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写总结时,要尽量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的语言,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作为学习的参考,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名言警句。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意象艺术是三大美术类型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它是美术鉴赏构成中的一部分。本课目的意在以简单的讲述,使学生初步认识意象艺术的概念,并懂得如何分析意象艺术的作品。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分析具象艺术与意象艺术的区别。
2、意象艺术的主要特点。
4、学会分析意象艺术的作品。
难点:
1、意象艺术的概念。
2、任何作品都存在着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因此就要求教师强调意象艺术在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以及艺术家对艺术的感觉和意图的表达。
教具的准备:幻灯片制作。
教学内容。
一、组织教学。
1、考勤。
2、与深中学生沟通并自我介绍。
二、引入课题(板书)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1、出示幻灯片:《清明上河图》,复习前一章节我们学习过的具象艺术的作品。我们的课本门类构成有具象、意象和抽象。具象艺术由于写实并包含客观性和叙事性,所以学生相对容易接受。
2、出示幻灯片《内战的预感》和《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比较具象艺术与意象艺术的特点,并由此切入课题。
三、新授。
1、请学生阅读书本18页左上角文字部分,并出示幻灯片《马蒂斯夫人像》。师授:教师讲授《马》一画中画家的用色与笔触,大胆的用色,象草原上奔跑的马般的狂野,提问学生在画面里面你看到了什么颜色?由此引出野兽派画家的风格。引导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和看法,教师可以穿插性地讲解徐悲鸿对野兽派作品的抵触。
2、出示幻灯片布郎库西的《波菊妮小姐》还有摩尔的《侧倚的人体》,请同学讨论在这《波》作品中你看到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什么也看不出来,不像是一个小姐,像一个大胖子。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分析:这是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对艺术上的看法和对艺术的各种追求。而我们一般的人过于用“像与不像”,来衡量作品的标准,所以有时候看到怪异的作品就难以接受。
3、出示幻灯片《圣威克多山》、《桥上的少女》。
教师讲授画家塞尚对透视的理解(书本18页中的一段文字),因此在西方美术史上面有“现代绘画之父”之称的画家。塞尚画过好多幅这样的作品,而这一幅的构图是最严谨的,还有色彩与空间的表现也是最接近自然的。塞尚、高更还有凡高都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出示另外一张幻灯片《苹果与桔子》,请学生分析作品的构图。
4、出示幻灯片:《蒙克》,让学生看一下蒙克的简介,并师述蒙克悲惨的一生。在这里,教师首先要把蒙克的亲人如何离他而去,给他造成的打击,画家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绝望,使得他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把所有的感情都转译在这幅画中,正如画家所说的将云彩画的像真正的鲜血,让色彩去吼叫。所以我们就可以相信,在画面里面像魔鬼一般的人就是他自己的写实,他要吼叫的是长期积累在心头的对死亡的恐怖和无奈等等。所以我们感觉画面有一种压抑。出示蒙克的另外一幅作品《病中的人》。
5、出示幻灯片《内战的预感》达利。教师与学生分析在画面里面你肯到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课,分析画家的艺术意图,西班牙内战给人们造成的毁灭,反映画家痛恨战争。
6、出示数张幻灯片《凡高的自画像》,并利用ppt把梵高割掉耳朵的自画像放在最前面,请学生观察。出示《向日葵》还有《星月夜》,分析画家如何创作《星》一画和它的局部分析图,跟学生一起研究画面里面滚动的星星和静止的夜空还有村庄构成的一动一静的对比,色彩的运用与理解,整个作品给我们的感觉。出示音乐片,里面都是梵高的作品,请学生在聆听的同时欣赏梵高生前的.作品,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里面穿插性地讲一些关于梵高生前的故事。
7、出示《鹌鹑图》,简略介绍。
8、请学生阅读书本第20页并回答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学生回答后用幻灯片出示答案。
9、出示幻灯片《教皇英诺森十世》和《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请同学们观察并且回答:为什么两个画家画的是同一个教皇,但是在表达上却产生不同的感觉呢?学生回答后用幻灯片出示答案。
10、《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高更。并出示高更的简介和两另外一幅作品《塔西提岛二女》。教师讲授高更坎坷的一生,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作品。
11、欣赏作品《湖滨山居》、《渔村》、《枯木怪石图》。
四、学习活动:观察自己身边的艺术形象说说哪些是属于意象艺术造型。
五、自我评价:说说意象艺术是怎么回事,能否认识意象艺术的特征。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二
松树是阳性植物,性喜光照,光照不足会使针叶变得细长而软,平时应将盆景置于通风透光处。松既喜水又耐旱,既喜肥又耐瘠薄。但大肥大水则会疯长失形。光照不足会易生白霉病,是一种细菌性害,不及时治疗,枝叶会逐渐变黄枯死。可用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溶液喷洒二至三次可治愈。
造形制作。由于松类树种的再生萌发力较弱,不能用杂树方法造作。更不能用力过猛、强拉硬扭。不能一次到位的要分段分时操作。
逼芽一年最多可四次剪枝逼芽。从二月至九月约每两月会爆一轮芽。相对壮树而论。弱枝需养壮。可重点把弱枝向阳置盆[正南方向]且多叶面和侧根喷施肥。树的特性有哪面根养哪面枝。最保险方法是破坏枝的顶端优势来逼芽。就是用针多次刺枝顶生长点达到破坏生长点效果来逼芽。
山松盆景的制作与养护。
第一部分:盆景的制作。
山松又名马尾松,在西营地区常见树种,能制作盆景的素材比较稀少,而且生长慢,制作养护难度大,但树型美丽,能够表现多种意境,因而比较珍贵。
制作要点:1采桩:在立春前后树脂萌动之前进行,带土团并保护好须根,土团不能松散(这是成活的关键).封根头和伤口,去五分之二到二分之一的枝叶量,保持根与枝叶的平衡。
1.山松的采挖最好在立春后~春分这段时间.以这时采挖的成活率最高.在惊蛰~春分挖的.小松裸根或土松了.成活也较易.采挖山松能带土就带.挖时先挖开一圈后用胶皮捆紧.然后才断主根.挖好后尽快运回栽植.
2栽种:要用宽大的土盆,用木箱或下地栽种最好。用土松散透气卫生,不予消毒杀菌。培土三分之二时水吸一次,第二天用干土再培三分之一吸潮,保持适当干湿度。初期为防止长期雨天,可在略高的培土上围披一圈塑料薄膜,以能盖住盆钵或树窝为度。置避风、温暖、向阳处。用土:黄泥土.红泥土.煤渣.也可用黄泥土加沙.黄泥土加煤渣.最好不要用纯沙.种时要用木棍插实.种好后浇足定根水.
3管理:初期适当遮荫,成活后全日照。保持良好通风。盆土见干见湿,略干。用肥常规。每天多喷叶面水.山松成活后.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最好能在十小时.利于山松枝叶加快生长.促使多发新根.4.别太相信“干松湿柏”的话.在生长季节.只要排水好.土质透气.每天浇水都无妨.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5.最好别用釉盆种下山松.用比土团大点的盆.我的山松基本上用木箱种。
6.造型:剪截与攀扎、嫁接相结合。注意生长期迫芽和发芽期打顶。注意事项:
1山松是全日照植物,但夏季不能暴晒。日照不足会生长不良。
2经常清理老针和枯针,保持适当的针叶量,以利通风和采光。
3相对固定养护位置,不要经常移动。
4对修剪和嫁接伤口必须及时密封,放止流胶。
5山松是浅根性树种,不宜深栽。
6山松对土壤要求较高,须认真对待。
7山松枝上无枝叶时易缩节枯死。
初期注意避风防震,以免摇树拉根。小树打桩固定,大树立支架固定。注意事项:
一、山松如何逼芽。
1.山松下山求活。2.成活后,给以充足水肥,养健壮枝条,这是成功逼芽的前提。3.逼芽时间,在两广地区从公历4月到10月都可以操作,其他地方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逼芽的时间选择有一点要注意:选择在雨季逼芽,所出的芽一般比较长(如图1),反之,选择在旱季逼芽,长出的芽比较短(如图3`图4)。
所以,如果你的松树是养桩逼芽回缩阶段,无论是雨季或者旱季都无所谓,因为这时期的目的就是回缩枝条;要是你的松树到了成型阶段,要想得到接近五针松般的短针,除了反复逼芽外,关键就是要选在旱季剪枝逼芽了。
为什么不在冬季和春季进行逼芽呢?这是为了增强树势。因为山松冬季休眠,保留针叶有利于积蓄营养过冬;春季万物复苏,经过秋冬的营养积累,这时候所发的松芽十分健壮,让其充分生长能大大的增强树势,为逼芽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
4.具体做法是:重剪去一半左右的枝叶(如图2)。一般一年逼一次,如果第一次逼芽后,新长出的芽又长得很旺盛,可以再逼一次,但要注意不能连续都每年逼两次芽,否则树势会减弱。5.加强肥水管理,把逼芽后的松桩养护健壮,来年就可以重复操作,这样就可以不断回缩了。(注意:没有养健壮千万不要急于逼芽,否则树势会减弱,甚至死亡。)。
二、封口问题。
用红霉素药膏封口,实际上行不通。红霉素药膏是一种软膏,当胶状的松脂从切口处流出时,软绵绵的药膏根本无力阻止松脂的外溢,说能预防伤口的感染,其实大部分的膏药都随着松脂外溢而流失,附在伤口上的是极少数,所起的作用不大。
用泥土封口,效果倒是不错。在山上裁切山松的枝条时,用山上素土在伤口处涂抹几下,第二天观察,伤口处不再流松脂。原来胶状的松脂和固态泥土互相粘连而凝固在一起,有效地阻止了松脂的外流。
玻璃胶封口。只要往切口处抹上玻璃胶,松脂很少有外流的现象。因为玻璃胶凝结速度快,松脂无法外溢而被逼在切口处结晶,从而有效地阻止了松脂的外溢。另外玻璃胶防水,就算雨天同样可以作业。有一点要注意,较粗的嫩枝树液流动速度快,压力强,当裁剪这些松枝时可能因为松脂外溢力度大,涨裂玻璃胶而导致松脂外流的情形发生,故对一些较粗的切口要涂厚些或第二天发现有松脂外流时再补抹一次。
三、剪枝的时间。
松树应在大寒、小寒时节结合换盆时进行修剪,理由是冬季松树处于休眠期,树液流动缓慢,此时修剪溢出松脂少,不影响松树正常生长,这个问题值得商榷。松树不同其它树种,随着树木不断生长,外围枝叶越来越茂盛,但靠近树身的内部枝叶会因为外围枝口十的遮挡,得到的阳光雨露越来越少,于是开始变黄脱落。大量落叶的枝条会变成光身枝(指枝条很长但只有末稍端才有针叶的枝条),从而使整树结构松散,观赏价值大打折扣。此时为提高观赏价值又必须对枝条回剪逼芽,而松树逼芽不同其它杂木,剪枝时必须留有部分针叶才能逼出芽来(否则会整枝枯死),这就决定了每次回剪时只能剪掉末梢带有针叶的部分枝条进行逼芽,这对一些较长的光身枝往往再难以逼得近身芽,或者要花很长的时间多次回剪逼芽才能得到满意效果。所以平时特别是松树生长的旺盛期要对松树枝条进行妥当修剪(只要用玻璃胶封口,绝对不会影响树势生长),以此来控制枝条末端优势,促使整树生长平衡,以保障近身枝叶的正常生长。
四、剪叶量的问题。
剪叶量的多与少,看起来简单,其实这关系到松树生死存亡,马虎不得。一些盆友在剪枝后不久发现松树整树或局部枝条死亡,这与剪叶过量有很大的关系,在这方面笔者也交了不少学费。一般而言,生长正常的松树每次剪掉其一半的叶量是很安全的,剪后对其生长影不大。对于地栽生长强盛的松树,即使施以重剪(约剪去全部针叶的4/5)也安全且能逼出理想的芽位来。对一些生势弱的松树要加强肥水管理,待生机旺盛时再剪,如果对生机弱的松树施以重剪,则此树必死无疑。所以下剪之前,应先留意松树的生机,再决定剪去多少枝叶,千万不要贸然而动。
第二部分:盆景养护。
一破山松挖掘必须在大寒前后.而改在立春.端午.大暑前后.但最好避开清明前后和深秋~小寒这两段时间.清明时节雨水多虫害多.深秋~小寒气温低山松处于冬眠壮态.遇寒风容易失水而坏死.
二改传统裸根挖掘为带泥团.泥团大小为树径4~5倍.厚为以树大小为25~50cm用车胎皮捆紧后才断其根.
三破“干松湿柏”的传统.山松在野外潮湿坡地的山松明显比山岗上的松长得旺盛.因此,成活后的山松应采取“见干见湿”.的方式.冬春中午.夏秋早晚两次浇水.施肥可采取“薄肥勤施”方法.每15~20天施肥一次.
四破“蓄枝截干”法.采取剪截与蟠扎结合.即对下山松先采用岭南杂木的方法.在两.三年内大水大肥任其疯长.对硬直的枝干用专门的工具进行蟠扎.在秋季把带有针叶的枝芽剪1/2.只留8~10根针叶.使营养回缩即可逼芽.枝条的蟠扎可用吊.拉.带.顶.压的方法.当山松栽培5~6年后.枝条已长粗.芽位已回缩变密.再用岭南枝法.大胆裁剪.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三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的小脚,喜欢做小脚的游戏。
2、知道小脚随着身体的长大而长大。
活动准备:节奏欢快的音乐磁带。
有地毯的地面。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幼儿脱下鞋子和袜子随意的站在老师的四周,听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活动活动我们小脚好吗?教师:小脚累了,找个地方做好。
二、基本部分:
(一)引导幼儿通过多种形式认识自己的小脚。
1、数一数?一只脚上有几个脚趾?找找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说一说:小脚,小脚真可爱,1、2、3、4、5,五个脚指头。
2、通过教师和孩子进行比较脚的大小,
老师的脚为什么大?你们的脚为什么小?
小结:老师的脚出生时就这么小,后来人长大了,脚也长大了,等小朋友长大了,小脚也会长大。
3、挠挠小脚,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挠挠自己的、老师的、小朋友的,说说有什么感觉?
告诉幼儿:小脚,小脚真好玩,挠挠小脚,哈哈哈,痒死喽。
(二)认识小脚的本领,喜爱自己的小脚。
1、教师带领幼儿在活动室的地面上和不同的垫子上,走走、跑跑、跳跳,引导幼儿说出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进一步说出小脚的本领。(走路、跑步、球踢、跳……)。
2、今天老师的小脚还会跳舞呢?教师用脚打节奏,请幼儿观看。
3、幼儿跟老师学习用脚打节奏。
4、放两段节奏不同的音乐,幼儿自由发挥,用脚感知节奏的快慢。
5、教师和幼儿一起跳舞,感受小脚跳舞带来的快乐。
三、结束部分:
我们的小脚帮我们做这么多事情,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小脚呢?请幼儿讨论说说。然后进行比赛穿鞋子和袜子,结束活动。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四
一、课题:陶艺创作(一)。
二、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实验本第14册。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的陶瓷艺术有所了解,对其中蕴含着的丰富而深厚的艺术内涵有所领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及对审美修养的提高。
五、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分析: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很感兴趣,特别是美术课中一些能够让他们充分“动”起来的内容。“陶艺创作”一课,正是让学生能够充分“动”起来的一个课题。既有动脑的设计构思、创意;也有动手把创意构思用双手来创作出来的过程,在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无限的乐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教材分析:本课题为综合实践课,旨在通过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最后以学生个人创作或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把“陶艺创作”这一课题通过充满艺术感觉的双手展现出来,把一块普普通通的泥巴塑造成具有艺术生命力的陶艺作品,以此来达到本课的教学意图。
六、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研究法、探究性学习。
七、技术准备:多媒体、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
八、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掌握基本的陶艺创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欣赏,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优秀的.陶瓷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使学生能够创作出一件充满艺术感、有独特设计创意的陶艺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和陶瓷艺术本身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情趣,陶冶情操,使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理想。
九、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了解陶瓷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材料、制作工艺及装饰方法,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十、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掌握陶艺创作的方法,并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十一、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教学、多媒体教学器材。
2)搜集教学相关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实物等。
2.学生准备。
1)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学习有陶艺制作方法的资料和相关历史,为本课学习做好铺垫。
2)准备陶艺创作的相关的用具,为课上创作作品作好准备。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教材、图片、录象带。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今天就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出示课题)。
二、新授: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成就,是丰富教案频道/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司令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国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
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
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三、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新授。
1、深入学习青铜工艺品的艺术特点。
播放课件和欣赏书本和资料,教师重点分析青铜器在造型和装饰上的特征。
(1)对称、稳定的造型;
(2)坚硬、冷峻的质感,光洁深沉的色泽;
(3)神秘、狞厉的纹饰。
2、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交流、了解青铜器的工艺特点。
纹饰可分为人物、动物几何形等三类,有单独适合和连续等式样。
通过互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好习惯。
二、学生探讨。
1、教师从材料的选择、造型的`设计、色泽的处理、纹样的装饰上引导学生分析书上的学生设计作品。
2、欣赏其他班同学好的构思,互相激发创作灵感。
三、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用线描方法表现青铜器,包括造型、装饰等。
2、小组讨论。
各组同学提出自己的方案,交流激发新的灵感。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教案频道/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交流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
四、赏析评价。
你觉得谁的设计最漂亮、最具有青铜器的特征?
表扬、鼓励和肯定同学们的大胆设计的作品。
教学资料:
1、青铜艺术:中国青铜时代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前十三至前十一世纪为鼎盛阶段。它跨越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夏、商、周三代,延续了近两千年。当时,青铜作为贵重的合金,主要被制成礼仪用器,多用在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嘉宾贵客、举行隆重典礼等盛大场合。青铜器使用的种类、数量及大小显示了其主人的贵族身份、地位和权力。青铜器种类众多,造型繁复,纹饰精美,铸造技术高超。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外,还涵盖了许多边远少数民族活动区域。中国古代的青铜艺术是中华民族最为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
2、商周青铜壁:雕塑位于铜陵市义安路、石城路口,建于一九九二年,由程勉、汪新志创作。在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展览会上被评为参展优秀作品。“商周青铜壁”立意反映了古铜都采冶历史。这组雕塑由在铜陵出土的商爵、春秋鉴、西周鼎组成兆壁涌泉,青铜壁纹饰图案为铜官山采炼图,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题词“中国古铜都铜陵”镶嵌在中央。雕塑巧妙地将古文物、采冶历史、喷泉、彩灯、草坪融为一体,象征着铜文化在铜都大地上源远流长,发扬光大,给铜陵人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观赏、游息场所,同时告示人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六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综合·探索”课程“家乡”系列的第三课。家乡的艺术带有地区人文特色,无论是民间美术、建筑,还是玩具、戏曲,都与家乡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教材中呈现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工艺品,有建筑上的雕刻,也有生活中的玩具、面花,其目的就是向师生传达一个何为“家乡艺术”的信息。一个泥玩具、一个刺绣的布兜儿,也许在常人眼中不算什么,而就是这些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寻常之物,成为一个地区文化的载体。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家乡的山山水水、房前屋后隐藏着的美,并学会去欣赏它们、珍视它们,这就是本课编辑的主旨思想。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家乡的艺术。通过观察、分析作品,知道一至两种家乡艺术作品的特色和工艺制作方法等。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以小组为单位对家乡的艺术作品开展调查活动,并仿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创作一件作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欣赏能力。
情意:通过寻找家乡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对家乡艺术的自豪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寻找家乡艺术作品的过程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本课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要帮助学生做好调查的充分准备。2.分析家乡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制作材料、工艺造型和色彩等元素。
难点:1.对家乡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及艺术特征的总结。2.在学生常见的平凡物上,发现其美的因素,并引发学生的自豪感。
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课题:
2.这些物品都有很大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3.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进一步了解、熟悉我们身边的民间艺术。
三、欣赏民间艺术作品。
1.欣赏课本中民间艺术的图片,分析。
1)这些艺术品美在哪里?
2)它们有什么用处?
2.教师引导学生从书上的图片中选择一件大家感兴趣的艺术品进行介绍。
3.引导学生分组展示自己搜集的或者自己喜爱的民间艺术品实物或照片,说一说。
4.同学或老师介绍大连的民间艺术:
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过来的。复州皮影戏艺术活动距今约有300余年历史。复州皮影戏主要分为南北两派。目前,复州皮影戏有4个比较著名的戏班,分别是温家班、孙家班、韩家班和义和班;主要遗存的复州皮影戏手抄影卷尚有200余部。
究认为:庄河剪纸的传承一是来自民族文化积淀的耳濡目染,文化天成;另外便是大量存在于“上炕剪子、下炕镰刀”的以妇女为主体所形成的家族式传乘体系。其传乘形式是母亲传给女儿、儿媳,方法为面授口传,心领神会。目前有七八十岁的民间剪纸艺人20余名。
特色的劳动号子。长海由百多个岛屿组成,千百年来居民以渔猎为生,在与风浪的搏斗中,船(渔)民需要用号子统一劳动节奏,提高劳动效率,于是产生了各种劳动号子。长海号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船民号子,主要是运输船上用的号子。另一类是渔民号子,主要是渔民打鱼用的号子,渔船比较小,渔民号子内容比较单一。
屯乡、土城乡、太阳乡等地。据《东北俗文化史》介绍,东北地区早在清军入关前就有人说书了。大约是在民国时期,复州城内关永安及其5个徒弟的精彩演出,使得复州东北大鼓艺术的影响不断扩大,逐渐在民间广为流传。最初演唱东北大鼓时,演员自带一种小型三弦,用一只脚踏节子板,边弹弦边唱,因此也被称为弦子书。
偷艺仿制了一条龙,从此金州诞生了龙舞,也称西门外龙舞。至今为止,金州耍龙艺人已相传9代。目前,金州龙舞的花样有盘龙、行龙、龙出海等近40种,舞龙的伴奏音乐主要选用东北秧歌的曲牌。
以复州城镇为中心,辐射各乡镇、街道,并影响临近的庄河市、盖州市及稍远的海城市,甚至影响到更远的沈阳市。复州双管乐自产生之日起,主要是为婚丧嫁娶服务的。解放后,婚丧形式从简,鼓乐班失去了市常据了解,现在能演奏复州双管乐的民间艺人只有七八个。在复州双管乐的演出、发展、繁荣过程中,形成了4个比较著名的双管乐班,分别是秦家班、李家班、于家班和刁家班。
1.播放老奶奶剪纸的照片或录象。
2.模仿制作一件你喜爱的民间艺术品。
1.展示学生收集和仿制的民间艺术作品。
2.当我们接待外国友人时,我们可以拿出什么样的礼物呢?
3.希望同学们把它们继承发扬下去,使我们的家乡艺术更加繁荣、昌盛。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之二)。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之二)。
文/余映潮。
二、板块式思路(下)。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教学过程中的“板块”显现得比较鲜明。
2.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
3.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
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
5.“板块”的“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
6.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如果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板块”进行结构;超过六个“板块”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匆匆带过。
另外,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板块式思路”还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
例一:《论求知》教学简案。
课的总起:朗读课文,用一句话表述阅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分层推进:有如下四个教学板块。
1.识词实践(约8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字词,教师有选择地让学生听写下面的词语:
消遣装潢运筹偏执愚鲁挑剔吹嘘炫耀揣摩梗概蒸馏博学狡黠掩饰。
2.背读实践(约8分钟)。
每人背三至五条名言,择其一条,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如:
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
3.析读实践(约8分钟)。
讲析课文中重要的一个段落: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4.学用实践(约13分钟)。
重点学习、运用一种“三列式”的语言表达方式。所谓“三列”,就是一个句子成分、一个句子、或者一个小段由三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并列成分构成。如: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
[1][2][3]。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八
1、落实自主学习。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承认学生认知基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大胆的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学生。
2、加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利于学生间、师生间语言交流、情感沟通、思维碰撞。课文“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儿、有些什么"的口语交际过程,应是在学生间、师生间进行的,要给学生交际的空间。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因区域不同而定)(因兴趣、想法不同而定)等。其间教师要深入小组中,注意学生思维空间的打开,在合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在此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3、力求学科整合。本课内容与美术学科联系甚密,且学生因年龄小对画画又特别感兴趣。教学中要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让学生在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识字课并不陌生,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识字的方法和经验。本班学生当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留意生活中的汉字,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也有个别学生识字量少,在认记汉字上缺乏灵活性。所以在教学上要以点带面,让他们在互教互学中扩大视野,体验与伙伴合作的乐趣,增强集体凝聚力。学生对本篇文章很感兴趣,读着《画家乡》好像遨游于祖国的美好河山中。那浩瀚的大海、辽阔的平原、连绵的群山、茫茫的草原,还有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让学生再次感到我们的祖国多么伟大,多么美丽。也激发起学生对美丽祖国的无限热爱。充分让学生进入故事情景中去学习,体会课文的内涵,积极引导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画家乡》一文写了五个孩子以画画的形式来介绍自己的家乡,充分反映了他们对家乡的真挚热爱,进而反衬出祖国各地欣欣向荣的发展。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篇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通俗诗和风景画。画面的图景和描写的语句,很容易与学生的生活和认知达成契合,引起共鸣。因此教学中,教师结合当地情况,引导学生读文感悟,并激发学生发挥想象,画出自己的家乡,让爱家乡、赞家乡的情感在课堂中回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感悟家乡的美,从而受到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2、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想象,能介绍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表达能力。
知识技能与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结合实际介绍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感悟家乡的美,从而受到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策略:
观察朗读想象。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请坐好,让我们一起乘飞机到涛涛的家乡看看吧!
二、细细品读,画中感悟。
1、观察图画,感受家乡美景。
生:我看见了蓝蓝的天、蓝蓝的海。
生:我看见了船,我猜想船里装了许多鱼。
师:你觉得海边的景色怎么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九
兴趣小组的孩子门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橡皮泥制作的技巧,并且这个年龄阶段,正好是爱想象,爱创造的时候,所以可以创造出很多奇思妙想的作品,但是三年级学生相对自律能力还比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要让学生多做教师少讲。
采取的措施:
(1)教师要认真负责,把它看成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使小组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丰富。
(2)做好组织工作。
在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基础上,要挑选各班有一定基础、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要选出有工作能力、成绩也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兴趣小组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骨干力量。
(3)安排好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
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习制度,准时参加美术学习。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期结束时,要举办全校性的手工作品展览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1.学习及生活习惯的培养。
2.动手能力,手眼脑的协调能力的培养。
3.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未来社会更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因此,挖掘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受益终生。
4.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我们教学中主张给孩子留下的永远是问号,而不是句号。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学会主动学习。
5.自信心的培养。手工制作,小东西,大成就。学生做完作品,拥有的不仅是作品,更有着满满的强烈的成就感。再适时加上老师及家长的鼓励,让学生感知到原来我真得很棒!
6.专注力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小孩子在按照家长要求来做事情,总是心不在焉。而作他感兴趣的事情时,却能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把孩子的兴趣与培养专注力结合起来。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充分调动手眼脑,是指协调一致的同时,形成对自我的控制能力。
一、教学目标任务:
1、通过手工泥塑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注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手工泥塑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能力。
3、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主要训练方面:
1、学会一些泥塑中的最基本的技能技法。
2、在活动中让学生尝试合作竞争的分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引导学生结合已经掌握的泥塑技巧,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有特色的作品。
三、具体措施:
1、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刺激学生去感受美和表现美。创设泥塑活动区,提供必要的材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活动。
2、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学习泥塑有多种方法:有模仿他人,也就是小朋友刚开始时比较喜欢的“你做一步,我跟一步”的方法;有独立研究,提供图谱,引导学生自由探索、研究;还有折装重组,是由教师先做好成品,引导学生把它拆开,再重新拼装。这是我们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段的年龄特点,合理地选用不同的方法。
泥塑活动是学生手工活动中的一项,它微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它简单,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泥塑活动特有的性质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喜欢泥塑,掌握泥塑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充分掌握折纸活动的教育价值。期末我们将泥塑内容组合成一幅图展示出来。
多种形式培养兴趣,生动活泼发掘潜能。充分挖掘学科课程的科技含量,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学生特点适当补充一些科普新知识和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
3.采取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呈现一个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4.对学生学习中的表现进行及时而且积极的评价,激励新的创新火花的迸发。
5.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面塑课运用传统的面塑造型方法,欣赏古、今面塑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审美情趣、关注民族的文化遗产,感受面塑的独特的艺术美感,并从中学习面塑知识。在面塑创作中,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促动学生从立体的角度去认识、观察与欣赏事物,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并结合讲授,以基础技法,带动创新技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比较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意愿去表现作品,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的空间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学生分析。
1、学生喜欢动手制作这一形式,对粘土具有情有独钟的感情,并有一种神秘感,对用泥制作这一过程感到很愉快,身心得到了解放。为了深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由浅入深、又低向高,分层次进行面塑教学。(共计12课时)。
第一阶段,实用立体性的塑造。(4课时)。
由单一的纯艺术作品转化成具有实用性用品的制作(必要时可加上一些辅助材料),比如笔筒等,这些物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体现其特有的生活情趣。一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乐于沉浸其中,避免厌烦情绪;二则使学生能认识到课程的实用意义,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主动创造的意识。
第二阶段,比较写实的独立体型,小动物形象塑造。如猫的形象,通过创。
造出有个性的夸张的变形的猫,表现一种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若干中外具象艺术作品,掌握具象艺术特征、作用。
2.技能目标:掌握鉴赏具象艺术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具象艺术的分析能力,理解美术作品中对典型形象的塑造。
3.情感目标:懂得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怎样塑造的,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关注社会。
三、教学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以及社会功能,帮助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具象艺术作品,进而领会具象艺术的社会意义。
四、教学难点:主要是对具象艺术作品情节性、典型性的理解,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
五、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通过讲授、互动、演示等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准备:教师:相关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利用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做课前预习。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欣赏黄荃《写生珍禽图》,请同学们辨认画中生物,从而引出具象艺术。
2.新授:
(1)环节一:解决具象艺术的特点。
特点一:真实性。
请同学们欣赏冷军的少女肖像素描以及《教皇英诺森十世》,从细节描绘以及质感刻画得出“真实性”的特点。
特点二:典型性。
观看短视频《1949年开国大典的彩色真实记录片》,后与油画《开国大典》相比较,找出不同之处。学生提出:色彩、角色与场景选择、构图与布局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典型性”的特点。
特点三:叙事性。
描述拿破仑加冕仪式上发生的事,请同学们上黑板试着画出拿破仑加冕的大概构思和草图。
之后再打出《拿破仑一世加冕》油画作品,分析与比较达维特的构思与想法与同学们的有何不同,得出第三个特点:叙事性。
(2)环节二:解决具象艺术的功能。
以《开国大典》为例,得出:
记录功能。
表达功能。
社会干预性功能。
(3)环节三:解决具象艺术的鉴赏。
请同学们欣赏《血衣》并且讲述王式廓《血衣》的创作时代背景与经过,请同学们分组思考,从环节一提到的角度对作品进行简单地分析,解决对具象艺术作品的鉴赏。
3.结课。
(1)归纳本节课学习知识点:
具象艺术特点:视觉真实性。
情节性。
艺术形象典型性。
具象艺术的功能:纪录。
社会干预。
具象艺术鉴赏:肖像作品。
主题作品:典型形象。
典型环境。
(2)总结本课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态度、行为进行表扬,同时指出需改进的地方。
(3)鼓励学生通过艺术网站等扩大视野,养成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和良好习惯。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十一
1、认识、了解小熊的基本形态,培养立体造型的能力。
2、掌握捏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积极参与制作的兴趣。
一、导入:
哈喽!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芳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泡泡泥吧,看看今天我们要捏的就是这只超可爱的小熊,这只可爱的小熊的做法非常简单,只要用到三种颜色的泡泡泥(黑色、棕色、白色),现在就和老师一起来捏这只可爱的小熊吧!
二、新授:
第一步:
1、取棕色泡泡泥(量根据自己要做的小熊大小来定)反复揉搓,搓圆作为熊的头部;
2、取两份少量棕色泡泡泥搓圆压扁作为小熊的耳朵;
3、取少量黑色泡泡泥俩等分搓圆压扁作为小熊眼睛;
4、取白色泡泡泥搓成棒球形压扁,放置眼睛下方;
5、取黑色泡泡泥少量搓圆作为小熊鼻子;
6、然后取少量黑色泡泡泥搓条状,放置小熊胡须。
第二步:
1、取略多于头部的棕色泡泡泥搓椭圆作为小熊的身体;
2、取四等分棕色泡泡泥搓成水滴状作为小熊胳膊和腿,其中胳膊略细一点;
3、取少量棕色泡泡泥搓圆放置小熊尾部;
4、稍作调整,大功告成,有没有很可爱?
送小熊回家。
近段时间,孩子们对泥工特别感兴趣,一有机会便将泥工的.工具抱在手中爱不释手。今天,在孩子们的期待声中,泥工活动终于要开展了,看他们兴奋的劲儿,好象从没玩过橡皮泥似的。在我讲解的过程中,已经有好几个幼儿在位子上跃跃欲试了。好不容易听我讲完了,全班孩子几乎同一时间拿起橡皮泥就捏。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老师喜欢学生踩着他的脚步向前,若有不同意见和想法就一干子打散,以致我们都不敢有特别的想法,墨守成规、思维束缚。
不管是什么样的答案,都不是我开展这个活动的目的。只要孩子喜欢参与,并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愿意将自己最好的宝贝展示在其他人面前这就够了。
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的人,他不是一样东西,不需要用一个模子来刻画他的人生。学前期的孩子是最天真、童趣的,他们有着各种有趣奇妙的想法,我们老师要做的不是统一他们的想法,而是要好好好护他们的奇思妙想,肯定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与看法。不要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儿童,不要用同一种目标去规定所有的儿童,请还给孩子一个自由广阔的天空!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十二
1.学会歌曲旋律,并根据图画创编歌词。
2.能够体会和同伴画地球的乐趣,萌生喜爱地球的情感。
1.课件准备:《画地球》歌曲及伴奏;画地球图谱。
2.纸面教具:《地球》(幼儿每组一份)。
3.材料准备:彩笔若干、白色小纸张(幼儿每人一张)。
一、教师清唱歌曲《画地球》,边唱边画,请幼儿边听歌边看教师作画,并说说教师画的是什么。
1.教师唱到“……白云、蓝天。”时停住,引导幼儿说说教师画的是什么。
——老师画了哪些东西?
——猜一猜,老师画的是什么?(地球)。
2.教师继续唱完最后的歌词,并做总结。
——地球上有这么多不同的景物。我们都住在地球这个美丽的家园里。
二、播放歌曲《画地球》,引导幼儿欣赏并模拟作画。
1.完整播放歌曲第一遍,引导幼儿欣赏。
2.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幼儿边听歌边徒手作画。
——地球就像一幅美丽的画,让我们举起小手在空中把它画出来吧。
三、引导幼儿说说画地球的事情,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出示图谱内容,再带领幼儿根据完整图谱唱出歌曲。
1.引导幼儿回顾画地球的事情,并根据幼儿回答逐一出示图谱内容。
——刚才听歌时你们是怎么画地球的?先画了什么?又画了什么?
2.播放歌曲伴奏,请幼儿根据图谱唱一唱,待幼儿熟悉后图谱内容后再按竖的顺序?
唱一唱。
——我们的地球真美丽。让我们看着图谱唱一唱吧。
——刚才我们唱这些景物时,是怎么看图谱的?(横着看)。
——那你能不能竖着看图谱,按照竖的顺序再唱一唱呢?试试吧。
四、出示纸面教具《地球》,引导幼儿画地球,再根据画的内容创编歌词。
1.出示纸面教具《地球》,引导幼儿想象地球上还有哪些景物。
——除了歌曲里面唱的,地球上还有什么呢?
2.出示白色小纸张,引导幼儿在纸张上画出地球上的一样东西。幼儿创作完毕,教师再每组分发一张纸面教具《地球》,请幼儿将画好的图贴在上面。
——我们一起来画地球吧,每个小朋友在小纸张上画出地球上的一样东西。
——你们都画好了吗?画好的小朋友,把图画贴到地球上吧。
3.请幼儿根据创作的地球图画创编歌词,说一说再唱一唱。
——我们请一组小朋友来说说他们画的地球吧。
——你们能把这幅画唱出来吗?试试吧。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十三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
[智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素质发展目标]:培养学生造型欣赏能了。
[教学重点]: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教学难点]: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课本,图片。
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提问: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二)讲授新课:(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三、播放幻灯片。
四、本课小结:我们为我国有这么悠久的陶瓷历史,这么好的工艺,感到自豪。
设计意图。
欣赏感受中国陶器和瓷器作品,尝试运用记号笔和彩纸进行彩陶作品的绘制,和尝试运用铅笔、纸、剪刀等材料,使用剪贴法作出一张瓷器立体图片作业。感受陶器和瓷器的纹样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我国优秀陶瓷文化的学习兴趣,体验和感受陶瓷绘制创作的乐趣。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十四
1、尝试报纸的多种玩法,发展想像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2、学会废旧物品利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1、足够数量的报纸。
2、小奶瓶、包装纸、瓶盖、蜡笔、剪刀、透明胶、字卡、
湿巾。
3、轻音乐、ppt。
一、找一找:教师出示汉字卡片,看看谁能快快在报纸上找到,调动起幼儿和报纸玩的兴趣。
教师:我们可以用报纸玩认字的游戏,还可以用报纸玩什么呢?
二、玩一玩:讨论、尝试报纸的各种玩法。
折报纸:幼儿可根据已有的折纸经验折出喜欢的作品。
撕报纸:可按自己的意图撕出不同的图案。
重点: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力,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团报纸:把报纸团成球,可互相扔或滚动或放在头上顶。
踩报纸:两个幼儿踩不断折叠变小的报纸。
重点:增强幼儿的合作能力,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
三、做一做:创意设计、创意表演。
1、自由组合,分组设计报纸服饰,教师个性指导。
教师了解幼儿的构思,并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解决幼儿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做鞋子时可以采用折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剪贴方法,服装设计时,报纸不够大可以将几张报纸用双面胶粘贴起来做。
2、幼儿穿戴好报纸服饰,伴随音乐自由个性表演。
同伴间互相帮忙穿好服饰,也可自愿组合进行表扬。
四、看一看:通过观看ppt,
了解其他班级小朋友用报纸都做什么,拓展幼儿的经验,为下一次的活动开展做铺垫。
环境问题已变成全球性问题,每个人都在关心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孩子来说,培养他们关注周围环境质量,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艺术领域《好玩的报纸》它是主题活动《报纸的再利用》环保系列活动的内容之一,活动充分挖掘幼儿的已有经验,将探索尝试报纸的多种玩法和创意的制作作为教学的载体,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拓展幼儿的认知外延。活动开始,通过幼儿在报纸上找教师出示的一个个汉字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探索报纸的玩法中,让幼儿充分体会到废旧报纸的价值,在创意设计、创意表演中牢牢把握孩子的生活经验,真正让孩子体味自由创造美。为了能让幼儿积极动脑,大胆想象思维,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利用旧报纸玩出花样。为了能实现目标,我先通过让幼儿自由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尝试,只要是幼儿尝试操作的、创造的,我及时给予肯定,并注重幼儿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倡导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现代化儿童学习方式。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十五
了解中国画的概念及相关知识,感受画家在自然美中表达内心的审美情趣。
通过赏析、讨论和分析,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了解中国画的特点以及作品中所传达出的主观情感。
体会中国画中的形神兼备和气韵生动之美。
环节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幅中国山水画和一幅西方风景油画对比欣赏,体会不同。结合资料卡介绍相关中国画的特点,从而导入课题《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环节二:新课讲授,探究新知。
1.认识中国画。
课件展示多幅国画作品,并提问:结合相关资料,谈谈对于中国画的理解?学生总结回答:中国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精神文明创造结晶之一。画家有着自己特有的观察、感受、认识、体验和评价客观世界以及表现自己主观思想感情的独特的.方式和方法。他们使用中国特有的笔、墨、纸、绢、砚等工具材料,有着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艺术创作理念、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语言体系。
2.形神兼备。
结合画面,理解一下“形、神”分别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形”是指表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是指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这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古籍中有“存形莫善于画”的说法,又有“形具而神生”之说,因此自东晋顾恺之以后,“以形写神”或者“形神兼备”便一直作为重要的指导理论应用于人物画领域,之后又逐渐扩大到山水画和花鸟画领域。
3.气韵生动。
出示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以同桌俩人为一小组,讨论画家在作品中是如何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使画面具有生命力?师生共同讨论得出:遵循绘画的最高标准“气韵生动”的绘画理论。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作品弹琴,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画里有音乐的韵律。
环节三:总结归纳,体会气韵。
提问:如何理解绘画中体现的气韵生动?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出:南齐谢赫进一步发展了“形神兼备”理论,把“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气韵原是品藻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所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时的用语。
在绘画中“气韵生动”是指作品及其所刻画的形象要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到后来,气韵的概念渐渐涵容更多的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合的艺术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能够表现物我为一的生动气韵,至今也是绘画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环节四:学生实践,自主欣赏。
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结合今天所学,赏析顾恺之《洛神赋》,教师巡视指导,给予意见。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形写神”的人,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画面以长卷的形式,非常出色地表现出一种现实世界所不可能有的综合审美意象和神话意境,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画面充满浪漫色彩,天上是风神屏翳在“收风”,水面是水神川后在“静波”水中文鱼戏水,空中水禽飞翔。洛神云髻高耸,衣袂飘飘,手执羽扇,凌波而行。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潺潺,青松黄菊,垂柳芙蓉,构成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
环节五:课堂总结,开放作业。
1.总结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引导学生通过视听参照,闭眼联想,然后互相交谈,感悟中国画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2.课后了解本节课后续内容,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探讨。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十六
1.欣赏中国和外国有特色的建筑,感受中外建筑风格的不同特点。
2.对各种经典的建筑感兴趣,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1.经验准备:教师提前阅读中外建筑的相关资料,便于及时引导与梳理。
2.课件准备:“中国建筑”组图;“中国建筑局部”组图;“外国建筑”组图。
3.材料准备:画笔、画纸。
一、讨论关于“建筑”的话题,激发活动兴趣。
——除了我们平时住的房子,你还见过什么特别的建筑吗?
——那些建筑有名字吗?
——有些什么地方让你印象深刻?
二、出示组图“中国建筑”,引导幼儿欣赏中式建筑的风格。
——你知道这些建筑物的名字吗?
——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小结:这些都是中国建筑,它们的名字叫布达拉宫、故宫、天安门和天坛,这些建筑都非常古朴、宏伟、有气势。
三、出示组图“中国建筑局部”,通俗介绍中式建筑的特点,带领幼儿感受中式建筑的美。
——中式建筑的屋檐是什么材质?什么造型?(木质、反翘)。
——中式建筑大多是什么色彩?(古朴或吉祥色彩)。
——中式建筑多以什么为装饰图案?(龙、凤、狮等)。
四、出示组图“外国建筑”,引导幼儿欣赏外国建筑的风格特点。
——这些建筑和前面的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你觉得它们漂亮吗?
小结:中式建筑多以木瓦为主材,外国建筑多以砖石为主材;中式古建筑楼层大多不高,外国建筑喜欢“顶天立地”,所以大多都很高。虽然中国古代建筑和外国建筑风格不一样,但都很漂亮。
五、讨论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你最喜欢哪座建筑呢?
——你喜欢它的什么地方?
小结: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所以喜欢的建筑物也不一样。
六、发放绘画材料,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建筑物。
——你还记得你喜欢的建筑吗?
——试着把它画出来吧!
区域活动:在语言区,投放中外建筑的照片,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中外建筑的风格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附【小知识】。
中国建筑特点。
中国建筑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主要有四大特点:。
(1)大气: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气: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扑朔欲飞,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凝固中体现灵动。
(3)富丽: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上。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显得富丽堂皇。
(4)重山林风水: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苍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得其利,鱼虾戏跃,鹅鸭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侧有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当然是公认的宜于人类生存的最佳选址。
中外建筑的不同。
1.建筑材料的不同。
外国建筑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而中国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偏向高空发展。
3.建筑的发展不同。
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演得比较急剧。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隆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劵、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装怖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変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4.建筑价值的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外国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适用、坚固、美观”这一经典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
家乡的艺术教学设计篇十七
:新疆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共同团结是发展的前提,11月26日是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班上有很多少数民族小朋友,我与汉族小朋友们一起走进他们盛大节日,了解他们的风俗,体验一大家人过节的乐趣。于是我将我园的园本课程《古尔邦节》做了一些调整,设计了本次活动。
1、通过活动使幼儿感受古尔邦节节日的快乐气氛。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回族人民是怎样过古尔邦节的。
3、指导幼儿自主选择多种材料制作过节的食品和服装,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回族人是怎样过古尔邦节的。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制作回族服饰和食品。活动准备:
1、布置回族家庭的场景。请来一位回族老师和回族小朋友。
2、《花儿与少年》音乐,回族小帽20只。
3、准备一些馓子、油香、等食物。
4、有关回族过古尔邦节的录像片。宰羊、做粉汤、油香、馓子、烤肉、拜年、唱歌跳舞等。
5、分组活动的材料:玩具羊、玩具刀、彩笔、小纸盘、毛线、皱纹纸、橡皮泥等。
一、以回族老师过节请客的形式引出课题。
1、教师带领幼儿听《花儿与少年》音乐跳回族舞蹈入场。
2、师:“小朋友,刚才你们跳的是什么民族的舞蹈呢?”
师:“今天还有一些回族朋友请你们到她们家来作客,我们来看看她们是谁?”
回族老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马老师,这是我的女儿迪娜,今天是古尔邦节,我和我的女儿请你们来我家作客,一起来庆祝我们的古尔邦节,好吗?”师:“今天是古尔邦节,是回族的节日,让我们先为马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吧。”(指导幼儿学说问候语和学习简单的回族礼节)马老师:“小朋友们请坐吧。”让幼儿知道古尔邦节是回族的'传统节日,类似于汉族人的春节。)。
二、了解回族在古尔邦节时都做些什么。
1、通过询问主人了解节庆内容。
师:“我们请马老师的女儿说说他们是怎么过古尔邦节的。”
2、教师播放录像片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古尔邦节的节日内容。
师:“马老师的家里还有他们过古尔邦节的录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过古尔邦节时都做些什么。”如:宰羊、做油香、馓子、穿漂亮的衣服、唱歌跳舞等。
请幼儿互相讨论。
师:“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回族在古尔邦节时都做些什么呢?”
三、教师提议请大家帮助回族老师家准备过节的食品和服装。(以教师与回族教师互动的形式引出这一环节。)。
师:“哎,马老师,刚才我们从录像里看到你们过古尔邦节时要做许多食物,一定会很忙吧。”马老师:“是的,我和我的女儿都快忙不过来了,”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帮她们吧。”
1、以一问一答形式向大家介绍材料。(将材料分成两组。制作食品和服装)。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制作。将制作好的食物摆在餐桌上,请制作服装的小朋友将做好的服装给几位回族小朋友穿在身上。
四、师生共同品尝美食,欢庆节日。
1、回族老师招待大家品尝美食:“小朋友们,请来品尝美食吧。”
2、播放花儿与少年音乐,带领大家一起跳舞,感受古尔邦节的快乐氛围,结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297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