特色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广告传媒等现代服务业,初步形成了人民东路、新兴路、中山街和乐育路等特色街区,第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7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448元和5127元,四年来翻了近一番。

路、空港大道等十余条园区道路,建成了五陵塬旅游路、渭城西路等东西干道,对咸高路、河堤路、东西1号路、4号路、13号路等道路进行了升等改造,配合市上建设了上林大桥、兰池大道和渭河横桥,新建、改建道路总里程260多公里,在渭河北岸形成纵横交错、通畅便利的路网大框架,实现跨渭河与西安交通路网的有效对接。

四是城乡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执政之本,也是缩小城镇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近6亿元,先后实施民生项目400多个,使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不断完善“五大”社保体系,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认真抓好“五项”重点工作,全区“蛋奶工程”覆盖率达到57.85%;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2.3%,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和治疗实现全覆盖,育龄妇女受检率达到97.7%;全面启动占地105亩的经适房建设;2017年绿化造林0.3万亩,绿化河堤和主干道路42公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统筹城乡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五

“一体化”在经济发展中许多学者的定义是将各种资源统筹考虑,自由组合,合理配置。“特殊化”本来是个贬义词,多为指责干部利用职权在福利待遇上搞特殊,笔者借词表达的真正涵义是对“三农”的特殊保护。“三农”是公认的弱势,搞点“特殊化”估计没人诟病,所以套用一下无碍。笔者认为,统筹城乡发展中“一体化”、“特殊化”,就像李政道博士说艺术与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一样,同样不可偏废,必须相提并论。

一、只提“一体化”,不提“特殊化”,会使“三农”边缘化

统筹城乡发展,从经济学家刘易斯到有能力调动社会资源配置的管理层,所追求的是实现普遍的工业化、城市化,从而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笔者也向往“一体化”,但更多的担忧是只提“一体化”,不提“特殊化”后,在中国会带来目的与结果的南辕北辙。因为只提“一体化”,不提“特殊化”,会使“三农”边缘化。

不信让我们看看现实,从教科书定义到许多地方践行的实例,城乡一体化主要包括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实现“一体化”的基本途径,在宏观上强调发展县域经济,在县域强调的是让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目标是提高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是这样走过来的,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也是这样发展的,并在进一步发展中。这种发展的本质,还是差别化策略,效率优先的策略,也就是小平同志所说的“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种策略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来具有其必要性,但到了今天还只是谈“一体化”,必然会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不平衡,结果会加剧城乡差距的扩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要素流向城市可以说越来越畅行无阻。主要表现:

(1)劳动力。凡是优质劳动力几乎无不往城里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成了一大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2)资本。农民储蓄、农民资本千方百计流到城市去赚钱,农村资本几乎是净流出,农业、农村、农民能不衰落吗?(3)购买力。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在城里找到工作后,几代人的积蓄一起凑起来砸向城里的房地产,留在农村的人还有什么购买力,与城里人的生活能不悬殊吗?等等,实在不胜枚举。

由此观之,“一体化”不能天然解决城乡均衡发展问题,必须在鼓励“一体化”的同时,要强调“特殊化”,特别是政府要用“看得见的手”,加强干预,对“三农”予以特殊的保护。

二、西方国家的“一体化”在中国是无法企及的海市蜃楼

中国是拥有13亿人的大国,西方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小国城乡一体化后得出的结论、发现的规律,在中国是难以复制的,这是因为:

1.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食物供给、粮食安全始终是刘易斯“二元结构一体化”所迈不过的坎。即便是江苏苏锡常等已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地区,但农村、农业仍没有被消灭,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生态改善功能、观光休闲功能仍发挥着明显的作用,更何谈全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18亿亩耕地的红线问题等,个个关系到国家稳定。所以,全国大部分县域不可能复制东部的昆山,“二元结构”在中国将是漫长的历史景观。国家发改委现在搞的区划功能定位,笔者理解某种意义上也就承认了二元结构无法改变的事实。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一体化与特殊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十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关键字】市场取向;

县城经济;

小城镇。

第二次是从极其有限的土地中解放出来,在农村地区发展二、三产业。这两次变革已经基本上完成,现在正经历着第三次变革,即从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农民同市民一样,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七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学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稳定大局,以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服务村民为中心,在清江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我村的和谐、稳定、发展。现就工作总结如下:

一、狠抓班子建设,不断增强战斗力和凝聚力

2017年8月,刚到任的我深知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班子建设、制度规范、村民自治上做足了文章。一是以强化班子自身建设为首任,狠抓班子日常学习教育,加强村两委班子对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与理解,提升班子整体政治素养。二是抓制度,规范干部行为。对村两委委员,全部实施目标管理考核,村干部实行责任分工到片,管理到人,既分工又合作,以用人而知人,布局能控局的管理模式。抓住以生产队长为骨干,以党员为示范,以各项协作为推动力,维护稳定,增强村民法制教育为重点。以规范制度为抓手,通过建立党内监督制度,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工作机制,使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如财务管理制度,村两委工作分工目标责任制,村干部工资分解成责任工资与完成情况挂勾制度,年终党员、代表评议村干部制度,建设制度、林地纠纷解决的办法、老人瞻养纠纷解决办法等,班子建设明显增强,工作机制逐渐规范,发展业绩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

二、立足本村实际,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我始终把经济发展放在支部工作的首要位置,抓住发展机遇,利用本村优势,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产业,在流转土地上做足文章。蔬菜种植面积已扩大到400亩,食用菌规模已扩展到1000万袋,流转土地600亩,外地西瓜种植大户已落户我村,使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利用,从而带动了我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推进民主管理,强化了村务公开的责任

(一)完善村务、政务的公开内容。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公开的 1

事项,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集体经济的到收益使用等,都作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重点,特别是村内“一事一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粮食直接补贴,退耕还林款物兑现,城乡低保等其它国家补贴农民,资助村集体的政策落实情况,及时纳入村务、政务公开内容使之全村村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群众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确保了群众的知情权。

(二)加强了村民民主理财制度建设。民主理财小组的成员必须由村民代表会议从村民监事会成员中推选产生,要求民主理财小组负责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参与和制定本村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检查、审核财务帐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对群众反映财务问题较多给予了及时的清理整顿,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同时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和民主理财制度。

四、进一步完善了民主管理制度,保障群众的参与权

通过开展户代表大会,完善组议事会成员选举程序。并且积极组织议事会成员召开议事会,让议事会成员真正的为村民说话,做事,充分发挥议事会的作用。

(一)建立村民议事会。从完善村级民主决策机制入手,明确民主决策主体、规范程序。尤其是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等制度的建设,紧密结合村委会的选举,规范村民代表的选举,理清村民议事会与村民会议及村委会的关系,把村民议事会与村委会和村民会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村民议事会民主决策,村委会管理村务,村民积极参与的农村治理格局。让农民切切实实地当好主人翁,真正体现“自”与“治”的结合。

(三)设立村民监事会。村民监事会成员经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代表中推选产生,负责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我们要求村干部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村民监事会成员,同时要求监督小组成员热爱集体,公道正派,有一定的议事能力,对不履行职责的小组成员,村民代表会议有权罢免其资格。通过建立村民监事会,办事的全过程进行了监督,保证了公开真实可靠。

五、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2

利用板报、橱窗、标语、宣传资料等舆-论工具大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目的、意义、实施步骤及卫生文明行为、防病知识、保健知识,提高了农民群众环保意识。群众意识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自觉参与到治理中来。

各组纷纷行动起来,狠抓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抓好农村脏乱差的治理工作,认真治理家畜乱跑、污水乱倒、粪便乱堆、杂物乱放、房前屋后水系畅通等现象。发动全村群众,对本村环境卫生进行了大清理,以治理“四乱”为重点,力争达到“五无”目标。对村庄道路,人员集中聚集场所房前屋后、河道、沟渠的杂物进行了清理 ,大力宣传开展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大力兴建沼气池,使村庄环境大为改观,村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总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十八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保护农民利益的一项主要措施。浙江青田县油竹新区管理委员会积极把握该县建设省重点工程――滩坑水电站的大好机遇,以移民安置为契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城市化、工业化联动,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兼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新区,使新区迈上了大步发展的快速道,城乡统筹快速推进。

一、发挥区位优势,列入县城规划。

油竹新区地处青田县城鹤城镇东南隅,辖石郭上下村、油竹上下村、彭括、魁市、雅岙等13个行政村,地域面积39.25平方公里,在册总人口10655人,常住农业人口9095人。为了加快城乡统筹、拓展青田老县城新的`发展空间,青田县委县府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意向将油竹新区这方土地列为县城发展的新空间。新的青田县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青田组团滨江城市的概念,油竹新区被列入鹤城、山口、温溪三大组团城市的核心地带,在城市规划区范围的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分为石郭工业休闲区、油竹文教商住区、彭括工业区和东堡森林公园等四大区块,规划今后居住人口4―4.5万人,体现简约欧式建筑风格,大量运用石材和石雕塑材料,把新区打造成一个水景、山景、城景相互交融,华侨、石雕文化气息浓郁的滨江新城,为新区的城市化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

二、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移民居住环境档次。

自上世纪开始,为推进新区城乡统筹,加快城市化进程,先后修筑石郭岭隧道,改造拓宽青岱线公路,修筑油竹防洪堤,修建新区36米主干道和青中路,建设丽水市一流的青田中学等,总投入近2亿元人民币。今年为配合滩坑移民的迁入,在基础配套设施投入建设上更是大动作。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项目有隧道口移民安置点1#、2#路,a、b商住区块二横干道,油竹上村小口1#路和防洪堤,小口至麻宅康庄大道,下尾、徐岙防洪堤,赤岩防洪堤,彭括大桥,油竹大桥拓宽,华侨中学迁建,新区卫生院,油竹下村菜市场、幼儿园,油竹上村菜市场、幼儿园,青田第一敬老院以及新区水、电、通信管网设施建设,总投资将超过3个亿。一至两年后,新区各村的基础配套设施将在高品位的要求下完善,村民、移民将享受高档次的交通、水电、教育、服务、绿化等居住环境,新区的农村将成为青田滨江城市的一个重要区块。

三、集聚人口,发展第三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通过安置滩坑移民和商住开发、工业发展,将有效快速地集聚新区人口。油竹新区1月至7月将吸纳滩坑电站第一水平年6000多移民,在油竹下村隧道口、油竹上村门前、小口上项等区块建设2500多间移民房及相关居委会等公共配套建筑,成为新区人口集聚的加速器。加上a、b商住区、大坟山住宅区,石郭后山住宅区的开发和新区工业企业的进驻建设。预计今后3年,新区人口将集聚至3―3.5万,建设商品房、移民房、厂区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建筑面积将要超过150万平方米,为新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了保护当地村民的利益,新区管委会在向当地村集体调剂移民安置用地,工业生产用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时候,就在位置优越的地方给了相关村5%的村集体留地,用以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农贸市场、商场、宾馆等,以积极壮大当地村集体经济,解决村民就业,提高村民福利,缩小城乡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十九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作为重要主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对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的政策特点是以农补工,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沉淀在土地上。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必然性,但也导致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二是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前。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大量转移,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强化,初步搭建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国家实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限制,推进城乡平等就业,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等。

在充分肯定城乡关系发生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

农村资源要素流失问题仍然突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本的趋利性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在农村形成巨大资金缺口。土地征收征用对农民的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农民工工资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工资与实际劳动贡献错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公共资源配置不利于农村的问题仍然突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底子薄、投入欠账多,目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深度还不够,公共品供给偏向城市,造成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过大。财政支农力度与国家财力的增长状况还不相匹配。市管县体制从资源配置上强化了市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出现了地级市本级与县级争利、财富日益向市级集中、财政投放日趋集中在市本级的现象,带来县及县以下政府促进发展和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公共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加重了“城市偏斜”。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相脱节的矛盾仍然突出。农民工进城就业,不仅希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而且强烈渴望融入城镇。但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他们仍被视为城镇的“过客”。城镇对农民工“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要务工不管安居”,农民工进城落户门槛高,不能享受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不能在城镇落户定居,长期奔波于城乡之间。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起不到稳定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

二、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和本质要求。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包括财政、金融、投资、产业、就业、土地、户籍等方面政策在内的配套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重点在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一是按照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更加自觉、更大幅度地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把与“三农”有关的项目作为国家新增投资安排的优先领域,保证财政预算内农业支出有较大幅度增长,确保新增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并建立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抓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支农事权,完善转移支付办法,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支农体制。二是积极开拓农业农村发展资金的筹集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三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培育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规范土地税费管理。统筹土地税费收取和使用,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应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农村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继续全面普及并巩固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推进实行免费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高中教育普及程度。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农民享有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步伐。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加快改变农村面貌。

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定居并使之向市民转变,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国农民工转移的稳定性显著提升,流动的“家庭化”趋势明显。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他们对土地的情结弱化,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日趋城镇化,融入城镇的意愿强烈。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亿万农民工的意愿,实行主动接纳农民工融入城镇的方针和政策。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二是推进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农民工是最需要改善居住条件的社会群体。应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三是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土地权利保障机制。农民转为城镇居民以后,其承包地、宅基地的处置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权利和依法保障的宅基地用益物权是农民的财产权利,即使农民进城定居,也不能强行要求农民放弃。“家中有地,进退有据”。

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创造条件,让农民在城镇安居乐业;又要允许农民继续享有对土地的权益,以此作为应对不确定性及各种风险的生存保障。这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四是推进扩权强县、强镇改革试点。县域经济和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应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快建立县乡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保障基层政府履行基本职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法探索在行政上省直管县的体制。实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投资和土地政策,加大国家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把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成为生产要素集聚和承载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区域。

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近几年,在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背景下,不少地区开始推行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将节省出的部分土地转换为城镇和工业建设用地。农村土地整理为工业和城镇发展腾出了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农村建设,但也存在农民和集体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在首先补充耕地、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应该优先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保证农民受益。要防止以扩大城镇非农建设用地来源为目的,强行收回农民的宅基地,损害农民的宅基地权益。

健全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面对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应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量和土地征占规模,积极盘活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明确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改革土地征用补偿方法,对经营性用地实行市场定价;对国家征用的公益性用地,补偿标准应参照市场价格。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改革试点,逐步使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应从战略上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我国不能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待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再去推进农业现代化;也不能走一些发展中国家那种大量进城农民沦为城市贫民的发展道路,不能在城市周边形成大量贫民窟。必须立足国情,确保在农村不凋敝、农业不衰退、农民不破产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应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新型农民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二十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形成。当时我们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一方面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另一方面又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形成了一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包括城乡分割的建设投入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生活福利制度及市场交易制度等,造成了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均资源占有量、收入和消费、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城乡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差距,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为了把这个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理论界和执政者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和研究。早在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时期,欧文,傅立叶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概念,马克思也提出要根据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来的城乡一体化,消灭不合理分工,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一体化。当然马克思所说的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在消灭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为前提的城乡一体化。所以,城乡二元结构是历史的产物,城乡对立和分割,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在将近二百多年以前就有很多人提出来了,并且提出了解决的设想和方案。

按照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p达到700-1500美元之间,农业在gdp中比重下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到30%,城市人口超过50%,就可以断定这个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农业和工业处于平等发展机会和权利,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不再是农业,也不需要从农业吸收资本等要素去推动工业化,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由农业转为工业和非农产业,农业成为了工业反哺对象,这个阶段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基于这个规律,如果不综合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着手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就会导致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国外形势和我国发展所处阶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针。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还比较远。这种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和发展失衡状态,造成了“三农”问题的现实困难,农村小康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大的难点。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市化滞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过多的人口滞留在农村。“三农”不强,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就失去前提,建设和谐社会就没有基础,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突破就“三农”论“三农”的思想束缚,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和社会长期稳定。

和与工业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具有二三产业劳动技能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具有经济实力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安居乐业,促进农村型消费向城市型消费转变;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购买力,启动农村市场。因此,统筹城乡就成为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战略,它不仅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条大思路,也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有效利用城市与乡村天然的联系,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的不同优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有效地促进内需带动战略的实施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努力开创科学发展观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二十一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的工作原则、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政府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措施,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1

施建设一体、经济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劳动就业一体化、管理体制一体化,切实加快统筹发展步伐。

3、奋斗目标。到2017年,基本建立起全县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体系和运行机制,“三个集中”取得实质性突破,城镇化率达到6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到2020年,“四项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现代城镇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城乡产业发展互相融合,城乡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城乡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普遍改善。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统筹谋划城乡发展,整体规划城乡建设,全方位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之间优势叠加、互相促进。

2、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切实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和谐性,有效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道路、饮水、住房、就医、上学、就业及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社区管理、文化娱乐、社会安全等实际问题,全方位提升城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2

3、改革创新,破解旧制。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城乡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公共财政和社会管理等综合配套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消除阻碍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性、政策性障碍,着力建立完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

4、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遵循发展重点和改革时序上的差异性,通过改造提升城区城市化水平,通过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郊地区一体化进程,通过培育产业推动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不断提升统筹城乡发展的整体水平。

三、工作重点

1、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3

建设连接东塬、北塬、南塬快速干道,以现有通村公路为基础加快断头路建设,将现有县域内三级公路逐步改造提升为二级公路,加快公共交通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力争到2017年,具备安全通行条件的行政村达到村村通公交。结合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改造,推进农村燃气供应系统建设,大力推广使用沼气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铺设管网,推广使用天然气。合理布点村镇通信设施项目,加快城乡通信设施建设。到2017年,全县247个行政村宽带网络和数字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面实现城乡资源共享。结合“双百工程”、“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和“三告别”工程,建设中心镇、中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构建以城区为骨干、以小城镇为基础、以中心村为辐射的城镇体系,积极推进**、**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工作,千方百计引导群众向城镇集中。到2020年,力争把**建成*县的次中心,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把**建成**塬中心大镇,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

《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二十二

为认真落实《中共益阳益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意见》(益发201117号)精神,按照城市要发展、农村要更快发展、实现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要求,结合赫山“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

围绕“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建设“四大基础工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全面提升城乡经济整体实力为切入点,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实现赫山全面发展、和谐共进。

二、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三个集中”、“六个一体 1

化”、“四大基础工程”的统筹城乡基本模式,积极探索符合山区、丘区、湖区等不同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统筹城乡具体办法,不搞“一刀切”。

——先行先试、分步实施。坚持规划优先,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工作。通过试点先行,抓出成效,点面结合,重点突破。

——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农民各项权利,让农民积极主动地投入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中长期规划和近期发展计划相结合,围绕中长期目标,着力抓好当前重点,稳中求进,注重可持续性。

三、目标任务

围绕“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四大基础工程”的总目标,根据分步实施的原则,从2012年到2017年,力争用5年时间探索建立一套符合赫山实际的城乡一体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机制和统筹城乡发展模式。

(一)全面完成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和管理制度;

(二)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的确权颁证工作;

2

(四)推进集中居住区建设,建成2个以上规模适度、功能完美的集中居住区;

(七)形成村党支部、村民议事会、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相互结合、充分监督的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

(八)城乡产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全区农村居民收入人平均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1.建立规划的新格局。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规划,实现规划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树立“全域规划”、“全面规划”理念,注重城乡的互补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进一步做好功能分区,完善规划布局。

2.突出规划的重点。组织编制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农村公墓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

绘、监督管理等工作经费的落实,

4.2012年在八字哨镇开展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试点,结合镇村实际,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加快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颁证工作

颁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农民房屋产权证书等“四证”,制作农村集体土地到户的权属界线图(鱼鳞图),即“四证一图”工作,2012年完成八字哨镇试点工作,2017年在全区全面推开,2017年全区完成扫尾任务。

确权颁证程序,实施“八步工作法”,即宣传动员精心安排、清理核实人地实情、拟定通过确权方案、审查批准确权方案、组织完善承包合同、提出确权颁证申请、受理申请并公告、核销旧证颁发新证,确保登记发证程序规范。

《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篇二十三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保护农民利益的一项主要措施,浙江青田县油竹新区管理委员会积极把握该县建设省重点工程――滩坑水电站的大好机遇,以移民安置为契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城市化、工业化联动,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兼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新区,使新区迈上了大步发展的快速道,城乡统筹快速推进。

一、发挥区位优势,列入县城规划。

油竹新区地处青田县城鹤城镇东南隅,辖石郭上下村、油竹上下村、彭括、魁市、雅岙等13个行政村,地域面积39.25平方公里,2003年在册总人口10655人,常住农业人口9095人。为了加快城乡统筹、拓展青田老县城新的发展空间,青田县委县府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意向将油竹新区这方土地列为县城发展的新空间。2002年新的青田县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青田组团滨江城市的概念,油竹新区被列入鹤城、山口、温溪三大组团城市的核心地带,在城市规划区范围的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分为石郭工业休闲区、油竹文教商住区、彭括工业区和东堡森林公园等四大区块,规划今后居住人口4―4.5万人,体现简约欧式建筑风格,大量运用石材和石雕塑材料,把新区打造成一个水景、山景、城景相互交融,华侨、石雕文化气息浓郁的滨江新城,为新区的城市化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

二、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移民居住环境档次。

自上世纪1998年开始,为推进新区城乡统筹,加快城市化进程,先后修筑石郭岭隧道,改造拓宽青岱线公路,修筑油竹防洪堤,修建新区36米主干道和青中路,建设丽水市一流的青田中学等,总投入近2亿元人民币。今年为配合滩坑移民的迁入,在基础配套设施投入建设上更是大动作。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项目有隧道口移民安置点1#、2#路,a、b商住区块二横干道,油竹上村小口1#路和防洪堤,小口至麻宅康庄大道,下尾、徐岙防洪堤,赤岩防洪堤,彭括大桥,油竹大桥拓宽,华侨中学迁建,新区卫生院,油竹下村菜市场、幼儿园,油竹上村菜市场、幼儿园,青田第一敬老院以及新区水、电、通信管网设施建设,总投资将超过3个亿。一至两年后,新区各村的基础配套设施将在高品位的要求下完善,村民、移民将享受高档次的交通、水电、教育、服务、绿化等居住环境,新区的农村将成为青田滨江城市的一个重要区块。

三、集聚人口,发展第三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资料。

加上a、b商住区、大坟山住宅区,石郭后山住宅区的开发和新区工业企业的进驻建设。预计今后3年,新区人口将集聚至3―3.5万,建设商品房、移民房、厂区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建筑面积将要超过150万平方米,为新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了保护当地村民的利益,新区管委会在向当地村集体调剂移民安置用地,工业生产用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时候,就在位置优越的地方给了相关村5%的村集体留地,用以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农贸市场、商场、宾馆等,以积极壮大当地村集体经济,解决村民就业,提高村民福利,缩小城乡差距。

四、积极发展工业生产,切实解决移民、村民的就业问题。

“移得出,安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移民工作的主要方针。要使移民能致富就业是关键,同时就业也是解决当地失地农民的当务之急。为此,油竹新区坚持城市化和工业化联动,按照青田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工业用地上加快工业小区建设,积极发展工业生产。

位于新区西北的石郭工业小区一期占地70余亩13幢标准厂房于2001年竣工,已全部出租给11家企业,2003年产值已近9000万元。石郭工业小区二期占地130亩,由业主自行建设16个厂区,已竣工4幢,并有4家企业进驻开工生产。田步工业小区占地近1000亩,2003年已达成意向企业21家,现正在做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预计今后三年,新区工业年产值在去年2.8亿元的'基础上将要翻三翻,达20亿元人民币,为当地移民、村民的就业提供开阔平台。

五、保障、保险、康庄工程和下山建新村。

为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根据青田县委、县府决定,在新区油竹新区油竹上村开展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试点工作,现试点工作已圆满结束。该村已有186人参加了各档基本生活保障,自7月份起,已有108人将开始享受每月50元至160元不等的生活保障金,直至死亡为止。8月份开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将在新区13个行政村和全县其他村全面推开。另外,2004年新区13个行政村近80%的农民都参加了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加入了大病保险,解决了部分农民因病而贫的后顾之忧。

新区尚有平风寨、秋炉坑、麻宅等3个行政村在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区。为了统筹发展,改善交通和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新区积极开展了农村康庄工程建设和动员部分村庄下山建设新村行动。石郭下村至平风寨、小口至麻宅两条康庄公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将要开工建设。小口行政村的叶山自然村海拔230米,已基本搬迁至山脚油竹上村门前区块,新村已初具规模。麻宅村海拔350多米,搬迁至小口行政村上项区块建设新村的规划定点和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其他山区村的下山发展正在计划讨论之中,相信新区各行政村统筹发展的步伐会不断加快。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8369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