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写读后感是我们与这些伟大思想的碰撞。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需要对所读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读后感是一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每个人的读后感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这些范文仅供参考。在阅读这些范文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无论是自己写读后感还是参考他人的范文,都要保持真实、客观和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读后感范文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一
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她曾是我就读的师范的校长,比较起那个时候,这位教育前辈的形象却在现在愈渐清晰。
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于漪老师最感人的是她对事业的真诚。因为,唯有真诚,才能通身洁白、光明。我们应该学习于漪老师的为人之道。于漪老师用蜡烛比拟自己,不过,她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她说,一支蜡烛,通体透亮,既照亮别人,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首先树立崇高的信念。这样才能够抵抗诱惑,安贫乐道,在三尺讲台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于漪老师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过“教文”达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为了上课而讲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事业是真善美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抗诱惑、拒腐蚀,守护社会正义,守护社会道德,守护历史使命,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为培育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作出无私的奉献,才是教师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二
读着自己敬佩的于漪老师的这本《教育的姿态》,好似有千言万语要去诉说,然而提起笔来,却又不知如何说起。最先冒在我的脑海中的就是“大爱无疆”。翻阅当代教育大师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于漪等等的书籍,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所流露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他们仰望星空,勾画美好的教育愿景,同时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努力地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并竭力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翻阅着这些令人深思的文字,感受着八十多岁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合上书本,几个关键词语浮于我的脑海:价值观、规律、教书育人。
一、社会价值观与教师成长。
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都在教师,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成长”。然而,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对整个社会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老师的人生观也同样产生了影响。以前社会上更多地强调“义”,强调奉献;然而现在的社会更多地强调“利”,强调享受。以前读书的时候,总能见到或听到这样的句子:老师多么辛苦啊!晚上批改我们的作业直至深夜。然而,此时,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不愿意做班主任、不愿意在学生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不能将责任单单地归为教师的责任心、良心,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去思索在当前的社会价值观上,我们学校的主导价值观是什么,我们如何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唤醒教师的生命自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促进教师成长,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师的真正成长在于教师个人内心的觉醒。只有内心的深度觉醒,教师才会真正成长。”
二、学生成长规律与教师引领。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每位学生的生命都是珍贵的,应当受到尊重与呵护是所有教师与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他们的生命,对他们发展成长的规律,应胸怀敬畏,认真研究,精准地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进行教育,才能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阳。”内心深处知晓孩子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教师才能真正地去尊重孩子的成长,而不会“拔苗助长”。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乐此不疲地“帮助”学生‘长分’呢?提高学生的分数本身并没有错,关键要看我们教师的引领方式,我们是否在提高学生的分数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健康?是否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让孩子对学校、对教室充满了畏惧之心?如果是这样,我们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成长,而且是扼杀了孩子的成长。教师唯有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学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会真正地去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摸清学生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成为了破鸡蛋;而从内部打破,则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摸清学生的成长规律,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与责任。
三、教书重要,更要育人。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相信这一提法每个教师都会熟知。据于漪老师介绍这一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提出来了,然而,几十年过去了,“重”书“轻”人,见“书”不见“人”的现象依然比比皆是。课文承载着知识,同时也承载着育人的功能。然而,可能是由于知识是外在的、可测的、可评的,而人的成长是渐进的、不可马上测的,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更多地关注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此引发地是,教师更多地注重知识地传授与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于漪老师强调:如果把“育”理解为只是开发智力,或者理解为只是提高解题能力,这就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毛病;以这样的观点指导教学实践,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知识今天学不会,随着家长的增强会慢慢学会;而良好的品德今天不养成,随着年龄的增强只会越来越“生杂草”。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生字、词、句、篇,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心中播撒做人的良种。”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起灵魂的作用。”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明确自己的使命与价值,真正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进而帮助更多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三
一直以来就很喜欢读于漪老师的书,因为她是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她是心中揣着一团热情之火对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堂课的。我从头至尾认真读了她的报告,心中重新燃起了作为人师的光荣使命感,同时更坚定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底蕴的决心。
正如她所说“每节课都将影响到孩子的生命质量”,本着对每一个学生的爱,本着对明天的国民素质的关切,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和她的身体力行让我们看到了身为人师的典范。她的报告回答了很多我从事教育工作以来的疑惑。怎样上好每一堂课?怎样对待不同的学生?怎样我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的境界正是于漪老师所描述并亲身做到的那样: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启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教学过程应当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开启智慧,于漪老师的所说的课堂教学要多功能、立体化,课要教在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一部分。她所倡导的“活的教育学”将会成为我不断奋斗并实践的目标。于漪老师说的我们有不少教师正在沦为“高学历的野蛮人”,我们要进行文化积淀,这是良好素养的重要基石。我们必须挤出时间来读书学习。这也是我们从事了一段时间工作的人容易遗忘和懈怠的。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四
阅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断断续续地延绵了三个月,回想书中的情景,依旧热血沸腾,世间竟有如此至真至纯之人,活得那么自我,那么纯粹,用一片热爱浇灌三尺讲台,以一片赤诚教书育人,于漪,真不愧“经过英雄”也!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日寇铁骑踏中华,家中父老多病痛,这便是于漪老师的童年生活环境。大环境下的恐怖,家中的贫穷,都没有击倒作为长女的于漪老师,她说,“奋斗才能生存”,于是她告别母亲去苏州求学。战乱纷飞的年代,都德《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深深打动了年幼的于漪,炮火击毁了美好的童年,却留下了“一切为民族”的心灵震撼,这不仅是于漪老师进入镇江中学时所学到的校训,更是铸造师魂的基因,她说:“这五个大字掷地有声,镌刻我心。”是啊,不管生活的炮火有多猛,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与执着,于漪老师的赤诚如滔滔江水,哪管你“东西南北风”,我自笑傲“千磨万击还坚劲”!
春风十里,不如有你。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之于于漪老师,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朋友,亦是老师。不论是奋力救火的班长小郑,还是郑重地说出“我当老师,就一直想到要爱学生”的小肖,于老师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看到了闪光点,她说:“我也是学生”,孩子们的身上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求知欲都让于漪老师感动并从中汲取力量进行学习。我想,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吧,学会与孩子们相处,不仅仅看到他们的“美丽”,还要学习这份珍贵,“春风十里,不如有你”,亦师亦友,我们共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于漪老师在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教育情怀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敬佩与学习的,成为一个“不知足”的教师吧,我的脑海里回荡着这样的呢喃,如歌的岁月早已走向来时的路,那么,让我们向前走吧,活得纯粹,活得真诚,向前走啊,向前走!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五
近期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感触颇多。书中详细记载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数十年教育生涯的酸甜苦辣,这既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从教经历,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不断成长的教育思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句话。“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这句话真的是深深地触动到了我,它不仅体现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也传达于老师对我们这些新老师的殷切期盼。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并且要付诸行动的。
于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那么他一定是脆弱的,于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是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的,但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学科。
作为一名新的美术老师,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彷佛被人在后背上狠狠的鞭打了一下,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基本功到底如何?美术学科不同于文化课,我们的专业划分的特别多,从大的方面可以笼统的分为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美术技能里包括了国画、油画、水粉、素描、速写、剪纸、雕塑、纤维、还有各类设计等等,而美术理论当中包含了各类美术形式的发展史,艺术学的概论以及各类美术学界最新的论文理论研究成果等。这其中随便一项都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想要在我们大学这匆匆几年的时间里将这些繁多的美术种类一一吃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平常虽然都有接触,但说到底更多的是个皮毛。就像我的研究生导师说的那样,大学期间只是大范围粗浅的学习了一下,让我们了解整个美术学,之后需要你们花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去练习,不断地去精进。
我想,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修炼自己,但学生在我们的手中学习只有短短的几年,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或许只是我们漫长从教生涯中的一两届,我们没有教好,还有其他,可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就是他们的全部。
作为新老师,今年我被安排了教一年级的七个班,说实话,我一直是战战兢兢的,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一年级的美术课程内容很浅显,很容易。但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这350位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位美术老师,孩子们对美术认知的起点或许就是从我开始的,多年以后,当他们想起美术这门学科的时候也许脑海里会浮现的就是我给他们上课的情景。在开学前的那几天,我脑补了各种教学的画面,努力地让自己平静,但当我真的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第一次面对讲台下五十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时,说实话我的内心很震撼,他们安静地看着我,目光齐刷刷地投放在我的身上,那一刻,我觉得我的职业不同于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因为它有着无可代替的重大意义,我们承担着育人的责任。那一刻,我理解了享誉教育界的那句经典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六
《岁月如歌》,多么浪漫而又有诗意的书名啊,当我怀着仰慕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只深深悟到了他有着内涵的分量。同时,也仿佛聆听了一首具有历史记载的大合唱名曲。群英汇聚,唱出了党情,唱出了军威,也唱出了众多英雄儿女的崇高品德。
《岁月如歌》,用一篇篇如诗的标题,讲述着一个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把军人的那种铁骨铮铮,坚不可摧,爱国爱民爱艺术和为艺术而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栩栩如生的带给了读者,让人读后感到:这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是艺术文化的珍品,也是艺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岁月如歌》还充分反映了我党我军在各个历史阶段为人民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各方骨干人才(特别是艺术人才)。如:《山高水长》访沂蒙山老区的素描;《旋转的红舞鞋》访著名舞蹈家、女将军刘敏;《震撼世界的5分54秒》访舞蹈千手观音编导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等等感人的访记,还有访那些著名歌星、演员以及众多的艺术人员们。这些既平凡而又伟大的军旅战士们,都为推动我国的艺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而今,这些可敬的老艺术家们仍然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着重任,继续为我国的民族艺术发展传授者知识,奉献着自己的经验。在此,我们称赞这支队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楷模,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了一曲最感人的军旅之歌,人民为有这支灵魂的工程队伍而骄傲,历史会永远记载着他们的。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七
我们的教育经过几千年风雨的洗濯,革故鼎新,砥砺前行,愈发精彩,其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著作缤纷,精华荟萃,蔚为壮观。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前行离不开教师的推动,教师的推动离不开名师的引领。说到“名师”,于漪老师必居其中。江苏俊采星驰,于漪老师桑梓在此,她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形成了自我的教学风格,是一位笔耕不辍的教育家。她执着探索,力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她著作等身,用文字唤醒教师的热情,促进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唤醒教育的春天。
《教育的姿态》文辞庄严,犹如黄钟大吕,处处体现了于漪老师对自身的要求——“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之师也”!她用文字来反观教育的现状,引领我们穿越喧嚣,聆听真知,告诉我们即使身处繁华闹市,也要心中田野芬芳,多一点敬畏之心,少一点功利之举,回归教学本原,将教育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在教学中让孩子真正的感受到幸福,因为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她主张教育的过程中要牢记“爱”和“人”,注重生命的发展,让生命之花绽放。
正如于漪老师说“师风可学,学风可师”,高山可仰,清芬可揖,我们可以像于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无论我们在教育战线上处于哪个阶段,都可以从中学到宝贵的知识,在这本书中有对回归经典的热爱和呼吁,也有对教育现状的批判和期待。在教学方面她否定“重技术轻艺术、重共性轻个性、重模仿轻探索”的传统理念,教育的生命力在教师的成长,如果进入了“三重三轻”的误区,必然阻碍教师的进步,而停滞和自满绝非教育的姿态。“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教育的姿态》让我们再度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我们不该盲目前行,而应从忙碌的工作中跳脱出来,多一些有教育高度的思考,学会从课堂教学的诸多细枝末节着手,从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着眼,捕捉教育的信息,这些捕捉的信息整理成文字将会是自身教育生活的积淀。
在教书育人方面,于漪老师强调“如果把‘育’理解为只是开发智力,或者理解为只是提高解题能力,这就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毛病”、“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注重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三方面。发展言语,是教书的基本职责;滋养心灵,是教育育人的追求;感受文化,是让学生成为有中国味道的受教育者,三者同时实现,既有智育又有德育,德才兼备,才称得上是素质教育。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评判体制导致素质教育依旧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能落实到每一方教育的土地。
可见,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我们是否要放弃呢?在《教育的姿态》中有答案。于老师在书中反复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多年失败的经验是她走向成功的重要推动力。可见,于漪老师取得今日的成就并非她天赋异禀、幸运相伴,其实她与我们一样面临教育中的难题,只不过,她更善于利用所经历的考验,反躬自问,不断突围,持之以恒,对工作永远保持那么一种热情,我想这便是我们要学习的教育的姿态。
榜样似水,从善如流,似水人生,清越悠扬!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八
听于漪老师报告有感一位成绩卓越、光环耀眼的著名特级教师,却总是在说这样一句话:我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但一辈子学做教师!虚怀若谷,这是何等谦虚的胸怀。于漪老师的报告,总也听不够,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敬佩之情不由不再一次油然而生。
感动于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在说起自己的学生,说起自己教育生涯中的点点滴滴时,居然可以如此的充满活力,神采飞扬。于漪老师是名人,她的成就来自于数十年的勤奋不怠,潜心专研,这份执着令人敬佩。有一段关于她的评论,特别让我回味:“在于漪老师下的功夫中,苦读苦练,天天明灯为伴过午夜的板凳功固然令人钦佩,但她的田野功,反思功更为可贵。”是啊!课前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创造的.有益经验十分重要,而及时并持之以恒地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至为重要。在于老师春风般的话语中,我体会到,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中,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都说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理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方法,让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于漪老师就是一本经典名著,最精华的那部分绝对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过时。也许她的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不是那么容易被超越,但是她的信念、她的精神、她的品行、她的执着、她的作风以及时时流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了我们广大教师一辈子学习的榜样。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九
教书育人已有多年,作为教师,我们并不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但是我们很多人却找不到这份职业的幸福感,读了《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并不是那流转于眼球的文字,而是浮现在脑海中的思索,让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幸福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既然选择从教,就必须正视自己的位置,这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中,更是体现在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当中。
“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老师,是从教学第一线走出来的教育大家,满身都是质朴的气息。谦虚和真实是她的美德,于漪老师平生上过余节公开课,但她自认为没有一堂十全十美的课,深表惭愧,她总说自己做得还不够,年近八旬,却依然在为教育教学而奔波忙碌着。五十年教师生涯,桃李满天下,半个世纪孜孜不倦,心血洒讲坛。这是名师于漪的真实写照。于老师最可贵最值得敬佩的精神是她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艰苦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自己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于漪老师有很重要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1.于漪老师认为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容纳百川,人一辈子要不断认识自己。做人也好,做老师也好,我们的手中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来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子来量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我们可以向书本学习,可以向同行学习,可以向专家学习,还可以向学生学习。正向于老师说的那样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才是无穷的,我们要善于“博采众家之长”。
2.于漪老师在每次课前都认真备课,钻研教学,研究学生,把上课的每句话背出来,然后再口语化。即使这样,在每次上完课后,她总是觉得这里不行、那里不行、充满了不足和缺陷,于是于老师写教后记,记下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和自己教的不足。于老师认为作为教师就要严谨治学,这也成为她不断前进的内驱动力。她说“我教了一辈子,一辈子在反思”。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是很出名的,她上一堂课要经过三次备课过程,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教案、资料,全凭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写出一份教案。第二次备课,则搜集各种参考资料,看名家课堂教学设计,名家教学的教材分析,同时思考三个问题: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也想到了;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没有想到;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没想到,我想到了。第三次备课是在上同一个平行班之后,总结经验,反思失败,再备一次课。从她的“三次备课”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她一贯的勤奋和认真,更感受到了她坚持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和超凡毅力。
3.遇到“差生”,以耐心教育为主,把学生引上正路。在于老师的教育下,很多学生得到了转化。看看自己的学生,他们不也需要这样的老师吗?于老师虽然身体很不好,但是她克服重重困难,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每一位孩子,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感人之深,令人佩服。她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懂得和学生交流。
要学习于老师的地方太多了,我想以后的日子还很长,要慢慢的学、慢慢的体会才有收获。“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漪老师的名言。早已名满天下的于漪老师都以这样的话来鞭策自己,更何况我们普通教师。她以这样的信念要求自己,其实更是对我们普通教师的鞭策和勉励。除了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育好人。对孩子不仅要重言教,更重要的还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由此想到我们的教育力量,应该更侧重于从教师的人格中挖掘,这是一种无声的特殊的教育力量!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要多学习,起到一个好的榜样作用。
通过对于漪老师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教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于漪老师指出:我们办教育就是要教育我们的学生成为素质良好、有中国心的人。做人要有基本准则,“德”要放在第一位。通过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知识这一载体,将理想和信念种在学生心中,让学生拥有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有民族精神的根和爱国主义的魂。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会注意到这么一种现象,哪个班的学生像哪个班的班主任,无论从言谈举止还是行为方式,甚至是穿着打扮。所以,一名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勤奋扎实、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目标和要求的教师,肯定会带出一批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优秀学生。
再次,在教学上,作为教师要从教材、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持自己和传统教学方法优点,博采众家之长,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又要有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经过自己不断的整合、实践、调整,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要做到这些,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热爱学生。于老师说:“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做教师的我们要放低姿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明白他们的渴望和需要,尊重每个人的与众不同,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更应该要奉行“教育无小事,事事皆学问”的理念,跟上新时代步伐,因为在教育中,可能一件不经意的事也有可能成为教育学生的好素材,教育学生的时机是无处不在的。如何抓住契机,如何有效教育,都隐藏着很大的学问,对教师的教育智慧也是一种考验。要经得起考验,凡事能随机应变,就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以广博的知识武装自己,积极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需要学会反观自身,育人先育己,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所以今后还需要向身边的同事多多学习,并不断的提升自己,尽力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十
美国学者托德·威特克尔在《优秀校长一定要做的15件事》中写道:优秀的校长们“没有拘泥于整个学校的发展,而是竭尽全力地去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效率,并以此来促进学校的进步。相反,低效率的校长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上,而极少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可见一个优秀的校长会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学生成长的关键。于漪老师正是这样一位立足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优秀校长。
一、理念:教师是关键。
社会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还是关注这个学校培养了多少清华、北大的学生,关注这个学校的升学率。然而,作为一校之长,于漪老师清醒地意识到,一所学校的发展必须依靠教师,教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学校教育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学生生源当然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但只要有优秀的教师在,只要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定会一步一个台阶,蒸蒸日上。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于漪老师心中,培养青年教师是“最大的事情”,正如她所说“我做校长,最大的事情就是培养青年教师。”基于此她用心培养着教师,成就着教师。
二、用人:因材而施用。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于漪老师认为作为学校领导,应把每个教师的才能智慧充分发挥出来,而这就需要校长满怀热情,用眼睛去发现每个老师的优点,将他们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于老师发现教语文的钱老师对书法颇有研究,而作为师范学校必须教师范生写好字,于是动员钱老师专门研究书法。钱老师认真钻研,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书法教师,成为了上海的特级教师;令历任校长头痛的一位职工,于老师发现她的手非常巧,擅长编织,于是请她做手工教师,结果“令人头痛的职工变成了一个创造性非常强的老师,使学生屡屡获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花、草应各得其所,才更有利于生长,教师亦然。
三、行动:培养好教师。
美国学者托德·威特克尔说,有两种方法可以使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得进步:一是吸纳更优秀的教师;二是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显然,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才是诸多学校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更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于漪老师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将培养优秀教师放在校长工作的首位,通过听课、评课的方式来促进教师成长,这种听课、评课不是“浮光掠影”而是“脚踏实地”,“我进入课堂听课,听完课评论,听一节课,起码评两三节课,要站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来评课。”通过听课、评课让教师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知晓自己的增长点,这样教师才会“年年有提高、有发展”。同时,于漪老师特别强调给教师“学习和思考的空间”以及时间,这样才能涌现出出类拔萃的教师,“教师的成长不是听几场报告就能够解决问题的……一定要让教师有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所有的时间都被占满了,那就变成了标准化建设。”
一个好校长,意味着一所好学校。于漪老师深知学生是学校里重要的群体,然而,她更知道校长的主要责任应该是对教师进行教育。她就是这样当着校长,培养优秀的教师,通过教师来为学生们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影响学生的生命成长。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十一
当八十多岁的于漪老师,来到福山多功能厅时,会场上的所有目光聚焦到了她的身上。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于漪老师从容地走上了台前,开始了今天的报告。仔细聆听着于老师热情洋溢、饱含深情、满载智慧与经验的报告,无限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于老师从教59年,她一直扎根在基础教育第一线,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称号于老师当之无愧。
这次报告中,于老师向我们讲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楷模的先进事迹,传达着她对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的敬意。她很谦虚。她淡泊名利。所以在机会和荣誉面前,她总是那么淡定。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确是如此上心。她关注着与会的来自各个地区的先进教师的代表,用心思考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对于我们来说,她就是那个创造奇迹的人——81岁高龄的她如今还能心怀教育事业,还在不断学习,不断地将教育真谛通过她的报告传达给广大教育战线上的老师们——“讲师德,塑师魂”,不断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这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于老师说:“教师的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只说明你的受教育程度,在岗位上是要有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这句话时刻警醒着我们,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广泛阅读,潜心钻研,才能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厚重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教出好的学生。读书可以让人不断汲取营养,让人得到更多的精神境界的升华。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站在高起点上去认识事物,引导教育学生。时代在变化,观念在更新。把握时代的节奏,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因势利导,如何合理的正确引导,快速有效地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一加一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只有不断的读书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与新时期的学生在思维和观念上接轨。现在教师的工作不能只考虑教学成绩,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更需要注重教师的个人教育素养的全面发展。
于老师说:“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饱含着智慧与哲理。教师这个岗位,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孩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话此刻又萦绕耳畔,要做好这件事,难于上青天。即使如于老师这般的教育泰斗,也在不忘坚持学习。对于我们年轻一代而言,更应该沿着前人留下的脚印,用实际的行动,不断学习做个好老师。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十二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泛起涟漪,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听过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的老师探索之路。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十三
在马年伊始,读完大伯写个孙儿雨农的回忆录,思绪万千。虽然说,现在从事的工作是和文字相关,但大都是公文格式,很久没有写叙事文章了,即便是在搜狐新浪的博客的文章也大都是转载居多。微博倒是偶尔会发几条,只言片语,至于说是快节奏市场经济社会的副作用,还是懒惰、功利、没时间?就像今年春晚那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样无解,所以读完了大伯的长篇,还是十分敬佩的。
翻开记忆如同大海中的岛屿,零星散落,此时也变得清晰起来。我印象中的大伯,会和支青、新疆、哈密瓜、果脯、葡萄干联系在一起,就如同我的小外甥会把舅舅、舅妈和加州西梅画上等号。记得那时的泗县,这些都还是稀罕物,我总是会想大伯是怎样从千里之外的新疆把这些新鲜的哈密瓜带回来的,要知道那时可没有高铁、动车,飞机也不是像现在普及的交通工具。记得前年,大伯的儿子姜楠到合肥开会时,听说到合肥还要转机一次,可见当时带这些礼物之不易,也许回家团聚的幸福感会让路途变短行囊变的轻快吧。
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传统至今不变,想想我从20xx年外出求学,至今十三四个年头了,即使现在身在合肥,每年也只得回老家一二次。大伯常年在外工作,但每年还是要回老家泗县看看父母兄弟、同学朋友的,每次与大伯父见面大多是在家庭聚会上,我父亲,也就是老五,我父亲是一个传统的人,那一代讲奉献的中国人的典型代表,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劳模证书有很多,厚厚一摞。每次都会请回家探亲的哥哥姐姐到家里坐坐,一是感谢他们对弟弟妹妹们的照顾,二是为了兄弟姐妹和后辈的感情交流情深。我记得那时觉得大伯的口音很特别的,泗县口音中带着新疆吐鲁番味,其实想想,现代社会想做到完全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其实很难,因为身在异乡还有让当地人听的.懂,又要乡音不改挺难的,我曾经到深圳工作过,对此深有体会。
无论这选择是主动的或是被动的,在外漂泊的游子们,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那就请享受这一路上的风光。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现在,退休后的大伯在北京的小女儿家安享晚年。祝愿大伯他老人家阖家幸福、安康!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十四
收到学校的赠书是在九月,匆匆忙忙里,三个月的日子也就这么流淌而去。如果这时候惊心时光的飞逝,想起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那我的便是“触目惊心”了吧!阅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断断续续地延绵了三个月,在灯下打这篇读后感时,回想书中的情景,依旧热血沸腾,世间竟有如此至真至纯之人,活得那么自我,那么纯粹,用一片热爱浇灌三尺讲台,以一片赤诚教书育人,于漪,真不愧“经过英雄”也!
日寇铁骑踏中华,家中父老多病痛,这便是于漪老师的童年生活环境。大环境下的恐怖,家中的贫穷,都没有击倒作为长女的于漪老师,她说,“奋斗才能生存”,于是她告别母亲去苏州求学。战乱纷飞的年代,都德《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深深打动了年幼的于漪,炮火击毁了美好的童年,却留下了“一切为民族”的心灵震撼,这不仅是于漪老师进入镇江中学时所学到的校训,更是铸造师魂的基因,她说:“这五个大字掷地有声,镌刻我心。”是啊,不管生活的炮火有多猛,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与执着,于漪老师的赤诚如滔滔江水,哪管你“东西南北风”,我自笑傲“千磨万击还坚劲”!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之于于漪老师,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朋友,亦是老师。不论是奋力救火的班长小郑,还是郑重地说出“我当老师,就一直想到要爱学生”的小肖,于老师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看到了闪光点,她说:“我也是学生”,孩子们的身上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求知欲都让于漪老师感动并从中汲取力量进行学习。我想,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吧,学会与孩子们相处,不仅仅看到他们的“美丽”,还要学习这份珍贵,“春风十里,不如有你”,亦师亦友,我们共进步!
于漪老师在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教育情怀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敬佩与学习的,成为一个“不知足”的教师吧,我的脑海里回荡着这样的呢喃,如歌的岁月早已走向来时的路,那么,让我们向前走吧,活得纯粹,活得真诚,向前走啊,向前走!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十五
每个人在自己的流金岁月里,都有一段动听的歌。
本书是一个军官在盘点自己二十六载的377篇访记时,谱写的一首感人之歌。读过之后有四个字在我的脑海里反映特别强烈:“感动”,被书中所有人物的故事而感动;“朦胧”,从表层意义讲,作者追忆的是自己的一段岁月,然而内容讲述的却是他人的故事,赞美的却是他人的歌,这种“朦胧”的构思大作,不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水平之高,而且还突出了一个军人时时刻刻服务于他人的高尚品德。军人,不愧为党和人民赋予的荣号,人民为军营有这样的灵魂工程师而感动。
《岁月如歌》,多么浪漫而又有诗意的书名啊,当我怀着仰慕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只深深悟到了他有着内涵的分量。同时,也仿佛聆听了一首具有历史记载的大合唱名曲。群英汇聚,唱出了党情,唱出了军威,也唱出了众多英雄儿女的崇高品德。
《岁月如歌》,用一篇篇如诗的标题,讲述着一个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把军人的那种铁骨铮铮,坚不可摧,爱国爱民爱艺术和为艺术而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栩栩如生的带给了读者,让人读后感到:这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是艺术文化的珍品,也是艺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岁月如歌》还充分反映了我党我军在各个历史阶段为人民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各方骨干人才。如:《山高水长》访沂蒙山老区的素描;《旋转的红舞鞋》访著名舞蹈家、女将军刘敏;《震撼世界的5分54秒》访舞蹈千手观音编导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等等感人的访记,还有访那些著名歌星、演员以及众多的艺术人员们。这些既平凡而又伟大的军旅战士们,都为推动我国的艺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而今,这些可敬的老艺术家们仍然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着重任,继续为我国的民族艺术发展传授者知识,奉献着自己的经验。在此,我们称赞这支队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楷模,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了一曲最感人的军旅之歌,人民为有这支灵魂的工程队伍而骄傲,历史会永远记载着他们的。
感谢作者——梁祖国先生为读者撰写了这么一部感人的好书,期得着你和《岁月如歌》一书中所有的战友们,在今后的岁月中,不断充实你们的歌,把这首《岁月如歌》继续谱写下去,让这支歌汇写成一首响亮的交响乐曲,奏响祖国,奏响全世界,为推动人类的精神文明之发展,为建设和平和谐的社主义国家再奏辉煌。
最后敬请《岁月如歌》中的每一位干部战士和艺术家们,接受我内心深深的崇拜,并真诚的祝愿他们,平安!健康!幸福!快乐!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十六
从朋友处借到《岁月如歌》一书,我就爱不释手。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因为朋友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破例借给我一本书,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紧时间读完《岁月如歌》。把书还给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中,回味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1944年夏,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后来,他们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学者、教授)。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文革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因为当时于老师家里经济也十分拮据)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从这本大书中还读到了于漪老师一直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从未放慢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着的追求。《岁月如歌》确是一本大书。她的字字句句都是从于漪老师血管中喷涌出来的心中的歌,那么朴素、真诚,饱蘸感情,充满哲理。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十七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很多书,我爱不释手地读了一本又一本,其中一本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名叫《岁月如歌》的书让我懂得了感恩。
读了这本书我感悟到,感谢父母,他们给予我生命,抚养我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我知识,引领我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我不断努力。感谢太阳,它让我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我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我有生存空间。我清楚地记得二年级的寒假我读过的一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一棵小草因为对一滴春雨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自己绚烂的花朵;一株幼苗因为对一缕阳光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甘美的果实;一只小鸟因为对大地和蓝天的感恩,所以它有了翱翔的翅膀;一颗心灵因为对爱和善良的感恩,所以它使自己拥有了钻石般的璀璨光芒……"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学会了感恩亲人,而且还让我学会了感恩祖国。要想感恩祖国,报答社会,我们就要努力学习。我们虽然不能像数学王子高斯那样,因为一个巧合解开了困扰人们2000年的数学题;也不可能像罗伯特有着无比的智慧,所以我更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岁月如歌》中有这样一段话: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妈妈给我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我们伟大的祖国,我在圆明园里认识了你的屈辱,你的悲愤;我是在长城上认识了你的磅礴,你的巍峨;我是在大沙漠草原认识了你的宽广,你的辽阔……伟大的祖国,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我感恩祖国,所以现在要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使自己成为栋梁之材,长大报效祖国!
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十八
《岁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献给教师节的一份厚礼。翻开扉页,是于老师的手迹:“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体验。
阅读的感觉真好,捧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往下读,我仿佛在倾听一位长者的独白,娓娓道来,时而激越,时而平缓,时而低语,感觉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随着“岁月如歌”这个生命故事长卷的逐层释放与展开,我不断地被触动,被震慑。如今的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经历了那样的苦难:丧父之痛;病魔缠身,差一点夺走她的生命;“文革”期间,她又遭到了怎样的欺辱……一桩桩、一件件都没有压垮这位倔强的女性。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她的“求知、求教、求真”之路,是追求理想之路,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是寻求教育真谛之路。
一、求知――明灯伴我过午夜。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于漪老师上了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读到这儿,敬仰之心荡然升起。
二、求教――梦里寻它千百回。
于漪老师一生与语文结缘,终于破解“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在优秀范文的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潜移默化是语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于老师一开始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为此,她首先自学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标杆,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于老师积极向实践、向同行和学生学习,用10小时、20小时准备一堂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备30多个小时,反复钻研数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把课上要讲的每句话背下来,再脱开教案讲课,课后写教学后记;再次结合自修语文的深切体验,关注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论争,留意教学改革的动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于老师说““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如此地下功夫研究教学,如此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原来特级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三、求真――一辈子学做教师。
无需我在此唠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的一些话吧:
“做人有基本准则,贪欲最为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师德?
《苏武牧羊》“这首歌不断在我胸中激荡,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常为书中的故事激动不已,那种对祖国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常萦我脑际,有时难以入睡。”
“当时我执著地想:在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学生只有一个青春,不能耽误,希望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让我读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儿子患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都发焦,头上用冰袋冰着。……一天半夜,医生找我们谈话,说明病的严重性和药效的甚微……我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恳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时,我正好教高三毕业班,复习十分紧张。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时,孩子总哭着不让我离开……说老实话,当时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误不起。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它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培养他们成长。”
面临选择,于漪老师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愧疚,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怀只有一个字――真!
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她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
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十九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名师,也是我的老师。我从本世纪初开始担任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主编,每册课本和教学参考资料,都是经于漪老师为组长的专家组审定才出版的。有几册课本送审稿,几经反复才得以通过。其中于老师的批评意见,总是十分具体,又切中肯綮。有时她还热心地提出正面建议,也一语中的,使我恍然悟到语文教学的“本质”,渐渐明白教材应当怎样编写。
于老师过去主要教高中语文,也有一段时间教初中,写下了这本讲评初中生作文的专著。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具基础性,更起关键的作用,因而这本书有很高的价值。近来,一些有志于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青年教师,觉得它不同于现在流行的教辅书,实实在在,又充满教学智慧,对自己帮助很大,于是向同行推荐,但许多人搜求不得,只能自行复印。于老师出自她一贯的对青年教师和语文事业的热忱,将它交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应急需,同时不管我的浅薄,命我作序。我于是又得到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一心为了学生学得新知。
我翻阅了一部分篇什,首先感受到的仍然是我非常熟悉的那种严格和切实。书中每篇讲评都有明确的目标、要点和最后用板书形式作出的归纳。评析中,大到谋篇布局、写作手法、词语推敲,小到书写格式、标点符号,都一一说明得失,分析原因,同时在这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传授基本知识,指点必备能力。并且,这一切都在与学生互动中进行,不断引发学生的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使目的要求落到实处。再看全书,50篇讲评,是大体根据学生写作学习的一般规律进行编排的,由浅入深,井然有序。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现在的语文教学,却重阅读而轻写作,许多老师教课文,一篇一篇,精心设计;写作指导上则比较随便,很少专门为此备课,也缺少整体计划。而于老师当年的作文指导,多么切实,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前些年,于老师曾和我谈道,现在的语文教学太重形式,花架子太多。譬如克服了“满堂灌”,却走向了“满堂问”,这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我深有同感。她对我主编的教材中的一些“导语”、“提示”,曾指出它们“大而无当”,我也悦服。至于语言方面,有的专家说语言要“规范”,我本不以为然。于老师不讲“规范”这个词,但她对我的教材送审稿的编写语言,总是细心地改正不合语法、逻辑和用词不当的地方,一丝不苟。这逐渐使我认识到,给学生看的作为“范本”的课本,确实要完全做到文从字顺,以影响学生形成好习惯,打下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其实,成人何尝不应如此?现在有的作家、评论家随意生造和组合词语以求“文采”,是不值得赞赏的。
切实,只是我对于老师作文讲评特点的第一印象。细读几篇之后,我感到她这本书之所以广受欢迎,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善于触动学生心灵中的敏感区,引发他们作文的愿望和热情。这是许多语文老师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于老师这本书每一篇的第一个栏目是“作前指导和要求”,记录了她在学生作文前的启发诱导。她或娓娓动听地描述学生习见的自然景色、生活场景,或富于感染力地讲述一个能够引起他们深思的社会事件、文化现象,或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阐发学过的某篇文章的内涵,来唤起他们的真情实感,激发他们产生真知、新知。在学生作文后,于老师的评析常常点出某篇作文闪光的地方加以肯定,明确指出不足之处并分析症结所在,有时还带有人生价值观上的引导。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引导,态度语气都亲切和婉,让学生乐于接受。我听一位听过于老师上课的教师说,那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二十
暑假,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我被于老师的精神感动着,被于老师的行为震撼着。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大下功夫。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用她的话说就是“用语言粘住学生”。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用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自己不学习,哪来源头活水?尤其在信息、知识迅猛增长的时代,没有人能够工作之前的在校学习期间,就完全掌握了他今后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教师如果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没有威信。
于漪老师说的“我做了一辈子的老师,但一辈子在学做老师!”这是何等谦虚的胸怀!这也是她对事业的真诚,教育事业是真善美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道德的典范,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这是我读完《岁月如歌》后最大的感想。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也许在每个班级都有让老师头疼的学生,比如纪律不好,比如学习成绩差等等,但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一面,不能因为一方面的情况就否定他的所有。
听着于漪老师的话,看着于漪老师的书,学着于漪老师的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倾倒。回顾自己二十年来的教学生涯,岁月如歌,往事历历在目,我为她坚定的教学信念而折服,为她生动的教学语言而惊叹,为她无私的奉献精神而感动。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将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学做教师,用心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之歌。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二十一
《岁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献给2007年教师节的一份厚礼。翻开扉页,是于老师的手迹:“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体验。
阅读的感觉真好,捧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往下读,我仿佛在倾听一位长者的独白,娓娓道来,时而激越,时而平缓,时而低语,感觉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随着“岁月如歌”这个生命故事长卷的逐层释放与展开,我不断地被触动,被震慑。如今的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经历了那样的苦难:丧父之痛;病魔缠身,差一点夺走她的生命;“文革”期间,她又遭到了怎样的欺辱……一桩桩、一件件都没有压垮这位倔强的女性。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她的“求知、求教、求真”之路,是追求理想之路,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是寻求教育真谛之路。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于漪老师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读到这儿,敬仰之心荡然升起。
于漪老师一生与语文结缘,终于破解“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在优秀范文的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潜移默化是语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于老师一开始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为此,她首先自学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标杆,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于老师积极向实践、向同行和学生学习,用10小时、20小时准备一堂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备30多个小时,反复钻研数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把课上要讲的每句话背下来,再脱开教案讲课,课后写教学后记;再次结合自修语文的深切体验,关注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论争,留意教学改革的动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于老师说““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如此地下功夫研究教学,如此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原来特级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无需我在此唠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的一些话吧:
“做人有基本准则,贪欲最为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师德?
《苏武牧羊》“这首歌不断在我胸中激荡,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常为书中的故事激动不已,那种对祖国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常萦我脑际,有时难以入睡。”
“当时我执著地想:在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学生只有一个青春,不能耽误,希望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让我读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
“……儿子患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都发焦,头上用冰袋冰着。……一天半夜,医生找我们谈话,说明病的严重性和药效的甚微……我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恳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时,我正好教高三毕业班,复习十分紧张。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时,孩子总哭着不让我离开……说老实话,当时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误不起。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它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培养他们成长。”
面临选择,于漪老师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愧疚,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怀只有一个字——真!
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她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
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428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