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自由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4:38:08
给孩子自由范文(19篇)
时间:2023-11-23 14:38:08     小编:文轩

通过总结可以准确地评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果。总结的内容要有重点和亮点,体现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的例子,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给孩子自由篇一

孩子的自由是在家庭规则、家庭秩序和安全、纪律允许的范围内孩子做他想做的事。对照老师讲的六大自由对比孩子平时的自由。

爸爸平时比较注意给头脑的自由的,从他上学期起我们从来不布置课外作业,只要求把老师要求写认真专注完成即行。凡事比较喜欢问为什么?对于问的问题不管是我们看来是不是幼稚的问题,我们都很认真听他讲,很郑重的回答他的提问。对于我们不会的告诉他爸爸妈妈也不会,但我们告诉一起看书找答案,所以现在一遇到问题就会说赶紧去看书找答案。

2.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获得双手获得自由。

这一点我们平时也比较注意培养,从小只要是和姐姐喜欢干的我们从不阻拦,有时爸爸对给于和姐姐双手的自由都有点过,小时候喜欢拿着笔画画,经常会在墙上画,我要制止,爸爸说“墙脏了可以重新涂,孩子的培养过了这点就回不来了。”其实爸爸的这点我一直是不赞同的,这其实是有点纵容了。平时应该引导孩子画画要在纸上画,这是从前没制定家庭规则的结果。

姐姐和从小都喜欢说话,喜欢听故事,他们在家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前提是不许说脏话怪话。

爸爸这点做的是值得表扬的,只要爸爸有空,星期六星期天都是爸爸带他出去爬山,去海边(我们这里靠海、靠山)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爸爸最近还带玩他自己小时候玩的拱铁环。每年都带他们外地出去旅游,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点在写作业上原来做的不好,原来我喜欢让他们在我规定的时间写作业,有时侯孩子在我规定的时间段不想写我也不通融,认为这是培养学习习惯。通过学习我才明白要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学习时间,自从前一阵给制定作息时间表,让孩子自己做时间的主人,孩子写作业的效率提高,干事的热情也提高,我也从天天催写作业中解放出来。

这点本来做的也不好,前一阵要去学写字,我送他去了几次,路途太远,我带有暗示性与他商量不去学了,爸爸为此批评我,说我嘴上是与商量不去学,其实话语就是不让孩子去,说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要让他去,路途远点我们家长自己克服。现在是只要说要做的事,只是在家庭规则、家庭秩序和安全、纪律允许的范围内我都让他做,哪怕这事他做错了,我也不反对,只是与他分析错的原因及以后要注意的地方。

现在我还让孩子参与到我们家庭生活中,比如我们家要添置东西,我们都会让他参与进来,培养他的家庭责任感。昨天我送上学前发现2个红领巾脏了,我说我们去重新买一个好不好,结果说他认为重买一个浪费钱,把现有的两个洗一洗就行了,孩子说的用道理我自然接受孩子的建议。

在以后的孩子教育过程中,我要遵循这些原则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给孩子自由篇二

鼓励孩子建立多种思维模式。

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就想为什么苹果不会飞上天?正是牛顿的创造性思维使他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同样,在孩子的绘画活动中,家长也要鼓励他突破单一、僵化的思维模式,不断创新,超越自我。

例如,多数孩子都会把太阳涂成红色或金黄色,且大都是“太阳公公”的形象。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思考:“太阳只能画这种颜色吗?为什么太阳只能是公公?”如果孩子能够提出不同的构思,可进一步启发他:“太阳有什么特点?它给你什么感觉?还有什么样的线条可以用来表现太阳?”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相信孩子纸上的太阳已是五彩缤纷,活灵活现了。

布置孩子亲临其境的环境。

直觉性体验是激发孩子大胆想像的好办法,家长可以在环境上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使其身心得到彻底放松。比如在有阳光的冬日午后,让孩子在墙壁前做出各种身体造型,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成光怪陆离的影像,在墙壁上尽情起舞,这是种愉快、有趣的知觉体验。将这种体验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您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眼中的影子并不是灰暗的,在构图、造型、色彩上,都会是新奇而富有创造性的。

让错误“化腐朽为神奇”

孩子画画时常会出错,家长一般会让他重画。其实修改图画也是培养孩子想像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启发孩子根据画错的图像进行大胆想像,重新定义图画内容,使之成为另一幅新图画,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叫做“化腐朽为神奇”,像变魔术一样,孩子一定会觉得非常有趣而乐于修改,在改改画画的过程中,大大地提高了他想象的能力。

把绘画与其他活动相结合。

艺术是相辅相成的,生活艺术、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体育艺术等共同汇聚成人类的艺术长河。由于年龄特点所限,孩子绘画更离不开文学、音乐作品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辅助,指导孩子绘画,可与故事、诗歌、谜语、音乐结合起来,尽量让他对周围的事物多一些感性认识,以扩大创作空间,画出来的画才不至于千篇一律。

例如,如果让孩子画动物园里的天鹅,可先让孩子看动画片《天鹅湖》,有条件的话可以欣赏一下音乐,引导孩子说说感觉:片子里的是谁?在做什么?它们是怎样做的?如果想把这首曲子画出来,怎样画才美?等到孩子的创造欲望被调动起来后,让他们在音乐声中作画。虽然孩子未必能完全画出天鹅戏水的画面,但他们能画出自己对音乐的感觉,幼小的心灵中充满了想像的乐趣,这才是孩子学习绘画最重要的意义。

给孩子自由篇三

自由是人类的一种天赋权利,而给予孩子自由则是对他们尊严的尊重和对他们成长的赋予信任。《给孩子自由》是一本由索尔·贝洛所著的畅销书籍,他在书中深入分析并论述了如何正确给予孩子自由。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体会。

在书中,贝洛先生提到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与传统的教育思维不同,他认为孩子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享有自由,以便他们能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这种自由并非是放任自流,而是建立在信任和引导的基础上。从学习上来说,贝洛先生主张让孩子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孩子们可以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求知欲。

同时,给予孩子自由也意味着鼓励他们去探索和实践。贝洛先生以故事和案例多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孩子在自由探索中所获得的成果。他讲述了孩子们参与志愿者活动、创造性绘画等成功的经历,强调了维持孩子内在激发力的重要性。纵观现实生活,许多成功的人都是通过自由探索和实践得到成功的。给予孩子自由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潜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给予孩子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他们不去考虑后果。在书中,贝洛先生提到了建立坚实的家庭规矩和辅导孩子明确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的重要性。尽管给予孩子自由,但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仍然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自由的边界和责任。孩子们应该学会权衡利弊,做出有益的决策。教育孩子自由的同时,也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通过阅读《给孩子自由》,我深刻理解到教育孩子需要耐心和信任。给予孩子自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耐心引导和培养。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犯错误和犯迷糊,而我们的职责是站在他们身后给予支持和指导。与此同时,要给予孩子信任,相信他们能够正确地选择和处理问题。信任的力量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在无形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总之,在给予孩子自由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放手和引导的平衡。给予孩子自由是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也是为了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孩子们是未来的希望,只有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并细心引导,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成就精彩的人生。

给孩子自由篇四

本书重点在于探讨1岁至4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及咨询案例,详细解读儿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绪发展、大脑发育及学习过程等话题,在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这本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探讨怎样教育幼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就是壮壮和人打架的事。在书中壮壮是是作者的儿子,壮壮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打完架,妈妈和姥姥对解决这件事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姥姥的意思是家长去幼儿园找那个打壮壮的小朋友,“教训”他一下,妈妈的见解是让壮壮自己去解决,并且告诉壮壮打人是不对的。从这个片段我看到了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一种是传统的,从大人的角度去保护孩子;一种是蹲下来,让自己和孩子处于同样的高度,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会塑造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假如我们采用姥姥的教育方式,由家长出面干涉,让那个小朋友得到了“教训”,壮壮以后再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思维习惯:有姥姥在保护我。长此以往,壮壮会失去自己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当他长大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相反,妈妈的解决方式就很西方化,现代化。壮壮经过这件事之后既知道打人是不对的,也学会了怎样和其他的小朋友相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的不是一个保护者,而应该是个榜样,一个启发者。孩子们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他们自由,他们才会学会。引用“小巫”《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中的话: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竞争和压抑等等,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在社交中难以避免的冲突。孩子看到父母从容不迫的处世态度,也自然学会了坦然面对冲突、拒绝和挫折。父母越紧张、包办、过度保护孩子的社交活动,孩子越懦弱、胆小、依赖性越强。

给孩子自由篇五

很多朋友告诉我,教育丛书里育儿手记类书籍最好读,读起来既亲切有共鸣,又生活化不费脑力。看小巫的书总是充满激情,而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刚刚度过母乳喂养的艰难期,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虽然我自己已是一个有八年教育经验的老师,但面对一个如此幼小而又可爱的孩子,我还是觉得责任重大,真的不希望自己一些错误的做法害了孩子,这也是广大父母的共同想法吧。

《给孩子自由》给了我很多启示,在具体事例方面,比如我的宝宝在与小朋友接触中,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受到别人攻击时,也不会还手。说心理话,孩子挨打我不心疼的,因为小孩子总是要在这样的事情中成长起来的,但我很怕孩子这样是懦弱的表现。小巫提到了这个事情,也给出了明确的解答,让我很是安心。

另外,不威胁孩子,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些,都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从对我宝的亲身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效果。

小巫的这本新书《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就是育儿手记,果然,亲切有共鸣而生活化,文中讲述的经历几乎是任何1~3岁半的幼儿的家长都会遇到的日常状况:是不是坚持母乳喂养?训练大小便、社交能力培养、自由与规则的建立、保姆的寻找与培训、语言教育、就医经历、选择幼儿园、女孩和男孩不一样的养育特性、携子旅游等等,每每读到会心处,必狂笑,想起自己也有过的种种故事及尴尬,但这本书又不是那种读完后仅获得安慰和认同感的普通育儿手记,身为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的小巫,在自己的育儿实践记录中,加入了教育学理论的阐述和自己的反思,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成长,又研习西方教育理论精髓的独一无二的作者视角,造就了这本书深刻而精辟独到的立论,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巫的这本书恰好引着读者去思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之后隐藏着的教育问题,给大家一个东西方教育理念冲撞与对比下的全面的思考视角,鼓励每位家长在孩子的人之初,就思考出自己的教育大方针,指导着今后的各个阶段,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来具体实施教育计划。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本书不仅读来有趣,而且引人入胜。

给孩子自由篇六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而在教育领域中,自由也被普遍认为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创造力和责任感的关键。然而,对于很多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正确地给予孩子自由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阅读完《给孩子自由》一书后,我深感自由教育的重要性,也对如何更好地实践自由教育有了更深的体会。

首先,书中强调了理解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有些人认为自由教育就是完全放任孩子,这是误解。事实上,自由教育并不是无纪律的教育,而是培养孩子在自由的同时具备自我约束和责任感。正如作者提到的,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积极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为之付出努力。这样的自由教育能够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而不是让他们陷入无法自拔的放纵与懒惰之中。

其次,书中还讲到了鼓励孩子的自主学习。传统的教育常常是一种“灌输”模式,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则机械地接受和记忆。而自由教育则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尊重的前提下,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愉悦和探索而不是枯燥和负担。

另外,自由教育还要求我们放眼于孩子的整体发展。孩子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受到尊重和关注。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强调了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决策权。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明白每个孩子的发展路径都是独特的,不能简单地将他们塞进同样的模子里。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培养出多样化的花朵,而不是标准化的蔷薇”。

最后,书中也提到了家长和教师的作用。自由教育并不是说放任孩子,而是建立在父母和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之上。我们应该成为孩子自由航行的指南,给予他们正确的方向和帮助。在孩子尝试新事物、犯错时,我们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及时提供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欣赏孩子的努力和成长,而不是片面地追求结果。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安全,并愿意在这种氛围中不断尝试和进取。

总之,《给孩子自由》这本书给予了我对自由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新的思考。自由教育旨在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创造力和责任感,而不是放纵和懒惰。它要求我们理解自由与纪律的关系,鼓励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孩子的整体发展,并担当家长和教师的指导角色。只有在正确的自由教育下,我们才能帮助孩子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有责任感的独立个体。

给孩子自由篇七

一直都很想看《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立界限》这几本书,刚好,童童妈妈和我交换了这本书。我得以真正的看到这本书。说实话,一直都不知道这是谁写的,只是单纯从题目上对它感兴趣。

看到“自由”两个字,想起了一些题外话:同事曾经感慨于一片qq的新闻——有很多北大的教授宁愿在国外隐姓埋名当保姆,为自己的孩子赢取一张绿卡,也不愿意回国。但是我的几点看法是:首先,这个信息的真实性有多少?现在网络新闻为了博取点击率,常常会有虚假的新闻出现。其次,即时真有这样的教授,那么也要看看当初他出国时候的年代,9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时候的民*主自由与现在是有差距的,可以理解他们做出这样决定的想法。最后,“存在既是合理”的,只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精神层面的自由追求更甚。从而也可以看出文化对于自由的影响,中西方是有着完全不同看法的,西方育儿观念中对于自由也自然是充分肯定的。

而我本人对书籍的看法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也许是受从初中开始对于一些所谓的权威都敢于质疑的态度的影响,这本书也不例外了。

本来对于大鹅的教育态度,多半是从自我的成长经历中获取。每次我遇到问题和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想:“当初我是怎么想的,我希望自己的父母怎么做?”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笑:“你怎么知道自己很小的时候的想法呢?”这可能得益于我从青春期就开始记。

日记。

的习惯吧,不停的剖析自我,虽然痛苦,但是能很清晰的看出自己成长的足迹。正是这种剖析,让自己的性格没有成为父辈那样的狭隘,猜忌,偏激。

刚刚看了开头的部分,突然发现原来我和作者有这么多的观点是相似的,而我的观点来源并不是书籍,是我自己生活的经验。

最深有感触地是关于“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的论述。

secondaryhappyniess: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首要的幸福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侧重于次要幸福感的满足,这容易造成顺利起来就特别高兴,不顺的时候特别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长大以后不敢向自己依赖的人说不!

这是多么的深有体会阿,就像我现在以前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一样,我想这和以前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时间照顾我是有一定得原因。但是随着大鹅的成长经历,在我给他赋予充分的爱的时候,也感受到他给我的爱,我可以坚定的对别人说不了,特别是当别人占据了周六周日本应该属于familyday的日子是,我是那么理直气壮地拒绝。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为什么大鹅有这样的表现:比如他不愿意吃切开一半的苹果,为什么他坚持把褪上去的裤腿拉下来,为什么不愿意睡有蚊帐的床!

让我知道了“秩序感是儿童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儿童对于事物作出正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实儿童建立道德的奠基石”

给孩子自由篇八

中学生周晓旭死了,14岁的孩子,竟然死于“压力太大,劳累过度”。压力从何而来?为什么劳累?是应试教育压力,孩子梦中都担心的无穷的考试/排名。但据说还有所谓的“素质教育”的压力,各项活动都要拿金牌奖状。这是素质教育吗?这是变了相、扩大了的应试教育,把语数外政史地方面的应试扩大到什么弹琴书法而已。我们过分注重考试排名,太急功近利,往往事与愿违。种种考试排名,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以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吸光了孩子们的时间精力,最后葬送了孩子。

过分强调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必然会损害其他方面,因而损害整体。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是这样走极端。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儿童成长规律,使孩子整体素质全面发展,是和谐的教育,首先是健康,身心健康。我们注意到了吗?我们看看真正懂教育的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他们当然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但他们始终注意学生的和谐发展--特别是注意到我们搞应试教育甚至搞所谓的“素质教育”时忽视或不屑一顾的至关重要的方面。

如控制学习时间。举世闻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和家长要竭力做到使学生在课桌上的学习和家里在桌上做作业的时间,一年级不超过两小时,二年级不超过两个半小时,三年级不超过三小时,四年级不超过三个半小时,五六年级不超过四个半小时,七到十年级不超过五个半小时。”(真难以想象,我们要多少小时?我们肯定要喊:这哪行啊?这还能考重点啊?)。

再看睡眠。他谈到:要保证“7-12岁儿童睡眠10小时,学龄中晚期睡眠8-8.5小时。其40-45%分配在午夜12点前。”--苏氏是“根据30年的细心观察得出的结论”,他反复向家长们强调睡眠少的危害--危害健康也影响学习。(我们奇怪:教育家还研究睡觉?苏氏可能更奇怪:不研究孩子睡觉还叫教育、教育家、素质教育?)。

还有活动,玩。他指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5-7!我们多少小时?)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苏氏的帕夫雷什学校一直上半天课,600多学生,有120多各类活动小组每天下午进行学生热爱的文体科技兴趣活动。(我们是越来越多的强化班封闭式!)。

还有劳动,包括自我服务,家务,公益劳动和工作。“我校学生从进校的最初日子就从事体力劳动……学龄中晚期的'户外劳动每天达两三个小时。”(我们呢?据报上讲是世界最少之一。)。

只有全局(孩子的整体发展)在胸,才能投下好棋子,才能搞好素质教育。

如果有学校说办得好,或者说素质教育搞得好,我想我们首先应该问:你们的学生们睡眠充分吗?玩得开心吗?享受到劳动的愉快吗?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吗?如果有一项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一票否决。

救救孩子!这也是救我们自己,救我们这个民族。

给孩子自由篇九

没有规则和界限,更缺乏空间。心理学家曾说:父母对孩子的适当的恨,实际上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因为这样可以拉开距离,让彼此不仅有共同的空间,还有各自的空间。

记住哦,让孩子进门之前先敲门,告诉他那些抽屉你不能随便查看,以及假装不去看他的日记本,这些都是适当的空间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环境,就像社会环境一样,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来构建的。

在共同的空间里,规则是大家相互协商而产生的。规则内,就是自由。也是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自由在家庭的规则里,是双方的博弈而制定的。是一种互相商量。比如看电视的时间,写作业的时间,读书的时间,商量的越具体越好。

同时,确定的规则,要言而守信。不能仅停留在说说的阶段。可以把规则文字化、图片化,让规则可视化,也是培养了孩子的秩序感。

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双方协定的规则,可以鼓励他漫天要价,家长就地还钱。最后拉锯达成一致。特别提醒,一致,并非强迫。而是博弈。

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讨价还价,坚持底线,同时适当灵活,比如故意让孩子在谈判中赢得某些权利。

这个过程,既是培养孩子的界限,也让孩子感受尊重,即家里的规则是共同商量的,并不是父母一手制定的。这也意味着,规则不仅要一起遵守。

以后,当孩子可能会突破规则时,家长就要守住约定的规则底线,并表达对孩子想法的尊重。

家长可以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但仍然可以对孩子的想法表达尊重,而不是去指责孩子。

比如说:你想多玩一会儿游戏,但我们约定好了时间的。这样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你没有从情感上拒绝,只是遵从规则意识,就不造成情感冲突。

四,教育的提醒。

边界的建立,并非朝夕。重要的是,孩子会在家长身上,看到父母是如何处理边界的问题。当这些被内化以后,这就是他的规则意识。也是您给他的最好的爱和自由。

最后提醒一下,横穿马路,加塞,走捷径,找关系,言而无信,贪便宜,说话不经过脑子,打架骂人,说脏话,处理问题情绪化,不讲道理,吃饭吧唧嘴,衣着邋遢不修饰,说话随意不礼貌,不尊重老人,说老师坏话,这些都是人生的负面清单。会对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过去以为,三岁以前不记事。现在还是记不了事。但是,三岁以前经历的事,都在人的经验里习得了。

吃饭穿衣喝水喊疼,这些都是非习得性经验。开心微笑害怕哭闹,这些都是习得性经验。习得以后,就是框架。

好的习得,就是好的框架,坏的习得,就是坏的框架。这也是门当户对和龙生龙凤生凤的由来。

不会教育不要紧。不学习教育就是失职。遗憾的是,这种失职无法补偿。

作者:敏大叔。

公众号:敏大叔。

给孩子自由篇十

一周岁以内的孩子,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孩子完全的安全感,做到有求必应绝对不是“溺爱”孩子,我们也完全不要担心孩子会“没有规矩”。抚养过孩子的人会有切身体会,孩子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初生儿啼哭3件事:饿了,尿湿了,要睡了。等长大点了,醒着的时间越来越长了,需要有人随时随地陪在身边,等到6、7个月了,孩子明白自己是独立个体了,分离焦虑也产生了,明明看着他安静地玩得好好的,一旦悄悄走开下,孩子就哇哇大哭来表达他的不安全感。大概婴儿就是原始状态的动物本能吧,害怕自己被抛弃,需要每时每刻有人在身边来确定自己是“安全”的。经常听到有人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说这句话的应该是家有9、10个月左右的孩子吧,此时的孩子要爬要学步了,也有个人主见了,不再乖乖让人抱着而是喜欢到处去探索,但是因为行动上还要依靠大人的辅助,所以要牵着大人按照他们的指示去行动。孩子对于世界是新奇的,一个简单的动作,重复再重复不厌其烦,问题是大人嫌烦了,粗暴地打断孩子的探索,孩子自然又哭又闹。

昨天回到家,婆婆在说邻居家的孩子,洗澡前哭,一旦洗澡了又很喜欢,洗完了又哭,我毫不费劲地就找到了答案:孩子还没玩够水,老人就把她拎起来了吧。类似的情况一定还有很多,包括身边的同龄人反映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听了她们的讲述,也会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家里都是老人带着孩子,老人要做家务要带孩子,怎么可能能静下心来耐心陪孩子一遍又一遍做些“无聊”的事情,往往都是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计划去做,孩子不从,挺肚子、哭闹,老人“治”得又烦又累,最终得出结论:孩子越大越不好带了!这种不尊重孩子,不去“聆听”孩子心声的行为长期下去,带孩子变得更加辛苦不说,孩子的性格脾气将是最大的隐患。

其实我们要做的很简单,我们怀着无比热爱自己孩子的心,去细细体会孩子成长的每个进步,同时我们要积极地耐心地配合孩子的每个敏感期,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探索欲望。让带孩子的人从家务中脱离出来,专职带孩子,孩子要抱时抱抱他,孩子要玩时给他玩具独自安静地玩,孩子想玩不想吃饭,那就等他玩够了再吃饭吧,孩子要走不要抱,那么就把推车放家里陪他好好练习走路吧…所谓的爱和自由,爱是基础,关键是自由,给孩子自由,尊重这个小小的弱弱的`却有着无穷能量的孩子,放手让他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给孩子自由篇十一

今天在琴室,看见两位家长带着年龄不过四五岁的两个小孩来弹琴,我不禁笑了:个子还没钢琴高,小手还没三个琴键大就来弹琴,现在的家长为了孩子真是煞费苦心。

就在我想这么双小手能弹出什么来时,一声硬生生的“do”打断了我的思考,持续了半小时的“do”终于停下来了。孩子的手弹困了,休息时顽皮劲来了,开始在钢琴上胡作文章。这时,家长的唠叨不期而至,四岁的小孩拗不过大人,又边弹边唱起来,但声音不再是积极,清澈的,而是明显带有埋怨的哭腔。

我想不明白:家长为什么把这么小的孩子圈在“笼子”中。孩子已经弹得很乏味了,为什么还要硬逼着孩子继续弹?我认为这样做不但会扼杀孩子的天性,还有可能会掐灭孩子对钢琴的兴趣!家长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一句话,就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绞尽脑汁,到处为孩子拜求所谓的名师。于是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英语热、奥数热,钢琴热……多数家长都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擅自为孩子作主,理由却堂而皇之:“说什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有个好的将来,我们什么苦都可以吃。”家长的这句话,貌似在为孩子着想,实际上是为了他们的面子。现在许多家长都爱拿孩子做比较,为了他们那点可怜的自尊,他们常常以孩子取得的一点点成绩作为炫耀的资本。殊不知,孩子为此错过了多少次与自然亲近的机会,牺牲了多少次与同伴嬉戏玩耍的时间,丧失了多少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如果家长一味地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不重视孩子社会实践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就等于是在削弱孩子的社会生存能力,就等于是在帮助自己的孩子慢性自杀。

当大人沉浸在为孩子精心设计的“多彩世界”中时,谁又想过孩子到底喜不喜欢?谁又真正关注过孩子自身的特点?当家长奋不顾身地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时,须知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填鸭式的教育没有意义。世间大才少通才,中国教育向来就有贪大求全之弊,如果一个全才那么容易培养,那中国的'人才岂不是比星星还多!面面俱到则面面不到,门门全优则门门不优。

中外名人,哪一个不是在某一方面独树一帜,全才名人几乎绝迹。

毛主席,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上师范时,凡社会学科的课,门门全优;非社会学科的,有的连及格都很难。可以说毛主席是一个典型的偏科生,但也是一个独擅专长的高才。如果是放到现在,他肯定考不上大学。但毛主席遇到了一群懂他、知他的好老师。正是因为这些老师尊重他标新立异的个性,包容他敢想敢做的性格,鼓励他通身是胆的豪气,才成就了一代伟人——毛主席。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它积极的一面,但如果操之过急,运用不当,只会成为家长抹杀孩子天性的催化剂。请家长不要为了孩子不可预知的未来,牺牲孩子当下的幸福。为了孩子享有快乐的童年,请家长停止对孩子心灵的“虐杀”,给孩子一片自由成长的蓝天,!

给孩子自由篇十二

我们急着买房子,急着学车,急着学会理财,急着去懂得怎样保养成天山童姥,急着学会了解男人,急着学会看透世界,急着学会驾驭奢华……我们本该行云流水缓缓前进的生命,我们本该花开花落踏风而行的灵魂,已经被催促着凋零。最易的是随波逐流,最难的是拼死坚守。我的生活已经愈来愈慢,我并不着急去得到一些什么。我相信,该来的时候,它就会来。

如今的女孩子,已是愈来愈不易在这个世界找到方向。

整个中国社会像是无数趟不断被所谓的“技术”推动的列车,她们坐在里面,总是觉得心有余悸。似乎稍不用力,就会被甩得很远。眼见着旁人在不断地赚钱,赚钱,继续挣钱,全都敌不过社会风气充斥着无数的近路——一段“情”可以换得下半生的信托基金这么有概括性。

男人也好,职位也罢,房产,车子,基金,恋情,保养,所有的资源,都在需要不断地去抢夺。她们站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被无形的力量开始催促着去做一些本该不属于这个年纪应该做的事情。

这几日,无数个问题朝我喷薄而来。

21岁的女孩子问,要不要买房子;22岁的女孩子问,要不要给已婚的富二代当三奶;23岁的女孩子问,要不要给自己买一份养老保险。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没有想到要如何回答你们的问题,我只是在想,当我21岁的时候我在做些什么。

在大学里上课。很长的头发,齐刘海。一个月五百块的生活费。最贵的护肤品是五十八块的欧莱雅。在学校的后街吃也许是地沟油炒的菜,八块钱一份。不舍得花钱买书,从学校图书馆借,或是从小书店里租,两毛钱一天。在十八块钱的小夜灯下看完了所有的张小娴和亦舒。有过一个很好的男朋友,我们骑着自行车到浏阳河边去吃米粉,冬天点两大碗牛肉米粉,那时候长沙米粉还只要三块钱一碗,猪肉牛肉都还没有涨价。六块钱的粉用一个大盆装着,两双筷子两个脑袋凑在一起吃。他的左手捧着我冻得冰凉而发红的左手。后来他出国,我们分开。

手机是诺基亚3100,没有iphone,没有微博,没有炫富,没有花花世界。大二之前没有电脑,写文章的时候经常去网吧上通宵。

关于理财——还有生活费,一个月五百块,根本不够用,哪里还会去想什么理财的问题。

see?这就是我21岁的生活状态。但是你们无法想象,这样的我,其实是出身于一个条件已经算是很好的家庭。然后大学毕业,直到工作。22岁的时候,已经有人在想着为了一个几千块的包包如何找个有钱的老公嫁掉。

但是,我没有。因为家庭条件已经足够让我有尊严地活下去,何苦为了一件昂贵的大衣就玷污青春。

其实我很能明白你们如今的感受,因为物价疯涨,人心膨胀,生活早已物非人也非。

你们急匆匆急匆匆,脚步愈来愈快,心里愈来愈空。眼前有无数条路可以走,但是当你们真正走到路口的时候,你们却不断地踟蹰,持续地惆怅,失掉勇气,望而却步,停滞不前。生怕选择了一条什么平凡的路,就够不着你们想要的未来与世界。

我想说的是,你的未来,它根本没有固定的摸样。

不要以为前方有一条最适合你的路,等着你一路绿灯的过去,你所做的只是需要找对它。

no,你的前方根本没有路。你要做的,只是不断不断地坚强,继续继续地强大。学会看清自己,承认现实,看懂世界,持续失败,然后了解规则。

有一天,你会发现你随便遛一弯儿,都能走出一条阳光大道。哪里还会惆怅路往哪儿走。

前两年,我曾与12聊天说起我的迷茫。我怕我走错路,怕入错行,怕嫁错人。怕一切一切都是因为我的.选择错误而做成。后来,我终于悟出来可以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道理:不怕没运气,就怕没实力。

而如今,我敢大胆地说一句,一个有实力的女子,无论走那条路都会走成星光大道。披荆斩棘,披星戴月,她总活的风生水起,不卑不亢,而忘却了自己内心方向,单单凭着随波逐流,即使是人行天桥,也会被她走成了地下通道的女子,早年不也是一脸傲气在拼命追求些什么。

我25岁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男人。今天才拿到驾照。房子依然在装修。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想起往年,却并未觉得自己蹉跎了什么。这几年,过完了平平淡淡的日子,流过失恋的眼泪,我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不过是坚守与淡定两个词。如今再回头,如果说我真的会为自己骄傲些什么。不过是在有那么多选择的日子里,我选择了安然平淡地度过了我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并未失掉了那个最初的自己。并未卖掉了灵魂。

最易的是随波逐流,最难的是拼死坚守。我的生活已经愈来愈慢,我并不着急去得到一些什么。我相信,该来的时候,它就会来。

给孩子自由篇十三

经常接触一些家长,在关于孩子的课程学习上,总是说,跟孩子商量一下。他们觉得,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和自由。

通过行为心理学的架构分析,有些家长,或许内心有一种补偿机制,即在他的儿童时代,是缺乏爱和自由的。

老一辈的家长教育知识少,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填鸭模式,不知道怎么表现,以至于子女成人,痛定思痛,就要改变这种状况。所以,有些家长会尊重孩子意愿,不愿过多约束。

但不约束的后果却很不妥。比如手机,电视,游戏,一切社交类的事物,都会成为孩子逆反的心理肇因。这时,家长往往喜欢抱怨或者付诸武力,孩子不高兴,家长也沮丧。

徐静蕾就是典型的例子。父亲高压,让她少年时间毫无自由。以至于她回想去那些时间,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她愿意用十年的生命去换回。

有时候,一段所谓的成功,是用暗无天日的局促和逼仄去换,也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她这样想,也是补偿机制。如果没有后天的调节,这样当了妈妈,后面的教育也会出现失败。

二,失败的界限。

我们都爱孩子,嘘寒问暖,陪伴成长,这些就是爱孩子的表现吗?有时候,家长需要思考,想一想是基于什么想法去爱孩子。

比如,开车出行,孩子想坐副驾位上,但这样一是不安全,二是法规不允许。常识大家都有,当孩子坚持,又哭又闹,有些家长就会妥协了。

对孩子来说,一是真有危险,二是他们知道有些规则可以哭闹争取。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界限意识。

没有规则的爱,是溺爱;没有界限的自由,是无能。

当家长不能拒绝孩子非合理要求,不能跟孩子构建框架和边界。就是一切失衡的开始。

很多家长对孩子有依赖。这种依赖,会导致他们与孩子的妥协。潜意识可能会有担心:害怕对孩子的教育,会拉开和他的距离,而这可能意味着,你会失去孩子对你的依恋。

而孩子很容易感受到家长的潜意识,所以孩子学会了威胁,比如得不到,就离家出走。或者一意孤行,跟家长对着干。

所以,我们要去内省,是真的爱,给他自由。还是内心恐惧、焦虑失去。

三,怎样建立界限。

没有规则和界限,更缺乏空间。心理学家曾说:父母对孩子的适当的恨,实际上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因为这样可以拉开距离,让彼此不仅有共同的空间,还有各自的空间。

记住哦,让孩子进门之前先敲门,告诉他那些抽屉你不能随便查看,以及假装不去看他的日记本,这些都是适当的空间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环境,就像社会环境一样,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来构建的。

在共同的空间里,规则是大家相互协商而产生的。规则内,就是自由。也是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自由在家庭的规则里,是双方的博弈而制定的。是一种互相商量。比如看电视的时间,写作业的时间,读书的时间,商量的越具体越好。

同时,确定的规则,要言而守信。不能仅停留在说说的阶段。可以把规则文字化、图片化,让规则可视化,也是培养了孩子的秩序感。

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双方协定的规则,可以鼓励他漫天要价,家长就地还钱。最后拉锯达成一致。特别提醒,一致,并非强迫。而是博弈。

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讨价还价,坚持底线,同时适当灵活,比如故意让孩子在谈判中赢得某些权利。

这个过程,既是培养孩子的界限,也让孩子感受尊重,即家里的规则是共同商量的,并不是父母一手制定的。这也意味着,规则不仅要一起遵守。

以后,当孩子可能会突破规则时,家长就要守住约定的规则底线,并表达对孩子想法的尊重。

家长可以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但仍然可以对孩子的想法表达尊重,而不是去指责孩子。

比如说:你想多玩一会儿游戏,但我们约定好了时间的。这样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你没有从情感上拒绝,只是遵从规则意识,就不造成情感冲突。

四,教育的提醒。

边界的建立,并非朝夕。重要的是,孩子会在家长身上,看到父母是如何处理边界的问题。当这些被内化以后,这就是他的规则意识。也是您给他的最好的爱和自由。

最后提醒一下,横穿马路,加塞,走捷径,找关系,言而无信,贪便宜,说话不经过脑子,打架骂人,说脏话,处理问题情绪化,不讲道理,吃饭吧唧嘴,衣着邋遢不修饰,说话随意不礼貌,不尊重老人,说老师坏话,这些都是人生的负面清单。会对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过去以为,三岁以前不记事。现在还是记不了事。但是,三岁以前经历的事,都在人的经验里习得了。

吃饭穿衣喝水喊疼,这些都是非习得性经验。开心微笑害怕哭闹,这些都是习得性经验。习得以后,就是框架。

好的习得,就是好的框架,坏的习得,就是坏的框架。这也是门当户对和龙生龙凤生凤的由来。

不会教育不要紧。不学习教育就是失职。遗憾的是,这种失职无法补偿。

给孩子自由篇十四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龙成风,能在这个残酷的社会里立足。他们的办法就是给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课外补习班,给孩子增加额外的作业,逼着孩子要“十全十美”……孩子生活在无边无际的苦恼中。

家长们,你们是否想过孩子们的感受,如果让你们承受这样的压力,你们会选择什么,会做什么?在家长的'逼迫中,有多少人能走向成功呢。比尔?盖茨和戴尔,高中退学,为自己的爱好奋力拼搏,最后都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在商界鼎鼎有名……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而被父母逼迫学习,自己本身并不喜欢的孩子,绝大多数的结果都是悲凉的。

从此,小珉变成了一个总是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孩子。他总是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医生说他得了自闭症。他的父母也为此深悔不已,在其他人面前都不敢提到自己的儿子。

这是一个凄凉悲惨的故事,它告诫家长们:不要再执迷不悟了!孩子是社会未来的希望,请允许他们像雏鹰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里翱翔,能够生活在自己快乐美好的世界里。

给孩子自由篇十五

亲爱的各位家长:

您们好!我想代表各位不快乐的孩子们冒昧的向你们写了这一封信。

各位家长,我知道孩子是您们的一切希望,您们总想提供跟孩子最还得学习空间,但是,您们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忽略了孩子的快乐。对,学习很重要,但快乐的.童年更重要。学习有很多机会,但童年只有一次,入股,您们霸道的抢走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孩子们长大后会怎样看地社会,那时候,孩子们,只会变的忧郁,变成书呆子。余秋雨教授讲的一句话很经典“我快乐、我成功”只有有了快乐,孩子将来才能变得多才多艺。当您的孩子,看课外书时,您不应该阻止他,而是让孩子通过读课外书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当孩子高一些气度爱的发明是,您们应该支持孩子,因为,也有不少的科学家是玩出了名堂的。

各位家长,请给您的孩子多一些的自由空间,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强项,如果,您对孩子过于严格,可能会淹没了孩子的天分,每一个成功都是有三分之一的天分、三分之一的努力和三分之一的机会而创造的。如果您真的爱孩子,就给孩子快乐、自由、精彩的童年吧!

最后,请原谅本人的无知、和冒昧。

给孩子自由篇十六

小巫的每一本书都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她的观点成为妈妈们嘴里的新词,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使一代人受益。上次在博客上和大家分享了她在关于母乳喂养的第一本书《让孩子做主》,我吃惊于小巫小小一本书如何产生这么大的魔力,以至于让这些妈妈们以自己坚持母乳喂养而那样的自豪。

第一本书掀起的母乳风暴正在高潮,她又提出了《给孩子自由》。于是,全国的妈妈们热拥小巫,全在提倡爱和自由。我们总是在说,孩子最需要拥有的品质之一就是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而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需要我们这些做家长的首先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从养育孩子这件事情做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与家庭的养育方式,而不是盲目地听信“专家”、照搬照抄。

小巫的观点带有她的鲜明特色和个性,她的做法很多无法照搬,关键是,她告诉我们一种对待孩子和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是真正爱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如何真正体现在自己和孩子、家人身上,则要靠每个人的智慧。

继续推荐小巫的第二本书,是觉得它能够促进妈妈和宝宝一起成长,也希望自己能够正确的借鉴小巫的方法,给予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更多的帮助,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哦。

给孩子自由篇十七

我们家附近有不少小学,这个时间应该是放暑假了,可是每天能看到好多孩子背着大大的书包去上学,好多爸爸妈妈给孩子报了各式各样的学习班,也不管孩子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兴趣,而是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想法去给孩子施加各种学习的.压力。

我认为这是不尊重孩子,我们做家长的要好好想想,孩子虽然是孩子,可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识。他们清楚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可是做爸爸妈妈根本就不会为孩子想这些,说强迫,也不为过。再想想,为什么上学会有寒假、暑假啊?那当然是为了让孩子们歇歇,休息休息。

当然做爸爸妈妈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是对一个生命的不尊重。限制孩子的兴趣,就是打击了他的自尊。放假了,孩子们想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吧!孩子也有自由的。

给孩子自由篇十八

昨天下午的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选择了喜欢的区域开始活动了,我在巡回指导。“实验室”的孩子们已经通过努力探索、操作,小灯泡亮了起来,益智区的孩子正在玩着登山棋,美工区的孩子们折的小花也已经成型,有的孩子还添画了其他景物,孩子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姐姐,姐姐”张蕾蕾在编织区编了一个大苹果,只见她兴奋的拿着自己的大苹果朝着张蓓蓓叫起来。张蓓蓓和张蕾蕾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今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区域。张蓓蓓在“实验室”,张蕾蕾在美工区,张蕾蕾在美工区编了一个大苹果想让姐姐分享一下自己成功的喜悦,这时张蓓蓓也听到妹妹的叫声,看到妹妹举着编好的大苹果,她也把自己做好的实验成果举起来,姐妹俩来了个空中展示。看到这儿,我说:“蕾蕾,你可以过去让姐姐看看,也可以看看姐姐的实验。”蕾蕾高兴的拿着自己编的大苹果,走到张蓓蓓那儿,高兴地和姐姐交流着。

“孩子们,如果你的作品已经完成,你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互相交流一下,分享一下。”我适时引导着。孩子们听到我的.话后,开始下位互动起来,虽然看起来很乱,但我认为让孩子之间学会分享,分享别人的喜悦,让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是孩子们区域活动的一部分。

给孩子们更多的自由吧,不要总是让孩子们有条不紊的很有秩序的去干自己的事情,不要总是板板正正的规定孩子不许干这,不许干那,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互动起来,孩子们会在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快乐,那是别人教不会的,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快乐成长。

给孩子自由篇十九

幼儿园的老师和一些朋友都这样评价:小巫的儿子sam与众不同,拥有出类拔萃的安全感、自信心与独立能力,积极参与所有的活动,对一切都表现出超越他年龄的胆量、专注和投入。小巫说,这主要因为她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给了孩子充分的自由。

小巫讲过一个小例子,一位邻居妈妈向小巫抱怨,说自己的孩子脾气特别大,还有攻击性行为。小巫观察了一段时间后说:“那是因为她没有自由,阿姨总是不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时孩子正想玩一会花圃旁边水坑里的雨水,但是保姆立即制止她,怕弄脏了衣服。于是妈妈听从了小巫的建议,让孩子自由地玩水。孩子高兴极了,一边玩,一边向大家报以灿烂的微笑,妈妈说,从来没看见孩子这么开心。后来妈妈反省到,保姆总是怕孩子弄脏、摔着,总是这也不让孩子做、那也不让孩子做,孩子在家,总是在跟阿姨斗争。小巫总结:“孩子本应该放在探索世界上的精力,却花在跟阿姨玩猫追老鼠上,这正常吗?阿姨要保护孩子是好事,但是不应该侵犯孩子的空间,剥夺孩子的自由。当你给孩子自由,孩子就能专注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不会捣乱、发脾气。”衣服脏了可以洗,为了成年人方便省事儿而阻拦儿童自由地发展,遏制儿童大脑和心灵的健康成长,却会带来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小巫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且,正如幼教专家李跃儿指出来的,“教育从吃喝拉撒睡开始。”两个孩子都是母乳喂养到两岁多,一直到孩子自己不想吃了,没有强行断奶,他俩不仅身体健康,亲子感情尤其好。在吃饭方面,孩子饿了就吃,饱了就不再喂,也不劝食,更不追着喂饭;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允许孩子自己挑选喜欢的食物。小巫不赞成给孩子把屎把尿,更坚决反对开裆裤,她两个孩子都是纸尿裤穿到将近2岁,一直到孩子身体发育到成熟的阶段,再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进行简单而顺利的如厕训练,所以儿子从2岁4个月、女儿从1岁9个月开始自己控制大小便,享受了充分的自由,也从这些方面建立了坚固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孩子从生下来开始,在四肢体能的发展上、在对四周事物的探索方面,就没有受到过任何限制。比如,从sam刚刚能爬,小巫就经常带他到一些游乐场所,让他在器械上爬来爬去;十个月左右就会自己滑滑梯了;不到一岁,每周都去朝阳公园,连长达6米的树干滑梯,都敢自己爬上去,自己滑下来,妈妈只在下面接应。小巫说:“孩子天生就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只要你相信他,放手让他探索,同时在一边提醒,一般来说是不会出什么事的。”如今,不到6岁的sam体格健壮,身手敏捷,游泳、旱冰、骑车、呼拉圈,样样出色。运动是促进大脑充分发育的首要前提,是智力开发的必要条件,许多家长对此认识不足,限制孩子体能的发展,从而也限制了孩子智能的发展。

再举个小例子,一天中午,2岁―4个月的sam在卫生间洗澡。那天他对淋浴喷头特别感兴趣,总是抓在手里恋恋不舍,还大叫:“阿姨走,别管sam。妈妈,sam要玩这个(喷头),玩一会儿会儿。”小巫把浴帘挂好,让孩子坐在浴缸里玩――平时她也常常让孩子在很浅的浴缸水里玩。小巫和阿姨在外面吃饭,不时听到浴室里传来孩子的哈哈大笑。过了一会,sam大叫:“水都流出来了!”小巫只是进去看了看――水流出浴缸,流进地漏,就出来了。下一次sam又叫,小巫再去看,发现小家伙拿着喷头在浴室里四处喷射,一片汪洋了,小巫这才赶紧脱鞋迈进水里,关上水龙头,把孩子递给外面的阿姨,自己开始收拾浴室。sam裹在干毛巾里,饶有兴趣地看着妈妈怎么收拾。从始终,小巫和阿姨没有大呼小叫,没有一句怨言,也没有批评,因为小巫认为,孩子没有做错任何事。

有些家长会觉得小巫纵容孩子胡闹,小巫则告诫家长:当孩子探索世界时,也是他最聚精会神的时刻,成年人过多地干涉会破坏孩子的专注,磨灭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损毁孩子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压制孩子大脑的发育和成长,剥夺孩子的自信心。那些上学后不专注的孩子,有所谓“多动症”的孩子,追溯其成长史,往往都有家长干涉过多,限制过多的痕迹。大部分患有所谓“感统失调症”的儿童,都生活在行动没有自由的环境里。

小巫指出,给孩子自由,最大的障碍在于成人内心的恐惧,一方面担心自由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另一方面害怕自由会造成孩子的放纵和混乱。比如,好多孩子都喜欢甜食,sam也不例外。小巫的原则是,一般不主动提供零食,但是如果sam要求,她也很少拒绝,而是让sam自己挑选自己要吃什么、吃多少。小巫的丈夫出生于新西兰一个严格的天主教家庭,内心里也是根深蒂固地认为不能给孩子太多自由,所以对小巫的做法不太满意,嘟囔着:“不要给他吃垃圾食品。”甚至严厉拒绝sam对甜品的要求。小巫对丈夫说:“你越限制他,他越向往这些垃圾食品,你现在可以强制他,以后他自己有了钱,还怎么限制他?现在越不让他吃,以后他越吃得厉害。”小巫放手让sam吃,他反而不贪了。有时候应他的要求买来的小甜点经常想不起来吃;有时想起巧克力豆,他要几个妈妈就给他几个,他会自己限制数量;偶尔妈妈说,今天甜东西吃太多了,不要吃巧克力了,sam也会愉快地接受。(但是如果sam带着哭腔哼哼唧唧或摔摔打打要求吃更多,小巫就会了解,孩子不是在要吃的,而是在要妈妈的爱抚和拥抱。)旁人见了sam,都会说这孩子不贪,说不吃就不吃,玩具说不买就不买,居然不闹!小巫会对他们解释,当家长给予自由和信任,孩子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就能够轻松地控制自己。另外,由于孩子的精神和情感得到充分的满足,物质的满足就不是主要的,所以孩子不闹。

关于给孩子自由,小巫为家长们总结出一个公式:家长尊重孩子、给孩子行动的自由,孩子就会发展出独立的人格,从而发展出自由的思维,做自己行为的主人,拥有自信心和责任感,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自律。真正的.自律品质不是来源于严加控制和惩罚,而是来源于尊重和自由。

当然不能忘了说说规矩。

说了半天给孩子自由,小巫笑言,自己可不是事事都依着孩子,不约束不管教。基本的规矩是要立的,例如餐桌礼仪人人都要遵守,家里带电的东西不许碰,不许随地扔垃圾,不损坏公物,遵守交通规则等等。

怎样立规矩是很多家长比较头疼的一件事。小巫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了几点经验:

给孩子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因为孩子理解能力有限,自控能力也不强。

立规矩,要把道理将清楚,不要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别废话,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家长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平和的语气和尊重的态度,会让孩子信任家长的判断,顺从家长的要求。

立下的规矩,家长首先要自律;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不能在家一套,在外一套。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晚睡一个小时等等――对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孩子天性如此,你越不让他做,他越想做,那就不妨让他做一次,目的达到了,兴趣也就消失了。一次偶然的“放纵”不会养成什么坏习惯。另外,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别苛求完美,唠唠叨叨,让孩子心烦意乱。

有些我们看着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狠”话(“我要拿枪把他打死”),咬人打人,更正无数次也不奏效,那就干脆冷处理好了,多对别人道歉,少对孩子做过激反应这些行为是阶段性的,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力量,过激的反应倒会强化他的印象,感到自己有能力激怒他人,就更不愿意放弃了。耐心等一段时间,他看着观众反应不强烈,也就索然寡味,不再“表演”了。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方法,不一定要正面要求。比如sam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怎么说也不管用,小巫就经常做带馅的食品,把青菜包进去。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约束孩子,把孩子的一些行为都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把东西弄得稀里哗啦什么的,是非常好玩的事情。(他小时侯你用花啷棒逗他,怎么大了反倒不许他摇晃东西弄出声响?)这样想,家长就没必要恼火,而是温和地告诉孩子:“我知道这样挺好玩的,但是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给孩子立了那么多规矩,强调了无数次,孩子还是做不到,真让家长气恼。但是小孩子的自控能力就是这个水平,家长只有拿出耐心,不怕麻烦,不断地重复重复再重复,这也是孩子学习的必然过程。

分辨孩子的感情需求,当孩子不讲理发脾气摔东西时,不要“硬碰硬”,而是迎上前去,拥抱爱抚孩子。“闹”的孩子大多是在索要爱和注意,你越把他往外推,越会适得其反。sam一般都是在饿了累了困了的时候出现“不良行为”,小巫在安抚他的同时也会告诉他:“你肯定是饿了(困了),才这个样子,有点不讲理。”有时候这么一说,他就收敛起来,要妈妈抱了。

最重要的一点,千万不要体罚孩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41260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