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专业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5:59:28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专业18篇)
时间:2023-11-24 05:59:28     小编:LZ文人

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总结,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反思和提高。在写总结时,可以运用一些例子和实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这是一些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活动和方法,希望对家长有所帮助。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一

外语:英语一般粤语水平:精通。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三级篮球裁判证、会计电算化证书;

专长:书法、篮球、羽毛球、足球。

个人自传。

为人正直善良,态度积极向上,处事务实严谨,生活吃苦耐劳,良好的学习与沟通能力,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谦虚好学,动手能力强,工作负责认真。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二

[摘要]通过对高校体育产业内涵与地位作用的阐述,分析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机遇、方向、重点和途径,提出急需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体育产业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高校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产生的新的概念,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深入探讨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高校体育产业的内涵与地位作用。

一般认为,与高校体育运动有直接联系的一切生产经营的总和都可视为高校体育产业。因此,高校体育产业主要是指,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高校所提供的各类体育服务及其有关体育产品活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体育产业又称体育本体产业(各类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各类体育健身健美服务、各类经营性的运动训练培训、各类体育休闲和娱乐服务,以及体育所创造的无形资产,体育电视转播开发等)、体育派生产业(各类体育器材和一部分特殊的体育运动装备、体育出版物、体育报刊、体育文物、一部分体育科学研究等)和体育相关产业(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运动服装和一部分体育装备的生产等)三个方面。

高校体育产业作为社会体育产业的组成部分属于第三产业,它具有双重性:一是经营性,二是社会性。相对于发展公益性的体育事业运行方式,体育产业所具有的经营性是体育产业运作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经营者享有法律规定的产业经营者才有的权利,获得应有的利润,按照法律规定交纳赋税,承担相应的义务,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进入市场进行体育服务和相关产品的经营。高校体育产业的经济性也决定了其必须社会化,即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加强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交流,使高校体育产业逐渐适应体育市场需求,以全民健身计划为切入点与社会接轨。随着人们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更多的人将会走向体育健身场所,特别是较为容易接触的高校体育场所,高校体育场所的社会性开放也就越来越强。

高校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在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使高校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人与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发展的进程中,高校体育产业将成为一种广泛存在、广泛利用的社会体育资源。高校体育所具有的教育和激励功能,在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产业将成为一种社会生产,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环境不构成威胁,具备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把高校体育建设成为教学、科研、训练与生产相结合的基地,增强高校体育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高校体育产业本身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其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下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使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尽管在整体上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现代高校体育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从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规模逐步形成,以本体市场为主体的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高校体育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趋清晰;第二,高校体育产业的多元化趋势逐步形成,体育产业开发领域不断拓宽,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许多体育资产和资源显示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潜在的市场优势;第三,社会投资办高校体育产业的形式发展很快,确立和形成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

同时,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第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特别是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力度不够,政府对高校体育产业行使宏观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尚未形成;第二,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与体育市场相互动关系不明显,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第三,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健全,限制了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教育业(指专业体育教育)远未实现市场化、商业化和社会化,导致体育教育与体育人才市场的脱节以及体育教育结构与内容随市场变化的相对滞后。

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发展前景。第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体育事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大大扩展了体育事业的社会空间,进一步肯定了体育工作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发展的作用;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使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高校体育产业在此时期可望得到飞速发展,群众体育的多元化需求,促使高校大力有效利用、开发和整合各类体育资源,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快速带来了机遇;第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加入wto和成功举办奥运会,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市场更加开放,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资源也进入国际化配置的循环,从而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提供难得的机遇。

三、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及途径。

1.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现代体育已逐步呈现出普及化、商业化、职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体育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体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功能逐步增强,所有这些对体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而高校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部分,也必将受到有益的影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已表现出一些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发展要求。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以提高高校体育产业整体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为中心,以培育国民经济增长点、提升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目标,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依靠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坚持总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坚持改革与发展统一,坚持组建大型体育企业与发展中、小型体育企业相结合,坚持启动国内体育消费需求与拓展国际体育市场的统一,坚持体育主体产业与体育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从而使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和体育竞赛表演业在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使高校成为体育科研与体育产品设计、开发的基地,在国际体育交流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高等体育教育产业,大力发展体育用品产业,稳步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积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着力培育体育中介机构、规范体育场地和器材出租市场,努力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加速体育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体育产业的成果转化。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应该坚持以少数首位型城市的高校为核心,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高校为先导,以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高校为重点,以东部地区城市高校带动西部地区城市高校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产业的自身特点,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高校体育人才和设备,大力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加快建立高校体育联赛体制,繁荣高校体育产业市场;大力培养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

四、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地树立体育市场观念是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必须首先要解决好的一个根本问题。没有真正掌握和树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一整套观念、原则、方法和手段来发展体育产业,就不可能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必须要具有专业策划、专业设计、专业运作、专业推销、专业服务的基本观念,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来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二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体办产业的关系,凡是不具备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性质的经营和生产活动都不能认为是体育产业;三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关系,我国体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不具备营利性的特征;四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体育产业化的关系,不能把体育产业化错误地理解为体育市场化,或者理解为把体育事业全面推向市场。

法律法规是保障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健康稳定运行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的管理不够规范,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部门分割和地方保护问题较严重,缺乏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制定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加强体育市场的立法管理。政府部门除了制订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外,还应保障体育产业规范化经营,使之符合我国实际,与国际体育产业、体育服务业及体育市场的规则接轨,在推动高校体育产业成长、开展国际性及跨国性的体育服务时遵循国际惯例。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管理机构,加强对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

高校体育产业是一个社会性产业,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它有以下三个主要经营领域:第一,体育竞赛表演。一些观赏性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通过有组织的大学生联赛为观众奉献高水平的比赛,是高校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经营领域。联赛的投资者从门票、电视转播权、广告、销售相关产品以及转让球员等方面获取回报。第二,全民健身服务。这是基于广大消费者花钱买健康、学技能的需要而经营的领域,主要包括体育健身、健美、休闲和娱乐、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体育咨询等方面的体育服务。第三,体育推广或经纪人业务。体育经纪公司既不是职业队的老板,也不是场馆的业主,它主要是策划、组织、推广各种体育赛事,代理球员转会、财务管理、形象包装及广告投放,参与体育赛事有关经济、法律事宜等。其收入是按协议收取佣金,或者买断比赛,靠经营门票、电视转播权、广告、销售相关产品获利。

4.倡导积极的余暇体育消费观。

高校体育产业是否成长起来,关键还得看它的产品能否成为消费热点。而构成消费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支付能力,二是消费冲动。当前条件下支付能力弱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缺乏体育消费意识,却是更具现实性的一个瓶颈。长期以来,政府体育部门重视竞技比赛成绩,普通群众认为体育是政府行为,对“体育锻炼是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认识不足,尚未树立正确的余暇体育消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逐渐成为生活的必需,成为人们愉悦身心的方式,在政府支持下倡导健康投资和体育消费,扩大体育场馆开放领域、延长开放时间,组织丰富的群众体育活动,举办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培养公众的体育兴趣,夯实群众体育基础,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3]王良炬:我国现代体育产业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19~20。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三

婚姻状况:未婚民族:汉族。

诚信徽章:未申请身高:172cm。

人才测评:未测评体重:65kg。

人才类型:在校学生。

应聘职位:销售,市场营销,人力资源。

工作年限:3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实习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3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深圳,。

工作经历。

天津体适堡运动俱乐部起止年月:-09~-07。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文娱、体育、办公用品及设备。

担任职位:客服、会籍顾问、市场部主管。

工作描述:外出查单、内场销售、电话销售、跑团购、跑商家联盟、推广告。

离职原因:家人要求回广东发展。

志愿者经历。

担任职位:赛事推广。

工作描述:天津开发区区域赛事推广。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天津体育学院。

最高学历:本科获得学位:管理学位毕业日期:-06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四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其中的关键是:“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而现我国体育产业体系极不合理、均衡。“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要实现这个目标,体育的各个产业都应得到合理、充分、协同发展。《意见》中在论及关于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时,把健身休闲放在首位,无可置疑它将成为体育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且在“健康中国”“全民健身、拉动内需和经济转型升级,赋予国家战略…”层面上起到重要作用。故休闲体育产业有其研究的价值和必要,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开始向发展型和休闲享受型转化。

目前,国内对休闲体育产业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的研究都还处在产业模式、产业发展现状等一些基本概念的定性描述上,或者从产出比研究具体企业的核心产品或核心竞争力,而很少有学者从决定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消费者,消费者本身所具备的可见的经济能力、消费条件,强大消费潜力进行研究。所以,结合现在我国的政策、区域划分和对人们的意识导向及国家对不同产业的重视与投入研究,从人口经济学特征和其它一些关联指标并以行政区域划分研究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无疑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角度,有其研究的价值,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切人点。

而对于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评价问题研究也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内目前从这个角度去研究的学者还很少。所以,本文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建立了适合休闲体育产业特性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用统计学方法对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它的理论意义在于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抓住了我国正在研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热点议题;实际意义是为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实际的指标体系,各行政区域可根据白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休闲体育竞争力水平。

1人口经济学特征及其相关指标。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它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是用人口经济学的一些具体特征描述,比如人口的数量与经济总量的关系,人们的种种需要以及各种需要变动的相互联系,人口质量影响经济过程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影响人口质量的发展,人的专业化分工和经济结构的多元,人的不同时期需求催生出多样化的产业。而所有的人口经济学特征又可用与之相适应、可量化的人口经济学指标体现,如:以一定区域为单位(国家、省、地区)的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区域内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各产业就业人数、恩格尔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本课题是研究一定区域内人口与经济中一定产业(休闲体育产业)的相互关系,所以与这些人口经济学中的特征指标密不可分。同时,本文是从消费者角度研究产业的竞争力,决定消费者能力的是区域内一定数量的人口应有的余暇时间,一定的经济能力和区域内休闲体育产业所具备的产业基础,通过人与经济互为运动,相互发展,提高其产业竞争力。所以,本文根据休闲体育产业的.特点以及决定其竞争力的消费者两层面,有针对性地选取极具相关性的人口经济学指标体系: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等。

产业竞争力是一种生产力,它通过为国际或国内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表现出来,其产品或者服务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即为该产业竞争力的强弱。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某产业的竞争力不仅表现在国内不同区域间的竞争,还表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间竞争。

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具体化,它是为国际或者国内市场提供休闲体育产品或者服务的竞争能力,它比较的是休闲体育产业的生产效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消费者的经济能力。由于各个区域的政府政策、经济结构、资源优势、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等不同,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任何区域也不可能把休闲体育产业各个方面都发展到最强作为最终目标,应该集中力量去发展其他地区不具有但本地区拥有的休闲体育产业特色和优势,做出选择性的竞争,扬长避短,发挥区域特色和优势,最终提高休闲体育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从研究的规范和严整,本研究有针对性的认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是指区域内休闲体育产业相关的部门和企业及消费者能够持续有效的提供和消费休闲体育产品和服务,并具有强大消费潜力的能力。

3.1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从人口经济学特征和其它一些关联指标看,能够反映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指标有区域内人的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人均休闲体育资源因素、相关产业与政府投入因素等四个方面来设计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1.1区域内人的经济因素指标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人的经济因素指标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恩格尔系数(x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

3.1.2人口因素指标人是生产力的主体,人是社会各个活动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人口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人口因素指标选取:居民闲暇时间(x4)、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x5)。

3.1.3人均休闲体育资源因素指标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客体资源的支撑。资源因素是整个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最主要的部分。休闲体育资源因素指标选取:健身和户外俱乐部数量(x6)、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x7)、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8)、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健身器材数(x9)、每年休闲体育的研究成果数(x10)。

3.1.4相关产业与政府投入因素指标休闲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产业,该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与其相关的其他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休闲体育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需要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因为政府对该产业的态度将对本地休闲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相关产业与政府投入因素指标选取:体育彩票收入(xii)、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x12)、交通密度(x13)、政府支持力度(x14)。

交通密度=(公路总里程+铁路总里程)/土地面积。

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在文教事业的财政支出/政府的财政总支出。

3.2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方法。

选取中国13个省市作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从消费者的人口经济特征对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因子分析法(factoranalysis)是主成分分析法的延伸和扩展,就是在评价某一问题时,把影响这一问题的关联性强的指标划分在一起,这些指标就总结归纳为少数几个因子,这几个因子能够反映出评价问题的全部信息,这样就在压缩各个分析指标的同时,又保存了这些分析指标与所总结的几个因子之间的联系性。通过因子分析法,可以综合评价某地区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以及在选取样本中的具体排名,同时还可以把指标数据归纳总结为少数的几个影响因子,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五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西文发达国家和我国健康体育产业的现状发展的对比认为: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目前才刚刚起步,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自己的体系。应认真吸取职业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尽快建立一支健康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

[关键词]健康体育产业。

健康体育产业,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不断增长的社会物质基础为前提,以健康和体育两大产业的有机结合为条件,以广泛的社会关心和国民的共同参与为基础,在本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体育产业。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是从本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虽然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产业比较,在起步时间上落后了近十年,但是,我国体育产业强行对接世界体育产业全球化和经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第二次发展高峰时期,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使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具备了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环境。因此,对中外健康体育产业友展现状比较,借鉴国外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为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和战略决策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一、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发展。

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一直是以国家的健康体育事业和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为主导发展的。虽然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健康体育产业形式,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健康体育产业规模,但是,真正作为一种产业――健康体育产业来认识并加以发展,却是在本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产业,由于长期健康体育事业的影响和雄厚社会经济基础下良好的社会健康体育福利制度,限制了健康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健康体育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形式存在着,但是,已经失去最佳发展时期,难以创造和职业体育产业(职业体育相关产业)同样的辉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物质基础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和人类自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健康体育作为国家健康体育发展事业的政府行为变得越来越淡化了,并且最终将被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完全取代,进入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和健康体育产业同步发展的新时期。健康体育产业这时虽然已经拥有不可动摇的产业地位,锁定了特殊的健康体育消费群体,但是,这个健康体育群体可能会逐步脱离大众健康体育消费,形成特殊的健康体育高消费阶层。满足这个阶层健康体育消费经营的健康体育产业,很可能就是未来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的代表产业或主体产业。而社会健康体育福利的事业化发展方向,将使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更加接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从而处于健康体育产业无法抗衡的特殊地位。

我国的健康体育,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过去,举世闻名的中国武术(功夫)和武术精神,充分证明了我国的健康体育传统。虽然我国的武术在很长时期内(新中国成立以前)只局限于民间,主要作为人的生存技能自然流传,但是,我国武术中这种传统的师徒关系,实际就是现在所说的提供武术指导服务,它客观上孕育了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我国体育产业的萌芽。只是因为人所共知的近代屈辱历史,使我国的体育产业萌芽时期延续了太长的时间。

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目前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健康体育产业规模、健康体育产业市场开发,还是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健康体育产业理论研究等等,都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自己的体系。因此,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能否把握机会,争取更大的发展,关键是能否认真吸取职业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尽快建立一支健康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努力做到理论研究超前发展,坚持理论的指导作用,用科学的方法、思想指导健康体育产业实践,保证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在学习和借鉴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绝不能简单地原样抄袭,也不能盲目地妄加改动。要把健康体育产业发展,放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比较,充分认识、理解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的未来社会价值和当前经济价值的不同体现形式,准确把握“健康”的内涵和外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只有这样,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才可能领先世界,才可能在世界体育产业领域树立中国的健康体育产业理论。

参考文献:。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六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归纳法,在对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背景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对体育产业经营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分析综述;并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成果作了归纳分析;综述了国内外体育产业经营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稳步、高速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健康观念、生活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已成了人们不懈的追求目标。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当代体育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无限的活力、多元的价值加速融入生活经济的大潮,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及提高人们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并直接间接地扩大了体育产业市场,促进并推进了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体育的经济价值和体育的商业价值,本文以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背景为起点,对体育产业经营研究动态进行综述,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经营,可以说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有了交换就同时有了经营;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在本世纪初才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只在美国这样一个小范围内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随后迅速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形成了多行业、多种类、多系统、多领域结合的、大规模的、真正的多元化现代经营。在逐渐成熟和日趋扩大的经营发展进程中,美国经济学们提出了“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

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应该是伴随着体育的生活化、大众化、社会化、商业化等等的兴起,在体育消费不断扩大和日益增长的过程中逐步明朗化的。纵观世界体育产业经营发展进程,横比世界体育产业经营发展状况,可以将以美国为首的英、德、意等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划分为“体育产业经营高度发达的第一集团”;以日本为首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包括韩国、新加坡等少数发展中的先进国家,划分为“体育产业经营发达的第二集团”;以中国为首的所有发展中国家(个别先进国家除外),划分为“体育产业经营发展中的第三集团”。

在这“三大集”中,第一、二集团国家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背景非常相似。经济发展速度的减慢或停滞不前,带来了提供健康体育、休闲活动等公共事业组织机构维持正常运行的“经费危机”。而解决“经费危机”的最终办法,都选择了将商业经营机制导人原来单纯作为发展事业、社会福利的公共事业组织机构运行之中。从而建立了“不仅适用于盈利为目的`商务活动,也适用于社会公共发展事业活动”的体育产业经营新观念。认识到了经营除谋求盈利以外存在着的社会功能,走出了职业体育等于体育产业的误区,打破了体育事业的经营禁区,拓宽了体育产业的经营范畴,在进一步扩大体育社会功能的基础上迅速提高了产业化的参与程度,从而巩固了体育产业的社会经济地位。第一集团体育产业经营的成功,不但为第二集团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也为第三集团体育产业经营的兴起提供了借鉴,并促进着体育产业经营走向了全球化的发展道路。

我国在导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开始了体育系统内部“经营创收活动”为主的体育产业化尝试。随着社会物质基础地提高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再加上闲暇时间地增多和高龄化社会的开始,体育发展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体委“中山会议”把体育产业化列入议事日程。市场经济体制内容正式写进了《宪法》,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出台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足球开始实行“职业体育俱乐部制度”,并在全国正式发行体育彩票,同时开始启动实现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的具体步骤――组建了国家各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正式启动了“社会福利事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由原来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教育部正式实施学校教育收费制度,使“适应教育发展,加快学校体育改革进程”成了重要研究课题。因此,借鉴第一、二集团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远大目标,将体育产业发展作为2l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体育产业发展高峰的到来,加快了我国与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的接轨速度,又推动着这个发展趋势可能更快地成为现实。

体育产业经营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部份:基础研究,主要是关于体育产业经营的原理、结构、产生、背景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体育产业经营的启蒙研究也包括在内);应用研究,主要是关于如何提供体育机会、制定实施计划、解决体育产业经营中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具体实践研究。

1.基础研究。

体育产业经营的基础研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其中霍华德(howard,d.r.)和克朗普顿(j.l.crompton)两位先生是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代表。他们公布的研究成果不仅介绍了闲暇体育作为产业经营的观点,而且还重点论述了商业经营与闲暇体育事业发展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建立闲暇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的研究命题,并且对这个命题的研究,在他们的同期或后期公布的研究成果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他们的研究得到了世界各国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和赞誉。此后,以“对在公共体育m・闲暇体育・体育服务中导入商业经营机制重要性”,和“对在行政为主导的公园闲暇活动中导入商业经营机制以及作为闲暇产业经营包含的实际业务”等课题的研究为起点,在高等院校开始了“对高等院校中闲暇体育的计划制定和高等院校中休闲体育计划的经营”等方面的课题研究。随着再次掀起的世界性健康体育浪潮,虽然,“关于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研究”,和“关于保持良好健康状态的相关研究”,在体育产业经营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对于人们是否真正掌握了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健康体育方法,是否真正养成了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健康体育习惯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何使其更接近产业市场经营运作的研究,仍然是体育产业经营研究中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在这项研究中,杰尔逊先生发表的“关于对闲暇体育服务计划以及计划制定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是指导这一时期闲暇体育实践的优秀成果之一。另外,关于将体育产业经营的理论结构、学科特点、重要性等方面作为中心的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体育产业经营的特征分析》、《体育产业中的经营作用以及体育产业经营的作用》、《经营研究成果在闲暇活动研究中的作用》、《体育产业经营与体育社会学的关系》、《怎样在体育产业经营中体现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实例》、《体育产业经营与体育事业的关系》、《体育管理中的体育产业经营学》、《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福克斯艾尔、马斯林、山下秋二、扬奈克斯等,我国随着体育产业化发展目标地明确建立,广大科研人员和体育工作者立足于对体育产业的基本概念等基础研究,重点突出并加强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方法等应用研究。张发强先生公布的研究成果,将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类型划分为“体育的主体产业和为体育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为体育部门开展旨在弥补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其它各类经营活动”三大类。谢琼桓先生公布的研究成果以详实的数字为依据,在高度总结、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李明先生公布的研究成果以系统论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时期、体育产业类型和体育产业经营体系》为基础,在理论上初步构画出了“中国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的框架。他公布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个人专著《体育产业学入门》和《中外体育产业比较与思考》。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体育产业问题的研究日益升温,一批学术论文和专著相继出版,如鲍明晓的《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和《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全面反映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2.应用研究。

体育产业经营的应用研究,是广大体育产业学家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体育产业经营的主要作用,可以理解为“灵活运用体育产业经营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解决体育产业中的具体经营问题”。因此,关于体育服务产业实际操作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发挥经营作用的具体方法研究,在应用研究中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顾客”(作为顾客的体育参与者)和“体育产业市场、体育服务产业经营、体育产业经营实施计划”这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是将顾客作为体育服务产业的具体消费者,对其行为特征的微观研究;后者则主要是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市场、体育服务产业经营、体育产业经营实施计划的功能、评价等相关问题的微观、中观、宏观的综合研究。

体育产业的应用研究,一直是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重中之重。因而至今发表的体育产业研究文章大部份集中在应用研究方面。但是,由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足,特别是对体育产业认识和理解上的缺乏,再加上经济、产业、经营等必须具备的相关基础知识基础不牢,“精品和名品”长期处于孕育之中,实际中的许多应用研究成了“工作总结”或“国、内外工作情况介绍”或“涉及到应用的研究”。直到卢元镇公布了《体育消费行为与心理及其发展预测》和《中国的老年健康与老年体育》的研究成果,才打破了这一持续很久的僵局。另外,田雨普和杨印川先生公布的《20世纪末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成果,蔡军先生公布的《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成果,王天民先生公布的《我国西北地区民众对发行体育彩票态度的研究》成果,周毅先生公布的《中国职业足球的产业化研究与对策》研究成果等等,都可认为是代表作。因此,我国的体育产业应用理论研究,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四、小结。

综上所述,体育产业经营是经过“十月怀胎”、“足月分娩”的新兴学科,也是一门灵活运用经营方法,充分发挥体育功能,提高体育功能效率,为所有需要体育的人们提供适时体育机会的实践科学。随着体育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虽然体育产业经营的各种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仍然主要集中在解决体育产业经营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具体对策或具体方法的应用研究。从以上的论述中还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经营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不同研究对象,准确地说:体育产业经营是一门新兴的、以社会学、心理学为起点,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等各种关联学科组成的“集团科学”,所以“跨学科交叉、多学科结合”应该是体育产业经营研究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如何结合经济学、经营学、市场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以社会学和心理学为基点,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丰硕成果灵活地运用于体育产业经营研究,并在具体的体育产业经营实践中体现出来,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顾渊彦等:体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明:体育产业入门[m].南方出版社,1999。

[3]李明等:中外体育产业比较与思考[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4]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人民体育出版社,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七

[摘要]北京举办20奥运会,为跨入新世纪的中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政策、法律法规不全、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体育产业的经营策划人才缺乏、体育产业消费观念缺乏等重要问题。本文旨在指出问题,为我国建设与发展体育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经营策划人才体育产业消费观念。

一、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法律法规不健全。

体育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发展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和壮大,需要一个综合配套的条件,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这样体育产业才能壮大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群,释放出巨大能量。建立健全体育法律体系科学、严谨、系统、全面的立法和立策,既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更是体育产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据有关专家对欧、亚、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考察,他们共同的经验和体会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相适应、相配套的法律和政策;否则,体育产业将不能顺利、健康地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体育产业离不开法制。体育产业政策不够健全,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不甚完善,是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现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政策已不能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国家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对体育产业发展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导致体育产业政策不健全,管理各自为政。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化过程中存在大量急需规范管理的问题,但我国体育立法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不仅体育产业法规的数量有限,而且立法的效力等级较低。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是体育的最高层次立法,是我国开展体育工作的`最高法律依据,但是仅凭《体育法》不足以完全处理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法制化是体育产业内在的本质要求,也是迫切要求。健全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加强体育产业法规的配套与完善,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法规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才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

我国体育投融资的发展同我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受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建国初期,社会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要发展全社会的全民体育,从运动员的选拔培养,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比赛的各项投入都依靠政府支出,这是由政府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所决定,也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技体育投资方式。在当时的情况下,政府集中有限的财力、国力、物力、人力,保证并迅速发展了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直延续的政府一元化的竞技体育投资体系使我国体育丧失了社会化、经济市场化、全民所有制化的极具生命力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模式,使得我国体育运动水平同世界体育强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体制的建立取得了初步的发展,随着足球俱乐部制为试点的竞技体育新体制的建立和推行,运动竞技招标和商业性比赛不断涌现,特别是竞技体育赛事同企业和商业赞助招标的引入,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竞技体育的启动和急需大量资金的投入、项目的推进及与国际竞技体育体制的靠拢和接轨创造了良机。但我国竞技体育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这些因素成为困扰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障碍,所以,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快,完善体育产业融资体系势在必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意识的形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融资渠道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体育产业应拓宽体育基金融资、商业银行贷款融资、体育赞助融资、体育彩票融资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并加强投融资体制建设,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三、缺乏体育产业的经营策划人才把体育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通过市场化运营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促进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奥运经济促使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速”,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在体育产业中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据北京奥组委副主席李炳华介绍,奥组委现有19个部门,256名工作人员。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人员将逐渐增加,到2008年奥运会召开期间,仅在奥组委任职的工作人员就要达到4000多人,而且这些都要求是中高级体育管理人才。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高涵教授指出,目前从事体育产业的主要是两类人:一是原先就在体育系统工作的人,如体育官员、运动员、教练员等,他们对体育本身有很深刻的认识,体没有管理和经济学科上的背景;第二类是商人,他们对商业有敏锐的嗅觉,知道体育产业利润丰厚,但对体育所具有特殊性认识不清,进行商业化运作时往往忽略了这种特殊性而导致失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薛镭教授认为,目前在国内只能说有从事体育竞技比赛训练的管理人才和体育组织的行政管理人才,而最缺乏的正是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少、业务素质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已成为制约我们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中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的人才仅数百人;能够出色设计奥运竞标方式,对广播电视转播权进行项目开发和利用奥运无形资产进行深度市场开发的人地屈指可数;经过国际体育组织认证的体育经纪人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国内体育产业缺乏的经营人才主要两类:一类是高素质的通才,主要指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全面的体育企业家队伍;一类是学有所长、技有专攻的专才,主要指对某一项目的商业化运作有实际营销经验和技能的销售人员队伍。体育经营人才的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缺乏明确的体育产业消费观念。

体育消费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生活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从我国的现状看,尽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是我国总体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还比较低和不合理,体育的消费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在一般家庭中,体育消费还是个新事物,至今没有被纳入日常的预算之中。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为体育消费加强了宣传力度和广度。首先,确立体育消费观念。它使人们确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树立个人健康目标,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推行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发点和突破口,从而形成全民健身的潮流。其次,增长了体育消费。体育消费观念的确立,使广大群众有了体育消费的冲动,各种面向群众面向家庭的社区辅导站、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组织形式的建立,使得群众体育消费方式、内容丰富多彩,既满足个性的需要,又丰富群众的体育消费。但是因为中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体育产业发展也出现区域性不平衡,体育产业消费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和树立。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按省市看,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排在前10位的主要是东部沿海省市,中西部除了安徽以外没有一个进入前10,再从大区来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东集中了国内七成多的体育用品类企业。另外体育彩票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现象,近年来,彩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尽管体育彩票份额逐年扩大,但各地区彩票市场发展很不平衡,销量最多与最少的省市同期相比,差距近千倍。这种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两极分化现象,对我国实现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的整体发展目标和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不利。因此,体育工作者抓住关键环节,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水平,推出不同的满足不同经济水平需求的体育消费产品,树立良好的体育消费观念,才能促进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

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亚运会将在广州召开,这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就必须认清形式,了解目前我们体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体育产业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吴振绵:我国体育投融资体制问题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第2期。

[2]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牟6月颁布。

[3]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体育科学,.4。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八

根据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指标数据收集和整理(当年的经济数据都是一年半后公布,所以没有),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得出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反映在12个具体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优劣势,为各省市在休闲体育产业做顶层设计时提供具体细分而又量化的指标依据,强优改劣,有针对性的调整体育产业结构,真实的做到把休闲体育产业作为“拉动内需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层面上来。

4.1数据的收集。

本文选取了我国13个省市作为研究的样本区域。主要是选取东南沿海省,因这些省从地域上相似,都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4个直辖市选了3个,同时,选取3个相邻的内陆省,因为这些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近,因为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样才具有可比性(主要是通过每年各省市gdp进行比较,相对讲其它省与选取的省市相差太大,不适合做因子分析)。由于居民闲暇时间、健身和户外俱乐部数量这两个指标的数据难以获得,因此,在实证研究中,将其从指标体系中删除。剩余12个指标重新调整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万元)、恩格尔系数x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元)、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x4(万人)、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x5(o)、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6(o)、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健身器材数x7(个)、每年休闲体育研究成果数x8(篇)、体育彩票收入x9(亿元)、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x10(亿元)、交通密度x11(%)、政府支持力度x12(%)。上述12个指标数据值直接从中国统计年鉴、地方统计年鉴、中国体育年鉴以及各种统计网站中获取。

4.2计算过程。

4.2.1公共因子的确定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产业竞争力分析时,必须首先确定能够解释变量指标值之间相关关系的最少公共因子的个数。

表2为变量共同度表(communalities),变量共同度表示公共因子对原始变量的信息反映程度。由表2可知,大部分变量的变量共同度分布于0.7-0.9之间,表示公共因子比较充分的反映了原始变量的信息。

4.2.2因子得分的计算计算样本的总得分如表4、表5、表6所示。

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主要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i)、恩格尔系数(x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健身器材数(x7)、交通密度(x11)等5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这个公共因子为经济社会发展因子。

第二个公共因子f2主要包括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x4)、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x5)、政府支持力度(x12)等3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政府相关行为因素,这个公共因子为政府行为因子。

第三个公共因子f3主要包括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6)、体育彩票收入(x9)、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x10)等3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相关产业与设施因素,这个公共因子为相关产业设施因子。

通过整理表4、表5、表6得到-20的13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及平均得分,如表7所示。

5实证结果分析。

5.1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公共因子得分分析。

通过表4、表5、表6的分析得到3年来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具体情况,即某地区在哪些因子上得分比较高,在哪些因子得分上比较低;哪些因子对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具有较大影响,哪些因子对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影响较小。

从表4来看,年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排名第1的是上海,它的f1在当年也排第1位,虽然f3排第13位,f2第4位;北京排第2位,它的f1也排第2位,而f3排第8位;再看第3位的山东,f1排第3位,可f2排到了第12位;广东f2排第1位、f3排第3位,但是f1排第10位,所以它的竞争力排名在第6位。四川f2虽然排第3位,但f1排在第13位,它的竞争力水平排在第12位。所以f1是决定一个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子,因为这个因子是代表本区域居民的经济指标,反映居民所具备的消费条件。同时,各省市f1因子在连续3年内的排位没有变化,这表明一个特定区域内人的经济因素不能在短时间内会有明显的改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f1占优的省市无疑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上具备了竞争力的优势。

第4、5、6位的是浙江、江苏和广东,浙江f1、f2排第5位,f3排第4位,3个因子数平均,决定它的综合排名也不俗;江苏f1第4位,f2第10位,f3第2位,综合起来排第5位;广东虽然f1在第10位,但f2排第1位,f3排第3位,所以它的综合排位在第6位(从表5、6分析20和20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所以除了f1关键指标因子外,f2、f3在发展、培养和决定本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时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视,应均衡对待。

从连续3年各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综合排名看,三年来,排名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一般也就是上一个或下一个名次,说明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政府要有长期的政策、规划和布局,不能急功近利,搞形像或面子工程。但是,从表4、5、6中各因子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政府行为的急迫性、任务性及不连续性(不知是好是坏?)。按表的顺序依次往下探讨:四川省,2011年f3因子排第3位,到2013年就下降到了第9位;北京2011年f2在第13位,到2013年到了第2位,f3从第4位到第8位;上海,2011年,f3第1位,到2013年排第13位了,而f2从第10位排到第4位;浙江,2011年f3在第11位,到2013年排在第4位;江苏2011年,f2在第2位,到2013年就下到第10位;山东,2011年f2排第1位,到2013年就下降到第12位,而f3从第7位上升到第1位;云南2011年f3在第12位,到2013年排在了第7位。f2、f3因子在许多省市3年中上下波动较大,而这两个因子主要体现是与政府行为有关的指标体系,如: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政府支持力度、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体育彩票收入、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

综合这3年的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在3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情况,可以得知各省市的因子得分在连续3年内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存在着所谓的“短板”,影响了各省市休闲体育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部分省市休闲体育产业没有实现质与量的协调发展,各具体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对表7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我国13个省市2011-2013年3年来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整体情况及发展趋势。我国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整体上保持着越来越好的发展水平。

竞争力强劲省市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竞争力落后省市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此可以得出,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和该区域内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我国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竞争力强劲省市与竞争落后省市之间的综合得分差距还是很大。

6结论。

(1)f1(经济社会发展因子)是决定一个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子,f1占优的省市无疑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上具备了竞争力的优势。同时,各省市f1因子在连续3年内的排位没有变化,这表明一个特定区域内人的经济因素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改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2)连续3年f2(政府行为因子)、f3(相关产业设施因子)指标数据上下波动大,表明各省市政府的行为表现出急迫性、任务性及不连续性特征,不利于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违背了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需要长期性发展和培育的特点,切记不应搞形像或面子工程。

(3)13个省市的f1(经济社会发展因子)、f2(政府行为因子)、f3(相关产业设施因子)水平极不一致,同一区域内3个因子在不同时间段,也有差异,存在“短板”现象,各地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时,需要扬长补短,齐头并进。

(4)我国13个省市的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发展不均衡,处于竞争力落后省市的数量过于庞大,所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九

一、我国液压挖掘机行业swot分析。

我国液压挖掘机生产企业优势在于:(1)成本优势。国内人工成本较低,零配件及消耗品在国内采购成本优势明显,企业运营成本较低,所以销售费用可以维持在较低的水平。(2)价格优势。国外同等型号的产品价格一般都高于国内产品。由于我国“入世”后关税平均每年降低1.2个百分点,但也抵消不了价格高出的部分。因此,“入世”后国内品牌在价格上还有优势。(3)服务优势。从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来看,国外著名品牌的产品的故障率比国内的少些。但是出问题就需要服务,于是外国品牌的售后服务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而国内企业由于身处本土,如果我们在服务观念和质量上有大的提高,在为用户服务上赢得竞争优势是可能的。(4)市场优势。长期以来国内品牌已经习惯了国内的配套关系,在采购工作上已经形成了“观念上的惯性”,如果不足非得用进口配套件不可,国内产品大多数还是可以使用的,而且企业和政府都希望以国产件替代进口件。

劣势在于:国外成熟产品对国内新产品而言是一种挑战。因为新产品从研发阶段到成熟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目前资金匾乏,市场经营平淡的企业现状,对于正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的配套配件新产品的成长极其不利,而国外这些产品已是成熟产品,很容易长驱直入中国市场。缺乏良好的融资租赁环境。当前社会诚信机制尚未健全。顾客和商家,商家和金融机构在分欺付款和银行按揭中的恶意欠款对代理商和生产商都是严峻考验。售后服务水平较差,目前国内企业从咨询、技术指导、保养跟踪等顾客满意度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液压挖掘机经营中,品牌意识还未真正树立起来,缺乏品牌管理思想。营销组织结构和体系不健全,还停留在过去的老观念上。认为营销就是销售产品。营销信息平台建设远远不够,对合同、客户信息、上下游供应商、售后服务、顾客满意度等等还未建立信息系统。

机会表现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其辽阔的土地上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就需要大量的土石方施工机械为其服务,而液压挖掘机是最重要的一类土石方施工机械,因此在中国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液压挖掘机现实市场和更为巨大的液压挖掘机潜在市场。中国挖掘机市场需求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紧迫性。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化率约以一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这里蕴藏着巨大的对工程机械特别是液压挖掘机需求潜力。对农业、能源等行业的支持将拓展挖掘机需求空间。加大对“农业、高技术产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和教育、科技、卫生、生态环境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其中农业(包括水利)、交通、能源以及生态环境整治都会对挖掘机需求起到积极拉动的作用。

面临威胁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对液压挖掘机的需求会很大,可观的市场容量及利润对外资企业同样具有极大的诱惑。随着对外资进入工程机械领域的完全放开,先前中外合资企业已经变为外商独资,国外品牌依靠其雄厚的资金、成熟的技术、先进的渠道建设、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以及全新的融资租赁销售模式,对国内企业到将构成极大的挑战和威胁。

二、对国内液压挖掘机企业营销策略的建议。

1用价值竞争取代价格竞争。

所谓价值竞争就是企业通过价值链的传递让渡顾客价值。而价值竞争的关键是企业如何让渡顾客价值。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波特针对如何让渡顾客价值提出了价值链的观念。所谓价值链就是公司把设计、生产、销售、送货和支持产品运作的各个部门看作是创造价值的各个环节,把为公司创造价值和产生的成本分解到各个部门。公司的任务就是检查每一项价值创造活动的成本和经营情况。价值竞争的目的是公司让渡顾客价值。

价格竞争是因为市场竞争环境迫使企业降价,或企业为了打击竞争对手而采取降价的手段。而价值竞争是使企业生产营销的每一个环节都以降低成本为目的,通过整体性的协调而给顾客一个合理的价格。企业通过薄利多销占领市场,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通过控制生产销售环节降低费用,使企业产品整体成本下降,最后把物美价廉的终端产品提供给顾客。

国内挖掘机企业树立竞争观念是企业面对残酷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是企业迎接全球经济危机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企业深入开展节能挖潜增效的需要,更是企业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国内企业应尽快转变竞争观念,以长远和务实的观点,练好内功,大胆创新,从而使我们的企业步入良性、健康、长久的发展之路。

2创造用户满意度为核心的产品服务。

产品策略包含产品和产品组合、产品差异化、服务、品牌决策、包装与标签、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挖掘机的特点决定了其产品策略在同质化前提下要以服务为重点产品策略。提高以顾客满意度为标准的服务策略将是挖掘机产品策略的重要方面。产品服务体系涵盖了企业在产品转换成商品过程中的服务工作全过程,与产品的销售体系密不可分,其具体工作内容有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及备件支持等。因为液压挖掘机产品经济特性、维修复杂性及产品用户性质决定,其产品服务难度高,投入大,服务体系的建立难度要大得多。笔者认为,除企业领导自身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外。充分利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我服务体系所用,是一条很好的出路,这样可以更好地配置服务资源,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更有效地解决服务及时性问题。

顾客满意对企业来讲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服务,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独占市场、赢得优势的制胜法宝。只有让顾客满意,他们才可能持续购买,成为忠实顾客,企业才能永远生存,财源滚滚。

3合理运用营销组合策略。

促销策略是指厂商使用怎样的传播组合工具与它的用户之间在售前、售中、售后进行交互式沟通。构成促销传播工具有广告、销售促进、公共关系与宣传、人员推销、直接营销。挖掘机的促销传播工具里广告手段主要达广告牌、销售点陈列、展览会、电视广告近些年运用较少。销售促进里则多用交易会、低息融资、款待等。公共关系中有研讨会、慈善捐款、公司杂志、事件、出版物等。人员推销则有推销陈说、交易会等。而在液压挖掘机促销组合中渠道管理策略是国内企业应该高度关注的。

渠道策略包含渠道设计、渠道管理和批发商、零售商。分销渠道作为营销管理的一部分,应该与公司产品研发设计、产品价格制定、信息系统开发等其它部分相适应,在企业营销管理中,渠道战略也要与企业的竞争地位和市场营销策略相适应。以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为代表的世界液压挖掘机跨国公司充分利用成熟的市场营销手段和高明的分销渠道战略给中国液压挖掘机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值得我们国内企业认真学习。中国挖掘机市场复杂的分销渠道显然也是国内企业要加以研究和适应的。

当然国内液压挖掘机企业走信息化道路并不是解决企业发展的灵丹妙药,国内液压挖掘机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差距也不能因为你搞好电子商务就会消失。我们只有脚踏实地把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真正抓起来,把技术引进与创新结合起来,把国外的先进营销管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国液压挖掘机市场明天才会更加光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十

体育,在不少人眼里仅仅是打打闹闹、蹦蹦跳跳的群体游戏,它能使全球数十亿人如痴如醉、神魂颠倒,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但在“一切向钱看”、又“从一切看出钱”的西方企业家眼里,体育的这种近乎神灵崇拜式的、永远处于癫狂期的吸引力,就是从不停歇的印钞机。

据报道,目前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达4000多亿美元,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这一数字相当于我国去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

目前世界体育产业的产值,其绝大多数份额来自职业体育发达的北美、西欧和亚洲的日本。体育产业“老大”美国,早在前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达631亿美元,超过了石油和航空工业。英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为70亿英镑,其就业人口38万,超过了农业和煤炭业。日本体育产业的年收入达4.2万亿日元,在其国内十大产业中排名第六。

体育从娱乐业的边缘成长为一种潜力无穷的主体性产业,下述三件事起了助推作用:

80年代,nba主席戴维·斯特恩给所有球队制定了一项薪金封顶制度,实现了富队与穷队的平衡,使nba比赛日趋精彩,nba经济也得以复苏。nba的一整套促进比赛精彩纷呈的规则和挖掘每一个角落来赚钱的技巧,已被各类项目的联赛所吸收,使职业体育日趋完善。

1972年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和1980年的苏联莫斯科奥运会,都是血本无归,从而宣告政府出资主办奥运会模式的死亡。到1984年奥运会时,居然只有美国洛杉矶一家申办。商人出身的美国人尤伯罗斯没有要政府一分钱,靠集资的七亿美元,几乎是单枪匹马地筹办了洛杉矶奥运会,结果净赚2.15亿美元,开创了民间办奥运会的成功模式。此后,奥运会和其它大型体育比赛就成了你抢我夺的肥肉,韩国和西班牙更分别靠汉城和巴塞罗那奥运会,获得了经济振兴的契机。

电视转播全面介入体育比赛,成为大型运动会和职业联赛的最大买主,已彻底改变了体育的面貌。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为照顾欧洲电视观众,球员们不得不在中午最炎热的时候踢球。汉城奥运会时,为了让美国观众在黄金时段舒服地看比赛,各项目决赛都提前到运动员最不兴奋的早晨举行。而为了与电视转播合拍,排球比赛第五局开始实行直接得分制。体育在委曲求全的同时,也获得了空前的开放度和影响力。体育更从电视网中得到滚滚财源。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出售电视转播权收入为5.6亿美元,占总预算开支的1/3。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大广播电视公司,为获得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的转播权而争得剑拔弩张,结果是投标价码扶摇直上,下几届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已卖到30多亿美元。与世界体育产业这一超级巨人比起来,中国体育产业仅仅处于胚胎期。目前中国体育部门收入的自给率仅占体育事业支出的47%,除了发行体育彩票和足球联赛初具产业规模,其它都是零打碎敲“讨”来的。

过去五年,中国共发行22亿元体育彩票,筹集资金6.6亿元。但以前这些资金干什么用了没见报道。只知道去年国家体委宣布说从发行体育彩票的收益中拨出3000万元,在31个省、市、自治区建设了500个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场所。这对于居民的急切需求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据估计,世界足球市场的年交易额达亿美元,而中国前年12支甲a足球俱乐部的年收入只有一亿元人民币,也就是1200多万美元,不及拳王霍利菲尔德打一场比赛的收入。国外的各类职业和大众体育俱乐部都是自负盈亏的企业,而中国足球实行职业化已经五个年头,国家每年还要投入五六百万元,许多俱乐部与当地体委没有脱离关系,其人事变动和经营危机甚至要市长、省长出面干预。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中国排协在各种准备都不到位的情况下匆忙推出男女排球主客场联赛,结果在’97至’98赛季投入1000万元,不仅没有赚钱,也没能吸引观众、激活球迷市场。

中国体育产业的.落后缘于体育改革的滞后。说来令人惋惜,20多年前,体育界是作为改革开放的象征最先走出国门的,但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中,体育改革却逐渐落后于经济改革。最先在西方市场经济环境中闯荡的体育界,在国内可能是文教领域最后踏入市场经济大门的行业。迟迟到1994年,国家体委才以足球为突破口开始了职业化尝试。束缚体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观念,是长期把体育单纯定位为振奋民族精神的政治武器,否认它具有创造产值的经济属性,因而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

美国各类职业体育联盟都公开宣称只有一个动机: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使有关各方尽量多赚钱。这就把体育定位为与餐饮、零售业没有什么不同的一种商业活动,它提供的产品是比赛,产品的质量要求是精彩。它刺激大众的体育消费,从而使各方有利可图,其中包括比赛的主办者各俱乐部老板、比赛打工者运动员和比赛的推销者电视台。

当然,体育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振奋民族精神的政治作用,只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推动体育发展上要依经济规律办事,使之从自身产生动力,而不是空喊爱国的口号。这就像振兴民族工业是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追求目的,但并不背离爱国主义一样。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强国的最大差距其实不是以奥运金牌为标志的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而是以利润多少和企业化程度高低为标志的产业化水平。没有产业化支撑,中国竞技体育将因缺乏经济动力而走入死胡同,作为一种消费方式的全民健身也将因供应短缺而难以持久。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十一

[摘要]针对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如何促使中国体育产业有效地发展,本文提出了若干对策。

[关键词]后奥运经济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北京奥运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新亮点,同时也给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国际上研究奥运经济公认时期一般为左右,即从奥运申办成功到奥运会后。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主办国和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时一般都会有一个经济发展的热潮。但是,当奥运会后,随着这种短期的膨胀型的需求衰退,举办城市或多或少都面临需求不足、供应过剩造成的经济压力,奥运经济中的对体育产业消极效应将更明显,包括体育旅游和商业等迅速陷入衰退、体育场馆闲置、体育从业人员的失业人数增加等,这就是后奥运经济的“低谷”效应。我国奥运经济期从奥运申办成功算起,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到年期间即进入“后奥运经济期”,如何克服“后奥运经济期”对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的“低谷”效应,使中国体育产业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更效率地发展,笔者提出了若干对策。

一、深入发掘奥运题材,大力发展我国的体育旅游业。

奥运经济会对其举办国和举办城市最快、最直接的收益来自于体育旅游业。奥运会历来对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希腊奥运会给希腊的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l1o亿欧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1%。比之于历届举办城市及相应的国家,中国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而北京举办奥运会这种作用会更大,因为全球各大媒体从申办到承办全过程的报导客观上为北京为中国旅游业做了一个长时间的免费广告,即能激发更多的外国人来京旅游的需求,同时也能吸引广大国内游客去奥运村、“鸟巢”、“水立方”等著名奥运场馆游览,这种旅游需求是巨大的也是长期的,所以即使在后奥运经济期,奥运仍然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长效题材,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这一题材设计一系列有卖点的新线路、新项目、新产品,让更多游客来参观奥运场馆和设施,进行休闲、娱乐和度假,从而使体育旅游成为时尚,成为热点,使奥运会这个人文旅游品牌经久不息。

我国现有的体育法规尚不健全,现有法规以《体育法》、《宪法》的相关条文为基础,配合有限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组成,但基本上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应该加快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以规范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有些省市出台了一些体育市场管理的.法规,但是比较宏观,覆盖面较窄。我国应当出台与《体育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制定《体育市场管理条例》,可以明确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职能,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和相关的法律责任。完善竞技表演的法规,通过对各种竞技体育表演的立法来保护竞技体育参加者的权益,规范体育竞技赛事的赞助、转播、广告等事宜,从而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首先,培育和开发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体育运动员通过体育竞技表演来满足体育消费者的体育欣赏需求,体现了市场上的交换关系,这就形成了体育竞技表演市场。我国在足球、篮球为代表的体育竞技比赛中,建立了以主客场为主的体育经营性赛制,通过票务收入、广告收入、电视转播权转让收入等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次,发展体育培训、咨询等中介市场。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向广大群众提供体育技术、健身方法和体育知识培训、咨询的机构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我国可以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体育健身运动培训、咨询中,通过培训武术、散打、游泳、健美等体育项目来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水平。此外还可以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事业。目前,我国的体育彩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为了更好地支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开展,我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使其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加强对体育产业化运作专门管理人员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人才一直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来培养的,体育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致使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的运行和管理较为混乱。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体育专业,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国家要加大对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我国体育服务市场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应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体育学院专门学习等一系列渠道进行培养,并对从业人员的考核、资格认定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五、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

我们要利用举办奥运会契机,积极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强势企业,培养国际竞争优势。如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通过内部机构重组实现了资源优化和管理优化,逐步向国际市场迈进。另外,积极增加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体育产品的附加值,是有效提高体育产业、体育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体育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能力还较差,体育产品行业必须同其他科研部门积极合作,共同研制、开发高科技新产品,使产品符合“以人为本”的世界先进理念,同时,对一些货真价实的产品应积极通过广告、促销等一系列营销手段,以质量和诚信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加大体育营销力度,以寻求更多赞助商加入,增加体育产业的产值。

参考文献:。

[1]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王晶陈振良:北京奥运会的经济价值分析[j].企业经济,,(1)。

[3]郑双喜:从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看北京奥运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十二

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被称为最有前景和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我国的体育产业体系以本体产业为主体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趋清晰,体育产业开发的领域不断扩展,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但是,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2.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体育主体产业内部,国家垄断性较强,企业实体自主经营的比例较低;体育竞赛、训练和培训发展较好,与大众健身和娱乐相关的产业部门发展相对落后;从整体来看,体育主体产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有待提升。体育相关产业内部,体育用品和器械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开发、设计能力较低,还没有形成主导性体育产品。

3.体育产业现代经营体制还不完善。在体育产业由国家独办向社会合办的过渡中,体育企业和经营性机构的数量相对较少,规模不够大,缺乏行业领导型企业,竞争力不强,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已具有产业规模的体育俱乐部制发展还不成熟,在面向体育消费市场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经营决策、方式和策略方面经验有限,导致俱乐部投入和收入不平衡,挫伤了社会办体育产业的积极性。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外部环境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它们分别影响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1.我国经济继续稳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也逐渐增强。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支出模式的变化,即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减少,而用于休闲娱乐和自我发展的支出比例增加。因此人们对体育关注程度、体育消费、体育健身和娱乐的需求大大地增加。

2.我国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吸引了国内外的众多关注。一方面,我国体育健儿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和别人保持的成绩,在大型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骄人的'成绩。一方面,我国承办了越来越多重要的国际赛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例如第29届奥运会和第16届亚运会将分别在北京和广州举行,必然会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3.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为体育产业社会化、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对体育产业的投资有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经营主体应该是企业实体,市场经济的完善再加上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可以吸引众多的投资投入体育产业,加速体育产业的发展。

4.国外体育产业发展成熟,给我国体育产业带来很大的外部压力。比如:美国nba联赛、欧洲足球联赛等比我国的cba联赛、中超联赛更受本国居民的喜欢;外国的体育用品和体育器械在我国体育市场上占据了优势地位,nike、adidas几乎完全占据了我国高档体育用品市场。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拥有机遇对产业发展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面临的挑战中也潜藏着机会,如何利用机会、应对挑战是发展好体育产业的关键。

1.政策支持。

首先,制定和完善体育产业经济政策,建立和完善国家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财政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体育彩票和体育基金制度等方面的政策,为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加快立法进程,把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法制的轨道,推动体育产业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另外,加强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把体育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渐建立起以产业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实现体育产业优化和资源合理配置。

优化产业结构,即协调好体育主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关系,有利于提高体育产业增长质量、增加效益。首先要大力发展健身服务业、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彩票业等主体产业;大力扶持体育用品业和体育器械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带动体育广告、体育旅游、体育商贸等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结构完善,体育产业才能协调健康的发展。

3.培育体育消费市场。

现代体育产业应该面向市场,以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满足人们对健身、健美、康复、娱乐等不同层次体育活动的需求,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要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进行体育竞赛体制改革,转换运行机制,结合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外举办商业赛事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办好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使体育竞赛和表演朝产业化、社会化、法制化方向发展。体育用品和体育器械消费市场发展相对成熟,但中高端市场还有待我国体育经营企业去努力开发和占据。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十三

摘要:将品牌化战略引入到职业教育领域中来,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优质教育品牌就是学校办学特色,它主要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过硬的教育质量、强大的师资队伍及较高的办学效益等。对学校现有资源的整合并引入cis系统是品牌化战略实践研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品牌化;cis。

美国营销大师菲力普・科特勒对品牌做出了如下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事实上,品牌化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仍比较薄弱,本文拟就中职学校教育品牌构成要素及品牌化战略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以期引玉。

前不久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需中初级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任务,尽管目前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但由于中职教育本身的先天不足,再加之学校的管理、教育质量、生源质量以及毕业生就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中职学校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

在中职学校生源越来越少、越来越差的情况下,强化特色立校、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专业结构、营造出品牌效应无疑是一剂良方。学校品牌是高质量、高品位教育的形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教育作为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需要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提高知名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特色品牌战略,是事关中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

中职教育实施品牌化战略,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促使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品牌既是学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又是一种对学校的外在约束,重视品牌的学校必然会把这种外在约束内化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

中职教育实施品牌化战略,有利于学校以市场为依托,关注社会公众或组织对教育服务的需求以及企事业单位对教育的终极产品――毕业生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品牌得以推广,依赖于品牌所代表的产品或服务能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要。教育是特殊产业,而职业教育更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不贴近市场,不以市场为依托,不关注社会的需求,教育品牌就很难树立和推广。

二、中职学校教育品牌的构成要素。

品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商标,它不仅仅是质量的保证或购买识别的符号,更是明确表达风格、特色、精神文化及理念的追求。品牌最深层次的含义是其个性、文化和价值观,它们构成了品牌的实质。品牌在很大程度上还包含一个市场营销与形象推广的概念,只有挖掘出品牌的内涵,才可能创造出品牌的价值。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品牌要素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引领学校前进的原动力,是学校教育文化的浓缩。教育本身应该有超前性,办学理念更应该有超前性。学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仅靠主观臆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区域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垄断性原则以及灵活性原则等。同时,不同的专业发展战略,也同样决定了专业的生命力,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本地区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区域内其他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选择不同的专业发展战略。

2、有一支优秀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师资是教育质量的保障,是物化为教育质量的生产力,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对学校品牌进行间接提升;另一方面,拥有众多的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本身也是名牌学校的具体体现。

3、高效的学校管理、稳定的教学秩序、优质的后勤保障、优异的教育质量。

学校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各个环节所发挥的作用。健全的规章制度与人文化的科学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各环节发挥效能的保障,是维系学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的纽带。稳定的教学秩序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基本保障。学校的后勤工作,一方面对教育教学活动起着服务和保障作用,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一定的素质教育任务,抓好后勤工作,为师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样有利于发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各环节高效工作的具体体现,是教育品牌内涵的载体,是对社会公众最具说服力的广告。教育质量高低的评价,应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总的指导思想,以实现学生岗位技能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同时更要体现社会公众的期望。

4、和谐奋进的工作氛围、优美优良的育人环境、良好广泛的社会关系。

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工作氛围,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组织的凝聚力,有利于激发教师潜能,提高工作效率。这里的育人环境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绿色、优美、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不但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优良的校风、学风、班风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更是教育品牌的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与市场化发展,必然导致学校与政府职能部门、家长、用人单位、竞争对象以及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各个方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处理好与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能得到有效的帮助、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还有利于学校品牌的传播与推广。

一个知名的教育品牌应该是教育质量的长期积淀,是不断追求完美的努力过程,同时也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整合推广和品牌系统管理,获得持续而长远的发展过程。教育品牌应是一个系统,表现为一所学校的管理、师资、教育质量等各个方面在社会公众中的印象,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整体的品牌形象。教育品牌的创建,除了提高学校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价值外,引入营销学中的cis系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理念识别系统(mis)应包括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管理作风、进取精神及风险意识等。理念识别系统是cis的灵魂,是最高决策层次。行为识别系统(bis)应包括对内行为与对外行为。对内行为主要指师资培训、生活福利、工作环境、内部修缮、研究发展、环境保持等管理活动以及标准化的校纪校规等;对外行为主要指市场调查、专业开发与规划、公关活动、对外宣传等,表现为动态识别形式。视觉识别系统(vis)应包括学校校舍或其他建筑物式样、环境绿化与美化、教室办公室内部装饰、教职员工服装形象、学生装、学校标识、标准色、标准字体、信封、信笺、簿本、校车等的标准化设计等,表现为静态识别形式。

针对cis系统,学校在对教育品牌进行培育和提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三个步骤进行:一是教育品牌的规划设计,主要是对品牌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进行科学有序的整理、总结和分析,建立品牌识别,确定办学方针及办学特色,为以后的品牌化战略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和意识上的整合,这一阶段也是理念识别系统确立的过程。二是教育品牌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应建立统一的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并严格地予以执行,同时通过制度化与人文化的管理,形成具有学校自己特色的行为识别系统。三是教育品牌的推广及维护。品牌概念是一个沟通宣传的精华所在,通过它,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就能达到与外界的沟通。因此,学校应针对自己的品牌发展一系列的概念,通过概念来诠释学校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杨士恒高等职业教育品牌化发展的模式分析[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2)。

[2]王波刘永浪南昌市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城市品牌探讨。江西蓝天学院学报,(6)。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十四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追述中国地产行业进行品牌化经营的历史,总结了其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刻分析了中国地产品牌的整体现状,揭露了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四大误区和陷阱。并对地产这个特殊产品的特殊性质进行剖析,针对特性提出了自己的四点建议和看法。

1中国地产品牌的渊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吃、住、行是主要的消费需求,并且三者的需求层次是阶梯上升的,往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后两者的需求就会变得更为重要。我国的房地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国家住房制度改革以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全国的房地产总投资规模超过了1万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走向与态势已经成为学界谈论的焦点。由于房地产的不动产、高投入、消费时期长的特点,使得消费者在选购房子的时候,介入程度会很高,市场搜寻更广泛。根据一项研究结果,绝大多数消费者会按照“遗憾最小原则”来进行购买房产决策,在面临多种选择时,总是竭力避免购买后遗憾。而品牌作为一种标记、高质量的象征、身份的标志、价值的体现,就能够提供一种品牌承诺,减少消费者的购后遗憾,加速购买行为的发生。因此,对房地产行业来说,品牌就显得尤为重要。品牌可以“allowsacompanytodevelopone-to-onemarketingstrategiesthatprovideinspanidualmarketingdecisionsforeachcustomer”.通俗点讲就是品牌能够建立稳固的个人消费忠诚。房地产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特殊的巨额耐用消费商品,消费者购买时比其他商品更需要品牌的承诺来减少风险。住宅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严格的标准和高品位的服务,体现在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上,包括项目策划、区位选择、市场调研、设计规划、建筑安装、市场营销和物业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品牌就要受到影响,企业只有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当人们能一口气说出万科、招商、华侨城、中海、沙河这些一流的地产品牌时,地产品牌开始像其他行业一样进入主流经济领域,并左右人们的消费选择。但地产品牌是把双刃剑。对于地产商来说,品牌能成就一个地产商,也能覆灭一个地产商;对于购房者来说,品牌可成就他的生活梦想,也可以毁掉他的生活梦想。

老百姓相对开发商来说,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无疑是弱势群体。在房地产质量投诉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一般老百姓买房买得诚惶诚恐,认准品牌开发商,瞄准品牌项目或许才是最保险的办法。而品牌对于地产开发商来说也是有很多益处的,依靠品牌的强大感召力,开发商可以“reducebarriersofmarketentry,improveefficiencyandeffectiveness,keepinventorieslean,andreducecosts”。

万科地产的成功是其长期不断追求打造地产强势品牌的结果,地产业引入品牌管理对地产界来说不仅能有效地制造差异化策略,而且能创新竞争优势,获得持续经营和成功的动力。加入wto后,境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企业大批进入国内,这会使当前竞争已经比较激烈的房地产业出现更加严酷的局面,我国相当数量的房地产企业会面临更加严酷的挑战。由于我国相当数量的房地产企业无论在资金、管理水平、人才素质、经营效益都无法与境外企业相匹敌,因此,企业要敢于迎接挑战,变压力为动力,要抓住一个核心,即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首先是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入市后的市场变化情况;其次是要注重国际资源的充分利用,包括国际规则设计的新理念;最后是积极参与国际房地产品牌市场的竞争。

自商品房出现以来,地产界首先是炒地段,炒楼盘,接着便是炒设施、炒物业,随着人们对居住理念的重新理解,楼盘便开始炒文化,炒概念、炒功能。概念炒作成功范例比比皆是,但是还需首推“soho概念”创始人潘石屹,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外资的进入,许多商业人士对居家办公的市场需求增加,其实93年时,居家办公形式已广为人知,只不过没有有形的楼盘及概念来进行整合,而潘先生则抓住市场契机,全面导入居家办公理念,设计出现代居家办公的楼盘,并通过概念加以引导,引发了“soho概念”的热潮,而且还运用当前科技、智能、户型结构加以支持,创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并在行业中突显出来,把竞争对手抛在后面。当奥运会申办成功之时,更为奥运楼盘注入一剂强心剂,楼盘大幅升温,于是奥运概念开始导入楼盘,且引发了良好的效应。

在房产严重同质化的今天,唯有品牌是有差异的,也不大可能被人模仿。完整的品牌战略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目标市场,国外的clv理论认为“typicallyusedtoidentifyprofitablecustomersandtodevelopstrategiestotargetcustomers”.市场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形势很好,正处于高增长、高需求、高品味的发展阶段,同时,住宅建筑质量低、管理落后的矛盾也很突出。这“三高一低”的'不协调状况及房地产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对房地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迫使房地产企业必须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开拓品牌经营才能求得更大的发展。

从行业角度讲,房地产品牌出现是大势所趋,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房地产市场的规范运作,改善行业整体形象,对市场的健康发展与繁荣,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房地产品牌仍然处在一个初级摸索阶段,真正名牌的出现是在住宅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之后,还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房地产业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以品牌为核心已成为企业重组和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机制。拥有市场将会比拥有工厂更重要,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是拥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

从企业管理角度看,品牌资产是一系列的财产,包括品牌认知、品牌忠诚、品牌体现的品质、品牌联想等,这些都是与品牌名称及其标志联系在一起的。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品牌资产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等所有有形资产的外在价值。探求品牌轨迹,加强品牌资产管理已经是摆在房地产开发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3.1产品案名和品牌混为一谈,缺乏基本识别系统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并没有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片面重视对产品的宣传,忽视品牌长远的发展,将产品案名和品牌混为一谈,品牌塑造乏力。翻开报纸楼盘广告铺天盖地,而企业品牌广告少之又少。提到星河湾、帝景苑、金豪嘉苑、豪景花园等等,人们往往耳熟能详,但又有几个能知道开发商的名字呢?6月,由世界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及被誉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发布了《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海尔、科龙、长虹、tcl、康佳分列家电行业品牌价值前五位。海尔以612.37亿元成为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作为房地产业龙头的万科以173.56亿元仅排在第30位。而在前100位中只有万科一家地产品牌,前200位中也只有万科、阳光100、金地三家而已。这样的排名想必对动辄上亿元圈地的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是莫大的耻辱,这就是忽视企业品牌塑造所带来的后果。如果这样还不能带给房地产企业以警世的话,那么企业品牌塑造乏力更直接的结果是企业拓展会遭遇瓶颈,规模效益难以实现。20,房地产业第一的万科在国内房地产市场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仅只有0.99%;与房地产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美国相比,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pultehomes占美国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份额却可以达到4%左右。

3.2品牌定位高端集中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却存在着贵族化、高档化、奢华化的恶习,品牌定位高端集中。在开发商看来,品牌就是高档,做品牌就是做明星楼盘,就是做精品,于是乎,比地段、比规划、比阔气之风日盛,好像地理位置不是市中心,设计不是国际大师主笔,社区不是应有尽有,楼价不是天价就卖不出去,就不是做品牌,就没有脸面。在北京、上海、广州楼价每平方米低于5000元的楼盘少之又少,每平方米上万元的楼盘随处可见,上百万的豪华别墅已司空见惯。这种行为是非常盲目的,是非品牌驱动行为。并不是说高档定位就没有市场,但市场潜力总是有限的,大家都集中到高端是不明智的。

3.3品牌策划手段单一,形式千篇一律当前的楼盘策划大都属于个案形的策划,千篇一律,大同小异,难以制造差异化策略,成功地传播推广楼盘品牌。我们通过对地产策划案例的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可分为几个方面:

一、概念层出不穷,理念缺乏创新;

二、文案墨味太浓,缺乏推广力量;

三、广告创意千篇一律,卖点塑求不明确,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四、文化味太浓,掩饰了楼盘真正的卖点;

五、资源缺乏整合,策略大相径庭。

3.4企业品牌塑造乏力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迫切需要加强对企业品牌的塑造。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最近珠江地产在北京进行了一次近两个月的万名住房消费者需求倾向问卷调查显示,96%的被调查者非常重视发展商的知名度,几乎没有人在此问题上表现出无所谓态度。可见,有品牌的公司就有信誉和实力是众多住房消费者的共识。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角度看,目前雷同现象是房地产业的一大通病,规划设计再良好、建筑外形再新颖、结构分隔再合理有序,很快就会被对手“克隆”,造成楼盘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少。这就使得购房者挑选房屋时,会摒弃形似意近的楼盘广告,转而在实力雄厚、业绩优异的发展商的企业形象广告中获取信息,不再找楼盘买房,而是找发展商买房。

尽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发展房地产品牌策略,跟风者也不少,特别是最近两年,房地产业界四处可闻“打造品牌”、“科技创新”的呼声,行业领导、开发商、专家、学者、媒体几乎人人在说“品牌”、喊“创新”。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真正品牌驱动型房地产企业少之又少。相反,一些不利于房地产品牌建设的初级认识却在大行其道,如,“做房地产品牌就是做房地产精品”、“做房地产品牌就是做概念、做卖点”、“做房地产品牌就是做知名度、做明星楼盘”、“中小发展商、房地产项目公司不需要、也很难塑造房地产品牌”、“房企没有品牌,只有楼盘项目才有品牌”等等。看来,中国房地产业的品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结语。

企业已进人品牌竞争时代,以品牌为核心已成为企业重组和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机制。美国广告研究专家莱利·莱特有一句名言:拥有市场将会比拥有工厂更重要,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是拥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探求品牌轨迹,加强品牌资产管理是摆在营销界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造一处好房子容易,做一个好企业难,培育有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房地产品牌难上加难。房地产公司做品牌,需要站高望远,具有强大的承受能力。漠视购房者无异于自断生路,任何有损形象的“风吹草动”对品牌地产商来说可能都是灭顶之灾。

参考文献。

1[美]威廉·阿伦斯丁俊杰译.当代广告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周永亮.名牌竞争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3[美]汤姆·邓肯,桑德拉·莫里亚蒂.品牌至尊[m].北京:华夏出版社,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十五

摘要: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意义已经趋于共识,但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众多现实的困境,产品的非标准化、消费者体验的差异性、品牌运营组织的弱势、农产品供应链的滞后发展以及监管不力等都使得区域品牌建设路途艰难。因此,有必要推进农产品品质工程,使品牌经营者归位,深化产业链开发,加强法规建设和建设保障,并运用现代营销思维进行推广。

关键词:农产品区域品牌;品牌特性;困境;对策。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以独特自然资源及悠久的种植、养殖方式与加工工艺历史的农产品为基础,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被消费者所认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称与标识,它是一个地域内农业生产经营者共用的公共品牌的标志,以特定特色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的地域集聚为基础。目前,国内学者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意义以及发展趋势已经趋于共识,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是提升国内农产品竞争力,促进传统农业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路径。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任重而道远,存在着较大的困境和阻力,建设成效普遍未能达到期望。因此,需要对现实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以解决相关难题。

与工业品品牌不同,农产品区域品牌有其独特的内涵,需要从根本上认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性,从源头上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认知。

(一)区域性。

由于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均受制于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必须依托于一定区域的独特资源,包括区域资源禀赋、区域历史文化的积淀,体现了历史渊源的沉积,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鲜明的区域性,这是区别于其它区域农产品的核心要素,也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二)共有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是多元主体的活动,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生产者均参与其中。从产权性质上看,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种集体公共产权,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个企业所垄断,是地方性共有权,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即品牌权益体现为地域内的共有性和地域外的排他性,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集体可以使用,同时其他地域范围的生产企业和经营者或本地生产的不具备特色要求和传统条件的企业将被禁止使用。

(三)外部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典型的经济外部性,即区域成员使用区域品牌的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其承担,同时其行为后果会对他人和品牌造成非市场化的影响,既具有正外部性,即个体成员的品牌活动使他人或区域品牌总体受益,也有可能是负外部性,即个体成员的品牌活动使他人或区域品牌总体受损而无需为此承担成本。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性决定了其建设过程与工业品品牌建设有着不一样的规律,产权共性使得农产品区域品牌从创建开始就存在制度上的“先天缺陷”。品牌权益的共有性既可以使资源利用实现充分化,也可能使其利用过度而导致出现“公地悲剧”现象,区域内成员为追逐个体利益而最终损害区域品牌的公共利益,产生典型的“柠檬市场效应”。除此之外存在的各种现实困境,也加剧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难度。

(一)非标准化生产决定了农产品品质的不稳定性。

农产品生产涉及产地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并关联特定地域的传统工艺及人文因素,质量标准往往很难描述,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一方面,农产品生产受制于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产量和质量难以稳定。即使在一片特定的区域内,也有可能由于光照、土壤、温湿度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农产品品质难以保证绝对的一致。同一区域内不同年份生产的农产品也会因为气候条件的变化而产生品质差异。另一方面,与工业品的标准化大生产模式不同,现有国内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仍然还处在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态,种子和种植管理、产后加工等生产环节仍属于非标准化生产和加工,不同生产者提供的农产品品质存在较大差异。农产品品质的不稳定直接动摇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根基,难以保持持续一致的消费者体验和市场评价。

(二)消费者体验的差异性容易导致市场口碑的不一致。

高度一致的美誉度是品牌建设的理想境界,也是品牌资产增值的有力保障。然而,消费者市场的客观差异性增加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口碑积累的难度,使品牌推广效果难尽人如意。

1、口味差异。受地域、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口味不同,对农产品的喜好不同,其选择、购买农产品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于同类农产品,不同消费者的认知、体验和评价都有较大的差异性,同一农产品要适应整体市场的难度较大。

2、观念差异。国内消费者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也存在较大的观念差异。部分消费者开始追求高品质的农产品,但众多传统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仍存在价格顾虑,品牌农产品难以广泛推广。

3、认知差异。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概念的认知度不同,对产品的最终评价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消费者认为物有所值,也有可能不值。消费者的感性消费、体验和认知的差异增加了区域品牌农产品的建设难度,市场口碑的不一致往往使品牌培育产生事倍功半效果。

(三)欠发达的品牌运营组织决定了品牌管理能力的薄弱。

由于国内农户生产规模小,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无法成为区域品牌建设的主体,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一般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协会协调、龙头企业参与”的关系。基于区域品牌权益共有的特性,在实际运营中行业协会起到连接政府、市场、企业的作用,并起到规范农产品区域品牌运营的作用,龙头企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但目前国内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存在会员覆盖面较低,合作松散、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农户的主人翁认同感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偏弱,企业与农户之间仅仅是购买劳动力和低级农产品等简单购买关系,农户的共同创造价值感较低,未能形成完全融合的利益共同体。两者品牌运营管理能力都较为薄弱,不但体现在品牌推广中缺少专业化的运作思路,而且一旦出现有损区域品牌的市场行为,往往也无能为力,无计可施,无法挽回不利局面。

(四)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滞后增大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运营障碍。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必须依赖于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特别是在消费者最为敏感的品质和配送环节,否则将难以赢得市场。国内传统农产品物流体系中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产品在产供销中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并由此带来信息滞后及不对称和交易手段的单一,客观的产业环境助长了农产品区域品牌中“柠檬市场效应”。另外,国内农产品加工、运输、物流配送、冷链基础等环节都还很薄弱,在农产品末端配送环节屡出问题,导致消费者不满,市场口碑下降,这极大障碍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美誉度积累和重复购买。

(五)法规监管的欠缺提供了品牌损害行为的运作空间。

国内相关法规存在众多不健全和不完善之处,如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低,农产品标准数量严重不足,而且标准不统一,标准技术的研究缺少系统性和前瞻性;有关区域品牌的保护的法规和制度比较粗化,面临实际问题时操作弹性过大等,这些无疑留下了众多的法规空隙,让不法行为有机可趁。在品牌监管方面,原产地保护、品牌意识以及政策执行力等方面都还比较滞后,更有一些当地政府只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长期品牌意识,任由生产经营者鱼目混珠。即便实施监管理,也仍停留在罚款、认证收费等简单管理形式上,而缺乏集体品牌维护意识和管理能力,对过程控制监管不力,所有这些,无形中为滥用农产品区域品牌提供了空间,最终阻碍区域品牌整体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提升理念,推进区域品牌农产品品质工程。

品质是品牌的基石,消费者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偏好皆根植于对其品质的喜爱。由于农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特殊性,因此更需要对其品质加强管理。生产经营者需要转变观念,提升品质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参考现代工业的生产模式和技术引入生产标准,从种植区域的选择、品种的筛选、生产种植管理以及后期的加工都提供明确的标准,对传统农产品的生产作业、加工处理等全过程环节进行标准化改造,确保市场上供应的区域品牌农产品与广告宣传的品质相符,做到名符其实。

(二)明确主体,增强品牌专业运营能力。

明确农产品区域品牌“所有者”角色,具体行使“所有者”职责,解决区域品牌所有者缺位以及被免费使用的问题。在保证品牌权益集体共有的前提下,组建适当的组织,如行业协会、合作社等担任品牌的“所有者”,详化工作职责,细化工作要求,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真正行使协调内部成员行为,保障行业或区域内共同利益的职责,并建立真正的利益约束机制,结束免费使用区域品牌的惯例。引进专业的品牌管理人才,强化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专业运营,加强品牌的建设规划,科学制订品牌推广策略,提升区域品牌运作的市场驾驭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做到运筹帷幄。

(三)合理定位,加大整合营销推广力度。

改变广大农产品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面向全国市场、全体消费者的.大一统的经营思路,提升农产品的经营水平,根据现代营销理念,结合农产品的特有资源禀赋和文化内涵,进行合理的产品定位,并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消费者群体,有针对性地、有侧重地进行市场推广,力争做到目标市场上产品口碑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设计区域品牌的识别标志,提升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整体形象。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电商平台、移动网络等渠道进行整合营销,加大市场推广,通过广告,宣传等方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识别度,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防伪,做好市场信息沟通工作,增强产品信息的透明化以及普及化,尽可能地让消费者对产品的形状,口味,品牌,防伪标记等产品特征有一个较为清晰和全面的了解,增强消费者对区域品牌农产品的认知,使其拥有足够的产品信息和一定的产品识别能力,消除“柠檬市场”存在的客观条件。

(四)精细配套,深化农产品供应链开发。

深入推进农产品产业化进程,延伸区域品牌农产品的产业链,推进精细化加工和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从整条产业链保障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市场推广。在生产加工环节,研发相关附加产品,使初级农产品向商品化提升,形成以核心产品为主的产品系列,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在市场服务环节,大力加强包装、运输和物流配送的市场化开发,奖励创新商业模式,使农产品与消费者的日常需求能有效衔接,提供安全、便利、快捷的服务,有效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日常需求。另外,还可积极挖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附加值,包括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农村文化建设、旅游业等产业进行联动发展,带动一方经济的整体发展。

(五)健全法规,加强区域品牌建设保障。

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通过商标法律,以证明商标的形式来保护的,如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柑桔”就在我国取得了证明商标专用权。健全国内有关原产地保护的立法体系,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在法律上修正产权共有性的不足,以便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尽可能地保护品牌的知识产权。同时,完善监督机制,加大打击力度。很多农产品由于区域内外生产经营者的“滥用”,使得艰辛培育的品牌几乎毁于一旦。完善监督机制和统一的游戏规则,整合监督管理权,化解多部门职责交叉又责任不明的问题。当地政府需要具有品牌建设的长远眼光,广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打击力度,一旦发现有违法行为,应该给予侵权者刻骨的教训,为其不法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净化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亚林.农产品区域品牌:内涵、特征和作用[j].企业导报,2010.

[2]吕健.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探析——基于对两种特色农产品的调查与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5.

[3]丁丽劳,农产品供应链[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4]王玉莲.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ml.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许莹: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十六

论文摘要:农产品区域品牌已成为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最佳选择,是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内涵及其特性,总结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原则: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产业集聚,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产品差异化营销等;提出相应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对策: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标准质量体系等。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品牌引起广泛关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农业是分散经营,缺乏规模效益,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最佳选择,再加上区域农产品本身所积累的区域普遍认知和区域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渊源烙印,不仅能够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并促进本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和特定区域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更易发展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品牌。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指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以某一行政或经济区域为核心,通过创建区域内统一的全方位系列化优质农产品核心与龙头品牌的行动,带动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强区域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的经济]。一般认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具有以下特性:

1.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

农产品品牌是在传统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必需要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如西湖龙井以优质茶叶为物质载体。形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物质载体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是某一区域的特殊气候、纬度、温差、土壤、水分、传统工艺、人文历史等众多因素。在长期的发展中,这些因素赋予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天然孕育的差异性及相对的资源稀缺属性,使得该区域的农产品和其它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从而易于形成比较优势。

2.具有产权模糊性。

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实际情况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一种集体性的公共品牌,具有产权模糊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并不完全是经营主体培育的结果,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在该区域内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为所有的该种农产品经营者共同拥有,区域性品牌的权力边界模糊,产权不明晰。产权归属的模糊性使得“搭便车”的行为时有发生,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效应”。

3.具有名牌效应和消费从众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是非常有价值的地区资源。成功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消费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不仅能帮助消费者区分同类农产品及服务,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更能深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名牌效应能引起消费者广泛的从众行为,即“羊群效应”或“羊群行为”,比如人们习惯于像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具有从众的偏好。

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及其构建模型。

1.形成模式。

目前,我国区域性农产品品牌种类丰富,然而理论界对区域性品牌形成模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名牌带动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政府经营管理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和区域形象提升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这四种模式是现阶段比较科学合理的归纳与总结。

笔者认为,在培育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可采取“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集聚”的路径为突破口,分别通过这两条主线来最终实现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以农业企业集聚形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形成区域内的强大的农业产业竞争优势。这种模式比较常见,且适用范围广,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提供了一种思路。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时要将上述几种模式综合分析,才能合理地分析地方区域品牌的形成,更好地应用于地方区域品牌的构建与培育。

2.构建模型。

一般认为,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协会组织运营是较理想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构建模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我国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区域性品牌要将区域品牌的形成流程与区域品牌的支持系统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形象的三明治模型_3]。在政府推动与行业协会支持下区域品牌的培育能够科学合理的发展,并能够很快的构成产业集群优势形成区域品牌经济,这对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也同样有一定的适用性,如图1所示。

三、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因素的差异,各地区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必须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舍取,要站在区域长远发展的高度,综合评价各个农产品品牌的现实基础、发展潜力等,理性地做出选择,从该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巾将那些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筛选出来,作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重点培育。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要聚焦品类和品牌的核心利益点,必须以区域文化底蕴为基础,充分挖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须秉承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内涵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突显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核心价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整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集区域资源为一体而形成的,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内涵既包括该区域特定的产品特色,也包括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及各种隐性文化,可以说区域性品牌是该区域文化的象征。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著称的西湖龙井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就是西湖龙井茶的核心利益点。因此,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更是罕见的龙井茶文化艺术的价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产业集聚原则。

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依托农业产业化并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形成规模经营并取得规模效应,获取集聚优势,为区域品牌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90年代以来,安溪茶叶产业集群发展迅猛,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t企业达数百家,大小茶叶加]二企业数千家,且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种植农业、茶机工业、保健品业、运输业、包装业、旅游业、会展业和其他服务行业,还延伸到安溪区域外,约有5万家茶叶经营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全县逾70万人涉及茶行业。

3.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原则。

从国内成功地区的经验来看,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政府的扶持,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龙头企业的纽带作用而使分散的农业企业与农业大市场实现对接,从而发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吸引力,树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统一形象,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生。如前所述,“羊群效应”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领路的“头羊”决策正确,才能带动羊群整体的正确决策。因此,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来创建区域品牌可以获得良好效应,这就需要重点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增强区域品牌的市场推广度。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进行农产品的差异化营销势在必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更应进一步开发出差异化的农产品。农产品差异化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功能差异化、外观差异化、销售季节差异化、价格差异化、营销概念差异化和品牌形象差异化等,通过实施产品差异化,将差异性转化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优势。如农夫果园就是通过营销概念差异化来打开市场的,它独辟蹊径地选择混合果汁作为突破点,因为市场上的果汁一般都是单一的口味,最多含有两种果汁,都不是混合型的,这个概念和以往的果汁产品截然不同。农夫果园正是凭着差异化营销赢得了目标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果汁市场新宠。

5.建立标准体系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首先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从田头到消费这一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具体标准的制定,可依据或参考国家标准,或参考各地的优质农产品地方标准。通过建立标准体系,能有效避免因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产权模糊不清而带来的品牌声誉风险,从源头上有效地防治区域性品牌的各种危机。

创建完整的标准体系中,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是最重要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以优质的农产品打人市场,区域农产品具有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这是区域品牌创建成功的关键要素。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能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产品质量控制的参照体系,使农产品的生产有标准可依,以优质的农产品取胜,能赢得更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象。

由于各地的地理、人文等实际情况不一样,采取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模式也不一样,因此培育对策也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是最有代表性的:

1.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

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首先必须明确品牌定位,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突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定位应以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区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确立品牌定位。区域品牌蕴涵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加上农产品的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农产品的品质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着力发掘各地区独特资源优势,深层次挖掘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区域特色,便于推广。

2.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龙头企业能利用区域性品牌这个公共物品获取品牌溢价,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反过来也以其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及品牌忠诚度增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品牌效应,便于提高区域性品牌的形象和品牌的核心价值,并带动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发展。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必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3.建立标准质量体系。

农产品质量是区域性品牌创建的基础,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以及独特的栽培和生产方式确定适合该区域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针对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区域农业由数量扩张型增长转变到质量优化型增长。陈宪泽以安溪铁观音为例提出了“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地理标志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达成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良好运作,发挥地理标志的统领作用,集地理标志、公司、合作社和农户为一整体,采用利益风险分配机制,从而有效地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据此,我们可以类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

五、结语。

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农产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农产品品牌经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该在政府的扶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充分挖掘区域品牌的文化底蕴,并遵循产业集聚、产品差异化营销以及建立标准体系的原则。近年来,农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一系列兴农政策喷薄而出,为农产品区域品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创新和品牌营销契机,各区域都可通过培植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带动区域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并将区域性品牌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十七

林业自然保护区作为一种原生态较强的资源,也可以被开发为生态旅游基地。因其具有的原生态和神秘感,对喜欢自然环境的游客更加具有吸引力。其作为生态旅游资源的补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决不能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应当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对其进行管理,在现有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创新,使其能够可持续地运营和发展。

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论文篇十八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中的体育产业已经发展为社会支柱产业,在体育产业产值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体育产业也带动了建筑业、保险业、电子业、食品业、服装业、媒体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体育产业具有巨大活力以及带动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逐渐使体育产业成为了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增长点,在此背景下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前景与发展策略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无论是从体育休闲、体育用品,还是从经济观赏方面来看,传统体育都是我国体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而言,传统体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所以通过研究传统体育产业化过程中的营销策略来推动传统体育产业化进程对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体育产业化过程中以传统体育产业特点以及体育产业市场发展形势为依据来制定符合市场发展的传统体育产品营销策略,对于推动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营销学认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的发展成败都与企业或者产业能否适应营销环境具有紧密联系。传统体育产业营销策略的制定首先要对营销市场环境做出分析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其次需要对传统体育产业营销的宏观环境做出分析,如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与发展不仅能够为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同时也能够带来挑战。所以只有对市场环境以及宏观环境做出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才能确保传统体育产业产品适应市场需求、获得消费者肯定与接受,从而推动传统体育产品获得快速健康的发展。通过对传统体育产业的营销策略做出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营销学进行完善,而在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中,体育营销学可以在传统体育生产观念、销售观念、产品观念、营销观念的树立中发挥指导作用。在这种作用的推动下,传统体育产业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同时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让传统体育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主体在适应市场需求与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以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由此可见,传统体育产业化过程中的营销策略是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基本前提。

(一)产品策略与服务策略。传统体育产业化过程中的产品策略和服务策略需要以顾客需求为依据来为顾客提供具有适应性的产品与服务。其中,包括传统体育产品的销售规划、包装、品牌策划以及新产品开发和售后维护等。在传统体育产业化过程中的服务策略中,由于传统体育产品服务并非都是以实体的形态出现,所以在产品的营销中,需要对产品的形象价值、人员价值等进行关注,从而最大化地加大传统体育产品所具有的附加价值。

(二)价格策略。在传统体育产业过程中,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支付欲望。由于传统体育产品中有很多都是用服务形态存在的,如传统体育活动的参与传统体育比赛的观看等。这些产品所具有的价值需要通过消费者的'主观经历来决定与体现,因为传统体育产品的开发者虽然在开发与宣传方面耗费了很大的精力与资金投入,但是消费者对这种产品并没有兴趣,则这项产品以及开发者很容易会血本无归。所以,传统体育商品的价格也应当以消费者的主观经历与体验以及对产品的评价为依据来进行制定。也正因为如此,传统体育产品价格的确定不能将生产成本的补偿作为唯一出发点。所以,传统体育产品的价格策略内容包括价格目标的设立、定价技巧的选择、价格调整策略等,在这些工作的开展中,需要重视对消费者体验的调研,并在价格策略中体现出针对性。

(三)分销策略。传统体育产业化进程中的分销策略指的是如何最有效地让消费者接受与购买传统体育服务以及产品。如在传统体育服务和产品的营销中,是选择成立专营店还是选择与大型商场合作,是选择自建体育场还是选择租借体育场等都是分销策略中需要充分考虑的内容。传统体育产品分销办法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直销,如提供传统体育健身娱乐项目或者比赛和活动的现场直播。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比赛与活动的现场直播不在局限于消费者买票进入比赛和活动场地,也包括了网络直播以及电视直播;二是中介销售。伴随着传统体育产品市场的不断完善,传统体育产业化过程中的产品开发者可以将产品营销任务交由专业的营销机构承担,这些营销机构包括代理中间商和买卖中间商等。

(四)促销策略。在传统体育产业化进程中,促销策略是通过对消费者兴趣和消费欲望进行刺激来引发其购买行为的营销方式。促销策略中包含了公共关系、赞助、广告、个人销售以及销售促进的运用。传统体育产业化中的促进以扩大市场份额为目的、以销售产品为出发点、以刺激消费者购买行为为出发点,在此过程中,市场需求是传统体育产生生产的动力,同时要重视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与满足。虽然促销手段能够在短时期内有效地刺激消费者购买行为,但是也要避免以偏概全地将促销当作传统体育产品的主要营销策略。并且在传统体育产品的促销过程中,由于不同市场中的消费者需求以及传统体育产品特点存在差异,所以在不同区域对不同传统体育产品的促销策略也要体现出差异。

(五)品牌策略。传统体育产品化过程中重视品牌的构建有利于强化产品影响力与竞争力。传统体育产品营销中的品牌策略包括名称策略、归属策略以及品牌化策略和定位决策。科学的决策能够确保传统体育产品品牌价值的充分挖掘与体现,对于提高品牌知名度、认知度以及联想度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品牌打造的过程中,也需要重视对品牌形象的管理,如代言人形象管理、形象危机管理等。

(六)包装策略。包装工作对于推动传统体育产品营销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包装设计阶段,传统体育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主体应当合理的确定包装策略。包装策略包括等级包装策略、再利用包装策略、类似包装策略、综合包装策略以及附赠包装策略等。无论是选用何种包装策略对传统体育产品进行包装,都应当遵循保护产品、便于使用、便于陈列运输、美观大方的基本原则。

(七)沟通策略。传统体育产品的营销过程需要重视与中间商以及顾客进行沟通,这是说服中间商和顾客创造消费与使用商品的重要保证。因此,现代产业以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具有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同时要就一个能够有效管理的沟通系统,从而通过拓宽企业与消费者沟通渠道、理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基础上获得更好的营销效果。另外,有效积极的沟通能够为企业形象以及产品形象的塑造发挥推动作用,这对于推动企业以及产品品牌化、提高企业与产品影响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方面,传统体育产品的沟通策略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步骤开展:一是传播对象的确定;二是传播目标的确定;三是信息传播方式的设计;四是传播渠道的选择;五是预算的确定;六是沟通组合的决定;七是对沟通成果进行衡量;八是对沟通过程作出协调与管理。

(八)广告策略。广告是传统体育产业化过程中重要的市场营销策略,作为企业决策中的主要部分之一,广告营销策略首先需要以市场特点为依据来对广告目标进行确定,然后以广告目标位依据对广告预算进行确定。广告预算的确定主要受到广告媒体以及广告信息的影响。同时,广告媒体以及广告信息决定着产品特性是否能得到有效的传达,在此方面,传统体育产品开发与生产主体还需要对自身资源做出衡量,避免受到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而在广告方面投放大量资金。

以上内容为传统体育产业化过程中的产品营销策略,在对这些策略做出参考的基础上,传统体育产品的营销还应当关注传统体育产业市场的民族性以及文化性。对于消费者来说,文化因素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印象,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所以也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这是传统体育产业化过程中产品营销工作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1030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