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在阅读一本书籍、观看一部电影或其他艺术作品之后对所感受到的思想和情感的总结和反思,它是一种对作品内容的深刻思考和个人感悟的表达方式。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提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看完一个故事,有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倾诉的欲望,希望把内心所想、所感、所悟与他人分享。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将这些杂乱的思绪整理成一个相对完整、有条理的语言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阅读的普及,读后感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常见任务。读后感的写作既是对作品的理解和审视,也是对自身思想和情感的反思和表达。写好读后感需要我们仔细品味作品,思考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同时也需要用心感受自己的心灵变化和成长。读后感不仅仅是一种作业,更是一次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启迪。写读后感时要注意避免夸张和主观臆断,保持客观、理性和谦逊的态度。下面是一些读者的真实感受和深入思考,通过读后感来分享和传递阅读的力量。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一
杰克・韦尔奇是伟大的,我无法用精确的语言全面地概括他的管理理念,只能是跟着他的阐述,搜取只言片语,以期产生思想的共鸣和心灵的激荡。全书通篇读下来,其实就是在讲用人的问题。两次选ge的董事长兼ceo都分别花费将近十年时间,这是何等恢宏的工程啊。韦尔奇的前任雷吉,从著名的飞机面试,候选人从几十人逐步缩小到几人,最后产生唯一一位幸运儿韦尔奇的过程都让人感到既残酷又公平。而韦尔奇也从其前任身上学习到经验,他选接班人同样也花费了八年的时间,虽然在在具体方式上与雷吉有所不同,但其精髓却是如出一辙,都有以下方面的要求,即:诚实、价值观、经验、愿景、领袖气质、锐利、名望、公平、精力、平衡性、勇气。根据这些要求,雷吉选重了韦尔奇,韦尔奇选重了杰夫。
书中讲述的韦尔奇从一个工程师成长为世界上最好公司的ceo的过程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年轻时的韦尔奇是一个锋芒毕露、富有才华、同时又是一个时不时会犯一些小错误的小伙子,但是ge很幸运,因为韦尔奇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伯乐选马的过程,在成为ceo前的任何时候,韦尔奇的背后都有一个巨大保护伞在何护着他,在他成功时鼓励他,在他失败时保护他,使韦尔奇不断成长,最终成为ge的ceo。试想,其在ge工作期间,如果在其背后没有保护伞保护他,韦尔奇绝不可能成为ge的ceo。这又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千里马常有,伯乐难得”这句中国古话的寓意,如果没有伯乐,ge的ceo可能会是王尔奇、李尔奇,ge的历史也就要重写了。
书中还谈到ge的另一个用人方面做得很好的例证就是其人力资源总监的较高地位。自从引进了“人力资源”这个词,这个词就开始泛滥了,其实现在国内有许多人力资源仅仅是一个部门经理,或者仅仅是人事部的概念,离真正的人力资源还差得很远。ge的人力资源总监的地位是极高的,在选ge接班人时,甚至副董事长也不能了解整个进程的进展情况,这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由于文化的因素,国内的等级制度中,职务只有自高到低的垂直结构,ge却在垂直结构外还有平行的结构。人力资源负责人较高的地位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在ge,在美国大公司里,人的重要性。
总之,看过《杰克・韦尔奇自传》后让我深深体会到韦尔奇管理理念的精髓就是在于用人,这贯穿于他所有的管理思想和40余年ge的管理过程,他将本书献给ge数以十万计的员工,并特别强调所有的成绩都是同事们共同合作的结果,管理的终极真谛在于用人,人是ge的核心竞争力,ge就是人的企业。“如果不是以人为本,我们的成功是会受到很大限制的”,因此,“我尤为注重把人作为ge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点上我倾注了比任何其他事物都多的热情”。这便是韦尔奇在这部书中一以贯之的思想红线。建立在对人的高度关注这块基石之上的管理理念,使韦尔奇确认正是优秀的`人才而非宏大的计划成就了一切,企业造就了不起的人,然后由他们造就了不起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要说泄露天机的话,我想这应该就是韦尔奇所有成功的核心秘诀了。
以上就是本人读过《杰克・韦尔奇自传》后的一点感受,我想中国的国有企业只要努力做到以“人”为核心,视人为“资本”,积极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能够注意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持续构筑人力资源的竞争力,我们的企业也必定能够基业长青。
一、国家、个人的和谐相融。
在《杰克韦尔奇自传》中,能读到一份真诚而又理性的爱国之情,这种感情中饱含的是公民对于国家的关切与眷念。他写到母亲一个人厨房里悄悄哭泣,全家空气凝重,父亲无言,幼年的韦尔奇得知原来是罗斯福总统病逝,这就是父母亲伤悲的原因。罗斯福总统的伟大世人皆知,他的突然去世对美国人民的打击毋庸多言。读到此处,我心深处突然涌上一股既说不清、也道不明的惆怅。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普通人民对一个国家领袖的诚挚情感,一个普通家庭对自己国家的真挚情谊、寄托、祈望,以及将自我与国家溶为一体的认同,就算如我这般从小学一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国人静心细想后也自叹弗如。这份真诚而又理性的爱国之情对于已惯于忘却、背叛以及麻木、怀疑,自堕操守于富贵荣华之前并对修饰得美丽无比的政治理念见惯不惊的我们,犹如一瓢冷水,将自我虚化的伟大感觉,冲刷得一干而净。在那样的环境下,总统不是一个无限膨胀的神灵,爱国也不是一个大而无当指向虚无的口号。
真诚而又理性的爱国心,兼备了个人的正直品质与放眼世界的阔大与包容,庶几近乎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理。
二、理解、信任;人性化的管理。
韦尔奇在理解、信任氛围中获得的成长,而当他开始做了ceo后,也有了属于韦尔奇的深具细节魅力的人性化管理。
每个人无论学习或工作,置身其中的团体,具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28岁、匹兹菲尔德、实验室。第三章韦尔奇叙述到,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室发生巨大爆炸“爆炸的气流震碎了顶屋所有玻璃……我害怕极了,作为负责人,我显然有严重过失”。到集团公司查理理德那里解释事故的起因,韦尔奇叙述“他表现的异常通情达理。他几乎是以苏格拉底的方式来处理这起事故。他所关注的是我从这次爆炸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以及我是否认为自己能够修理反应器的程序……这一切都是充满理解,没有任何情绪化的东西和愤怒”,最后他说“谢天谢地,没有人受伤。”
反观诸己,在我们的环境中,很多上级管理人员在从事管理活动中,落实、检查、验收时对种种脸色转换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浅薄应用得是多么广泛。任何一级管理人员和下级执行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纰漏是难免的,而由于工作失误或者是没有达到上级所期许的层次,被上级痛骂和数落的现象也是常见的。我们每一天生存的意义多都用在了许多无聊的事中,用在了“应付”这两个字上。“苏格拉底”式的处理方式,这种管理修养在1963年的春天给韦尔奇留下的深刻影响是铭心的。
韦尔奇1963年的过失并未使他停下走向ge最伟大的ceo的步伐,这种优良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管理素质只有在专业管理团队中才会出现。查理的理解和宽容以及他的辨证领悟能力,在不经意间为一个年轻人创造了一个更伟大的前途,为一个团体种下了一颗忠心耿耿的树。很多管理者和上级领导每天嘴上都大谈企业文化,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企业、团队文化不是如何熟练应用《厚黑学》,不是时刻想着怎样对上级和下级使用《三十六计》,不是领会了王阳明、曾国藩的思想精髓、处世哲学就会管用,不是将权力的光辉化为高傲冷漠凶狠的面部表情生产“威望晕”,不是靠建立小帮派和依靠小团体制造虚假气势就能达到一定威望值。而那些妄图将从古书中以偏概全得来的权谋之术与官场哲学实践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便颇有些缘木求鱼的戏剧味道了。
韦尔奇在第三章最后一句话是:我终于上路了!他是去佛罗理达参加公司高层管理会议。
韦尔奇深知理解、宽容、信任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成为管理者后也以小便条的形式实施了他那极具细节魅力的人性化管理策略。韦尔奇的自传中没有花过多的笔墨来描述在管理过程中伤心费神的“内耗”现象,也没有提到与员工有多大的冲突以及由此郁积下的不可饶恕的过错而后悔,倒是他多次对自己写的小便条的作用进行描述,而这体现出的便是韦尔奇管理的细节魅力所在。于韦尔奇对杰夫写道:”……我非常赏识你一年来的工作……你准确的表达能力以及学习和付出精神非常出众。需要我扮演什么角色都可以――无论什么事,给我打电话就行。”在本书的后部有韦尔奇从19至写给杰夫的便条,这些便条在完善韦尔奇管理理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这些充满人情味的便条对下级或者是朋友的激励是多么让人感动,这种尊重付出,肯定成果的胸怀令多少管理者自叹弗如。
任何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始终都会将尊重人、以人为本当作自己管理实践的指南,并在实践中随时随地体现自身良好的个人素质来感动别人,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三、荣誉、责任;用人。
荣誉心、责任感是每位管理者均应具备的优良品质。而这荣誉心责任感一代一代的良性的承袭,对管理者而言,进而细化至管理者用人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着超越自身利益的荣誉与责任,雷吉与韦尔奇在用人不疑和各尽其才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文化传承理想、历史,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世界是多样性的,纷呈绚丽的多样性文化激发了人类无穷创造力。在接触过的西方文化中,一般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就是对责任的推崇和对荣誉的爱惜。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对一个政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爱情的责任、对子女的责任等等。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是值得信赖的。阿尔伯特《把信带给加西亚》发表于上世纪初,经一版再版,而于近年才被我国大多数管理人员发现其中的内涵,加西亚的主要精神就是崇高的责任感促使加西亚把信送到将军手中,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加西亚没有丰功伟绩,但加西亚精神对美国民众的影响是深远的。
每一个。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二
最近在读《荣格自传》,很久以前就已经接触到过这本书的书名,而且也已经找来放在文件夹里,可是一直没有打开来读,一则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走进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再则也是没有完整一些的时间。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坐在凉爽的图书馆里,或者是稍有些闷热的办公室里,看着这本书,经常会忘了时间,真实情况是看得很辛苦,大脑时而会很累,甚至会出现很多幻觉——真担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这一切。
书,一直在读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过经历的,例如,儿时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梦境,还有迷惑和好奇,夹杂着一些幻觉;有一些是令我惊奇的,例如,荣格对于自己梦境的解释和对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疗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这个心理学家的诚实而感动。他对自己、对一切都是那么的诚实,他说:我追求的不是权威,是真理。
所以,我一直认真地深入地读下去。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三
《洛克菲勒传》,讲述了镀金时代石油巨富洛克菲勒的成长史,也介绍了标准石油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变成石油寡头的崛起之路。在这部书里,隐约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很多影子,难怪万科王石到美国留学,曾感概的说,研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对理解当今的中国特别有启发。他说的没错,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很多经济和政治现象都是相似的。在那个年代,官商勾结,法制薄弱,企业竞争无所不用其极,社会达尔文主义横行。
为了应对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工厂销毁产品只是权宜之计,关键还是要为产品寻求更加广阔的市场,或者在行业内进行并购重组去产能。洛克菲勒面对炼油企业无序的价格战导致行业生存困难,最早也是采用行业联盟来控制产量,后面发现力量太松散,采取了控制铁路运力,低成本的价格战,逼迫大部分炼油企业就范,把企业卖给标准石油公司。在兼并企业后,标准石油公司把很多炼油企业直接关闭了。通过并购重组,石油行业的行业秩序开始稳定,价格回升。
中国现在的很多重资产行业也是产能相对过剩,本来产能是可以自己出清,但由于涉及到银行还贷和保护就业的需要,地方政府长期输血支持导致僵尸企业长期存在,导致价格战和行业长期萧条。2018年,中国推出了“供给侧”改革,综合运用了环保和行政手段,强制出清“僵尸企业”,从而导致钢铁,煤炭,化工等行业景气大幅度回升,价格上涨让行业龙头利润暴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推出了“一带一路”计划,为国内多余产能寻找海外市场。
行业整合是很痛苦的,在镀金时代的美国,被并购的企业如能获得标准石油的股票,其实还是受益的。其实现在中国很多企业,如能按照合理的价格,卖给有成长潜力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置换一部分上市公司股票,还是不错的选择。当年很多炼油企业也是这么干的,少部分企业直接接受现金支付反而吃了大亏。那些死扛到底不卖企业的,大部分都破产倒闭了。在巨人的炮火射程内,还是合作双赢比较有利。
大部分人可能觉得自由竞争是好事,其实过度竞争导致的价格战,反而会让行业内所有企业都普遍亏损,苦不堪言。很多重资产行业的生存,需要规模优势降低成本来获利,客观上会推动少数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形成相对垄断的格局,这种自然形成的企业垄断,具有规模的经济优势,是行业的护城河。投资大家丘国鹭在《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就特别强调规模优势的壁垒作用,并建议大家,作为投资者,不要“战而求其胜,而要胜而求其战”,要投资最终胜出的垄断企业。
作为一家跨国企业的领导人,洛克菲勒获得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基督教的清教徒与马基雅维利式的企业君主形象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也许具有多重的人格面具,让他面对各种环境都能应付自如。俗语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伟人的光明面与阴暗面同时存在是比较符合现实世界的。
世界的发展常态是符合帕累托提出的“二八法则”的。自由的企业发展下去,基本上都形成了少数寡头垄断企业与为数众多的普通企业。自由的城邦混战,大概率还是会走向大一统,变成君主立宪制或是专制的国度。自由的个人发展下去,也会形成无数的屌丝与少数的精英并存的局面。一切分化的背后,都有一种驱动的力量叫做“优胜劣汰”。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四
20xx年的一天,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声,在20世纪末的婴儿名单中又多了一个我。我就是那传说中的跨世纪少年,也就人们口中的xx后。我叫任丽,出生在济宁的一家医院里。岁月飞逝,我已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历了xx个春夏秋冬了。
自出生以来我就沐浴在爸爸妈妈无私的爱河中。被爸爸妈妈无理由的溺爱着。在我的生活中没有“不”这个字眼。我的字典里也没有“挫折”俩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养成了自私任性不懂事的性格。虽然在溺爱中成长,但我的性格却没有那些被溺爱着的孩子的一丝气息。
我从小就是一个好脾气的乖乖女。从不计较别人过错,但因此容易受欺负。记得那时小学3年级的时候,因被嫉妒买了个漂亮的发卡,而平白无故的被班上的“母老虎”挖破了脸。“啊”随着我一声尖叫,脸上立刻出现了两道被她划伤的疤。我立刻哭了起来。过了一会,班主任气冲冲的朝着我们走来了。经过一番询问老师搞清了来龙去脉,责骂了那个同学。然后很温和地擦去我眼角的泪,说:“以后受欺负跟老师说”。我却说:“老师,没事,我比她大,我是她姐姐,应该让着她。你不是说不让妹妹的姐姐不是好孩子吗?我还是好孩子吗?”老师听后,连忙点头。
我虽然是个好脾气的孩子,但不意味着我就是一只任人宰割的小绵羊。对于那种原则的性的问题,我确实十分认真的。
那次期中考试,我不经意间发现了前面的两位同学作弊。我当时很愤怒,但没有鲁莽的举手告老师,我先写了一个小字条给他提醒他。没想到他不知好歹地会给我:“敢告老师,放学让你难堪”。我气坏了,还敢威胁我,怒火一下冒了三丈。于是气势汹汹地“拍桌而起”,当场向老师高发他们。
这就是我,一个好脾气的我,同事又是一个严肃的一丝不苟的我。
时间飞快的流逝,xx个年头从我手中飞走。在这15年里,世事变化很大,但我的性格没变,依旧是当初的我,独一无二的我。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五
国学现在是一个很虚的词,尤其是现在的所谓各位国学大师,自新文化运动前后一干大师们纷纷逝去以后,国学已经变成了一个虚词,大家都在雾里看花,处于这个目的,探究一下林语堂的相关。
看的电子版本,分为4个部分:从异教徒到徒/我的自传/八十自叙(80高寿时编撰)/自传拾遗,断断续续的看了大约半个月。前三部分其实都是比较完整的自传,所以放在一起看,感觉就把林语堂自传复习了很多遍,尤其是林先生重点落墨的童年和游学阶段。第四部分,从几个角度,将一些散文归集成册。
看这本书意外的发现:
2/勤于发明,热衷中文打字机。
文风朴素又不失风雅,果然是大师风范。对当前人的最大启发,文理兼修啊。
注:这本纸板图书,只有我上面提到的二/三部分。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六
显然林先生要做自己的传记,并非是要介绍自己的生命历程,也不是评论自己思想和成就。我想林先生对做传记是有很多的想法的,其所作《苏东坡传》、《武则天传》该是过足了情感传记的戏瘾。或许要理解林先生的情感,理解他的品性,可以去看他的苏东坡,看东坡先生的林语堂的影子。在做自己的传记的时候,他只是提提自己对人生经历中的一些阶段的看法,或者是一些难闻的轶事。这便是林语堂风格吧。
如他所说,早期他的文章很是批判,后期含蓄了或者幽默了。从这个传记便透露了这些景象。批判的,或是含蓄的批判的,或是幽默的批判了,或是含蓄幽默地与你交心。“交心”,与读者交心,这是多好的想法。我想所谓“交心”,便是说读者最容易听的进去的话,最容易领悟的道理。要做到这一点似乎是不容易的,很不容易,所以林先生说他非常不喜欢那些所谓的“术语”,认为那是不会说话的人干的事情,不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思想的结果。那些就是不“交心”吧。林先生说他早年文笔太直,太锋利。那时候的他怕也是尚不能很好地用文字与读者交心。他说,那得怪罪北洋军阀,怪他们给知识分子的自由太多了的缘故。19胡适在其日记记着日本人芥川龙之介的话“中国著作家享受的自由,比日本人得的自由大得多,他很羡慕”。胡适得意:“其实中国的官吏并不是愿意给我们自由,只是他们一来不懂我们说什么,二来没有胆子与能力可干涉我们”。信也。言论自由太多了,便开门见山地讲话,便不知道用“文笔技巧”。恰是从这段牢骚,可体会他后期的“文笔技巧”了。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林先生哪里是在怪罪北洋军阀给的自由太多了呢?分明是在向我辈炫耀那个时代,那个自由的时代,那个属于知识分子的时代,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他们的时代里,他们的理想是“各人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说别人让你说的话”。可怜属于我辈这个时代,是连话怎么说都不知道,连自己说的话是不是自己的话都不知道,自己的嘴巴与脑子是不是自己的都不知道,的时代。当然这样的时代林先生也是经历过的,这也是他后期幽默文学、讽刺文学的由来。因为在那样的时代,自由的表达自己是不行的,是会有“牢狱之灾”的。聪明如林先生者,也会感到“人生太悲惨了”,于是他“不能不故事滑稽”。所谓的“讽刺”与“幽默”,他说只是“滑口善变”,而那又只是他“树立的自卫的机械作用”。吾辈对于其“这一路的滑口善变,其中含着眼泪与微笑的”,该是能有极好的体悟的。用林先生最推崇的东坡先生一句词说是“长恨此身非我有”。
学生阶段肯定是给林先生留下最美、最深回忆的事情。所谓学生阶段,也该就是其童年、青年时期。那时有父母、姐姐的关爱,有芝麻饼的诱惑,有闽南青山、绿水的怀抱,有美丽健康的乡土姑娘的恋爱,还有品学兼优的自信。林先生直到耄耋之年,回味起那些情景,依然那么的亲切、美妙。我们也读进了那些青山绿水,读进了那青山绿水中的姑娘,那充满生活气息的美丽的乡土姑娘。想离开去寻找站在大山中傻笑的赖柏英,或是坐在竹筏上渐渐忧郁的翠翠。林先生的爱情该是极天真的爱情,初恋虽然失败,但是给留下的该是最单纯的感情理想,于是在不能与c结婚的时候他还会“哭得瘫软下来,哭得好可怜”。(何曾几时,我们也会在梦中醒来,抹去脸颊的泪水,却还止不住心中踉跄的哽咽。)或许正是这种单纯,能够赢得单纯的爱情的吧。也许这便是为何到了晚年,林先生依然视林太太是“少女的芳心”,几十年过去那“少女的芳心”依然如当初回应“穷有什么关系”那般“坚定而得意”。其中一件轶事是尚未能明白的,何以林先生会“一个习惯玩母亲的奶,一直玩到十岁”,闽南风俗使然?既然林先生将其将出来,该是别有用意,尚不解。正是与母亲的这种亲密,使其在新婚前夜,与母亲同睡,那时“能与母亲同睡的最后一夜”。不知道那夜林先生有没有哭,林母又是否哭过。从此林先生不再属于她,而是另外一个女人。(据说盐井的藏族,男子在“出嫁”到女性家时,全家人如同汉人女子出嫁一般,要有震天的哭送。)。
回顾学校时光,并非总是好的。当我们能自己识别生活经历的时候,很多往昔不觉的事情开始变得充满遗憾。学校生活便是其中之一吧。林先生相信“课堂听课”是“人类虚耗时间之最大的发明”,“学校是致令学生看书喂非法行为的地方”。学校确实就是那样的地方!他自信自己的学习方法,说自己只读最经典或最下流的书。我辈是读了太多的无用的书,读了太多中流的书,还是草草地读过。我的流弊甚重,花了两小时阅读阅读此书,再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堆上这些文字。林先生说他读一本书的收获可当别人读十本的收获。或许与我比起来可当十三本吧。
另外再做些笔记,记几段我感兴趣的人物的描写,生动、锐利。
关于周作人,和他的文字笔调一样,声音迂缓,从容不迫,激动之下也不会把声音提高。
关于周树人,每逢攻击敌人的言辞锋利可喜之时,他会得意得哄然大笑。身材矮小,尖尖的胡子,两腮干瘪,永远穿中国衣裳,看来像个抽鸦片烟的。
关于刘半农,反对儒家一切思想,而且对一切都采取极端的看法这方面,我觉得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关于钱玄同,两眼近视,常常脸红。
关于刘半农与陈垣,刘半农在伦敦的时候向别人介绍陈垣说,他“也算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陈垣当时对此话甚为敏感,从此,始终存有芥蒂。
再加一条蒋介石吧,林先生说自己是中国出了蒋介石夫妇外工作最努力的人。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七
林语堂那种对人生的哲思与幽默态度,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造就了他那轻快、浮华、流丽的特有文风?在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林先生是这样评价童年和家庭生活对自己影响的--”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这一时期得到最深刻的感力“。林语堂是农家的儿子,与自然的密切的接触,令他的心思和嗜好十分简朴。令他建树一种立身处世的超然的观点--”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
由于他父亲是一个教的牧师,林语堂学生时代受到了许多教传教会的恩惠(中学教育是免费的,膳费也是免缴的),直至十七岁步入圣约翰大学--那时全中国最著名的英文大学。神学和西方文明对林语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廿岁之前我知道古犹太国约书亚将军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可是直至卅余岁才知孟姜女哭夫以至泪冲长城的传说“。后来直到他毕业,来到了清华,浸淫于故都的旧学空气中,才重新执毛笔,写汉字,读中文。甚至在莱比锡的中国图书馆,他也努力研究中国语言学,任清华教席之后,努力于中国文学--”今日之能用中文写文章者皆得力于此时之用功也“。1938年,林语堂经过五个月精心构思,用近一年的时间写成了七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生动描绘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战前后我国人民为保卫祖国而同仇敌忾的英勇斗争。该书是全美1939年的畅销书之一,还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抗战爆发后,林语堂在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刊物,揭露日本侵华罪恶,同时参加各种活动支持祖国的抗战工作,期间曾两次回国。对于英美所谓的”中立“政策进行毫不隐讳地指责。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自我反观,我相信我的头脑是西洋的产品,而我的心却是中国的"。多么令人敬佩的爱国精神!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八
趁着假期,把平日搬回家的好书细细读了几本。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这本《洛克菲勒自传》。
洛克菲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他出身贫寒却充满了雄心壮志,经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终于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这部诠释了美国精神的经典,是美国史上四大传记之一,被称为“平民阶层奋斗崛起之歌”“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财富手记”。洛克菲勒本人成为了“美国精神”的耀眼典范,被誉为“窥见上帝秘密的人”。
我特别喜爱这本书,是因为以下几点:
一、通俗易懂。这本书虽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读本,却因两位编译对作者深刻的理解而译得生动形象、简洁明了。通读本书,大富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可与以往读过的那些生涩拗口的译本感觉明显不同。
二、白手起家,不轻易放走任何一个机会。这本书记述了洛克菲勒,如何从一个因为贫寒而进入不了中学毕业照片的穷小子,因为勤奋、努力、谦虚、诚信,以及目标明确、敢于冒险和坚定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大富翁的历程。让人在羡慕的同时热血沸腾,励志效果不言而喻。
三、用出色的家书传承财富,打破“富不过三代”规律。大富翁不仅把自己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传承给了孩子,更重要的是把怎样创造财富,通过书信传承给了后代。事实证明,这是最出色的家书,完美演绎了如何将自己的一生所得传授给孩子的信心、耐心与技巧。读过《傅雷家书》,我已受益匪浅。如今再读这45封教子书信,更是坚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引路人。读完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郑重地把它送给了儿子,并反复嘱咐他不在家时每天读上一篇,就当爸爸妈妈每日在跟他谈话。儿子看我如此重视,非常愉快地答应了。
在这45封书信中,洛克菲勒时而是一位慈祥的长者,时而又变成了推心置腹的好友。不管以何身份,娓娓道来的文字间,那份尊重和同理心贯穿始终,让人读来如沐春风,在不知不觉中就深受启发。书信中有一篇重点讲到了“终身学习读书”。洛克菲勒家贫,16岁就开始从商,他说是读书拓宽了他的视野、让他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总结。他认为读书就是读人,通过读书磨炼经营手段、充实自己的.心灵。对此,我特别认可。以前,我很少能沉下心一年去读几本书,常有空虚无聊之感,遇事也不能够冷静处理。自然而然,生活常有不如意之感,也失却了许多美丽的色彩。这些年来,一点一点地用心去经历、去觉察、去磨炼自己。听过、读过的书,深入了解过的人,让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有了越来越深的洞察力。各种各样的好书,打开了我探索世界的大门,也为我的生活添上了许多绚丽多彩的画卷。
虽然堪称“窥见上帝的秘密”,其实本书从头到尾没有任何高深莫测之处,更多的是一些平时常见的准则,如合理规划人生、积极面对失败;重视信仰的力量、重视友谊和家庭;敢于冒险、信誉至上、乐于付出、修炼自我……这些简约却不简单的真理,要一一落实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洛克菲勒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这些真理一一道来,这其中无不饱含着一位顶尖商人和优秀父亲对世人和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
感恩这个假期,让我能与这些经典来一场美丽的约会,让更多的精神食粮滋养我的灵魂!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九
洛克菲勒是美国上个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他的一生随着美国国势的崛起而崛起。通过这本自传,我们既可以看到他个人的奋斗历程,也可以一定程度了解到美国的兴盛原由。
通观整本书,可能有人会得出这是一本鸡汤的结论。这可误解了洛克菲勒,因为后世的鸡汤学只学到了他的皮毛,反而给他的思想抹黑了。洛克菲勒的价值观,用英文来讲就是“oldschool”。他是符合美国传统价值观的一个人,勤奋、节俭、积极向上、幽默乐观。而当时的美国深受宗教的影响,也非常提倡道德。虽然说作为一个刚兴起的国家,野蛮和愚昧伴随着他们,可是主流价值观并没有向堕落让步。
如今的美国可以说是堕落了,他们过于包容了,乃至于包容那些道德堕落的人。像不能遵守一定道德的人,我能够理解他们,却不能容忍他们。因为一定的道德,是用来维系社会的发展的。不管我们多能包容多元化的价值观,维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让人类文化的火种不会熄灭,这应该是最低的底线了。像中东地区的极端宗教,简直是全人类的敌人,我希望美国把精力放在对付他们身上。毕竟中国和美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再不符合,也不会想着毁灭世界。
洛克菲勒提倡要努力工作,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这有可能会惹怒一部分左派人士,认为他是为资本家说话。可他继续说了,工作要能保证个人的发展。我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努力工作是一种做事的态度,我们既不能让工作妨碍自己的人生,也不应当让自己的懒惰和愚蠢妨碍自己的工作。至于洛克菲勒所说,刚参加工作不要在乎收入有多少。我觉得如果家境殷实,自然可以以增长资历为主。而如果生活窘迫的话,那还是以谋生为主,一定要重视取得自己应得的收入。
洛克菲勒认为在略有所成的时候,要自谦自抑。我欣赏他这种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人生观的说法。当我们要锐意进取时,自然要自信自我张扬;而当我们有所成就时,就应该谨防自己因为洋洋得意而痛失好棋。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洛克菲勒说他们那时候的年轻人抱怨机会没有上一代的多。这不也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所抱怨的吗?的确如他所说,乘着国家兴起东风的那一代,虽然机会多,可是非常迷茫。因为没有前例可循,他们只能不断去试错。而在试错过程中,很多人因此掉入了万丈深渊。机会越大,风险越大,上天永远是公平的。而且我们这一代也不能没有机会,只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话又说回来,如今中国一些企业家洋洋得意,大言不惭的说外国企业家跑到中国来,会被中国狼一样的企业家消灭。这可真是自大到了极点了,说句不好听的,中国改革开放兴起的第一代第二代,除了极少数外,大部分人都是靠着政策的春风才富起来的。你要说他真的能力很大吗?恐怕也不见得。所谓时势造英雄,换句话说,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美国的企业家,风气比较好。且不论华尔街那帮醉生梦死的赌徒投机者,美国的实业家们,价值观保守,并且乐于帮助底层人民。所谓悲天悯人,他们愿意将财富重新流动起来。他们深得财富的精髓,因为财富如同流水,你是蓄不住的,水要流动才能活,钱要流动才能富。像古代帝王一样当个守财奴,结果后来的王朝命运还没有别人一家企业长。所以作为企业家,当企业已经扩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最重要的是想着如何把钱花出去。
洛克菲勒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他说他的心跳比其他人慢一些,我想这是他长期稳住自己心态的结果。我的心态很容易动摇,所以做事情常常不能成功。心态的确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心态良好,一分力可以做两分力;心态不好,十分力都难以表现出二三分。教育学里也提到了心态是能力的组成部分,洛克菲勒在这里的确可以为我的榜样。
洛克菲勒的自传和他写给儿子的信件,对于企业家都是非常可观的,可类比于古代的帝王之书,如果以后我有幸成为一个企业家,那么我将再把这本书放到床头,每晚都要翻阅。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最近又掀起了一波新的热潮,想想也是的,和疫情有关的居家时间变得长久了之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就被放大了,面对着孩子的惰性或者是缺乏秩序,父母有耐心的还好点,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存在不当之处,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就理智平和进行引导,借助类似于这样的书籍作为切入点。
那如果是父母自己身上存在明显过错的,估计看着孩子的行为,自己也已经从心里找到了答案,不是很多人都说孩子其实是家庭的表现,是父母的镜子吗?双方互为镜像,照出了存在于家庭教育环境中的问题所在。
洛克菲勒白手起家,能成为历史上不可忽视的超级大富豪绝对不是偶然,而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一边思考一边坚定不移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迈进罢了。
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创办了美孚石油公司,成为了地球上首个亿万富豪。就连比尔盖茨都说过,自己心中的超级厉害的赚钱英雄,就是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创办了石油公司和庞大的商业帝国,商业才能和超出常人的商业手腕都非常令人佩服。
中国古话说“富不过三代”,很多很有钱和声望的家族,在家族的第三代手里被败光家产,家人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境况。但是纵观洛克菲勒家族,却从来也没有让人看到这个家族呈现出颓败的趋势来,应该说这和老洛克菲勒先生的未雨绸缪和洞察人心的心灵来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洛克菲勒先生认为家族里应该有人当这个领路人,尤其对于子女来说,父母就应该将孩子可能会走的弯路提前预想到,尽量引导孩子们避开这些弯路,这也是一个父亲对自己孩子浓浓的爱的表示。
洛克菲勒在书里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各种人生层面的教导,应该说在这些信中,浓缩的是一个父亲对自己子女的谆谆教导,那些娓娓道来的人生见解,深刻精辟,对于看到这些人生经验的幸运儿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幸运。
当然这本书最动人之处并不在于洛克菲勒教孩子们如何赚钱,更重要的是他在教孩子们如何生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中国古训中也这样讲,在这些家书中,洛克菲勒就是一个慈爱的一心想要为孩子们未来将那些危险和诱惑当在外面的一个勇士和超人的形象。
这些忠告实在是太可贵了,这是洛克菲勒家族的宝藏。洛克菲勒的创业精神是如此可贵,那些商业上的策划与设想又是如此的睿智和独到,而且洛克菲勒能在赚钱之后想到做慈善事业,这些都是对于孩子们树立起来的活生生的标杆式的偶像,可以说在精神上,洛克菲勒给自己的子女们留下了难以计量的宝贵财富。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第七封信《别害怕借贷》,我觉得这个观点却是打动了我。我们都知道做生意的人需要面对更多的选择和风险,而借贷这件事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极力避免的一件事,毕竟借贷的重担对于生活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可是洛克菲勒先生的眼光则是借贷这件事情并不可怕,我们要去偿还债务的风险确实可怕的,我们需要惟债务的还清设定底线,因为这事关信誉和责任。
看多了现实生活中因为沟通不畅出现各种人际关系交往困难的父亲和儿子,再看洛克菲勒这样的父亲,令人不由得生出敬意,什么是家长用心的陪伴呢?洛克菲勒做了非常到位的示范。
洛克菲勒谈到身边的某位先生因为在赌桌上赢得了一大笔钱,用这个例子来给孩子讲什么是冒险精神,而不是说要去赌博。洛克菲勒先生强调了赌博和冒险精神的不同,还告诉了孩子们机会其实藏在风险之后。风险和收益成正比,这是一定的。
他用自己的例子跟儿子讲述自己的冒险经历,从农产品营销跑到了石油经销上来,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是考虑到时代的进步的趋势不可逆转,洛克菲勒还是认识到了石油生意巨大的潜力,开始了潜心经营石油、兢兢业业炼油的过程,而这个冒险的改变开启了洛克菲勒家族财富时代。
而且这样的亲身经历非常有说服力,比如说合伙人的观念上的分歧,担心石油事业会中途夭折,而洛克菲勒的信心建立在他对市场的充分调研上,既然合伙人的落后观念已经造成了两个人合作的巨大的分歧和损失,那这个散伙就是在必行。
这可真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的很多经验真是句句干货,全是自己实践经历证明了的,比如对待冒险,应该是:大胆筹划,小心实施。
多朴实的言语,这就是父亲对于孩子的未来,在起到一个精神领袖的作用。
如果我们的生活里,像洛克菲勒这样的父亲多起来,我们的年轻人还会出现什么所谓的“空心病”吗?现实社会中的很多父亲在将孩子送上大学之后,还不知道孩子们是如何应对挫折的,也许成绩很好,一个打击袭来,孩子就失踪了或者轻生了,而父亲对孩子的思想动态居然一无所知!新闻事件里面,这样的父亲屡见不鲜。还有的父亲干脆美其名曰自己去给家庭挣钱去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基本上全程缺失,那你让孩子长成什么样子?孩子自己心里也没有什么榜样,又能从哪里胜出对抗生活中不如意的力量呢!
推荐大家看一看这本书,一个特别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本书就是:纸短情长。这本书写尽了一个负责任的、充满爱心的父亲对孩子们的爱和深情。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也不断的在更新变换,孩子也越来越大,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出现了力不从心,有些教育方法会不被接受,作为家长也不想紧固孩子的思想,所以要让自己不断的学习。经朋友介绍买到这本书,利用寒假这个机会认真的拜读了一遍,也从中有很多体会。
洛克菲勒,全名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美国实业家,慈善家。因革新了石油工业和塑造了慈善事业现代化结构而闻名。他一生坚信人生的目的是“尽力的赚钱,尽力的存钱,尽力的捐钱”。他以许多负面手段成为了空前绝后的巨富,但他终生不烟不酒,私生活严谨,一生勤俭自持。他并在晚年将大部分财产捐出资助慈善事业,开美国富豪行善之先河,给今天如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等富豪写下了先例,成为美国近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与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洛克菲勒给孩子的38封信》真实地再现了洛克菲勒一生思想精华,其中既饱含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殷切的希望与切实的指导,也有着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万富翁的财富谋略与管理才华。书中包含了起点不决定成败、态度改变生活、别拖延,现在做、失败并不可怕善与合作等各方面的家庭教育。
生活中每人的出生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出生贫寒,有的人出生显赫,但是命运如何最终取决于我们是否努力,而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出身,有的人出生贫寒,却终成大业;有的人出生显赫,却最终落魄。我们有句俗语叫富不过三代,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只是说出生贫寒的人会有一种渴求改变生活的斗志,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改变命运。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放手一搏的气概。他们对待工作或生活都会积极争取。我们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过什么样的人生,是我们自己争取的,只要我们努力,我们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成功只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工作也是如此。你热爱工作,在工作中投入无限热情,那么你收获的就不只是工作的酬劳,还会有自我的满足感。如果你厌恶工作,那么生活也会在这种厌恶中变得灰暗。关于这一方面有个故事,那就是有三个石匠在雕塑石像,当有一个人问他们在做什么时,第一个人给出的回答是:“如你所见,我在凿石头,凿完这块我就可以回家了”。第二个人说:“你看到了嘛,我正在做雕像,这是我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酬劳很高”。第三个人放下锤子,骄傲地指着石雕说:“我正在制作一件艺术品”。从三个人的回答上可以看出,第一个人永远视工作为惩罚,在他的意识里只有一个字——累。第二个人视工作为负担,认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养家糊口。而第三个人永远以工作为荣,他的工作总是充满意义。生活其实就是一种态度,视工作为乐趣,人生亦如天堂;视工作为负担,人生恰如地狱。所以改变态度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同,我们也会真正的快乐起来。
在奋斗的道路上,没有谁可以单枪匹马地获得成功。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会依靠他人的力量。要想获得成功,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合作。成功有赖于他人的支持。我们要善于与人合作。比尔盖茨曾说过一句话:我成功的秘诀是有更多的成功人士为我工作。这句话反应出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仅仅靠自己,要用团队的共同努力。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善于与人合作,才会让自己走的更远。
这本书已经读完,但是书中的一些文字总会在我脑中浮现,洛克菲勒不仅仅在教导他们的孩子怎么赚钱,更重要的是,他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生活。我也会利用这些感悟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去努力。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二
你知道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是谁吗?你知道是谁创造了石油王国吗?你知道他如何从一个家境贫穷变为最富有的人的?其实我早就想了解,一直没有机会,正好最近公司组织学习《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学习之后很有收获,如果把他一些经典的理论运用于工作生活中,一定也会收获很大,无论物质还是精神。现把深深触动我心灵的几点与大家分享。
第一,设计运气,就是设计人生。幸运是精心策划的结果,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和建筑师,我们不能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要靠策划运气来使自己更发达。我们常常看到别人的做出的优异成绩,但是不知道别人付出的艰辛努力。别人的幸运也是提前策划,努力奋斗的结果。不要相信奇迹发生,奇迹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第二,要有接受挑战的决心,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要有钢铁般的决心,相信一定能成功,且要情绪高昂,乐在其中。就像亮剑里面李云龙说的“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尤荣”。我们工作中也是一样的,一定要敢于接受挑战,勇于接受挑战,当然只有勇气还不行,还要有实力,就像书上说的拐杖不能代替强健有力的双脚,我们要努力磨练,强化和锻炼自己的双脚,再高的山还是要用脚去攀登。只要我们双脚强壮有力,又有勇气,我们一定会成功。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好友给我推荐了李开复自传,原本我对各式各样的自传并没多大兴趣,刚看开头的时候也觉得一般,但是读下去发现写得果真好,居然一口气把一整篇读完了。现在趁着记忆犹新的时候,记录一下读后感:
1.追随心声。
纷纷扰扰、追名逐利的事件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李开复也好,其他伟人也好,都提醒年轻人要追随自己的心声,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到舍得。
2.工作要有重点。
和很多世界级企业一样,google有众多产品,而搜索服务是google的核心业务。李开复在google中国成立之初重点抓搜索服务的质量,看似不赚钱,却将核心业务的根基打得十分扎实。企业如此,个人做事也当如此。
3.扛住外界的压力。
成功并非只有荣誉相随,压力也会随之而来。能够扛得住压力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李开复离开微软时、google中国成立初期,都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质疑,最终他乐观的顶住了压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4.不同意,但是支持你。
google鼓励所有员工主动把想法付诸行动。如果你不适应,也许你会不知所措,但是你知道该做什么,就能发挥你最大的潜力。
5.从厨房开始的创新。
头一次知道原来google对于厨师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把创新从点滴做起,从厨师到员工,无一例外的遵循着创新的原则。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四
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美国第一位亿万富翁的赚钱智慧,借巨人思想之光照耀你财富之路。一个伟大的家族。《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真实记录了洛克菲勒创造财富神话的种种业绩。从书中人们不仅仅可以看到洛克菲勒优良的品德、卓越的经商才能,还可窥见一代巨富创造财富的谋略与秘密。
作者简介。
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美国第一家工业托拉斯企业的创建者,全球最伟大的慈善家和现代慈善业最大的组织者。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却野心勃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他儿时的梦想;而受基督教浸礼会教义的影响和熏陶,洛克菲勒自幼养成了节俭、勤奋、诚实以及中产阶级的其他优良品德,这些品德连同他卓越的经商才能野心,帮助他建立了他庞大的商业帝国——标准石油公司。洛克菲勒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彻底摈弃了骄傲与纵欲之心,无私地将辛勤赚得的财富惠泽他的同胞与人类,这个世界也因他的无私与慷慨而变得越发美好。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作者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美国第一位亿万富翁的赚钱智慧,借巨人思想之光照耀你财富之路。一个伟大的家族。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五
约翰·洛克菲勒,十九世纪首位亿万富翁,人称“石油大王”。
首先我个人想谈谈关于此书的“真实性”,因为有些朋友提出这本书可能不是洛克菲勒本人所写的,我想说的是我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什么,在这里,我不证明,我也不说真假,我只谈内容本身,但我没说真假这个问题不重要,首先,这本书对我个人来讲是颇有收获与心得的,所以我推荐大家阅读的原因是它有值得你花时间去阅读它的价值,我自以为不管你现在处于人生的迷茫期也好,又或是目前遇到了生活/生意的瓶颈也罢,你都可以买来看看,或许还值得你一看再看,乃至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做一些笔记,这本书也许不能给你一个可以拿满分的教科书答案,但也许你能从中得到一点生命的启示。我想,就是莫大的收获了。
全书38封信,一字一句字里行间都是凝练的爱,是一位老父亲对爱子的谆谆教诲,作为父亲,这是他表达爱的方式。
作为读者的我,当我读完一封又一封书信时,我也渐渐地明白了这位老父亲的良苦用心,譬如书中有一封信写道在小约翰很小的时候,洛克菲勒就不愿让他的孩子知道自己身为富人的事,因为他担心他的孩子会因此腐化堕落、不可一世,在这一点上,我不禁赞叹,有这样一位明智的父亲,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我能给你财富,但给不了属于你自己的精彩的人生"。
他是慈爱的父亲,更是一位开明的老师。
他是这样一位父亲:在你失意时给予鼓励,在你困惑时给予指引,在你成功时给予警醒......因为对于逆流而上的洛克菲勒来说,他十分清楚:“属于自己的人生,必须自己去走”,他送给孩子最大的礼物是夜里的一盏明灯,它是------生命的智慧。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也不断的在更新变换,孩子也越来越大,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出现了力不从心,有些教育方法会不被接受,作为家长也不想紧固孩子的思想,所以要让自己不断的学习。经朋友介绍买到这本书,利用寒假这个机会认真的拜读了一遍,也从中有很多体会。
洛克菲勒,全名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美国实业家,慈善家。因革新了石油工业和塑造了慈善事业现代化结构而闻名。他一生坚信人生的目的是“尽力的赚钱,尽力的存钱,尽力的捐钱”。他以许多负面手段成为了空前绝后的巨富,但他终生不烟不酒,私生活严谨,一生勤俭自持。他并在晚年将大部分财产捐出资助慈善事业,开美国富豪行善之先河,给今天如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等富豪写下了先例,成为美国近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与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洛克菲勒给孩子的38封信》真实地再现了洛克菲勒一生思想精华,其中既饱含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殷切的希望与切实的指导,也有着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万富翁的财富谋略与管理才华。书中包含了起点不决定成败、态度改变生活、别拖延,现在做、失败并不可怕善与合作等各方面的家庭教育。
一、起点不决定终点。
生活中每人的出生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出生贫寒,有的人出生显赫,但是命运如何最终取决于我们是否努力,而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出身,有的人出生贫寒,却终成大业;有的人出生显赫,却最终落魄。我们有句俗语叫富不过三代,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只是说出生贫寒的人会有一种渴求改变生活的斗志,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改变命运。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放手一搏的气概。他们对待工作或生活都会积极争取。我们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过什么样的人生,是我们自己争取的,只要我们努力,我们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成功只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二、态度改变生活。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工作也是如此。你热爱工作,在工作中投入无限热情,那么你收获的就不只是工作的酬劳,还会有自我的满足感。如果你厌恶工作,那么生活也会在这种厌恶中变得灰暗。关于这一方面有个故事,那就是有三个石匠在雕塑石像,当有一个人问他们在做什么时,第一个人给出的回答是:“如你所见,我在凿石头,凿完这块我就可以回家了”。第二个人说:“你看到了嘛,我正在做雕像,这是我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酬劳很高”。第三个人放下锤子,骄傲地指着石雕说:“我正在制作一件艺术品”。从三个人的回答上可以看出,第一个人永远视工作为惩罚,在他的意识里只有一个字――累。第二个人视工作为负担,认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养家糊口。而第三个人永远以工作为荣,他的工作总是充满意义。生活其实就是一种态度,视工作为乐趣,人生亦如天堂;视工作为负担,人生恰如地狱。所以改变态度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同,我们也会真正的快乐起来。
三、善于合作。
在奋斗的道路上,没有谁可以单枪匹马地获得成功。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会依靠他人的力量。要想获得成功,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合作。成功有赖于他人的支持。我们要善于与人合作。比尔盖茨曾说过一句话:我成功的秘诀是有更多的成功人士为我工作。这句话反应出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仅仅靠自己,要用团队的共同努力。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善于与人合作,才会让自己走的更远。
这本书已经读完,但是书中的一些文字总会在我脑中浮现,洛克菲勒不仅仅在教导他们的孩子怎么赚钱,更重要的是,他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生活。我也会利用这些感悟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去努力。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七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这本书收录的是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给自己的儿子写的38封信,如果看了就会知道,书里满满的都是鸡汤。
但是如果我们又了解到,这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在和自己的儿子关于做人、做事乃至人生追求的沟通,或许我们就知道,它是如此的真挚、感人并且富有向上的力量。
在分享真正的内容之前,我首先要说,洛克菲勒的信中有些观点不免带有偏颇,所以看书时也需要甄别,有区别地进行吸收。
思想成就人的伟大。
书中的第一篇选的是洛克菲勒在芝加哥大学演讲后写给自己儿子的,主要讲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富贵有贫贱,思想无高下。我们内在的思想高度或者准确地说是认识的高度,是会决定我们一生的成就的,因为这种思想会左右我们的行动,导向我们所要的结果,最终体现在我们的成就上。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从书中或者其它地方来汲取能量,除了专业的技能还有深邃的思想,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最终是否能够摘得桂冠取决于是否我们坚持的时间。
消极地对待生活,生活自会回报我们消极的结果;积极地对待生活,生活自会回报我们积极的结果。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只可惜很多人都不相信。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不错的一本书,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给我的生命里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让我能够在汲取了这些力量后继续负重前行。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八
前几个月,爸爸送给了我了一本书,叫做《洛克菲勒给儿子的38封信》,是洛克菲勒生前给他儿子写的38封信,每一封信都讲述了一个人生的哲理,换句话说,就是自己的成功经验吧。
洛克菲勒是美国最著名的石油大亨,也是19世纪第一位亿万富翁,读了这38封信,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侮辱当成动力”:
洛克菲勒出身于一个极其贫穷的家庭里,但是父母很努力地让他上了一个贵族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贵族学校里的学生都出自有钱人的家庭,自然穿的都很体面。有一次,洛克菲勒的班级集体拍照,洛克菲勒特别高兴,因为当时照相是一个很奢侈的举动。很可惜那个摄影师是一个唯美主义者,看到衣衫褴褛的洛克菲勒,就把他轰到一边,不让他破坏整张照片的美感。小洛克菲勒只好躲到一边,也像一般人一样愤愤不平,他攥紧了拳头,向自己发誓: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让摄影师拍照算什么,让大师画像才叫厉害!长大以后,洛克菲勒的誓言已经转化为现实!
那张没有洛克菲勒的照片一直珍藏着,当他在人生的低谷,那张没有自己的照片总会让洛克菲勒获得精神上的动力。
看完这个故事,“侮辱”一直对于我来说这个贬义词,突然地温暖到了我。侮辱的词面意思就是剥开尊严的利刃,可是对于洛克菲勒,以后的我来说,就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因为侮辱可以让一个普通的孩子变成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这并不过分,因为洛克菲勒已经把侮辱转化为一定的动力。
人的一辈子肯定多多少少受到侮辱,我们不应该忘掉它,就变成挂在脸上的耻辱,就变成推动自己前进的氮气。每个人都可以,不把耻辱反弹回去,我们就是留着,留着,才能成为那每个人都向往的,都羡慕的一代“传奇”人物――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先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98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