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某个领域中的收获和经验。总结的写作要注重逻辑和条理,合理安排内容,使读者容易理解并能从中得到启发和启示。以下是一些关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经济毕业论文篇一
2、利率市场化:农信社如何利用利率“杠杆”进行风险控制。
3、利率市场化与货币市场发展。
[提示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形成机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大的阻碍因素。
4、利率市场化的负面效应及中央银行的监管。
[提示利率市场化给经济带来的好处已为人们所充分认识,当前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分析利率市场化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尽管这些负面效应是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的,但并不能对此毫无管制,放任自流。
中央银行应该并且能够消除这些负面影响。
可通过比较国际上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给出政策建议。
5、利率市场化对中资保险公司的影响。
6、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提示利率市场化,一方面是在商业银行的巨大推动下实现的,另一方面,它的实现又会对商业银行造成冲击,如定价技术的提高、利率风险的加大、竞争加剧等。
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进行论述,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7、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提示这是将前一题的内容限于某些特定银行,针对这些特定银行的特征进行一步论述。
8、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提示利率市场化以后,企业在投资融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利率风险,考虑资产负债的利率组合和定价方法。
9、我国利率市场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
[提示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风险的存在使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既非常必要,又成为可能。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既充分发挥其作用,又有效控制它本身所集聚的风险,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论述。
10、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提示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但利率完全放开以后,也可能伴随一系列利率改革风险,对货币政策形成负面冲击。
因此,应健全中央银行宏观间接调控机制,防范利率改革风险,保障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1、我国设置政策性银行的理论依据。
2、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
3、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
4、我国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
5、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
[提示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
(1)与zf的关系: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与财政部应形成行政领导、业务审批和资金援助等关系;中国人民银行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建立起业务协调关系;政策性银行与各有关部委形成紧密的业务关系。
(2)与中央银行的关系:国外政策性银行一般不在中央银行监督管理之列。
这源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是政策性银行与中央银行存在业务指导致与协调、资金援助和人事参与等关系。
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给予资金援助。
(3)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二者均是地位平等的独立法人机构;某些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事实上成为该专门领域的“最后贷款人”;政策性银行仍为金融体系的次体。
三、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
1、转化或清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
2、国外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3、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经验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4、盘活信用社不良资产的思考。
5、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利弊。
6、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再生。
7、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利弊。
8、债转股政策的效率分析。
四、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
1、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提示]。
(1)资产证券化的概念、特征及目的。
(2)适合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特征。
(3)资产证券化需要注意的技术问题: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资产的估价;资产证券的出售方式。
(4)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各种方案:良好资产的证券化方案;不良资产的证券化方案。
(5)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环境:金融市场建设;法律环境的建设;财政注资和税收优惠政策;金融人才的培养。
2、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构想。
3、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
4、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市场需求前景分析。
5、消费信贷与资产证券化。
6、资产证券化的国际借鉴。
经济毕业论文篇二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内容:
一、选题意义。
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影响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及时性。许多信息即使非常可靠,但如果在提供时间上相对滞后,其利用价值就会大大受损。所以,以年度为基础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往往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而中期财务报告正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年度财务报告时间间隔过长的缺陷,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因此财政部于1998年正式立项,着手研究和制定中期财务报告会计准则,1999年11月形成准则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2001年11月2日发布中期财务报告会计准则,并自2002年1月1日起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实行。我国会计准则对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规定由空白到提出,是我国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更是体现了中报披露的必要性。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地依据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做出贷款或投资决策,以及操作计划。为了能够连续地分析和评估企业的最新信息,中期财务报告越来越受到使用者的重视和利用。然而,目前在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还没有很完善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的披露及其使用者在利用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针对上述情况的存在,提出笔者的观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目前国内对中期财务报告的披露和利用的研究现状。
王松年,薛文君(1999)认为,财务报告赖以存在的基础或根本目标是决策有用性,为了满足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连续地分析与评估以做出合理决策的需要,财务报告应及早进行及时性的改进,上市公司对外提供较之一年一度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理应及早列入议事日程,让使用者根据已经发生的经营情况对全年或以后实现的经营目标构成合理预期,及时调整目前及将来的投资、信贷决策,降低未来面对的不确定性风险。
旭东(2004)认为,由于其会计程序少和运用较多的假设和估计,中报的可靠性一直容易受到人们怀疑,影响其使用效果,因此我国的中期财务报告应由注册会计师实施审阅,这是从质的方面对中期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控制,应该也是所有外部监管中最全面、最有效、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同时,只有各方面充分重视中期财务信息之于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制度建设监管与执行齐头并进,中期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易慧娟(2007)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期报告信息的披露存在着缺乏可靠性、不充分具体、不及时等问题。中期财务报告出现较多数据及文字错误。虽然沪、深证券交易所允许上市公司刊登补充公告或更正公告,但是这并不能把上市公司刊登这两类公告视为正常现象,上市公司应该一开始就按照会计准则等要求编制中期报告,不要到中报以后再打“补丁”。在中期报告的披露中,很多公司没有及时地披露重要信息,对重要事项披露表达不够准确。此外,大部分上市公司为了掩饰会计信息,其预警公告表述模糊不清,对利润下降的具体幅度没有明确说明,或者没有披露以及没有按照规定披露比较财务报表。
夏丽(2006)认为,与国外会计准则相比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经营具有高度季节性企业中期财务报告的披露没有要求提供额外的信息,这样有时很可能会误导报表使用者由本中期报表预计企业的未来经营状况,而缺乏对企业经营季节性的充分考虑,造成预计与实际相差悬殊。同时,目前我国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市场非理性预期的盈利目标,利用关联方交易肆意操纵利润,严重扭曲了企业经营业绩的本来面目,基于这种情况,我国较国外会计准则增加了上年度可比中期的可比信息的披露,对于打击这种操纵当前利润的短期行为,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
郭海燕(2006)认为,中期财务报告的披露应简化中期财务报告的形式,以中期报告收益数据为重点,如中期销售收入、中期现金流动量、中期所得税费用等信息。对于其他重大事件可采用临时公告形式公布于众。同时要重视分部信息的提供,对于确定为可报告部分的分部信息应充分披露,以便有利于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的分析。此外,要提高中期财务报告的质量,应将本中期与审计过的上年度财务报告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加大对上年度审计报告为非无保留意见和上年度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工作力度,由负责其年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后方能对外披露。
郑红梅(2006)认为,投资者在利用企业中期财务报告,通过与年度预计数额的比例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时,应将企业的收益与季节性、周期性的影响、可比期间、现金流量相联系,分析收益时要看清收益的真实情况,将收益与应收款项相结合,注意收益的构成(收入和利得),如果企业的收益中利得占较大比例,则企业有可能是通过缩小经营规模或变卖资产来增加收益。分析企业每股收益的变化时,要留心比较中期企业股本是否相同,只有采用同一股本基数,才能用该指标进行简单分析。同样,在利用该公司的中期业绩预测年度每股收益时,也不能简单的用中期每股收益乘以2来预测年度每股收益,应当充分考虑中期报告中是否披露有在下半年拟配股或增发新股的信息。
(二)目前国外对中期财务报告的披露和利用的研究现状。
1.美国会计准则对中报信息披露的规范。
美国的sec要求公司按季度提供中期财务报告,但只要求提供有限的财务资料,中期报表项目可详可简,报表附注可以简略。美国的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以一体观为理论编制基础,而且为了确定其遵循了公认会计准则,确保其可靠性,中期财务报告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鉴证才能对外提供。同时,美国管理当局认为如果提供上一会计年度可比期间末的资产负债表有助于理解公司财务状况的季节性波动,企业应当提供离本年度中期末最近12个月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2.国际会计准则对中报信息披露的规范。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中期报告的最基本内容界定为简化的财务报表(包括简化资产负债表、简化利润表、反映权益变动或与业主的资本交易和给业主的分派所引起的权益变动以外的权益变动的简明报表)和有选择的说明性附注,主要是考虑了及时性和成本效益原则,但该准则同时表明决不禁止企业提供完整的.财务报告。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4号《中期财务报告》中规定,“企业应采用与编制会计年度相同的会计政策编制中报,但报告覆盖的期间不论是半年或季度,一律不得影响年度经营成果的确定,中报的计量原则应建立在累积的基础上,即以会计年度开始日截止至某一特定中报决算日作为有关项目的衡量期,对同一年度以前各期中报估计数的变动重新加以调整。”实际上国际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是独立观和一体观相互协调的结果。
本论文拟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写作,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理论基础。
本部分准备介绍中期财务报告及其披露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并就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必要性作理论分析。
第二部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现状。
本部分准备先从理论上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现状(包括优点和不足),进而从某一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中体现上述的现状。
第三部分:中报主要使用者在利用时出现的误区。
(一)投资者在使用时出现的误区。
(二)债权人在使用时出现的误区。
(三)政府机构在使用时出现的误区。
第四部分:完善中期报告的披露以及提高使用者利用中报效率的建议及对策。
(一)完善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建议及对策。
(二)提高使用者对中期财务报告利用效率的建议及对策。
四、参考文献:
[1]王松年,薛文君.论财务报告的改进[j].会计研究,1999(07)。
[2]卢柯,吴江涛.中期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j].会计之友,2006(05)。
[3]中期财务报告的有效性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4(05)。
[4]易慧娟.中期财务报告若干问题之浅见[j].商场现代化,2007(29)。
[5]夏丽.中外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的比较[j].科学大众,2006(07)。
[6]郭海燕.浅谈我国中期财务报告[j].商场现代化,2006(20)。
[7]郑红梅.中期财务报告的分析和利用[j].财会纵横,2006(04)。
[8]曲宝财,宋秀芬.中期财务报告信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咨询导报.2007(14)。
[9]章雯华.中期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环球瞭望,2007(03)。
[10]李曼.中期财务报告披露制度的国际比较[j].山东税务纵横,2005(08)。
[11]孙娜,王保平.对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的若干认识[j].财会月刊,2006(08)。
[12]陆建桥.关于我国中期财务报告会计准则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2(03)。
[13]张先治.财务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08)。
[14]温亚丽.会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02)。
[15]曲绍宏,郭玲.企业财务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09)。
经济毕业论文篇三
高科技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企业产品寿命周期,为了公允的反映企业资产状况,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今国内外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热点。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出台,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但在实务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本人就我国现行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粗浅的讨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使得资产减值会计成为各国会计规范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发展还不是很完善,我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为此,我国从“四项减值准备(#/)”的出台,到升格为“八项减值准备”,再到20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将计提资产减值范围扩大到除现金资产之外的几乎所有资产项目,可以说,我国关于资产减值的会计规范正逐步走向完善。为使企业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财务状况,规范证券市场信息的披露行为,使广大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信心。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三、国内外发展状况、发展水平与存在问题。
1、国内发展情况。
1993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加大,经营困难、破产倒闭日益频繁,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实际上总有一部分收不回来。根据谨慎性原则,在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时,我国的会计制度中第一次明确地接受资产减值的观念,允许所有企业针对应收账款这一流动资产项目计提减值准备,这是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端。
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发展,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企业会计报表报告的资产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符的现象日益严重,很多企业存在高估资产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决策判断。为了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会计期末资产的价值,降低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我国在19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将计提减值的范围由1项资产扩大到4项资产(分别是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到20的《企业会计制度》再次将计提减值的范围由4项资产扩大到8项资产(分别是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无形资产),至此计提减值的范围已覆盖会计报表中主要资产项目,资产减值计提幅度也从由政府严格限制逐步过渡到由企业根据相关标准自行判断,满足了企业自身发展和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年我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新准则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等内容,并引入了“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的概念,将计提资产减值范围扩大到除现金资产之外的几乎所有资产项目,标志着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正向国际化的道路迈进。
2、国外发展情况。
资产减值的会计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13世纪至15世纪的意大利城邦产生了较完备的复式簿记系统,这可以被看作是资产减值会计思想的`雏形。
20世纪初,随着人们对固定资产折旧会计认识的逐步深入,有关学者开始对资本资产减值会计处理进行研究。到了30年代,在一些学术刊物上开始有了探讨资产减值会计处理问题的文章,人们开始了对资产减值会计处理问题的探索。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为了应对环境变化给企业及会计实务带来的新问题,资产减值会计问题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
80年代开始至今,人们对长期资产减值的认识逐步深入,对资产减值会计的规范逐渐从特殊行业转向了一般行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年6月发布了《ias36资产减值》,年3月,iasb发布了有关改进现有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份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对ias36中关于资产减值内部指标和使用价值确定作几项主要变动的建议。年3月,iasb发布了修订后的ias36,并根据对2002年3月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建议做了修改,并于年1月1日生效。
3、存在问题。
(1)资产减值确认的问题。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增加了资产组的概念,使资产减值的计提有了更具体的标准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范文2篇论文。但资产组的判断是一个理论上简单但在实务操作上很复杂的问题,它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而且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方式灵活多变,特点各不相同,在确定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这就增加了执行难度。
(2)资产减值计量的复杂性。
基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是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技术含量最高、操作最为困难的一项规范,其实施依赖于会计的职业判断,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
(3)资产计提后转回的问题。虽然新准则规定了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能转回”,但这仅仅规范的是长期资产,对存货、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资产等排除在其适用范围外,使企业在进行资产减值测试与计提时,缺乏统一协调,增加了会计职业判断的难度,也意味着仍然存在着通过减值准备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四、研究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通过对新准则中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浅显的意见,使企业能更加合理真实公允地反交易事项带来的经济实质。对企业资产减值的计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希望能够引发人们对新准则更加深入的思考。
2、研究内容。
(1)资产减值的概述,主要包括资产减值的确认范围、判断标准、计量方法。
(2)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即资产使用过程中的会计处理和资产处置时的会计处理。
经济毕业论文篇四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
1.2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
2.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2.1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2.2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经济毕业论文篇五
[12]黄俊峰,股权激励:证券市场新期待[j].中国证券报,2006.12.11。
[16]李广林,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造与激励[m].南海出版公司,
[18]李曜.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2]宁相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3]潘颖.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26]沈沛.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8]石建勋.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1]吴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励[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42]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
[43]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4]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张湛彬.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m].辽海出版社,2002。
[46]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j].12月31日。
经济毕业论文篇六
应用经济学类应用经济学类(含国民经济学含国民经济学含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硕士,826经济学自命题科目内容范围可参阅以下书籍:
4、《微观经济学:现代点》(第七版),范里安,格致出版社,2009年。
管理学类(会计学\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硕士,821管理学自命题科目内容范围可参阅以下书籍:
1、《管理学原理》王钊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2、《现代企业管理概论》王钊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4、《现代企业管理》(第3版),王关义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经济毕业论文篇七
国外个人理财业务是一种十分流行的金融服务。在经济发达国家,个人理财是一项发展得相当成熟的银行业务,且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国内个人理财业务行业目前还处于新兴阶段,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医疗、住房改革的深化,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和投资意识的增强,使得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发展得非常迅速。
近年来个人理财业务越来越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焦点。我国居民的个人可支配资产快速增长,居民金融需求多样化和个人金融资产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这使得广大居民对个人理财的需求日渐强烈。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个人理财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产品百家齐放,争相斗艳。近几年来国内银行纷纷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自招商银行推出了“金葵花”理财品牌之后,工行推出了“理财金账户”,建行推出了“乐当家”,农行推出了“金钥匙”,交行推出“圆梦园”,民生推出了“非凡理财”,广发推出了“真情理财”等等。
理财的盲目性和随机性,从而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市场实况,让更多的普通居民知道什么是个人理财业务;研究目前商业银行行业存在那些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未来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趋势;本人通过进入商业银行进行实地考察,产生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并进一步探讨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论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认识,将深层次地研究对这个项目的发展,使之得到优化和进一步的发展,并对此提出建议对策。对于提升和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并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基本的信息,因此一定具有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项高利润、高增长的业务,渐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极富竞争力和挑战力的领域之一。深入分析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其问题根源,联系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提出可操作性的发展建议,对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学者结合理论与实际,国内研究与国际比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明确提出了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现阶段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面临巨人的发展潜力和机遇,中外资银行将在这一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比较分析了中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优势和劣势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内银行的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外国银行业的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步入成熟期,国外银行金融机构都将个人金融业务作为发展重点,面向中高端客户的'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十分激烈。外资银行能够在自身各个方面因素不足的情况下,有效的利用高科技技术和网络,并且充分利用资源,弥补不足的同时又降低了自身的成本。所采取的措施及时有效。在这种经营环境下的个人理财业务呈现服务内容多样化、理财方案个性化、服务手段科技化、服务水平专业化、服务范围全球化的特点。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较快,但无论从理念、内容、形式、服务上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一些学者从营销渠道与市场定位、理财产品的设计和运用和营销服务战略——客户管理和专业化服务三方面进行比较,李松柏,蒋太才,朱春兰(2007),陈娟(2007),常雯(2007),李艳(2007)等认为我国存在的问题是:专业人才的匮乏、创新不足、理财需求和理财文化的制约,成本较高,没有有效地利用资源还有就是相关部门实施了,却没有深入的落实和宣传的力度不够,还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等方面原因的限制,让银行无法与客户实现无缝对接,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建议和策略是转变经营观念,树立营销意识、加强创新力度,拓展理财业务品种、尝试“客户关系管理”,分层次服务、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
还有些学者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以张静(2007),朱晶华(2007),王丹(2007),伊娜(2007)等认为:需求不足、个人理财产品有同质化趋势、金融业分业经营不利业务发展、缺乏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人员。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细分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创造市场需求;加强金融机构之间跨行业的合作,丰富理财业务内涵;培养和选拔专业的理财客户经理,提高理财人员的综合素质。
归结以上国内外学术界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比较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业务发展理念概念化,缺乏实质性;二是产品品种同质化,缺乏创新性;三是服务水平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四是组织机构随意化,缺乏科学性;四是理财人员素质弱,缺乏综合性。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思路。
刘永祥,张金城(2007),任献荣,吴庆(2007),张静(2007)等这些学者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路的认为:集中精力打造优质高效的理财中心;网点设置要实事求是,按照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则,在实践中努力找出二者的均衡点;强调个性,分类营销,提供差别化服务;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吸收和选拔优秀个人理财人才;创新机制,整合资源,防范风险,为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而另一些学者在这方面持有不同的观点,以徐炜(2007),胡佳(2007),孙炜(2007),周航(2007)等为代表认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路是根据国内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趋势和发展现状等因素,呈现经营思路上重“批发”轻“零售”、理财服务技能有待提高、合格理财人员缺乏、对理财服务认知的差异导致服务策略还不完善、理财产品还不够丰富。需要通过这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对策。
结合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和对策:在技术层面建立强大的知识管理系统支撑,构筑统一的理财业务平台、客户数据库系统和经济信息系统;在组织架构层面科学设置理财中心,加速培育理财经理队伍;在经营层面确立目标客户营销策略,多方探索产品研发创新途径,建立金融创新保护机制;在管理层面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管理体系,当务之急应建立个人理财经理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转变经营观念,树立营销意识、加强创新力度,拓展理财业务品种、尝试“客户关系管理”,分层次服务、提高服务质量、适当降低个人理财业务服务门槛、细分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实行差别化、个性化、分层次的服务,加大营销宣传力度,主动出击,引导市场,创造市场需求、加强金融机构之间跨行业的合作,丰富理财业务内涵、培养和选拔专业的理财客户经理,提高理财人员的综合素质。
经济毕业论文篇八
我国经济复苏始于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开始了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进而我国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现状,在此形势影响下,我国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经济活力得到了增强。
因此,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适当的进行政策调整。
由此可见,本文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展开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存在的问题。
(一)后发型优势得不到发挥。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受传统经济理念和模式影响较大,进而在新型经济视角中,后发型优势未能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进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经济上升空间较小。
如果在此期间我国不能及时开发新的经济热点,那么经济就会陷入一蹶不振的恶性循环中来。
(二)财政风险隐患较大。
在经济新常态尚未到来之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社会需要间呈正比例的发展关系,此时矛盾与风险未能被及时揭露。
现如今,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中,虽然阶段性经济呈增长态势,但是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较缓慢,经济发展进入了优化协调阶段,然而此阶段的经济矛盾以及风险正逐渐显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升级。
(三)宏观经济运行失衡。
新型经济视角中,宏观经济发展状态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宏观调控的难度系数也明显提高。
首先,物价压力过大,平衡作用较小。
其次,经济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平衡难度较大。
新视角下经济收入的增长幅度较小,一定程度上会间接影响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
最后,就业问题与社会生产间的矛盾较显著。
网络信息化时代中,高科技设备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但是失业人员数量逐渐增多;我国创新型人才和创造性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数量较少,进而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国的市场竞争实力。
二、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分析。
(一)优化经济增长质量。
由原来的数量型经济增长转向质量型经济增长,宏观调控政策进而要相应的进行目标转化,即以市场需要为发展导向。
(二)推动市场改革。
一方面,通过市场改革强化内需。
现阶段,由于我国民间资金储备力量庞大、人才资源丰富,要想将民间资本的发展优势巧妙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就要积极推动市场改革,通过市场改革创造新型的发展契机,此外,这能够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另一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国家生命力延续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要为创新型项目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并给予创新型人才应有的鼓励和尊重,同时,营造良好的创新型环境,彰显后发型经济特点和优势。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促使失业人员通过培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这有利于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由于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能够明显增强市场竞争实力,能够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能够科学、合理的规划岗位布局,而且能够将就职人员有效调整,进而充分发挥人员的劳动价值,激发劳动人员的工作热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中,要想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健运行,就要在明确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基础上抓住发展机遇,通过优化经济增长质量、推动市场改革以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方式提高我国市场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毕业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如今,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的一种基本经济主体,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战场扩大到了电子商务这一领域。
对中小型企业来说,由于总体实力比较薄弱,实施电子商务的风险更大,企业要有效地应用电子商务,就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战略规划。
关键词:中型小企业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不仅适合于大企业使用,而且对众多的中小企业也非常有利。
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财力、信息技术实力较弱,中小企业如何应用电子商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通常情况下,电子商务的用途具有四种类型:信息访问、个人通信、购物服务、虚拟企业。
由于电子商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它会用到许多新的技术,但最重要的还是以下几种:电子数据交换(edi)、条形码、电子邮件、internet、worldwideweb、产品数据交换和电子表格。
一、中小企业使用电子商务的好处。
电子商务已作为基于internet。
供应商将会发现有必要更好更快地提供有关订单状态的信息(如产品的生产日期等);
新的电子商务产品和服务将出现;人力资源和工作结构;计算机在企业中的作用将更加重要;小公司在训练员工使用计算机方面,将比大公司更困难些。
5.信息作为商业资产信息本身将成为重要的可销售商品(如数据库);公司内部数据在决策时将起重要作用;通过联网,制造厂商将具有更多更好的机会来更广泛地访问有用的商业和技术信息。
6.商业前景中小企业使用网络可以及时地获取最新的商业发展趋势的信息,以指导自己的生产和销售。
二、确定电子商务技术的可行性。
当中小企业决定使用电子商务时,就有必要确定可以满足这些企业需求的各种电子商务计划的技术可行性。
一个基本的原则应该是使用那些最能提高企业的业务能力的电子商务技术。
下面列出了每种电子商务技术最适合的一些应用领域,可以供中小企业在选择时参考。
将结构化数据集成到其他的应用中(如使用客户订单来安装产品);当交易量大时可以降低成本;可使与许多不同的贸易伙伴(如客户、供应商、厂商等)之间的贸易更加容易。
2.条形码迅速判定和识别商品;将判定和身份信息集成到其他的应用和数据库中。
3.电子邮件提供对个人或小组的自由查询和交流;需要将一些简单的共享信息发送给企业的所有成员;通过附加文档(attachment)共享复杂的信息;使远距离的协作更加方便快捷。
ideweb公布企业的有关信息,以达到宣传企业的目的;从大量的数据源中检索信息;电子商务买/卖商品或服务;多个用户之间的协作或信息共享。
5.产品数据交换需要将产品的有关数据及时地发送给贸易伙伴;与合作伙伴远距离地共同进行产品设计。
6.电子表格更好地以一种规范的格式管理有关的数据;在涉及到许多人同时完成不同的任务时可以跟踪整个过程;将人工输入的数据同机器本身就有的数据集成起来;通过集成www和内部系统促进电子商务的实施。
三、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财力、信息技术实力较弱,因此在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特别的重视,即使是小企业也需要对电子商务进行系统级的查看,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2、企业在感到有必要时可以从企业系统的任何一个地方开始启动电子商务过程,可以利用企业原有的商业或技术,也可以从头进行系统级的电子商务规划和设计。
如有的企业可能会在解决如何处理多余的存货时想到要开始利用电子商务,安装库存管理系统,合理地安排原材料进货和按订单生产,从而减少库存,加快了资金周转。
而另一个企业则可能会选择通过实施电子商务战略来提高客户服务的水平。
这是中小企业的一个灵活的优势,而大企业则不同,要想进行电子商务就必须进行系统级的全盘规划。
一步步实现完全的电子商务:
第一步:通过建立企业网站,利用网络宣传树立企业形象、传递产品信息;在网上做广告可以将企业的促销信息传递给世界各地的潜在顾客,增加企业的销售机会和消费者的购买机会。
第二步:由网络和计算机来传送文件,大大加速文件的处理速度,降低文件处理的成本。
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分析,应用网络传输可以使文件处理成本降低近40%;用电子文件替代大量的纸质文件,使纸张的成本显著降低。
第三步:利用网络进行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营销效率。
传统商务中,供应链耗费25%的运营成本,而电子商务由于利用网络的便利,改善了供应链管理,从而使成本降低了10%以上。
第四步;计算机自动接受和处理信息,可以减少工作量,减少员工成本15%—20%。
例如,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gsec)由于实施全电子化的交易模式,因此至少从三方面获得直接的效益:
(2)gsec提供的第三方结算,有效避免了购销企业之间三角债的产生;。
(3)gsec还与有关银行合作为交易商提供融资服务,交易商交存交割仓库的`仓单,办理相关手续后,即可获得银行提供的质押货款,有效加快了资金周转。
目前,gsec交易商数量已达500余家,已实现网上交易白砂糖600多万吨。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系统级的计划也可以在电子商务实现期间的不同阶段开始。
公司即便已经实施了部分的电子商务系统,也可以迅速地进行修改。
3、对于电子商务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回报必须在商业后果和技术可行性两方面进行评估。
这两个方面会影响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态度和决心。
一个对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充满信心的公司未必就能够很好地应用新的电子商务技术,这样的一个公司在决策时重点考虑的就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个性化,且多变性增强。
网络企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经济环境下满足客户的需求,进而留住客户,以提升客户对网络企业的满意度,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立足之本,更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科学地测评网络产品的客户满意度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在较全面分析网络产品特有的经济特征基础之上,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及马尔柯夫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出了网络经济环境下客户满意度动态分析评价模型。
论文关键词:网络经济,网络产品,客户满意度,测评,动态分析。
一、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及产品的特征。
网络经济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it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以网络为载体,以电子商务为表现形式,以第三方代理为保障,实现信息、资金、物质的流动,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
网络企业和网络产品是网络经济环境下主要的经济表现形式,与传统的企业和产品相比具有特有的经济特性。
1.网络企业及其特点。
网络企业是综合利用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等手段,对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思想进行了全面改组和重构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态,是一种灵活的、虚拟的、金球化的、计算机控制下的企业,是一种动态的、快速学习型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1)全球化。
网络经济是全天候运作的经济,也一种是全球化经济,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把空间和时间因素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使整个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强了。
网络企业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与供应商、代理商、顾客及合作伙伴进行联系的,其经营范围是全球性的,其资本、管理、人才和各项资源都来自世界各地。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入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逐渐地从不规范趋向规范,人们对企业债券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但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从宏观上分析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积极探寻解决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旨在推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加速“中国梦”的进程。
关键词:企业债券市场,问题,成因,对策。
一、引言。
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律程序发行、约定一定期限归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有价证券,它体现了发行企业和债券投资者的债权与债务关系。
企业债券融资能够有效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等优点,是很多发达国家企业长期融资的首要渠道。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入,逐渐地从不规范趋向规范,人们对企业债券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其利率定价、发行方式等正不断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健康有序地发展。
但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起步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积极寻找对策。
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发行规模不大、市场占比仍然较小。
近期来,虽然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获得一定的发展,但其债券发行总量占gdp的比例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比例而言仍然较小。
我国企业债市不论是债券品种、市场规模,还是债券市场的发育程度,同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中的债券市场相比还十分落后。
在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体系中,企业为降低筹资成本、提高筹资效率和公司经营管理决策的合理性,债券融资占其融资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大。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不成熟的具体表现为债券品种单一、相对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券而言其占总体债券市场规模总量不大,且企业债券流动性相对较差,整个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相关的发行定价制度等不够健全,总体而言企业债券市场目前还处于初步的快速发展阶段。
(二)企业债券融资方式尚待普及发展。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认为,企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会随着企业的负债持续增加而获得上升。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企业融资目前过分地依赖间接债务融资,尤其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方式,银行贷款规模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比依然较大,大部分企业还未普遍认识到债券融资方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但也正是由于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方式尚待普及发展,导致我国企业融资手段较为单一,不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也无法满足社会资金的投资配置需求。
(三)企业债券发行环节非市场化特征明显。
在企业债券发行环节,部分品种债券仍采用发行计划规模管理方式,采取审批制的监管制度。
并且除基础债券之外,资产支持票据等新型债券发行规模尚未放开,在政策上束缚了债券品种的创新;并且企业债券的发行定价也并非完全市场化运作,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弹性不大,无法客观体现债券的风险收益关系,也难以使每支企业债券得到合理的风险定价。
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的成因。
(一)企业债券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的限制。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限制了发行主体。
我国目前企业债券发行主体总体上是国有企业与股份制企业。
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条件较为严格: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符合国家股份制企业、企业规模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具有偿债能力、发行企业债券前连续三年盈利、筹集资金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部分企业债券发行额与审批也有严格的限制;我国企业债券利率不能充分体现市场化,缺乏弹性,缺乏市场活力。
(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产权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出现的经济范畴,现代产权制度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我国企业产权制度不成熟,不少企业缺乏独立的财产权,或由于本身经营体制落后,导致企业本身融资就较为困难,也不能有效履行债务契约规定的责任与义务,影响了企业债券市场化的进程。
企业本身可以通过融资活动获取资金来进行生产经营,但在发生经营亏损的情况下,不能承担相应的债务责任,只能转嫁债务,最终还是由政府、银行等间接买单,也严重影响了债券等融资方式的市场化发展。
此外部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约束机制不健全也导致企业本身对自身发行债券还本付息的责任义务不重视的现象出现。
(三)二级市场缺乏流动性。
对于企业债券市场而言,企业债券自身的流动性意义重大。
良好的流动性使得债券市场活跃,债券投资者与债券发行方都能获利,并有效推动企业债券一级市场的发展。
没有发达的二级市场作为支撑的一级市场是难以发展壮大起来的`。
目前,我国企业债券一级市场总体呈快速发展态势,然而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依然较弱,许多债券的交投极为不活跃,债券的买卖盘都较小,导致债券不能有效流通和定价。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广大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
加之企业债券发行时间缺乏计划性与透明度,投资者也难以合理安排投资计划。
(四)企业信用评级制度落后。
信用是金融市场、金融活动的生命。
我国信用评价体系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如果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价一个企业的主体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也将影响企业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债券发行企业信用状况的评定和对当期债券的债项评级,能够帮助投资者全面客观地了解发行主体和单支债券的资信情况,对投资者的投资提供决策帮助,从而影响债券市场的需求与债券的发行成本。
目前我国不同发行主体间的信用情况不透明,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缺乏实质意义。
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对策。
(一)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债券发展认识。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明晰企业独立财产权,有效扭转部分企业债券融资困难的局面,要不断健全企业约束机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债券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债与国债、股票等是证券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相促进。
加快企业债券市场改革与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变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也有利于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培养投资者的投资意识。
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有助于提高企业债券的发行质量,增强企业债券投资者的信心。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企业债券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下,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市场化发展导向,不断完善企业债券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健全企业债券市场化机制。
我们要根据市场自身的供求来发展企业债券,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化的债券发行主体,全面地接受投资者与各债券市场参与方的监督与约束,在市场风险与回报中健康运作。
首先,鼓励各种企业债券主体发行企业债券。
目前我国的企业债券发行主体主要为中央及地方国企或部分大型民企,债券发行应在遵循市场选择的原则下,大力鼓励各类债券发行主体参与到债券市场来,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提升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其次,改革发债程序及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发行制度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企业债的审批发行,未来可以不断减少企业债券发行审批和备案环节,提高企业债券发行的效率。
同时放松企业发行债券余额的净资本限制,只要企业具有偿债能力,在企业发展中有融资需求,企业可自行发行债券解决,让市场的投资者对债券发行主体和债券进行客观的评判。
第三,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市场化的债券定价机制关系到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它是债券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债券市场机制运行的前提。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一
摘要:本文对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的相关问题,以及对资金建设的实效性研究,为日后促进资金建设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有效应用提供宝贵的建议。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建筑企业在信息化时代下日渐崛起,得到迅猛的发展。本篇文章主要对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改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对相关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经济管理;资金建设;实效性。
前言: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在新时代下发展迅猛,同时人们对于建筑质量的要求日渐提高。而在建筑行业中,建筑企业的成本问题关系到建筑企业的进步与发展,其成本主要体现在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控制经济管理目标的有效制定,该目标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企业的经济状况。在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资金的建设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建筑行业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在高投资中容易初选资金浪费和短缺的现象。因此本文对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融资的过程存在恶性循环问题。
融资的过程存在恶性循环问题是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筑企业与其他企业和行业相比,是较为复杂和用时较长的企业。由此建筑企业在融资方面相较于其他企业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及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不断激励的前提下,建筑企业逐渐扩大规模,而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对其进行支持,由此企业需要向银行贷款,而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资金问题必然又将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不断向银行征求帮助便成了融资过程中的恶性循环问题。
(二)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中的资金短缺。
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中的资金短缺是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在建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具有一定的规模下,企业的发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建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基础上,要不断的扩大建筑企业的规模,跟随新时代的步伐,促进建筑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建筑企业在遭遇自身经济状况危机时不宜扩大企业的规模,但是目前建筑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会盲目的实现大规模建设流程,并按照施工前的计划方案进行施工,从而导致资金的困境不断加大,资金出现短缺。
(三)资金的调控力度不够。
资金的调控力度不够是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部分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都采取较为粗犷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对于资金建设的管理,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制定,致使资金无法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周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企业施工产生不良影响,如此粗犷的管理模式若不能够有效改善和解决,将严重影响建筑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另外,负责资金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相对不足,专业技能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造成资金浪费较为严重的后果。
二、改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相关措施。
(一)施工前要制定有计划性的合理方案。
施工前要制定有计划性的合理方案是改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主要措施。建筑企业在施工前的阶段制定有计划性的合理方案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施工前的合同进行严格的审查程序,使规划能够有效详细的制定。合理方案的制定,必须要根据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对施工工具的认识情况进行制定,为保障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要在施工的不同环节中制定不同方案;另一方面,建筑企业要举行公开公正的招标方式,在此过程中要保证招标方式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建筑企业施工分包商和相关的施工负责人要通过对方案的`详细分析,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南京市浦口区建筑安装管理站遵循了施工前制定有计划性的方案,根据具体的实际操作和验证,从根本上避免资金浪费现象的产生。
(二)施工过程中要对预期方案中的成本进行控制。
施工过程中要对预期方案中的成本进行控制是改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重要措施。施工前所制定的合理方案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相应成本进行控制,对每一环节按照成本的预算进行划分,从而使资金在施工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三)施工结束后要控制资金成本。
施工结束后要控制资金成本是改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关键措施。为了促进建筑企业资金建设的实效性,应该确实将严惩的制度落实到建筑企业的实处。施工结束后,要加强对工程竣工后的验收情况,严格按照国家对建筑工程相关标准的要求执行,同时要提高竣工后的结算效率,对资金建设进行有计划和有效的制定。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负责资金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资金的利用率。南京市浦口区建筑安装管理站将施工结束后控制资金成本的方法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根据对资金建设的有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金的浪费情况。
三、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筑企业若想在竞争极为激烈的建筑行业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要重视资金的有效运用,资金建设作为建筑企业进步与发展的核心,在建筑企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中的资金短缺以及资金的调控力度不够等方面对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从施工前要制定有计划性的合理方案、施工过程中要对预期方案中的成本进行控制以及施工结束后要控制资金成本等方面对改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相关措施进行探讨,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2]任立坤.探索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实效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7(05):40.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二
3. 中国农村人口变动趋势研究
4.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城镇化质量问题研究
5. 中国当代农民问题研究
6.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7. 我国民营经济的产业升级研究
8.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研究
9.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10.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研究
11. 农村金融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
12. 家庭承包责任制与农业现代化研究
13.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
14.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持久性影响研究
15. 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研究
16.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17. 改革农村征地制度问题研究
18.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规模经营问题研究
19. 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就业和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
20. 发展老龄服务产业研究
21. 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22.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问题研究
23.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研究
24.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研究
25.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
26.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稳定体系建设研究
27.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28.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29.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构建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稳定体系建设
课题将被具体化为五大子课题。在第一层次即现象层,设计子课题“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与实践”;
在第二层级即问题层(冲突分析层),设计子课题“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与收益分配”、“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新劳动力与劳动力再生产”、“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社会变化与社会管理”;
在()第三层次即对策层,设计子课题“中国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冲突有序化”。课题组期待,从制度重构、政策再造及方法创新等方面实现社会冲突的有序化。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三
国际直接投资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国际直接投资持续下滑,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很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暂停了国际直接投资计划,甚至直接放弃了国际直接投资计划,而被投资国家也由于国际投资者的资金撤离或暂停经济受到影响,比如,非洲国家的资源开发项目因为外资的撤离停滞不前,拉丁美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跨国公司撤离资金的影响。
2.虽然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总的看来,发达国家仍然在国际直接投资格局中占主导地位。
3.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来看,新兴市场国家正在逐步走入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尤其是亚洲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情形之下并没有停止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
二、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1国际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国内投资。
利用国际直接投资不仅能够增加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还能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此外,还能吸引国内投资的发展,进而产生挤入效应。也就是说,国际直接投资不仅不会把我国的国内投资挤出去,而且还会促进国内资本的形成于良好发展的态势,促进了先进技术的扩散、制度的变迁以及人力资本的提高。国际直接投资与我国的国内资本形成两者之间是一种互补性的关系,不是敌对关系。国际直接投资是通过产生对我国资本积累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这个双重作用来推动我国产业的投资流的,对我国企业投资要具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雄厚的资本,二是要有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缺一不可。国际直接投资刚好能够满足我国企业投资的这两个条件,从而引发国内投资的大浪潮。国际企业的直接投资能够促进我国科研活动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开发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我国新型工艺和新兴产业的形成等。总的来说,国际直接投资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积极发展。
1.2有利于增加我国的就业机会。
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在为我国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同时,还提高了我国广大劳动者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以及外资集中地的工资水平,至此,外商投资企业的建立,也会为我国的广大人民增加就业机会,带动我国的实际就业率。这主要表现在外资企业直接雇佣我国的劳动力。国际直接投资的引入使得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也被国内企业所掌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间接的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
1.3有利于使我国形成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主要是指以重大的发展需求和重大的技术突破为基础,能够带动引领经济社会的全局及其长远发展,并且具有成长潜力大、物质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和知识技术密集等显著特点的产业。主要包括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争夺科技、经济技术制高点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将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在世界经济上占有领导地位,必须要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基础,明确方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所以要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基础,是因为很多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还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而且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阻力也是比较大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了,却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国际直接投资是使我国获取关键技术的重要途径,因为国际外资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就必须使用高新科学技术帮助国内企业改革产品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这是一条互利共赢的道路,由此可见,国际直接投资有利于促使我国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
2.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积极增长、优化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1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国某些行业。
国际外商主要在我国不成熟的产业建立大企业,比如电子通讯、卫星通讯产品的生产上,还会垄断一些前景广阔、高盈利的支柱产业,比如汽车制造业等。国际外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威胁到了我国的经济安全。
2.2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个产业的构成及其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即是产业结构,比例关系不同,那么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不同。如果国际直接投资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相吻合的话,那么就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反之就会导致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第一产业占的比例偏小、第二产业过渡扩张、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而在第一产业内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向主要指向农业,第二产业内主要指向制造业,第三产业内主要指向房地产、商业等利润比较高的产业,对地质勘探和交通运输等产业的流入比较少,基于此种情况,国际直接投资就不能达到我国对产业结构的预期目标,导致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
2.3加速我国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我国引进的国际直接投资重于生产型,集中于第二产业,外商带来的产业大部分都是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比如电镀业、印刷业等,这些产业都造成了我国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也是国际外商将产业引入发展中国家的原因之一。
三、我国利用外资以及对外投资的建议。
1.优化国际直接投资结构,提高对外资的利用水平。
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吸收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有利的国际直接投资,以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我国要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在保证双方共赢的局面之下,鼓励国际直接投资方将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等产业。同时,还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防止跨国公司垄断行为的发生,降低外企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提高对外资的利用水平,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2.抓住时机,加快我国对外投资的速度。
我国的对外投资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国企业要想走出去,还面临着很多来自自身和发达国家的限制等方面的困难。所以,我国要抓住时机,加快对外投资的步伐,在对外投资方面努力与其他国家实现共赢的局面。首先就要扩大对外投资,主要是发达国家,以获得更多的先进高新技术。其次就是要加强对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的投资。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与邻国的合作。
3.优化国际直接投资行业的分布格局。
国际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所以,我国在引进国际直接投资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其投资行业的分布,给予教育行业、地质勘探行业、交通运输行业更多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商的直接投资。同时也要适当给予某些行业一些限制,比如房地产业,以保证国际直接投资行业的分布合理,稳定我国的产业结构。
4.加强我国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政策。
外资企业通常会把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移到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恶化生态环境、减缩自然资源。我国要完善生态环境的保护政策,并对国际直接投资出台一些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对国际企业的管理,避免环境污染。
四、结语。
国际直接投资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在积极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同时,要努力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借鉴国际经验,提高国内企业各方面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股票投资选项和投资原则。
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都是由总公司专门机构负责,选择什么行业、什么类型股票,甚至哪只股票都是由总公司根据国家意愿和企业自身需要来制定,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凭借自身职业判断力和专业技术,对股票进行资信等级评估。投资原则: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险资金特性和偿付能力状况统一配置境内境外股票资产,合理确定股票投资规模和比例,并及时报告市场风险,提高研究支持能力,跟踪分析市场状况,密切关注上市公司变化,采取有效的应对和控制措施、规范投资行为以保证投资安全,稳中有赚的目的。
股票投资评价资料获取渠道。
一是网站和专业报纸、杂志公开的上市公司基本面信息和财务面资料;二是通过实地考察获取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基本面和财务面资料。
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
(一)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1.社会、人口和技术变化分析:(1)消费群体状况的影响:人群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开放程度和收入水平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敏感性分析;(2)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3)环保等社会意识对行业的影响;(4)技术进步对行业的影响(一般较大)。2.行业发展与经济运行周期的相关性:主要分析行业未来发展状况与未来国家及区域经济运行态势的相关度,以及是否符合国家乃至地方的产业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即经济制度安排,在社会资源配置的条件和实现的可能性等方面,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3.行业的周期性分析:根据行业发展周期,分析行业的成熟程度,饱和度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包括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行业的竞争性分析:主要分析行业内的竞争程度,企业在行业内所处的地位以及竞争优势、劣势等。5.行业的盈利性分析:主要考察企业所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从而推断企业的利润水平。6.行业的进入壁垒:分析行业进入的难易程度,判断新竞争者加入的可能性,从而预测行业未来的竞争程度。7.行业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主要考察行业发展的法律及政策环境,法律和政策的稳定性,有无对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二)企业竞争力分析。
1.管理团队素质。从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个人背景、从业经历、经营业绩、信用记录、实干能力等方面出发,判断企业管理团队是否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显著的历史经营业绩、良好的信用记录和社会声誉等,由此评判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2.企业员工队伍素质。主要考察被担保企业员工队伍结构(包括业务技术结构、文化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和技术素质(主要考评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3.产品、市场与销售预测分析。主要从产品的特点、技术含量,产品细分化程度,产品可替代性、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市场分布状况、主要市场份额,市场营销及市场拓展能力、营销队伍的素质和稳定性、销售网络的稳定性,市场的未来变动趋势,对主要客户和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其生产成本的优势及市场议价能力,以及对主要竞争对手等方面加以分析。对企业产品的销售预测除了基于对其市场需求的准确了解以及对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营销网络的分析外,更重要的是基于对企业以往的销售历史记录和未来销售合同的分析,同时还应对企业的销售运作模式和结算方式进行分析,这也是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主要依据。
4.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分析。技术硬件包括机械设备、单机或成套设备、基础设施等水平,主要从设备先进性、适用性、设备成新度三方面考察;软件部分主要考察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度,规模化生产的成熟程度以及市场的成熟度。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技术来源:主要核实企业的技术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判断技术的相对垄断性和稳定性;(2)技术研发能力及发展潜力:主要考察研发人员的素质及企业技术的后续储备发展潜力;(3)科研条件和技术市场优势:考察企业科研投入、科研环境以及技术的市场需要程度、市场竞争力和应用范围。(4)生产者的操作技术和熟练程度等。(5)同时应注重设备的综合利用程度,是否能够科学、有效、合理使用设备,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设备的生产能力。对企业生产能力的分析可以使业务人员了解到企业所预测的销售收入是否与其实际生产能力相匹配,其生产设备以及工艺技术、原材料供应是否能够保证销售合同的顺利完成。
5.经营战略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一个重要始点,它可以有助于确定企业的利润动因和主要风险,进而据此正确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使评估人员能够在一个高质量的水平上探查企业的经济状况。主要包括企业产品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策略,技术发展战略,财务目标、举债策略、投资及收购计划,企业与其他企业竞争策略,企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分析。
6.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能力。主要从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的组成(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和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着手分析。前者主要观察企业是否建立起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责任和控制范围;后者则主要看领导推动、全员参与情况以及经济原则的贯彻情况。7.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主要考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生产现场是否整洁,物流是否通畅,生产及管理效率是否高效,质量认证情况。
上市公司财务面分析。
主要是财务偿债能力分析,即基于公司的财务数据定量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财务指标分析主要是用财务比率方面的计量指标,从财务质量的角度对被评企业进行考查。评价指标主要以制造业为例。1.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是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保障因素,通过与行业标准值的对比分析,确定企业的盈利水平。该部分的核心评估指标有:(1)经营性资产报酬率;(2)净资产收益率;(3)主营业务利润率;(4)销售净利润率;(5)总资产报酬率;(6)成本费用利润率;(7)收益质量指数;(8)收入现金贡献比率。2.资本结构分析。资本结构分析主要是评估企业的长期偿债压力,资本结构在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的总资本中,权益资本和债权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决定企业的财务结构、财务杠杆运用和融资决策制定。该部分的核心评价指标有:(1)资产负债比率;(2)流动资产比率;(3)净资产对长期资产比率;(4)资本化比率=长期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100%。3.资金使用效率分析。良好的资金使用效率是保证企业增加盈利水平和创造现金的可靠保证,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效率。该部分的核心评价指标有:(1)应收帐款周转率;(2)应付帐款周转率;(3)存货周转率;(4)经营性资产周转率;(5)总资产周转率。4.偿债能力分析。主要考察被评估企业是否具有按期偿付银行还本付息及支付股东股利的能力,因为制造业包含了整个生产经营流程,尤其在权责发生制下,企业的盈利与短期偿债能力并不是完全吻合。考评企业偿债能力主要从现金流角度出发加以确定。该部分的核心评估指标有:(1)净资产保障比率;(2)举债能力系数;(3)偿债能力系数。5.企业成长性预测。主要分析企业规模的变动特征及扩张潜力,近几年许多制造业企业的规模扩张速度相对较快,因此,评估人员有必要纵向比较企业历年的销售、利润、资产规模等数据,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是加速发展、稳步扩张还是停滞不前。将企业的销售、利润、资产规模等数据及其增长率与行业平均水平及主要竞争对手的数据进行比较,了解其行业地位的变化。分析预测企业主要产品的市场前景及公司未来的市场份额,对企业的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并预测其销售和利润。该部分的评价指标有:(1)固定资产净值率;(2)净资产增长率;(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4)净利润增长率。
综合评价。
通过对企业资料的审核、现场的信息采集和真实性核查以及对企业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的全面分析,并将上述各类财务指标与行业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按权重形成资信等级评定表和评估报告,评审人员即可对投资企业做出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并提出投资额度及期限,从而为上级领导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四
电子商务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不断加深,相关从业者应当对电子商务的特征形成深刻认识,了解现代经济管理中电子商务的运用模式,以便不断对其进行研究,推动电子商务和经济管理工作进步发展。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及特征。
1.电子商务的概念。
对于电子商务而言,在不同的领域及国家有着差异化的定义,但在这些定义内容中都强调了网络技术与电子设备的重要性。
伴随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其内涵不再仅限于购物,还包括诸如配送物流等服务。
自动化数据收集、线上事务处理、供应渠道管理、电子数据互换、电子交易平台、存货管理、以及电子货币的交换都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
电子商务从狭义上而言指的是借助包括互联网与数据库等电子工具,在全世界范围内所展开的贸易与商务活动。
这一商务活动是以计算机与网络作为平台而进行的各类商务贸易活动,包括服务与商品的提供者、中介商、消费者、广告商等贸易活动相关方的全部行为。
这一定义便是人们对电子商务的一般性理解。
从广义上而言,电子商务(其词源来自electronicbusiness)指的是通过网络电子方式所展开的商业贸易活动。
借助网络、计算机等信息化工具,使合作伙伴、供应商、公司内部以及客户间能够在贸易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进而使不同企业间的业务流程更具电子化与信息化。
电子化的实现能够更好地同企业内部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相协调,提升企业在资金、流通、库存、生产等环节上的效率。
2.电子商务的特征。
第一,普遍性。
作为一种新式的贸易方式,电子商务将政府与消费者、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带入到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网络经济领域中来。
第二,方便性。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贸易及交易各方不再像以往一样有着较强的地域性,客户可以相当方便的完成较为繁杂的传统商业活动。
例如通过网银,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地查询账户信息、账户存取等活动,进而使客户能够享受企业所提供的更为优质的服务。
在这一活动中,有更大量的人脉资源的沟通与挖掘。
第三,整体性。
电子商务可以以规范化的流程处理各项事务,使对电子信息的处理和人工的操作集成为一个更为整体、全面的系统,这有利于提高对物力与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第四,安全性。
安全性对于电子商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其需要网络能够提供出一种客户端与企业端、客户端与客户端交易与沟通安全的解决方案,如防病毒保护、存取控制、签名机制、防火墙、安全管理以及加密机制等。
这同以往的商务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更具严谨性,相对更安全。
二、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经济管理模式。
1.重新确定了经管目标。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企业如果在继续使用传统的电子商务目标,就会对其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那些想要寻求更长远发展的企业大多重新确定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以寻求更高的商业利润。
重新设定的经济管理目标是在建立在企业的基本情况之上的,是在对企业的各方面的实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评之后才确定的。
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重新确定并不完全是建立在获取更高经济利益的基础之上的,确保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内容。
新的经济管理目标认识到了股东决策在企业董事会当中的作用,强调企业应当在股东的最大利益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开展与之相关的经济管理工作。
2.重做了经管组织设计。
电子商务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重做的经济管理组织设计是按照这一要求进行的,其所涉及到的原则、战略、措施以及流程等都是以这一要求为基本参照标准的。
企业的管理者首先对该企业经济管理所涉及到的必要基本结构及其相关数据做了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在确保其具有一定的落实价值之后应允相关人员进行新的经济管理组织设计。
如此一来,企业的管理层次便更加清晰,各种隶属关系也更加明了,再由其开展相对应的经管组织设计工作,不仅能够提升其工作效率,还能更好地对企业的财政经济状况进行控制,完善好各类质量评估工作。
这样,于企业对各部门的管理而言,其目的性和效率性也更强。
3.重构了经管信息系统上述两种变革已经使企业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得以重新构建。
很明显可见,该系统是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构建,主要分为决策导向、控制导向以及核算导向三种模式。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企业信息技术大多都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和电算化趋势。
而这三种模式刚好与企业信息技术的三种趋势相互匹配与支持。
这样一来,通过电子商务所进行的电子阶段或者转账等功能就变得更加高效和安全,与此同时,网络财务管理方式也开始向透明化趋势发展。
此外,加密技术、风险控制以及监控操作分离等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电子商务背景下经济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三、应用电子商务进行现代经济管理的策略。
1.完善网络系统。
于各大企业而言,对其经济管理的处理本身就较为复杂,再在其中加入电子商务,就需要对其开展更加细致的工作,以使二者更好地匹配在一起,使各环节环环相扣,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网络系统对电子商务下的经济管理工作的影响作用非常大。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要想做好经济管理工作,就必须采取一些能够迎合时代特征的措施。
企业首先应当做的就是要建立完备的网络系统,以将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融入其中,以提升企业的整个经济管理水平。
企业只需要对这些网络设备进行管理和控制,便能够实现对企业经济管理系统的有机整合,达到网络一体化的目的。
此外,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来说也极为重要,该系统能够实现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济管理工作的同步开展。
一方面,即对内部而言,企业应该在对行业及其经营对象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系统选择,并且一定要保证其是能够适用于自己所开展的业务的。
另一方面,即对外部而言,其目的是为了通过网络而获取外部企业或者市场的相关信息,促进其与外部之间的交流,使其在外部运营方面更加便捷。
2.优化经管业务流程。
信息技术是企业整个业务流程的核心,优化经济管理业务流程就必须从其本质性的问题出发,重新对其进行思考和定位,以实现对企业整体的管理。
对于产品的生产、成本、效率、质量以及服务等细节也应该加以重视,突显企业经济管理的开放性特征,以此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或者企业内外之间的协作,增强彼此的联系。
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为中心,各部门依据对从财务部门中获取到的信息数据的分析开展自身的业务工作。
如此一来,财务部门就成为企业的中心枢纽,所有部门都围绕其开展各自的工作,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处理和反馈速度都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3.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这一概念相对较新,在我国发展的起步较晚,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具体的细节及其执行方面都不算特别完备。
电子商务是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企业经济行业。
行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及其具体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电子商务和网络系统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二者缺一不可。
一旦有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企业系统的链式运作。
所以,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在统一的行业标准之下,企业才能科学有序地运行,其整体效率才能逐渐得到提升。
所以无论是对企业内还是企业外来说,规范的`行业标准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行业的长足发展。
电子商务作为以开放性的平台,行业标准化的推进一定能够促使企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是极为明智的选择。
电子商务所具备的普遍性、方便性、整体性和安全性等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电子商务时代的要求。
通过完善网络系统、优化经济管理业务流程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标准都是促进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缺少基本理论范围。
目前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学教科书,还缺少基本的理论范围依旧,科学特征模糊不清。
理论依据总体上还是借鉴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还未能形成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同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不确切。
任意一门专业的学科,必须要拥有确切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关系着学科长远深入的发展和实质性内容,各学科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对象不同。
所以,确定研究对象,对任何学科来说都很重要。
而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大多没有确切的研究对象,并且没有为相应的对象内容加以概括和介绍。
也正是受到研究对象不确定的影响,造成现有不同版本的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偏差,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
内容上的偏差,部分专业认识可能会认为,不一样的教科书内容就应当是不同的。
在此笔者认为,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内容上的区别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根本理论知识上的偏差,是不应当出现的。
例如,经济管理基本职能、基本策略、基本内容更应当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学科体系缺乏合理性。
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目的在于,揭露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来完成宏观经济正常运转。
因此,可以将宏观经济概括为一门学科。
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并不像一门学科,归根结低是因为其理论性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支撑,学科体系支配并不合理。
最常见的表现是,将管理内容做为学科主要内容进行讲述。
(四)传统方法叙述过多。
现代经济管理体系能够结合现代科技进行综合管理,可以将抽象的宏观经济管理学体系,很好的阐述清楚,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然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体系还没有实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叙述的方法仍然较为过时,同时传统方法叙述较多,不利于现代管理人才的培植,从而无法达到现代管理实践的需求。
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济理论部门和现实操作各部门的协同努力。
在此,笔者就完善经济管理体系提出了部分相应的建议。
第一,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要满足一般理论体系,应当将相应的理论引入的相应的职能中建议叙述。
第二,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牵涉的内容较多,如果各个方面都加以阐述,很可能造成内容条例相互混淆,因此突出内容重点,精简适用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实质在于现实中的运用,而定量分析能够更好的完善宏观经济管理,所以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应当以定量分析为根本,尤其是要重视部分决策模式和调节模式的运用。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五
3、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以动漫产业为例。
4、我国工业污染的现状及其对策――以**地区为例。
5、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及其应用。
6、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绩效管理。
7、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
8、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以**企业(行业)为例。
9、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研究――基于**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10、中小企业商业信用的发展及其管理。
1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12、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
13、大型企业管理层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14、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研究。
15、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16、危机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17、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18、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路径分析。
19、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研究。
20、我国“民工荒”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21、新农村建设吸引人才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2、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
23、当前我国企业新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4、中国医疗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5、我国城镇失业成因与对策研究。
26、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27、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提升。
28、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29、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
30、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产品为例。
31、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32、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途径分析――以**行业企业为例。
3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研究。
34、中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以**地区为例。
35、国有商业银行行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与实施。
36、提高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37、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以**地区为例。
38、西部地区三大产业的有序发展研究――以**市为例。
39、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研究。
40、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方法及其应用。
41、中国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薪酬制度研究。
42、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及其应用。
43、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44、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45、中国债券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
46、职业教育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研究。
47、农民工工资权益保障研究。
48、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9、我国劳动力就业出路与对策研究。
50、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及风险防范。
51、我国农村能源问题研究。
52、我国中小企业现金流量质量的分析。
53、可持续发展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
54、我国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55、我国农村金融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56、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政策建议。
57、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58、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59、企业薪酬激励功能的实现及其提升。
60、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途径研究。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六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化经济转型,由此带来了会计目标的转变,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处理方式的不同产生的经济后果性更加显著,这就增加了经济主体之间因会计的问题而发生利益冲突的可能性,规范会计行为,调节利益冲突成为会计法形成的必然性,而会计和法律的共同目标就是经济效率,法律政策选择的依据就是经济效率的高低,利用经济学分析研究会计法律责任成为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会计;法律责任;经济学研究。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会计目标从原来的报告受托责任转变为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而委托代理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及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后果,使会计信息的处理要在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之间进行平衡,从而变得异常复杂,当会计信息的使用与责任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必然带来法律上的责任问题,为确保经济主体之间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保护整个市场的有序运行,完善会计法成为必然。
二、我国会计法律责任问题概述。
(一)我国会计法律责任问题的内涵。
会计工作法律责任是指从事会计工作有关的单位或自然人,因违反有关会计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强制性义务。目前我国有《会计法》、《税法》、《公司法》、《证券法》、《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多个法律中规范了会计的相关法律责任,具体的表现形式有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随着会计法律关系性质的多元化发展,民事责任成为会计法律责任的重要表现形式。会计法律责任问题的具体内容一是在帐簿设置、凭证编制、帐目登记等会计工作的基础环节上不得存在不规范的行为;二是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不得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授意、指示、强令他人从事上述行为;三是财政部门或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渎职、泄露国家机密或商业机密的行为。
(二)我国会计法律责任表现形式。
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具体表现形式有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违法主体是单位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违法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需承担行政责任。单位或个人违反会计法律法规情节严重,应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如金融诈骗犯罪、妨害税收征管方面的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民事责任正随着会计法律关系性质的多元化逐步成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如在资产评估中或证券交易中违反规定提供虚拟报告等都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三)我国会计法律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律责任体系还不够完善,一是以追究行政责任为主的会计法律体系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法律的首要功能应当是平衡市场主体的利益,以平等主体的法律手段为主,因此民事责任应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二是会计民事责任追究在法律上存在真空不利于建立防治会计舞弊行为的长效机制,会计民事责任的追究可以实现财产权的流转,有效的惩罚违法者,保护利益受损者,恢复社会公平和利益的平衡。三是会计法律责任主体界定的不明确,由于会计的法律责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行为,而责任划分的不明确难以实现法律责任的依法追究。
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会计法律责任问题。
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过程反映了经济改革的发展进程,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会计的法律责任问题也日益突出,司法实践也不断丰富,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会计的法律责任必然要逐步完善以适应在经济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变化的会计环境。
(一)完善会计法律法规提高经济效率。
会计和法律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发展市场经济,提高经济效率提供服务。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是为委托者提供有利于发展和收益的决策信息,会计人员需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提供财务报表等会计信息,以此做出投资、信贷和其他类似的决策。不同的经济环境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资源效率达到不同的目标,因此会计目标和信息直接影响了经济成果,完整和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避免决策的失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社会资源按市场规则有序流动。
(二)完善会计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研究会计法律责任问题是在正义的目标前提下采用效率作为研究的起点,效率是会计和法律共同的目标,是为提高经济效率,更好的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许多“看不到的手”在影响着市场的自然秩序,威胁着市场的安全,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保护市场主体的财产安全,维护市场公平公正健康的运行秩序,是会计法律法规研究的重点。
(三)会计法律责任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会计提供的虚假会计信息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的后果,一是它会误导委托人做出错误的决策,影响投资决策的有效性,造成资本配置的不合理从而提高资本运作成本,降低使用效率;减少了社会投资的净产出,从而对经济效率的破坏是广泛性的;二是虚假会计信息违反了市场公开透明的原则,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不公平,影响市场经济秩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逐步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丰富司法实践,加大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监管力度,在保障会计人员合法使用职权的前提下,规范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可以有效的提高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丹.我国会计工作法律责任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7月号下(总第469期).
[2]会计法律责任及认识误区[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3]杨怀东.浅论企业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j].辽宁经济,.6.
[4]王雪娟,丁丽慧.浅析会计法律责任的相关问题[j].商场现代化,8月(中旬刊)总第548期.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七
摘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金融经济和谐发展的根基,具有长远、根本性的意义。
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了解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并且针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帮助实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的金融经济快速、和谐发展。
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金融生态;构建。
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包括金融业的生存与发展相关的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同时包括文化、人口、地理等多方面的作用,这是站在广义的角度谈金融生态环境构建。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说,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主要是在微观层面上进行,比如社会的信用体系、中介服务、会计准则等等。
通过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准确把握金融运行的规律,帮助金融经济实现和谐发展。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对于金融业发展的意义。
(一)金融业的科学发展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业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做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以科学发展观发展金融业,让整个金融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金融业是我国信贷资源的掌控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将微观经营与宏观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信贷资源配置的效率能否提升,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可持续的提供资金支持。
(二)金融体制改革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我国的金融行业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形成规模,同时在分工协作、门类方面都做的比较好,支持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虽然我国的金融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有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其脆弱性、不和谐性,应该加强深化改革。
这种深化改革要依靠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推动利率的市场化,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等等。
(三)金融业的稳定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是有风险的行业,如果风险累积在一起可能会引起金融危机,一旦金融危机发生,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势必遭到破坏。
建设金融生态环境是保证我国金融业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基础。
只有金融业稳定,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人们生活也才能够稳定下来。
(四)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了资金流向,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对地区、有关企业等进行内部评级,金融生态环境优质的地方会吸引到更多的资金。
相反的,资金便会流出去。
所以,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只有重视这个问题,才能够促进地区金融发展,提高地区金融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金融运行的质量好坏也受到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果金融生态环境差,可能会让银行面临着很多不良贷款,信贷投入的能力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整个地区的金融运行质量下降。
金融是否能够和谐发展也受制于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让金融业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
二、金融生态环境构建方式。
(一)用金融相关法律作支撑我国金融方面的法制务必要健全起来,加快金融机构的破产法出台,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从而监督进行机构合法、稳健经营。
如果金融机构要破产的话,需要遵循市场原则,其成本的承担着应该是该金融机构股东、相关利益人,避免依赖国家的财政处理其破产情况。
(二)做好风控保证公众利益金融行业历来都是有风险的,政府作为金融监管的主体,有职责保护公众利益,制定完善金融监管机制,构建“一行三会”的协调机制。
将人民银行作为主导,为地方金融行业与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研究实施办法,保障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组织有规划的进行。
(三)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当前,我国人民银行推出了企业信贷的咨询系统,通过互联网可以查询到每个人的信用信息情况,这也有赖于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实现信用资源的共享,同时维护债权人的权益,通过掌握客户的信用情况达到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
这样一来,信贷质量逐步提高,社会信用环境质量也得以提升,有助于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四)金融产权制度与法人治理要做到金融业快速和谐的发展,需要推动产权多元化发展,保证金融主体多元化。
在金融投资的主体方面扩大范围,同时也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一系列改革,在治理结构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并且要积极进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花钱买机制”。
(五)经济运行环境的优化在进行经济环境的优化方面,需要将银政与银企之间关系的改善作为基础,之后分“三步走”。
其一,调整布局和结构。
我国的产业政策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相结合,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
其二,优惠政策的推出。
出台一些有利于金融行业发展的政策,帮助金融行业获得经济效益与经营质量的双提升。
其三,打击金融犯罪违规行为。
金融领域一直是违法犯罪滋生的重灾区,通过打击各种金融犯罪行为,也包括一些逃债行为。
加强执法力度,为我国的金融机构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安全保障。
三、结束语。
总之,促进我国金融经济和谐发展需要构建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而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国政策的支持。
金融行业上下一心携手努力,既要创造有利于金融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也更加要注重人民的利益,做好风险的控制,保证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金融经济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何宏莉.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经济和谐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3):219.
[3]黄晶玮.和谐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及区域金融生态的改善[j].经济视野,2012(10):180.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八
我国上市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底,我国上市公司已达到1174家,总股本超过55亿,其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328亿,市价总值高达5.55万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约有股民68万人,约占城镇人口的4%,资本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据统计,截止21年底,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1547亿元,实现利润1519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2%和63%,国有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国有资产质量上,上市公司已成为优良资产的富区,同时上市公司也成为中国人投资的`主要领域。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不仅会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而且会显示出更重要的作用。
但也不可否认,在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竞争力下降,据资料反映,21年我国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136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53%,比上年同期下降22.55%,有151家公司亏损,亏损面为12.67%,较上年又进一步扩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内部违规现象严重,据了解,21年有1家上市公司因各种违规问题而受到证监委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查处;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增业绩,大肆圈钱,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三是二级市场投机行为盛行,一些机构操纵股价,牟取高利,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
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和社会的监督职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机制,全面净化证券市场的环境。
要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定了效绩评价制度,并正在逐步推开,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建立这项制度,所以本文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一部分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意义,这六个方面是:
(一)有利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二)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科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有助于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业绩的全面考核。
(四)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
(五)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形象意识。
(六)有助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
第二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这三个方面是;。
(一)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基础比较好,更适合效绩评价工作的开展。
(三)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比较支持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论证,说明我国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
提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
设想从五个方面构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框架。
这五个方面是:
(一)全面阐述和分析效绩评价体系六个基本要素的内容、作用。
(二)重点研究效绩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效绩评价的核心,初步思路是参照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结合上市公司现状和特征,设计上市公司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数配置。
(三)确定评价标准采用行业标准和评议参考标准。
(四)制度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考虑采用工效系数法和综合判断法。
(五)提出组织实施的方法。
建议在起步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四部分是实例分析。
运用本文设计的效绩评价体系对某一家上市公司2xx年度效绩进行评价。
四、本文研究的结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是旨在引起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二是为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三是从理论和实践老感两个方面提高本人的专业知识水平。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九
造成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很多,从根源上看是由于财权事权不对等所导致的,其解决就是寻求县乡政府间财权事权的合理配置。
一、县乡财政困难的现况。
1994年建立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初步理顺了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
但同时出现许多地方县乡财政困难现象,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实际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风险膨胀,这不仅影响了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而目。
严重影响了地方的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进而影响经济的高速发展。
因此,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建立一个有效的财政制度,缓解县乡财政的困难,再通过县乡财政支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财政职能的实现,还牵涉到农村税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成败。
二、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源:财权事权不对等。
1.财权上收,县乡政府财源减少。
财力向中央集中是我国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中央75%,地方25%”的财政分配制度,实际上就是将地方财力通过二次分配上收中央。
从结果来看,财力上收的效果明显。
地方级财政自给能力由1987年的1.o3降到的o.59,以年均4%的速度下降,其中,省级为1.6%,地市级为5.1%,县级为3.4%,乡级为4%。
从乡镇、县级、地市级到省级,层层需要依靠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过日子”。
这样一来,在县乡财源减少和财权不断上收的双重冲击下,县乡财政困难明显。
2.事权下放,县乡政府事权负担过重。
县乡财政事权负担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县乡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中央、省级政府承担的事权负担,如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这些大额支出事项,将这些事权责任都压到县乡财政头上,导致其沉重的负担。
由于行政集权体制及人事上的行政任命制,我国高层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享有绝对的权威,而上下级政府的财政却是相互独立的,上级政府很容易把各种事权责任尽量推诿到下级政府,即“事权下放”。
如中央只给承诺不给钱,将一些政策负担转移到地方政府的身上,形成所谓“中央请客,地方出钱”的情况。
我国上级政府诸种“下放事权”的行为大大增加了县乡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解决县乡财权事权不对等的几点思考。
为了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从建立公共财政的角度,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使每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财权与事权相对称,支出与责任相统一,要事随钱走,财力与责任挂钩,从根本上改变上级层层剥夺县乡财力的状况。
1.完善法治,以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政支出范围。
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各级行政官员只重视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忽视本地民众的实际要求,这必然导致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内在的稳定性。
因此,应加快推动我国法制化财政的建设步伐,以法制来规范和监督财政。
要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应科学合理地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使之明确,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改变目前县乡政府集中过多的事权,与其掌握的财权严重不对称的现状,促进财政的法制化发展。
界定政府之间的事权,应以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为标准,属于全国受益范围的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属于地方受益的公共产品,再按受益范围的大小由相应级次的政府来提供,跨区域的事务由中央协调,与受益地方共同承担。
对于科学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范围,以对义务教育的支出为例,应该实行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担的办法,切实减轻基层财政的负担。
目前,教育支出是地方财政支出中最大的支出项目之一,对大多数县乡财政而言,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至少在70%。
目前,法律规定财政的教育支出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速度,而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与其重要地位是不配套的。
因此,应该把“以县为主”改为“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这样才能发展事业的同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2.保障县乡政府的财力,强化其财源建设。
目前来看,县乡政府通过可以发展民营经济,利用民营经济的优势来增加财源。
民营经济因为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强烈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
首先,要引导规模企业实现规模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从上到下实现以大带小策略。
其次,要通过建立新型的农村互助组织,利用县乡政府的信息优势,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
最后,要激励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基层政府可以利用集体土地产权收益、公共财政催化三种核心力量启动农户自身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机制,促进财源建设的多元化发展。
3.尽快解决县乡财政债务问题。
首先,要明确县乡的债务规模,只有明确了才能有效控制。
对于乡镇、村债务,要认真清理,分清性质,分清责任,不能将所有债务都由县乡财政偿还。
对账外的非财政管制原因所造成的`隐性债务部分,应该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屠-贝0,清查现有政府债务,明确其规模、结构和责任人,落实到具体债务人、责任人等,主动科学地清理财政债权与债务。
其次,要加强对债务的监管,完善县乡财政管理办法。
认真清理核实县乡债权债务,将乡镇各项债权债务逐—登记报县政府备案,有步骤地减少债务增量、控制债务存量。
一是要建立债务预警机制,即不同的县乡及财政部门要根据自身债务承受能力,研究出正常的、可控的、能够承受的负债临界点,对可能出现的政府债务风险及早预警。
二是建立债务化解长效机制,要通过深化改革,规范乡镇政府经济行为,坚持实行村务公开,大力推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和村账乡代管等制度,控制政府和部门经费支出的增长,加快债务化解进程。
4.做好对财政体制运行过程中的问责,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要加强财政立法和财政监督的力度,保证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稳定性和严肃性,杜绝各级官员的不规范行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施对财政体制运行过程的问责。
通过问责,可以保证财政资金按照既定的方向和用途进行使用,避免人为因素干扰财政政策措施的运行,维护财政政策措施的准确性、效益性和及时性。
要想使得财权事权真正实现对等,就需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并且以法律形式确定,落实法律政策的实施情况。
在落实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问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
对于类似上级政府把各种事权责任推诿到下级政府等违反规定的行为,不仅要发现,更要通过责任追究机制及时纠正,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约束政府官员的不良行为,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对等。
参考文献。
[1]罗丹、陈洁。
中国县乡财政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毕秋丽。
县乡财政解困的路径探索[j].辽宁财专学报,(5)。
[3]郭家虎、崔文娟。
财政合理分权与县乡财政解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9)。
经济毕业论文篇二十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经济学本科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经济学本科学员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经济学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绝不可应付了事。
(三)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首先毕业论文应符合社会学科类论文的基本要求,这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社会科学各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毕业论文的论点和论证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事物的外部现象,而应在立论和论证过程中尽可能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
(3)科学性: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采取严谨的态度去探求未知,得出结论。论文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论文的立论要客观、正确;论据要可靠、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严密、有力;表述要严谨、准确。
(4)创造性:创造性的核心是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时要注意对所研究问题采取新的分析方法,得出新的观点,不能只重复前人的研究或人云亦云,不要大段复述已有的知识。当然,创造性并不排斥继承性,事实上,创造性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2、除了以上四点外,毕业论文还应达到一些特定的要求:
(1)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应围绕自己所学专业进行。
(2)不能偏离经济学专业所要求的经济管理范围。
(4)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
[1][2][3][4]。
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都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题目的好坏不能不能离开一定时代的社会需要和作者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做到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我们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了很大的精力,表达得再完善,也是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1.从“热点”问题选题。在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和学科研究中,尤其是在我国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经常出现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等各方面人士关注度非常高,各种形式的讨论相当的热烈。“热点”问题一般在某个时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曾经出现过的“国有企业承包制”、“国有企业产权问题”、“资产重组问题”和当前的“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等等。相对来讲,“热点”问题引人注意,一定时期集中讨论“热点”问题的文献资料也比较丰富,从中确定自己论文的选题也是比较容易的。关键的是,自己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能力,即知识、信息、理论水平及分析提升的能力。“热点”问题有大有小,要选择自己综合能力可以驾驭的论文选题。2.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行业垄断问题”等等。
3.从具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选题。在倾向性问题的苗头出现时,用理论观点分析,预见它的生命力或后果,这样具有前瞻性的选题往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如“居民富了要增加智力投资”、“居民收入增加了要外出旅游”、“乱划开发区破坏挤占耕地”等等。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并根据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学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但能发挥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展示出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才能大有益处。
「1」「2」「3」「4」。
第三、要选大小适宜题目。现实性强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好题目,但由于自己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题目如果太大往往不容易写好.因此,一般来说,题目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好.如果学员在工作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熟悉,材料丰富,对问题的理解有深度,小题目也能发挥理论水平,写出好文章。选题可以大题小做,如论述工资制度改革,可以限定为论机关工资制度的改革;也可以小题大做,如从某企业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等等。总之,题目的选择应是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大小适宜为好。
第四、要拟一个好的标题。标题是给文章标的题目,即取个名字。毕业论文的标题是论文的眉目,应仔细推敲,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充分考虑,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好的标题应是确切适宜、简洁明白、醒目引人。标题不可过长,尽量在20个字以内。常用的拟标题的方法有:一是直接揭示或概括主题,如“应正确看待当前物价的上涨”;二是引人注意的标题,如“房改的出路在哪里?”;三是形象化暗示主题,如“大地超载----论我国的人口形势”;四是直接指明主题的所属范围,如“安徽省地区第三产业水平评价及发展战略”等等.
(三)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
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
2、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
3、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
4、征询指导老师的意见,在导师指导下选题。
5、利用图书馆、电子网络中的资料选题。
毕业论文结构布局的基本格式由标题、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
中文摘要要以不多于200字的语汇摘出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便于读者一看就能掌握论文内容的要点。目前比较通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内容摘要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
正文是论文的的核心内容,包括导论、正论、结论三大部分。导论部分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导论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通常几百字即可。正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作者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
在一篇论文中,导论、正论和结论都要有,但却不一定是三部分三块。有的论文三部分齐全,导论提出提出问题,正论分几层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有的论文把结论提前融进导论,以解决问题导入,正论再一层一层地分析论证,最后没有结论,或只有一个结尾;还有的论文导论提出问题,正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后,然后提出对策,再写个结尾。
参考文献的要求:。
经济毕业论文篇二十一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事业单位的数量庞大,其涉及职能范围极广,还承担着发展我国经济与文化的重任。因此,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及时高效开展,对满足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意义重大。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经费来源也日渐广泛,这就要求其在经济管理中更具风险意识,方可确保该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实施经济管理在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分析。
在事业单位实施经济管理于其发展极为重要。主要原因如下:在事业单位实施经济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实现该单位资本效益最大化;由于经济管理存在一定双属性,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事业单位经济体制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还须将产品所产生的效益情况纳入该单位的经济管理中,方可促进其经济收益的有效提高。
二、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
(一)优质人才欠缺。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事业单位在其发展过程中未能对本单位的经济管理予以足够重视。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事业单位未设立专门部门来负责本单位经济管理相关工作,且经管方面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也较为缺乏,使得大部分时间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均由本单位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负责。导致经济管理停留于财务层面,预算管理、无形资产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均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进而导致其经济管理工作难以适应本单位发展步伐。
目前我国一部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从而对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很多事业单位在相关政策及规定方面仍较为缺乏,这就使得其在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中缺乏相应依据。另外,部分事业单位将传统管理方法用于现代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导致其经济管理难以进行彻底改变,进而致使经济管理所拥有的实际意义未能得以真正发挥。
(三)资金、资源大量浪费。
当前,一部分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欠缺合理性,尚未将政府财政拨款纳入单位实际需要与发展重点方面,很多单位将资金用以盲目建设,从而使得很大一部分建设工作缺乏实用性。比如,在部分事业单位,某一新任领导上任后,为了提高该单位业绩多会通过项目建设,然而这些建设项目的实用性却未得到充分考虑,使得大量资金与资源被浪费。
(四)单位内部财务风险尚未被充分认识。
以往事业单位其主要经济来源于国家支持,因而不存在经济风险,这也导致很多事业单位领导人未能充分认识本单位财务方面所存在的风险。而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经济费用来源更为多样化,因而其经济存在一定风险。很多单位领导人受计划经济影响,对本单位财务风险未能进行充分认识,从而导致该单位资金使用无规则、无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三、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应对策略分析。
(一)加大优秀经管人才培养的力度。
事业单位加大对优秀经管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事业单位应以成本效益为基础,在确保本单位实现所需社会效益的同时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事业单位须不断提升其经济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提供高品质人才,吸引优秀队员。此外,还应强化对现有员工的专业培训工作;事业单位可通过建立专业部门来主导本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通过专业部门与专业人才来处理专业工作,从而促进单位员工对经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其经济管理意识。
(二)强化对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化与完善力度。
加大对事业单位机构内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改革力度,在遵循当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在后续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则须将所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彻底落到实处,以防止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效果。
(三)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力度。
财务预算是开展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在对下一年度资金分配进行规划时应以当年及往年资金使用具体情况为参考,以达到资金的合理分配,实现收支平衡。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资金分配时将公共机构财务报表进行财务预算,并于年终对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与分析,以为下年财务预算提供科学参考。
(四)提高财务风险意识。
处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事业单位更应紧随时代的步伐,摒弃原有的落后思想,尽可能地对经济管理中易出现的财务风险予以规避。因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强化经济管理部门领导人与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未雨绸缪,对本单位财务运作进行规范,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体系,以促进本单位风险应对能力的有效提高。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行为可促进其稳步发展。增强工作人员财务风险意识、培养优质人才、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严格财务预算管理等措施均有助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更为稳定、健康发展。
经济毕业论文篇二十二
正当国际社会对中国近的高速发展赞叹不已时,进入21世纪以来的3年里,中国经济却出人意料地“状态不佳”起来,――中国市场经济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最强烈的一次“瓶颈期”!这次瓶颈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市公司的“集体地震”,二是国有企业的“批量滑坡”。上市公司这几年丑闻不断、败绩连连,比如银广厦、生态农业(原名蓝田股份)、郑百文、农商社、猴王等等。与此同时,国有企业除了一部分真正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之外,其余的也在这几年里相继陷入了困境,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司法部“国有企业问题研究”及“公司治理结构专项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经济法专家刘大洪指出,目前以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问题为中心的“中国市场经济瓶颈”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没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司治理结构”之历史遗症!这才是内因,是最关键的原因。
剖析一:两权分离、法人财产权、经营者代理风险。
公司治理结构之所以成为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瓶颈,是由于市场经济越向更高阶段发展,企业规模就越大,社会分工就越细,所有者越没有足够精力和能力去直接管理企业,必须把企业交给专门的经理人(即职业经理人,或称支薪经理人)去具体经营。这样,就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法人财产权是法律强制规定的、独立于所有权之外的一种法定权利,它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转、免受股东非法操纵的“法律之盾”。
经营者(经理层)所控制、使用的财产,虽然从本质来源上说是股东的出资,但按照法律规定,却是直接地、合法地来源于法人所拥有的财产。况且,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雇佣关系中,所有者很难确切知道经营者的真正能力、禀赋、以及他所掌握的经营信息,二者之间是一种“不对称关系”。例如,经营者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肯定掌握了一些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只有经营者自己知道,所有者很难了解详情,如此,经营者就可能利用这些不对称的信息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追求不正当的个人私利最大化,从而损害公司和所有者的利益。这就产生了“经营者代理风险”的问题。
在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里,两权分离远比非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企业彻底得多,因此也更容易滋生经营者代理风险。这就是近几年我国的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频频“出事”的内因。
剖析二:科斯定理、外部性、内部化。
科斯定理也能合理地解释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瓶颈现象。在中国目前的上市公司里,绝大多数董事、监事、经理都是“纯粹的打工者”,他们的目标并不完全与公司目标一致,他们的行为价值取向有时候与公司的利益产生冲突、甚至完全背道而驰。对于他们而言,公司利益只不过是一种“外部性因素”,并没有“内部化”为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在市场经济的“经济人理性”之观念下,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就会利用各种法律的、产权的、管理的、监督的空档,来谋求私利的最大化。
国有企业的这种现象更是明显、普遍。由于国家本身并不是一个生命体,它无法像“自然人”那样去监管自己的财产。因此,“国家所有权”最终还要由具体的某个(些)人去行使。这样就产生了刘大洪教授所说的“国有企业双重代理风险”,即:经营者代理进行企业经营,会产生“经营者代理风险”;政府主管部门及官员代理行使国家所有权,会产生“所有者代理风险”。
中国国情与日韩奇迹、后发优势。
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采取哪种模式?这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市场导向型,以美英为典型;二是银行导向型,如日韩等国。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但从中国当前的国情来看,应偏向于银行导向型。
银行导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促成了日本、韩国二战后的经济奇迹。二战之后,相对于美英等国而言,日本和韩国都属于“后发国家”。后发国家怎样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赶上先发国家?毫无疑问,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枢神经”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如果运用好银行这个“中枢神经”,就能调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庞大身躯”,从头到脚都能调动起来,使它迈开步伐,快速追赶先发国家。日韩深谙此道,充分运用银行的功能作用,建立起了银行导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
中国当前的国情类似于二战后的日韩,处于“后发国家”之列。况且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对银行的控制程度远强于日韩,国民对银行的信赖程度也远甚于日韩。所以,中国政府应该能更有效地运用银行这个“国民经济的中枢神经”,借鉴日韩做法,实现后发优势。
中国的两难选择:日韩衰退与美英稳健。
如上所述,中国应倾向于借鉴日韩的银行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九十年代初以来,日韩曾经辉煌一时的经济奇迹风光不再,日韩经济模式的弊端终于浮出水面,两国的许多企业(包括世界500强的多家大企业)纷纷陷入困境,经济停滞不前。主要原因就在于两国的银行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该模式使企业过份依赖银行的贷款扶植,负债率畸高,银行的经营者与企业的经营者互相勾结,共谋诈取银行贷款。这样,就极易形成泡沫经济,缺乏稳健的内在支撑。一旦发生银行危机,银行的大量呆滞坏账被曝光,银根必然紧缩,从而导致企业无法再依靠银行供血,很快就陷入困境。
我们对二战之后(注意是二战之后)美英发生的银行危机与日韩发生的银行危机进行一番对比,会发现一个规律:美英的“银行”危机大都是“纯粹的银行危机”,很少大面积地、严重地波及整个国民经济,通常不会导致企业象多米诺骨牌一样地连串倒闭;而日韩的“银行”危机则会演变成“整个国民经济的危机”,远远超出“纯粹银行”的范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鲜明对比?永诚实业集团董事长、我国学者型企业家刘孟奇研究发现: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采取了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美英是市场导向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市场而不是银行,在市场上融资时,主要靠公司业绩,大股东用手投票、小股东用脚投票,这逼着企业真真正正、扎扎实实地把业绩做好。最终,企业就是健康的企业,国民经济也是稳健的经济,不会出现全局性的泡沫经济和虚假繁荣,也不会出现普遍性的大衰退大危机。(虽然-的美国纳斯达克“网络股”出现了大滑坡,但那只不过仅仅局限于网站公司范围内,波及面十分有限。)。
中国在构建自己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时,面对日韩式的银行导向型和美英式的市场导向型,会陷入两难之中:中国当前“后发国家”的基本国情要求倾向于日韩式的银行导向型,但这种模式的弊端却令我们必须慎重思考;而如果借鉴美英式的市场导向型,必须一步一步“慢慢来”,其发展速度明显不合我们所望。
综合利弊,我们应该“走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之路”,即:仔细分析银行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各自的优缺点,取其优而弃其缺、扬其长而避其短,前期为了“后发优势”,银行导向型为主、市场导向型为辅;中期为了“平稳过渡”,二者并重,综合发展;然后为了“长治久安”,由银行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左倾或右倾的极端做法都是有害的。
突破瓶颈的九项具体对策。
通过考察分析有关国家的经验及教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遇到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最明显的一次瓶颈,这次瓶颈是由公司治理结构造成的,能否以及如何突破这个瓶瓶,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或许,下述九项具体对策不失为一些良方:
1、国有股减持。前文已经论述,国有企业及国有股会产生“双重代理风险”,包括经营者代理风险和所有者代理风险。针对此,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股减持”,国有资本淡出竞争性行业,让渡给民营资本。
2、大力培育直接融资渠道,包括上市公司的证券市场、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等。这有利于将来由银行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
3、允许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在巩固传统的几大商业银行的同时,()发展中小民营银行,让民营银行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能较有效地避免“国有银行的经营者道德风险。”
4、发展机构投资者,使它能以专业的、高效的、廉洁的手段去行使股东权、监控经营者的行为。
5、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限制大股东的任意操纵权。大股东往往利用自己对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控制,来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从长远看,这十分不利于培育健康的、普遍的直接融资渠道,不利于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6、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禁止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多权集于一人”之现象,防范内部人控制和经理层腐败。股东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董事会聘用高层经理,董事会受股东大会的监督,同时,它又代表股东来监控经营者。董事会在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居核心地位。
7、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尤其是职业经理人市场。通过人才市场来选拔、聘用人才,而不是通过行政任命、暗箱操作。人力市场与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商品市场一起,共同构成将来“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的坚实基础。
8、推进“人才配股期权计划”、以及“员工持股计划”,来防范经营者代理风险。
9、完善法律法规,使公司董事、监事、主要经营者负起法律责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直至刑事责任,使这些负责人畏惧法律,不敢损公肥私。
涉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及人民法院工作重点的九个问题,作为最高法院重点调研课题。其中包括“打官司难”、“审理周期”、“执行难”及“群众上访”、“司法监督”等问题。这是最高人民法院为全面贯彻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努力改善司法环境,开创人民法院工作新局面的一次积极努力。最高法院要求,在这九个重点课题的调研中,一定要深入实际,听取群众意见,必要时可吸纳相关学者、专家,共同参与论证、调研,力争使调研工作取得成效。
经济毕业论文篇二十三
1.2会计管理职能的确认?
1.3会计管理的理论影响?
1.4企业风险探索和利益评价?
2企业会计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2.1树立正确的会计管理观念?
2.2会计管理要适应网络化,商品全球化的发展?
2.3会计管理的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会计在很多企业中有“第三者”之称,也就是说既不完全附属与管理者,又不能完全地代表企业的员工。这个矛盾所在就很难使会计管理真正意义上介入企业的管理中。就此而言,应该是会计管理的理论矛盾点所在。当前有一种说法就是把企业会计管理“独立”出来。显然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脱离了企业管理的会计管理理论是不具有科学依据的,更深一个层面来看,会计管理的转型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必然,管理内容的多元化使得会计管理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行为中,尤其在生产与人力资源管理中,会计管理应当量化成本,量化人力资源的动态价值,把企业内部资源作好统筹分配,实现资源内部资源到资本的转化。如果仅仅是财务管理或者成本的管理,那么势必对企业的管理一些盲区问题是鞭长莫及的。会计管理的定位应当是体现会计管理的全面性与复合性,在管理层面要发挥其决策的作用,在生产销售中又要发挥好其服务作用。在会计管理的转型中,笔者认为:
(1)要加强会计的管理能力培养,对企业中的风险规避,财务分析有着预知和处置能力;
2.4优化管理质量,完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心合.会计是现代企业代理关系中的第三者[j].财务与会计,,(10).
[2]@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伍中信.试论会计的本质和立场[j].财会月刊,,(2).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954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