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专业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4:54:14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专业21篇)
时间:2023-11-23 14:54:14     小编:LZ文人

目标总结是实现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的基础,我们需要定期对自己的目标进行总结和评估。写一个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多次修改和润色,确保语言清晰准确,逻辑流畅。小编精选了一些有关总结的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一

【内容摘要】常思思的演唱融合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和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将中国声乐作品演绎得委婉动听、真挚感人。

文章对常思思的艺术成长道路与演唱风格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重点探究了常思思中西唱法相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以期引发对当前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民族声乐传统与借鉴国外声乐唱法之间展开了“土洋之争”,争论的结果是促进了我国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和完善。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金铁霖为代表的声乐教育专家,创建了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

其中,青年歌手常思思是中西融合的声乐理论的践行者,她屡次将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巧成功融入中华民族声乐演唱中,形成独特的抒情花腔女高音,一度引起了国内声乐界人士和声乐爱好者的关注。

本文通过介绍常思思的艺术成长道路及演唱风格,对常思思中西结合歌唱理念和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以期引发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趋势的思考。

一、常思思的艺术成就与演唱风格。

常思思16岁开始师从金铁霖及其助教、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刘畅学习声乐,经过严格的声乐训练,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继续师从金铁霖与刘畅。

常思思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学习中,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常思思的音域、音色与其他声乐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指导教师在民族唱法教学的同时,着力开发常思思的美声演唱能力,力求使其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

常思思代表海政文工团参加第13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参赛曲目是由胡廷江改编的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变奏曲》。

该曲鲜明的民族风格旋律,巧妙融合了美声唱法的花腔技巧,让常思思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常思思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13届“青歌赛”的铜奖。

该曲也成为了常思思的代表作。

此外,常思思还荣获第6届、第7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银奖,第8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金奖,第8届文化部全国声乐比赛铜奖,全军文艺汇演表演二等奖等。

从开始,常思思连续三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

8月,常思思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演唱主题曲《不一样的精彩》。

常思思先后录制音乐电视片十部、出版演唱专辑《春天的芭蕾》和《红》。

203月,常思思在北京音乐厅举办毕业音乐会“思源,思愿——常思思独唱音乐会”。

207月,常思思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举办硕士研究生学习汇报独唱音乐会“春天的芭蕾”。

其精湛的演唱、丰富的舞台表现折服了现场的观众,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这两场音乐会上,常思思演绎的曲目风格迥异、跨度很大,将技巧驾驭得恰到好处,赢得了观众的赞扬。

有艺术家这样评价常思思:“她的唱法既有女高音的灵巧,也有抒情女高音的秀丽,更有戏剧女高音的张力。

”常思思巧妙地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特点相结合,演唱声音位置高,吐字靠前,音域宽广,可以自如地掌控音量和音质的变化。

常思思在演唱中非常注重气息的支持,声音连贯、流畅,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嗓音灵活,音色柔美、纯净。

其演唱既有美声唱法技巧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又有浓郁的民族韵味,雅俗共赏,个性鲜明。

二、中西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

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声乐艺术一直在受西方声乐艺术的影响。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二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植根于中华文化,本身就蕴含着浓厚的民族韵味。

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声乐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声与表演系统。

传统唱法中关于行腔咬字、舞台表演、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经验,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传统声乐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活力。

传统民间歌曲中的方言、真假声等表现方式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对于丰富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只有立足于传统声乐文化,才能进一步驾驭外来声乐文化,为本民族声乐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当前一些声乐艺术过分强调西方标准,显然与传统背道而驰,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传统声乐艺术是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源泉。

民族声乐只有扎根于传统民族艺术,才能固其根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著名声乐艺术家王昆就认为,民歌是民族的,需要继承和发展。

因此,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不能背离传统声乐,必须继承传统声乐文化的精髓。

二、各种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地区的民乐都有不同的色彩,各地的民乐生动地反映着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心理状态。

毋庸置疑,每一种民族唱法都有其特色和优点,因此,各种唱法相互借鉴有利于现代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

过去由于经济不发达,各地区、各民族民乐交流与融合的.机会较少。

当前,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各地区交流变得更加便利。

各种唱法在坚持自身特点的同时,相互交流、借鉴,可以创造出更多的风格。

如今在民歌唱法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现象,有的演唱者在原有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增添了部分流行元素,将歌曲演唱得更加时尚,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当然,各种唱法的交流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展示的层面,还要进一步深入,在呼吸、吐字、发声等具体的演唱技术出发,相互进行对比。

深入的借鉴与融合能萌发艺术灵感,有利于创作者创作出更新颖、活泼的声乐作品,让民族声乐的发展出现新思路。

三、坚持多元化审美标准。

审美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审美感受存在个性差异。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声乐已经难以被当代人接受。

民族声乐要增强竞争力,必须承认审美个体的特殊性。

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存在于历史的各个时期,在现代人面前尤其明显。

有的观众喜爱美声唱法,有的观众喜爱民族唱法,还有的观众喜爱原汁原味的民族歌曲,更有大批年轻人喜爱欧美流行歌曲。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选择声乐更加自由,多元化的审美观会越来越明显。

要迎合大众的兴趣,民族声乐要在原有审美理念的基础上,坚持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多元化的审美观可以让各种声乐艺术相互借鉴,增强民族声乐的个性,进而增强竞争力。

对于外来声乐文化,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民族声乐的发展,要做到兼容并蓄,实现民族风格与科学方法完美结合,让民族声乐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不失科学性与合理性。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三

民族声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国内外交流更加自由与广泛,我国的民族声乐在世界这个大环境下怎样生存,怎样把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这都是现在所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的发展与继承中改进和完善,传统的艺术风格和演唱方式是我国民族声乐的特色。现在国内外交流更加频繁,本国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外来的音乐也来到了中国。想要发展前进,就不能闭门不出,要学会借鉴国外的优点来改进国内民族声乐的不足。上个世纪开始,外国音乐就逐渐渗透到我国的社会音乐生活之中,西方的乐器、音乐理论和创作方法等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对本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产生了影响。本国的一些音乐人在发展自己民族声乐文化的同时,也吸取西方的音乐文化,最后把中西音乐文化融合在一起变成自己的音乐。著名的音乐作品《长恨歌》、《白毛女》等作品都是在继承本国的民族声乐特色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音乐因素,这也是我国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首次的艺术碰撞,也为后来的民族声乐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西方声乐文化传入我国之后,一些作品在选曲和创作上都有了些微改变,这也代表中华民族声乐从民间声乐发展到现代民族声乐了,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升华。这个时候正是民族声乐文化的飞速发展期,一些民族声乐演唱家在演唱方式上就借鉴了西方的演唱方式,国内民族声乐文化得到了创新和发展,而且那个时期的诸多作品也颇受欢迎。这些演唱家的风格已经与民间歌手有所差别,但是又含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于音乐的需求。

现在我国成立了很多音乐教育机构,民族声乐艺术被广泛的传播,传统的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艺术融合达到了更高的高度,中外的声乐艺术交流更加频繁。民族声乐教育机构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学形式都是借鉴了西方的声乐教育,西方的声乐艺术比我国发展的要早,因为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西方音乐很是洒脱、自由,这也是我国声乐艺术所需要借鉴的地方。西洋声乐的`演唱的方式相比于国内也更加系统化,因为我国民族声乐一直处在民间口口相传的阶段,没有太过系统的归纳总结。现在很多民族声乐演唱家唱歌的方式,口腔震动、气息的改变和艺术的表达等很多都是借鉴了西方的演唱方式。

二、总结。

现代的民族声乐是在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基础上借鉴了西方声乐的特点发展起来的,这也是文化发展的成果,同时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到了现在已经具有其自己的一套体系,继承了传统的民族声乐特色融合西方现代的音乐感。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美声唱法则是现代人对于时代的审美需求。想要更好地发展现代民族声乐艺术需要处理好传统声乐与西方声乐的关系,创建既能体现我国深厚文化基础又能含有现在特点的能够满足现代人对于声乐审美的需求的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四

摘要: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传统文化、戏曲、民族等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洋唱法融合而成的音乐艺术,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本文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出发,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提高高校民族声乐发展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育;民族声乐;教学发展;多元化发展。

声乐艺术作为我国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正朝着稳定健康的轨迹发展。民族声乐一般指的是一个地域内在共同语言基础、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积淀上所形成的族群音乐,比如汉族音乐、蒙族音乐、藏族音乐等,民族声乐是民族文化的体现,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历史,所以不同的民族声乐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民族声乐教学是高校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加强民族声乐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助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高校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必须要积极加强对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视,顺应时代的步伐和社会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推动民族声乐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发挥高校的艺术教育阵地作用。

近年来有很多音乐界人士以及群众都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提出了质疑,认为高校民族声乐应该是风格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唱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丢失了民族声乐的“民族化”和“个性化”,逐渐趋于“标准化”的现象,显得单一和单调,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声音的共性多了,个性少了。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是培养声乐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但是当前依旧没有形成完善的、符合中华民族声乐发展的教学体系,也缺乏配套的教材,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影响。当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问题。教师是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是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大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们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应用这种想象力,不能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扼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讲解较多,给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较少,从而使得学生成长为缺乏自主思考能力的人。另外,有的学生的个人基础能力较差,对专业的声乐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

(二)素材较少。素材是民族声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丰富的素材,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更多不同类别的民族声乐作品。但是在当前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不够丰富,一般是根据大纲教材给学生提供学习素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所接受的音乐素材也比较单一,对学生的民族声乐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多大帮助。

二、中华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形成的原因。

中华民族声乐的发展,是结合文化、历史等多种元素的,而且必须要站在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上去看待问题,去审视问题,理清思路,探讨全新的发展路径,才能促进民族声乐进一步传承、发展。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我国民族声乐也必须要实现多元化发展,将多种艺术元素融合起来,并且实现中西方融合,促进文化繁荣。我国民族声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点,其原因如下。

(一)中华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历史条件。我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了民歌、戏曲等多种传统声乐形式。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声乐艺术,而且也是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对当代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二)中西结合为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中西方声乐艺术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演唱技巧上,在技术上相互融合的同时又保持我国民族声乐的优点,比如演唱过程中的灵活、轻快、明亮的特色应该要保留下来。同时由于西方美声唱法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演唱方法,例如在发声的时候运用技巧可以使得发声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在对美声唱法的技巧进行应用的时候也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拓展。

高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阵地,根据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趋势,高校的声乐艺术人才培养也应该要逐渐实现多元化发展,这不仅符合事物发展的多样性规律,也适应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多元化发展。

(一)转变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理念。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水平、完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首先必须要转变观念,高校必须要从单一的声乐文化视野中脱离出来,走向多元化发展道路,积极探寻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民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对中国传统演唱技巧进行分析,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演唱技巧,善于对西方的科学的演唱技巧进行借鉴和应用,拓展学生的眼界,不断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水平。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声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精髓,所以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坚持以“我”为中心,融合世界声乐艺术文化的精华,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

(二)继承传统声乐文化元素。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更是民族声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高校在开展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要继承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元素,在对民族文化进行了解的基础上,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方法。一方面要重视原生态,原生态民歌是民族声乐艺术中的耀眼明珠,在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原生态民歌中往往包含着十分浓厚的民俗文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原生态民歌的发掘,以原生态民歌为基础,对这些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蕴含的意义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学生加深对民族艺术的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聘请一些民族歌手作为讲师,开创民族声乐教学新局面。为了传承文化,让原生态民歌得到保护,必须要拓宽眼界,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灵活。选聘一些民族歌手作为讲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以从更加实际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实践教育,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长期的文化熏陶和艺术熏陶,不断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是声乐演唱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基础,带着情感去演唱,才能更好地演绎音乐作品,让观众与演唱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声乐作品的作曲家、作词家在创作的时候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在进行演唱的时候,必须要带着情感。但是当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在演唱时缺乏情感,没有真正融入到音乐作品的意境中,把握不好这个关键的度,从而使得学生的演唱水平不高。对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为了更好地融入情感,在进行演唱之前,需要对歌曲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歌曲的曲调分析,比如曲式结构、节拍、速度、伴奏等,对歌词的内容进行理解,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内容、歌词的音调等。了解好歌曲的背景之后才能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比如作品的情绪变化、音乐形象的角色体现、音乐形象的表达等。在这些基础上,演唱者再借助自己的演唱经验,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比如在作品咬字吐字的时候对气息进行控制,对语音音色进行把握,对发音速度进行变化等,从而将一首音乐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民族声乐作品,引导学生学会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拿到一首作品,不急着去学习谱子,首先要对歌曲的背景进行了解,分析作品的主题、演唱风格、发声特点等要素,然后再进行综合演唱,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专业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对传统演唱艺术精髓进行继承和发扬的过程,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的文化艺术得到快速发展。在当代艺术思潮的剧烈冲击下,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一方面要保护传统的艺术理念,另一方面又要逐渐打破传统声乐艺术的限制,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高校是培养声乐艺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声乐艺术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建立多元化声乐教学体系,对民族元素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应用西方声乐艺术的元素,将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时代潮流配合起来,促进民族声乐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韩晓霞.关于大学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分析[j].北方音乐,,(19).

[2]颜雄心.当代多元化发展视角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j].读书文摘:中,2016,(11).

[4]蔡多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音乐探索,,(02).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五

摘要: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成效,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所具有的综合素养。本文在对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与运用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茶文化;民族声乐;问题;运用价值;运用策略。

从1956年至今,虽然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仅仅具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就。在此过程中,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不仅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而且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专业性等方面都呈现出了现代化、专业化的特征。在新的时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在提升民族声乐教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方面发挥出不容忽视的助力作用,而对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及其运用策略做出探索,则是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总会面临曲折,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如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民族声乐唱法呈现出逐渐西化并且传统韵味逐渐弱化的倾向。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面对这一发展瓶颈,必须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做出全面、清晰的认知,并对这一瓶颈的突破策略做出探索。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对西方进行盲目崇拜的问题。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在追求西方文化等新鲜事物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不容忽视的冲击。虽然很多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希望能够在保留我国民族声乐传统的基础上对西方美声唱法做出借鉴,但是在不少人的潜意识中,认为中华民族声乐唱法相对于西方美声唱法而言具有不规范、不科学等缺陷,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学院派”逐渐出现,即重视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针对发声技巧进行教育,而忽略了对人物个性、歌曲风格的探索,因此,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走入了一个追求“技术至上”的时代,如在青歌赛中,虽然民族声乐选手所具有的技巧在不断提升、所表演的曲目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不同选手、不同曲目之间的风格却呈现出了同质化的缺陷。而事实上,我国传统美学强调美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闻”等美学思想,都认为不同的作品都需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人都可以对艺术做出不同的理解,只有如此,艺术才能够带给社会大众多样化的审美感受。虽然对西方乐理以及教学方法的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进步,但是在没有对传统文化做出深入理解的前提下所出现的盲目崇拜倾向,也必然会导致我国民族声乐走入误区,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缺陷。为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审视教学现状、找出教学问题,并在唱法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方面体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特征。

当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了可重复性的特征,即在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中,教师采用一对多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而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学习,建立在对西方乐理知识以及音乐演唱方法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教师群体,也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进行教育与培养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以高校为主要的学习环境,学生所接受的内容局限为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而在教师、学生都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欠缺接触机会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也自然难以对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产生感悟,这对教师与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理论与风格做出深入的了解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与此同时,师生与民间艺术的隔离,也导致了师生无法对民间艺术具有的风格做出体验,从而产生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方向和社会大众审美需求脱节的现象。显然,关起门来搞教学以及对“罐头式”人才的培养,既是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悲哀,也让我国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不得不面临着传承困境。在此背景下,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被高校民族声乐专业学生逐渐遗忘,与此同时,这些民间艺术所具有的营养也难以助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中,需要重视为学生提供接触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机会,并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民间学习采风等活动,促使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行了解与体验,从而深化对我国民族声乐风格的理解。在此要求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重塑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理念、重新定位民族声乐教学方向,通过强调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紧密关联,促使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根植于我国文化传统,从而为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以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重视“育才”而忽略“育人”

当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在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方向给予了较高的重视,而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仍旧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具体而言,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已经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这对于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然而,在学生专业能力发展具备良好保障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的发展所给予的关注却并不能够满足学生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发展的需求。如学生是否对我国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是否能够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具备较高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否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礼仪素养等,都关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材,这些内容同时也是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在“育才”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的内容,只有如此,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成为民族声乐领域中合格的艺术工匠乃至艺术家。为此,在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中,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关注学生专业素养与其他素养的综合发展,通过引入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推动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材。

无论是民族声乐文化还是茶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无论是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还是茶文化的发展,都与社会发展、社会大众审美趣味的发展具有紧密的关系。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及其渗透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茶文化具有多样化的外显形式,其中,采茶戏、采茶歌、采茶舞以及茶艺表演等艺术形式,都可以作为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内容,并在提升学生专业水平方面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以采茶戏为例,采茶戏这种艺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我国社会大众生活当中,盛行于湖北省、江西省赣南等地区。凭借丰富的艺术种类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采茶戏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茶戏不仅是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与地方戏曲文化之间具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采茶戏可以说是我国茶文化与我国戏曲文化相融合的灿烂文化。将采茶戏渗透到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能够促使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更为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这种发展特点对于彰显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民族化、本土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我国采茶戏的发展具有海纳百川的特点,历代采茶戏艺人通过对不同戏种艺术特点的借鉴和创新,促使采茶戏形成了成熟的艺术体系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对采茶戏做的发声、吐字、行腔等做出全面的展示,引导学生对我国采茶戏艺术的风格做出深入的了解,对于推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个性化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都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当然,采茶戏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有利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我国采茶戏艺术的传承,因此,采茶戏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能够为采茶戏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开创双赢局面,而对于采茶歌、采茶舞、茶艺表演等茶文化艺术形式也同样如此。另一方面,我国茶文化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成长成材而言意义重大。我国茶文化与我国传统哲学文化、文人文化具有紧密的关系,如在我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儒释道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古代文人强调修身律己,这些文化也逐渐成为了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我国茶文化对茶人所应当具有的行为规范、思想追求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在当今人才培养中仍旧具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中的茶事活动、饮茶习俗对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完善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茶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生活文化、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我国婚礼习俗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都能够看到茶文化在礼仪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茶道文化中涉及到的各个步骤,也都具有明确的礼仪要求。在当今人才培养工作中,重视挖掘茶文化所蕴含的这些内容,对于提升人才的礼仪素养以及社交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将茶文化渗透到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对我国茶文化中的茶德思想、礼仪思想等进行挖掘,在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做出认知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继而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材奠定良好的基础。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直接渗透。如将茶文化中的采茶戏等艺术表现形式直接融入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从而有效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内容、促使民族声乐教学彰显出民族特色;另一类为间接渗透。如在对茶文化中的茶德思想进行挖掘的基础上,通过选修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充分发挥茶德思想在育人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从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水平以及提升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综合素养角度来看,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有必要对这两种茶文化渗透方式进行综合运用,从而确保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取得最好的渗透成效并最大化的体现出相应价值。

3结语。

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渗透成为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将茶文化中的艺术形式融入到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也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我国茶文化内涵,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以及礼仪素养,从而为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媛媛.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8(7):220.

[2]刘继鹏.民族声乐元素在茶艺表演中的创新融入[j].福建茶叶,2018(4):82.

[3]娄琳娜.民族声乐演唱在茶艺表演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7(8):82.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六

中国声乐艺术实现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融合,选取更加恰当的声音与形式,实现艺术作品的呈现。

由于借鉴了美声唱法的优势,使得民族唱法更显完美。

为此,要全面分析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

在20世纪初期,美声唱法进入我国。

在发展初期,出现水土不服,凸显不适应。

随着不断发展,逐渐与民族音乐艺术实现积极融合,成为发展趋势。

美声流派对我国的歌唱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诸多业内人士的积极努力下,我国的歌唱事业得到全面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对于美声与民族音乐而言,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彼此进行交流与借鉴。

二者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发生技巧独特,使得各自实现延续和发展,魅力十足。

正是因为二者的独特魅力,才能实现彼此之间的有价值的借鉴。

将两种音乐表现形式进行积极融合,在根本上对声乐艺术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之后,对声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改变,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对民族音乐的思考,更加注重训练的科学性,促进指导的合理性,突破经验积累的单一需求,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声乐艺术的进步。

当前,在声乐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很多优秀的选手在一些国际比赛中获得荣誉,得到世界的认可,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声乐在国际上的地位。

同时,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民族音乐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和进步。

为此,为了实现民族音乐更快的发展,必须重视美声艺术的研究。

一、对美声唱法的全面介绍。

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发源于西方的歌剧,主要发展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在歌剧的发展初期,男女具有一致的唱法,但是,在声部上具有差异,分为高声部和低声部。

男生部由女中音演唱,阉人复杂女声。

随着歌剧的不断发展,鉴于剧情表达的需要,阉人的作用逐渐减小,通过不断变迁,在歌唱家的不断努力下,一种更加华丽的唱法诞生,这种唱法更加丰满,色彩明丽,展现金属的意味,也就是如今的美声唱法。

这种唱法除了声音的重视,其之所以被接受和认可,主要是其能够实现声音与情感的综合,达到了声音与感情的融合,这一点与我国的民族唱法异曲同工。

当前我们所提到的唱法是经过长期发展、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彰显艺术沉淀的效果,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

美声唱法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混合声区唱法。

其实,这种唱法是真假声的搭配,有效调动所有的共鸣腔体,效果更加明显和独到。

美声唱法更加关注演唱者对高音的控制和掌握能力,力求喉咙使用时的稳定性,扩展音域,促使音色更加优美,形成流畅的腔调,实现对发声器官良好的控制,这些都是美声唱法的基本形成因素。

为此,美声唱法发展迅速,科学性更强,在中国也备受欢迎。

二、对民族唱法的介绍。

民族声乐艺术是艺术的结晶,在我国文化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艺术的瑰宝,其发展于劳动中,主要在狩猎中得以体现,后期被应用在祭祀等活动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当前的音乐形式。

鉴于文化和审美的效果,民族唱法独显完美性。

在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中,主要包含戏剧、民歌以及说唱艺术等。

在现代,民族唱法更加注重气息,追求有力的呼吸效果和支持,要维护喉咙的稳定性,保证收放自如的效果。

要重视头腔共鸣的实现,其它共鸣发挥辅助的作用。

当前的.民族音乐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声唱法和演唱技巧,风格彰显自然和清新,深入喜爱。

三、对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区别的分析。

对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其植根于不同的音乐和文化土壤,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但是,在本质上,二者都是借助声音这种方式,实现对情感的深切表达。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唱法和共鸣上。

在唱法上,二者在嗓子的发力、真假声的比重以及混合层次上具有不同。

在共鸣上,民族只是体现了一部分共鸣,而美声唱法更加多样,实现了混合共鸣、混合声区、真假混合等,共鸣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是主要的元素。

四、深入分析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产生的影响。

对于艺术的发展,是在不断交流与相互借鉴中实现进步的,因此,要注重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化水平的提升。

在我国,声乐艺术还存在不足,需要积极借鉴外来文化,进行补充。

因此,为了更好地完善民族音乐,对于西方歌唱的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美声唱法在进入我国之后,深刻地影响了民族唱法。

立足不同的文化和审美,美声并没有被各个层次的人群接受,因此,两种唱法需要相互借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批音乐艺术家,他们在继承本土音乐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唱法和技巧,引入美声唱法,积极改进民族唱法,实现了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大规模发展。

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拥有独立的体现,特点不同,需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由此可见,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

五、结束语。

综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音乐上也开展了积极的合作。

借助不的渠道,实现相互学习与借鉴,实现对本民族音乐的改进。

随着音乐需求的不断增强,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了更大的空间,需要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与自身音乐进行合理融合,实现情操的陶冶,推动文化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七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综合艺术,这种艺术充分融合了中西方各种不同的艺术,更是一种在不断完善中确定存在方式和创造力的意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句话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我国民族声乐的特点,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西洋文化,不仅蕴含民族特色,更具有当今时代特征。所谓古为今用就是民族声乐在审美、创造、演唱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同传统当代不一样的特色,当代的声乐艺术是在传统声乐中发展起来的,当代声乐中很多理论和特征也都是从传统声乐中汲取来的。所谓洋为中用就是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演唱形式和方法,要有选择的融入到我国声乐艺术中,把中西结合的特点充分的体现出来,无论是在声音的音色上还是听觉特征上,不仅要体现出我国民族声乐的特点,还要体现出国外声乐的特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也体现在了和声、节奏、配乐等各个方便。现如今,我国声乐艺术已经成为戏曲艺术和西洋美声艺术相融合的一种形式,各种声乐艺术在声乐舞台上都充分的体现到处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美学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我国音乐的审美思想,展现出了我国人民的创造能力。

二、现代性美学特征。

现代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如今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当中,社会上的任何事物其实都具有自己的现代性特征。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方面,因此现代性的概念自然也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声乐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社会学的某些性质,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逐渐变更的'过程中,对声乐艺术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自然就是人为意志。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音乐美学是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与社会存在着某种联系,利用社会关系可以对音乐的本质进行解读,从而揭开时代的本质。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国外音乐对国内音乐的冲击和影响,使多元化的音乐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的音乐也必然要走向世界。当世界音乐的舞台上开始出现电子音乐等抽象音乐时,声乐艺术就被赋予了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在中国声乐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与时尚的辨证统一是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特征的,中国音乐中包含着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气息,这些因素也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区别于其它的本质所在。在中华民族音乐的艺术因素中,主要包括了传统的演唱、审美和表演等,时尚气息总体上保持紧密联系。

三、总结。

但在很多情况下,对传统音乐的改编和演绎仍是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受到欢迎的重要因,一些西洋唱法因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相结合,使之符合中国大众审美标准才被中国人民所受。在声乐舞台上,我们既可以聆听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又可以倾听西洋美声唱法,还可以听到各种地方语言演唱的通俗唱法,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多方位的现代审美享受,也充分阐释了中国声乐艺术传统与时尚共存的美学特征。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八

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开始逐渐渗透到中国,如学校的歌曲和舞蹈戏剧等都带有明显的西方音乐特点,这催生了一些音乐院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教育的普及,同时西方音乐形式和方法的传入也为我国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更丰富的色彩。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改革过程,在这一改革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艺术逐渐打破传统的束缚,按照现代声乐标准不断补充和完善,促进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化发展。

特别是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院的成立标志着美声正式作为一种歌唱方法被纳入到中国音乐院校教学课程中,这为中国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增添新鲜的血液,并且在音乐发展中产生被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不同的程度上,通过环境对民族声乐的影响是很大的,当然这也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形式的发展。

同时,随着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比如五四运动的爆发、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声乐发展适应并不断反映中国社会动荡的现状,许多音乐作品切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带有很强的批判性和现实性特点,与社会历史的融合促进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

比如作品《白毛女》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这部作品成功塑造出了诸多具有代表性且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状态的角色,最为典型的角色代表是喜儿的形象,这一典型形象不仅代表了当时处于社会低端深受压迫和剥削的劳苦大众,同时这一角色也具有极强的反抗剥削和压迫的色彩。

所以这一作品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点,代表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

此外,类似的音乐作品还有歌曲《黄河颂》,这部作品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这部作品的旋律极为激昂,具有音域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通过这部作品充分表现了黄河儿女的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日本、香港、台湾和南洋等地的流行音乐开始蔓延,也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为民族声乐的审美情趣增添了新的内容。

通过独奏音乐会等新形式的出现,促进了不同演唱风格的形成,这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声乐作品,为我国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经过多年的发展,分析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特色可以发现主要有以下两大特征:一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地域特色鲜明。

这受到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国情所影响,每个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也就决定了音乐艺术特色的不同。

比如《结下终身的缘分》、《喜马拉雅》和《珠穆朗玛》等歌曲作品表现出了藏民族所独有的音乐艺术特色;《猎场》等作品是典型的鄂伦春族音乐作品,这首歌曲语调抑扬顿挫,形象生动真实,具有明显的特色。

二是在音乐风格上,南北之间的差异较大。

由于我国的地域环境南北分明,自然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在不同环境下所形成的声乐艺术,其特色也就明显不同。

比如四川《康定情歌》,不仅歌词含蓄内敛,而且旋律婉转流畅,是南方歌曲的典型代表,而西北民歌《信天游》的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具有典型的北方音乐的特点。

二、结语。

总而言之,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促进民族声乐艺术演唱水平和技能的提高,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特点,而且也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形式的发展,这都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九

摘要:声乐技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很实用的教学手段,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高校的声乐教学水平。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当今,民族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一个基地,应该积极探究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的声乐专业技能要求,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的音乐师资人才。

关键词: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声乐教学改革。

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教学作风。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高潮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

[2]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郭建,王湘云.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2003(9).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十

处于小学的学生本身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而且他们的理解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上都存在着很大的欠缺。这些共同的因素决定了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引导学习工作。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提问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并且,课堂的提问实质上依然是教师的知识传授。同时,又能够在师生的交流中完成彼此之间的情感交互,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当然,这种价值的最终实现需要借助于教师在提问中所使用的语言艺术。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问能够完成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对于小学生来讲,其课堂的注意力本就容易分散,而数学课程又是令学生头疼的一门科目。因而,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上更容易出现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课堂的提问显然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在这种形式之下,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学习效率也会提高,从而慢慢进入数学学习的正常轨道之上。而一旦学生能够以正常的心态进入学习的状态,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也会被激发出来。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其次,提高学生的活动热情。课堂本身是具有很强的严肃性的。这种严肃性虽然能够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视。但是同样,过于单调的氛围却让学生慢慢进入数学学习的疲软状态。而课堂提问却能够召唤学生进入良性活动的状态中来。而且,当这种互动具备了稳定性之后,学生会形成提问或者询问的习惯,并慢慢促使他们在数学的学习中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活动,也必然会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这对于帮助小学生解决人际交往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最后,提问能够维持课堂的正常秩序。在小学课堂中,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在面对他们所不喜欢甚至不适应的数学课堂中,很容易出现开小差和交头接耳的现象。而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安排提问的环节,看似令一学生措手不及,实际上却也是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方法。这样一来,不仅数学课堂的秩序得到正常的维护,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的价值,也要真正理解提问的语言艺术内涵,这样才能够保证课堂提问效用的最大化发挥,也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明确目的,确定提问顺序。

相关研究证明,教师在提问环节如果能够完成连续的提问,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如果问题得以以有序地方式进行有效提问,那么就能够使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问题。另一方面,连续的提问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同时也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更深层次的互动。由此可见,教师如果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提问顺序,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要真正完成这一具有完整意义的连续提问,教师就必须注重两大问题:问题的重点以及问题的层次。换句话说,教师必须完成一个具备目的性的,有核心的连续发问。当然,这一核心问题的存在价值并不是让学生形成客观的记忆,而是帮助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回忆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认真的态度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同时要保证问题求解的有序性。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核心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并能够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和讨论欲望的目的。把握问题切入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环节时,应当准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的节奏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而要达到这种精确把握,教师可以丰富设计问题的方法。

其一,设计生活情境问题。例如,在学习《加减法》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体育课上,小明发现自己的前面有6个人,而自己的后面有4个人,那么请问小明所在的这一竖排一共有几个人?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同样以设置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的规律。具体的情境内容如下:“有学生a、b一同去看望教师c,(a+b)*c,然后这两个学生分别同教师握手可以得到:ac+bc,那么请问教师c握两次手的做法正确吗?如果学生a先伸手,教师c却先于学生b握手,即结果是a+bc,那么请问教师的这种做法对吗?结果很显然,在后一个情境当中,教师c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并用式子表示出来。对于初学乘法分配律的小学生来讲,其意义和结果都是很难掌握的,但是通过教师对这一式子进行情境的加工设置之后,很显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分配的“内涵”。由此可见,在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又在学生理解范围之内的情境问题设置,不仅能够简化教师讲解的任务,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形成完整的认识。

其二,以教材知识为切入重点。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陷入了提问的误区,在这种误区之内,教师过于频繁地向学生发出提问,不仅让学生产生过度的紧张而形成排斥心理,同时可能因为问题过多和过杂,让学生对于章节内容的学习形不成主次印象,造成课堂的无重点。而且,高密度的提问,会造成教师成为课堂的完全主导,而学生却成为被动的回答,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学生的思维势必受到激发的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好问题的提问数量。尤其是,在知识日益增长的今天,教师必须有一个问题提问的标准。而这一标准实际上就是教材。教师可以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掌握到的重点。这样教师才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丰富问题特性任何一个问题的设置都必须具备鲜明的特点,这既是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语言艺术的要求,同时也是让学生对问题印象深刻的必然。因此,教师要想提升问题的效能,就应当丰富所设置问题的特性。一般来讲,问题可以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其一,聚焦性。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够正确回答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重新聚焦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陈述,以告诉学生他们的回答不正确的原因。例如,在学习《质数与合数》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四个相同的正方形能够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当学生回答是一个时,教师也可以继续深入解释,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的这一个长方形其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对此,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们只能是一个长为4宽为1的长方形?而不是边长都为2的正方形?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长方形。之后,教师就可以继续重复问出这一个问题。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了。

其二,解释性。这种性质的提问一般是教师需要学生对自己的解答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解释的时候,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问题解法。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中,对于25+8=?学生会使用计算器、数小棒等方式,教师就可以提问是否还有用别的计算方法计算的同学。例如,学生说使用分加:先将25分成5和20,然后让5和8先加,算出结果是13,再计算13+20=33。在数学中,一道计算题往往会有多种计算方法,所以,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更多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解释。这种提问方式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还能够形成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本着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特性,以帮助教师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障碍,并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十一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要讲究艺术。教师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所提的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迪思维,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各个具体目标。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所以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促进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提问不能随意、没有针对性,不能过于简单。如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等,学生齐答了事,根本没有动脑筋,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

二、提问要科学准确。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科学、准确、具体,切忌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不管学生能否做出正确的回答,都应该让学生清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例如湘教版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中有一幅“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此图常被地理教师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借以得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如果问题设计不科学,学生会无从下手。让我们比较以下这些提问:

1、阅读此图,你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问题太大,不知所云。

2、阅读此图,有没有发现降水的什么规律?――问题虽进一步缩小,但涉及范围仍然较大。

――这样的提问,简明具体,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捕捉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中去,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

三、提问要有创新性。

一是提问角度要创新。教师选择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来提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辽阔的疆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课本中出现的数字来归纳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吗?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地讨论起来:我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居世界第3位;我国有14个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我国东部的4大沿海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通过列举这些数字,本章的知识点就一目了然了。

二是提问内容要创新。一个好的提问最好能包容几个相关的知识点,既体现出一定的'综合性,也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这样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推动师生互动。例如学完《四大区域的划分》后,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依据、内容和各分区的特征部分比较简单,可以让那些成绩一般的同学来回答;而对于《四大分区》的界限和主导因素则可以让那些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

四、提问的难度要适宜。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基本要求,就要做到因人而异,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以中等水平学生的接收能力为主,适当兼顾优差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回答问题有所收获。如讲授《日本》一节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这个问题简单,适合向中等生提问――日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多火山和地震。问题到此似乎已经解决,但一些学生也可能想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原因:为什么这里的地壳活动频繁呢?这个问题本身难度大些,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并给予了提示:仔细看课本,注意两大板块的运动方向。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板块运动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五、提问要留有余地。

在课堂上,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课题,当教师设置了2个问题时,你会饶有兴趣地去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然而当教师在屏幕上唰地闪出5个问题时,相信你会顿时失去探究下去的欲望,这就是一种认知超载的表现。因此,我们提问一定要善于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课堂提问现象:教师刚把问题公布出来,就立即指名某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就某一问题讨论刚进入状态,教师便宣布讨论完毕,急着让学生汇报成果;一个学生刚回答完,有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还跃跃欲试,教师已匆忙将自己早已备好的标准答案公布出来……这种节奏的提问把学生鲜活的思想、灵动的个性、生动的体验全然压缩掉了。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学生回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六、提问后要激励评价。

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或许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当然,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中,只要认真钻研教材,研读学生,抓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巧妙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十二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学大纲为主要参考和依照,课堂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对教材进行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教师很少或是根本不会创设一些与教学大纲不同的情境,教学过程死板、僵化、乏味。而新课程教学改革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全新教学理念出发,对教学过程的情境创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情境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氛围,让学生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更好的掌握情况。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并且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并最终作用于学生、让学生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产生一定反应的教学方法,对有效提高学生们的教学质量与学习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鉴于数学情境的创设对提高数学的教学成果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就更要努力运用好这一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掌握好情境创设这门教学艺术。

1.利用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数学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预设出一些精巧、新颖、具有一定目的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挑选恰当的时机,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提出一些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能力、探索能力的问题,测试学生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2.用数学史故事创设数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学科,在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或有一定纪念价值的事件,甚至许多数学定理的名称就是一段有趣的故事,这为数学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提供了大量依据。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历史故事来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这种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还能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研究兴趣,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利用数学实验创设数学情境。

数学这门学科是一种十分理性而规范的学科,但是其内容中也不乏形象有趣的知识。例如数学中就存在大量的数学平面与空间图形,这些图形的变化与特性不仅十分多样、灵动,并且蕴涵着深厚的数学原理,是十分有趣的一项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特点是喜欢亲自动手实践,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因此,数学教师在讲授和空间图形有关的'知识时,不妨使用数学实验的办法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在数学教师在讲“等高、等半径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时,就可以通过将装入两个等半径、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里的沙土重量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数学结论。

三、结语。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被教师们广泛运用,并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们的整体教学质量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数学作为在教育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的开展中具有较大难度,很难调动起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提高数学教师对情境创设艺术的掌握与运用,对于有效提高我国数学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十三

现代教育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通过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但长期以来人们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结果是教学质量上不去,影响对人才的培养。本文想就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谈些肤浅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注重情感,激发兴趣,使师生心理活动最佳结合。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实现教与学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融洽,教学中的“情”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会热爱教师。这样,师生之间不仅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在追求真理上也会达到同步。其次,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唤起学生心理活动与教师心理活动最佳结合的又一重要诱因。我在给学生讲植物学绪论课时,我便改变以往的教法,决定首先向学生进行生物学科中包含的美学知识的教育,告诉学生:生物学科中包含的美学知识很丰富、很生动、很形象、很具体。我国的文学、艺术、军事等许多方面的知识都是借助生物学科中的美建立起来的,如我国汉字造字的六书之一----象形,就是直接模仿生物美的形象而造成的,如马、鸟、鱼、龟等都是各种生物原型美的速写画:古代军事艺术中的一字长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相应……,显然是从蛇的自卫战术之美得到的启示;再比如我给学生播放“基因工程”、“生态农业”等cia课件,让学生“触摸”生物前沿研究的“脉搏”……通过这样讲解和演示,好似在学生兴趣的平静海洋里投下一块大石,激起阵阵波澜,此时此刻,学生们由于兴趣上的满足而带来了愉快感觉,注意力就被老师“引人入胜”的讲解吸引住了。由此看来,只有做到“寓知于乐,以趣激学”,才能保持学生经久不衰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师生的心理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结合。

二、教师巧妙设疑与学生积极解疑的最佳结合。

俗话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由。教学中教师设“疑”,学生才有“解疑”之需,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还体现在“设疑”与“解疑”的结合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一定思维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一个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能拨动全班学生思维的心弦,奏出一曲耐入寻味,甚至被澜起伏的大合唱。实践表明,巧妙的设疑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其一,也是最主要的是在“点子”上设疑,生物教材内容有主次之分,有起决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有难易之分,教师就应在理解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上设疑,这样其他内容也就容易理解了;其二要在“衔接”处设疑,生物知识既有它的阶段独立性,又有它的系统连贯性,因此教师要注意在知识的前后衔接上设疑。其三要在“联系”处设问,学生往往对有联系的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容易混淆,教师要针对这样的问题设问,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准确地辨别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如讲减数分裂这一概念时,教师应设问复习有丝分裂的概念,以便使学生分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师不仅自己要巧设疑问,更重要的还需要启发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生疑,让他们在思想上存在迷惑困惑之点,允许和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当质疑提出后,教师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理,有些较新颖而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设计锻炼学生思维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大家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一个问题的各种答案,使一些含糊不清的认识得到强化,把正确的认识巩固起来。总之,教师这种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学生这种思考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三、教师精讲与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最佳结合。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自始即不要多讲,而致力于导,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叶老的论述对我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要以“导”来发展学生的智能。但“导”不是说不要教师“讲”的形式,而是要“精讲”,做到导中有讲,讲中有导。精讲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讲的内容精和语言精。内容精主要指要讲教材和学法中的重点、疑点、联系点等,重点,就是指在知识的内在结构中,那些处于统帅地位,起着支配作用的关键问题和内容;疑点,是指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联系点,是指起着知识前后联系作用的地方。但具体到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章节生物知识的特点进行“精讲”,对不同类型的课也有不同的要求。至于语言精,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简练上。教师做到了精讲,所占时间少,大部分时间可留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即阅读、观察、讨论、绘图、制作教学模型、实验、做练习题等。但又不要求学生多做题,而是从这节知识的整体出发配置题型,用基本题型(包括变式题)分别对这节知识进行逐层的有限覆盖,配置问答题,综合题目,寓各项思维训练于这些题型之中,这样,在质和量方面都得到了保证。

四、教师鼓励创造与学生积极探究最佳结合。

学生主体地位最佳表现就是充分发挥创造才能;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就在于极大的调动学生创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培养学生创造力而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每设计一项活动,教师要研究各类学生的智能类型,既要使智能较差的学生跟得上,又要智能好的也有所得,让各类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异议,并鼓励他们搞小发明、小创造,同时,在课外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使他们产生思维的联想。总之,教师要遵循创造性思维的规则和方法,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把握好思维的方向和类别的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开拓新的思路,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使教师鼓励创造与学生自我探索有机结合起来,让一代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在祖国的大地上涌现。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十四

摘要:随着全球科技化的加速,中国的信息化时代也正走出国门,与世界科技化靠拢脚步。

在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之际,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计算机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不断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出行的方式以及学习的方式。

计算机技术对整个社会以及个人而言都是有巨大作用,同时作为新中国的栋梁,计算机信息技术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能够运用自如的一门基本技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计算机课程也相应的受到重视。

为此,如何使学生正确掌握计算机这门课程也是迫在眉睫。

本论文将结合当下计算机技术的地位与作用来浅析高中计算机教学的教学对策以便使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迈向一个新里程。

关键词:地位与作用;教学方式;艺术性教学。

一、高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地位与作用。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十五

民族声乐艺术是形、神的完美结合,不仅能够达到神设,还能做到神以形传,从而将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展现了我国民族声乐的独特的艺术价值。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我国的艺术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它完美地展现了形神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声乐、器乐、以及舞蹈的有机结合。

民族声乐是声乐艺术领域不可忽视的艺术形式,它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我国独特的魅力。

民族声乐艺术之所以是形神兼备的,这与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是离不开的,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声乐、舞蹈和器乐。

(一)声乐。

对于民族声乐艺术来说,声乐是核心部分,是民族声乐艺术表达部分的重要环节,是其关键本体。

每一个欣赏者有着不同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身份、以及生活经历、情感经历,但是民族声乐艺术却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感受到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

(二)舞蹈。

除了声乐,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舞蹈也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是民族声乐艺术中最常用的一个表达方式,它在民族声乐的神的传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辅助与烘托的作用。

舞蹈不是单一的,而是建立在声乐的基础上的,以声乐为背景,通过肢体动作来展现,从而表达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形”,使民族声乐艺术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舞蹈与声乐相辅相成,舞蹈主要是为了衬托声乐而存在的,正是它的存在为民族声乐艺术营造了气氛,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效果。

声乐与舞蹈都是优秀的音乐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声乐给欣赏者带来听觉感官的满足,舞蹈满足了欣赏者的视觉感官,使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享受,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三)器乐。

民族声乐艺术就不会成为真正的艺术,犹如空中楼阁没了基础,虽然美好,但是却没有长期流转的理由和动力。

对于民族声乐艺术来说,器乐和声乐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只有将声乐和器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演绎出优美的曲子,展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真正魅力。

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来说,形神兼备、声情并茂是其重要的特征和独特的魅力所在,形神兼备的特征在我国的很多艺术形式中都存在,比如说我国的传统戏曲,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不仅追求人物的神似,更追求人物的形似,形似中包含着神似,神似中包含着形似这也就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塑造的最高境界。

形与神之间的融汇贯通对于民族声乐艺术来讲是很重要的。

民族声乐艺术的形神合一离不开声乐以及舞蹈的辅助,它们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形神和谐有着重要的联接以及烘托作用。

形神合一是建立在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旋律、节拍、舞蹈等多种元素的基础上的,是其内在情感以及神韵的载体,在多种元素的共同构成下,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传递和表达情感,从而促进欣赏者以及创作者和演唱者之间的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旋律、舞蹈等因素是民族声乐艺术形神统一的内在的神韵的符号,民族声乐艺术要想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就要加大其艺术化,使其情感表达效果不断增值。

把握整个声乐艺术作品的精神,从而将其情感和内涵在合理的“形”的辅助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传递给欣赏者,只有完美地演绎,才能营造出完美的意境效果,才能吸引欣赏者的眼球和目光,使其感受到民族声乐艺术的巨大魅力和独特的美感,从而得到人们的喜爱。

形神兼备、声情并茂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最为独特的艺术价值,声乐、器乐、舞蹈是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达到形神合一的重要载体,只有形神兼备才能展现出声乐作品的巨大魅力,给欣赏者带来美妙的感官享受,带来美妙绝伦的视听盛宴。

【注释参考】。

[1]孟影.论民族声乐艺术之“声、情、美、韵”[d].沈阳师范大学,.

[2]王庆爽.中华民族声乐艺术魅力[d].中国音乐学院,。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十六

为了适应课标的要求,完成历史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认为“导入语”的`讲究,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极为重要的首要环节。现就“导入语”的功能、方法和原则谈一些认识,以抛砖引玉。

一、“导入语”的功能。

1.组织教学。这是指利用“导入语”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功能。上课刚开始,学生处于上课的准备阶段,多数学生注意力还不集中,并未进入角色。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语”,就能帮助学生迅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形成一种最佳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及时进入角色,主动地学习。

2.导入新课。这是指“导入语”充当桥梁和纽带的功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开门见山就会使得新知识来得突然,新旧知识缺乏联系。好的“导入语”,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链,为旧知识导入新知识进行铺垫;也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使课堂教学自然和谐。

3.激发兴趣。这是指通过“导入语”,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而好的“导入语”,是促使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形成的第一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善于利用“导入语”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和激发学生兴趣是衡量教师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二、“导入语”的设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开好头,充分发挥“导入语”的功能,得讲究“导入语”和实际操作方法。

1.设疑法。当今的中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思索,善于解疑,积极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在新知识的海洋中最终“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这一课时,我一上课就向学生提出疑问:“大家知不知道地主是什么人?为什么我们现在身边没有地主呢?”我用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2.音乐渲染法。随着历史教革的深入开展,现代化的视听手段普遍运用于课堂教学,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振奋精神,并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上课之前教师播放《春天的故事》,接着以问题导入新课:《春天的故事》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含义是什么?不用教师多讲,我国改革开放的宏伟画面就会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音乐的特殊功能感染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气氛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电影情节导入。历史电影内容与史实尽管不尽一致,但一定程度上仍能反映某些时代风貌,是历史情景的再现,为学生直接观察和认识过去提供直接的影像。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可播放《甲午风云》中中日双方海军交战的惨烈场面等。这些视觉、感觉的动态画面会深深印入学生的头脑,既省去了讲课过程中部分环节,赢得了时间,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三、“导入语”的原则。

为了实现“导入语”与新授内容的最佳结合,“导入语”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1.求精原则。“导入语”的讲究,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联络师生感情,导入新课,提高课堂效率。因而“导入语”的时间不宜太长,其内容不宜太多,应在“精”字上下功夫,做到适时适度,简明扼要,恰如其分,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影响教学进度和效率。

2.求实原则。“导入语”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但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每一个“导入语”都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而设置。因此,“导入语”的讲究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最佳统一的目的。万不能生搬硬套或故弄玄虚,一味讲究“导入语”而搞形式主义。

3.求新原则。“导入语”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教师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素质,力求使“导入语”的语言精炼、生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导入语”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导入语”的实效性;才能不断使“导入语”艺术之花开放得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十七

歌唱的目的是利用熟练的发声技巧,生动地表达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以优美的歌声去感染听众,使听众获得艺术享受。由于大多数民歌都是经过多少代流传至今,这就需要演唱者对作品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得到正确的理解。演唱者应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丰富的艺术想象及完美的歌唱技巧,才能有利于恰到好处地表现歌曲的主题思想。

1熟悉了解作品。

要唱好一首民族歌曲,首先要熟悉、了解它,将它唱准确,如果没有把歌曲唱熟,要想准确的将其风格和内容表现出来是不可能的。因此,熟悉了解作品是唱好一首歌的基础,也是做到“声情并茂”的前提。

1.1熟读并分析歌词。要想唱好一首歌,必须对歌词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歌曲的思想感情,虽然是借助于歌词和旋律共同体现的,然而要掌握歌曲的具体内容与情感的细微变化,主要还在于对歌词的理解、体验和感受。这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物、事物、景物的种种表现,抒情、叙事、咏叹的种种变化,喜怒哀乐的种种表情等等,无不都是通过语言表达的结果。因此,通过歌词的深入分析、感受正是声乐艺术表情达意的关键。

1.2对演唱作品的旋律的准确把握。歌曲中的词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自然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而旋律则是词的深化和发展。演唱者在演唱之前,要结合曲调反复视唱,领悟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和声与伴奏的配置。在视唱过程中,对曲谱的每一结构、每个提示都要做全面的了解,对歌曲有一个客观完整的形象,这就好象绘画之初有个轮廓一样。演唱者必须从纸页上的曲谱中跳出来,把从文字与音符中获得的印象,经过演唱者本人思想的反复领悟,不断体验而受到感动,并激发起内心真切感情的激荡。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和饱满的歌声来感染观众,把复杂多变的心情给观众交代清楚,才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这样曲谱才能被溶化,歌词与旋律才能升华为演唱者的乐思和音乐语言,从而在歌声中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

2深刻理解作品。

情感的表达是通过许多具体的手段体现的。演唱时外部形体的表演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把握。因此,不论是演唱民歌还是民族歌剧中的咏叹调,都需要认真分析设计角色。

2.1我们在演唱民歌或民族歌剧的咏叹调前,必须对作品有所了解,弄清时代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矛盾冲突,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的内心活动等做细致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把握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在演唱民族歌剧《江姐》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一段时,我们应该了解这是江姐被叛徒出卖被俘入狱后,审讯室里敌人对江姐软硬兼施,用所谓的道德、仁爱劝降,江姐义正词严,视死如归,敌人无可奈何,拂袖而去。江姐独自抒发自己的情怀时唱的一首咏叹调。整首歌曲表现了江姐那种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革命事业的一片忠心和她那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在演唱时就要把江姐的这些情感用声音表现出来。

2.2演唱时应把歌中的角色放在规定的或设计的环境中去。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这是一首最早流传于云南地区的山歌,当地人称为“弥度山调子”。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歌曲,歌曲通俗生动,很富有诗意。形象化而有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青年女子对情人阿哥的一片深情。全曲以呼唤的自由延长音“啊”开始,给人以情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三个呼喊歌声一个比一个热情。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情景:黄昏,乡村、农舍门前,我收拾了干的衣服,喂好鸡鸭。这时月亮悄悄升起,阿哥仍未回来。饭已经凉了,我心不在焉的绣着花,不住地向阿哥回家必经的小道观望,盼望阿哥快快回来。随着月亮越升越高思念之情也越来越浓,自然地唱起了这首歌。演唱时要注意月亮、小路、深山、小河之间的空间感。

无论唱什么歌曲,都应该认真分析作品,深刻理解作品,尽量把自己放在一个具体环境中,这样会在表现上更加真实,也会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著名声乐理论家凯萨利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歌者献出足够的时间和思想来分析他的歌曲,并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他将对其结果感到愉快、惊奇,如果他坚持下去,他将及时发展出一种敏锐的机能,从而他将能够进入与作家创作某特定作品时的、多少有些相似的心理状态。”

3丰富的生活体验。

歌唱要感染人,而感染人是离不开生活的。我们不接触生活,不体验生活又如何能够表现歌曲呢?为了丰富生活体验,我们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尽量多观察,多体验发生在身边的各种复杂的人间情感,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电影、戏剧、电视等。我们平时还要多接触社会,丰富我们的阅历和拓宽知识面,应该善于理解他人和接受他人,多学会一些感动,将心比心,爱憎分明,具有积极开朗的心态、大气开阔的心胸,能够感受和体味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和情绪,并能够真正地受到感动。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对“美”视而不见的人、一个不容易激动和受感动的人,是绝对不能把歌曲的艺术内涵表现出来的。只有把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的真情实感倾注到所要塑造的形象中去,才可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4充分运用咬字吐字及行腔技巧表现音乐的内涵。

正确的咬字吐字的方法,不仅是演唱的技术要求,也是良好表现歌曲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民族唱法尤为重要。演唱时正确的咬字吐字,概括起来说就是四个字“字正腔圆”。在此基础上,由于歌唱者的风格不同,在演唱时的咬字吐字也各有特色。例如在演唱激昂有力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演唱节奏欢快、情绪热烈的歌曲时,吐字要轻快、敏捷,又要出口分明,字字清晰、不能拖泥带水;而演唱一些委婉神情的歌曲时,咬字则应柔和、连贯;尤其在演唱地域性很强的一些民歌、山歌,要注意方言唱的是否地道、准确。

5舞台表演。

一首声音作品,除了在声乐技能、咬字吐字等方面着力精雕细琢外,表演技能也是体现作品艺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民族唱法由于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的影响,在艺术追求上表现出了较强的真实性和现实性,在演唱的表现方式上更加注重表演才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归纳起来可分为眼神、手势、表情、着装等几个方面。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无论是眼神、手势、表情、着装,在讲究美化的前提下,主要应以有利于表现作品的内容情节,突出演出效果,提高艺术感染力为目标。所以,民族唱法表演技能和风格把握应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把声音美、形象美与内容美高度统一起来,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以外,要想做到“声情并茂”地表现民族声乐作品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除了对声乐技巧、歌曲语言、表现能力进行严格的训练外,多学习积累不同风格的声乐曲目和音乐文献。同时,对音乐理论、视唱练耳、器乐的学习也必不可少。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就一定要走出课堂,走进舞台,走向社会,因为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和艺术表现能力。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表现,在声乐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艺术的表现是歌唱的最高境界,一切的技巧训练都是围绕如何通过艺术表现把歌曲的内容正确地表达出来。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不可忽视技巧的练习,因为只有精湛的技术和完美的艺术表现相结合,才能做到“声情并茂”,才能获得有感染力、有艺术魅力的歌唱。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十八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物理是一门相对较难的学科,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实效性困难。目前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大困难是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欲望存在着很大的脱节,从而出现教师与学生步调不一致的现状。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衔接艺术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利用衔接艺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课堂教学新课的`引入。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因地制宜地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和特点以及已学的物理知识点做好课堂教学新课的引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在引入新课时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也可以通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等引入。例如,在讲“摩擦力”内容时,我们可以让一位身强力壮的男学生穿上滑冰鞋和一位柔弱的女学生进行拔河比赛,通过意想不到的实验效果,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其自然的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在讲“浮力”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死海不死”的故事引入新课题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过渡。

课堂教学就像一部电视剧,每个知识点就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每个角色的出场都要顺理成章。因此我们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必须通过合理的过渡性语言,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功”的知识后,我们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那么有没有机械在省力的同时也省距离呢?如果有的话,使用这类机械就可以两全其美,就可以省功了。从而自然有趣的引入到功的原理的知识点的探究。

3.知识点和练习题的衔接。

常言道:“文科要多动口,理科要多动手”。学习物理也要进行适当的练习,练习恰当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掌握的更牢固、更透彻。我们要做好讲完一个知识点、一个公式后,立即穿插两个试题进行及时的练习巩固;更要注意讲完一节课后做好相应的作业布置和充分的习题练习。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4.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衔接。

新课标告诉我们“物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我们也要让物理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我们要教育学生:要善于利用生活知识来思考物理现象,也要利用生活用品多做物理小实验,做到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更要学会利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做到勤于动脑,学以致用。

总之,只要我们注意物理教学中衔接的艺术,就会使我们的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让学生喜欢物理,对物理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轻松自如的学好物理。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十九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艺术表现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为使演唱的歌曲达到感情真挚动人,扣人心弦,在解决好声音技巧的同时,不可忽视歌唱的艺术表现。就演唱艺术而言,我们必须善于把握各民族的风格特点,从这些歌曲中,创造出它的思想感情最深处生动而激励人心的音乐形象;必须善于把它其中包含的情感传达给听众。歌唱并非仅仅是正确无误地表现技巧,也是一种创造性的高度个人化的自我表现。

歌唱的目的是利用熟练的发声技巧,生动地表达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以优美的歌声去感染听众,使听众获得艺术享受。由于大多数民歌都是经过多少代流传至今,这就需要演唱者对作品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得到正确的理解。演唱者应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丰富的艺术想象及完美的歌唱技巧,才能有利于恰到好处地表现歌曲的主题思想。

一、熟悉了解作品。

1.要唱好一首民族歌曲,首先要熟悉、了解它,将它唱准确,如果没有把歌曲唱熟,要想准确的将其风格和内容表现出来是不可能的。因此,熟悉了解作品是唱好一首歌的基础,也是做到“声情并茂”的前提。

熟读并分析歌词。要想唱好一首歌,必须对歌词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歌曲的思想感情,虽然是借助于歌词和旋律共同体现的,然而要掌握歌曲的具体内容与情感的细微变化,主要还在于对歌词的理解、体验和感受。这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物、事物、景物的种种表现,抒情、叙事、咏叹的种种变化,喜怒哀乐的种种表情等等,无不都是通过语言表达的'结果。因此,通过歌词的深入分析、感受正是声乐艺术表情达意的关键。

2.对演唱作品的旋律的准确把握。歌曲中的词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自然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而旋律则是词的深化和发展。演唱者在演唱之前,要结合曲调反复视唱,领悟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和声与伴奏的配置。在视唱过程中,对曲谱的每一结构、每个提示都要做全面的了解,对歌曲有一个客观完整的形象,这就好象绘画之初有个轮廓一样。演唱者必须从纸页上的曲谱中跳出来,把从文字与音符中获得的印象,经过演唱者本人思想的反复领悟,不断体验而受到感动,并激发起内心真切感情的激荡。

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和饱满的歌声来感染观众,把复杂多变的心情给观众交代清楚,才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这样曲谱才能被溶化,歌词与旋律才能升华为演唱者的音乐思想和音乐语言,从而在歌声中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深刻理解作品。

情感的表达是通过许多具体的手段体现的。演唱时外部形体的表演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把握。因此,不论是演唱民歌还是民族歌剧中的咏叹调,都需要认真分析设计角色。

1.在演唱民歌曲之前,必须深入的了解作品的内容。作品的背景、时间、地点甚至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张扬还是内敛,他们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等等,都要做细致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把握所扮演的角色。2.演唱时应把歌中的角色放在规定的或设计的环境中去。如陕北民歌《南泥湾》,这是一首歌颂红色大生产时期359旅的歌曲,被广为传唱是被选入大型历史舞蹈史诗《东方红》,由郭兰英演唱之后,深深地印在了人民群众心中。这是一首优美的赞美歌曲歌曲,歌曲通俗生动,很富有新意。形象化而有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人们为开发南泥湾热火朝天的激情。歌词把南泥湾的过去和现在进行了形象的对比,细腻的表现了南泥湾在党的领导下,在军民齐心协力的劳作下,一个全新的南泥湾形成的过程和热爱之情。演唱时要注意荒山、人烟、庄稼、牛羊。要唱出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感觉。

演唱所有歌曲,都要该认真分析深刻理解作品,尽量让自己做到情景再现,这在表现上更加细腻和真实,让观众身临其境。

三、丰富的生活体验。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品要想感染人,就要深入的去了解生活,不接触不体验生活的艺术作品是缺乏感染力和真实的,是经不起考验的。如果连歌曲本身的内容表现都不了解,又怎么能在演唱时打动观众呢?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做个有心的人,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多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世界,多看一些文学书籍和文学作品,从中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要多接触社会丰富阅历,学会一些感动,拥有积极开朗的心态、感受和体味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和情绪,并能够真正地受到感动。只有把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的真情实感倾注到所要塑造的形象中去,才可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四、运用咬字吐字表现音乐的内在。

正确的咬字吐字的方法,是良好表现歌曲情感的重要手段。民族唱法对咬字吐字要求更高。要做到吐字如珠,字正腔圆,演唱时正确的咬字吐字,在此基础上,由于歌唱者的风格不同,在演唱时还要做到语气的准确,要把握作品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如果能够适当的了解一些地方语言,会对自己在演唱时有一定的帮助和理解。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二十

摘要:新课改倡导“以生为本”的精神,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的时空,并耐心地等待过程的完成。为了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富有实效,教师在等待时要充分发挥点拨引领的作用。为此我们提出了“等待”的教学策略,使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达到辩证平衡。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耐心等待。

在数学课堂上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案中设计的任务,不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急着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甚至在学生没有回答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经过耐心等待,就干脆自己把标准答案和盘托出。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了数学课堂上的“等待”教学策略。所谓等待,是指根据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恰当的地方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活动时空,耐心地等待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谈谈数学课堂上“等待”时机与适时的点拨策略。

一、在“了解起点”时等待——先听后教,先试后导。

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教师在课前或上课伊始,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逐一了解,弄清学生对所学新知知道的程度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障碍。现代教学论提出了“找准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的理念。为了找到学生真实的起点,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对要学习的“课题”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或者让学生对例题尝试着做一做,教师则耐心地“等待”,在学生充分暴露头脑中的“原始资料”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措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拉开新知教学的帷幕。

二、在“自主探究”时等待——提纲引路,放得真心。

在数学学习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学生探究,也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发现式来学习。但那些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放手让他们去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探究任务,获得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双丰收。探究性学习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耐心地等待:学生“观察——归纳”、“操作——感悟”、“猜想——验证”、“实验——发现”等活动的完成。

为了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启发作用,精心设计“探究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引路下,能在有限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探索性学习的任务。

三、在“出现错误”时等待——延迟评价,因势利导。

在数学课上,当有些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不少教师总是很快地将他的回答打断,做出对错评价,并叫其他同学或教师自己予以及时的纠正。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为了减少错误痕迹在学生头脑中停留的时间。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没有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暴露思维过程,不利于弄清出错的原因,使纠正错误浮于表面。因此,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等一等,延迟评价,耐心地等待学生讲清他的想法,等待学生把思考问题的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对已有的结论进行批判性的再思考,以获得新的认识。同时加上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深刻地反思错误。

四、在“质疑问难”时等待——暴露思维,适时点拨。

数学新课改非常注重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认为质疑问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因为疑问是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有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创造条件,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大胆质疑。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表达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老师要耐心地等待,一旦学生有问题提出了,则要仔细地倾听,如果发现该问题有展开的价值,要将该问题作为后续教学的内容,运用追问等手段,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并进行适时点拨,将他们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五、在“反思总结”时等待——回顾梳理,提炼升华。

当一节新知学习任务将要结束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展示总结与反思。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只有学会反思,学生才能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自觉管理、调控自己的学习,不断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对所学新知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数学教师要在每节课程每段知识学习结束前,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反思总结时间,耐心地等待他们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提炼概括、反思升华,进而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就像小花小草,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等待”每一朵花、每一棵草充分汲取养分,“等待”他们尽情舒枝展叶,“等待”他们绚丽绽放的那天,数学教师要学会“等待”,这不仅是教学技艺,更是理念的变革。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篇二十一

摘要:在计算机课的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席谈吐,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以及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掌握程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教学语言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教师要会运用语言艺术,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达到完美的教育学生的目的和高效的教学质量。

一、设置悬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对课堂理论性教学感到单调,尤其是在学习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时表现较突出。

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

如果采用电视节目预告中使用的“悬念”手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讲循环语句时,笔者手举一张纸,设其纸厚0.5mm,接着提问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此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出来。

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个疑问,一张纸和珠穆朗玛峰有什么联系呢?接下来话峰一转说道,就用这样的纸,对折若干次后,就可以达到或超过世界最高峰的高度?学生马上会瞪大了眼睛张开嘴发出惊讶的声音。

此时悬念已产生,兴趣也调动起来了,他们会怀着急切的心情要编出程序来验证一下这个问题。

教师这时恰当地点出编这个程序的几个主要环节。

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一定要把程序编出来验证一下,预期的教学效果达到了。

二、在轻松幽默中学习知识。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学中最高境界的幽默一定是有教学内容相关的,而不是随意的插科打诨。

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计算机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

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在讲到数据库文件记录的删除时,有三个命令:逻辑删除,物理删除,恢复删除。

可巧当时正是7月份,天气炎热,又是下午课,有个别同学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

笔者就说被逻辑删除的记录并没有从数据库文件中消失,仍然占有物理位置,只是不能参加集体活动了,就象现在我们全班同学大多数都在听老师讲课,而个别同学在睡觉,老师讲的课不能听了,同学们回答的问题也听不到了,他自己已经把自己delete了,我们是将他pack呢还是recall呢?此时同学们都笑了起来,大声说:“recall吧。”与睡觉学生相邻的人已经将其捅醒了。

醒来的学生不知所措地看着大家笑,一会儿明白了,就不好意思地看着老师。

见此情况,笔者接着说,既然大家都不同意将你pack,你也已经被recall了,那么我们全班这个数据库继续工作。

笑声把困意都驱散了,三个命令各自的含义和功能让同学们在笑声中理解了。

教学批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但许多学生由于定势往往对此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使得教学批评收效甚微。

其实,学生在学习中发生差错是难免的,此时,教师若厉声厉语地指责和批评,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是口服心不服。

如果教师采用温和含蓄的语言能使学生消除窘态,缓和气氛,跳出困境,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一次,在批改作业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抄袭作业,怎么处理呢?在课上我讲了这样一段话:人们常说,天底下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

可是这次在批改作业时,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天工造物,奇妙无比,有好几个人的面孔是一模一样的,就像是用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一样,简直把我惊呆了,难道克隆技术已经普及到我们中学了吗?请你们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

开始学生都煞有兴趣地听着,听着听着那几个抄袭作业的学生表情就显得紧张起来了,当大多数学生笑着说“抄”字时,他们的表情就更不自然了。

至此,一个“抄”字正是教师批评的主题,借学生之口点了出来,基本目的已达到了,教师这时就可以顺势而下,点到即可。

自始至终没有点名批评,也没有厉声指责,而是用含蓄的语言开导学生,让他们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四、在出错中给学生以启发。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故错”是置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程序设计课堂教学讲到二个变量值互相交换的问题时,笔者就采用了“故错”的教学方法。

首先将题目列出,然后让学生自己先编程序,找一个直接采用a=b:b=a这种错误方法的程序展现在黑板上,而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程序,当讲到这一语句时故意加上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至此就会有学生提出质疑了,如何解决呢?此时就可将其比喻成二杯饮料,要交换,而饮料不能丢失,学生会马上说出“再拿一个杯子来。”这时,必须借助于第三变量问题就提出来了,程序也解决了。

从而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进行概括、总结,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通过一个错误的语句一步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人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科学的思维,深化理智,强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41686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