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个提升自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避免重复和罗列无关信息,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和可读性。以下是一些业界专家分享的总结心得,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一
摘要:本文总结了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科技合作在6个方面的进展,提出新疆与中亚农业科技合作的构想,包括合作的基本思路、方向和领域,提出了推进新疆与中亚农业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继续加大与中亚农业科技合作的经费投入;加强中亚农业科技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利用社会资本和金融创新推进农业科技合作;推动农业科技示范企业“走出去”。
关键词:科技合作;农业;中亚;新疆。
1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科技合作进展。
“十二五”期间新疆与中亚国家科技合作合作领域涉及农业、畜牧业、生物技术等。
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力推动下,新疆与中亚等周边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双边、多边的成果推介、人员培训等合作交流机制。
1.1建立农业科技合作机制。
通过合作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合作。
上合组织框架下科技部长例会合作机制和中俄哈蒙阿尔泰区域合作机制,把新疆与中亚的科技合作提升到国家层面。
中俄哈蒙四国六方阿尔泰区域科技经济合作已进入由科技合作向区域技术经济合作转化的重要阶段。
在新疆举办了两次国际研讨会和两次国际协调委员会工作会议。
新疆与中亚区域国家农业科技部门交流合作的平台和途径不断增加,目前有通过“国立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高新技术交易展”、“双边科技经贸人员培训”、“科技合作论坛”等平台进一步达成合作共识。
1.2交流品种和技术。
种质资源与品种交流互换,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和引进,是新疆与中亚国家开展农业技术交流的最常见的方式。
多年来,新疆农业类科研机构、大学等机构开展了与中亚国家种质资源与品种的交流互换,引进和培育了多种农作物新品种。
新疆农业科学先后从中亚国家引进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油料、甜菜、豆类、蔬菜、特产园艺、花卉等农作物新品种,从哈萨克斯坦引进了作物秸秆微贮饲料技术、微生物杀虫剂和防治作物根病的木霉制剂,从乌兹别克斯坦引进了赤眼蜂工厂化繁殖技术等。
1.3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近年来,科技部支持新疆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涉及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科技合作的项目,主要有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塔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
在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新疆与中亚的农业科技合作项目是重点支持的方向之一。
自治区设立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每年自治区财政拨款1000万元支持自治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开展现代农牧业领域是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支持的重点领域合作项目涉及新品种的引进、农作物栽培技术、节水技术示范等项目。
1.4共建中亚农业科技合作平台。
“十二五”期间,新疆通过国际科技项目的实施,有效带动了中亚农业科技合作基地、园区、实验室等平台建设。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畜牧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分别参与建设了“中塔农业技术合作园”、“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畜牧研究中心”、“哈国阿拉木图-新疆畜产品合作科学研究室”、“新疆中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交流中心”等平台。
1.5输出农业机械设备。
近年来新疆农垦科学院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合作,向这三个中亚国家输出了多种中小型农机和农产品加工设备。
如新疆新联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中国收获机械总公司在新疆的主要生产和销售基地就曾成功的向乌兹别克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销售了小麦收割机、捆草机等农机设备。
1.6农业技术人才交流。
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是新疆和中亚国家开展农业合作的一个重点。
由新疆农业科学研究院通过主持国家技术部重大国际技术合作项目,邀请吉国专家合计22人次来疆交流培训,43人次出访吉国。
石河子大学每年都会承办上海合作组织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对来自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专家进行现代农业技术专题培训。
疆内其他科研单位也多次组织双方农业技术人才互访交流。
2.1新疆与中亚农业科技合作的基本思路。
以创新合作体制机制为动力,汇集国内外农业科技人才与资源,形成集农业技术转移、成果推广、创业孵化、新技术新产品展示、科技信息交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科技培训、学术交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推动新疆与中亚农牧技术、人才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
2.2新疆与中亚农业科技合作方向和领域。
中亚区域在农作物品种资源收集和培育、农作物良种繁育、畜禽繁育养殖、园艺、抗病虫害、草场保护利用、农业机械等方面具备较多的`科技储备,而新疆在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高效栽培、健康养殖、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农业生物技术、疫病防治、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3.1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
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合作的组织领导,在上合组织的框架下疏通和扩大农业科技合作的渠道,建立和完善政府间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
中国与中亚国家,新疆与中亚国家,两个层面在原有协议基础上,继续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积极协调与中亚各国关系,签署双方或多方农业科技合作协定,建立关于农业科技合作的高层对话机制,保障双方或多方农业科技合作的可靠性。
3.2继续加大对中亚农业科技合作的经费投入。
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强烈外部性,需要政府投入经费,农业科技又是基础产业科技,更需要政府投入经费支持。
因此,要不断加大对此类项目的支持,同时由于此类项目成果转化目前没有有效的社会资本引进机制,政府要承担此类项目成果转化的阶段性支出,以确保农业科技项目在各国包括新疆示范带动影响。
在政府间科技合作与交流机制下,加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支持和鼓励农业中青年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中亚科技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等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科学家和有潜力的中青年科学家来疆开展合作研究。
鼓励我区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与中亚农业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支持新疆农业科技人员参加中亚科学研究计划,开展有特色的中亚科学研究。
3.4利用社会资本和金融创新推进农业科技合作。
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科技合作和科技农业企业发展,需要金融创新支持。
金融合作体制创新与贸易投融资便利化相结合,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实现外汇资金跨境收付和自由兑换,建立新疆与中亚国家快速结算渠道,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支持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为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科技合作提供动力。
3.5推动农业科技示范企业。
“走出去”推动新疆农业科技示范企业跨境投资,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共同申请、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涉农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2]刘英杰,马惠兰.中亚国家与中国新疆农业合作模式及途径探讨[j].世界农业:2010(4).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二
摘要:对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科学评价的方法做了简单的探讨,分析了农业信息传播与传播效果的实质内涵,列举了传播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并重点讨论了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由于在传播学效果研究中,理论分析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有待补充大量的实例,从而进行有效的科学分析,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科学途径与理论支持。
传播活动是一项有目的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追求一定的效果为先决条件的。就农业传播而言,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农业活动,也就有了农业信息的传播,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思考、发现和创造就是农业信息传播的内容。千百年来,人类农业技术的进步都仰赖于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到达受众之后所引起的受传者思想与行为的变化。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农业信息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农业生产技术和对自然界的认识的积累,实现农业对人类生活的改善,促进人类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准。
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科学评价,有助于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助于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模式,推进农村及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信息传播的效果是各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这些变化有的可能微不足道,有的可能引人注目甚至轰动一时,更有经久不衰的,也有潜移默化的,这些都是农业科技信息技术传播效果的实质所在。
2.1构成受众的变化。
如受众因获得信息而增长了知识、智能(能力的提高),改变了价值认知、关切态度和行为模式等。
2.2农业信息的特征影响。
如农业信息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内隐性、积累性和恒常性,而且具有层次性和多面性,这些特征性质决定了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
2.3效果形成过程。
农业科技信息的扩散和效果的形成过程可大体分五个阶段,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技术、媒介的传达、主要受众接受、次要受众接受及受众全体的接受程度。
(1)人的因素:包括传播者(编、导、播)、中介者(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受众(信息接受者的立场、经历、智能、心理、兴趣、个性特点等)。
(2)信息因素:所传达的信息的真实性、新颖性、适用性及信息的可接受度等。
(3)媒介因素:各种媒介的成功应用,如书、刊、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的特点和优势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及受众的范围与接受程度。
目前,有影响的传播研究方法的专著,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已出版了不少,但是,专门研究传播效果分析方法的著作却很少。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对传播学认知度的提高,很有必要在深化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把传播效果分析研究提到议事日程,这既是传播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传播效果的需要。
3.1定盘分析法。
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发展过程来看,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性质,首要就是把握事物的量,因为,只有把握一定的量,才能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性、性质及各因素的关系,进而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是调查分析法。
3.2定性分析法。
在信息传播效果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传播效果做进一步的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
目前,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在传播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在有些传播学的著作中已开始使用这个概念,并提出了一些定性分析方法,比如实地观察法、小组座谈会法、深层访谈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是一些中性的分析方法,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在定性分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调查分析法在定性分析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在实践中,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使用的,所不同的是对于获取结果(材料)的分析上有不同的角度。在科学研究中,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可以使定性分析更精确化,只有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才能够更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性质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尽管这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不能等同的,更不能相互替代。就其分析方法来讲,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调查分析法,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是理论分析法。
4、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理论分析法是一种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科学抽象分析法。根据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传播效果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专题论证法。
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会碰到许多专题,可以针对某一个专题采取无结构的、面对面的、直接的论证。这种论证既包括“正面”的论证,也包括“反面”的论证,这两个方面的论证对于研究传播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反面”的论证,有时比“正面”论证对研究传播效果更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一个时期很难确定传播效果的性质,有时“反对”者的观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正确”的观点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由于采用专题论证法所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正反面两种观点所借用的材料既广泛又有代表性,便于深化研究传播效果。
个案分析法既是研究传播效果常用的定性分析法,也是其他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个案分析法的关键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否则,即使个案分析如何深刻,也不可能解决带有普遍性的事物所要解决的问题。个案分析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个案。选择适当的个案,如农业实用图书,现在的图书传播体系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通过新华书店渠道销售,存在着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此体系可作为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基础。
(2)选择个案中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的研究,可得出媒介具有二重性的结论,并为媒介的产业功能及宣传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济方面的准备。目前,理论界对媒介二重性理论和媒介产业化经营理论不仅已形成共识,而且是定性分析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依据。
(3)延伸性研究。在对已选择的个案进行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延伸性研究方法.把个案研究成果扩展到相关领域,比如报业领域、网络领域等,进而形成系统的媒介传播理论。
(4)归纳性研究。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个案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点的分析,寻找到一种理论的基本架构,并确定选择的个案在宏观的理论架构中的位置。归纳性研究不是指对个案研究本身的归纳,而是把延伸性的研究成果用归纳的方法把已形成的宏观理论系统化,进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5)应用性研究。定性分析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抽象出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并能够科学的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各类问题。比如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目的是为了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传播效果理论,进而解决传播过程中的各类相关问题。
4.3集成研究法。
集成研究法是定性分析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把前人或别人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其系统化、理论化。目前,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已有许多传播学研究者或传播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现在可以运用集成研究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进而指导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为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4.4抽象研究法。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理论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复杂的整体中抽取出来的过程和结果。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传播内容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受传者具有复杂性。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受众群体必须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否则,所谓的传播效果就难以实现;受众者的复杂性决定了同样的传播内容对受传者影响度的差异性,进而影响着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影响着传播者的决策行为。抽象研究法可以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取出来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者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为传播者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4.5科学预见法。
科学是一种系统的知识。运用科学预见法来研究传播效果,对研究者有很高很具体的要求。第一,研究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传播学和应用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发现或创立具有传播学前沿的理论性问题和新理论。第二,占有翔实的材料,并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三,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是非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在正确认识现有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传播效果作出科学的预见,才能很好地把握人类传播活动的方向。
5、结论。
传播效果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研究传播效果的两种基本方法,也是目前传播学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理论传播学,还是应用传播学以及各分支学科,都应该重视对传播效果的研究,都应该注意对这两种基本方法的运用,这是传播学发展面临的一种新课题。这两种方法运用得好,传播学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新的应用传播学及其分支学科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发展。否则,只会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
理论分析在传播学效果研究中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于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上述方法的应用急需补充大量的实例,从而进行有效的科学分析,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科学途径与理论支持。
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以增强国力的今天,深人研究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效果,对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提高现有农业信息传媒的影响力,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转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三
与其他科技研究工作不同的是,农业研究大部分是在田间地头进行,所以农业研究数据的内容和分类比较复杂,数据采集量大增加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的难度。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农业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让科技人员清楚什么材料需要上报归档。通过确定收集资料的种类、形式、内容等来强化对档案形成过程的控制,保证资料来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以此来完善科技档案的收藏。
1.2定时收集信息归档。
科研工作的内在竞争导致一些科研人员为了个人荣誉和个人利益,将在科研工作中一部分科研资料当作个人资源而不及时归档,从客观上影响了科技档案归档的完整性。并且农业科研周期普遍较长,农业科技信息处理后得到的结果需要时间验证,这无疑延长了农业科技档案收集归档的时间。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制定合理的收集时间,定期收集农业科技资料归档,如每次收集的时间间隔太长,将导致档案更新速度过慢,使最新农业科技信息难以共享。时间间隔太短又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对农业科技档案数量的增补不显着。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合理的时长定时到各科室收集应归档的材料,督促有关人员及时补办缺少和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文件材料,填补信息空白处。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档案工作由传统手工操作朝着自动化方向转变[6],档案的形式也由纸质文本、实物向电子文档、图片、和数据等形式转变。这样的转变给档案的保存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对档案的保存条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多年来,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真实、有效的科研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是以纸质物的形式存在,存放这些资料需要很大的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将科技档案进行整理、录入、扫描图形图表等一系列工作,把纸质文本转化成数字存放于磁性材料、光盘和硬盘等载体上,除了可以大量节约存储空间,还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送这些资料,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
目前,国家加大对农业研究的投入,农业科技信息量不断增加,传统手工管理纸质档案的方式已无法满足档案收录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通过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可以把传统纸档案以数据的形式存储于数据库中,方便档案管理员对数据进行网络化管理,也有利于科研人员通过搜索关键字迅速准确获取信息,不仅提高科研人员工作成效,也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从而加速了科研发展进程。
2.3配备现代化设备。
档案数字化目前用得最多、效率最高的是扫描法,扫描法是将原始档案文件放在扫描仪平板上,通过扫描仪把文书档案转化为数字图形输人计算机,经文字识别、校对后,转化为可编辑的.数字化档案[8]。扫描仪的分辨率参数、亮度参数、扫描速度都影响到数字化档案的质量,因此配备性能优越、质量过硬的扫描仪对于档案数字化是极为重要的。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化后存入数据库中便于广大科技人员查询使用,数据库的正常运行需要强大的计算机平台,这就要求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能够支持这个平台。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四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农业模式,不同区域特点、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对园区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发展对策,以期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环境发生改变,我国农产品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此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有着显著贡献。
但同时也有一些缺点:第一。农业科技园区现在只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种模式或一个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其地位并未得到完全确认。在各级政府与科技部门扶持上仍缺乏明确、稳定的支持政策和支持途径。第二,由于政府是投资主体,园区生产经营的机制不够灵活,直接经济效益不能完全保证,多数属于“形象工程”。第三,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不足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园区自身科技力量不足,二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机制不畅问题。
1.实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应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原则,使园区发展逐步走向规范。政府应高度重视,确实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促进本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事来抓。在投资机制上,基本形成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营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格局。在管理模式上,都有园区地方领导小组和形式多样的、职能明确的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和协调服务,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监督等,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
如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并开始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如有些园区提出的“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园区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基本上兼顾了企业、科技、农户各方面的利益,较好地协调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在园区运作方式上,建立园区经营主体,实行公司制运作。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组建、管理和经营,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发展以股份制经营运作带动园区的开发,在权益分配上实现股份化。
3.加强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广纳人才、加强内引外联。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来源,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应成为各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科技支持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在运作方式上,有的园区采用联合或协作模式,与科研院所共同进行科技开发、研制,形成科研、试验、生产、销售的联合体,依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雄厚技术力量,筛选项目、引进成果、搞好技术储备和应用。有的园区采用引进或聘请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和先进科技成果。建立专家基金,专项用于专家报酬和科研成果开发与转化,提升园区项目科技水平。有的园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科技部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成的多学科、多单位协同科技队伍,保障园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4.在农业科技园区创办农业企业孵化器,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
一些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作用。创办“企业创业园”、“博士创业园”、“企业孵化中心”、“科技孵化园”等各种类型的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和培育各类科技型龙头企业,并鼓励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创办企业或采用各种方式参与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转让、承包与服务。孵化园为到园区创业的农业高科技人员提供生活、办公、实验场所,安排一定资金对入驻园区的农业科技生产加工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租赁等方面进行补贴,对土地征用、税收给予减免优惠,对申办企业的有关手续由园区管委会实行无偿服务等。
5.以农业科技园区为中心,构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以科技为主线。信息交流为纽带,示范推广为手段,切实为农民办实事,把优良品种、先进技术、专业知识和大量的信息送到农民手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推动整个农业的上档升级。周边地区在示范区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手段。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五
3.1.1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传播者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就是现代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其所具有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素养成为影响现代农业科技传播质量的重要因素[7,10-11]。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者的职业道德和精神的培养,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农村、爱农民,才能自觉地深入基层,真正做到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3.1.2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在稳定增加公共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开辟筹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收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服务事业,拓宽农业科技服务投资渠道[12]。扶持和规范新兴农业科技传播主体的发展,并在整合传统传播主体的基础上,形成农业科技传播的“合力”,打出“组合拳”。
3.2讯息方面。
首先,需要广开信息来源渠道,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质量。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过滤,去伪存真,增强信息的实用性,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加强信息的针对性[12-13]。其次,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方式要接地气。结合农民的阅读习惯和文化知识水平,将已经筛选出来的信息加工成农民易于接受的信息,避免使用太过专业、术语化的语言,同时要注意增强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可靠性和针对性[7]。
3.3媒介方面。
3.3.1加大传统媒介的投入与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力度,转变传统媒介的发展观念,鼓励多制作农民喜爱的栏目和节目,充分发挥传统媒介“基础好、成本低、范围广”等优势。同时,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改变农民在媒介传受对应关系中的不对等地位[14]。3.3.2加强新媒介传播内容的把关随着传媒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样化。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更新,掌握农业科技传播技术的前沿动态,拓宽农业科技传播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10]。在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时候,要特别重视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实用性等,杜绝虚假信息对农民生产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树立新媒介在农民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3.4受众方面。
3.4.1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除了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最主要的还是农民自身主观因素阻碍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传播。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引导农民打破传统的耕作模式和务农方式,克服惰性和依赖性等心理,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提高科技消费意识,增强市场经济观念,争做科技带头人或科技示范户等[12,14]。3.4.2树立“受众本位”意识农民是涉农科技信息的消费者,在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中要树立“受众本位”意识。要尊重农民、了解农民、服务农民,注重传播能够满足农民切实技术需求的信息,并要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传播过程,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7]。
3.5反馈方面。
高效的传播渠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保证信息的回流,科技信息不仅要传下去,农民对信息的意见和建议也要能够及时地收上来,这样在开展下一轮传播活动时才能有的放矢[8]。因此,要不断提高传播者对“三农”的认识,增加农村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学习,让传播者从习惯思维中跳出来,真实了解农民意愿,以便更好地做好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同时,也要不断畅通和完善传播者和农民直接交流的渠道,特别是要增强农民的创新思维和能动性,树立起“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观念,让农民愿意与传播者合作,愿意表达自己的科技需求和反馈应用效果。只有这样,农业科技传播的目的和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也才能最终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赵晓春,董成双,徐鹏民.农业传播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2016[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7]郑甜.基于系统论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
[8]李海刚.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传播现状的研究与思考[d].保定:河北大学,.
[11]刘玲.农村农业科技传播路径及优化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12]谢祥.乡镇农业科技传播的影响因素与对策——以延安镇的调查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13]闫志琴.农业科技传播中信息技术应用研究[d].徐州:徐州师范大学,2011.
[14]张同权.农业科技传播的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六
[摘要]本文梳理了湖南株洲市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所取得的成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株洲市现代农业科技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创新法规制度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技术与方式单一,现代农业劳动者科技素质不高,并针对问题一一提出了解决方案。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七
与传统的媒体比较起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具有高效高速、容量大、互动性强以及可以跨越时间、距离界限等等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可以使得农业科技的成果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加效率,可以达到的效果对比于传统媒体更为强大。
1.2开拓农民接收以及发布信息的范围。
在获取国内外农业方面的信息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越来越方便。通过网络、电子传媒等等传播媒介的传播,可以将农民在接受以及发布信息的范围和速度扩宽起来,在农业的生产成本上可以得到相对应的减少,从而使得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收入增加。在这其中可以让农民认识到新媒介的强大作用,使得农民能够将新媒体利用起来,让农民在生产上慢慢改变,并且让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这对于农业科技的传播来说,提供了一个契机。
1.3新媒介本生的缺陷。
虽然新媒介对比于传统媒体有着巨大无比的优势,但是新媒介本生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说在对于信息的采集能力上,网络新媒介比较乏力;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有的资源是有用的,有的资源是有害的,有的资源会误导农民在农业科技的选择,新媒介在传播农业科技中没有一只具有高水平、非常专业化的采编队伍来对于收集的信息进行采编处理。大部分的农民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对于新媒介传播的大量信息资源并不会甄别信息来源的可靠,因此这就容易使得农民在新媒介信息的获取后,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导致其受到网络犯罪分子的欺骗,从而遭受到财产的损失。并且,网络新媒介中的大部分信息,其来源是源自于传统媒体,虽然其传播速度快,但是在这一点上就无法与传统媒体竞争。
1.4在介入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上存在困难。
在目前阶段中,我国的农村经济相较于大城市,都是处于劣势的状态,农村的交通不便利,传播信息的途径有限,对于信息的获取速度较慢,并且经济并不发达,现在传媒想要介入其中,有着一定困难。众所周知,农民在文化教育层次上比较低,没有受到过过多的文化熏陶,素质相对比较底下,在社会交际中,除了亲缘与地缘的交际,其他的正常社交几乎没有。也是因为这样就决定了,新媒介在传播的背景比较弱,在传播各类信息上存在着局限性。就现在而言,在农村地区中,新媒介想要传播农业科技方面上的信息存在着一些困难。
2积极传播新媒介,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在当前时代下,各种新媒介技术对于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上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长远积极的。虽然说在目前的阶段中,我国的农村相对比较落后,各种科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着各方面的困难。但是,我们看问题要从长远的目光来看,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农业在发展的.道路中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将网络新媒体利用起来,进行传播。对于受众的农民来说,某项科学技能的成果能够满足其需要的时候,受众农民才会去主动考虑该项科技对其带来的效益。因此,新媒介在传播农业科技之前,应该从各种渠道中,收集多数农民对于科技产品的需求。比如说,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对于环保节能这类型的科技技术比较钟爱,这可以反映出了科技技术在成本以及材料上的这些因素,影响着农民对于科技技术的需求。而这中间,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费用方面。
3结论。
综合上文的描述,我们从当中可以判断出来,新媒体在传播我国的农科科技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但是,由于我国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对于农村的建设较为缓慢,农村的基础设施以及其环境都相较为落后,各类新媒介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但是从长远的发展目光上来看,利用计算机网络新媒介形式进行农业科技传播,这将会是我国农业发展上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因此,我国在农业方面上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新媒介在农村传播农业科技能够使得农民在生产上大大提高其生产力,增加其经济收入。地方政府对于新媒介在当地农村的传播问题上,应该大力扶持,这样才有利于新媒介在当地的工作,毕竟新媒介并不是纯粹的公益传播,也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收入来维持的。对此,地方政府应该有着优惠新媒介的政策出台,鼓励新媒体积极传播农业科技,应当构造、发展并且完善专业的农业信息传播新媒介,最好能够采用财政补贴等政策来鞭策传播新媒介,让新媒介有信息将其传播作用做到最好。同时,有关部门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于从事新媒介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一些相关培训,最好能够由专业的培训机构来辅导,以便提高新媒介行业的工作人员的素养。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八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
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
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
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
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
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
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
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
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
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发布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3]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九
涉农报纸是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类报纸、科技类报纸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即使在电视、网络、通讯极其发达的今天,报纸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这是由报纸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决定的。报纸作为平面媒体,能够保留下来,便于携带和阅读,一张报纸可以多人、长时间、随时阅读,一时阅读不完,可以分次阅读,当时理解不了,过后还可以细细琢磨。而且报纸白底黑字,清晰、直观,一目了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媒体中,涉农报纸的权威性及可信度相对较高。电视以其传播快、覆盖面广、最易于被用户所接受,在媒体中发展势头最好。与报纸、广播等媒体相比,电视媒体视听合一的传播方式,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更为直观、生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使受众产生真实、可信的直观感受,很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这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2]。但是电视节目的制作程序复杂,制作周期长、制作和播出成本高。而且传播的信息不能保存,播出后即意味着消失。加上节目的针对性弱,观众一般为被动接受,其传播效果受观众情绪的影响很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农业模式,不同区域特点、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对园区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发展对策,以期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环境发生改变,我国农产品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此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有着显著贡献。
但同时也有一些缺点:第一。农业科技园区现在只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种模式或一个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其地位并未得到完全确认。在各级政府与科技部门扶持上仍缺乏明确、稳定的支持政策和支持途径。第二,由于政府是投资主体,园区生产经营的机制不够灵活,直接经济效益不能完全保证,多数属于“形象工程”。第三,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不足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园区自身科技力量不足,二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机制不畅问题。
1.实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应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原则,使园区发展逐步走向规范。政府应高度重视,确实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促进本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事来抓。在投资机制上,基本形成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营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格局。在管理模式上,都有园区地方领导小组和形式多样的、职能明确的.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和协调服务,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监督等,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
如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并开始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如有些园区提出的“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园区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基本上兼顾了企业、科技、农户各方面的利益,较好地协调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在园区运作方式上,建立园区经营主体,实行公司制运作。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组建、管理和经营,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发展以股份制经营运作带动园区的开发,在权益分配上实现股份化。
3.加强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广纳人才、加强内引外联。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来源,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应成为各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科技支持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在运作方式上,有的园区采用联合或协作模式,与科研院所共同进行科技开发、研制,形成科研、试验、生产、销售的联合体,依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雄厚技术力量,筛选项目、引进成果、搞好技术储备和应用。有的园区采用引进或聘请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和先进科技成果。建立专家基金,专项用于专家报酬和科研成果开发与转化,提升园区项目科技水平。有的园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科技部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成的多学科、多单位协同科技队伍,保障园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4.在农业科技园区创办农业企业孵化器,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
一些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作用。创办“企业创业园”、“博士创业园”、“企业孵化中心”、“科技孵化园”等各种类型的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和培育各类科技型龙头企业,并鼓励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创办企业或采用各种方式参与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转让、承包与服务。孵化园为到园区创业的农业高科技人员提供生活、办公、实验场所,安排一定资金对入驻园区的农业科技生产加工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租赁等方面进行补贴,对土地征用、税收给予减免优惠,对申办企业的有关手续由园区管委会实行无偿服务等。
5.以农业科技园区为中心,构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综上所述,本文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发展与现状的分析后,提出应从5个方面加强对其的发展。建立一个有利于园区可持续发展、有创新特色的开放式园区运行机制。
另外,在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时要考虑园区的土地问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不同于一般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它是以科技支撑,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但如今园区土地利用尚存在一些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首先是园区土地产权与土地流转,土地产权的不明晰、收益分配不合理将会直接损害农民的利益,也影响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是园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如果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多功能开发的研究不够,缺乏规范的用地结构标准,将造成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第三是园区土地利用效益,它是园区成败的关键之一。如果只重视产值的高低,忽视对成本的管理与核算,将造成园区生产高产值、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在园区的实践与发展过程中,还应加强园区土地产权关系与收益分配,土地利用效益与评价指标多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4]孙君生,《木兰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理运行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
[6]张春敏,《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理论界。2005:8。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一
4实例验证。
4.1互助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4.2数据获取。
参考文献:
[8]邓家先,肖嵩.信息论与编码[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9]李红艳.乡村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2]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二
的积极作用尽管盐城市村级农技服务站还不健全,在设施、设备、人员、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和问题,但是通过建立村级农技服务站,积极开展村级农技服务,有效地提高了服务覆盖面,提升了服务效率,农民群众对基层农技服务的满意率也在提高。通过对全市27家运作比较良好的农技服务站的调查,村级农技服务站的积极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开辟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直接通道,实现了推广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一直以来,我国最基层的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机构为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近年来,盐城市进一步加强了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和建设,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得到有序稳定发展。但由于乡镇综合改革,各地撤乡并镇力度较大,乡镇农技人员的服务半径扩大,而服务设施、交通实施还不能及时、完全地适应实际需求,镇村服务脱节,技术服务难以进村入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建立村级服务站有效地解决了镇村服务脱节等问题,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机构支撑。村级服务站的建成,提高了基层农技服务的针对性、高效性,同时也为各级各类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实施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疏通了农技人员下基层的流通渠道,实现了技术人员与农民的直面沟通。乡镇级农技人员开展基层服务还存在服务精力难以集中、服务时间难以保证、服务专业不对口等客观情况,而村级服务站农技人员来源于所在村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农村一线人员,甚至大部分农技员可以说既是农技员又是农民。一定程度上,村级农技员的服务时间、精力、经验都可以得到保证,可以随时随地为所在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咨询,必要时联系市、镇农技人员,开展现场指导,切实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搭建了农技服务的最基层平台,实现了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的良性互动。盐城市村级服务站近40%是依托运作好、信誉好的农村合作组织和农资经营网点挂牌建设,在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的同时,还提供农产品订单生产、购销服务和农资供给。有效的公益性农技服务和优质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为农民带来了方便和效益,赢得了群众信赖、树立了品牌形象,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的良性互动。
建设存在的问题服务站点规模较小,服务设施不健全。40%以上的村级服务站点的以家庭式农资门市和示范户为主,经营规模较小,从业人员少。90%以上的村级服务站服务人员仅为1人,服务精力难以保障。村级服务站经营规模较小,虽有经营成本低、经营服务方式灵活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抗风险能力差、服务延伸面较小、缺乏长远谋划的弊端。村级服务站的硬件设施是支持其完成推广服务的必要条件,而多数村级服务站点只拥有挂牌场所、服务柜台、等基本的办公条件,电脑、打印机、媒体放映设备、专家系统等服务设施相对缺乏,影响了服务功能的发挥。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村级172专兼职农技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9人,占总人数的5.2%,中专及以上的学历的29名,占总人数的16%,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村级农技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19名,占总人数的11.2%,职称结构难以适应当前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影响了农技服务的质量。
根据对60名村级农技员的抽样调查显示,95%的村级农技员每年都有参加相关技术和知识培训,但大部分是短期非学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品种、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的及时新颖性难以完全确保。管理手段尚不完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村级服务站的运行模式多种多样,各有利弊,没有统一有效的监管手段和制度。如依赖乡镇中心和村级集体承建的村级站,有利于人员调度和设备维护,但农技员积极性不高;依赖农民合作组织、农资营销点承建的村级站,这种模式商业味较浓,站点往往过多重视盈利,对技术的关注较少;依赖农业科技大户个人承建的.村进展,不定因素较多,主管部门调控手段较少,直接管理和监管难度很大。专项资金缺口大,长久运行机制难以保障。目前我市村级规范化服务站建设大部分依托农业科技项目经费支持运行,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保障。一是工作经费缺乏,影响了服务的有效开展,遇到关键农时季节和动物防疫重要时刻,统防统治难以保障。二是农技员的待遇难以落实,仅仅依靠经营收入让村级农技员没有认同感,农技服务可干可不干,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
三、加强村级服务站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资源整合,争取多方重视。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和全社会对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的关心与支持,为建立村级服务站建设的长效机制争取条件。可整合村级供销社系统、农经系统和村集体的有效资源,开展村级农技站的建设。建议统一从村部现有的办公用房中,专门设立一间20-30平米的办公室挂牌,同时还要从村组干部、专业农技人员中明确一名同志为兼职村级农技员,并在他们的工资报酬中有所体现,也可考虑农业科技示范大户和农资营销负责人,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让村级农技人员有归属感和责任感。加强资金投入,强化服务保障。为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的长效机制,在坚持以事养站的基础上,要加强资金投入,一是用于必要办公设备的配置,二是对村级农技员给予适当的补贴,充分调动村级农技员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议今后的几年,各级财政参照扶持乡镇“五有”农业中心建设一样,设立专门的项目,扶持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同时对于经过选聘上岗的农技人员,设立专项基金,象村级防疫员一样,通过县、乡农技推广体系,每年给予一定服务补贴,调动他们积极性。
加强运行监管,规范农技服务。坚持“部门统筹,联办共建”的原则,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种养科技示范户等为建设载体,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为技术支撑,由各市、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统筹建设,与挂钩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以及当地邮政、通讯、气象、信贷、保险等部门联办共建,开展咨询服务、举办农民培训、组织农技活动、推动信息入户、拓展增值业务。健全村级服务站考核制度,并和资金、项目扶持挂钩,对各村所设的农资经营服务站点,逐步规范他们的服务行为,引导以服务生产为重心,以群众满意为宗旨,不搞“一挂到底”,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站点进行撤牌、轮换。
四、结语。
加强农技人员能力建设,强化人员保障。通过学历教育和持证培训,不断提高村级农技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逐步实现级村农技人员都要有高中以上学历或涉农专业中专以上的学历,全力打造高素质的村级农技队伍。可依托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将服务成效显著、群众认可的村级农技员纳入农技指导员队伍,定期参加指导员培训,考核优秀的村级农技员可享受优先资助,接受涉农大、中专学历教育。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三
农业科技传播是将公共、准公共、私人知识与信息转化为公益化的过程,转化过程是运用好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彻底解决农业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广大受众吸收运用农业科技知识指导其的生产生活。
农业是一个大学科、大系统,农业科技传播更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不仅涵涉农学、传播学、科技方法,而且还包括三者之间的相关相联相生的知识,是一个集成学科。研究农业科技传播不仅要掌握大学科的理论,同时还得关注这些学科之间存在那些相关相联相生东西。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日趋重视,国内政府职能科研院所、高校相继成立了一些农业科技传播研究机构,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农业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乡村传播研究所,主要从事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传播主体、受众、媒介等方面。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由于社会环境和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现的生产力还相对较少,农民运用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还较弱。
1.1对传播者的研究。
1.1.1对传播者涵概内容的研究。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是整个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力量,决定着传播的内容、范围、速度、质量等方面。有学者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者,黄家章、李思经认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可以分为大众传媒机构、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涉农企业、各类农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村的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意见领袖等众多组织和个人。朱倩、黎翠红(2011)认为农业科技传播者主要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大中专院校以及农业气象监测部门。只有政府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保障农业科技传播才有实施下去能力和效益。也有学者提出传播者单一论,李昕(2011)指出只有加强提升政府统筹规划意识与主导作用,才能将农业信息传播建成一个集计算机、通信、光电、遥感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传播系统,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现代化、网络化、一体化。不管传播者是从广义上还是单一上看,都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者政府是核心,只有政府的全力的参与,农业科技传播才有动力和生命力。
1.1.2对传播者存在问题的研究。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48%,而美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80%以上,英、法、德等农业大国都超过60%。国内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扈映()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我国农技推广组织决策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代理链过长、代理成本过高以及委托过程的行政化,提出了委托人非政府化的建议。王彰奇()从政府管理上分析,指出影响国内农业传播效果主要是没有建立起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整合所有的涉农资源构建高效、简便、快速、实用的平台。黄家章、李思经(2010)指出从传播能力方面分析了农业科技转化率低是由于传播者能力不强,缺乏捕捉有用的农业科技价值敏感性,对于新技术、新产业及产前产后的专业知识敏感度低。吴德进()指出必须建立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以符合农业科技传播的特点,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笔者赞同吴德进这个观点。农业科技传播既不能让政府管理部门又当演员又当导演还当经济人承担全责,也不能政府全部放手不管全部商业化,而是政府主导与商业化运作主体的模式来运作农业科技传播。
1.2针对传播媒介的研究。
1.2.1针对传播媒介定义的研究传播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播媒介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向新型媒介的互联网、3g手机等方向发展,成为农业科技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多数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多元化是农业传播的主流。程琳(2011)当前科技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章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网络、学术会议、成果展览、专利公布、技术转让、产品销售、学校教育等;面对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传播者将会选择方便、快捷、高效、准确的方式将科技信息传达给广大受众,那么多元化传播途径社会发展必然产物。朱倩、黎翠红(2011)认为农业科技传播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既有农技推广员、宣传板、广播、电视,又有计算机网络、手机电话等现代新兴传播媒介。迟凤玲(2008)将农业科技传播分为电视、广播、报刊和杂志等在内的大众传播和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在内的人际传播两大类。笔者认为还应将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等列为第三大类新媒介传播。
1.2.2传播媒介内容的研究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传播内容进行了研究。贺倩(2008)通过依赖路径以改变习惯,将农业科技传播分为内部路径依赖与外部路径依赖,提出了突破传统路径的快乐路径、时尚路径、媒介路径和多元供给路径。李明德、杨凌裕、张行勇()认为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主要是在政府的公益性条件下,呈现出农业科普期刊特色不鲜明,农村电视节目资源匮乏,广播节目远离农村实际,农村网络普及率较低等特点。提出了建立公益性与商业化相结合的传播集团或合作组织经营运作农业科技传播,做到农户针对性、可操作性吸收科技知识并用以指导农业的生活生产。陈志强、黄鸫(2008)受众与电视传播数量质量的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农广播频率10套占全国总广播频率的0。42%,对农电视频道5套占全国总电视频道的0。4%;央视的“致富经”、“金土地”90%以上的农户能收到其中之一,但没看过的高达48。5%),认为当前农民不爱看涉农节目主要原因是全国统一的涉农节目太少质量不高造成的。正因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央视农业节目不如地方电视节目好。吕孟涛(2010)指出我国地域广,不同地区的农户对农事的关注点大不同,地方电台本土性、及时性正是满足地区农户最有效的填补。也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时代已到来,手机、网络将是最好的传播媒介。张绍程(2010)手机短信平台的便捷、经济、实用、及时等优势等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彭光芒()提出了整合不同型的大众媒介并调整大众媒介的运作方式后综合性的媒介传播将中克服电子媒介的弱点,弥补传统媒介的不足,成为服务“三农”的有效载体。纵观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会发现,对农业科技传播的方法、途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但对受众的接受信息多少、怎样反馈信息等方面研究较少、关注的力度还不够。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大家将深入研究的内容,重点完善,将农业科技传播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1.3针对传播受众的研究。
传播学上对受传者的研究称为受众研究(或称受众分析)。农业科技传播来系统中,受众是指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不同个体,是农业科技传播者的服务对象。分析研究推广对象的基本属性是农民自觉树立接受新事物的意识、改进农民行为、增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环节。因此,了解受众、尊重受众、收集处理受众反馈信息既是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原则。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针对受众信息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信息渠道与农户自身文化素质方面着手研究的有马赛平、盛晏(2006),认为我国农户获取信息的成本高,缺乏便捷、快速、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导致搜索信息行为消极;加之我国当前农户自身文化素质偏低,使用科技信息过程中降低信息的使用价值。从农民掌握信息维度研究的蒋建科、谭英、陈宏()认为农户需求农业科技类信息是从知晓度、理解度、赞同度、信奉度加以理解的,指出了建立农业专业频道将是贫困地区窟信息供求的矛盾,缩小信息鸿沟的差距。同时,认为农业信息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或信息专业户当前农业科技传播的农民主要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朱倩、黎翠红(2011)认为农业科技的受众整体素质不高,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程度不一,提出了:了解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多方面资源和信息,加强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做好信息反馈通道。从研究受众接收的.新型模式的吴务进(2008)认为从构筑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分析了农业科技传播投入不足、科技成果供需脱节、农业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等方面,提出构建现代工业农业科技传播———农业专家大院等五种模式,对农业科技传播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思路、方法和建议。还有从受众的性别方面着手研究的董红、朱秋安(2008)认为劳动分工已由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正向男女统筹兼顾家庭与农活模式转变,新模式要全面推开需漫长的时间过程,也说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媒介、策略必须随着受众的改变与时俱进,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但针对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受众选择行为、受众心理以及传播者与受众间如何互动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还须深入研究。
农业科技传播系统是将农业科技知识跨越时空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不同的传播者对受众的不同认识,所采取的传播模式也不尽相同;同时受众的个体差异对获取信息的能力、途径、方法等方面也不一样,他们就会选择适合自己获取信息的模式。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农业科技传播系统的好坏。目前我国学者对农业科技传播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农业科技传播模式按传播方式可分为交流式和辐射式,按时空关系可分为历时性传播和空间跨越式传播,按受众群体可分为定向传播和非定向传播。创新综合大众传播媒介模式研究的王彰奇(2010)认为农业科技传播的成功经验模式就当集优点整合在一起,提出了构建集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互动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王子齐、刘波(2006)提出了重建农业科技报务体系需整合科技特派员制度、产业化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传播工程资源,同时建立公益性与经营性“双轨”运行机制是实现农业科技传播有效途径。李昕(2011)在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推行五位一体将是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制约因素极佳的对策。深化经验模式的赵庆惠、张雨(2010)提出了以科技特派员为核心提出了七种农业科技传播的新模式,同时认为科技特派员是群众需要与社会发展必然产物,是适应现代农业最为成功的传播范式。笔者认为不管是对所有成功经验模式有效整合还是深化某一种成功经验模式,其目的都是让农业科技传播整个系统有效运转,在受众满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运行成本才是真正的目的。还有学者在其他们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蔡培良、翁伯琦()指出因农业科技传播受地域性的限制,大规模过培养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必须采取区域需求,满足农户多样性的学习,采取精准传播,为避免大而无用。贺倩(2008)通过搭建绿色通道、建立绿色标准、实施绿色处理、跨越绿色壁垒四个方面,提出了农业科技绿色传播的构建方式。董红、朱秋安(2008)认为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效率低下,主要是没有反馈的信息系统,不知道对象需求,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对象的已转向女性,提出了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的参与式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模式。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调整已有的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受众认同的模式才是最佳的、最好的模式。
2研究评述与展望。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四
【内容摘要】本文以现代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针对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科研机构、大众媒介和农民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发布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五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农业的发展一直都是我们国家的重点,而农业的整体发展又离不开农业科技技术的支持。可对于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来讲,还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首先就是,农村获取农业科技的信息面单一,其次传统媒体技术受限传播的效率不是很理想。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对现状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媒体开展农业科技传播存在的问题,之后给出了传统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发展对策。
农民科技素质指农民具有科技知识,理解和接受农业科技技能和熟练使用农业科技知识。农民的科技素质可以大致表明国家的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多数农民由于缺乏高等教育,难以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科技知识和相关生产技能,严重限制了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化,即使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也很难对其进行运用,新兴农业知识在生产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最终会导致农业生产以及生产力的水平的发展停滞甚至会导致倒退的情况[1]。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新成果对农民科学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农民的科学素质不能进一步提高,很难掌握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会严重制约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六
摘要:档案管理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是指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本单位领导决策和行使技术技能提供科学依据。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接收与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和利用服务。
1科技档案的概念。
科技档案指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从事生产、科研、基建及管理活动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农业科技档案具体表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是表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活动过程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是农业科技和生产活动的真实记载。因此,分析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对科学管理科技档案,提高农业科技工作质量和效率,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2档案工作的意义。
2.1领导对档案工作的价值和认识程度。决定着他们对档案工作的态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因此,把档案工作列入领导的议事日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规范档案工作的需要。对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则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去争取领导的重视。要使一个单位的档案工作有起色,领导和档案人员都必须重视档案工作。就档案工作而言,档案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成果是决定档案工作好坏的根本原因。
2.2爱岗敬业,使领导满意自己的工作。领导是否重视档案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不满意。因此作为一名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在领导和群众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2.3积极宣传,使领导增强档案意识。有些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很多缺乏档案意识,认为档案工作在一个单位里不是很重要,可有可无,对领导加强有关档案方面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要经常把有关文件材料给领导看,次数多了,自然会在领导的`脑海里留下痕迹,产生作用。尤其是一些与本单位密切相关的材料,很可能会使领导看后受到启发,并在实践中力图效仿。要经常向领导汇报档案工作情况,多谈一些搞好档案工作对单位的益处,诱导和启发领导重视档案工作。要努力服务,作为一名档案人员主要是及时地提供信息,使档案发挥其作用,从而更好地位单位的发展服务。
2.4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档案管理面临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档案数量越来越多,数量的庞大给保管和提供利用带来困难,管理方法手段的落后直接影响档案的质量,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才能有效地解决新形式下出现的新问题。
2.5加强管理意识。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他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要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尤其是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档案的基本技能。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者只有涉猎广博的专业知识,开拓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做好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
2.6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前,档案材料的形成从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到定稿打印、传阅、整理、归档都是以手工抄写为主。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可以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汇集统计等工作,使文件的形成、运行、转换等各个环节与自动化办公衔接起来,这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操作管理技术,都迫切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去掌握和运用。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是档案工作者必然方向。所以,档案管理工作者要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边学习边操作,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特别要注重计算机和知识,信息文化的学习掌握上,努力使自己具备信息知识和网络文化的综合型档案管理人才。
2.7利用现代技术整理档案。档案汇集着大量的指标,也记载着丰富的信息,成为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档案的整理工作繁琐,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而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人工立卷时,立卷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不同,对同一个文件有不同的分类,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分类不准现象,影响来卷质量,给利用工作带来不便。而利用计算机模拟人工立卷,然后按类别将属于条目的内容打印出来,作为以前的那种以“卷”为单位时来卷目录这一检索工具的替代物,也可按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打印,即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又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减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3对未来档案管理建议。
3.1提高对档案管理的认识。
进一步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明确档案管理工作是各级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2建立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规章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手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科学的管理体系,明确职能。
3.3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以前,档案材料的形成从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到定稿打印、传阅、整理、归档都是以手工抄写为主。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可以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汇集统计等工作,使文件的形成、运行、转换等各个环节与自动化办公衔接起来,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七
摘要针对新时期对农业科技培训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的措施,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参考。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运用水平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又是农民的富裕之本、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对农业科技培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完善政策体系,规范培训行为。
把握培训原则,拓宽培训内容。以规范程序、监督管理、注重实效为重点,坚持服务产业、满足需求、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对象设定不同的培训模式和内容。采取普遍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尤其要加大对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的培训力度,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就农业产业、畜牧发展、就业创业能力建设等方面展开培训。培训内容要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突出重点,勇于创新。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因需而教,进行订单培训。在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特色种养、农产品深加工、病虫害综合防治、信息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村镇建设和管理、农业质量标准、市场营销、劳动力转移、第三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民族区域特色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1-2]。
2、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培训机制。
培训工作是一项社会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把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发展劳务经济当作培植经济增长新优势的主导产业,按照“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城乡互动、有序流动”的原则,采取干部抓、能人带、信息引、典型推、服务促等多种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步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实施的齐抓共管局面,积极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组织保障体系,确保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强化组织建设,健全劳务经济服务平台,每个乡镇配备专兼职人员,为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建立健全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队伍体系,每个村明确1名信息员,负责劳动力资源调查建档、就业培训、转移信息采集发布工作,形成四级培训转移就业服务和组织管理网络。同时,开展企业岗位对接活动,鼓励驻地各企业优先吸纳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并主动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采取送岗位进村、送培训到乡、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逐步形成整合资源、构筑平台、统筹培训、强化保障、整体推进的有效机制和上下联动、部门协作、供需结合的格局。
3、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家的培训就业政策。
利用报刊、网络、电子屏显、宣传专栏和采取进社区、进农村、编排文艺节目、入户面对面宣传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知晓度,提高劳动者对技能就业、立身、成才的认识,确保惠民政策全面深入民心,切实让培训工作全程在“阳光下”运行,人人成为技能培训增收的受益者。
4、导向分明,培训目的主题明确。
开展培训的目的是要面对市场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收入。但由于外出务工、就业较难等问题的影响,部分牧民不愿参加培训,对培训不抱任何希望。在培训中,要实行订单培训,剖析市场需求信息,把握预测市场行情,明确就业导向。可以提前和企业联合,为农民提供就业保障,切实让农牧民看到培训的希望,变“让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的良好态势。一是实现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转变,努力实现“培养一个、成才一个、就业一个”。二是紧贴企业用工实际设置培训项目,按需培训,实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就业率。三是加大企业技能提升培训力度,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比重[3-4]。
5、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解决劳动力供需矛盾。
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依托,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一是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状况。二是建立劳动力信息对接平台,为劳动者和用工企业提供信息。三是经常性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通过组织专场招聘、招聘下乡等活动,切实解决劳动力供需信息不通的问题。
民富则国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要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吸纳招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拓宽就业渠道,助民增收。
6、参考文献。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八
涉农报纸是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类报纸、科技类报纸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即使在电视、网络、通讯极其发达的今天,报纸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这是由报纸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决定的。报纸作为平面媒体,能够保留下来,便于携带和阅读,一张报纸可以多人、长时间、随时阅读,一时阅读不完,可以分次阅读,当时理解不了,过后还可以细细琢磨。而且报纸白底黑字,清晰、直观,一目了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媒体中,涉农报纸的权威性及可信度相对较高。电视以其传播快、覆盖面广、最易于被用户所接受,在媒体中发展势头最好。与报纸、广播等媒体相比,电视媒体视听合一的传播方式,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更为直观、生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使受众产生真实、可信的直观感受,很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这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2]。但是电视节目的制作程序复杂,制作周期长、制作和播出成本高。而且传播的信息不能保存,播出后即意味着消失。加上节目的针对性弱,观众一般为被动接受,其传播效果受观众情绪的影响很大。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篇十九
多功能农业与科技创新存在同步发展的关系。逻辑上,“隐性农业革命”的发生与多功能农业的产生是需求层面上的对应,因此,服务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亦是需求层面的对应。前文分析指出,“诱致性”引发了农业科技创新,作用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则可进一步定义为“市场需求诱致的科技创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中国经济将逐渐从现在的中等收人发展中国家经济向发达国家经济的行列迈进,在此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将逐渐提高,如继续发挥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营养和维护农民生计等传统功能;承担改善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观光景观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进一步担负起为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再生能源的功能。在该语境下,可以勾勒出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方向:
(3)社会对农业配合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需求,促使农业科技创新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节能减排低碳技术领域不断深化。
当前,中国大多数城市都面临耕地资源严重稀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转变经济增长结构,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农业的经济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生态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等的充分发挥,必然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在科技创新中突出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是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理念升华,这应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这种集成创新与社会需求相对应,表现为需求方愿意且有能力应用技术的数量总和。需要说明,这些技术应用后的获利能力取决于技术应用的制度安排,如土地的规模与经营管理制度、相应投入要素的供给能力、应用技术成果的鼓励措施、成果应用后有关产出的分配等。
根据上文提出农业功能的三个层次,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三个方向,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创新架构、。这种架构强调了科技创新的“新思路“,即不单单在于创新产出本身的功用,更在于通过创新产出来实现必要的社会效果。动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方向应以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组学及其技术、基因功能等研究手段,开发植物光能转化和利用效率高、饲料转化和抗病能力强的`动植物新品种。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方向,应研发耕地保育与替代技术、流域水资源保障技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建立耕地和水分养分资源节约型农业,并推进以低值和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及示范。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方面,应重视农产品安全生产、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贮运保鲜、食品加工及营养开发等领域的攻关。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科技方面,应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精准化和农业装备智能化的“四化”目标。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与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两者间的内在关联,并试图勾勒出基于推进农业多功能发挥的科技创新框架。对此,本研究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推进方式:
第一,强化功能性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当前,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以行业划分为主要方式,或根据近期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科技攻关计划,这样的立项导向一般只偏重经济功能,对农业其他功能的涵盖面较少或缺失。建议各层面在制定项目指南时能加强关注农业发展的功能导向作用,优化科研立项的顶层设计。
第二,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指导协调机构,使该机构根据全球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确定和调整农业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制定以功能实现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目标,协调各方面的科研资源配置,避免分散研究和重复研究。由该机构制定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把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纳人衡量标准。
第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的工作机制。目前对农业科研工作的评价和审核仅由项目发出单位组织实施,使得评审的参与度较窄。建议可以探索新型科研项目评、验机制,把主管经济、生态、社会等领域的部门和专业人士纳人其中,使具体的研究工作得到多元的指导和广泛认同。
本研究在阐述农业科技创新和多功能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初步论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勾勒了基于农业多功能实现的科技创新架构。在提出“诱致性”引起科技创新的观点基础上,通过“隐性农?业革命”的实证论述,得出社会需求引起了农业多功能拓展的论断。本研究中,市场需求的诱致创新仅限于全国范围内农业行业产值情况的宏观分析支撑,而对需求更深层次的分解,则需要讨论农业科技创新程度和方向与不同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市场规模间一一对应的关联,这也将反映出一个区域或一个科研机构如何配置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并把它与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路径相耦合是有必要的。另外,农业科技创新既存在市场需求的诱致,也存在要素替代的诱致,这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探讨。
作者:张晨施标俞美莲马佳顾晓君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42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