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实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3:39:12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实用19篇)
时间:2023-11-23 13:39:12     小编:LZ文人

总结是一种对过去工作和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工作和学习的规划与指导。写总结时要注意用词得体,语言简练,以增强总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一

农业技术创新作为社会技术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研发和推广两个过程,其终极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过程。但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历史条件等的巨大差异,各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和制度不同[2],技术创新的效果也不同。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和农业科研力量的薄弱,农业技术引进多但消化吸收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并不多,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5%~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则高达70%~80%[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国家主导的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推广战略,先后实施了诸如星火计划、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温饱工程、种子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等多种计划,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也逐渐提高,如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8%,与的43%相比,净增长5%[4]。农业中除个别产业外,绝大多数产业的科技贡献率都有较快的增长。另一方面,从科研成果来看,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以中国农科院为例,在“十五”期间,全院获奖成果近500项;发表科技论文10878篇(其中被sci收录514篇),专著535部,专利220项。其它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也十分显著,细胞克隆羊在陕西成功产子、20中国第一例克隆猪在河北出生、奶牛胚胎技术和超级常规稻育种技术的形成等就是其中的典范。

二、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绩突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研发和推广两方面来加以论述:。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投资强度偏低。,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投资占gdp的比重仅为049%,还不到世界粮农组织规定标准(1%)的一半。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农业科技科技与农业gdp的比重)明显偏低。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除反映在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偏低之外,还反映在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科研经费上。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统计,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公共科研机构提供的农业科研经费每年约21亿美元,私人资助的资金也高达21亿美元左右,大约与公共科研开支持平。美国农业科研人员人均年科研经费超过10万美元,[5]而1991~1994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课题费仅为061~097万元。近年来人均课题经费虽有所提高,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6]。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有投入不足的问题,在资金配置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首先,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行业间配置不合理:我国农业科技资金的行业投向比例与农业中各行业产值比例不符,影响了农业中各行业的均衡发展。如到的统计数据显示,政府对农业和林业科技拨款比例都高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而对畜牧业和渔业的科技拨款比例却明显低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其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科技活动中配置不合理:我国农业科技经费中投资于应用开发的资金相对不足,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虽然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各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措施,但由于各项措施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投入的资金缺乏管理和监督,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再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主体间配置不合理:企业在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所占资金比重偏低,影响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研机构所占经费比重偏高,农业科研创新的效率不高,与生产脱节现象较为明显。此外,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配置不合理还与科研人员整体质量不高、队伍过于庞大有关。如同厂商的生产活动,科研活动同样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能承担超过国力的科研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投入总量有限,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高质量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果科研队伍过于庞大,势必降低人均科研经费量,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潜能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科研活动的规模效应也就无法凸显。

3研发资金来源渠道少,风险投资资金缺乏。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少,目前的资金来源有国家拨款、地方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自筹和政府拨款。与发达国家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来自企业的经费所占比重相对偏低;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风险投资资金急缺。目前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除了政府资助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银行贷款利率高、期限短,企业不愿意过多地投资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对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风险担保,才能进一步丰富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长期以来,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府从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如对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给予免税优惠甚至财政补贴,但这些支持和补贴的范围很窄,大量的科技创新产品实际上很难得到这种优惠,只有为数不多的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的新产品才能享受。在农业信贷支持政策领域,由于科研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的高风险性,实际上很多农业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难以得到正规的信贷支持,这在教学和科研单位转化其成果的过程中表现更为突出。事实上,很多的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由于资金的缺乏而无法实现。

1资金和人才的紧缺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资金的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不足,农业科技推广强度不高,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由于资金的不足和农技推广者的待遇低下,农技推广网络人心涣散,大量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严重影响了农村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环境恶劣及工作待遇低下,基层农技部门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只能聘请一些非专业人员来代替,农技推广工作队伍整体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有的推广工作者为了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而从事多方面的工作,把农业科技推广作为一项业余活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资金的约束也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接受培训和进修等再教育活动,导致其专业知识老化,无法及时掌握和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推进。

2农村土地制度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我国已经对土地承包责任制进行了改革,但客观地说,改革并不完善,尤其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土地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单户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不大,农民接受一项新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对于经营面积很少的农户来说,其带来的收入却有限,农民也就没有增加科技投入的内在动力,尤其是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分散的农户经济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技术改造,却有相对充足的劳动力继续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客观有效需求不足,也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研究和生产的脱节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是政府兴建的事业性科研院所,由于大部分科研院所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其资金来源决定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其目标也就是完成政府的科研任务,而缺乏面向市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其直接的后果一是科研成果与农民需要脱节:农民需要的技术没有供给,有供给的技术农民用不上;二是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脱节:大量科研活动集中在提高种植业产量目标上,而对农产品的提质、仓储、物流、深加工等的研究相对滞后,农业科研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产品高质量和多样化需求的要求脱节。

4农村的经济、文化、市场条件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首先,从农村经济状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的提出,农村经济发展很快,但由于基础薄弱,农民的资金依然十分紧张,而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用是以资金相对充裕为前提的。从信贷的角度来看,出于风险的考虑,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有向城市倒流的倾向,农村信贷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非正规借贷途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的状况,但其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农民在接受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资金的制约问题十分严重。

其次,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虽然政府为农村的扫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依然很低,影响了农民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和意愿;同时,农村信息本来相对封闭,农民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更加阻碍了信息的传播,科普观念很难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再次,从农村市场条件来看,由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加上农民自身辨别真伪能力相对较差,农村市场成为许多不法商人的天堂,他们打着新科技的晃子,卖着坑害农民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了农村市场秩序,打击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致使其在真正的新技术面前失去信心,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对策和建议。

为了有效地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及其成果推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给。

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及其成果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给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首先,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决定了市场无法提供最佳状态的科技投入量,导致了市场失灵。因此必须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之中;其次,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组建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及相应的投资基金或保险基金,把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运用到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分散和降低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再次是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最后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科技创新的实处,防止资金被截流或挪用。同时,要转变过去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方式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方式,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面向市场和农民,推进农业体制改革。

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试点,以提效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寻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新方式。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体制越来越不符合市场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和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农技推广,农技活动才能真正为社会所接受,并在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提供公共服务的科研机构外,其余农业科研机构应转制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直接面向农民和市场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农业技术困难。同时,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促进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再次,要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中公共性较强的基础研究项目,主要由政府安排攻关,以高等院校或公共科研院所为主,解决关系国家全局性、关键性、基础性和产业共性的'重大科研项目;对于应用研究项目,应由企业和农民根据市场需要来合理安排和解决,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应该是鼓励和引导;整合和统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脱节;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待遇,以优化农业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在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技术引进机制的改革,首先是要规范引进渠道,避免不同地方政府对同一技术的重复引进;同时,在技术引进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创新和改造,使引进的技术成为真正适用的技术。

(三)加强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

高素质的科研工作队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人才保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是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其次是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乡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层,也是真正落实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任务重,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促进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民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接受者,农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技推广的成败。高新农业技术在可能带来高产和低成本的同时,也存在因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所引发的风险。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获取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其辨别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顺利开展。此外,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两者互动地开展工作,农民可以将在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在使用农业科技产品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及时准确地表达出来,与农业科技工作者协商讨论和共同解决,互相学习和进步,从而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的混乱严重打击了农民接受和采用新技术的信心,不利于科技产品的推广和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首先,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企事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规范推广行为和推广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为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再次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咨询活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的技术推广体系;最后是要加强道德建设,推动各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为解决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资金问题,应结合实际,探索新的金融信贷品种,用于帮助农民购买新技术;应允许、鼓励和引导民间借贷行为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尝试采用政府公共采购政策或补贴购买政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顺利推进。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二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农业模式,不同区域特点、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对园区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发展对策,以期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环境发生改变,我国农产品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此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有着显著贡献。

但同时也有一些缺点:第一。农业科技园区现在只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种模式或一个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其地位并未得到完全确认。在各级政府与科技部门扶持上仍缺乏明确、稳定的支持政策和支持途径。第二,由于政府是投资主体,园区生产经营的机制不够灵活,直接经济效益不能完全保证,多数属于“形象工程”。第三,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不足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园区自身科技力量不足,二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机制不畅问题。

1.实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应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原则,使园区发展逐步走向规范。政府应高度重视,确实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促进本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事来抓。在投资机制上,基本形成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营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格局。在管理模式上,都有园区地方领导小组和形式多样的、职能明确的.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和协调服务,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监督等,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

如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并开始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如有些园区提出的“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园区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基本上兼顾了企业、科技、农户各方面的利益,较好地协调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在园区运作方式上,建立园区经营主体,实行公司制运作。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组建、管理和经营,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发展以股份制经营运作带动园区的开发,在权益分配上实现股份化。

3.加强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广纳人才、加强内引外联。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来源,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应成为各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科技支持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在运作方式上,有的园区采用联合或协作模式,与科研院所共同进行科技开发、研制,形成科研、试验、生产、销售的联合体,依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雄厚技术力量,筛选项目、引进成果、搞好技术储备和应用。有的园区采用引进或聘请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和先进科技成果。建立专家基金,专项用于专家报酬和科研成果开发与转化,提升园区项目科技水平。有的园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科技部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成的多学科、多单位协同科技队伍,保障园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4.在农业科技园区创办农业企业孵化器,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

一些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作用。创办“企业创业园”、“博士创业园”、“企业孵化中心”、“科技孵化园”等各种类型的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和培育各类科技型龙头企业,并鼓励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创办企业或采用各种方式参与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转让、承包与服务。孵化园为到园区创业的农业高科技人员提供生活、办公、实验场所,安排一定资金对入驻园区的农业科技生产加工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租赁等方面进行补贴,对土地征用、税收给予减免优惠,对申办企业的有关手续由园区管委会实行无偿服务等。

5.以农业科技园区为中心,构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综上所述,本文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发展与现状的分析后,提出应从5个方面加强对其的发展。建立一个有利于园区可持续发展、有创新特色的开放式园区运行机制。

另外,在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时要考虑园区的土地问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不同于一般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它是以科技支撑,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但如今园区土地利用尚存在一些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首先是园区土地产权与土地流转,土地产权的不明晰、收益分配不合理将会直接损害农民的利益,也影响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是园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如果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多功能开发的研究不够,缺乏规范的用地结构标准,将造成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第三是园区土地利用效益,它是园区成败的关键之一。如果只重视产值的高低,忽视对成本的管理与核算,将造成园区生产高产值、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在园区的实践与发展过程中,还应加强园区土地产权关系与收益分配,土地利用效益与评价指标多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4]孙君生,《木兰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理运行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

[6]张春敏,《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理论界。2005:8。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三

4实例验证。

4.1互助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4.2数据获取。

参考文献:

[8]邓家先,肖嵩.信息论与编码[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9]李红艳.乡村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2]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四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可以大力的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这一终极目标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意义在于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被交流和利用。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有: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等。在信息化时代里,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人们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

3.1建立查询检索系统。

科研档案数量多、面广、专业性强,需要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建立快捷、实用的查询检索系统,以满足农业科研工作者对技术档案的检索需求,提高档案服务效率、质量和利用率。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完善的档案数据库,形成了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为广大读者提供先进的信息服务技术。例如英国国家档案馆通过建设国家档案目录信息网,全球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档案信息检索。

3.2制定合理利用制度。

科技档案的核心内容是科技成果,一部分科技成果具有知识产权,因此,许多档案具有机密性。正确处理科技档案保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正确划分档案开放与限制利用范围的同时,积极做好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可以扩大科技档案的利用范围。这样,需要制定合理的档案利用制度。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正确处理保密和提供利用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划定密级,保密档案可适时解密。严格控制高机密性档案的使用范围,设定合理的档案的外借制度。建立催还制度,加速档案周转。

3.3做好档案信息编研工作。

编研工作的实质是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层开发,是根据信息可以扩展和浓缩的原理对档案的原生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把散存在档案中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进行综合或分类,以便及时、有效地向利用者提供综合性的或专题性的档案信息。

显而易见,编研工作可以为广大科研工作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科技信息,但是这要求参与编研工作的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编研工作涉及的信息量大,因此工作量巨大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付出极大的努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收集、保存和利用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档案的数量与质量,要把档案这项基础工作做好,才能更好地为科技发展服务。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断”被论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也显得日益重要。完善农业科技档案收集、保存和利用,为科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对提高科研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五

与传统的媒体比较起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具有高效高速、容量大、互动性强以及可以跨越时间、距离界限等等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可以使得农业科技的成果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加效率,可以达到的效果对比于传统媒体更为强大。

1.2开拓农民接收以及发布信息的范围。

在获取国内外农业方面的信息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越来越方便。通过网络、电子传媒等等传播媒介的传播,可以将农民在接受以及发布信息的范围和速度扩宽起来,在农业的生产成本上可以得到相对应的减少,从而使得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收入增加。在这其中可以让农民认识到新媒介的强大作用,使得农民能够将新媒体利用起来,让农民在生产上慢慢改变,并且让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这对于农业科技的传播来说,提供了一个契机。

1.3新媒介本生的缺陷。

虽然新媒介对比于传统媒体有着巨大无比的优势,但是新媒介本生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说在对于信息的采集能力上,网络新媒介比较乏力;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有的资源是有用的,有的资源是有害的,有的资源会误导农民在农业科技的选择,新媒介在传播农业科技中没有一只具有高水平、非常专业化的采编队伍来对于收集的信息进行采编处理。大部分的农民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对于新媒介传播的大量信息资源并不会甄别信息来源的可靠,因此这就容易使得农民在新媒介信息的获取后,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导致其受到网络犯罪分子的欺骗,从而遭受到财产的损失。并且,网络新媒介中的大部分信息,其来源是源自于传统媒体,虽然其传播速度快,但是在这一点上就无法与传统媒体竞争。

1.4在介入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上存在困难。

在目前阶段中,我国的农村经济相较于大城市,都是处于劣势的状态,农村的交通不便利,传播信息的途径有限,对于信息的获取速度较慢,并且经济并不发达,现在传媒想要介入其中,有着一定困难。众所周知,农民在文化教育层次上比较低,没有受到过过多的文化熏陶,素质相对比较底下,在社会交际中,除了亲缘与地缘的交际,其他的正常社交几乎没有。也是因为这样就决定了,新媒介在传播的背景比较弱,在传播各类信息上存在着局限性。就现在而言,在农村地区中,新媒介想要传播农业科技方面上的信息存在着一些困难。

2积极传播新媒介,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在当前时代下,各种新媒介技术对于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上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长远积极的。虽然说在目前的阶段中,我国的农村相对比较落后,各种科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着各方面的困难。但是,我们看问题要从长远的目光来看,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农业在发展的.道路中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将网络新媒体利用起来,进行传播。对于受众的农民来说,某项科学技能的成果能够满足其需要的时候,受众农民才会去主动考虑该项科技对其带来的效益。因此,新媒介在传播农业科技之前,应该从各种渠道中,收集多数农民对于科技产品的需求。比如说,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对于环保节能这类型的科技技术比较钟爱,这可以反映出了科技技术在成本以及材料上的这些因素,影响着农民对于科技技术的需求。而这中间,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费用方面。

3结论。

综合上文的描述,我们从当中可以判断出来,新媒体在传播我国的农科科技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但是,由于我国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对于农村的建设较为缓慢,农村的基础设施以及其环境都相较为落后,各类新媒介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但是从长远的发展目光上来看,利用计算机网络新媒介形式进行农业科技传播,这将会是我国农业发展上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因此,我国在农业方面上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新媒介在农村传播农业科技能够使得农民在生产上大大提高其生产力,增加其经济收入。地方政府对于新媒介在当地农村的传播问题上,应该大力扶持,这样才有利于新媒介在当地的工作,毕竟新媒介并不是纯粹的公益传播,也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收入来维持的。对此,地方政府应该有着优惠新媒介的政策出台,鼓励新媒体积极传播农业科技,应当构造、发展并且完善专业的农业信息传播新媒介,最好能够采用财政补贴等政策来鞭策传播新媒介,让新媒介有信息将其传播作用做到最好。同时,有关部门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于从事新媒介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一些相关培训,最好能够由专业的培训机构来辅导,以便提高新媒介行业的工作人员的素养。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六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农业模式,不同区域特点、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对园区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发展对策,以期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环境发生改变,我国农产品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此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有着显著贡献。

但同时也有一些缺点:第一。农业科技园区现在只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种模式或一个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其地位并未得到完全确认。在各级政府与科技部门扶持上仍缺乏明确、稳定的支持政策和支持途径。第二,由于政府是投资主体,园区生产经营的机制不够灵活,直接经济效益不能完全保证,多数属于“形象工程”。第三,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不足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园区自身科技力量不足,二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机制不畅问题。

1.实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应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原则,使园区发展逐步走向规范。政府应高度重视,确实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促进本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事来抓。在投资机制上,基本形成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营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格局。在管理模式上,都有园区地方领导小组和形式多样的、职能明确的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和协调服务,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监督等,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

如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并开始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如有些园区提出的“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园区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基本上兼顾了企业、科技、农户各方面的利益,较好地协调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在园区运作方式上,建立园区经营主体,实行公司制运作。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组建、管理和经营,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发展以股份制经营运作带动园区的开发,在权益分配上实现股份化。

3.加强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广纳人才、加强内引外联。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来源,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应成为各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科技支持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在运作方式上,有的园区采用联合或协作模式,与科研院所共同进行科技开发、研制,形成科研、试验、生产、销售的联合体,依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雄厚技术力量,筛选项目、引进成果、搞好技术储备和应用。有的园区采用引进或聘请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和先进科技成果。建立专家基金,专项用于专家报酬和科研成果开发与转化,提升园区项目科技水平。有的园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科技部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成的多学科、多单位协同科技队伍,保障园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4.在农业科技园区创办农业企业孵化器,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

一些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作用。创办“企业创业园”、“博士创业园”、“企业孵化中心”、“科技孵化园”等各种类型的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和培育各类科技型龙头企业,并鼓励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创办企业或采用各种方式参与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转让、承包与服务。孵化园为到园区创业的农业高科技人员提供生活、办公、实验场所,安排一定资金对入驻园区的农业科技生产加工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租赁等方面进行补贴,对土地征用、税收给予减免优惠,对申办企业的有关手续由园区管委会实行无偿服务等。

5.以农业科技园区为中心,构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以科技为主线。信息交流为纽带,示范推广为手段,切实为农民办实事,把优良品种、先进技术、专业知识和大量的信息送到农民手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推动整个农业的上档升级。周边地区在示范区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手段。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七

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必须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完善法律体系是实现创新农业发展目标的基础条件。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株洲市农业科技创新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对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投以较高关注度:首先,法律制度不完善,一部分条例亟待修改。例如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健全法律意识,往往在自身权益受到危害的情况下,不会利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此外,创新投资政策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其次,政策自身存在一定的矛盾性特征。从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创新活动开展与人事制定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在优化组合方式的作用下,很可能导致一部分劳动力事业,技术骨干数量持续降低,后勤工作岗位炙手可热。

2.2农业科技推广技术与方式单一。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外目前已经推出多样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其能够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活动开展阶段所存在的相关问题。而且利用高技术网络开展在线教学活动,对创新型农民进行有效培养。相比较而言,株洲市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暂未采用多元化方式,笔者将较为核心的方式进行如下总结:首先,邀请专业型人才到指定地点为农民进行集中授课;其次,组织进行科技下乡活动;再次,由科技工作者在场解决农民提出的相关问题。从实际发展状况来看,相关活动开展可以为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目标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操作方式较为简单,推广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因此很难达到预期发展效果。

作为农业科研活动的终端用户,农民自身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水平往往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可否认,株洲市农民受教育程度有限,其无法将全部科研成果有效应用到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阶段。据20株洲市农村统计年鉴显示,株洲市农村劳动力中,中专、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农民所占比重较少,甚至一部分农民完全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因此,提高株洲市农村群众受教育水平,是相关单位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八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作为覆盖全国的农业科技传播的经典传统形式,是最常见、最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着政府主导作用。根据《中国农业年鉴》资料显示,截至底,全国共设立国家农技推广机构7.9万个,共核定批准人员编制60万个,实有农技人员58万人。全国绝大多数农技推广机构已实现全额拨款,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20,中央财政每年投入26亿元,用于全国2550个农业县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带动地方财政投入约100亿元支持农技推广工作[3]。各级农技推广机构成为公益性推广服务的主要力量,责任农技员和包村联户是主要工作方式;在比较效益好、附加值高的园艺、水产等产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等社会组织逐渐成为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农业科研院校作为成果和技术的源头,通过承担农技推广项目、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深入基层从事成果转化与技术指导,在农技推广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历史悠久,目前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各地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许多好的模式。例如,浙江衡州以农业专家为依托的“农业技术110”模式,湖南双峰以新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科技合作社”模式,河北省以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农业科技传播站”模式,山西省以经济技术承包为依托的“农村经济技术承包”模式,陕西宝鸡以专家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北京市以综合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依托的“农村科技服务港”模式,福建南平以农业科技特派员为依托的“农业科技特派员”模式等[4]。

1.3农业农村人才培育方面。

农业部联合中组部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年培训1.8万多人,规模比增长56%;农业部联合财政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5年培育人数突破100万人;农业部联合教育部、团中央启动“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通过为期3a的培养计划,吸引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其中2015年培养1.3万多人。目前,一批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年龄相对年轻的高素质农民正在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主体力量[5]。

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图书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已成为普及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扩展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和服务功能,而且增强了传统媒介的互动性[6]。

2.1传播者方面。

一是传播者的“本位思想”依然存在,习惯采取单向的、灌输式的传播方式,其传播内容多以农业科学知识为主,忽略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的培养[7]。二是虽然经过近年来的改革调整,农技队伍的学历水平和素质普遍提高,但知识老化现象亟待解决。三是农业科技传播的各类主体、各种资源和各个要素缺乏有效整合,整体优势发挥不充分。

2.2受传者方面。

一是农民整体素质仍然偏低。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强了对农民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仍然偏低。二是农民学习应用农业科技的主动性不够,对新的产品和技术等接受难度较大,仍然习惯依靠传统技术进行农业生产。

2.3讯息方面。

一是农业科技信息来源不广。农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研发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二是我国农业科技信息质量不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供需脱节,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的总量在不断激增,但能真正运用于生产实践、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农业科技信息却相对较少[7-8]。

2.4媒介方面。

一是目前农业频道和节目仍很少,大多数农业节目播出时间短、频次少、边缘化现象仍然存在,还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二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媒介的“把门人”作用[6],其传播内容及来源还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2.5反馈方面。

一是由于农业科技传播供需脱节,农民对科技信息的认可度和热情降低[9]。二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互动不畅。一方面农业科技传播者深入基层不够,未能准确把握农民的具体需求,未能及时了解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农民缺少自下而上的、自觉表达自身需求的主动性,以及反馈传播效果的'重要性。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九

3.1.1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传播者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就是现代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其所具有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素养成为影响现代农业科技传播质量的重要因素[7,10-11]。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者的职业道德和精神的培养,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农村、爱农民,才能自觉地深入基层,真正做到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3.1.2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在稳定增加公共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开辟筹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收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服务事业,拓宽农业科技服务投资渠道[12]。扶持和规范新兴农业科技传播主体的发展,并在整合传统传播主体的基础上,形成农业科技传播的“合力”,打出“组合拳”。

3.2讯息方面。

首先,需要广开信息来源渠道,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质量。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过滤,去伪存真,增强信息的实用性,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加强信息的针对性[12-13]。其次,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方式要接地气。结合农民的阅读习惯和文化知识水平,将已经筛选出来的信息加工成农民易于接受的信息,避免使用太过专业、术语化的语言,同时要注意增强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可靠性和针对性[7]。

3.3媒介方面。

3.3.1加大传统媒介的投入与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力度,转变传统媒介的发展观念,鼓励多制作农民喜爱的栏目和节目,充分发挥传统媒介“基础好、成本低、范围广”等优势。同时,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改变农民在媒介传受对应关系中的不对等地位[14]。3.3.2加强新媒介传播内容的把关随着传媒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样化。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更新,掌握农业科技传播技术的前沿动态,拓宽农业科技传播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10]。在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时候,要特别重视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实用性等,杜绝虚假信息对农民生产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树立新媒介在农民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3.4受众方面。

3.4.1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除了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最主要的还是农民自身主观因素阻碍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传播。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引导农民打破传统的耕作模式和务农方式,克服惰性和依赖性等心理,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提高科技消费意识,增强市场经济观念,争做科技带头人或科技示范户等[12,14]。3.4.2树立“受众本位”意识农民是涉农科技信息的消费者,在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中要树立“受众本位”意识。要尊重农民、了解农民、服务农民,注重传播能够满足农民切实技术需求的信息,并要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传播过程,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7]。

3.5反馈方面。

高效的传播渠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保证信息的回流,科技信息不仅要传下去,农民对信息的意见和建议也要能够及时地收上来,这样在开展下一轮传播活动时才能有的放矢[8]。因此,要不断提高传播者对“三农”的认识,增加农村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学习,让传播者从习惯思维中跳出来,真实了解农民意愿,以便更好地做好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同时,也要不断畅通和完善传播者和农民直接交流的渠道,特别是要增强农民的创新思维和能动性,树立起“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观念,让农民愿意与传播者合作,愿意表达自己的科技需求和反馈应用效果。只有这样,农业科技传播的目的和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也才能最终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赵晓春,董成双,徐鹏民.农业传播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2016[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7]郑甜.基于系统论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

[8]李海刚.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传播现状的研究与思考[d].保定:河北大学,.

[11]刘玲.农村农业科技传播路径及优化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12]谢祥.乡镇农业科技传播的影响因素与对策——以延安镇的调查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13]闫志琴.农业科技传播中信息技术应用研究[d].徐州:徐州师范大学,2011.

[14]张同权.农业科技传播的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

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

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

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

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

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

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

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

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

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发布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3]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一

涉农报纸是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类报纸、科技类报纸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即使在电视、网络、通讯极其发达的今天,报纸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这是由报纸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决定的。报纸作为平面媒体,能够保留下来,便于携带和阅读,一张报纸可以多人、长时间、随时阅读,一时阅读不完,可以分次阅读,当时理解不了,过后还可以细细琢磨。而且报纸白底黑字,清晰、直观,一目了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媒体中,涉农报纸的权威性及可信度相对较高。电视以其传播快、覆盖面广、最易于被用户所接受,在媒体中发展势头最好。与报纸、广播等媒体相比,电视媒体视听合一的传播方式,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更为直观、生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使受众产生真实、可信的直观感受,很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这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2]。但是电视节目的制作程序复杂,制作周期长、制作和播出成本高。而且传播的信息不能保存,播出后即意味着消失。加上节目的针对性弱,观众一般为被动接受,其传播效果受观众情绪的影响很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二

现阶段,政策制定有助于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速度。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为农业科技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第一,不断引进优化农业发展政策,在惠民福利政策的作用下,确保相关机制建设满足农业补贴发展要求,同时使更多的资金可以向合作社等方向流入。健全相关监管机制,帮助农民减轻生活压力。第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权保障,定期对知识产权发展方向进行全面宣传,结合实际发展状态,对农业知识产权政策进行相应调整,同时为达到良好科技成果保护状态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提高农业体系建设速度,保持良好技术推广状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使分离管理效用充分发挥出来。整个发展阶段内,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不断进行新技术引入,公开进行项目招标,鼓励各类农技推广组织、人员及有关企业公平参与申报。二是完善“首席专家+创新团队+协作单位”“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等技术推广应用新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目标。三是“十三五”期间,力争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农业产业化企业10个,计划地组织农民培训10万人次以上。四是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从而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五是做好优质稻绿色栽培技术、重金属污染治理防控技术、病虫生态防治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等技术示范推广。

3.3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进入农业科技成果应用阶段,农民扮演相关主体角色,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农民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可以得到全面提升。首先,定期开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活动,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充分发挥创新型农民在农业推广活动开展阶段内具备的实际效用,以生产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发展带头人为重点,着力培育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种养大户、农机能手等主体,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户和“领头雁”,争取在“十三五”规划发展阶段内,通过培养使创新型农民数量达到5万人次以上,认定市级新型职业农民10000人。其次组织进行农民返乡创业活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外出务工农民能够将先进技术引入乡内,积极加入创业活动发展阶段,逐步成为现代农业领先“带头人”,对工商企业、大学毕业生、乡土人才创业项目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洁.欠发达地区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以邵阳市绥宁县为例[d].湖南农业大学,(06).

[2]孔祥智,楼栋等.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必要性、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05).

[3]李敏.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04).

[4]吴森,杨震林.现代农业的科技服务体系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15(06).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三

农业科技传播是将公共、准公共、私人知识与信息转化为公益化的过程,转化过程是运用好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彻底解决农业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广大受众吸收运用农业科技知识指导其的生产生活。

农业是一个大学科、大系统,农业科技传播更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不仅涵涉农学、传播学、科技方法,而且还包括三者之间的相关相联相生的知识,是一个集成学科。研究农业科技传播不仅要掌握大学科的理论,同时还得关注这些学科之间存在那些相关相联相生东西。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日趋重视,国内政府职能科研院所、高校相继成立了一些农业科技传播研究机构,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农业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乡村传播研究所,主要从事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传播主体、受众、媒介等方面。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由于社会环境和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现的生产力还相对较少,农民运用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还较弱。

1.1对传播者的研究。

1.1.1对传播者涵概内容的研究。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是整个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力量,决定着传播的内容、范围、速度、质量等方面。有学者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者,黄家章、李思经认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可以分为大众传媒机构、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涉农企业、各类农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村的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意见领袖等众多组织和个人。朱倩、黎翠红(2011)认为农业科技传播者主要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大中专院校以及农业气象监测部门。只有政府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保障农业科技传播才有实施下去能力和效益。也有学者提出传播者单一论,李昕(2011)指出只有加强提升政府统筹规划意识与主导作用,才能将农业信息传播建成一个集计算机、通信、光电、遥感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传播系统,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现代化、网络化、一体化。不管传播者是从广义上还是单一上看,都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者政府是核心,只有政府的全力的参与,农业科技传播才有动力和生命力。

1.1.2对传播者存在问题的研究。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48%,而美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80%以上,英、法、德等农业大国都超过60%。国内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扈映()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我国农技推广组织决策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代理链过长、代理成本过高以及委托过程的行政化,提出了委托人非政府化的建议。王彰奇()从政府管理上分析,指出影响国内农业传播效果主要是没有建立起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整合所有的涉农资源构建高效、简便、快速、实用的平台。黄家章、李思经(2010)指出从传播能力方面分析了农业科技转化率低是由于传播者能力不强,缺乏捕捉有用的农业科技价值敏感性,对于新技术、新产业及产前产后的专业知识敏感度低。吴德进()指出必须建立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以符合农业科技传播的特点,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笔者赞同吴德进这个观点。农业科技传播既不能让政府管理部门又当演员又当导演还当经济人承担全责,也不能政府全部放手不管全部商业化,而是政府主导与商业化运作主体的模式来运作农业科技传播。

1.2针对传播媒介的研究。

1.2.1针对传播媒介定义的研究传播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播媒介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向新型媒介的互联网、3g手机等方向发展,成为农业科技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多数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多元化是农业传播的主流。程琳(2011)当前科技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章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网络、学术会议、成果展览、专利公布、技术转让、产品销售、学校教育等;面对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传播者将会选择方便、快捷、高效、准确的方式将科技信息传达给广大受众,那么多元化传播途径社会发展必然产物。朱倩、黎翠红(2011)认为农业科技传播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既有农技推广员、宣传板、广播、电视,又有计算机网络、手机电话等现代新兴传播媒介。迟凤玲(2008)将农业科技传播分为电视、广播、报刊和杂志等在内的大众传播和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在内的人际传播两大类。笔者认为还应将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等列为第三大类新媒介传播。

1.2.2传播媒介内容的研究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传播内容进行了研究。贺倩(2008)通过依赖路径以改变习惯,将农业科技传播分为内部路径依赖与外部路径依赖,提出了突破传统路径的快乐路径、时尚路径、媒介路径和多元供给路径。李明德、杨凌裕、张行勇()认为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主要是在政府的公益性条件下,呈现出农业科普期刊特色不鲜明,农村电视节目资源匮乏,广播节目远离农村实际,农村网络普及率较低等特点。提出了建立公益性与商业化相结合的传播集团或合作组织经营运作农业科技传播,做到农户针对性、可操作性吸收科技知识并用以指导农业的生活生产。陈志强、黄鸫(2008)受众与电视传播数量质量的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农广播频率10套占全国总广播频率的0。42%,对农电视频道5套占全国总电视频道的0。4%;央视的“致富经”、“金土地”90%以上的农户能收到其中之一,但没看过的高达48。5%),认为当前农民不爱看涉农节目主要原因是全国统一的涉农节目太少质量不高造成的。正因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央视农业节目不如地方电视节目好。吕孟涛(2010)指出我国地域广,不同地区的农户对农事的关注点大不同,地方电台本土性、及时性正是满足地区农户最有效的填补。也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时代已到来,手机、网络将是最好的传播媒介。张绍程(2010)手机短信平台的便捷、经济、实用、及时等优势等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彭光芒()提出了整合不同型的大众媒介并调整大众媒介的运作方式后综合性的媒介传播将中克服电子媒介的弱点,弥补传统媒介的不足,成为服务“三农”的有效载体。纵观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会发现,对农业科技传播的方法、途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但对受众的接受信息多少、怎样反馈信息等方面研究较少、关注的力度还不够。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大家将深入研究的内容,重点完善,将农业科技传播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1.3针对传播受众的研究。

传播学上对受传者的研究称为受众研究(或称受众分析)。农业科技传播来系统中,受众是指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不同个体,是农业科技传播者的服务对象。分析研究推广对象的基本属性是农民自觉树立接受新事物的意识、改进农民行为、增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环节。因此,了解受众、尊重受众、收集处理受众反馈信息既是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原则。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针对受众信息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信息渠道与农户自身文化素质方面着手研究的有马赛平、盛晏(2006),认为我国农户获取信息的成本高,缺乏便捷、快速、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导致搜索信息行为消极;加之我国当前农户自身文化素质偏低,使用科技信息过程中降低信息的使用价值。从农民掌握信息维度研究的蒋建科、谭英、陈宏()认为农户需求农业科技类信息是从知晓度、理解度、赞同度、信奉度加以理解的,指出了建立农业专业频道将是贫困地区窟信息供求的矛盾,缩小信息鸿沟的差距。同时,认为农业信息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或信息专业户当前农业科技传播的农民主要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朱倩、黎翠红(2011)认为农业科技的受众整体素质不高,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程度不一,提出了:了解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多方面资源和信息,加强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做好信息反馈通道。从研究受众接收的.新型模式的吴务进(2008)认为从构筑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分析了农业科技传播投入不足、科技成果供需脱节、农业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等方面,提出构建现代工业农业科技传播———农业专家大院等五种模式,对农业科技传播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思路、方法和建议。还有从受众的性别方面着手研究的董红、朱秋安(2008)认为劳动分工已由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正向男女统筹兼顾家庭与农活模式转变,新模式要全面推开需漫长的时间过程,也说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媒介、策略必须随着受众的改变与时俱进,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但针对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受众选择行为、受众心理以及传播者与受众间如何互动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还须深入研究。

农业科技传播系统是将农业科技知识跨越时空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不同的传播者对受众的不同认识,所采取的传播模式也不尽相同;同时受众的个体差异对获取信息的能力、途径、方法等方面也不一样,他们就会选择适合自己获取信息的模式。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农业科技传播系统的好坏。目前我国学者对农业科技传播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农业科技传播模式按传播方式可分为交流式和辐射式,按时空关系可分为历时性传播和空间跨越式传播,按受众群体可分为定向传播和非定向传播。创新综合大众传播媒介模式研究的王彰奇(2010)认为农业科技传播的成功经验模式就当集优点整合在一起,提出了构建集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互动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王子齐、刘波(2006)提出了重建农业科技报务体系需整合科技特派员制度、产业化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传播工程资源,同时建立公益性与经营性“双轨”运行机制是实现农业科技传播有效途径。李昕(2011)在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推行五位一体将是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制约因素极佳的对策。深化经验模式的赵庆惠、张雨(2010)提出了以科技特派员为核心提出了七种农业科技传播的新模式,同时认为科技特派员是群众需要与社会发展必然产物,是适应现代农业最为成功的传播范式。笔者认为不管是对所有成功经验模式有效整合还是深化某一种成功经验模式,其目的都是让农业科技传播整个系统有效运转,在受众满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运行成本才是真正的目的。还有学者在其他们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蔡培良、翁伯琦()指出因农业科技传播受地域性的限制,大规模过培养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必须采取区域需求,满足农户多样性的学习,采取精准传播,为避免大而无用。贺倩(2008)通过搭建绿色通道、建立绿色标准、实施绿色处理、跨越绿色壁垒四个方面,提出了农业科技绿色传播的构建方式。董红、朱秋安(2008)认为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效率低下,主要是没有反馈的信息系统,不知道对象需求,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对象的已转向女性,提出了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的参与式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模式。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调整已有的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受众认同的模式才是最佳的、最好的模式。

2研究评述与展望。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四

的积极作用尽管盐城市村级农技服务站还不健全,在设施、设备、人员、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和问题,但是通过建立村级农技服务站,积极开展村级农技服务,有效地提高了服务覆盖面,提升了服务效率,农民群众对基层农技服务的满意率也在提高。通过对全市27家运作比较良好的农技服务站的调查,村级农技服务站的积极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开辟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直接通道,实现了推广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一直以来,我国最基层的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机构为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近年来,盐城市进一步加强了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和建设,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得到有序稳定发展。但由于乡镇综合改革,各地撤乡并镇力度较大,乡镇农技人员的服务半径扩大,而服务设施、交通实施还不能及时、完全地适应实际需求,镇村服务脱节,技术服务难以进村入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建立村级服务站有效地解决了镇村服务脱节等问题,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机构支撑。村级服务站的建成,提高了基层农技服务的针对性、高效性,同时也为各级各类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实施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疏通了农技人员下基层的流通渠道,实现了技术人员与农民的直面沟通。乡镇级农技人员开展基层服务还存在服务精力难以集中、服务时间难以保证、服务专业不对口等客观情况,而村级服务站农技人员来源于所在村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农村一线人员,甚至大部分农技员可以说既是农技员又是农民。一定程度上,村级农技员的服务时间、精力、经验都可以得到保证,可以随时随地为所在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咨询,必要时联系市、镇农技人员,开展现场指导,切实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搭建了农技服务的最基层平台,实现了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的良性互动。盐城市村级服务站近40%是依托运作好、信誉好的农村合作组织和农资经营网点挂牌建设,在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的同时,还提供农产品订单生产、购销服务和农资供给。有效的公益性农技服务和优质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为农民带来了方便和效益,赢得了群众信赖、树立了品牌形象,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的良性互动。

建设存在的问题服务站点规模较小,服务设施不健全。40%以上的村级服务站点的以家庭式农资门市和示范户为主,经营规模较小,从业人员少。90%以上的村级服务站服务人员仅为1人,服务精力难以保障。村级服务站经营规模较小,虽有经营成本低、经营服务方式灵活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抗风险能力差、服务延伸面较小、缺乏长远谋划的弊端。村级服务站的硬件设施是支持其完成推广服务的必要条件,而多数村级服务站点只拥有挂牌场所、服务柜台、等基本的办公条件,电脑、打印机、媒体放映设备、专家系统等服务设施相对缺乏,影响了服务功能的发挥。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村级172专兼职农技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9人,占总人数的5.2%,中专及以上的学历的29名,占总人数的16%,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村级农技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19名,占总人数的11.2%,职称结构难以适应当前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影响了农技服务的质量。

根据对60名村级农技员的抽样调查显示,95%的村级农技员每年都有参加相关技术和知识培训,但大部分是短期非学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品种、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的及时新颖性难以完全确保。管理手段尚不完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村级服务站的运行模式多种多样,各有利弊,没有统一有效的监管手段和制度。如依赖乡镇中心和村级集体承建的村级站,有利于人员调度和设备维护,但农技员积极性不高;依赖农民合作组织、农资营销点承建的村级站,这种模式商业味较浓,站点往往过多重视盈利,对技术的关注较少;依赖农业科技大户个人承建的.村进展,不定因素较多,主管部门调控手段较少,直接管理和监管难度很大。专项资金缺口大,长久运行机制难以保障。目前我市村级规范化服务站建设大部分依托农业科技项目经费支持运行,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保障。一是工作经费缺乏,影响了服务的有效开展,遇到关键农时季节和动物防疫重要时刻,统防统治难以保障。二是农技员的待遇难以落实,仅仅依靠经营收入让村级农技员没有认同感,农技服务可干可不干,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

三、加强村级服务站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资源整合,争取多方重视。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和全社会对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的关心与支持,为建立村级服务站建设的长效机制争取条件。可整合村级供销社系统、农经系统和村集体的有效资源,开展村级农技站的建设。建议统一从村部现有的办公用房中,专门设立一间20-30平米的办公室挂牌,同时还要从村组干部、专业农技人员中明确一名同志为兼职村级农技员,并在他们的工资报酬中有所体现,也可考虑农业科技示范大户和农资营销负责人,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让村级农技人员有归属感和责任感。加强资金投入,强化服务保障。为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的长效机制,在坚持以事养站的基础上,要加强资金投入,一是用于必要办公设备的配置,二是对村级农技员给予适当的补贴,充分调动村级农技员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议今后的几年,各级财政参照扶持乡镇“五有”农业中心建设一样,设立专门的项目,扶持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同时对于经过选聘上岗的农技人员,设立专项基金,象村级防疫员一样,通过县、乡农技推广体系,每年给予一定服务补贴,调动他们积极性。

加强运行监管,规范农技服务。坚持“部门统筹,联办共建”的原则,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种养科技示范户等为建设载体,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为技术支撑,由各市、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统筹建设,与挂钩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以及当地邮政、通讯、气象、信贷、保险等部门联办共建,开展咨询服务、举办农民培训、组织农技活动、推动信息入户、拓展增值业务。健全村级服务站考核制度,并和资金、项目扶持挂钩,对各村所设的农资经营服务站点,逐步规范他们的服务行为,引导以服务生产为重心,以群众满意为宗旨,不搞“一挂到底”,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站点进行撤牌、轮换。

四、结语。

加强农技人员能力建设,强化人员保障。通过学历教育和持证培训,不断提高村级农技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逐步实现级村农技人员都要有高中以上学历或涉农专业中专以上的学历,全力打造高素质的村级农技队伍。可依托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将服务成效显著、群众认可的村级农技员纳入农技指导员队伍,定期参加指导员培训,考核优秀的村级农技员可享受优先资助,接受涉农大、中专学历教育。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五

媒体的传播时段应与农民的生活习惯相适应。例如收看电视是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应根据农民的作息、娱乐时间,调整电视台农业类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这类节目应采取纯粹的公益类节目的形式播出,时间不宜太长,中间不要穿插无关的广告,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宣传,以引起农民的关注;还要选择那些简单易懂,易操作的节目内容,这样农民才可能喜欢该节目,进而重复收看[3]。因此媒体要积极配合,从而充分发挥电视媒体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作用。这同样适用于广播媒体。

有必要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建设全方位的立体农业科技通信系统,满足农民的需要。使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他媒体资源可以很容易地被农民使用。这将需要政府加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降低相关税收,支持和鼓励农村科技型农业发展,科技制度建设传播和推广政策,充分依靠媒体高效率,覆盖面广等优势,支持农业科技媒体的发展。为农业科技传播媒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设农业科技媒体资源整合,传播新渠道,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效率。

目前,我们国家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有很多的沟通渠道,其中农业网站是最为常见也是最大的新媒体传播途径。当前的农业网站中,网站的主办方既有各级政府组织、科研院所,又有涉农企业和组织、新闻媒体等。从容上看,既有综合性网站和专业性网站,基本涵盖了农业技术、品种信息、市场信息农村生活、农业气象、政策法规、科研文献、农业概况、农村新闻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等工具)这种移动网络载体,传播的方式就更加方便,为农业网站的宣传更加迅速、广泛。因为手机的随身携带性,科技信息能准确传送到用户手机上。手机媒体包括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多种形式。

参考文献:

[1]栾涛,王冲.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5):30.

[3]邓立国,李杨瑞,陆建勋,等.媒体宣传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推动作用分析——以广西农业科学院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7):821-824.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六

涉农报纸是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类报纸、科技类报纸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即使在电视、网络、通讯极其发达的今天,报纸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这是由报纸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决定的。报纸作为平面媒体,能够保留下来,便于携带和阅读,一张报纸可以多人、长时间、随时阅读,一时阅读不完,可以分次阅读,当时理解不了,过后还可以细细琢磨。而且报纸白底黑字,清晰、直观,一目了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媒体中,涉农报纸的权威性及可信度相对较高。电视以其传播快、覆盖面广、最易于被用户所接受,在媒体中发展势头最好。与报纸、广播等媒体相比,电视媒体视听合一的传播方式,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更为直观、生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使受众产生真实、可信的直观感受,很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这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2]。但是电视节目的制作程序复杂,制作周期长、制作和播出成本高。而且传播的信息不能保存,播出后即意味着消失。加上节目的针对性弱,观众一般为被动接受,其传播效果受观众情绪的影响很大。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七

摘要针对新时期对农业科技培训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的措施,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参考。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运用水平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又是农民的富裕之本、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对农业科技培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完善政策体系,规范培训行为。

把握培训原则,拓宽培训内容。以规范程序、监督管理、注重实效为重点,坚持服务产业、满足需求、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对象设定不同的培训模式和内容。采取普遍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尤其要加大对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的培训力度,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就农业产业、畜牧发展、就业创业能力建设等方面展开培训。培训内容要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突出重点,勇于创新。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因需而教,进行订单培训。在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特色种养、农产品深加工、病虫害综合防治、信息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村镇建设和管理、农业质量标准、市场营销、劳动力转移、第三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民族区域特色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1-2]。

2、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培训机制。

培训工作是一项社会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把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发展劳务经济当作培植经济增长新优势的主导产业,按照“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城乡互动、有序流动”的原则,采取干部抓、能人带、信息引、典型推、服务促等多种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步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实施的齐抓共管局面,积极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组织保障体系,确保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强化组织建设,健全劳务经济服务平台,每个乡镇配备专兼职人员,为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建立健全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队伍体系,每个村明确1名信息员,负责劳动力资源调查建档、就业培训、转移信息采集发布工作,形成四级培训转移就业服务和组织管理网络。同时,开展企业岗位对接活动,鼓励驻地各企业优先吸纳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并主动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采取送岗位进村、送培训到乡、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逐步形成整合资源、构筑平台、统筹培训、强化保障、整体推进的有效机制和上下联动、部门协作、供需结合的格局。

3、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家的培训就业政策。

利用报刊、网络、电子屏显、宣传专栏和采取进社区、进农村、编排文艺节目、入户面对面宣传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知晓度,提高劳动者对技能就业、立身、成才的认识,确保惠民政策全面深入民心,切实让培训工作全程在“阳光下”运行,人人成为技能培训增收的受益者。

4、导向分明,培训目的主题明确。

开展培训的目的是要面对市场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收入。但由于外出务工、就业较难等问题的影响,部分牧民不愿参加培训,对培训不抱任何希望。在培训中,要实行订单培训,剖析市场需求信息,把握预测市场行情,明确就业导向。可以提前和企业联合,为农民提供就业保障,切实让农牧民看到培训的希望,变“让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的良好态势。一是实现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转变,努力实现“培养一个、成才一个、就业一个”。二是紧贴企业用工实际设置培训项目,按需培训,实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就业率。三是加大企业技能提升培训力度,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比重[3-4]。

5、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解决劳动力供需矛盾。

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依托,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一是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状况。二是建立劳动力信息对接平台,为劳动者和用工企业提供信息。三是经常性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通过组织专场招聘、招聘下乡等活动,切实解决劳动力供需信息不通的问题。

民富则国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要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吸纳招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拓宽就业渠道,助民增收。

6、参考文献。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八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多功能农业科技论文,请参考!

多功能农业与科技创新存在同步发展的关系。逻辑上,“隐性农业革命”的发生与多功能农业的产生是需求层面上的对应,因此,服务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亦是需求层面的对应。前文分析指出,“诱致性”引发了农业科技创新,作用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则可进一步定义为“市场需求诱致的科技创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中国经济将逐渐从现在的中等收人发展中国家经济向发达国家经济的行列迈进,在此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将逐渐提高,如继续发挥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营养和维护农民生计等传统功能;承担改善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观光景观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进一步担负起为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再生能源的功能。在该语境下,可以勾勒出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方向:

(3)社会对农业配合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需求,促使农业科技创新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节能减排低碳技术领域不断深化。

当前,中国大多数城市都面临耕地资源严重稀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转变经济增长结构,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农业的经济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生态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等的充分发挥,必然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在科技创新中突出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是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理念升华,这应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这种集成创新与社会需求相对应,表现为需求方愿意且有能力应用技术的数量总和。需要说明,这些技术应用后的获利能力取决于技术应用的制度安排,如土地的规模与经营管理制度、相应投入要素的供给能力、应用技术成果的鼓励措施、成果应用后有关产出的分配等。

根据上文提出农业功能的三个层次,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三个方向,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创新架构、。这种架构强调了科技创新的“新思路”,即不单单在于创新产出本身的功用,更在于通过创新产出来实现必要的社会效果。动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方向应以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组学及其技术、基因功能等研究手段,开发植物光能转化和利用效率高、饲料转化和抗病能力强的动植物新品种。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方向,应研发耕地保育与替代技术、流域水资源保障技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建立耕地和水分养分资源节约型农业,并推进以低值和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及示范。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方面,应重视农产品安全生产、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贮运保鲜、食品加工及营养开发等领域的攻关。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科技方面,应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精准化和农业装备智能化的“四化”目标。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与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两者间的内在关联,并试图勾勒出基于推进农业多功能发挥的科技创新框架。对此,本研究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推进方式:

第一,强化功能性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当前,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以行业划分为主要方式,或根据近期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科技攻关计划,这样的立项导向一般只偏重经济功能,对农业其他功能的涵盖面较少或缺失。建议各层面在制定项目指南时能加强关注农业发展的功能导向作用,优化科研立项的顶层设计。

第二,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指导协调机构,使该机构根据全球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确定和调整农业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制定以功能实现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目标,协调各方面的科研资源配置,避免分散研究和重复研究。由该机构制定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把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纳人衡量标准。

第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的工作机制。目前对农业科研工作的评价和审核仅由项目发出单位组织实施,使得评审的参与度较窄。建议可以探索新型科研项目评、验机制,把主管经济、生态、社会等领域的部门和专业人士纳人其中,使具体的研究工作得到多元的指导和广泛认同。

本研究在阐述农业科技创新和多功能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初步论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勾勒了基于农业多功能实现的科技创新架构。在提出“诱致性”引起科技创新的观点基础上,通过“隐性农?业革命”的实证论述,得出社会需求引起了农业多功能拓展的论断。本研究中,市场需求的诱致创新仅限于全国范围内农业行业产值情况的宏观分析支撑,而对需求更深层次的分解,则需要讨论农业科技创新程度和方向与不同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市场规模间一一对应的关联,这也将反映出一个区域或一个科研机构如何配置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并把它与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路径相耦合是有必要的。另外,农业科技创新既存在市场需求的诱致,也存在要素替代的诱致,这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探讨。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九

摘要:本文论述了农业科技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涵义,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有选择地实行农业科技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可能性。

股份制是一种财产的组织形式,是由若干不同的所有者(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共同出资组成,出资人的收益按其出资比例进行分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是兼股份制和合作制两种特征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目前,各类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以财产清晰为前提,以商品性和盈利性为主要目的,因此,实行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是有条件的。对于科技部门来讲,原则上是只有那些直接为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服务、完全产业化的科技活动才可适当引人股份制机制,原因是只有这样的活动才能满足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要求的上述条件。具体来说,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软科学服务活动和为经济建设提供专项研究的活动,适宜采用股份制方法,而经费半靠国家财政投人半靠商品化取得、盈利不能保证股息等于社会平均利润的科技活动则不宜采用。经济收人持续稳定增长并达到经济自立的开发性农业科研机构和民办农业科研机构的改造,以企业化、产业化为主体的新兴农业科研机构的筹建,农业新技术企业的创办和农业科技成果企业化、产业化的转化活动,可有选择地引人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而属于体制改革“稳住一头”的部分农业科技领域不宜引人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而且,由于农业科技工作一般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并以第一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大多数农业科研机构仍需要国家在经费上的扶持与资助,为此在农业科技领域引入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是有条件的、局部的。

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探讨农业科技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有选择地实行农业科技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科研范围已从以单二种养殖业等第一产业为主要对象拓展到新农药、专用肥、畜(蚕)药及疫苗制剂、植物生产调节剂等农用工业,特别近几年来农村产后加工业迅速崛起,把农业科研工作推向第二产业的研究;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又提出了乡镇规划、环境保护、信息服务、政策法规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开发工作不断加强,为农业服务的`科技第三产业正在形成。这里以二、三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农业科技工作容易形成商品化、产业化。

(二)随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开发性农业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农业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并在科技活动中谋求经济利益,逐步走向经济自主。

(三)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农技部门的改革已走在农业科研单位的前面,部分县(市)已把农业局改为农业服务公司,农技服务从无偿走上了有偿,加上农业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己成为科技长人生产的重要方式。为此,有必要引人新机制,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四)执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后,从农业科研队伍中分流出来的人员可以以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作为劳动人股,有利于股份合作制的形成与开展。

二、在农业科技系统中引入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筹集并使用资金。农业科技发展所需资金量较大,单靠国家一个投资渠道已有相当困难,采用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有利于缓解资金问题。进一步讲,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不仅是筹资的渠道,而且把筹资与投资合二为一,有助于减少中间环节,合理分配和使用资金。这有利于改变农业科技发展资金使用土存在的各种无效性、重复性、滞后性和社会不急需研究的项目占用资金等问题。

(二)有利于引进新的经营机制。有选择地引入以赢利为目的的股份制一与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引进新的经营机制,能更有效地促进科技力量的重新配置。为解决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提供了新机制。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既能明确有形资产的产权,又能确保无形资产等知识产权的价值,使农业科技成果在进人生产领域中能够得到合理的保护,既维护科研系统的切身利益,又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同时,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还有利于科技合作的国际化。总之,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能够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之间、科技与经济之间建立起新型的技术经济体系。

(三)股份合作制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为农业科研单位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模式。因为股份合作制是兼股份制与合作制两种特征的资金与劳动相结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农业科技人员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在我国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从农业科研单位分流出来的科技人员转人农业生产领域中,进行技术承包,以技术(主要是科技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人股形式,参与资金与劳动的结合,形成股份合作制的合作方式这不失为开发性农业科研单位改革的方向之一,它既利于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分流和成果增值,壮大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实力,又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科技人员的需求,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一)思想认识问题。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是我国8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还是一种新生事物,但股份制在世界范围内已有粼洲)多年的历史,它是利用股份公司的形式筹集资金的一种经营机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不是特定的所有制,不存在特定的社会属性。而农业科技系统中普遍表现为思想比较保守,依赖性过强,对新事物的吸收能力较弱。在条件较成熟的农业科研系统及部门引人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必须加强和统一人们对它的认识。

(二)人才结构问题。农业科技系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缺乏经营型人才,这卞要是几十年来的僵化体制所造成的,为此,农业科技系统中必须强化经营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_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

(三)国家股权的设置问题。农业科技工作很难完全脱离国家的资助,这就涉及到国家股权的设置。由于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人渠道较复杂,有必要研究国家股权设置等问题。

(四)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中,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很少,在许多领域根本就不受国家的保护;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也很不足。为此,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将成为农业科技殷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一大障碍,对深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相当不利。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9884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