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总结自己的表现。怎样写一篇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性的总结?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些总结范文,来学习一下别人是如何进行总结的,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一
本节课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是:
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美丽的菱形图案,利用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为菱形的过程,让学生明确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本节课结束后,觉得学生掌握情况不是很好,出现了一些不足。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以提高今后的教育教学水平。总结一下几点:
亮点一: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菱形的美。
亮点二:通过类比,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亮点三:大部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
不足与措施:
1、对学生个人估计过高。内容较多,知识点联系复杂。今后应加强对教学知识点分类。
2、合作交流过程中,写已知和求证和证明过程,很浪费时间。今后让学生上台口述。老师少讲一些。
3、对课件制作不够熟练,今后要多学习课件制作并且采用多种形式。单独提问、齐声回答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有紧张感。
以后教学中针对上述问题逐一改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得学好数学,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提升的机会,每天进步一点点,逐步完善自我。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二
第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复习矩形的有关知识,再按书上要求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绕底边的中点旋转180度,得到一个四边形。然后,要求学生分别写出这个四边形的至少两条性质,并与同桌交流,数分钟后,请学生把自己的结论写上黑板。学生表现踊跃。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菱形特有的两条性质,并通过例题加以巩固。还没有来得及进行课内练习,就到了下课的时间。
第二课时,在复习菱形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猜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很幽默地引出课题。然后,用圆规分别在黑板上用两种方法作了两个菱形,要求学生先猜形状,后说理由。说理我是要求学生走上讲台,仿照老师的样子,指着图形进行说理的。连续找了6个学生说理,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说理,活跃课堂的气氛。和上一课一样,上完例题,没能来得及安排课内巩固练习。
总结这两课,我的体会有两点:一是不备课就上课,凭的是吃老本。新教材的理念和知识体系发生改变,书后的练习题和习题基本上是重新编排的,不备课,教学环节松散,教学内容不紧凑。二是传统教学模式“导出定理—说出定理—证明定理—应用定理”,不利于四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操作、猜想、讨论、说理和训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众说出菱形性质的推理过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现学生进行图形推理的困难,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重点是掌握菱形的两个性质,以菱形的性质的证明方法及运用作为难点。菱形是学生新认识的特殊平行四边形,所以我把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矩形紧密联系起来,自始至终把他们“捆绑”在一起,提升学生对菱形性质的认知能力。
堂课上一开始注重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模型的形状逐步改变,当形状变成类似菱形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什么发生变化,什么不变。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强,一心想把结果探索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菱形的定义,并和平行四边形、矩形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学生自始至终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只是学生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例如,老师提出“已知菱形边长及一条对角线,求另一条对角线”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求解。学生经过思考、合作探索、尝试列式求解后,终于自行解决了这一问题。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老师只作积极的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不作任何的解答。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的课堂思想。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四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方程的基础。在以前的教材里,学生是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
1.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用天平呈现的直观情境形象地表示等式两边发生的变化及结果,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又在学生观察、分析等式变化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出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先从不是方程的等式过渡到方程,再由加同一个数过渡到减同一个数。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五
课题章节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
课
堂
教
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
方法多媒体教学。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每年的中秋节你们都会吃什么呢?对,月饼。中秋吃月饼是我们中国传统风俗。去年的中秋节,洪老师的邻居李奶奶家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大家想不想知道?”
师:“好,既然大家都这么好奇,就集中注意认真听。去年的中秋节呀,李奶奶家的孙儿小红、小明、小兵(边讲边将名字依次写在黑板上)都来了,家里可热闹了。李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她拿出一个又大又圆的月饼,对孙儿们说:“孩子们,奶奶给你们分月饼了。老大小红,奶奶分这块月饼的1/3给你,老二小明,奶奶分这块月饼的2/6给你,老三小兵,奶奶分这块月饼的3/9给你,(边讲边在相应的名字写出三个分数)你们同意吗?”奶奶的话刚讲完,小红就嘟着嘴叫了起来:“奶奶你不公平!分给小兵的多,分给我的少!”小明连忙叫着:“奶奶不公平,奶奶偏心!”只有小兵在偷着乐。”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李奶奶公平吗?现在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讨论完了请举手。
生1:“我觉得不公平,小红分得多。”
生2:“我觉得小明分得多。”
生3:“我觉得公平,他们三个分得一样多。”
师:“看样子我们班的同学也争论起来了,到底李奶奶的月饼分得公不公平,上完这一节课同学们就会明白了。”
二、实践探索。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现在老师已经在黑板上画出了三个大小相同的’月饼’。”(拿出圆规画出3个等大的圆)。
师:“我们就像李奶奶一样来分月饼了。首先,请在第一张圆片上我们取出1/3给小红;第二张圆片我们取出2/6给小明;最后在第三张圆片取出3/9给小兵。好了,同学们都来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分呢?。
师:“下面请哪位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把第一个圆片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三分之一。”
生2:“把第二个圆片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它的六分之二。”
师:“那九分之三又是怎么得到的呢?大家一起说。”
生:“把这块圆片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九份,取其中的三份,就是它的九分之三。”(随着学生说完答案,及时将分数写在对应的圆下)。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圆的阴影部分,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原来三个圆的阴影部分是同样大的。
师:“现在再来回想一下,李奶奶分月饼公平吗?为什么?”
生:“奶奶分月饼是公平的,因为他们三个分得的月饼一样多。”
师:“现在我们的意见都统一了,奶奶是非常公平的,他们三个人分的月饼一样多。那你觉得1/3、2/6、3/9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怎么样呢?”
生1:“通过图上看起来,这三个分数应该是一样大的。”
生2:“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
师:“刚才的试验证明,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打上等号)。
三、深入探讨。
师:“我们仔细观察这一组分数,它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变了,大小没变。”
师:“那它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从左往右看。第一个分数从左往右看,跟第二个分数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它的分子分母都同时扩大了两倍。”(黑板上进行标记)。
师:“跟第三个分数比,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它的分子分母都同时扩大了三倍。”(黑板上进行标记)。
师:“现在我们从右往左看,它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1:“它的分子分母都同时缩小了两倍。”
生2:“跟第三个分数比,第一个分子分母都缩小扩大了三倍。”
师:“刚才大家都观察得很仔细,这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它们的大小却一样,那么,分子分母发生怎样变化的时候,它的大小不变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总结一下,好吗?”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他们的结果不变。”
师:“分数的分子、分母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我们可以换成分数的分子、分母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加上“零除外”?不加行不行?”
生;“不行,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除数不能等于0,所以不能除以0。”
生;“可以乘上0”
师:“分母就等于除法中的除数,如果分母乘上0,那么除数就变成了0,这个分数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所以乘上0也是不行的”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除法,现在大家回忆一下除法中有一条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类似的性质?”
生:“除法的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
…
师:“以三分之一这个分数为例,它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零,行吗?不行,除数为零没意义。所以零要除外。同时乘以零呢?我们就会发现,分子分母都为零了,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里,分母又相当于除数,这样的话,除数又为零了,无意义。所以一定要加上零除外。”
四、应用。
师:“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到底又什么用呢?老师告诉你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就能像变魔术一样,把一个分数变成多个跟它大小一样,分子分母却不同的新分数。下面就让我们来变个魔术。请大家把书本翻到书本76面例2。”
师:“现在同学们能写出一些分子分母不同,但是大小相同的分数吗?大家在练习本上写一下。”
五、练习。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六
在初中学习了硝酸的通性,对于硝酸的氧化性只是简单学习。本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从硝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导入,介绍了硝酸的两种特性—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硝酸的氧化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现象不同,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硝酸的疑惑。并且还能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学生心里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新课程的教学关键,是教师应创设利于学生探索、求新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得以快速成长。
我在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入手,通过硝酸泄露事件让学生探索硝酸的性质,增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研究硝酸氧化性时,渗透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唯物辨证论,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了化学世界的奥妙。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验结果讨论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设计的三个实验,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渗透了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的思想。
我在课程中穿插了“王水溶解金奖章”的小故事和硝酸用途的图片介绍,把抽象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七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具准备:。
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题:比例。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1,生2等回答)。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这些知识,请做下面练习。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453:52.7:4.5。
求完比值你觉得哪些比有联系?
师:相机板书:3:5=2.7=4.5?
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比例的意义,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板书完整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揭题示标。
预设:生: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生:2、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作用?
(师趁机板书在黑板右上角)。
本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两个目标:
三、自主探索。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八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练习十六第3~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能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3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难点:
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练习十六第3题。
学生独立看懂表格,注意找准整数的小数点位置,并指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
1第8题。
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
第9题请同学们先汇报收集的资料,再算一算。
3第10题。
注意两种情况:一是宽边相接,按长边计算;二是长边相接,按宽边计算。
三、独立练习。
1练习十六第4,5题教师强调:写得数时注意位数不够用“0”补足。
2学生独立完成第6,7题。
四、拓展练习。
练习第11题。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因数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由此引起的积的变化。
五、小结。
哪些同学愿意谈谈今天的收获?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九
硝酸的酯化反应被用来生产硝化纤维,反应方程式为:。
2、硝化反应。
浓硝酸或发烟硝酸与脱水剂混合可作为硝化试剂对一些化合物引发硝化反应。
最为常见的硝化反应是苯的.硝化:ph-h+ho-no2→ph-no2+h2o。
3、氧化还原反应。
硝酸分子中氮元素为最高价态(+5)因此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应用。
作为硝酸盐和硝酸酯的必需原料,硝酸被用来制取一系列硝酸盐类氮肥,如硝酸铵、硝酸钾等;也用来制取硝酸酯类或含硝基的炸药。
由于硝酸同时具有氧化性和酸性,硝酸也被用来精炼金属:即先把不纯的金属氧化成硝酸盐,排除杂质后再还原。硝酸能使铁钝化而不致继续被腐蚀。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你来解决,希望大家努力。我们首先来解决两个问题。
(二)反馈:(1)谁买的本子便宜些?能简单地说说你的理由。
(2)还有别的方法吗?
(3)这两个比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为什么?
(三)(出示):2、3月10日下午2点,学校8米高的旗杆影子长5米,旁边一棵高120厘米的香樟树影子长75厘米,说出旗杆和香樟树与各自影长的比。(8:5120:75)。
这两个比能用一个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比例的意义。
2、得出结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3、完成“做一做”。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见书上“做一做)。
5、反馈:(1)你给5:8找的朋友是(),组成的比例是(),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6、师生小结:如果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自学课本。
前几节课上,我们已经知道,比中两个数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后项。今天学习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新名字,想知道吗?请看课本第二页是怎样给它们取名的。
(2)反馈:让学生看下面这些比例,说出它的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45:27=10:66:10=9:15。
:=6:406:02=:
(2)学生汇报:
我发现在这两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查一查:你随便找几个比例,看一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
(学生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3、练一练。
(1)小游戏:下面我们轻松一下,由你出题考老师,规则是:请你说出10以内4个不同的自然数,看老师能为能马上告诉你,它们是否能组成比例?(学生报数,老师回答)。
谁能说出老师的秘诀?
(2)现在轮到我考你:4、3、6、86、9、4、7。
(学生回答后让他说出判断理由)。
(3)请你独立用4、3、6、8写比例,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把最好的办法推荐给大家。
(4)阅读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并填空。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练习一第2、3题。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一
教材第62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单位。
2.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单位。
四教具准备(小圆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下列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不对?
3.说一说。
(l)拿走9块饼干的,拿走了几块?为什么?
(2)拿走剩下的,拿走几块?为什么?
(3)再拿走剩下的,拿走几块?
(4)写一写,想一想。
请学生任意写3个分数,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
老师板书学生写出的分数。如,,。
老师:,,各有几个几分之一?(有,1个,有3个,有14个。)。
(二)教学实施。
1.学习分数单位。
2.投影出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3份,2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4份,3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6份,5份这堆糖的。
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2)动手操作。
学生用小圆片表示糖块,动手分一分,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3)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单位的意义。
老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谁是单位“1”。(这堆糖是单位“1”。)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谁是单位“1”?(还是这堆糖是单位“l”。)。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2,3,4,6……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
讲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如,的分数单位是。
老师指明说出黑板上其它分数的分数单位。
集体说一说自已写出的三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5)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
老师: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几分之一。)为什么?(因为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不同分母的分数,它们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为什么?
(1)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2)学生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明确:
分数是由分数单位组成的,因为不同分母的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所以不同分母的分数有着不同的分数单位。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单位,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你能说出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吗?每个分数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请你与同桌互说3个分数,分别说出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是由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的。看哪组同学说得又对又快。)。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二
教学内容:
小数的性质。
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小数的性质,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又为教学小数四则计算作必要的知识准备。教材分两段教学小数的性质,第一段是理解性质的内容,第二段是应用性质改写小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1)1元=()角=()分。
(2)在下面()里填适当的小数。
3角=()元。
30分=()元。
100毫米=()米。
(3)0.4里面有()个0.1。
0.40里面有()个0.01。
2、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
二、体验发现,理解性质。
1、课件出示例4:
(1)读题。
(2)分组准备,讨论。
(3)说出结果。0.3元=0.30元。
(4)为什么?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a、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b、画图理解。
c、从小数的意义解释。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0.30也是30个0.01,所以0.3=0.30。
(5)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提问: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数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2、课本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1)学生自主填空。
(2)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
(3)汇报自己的结果。
由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得到0.1=0.10=0.100。
(4)观察板书:
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三、理解内涵,学会应用。
1、课件出示例5:
学生自主填空。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
(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
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3.16=()10=()。
学生自主改写。
交流:(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
(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3)“10”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进一步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自主比较,得到结果,并运用学过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阐明。
四、巩固练习。
练习六的1—5题。
第1、2两题巩固并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突出去掉或添上“0”必须是小数末尾的0。
第3、4、5题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其中有去掉末尾“0”化简小数,也有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有改写小数,还有改写商品的单价。
这些练习题使学生在应用中掌握小数的性质。
家庭作业:
1、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相应练习。
2、预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三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规律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
(1)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迁移猜想。
1、提问:在1-9这9个数中,你最喜欢哪两个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从中选取两个组成一个除法算式。(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从这个同学最喜欢的两个数出发,我们将这两个数之间加上一个除号,就变成了一个除法算式)。
提问:不计算,谁能很快说出一个除法算式,使这个算式的商与黑板上算式的商相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想到这些算式的?并让学生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
(齐读商不变的规律)。
2、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把三个除法算式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并用等号连接。
(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上面这三道除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三个分数,根据这道除法式的相等关系,下面这三个分数也会有个什么关系?)。
把学生的猜想板书在黑板上。
4、同学们刚才进行了大胆的猜想,那么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该怎么办?
二、验证猜想,获取新知。
1、教师举出12=24的例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纸验证刚才的猜想。
(李老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12和24,12到2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3,24到12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我们就一起来证明它们是否相等。请同学们利用老师发给大家的纸、自己带来的直尺等学具,同桌之间相互合作来证明12和24是否相等)。
教师巡视,几分钟后,教师让每个组派代表到汇报本组的方法。
2、教师提示几种不同的验证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完善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3、练一练。
将教材第61页的第二题、63页的第三题做成卡片,学生抢答。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判断题: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是否相等。(用手式表示)。
3/5=6/10()7/12=21/36()9/18=1/9()。
5/15=1/5()5/10=3/6()。
2、说一说:
(1)把的分母乘以3,分子怎样变化,才能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2)把12/16的分子除以4,分母怎样变化,才能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3)把的分子加上6,分母应加上几,才能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3、连线:(这些小动物应该进哪个房子?)。
9÷156÷91÷4。
3/123/4/6。
四、全课小结。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的关系。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感受“变与不变”,“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体验互助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ppt课件、每小组准备三个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三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直尺、彩笔等。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思。
引言:细心的同学一定听出来了,刚刚老师播放的是哪部动画片的主题歌?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西游记的故事说起。
生发表见解。
二、自主合作探索规律。
1、反馈引导:1/2=2/4=4/8。“三个徒弟分得的饼一样多---等式---仔细瞧瞧这组分数等式的分子分母相同么?但是它们的大小却?再用变化的眼光瞧瞧,(师画正反向两箭头)我们发现分数的分子分母改变了,什么却没有变?师贴板帖分数可真与众不同呵!
组内商量一下然后开始行动!
3、小组研究教师巡视。
4、全班汇报。
交流评价(教师相机板书)圆纸片汇报长方形纸汇报正方形纸汇报及联系一组人数说。
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打出幻灯。
5、反思规律看书对照找出关键词要求重读共同读。
6、引证规律:3/4=12/16刚刚动手做我们验证了这组大小相等的分数的正确性并由此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你能否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再一次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自学例题运用规律。
生自学。
集体评议:例2练一练1和2,请说说你的根据和想法!重点让学生说说根据什么,分母、分子是如何变化的。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思考:分数的分母相同,能有什么作用?
3、圈分数游戏圈出与1/2相等的分数。
4、对对碰与1/2,2/3,3/4生生组组师生互动。
五、课堂小结课堂作业。
结语:你看,运用数学知识玩游戏,也是乐趣无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作业:余下来的时间请完成课本97页练习十八的1-3题,做在书上。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五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我特别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也体现了以下特征:。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根据图示直观地理解“1/4”的含义,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单元“1”的含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我还利用幻灯片演示将12块糖平均分成不同的等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是几分之几,是多少块糖。
二、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例如:比较1/3与1/2的大小,有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教师要及时给予说明,指出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指的都是在相等单位“1”的情况下比较的,因此只要考虑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比如:约分和通分,这两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学时要提醒学生,不管是约分还是通分都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约分就是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小,而通分则是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
通过单元综合测试,从卷面上看,多数学生基本掌握本单元知识的方法,如约分、通分等的方法,但准确率不很高,因而失分很多,同时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得不好,出现混淆现象,中下成绩学生没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弱点,在后面的教学中要加强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生知识,并要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六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2、了解工业上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3、通过观察浓硝酸、稀硝酸与金属铜反应试验,培养观察、比较、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硝酸的化学性质――强酸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2、硝酸的工业生产原理――三阶段、三设备、三反应。
【教师活动】。
《1》目标解读。
物理性质――。
主要用途――。
b、氨的催化氧化法制硝酸。
三阶段、三设备、三原理(与工业上制硫酸进行对比记忆)。
c、浓、稀硝酸分别与铜的反应。
解释原理、现象表述、产物检验,重点是实验综合题目的分析。
《2》问题引领。
问题1、今天我们所学的浓硝酸与学过的浓硫酸的性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3、工业上生产硝酸与工业上生产硫酸有哪些异同点?
《3》精讲点拨。
2、硝酸的工业生产。
学生活动。
《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探究一:你知道这些事实分别表现了硝酸的哪些性质?请填在后面的括号中。
(1)久置的浓硝酸显黄色。()。
(2)铝制、铁制容器常温下可盛浓硝酸。()。
(3)铜片放入硝酸中,溶液变蓝。()。
(4)碳单质放入浓硝酸中产生大量红棕色的气体。()。
(5)浓硝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
探究三:为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图中k为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f是一半空的注射器,d是尾气处理装置(兼防倒吸功能)。
(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该如何操作?
(3)装置e和f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进行操作?
(4)开始时c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后来又消失了,什么原因?
《3》归纳拓展。
1、硫酸的工业制法与硝酸的工业制法比较。
(1)三阶段(2)三设备(3)三原理。
2、硝酸与不同物质反应时,性质表现的规律总结。
(1)与金属单质反应:
(2)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3)与低价态金属化合物反应:
(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5)与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4》技能应用。
《5》体悟反思。
3.教学设计格式。
9.教学设计的心得。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用不同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获得积极探索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比例的意义。
1.出示小红、小明在超市购买练习本的一组信息。
(1)根据表中信息,你能选出其中两个量写出有意义的比吗?
(学生思考片刻,说出了1.2∶3.2∶5.1.2∶2.3∶5等多个比,并说出每个比表示的意义。教师适时板书。)。
(2)算算这些比的比值,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用“=”连接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3)说说什么叫比例。
(学生各抒己见,师生共同归纳后板书:比例的意义)。
评析:比的意义、求比值是这节课所学新知的“生长点”。对此,教师将教材例题后(相当于练习)的一组信息“前置”,这样设计与处理,一是使题材鲜活,导入更为自然;二是把“一组信息”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激活旧知”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发现、归纳,最终实现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2.即时训练。
a.判断下面每个式子是不是比例,依据是什么?
(1)10∶11(2)15∶3=10∶2。
a.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是怎样判断的,进而说明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b.剩下的(1)(2)(4)三个比中有没有能组成比例的?
评析: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总是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上例中教师设计了“即时训练”这一环节。即时训练既有运用新知的直接判断,又有变式和一题多用,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它对促进学生牢固掌握新知,灵活运用新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八
教学要求: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2、解比例。
5/x=10/340/24=5/x。
3、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a×1/6=b×1/5a:b=():()。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比例的意义。
比例比例的性质。
解比例。
正反比例正方比例的意义。
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
反比例应用体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167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