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案(热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7:13:05
老山界教案(热门15篇)
时间:2023-11-23 17:13:05     小编:GZ才子

教案是教师为备课和授课过程中的教学组织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评价等内容。教案的编写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作之一,它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想我们需要认真编写一份教案了吧。在设计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可以为教案提供更多的教学支持。

老山界教案篇一

知识和能力方面:

1、了解作家作品。

2、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3、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过程和方法方面:

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过程的了解,初步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1、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2、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老山界》一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文在写作手法上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其次本文虽然说是一篇记叙文,但是也不乏很多写景之处,更是优美的抒情之作。总之,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情真、隽永,是一篇值得反复诵读体味的佳作。学生容易了解文章所叙之事,但是对于语言方面的特色,以及两处写景的背后所蕴涵的红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魅力,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手段,以勾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再紧扣一些精彩的语句和片段揣摩红军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本文字里行间处处蕴涵红军长征途中的高昂斗志、乐观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的理解只有学生在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方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课件的优势:图片可以绘情,音乐可以陶情,视频可以传情,如此种种信息技术的手段,综合巧妙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去想象和联想,从而生成新的收获。

1、多媒体播放长征革命歌曲——《映山红》。

在播放歌曲时,要求学生带着一个问题用心聆听:这首歌能让你感受到一种。

怎样的精神和力量?

2、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2)第23节。

2、联系课文、影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两幅图的内容。

3、【百度图片展示】夜宿山腰图、星夜爬山图。

4、学生自读,男女生读,全班读的多种方法朗读这两处景物描写。

(1)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2)这段景物描写之中,运用了什么感官角度,观察的视角又是什么?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感官角度是视觉,观察的角度有仰望、俯视。】。

5、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山谷。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听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像波涛在澎湃。

整体感知修辞方法。

1)文中修辞方法除了比喻,你还能发现哪些?

2)调动你得记忆,能从你学过的文章中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3)幻灯片出示一些代表性的句子,反复朗读这些语言,你觉得美吗?

举例之后再归纳比较,学生就可以感知到要想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可以采用修辞方法,使文章的语言达到诗一样的完美,如:比喻、排比、拟人、白描、对比等等。

7、文章除了写到了这两处,还写到了哪些地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明确:课文采用顺序的方法,按时间变化结合地点转移为顺序。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

1、值此建党90周年之际,回忆一下,目前你知道的庆祝党的生日的方式有哪些?

2、不知你有没关注到电视上最近什么题材的节目最多?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播放《长征》电影的片段:

【百度视频】电影《我的长征》片花。

带着一个任务去欣赏:你对红军的印象能不能概括成几个成语呢?

【明确:不怕困难、心系群众、艰苦奋斗、乐观主义。】。

4、放眼整篇文章,哪些地方可见红军的这种精神?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

下面是学生可能提到的句子:内容摘要:

a、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这里的“照着习惯”,反映了瑶民长期受到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男人们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b、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c、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明确: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朗读全文,熟读、感悟、背诵两处景物描写的段落。

(朗读,背诵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最直接的整体感知的方法)。

老山界教案篇二

1、思考“探究练习”二、三题,体会词语作用含义。

2、体会下面几句加点词语含义。像泉在呜咽。抢了一碗就吃。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但是我们走过了……,才觉得老山界的,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老山界教案篇三

《老山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这篇文章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叙述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作者陆定一(1960—1996)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以朴实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进行记叙描写,条理清晰,内涵丰富,写法新颖,很适合中学生学习。

根据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特色及其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学时,应将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按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进行叙事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味红军乐观顽强的精神、学习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阅读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观看2001年央视拍的《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其中红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样,有了情感铺垫,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探究发现,达到充分学习的目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锻造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观看《长征》片段,感受长征精神。

影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历史并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苦岁月,这样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体味和品析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的时候,问题和课文精华就可以水到渠成出来了。

2.预习课文并查阅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

(三)教学步骤。

1.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课文线索,把握全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并画出自认为好的词、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需要讨论的地方,圈点批注。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教与学。

(1)巩固旧知,自然过渡。

让学生齐背本单元刚刚学过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巩固旧知,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2)了解作者情况,明确写作背景。

学生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陆定一是参加过长征的人,教师提示:亲身经历的事情,写起来特别真实而细腻,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当时红军的真实感受。

(3)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清课文叙事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本步骤设计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

a.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体裁是记叙文,找出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是阅读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是把握课文内容的首要步骤。学生可合作在文中快速找到答案,从中可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b.找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

这篇课文叙事有一个明显特点:顺序清楚,有条不紊。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很快地在原文中找出时间变化的标志及其相应的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认识到本文的叙事顺序:顺叙。这样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课文的叙事脉络。教师适时提示:学习本文的叙事写作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的层次结构。

讨论话题: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的时间?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时间变化归纳出翻越老山界的时间:整整一天时间。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从中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认识到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和乐观的生活观念。

c.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讨论交流,通过自己的语言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四方面的困难: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教师引导学生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讨论话题: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

学生联系课文中具体的语句思考,并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从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入手,如与瑶民攀谈并送之与米、红军战士的语言描写及作者自身的真切体会等)。本步骤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下步设计奠定基础。

2、研读赏析。

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学交流。(同学交流后,由学生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这样,充分营造一个自由轻松而有研讨氛围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并提高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主要归纳为二个精彩片段。

(1)精彩片段一赏析。

引导学生体会战士的风趣语言,感受红军在困难面前的幽默和乐观,看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精彩片段二赏析。

b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让学生理解到作者。

的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本步骤设计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分析和赏析精彩片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养成“苦中也有乐”的良好心态。

3、归纳总结。

(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创意地表达)。

(2)让学生同位间讨论本课的写作艺术。

目的是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学过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加深对课文的深层理解,教师也可及时从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最后,教师以前面学过的毛泽东诗作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难——闲)。

二、精彩片段。

生:红军也是有血有肉的,饿了,急了,骂一两句,抢饭碗吃,这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说是不文明。

生:我觉得这种行为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红军队伍。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能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作者正是用这种真实的笔触进行叙事描写,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而红军的形象也显得栩栩如生。

师: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写与瑶民“攀谈”的事,这不是离题了吗?

生:这是作者真实地叙事的表现。

生:红军为了宣传,以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生:让读者看到红军爱民的一面。

生:(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师:聪明,在这里作者运用了陪衬的手法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生:所见写出了山势的高峻、陡峭。

生:所闻是作者在静夜所听到的那些细微的声响。

师:所见突出了环境的艰苦,那么所闻你们能用一个词形容当时作者的真切感受吗?

生:寂静或恬静。

师:那为什么作者写了声响呢?

生:呃,只有在寂静的环境里才能听得到细微的声响,而且由于是山谷很深,反响回荡,声音自然比较响。

师:作者写静却写了动,这是什么写法?你能说出这种写法的例子来吗?

生:是以动写静,侧面描写的手法。例子:教室里很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见。

生:还有就是王唯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生:可以看出作者乐观的生活情趣。

生: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景物。

生:就是老师说过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很好。罗丹有一句著名的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

生:(齐)“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师:正是。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大自然当中感受美,学会欣赏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我们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赞美别人,并把别人的优点变为自己的优点,这就是创造美的行动!

师:那么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生:表现了山的高大险峻,这样更突出了翻山的艰难。

生:突出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师:老师也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往往要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在以后的阅读理解中,我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的!

老山界教案篇四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八个生字。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

2、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句子与句子、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

3、会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局势说、写句子。

4、能流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词,理解词义,会运用。

2、理解句子意思和课文内容。

3、用句式仿写句子。

教学难点:

弄懂句子与句子、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两天我们学习了《小喇叭》,课文中种花的小姑娘尊敬老人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9课,看看19课中的同学们的行为好不好,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二、教学生字词。

1、读课文。

2、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3、板书生字词:

大扫除玻璃歇一会儿累。

贴对联拜年。

4、读生字词,教学读音。

5、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书写“歇”、“累”、“拜”几个易错的字。

6、讲解词义:

大扫除、贴对联、拜年--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义。

玻璃--看实物理解词义。

7、教学组词:

除(大扫除)玻(玻璃)璃(玻璃)。

贴(贴对联)联(对联)拜(拜年)。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齐读课文。

2、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每个自然段分别有几句话?

4、结合句子理解“歇”、“累”的意思。

四、巩固练习。

1、读写生字词。

2、读课文。

五、作业。

1、默写字词。

2、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给下面的字组词。

除()玻()璃()。

贴()联()拜()。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讲解句中的新词,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3)总结段意。

2、讲读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读第一句话,结合实际讲解“干起来”的意思。

(3)读第三句话,拎出句式:

有的……有的……还有的……。

体会运用这个句式所起到的语言效果。

(4)练习用句式说写句子。

(5)读第三句话,理解句意。

(6)总结段意。

3、讲读第三自然段:

(1)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读课文,体会老爱小、小帮老的好品德。

4、通读课文。

三、巩固练习。

1、指名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复述课文内容。

四、课堂小结。

教育学生要向课文中的同学们学习,主动帮助老人。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二、弄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先后顺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3、第一自然段写春节前,同学们帮助李奶奶大扫除。

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大扫除的情况。

第三自然段写李奶奶和同学们的对话。

4、引导学生体会各个段落之间的先后顺序。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注意句子间的停顿。

3、指名学生读,教师个别指导。

四、作业。

背默课文。

第四课时。

一、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

1、出示习题:

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们李奶奶大扫除。

李奶奶我们是好孩子。

2、讲解题意。

3、引导学生填空,然后加上标点。

4、读句子,进一步理解句意。

二、课后练习第4题。

1、出示习题:

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意思一样吗?

同学们有的擦玻璃,有的洒水,有的扫地,还有的抹桌。

子、椅子。

有的同学擦玻璃窗,有的同学洒水,有的同学扫地,还有。

的同学抹桌子、椅子。

2、讲解题意。

3、领学生读句子,理解句子意思。

4、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句子。

三、照样子,写句子。

1、出示习题(见书本)。

2、拎出例句的句式。

3、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写句子。

四、作业。

完成练习1、2、7题。

教学后记:

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多读课文,借助插图,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重点帮助学生读懂劳动场面描写及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由于本课中描写的大扫除场面学生非常熟知,所以理解不存在多大的困难。

我注重了对几个学生不易弄明白的词语的理解,如“拜年”、“贴对联”、“干了起来”、“春节”等。

老山界教案篇五

考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暗示下文某情节。

分析:“30里”是一个具体的数据,所以原句采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这座瑶山的高度很高,要攀越过去是非常困难的,暗示了下文我们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2.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

为什么队伍会走不动?该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考点: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设置悬念。

分析:“走不动”是因为山路非常难走,队伍被堵住了。正是“走不动”,才让人想象到老山界这座山非同一般,十分难攀,下文描写红军遇到的各种困难也证明了这一实情。此外,该词还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既然“走不动”,那红军是怎么翻过这座山的?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ex: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恰好”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ex:队伍还是极迟缓地向前行动。

“极迟缓”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ex:……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

两个“特别”起怎样的表达效果?

ex: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

为什么要强调“仅有”?可以删去吗?

ex:……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和“显眼”两词分别起怎样的表达效果?

ex: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为什么说当时的这种景象是“奇观”?

ex:……不由浑身紧张,……。

为什么“我”会感到“紧张”?

ex: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为什么要刻意强调“一步一步”?

ex: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

“传下”一词起怎样的表达效果?

ex: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前文花了大部分的笔墨写翻山之难,现在又把山比做“矮子”,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3.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这句话是对瑶民的哪种人物描写?“惊惶”一词起怎样的表达效果?

考点:肖像描写、上下文照应。

分析:“惊惶”一词是对瑶民的面部表情的一个细节描写,所以归到肖像描写中。瑶民之所以不敢热情地接待我们,是因为广西军阀对瑶民的压迫特别重,导致了瑶民带有自我戒备的心理,常常担惊受怕。

ex:那女人哭起来了。

ex: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ex: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老山界教案篇六

学习运用细腻描写生动表达文章主旨。

准确分析细腻描写的句子运用的具体方法。

全面概括细腻描写的多层方法。

一、熟读文本找细节。

默读课文,勾画出细腻描写的句子,想象作者翻越老山界的情景。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2、“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3、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二、活用技法析细节。

自由朗读出示的三个句子,多角度进行赏析。

1、描写对象是“火把”,“之”字的`形容准确传神,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形象地写出山路的陡峭,侧面表现红军行程的艰难。用“奇观”来评价,蕴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运用语言描写,每句末以感叹词和感叹号收尾,有强调意味;每句独立成段再次强调,同时由个体到群体,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质溢于字里行间。

3、描写对象是声音。一是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远与近,大与小。二是将听觉的感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三是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句子短小而整齐,形象丰富又生动,易于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三、启发思维总细节。

本文将叙述和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的句子是“登山时、中途休息”的三个节点,从“物”“事”“人”三个角度进行细腻的描写,其中运用到了多感官描写,语言描写,对比,比喻。在句式上有排比式的短句,有独立成段的短句。这些技法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本节微课主要是复习学过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再次让学生感受它生动形象表现主题的效果。七年级学生在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发现整体运用的自觉性还有所不足。在阅读时,对文句的赏析易出现遗漏;在写作时,易就事论事,语言直白浅显,缺乏布局和描写习惯。因此根据微课的特点,选择文本中较具有借鉴性的三个句子,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完成赏析,落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主要由教师完成,交给学生综合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技法整体运用的意识,以便在写作中更好地谋篇布局,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同时落实相关的语文核心素养。

老山界教案篇七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课时。

1、导入。

1.《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小结: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三、课文分析。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四、揣摩生动描写。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军战士的?

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2、分析生动的场面、景物描写。

分析:第23节,思考:。

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明确: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明确:寂静。

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思考讨论:

1、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明确: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明确: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明确:“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7、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

3)语言朴实优美,凝炼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老山界。

陆定一。

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顶所思。

到达山顶。

继续登山。

攀登雷公。

山脚访瑶家。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老山界教案篇八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二课时。

1、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一)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二)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上午傍晚天黑夜黑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

(三)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二)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三)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四)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五)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一)首段交代了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尾段。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一)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之”字奇观。

(2)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3)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一)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2)“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3)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4)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5)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小结: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三、课文分析。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四、揣摩生动描写。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军战士的?

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2、分析生动的场面、景物描写。

分析:第23节,思考:。

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明确: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明确:寂静。

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思考讨论:

1、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明确: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明确: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明确:“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7、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

3)语言朴实优美,凝炼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板书设计:

老山界。

陆定一。

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顶所思。

到达山顶。

继续登山。

攀登雷公。

山脚访瑶家。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老山界教案篇十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老山界》的第二课时。

首先我说一下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老山界》是一篇传统而又经典的讲读课。是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写的有关长征的革命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的经过,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为了能更好地表现这一主题,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同时又恰切地使用了大量的精彩语句,做了许多生动的描写。

读了这篇文章会让我联想到更多的东西:譬如星夜翻山时,战士们互相鼓励的生动有趣的对话,以及那特殊的夜色:在“之”字拐的山路上,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清是火把还是星星。

天作帷幕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腿,恐为山河一脚穿。

这些又让我感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恶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含义所在。这真是大英雄饱经磨难,方可成就一番宏图伟业。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尼丸。

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当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让我们联想到的远不只这些,诸如: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等问题,在《老山界》一文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有所感悟,都能让人产生联想。但针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没有必要讲的.过细,过深,过于政治化,那些是他们以后要再认知的内容。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在践行一种理念,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老山界》,不论是文学价值,还是精神价值都值得讲,而且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去讲。

因为此文中那些壮丽的景象,乐观的情怀,不屈的斗志,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而如今的孩子面对这些,真的是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他们生活中多了幸福,少了理解幸福的能力;多了随遇而安,少了对生活的思考;多了自私享受,少了吃苦奉献。可以说当代的孩子几乎都是温室里的花朵。缺少冒险、挫折教育;不知道逆境教育的意义,更不懂得风吹浪打对人和民族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所以,我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士身上的这种优秀的品质,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努力和学生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真正引导学生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在学习中养成勤奋刻苦的好习惯,为将来更好地贡献社会而做好准备,这正是我讲授此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实现自己的教学构想,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案:

1、积累掌握常用词语。

2、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掌握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3、学习,体会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1、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掌握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学习并弘扬长征精神。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安排了六个问题进行探究。具体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带着“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再次速读文本,为什么还要读文呢?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我感到:作文的水平是写出来的,文章的理解是读出来的。

第二个问题:“老山界是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其难具体表现在哪里?”启发学生理解文本,剖析文本。并引导学生概括出:行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第三个问题:“面对这样难以翻越的老山界,红军战士不但没有退缩,相反成功翻越,那么红军凭借什么精神翻越老山界的?”

学生能概括出凭借的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至此,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种精神。学生起码能概括出三点:星夜行军、露宿山腰、下山所见。

想借此落实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三点,突破教学难点中的第一点。

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跳读课文,顺次找出文中写时间的词语,并对应说出红军所在的位置,让学生理解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行文线索的好处。借此完成教学目标2,落实教学重点中的1。

第五个问题是精读“半夜里,突然醒来”一段,指导学生勾画出重点词语及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赏析此段,并为背诵,积累,仿写这段做准备。借此完成教学目标1和2,落实教学重点2。

第六个问题是研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学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的作用。明白“三十里”强调山高,是为下文写难以翻越埋下伏笔。结尾扣题,深化了主题,形成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再次让学生品悟到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长征中的巨大的作用。想借此完成教学目标1和2,落实教学重点2,突破教学难点1。

至此,六个问题探究完毕,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二、三个问题是针对探究主题而设,后面的三个问题是针对写作手法而设。

最后一个环节是在总结的基础上布置作业,让学生办一期介绍长征和理解长征意义的手抄报。用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3,真正突破教学难点。至于板书设计我就省略不谈了。

总之,以上是我有关《老山界》一课的教学设计。当然这只是一种预设,实际教学中能否真正实现自己的构想,或还能生成什么,我还不能真实的加以说明,这有待于我实际教学之后进行反思,再去修正,尤其是因为自己学识浅薄,能力有限,水平一般,一定存在很多不足,诚望各位专家,同行加以指导,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今后的语文教学。

老山界教案篇十一

怀着对红军战士的敬爱,我又一次拿起语文书,阅读着《老山界》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艰难的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但他们一点儿也不去抱怨,而是把它当作风景去欣赏。赞美了红军战士不怕一切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段话写出了在雷公岩上睡觉之寒冷,然而,之所以能把这里写的这么静谧迷人,正因为作者已经全身心沉浸、陶醉在对夜景的欣赏中,根本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危险。这表明红军战士不畏一切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比起这些,我忽然觉得自己变得渺小了。面对困难,我们要像红军坚强,乐观。感谢你们,红军,是你们让我们的祖国变成如此的强大和富裕。如果有人说我的祖国是失败的,我会站出来告诉他,我的祖国地大物博,我的祖国幅员辽阔,我的祖国有长江、长城,我的祖国也有黄山、黄河。我爱我的祖国,爱你形如雄鸡的土地,爱你挺拔拔如脊梁的巍巍昆仑,爱你广阔平坦的呼伦贝尔草原,也爱你波澜壮阔的`洞庭湖畔。我相信,经过更多人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那些曾经羞辱、侵略过中国的国家和人民,会向中国竖起大拇指,用生硬的汉语说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老山界教案篇十二

(一)、预习要求: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

(二)、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当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

第一课时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板书:老山界难

1、放录音,听朗读带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生速读课文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当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归纳整理,师板书

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

学生自由发言

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

第二课时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一)赏析重要语句

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

(二)赏析精彩片段1

生齐读

师投影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分析赏析

1、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

2、有几次写火把?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

3、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

(三)赏析精彩片段2

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

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说出理由。

2、阅读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说“寂静”,又说“有许多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样矛盾吗?

生讨论问题

师针对具体情况作补充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营造的意境,(投影出相应画面)

4、生齐读

小结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生动而凝练的语言:

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自由朗读精彩片段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段景物,写出感受

老山界教案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学设想:

(一)预习要求: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

(二)教法学法:

教法:

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生速读课文。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归纳整理,师板书。

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

老山界教案篇十四

知识和能力方面:

1、了解作家作品。

2、

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3、

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过程和方法方面:

1、

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2、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过程的了解,初步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

1、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2、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法选用】:

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

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老山界》一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文在写作手法上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其次本文虽然说是一篇记叙文,但是也不乏很多写景之处,更是优美的抒情之作。总之,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情真、隽永,是一篇值得反复诵读体味的佳作。学生容易了解文章所叙之事,但是对于语言方面的特色,以及两处写景的背后所蕴涵的红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魅力,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手段,以勾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再紧扣一些精彩的语句和片段揣摩红军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本文字里行间处处蕴涵红军长征途中的高昂斗志、乐观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的理解只有学生在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方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课件的优势:图片可以绘情,音乐可以陶情,视频可以传情,如此种种信息技术的手段,综合巧妙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去想象和联想,从而生成新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以图绘情,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长征革命歌曲――《映山红》。

在播放歌曲时,要求学生带着一个问题用心聆听:这首歌能让你感受到一种。

怎样的精神和力量?

2、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媒体运用策略、教学效果评价:

(二)探究赏情,分析整合。

一)揣摩景物描写,整体感知语言生动、形象、逼真。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

13――19。

节(2)第。

23节。

2、联系课文、影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两幅图的内容。

3、【百度图片展示】夜宿山腰图、星夜爬山图。

4、学生自读,男女生读,全班读的多种方法朗读这两处景物描写。

(1)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2)这段景物描写之中,运用了什么感官角度,观察的视角又是什么?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感官角度是视觉,观察的角度有仰望、俯视。】。

5、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山谷。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听觉,

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像波涛在澎湃。

整体感知修辞方法。

1)文中修辞方法除了比喻,你还能发现哪些?

2)调动你得记忆,能从你学过的文章中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3)幻灯片出示一些代表性的句子,反复朗读这些语言,你觉得美吗?

举例之后再归纳比较,学生就可以感知到要想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可以采用修辞方法,使文章的语言达到诗一样的完美,如:比喻、排比、拟人、白描、对比等等。

7、文章除了写到了这两处,还写到了哪些地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明确:课文采用顺序的方法,按时间变化结合地点转移为顺序。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

二)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文章主旨。

1、值此建党90周年之际,回忆一下,目前你知道的庆祝党的生日的方式有哪些?

2、不知你有没关注到电视上最近什么题材的节目最多?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播放《长征》电影的片段:

【百度视频】电影《我的长征》片花。

带着一个任务去欣赏:你对红军的印象能不能概括成几个成语呢?

【明确:不怕困难、心系群众、艰苦奋斗、乐观主义。】。

4、放眼整篇文章,哪些地方可见红军的这种精神?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

下面是学生可能提到的句子:内容摘要:

a、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这里的“照着习惯”,反映了瑶民长期受到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男人们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b、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c、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明确: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三)作业传情。

朗读全文,熟读、感悟、背诵两处景物描写的段落。

(朗读,背诵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最直接的整体感知的方法)。

老山界教案篇十五

怀着对红军战士的敬爱,我又一次拿起语文书,阅读着《老山界》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艰难的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但他们一点儿也不去抱怨,而是把它当作风景去欣赏。赞美了红军战士不怕一切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段话写出了在雷公岩上睡觉之寒冷,然而,之所以能把这里写的这么静谧迷人,正因为作者已经全身心沉浸、陶醉在对夜景的欣赏中,根本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危险。这表明红军战士不畏一切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比起这些,我忽然觉得自己变得渺小了。面对困难,我们要像红军坚强,乐观。感谢你们,红军,是你们让我们的祖国变成如此的强大和富裕。如果有人说我的祖国是失败的,我会站出来告诉他,我的祖国地大物博,我的祖国幅员辽阔,我的祖国有长江、长城,我的祖国也有黄山、黄河。我爱我的祖国,爱你形如雄鸡的土地,爱你挺拔拔如脊梁的巍巍昆仑,爱你广阔平坦的呼伦贝尔草原,也爱你波澜壮阔的`洞庭湖畔。我相信,经过更多人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那些曾经羞辱、侵略过中国的国家和人民,会向中国竖起大拇指,用生硬的汉语说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44999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