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0:03:14
经济毕业论文(模板18篇)
时间:2023-11-29 10:03:14     小编:曼珠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激励自己继续前行。总结要简洁明了,不要过多陈述细节,要抓住核心要点,突出重要内容。每一个范文都有其独特的亮点和精彩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学习。

经济毕业论文篇一

国外个人理财业务是一种十分流行的金融服务。在经济发达国家,个人理财是一项发展得相当成熟的银行业务,且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国内个人理财业务行业目前还处于新兴阶段,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医疗、住房改革的深化,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和投资意识的增强,使得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发展得非常迅速。

近年来个人理财业务越来越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焦点。我国居民的个人可支配资产快速增长,居民金融需求多样化和个人金融资产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这使得广大居民对个人理财的需求日渐强烈。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个人理财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产品百家齐放,争相斗艳。近几年来国内银行纷纷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自招商银行推出了“金葵花”理财品牌之后,工行推出了“理财金账户”,建行推出了“乐当家”,农行推出了“金钥匙”,交行推出“圆梦园”,民生推出了“非凡理财”,广发推出了“真情理财”等等。

理财的盲目性和随机性,从而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市场实况,让更多的普通居民知道什么是个人理财业务;研究目前商业银行行业存在那些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未来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趋势;本人通过进入商业银行进行实地考察,产生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并进一步探讨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论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认识,将深层次地研究对这个项目的发展,使之得到优化和进一步的发展,并对此提出建议对策。对于提升和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并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基本的信息,因此一定具有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项高利润、高增长的业务,渐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极富竞争力和挑战力的领域之一。深入分析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其问题根源,联系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提出可操作性的发展建议,对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学者结合理论与实际,国内研究与国际比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明确提出了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现阶段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面临巨人的发展潜力和机遇,中外资银行将在这一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比较分析了中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优势和劣势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内银行的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外国银行业的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步入成熟期,国外银行金融机构都将个人金融业务作为发展重点,面向中高端客户的'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十分激烈。外资银行能够在自身各个方面因素不足的情况下,有效的利用高科技技术和网络,并且充分利用资源,弥补不足的同时又降低了自身的成本。所采取的措施及时有效。在这种经营环境下的个人理财业务呈现服务内容多样化、理财方案个性化、服务手段科技化、服务水平专业化、服务范围全球化的特点。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较快,但无论从理念、内容、形式、服务上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一些学者从营销渠道与市场定位、理财产品的设计和运用和营销服务战略——客户管理和专业化服务三方面进行比较,李松柏,蒋太才,朱春兰(2007),陈娟(2007),常雯(2007),李艳(2007)等认为我国存在的问题是:专业人才的匮乏、创新不足、理财需求和理财文化的制约,成本较高,没有有效地利用资源还有就是相关部门实施了,却没有深入的落实和宣传的力度不够,还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等方面原因的限制,让银行无法与客户实现无缝对接,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建议和策略是转变经营观念,树立营销意识、加强创新力度,拓展理财业务品种、尝试“客户关系管理”,分层次服务、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

还有些学者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以张静(2007),朱晶华(2007),王丹(2007),伊娜(2007)等认为:需求不足、个人理财产品有同质化趋势、金融业分业经营不利业务发展、缺乏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人员。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细分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创造市场需求;加强金融机构之间跨行业的合作,丰富理财业务内涵;培养和选拔专业的理财客户经理,提高理财人员的综合素质。

归结以上国内外学术界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比较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业务发展理念概念化,缺乏实质性;二是产品品种同质化,缺乏创新性;三是服务水平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四是组织机构随意化,缺乏科学性;四是理财人员素质弱,缺乏综合性。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思路。

刘永祥,张金城(2007),任献荣,吴庆(2007),张静(2007)等这些学者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路的认为:集中精力打造优质高效的理财中心;网点设置要实事求是,按照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则,在实践中努力找出二者的均衡点;强调个性,分类营销,提供差别化服务;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吸收和选拔优秀个人理财人才;创新机制,整合资源,防范风险,为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而另一些学者在这方面持有不同的观点,以徐炜(2007),胡佳(2007),孙炜(2007),周航(2007)等为代表认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路是根据国内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趋势和发展现状等因素,呈现经营思路上重“批发”轻“零售”、理财服务技能有待提高、合格理财人员缺乏、对理财服务认知的差异导致服务策略还不完善、理财产品还不够丰富。需要通过这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对策。

结合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和对策:在技术层面建立强大的知识管理系统支撑,构筑统一的理财业务平台、客户数据库系统和经济信息系统;在组织架构层面科学设置理财中心,加速培育理财经理队伍;在经营层面确立目标客户营销策略,多方探索产品研发创新途径,建立金融创新保护机制;在管理层面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管理体系,当务之急应建立个人理财经理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转变经营观念,树立营销意识、加强创新力度,拓展理财业务品种、尝试“客户关系管理”,分层次服务、提高服务质量、适当降低个人理财业务服务门槛、细分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实行差别化、个性化、分层次的服务,加大营销宣传力度,主动出击,引导市场,创造市场需求、加强金融机构之间跨行业的合作,丰富理财业务内涵、培养和选拔专业的理财客户经理,提高理财人员的综合素质。

经济毕业论文篇二

电子商务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不断加深,相关从业者应当对电子商务的特征形成深刻认识,了解现代经济管理中电子商务的运用模式,以便不断对其进行研究,推动电子商务和经济管理工作进步发展。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及特征。

1.电子商务的概念。

对于电子商务而言,在不同的领域及国家有着差异化的定义,但在这些定义内容中都强调了网络技术与电子设备的重要性。

伴随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其内涵不再仅限于购物,还包括诸如配送物流等服务。

自动化数据收集、线上事务处理、供应渠道管理、电子数据互换、电子交易平台、存货管理、以及电子货币的交换都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

电子商务从狭义上而言指的是借助包括互联网与数据库等电子工具,在全世界范围内所展开的贸易与商务活动。

这一商务活动是以计算机与网络作为平台而进行的各类商务贸易活动,包括服务与商品的提供者、中介商、消费者、广告商等贸易活动相关方的全部行为。

这一定义便是人们对电子商务的一般性理解。

从广义上而言,电子商务(其词源来自electronicbusiness)指的是通过网络电子方式所展开的商业贸易活动。

借助网络、计算机等信息化工具,使合作伙伴、供应商、公司内部以及客户间能够在贸易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进而使不同企业间的业务流程更具电子化与信息化。

电子化的实现能够更好地同企业内部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相协调,提升企业在资金、流通、库存、生产等环节上的效率。

2.电子商务的特征。

第一,普遍性。

作为一种新式的贸易方式,电子商务将政府与消费者、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带入到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网络经济领域中来。

第二,方便性。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贸易及交易各方不再像以往一样有着较强的地域性,客户可以相当方便的完成较为繁杂的传统商业活动。

例如通过网银,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地查询账户信息、账户存取等活动,进而使客户能够享受企业所提供的更为优质的服务。

在这一活动中,有更大量的人脉资源的沟通与挖掘。

第三,整体性。

电子商务可以以规范化的流程处理各项事务,使对电子信息的处理和人工的操作集成为一个更为整体、全面的系统,这有利于提高对物力与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第四,安全性。

安全性对于电子商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其需要网络能够提供出一种客户端与企业端、客户端与客户端交易与沟通安全的解决方案,如防病毒保护、存取控制、签名机制、防火墙、安全管理以及加密机制等。

这同以往的商务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更具严谨性,相对更安全。

二、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经济管理模式。

1.重新确定了经管目标。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企业如果在继续使用传统的电子商务目标,就会对其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那些想要寻求更长远发展的企业大多重新确定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以寻求更高的商业利润。

重新设定的经济管理目标是在建立在企业的基本情况之上的,是在对企业的各方面的实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评之后才确定的。

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重新确定并不完全是建立在获取更高经济利益的基础之上的,确保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内容。

新的经济管理目标认识到了股东决策在企业董事会当中的作用,强调企业应当在股东的最大利益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开展与之相关的经济管理工作。

2.重做了经管组织设计。

电子商务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重做的经济管理组织设计是按照这一要求进行的,其所涉及到的原则、战略、措施以及流程等都是以这一要求为基本参照标准的。

企业的管理者首先对该企业经济管理所涉及到的必要基本结构及其相关数据做了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在确保其具有一定的落实价值之后应允相关人员进行新的经济管理组织设计。

如此一来,企业的管理层次便更加清晰,各种隶属关系也更加明了,再由其开展相对应的经管组织设计工作,不仅能够提升其工作效率,还能更好地对企业的财政经济状况进行控制,完善好各类质量评估工作。

这样,于企业对各部门的管理而言,其目的性和效率性也更强。

3.重构了经管信息系统上述两种变革已经使企业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得以重新构建。

很明显可见,该系统是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构建,主要分为决策导向、控制导向以及核算导向三种模式。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企业信息技术大多都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和电算化趋势。

而这三种模式刚好与企业信息技术的三种趋势相互匹配与支持。

这样一来,通过电子商务所进行的电子阶段或者转账等功能就变得更加高效和安全,与此同时,网络财务管理方式也开始向透明化趋势发展。

此外,加密技术、风险控制以及监控操作分离等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电子商务背景下经济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三、应用电子商务进行现代经济管理的策略。

1.完善网络系统。

于各大企业而言,对其经济管理的处理本身就较为复杂,再在其中加入电子商务,就需要对其开展更加细致的工作,以使二者更好地匹配在一起,使各环节环环相扣,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网络系统对电子商务下的经济管理工作的影响作用非常大。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要想做好经济管理工作,就必须采取一些能够迎合时代特征的措施。

企业首先应当做的就是要建立完备的网络系统,以将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融入其中,以提升企业的整个经济管理水平。

企业只需要对这些网络设备进行管理和控制,便能够实现对企业经济管理系统的有机整合,达到网络一体化的目的。

此外,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来说也极为重要,该系统能够实现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济管理工作的同步开展。

一方面,即对内部而言,企业应该在对行业及其经营对象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系统选择,并且一定要保证其是能够适用于自己所开展的业务的。

另一方面,即对外部而言,其目的是为了通过网络而获取外部企业或者市场的相关信息,促进其与外部之间的交流,使其在外部运营方面更加便捷。

2.优化经管业务流程。

信息技术是企业整个业务流程的核心,优化经济管理业务流程就必须从其本质性的问题出发,重新对其进行思考和定位,以实现对企业整体的管理。

对于产品的生产、成本、效率、质量以及服务等细节也应该加以重视,突显企业经济管理的开放性特征,以此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或者企业内外之间的协作,增强彼此的联系。

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为中心,各部门依据对从财务部门中获取到的信息数据的分析开展自身的业务工作。

如此一来,财务部门就成为企业的中心枢纽,所有部门都围绕其开展各自的工作,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处理和反馈速度都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3.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这一概念相对较新,在我国发展的起步较晚,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具体的细节及其执行方面都不算特别完备。

电子商务是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企业经济行业。

行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及其具体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电子商务和网络系统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二者缺一不可。

一旦有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企业系统的链式运作。

所以,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在统一的行业标准之下,企业才能科学有序地运行,其整体效率才能逐渐得到提升。

所以无论是对企业内还是企业外来说,规范的`行业标准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行业的长足发展。

电子商务作为以开放性的平台,行业标准化的推进一定能够促使企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是极为明智的选择。

电子商务所具备的普遍性、方便性、整体性和安全性等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电子商务时代的要求。

通过完善网络系统、优化经济管理业务流程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标准都是促进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缺少基本理论范围。

目前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学教科书,还缺少基本的理论范围依旧,科学特征模糊不清。

理论依据总体上还是借鉴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还未能形成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同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不确切。

任意一门专业的学科,必须要拥有确切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关系着学科长远深入的发展和实质性内容,各学科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对象不同。

所以,确定研究对象,对任何学科来说都很重要。

而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大多没有确切的研究对象,并且没有为相应的对象内容加以概括和介绍。

也正是受到研究对象不确定的影响,造成现有不同版本的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偏差,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

内容上的偏差,部分专业认识可能会认为,不一样的教科书内容就应当是不同的。

在此笔者认为,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内容上的区别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根本理论知识上的偏差,是不应当出现的。

例如,经济管理基本职能、基本策略、基本内容更应当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学科体系缺乏合理性。

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目的在于,揭露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来完成宏观经济正常运转。

因此,可以将宏观经济概括为一门学科。

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并不像一门学科,归根结低是因为其理论性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支撑,学科体系支配并不合理。

最常见的表现是,将管理内容做为学科主要内容进行讲述。

(四)传统方法叙述过多。

现代经济管理体系能够结合现代科技进行综合管理,可以将抽象的宏观经济管理学体系,很好的阐述清楚,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然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体系还没有实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叙述的方法仍然较为过时,同时传统方法叙述较多,不利于现代管理人才的培植,从而无法达到现代管理实践的需求。

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济理论部门和现实操作各部门的协同努力。

在此,笔者就完善经济管理体系提出了部分相应的建议。

第一,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要满足一般理论体系,应当将相应的理论引入的相应的职能中建议叙述。

第二,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牵涉的内容较多,如果各个方面都加以阐述,很可能造成内容条例相互混淆,因此突出内容重点,精简适用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实质在于现实中的运用,而定量分析能够更好的完善宏观经济管理,所以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应当以定量分析为根本,尤其是要重视部分决策模式和调节模式的运用。

经济毕业论文篇三

当今年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对这一命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从科技发展角度上说,是后工业化或信息化年代,从经济活动层次角度看,是经济全球化年代,从政治格局角度看,是政治多极化年代。总体上讲,当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它反映着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浩劫和两极冷战对抗后世界各国绝大多数人们的共同价值取向。换句话说,当今年代的人们更多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保持现在的政治经济秩序前提下如何更好地求得国家强大和生活改善,而不是如何毁灭对手甚至主动地树立一个对手然后将它毁灭。于是,合作双赢、建设性态度、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等成了我们这个年代的主流价值,而单边主义、原教旨主义、种族歧视、贸易保护主义等一切人为地倡导对抗、仇视、封闭排外的做法和思想都遭到了人们憎恶和批判。一个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界给各国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一个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共处的社会给各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乃至综合国力提出新的挑战。面对如此年代、如此变革、如此挑战,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无法也不能回避。政治经济学教学要如何适应年代、投身变革、回应挑战?有三个现实问题必须予以解决:

第一,准确把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给人类经济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影响。人类自20世纪中期以来已经全面跨人了信息年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乃至政治运行模式,也给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知识、技术、信息在经济增长中越来越突显的第一位作用使传统的重视资本、劳动力、土地的经济增长理论发生危机;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异军突起同时,也对传统产业进行了深刻改造,使得以往的产业结构理论必须完善;信息年代的网络贸易、电子货币流通的兴起对传统的流通理论形成了冲击;工业经济年代以按资本分配为主的方式已被信息经济年代以按知识分配为主的方式所取代。此外,劳动形式的多样化、消费方式的个性化、社会阶层的多层次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作为当今年代的显著特征而区别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平年代,这些同样对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构成强烈的挑战。政治经济学必须敏感地捕捉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的种种新特性,并给出自己理性的回应与反思。

第二,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的变革及其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呈现出与工业化时期迥然不同的气象。资本占有方式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在世界范围内主宰着全球的生产、投资、贸易和金融,也给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注人了强大的活力。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和各种合作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增长明显。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手段的根本变化使国家对经济、社会的调控和介人越来越普遍和成熟,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克服,人民生活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和保障。中产阶层的人数不断壮大,传统产业工人阶级队伍日趋萎缩,民主法治运行机制更趋完善,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进二步拓宽,国家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等当代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稳固,国际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处于低潮。这一切现象都表明,资本主义仍然具有相当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仍然具有在不改变根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容纳新兴进步生产力的生命力。对此,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闭目自欺,而应本着客观、全面、开放的态度加以研究和评析。

第三,充分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现状及其启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在二十世纪里有过高歌猛进,也经历了风雨飘零。这里面的经验教训,反应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史诗般的艰难与壮丽。苏东剧变后,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仍在经历较长时期的创伤弥合,同时也要酝酿痛定反思之后的重整旗鼓。以中国为代表的坚定走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改革事业,二十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中国模式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重新点燃世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无论是在改革的烈火中陨灭还是新生,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里就陆续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说明了计划经济与现实国力民情的相违,也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该实现从论战式的批判到具体的建设性的运行规律研究的转变。生产资料转归国有之后并没有万事大吉,探究公有制的合理实现形式、建立完善的经济体制和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紧迫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并且,建立在相对落后国力基础上、以农业文明为主体前提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要着力解决国民经济工业化、信息化、二元经济转型,防止区域、城乡和社会差距过大,资源环境与人口协调发展,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对这些年代课题的探求和解答,是今天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

二、人文性。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又是一种价值体系。在研究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同时,更注重对隐含在这些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分析,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某种价值评判。因此,政治经济学又带有深刻的人文性,体现了对人的关怀。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山本二三丸教授在《人本经济学》一书中抨击以食利致富为目的的经济学,指出要想配得上称之为科学的经济学,就必须对各种经济法则进行正确的系统的研究。与此同时,还必须致力于探明这个社会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它必须为下一个更高级的历史性社会所取代这一发展规律。也只有这种科学的经济学,才能在这个被货币牵着鼻子走的、人们生活在比动物世界还要恶劣的弱肉强食的社会中,真正把握关于人与社会的正确思想,才能得出真正的科学的结论政治经济学的人文性代表着一国经济思维的主要成就,它使我们每个人在参与经济生活时,能够理解这些活动的意义,而不至于沦为一部缺乏人文精神、不顾经济伦理的机器。政治经济学的人文性从根本上讲就是指它的政治和道德立场,体现这一学科研究和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的精神。以讲授市场经济一般理论为例,一方面,我们要解析它作为配置经济资源的最优方式而体现出的生产力意义,另一方面,又不能忘记这一配置中已经内含的为谁配置的主题,这里面就是一个资源所有权益和财富分配归属的人文话题。市场经济体制里通行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必然造成社会成员的贫富分化,而这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想显然背道而驰。因此,这一分配原则必须置于公有制的前提之上和政府对收人分配的合理干预之下,这就是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人文性意义。同样的,在介绍gd归,经济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人的概念同时,我们也要更加关注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均寿命、青壮年文盲率、失业人数等事关一般群众生存状况和幸福感受的数字。不然,我们的经济学教学就变得六亲不认,冷血无情,我们的经济建设成就也将失去人民的认同。

三、国别性。

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教学的立足点还是我国的经济改革者建设事业。无论是回顾经济学史还是探讨当代西方经济,目的都是有所借鉴,把自己的事办好。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伟大而艰难的事业,各种矛盾和关系需要得到妥善处理,各种经济理论的难题需要得到破解,这些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上的普遍问题,也有计划体制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特殊规律,还有中国自己的政治与文化传统背景,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事实上,当代中国有许多重大经济课题值得我们深人研究。如: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结构、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与分配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转轨过程中的失业与社会保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宏观经济政策与管理体制改革、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等问题。不研究这些,政治经济学就学得不扎实,最多只能说有点理论功夫,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经济学教学的任务必须十分注重它的国别性,尤其是结合中国国情。

经济毕业论文篇四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一】观光农业经济论文。

一、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1、市场潜力大,参与面宽。

在调查的几个片区中显示,参与观光农业的游客中,每个年龄段的数量都不少,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不影响游客参与观光农业。

从性别上看,男的占了49%,女的占了51%。

从职业上看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占48%,个体经营者占23%,离休者占9%,学生17%,其他占3%。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观光农业旅游者的性别、职业、年龄都呈现出相对均衡的趋势,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潜力大。

2、交通工具以自驾车为主。

到一个地方旅游,交通工具是一个前提条件,对旅游者的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我们调查的西山区观光农业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来看,自驾车旅游占了68%,徒步占了3%,自行车占了8%,公交车21%。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用私家车旅游的游客居多,主要原因是西山区的乡镇离昆明市主城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乘坐公交车不是很方便,骑自行车很累,徒步太远。

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可进入性还有待加强。

3、旅游活动以群体为主,注重亲情。

个人旅游除了有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外,还有诸多因素,选择哪一种出游方式,反映出旅游的心理需要。

根据西山区参加观光农业旅游者的调查分析,单位组织的占21%,以家庭形式出游的占37%,以朋友方式结伴出游的占39%,个人出游的仅占3%。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以家庭形式和单位以及朋友结伴方式的出游是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主要形式。

4、在旅游选择方面呈现多种选择方式。

旅游者在选择观光农业时不局限某一个观光项目,旅游者在旅游项目方面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

在被访问的旅游者中,选择农家体验的占35%,景点游览的占27%,果蔬采摘占12%,参与农事活动的占7%,滑草的占11%,其它的占4%。

从这一组数据中可看出,西山区的观光农业从一开始就已经发展成为集观光、游览、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二、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品形式比较单一。

观光农业产品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西山区农业观光产品的类型不齐全,目前以观赏型产品为主,参与型、疗养型等产品形式很少。

由于产品形式少,因此在满足游客多方面旅游需求方面存在先天缺陷。

同时,农业观光产品开发水平低,“农”味不够“重复”建设严重。

在我们所调查的西山区,我们发现农家小院90%都是盖着小洋楼,很少看到昆明地区传统的建筑“一颗印”民居。

2、卫生条件差,环保意识不强。

农家小院居住条件很差,房间里的被褥发出恶心的臭味并且卫生条件急差,乱扔垃圾,就地排放生活污水,厕所设施简陋。

“墙内鸟语花香,墙外白色污染”等问题比较典型。

在“休闲娱乐”型观光农业中,游客在感受绿色生态的同时不具有环保意识,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部分旅游者喜欢野外烧烤,这种旅游活动一方面存在火灾隐患,不宜提倡;另一方面,烧烤的烟味和遗留下来的垃圾对环境有破坏。

3、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

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发展缺少政府的统一规划。

各观光农业的服务接待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协作,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4、专业的旅游业经营人才缺乏。

西山区观光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员工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在产品开发、企业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与游客的期望有不小的差距。

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开发多样化的观光农业产品。

对西山区的观光农业资源进行全面梳理,针对不同乡镇的资源特色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

比如有古村落的,那就通过古村落文化的打造,来发展古村落文化观光农业;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则通过民俗的展示和复活,来发展民俗风情观光农业。

有典型美食的,则可以通过美食的制作和开发,发展品尝型观光农业。

2、重视资源保护,实现观光农业可续发展。

发展观光农业,资源保护是第一。

资源保护,人人有责。

当地的政府、旅游经营者必须深深的认识到当地的农业资源是观光农业的生存之根。

政府应该从政策方面对资源保护的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当地老百姓应该从主人翁的角度,在自己做到资源保护的同时,对游客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规劝和制止。

同时,旅游经营者应该加强对旅游者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3、发掘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民俗文化精品观光农业。

昆明市西山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辖区内居住着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26个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丰富,民俗多样性得天独厚。

以民俗体验为抓手,重点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打造出别样的游客民俗体验,是发展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一大特色。

4、政府主导,改善旅游交通。

旅游业要发展,旅游交通是关键。

只有旅游者的可进入性提高了,旅游业的各类设施和服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前往西山区的旅游交通一直是制约该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因此,西山区政府应该在旅游交通改善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由政府出面,对西山区的交通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局。

建议开设昆明主城到西山区的旅游专车,设置固定的运载地点和固定发车时间,方便游客的出行。

5、政府主导,提升服务接待水平。

观光农业的主要接待方是村民。

但是大多数村民看重眼前的利益,没有全局观和发展观,缺少必要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

所以提高村民素质和服务水平,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事。

建议由政府主导,安排观光农业扶持资金,专门用于观光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特别是加强村民旅游服务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培训。

作者:秦渝红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二】商业文化市场经济论文。

一、商业文化由商业行业向全社会扩展,并逐步上升为主流文化。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之初,商业文化属于商业系统的“行业文化”,它的舞台是全国商业行业,对流通环节的商业活动、商业行为发挥作用。

现在,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了。

商业的地位与作用在计划经济时期并不突出,是作为生产的补充形式和辅助环节而存在,其功能受到压抑。

这个时期的商业文化自然带有鲜明的行业背景和色彩,属于行业文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了商业更高的地位与作用,它不再是作为一个行业而存在,也不再局限于充当生产的补充与辅助角色,转身成了一个社会性产业,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这个产业链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自身,甚至把生产环节也纳入进来了。

现在所讲的商人,也不仅仅是指从事商业流通活动的人们,而且包括一切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人们,无论生产者还是流通者均属商人。

从社会分工角度上看,无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它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商业活动。

商业涵盖了市场经济的所有领域,所有环节,集中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因此,商业文化也就必然的从原来概念下的行业文化延伸到了全社会,成为社会所共有的文化形态。

商业文化的社会性来自市场经济的社会性。

凡是从事经济工作的人都知道,计划经济下的商业职能是分配生产部门的产品,而市场经济下的商业,则是市场经济的枢纽。

所谓的市场经济也就是高速发达的商业经济。

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以这种经济为主流的商业社会。

不仅商业活动成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生命线,而且商业活动的原则理念和精神,正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改变着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例如,各行各业都在重视的品牌文化、促销文化、时尚文化、健康文化、休闲文化、养生文化、旅行文化、娱乐文化等,都是受商业活动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是商业文化新的元素和表现形式,延伸着现代商业文化的内涵。

全球经济一体化催生的移动互联网,更是创新了互联网文化,是新时代商业文化发展的新成果。

它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全球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大影响。

这就是商业文化的力量。

它从一个侧面有力的反映出商业文化的广泛社会性,说明商业文化已经在客观上上升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层面,起着主流文化的作用,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能够与时俱进的认识它,正视它,因势利导的培育它,扶持它,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二、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

商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不同,它的生存土壤是整个社会,统一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性,意味着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培育和建设的商业文化,是全社会、全民族共有的。

尽管市场经济千姿百态,错综复杂,但商业文化所包涵的文化发展方向,基本内涵,核心价值,以及倡导的商业精神,都是统一的,体现的是全社会和全民族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意志,共同的愿望,共同的追求。

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宽,涉及数以百种行业,数以千种产业,数以万种市场,数以亿种商品,犹如一条奔腾的江河,浪淘不尽,生生不息。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商业文化也就呈现出多样性的态势。

每一种不同的商业活动都反映出特色不同的商业文化,每个商业活动均是这一文化海洋的一滴滴水珠。

他们千姿百态,色彩斑斓,反映出多样性的一面。

就拿商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来说,我们是一个饮食大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的饮食文化千差万别,每一种饮食文化元素都反映着它那个民族与地域所独有的特点,众多的饮食文化汇集在一起,就如同春天里漫山遍野盛开的'鲜花,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还有近几年来随着商会经济的兴起,商会文化也伴随产生,并且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相互辉映,构成了我国现代商业文化一副灿烂的画卷。

虽然商业文化是建立在各种商业活动基础上的文化,每种商业活动都有自身的特殊性。

但是,任何特殊性均反映着普遍性和一般性,商业文化既有多样性,也有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反映着商业文化的共同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性。

因为各种商业活动必当遵循诚信经营、文明经商的商业文化本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行走天下。

商业文化建设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既要以改革的精神提倡多样性,鼓励不同商业文化特色与风格的培育发展,更要强调统一性,要在统一性中呈现多样性,在多样性基础上实现更高层面的统一性,在“百花齐放”中繁荣我们的文化,彰显文化的魅力。

三、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步伐加快。

当前我们正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切经济活动都面向世界,以整个世界为舞台。

尤其处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所有商业活动已经没有什么行业界限,也打破了国界的概念。

在这个背景下,商业文化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享走向共享,从分割走向融合,从传统走向现代。

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经济毕业论文篇五

应用经济学类应用经济学类(含国民经济学含国民经济学含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硕士,826经济学自命题科目内容范围可参阅以下书籍:

4、《微观经济学:现代点》(第七版),范里安,格致出版社,2009年。

管理学类(会计学\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硕士,821管理学自命题科目内容范围可参阅以下书籍:

1、《管理学原理》王钊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2、《现代企业管理概论》王钊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4、《现代企业管理》(第3版),王关义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经济毕业论文篇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高速发展,在建筑施工中药严格做好质量、项目和成本管理,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1.基本建设。

固定资产: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为生产和生活等各方面服务的物资资料。使用年限;单位价值。

基本建设:建筑、购置、安装固定资产的活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其他工作。

1.2基本建设程序。

基本建设项目从酝酿、规划、决策、设计、施工到建成投产所经历的全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开展程序。编审项目建议书:轮廓设想和立项先导、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环保、外部协作条件等、编审设计任务书:进一步落实技术、经济指标可靠性,建设条件等、编审设计文件: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工程标准;建设地址;总投资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总概算-修正总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建设:施工准备;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固定资产移交-决算。

1.3建筑产品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

生产的单件性:用途;材料、结构、艺术形式不断高速发展、生产的流动性:产品固定;严格的施工顺序;生产者及工具流动、生产过程具有综合性:生产过程复杂,协作单位多、受气候等条件影响大:露天操作;影响因素多:设计变更、资金、物资供应。生产过程不可间断:合理组织,统筹安排;时间不间断,空间不脱节、生产周期长:大量占用人、财、物;资金时间价值。

2.资金时间价值和等值的计算。

资金的价值随时间推移而变化。通货膨胀;承担风险;货币增值:投资,储蓄。

2.1利息与利率。

利息是因为占用资金而支付的费用,i;利率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所支付的利息和本金之比,i。

单利:仅按本金计算利息,不把先期计息周期中的利息累加到本金中去。利息总额与借贷时间成正比。

p为本金,f为本利和,n为计息期数。

复利:在计息期内每一计息期计算一次利息,并把这一期的本利和作为下一次计算利息的本金。

2.2现金流量图。

项目(方案)在寿命期内实际发生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序列。

水平线表示项目的寿命周期(时间坐标),时间可用计息期数或具体日期标记。垂直箭线表示现金流量大小,箭头向上表示现金流入,箭头向下表示现金流出,流量大小与线长成比例。对同一笔资金,借贷双方现金流量相反。

3.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3.1.1建立健全的施工质管机制规范,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制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在建筑施工中要让管理机制落到实处,在施工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达到监督施工质量的目的,最终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

在建筑施工中,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质量保证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施工单位在施工时要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在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包括工程的承接、调研、施工材料的选购、施工生产工艺的操作等。在工程施工时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3.1.2pdca循环的应用。pdca循环,是确立质量管理和建立质量体系的基本原理。其中,p等于计划,是确定为达到预期的各项质量目标,通过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编制,提出作业技术活动方案;d等于施工,即进行质量计划目标和施工方案的交底,落实相关条件并按质量计划的目标所确定的程序和方法展开作业技术活动;c等于检查,首先是检查有没有严格按照预定的施工方案认真执行,其次是检查实际的施工结果是否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a等于处理,即对检验中发现偏离目标值的纠偏及改正,包括应急措施、预防措施及持续改进途径。

3.1.3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选择最优化的施工方式。

在施工材料控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时所需要的原材料,建筑构件以及施工设备等的质量。质量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物质基础。国家《建筑法》明确指出: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把关,把紧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以及使用关,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

3.2工程项目策划。

工程项目策划是指项目业主或策划人员根据业主投资设想与总目标要求,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对工程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对项目建设活动的整体策略进行运筹规划,对工程建设活动的全过程作预先的考虑和设想。

3.2.1工程项目前期策划的主要环节。

投资机会研究、投资方案构思、目标设计、方案策划、可行性研究。

图2项目累计投资及其影响曲线。

3.2.2工程项目前期策划工作的重要性。

项目前期策划工作的意义:项目构思和项目目标的确立可解决项目的方向性问题。工程项目前期策划工作具有的全局性影响。

工程项目前期策划的作用:构思工程项目系统框架、形成项目的竞争优势、决策保证作用、项目计划的依据、预测的作用、项目管理创新作用。

3.3建筑企业成本管理。

3.3.1做好项目成本计划。

工程造价成本管理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的事情,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全体人员参与。全员成本管理不仅要在思想上加强成本费用节约意识,而且要在机制上加以强化。一方面要通过学习和培训加强全员成本意识,另一方面是完善相关责任机制。要把项目的成本目标逐项分解到各项目班子、项目成本工作人员及全体职工中,让每一单项工程都要降低成本费用标准,每一项工作要制定费用标准,节奖超罚,用机制来培养和强化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通过对全体员工的培训教育和机制约束来达到人人具有经济观念、效益观念,增强成本控制增长和促进成本降低的观念。

3.3.3科学管理成本信息化。

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是项目部管理好成本控制和造价管理的必要手段。要使成本项目管理良好,可以适时的使用计算机软件系统。随着影响工程成本的因素的不断增加,各部门要处理的信息就增加,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成本管理能够使其方便快捷,同时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来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

3.3.4建筑企业具体成本控制。

(1)决策阶段的成本。

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考察,对项目进行策划、对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最终实现项目的最优化。虽然项目的决策阶段所需投入费用很少,但对于整个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2)设计阶段的成本。

设计阶段的成本包括项目方案设计成本、计划成本、招投标成本、管理成本和施工前准备的成本。这阶段对成本的影响很大,设计的项目直接影响房产项目的成本控制。

(3)施工阶段的成本。

施工阶段的成本是房产开发项目建造过程所产生的费用,一般包括开工前准备费用、施工成本和竣工验收成本。该阶段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涉及到的方面多,影响广泛,受市场和政策影响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房产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4.结语。

建筑经济与管理关系到建筑企业的高速发展好坏,关系到其市场竞争力,两者密不可分,要不断的做好建筑企业的质量、项目和成本管理工作,为建筑企业高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申月红.分析建设市场现状加强建设市场管理[j]建设经济。

[2]齐全新.成本费用控制之我见.市场研究,2004年第10期。

[3]殷卫星.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工程质量[j].中外建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经济毕业论文篇七

正当国际社会对中国近的高速发展赞叹不已时,进入21世纪以来的3年里,中国经济却出人意料地“状态不佳”起来,――中国市场经济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最强烈的一次“瓶颈期”!这次瓶颈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市公司的“集体地震”,二是国有企业的“批量滑坡”。上市公司这几年丑闻不断、败绩连连,比如银广厦、生态农业(原名蓝田股份)、郑百文、农商社、猴王等等。与此同时,国有企业除了一部分真正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之外,其余的也在这几年里相继陷入了困境,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司法部“国有企业问题研究”及“公司治理结构专项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经济法专家刘大洪指出,目前以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问题为中心的“中国市场经济瓶颈”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没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司治理结构”之历史遗症!这才是内因,是最关键的原因。

剖析一:两权分离、法人财产权、经营者代理风险。

公司治理结构之所以成为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瓶颈,是由于市场经济越向更高阶段发展,企业规模就越大,社会分工就越细,所有者越没有足够精力和能力去直接管理企业,必须把企业交给专门的经理人(即职业经理人,或称支薪经理人)去具体经营。这样,就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法人财产权是法律强制规定的、独立于所有权之外的一种法定权利,它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转、免受股东非法操纵的“法律之盾”。

经营者(经理层)所控制、使用的财产,虽然从本质来源上说是股东的出资,但按照法律规定,却是直接地、合法地来源于法人所拥有的财产。况且,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雇佣关系中,所有者很难确切知道经营者的真正能力、禀赋、以及他所掌握的经营信息,二者之间是一种“不对称关系”。例如,经营者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肯定掌握了一些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只有经营者自己知道,所有者很难了解详情,如此,经营者就可能利用这些不对称的信息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追求不正当的个人私利最大化,从而损害公司和所有者的利益。这就产生了“经营者代理风险”的问题。

在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里,两权分离远比非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企业彻底得多,因此也更容易滋生经营者代理风险。这就是近几年我国的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频频“出事”的内因。

剖析二:科斯定理、外部性、内部化。

科斯定理也能合理地解释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瓶颈现象。在中国目前的上市公司里,绝大多数董事、监事、经理都是“纯粹的打工者”,他们的目标并不完全与公司目标一致,他们的行为价值取向有时候与公司的利益产生冲突、甚至完全背道而驰。对于他们而言,公司利益只不过是一种“外部性因素”,并没有“内部化”为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在市场经济的“经济人理性”之观念下,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就会利用各种法律的、产权的、管理的、监督的空档,来谋求私利的最大化。

国有企业的这种现象更是明显、普遍。由于国家本身并不是一个生命体,它无法像“自然人”那样去监管自己的财产。因此,“国家所有权”最终还要由具体的某个(些)人去行使。这样就产生了刘大洪教授所说的“国有企业双重代理风险”,即:经营者代理进行企业经营,会产生“经营者代理风险”;政府主管部门及官员代理行使国家所有权,会产生“所有者代理风险”。

中国国情与日韩奇迹、后发优势。

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采取哪种模式?这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市场导向型,以美英为典型;二是银行导向型,如日韩等国。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但从中国当前的国情来看,应偏向于银行导向型。

银行导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促成了日本、韩国二战后的经济奇迹。二战之后,相对于美英等国而言,日本和韩国都属于“后发国家”。后发国家怎样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赶上先发国家?毫无疑问,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枢神经”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如果运用好银行这个“中枢神经”,就能调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庞大身躯”,从头到脚都能调动起来,使它迈开步伐,快速追赶先发国家。日韩深谙此道,充分运用银行的功能作用,建立起了银行导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

中国当前的国情类似于二战后的日韩,处于“后发国家”之列。况且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对银行的控制程度远强于日韩,国民对银行的信赖程度也远甚于日韩。所以,中国政府应该能更有效地运用银行这个“国民经济的中枢神经”,借鉴日韩做法,实现后发优势。

中国的两难选择:日韩衰退与美英稳健。

如上所述,中国应倾向于借鉴日韩的银行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九十年代初以来,日韩曾经辉煌一时的经济奇迹风光不再,日韩经济模式的弊端终于浮出水面,两国的许多企业(包括世界500强的多家大企业)纷纷陷入困境,经济停滞不前。主要原因就在于两国的银行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该模式使企业过份依赖银行的贷款扶植,负债率畸高,银行的经营者与企业的经营者互相勾结,共谋诈取银行贷款。这样,就极易形成泡沫经济,缺乏稳健的内在支撑。一旦发生银行危机,银行的大量呆滞坏账被曝光,银根必然紧缩,从而导致企业无法再依靠银行供血,很快就陷入困境。

我们对二战之后(注意是二战之后)美英发生的银行危机与日韩发生的银行危机进行一番对比,会发现一个规律:美英的“银行”危机大都是“纯粹的银行危机”,很少大面积地、严重地波及整个国民经济,通常不会导致企业象多米诺骨牌一样地连串倒闭;而日韩的“银行”危机则会演变成“整个国民经济的危机”,远远超出“纯粹银行”的范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鲜明对比?永诚实业集团董事长、我国学者型企业家刘孟奇研究发现: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采取了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美英是市场导向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市场而不是银行,在市场上融资时,主要靠公司业绩,大股东用手投票、小股东用脚投票,这逼着企业真真正正、扎扎实实地把业绩做好。最终,企业就是健康的企业,国民经济也是稳健的经济,不会出现全局性的泡沫经济和虚假繁荣,也不会出现普遍性的大衰退大危机。(虽然-的美国纳斯达克“网络股”出现了大滑坡,但那只不过仅仅局限于网站公司范围内,波及面十分有限。)。

中国在构建自己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时,面对日韩式的银行导向型和美英式的市场导向型,会陷入两难之中:中国当前“后发国家”的基本国情要求倾向于日韩式的银行导向型,但这种模式的弊端却令我们必须慎重思考;而如果借鉴美英式的市场导向型,必须一步一步“慢慢来”,其发展速度明显不合我们所望。

综合利弊,我们应该“走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之路”,即:仔细分析银行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各自的优缺点,取其优而弃其缺、扬其长而避其短,前期为了“后发优势”,银行导向型为主、市场导向型为辅;中期为了“平稳过渡”,二者并重,综合发展;然后为了“长治久安”,由银行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左倾或右倾的极端做法都是有害的。

突破瓶颈的九项具体对策。

通过考察分析有关国家的经验及教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遇到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最明显的一次瓶颈,这次瓶颈是由公司治理结构造成的,能否以及如何突破这个瓶瓶,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或许,下述九项具体对策不失为一些良方:

1、国有股减持。前文已经论述,国有企业及国有股会产生“双重代理风险”,包括经营者代理风险和所有者代理风险。针对此,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股减持”,国有资本淡出竞争性行业,让渡给民营资本。

2、大力培育直接融资渠道,包括上市公司的证券市场、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等。这有利于将来由银行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

3、允许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在巩固传统的几大商业银行的同时,()发展中小民营银行,让民营银行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能较有效地避免“国有银行的经营者道德风险。”

4、发展机构投资者,使它能以专业的、高效的、廉洁的手段去行使股东权、监控经营者的行为。

5、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限制大股东的任意操纵权。大股东往往利用自己对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控制,来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从长远看,这十分不利于培育健康的、普遍的直接融资渠道,不利于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6、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禁止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多权集于一人”之现象,防范内部人控制和经理层腐败。股东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董事会聘用高层经理,董事会受股东大会的监督,同时,它又代表股东来监控经营者。董事会在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居核心地位。

7、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尤其是职业经理人市场。通过人才市场来选拔、聘用人才,而不是通过行政任命、暗箱操作。人力市场与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商品市场一起,共同构成将来“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的坚实基础。

8、推进“人才配股期权计划”、以及“员工持股计划”,来防范经营者代理风险。

9、完善法律法规,使公司董事、监事、主要经营者负起法律责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直至刑事责任,使这些负责人畏惧法律,不敢损公肥私。

涉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及人民法院工作重点的九个问题,作为最高法院重点调研课题。其中包括“打官司难”、“审理周期”、“执行难”及“群众上访”、“司法监督”等问题。这是最高人民法院为全面贯彻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努力改善司法环境,开创人民法院工作新局面的一次积极努力。最高法院要求,在这九个重点课题的调研中,一定要深入实际,听取群众意见,必要时可吸纳相关学者、专家,共同参与论证、调研,力争使调研工作取得成效。

经济毕业论文篇八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事业单位的数量庞大,其涉及职能范围极广,还承担着发展我国经济与文化的重任。因此,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及时高效开展,对满足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意义重大。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经费来源也日渐广泛,这就要求其在经济管理中更具风险意识,方可确保该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实施经济管理在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分析。

在事业单位实施经济管理于其发展极为重要。主要原因如下:在事业单位实施经济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实现该单位资本效益最大化;由于经济管理存在一定双属性,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事业单位经济体制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还须将产品所产生的效益情况纳入该单位的经济管理中,方可促进其经济收益的有效提高。

二、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

(一)优质人才欠缺。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事业单位在其发展过程中未能对本单位的经济管理予以足够重视。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事业单位未设立专门部门来负责本单位经济管理相关工作,且经管方面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也较为缺乏,使得大部分时间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均由本单位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负责。导致经济管理停留于财务层面,预算管理、无形资产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均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进而导致其经济管理工作难以适应本单位发展步伐。

目前我国一部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从而对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很多事业单位在相关政策及规定方面仍较为缺乏,这就使得其在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中缺乏相应依据。另外,部分事业单位将传统管理方法用于现代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导致其经济管理难以进行彻底改变,进而致使经济管理所拥有的实际意义未能得以真正发挥。

(三)资金、资源大量浪费。

当前,一部分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欠缺合理性,尚未将政府财政拨款纳入单位实际需要与发展重点方面,很多单位将资金用以盲目建设,从而使得很大一部分建设工作缺乏实用性。比如,在部分事业单位,某一新任领导上任后,为了提高该单位业绩多会通过项目建设,然而这些建设项目的实用性却未得到充分考虑,使得大量资金与资源被浪费。

(四)单位内部财务风险尚未被充分认识。

以往事业单位其主要经济来源于国家支持,因而不存在经济风险,这也导致很多事业单位领导人未能充分认识本单位财务方面所存在的风险。而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经济费用来源更为多样化,因而其经济存在一定风险。很多单位领导人受计划经济影响,对本单位财务风险未能进行充分认识,从而导致该单位资金使用无规则、无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三、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应对策略分析。

(一)加大优秀经管人才培养的力度。

事业单位加大对优秀经管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事业单位应以成本效益为基础,在确保本单位实现所需社会效益的同时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事业单位须不断提升其经济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提供高品质人才,吸引优秀队员。此外,还应强化对现有员工的专业培训工作;事业单位可通过建立专业部门来主导本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通过专业部门与专业人才来处理专业工作,从而促进单位员工对经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其经济管理意识。

(二)强化对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化与完善力度。

加大对事业单位机构内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改革力度,在遵循当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在后续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则须将所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彻底落到实处,以防止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效果。

(三)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力度。

财务预算是开展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在对下一年度资金分配进行规划时应以当年及往年资金使用具体情况为参考,以达到资金的合理分配,实现收支平衡。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资金分配时将公共机构财务报表进行财务预算,并于年终对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与分析,以为下年财务预算提供科学参考。

(四)提高财务风险意识。

处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事业单位更应紧随时代的步伐,摒弃原有的落后思想,尽可能地对经济管理中易出现的财务风险予以规避。因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强化经济管理部门领导人与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未雨绸缪,对本单位财务运作进行规范,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体系,以促进本单位风险应对能力的有效提高。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行为可促进其稳步发展。增强工作人员财务风险意识、培养优质人才、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严格财务预算管理等措施均有助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更为稳定、健康发展。

经济毕业论文篇九

3、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以动漫产业为例。

4、我国工业污染的现状及其对策――以**地区为例。

5、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及其应用。

6、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绩效管理。

7、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

8、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以**企业(行业)为例。

9、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研究――基于**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10、中小企业商业信用的发展及其管理。

1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12、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

13、大型企业管理层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14、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研究。

15、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16、危机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17、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18、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路径分析。

19、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研究。

20、我国“民工荒”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21、新农村建设吸引人才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2、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

23、当前我国企业新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4、中国医疗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5、我国城镇失业成因与对策研究。

26、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27、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提升。

28、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29、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

30、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产品为例。

31、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32、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途径分析――以**行业企业为例。

3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研究。

34、中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以**地区为例。

35、国有商业银行行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与实施。

36、提高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37、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以**地区为例。

38、西部地区三大产业的有序发展研究――以**市为例。

39、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研究。

40、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方法及其应用。

41、中国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薪酬制度研究。

42、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及其应用。

43、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44、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45、中国债券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

46、职业教育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研究。

47、农民工工资权益保障研究。

48、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9、我国劳动力就业出路与对策研究。

50、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及风险防范。

51、我国农村能源问题研究。

52、我国中小企业现金流量质量的分析。

53、可持续发展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

54、我国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55、我国农村金融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56、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政策建议。

57、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58、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59、企业薪酬激励功能的实现及其提升。

60、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途径研究。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

1.2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

2.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2.1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2.2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一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化经济转型,由此带来了会计目标的转变,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处理方式的不同产生的经济后果性更加显著,这就增加了经济主体之间因会计的问题而发生利益冲突的可能性,规范会计行为,调节利益冲突成为会计法形成的必然性,而会计和法律的共同目标就是经济效率,法律政策选择的依据就是经济效率的高低,利用经济学分析研究会计法律责任成为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会计;法律责任;经济学研究。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会计目标从原来的报告受托责任转变为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而委托代理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及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后果,使会计信息的处理要在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之间进行平衡,从而变得异常复杂,当会计信息的使用与责任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必然带来法律上的责任问题,为确保经济主体之间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保护整个市场的有序运行,完善会计法成为必然。

二、我国会计法律责任问题概述。

(一)我国会计法律责任问题的内涵。

会计工作法律责任是指从事会计工作有关的单位或自然人,因违反有关会计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强制性义务。目前我国有《会计法》、《税法》、《公司法》、《证券法》、《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多个法律中规范了会计的相关法律责任,具体的表现形式有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随着会计法律关系性质的多元化发展,民事责任成为会计法律责任的重要表现形式。会计法律责任问题的具体内容一是在帐簿设置、凭证编制、帐目登记等会计工作的基础环节上不得存在不规范的行为;二是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不得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授意、指示、强令他人从事上述行为;三是财政部门或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渎职、泄露国家机密或商业机密的行为。

(二)我国会计法律责任表现形式。

我国会计法律责任具体表现形式有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违法主体是单位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违法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需承担行政责任。单位或个人违反会计法律法规情节严重,应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如金融诈骗犯罪、妨害税收征管方面的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民事责任正随着会计法律关系性质的多元化逐步成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如在资产评估中或证券交易中违反规定提供虚拟报告等都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三)我国会计法律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律责任体系还不够完善,一是以追究行政责任为主的会计法律体系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法律的首要功能应当是平衡市场主体的利益,以平等主体的法律手段为主,因此民事责任应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二是会计民事责任追究在法律上存在真空不利于建立防治会计舞弊行为的长效机制,会计民事责任的追究可以实现财产权的流转,有效的惩罚违法者,保护利益受损者,恢复社会公平和利益的平衡。三是会计法律责任主体界定的不明确,由于会计的法律责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行为,而责任划分的不明确难以实现法律责任的依法追究。

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会计法律责任问题。

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过程反映了经济改革的发展进程,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会计的法律责任问题也日益突出,司法实践也不断丰富,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会计的法律责任必然要逐步完善以适应在经济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变化的会计环境。

(一)完善会计法律法规提高经济效率。

会计和法律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发展市场经济,提高经济效率提供服务。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是为委托者提供有利于发展和收益的决策信息,会计人员需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提供财务报表等会计信息,以此做出投资、信贷和其他类似的决策。不同的经济环境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资源效率达到不同的目标,因此会计目标和信息直接影响了经济成果,完整和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避免决策的失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社会资源按市场规则有序流动。

(二)完善会计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研究会计法律责任问题是在正义的目标前提下采用效率作为研究的起点,效率是会计和法律共同的目标,是为提高经济效率,更好的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许多“看不到的手”在影响着市场的自然秩序,威胁着市场的安全,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保护市场主体的财产安全,维护市场公平公正健康的运行秩序,是会计法律法规研究的重点。

(三)会计法律责任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会计提供的虚假会计信息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的后果,一是它会误导委托人做出错误的决策,影响投资决策的有效性,造成资本配置的不合理从而提高资本运作成本,降低使用效率;减少了社会投资的净产出,从而对经济效率的破坏是广泛性的;二是虚假会计信息违反了市场公开透明的原则,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不公平,影响市场经济秩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逐步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丰富司法实践,加大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监管力度,在保障会计人员合法使用职权的前提下,规范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可以有效的提高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丹.我国会计工作法律责任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7月号下(总第469期).

[2]会计法律责任及认识误区[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3]杨怀东.浅论企业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j].辽宁经济,.6.

[4]王雪娟,丁丽慧.浅析会计法律责任的相关问题[j].商场现代化,8月(中旬刊)总第548期.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二

[12]黄俊峰,股权激励:证券市场新期待[j].中国证券报,2006.12.11。

[16]李广林,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造与激励[m].南海出版公司,

[18]李曜.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2]宁相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3]潘颖.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26]沈沛.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8]石建勋.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1]吴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励[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42]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

[43]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4]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张湛彬.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m].辽海出版社,2002。

[46]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j].12月31日。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三

2)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土地制度的完善。

3)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再认识。

4)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建设。

5)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绩效分析。

6)金融衍生品市场往事。

7)结构化理财模式解读。

8)新加坡交易所“抢注”a股指数期货——开启中国金融衍生品大门。

9)试论台湾地区存款保险法律制度。

10)试析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风险管理。

11)洗钱行为的法律控制分析。

12)县域司法环境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影响的分析。

13)信贷投向与经济结构适应性分析与思考——上饶实证。

14)对当前农村支付清算市场存在问题的思考。

15)基层央行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

16)四大矛盾凸显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软肋”

17)景德镇市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18)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的实证研究。

19)论金融工具供给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20)谈市场化条件下农发行如何更好地执行政策与防范风险。

21)发挥金融核心作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22)开发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和县域中小企业的实践与思考。

23)“十五”时期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对策建议。

24)××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分析。

25)××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分析。

26)美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历程及其制度经济学思考。

27)央行新规洗牌、电子支付市场各显其能求安稳。

28)金融工程运作原理在我国金融创新中的应用。

29)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30)四川省民营企业融资的难题?

31)首都金融深化的统计评价。

32)金融市场风险评估系统设计。

33)论现代信托在我国的发展策略。

34)我国金融税制的问题及改革取向。

35)基层银行贸易融资创新与风险防范。

36)改进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37)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及启示。

38)资本增殖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发展。

39)马克思分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创新。

40)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的进一步完善。

41)中国个人收入差距变动的现状、趋势及政策调整。

42)论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43)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及改革举措。

44)中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市化道路发展。

45)“三农”问题与城乡统筹发展。

46)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三农”问题。

47)从经济增长模式到经济发展模式。

48)农民增收问题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49)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50)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51)宏观看板、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

52)××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53)××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54)××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55)××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56)××市市民旅游方式特征分析。

57)××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58)××科技型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偏好分析。

59)××企业配送体系构建设计。

60)××企业物流模式分析。

61)××市科技型上市公司创新现状分析。

62)××市科技型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3)××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思考。

64)××市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启示。

65)××县家庭农场经营状况的调查分析。

66)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相关法律问题。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四

我国经济复苏始于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开始了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进而我国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现状,在此形势影响下,我国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经济活力得到了增强。

因此,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适当的进行政策调整。

由此可见,本文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展开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存在的问题。

(一)后发型优势得不到发挥。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受传统经济理念和模式影响较大,进而在新型经济视角中,后发型优势未能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进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经济上升空间较小。

如果在此期间我国不能及时开发新的经济热点,那么经济就会陷入一蹶不振的恶性循环中来。

(二)财政风险隐患较大。

在经济新常态尚未到来之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社会需要间呈正比例的发展关系,此时矛盾与风险未能被及时揭露。

现如今,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中,虽然阶段性经济呈增长态势,但是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较缓慢,经济发展进入了优化协调阶段,然而此阶段的经济矛盾以及风险正逐渐显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升级。

(三)宏观经济运行失衡。

新型经济视角中,宏观经济发展状态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宏观调控的难度系数也明显提高。

首先,物价压力过大,平衡作用较小。

其次,经济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平衡难度较大。

新视角下经济收入的增长幅度较小,一定程度上会间接影响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

最后,就业问题与社会生产间的矛盾较显著。

网络信息化时代中,高科技设备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但是失业人员数量逐渐增多;我国创新型人才和创造性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数量较少,进而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国的市场竞争实力。

二、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分析。

(一)优化经济增长质量。

由原来的数量型经济增长转向质量型经济增长,宏观调控政策进而要相应的进行目标转化,即以市场需要为发展导向。

(二)推动市场改革。

一方面,通过市场改革强化内需。

现阶段,由于我国民间资金储备力量庞大、人才资源丰富,要想将民间资本的发展优势巧妙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就要积极推动市场改革,通过市场改革创造新型的发展契机,此外,这能够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另一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国家生命力延续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要为创新型项目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并给予创新型人才应有的鼓励和尊重,同时,营造良好的创新型环境,彰显后发型经济特点和优势。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促使失业人员通过培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这有利于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由于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能够明显增强市场竞争实力,能够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能够科学、合理的规划岗位布局,而且能够将就职人员有效调整,进而充分发挥人员的劳动价值,激发劳动人员的工作热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中,要想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健运行,就要在明确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基础上抓住发展机遇,通过优化经济增长质量、推动市场改革以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方式提高我国市场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五

根据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半年报数据,截至208月31日,两市以出版、发行业务为主的出版传媒上市公司共有15家,分别是长江传媒、新华传媒、出版传媒、时代出版、中文传媒、中文在线、凤凰传媒、中南传媒、皖新传媒、大地传媒、天舟文化、城市传媒、读者传媒、南方传媒和新华文轩。

总体来看,沪深两市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营业收入和利润稳步增长,而这其中,中部地区的出版企业表现突出,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中部地区出版企业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取得了市场竞争优势,形成出版企业的“中部崛起”之势。

本文通过分析中部地區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布局,归纳了四种多元化发展模式,并对出版企业未来的多元化战略选择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出版产业的“中部崛起”

1.中部地区出版传媒上市公司发展概况。

传统意义上的中部六省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河南省、安徽省和山西省,其中,除了山西省,其他5省均有出版传媒类公司在沪深两地上市。

截至年8月31日,沪深两市15家出版传媒上市公司中,共有7家属于中部地区,数量上占到将近一半,它们分别是湖北省的长江传媒、江西省的中文传媒、湖南省的中南传媒和天舟文化、安徽省的皖新传媒和时代出版、河南省的大地传媒。

这些中部地区的出版传媒上市公司无论是经济规模、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方面都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形成了“中部出版现象”,实现了出版产业的“中部崛起”。

(1)经营业绩与资产规模分析。

截至2016年上半年,在营业收入方面,中部地区的上市公司长江传媒、中文传媒、中南传媒、皖新传媒、大地传媒、时代出版、天舟文化分别排在15家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的第1位、第2位、第4位、第5位、第6位、第7位和第14位,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出版传媒上市公司。

中部地区7家出版企业的营业收入达2825999.09万元,占15家总营业收入(4104173.42万元)的68.86%(见表1)。

从营业收入增长率来看,长江传媒、时代出版、中文传媒均名列前茅。

从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方面看,中部地区的中南传媒、中文传媒、皖新传媒、大地传媒、长江传媒、时代出版、天舟文化分别排在15家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的第1位、第3位、第4位、第6位、第7位、第8位和第11位。

中部地区7家出版企业的净利润合计达287951.29万元,占15家出版传媒上市公司总净利润(439745.70万元)的65.48%(见表2)。

从总资产方面看,中部地区的中文传媒、中南传媒、长江传媒、大地传媒、皖新传媒、时代出版、天舟文化分别排在15家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的第1位、第3位、第4位、第6位、第7位、第9位和第13位。

中部地区7家出版企业的总资产达7358748.17万元,占15家总资产(12242686.97万元)的60.11%(见表3)。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中部地区的出版传媒上市公司在全国同类公司中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主要经营指标,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2)文化影响力与精品出版分析。

以来,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连续8届发布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这是衡量中国文化企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部地区的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江西出版集团、安徽出版集团连续8届入选;在2016年发布的“文化企业30强”中,中部地区有江西出版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5家企业入选,入选数量占10家出版发行类企业的一半(见表4),显示了中部地区出版企业较强的品牌效应和较大的文化影响力。

另外,中南传媒在2016年“全球出版50强”排名中名列第六,在入围的中国企业中排名第一[1]。

在精品图书出版方面,中部地区出版企业在全国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以湖南的出版企业为例,中南传媒在主题出版、重大文化工程、畅销书等方面有突出表现。

2016年,中南传媒共有86种选题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规划,居全国第2位;其在全国实体店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占有率为3.47%,居全国出版集团第3位;旗下多个品牌保持强势地位,在作文、科普、原创文学、古典文学、心理自助类图书品种中分别排名第一[2]。

由以上数据可知,中部地区的出版传媒上市公司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全国出版传媒业打造了良好的品牌,实现了出版产业的“中部崛起”。

2.多元化战略对中部地区出版公司的影响。

中部地区出版传媒上市公司在全国出版产业发展中异军突起,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部地区出版企业在出版发行主业发展受到新兴出版等诸多因素冲击影响而增长缓慢时,果断实施多元化战略,以延伸出版产业链、进军新兴业态、跨界拓展等多种方式壮大企业经济实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对中部地区出版企业的经济规模扩大和业绩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江传媒通过开展多元化业务,收集整理入连续两年在出版传媒上市公司中位列第一,增幅同比超过100%。

中文传媒通过拓展多元化产业链,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连续两年位列同类上市公司前三甲,其多元化收入和利润占比已近五成。

第二,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对于提升出版品牌起到积极影响。

中部地区出版企业通过并购业内知名民营书业以及加强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了其出版主业,提升了精品出版水平,强化了品牌效应。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六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

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不仅是极好的发展机遇,更是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但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重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轻素质的培养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德国,高职教育不仅有专科、本科和硕士层面,甚至联合培养博士;也不单单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能够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研发、优化等。

发达的高职教育成就了德国的制造强国,一点也不夸张!因此,高职院校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既要抓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抓专业理论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满足当前就业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持续提升和全面发展。

显而易见,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全面素养是不可或缺的。

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构建,以及专业思维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基础理论的支持下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在专业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一些高职院校,由于教学定位模糊、课程地位和作用不被重视,西方经济学在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作用也显得无足轻重。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视角,探讨高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定位不准的成因分析。

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基本沿用理论和推理的一套做法,授课方式以讲授和练习为主。

而高职课程设置标准是根据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

显然,目前的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目标和所培养的能力,在职业岗位上难以体现,其地位和作用很容易被忽视。

与其同时,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上非常重视基本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尽力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岗位标准匹配起来,主动满足行业和职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但是,作为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很难简单地与职业岗位的技能相匹配,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经常遭遇“课程可有可无,课时可多可少”的尴尬。

此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采用模块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但高职西方经济学很难进入模块化教学的设计之中,课时被压缩很难避免,这必然影响到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质量,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是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理论性强,加之有大量的数学推导、计算以及配合模型的解释和应用,课程内容较难理解。

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属于专科层次,数理基础较弱,逻辑推理和分析思考能力远不及本科学生。

尽管他们对于该课程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但面对数理分析和模型,常有畏难情绪,得过且过,不求甚解。

此外,西方经济学知识点多、涉及面广,需要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据笔者的抽样调查,清楚表明,高职学生习惯选择记笔记并课后整理、认真观察和思考记忆、认真做作业等学习方法。

而课前预习、使用工具书、自学、寻求新旧知识的联系、关注专业咨询等,很少被采用,而这些方法恰恰有利于自主学习和研究的。

可见,高职学生仍以被动型学习为主。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七

2、利率市场化:农信社如何利用利率“杠杆”进行风险控制。

3、利率市场化与货币市场发展。

[提示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形成机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大的阻碍因素。

4、利率市场化的负面效应及中央银行的监管。

[提示利率市场化给经济带来的好处已为人们所充分认识,当前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分析利率市场化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尽管这些负面效应是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的,但并不能对此毫无管制,放任自流。

中央银行应该并且能够消除这些负面影响。

可通过比较国际上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给出政策建议。

5、利率市场化对中资保险公司的影响。

6、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提示利率市场化,一方面是在商业银行的巨大推动下实现的,另一方面,它的实现又会对商业银行造成冲击,如定价技术的提高、利率风险的加大、竞争加剧等。

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进行论述,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7、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提示这是将前一题的内容限于某些特定银行,针对这些特定银行的特征进行一步论述。

8、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提示利率市场化以后,企业在投资融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利率风险,考虑资产负债的利率组合和定价方法。

9、我国利率市场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

[提示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风险的存在使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既非常必要,又成为可能。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既充分发挥其作用,又有效控制它本身所集聚的风险,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论述。

10、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提示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但利率完全放开以后,也可能伴随一系列利率改革风险,对货币政策形成负面冲击。

因此,应健全中央银行宏观间接调控机制,防范利率改革风险,保障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1、我国设置政策性银行的理论依据。

2、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

3、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

4、我国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

5、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

[提示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

(1)与zf的关系: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与财政部应形成行政领导、业务审批和资金援助等关系;中国人民银行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建立起业务协调关系;政策性银行与各有关部委形成紧密的业务关系。

(2)与中央银行的关系:国外政策性银行一般不在中央银行监督管理之列。

这源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是政策性银行与中央银行存在业务指导致与协调、资金援助和人事参与等关系。

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给予资金援助。

(3)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二者均是地位平等的独立法人机构;某些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事实上成为该专门领域的“最后贷款人”;政策性银行仍为金融体系的次体。

三、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

1、转化或清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

2、国外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3、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经验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4、盘活信用社不良资产的思考。

5、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利弊。

6、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再生。

7、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利弊。

8、债转股政策的效率分析。

四、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

1、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提示]。

(1)资产证券化的概念、特征及目的。

(2)适合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特征。

(3)资产证券化需要注意的技术问题: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资产的估价;资产证券的出售方式。

(4)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各种方案:良好资产的证券化方案;不良资产的证券化方案。

(5)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环境:金融市场建设;法律环境的建设;财政注资和税收优惠政策;金融人才的培养。

2、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构想。

3、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

4、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市场需求前景分析。

5、消费信贷与资产证券化。

6、资产证券化的国际借鉴。

经济毕业论文篇十八

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是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依研究对象,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工商学院开设这一课程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例如:“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谷贱伤农”、“通货膨胀”、“充分就业”等经济学理论都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学好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对于市场上的经济现象、国家的宏观调整政策都会有深刻的理解。国内一些学者有关西方经济学的教研教改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卫华(2010)认为在教学改革中,关键要处理好夯实基础与提高学生能力的关系,基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等。申益美(2011)认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指导,在教材编写、教法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徐瑛楠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三方面分析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并得出相应的改革对策。汤向俊()针对课程街接、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指出应从分层次教学、强化案例教学、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增加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一)教学内容庞杂、理论性强。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是一整套庞杂的理论体系,涉及到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其次,西方经济学是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构成的,理论观点各不相同,庞杂的理论体系,给学生增加了很多学习困难。

(二)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抽象的数学工具。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设立抽象的模型,建立假设前提,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剔除,然后运用数学符号去代替现实经济主体复杂的行为活动进行分析。例如用微积分求极值,极限的知识,而函数和图形在西方经济学中应用更加普遍高职学生一般数学基础都比较差,再加上是低年级学生,造成学习时很难理解的现状。此外,很多经济学名词和公式是其英文的缩写,这就给很多英语基础差的学生造成了困难。

(三)理论来源于实践,与经济实际密切联系。西方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其立足的根本是欧美国家经济发展现状。而我国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研究时间较短,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是直接翻译国外教材而来。一方面,翻译过来的语言晦涩难懂;另一方面由于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造成了理解上的偏颇,例如对“理性人”假设的理解。因此,要学好西方经济学,就要利用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经济实际密切结合。

三、我院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问题分析。

(一)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问题。目前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层出不穷,选择一本适合我院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尤为重要。大部分教材将原版的西方经济学翻译过来,原封不动的拿过来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是在西方国家的背景下产生的,适不适合我们国家,哪些适合,哪些不适合是有待确认的。有的教材重理论,轻应用。理论介绍、相关定理证明特别多,但缺乏利用经济理论结合市场中经济现象进行解读与分析。我院现在使用的教材是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老师们对这本教材褒贬不一,关键看这本教材是否与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相一致。

(二)教学手段、方法落后。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的方式,但多数教师仅把多媒体当做教材文字的呈现工具,课件制作粗糙,内容简单,多以文字为主,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有其特殊性,即既有文字性的理论知识,又有数字、模型、图表等分析方法,所以,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还不足以将本课程内容很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学起来普遍觉得比较难。

(三)考试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不能真实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作为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一直以考试课的面目出现,但目前学院对本课程的考试形式仍然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也多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再现,缺乏应用性强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使学生们陷入死记硬背之中,不利于知识的活学活用,学生们甚至在考完试就将本学科大部分的知识点忘光,这样非常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鼓励教师自编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层出不穷,西方经济学作为我院基础性学科,是每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但是每年西方经济学的挂科率都比较高,学生反映比较难,重难点不突出,本人认为结合我院培养人才要求,教师在上课时理论部分,比如供求理论一定要讲透,将理论和案例结合起来分析一些简单的经济问题。所以,在进行教材编写时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和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宏观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等要重点讲解,应排在教材的前面,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简化或者直接删掉。编一本重点突出,有理论有案例有习题的教材。

(二)强化案例教学提高创新能力。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升学习效果。例如用简单的需求弹性理论就可以解释“薄利多销”的经济现象。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就可以解释“第二杯半价的现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西方经济学理论就是在市场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既可以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三)改进考核方式。恰当的考核方式对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重要的。以我院为例,西方经济学考核方式大多以闭卷的形式,期末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平时成绩中包括出勤、课程回答问题、平时作业情况等。转变为结合实践教学过程,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20%,实践成绩占30%。通过这种转变,学生的总成绩由完全依靠老师划重点背课本,变成了靠自己在一学期中的不断积累的成绩。但考核方式仍需要不断完善,例如增加案例搜集、小论文等考核方式,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

五、总结。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外界支持才能做好课程的教学。总之,针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着利于教师也利于学生,既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氛围形成,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主动去学习,认真去学习,并且乐于去学习。作为对西方经济学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本人来说,培育课程教学的优势,探求最佳的教育模式是我一直不懈努力的,所以为了将使广大师生受益,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还得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33516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