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追求梦想的过程。如何有效地管理金钱,实现财务自由和稳定的生活?总结范文中可能会涉及不同的领域和经验,可以从中找到共性和启示。
高中诗歌说课稿篇一
上帝啊!
无穷的智慧,
无限的奥秘,
谁能够知道呢?
是我么?是他么?
都不是的,
除了你从光明中指示他,
上帝啊!
求你从光明中指示我,
也指示给宇宙里无量数的他,阿们。
约伯记15:8你曾听见神的密旨么。你还将智慧独自得尽么。
高中诗歌说课稿篇二
高一的青涩懵懂,天天向上。
高二的情窦初开,友谊天长。
高三的凤凰涅槃,互相勉励。
还有那些老师,那些时光。
那些历史粉尘与风尘的角落。
那条小路那段砖墙。
那道梨白,那丝清香。
那些过往。
还有我们的哪些夜晚。
那首歌。
那些绵延的思念。
悠长悠长。
像极了那些向你的模样。
在你的身旁。
轻轻依傍,轻抚初妆。
高中诗歌说课稿篇三
我们俩不会道别,肩并肩走个没完。
已经到了黄昏时分,
你沉思,我默默不言。
我们俩走进教堂,
看见祈祷、洗礼、婚娶,
我们俩互不相望,走了出来……。
为什么我们俩没有此举?
我们俩来到坟地,
坐在雪地上轻轻叹息,
你用木棍画着宫: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高中诗歌说课稿篇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待重逢凝结成冰;
快分不出昼与夜,感知不到冷与暖;
乐此不彼轮回在宿命虐心的炼炉,静待灰飞烟灭...
一.如若我是飞鸟,你是鱼。
我是一只飞鸟,喜欢越过芦苇丛,
淋着阳光,浴着锋爪,透着波光,梳理欣赏我的羽翼正丰。
我聚焦着每一次轻盈展翅,同伴们的羡煞目光;
回旋在蓬蒿之间,翱翔在长空之上;
我享受着每一次优雅收翼,雌鸟的欢呼崇拜。
那日,我盘旋在如镜的海面,准备做最后的滑翔着落。
霎时,你突然着涟漪似摆舞的七彩裙跃出,阳光将你的鳞镀成了金,
鳍舞撒落的颗颗水滴凝结成钻,闪烁直烙我心尖。
阳光明媚如烟,熏了我的眼;
我来不及躲闪,屏息亲吻到你的脸。
以至于我,仓皇着地忘记了优雅,恍惚梦回无谓湿翼;面对周遭错愕的目光,视若无睹。
回眸望见已抚平的海面,回想那场华丽的遇见,心生莲花。
再丰的羽翼,也妥协于迁徙。
而我大气凝然,完成最后的告别飞翔,
从瓷釉的蓝天俯冲直下,
撞上芦苇林的孤石,染红了皓白的羽翼。
同伴们对我的同情,支撑不起带我走的勇气,
置我孤身于天海之边。
而我却孜身朝着他们飞走的方向欣然挥别,没有半点遗憾。
就在这天,终为你折翅放弃翱翔的.蓝天。
栖息在你偶尔嬉游的芦苇岸,
只为守候着你每一次在阳光下摆尾闪鳞跃出水面的雀跃。
从今往后,潮起的时候我依偎在芦苇林,
只能以仰望的姿态拥抱蓝天,
而我却没有半点惋惜,因为,这样离你更近了一点。
待潮汐褪去,我裹翼湿足浅行,
盼着你每一次群嬉忘记时间,
我就可以趁海水搁浅,你游得缓慢多看你几眼。
日子就在我风雨无阻的守望中前行,
每一次的潮起潮落都在我尝试着涉水更深后,
缩短我和你的距离。
我每日浸身湿翼,适应你的温度,
让海水没过鼻,尝试着没有氧气用双耳呼吸。
夜里,许是太过想你,多少次把月光下的浪花看做你。
相信有一天,我和海水会变得越来越亲近;
和你齐尾倘佯在碧蓝海底的梦越来越清晰。
久经历练,终于我决定,
就在这一天,把我交给你。
我踏着浪,乘着风,扬着残翼,
朝巨浪卷来的方向召唤,
带我去,快带我去你那里…。
刹时我的声音被吞没,
我任由海神将我的身体涤荡洗礼,
我愿用唯一的灵魂来交换,
让我脱胎换骨化作鱼。
我想我的执着定会将海神感动,
要不然我怎么离你这么近;
抬眼就将你融进我的眼里,
我的羽翼湿吻你的红鳞。
早已迷湿的眼,模糊中辨清,
围绕着我们的是芦苇的倒影,
阳光如此温柔的抚摸过你的尾,爬上你的鳍;
你呆滞的眼神如此淡定,却没有半点舞意。
而我竟还用鼻子在呼吸。
身后的巨浪,歇斯底里的悲鸣,
我听到心上裂了一道口,陨碎的声音。
我却拖着饱含风霜的断翼,无法将你干涸的脸扶起;
只能用孱弱的体温裹着挪不动你的僵硬身体;
至少我们不再有距离。
让我们一起等待下一次潮汐,
淹没你的尾,越过我的羽,
爬过我们的身体,带我们一起去…。
二.如若你是飞鸟,我是鱼。
我是一只鱼,一只还没有学会跃过水面看世界的鱼。
不喜欢仰望空寂的蓝天,直到有天被迁来的飞鸟填满。
第一次引我好奇探头浮出水面。
看见阳光撒在你皓白的羽衣,流连似锦,
你优雅的踱步踏着涟漪,
你轻盈的扬扬翅,抖落一地晶莹;
融进我眼里,芬芳我的鳃息。
从那以后,我潜伏在你栖息的芦苇岸边,
只为仰望你挥翼翱翔蓝天踩着云朵画出优美的弧线;
妄想着你的眼神能为我跃舞海面向你展示波光闪鳞而停留片刻;
开始日复一日笨拙的摆尾舞鳍练习,对同伴们的嘲笑,置若罔闻。
你翱翔在瓷釉的蓝天上,我却徜徉在碧蓝的海水下。
同伴们都说我痴心妄想,我知道,我们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但,这说服不了我要和你在一起的决心。
如若你不能为我长出鳍,我就为你插上翼。
终于,我赶在你迁徙之前,奋力一搏。
刚好赶上你盘旋后告别云朵最后的着落滑行,
在你的呼吸之间和你遇见。
你躲闪来不及,你的羽翼优雅的擦肩送来温暖的风,吻过我的红鳞。
骄阳倾泻如沙,迷了我的眼;
我窒息着沉入海底凝笑如云,包围我的海水却不再熟悉。
等我惊慌醒来,却看到你拖着断翅向同伴挥别,
难道是我的意外撞见,导致你无法安全着落?
我的身体透过闭不上的眼睛将海水盛满,第一次觉得好咸,
悔恨淹没我的鳍,拍打着我的鳞。
你被孤身置在天海间,而我只有无声的陪伴。
往后的日子,如若晴天,
你仰望蓝天,我必定会舞动着身体,
想以我不太擅长的跃舞慰藉你的孤单;
我想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还有我陪你。
如若落雨,你依偎在芦苇林,
我必定赶在涨潮前送我靠你更近,聆听你的寂寞;
我想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还有我陪你。
一次次忘记时间匍匐陪伴,最终不情愿的被搁浅的潮汐拖走。
一次次回眸,你却涉水孤身而立,
我妄想着将你的愁容抚平,将你的哀伤背负;
和你并肩,依偎在芦苇岸,
仰望着同一个方向,呼吸同一片蓝天。
日子就在白昼交替的守望中前行,
我一定要赶在你绝望之前抵达陪伴。
听说,美人鱼可以在夜间褪去尾鳞,
化作双足,呼吸你的氧气;
于是,我没日没夜的在岸边晾晒月光,
和你呼吸同样的空气,方能靠你更近;
想到你也在月光下安然睡去,就算窒息,我也不敢懈怠。
我欣喜,和我越来越亲密的空气,抚摸着我每次挣扎残缺的红鳞;
做缺氧的鱼,方能靠你更近。
而你却等不及了。
你站在巨浪面前,将自己奉献。
这是我最后的机会,赶在你被吞没之前,必须将你拦截,
仅能用瘦弱的身躯推着你孱弱却巨大的身体,
风割浪剐,终于呼吸到了氧气;
而我用亲吻告别你的羽,消耗殆尽最后一点力气,
回不到海里,终于做了缺氧的鱼。
还好,我们再也没有距离,终于在一起…。
三.终。
我们既不是飞鸟,亦不是鱼,
却无法跨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因为我们在两个世界,
而是我们的心没想在一起…。
高中诗歌说课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第一章古典诗歌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和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理念等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教学思路及其依据。
(1)地位和作用。
诗歌是最美的,最简约的语言。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古典诗歌是所有高职院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之一,课程设置的意义无需多言。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它包蕴了作者的情思,渗透着民族气息,承载着文化精神。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研读,能体味其中的人生百态、历史文化和情感生活,学生在诗歌的浸润与熏陶下,一定会更好地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诗的`教学目标可归纳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诵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形成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味作者的审美情感,感受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一)学情。
学生自小学甚至更早就开始接触到诗歌,他们有比较长的诗歌学习经历,对于诗歌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从小学、中学的学习经验看,他们的学习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且相对于通俗易懂的现代文作品,诗歌单元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非文学专业的学生,语言基础和知识积累相对不足,因此在此单元,教师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和学生共同学习这些诗歌。
(二)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以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三)说学法。
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一)导入新课:
1、利用音响设备给同学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营造氛围。
2、学生自由发言:用回忆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复习。
(二)基础知识:
1、对历史上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者做一个系统梳理和介绍。
2、关于诗歌体裁、诗歌风格、常用艺术手法的介绍。
(三)整体感知:
因为第一单元的诗歌篇数很多,为了做到全面去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教师给同学们指出较难且比较经典的诗歌,如《诗经·采薇》、《诗经·氓》、《短歌行》、《春江花月夜》等,这些诗歌是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画出相对简易的诗歌,如《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虞美人》等,这些难度不是很大的诗歌让学生分组讨论与讲授;剩下一些比较简易的诗歌,如《泊秦淮》、《梅花》、《鹊桥仙》等留给学生自学。
(四)课后作业:
预习本单元的第一课《诗经·采薇》,了解《诗经》有常识。
在板书的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重点内容,概括诗歌基础知识,展现诗歌时间发展脉路图。体现了概括性、简洁性。
先秦,诗经,楚辞,两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魏晋南北朝,三曹,建安七子,陶渊明,谢灵运等诗,唐朝,四杰,王孟,李杜,小李杜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作为教师,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在自己的教学中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做到教与学相结合。在多媒体设备健全的今天,在课堂上辅以音频和视频资料,听觉与视觉的冲击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做到寓教于乐,提高教学的效益。同时教师应具备反思意识,在课后多听学生的反馈信息,多学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完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高中诗歌说课稿篇六
1、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这两种变化指向同一个信息,即高考命题者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越来越关注,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
2、本专题的设计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扎实立足课本,紧密联系高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技巧,重点品味语言,培养综合能力。
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本人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对于诗歌鉴赏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好,答题失误频频,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忽略信息答非所问;审题不当任意发挥;寻章摘句任意罗列;生搬硬套术语;先入为主,妄加推断;就诗论诗,分析不深;不能迁移,弄错诗意等。
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2、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3、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4、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xx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教会学生答题模式和方法。
培养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
2、讨论法。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通过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但思想不能浅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读诗。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他的分数。今天我们就教给大家获取高分的方法。
综观近三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考场上我们的考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就常见的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四种问答模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提问变体: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是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步骤一)。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步骤二),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步骤三)。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随景迁,景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感物伤怀等。
(2)表现手法:象征、用典,烘托,衬托、反衬,烘云托月,侧面烘托,动静结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虚写实,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对偶、对比、夸张、反问、反诘、排比、引用、回环、互文、婉曲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试分析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步骤一)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步骤三)。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这句诗的妙处是什么?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或这句诗含有什么深意?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这首诗语言明白晓畅、多用口语(步骤1)。“黄莺儿”、“莫教”、“惊妾梦”等语言口语化,民歌色彩浓厚(步骤2)。表达了国中少妇对征人的怀念之情(步骤3)。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看”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案:“看”在诗句中有“回过头来望”的意思(步骤1),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的泪花。情景怎能让人不断肠呢(步骤2)?“看”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
高考诗歌鉴赏题采用主观题形式,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让回答什么就回答什么。弄清出题角度,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2、恰当运用诗歌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提高答题质量。
3、对诗歌理解、评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高中诗歌说课稿篇七
我全部的快乐,我全部的敬意!
你呀,
你可曾记得抚爱之温存,
那炉边的温馨,那黄昏的魅力,
我的回忆之母,情人中的情人!
那些傍晚,有熊熊的'炭火映照,
阳台上的黄昏,玫瑰色的氤氲。
你的乳房多温暖,
你的心多好!
我们常把些不朽的事情谈论。
那些傍晚,有熊熊的炭火映照。
温暖的黄昏里阳光多么美丽!
宇宙多么深邃,心灵多么坚强!
我崇拜的女王,
当我俯身向你,
我好像闻到你的血液的芳香,
温暖的黄昏里阳光多么美丽!
夜色转浓,仿佛隔板慢慢关好,
暗中我的眼睛猜到你的眼睛,
我啜饮你的气息,
蜜糖啊毒药!
你的脚在我友爱的手中入梦。
夜色转浓,仿佛隔板慢慢关好。
我知道怎样召回幸福的时辰,
蜷缩在你的膝间,我重温过去。
因为呀,你慵倦的美哪里去寻,
除了你温存的心,可爱的身躯?
我知道怎样召回幸福的时辰。
那些盟誓、芬芳、无休止的亲吻,
可会复生于不可测知的深渊,
就像在深邃的海底沐浴干净、
重获青春的太阳又升上青天?
那些盟誓、芬芳、无休止的亲吻。
高中诗歌说课稿篇八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单元的第**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鉴赏目标是****。
***是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描写音乐形象。同时也向我们演绎了一段伤感动人的知音故事。是个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增加诗歌语言的积累。
(2)领悟诗人与***感情的共鸣点,品味***的内涵。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主要是对音乐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3.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二、教法与学法。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因此对生字词的学习以及字句的疏通可以预习完成。如何让学生在短啊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朗读法、讨论探究法、情景教学法、视听结合法,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法。
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丰富精彩,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解读小序,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反复朗读,对文章有个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赏析文章,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本说案只说明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课文赏析。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反复朗读,整理出诗歌描绘的五个内容。(主要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分析全文。
3.全文分析结束,进行文章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
(三)从结构上、写作手法上、对音乐的描写上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四)课外拓展。
(六)板书设计(略)。
高中诗歌说课稿篇九
同样的触动。
我尽力去驱赶。
既然你不存在现实。
又何必夜夜与我同眠。
你不属于我。
何必点燃我的欲望。
我想不清楚。
眼泪在眼角停留。
夜夜不能睡。
可我还是累到睡着了。
看到它在微笑。
对着我吗?
它对着阳光伸出了手。
对着我的方向。
难道。
我就是阳光。
那一道五彩的光。
就是我自己。
我小小的思想。
已想不清楚。
我感到翅膀拥有了力量。
心里萌生了希望。
我要飞,我要飞。
我要飞啊。
翅膀在向上飞。
身体在向下坠。
我还是停步不前。
我忍不住痛斥我的双脚。
眼泪划过伤口。
没有比痛更痛了。
(五)。
“站起来”
它在说话。
我透过模糊的泪眼。
看见矫健的身影。
箭般消失。
身后划过千朵彩虹。
朵朵都是泪晶。
欲望再次召唤我。
希望为我鼓足士气。
我要飞,要飞,
飞,飞,飞……。
哪怕摔出了迷惘。
丢失了最初的信仰。
也不辜负汗水的期望。
歌声在荡漾。
“风儿吹开了梦想,
会聚了希望。
随风飘散着蒲公英的目光”
我要飞。
风儿在耳边呼啸。
眼泪被风带走。
我能看见了。
身后的翅膀。
洁白如雪。
身后的泪晶在绽放。
阳光下更显得璀璨。
“我会轻轻的飞翔。
飞在自由的云端。
不浪费每一次飞翔的机会。
我会快乐地翱翔。
相信自己的力量。
有一天。
我会是骄傲的飞鸟。
闪亮在阳光的风里”
高中诗歌说课稿篇十
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这有待于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
在高考指挥棒效应明显的大环境下,设想如果不考诗歌,又有多少学生真正主动的搜集诗歌、背诵名句、感悟意境?因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1]当代高中生浸泡在媒体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情境中,很多学生拒绝传统,崇尚个性,已经失去学习诗歌的动机。如果诗歌教学与现实脱节,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更加厌恶诗歌学习,这与诗歌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周易》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道德的崇高与审美的品位是学生对诗歌的自觉式追求。现从心理学视角,从动机、美感(艺术鉴赏)、能力三个维度,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高中诗歌教学改革,并作一定的反思。
背景分析。
传统的诗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形成符号化认识。如谈到杜甫,就想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成“诗圣”,思想是“忧国忧民”。提到李白,就想到他被称为“诗仙”,将他与浪漫主义紧密联系,想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这已形成当下标准化、范式的诗歌教学模式,在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思维定势”。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引导学生以知人论世为起点,多元化解读文本,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平衡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创新能力。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梦”属于想象的类型,教学中带领学生跟随李白的思维踏上多彩的追梦之旅,找到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点,回归现实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王国维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体,鉴赏诗歌除了进入意境中外,还可以获得情感的愉悦、心灵的共鸣、审美的体验。而高中生鉴赏诗歌,有三大步骤:读懂诗歌、感悟意境、创新理解。其中激发学习动机是前提和基础,感悟意境是领悟与内化,创新理解是目的与结果。
以下是从心理学角度解决上述问题:
一、培养学习动机。
“诗歌教学是重点更是难点,年代久远,时空跨度大,要想真正领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每个参与者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品味诗歌。”[2]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是课前问题的设置。“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3]针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我确定的课前预习目标是:(1)温故知新,复习已学习的关于李白的诗句;(2)知人论世,了解李白豪迈洒脱的生命轨迹;(3)诗海探珠,联系诗歌谈别人对李白的评价;结合这一学习目的,我创造性地选用诗歌名句,分别是温馨预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学子用功时”、知人论世“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诗海探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并将这些学习目的作为学案,课前复印给学生。
“温故知新”环节我引用一段文字:
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中最重要的一条:引起学生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这段文字中,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是:秦民吟咏与音乐的魅力;魏武与海的渊源;边塞诗的雄浑豪放与美国西部片的苍凉之美;“怆然而涕下”与“揾英雄泪”的异同点;“三赤”名篇与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柳永与“奉旨填词”的故事;李煜与仓央嘉措、纳兰性德三个“情圣”的人格魅力。
“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实践和训练、测试手段,在未来的教学和测试中将更加受到重视。要提高比较阅读的质量,必须熟悉比较阅读的思维方法:求同和求异。”[4]无论求同还是求异,这段文字都能从音乐、地理、影视、文学、宗教等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引起内心的共鸣,维持其对新鲜知识的好奇心。
“知人论世”环节设计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进入到诗歌中来,达到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诗海探珠”环节我引用李白的《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首诗的“亮点”在“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上,“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蓦然回首,发现李白也有人格上的“偶像”孟浩然。由此联想到《诗经·孔子世家》中的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李白傲慢、不可一世的外表下有一颗谦逊的内心。打破对李白认识的思维定势,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有效方式。
在“温故知新”“知人论世”“诗海探珠”这三个课前预习环节中,学生能带着兴趣去阅读文本、了解诗人、反思自我。这为后面进入诗歌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追求美感体验。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台精彩的戏剧,是一部多章节的小说。要想让学生打起精神来听课,课堂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内涵,还需要一个精彩的导语。”[7]要让课堂这幕“戏剧”高洁雅净,让课堂这部“小说”气势奔放,“导语设计”可以视为一堂课的“凤头”,应斟酌再三。这是我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入时的一个片段:
生1:风光旖旎、云雾缭绕、如梦如幻。
生2:湖光山色、田园风光、神仙世界。
师:同学们概括的很好,那么,除了,天姥山外,还有哪些山让你们向往呢?
生1:我想到少林寺去看看,我向往嵩山,感受一下那里武术氛围。
生2:我想登上泰山,感受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据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经到过那里呢。
师:不错。你也可以去那里沾沾灵气啊。刚才这两位同学向往的山统称为什么呢?
生:统称为“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这是我从《笑傲江湖》中了解到的。(其他同学偷笑)。
自我反思:一、展示图片方式的好处:(1)符合心理学“有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吸引到课堂上来;(2)情境式导入。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绚丽多姿的天姥山的风光,能冲击学生的视觉神经,领悟到钟灵毓秀的内涵;二、对话式导入。符合心理学中的“思维品质的广阔性”原理,由天姥山到嵩山、泰山,再总结“五岳”,谈《笑傲江湖》,神游万里,但又“入乎其中”,可谓妙合无痕。三、体悟意境美。“如梦如幻”的天姥山与超然物外的李白完美融合,使学生明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诗的意境,并与本诗“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契合。“神仙”怎能被尘世的污垢所蒙蔽呢?四、提升审美品位。这段对话中出现对多的词是“山”,如设计与泰山有关的诗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并进行有关“山的沉稳”与“人生豪迈”的片段写作,必能使学生的作文有“源头活水”,净化学生日益浮躁的心灵。
三、激发创造能力。
“创造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是首当其冲,因为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8]创造能力具体表现为诗歌鉴赏中立足于文本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而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古代三座仙山之一的“瀛洲”的了解,感受到天姥山的神秘、梦幻色彩;“四万八千丈”是夸张的修辞,突出天姥山的高峻,并与“横”联系起来,对天姥山获得挺拔、高大的感性认识;而作者花大量笔墨写梦境,是采用象征手法,写梦中仙境的美妙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让学生获得理性的认识。只有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不断进出才能让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被思维的“牢笼”束缚,做到收放自如;至于将“鹿”解读为“禄”或“路”,只要有合理的解释,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把决定权交给学生未尝不可。
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本身是个难题,从意象、语言、艺术手法、思想感情四方面赏析诗歌,已成为教学的范式。从动机、美感、能力三个角度谈诗歌改革,本身有些牵强附会。关于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实施策略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抓住学生的心理,“以人为本”让学生自愿、主动地接触诗歌,获得诗歌意境的美感体悟,在传统与现实中找到平衡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鉴赏能力,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诗歌教学是要追寻的目标。
高中诗歌说课稿篇十一
枕边却藏着丝丝哀愁。
无法入睡的夜啊。
心中却似片片惊鸥。
只身来到阳台上看着满天的星斗。
哪一颗能倾听我的诉求。
有人说旅游吧,也有人说听听音乐吧。
我静静地点上一支烟猛吸一口。
那种入肺的感觉让我如鲠在喉。
我不知道怎么去度过这无眠的.夜。
未翻书本就涌上一股浓浓的忧愁。
就这样睁着眼睛看着窗外。
真希望有场大雨把我淋透。
把往事淋走。
累了,闭上眼睛数羊。
真希望做个噩梦直到天亮。
照进我心里的暗房。
我也曾不止一次的告诉自己不能再这样。
可是每到夜深人静我又忍不住的去怀想。
真想再也不醒,再也不起床。
带着我的心去阴曹地府去拜访阎王。
望他能许我十八层地狱受尽磨难。
涅槃重生,再画凄凉。
高中诗歌说课稿篇十二
你挥手的弧度。
化作一弯忧郁的彩虹。
优美的背影。
像是水上蜻蜓点化的。
一片模糊的斑斓。
心声藏进夜来香的花瓣。
不曾与你握最后的手。
不想问今夜的心情。
不去想告别之后。
愿理智的`微笑赋予心跳理性的节奏。
臂间穿行的风啊。
吹散心灵深处的独白。
吹走打破沉默的冲动。
像背道而驰的飞鸟口衔花的矜持。
你长长的步履化作月轮写给黎明的诗歌与疼痛。
当天空与夜一同睡去。
当流星与梦一同陨落。
充盈眼眶的泪滴。
终于悄悄滑落。
高中诗歌说课稿篇十三
飞鸟满载着收获。
我踱着疲惫身心。
一同寻着家的.方向。
暮色朦胧。
夹在熙攘人流的十字路口。
我向东。
鸟儿飞向了南。
远去的飞影,成了一道靓丽风景。
路灯下我踩着孤单的身影。
夜色笼罩。
星星伴着月亮在遥遥对望。
揣着各自的心思无法互诉。
寂静的我安睡在东面一隅。
鸟儿栖息在南面的枝头。
等待黎明的到来。
曙光里。
攀上枝头的鸟儿清脆吟唱。
一天的美好。
梦醒中我在辗转反侧。
鸟在高歌中已展翅飞翔。
匆忙中我还未启程。
高中诗歌说课稿篇十四
那些青春的记忆。
在那里闪着光泽。
过去的日子里。
有多少不能忘记。
疯过闹过,哭过笑过。
现在想起有无限的感慨。
少年的那些日子。
留在心的深处。
多美的时光也有失去的时候。
多深的友情也有淡漠的时候。
无法忘记的那些记忆。
是一生中最美妙的。
无法释怀的那份友情。
是那个年纪最真挚的。
流走的是岁月。
年久日深什么都能忘记。
唯一不能忘记的是少年的模样。
一旦想起就再也不能平静。
那些过去留在心里。
怎么也不能忘记。
回不去的日子。
仅留下了一点点回忆。
慢慢咀嚼,慢慢回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诗歌说课稿篇十五
古代诗歌的诵读教学有着非常良好的诗教传统。
我们首先看一下我国古代诗歌诵读教学的情况。诗歌诵读教学的兴起应该是与古代学校的出现同步的,我国古代学校的出现大致从原始社会的虞舜时代就开始了。早期的学校称为庠和序,庠和序开设的课程门类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的六门技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课的教学内容,,这是最早能够与诗歌诵读教学有联系的学科知识门类。古代百姓教化都是口耳相传,所以重视声教,尤其是要在教学上达到声音能够感人的艺术效果,一般都要与音乐结合起来。古人学习音乐基本都是从“德、语、舞”三方面结合“乐”来进行,称为“乐德、乐语、乐舞”,“乐语”就是语文与音乐的结合,而进行吟诵、咏读的阅读教育――“讽诵”就包含在“乐语”的教学中。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诗歌诵读教学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a.诗教氛围浓厚。
古代诗教氛围浓厚。
孔子是先秦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编选的《诗经》对诗歌教育影响深远而广泛,其中如《氓》、《采薇》等诗篇还以其深刻的思想价值和强烈的感染力被收录进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诗经》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精华,它分为《风》、《雅》、《颂》三类,里面的三百多首诗歌大部分是可以合乐而诵,合乐而歌,合乐而舞的。所以有“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说法。“诵”、“弦”、“歌”、“舞”,就是当时诗歌教育的特点,可见古人喜欢将语文学习与音乐结合起来,提倡“诗书教化”,就在情理之中了,孔子恐怕是我国古代最早提倡诗歌教育的先贤。《论语》记载了许多关于孔子以《诗》教育学生的例子,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东汉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充的《论衡》,反映了他的诵读教学思想。王充认为,进行诵读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把书本上的东西不假思索的直接教给学生,没有自己的心得和见解,就算不得好教师;其次,学生读书要善于开动脑筋,勤于问难,要熟读精思,要博览古今,还要贵在运用。他在《论衡・超奇篇》云:“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现在看来,他所表明的诵读思想是要求将诵读与思考、与实用的目的结合起来,与我们当今提倡的诵读教学主张一致,在当时是极有预见性的。
唐代语文教育家韩愈也主张读书要反复诵读、反复玩索,“沉潜乎义训,反复乎句读”(《上兵部李侍郎书》),并深入理解词语和思想内容,汲取精华,甚至主张读书要废寝忘食。韩愈在这里所阐明的观点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是相统一的。
北宋教育家朱熹在《朱子读书法》里明确谈到读书方法中的重要一条就是要“熟读精思”。他认为“凡读书且要熟读,不可只管思。读得通贯后而义理自出。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出,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可见读书不仅要读熟还要读通,最终化为自己的知识。可见,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的读书观点主要是“读书须反复,读书须思考,读书须生疑”。应该说,“反复――思考――生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涵泳性情,完善修养,丰富人格,提高美学素养的过程。
b.诵读教材经典。
古代诗歌诵读教材的产生是从孔子编选的《诗经》开始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记录北方民族歌谣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与习礼、习乐结合的专用诗歌教材。它以其美丽的语言和纯朴的诗风激发了人们进行诗歌讽诵的热情,也被选为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最基本教学内容。
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楚辞》收集的是楚地民间歌谣,虽然骚体诗句式并不是整齐划一的,用韵也不是很严格,但是句中或句末加语气助词“兮”等语气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声调依然和谐悦耳,因此广为传诵。至今,高中语文教材里还节选了《楚辞》里的《离骚》,学生们在学习屈原作品的同时也被他作品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和高尚的思想品格所打动。
古代语文诵读教材都是经过作者精心编写的,编写者既考虑了作品的可读性,又考虑到了读者尤其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如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是秦汉时期的识字写字教材,它的体例就是“类而韵之”,即把一些事物相近的字,以类相从,编在一起,并且押韵,便于记诵。正如章太炎先生说的:“详儿童记诵,本以谐于唇吻为宜,故古人教字,多用此种体制。”(《论篇章》)又如宋代的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在课本编排的时候都尽量照顾到学童的年龄特点,采用韵语形式,文字简练,通俗易懂,适合学子讽诵模仿,因此在宋代相当流行,成为小学最基本的语文教材。另外,宋代还编写了专门用于诗歌教学的教材,如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学诗礼》等。明清时期,出于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在幼学教材的基础上,又编选了提高阅读能力的教材,其中《千家诗》、《唐诗三百首》都是当时极为流行的诗歌读本。以上教材之所以流传不废,重要原因就是选文内容丰富而精练,又易于成诵。“选择适合儿童的诗词歌赋供他们学习,对他们进行文辞和美感教育。”
c.诵读训练科学。
古代语文诵读训练都是伴随着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变化和语文教材的改革进行的,后来的语文阅读教学之所以呈现越来越成熟的训练思路和训练体系,与古代教育家们在诵读训练上孜孜不倦的探索是紧密相连的。
高中诗歌说课稿篇十六
我合上双手跪在佛前。
求佛给我指名方向。
尊师含笑不语。
走向了彩色的祭坛。
那日,圣山万丈光辉。
金色的旗帜在高原上纷飞。
玛尼堆上翻滚着旧日的尘土。
我一路虔诚的朝拜。
一千级的台阶。
擦破了我红色的袈衣。
佛普渡大爱不舍小爱。
我只是寺庙里潜心的佛子。
世间美丽娇艳的鲜花。
扰了我深山里的清修。
佛悲悯众生慈悲百态。
是佛曾有人为金身的佛引渡归路?
佛点燃脚下红色的烛火。
盘腿禅坐。
佛说:今生注定的爱人。
是菩提树下前世比翼的飞鸟。
因缘轮回带着今生的眷恋。
衔着圣洁的白莲花。
经过忘川河渡过奈何桥。
化身为尘世的模样。
于茫茫人海中。
遥遥相望便会一见钟情。
我问佛:
是否要跨过千山万里。
历尽苦难。
直到海枯石烂。
才能重逢相遇。
佛微笑不语。
恰如月光轻轻地铺满了归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167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