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读后感高一(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7:29:12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高一(通用14篇)
时间:2023-11-23 17:29:12     小编:紫衣梦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作者在感受和思考的基础上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书中的思想和情感,也能够给我们的阅读增添更多的乐趣和启示。写读后感的时候,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来思考书中的主题和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这些范文中有的深入思考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有的关注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有的展示了作者对作品的独特解读和感悟。这些范文不仅在内容上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思考,而且在语言表达和结构安排上也非常出色。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能够对写读后感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精彩的读后感范文吧!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高一篇一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年详细考址其成因的书籍。《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介绍。

我曾从图书馆借阅过《徐霞客游记》来看,我觉得他就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虽说是地理著作,但在我看来,他的文学性更强,语言简练优美,生动而传神。比如说:“涧随山转,人随涧转”等。作者善于根据景物特点,遣词造句,喜用四字词,如“云散月朗,人意风光,泉声山色,攒峦夹翠”等等,往往成二二式结构,或上下匀对称,显得典雅而匀整,新奇而别致。

作者《游雁荡山日记浙江温州府》每天所记,各有中心,并根据不同的景物特色和任务活动情况,采用不同的笔法,详细生动,引人入胜。总之,作者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令人亲临其境。

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书本身的内容,因为其中是文言文,如果不静心下来读,根本读不懂,而翻译的白话文又太浅显,所以内容不太吸引我。

我佩服的是徐霞客能够用尽毕生的精力去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不畏艰险献身地理事业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高一篇二

我读了《徐霞客游记》这本书后,很受启发。知道了徐霞客一生共出游了二十四次,经历了种.种磨难,游离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知道了只要有坚忍不拔,敢于奋斗,知难而上的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路。

公元1586年的有感寒冷的冬天,徐霞客出生在江阴马镇的一个小村子里,他出生的那一天他的父亲已经41岁了。他的母亲王子孺在怀徐霞客的时候曾做过不同寻常的梦,梦境奇异,等待徐霞客出生之后,他的父母就给他取名弘祖,后又取字振之,是希望徐霞客长大后能光宗耀祖,振兴已经中落的徐氏家族。徐霞客是徐有勉(徐霞客的父亲)的第二个儿子,他小时候突出的表现更加让他的父母对他充满了更大的希望。徐家在科举的道路上经历了悲惨遭遇,而在徐有勉那里得到了彻底性的改变,而徐霞客自己也不喜欢读四书五经而是古今历史,山海图经,对各地山水胜景尤其感兴趣。19岁时,徐霞客的父亲因病去世,他的母亲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徐霞客22岁时第一次出游一直到了他逝世前一年,三十多年中,他共有2千次出游,其中两次遇盗三次绝粮,好友去世从人逃遁种.种的磨难,并没有难倒徐霞客出游的意志。

伟大的时代出伟大的人,就是因为徐霞客坚忍不拔,敢于奋斗,知难而上的意志力在他的有生之年内完成了一本着作——《徐霞客游记》。

同学们,也许是在人生路上,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生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学会走路,现在我们去某一个地方都有车骑,又方便又快,而徐霞客当时去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用的是什么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用的是一双脚!同学们,让我们去学习徐霞客的意志力去学习他的精神,让我们英桥向目标奋斗吧!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高一篇三

读完《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后,我感觉它是一部用“脚”写成的千古奇书!为什么呢?因为这部书是作者用脚“走”遍中国近二十个省的途中写的,所用的时间有三十多年,直到作者生命的结束。

徐霞客的一生都是在不停地跋涉中度过的,他的一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惜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丢失了,现存的这部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也没能影响《徐霞客游记》成为“古今游记之最”!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高一篇四

《徐霞客游记》是作者用30多年的旅行考察得来的真实红记录,内容十分丰富、广泛。它首先是一部地理著作,在作者笔下,祖国的锦绣河山和万千奇景被描绘得如诗如画、栩栩如生。他写静态,清新秀丽;写动态,千变万化;写水,或碧波荡漾,或水清石寒,令人心旷神怡;写山,或峻险幽奇,或巍峨雄壮,令人目不暇接;写洞,或玲珑剔透,或乳柱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如此写景,美不胜言!真挚的情感,细腻的刻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读书的时候,除了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书中的情节与内容,我还喜欢从考察作者与写作背景方面来对书本作更加深入地了解。有时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些创作故事更能吸引我的注意,也让我对作者本身有更深的了解,对书中的内容有更透彻的体会。在作者创作《徐霞客游记》时,当朝政治日益败坏,宦官、权臣操纵朝政,政治黑暗,人民反抗朝廷的事情不断发生,面临这种国事日非的形势,一些知识分子发出改革弊政的呼声。所以,从书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景色,还可以感受到作者爱憎分明,一生不与贪污官吏为伍的高洁情操。他同情那些被迫害的东林党人,敢于与他们交友。他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怀让我对这样的作家和他的作品更为向往。

徐霞客在漫长的的旅途中,为了考察得更准确,大都徒步前行。常常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面临险阻,他都以坚强的斗志去克服。恶劣的生活条件与长期处于疲乏状态的身体都无法阻止他每天坚持记录旅途经历及心得体会,而正是这些长期困顿中的不辞劳苦才得以产出如此瑰丽的文化财富。徐霞客以其科学的态度和惊人的毅力,用敏锐的观察和生动的文笔写就这部享有盛名的传世之作——《徐霞客游记》。

今天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因为,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能够沿着徐霞客的足迹遍游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希望有你,和我一样热爱阅读的人,怀揣着这份梦想与我一起同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高一篇五

“饱经风霜三十年,踏遍祖国山水田”——《徐霞客游记》。

当我们游览石灰岩溶洞,看到奇彩夺目的石笋、石钟乳的时候,就会想起我国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的伟大功绩。是他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和研究,为地理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1607年,22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他的考察旅行,从而开辟了系统地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新方向。地理考察的道路是和艰难的。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靠步行,经常要攀登悬崖峭壁,穿越激流险滩,顶着狂风暴雨,忍受饥饿寒冷,露宿山野丛林。这些困难都挡不住徐霞客,他不仅一天天、一年年坚持考察工作,而且无论每天的旅途多么艰苦,总要坚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心得记录下来。徐霞客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地理考察,他的足迹踏遍祖国的16个省和自治区(按现在行政区划),对各地的山脉、河流、动植物等的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加以详细的记录,最后写成了二十卷的科学巨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裁写成的,是徐霞客毕生经历和心血的结晶,是一部对地理学的研究于发展极有价值的宝贵文献。通过阅读了解,徐霞客的整个写作过程,揭示出徐霞客之所以能在地理学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于他十分重视实践,他的知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从而论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哲学原理。

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也不是人们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徐霞客游记》不是在家中闭门造车写出的,而是通过多年的跋山涉水的实际考察形成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并最终通过实践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深入事物的内部,掌握事物的规律。因此,要认识某一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就只有亲身参加变革这一对象的实践,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高一篇六

徐霞客用30年的时间,写成了地理学巨著《徐霞客游记》,暑假里我一边读着这本书,一边为他的伟大人格,他的坚强意志,所敬仰。

当时年少的徐霞客发现有许多前人写的地理书,缺乏实地考察,资料不全面,也很不可靠。敏锐的徐霞客主动肩负起一种历史使命,用他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他的志向,也实现了他时代对他的要求,用一生来阅读大地。

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壮丽山河的真实面貌,在漫长的旅游生涯中,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在山中攀登,在岩洞中探索,在溪水中跋涉。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河北、山东、湖南;泰山,黄山,五台山;都表现了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

从小徐霞客博览群书,去考察山川地貌的奥秘,几十年如一日的`风餐露宿,写下了长达60余万言的《徐霞客游记》这是他以毕生的心血谱写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歌,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文化园地中一株鲜艳的鲜花。

同学们,徐霞客的故事正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好男儿志在四方,让我们现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作出最大的贡献。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高一篇七

这里向大家推荐和介绍的是被誉为“千古奇书”、“世间真文字、大文字”的《徐霞客游记》。做这样的工作,其意义不仅仅是介绍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也不仅仅在于发掘一件中国文化的瑰宝,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部著作去发现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人们会在阅读这部奇书的过程中,一方面陶然于祖国山川的美丽以及徐霞客描写山川的优美文字,一方面拟画出伟大旅游家崇高的形象,并在这形象中体悟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竭蹶向上的不屈精神和无尽力量。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明代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县)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公元1587年1月5日)。他生活的时代正值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当时世风日下,官场腐败,政治混乱,徐霞客不事钻营更无心仕途,素慕古代圣贤纵情山水、比照风物的豁达自在,更有一腔热情,立志遍游祖国名川大山。

22岁那年他在家乡的胜水桥头登船出航,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游历生涯。

几十年里,他不畏艰辛,风餐露宿,足迹遍及除四川以外的包括今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19个省市自治区。

正是在作这些游历的过程中,徐霞客不仅对所游山川风物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和描绘,留下了近百万字的游记,而且也通过旅游、文字完成了对他自己不朽形象的塑造,所以读他的《游记》,其收获也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从了解山川的精奥和旅游家的风范到欣赏优美的文字和大儒士的才情,都成为后世者高品味的享受。

一般的游记,其采用方法和角度选择多有人为取舍,或精于描绘,或重在辑录古籍,或选择重点,或偏重某一侧面,大多因所记之人的素养和当时心境而有所演绎铺排。

说到底,山川风物无非是文人寄情于兹的对象,在游记中很少占有主体地位,而且有的过分注重文字功夫而进行了较多的文学加工,使其具体风貌与记中所写出入很大,有的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后的追记,不但其线条模糊记忆失真,而且时过境迁,取舍剪裁未必得当。反过来看《徐霞客游记》,则觉得要高妙得多。首先,他的游历和记述都力求全面。每到一地,总是力图在宏观上全面地把握该地的风物、人文景观,而对一组风景的观照也尽量从不同角度、不同时光中进行反复辨析描绘,漏游之地,则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补游,有时对一座山、一川水常常选择不同季节作再游、三游……。游历中,他总是选择险途隘道,发微启幽,为追求一种真实全面的感受,力求“峰峰手摩足抉”,往往能出人意料地发现新的景观。

其次,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追求奇、险、绝。他不听信前人的论断或方志的误导,哪里最险则偏向哪里,越是人迹罕至之地越能激发他的兴趣,由于主观精神的追求,他的游记很少有人云亦云的现象,笔下充满对奇、险、绝景的描绘与记录,他说:“余谓游不必骑、亦不必同,惟指示之功,胜于追逐。余之欲行者,正恐其同;其不欲同者,正虑其骑也”。这种不畏艰险,愿为天下先而追求“指示之功”的精神,实在是旅行家之为旅行家的至高境界。其三,观察细致,记录及时,描绘准确。徐霞客每日必记,虽然白天旅途劳顿,晚上仍必执灯作记,把当时的游历详细记录,更有甚者,他白天也边走边记,在崖畔岩边,他依石为案,奋笔不止,最真实地记录下当时的胜景与感受。确因风餐露宿而不能当时作记,则必在二、三天内补记。其记虽在旅途中,却并不是对风景名胜的简单罗列,对每个风景的位置、特点、各景点的分布、地形变化、交通路线都有记录,不但真实可靠直逼实际,而且文字优美引人入胜。其四,徐霞客非常关心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他不仅仅是一位旅游家,而且还是一位建设家,故在他的游记中多次提出了开发、修建、使用和保护旅游资源的方案。他选景不囿于传统,反对为凑足整数的所谓“十景”、“八景”的滥竽充数的作法,而是实事求是,如风景特好,也不厌其多。在开发利用方面,他反对湮灭历史遗迹的作法,认为智者应“追远而创其祠”,愚者才“最新而掩其迹”。

新建房舍应不妨碍古迹,风景区建设应借景而不应因此而掩景……一句话,风景区开发应首先保持其浑然天成的原始风貌,再行议论设计方便游览的方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非常关注风景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多次提出不能把风景区糟踏成牛宫马栈,臭秽不堪,这实在值得当世人借鉴学习。

除以上独特之处,《游记》还有两方面重要内容。其一是丰富的地学知识。由于他观察的细致和发微探幽的精神,使他的游历具有了科学考察的性质,记中可见他对地貌、岩溶、江河、水文、气象等都作了详尽的考备和记录,其中以对岩溶及江河的考察最为详尽和科学,以对气象的关注而特异于其他游记。举他对岩溶的考察为例,他系统地考察了从湖南到滇东磅礴数千里的石灰岩溶蚀地貌,对其分布状况、形成原因、由于发育不同而出现的地区差异等,作了科学的说明。

他深入考察了100多个岩洞,对每个岩洞的考察都力求全面准确。如他深入观察和描述了桂林七星岩的大小、深浅、洞内的复杂结构以及洞的外部情况等,其描述记录与近代科学技术实测的结果相当接近。他比欧洲最早描述和考察石灰岩地貌的爱士培尔早158年,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罗曼要早200多年。从这个角度说,《徐霞客游记》的科学文献价值也是不容低估的。其二是对社会历史的广泛描摩。

徐霞客在明亡前夕的社会大动荡的岁月,举步遐征,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使他更多地了解了社会底层生活状况,对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在他描绘一幅风俗长卷的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困苦挣扎。作为一个旅游家,他虽不可能完全认清社会的本质,但作为一个有着博大同情心的社会观察者,他所关心的问题自然地与普遍的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他的游记总是记录下了各地农业、水利、手工业、商业贸易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同时,由于他的旅迹遍涉于边陲大山,故对生活于此的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民族语言等等都有记述。他也非常注重我国宗教的发展,而且并不孤立地看待宗教,特别是在记述不少人遁入空门的原因时,更联系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一方面他流露出对佛教的好感,一方面也毫不避讳地真实刻划了那些身披袈裟、趋炎附势、趁人之危的丑恶嘴脸,并由此展开对社会政治黑暗现实的描绘,使其《游记》又具有了社会批判意义。

《徐霞客游记》的文学艺术成就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超出了前人的小品或规范而成宏篇巨制,显示了徐霞客的文学造诣的高超和笔力的雄健。可以这样说,他的游记既忠实于所记对象,有逼真的描绘,又充溢着大胆的想象和色彩瑰丽的渲染。他记游,其初衷可能并非追求文学效果,但出于对山川的热爱,激情难以抑制,因而其记中许多地方都充满感情,文字间充满诗情画意。它既弃绝了文人雅士的矫揉造作和虚拟滥情,使语言质朴可感,流畅清新,又曲尽自然之妙,温文细腻。他的'白描手法极其高妙,几段线条勾勒使得文章条理分明,极有分寸感,同时简炼干净明澈透底。一般说来,像这样的长篇游记,其文章的剪裁处理是很难把握的,但徐霞客笔下既有精细描述又并不显得庞杂拖沓,特别是在记录重复游览之地时,更见其详略苦心和谋篇技巧,其《游黄山记》可作典型代表。

他善于穿插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增添了名山胜水的历史文化色彩,文笔也因而显得神采飞动气度不凡。最为独特的是,在他的笔下,万物皆有生命,自然山水等等都是以独特的生命形式显示出来的,这既是文章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更是徐霞客把自然作为宇宙主体的正常反映,足见他自己与自然万物相通相融的浩然之气,也反映出一代大旅游家热爱自然、崇尚自由的敏感心灵。

读《徐霞客游记》,不可让人忽略的是他本人的形象。可以这样说,他在完成他的游历的同时,“游历”也在完成着他。

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有很多,但他们各有自己的目的,而这些目的是不是真正的旅游尚值得探讨。他们或出于政治原因,或为国家朝政,或为求法朝山,或为追名逐利不一而足,而对徐霞客来说,没有国家资助也并非国家派遣,绝无政治和宗教目的,是最为单纯的旅游,只出于一种热情一种毅力。他一路游程非常辛苦,靠变卖家产、沿途求友而获取游资。

一路顶风冒雪,卧石宿洞,曾三次被盗,多次历险,为寻幽访胜他日夜兼程,常于深山老林间迷路困顿,但这一切都未能动摇他的意志。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他开始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光辉的一次游历,此时他已50多岁。

他远游南方各省,但由于长期的野外生活和痒毒湿气损害了他的健康,崇祯十二年(公元1641年)八月重返云南鸡足山时,全身俱发疹块,以致两足俱废,他再也不能游览名川大山,也因此,他未能入游四川剑阁、峨嵋胜境,成为他永远的遗憾。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3年)他与世长辞,只活了56岁。

他的一生不算长,但他的一生极其辉煌,他留下的六、七十万字的游记既是祖国山河的画卷,是他生命的写真,也是他旷世才情的显露。但愿这部花尽一代旅游大家心血的《游记》能长流永世,与青山同在。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高一篇八

a类教学设计适应普遍教学要求,主要采用指导性阅读。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字典、词典,正音释义。课中训练学生自读能力。通过指导性阅读提要,让学生了解课文是以人物的主要成就为中心来组织材料的,理解文中用大量笔墨写其父母的内容与中心的关系。并能知道徐霞客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22岁起,就以惊人的毅力从事科学的地理考察和探险旅行,长达30余年,其中历尽艰难险阻、千辛万苦。领会徐霞客为求知而探险的科学精神。同时通过对本文体裁和写作手法的学习,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课后在老师指导下,搜集徐霞客的有关资料,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千古奇人”和这本“千古奇书”,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时间。

一、导人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徐霞客游历中的奇闻轶事引入课题。

(在广西融县龙洞,他为了弄清洞中的脉络几乎被水淹死。在另外一个暗洞中,见巨蛇横卧,不见首尾,他跨身进洞。他为了登临雁宕绝顶,误人歧途,不得不悬空而下布绳由于被磨破断裂,他险些粉身碎骨……)。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宦途涉猎羁留危垣。

杀戮散佚感慨徘徊。

2.解释下列词语。

宦途:指做官的生活经历、遭遇等;官场。

涉猎:比喻广泛地浏览书籍,―般不作深入的钻研探索。

羁留:(在外地)停留。

危垣:危险的、会倒塌的墙。垣指墙。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

散失:散失;失传。

三、阅读、复述。

学生默读课文。

阅读提要:熟知内容梗概后,理清文章脉络,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性复述徐霞客的生平及其贡献。

(徐霞客,名弘祖,号霞客,明朝末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地理学家。其自幼聪明,博览了古今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的书籍,受其父影响,对科举应试不感兴趣,而喜欢出外游历;受其母的鼓励,踏上游历的`征途。在游历过程中他历尽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并用日记形式记录了经历和观察所得,被后人整理为《徐霞客游记》,此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四、阅读、理解。

学生跳读课文。

阅读提要:

1.本文以什么为中心结构全文的?

引导:徐霞客一生有许多事可写,为什么这里主要写他的游历呢?

(文章写徐霞客喜好游历以及他游历的情况,是因为他的主要成就就是从游历中获得的,所以本文是以人物的主要成就为中心来结构全文的。)。

2.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写其父母,这与文章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徐霞客不把“科举应试”放在眼里,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一个十足的叛逆者,而他的叛逆性格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从文章中写父亲无意官宦、躲避官员访问的,可看出其父是个洁身自好、想尽办法逃避世俗的人,这对徐霞客有着很大的影响。其母是个很开明的人,她深深理解儿子不甘心随世俗浮沉,而有意远游,去亲近大自然,开拓自己的胸怀,于是鼓励他前行。所以说徐霞客受到其父母的影响与鼓励才踏上游历的征程,才游必有记。才有如此大的成就。)3.在徐霞客车癸三中时刻充满着艰辛和险阻,文章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用“――”标出),在这种情况下,他是怎样做的?(用“――”标出)。

4。以上这些语句体现了徐霞客什么样的精神?

(这些语句反映了徐霞客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精神和不断进取、坚韧不拔、不畏艰辛、奋勇攀登、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

五、阅读・总结。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思考:

1.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立传人物来看,是属于自传还是他传?(他传。)。

2.从本文中要看主人物传记的语言文字有何特点?(朴实无华;)。

3.学习本文,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从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河山、不断进取、奋勇攀登等方面引导学生。)。

六、布置作业。

1.查资料搜集徐霞客的有关知识。

2.借助参考书,积累人物传记的写作知识。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高一篇九

“初二日,夜雨仍达旦。主人言:‘今日涨愈甚,舟益难渡。明日为街子,贵州为‘场’,云南为‘街子’,广西为‘墟’。候渡者多,彼舟不得不至。即余亦同行也。’余不得已,复从之。匡坐如昨日,就火煨粥,日三啜焉,枯肠为润。是日当午,雨稍止。忽闻西岭喊声,寨中长幼俱遥应而弛。询之,则豺狼来负羊也,幸救者,伤而未死。夫日中而凶鲁当道,余夜行丛簿中,而侥而无恐,能忘高天厚地之灵佑哉!”以上摘自《徐霞客游记》中的《滇游日记三》。

文中,徐霞客记述着这样一个场景:西岭的豺狼来拖羊,村民发出呼喊声。于是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呼喊起来以响应远方的呼喊声,并赶过去帮忙。这个故事讲述的虽是一件小事,但却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整体风貌。由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地村民的纯朴和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弘扬的。从另一方面来看,这里连白天都有野兽出没,而徐霞客有时还要在夜里行走,这多么危险!我由衷地佩服他的勇气。不仅如此,有时,他也会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这往往会使他全身湿透,甚至生病。因为天气,他有时不得已推迟他的旅程。但这一点儿也不影响他的热情。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抵崖下,则穹然巨洞,其门北向,其内陷空而下,甚宏。其人入汲于石隙间,随处而是,皆自洞顶淙淙散空下坠,土人少凿坯承之。水从洞左悬顶下者最盛,下有石台承之,台之侧,凿以贮汲者。洞从右下者最深,内可容数百人,而光阴不閟,然俱无旁隙别窍,若堵墙而成者也。”摘自《黔游日记二》。

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喀斯特地貌中溶洞的特征:巨洞穹隆,从高空凹陷下去,最深可容纳数百人,明亮而不幽闭,石缝间有水渗出。这些描述生动而形象。溶洞只是一种地下的喀斯特地貌,而对于地表的喀斯特地貌,徐霞客也进行了考察,如“其山参差森列,下多卓锥拔笋之岫,粤西石山之发韧也。”句中所描述的是石芽的特征。徐霞客把这种地貌称为“石山地貌”。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高一篇十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的,作者是徐弘祖。他经过34年旅行而写出的,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他游历过的喀斯特地区的洞穴超过270多个,并指可以根据所见、所感、所思、所想得出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录。难怪现代科学家李约瑟说:“《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世界上最早一部记载石灰岩地貌的著作,是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他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地貌进行考察和描述的爱士倍尔早一百年,比欧洲最早对石灰进行系统分类瑙曼早两百多年。

他将喀斯特洞穴的特征,成因及其类型,详细地描述了出来,并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他在游历黄山时,记录道:初五日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绿泻如练。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缭绕衣裾。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馨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旧名珠砂庵。比丘为余言:”山顶诸静至,经为雪封者两月。今早遣人送粮,山羊学雪没腰而返。“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这里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地势地貌以及地理位置都很明显。说出了慈光寺周围环境状况,在茅庵附近有很多人在那里祭拜,因此香烟缭绕,从石缝中穿出。那里原本叫珠砂庵,在下雪时,受雪封路2个多月,有个早晨让人送粮食进来供人食用,走到半山腰,人都快被雪淹没了,不得已回去了。

徐弘祖让人钦佩的不仅是他的远见,对地理独特的见解,更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放弃,才使得我们今日可以看见这么多宏伟的著作,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他的坚定不移的优良品质。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高一篇十一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读这本《徐霞客游记》,你会看见一位身着布衣、头戴草帽、肩扛行囊、手持木杖的行者行走在几百年前的祖国山河之上,历经艰难险阻、越过巍峨大山、渡过江川大泽,眼神坚毅地向前不停走去。

《徐霞客游记》是一本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由徐霞客在游历山水途中所记下的一篇篇日记整理而成。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徐霞客所游历的各处景物环境,范围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覆盖了大半个中国。书中记述了很多古地名、古民族名和古代历史遗迹,同时也讲述了各地风景名胜和人情风物,一篇一篇的游记像是打开了穿梭之门,带人去各地体验游耍一番。为了使书更易理解,后人还在徐霞客原著中添有不少生僻字词的注释解说,更有与书中风景名胜相对应的插图,使读者身临其境,能更好地、全方位地去了解书中内容。

《徐霞客游记》创作时间在明朝后期,此时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已经渐渐衰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与之前士人钻研儒学典籍所不同的`是,格物致知、重视实践的风气开始兴起,徐霞客同样走在时代前面,摒弃功名利禄,冲破科举制度的罗网,毕生穿梭于山水之间,潜心研究中国地理科学,开拓了中国古代地理史上实地考察、研究自然规律的新方向。

徐霞客的人生游历分为三个阶段:28岁之前是他的准备阶段,他将精力放在游历山水之上,对地理文化有所研究却并未留下游记;第二个阶段是从28岁到48岁,二十年日日月月跋山涉水,游览了诸多名山,但只留下了一篇游记;而他著作的大部分内容都在游历的第三阶段完成的,大概是饱览胜景之后的怅然留恋,让他想要用一种方式将山水黛色留下,于是在身患重病的残年里仍坚持记录,才给后人留下来这样弥足珍贵的宝物。而这个宝物之所以珍贵,不仅是因为它自身的知识内涵丰富,更是因为徐霞客在它背后付出了无数的心血,用无数艰辛经历才酿出此作。在三十多年的旅行中,他孤身一人闯荡游历,大多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往往背着沉重的包袱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渺无人烟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数不清走了多少险路,而其中的危险可想而知。神农翻山越岭尝百草是神话,可徐霞客的一步一步都有着真实的印记,他勇敢而又执着,尝尽了旅途的尘土,最后因为患上足疾而不得不放弃。

在地理专业方面,《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凡成就。他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游历考查之时,还详细研究了关于石灰岩地貌的问题,他也成为世界上对石灰岩研究的先驱。徐霞客还敢于挑战权威,纠正了文献记载中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正确指出河岸弯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处冲刷侵蚀厉害,河床坡度与侵蚀力的大小成正比等问题,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学的解释。所谓实践出真知,徐霞客在他的辛苦跋涉旅行中细细钻研科学,书中也记录了不少生态品种,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在耕作种植方面作出了贡献。

虽说《徐霞客游记》为一本地理著作,但也是一本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作品,在文学形式方面具有开创性,有着许多独到之处。徐霞客在写景记事之中采用日记自我陈述的方式,让人觉得真实可感。另外,他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与前人相比更为细致入微。徐霞客从小饱读诗书,词句的运用功底在此书中可见一斑,书中词汇丰富,不少新奇的比喻和描述让人眼前一亮。更可贵的是,他的游记就好比诗一般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往往在描述中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流露出来给人启发。种种写作手段都让这本书体现出了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现世也具有借鉴意义。

这本书在地理文学方面皆有所建树,但这些不仅仅是专业研究的需要,在现代这个浮躁的社会之中,它在人生启迪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阅读价值,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有着启发教育意义。当所有人都在汲汲于功名之时,徐生却越过千千山,万万水,安心沉浸于他的自然世界之中。他本出生于富庶之家,却能摒弃身外之物,仅着青衫布衣,草鞋箬笠,去追寻他的诗与远方。或许很多人都期待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想着周游世界闯荡一场,可是谁都不足百年前这位书生勇敢坚定,在交通极为不便的那个时代,仅凭着一双脚就去探索世界;谁也没有他执著坚持,三十余年,若没有那份一腔孤勇的热爱,骨子里的偏执坚守,怎么能孤身一人熬过漫漫艰难和孤独呢?我读着徐霞客笔下的文字,除了惊叹于绮丽山河的壮阔浩然之外,更感动于他闪耀着的精神光辉。只有仔细品读这本书,你才能完全明白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含义,才能更深理解何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高一篇十二

我们在上一节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本节课深入研究课文语言,写法上的特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并从徐霞客的精神闪光点中汲取营养,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

1.分析精要语段,体会描写的作用。

2.用比较法体会本文的写法特点。

3.学习徐霞客的伟大精神。

1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第3段、4段、6段,然后提出以下问题,同学思考:

(1)第3段、4段对徐母进行了哪些描写,你感觉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你怎样评价徐霞客?请说出根据。

此问题的设置,从浅入深,有一定的坡度。第1题是复习第二册有关人物描写塑造人物的知识,学生可思考后自行解决。第2题又扩展到除人物描写以外的环境等方面,引导学生全方位的分析问题,归纳答案。在前两个问题的引导之下,第3题锻炼学生从书中的描写中综合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写作内容对于问题的处理。第1、2题要求学生答准,第3题应互相补充答全。

答案:(1)第3、4段对徐母进行了语言行动描写,“身为男子,应该志在四方”,可以看出徐母是一个胸襟开阔、与众不同的妇人。她叫儿子陪她游荆溪和勾曲,表明她善解人意,处事巧妙。总之,徐母是一位可敬的母亲,正是有了她的不断鼓励,使徐霞客毫无顾虑的走上旅途,坚持信念,取得成就。(2)主要通过环境险恶,条件艰苦来突出徐霞客写作游记的艰难。第7~8句写出游历自然环境的危险,第9句写途中人为的艰难。第10~11句则如特写镜头,描绘出徐霞客夜宿山野,挑豆燃草坚持写作,突出了他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感人形象。(3)徐霞客是一个不慕世俗,志存高远,有恒心、有毅力、有着不懈追求,无畏探险精神的智者勇士。文中对徐霞客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性格。第3段写他不愿读“经书”,“最喜欢涉猎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对科举不感兴趣”,即说明他不与世俗合流,有自己的观点和人生追求。从他顾念母亲表明他不是私己莽撞的人。从他坚持30多年游历,并坚持写出游记,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从不退缩,表明他有着非凡的勇气和巨大的毅力,值得敬重。

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研究,我们充分了解了徐霞客可敬的品格。古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能做到这样,激励我们利用现在优越的条件,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肯付出努力、不畏惧艰难险阻的人。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本文中体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是通过描写的方法达到的。文中以恰当的语言、行动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衬托,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高一篇十三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徐霞客游记》系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有:(1)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他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并初步论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2)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如否定自《尚书·禹贡》以来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导江”旧说,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正确指出河岸弯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处冲刷侵蚀厉害,河床坡度与侵蚀力的大小成正比等问题。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学的解释。(3)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4)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及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包括各地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和风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记述。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超越前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高一篇十四

徐霞客是一位明代著名旅行家,他曾弃绝科举,放弃仕途,在他5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游遍全国名山大川,从事旅游和地理考察。他东边渡海到珞珈山,西到腾冲西境,北游盘山,南道罗浮山,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的大好河山。在我国古代的旅行家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是奉命出使或执行任务,但徐霞客一介布衣,不为执行公务,不为求法取经,他就是出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旅游和地理考察上,是古代难得的专业旅行家。

但是一路上他很难享用各级官府提供的奖助,从事旅游事业的条件异常艰苦。他将家中的田产,事业甚至生命都献给了他酷爱的旅游事业。

在湘江遇盗,钱财被洗劫一空,连御寒的衣服也没有,同乡资助他回家的路费,劝他不要再旅行了,而他却坚定的回答不欲变余去志,用家中的田地做抵押,借得一笔路费,继续旅行。

读完这本书,使我感受到他为了毕生的旅游事业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还有徐霞客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在地理学为人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有,他不相信权威,只有自己的实践才是真实的精神都很值得我们这些后生来学习,俗话说后来者居上,我们这些80、90后的青少年一定会再创辉煌,努力攀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45446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