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1:34:15
最新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精选13篇)
时间:2023-11-23 11:34:15     小编:笔砚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将零散的思绪整理成一篇连贯的文章。写好总结还要注意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范文,从中学习总结的优秀写作技巧。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一

摘要:声乐技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很实用的教学手段,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高校的声乐教学水平。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当今,民族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一个基地,应该积极探究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的声乐专业技能要求,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的音乐师资人才。

关键词: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声乐教学改革。

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教学作风。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高潮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

[2]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郭建,王湘云.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2003(9).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二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综合艺术,这种艺术充分融合了中西方各种不同的艺术,更是一种在不断完善中确定存在方式和创造力的意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句话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我国民族声乐的特点,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西洋文化,不仅蕴含民族特色,更具有当今时代特征。所谓古为今用就是民族声乐在审美、创造、演唱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同传统当代不一样的特色,当代的声乐艺术是在传统声乐中发展起来的,当代声乐中很多理论和特征也都是从传统声乐中汲取来的。所谓洋为中用就是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演唱形式和方法,要有选择的融入到我国声乐艺术中,把中西结合的特点充分的体现出来,无论是在声音的音色上还是听觉特征上,不仅要体现出我国民族声乐的特点,还要体现出国外声乐的特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也体现在了和声、节奏、配乐等各个方便。现如今,我国声乐艺术已经成为戏曲艺术和西洋美声艺术相融合的一种形式,各种声乐艺术在声乐舞台上都充分的体现到处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美学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我国音乐的审美思想,展现出了我国人民的创造能力。

二、现代性美学特征。

现代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如今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当中,社会上的任何事物其实都具有自己的现代性特征。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方面,因此现代性的概念自然也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声乐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社会学的某些性质,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逐渐变更的'过程中,对声乐艺术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自然就是人为意志。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音乐美学是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与社会存在着某种联系,利用社会关系可以对音乐的本质进行解读,从而揭开时代的本质。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国外音乐对国内音乐的冲击和影响,使多元化的音乐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的音乐也必然要走向世界。当世界音乐的舞台上开始出现电子音乐等抽象音乐时,声乐艺术就被赋予了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在中国声乐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与时尚的辨证统一是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特征的,中国音乐中包含着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气息,这些因素也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区别于其它的本质所在。在中华民族音乐的艺术因素中,主要包括了传统的演唱、审美和表演等,时尚气息总体上保持紧密联系。

三、总结。

但在很多情况下,对传统音乐的改编和演绎仍是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受到欢迎的重要因,一些西洋唱法因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相结合,使之符合中国大众审美标准才被中国人民所受。在声乐舞台上,我们既可以聆听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又可以倾听西洋美声唱法,还可以听到各种地方语言演唱的通俗唱法,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多方位的现代审美享受,也充分阐释了中国声乐艺术传统与时尚共存的美学特征。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三

中国声乐艺术实现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融合,选取更加恰当的声音与形式,实现艺术作品的呈现。

由于借鉴了美声唱法的优势,使得民族唱法更显完美。

为此,要全面分析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

在20世纪初期,美声唱法进入我国。

在发展初期,出现水土不服,凸显不适应。

随着不断发展,逐渐与民族音乐艺术实现积极融合,成为发展趋势。

美声流派对我国的歌唱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诸多业内人士的积极努力下,我国的歌唱事业得到全面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对于美声与民族音乐而言,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彼此进行交流与借鉴。

二者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发生技巧独特,使得各自实现延续和发展,魅力十足。

正是因为二者的独特魅力,才能实现彼此之间的有价值的借鉴。

将两种音乐表现形式进行积极融合,在根本上对声乐艺术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之后,对声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改变,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对民族音乐的思考,更加注重训练的科学性,促进指导的合理性,突破经验积累的单一需求,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声乐艺术的进步。

当前,在声乐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很多优秀的选手在一些国际比赛中获得荣誉,得到世界的认可,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声乐在国际上的地位。

同时,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民族音乐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和进步。

为此,为了实现民族音乐更快的发展,必须重视美声艺术的研究。

一、对美声唱法的全面介绍。

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发源于西方的歌剧,主要发展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在歌剧的发展初期,男女具有一致的唱法,但是,在声部上具有差异,分为高声部和低声部。

男生部由女中音演唱,阉人复杂女声。

随着歌剧的不断发展,鉴于剧情表达的需要,阉人的作用逐渐减小,通过不断变迁,在歌唱家的不断努力下,一种更加华丽的唱法诞生,这种唱法更加丰满,色彩明丽,展现金属的意味,也就是如今的美声唱法。

这种唱法除了声音的重视,其之所以被接受和认可,主要是其能够实现声音与情感的综合,达到了声音与感情的融合,这一点与我国的民族唱法异曲同工。

当前我们所提到的唱法是经过长期发展、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彰显艺术沉淀的效果,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

美声唱法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混合声区唱法。

其实,这种唱法是真假声的搭配,有效调动所有的共鸣腔体,效果更加明显和独到。

美声唱法更加关注演唱者对高音的控制和掌握能力,力求喉咙使用时的稳定性,扩展音域,促使音色更加优美,形成流畅的腔调,实现对发声器官良好的控制,这些都是美声唱法的基本形成因素。

为此,美声唱法发展迅速,科学性更强,在中国也备受欢迎。

二、对民族唱法的介绍。

民族声乐艺术是艺术的结晶,在我国文化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艺术的瑰宝,其发展于劳动中,主要在狩猎中得以体现,后期被应用在祭祀等活动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当前的音乐形式。

鉴于文化和审美的效果,民族唱法独显完美性。

在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中,主要包含戏剧、民歌以及说唱艺术等。

在现代,民族唱法更加注重气息,追求有力的呼吸效果和支持,要维护喉咙的稳定性,保证收放自如的效果。

要重视头腔共鸣的实现,其它共鸣发挥辅助的作用。

当前的.民族音乐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声唱法和演唱技巧,风格彰显自然和清新,深入喜爱。

三、对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区别的分析。

对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其植根于不同的音乐和文化土壤,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但是,在本质上,二者都是借助声音这种方式,实现对情感的深切表达。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唱法和共鸣上。

在唱法上,二者在嗓子的发力、真假声的比重以及混合层次上具有不同。

在共鸣上,民族只是体现了一部分共鸣,而美声唱法更加多样,实现了混合共鸣、混合声区、真假混合等,共鸣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是主要的元素。

四、深入分析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产生的影响。

对于艺术的发展,是在不断交流与相互借鉴中实现进步的,因此,要注重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化水平的提升。

在我国,声乐艺术还存在不足,需要积极借鉴外来文化,进行补充。

因此,为了更好地完善民族音乐,对于西方歌唱的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美声唱法在进入我国之后,深刻地影响了民族唱法。

立足不同的文化和审美,美声并没有被各个层次的人群接受,因此,两种唱法需要相互借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批音乐艺术家,他们在继承本土音乐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唱法和技巧,引入美声唱法,积极改进民族唱法,实现了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大规模发展。

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拥有独立的体现,特点不同,需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由此可见,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

五、结束语。

综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音乐上也开展了积极的合作。

借助不的渠道,实现相互学习与借鉴,实现对本民族音乐的改进。

随着音乐需求的不断增强,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了更大的空间,需要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与自身音乐进行合理融合,实现情操的陶冶,推动文化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四

摘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所要制定的教学方案也应该各有不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就像我们所要教授的,也没有成长环境、个性特点、生理特征完全一样的学生。因此,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强调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因材施教。

作为一名高校声乐教学的青年教师,本人在工作的9年来,从一名稚嫩的声乐学习者,慢慢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转变为一位声乐教育者,这期间,在对于教与学的不断碰撞下,也有一些自己对声乐教学的理解与总结,就声乐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这一点,想跟广大的声乐工作者以及声乐爱好者进行一些探讨学习。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经典教育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强调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正是这一光辉思想,使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但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当今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我认为特别对我们的声乐教育这一特殊的艺术学习课程,有着非常关键的指导意义。

在现如今中华民族声乐迅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这一代声乐工作者是幸运的,这都要感谢老一辈艺术家们为我们今天这一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民族声乐发展付出的艰辛努力。

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所要制定的教学方案也应该的各有不同的,当然,声乐技巧的训练对每一位学生来讲,都是声乐学习的必要功课。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就像我们所要教授的,也没有成长环境、个性特点、生理特征完全一样的学生。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我们遇到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嗓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给她们制定不一样的学习计划,针对各自的嗓音特点首先要在选曲上加以斟酌,为她们选择最适合的曲目并加以练习。曾经有一位老前辈来我们学校讲学的时候说过,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一定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其教学,我们所遇到的学生中,有的性格比较内向,这就要求在练习过程中多给她们找一些欢快明朗的歌曲,努力让她们在歌唱中积极一点,灵动一点,这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并鼓励她们大方得体的表达歌曲的内容,把歌曲的情感夸张的流露出来;而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张扬的学生,我们则需要在鼓励她们正确诠释歌曲内容的同时,尽量不要太外在的表露出自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这时候就一定要引导学生多理解歌曲真正要表达的情感,从内心深处去演绎,事实上,有的'时候歌唱者一味的夸张演绎歌曲,而观众却并不是与之有特别的共鸣。

在对于声乐教学上的种种方法的总结,在我看来,让歌曲唱得合理,其实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研究探讨的,婉约的歌曲何必一定要那么辉煌的去演唱,号召和平的歌曲何必一定要唱得那么悲凉,歌曲理解的偏差,直接导致我们在审美上的误区,对于这一点,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把这个理念传递给我们的学生。

在我刚刚工作不久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学生,嗓音条件特别的好,但演唱程度相对较低,却又异常的自信,在本科一年级的时候,总是自己找一些难度很大,技巧要求极高的声乐作品,因为没有练好的发声体系,一味的只是拼嗓子乱叫一通,一首“鸟儿在风中歌唱”硬生生的被唱得无比凄惨、狰狞。而实际上,这首歌曲是描写了我们人类对现在生存环境的破坏,通过把鸟比喻成人的拟人手法来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这样的演唱没有艺术性,没有音乐性,是不应该被鼓励的,作为老师就要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对于这样条件好的学生,作为老师是要好好培养的,遇到一颗好的苗子不容易,一定要细心呵护,当我提出让她先从一些程度较浅的歌曲开始练习,打好基础时,学生是拒绝的,明明可以演唱自己喜欢又彰显实力的歌曲,为什么要去唱一些没有难度,没有高音的练习曲,这可能是我们所有声乐老师都会遇上的学生类型,任之由之必将失去一个声乐演唱的好苗子,没有科学的发生方法,演唱的寿命也会是短暂的,要在肯定学生良好的歌唱条件的前提下,正确的引导学生,不让她有挫败感的同时,树立正确发声用嗓声的科学理念,先从基础歌曲练习开始,逐步去演唱有难度的歌曲,并准确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音乐思想,一步一个脚印的带领学生走上声乐学习的新阶段。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总会遇到一些自身条件不是那么优秀的学生,没有自来高音,没有良好的外在形象,也许她们永远也走不上音乐殿堂里最高的象牙塔顶,对于这类学生,我们更应该不厌其烦的对其鼓励与支持,也许她们会走上教师岗位,教授一群热爱声乐,满怀激情的中学生,也许她们会在某一个基层文化团体服务于最朴实的百姓大众,而我们传递给她们的声乐理念,科学方法,无疑将会影响着不可预知的一大部分群体。

不能肤浅的认为没有优秀的嗓音条件就唱不出优美动听的歌曲,更不能武断的判定没有漂亮的外形就会让美好的声音没有吸引力。其实,每一种音色,都有着自身独有的魅力,没有声音音色的好与坏,只有每一种音色下塑造出并传递给我们或许安静,或许激情,或许温柔,或许泼辣的声音个性和人物形象。对这一类的学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她们进行系统的发声训练,在对她们所选歌曲的选曲上,一定要多下功夫,选择适合她们性格特点,嗓音特色的歌曲,训练她们用科学的发声方法,通过声音这一载体把音乐的思想内容传递给听者大众。我们要正面树立她们的自信心,多一些鼓励,让她们忽略声音上的瑕疵,真正做到用心去歌唱,在不同的歌曲里塑造不同的声音形象,感受音乐的美好。

在声乐教学这条道路上,必定会遇上许多困难与挫折,感谢单位的领导和老前辈们对我的帮助与指导,让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在摸索前进中,有了坚强的后盾和学习的榜样,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避开了许多障碍。

我们是幸福的,在这样一个文化大繁荣的大时代里,在追求个性与共性并存,百花齐放的民族声乐美好前景下,我们这一代青年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还有教学能力,不断学习进步,为培养出更多的声乐人才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五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植根于中华文化,本身就蕴含着浓厚的民族韵味。

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声乐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声与表演系统。

传统唱法中关于行腔咬字、舞台表演、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经验,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传统声乐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活力。

传统民间歌曲中的方言、真假声等表现方式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对于丰富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只有立足于传统声乐文化,才能进一步驾驭外来声乐文化,为本民族声乐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当前一些声乐艺术过分强调西方标准,显然与传统背道而驰,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传统声乐艺术是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源泉。

民族声乐只有扎根于传统民族艺术,才能固其根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著名声乐艺术家王昆就认为,民歌是民族的,需要继承和发展。

因此,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不能背离传统声乐,必须继承传统声乐文化的精髓。

二、各种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地区的民乐都有不同的色彩,各地的民乐生动地反映着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心理状态。

毋庸置疑,每一种民族唱法都有其特色和优点,因此,各种唱法相互借鉴有利于现代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

过去由于经济不发达,各地区、各民族民乐交流与融合的.机会较少。

当前,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各地区交流变得更加便利。

各种唱法在坚持自身特点的同时,相互交流、借鉴,可以创造出更多的风格。

如今在民歌唱法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现象,有的演唱者在原有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增添了部分流行元素,将歌曲演唱得更加时尚,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当然,各种唱法的交流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展示的层面,还要进一步深入,在呼吸、吐字、发声等具体的演唱技术出发,相互进行对比。

深入的借鉴与融合能萌发艺术灵感,有利于创作者创作出更新颖、活泼的声乐作品,让民族声乐的发展出现新思路。

三、坚持多元化审美标准。

审美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审美感受存在个性差异。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声乐已经难以被当代人接受。

民族声乐要增强竞争力,必须承认审美个体的特殊性。

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存在于历史的各个时期,在现代人面前尤其明显。

有的观众喜爱美声唱法,有的观众喜爱民族唱法,还有的观众喜爱原汁原味的民族歌曲,更有大批年轻人喜爱欧美流行歌曲。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选择声乐更加自由,多元化的审美观会越来越明显。

要迎合大众的兴趣,民族声乐要在原有审美理念的基础上,坚持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多元化的审美观可以让各种声乐艺术相互借鉴,增强民族声乐的个性,进而增强竞争力。

对于外来声乐文化,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民族声乐的发展,要做到兼容并蓄,实现民族风格与科学方法完美结合,让民族声乐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不失科学性与合理性。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六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在理论与技术方面都对美声唱法有所借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美声唱法的引入,对我国声乐教学理念、演唱技艺、教学科研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两大方面浅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借助横膈膜保持气息,利用肌肉群之间的对抗给气息以支撑,进而在确保气息持续、匀速、连贯流动。就传统声乐技术而言,其大都采用小气口来断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以气唱情”。这种气息技术,有助于表达、诉说情感。近年来,花腔技术在流行歌曲中有所体现。花腔技术归属于美声唱法,是一种很好的演唱技术。气息在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时,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气息的训练,使其更好地演唱。气息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歌曲,情感、基调不同,使用的气息技术自然也不同,这就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气息的运用。

(二)对共鸣演唱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空腔共鸣技术在我国民间唱法中较为常见,其注重局部共鸣。在实际民族教学中,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艺被广泛运用。混合共鸣技术,即通过调动、调节各种共鸣腔体(口腔、胸腔、口咽腔、头腔),对声音圆润度、音色进行加工,从而实现真假声的转换、运用。例如:在演唱《沁园春雪》、《中国大舞台》等种类歌曲时,混合共鸣经常被应用,其能够把宏大的气势表现出来。

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的西洋美声唱法被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时,经常出现字音不清、声音不畅现象。自从将美声唱法引入到民族声乐教学,咬字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被完善。谈及咬字技术,金铁霖教授表示:在演唱过程中,字的种类主要包括宽、窄、团、尖。其中,发音通道对宽、窄音没有影响,保持在后通道即可,在咬字时做到动作小、巧,就能顺利、完美演唱歌曲。将此通道与我国以往的咬字技巧、风格有机结合,就能促使咬字准确、自然,进而将民族声乐的亲切感表现出来。

提及美声唱法,首先映入大家脑海的必定是真假声混合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作为美声唱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演唱者综合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结实有力、通畅自如的气息;圆润明亮、宽松丰满的声音等;音质、音量、音域等。较其他唱法而言,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是混声区唱法,也就是说,根据音高比例将真假音混合应用。从共鸣角度来看,真假音混合唱法可将所有共鸣腔调动起来。西洋混声唱法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为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将人体机能的科学唱法展现的淋漓尽致。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将真声、假声完美融合,在声带轻重技能调动的时候不会出现破裂音现象,进而达到演唱声区的高度统一。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对三个声区进行有机结合,产生整体共鸣,促使演唱者声音变得圆润、更富色彩。与此同时,演唱者声音柔和又没,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这些事民族声乐所欠缺的。在借鉴、融合过程中,不能盲目,须充分考虑作品的风格、难易程度等。此外,须搞清楚真假声音高比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改编。例如:在演唱过程中,若以假声为主,高音演唱就相对简单,低音演唱有难度,这种唱法往往导致声音、声带缺乏可观的张力,适于演唱较为柔和的歌曲,不适合演唱曲风较为强劲有力的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若以真声为主,且掺入少量假声,这个类型的声音,可将呼吸、气息、共鸣等有机结合,促使演唱者声更加圆润、明亮、富有表现力等。

经调查研究发现,美声唱法对声部进行了详细划分,其认为每个演唱者的声带在长短、厚度、宽度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此外,其共鸣腔体、整体演唱素养等亦区别很大。因此,不同演唱者形成的音色、音域等也不同。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主体,为其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成效。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在声部划分层面存在着不足之处。美国唱法对声部的划分,对改善、提升演唱者歌唱综合水平、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其存在着共性、个性。其中,共性指的是演唱者不论唱哪种声部,其都得参与一般声乐技术的学习,比如:气息、发声等。个性指的是,继划分声部之后,教师可以学生的歌唱器官为参考依据,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有对性的对其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开发学生潜力等原则。声部划分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唱法在这个方面较为欠缺。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应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民族声乐教学可以借鉴、融合美声唱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男女高、中、低音划分,而是汲取其的优点。

一直以来,民族声乐教学都忽略了对各种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翻阅民族声乐理论,笔者发现其内容涉及气息、咬字技术等,但唯独欠缺了对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在美声唱法中,其对各个发声器官生理构造、功能、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论述。除了介绍器官名字,还对其功能、如何协调发声作了充分的解释说明。例如:歌唱发声涉及到的器官有哪些?每个歌唱发声器官是怎样产生作用的?换句话说,歌唱者应明确自身的歌唱器官,并对其科学、合理应用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民族声乐在这方面严重匮乏,几乎是空白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主要依托思考、想象去进行领会、揣摩以提升歌唱水平、技巧。

纵观声乐理论发展史,我国拥有大量关于声乐研究的著作。其中,元代的《唱论》记述了关于演唱技巧、方法的内容;明代的《曲律》论述了学唱方法、学习声乐步骤、学习内容等。清代的《乐府传声》浅析了演唱过程中的气息、声音运用技巧。这些理论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歌唱技术、发声原理等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民族声乐他正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演绎歌曲时,要注意咬字技术、掌握音准、控制情感等。然而,很多著作都是依据经验创作的,不具备科学原理性。

(二)国外美声唱法研究。

17世纪,巴西雷总归纳总结了声乐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其关于声乐理论、教学的概述为以后的声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美声唱法相关研究理论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加强了对教学理论、演唱方法研究的力度。此外,其亦对物理、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德国医生曼德尔在生物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出了隔膜呼吸法。其的研究,在巩固美声唱法发声基础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研究,古典美声发声方法应运而生,进而催生出古典声乐派。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投入到对共鸣腔体的研究中。很多知名教育者对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口腔位置等进行了探究、分析。这些有创意的研究,对推动声乐教学颇有益处。

(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理论研究的借鉴。

时代不断变迁、发展,声乐教学平稳有序的开展着,我国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某种意义而言,声乐理论研究及其他领域理论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仪器、科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关于声乐理论研究的论文著作数量不断攀升,研究范畴也极大地得到了拓展。与此同时,某些研究室亦开始加大对声乐理论研究总结的力度,在研究、选择课题时也更加趋于精细、广泛。此外,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对国外声乐理论研究著作进行了传承,并以其为基础,促使民族声乐教学与国外声乐研究更好的融合。如今,世界的文化已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迅速的发展,在不断地文化融合和文化借鉴当中,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纵观当前的歌唱方法,尽管每一种唱法都有其重点和特点,但却没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歌唱方法,这些不同的歌唱方法也为当前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参考的依据。长期以来,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已经被很多的歌唱家所融合,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观众和歌唱艺术家的一致好评,将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迅速的提高。当下,我们不仅要将这一优秀的唱法始终坚持下去,还需要将目光放的更加长远,将世界上所有秀秀的歌唱方法都进行融合和借鉴,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唱法。本文对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唱歌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歌唱方法进行思考和融合,促进歌唱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5]鲍雯羚.试论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新课程(下),2011,12:115.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七

【内容摘要】常思思的演唱融合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和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将中国声乐作品演绎得委婉动听、真挚感人。

文章对常思思的艺术成长道路与演唱风格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重点探究了常思思中西唱法相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以期引发对当前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民族声乐传统与借鉴国外声乐唱法之间展开了“土洋之争”,争论的结果是促进了我国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和完善。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金铁霖为代表的声乐教育专家,创建了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

其中,青年歌手常思思是中西融合的声乐理论的践行者,她屡次将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巧成功融入中华民族声乐演唱中,形成独特的抒情花腔女高音,一度引起了国内声乐界人士和声乐爱好者的关注。

本文通过介绍常思思的艺术成长道路及演唱风格,对常思思中西结合歌唱理念和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以期引发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趋势的思考。

一、常思思的艺术成就与演唱风格。

常思思16岁开始师从金铁霖及其助教、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刘畅学习声乐,经过严格的声乐训练,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继续师从金铁霖与刘畅。

常思思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学习中,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常思思的音域、音色与其他声乐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指导教师在民族唱法教学的同时,着力开发常思思的美声演唱能力,力求使其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

常思思代表海政文工团参加第13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参赛曲目是由胡廷江改编的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变奏曲》。

该曲鲜明的民族风格旋律,巧妙融合了美声唱法的花腔技巧,让常思思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常思思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13届“青歌赛”的铜奖。

该曲也成为了常思思的代表作。

此外,常思思还荣获第6届、第7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银奖,第8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金奖,第8届文化部全国声乐比赛铜奖,全军文艺汇演表演二等奖等。

从开始,常思思连续三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

8月,常思思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演唱主题曲《不一样的精彩》。

常思思先后录制音乐电视片十部、出版演唱专辑《春天的芭蕾》和《红》。

203月,常思思在北京音乐厅举办毕业音乐会“思源,思愿——常思思独唱音乐会”。

207月,常思思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举办硕士研究生学习汇报独唱音乐会“春天的芭蕾”。

其精湛的演唱、丰富的舞台表现折服了现场的观众,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这两场音乐会上,常思思演绎的曲目风格迥异、跨度很大,将技巧驾驭得恰到好处,赢得了观众的赞扬。

有艺术家这样评价常思思:“她的唱法既有女高音的灵巧,也有抒情女高音的秀丽,更有戏剧女高音的张力。

”常思思巧妙地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特点相结合,演唱声音位置高,吐字靠前,音域宽广,可以自如地掌控音量和音质的变化。

常思思在演唱中非常注重气息的支持,声音连贯、流畅,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嗓音灵活,音色柔美、纯净。

其演唱既有美声唱法技巧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又有浓郁的民族韵味,雅俗共赏,个性鲜明。

二、中西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

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声乐艺术一直在受西方声乐艺术的影响。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八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艺术表现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为使演唱的歌曲达到感情真挚动人,扣人心弦,在解决好声音技巧的同时,不可忽视歌唱的艺术表现。就演唱艺术而言,我们必须善于把握各民族的风格特点,从这些歌曲中,创造出它的思想感情最深处生动而激励人心的音乐形象;必须善于把它其中包含的情感传达给听众。歌唱并非仅仅是正确无误地表现技巧,也是一种创造性的高度个人化的自我表现。

歌唱的目的是利用熟练的发声技巧,生动地表达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以优美的歌声去感染听众,使听众获得艺术享受。由于大多数民歌都是经过多少代流传至今,这就需要演唱者对作品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得到正确的理解。演唱者应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丰富的艺术想象及完美的歌唱技巧,才能有利于恰到好处地表现歌曲的主题思想。

一、熟悉了解作品。

1.要唱好一首民族歌曲,首先要熟悉、了解它,将它唱准确,如果没有把歌曲唱熟,要想准确的将其风格和内容表现出来是不可能的。因此,熟悉了解作品是唱好一首歌的基础,也是做到“声情并茂”的前提。

熟读并分析歌词。要想唱好一首歌,必须对歌词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歌曲的思想感情,虽然是借助于歌词和旋律共同体现的,然而要掌握歌曲的具体内容与情感的细微变化,主要还在于对歌词的理解、体验和感受。这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物、事物、景物的种种表现,抒情、叙事、咏叹的种种变化,喜怒哀乐的种种表情等等,无不都是通过语言表达的'结果。因此,通过歌词的深入分析、感受正是声乐艺术表情达意的关键。

2.对演唱作品的旋律的准确把握。歌曲中的词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自然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而旋律则是词的深化和发展。演唱者在演唱之前,要结合曲调反复视唱,领悟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和声与伴奏的配置。在视唱过程中,对曲谱的每一结构、每个提示都要做全面的了解,对歌曲有一个客观完整的形象,这就好象绘画之初有个轮廓一样。演唱者必须从纸页上的曲谱中跳出来,把从文字与音符中获得的印象,经过演唱者本人思想的反复领悟,不断体验而受到感动,并激发起内心真切感情的激荡。

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和饱满的歌声来感染观众,把复杂多变的心情给观众交代清楚,才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这样曲谱才能被溶化,歌词与旋律才能升华为演唱者的音乐思想和音乐语言,从而在歌声中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深刻理解作品。

情感的表达是通过许多具体的手段体现的。演唱时外部形体的表演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把握。因此,不论是演唱民歌还是民族歌剧中的咏叹调,都需要认真分析设计角色。

1.在演唱民歌曲之前,必须深入的了解作品的内容。作品的背景、时间、地点甚至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张扬还是内敛,他们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等等,都要做细致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把握所扮演的角色。2.演唱时应把歌中的角色放在规定的或设计的环境中去。如陕北民歌《南泥湾》,这是一首歌颂红色大生产时期359旅的歌曲,被广为传唱是被选入大型历史舞蹈史诗《东方红》,由郭兰英演唱之后,深深地印在了人民群众心中。这是一首优美的赞美歌曲歌曲,歌曲通俗生动,很富有新意。形象化而有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人们为开发南泥湾热火朝天的激情。歌词把南泥湾的过去和现在进行了形象的对比,细腻的表现了南泥湾在党的领导下,在军民齐心协力的劳作下,一个全新的南泥湾形成的过程和热爱之情。演唱时要注意荒山、人烟、庄稼、牛羊。要唱出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感觉。

演唱所有歌曲,都要该认真分析深刻理解作品,尽量让自己做到情景再现,这在表现上更加细腻和真实,让观众身临其境。

三、丰富的生活体验。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品要想感染人,就要深入的去了解生活,不接触不体验生活的艺术作品是缺乏感染力和真实的,是经不起考验的。如果连歌曲本身的内容表现都不了解,又怎么能在演唱时打动观众呢?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做个有心的人,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多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世界,多看一些文学书籍和文学作品,从中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要多接触社会丰富阅历,学会一些感动,拥有积极开朗的心态、感受和体味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和情绪,并能够真正地受到感动。只有把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的真情实感倾注到所要塑造的形象中去,才可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四、运用咬字吐字表现音乐的内在。

正确的咬字吐字的方法,是良好表现歌曲情感的重要手段。民族唱法对咬字吐字要求更高。要做到吐字如珠,字正腔圆,演唱时正确的咬字吐字,在此基础上,由于歌唱者的风格不同,在演唱时还要做到语气的准确,要把握作品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如果能够适当的了解一些地方语言,会对自己在演唱时有一定的帮助和理解。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九

摘要:新课改倡导“以生为本”的精神,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的时空,并耐心地等待过程的完成。为了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富有实效,教师在等待时要充分发挥点拨引领的作用。为此我们提出了“等待”的教学策略,使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达到辩证平衡。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耐心等待。

在数学课堂上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案中设计的任务,不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急着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甚至在学生没有回答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经过耐心等待,就干脆自己把标准答案和盘托出。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了数学课堂上的“等待”教学策略。所谓等待,是指根据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恰当的地方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活动时空,耐心地等待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谈谈数学课堂上“等待”时机与适时的点拨策略。

一、在“了解起点”时等待——先听后教,先试后导。

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教师在课前或上课伊始,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逐一了解,弄清学生对所学新知知道的程度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障碍。现代教学论提出了“找准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的理念。为了找到学生真实的起点,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对要学习的“课题”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或者让学生对例题尝试着做一做,教师则耐心地“等待”,在学生充分暴露头脑中的“原始资料”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措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拉开新知教学的帷幕。

二、在“自主探究”时等待——提纲引路,放得真心。

在数学学习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学生探究,也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发现式来学习。但那些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放手让他们去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探究任务,获得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双丰收。探究性学习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耐心地等待:学生“观察——归纳”、“操作——感悟”、“猜想——验证”、“实验——发现”等活动的完成。

为了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启发作用,精心设计“探究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引路下,能在有限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探索性学习的任务。

三、在“出现错误”时等待——延迟评价,因势利导。

在数学课上,当有些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不少教师总是很快地将他的回答打断,做出对错评价,并叫其他同学或教师自己予以及时的纠正。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为了减少错误痕迹在学生头脑中停留的时间。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没有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暴露思维过程,不利于弄清出错的原因,使纠正错误浮于表面。因此,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等一等,延迟评价,耐心地等待学生讲清他的想法,等待学生把思考问题的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对已有的结论进行批判性的再思考,以获得新的认识。同时加上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深刻地反思错误。

四、在“质疑问难”时等待——暴露思维,适时点拨。

数学新课改非常注重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认为质疑问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因为疑问是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有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创造条件,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大胆质疑。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表达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老师要耐心地等待,一旦学生有问题提出了,则要仔细地倾听,如果发现该问题有展开的价值,要将该问题作为后续教学的内容,运用追问等手段,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并进行适时点拨,将他们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五、在“反思总结”时等待——回顾梳理,提炼升华。

当一节新知学习任务将要结束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展示总结与反思。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只有学会反思,学生才能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自觉管理、调控自己的学习,不断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对所学新知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数学教师要在每节课程每段知识学习结束前,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反思总结时间,耐心地等待他们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提炼概括、反思升华,进而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就像小花小草,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等待”每一朵花、每一棵草充分汲取养分,“等待”他们尽情舒枝展叶,“等待”他们绚丽绽放的那天,数学教师要学会“等待”,这不仅是教学技艺,更是理念的变革。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十

处于小学的学生本身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而且他们的理解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上都存在着很大的欠缺。这些共同的因素决定了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引导学习工作。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提问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并且,课堂的提问实质上依然是教师的知识传授。同时,又能够在师生的交流中完成彼此之间的情感交互,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当然,这种价值的最终实现需要借助于教师在提问中所使用的语言艺术。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问能够完成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对于小学生来讲,其课堂的注意力本就容易分散,而数学课程又是令学生头疼的一门科目。因而,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上更容易出现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课堂的提问显然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在这种形式之下,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学习效率也会提高,从而慢慢进入数学学习的正常轨道之上。而一旦学生能够以正常的心态进入学习的状态,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也会被激发出来。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其次,提高学生的活动热情。课堂本身是具有很强的严肃性的。这种严肃性虽然能够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视。但是同样,过于单调的氛围却让学生慢慢进入数学学习的疲软状态。而课堂提问却能够召唤学生进入良性活动的状态中来。而且,当这种互动具备了稳定性之后,学生会形成提问或者询问的习惯,并慢慢促使他们在数学的学习中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活动,也必然会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这对于帮助小学生解决人际交往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最后,提问能够维持课堂的正常秩序。在小学课堂中,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在面对他们所不喜欢甚至不适应的数学课堂中,很容易出现开小差和交头接耳的现象。而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安排提问的环节,看似令一学生措手不及,实际上却也是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方法。这样一来,不仅数学课堂的秩序得到正常的维护,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的价值,也要真正理解提问的语言艺术内涵,这样才能够保证课堂提问效用的最大化发挥,也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明确目的,确定提问顺序。

相关研究证明,教师在提问环节如果能够完成连续的提问,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如果问题得以以有序地方式进行有效提问,那么就能够使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问题。另一方面,连续的提问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同时也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更深层次的互动。由此可见,教师如果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提问顺序,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要真正完成这一具有完整意义的连续提问,教师就必须注重两大问题:问题的重点以及问题的层次。换句话说,教师必须完成一个具备目的性的,有核心的连续发问。当然,这一核心问题的存在价值并不是让学生形成客观的记忆,而是帮助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回忆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认真的态度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同时要保证问题求解的有序性。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核心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并能够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和讨论欲望的目的。把握问题切入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环节时,应当准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的节奏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而要达到这种精确把握,教师可以丰富设计问题的方法。

其一,设计生活情境问题。例如,在学习《加减法》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体育课上,小明发现自己的前面有6个人,而自己的后面有4个人,那么请问小明所在的这一竖排一共有几个人?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同样以设置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的规律。具体的情境内容如下:“有学生a、b一同去看望教师c,(a+b)*c,然后这两个学生分别同教师握手可以得到:ac+bc,那么请问教师c握两次手的做法正确吗?如果学生a先伸手,教师c却先于学生b握手,即结果是a+bc,那么请问教师的这种做法对吗?结果很显然,在后一个情境当中,教师c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并用式子表示出来。对于初学乘法分配律的小学生来讲,其意义和结果都是很难掌握的,但是通过教师对这一式子进行情境的加工设置之后,很显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分配的“内涵”。由此可见,在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又在学生理解范围之内的情境问题设置,不仅能够简化教师讲解的任务,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形成完整的认识。

其二,以教材知识为切入重点。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陷入了提问的误区,在这种误区之内,教师过于频繁地向学生发出提问,不仅让学生产生过度的紧张而形成排斥心理,同时可能因为问题过多和过杂,让学生对于章节内容的学习形不成主次印象,造成课堂的无重点。而且,高密度的提问,会造成教师成为课堂的完全主导,而学生却成为被动的回答,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学生的思维势必受到激发的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好问题的提问数量。尤其是,在知识日益增长的今天,教师必须有一个问题提问的标准。而这一标准实际上就是教材。教师可以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掌握到的重点。这样教师才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丰富问题特性任何一个问题的设置都必须具备鲜明的特点,这既是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语言艺术的要求,同时也是让学生对问题印象深刻的必然。因此,教师要想提升问题的效能,就应当丰富所设置问题的特性。一般来讲,问题可以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其一,聚焦性。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够正确回答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重新聚焦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陈述,以告诉学生他们的回答不正确的原因。例如,在学习《质数与合数》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四个相同的正方形能够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当学生回答是一个时,教师也可以继续深入解释,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的这一个长方形其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对此,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们只能是一个长为4宽为1的长方形?而不是边长都为2的正方形?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长方形。之后,教师就可以继续重复问出这一个问题。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了。

其二,解释性。这种性质的提问一般是教师需要学生对自己的解答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解释的时候,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问题解法。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中,对于25+8=?学生会使用计算器、数小棒等方式,教师就可以提问是否还有用别的计算方法计算的同学。例如,学生说使用分加:先将25分成5和20,然后让5和8先加,算出结果是13,再计算13+20=33。在数学中,一道计算题往往会有多种计算方法,所以,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更多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解释。这种提问方式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还能够形成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本着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特性,以帮助教师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障碍,并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十一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在例题的讲解速度都比较的快,为了追求课堂内容多样化,不顾学生们实际接受的能力。由于老师在讲授例题时速度较快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例题更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例题。而老师则认为学生们都已经学会了,随即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这时候学生们就不能很好的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就会因为听不懂而走神。面对例题的讲解时,老师要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去审题,让他们读懂题意后再讲解例题。这样看似浪费时间,实际却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们在一开始就根本不懂这个例题要求是什么,任凭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们也是照样不会理解的。在讲完例题后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懂得例题中每一步都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等等。在等待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很多学生在解决了一道题后会联想到其他题目与这个知识的关系。但是他们又不知道这道题和例题具体的联系。哪里是一样的哪里又会使用到下一个知识点。这时候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判断,由于他们的知识面还很狭窄,很多的判断都是错的。如果老师不能够及时的指出其中的错误,就会在学生的印象里留下错误的认识对以后的学习极为不利。这时候等待就可以体现他的价值了,学生有自我探索的意识并在这时将他们探索的知识梳理清楚。最终让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分析的清清楚楚。

二、耐心等待学生记笔记。

数学的学习中肯定会有很多的演算过程,这些过程需要同学们在下面要做好相应的笔记。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老师并不知道每个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快慢。就在黑板不断的讲解,马不停蹄的赶着知识点。学生根本没有听明白就在哪里拼命的做笔记。这样讲授者和接受者完全不处于同一个频道上,当然是你讲你的我记我的,这样老师和学生就被完全的隔离开来了。相应的知识当然也只是空中楼阁,学生们只可远观而不能深入理解。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要求学生们尽量先听他讲,然后再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笔记。还有就是在讲授重要知识点是语速要稍微放慢给想记笔记的学生一定的时间,使他们在不影响听课效率的`同时也很好的记下了课堂笔记。

三、耐心等待学生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是极为常见的也是数学比较重要的教学手段。练习题能很好的练习到旧的知识同时更好的利用和理解新的知识。练习题的练习其实就是旧知识点于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的一个过程。可是由于很多同学做题速度比较慢,很多练习题还没做完。老师就已经开始讲解了,导致很多同学对一些问题还没有接触到就被老师给一笔带过了。这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老师应该耐心的等待所有同学将练习题做完再去讲解。这样就可以顾及到所有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在新的课程要求下老师要改变以前不好的教学方法。讲课时老师不要只注重追求课堂容量、赶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慢下来。等待学生们真正的将知识点学会弄懂后在进行下面知识的讲解。等待艺术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希望老师们能够好好的运用等待的艺术。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十二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要讲究艺术。教师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所提的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迪思维,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各个具体目标。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所以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促进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提问不能随意、没有针对性,不能过于简单。如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等,学生齐答了事,根本没有动脑筋,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

二、提问要科学准确。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科学、准确、具体,切忌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不管学生能否做出正确的回答,都应该让学生清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例如湘教版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中有一幅“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此图常被地理教师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借以得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如果问题设计不科学,学生会无从下手。让我们比较以下这些提问:

1、阅读此图,你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问题太大,不知所云。

2、阅读此图,有没有发现降水的什么规律?――问题虽进一步缩小,但涉及范围仍然较大。

――这样的提问,简明具体,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捕捉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中去,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

三、提问要有创新性。

一是提问角度要创新。教师选择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来提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辽阔的疆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课本中出现的数字来归纳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吗?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地讨论起来:我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居世界第3位;我国有14个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我国东部的4大沿海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通过列举这些数字,本章的知识点就一目了然了。

二是提问内容要创新。一个好的提问最好能包容几个相关的知识点,既体现出一定的'综合性,也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这样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推动师生互动。例如学完《四大区域的划分》后,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依据、内容和各分区的特征部分比较简单,可以让那些成绩一般的同学来回答;而对于《四大分区》的界限和主导因素则可以让那些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

四、提问的难度要适宜。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基本要求,就要做到因人而异,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以中等水平学生的接收能力为主,适当兼顾优差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回答问题有所收获。如讲授《日本》一节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这个问题简单,适合向中等生提问――日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多火山和地震。问题到此似乎已经解决,但一些学生也可能想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原因:为什么这里的地壳活动频繁呢?这个问题本身难度大些,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并给予了提示:仔细看课本,注意两大板块的运动方向。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板块运动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五、提问要留有余地。

在课堂上,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课题,当教师设置了2个问题时,你会饶有兴趣地去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然而当教师在屏幕上唰地闪出5个问题时,相信你会顿时失去探究下去的欲望,这就是一种认知超载的表现。因此,我们提问一定要善于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课堂提问现象:教师刚把问题公布出来,就立即指名某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就某一问题讨论刚进入状态,教师便宣布讨论完毕,急着让学生汇报成果;一个学生刚回答完,有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还跃跃欲试,教师已匆忙将自己早已备好的标准答案公布出来……这种节奏的提问把学生鲜活的思想、灵动的个性、生动的体验全然压缩掉了。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学生回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六、提问后要激励评价。

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或许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当然,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中,只要认真钻研教材,研读学生,抓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巧妙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十三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样来说,数学教学中我们设计问题的质量好差,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问题质量好,涵盖信息广,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会采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通过思考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用问题设计,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还通过具有艺术性的提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通过问题设计可以营造轻松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定力也不够,若是让学生长期在严肃的氛围内学习,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逐渐转移,不能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跟不上教学进度,最终自暴自弃,放弃学习数学知识。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提出有趣问题的过程中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一年级下的元角分知识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知道一元钱、一角钱以及一分钱是什么样子的吗?”这样与生活有关系的问题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趁此将一元钱、一角钱以及一分钱拿出来,为学生进行展示,学生明白之后,教师继续提问:“你知道一元钱是多少个一角钱吗?”当学生回答出这个问题后,教师就可以深入讲解元、角、分三者之间的换算,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数学知识,还可以在实际中有效应用。

二、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实际相符合。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提问的方式开展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深奥。小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若是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选择一些远离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很可能会回答不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失去自信,认为自己特别笨,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尽可能选取一些和生活有关联,并且具有深意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这样就可以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吗?”学生可能会回答不知道,然后教师就可以将长方形面积=长×宽的公式告诉给学生,当学生知道了这个公式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应用这个公式吗?”有部分学生可能会知道,也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列举具体的案例,详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第二,提问不能过于曲折。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会按照大人的思维方式进行设计,这样是不正确的,学生的思想比较简单,若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曲折,学生可能半天都不能理解教师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认识小数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解内容之前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小数吗?”学生会说“不知道”,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讲解小数的概念,在知识讲解完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小数了,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小数吗?具体的数字还记得吗?”教师提问这个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答案,有的同学会说在超市见过,然后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数字,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同学会回答正确,而有的则会将整数说出来,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进行知识拓展,告诉说错的同学,她刚才说的数字是整数,然后教师就可以对小数和整数之间的区别进行讲解,这样别开生面的讲解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第三,将信息技术和问题设计连接起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教师可以将多媒体和问题设计连接在一起,通过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四,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表扬。学生在课堂上若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是错误的,也是勇敢的表现。教师应该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充满自信和激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三、问题设计要注重实效。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需要注重实效,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设计,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记忆程度,教师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了。另外,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还应该设计出具有针对性以及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地按照教师指导的思路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学习知识。另外,教师在提问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评价,若是想法错误,应该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若是想法是正确的,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四、结束语。

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数学课堂上应用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6746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