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那么,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书籍内容的要点和核心思想,抓住关键细节进行分析和解读。其次,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将所读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其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此外,读后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不仅要表达对内容的理解,还需要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最后,读后感需要有条理和逻辑,通过合理的组织和文笔的优化,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读后感范文涉及的主题广泛而深入,是对提升阅读品味和思考能力有所助益。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一
一个人没有精神世界,是不能幸福的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文化,是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一个时代没有自己的思想就无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尼采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思想家。
尼采,德国哲学家,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当人们嘲笑他时,他坚定走自己的路,坚持真理,坚持成为他自己。他的思想我们不能望其项背,但可以远观。如果连远观都做不到,那是你放弃了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对人生真理的追求。
《成为你自己》是尼采的重要作品,文章内容简练,富有哲理,专业性较强。但是仔细研读是收获很大。当然,多读几遍,你会受益终身。文章包罗人生的各方面的思考,悲剧、人生、快乐、智慧等等,文章多以故事引发人思考。其实这部书适合每个有思想的人研读,跟适合在浮躁的社会奔波的人研读。当我们为了追求那一点蝇头小利,破口大骂时,我们会反问这是我自己吗?当我们为了那一个升值,出卖自己的良心、纯洁,我们会拷问这是我自己吗?当我们为了金钱地位,出卖朋友、出卖爱人、出卖友情,我们会拷问这是我自己吗?人有时候口口说仁义道德,但是当做起来有几个能做到仁义道德。我想金庸可能明白这个道理,名门正派就是制杖正义大旗,被小人利用做一些不仁义的行为。
科技越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快,越想在任何方面都要快餐,就是所谓的快餐文化,然而现在人们追求更快,又有了外卖文化,在追求快餐文化时,我们是否留一些时间给自己,给自己的灵魂,给自己一些精神食粮。当然精神食粮,是不能叫外卖的,需要我们放下心,去研读思想家的著作《成为你自己》,反思自己,询问尼采,寻得真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也说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就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那就接受尼采研读《成为你自己》。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二
尼采,德国哲学家。24岁时,破格成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文学教授,但是10年后,他放弃了优越稳定的工作,游走于欧州各地,进行他的著述与思索。
尼采是一个勇于面对生活和逆境,内心无比强大的人。本书中收录了《瞧,这个人》《悲剧诞生》《快乐的智慧》和广为人知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四部著作的精彩华章。
我第一次读尼采的文字是在2012年。书的名字我已忘记,记得那是一本记录尼采一生所有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句字,里面包含尼采的思想精髓。
印象非常深刻并影响我的有几条:
有思想的人,到少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与人交往。看书。心怀热情。少了一条,都无法进行思考。
对照这三条,我及时修正自己。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从不愿主动去交往什么朋友。甚至会给人一种很冷淡的感觉,还好朋友们知道我外表冷淡,内心火热。虽然我不主动交友,但从不拒绝那些品行端正好友与之交往。一直以来,虽然朋友不多,但是个个都是真心实意的好友。我从来不愿意将时间浪费在一些虚情假意的友情上。
还有一条我也一直在遵守。
让别人等待是不道德的:
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却让他人等待,是极其恶劣的。这不仅仅是不讲礼礼貌,不遵守约定的问题。在他等待的时候,他会产生各种负面想像、担忧,继而不快,渐渐产生愤慨。也就是说,让别人等待,是一种极其不道德的方法,会在不经意间令那人的人性变得邪恶。
这一点我一直做得很好,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去办事儿,都会提前半小时到达。尽量做到去等待别人,不让别人产生愤慨。对于经常找借口堵车的人来说,应该为了让对方快乐而早点出发,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出行时间。
反观这一点,我们也不能因为等待就变得愤慨和邪恶。也许确实是有不可说的理由而耽误了会面的时间。在等待的时间里,也可以随手翻阅一下书或是看看美景,时间在愉悦的心情下会走得更快。也许这就是哲学吧,哲学总是在不停的思辩。
这就是我初遇尼采文字时,对我影响很深的文字。
而这本《成为你自己》依然让我受益良多(只说一点)。
一切文字,我只爱以血写就者。用你的血写作吧,你将会发现,血即是精神。
我喜欢写字,从小就想让自己能写很多很多的字的人。我写的字一直以为都是在自愉自乐,就是现在所说的自嗨的文字。即使这样,我还是在不停的写,不停的写。我相信有一天,我能写出带血的文字。
带血的文字,让人看后是刻骨的疼。
带血的文字,让人看后是想哭的痛。
带血的文字,让人看后如梦般惊醒。
带血的文字需要我们向内心去挖掘,就像用小刀刮骨般,一点点、一点点的去削。只有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敢于在众人面前承认你的不足,你才能写出带血的文字。
写出带血的文字将成为我写字的标准。
尼采的文字里并没有滔滔不绝的枯燥理论,也没有抽像难懂的事情。他的文字有时会如散文般的优美,他的文字就是带血的文字,他说出的话就是用一针见血的视角表达出来。整本书读来,文字很有现代感,朝气和灵魂并存,意志和真理同在。
读着尼采的文字,让你的内心更加强大,同时又能看清生命的本质。我要成为自己,我要活出自己的模样。
古贤乐。
2017。12。5。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三
《成为你自己》集合了尼采著作的精华——也可以说是他智慧的精华。通过阅读一位哲学家的思考结晶,我们要承载的信息量很大。因为书中即没有故事性也没有理论性,就是纯粹的思想,虽然尼采很像用现实的角度来解读思想,但文字中体现的仍然是他那些无比丰盈的思考成果。
这就是给阅读和理解都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很多地方也会让人感觉晦涩难懂。估计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思想才被恶意篡改,在一段时间内和纳粹扯上了关系。思想这个东西,实在是太虚无缥缈,要想彻底理解完全不可能。所以这本书的立意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困局——我们不要纠缠在尼采的智慧中,而是要通过这些智慧——成为你自己。
尼采告诉我们,并不是。当很多人纠缠在艰深的理论和课题之中,尼采却和身边的琐事展开了深层“沟通”。他认为那些被我们忽视了的身边的事情,例如营养、地点、气候、修养方式等等恰恰是真理最容易呈现的地方。在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中,他也发现了寻求本我的神来之笔——利己主义。
尼采的'说法是:为了寻找真理,我们宁愿选择偏僻的小路。在认知自我的过程中,他告诉我们从自身周围最简单的事情开始观察,来发现自我的诉求,这种方式比施加了各种其他因素的探索更简单有效。而尼采实现的一个状态是——我展望我的未来,那里没有任何欲望的波澜。
这个境界,我是很难达到了,估计也没几个人能达到。再清心寡欲的人,也不能说自己没有欲望吧,衣食住行,难免有所求。正是出于这个层面,尼采认为从琐事开始认知自己更准确,这个解释从结果反推就更显得合理。
尼采在所有思想的表达中都体现了对所谓权威和权力的不屑一顾,也表达了对艺术的极大推崇。例如他认为学者只懂得肯定和否定,当已经不会自己思考;而创造音乐和文学的大师,则是塑造人本体的根源。在思想的疆域里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信仰,在西方世界里很多思想源于对上帝的信仰。而尼采对此的不屑也达到了顶点,他很喜欢也很嫉妒(因为被抢先说了)司汤达的话:上帝的唯一可原谅之处,就是他并不存在。
在所有这些思考和批驳的过程中,尼采始终在坚持一个核心——认识自我,成就自我——只有这样做了,结果才是最道德、最纯粹的真理。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让我们有信心也有理由,更好的认识自己,同时,也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很多人觉得哲学家思考的问题都高深莫测,很多人的想法疯狂又狂妄,感觉他们都是疯子。而事实上,哲学家里,只有一个人真的疯了,这个人就是尼采。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思想疯狂,而是单纯的身体原因(遗传了他的父亲),他的思想恰恰务实而简单。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四
忍受不了打击和挫折,承受不住忽视和平淡,就很难达到辉煌的顶点。这句话是我从文章《是你自己成为珍珠》中读到的。
这篇文章讲的是:有一个自认为是全才的年轻人,毕业后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多次的'碰壁,让他伤心欲绝。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边,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他要自杀时,一位老人从附近走过,看见了他,并且救了他。老人问他为什么自杀,他说自己得不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重用他……在老人的开导下,年轻人放弃了自杀,并领悟了如果要别人承认你,那你就要想办法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才行。
这也让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那时的我上小学一年级,一个周末,家里在装修,爸爸上班了,妈妈在家里照顾着装修,中午,妈妈给我五元钱让我去买一些宽面条,我跑了几个地方才买到宽面条,我飞快地跑回家,把面条交给妈妈,此时的我早已经是挥汗如雨了,装修的叔叔们看着我,纷纷说我真能干。这是我第一次得到别人的认可,也是我以后做事的动力。
做人要记住一句话:若要自己卓然出众,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五
只有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多彩的人生!读完《成为你自己》觉得收获甚多,就迫不及待的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这本书中,你将找回你“走掉”的生命、“四处飘散”的灵魂等。会让你重新用另外一种角度,另一种方式去再次观察、成为自己。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5篇——活出真性情。
人生观如果只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活出真性情,便是最出彩。成功并不是我们人生观的最终目标。它只不过是成长路上与财富、名声、成就等一起的风景。所以,人生的终极目标便是活出真性情,不过真性情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它是从:1、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2、对外在功利的看轻,做到这两个方面,你才算活出了真性情。
古往今来,真正能做到活出真性情的人寥寥无几。更多地是表示自己的态度,并没有真正的实践。亚里士多德、布拉图、苏格拉底等伟大的哲学家毕生都在努力活出真性情。
作为学生,我们的真性情便是努力学习。只有学习,才有出路。我们学生的真性情就是好好学习,认真的完成各种学科的作业;上课认真听讲;积极配合老师的活动及遵守纪律规定。
在学生时代,只有重学轻利,看破红尘,不将成功、名声、财富、成就等放在第一位,你才会成功。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六
我是第一次阅读尼采的作品,以前仅仅是阅读其它的心理学作品的时候听过他的名字,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自比为太阳永远发出光和热,最后透支了自己的生命力英年早逝。
我当初的视线都在国外的经典名著上面,对于哲学和心理学这两个世界都没有任何涉足,所以现在读起来很费劲,举步维艰。
要理解尼采,我们就要从尼采的生平来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900)。
尼采24岁时成为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文学教授,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
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不得不说从某些尼采的文章中能看到很多不能赞同的价值观,比如说他对于血统的看中。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看到文章中出现类似情节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反感。
尼采热爱希腊诗人,崇尚希腊神话中各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并把他们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
尼采本人很不喜欢德国人,他很讨厌德国人的某些特点,在他的文章中都能看出他对德国人性格的否定,抨击德国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很难想象在他去世之后,他的思想成为了德国人的武器。
尼采哲学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而他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便是: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
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据说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1900尼采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
不得不说,亚洲的文化氛围使我们距离西方的思想距离变得遥远,我们的思维很难跟随最先进的世界思维,我们对于哲学这类的科学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经验。
所以东、西方的思想差异不但造就了现在的世界格局,也让我们的文化多元化更加丰富。我们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的同时,西方也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借鉴东方的宗教。
要理解哲学,我们需要更多的支持,更多的投入。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七
这两天发了一篇文章《不惧失败的人生更精彩》,写这篇文章时没想太多,文中例举了马云、刘强东等等通过努力而成就精彩人生的故事。本意就是人不可畏惧失败,应该平和一些,不要动不动就就没斗志了,没梦想了,甚至寻死觅活的,人生未必非得那么富有,做好自己也是成功。没想到的是这篇文章发表后,引来一片骂声,这可是我始料不及的,原来有这么多人不喜欢马云,不喜欢那些努力成功的佼佼者,还痛恨我这样激励大家前行的人。我有点想不明白,一个人如果每天带着负面情绪活着,怎么能开心呢?如果是年轻人这样,我非常希望他去看看心理医生,极端的思想绝对不利成长。如果是成年人,那就无药可救了。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德国哲学家尼采著的《成为你自己》,我想分享这样一本书,还会有人反对,觉得尼采本身就是失败者,他的书怎么会有借鉴意义。但我还是要与大家分享,读书能让人变得理性,也能让人变得睿智,这不是鸡汤,这是选择一种正确的人生。《成为你自己》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哲学类书籍。在这本书中,节选了尼采著名的《瞧,这个人》《悲剧的诞生》《快乐的智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四部著作的精彩章节,按照编者的话说,这本书反映出一个完整的尼采个人和他的主张、学说,是引领大众阅读尼采的第一书。当然,这是尼采作品的合集,读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你能重新认识自己,成为自己,这才是人为什么要活着的本质问题。如果还有喜欢“喷”的年轻人,希望你们能敬畏一下尼采。
尼采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1844年出生于普鲁士王国的萨克森,为牧师之子。大学期间深受华格纳与叔本华的影响。24岁那年以古典哲学教授的职衔,任教于巴塞尔大学。1872年发表处女作《悲剧的诞生》。1879年辞退教职,开始他10年的飘泊人生,并持续创作。1889年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他于1900年病逝。享年55岁。
前两天遇到一个案例,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一名员工对自己的领导非常不满意,他觉得领导总是盯着他挑错,打击他,甚至侮辱他,他快要崩溃了,他希望大家能帮助他,找出问题的症结。收到他的求助信息,好多人都伸出援助之手,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给他答疑解惑,不过大家的综合意见却是劝他要反思自己。为何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当大家看到这样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帮助这名员工谴责对方,大家都是成年人,都要理智地分析问题,要知道一个巴掌啪不响。第二,为何会有一个人专门盯着你,专门与你作对,你没有挣他的钱,你又不是他的宿敌,甚至对他的利益地位没有威胁,他凭什么盯着你不放?第三,你的好坏,与他有什么关系?思考过这些问题,你会发现,领导最在乎的是他不努力工作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坑害了自己,也会对车间安全生产造成威胁,这是非常可怕的。我想领导一而再的对他严要求,从关心职工的角度来说,反而是对他的好,即便方式有些不妥。就如读书时,老师总是批评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一样,就如家长惩罚犯错的孩子一样。总有一天,学生不会误解自己的老师,孩子更不可能憎恨自己的父母,要知道,只有不断提醒你,督促你,甚至批评你的人,才是真正爱你的人。这样的人,你不去感恩,反而一味地念及他的恶,那么你很难成为你自己。
如何成为自己。时刻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理性地看待别人对你的评价,不要自寻烦恼。我们都知道尼采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尼采总是劝慰别人,但是他无法劝慰自己,尼采的人生是很悲惨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那么,读他的书对我们还有意义吗?要知道,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够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可怕的孤寂始终包围着他;最后,病魔又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痛苦,并非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就如现实中的你,生活在新时代,有着健康的体魄,时刻被家人的爱包围着,拥有这些是多么幸福的事。珍惜吧,成为你自己,没有捷径,也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那又如何呢?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只有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拿出拼搏的勇气,才能成就非凡的你。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八
一本在佛教信徒眼里通俗易懂的书,对于我这个没有任何宗教基础的人来讲,那些基础的概念,只能囫囵吞枣的先吞下去。
当硬着头皮读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整本书其实都是围绕着开头讲过的“佛就是心,法就是世间万象。”来进行铺陈和讲述的。佛教有四万八千种修行法门,每一种修行法门,最后都是归结到修心。
全都读完,回想整本书的内容的时候,结合原来曾经读的书,忽然生出很多感慨来。
无论《秘密》也好,这本《成为你自己》也好,还是其他的教育书籍也好,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在讲我们的精神。孙瑞雪讲“为了孩子,修为自我”,修的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心。《秘密》讲外部世界是内心真实想法的投影,想改变外部世界,首先要改变我们心中所想。《成为你自己》讲“佛就是心,法就是世间万象”,心念转了,世间万象自然就不一样了。
到了最后,所有的教育书籍,灵修书籍,个人成长书籍,包括我看到的这本佛法书,都是在讲用“心”,了解自己心底最深处的想法,了解自己之后,从内心开始改变,然后个人成长才成为可能。因为我们在年幼的时候,基本都是弄丢了我们的自我,所以找到自己心底深处的自我是很困难的事情。加上各种各样已经固化在我们行为和思想里面的各种贪嗔痴,使得我们想要改变自己更加困难。即使我们能认识到自己成长中的总总不足,也知晓能够提升自己的各种方法,真的落实到实际中时,还是需要不断的和自己成长过程中累积的负面经验做斗争。总结起来就是“知易行难”。
不过至少,在成长的道路上,我在不断前行……。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九
对于尼采的印象,最初来自于中学语文课本上鲁迅对他的评价。自此也在心中种下了尼采是一个疯子的感觉。“尼采是疯子”的定义,就这样一直留在我的认知中,尽管之后这么多年我从未读过他的任何作品。
终于有一日,有机会读到了一本尼采的作品《成为你自己》。据说此书是由尼采的四部著作中的精彩篇章所构成,他一生的重要理论与学说几乎都收录于此。或许通过此书能够认识一个真实的尼采。
此书采用炽热的红色来作为封面与封底的主色,犹如火焰般炽热。而尼采一向自诩为太阳,外观的设计恰恰暗合了这一点。
书不过才翻阅了几个篇章,我便有些理解为什么当年鲁迅会说尼采发了疯了。不可否认的是,尼采确实是才华横溢的,他在哲学上的光彩夺目是任谁也夺不去的,仿佛真的是只有太阳才能够与他一争光辉。但他内心深处所拥有的那份激情与狂热,也的的确确是我这个庸俗之人所不能够真正去理解的'。或许真的是只有疯子,才能够讲出这些惊世骇俗的理论与学说。
他不惧怕一切,连鬼神也不忌惮。似乎反过来说鬼神还要惧他几分。因为他勇于面对他们。而勇气则是会驱逐妖物的,甚至会为自己造出许多的鬼怪,勇气需要对他们大笑。
我只知道神鬼是怕恶人的,但是并不晓得神鬼是不是会畏惧疯子。
可是他却畏惧现代的人,因为在尼采的眼中,现代的人是被面纱、裹布、颜料与手势遮掩的可以下飞鸟儿的怪物。而超人才是人生理想的象征,他的超人哲学,成为他构建理想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
种种惊世骇俗的语句,在尼采的著作中比比皆是。所以他不会被世人所理解,所以他是众人眼中的疯子,所以他孤独寂寞痛苦,所以他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人曾说天才是正常的精神病患者,而尼采则是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天才,或许正是因为他的精神缺憾成就了他的一切。
在当下这个压力山大的世界,有些人因为压力而变得狂躁不安、精神亢奋,也有人因此而变得胆小自卑,萎靡不振。前者建议在没有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之前暂时还是不要去阅读尼采的作品了,免得犹如火上浇油一般不可收拾。不过后者倒是不妨去翻翻看看,说不准真的能够起到欢呼鼓舞的效果。阅读尼采的作品,犹如在观看一个狂热舞者的热舞,而在尼采看来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十
虽然,这本书听起来,好像是专门讲给刚刚分了手的人听的,但是并非只有这些人才能受益,因为这讲述的是一个,怎么样帮助人从低谷里面爬出来的过程。
一般人遇到一个问题,都有这么几个步骤,首先是不相信,然后讨价还价,最后是接纳。就比如说分手这件事,可能刚开始听到对方说要分手,那心里边肯定想着不可能,不会的。然后就快和对方理论,说你看我哪不好,我改一改行不呗,能不能不分手。最后实在没办法,分就分吧,让后开始着想接下来应该则么办。
这本书里边把分手后应该走的几个步骤分了19个模块,这19个模块组成了一座大山,通过这座大山,我们的人生将走向一个新的高度。人生的路上很少有人是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平庸的人被困难所困扰,优秀的人利用这些问题,让自己得到提升。
就拿分手这件事情来说,分手的时候,我们将会更容易的看到自己身上的四个包袱,而这几个包袱在平常的时候比较难以发觉。
第一个原生家庭的影响,第二个童年经历影响,第三个混乱的叛逆期,第四个权利争夺中的挫折和无助。
我们平常的时候看不见这些包袱,是因为这些问题并没有显现出来。就像隐藏在身体里边的疾病,当它们爆发出来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痛苦,但这恰恰是身体提醒我们要改变的信号。
比如长期不运动,饮食不规律,大鱼大肉,抽烟喝酒等等问题,我们平常并没有注意到,也不愿意改变。当身体得病以后,医生就会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怎么怎么做。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证我们身体健康的基础。那么心里健康的基础,就应该是正视自己的内心,勇于面对我们以前的糟糕的经历或者负面的情绪。
我以前曾经害怕亲密的关系,特别是碰到自己喜欢的异性,都会躲得远远的。遇到自己看不上的,反而在一起交谈却很自在,后来想想这可能是对于亲密关系的恐惧。害怕建立一段感情,因为越亲密的感情,越能看见真实的自己。但逃避永远不能让我们成长,有时候成长的过程可能会有些痛苦,一旦我们超越过去,我们就会看到前所未有的风景,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其实,想要成长何必等到分手时才去做呢,在亲密关系里,尽可能的敞开心扉,用信任和沟通去交流。真正的爱,是付出努力的过程,一段关系的延续或者终止,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是你在这种经历中,收获了多少成长了多少。
我相信并看见我们正走在幸福、喜悦、和平、智慧、富足的道路上。作者:全力过好今天。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十一
我最喜欢读尼采的哲学著作,《成为你自己》这本书,是节选尼采著名的《瞧,这个人》《悲剧的诞生》《快乐的智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四部著作的最精彩部分,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尼采的思想学说及尼采的个人情况。尼采的思想令人敬佩,尼采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他的思想学说直到今天,也是指导我们思想的指路明灯,无论是西方到东方,从书籍到网络传播,都是倍受推崇。所以说,尼采的思想,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行为。尼采的所有作品都是令人感动著作。
尼采总是引领我们,找到自己思想意识里需要的,是发自自己灵魂深处的东西,去除所有约束的束缚,让我们的精神回归到本来面目。尼采说: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确实如此。我们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如果说兔子有七张皮,那么,人即使脱去了七十乘七张皮,仍然不能说:“这就是真正的你了,这不再是外壳了。”所以,要真正认识自己,是最为重要的。作为一个人,应该成为创造者,有独立的`思想认识。就像你要想成功,就要付出努力。你要攀登一座高峰,就要一步一个脚印从山下开始攀登。也就是说,人必须认识到自己,应该如何行动,才能够成为自己。在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意义。尼采在《知识》中说:你的良知在说什么?——“你要成为你自己”。尼采认为,如果只是“认识自己”——即“理性”,是我们认识自己的第一步,而让我们培养出一切有用的能力,才是成为自己的基础。虽然,尼采说:我最不愿意承诺的事就是改良人类,事实是,他的思想却改变和影响了人类的思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总而言之,尼采希望能够成为自己。人要有个性,独立性。尼采的所谓成为你自己,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这样的肯定是对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充分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处于思想困境的人来说,是指路的明灯,激励着人们努力进取、奋发图强,为自己活着,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没有拜读过尼采更多的作品,但是,我有了这本《成为你自己》,就已经足能成为我将来在思想方面前进的方向,我更愿意以尼采的思想,作为我行为的导师。坚持做最真实的自己,实践成为你自己!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十二
从事一项事情,先要决定志向,志向决定之后,就要全力以赴,毫不犹豫地去实行。
在巜我要做更好的自己》当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一篇就是良心大于利益。这篇故事就是有关于林肯的。林肯日本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庭条件有限,没办法上学只能跟父亲在荒原上耕作,但林肯聪明,时常向人请教问题,每到休息的时候,他便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书,一边吃面包。长大林肯离开了家乡在外面打工,他做过很多工作,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勤勤恳恳。
认真负责诚实守信,有一次一个客户多付了几分钱,他跑了十几粒路将钱退回,又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一个客户一些茶又跑了几里路将茶叶送到。他靠着自己诚实谦虚的性格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林肯两年后,成为一名律师。他的口才非常好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律师很多人找他辩护,但使他挑选当事人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一方的有很多人没有付钱付给他律师费,但只要是正义的林肯都免费帮他们辩护。
读了这篇文章我收获到很多,良心是我们的心头哨,他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反的事情。
劳伦斯说过:“使人高贵的是人的品格。”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十三
《成为》,是讲述美国前第一夫人马歇尔成长经历的一本书,从年幼的家庭生活,到与奥巴马相识、相爱,共同发展事业,书中传达出的一些家庭教育的方式以及个人价值的体现,让我回味无穷。
米歇尔出生的家庭并不富裕。一家四口租住在姑婆家的楼上,父亲是一个工人,母亲是家庭主妇。即便这样,这个家庭里处处充满欢乐。米歇尔与哥哥在狭小的屋里玩耍,母亲每逢圣诞节则会尽可能把家里布置出节日的氛围,父亲则常常带着兄妹去看比赛,看电影。家庭的陪伴,给米歇尔的身心成长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米歇尔的父亲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虽然家庭收入一般,但米歇尔的父亲仍把兄妹送到当地最好的学校。学习之余还让米歇尔学钢琴,唱歌,这些都逐渐让米歇尔形成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个性。现在作为一个年轻的父亲,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拥有自信,自立,坚忍不拔的人格,是他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如何兼顾事业与家庭,几乎是所有家庭的困扰。同样的困扰也曾经发生在米歇尔身上。她和所有婚姻生活中的女性一样,都面临着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问题。由于奥巴马的特殊身份,米歇尔需要承担的责任与压力更甚于普通女性,可她通过自己的智慧化解了家庭里的种种矛盾,让家人和自己都各得其所。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家庭和工作的完美平衡,就是舍弃部分工作投入家庭,然后家庭里有个得力助手,在身后默默地支持你的工作,为你分忧解虑。
个人价值对个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个人的价值都是体现在别人乃至国家上。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了中国能造出核潜艇,30年没回家,30年隐藏身份,黄旭华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核潜艇事业,他的个人价值对中国的国防事业是无价的;李秉权,胡素秋,一对为中国医学奉献一生,身后捐献遗体的医学伉俪,他们的个人价值对中国的医学事业也是无价的。
人生就应该要不断寻找自己,米歇尔的成长经历就是不断听从内心,追寻自我的过程。就像书中最后说的,“成为”,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达到某个位置或者达到某一个特定目标,相反,我认为“成为”应该是一种前进的状态,一种进化的方式,一种不断朝着更完美的自我奋斗的途径,这条道路没有终点。(常德国)。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十四
尼采,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喜欢法国文化,而鄙弃德精神他认的最美妙的无神论笑话就是:“上帝的唯一的可原谅之处,就是他并不存在。”他说:迄今为止,什么是对存在着最大异议?上帝。
他不喜欢沉默,认为一切沉默都会导致痛苦;但他乐意接受孤独。他认为所有的理想主义都是谎言。伟大之人坦然接受命运,不想有任何改变,将来不想,过去不想,永远都不想。
他相信所有人的内心都隐藏着一个大花园,我们一直都在其中耕耘着。用另一个比喻来说,我们都是活火山,终有爆发的一刻。
对于知识,最终目的是给予人类尽可能多的快乐和尽可能少的痛苦这一观点表示怀疑。他认为知识可以用来促进这两种目标的实现,但也许我们可能还未发现它也是痛苦的最大制造者。
对于爱,人们所熟知的,真正的名字就是——友谊。志同道合才能催生友谊。即使最无与伦比的爱,那杯中也盛满了苦酒。因此它才激起你对超人的憧憬,因此它才令你产生创造者的饥渴。
他的所有的思想都离不开他对生活的切身体会,都洋溢着辩证的火花,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读和思考。他是骄傲的,他也是孤独的,他不相信沉默,不相信神论,不走寻常路。他又是睿智的,聪明的,经过几番辩证,反复思考,得出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东西,他的思想光芒是不可掩饰的,不能不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无神论者。
下面再来看看查啦图斯特拉如是说了些什么?
有朝一日,我要像一阵风一样从他们中间吹起,以我的精神夺走他们精神的呼吸。这是我未来的使命。
是的,查拉图斯特拉是一切低矮地带怒号的狂风。他警告他的敌人和乱吐口水的人:“当心,不要逆风而唾!”
这一句堪称经典,语言形象而有力,给他的敌人和乱吐口水的人以重重一击。这一句句直戳人心的句子足见尼采之狂,尼采之孤傲了。
我的只会也如同帆船被精神的风暴吹袭,颠簸着航行在大海上——我拿狂野的.智慧。
他是了解他自己的,“我那狂野的智慧”,可见他是成为了他自己,不虚伪,不做作。所以他是伟大的聪明的骄傲而不做作的真正的智者,真正的哲学家。有的人说不喜欢尼采,因为他恃才傲物,从不韬光养晦。但我认为这样的人最真实,在任何人面前都表现了真实的自己的一面。正如他所说的,“卓越的人啊,有一天你也会变得美丽,找照镜子欣赏你自己的美。”他也许是孤芳自赏吧,但他至少有闪光,有美丽之处吧,要不然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哪来的自赏呢?他不爱乔装,不爱打扮,坐在乔装戴面具的人们中间,他当然像个异类,但喜欢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不可多得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他这点——成为你自己!做回你自己,就是最难得也最坦诚的面对生活的态度和样子!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十五
说到人的成长,我们总喜欢说是“领导的培养”。如果这里的“培养”指的是热情鼓励、真诚批评、提供平台、创造机会……那么,这“鼓励”“批评”“平台”“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但并非每一个人都成长起来了。就像这地球上的空气、阳光和水无处不在,但并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每一朵花儿都能结果。所以,成长与否全在自身。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说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是自己培养自己的结果。
――李镇西。
这个寒假,我读到了李镇西老先生的《自己培养自己》。李老先生是一位受孩子爱戴也深爱着孩子的老师。全书汇集了李老先生有关年轻教师成长的随笔,每一个字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是老先生从教几十年来自己成长的切身感受。他的经验和教导为身为青年教师的我指明了一条自我成长的教育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首先是人学。”李老先生在书中就提到教育要有“儿童视角”,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李老师讲授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一封信》中所体现的教育智慧,这是一堂学生讨论“爱情”的语文课,李老师是针对学生的心灵需求而设计的教学问题,课堂上有精彩的思想碰撞,有感人的情感生成,最终孩子们明白了“只有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他还将“日行千里的马”与“日行千里的驴”做了比较。通过语境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我们时常因高考指挥棒,把升学率第一位,忽视学生的语言素养、思想提升、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这样的教学对提高人文素养、夯实文化底蕴起到了极大的反向作用,解构了教育人学的文化感知。“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凭着良知做事,凭着常识思考,就可以将很多炫目的东西揭示出最本真的质地来。教师上课,带班,找学生谈心,处理突发事件等等,都是在实践中见证教师成长。学生的成长也一样,我们要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学生对我们的信任,这份信任像一朵朵娇嫩的花,需要用心呵护,精心耕耘,从他们的角度多聆听思考从而记录诸多数据样本,不断掌握第一手资源,进而改进研究。
思考每一天的教育行为也很重要,知识分子以思考赢得尊重。生活细节蕴含着诸多的教育至理。“总统是靠不住的”这句话是李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的。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培养批判精神,破除迷信。这里的“迷信”主要是指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多数人的迷信。
人的成长,需要他人的引导,更需要自己的努力。作为教师还需更多拓展自己的知识,不读书,无以教,无以活。李老师建议我们教师应该读四大类别的书籍:教育刊物,了解学科领域,同行的人在思考什么,可以促进自己思考;教育经典,比如读苏氏著作,就是很好的教育阅读开始;学生读物,这是了解学生的捷径,走进心灵的教育,才是真的教育。学生读物里感知儿童世界。人文书籍,对教育提高到了很高境界。教育,教学,到人文素养积淀。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光荣就印刻在学生的记忆里。读一篇文章,就是走进一个时代,走进一个作家的心灵世界。读庄子,是领悟“大道无形”、“遗世独立”的`无穷智慧;读苏轼,是领悟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的豁达。
李老先生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教书育人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一名艺术学科的舞蹈教师,其实也承担着育人、树人的责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不是垄断真理的自居者,当我们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并肩前进共同学习时,我们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结出别样教育硕果,也可以成为现在所提倡的“全课程育人”的实践者。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十六
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出生的孩子,和一个不幸的家庭出生的孩子差的不止是一个幸福的童年,更可怕的是没有意识到原生家庭潜移默化灌输的错误观念,如果不是经历过很痛苦的蜕变,那就陷入了不幸家庭的轮回中难以自拔。
缺什么就会去寻找什么,不管是感情还是金钱,只是不要因为缺失而刻意回避令自己恐惧的事情,勇敢的面对,该来的自然会来,何不张开怀抱去面对那个骨子里的小我。
心理咨询师果然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作为一个负能量清洁器,首先得保证的是自己不被负能量给压垮,毕竟没人喜欢在一个负能量爆棚的环境中生活。
如果被负能量困扰太久,不妨移步可爱的咨询师寻求帮助,毕竟请一个专业的人指导真的可以避免摸着石头过河的痛苦阶段。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十七
读完了《成为我自己》,我明白了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盲目逐流,为人处事要真诚,富有爱心,有道德,有高贵的灵魂……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的人文关怀。
读了这句话,我觉得钱可以买雪糕、巧克力、饼干、西瓜等等,可钱买不了亲情、生命、创造力等等。
比如说,一个人的爸爸去世了,无论那个人出多少钱都买不了爸爸的生命。
还比如说,我无论出多少钱,都买不了一个人的创作力。
当我放下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作者的话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十八
今天,我翻开一本书,偶然间看到了感动自己这篇文章,读后,我被感动了。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女钢琴家在生命垂危时仍保持着真、善、美的精神,曾让一个盗贼改邪归正。盗贼被她感动了,他终于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然而我也被感动了。
那是在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级组织去看电影,名字叫暖情。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清贫的家庭里:主人公——冬冬还在上幼儿园,他的父母都下岗了,冬冬也不能再上幼儿园了,随后冬冬的妈妈又离开了家,这对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残酷呀!再加上凄凉的音乐和演员演绎得惟妙惟肖,影片催人泪下。同学们都泪流满面。
同学们被感动了,我也被感动了。我们都被冬冬的天真无邪所感动了。感动自己,感动他人和为他人所感动,实际上是一种轮回。
感动是金,你挖掘它,它将会用自身来回报你。
感动是水,你节约它,它将会变成一片汪洋大海。
感动是火,你点燃它,它将会照亮你心中的灯。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十九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你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泰勒斯回答说:“认识你自己。”如何认识自己,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呢?李开复博士以他精辟的语言剖析了如何做最好的自己。读完这本书收益匪浅,感悟颇深。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有所作为首先要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不正确,无论他怎样努力,都会像南辕北辙的赶车人那样离成功越来越远;如果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他就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如果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就意味着他可以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的抉择;如果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就意味着他是一个有道德、讲诚信、负责任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人。
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态度是行动的前提,态度受价值观的指导,态度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态度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社会和他人心目中的映射结果---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他就不可能体现出这些正确的态度或品质来。现在社会需要积极向上、勇于参与、勇于挑战的人,只要拥有积极的态度,乐观面对人生,从小事做起;对自己负责,把握自己的命运。
做最好的自己,需要追求理想。我们在追寻事业成功的时候,要以勇气指导自己追寻理想、以自信培养兴趣、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以宽广的胸怀促进团队合作与相互沟通。我们要善于接受不同的思想和意见,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陷,善于从各种不同的思潮中汲取力量。我们要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真正体现自我的价值。
作为老师,总是希望自己的教的学生是最好的,成绩最突出、品质最好,我把这些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可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同,总是在智力、性格、品质等各方面有着不同的差异,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出类拔萃,不切实际的要求只能够让孩子们迷茫,甚至对自己失望。要求孩子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那么无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目标是什么,他都将是最棒的。
“尽量使你的期望合理化。()你可以要求他慢慢地做得比现在好一点,让他慢慢进步。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可能的目标,孩子可能会放弃了。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成对孩子的建议。当然这不是说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闯不去履行的约束权,而是尽量正确的引导。尽量不要把孩子和别人比。这样会培养孩子的竞争心理,有碍于以后步入社会需要的团队合作。”
我们追求卓越,那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鼓励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更重要的是鼓励要求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以赢得精彩的人生,无悔的人生。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二十
一个人的真正成长意味着他可以融合两种相反的价值观。
估计我还不够格,因为我总是被两种价值观搞得矛盾不已,还得继续修炼。
当人们觉得自己充满信心,精力充沛,生活积极,个人极富魅力,那别人没有理由不会注意到这一点,并为你乐观的情绪所感染。别人对你的看法自然而然就会随着这种情绪倾向于正面的观感。假如你的装扮、教养、一举手一投足都表现出你对自己的满意程度,那么,别人同样没有理由不对你表示满意。他们会很容易信任你、接受你、佩服你。
自信点,快乐点,展现你的优点,变完美些,成熟些。
很多时候我们舍不得放弃的,并不是我们真的想要或是真的喜欢,只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有了依赖性。
舍不得又能怎样?总有人要离开你的世界,脱离你的旅途。那么,予以祝福。
故事之所以被称为故事就是它总在人们的想象之外横生枝节。
作者文笔很好,很细腻,不顾左右而言他,一件事一种理讲到底。
看下来,觉得自己有的观点太幼稚,理讲不通,凭着自己一腔“热情”理所当然认为应该做什么,不免被家长说上几句。
成为自己读后感篇二十一
这几天广州一直在下雨,有时候是细雨蒙蒙,有时候是瓢泼大雨。无论哪一种雨,我都不是很喜欢。最简单的一个理由——我不喜欢鞋子湿湿的感觉。
前天早上,我望着外面的毛毛细雨忧郁了半个小时,终于鼓起勇气跑步,竟觉得有一种“浪漫”的感觉。昨天晚上,眼瞅着雨已经停了,跑步的时候居然下起了大雨。下雨就下雨吧,我不在乎在大雨里狂奔!
跑步的时候,耳朵里塞着耳机,脑袋里却在回味刘墉的《超越自己》——刘墉写给爱子刘轩的书!应该已经很多年了吧,我看的这本书的印刷时间是20xx年,之前!
虽然算是“老古董”了,但书中的内容和观点却一点也不过时。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不仅仅适用于当初在史岱文森高中读书的刘轩,也适用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
《超越自己》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你必须成功,因为你不能失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96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