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读后感(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20:42:09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通用20篇)
时间:2023-11-24 20:42:09     小编:琉璃

读后感是让读者更深入思考书中内容、拓宽思维和增强表达能力的一种实践形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的过程中记录下书中的关键情节和触动自己的感想,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写读后感时有具体的素材可用。其次,在写读后感时,可以不局限于纸上的观点和评价,可以借鉴其他读者的观点和评价,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书中的内容。此外,在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现实情境,进一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发现一些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启示和感悟。下面是一些实用的写读后感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一

年初在亚马逊上看到这本书,粗略看了下简介,觉得是一本人物传记类的书。关于时间管理的实践性可能会比较低,所以当时没有买。当然也许当时和另外的十来本时间管理类的书一起买了,可能也不会读,或者没有今天读这么深的感受。我常常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缘分,而人与书的相遇也讲究缘分,若是无缘,即使买了也是束之高阁,或者即使读了也觉得了然无趣。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很长的时间一直沉溺在网络小说,电视娱乐或者历史人物传记里,这是我排解内心焦虑,逃避现实问题的方式。如果参照《奇特的一生》的主人公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的记录统计,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花了多长时间。日复一日的进行自我监督,将时间投入在自己一生的目标里。显然我这种浪费时间的行为是很可耻的,一个人的生命由时间组成,时间一去不返,而生命也只有一次。但我并不想做过多的自责和反思,也许个人的成长也需要一些过程,每一段经历,每一种选择,只要不偏离的太离谱,那么就不必太苛责自己没有达到最高的自律的标准。倘若睡觉的时候是心安和满足的,那么你如何度过了你的一天都是没有问题的,这个世界不乏成功的人,但更多的还是普通人,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

而真正的现实是我们时常感到不安和惶恐,这种焦虑随着社会发展,年龄增长日益剧增。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对于未来的某种期望和目标。希望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希望能升职加薪,希望能多陪伴家人,希望能养成一些好习惯。我们似乎也非常的努力,全月无休,朝9晚9,甚至通宵达旦。但如果从现在开始,按照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记录自己的时间用在了哪里。我们一定会惊讶于,时间的黑洞是如此的可怕,一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消耗在了刷朋友圈,刷抖音,玩游戏或者闲聊。这也正是我们常常觉得焦虑的原因之一,我们很明确的知道我们在浪费时间,我们没有为目标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在打完鸡血,短暂亢奋之后,又持久的陷入了倦怠和浑浑噩噩。又或者我们无法清晰的感知,我们为目标努力了多少,投入了多少,时间统计法,无疑可以让你更加心安和确定。

如果希望通过时间管理,有所改变,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大道至简,行永远比知要难,任何一个微小习惯养成都需要经历一段比较艰难的自我挣扎。每天记录时间,生活在这样的严格的框架和时刻的自我监督下,一定不如自由自在轻松。你要克服的是已经经过几十万年积累形成的大脑天然的追求最经济省力的思维模式。但这种尝试必然是有价值的,真正的自由恰恰藏在绝对的自律之中。不必思考是否会成功,能坚持多长时间。摒弃全有全无的思维,坚持不了一年,那么半年呢?如果半年不行,那么一个月,一周或者一天呢?即时的行动往往要比还未开始就思虑成败要好有效得多。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二

书中柳比歇夫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高兴有悲伤,也会有遇到糟糕的事情影响日程,但他又是一个极其特别的人,有了不起的成就,他能准确感知时间的流逝,从二十多岁开始创立一套时间管理的方法,坚持了56年。

这个方法很简单,即每天写下做了什么事情,花了多少时间。记录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他有旺盛的精力,就算82岁去世之前的几年,每天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也有增无减。

他做了时间的主人,主宰自己的时间,他统计每天真正工作的时间。结果表明,即使如此高效,每天有效工作时间也只有短短四到五个小时。

有句话叫:拼搏到感动自己。我们平时真的只是看上去很努力,除了感动自己没有取得任何满意的成绩。真实的纯时间记录会让效率现出原形。什么每天早九晚五、996,没开始干活就发个朋友圈先感动下自己。

大部分人工作时发呆,看手机,聊天,磨蹭……最后真正工作时间只有2个小时不到。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真相,不知道自己时间到底干嘛了,也不知道不但坚持不了长时间工作,连可怜的两个小时工作效率也极低。

所以需要把时间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记录下来。只是流水账,没有多余的描述和情感。坚持下去就会吃惊的发现真相,因为时间不会撒谎,纸和笔不会撒谎,会撒谎的是你。

文博还看了关于此书的书评和其他所谓高手分享的时间管理法,发现高下立判。

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结果为导向。更多的人都是用苍白的道理在讲自己的方法多么好,却没见他们做出什么结果。这也可能是绝大部分自认为是老师的通病,以为自己看了几本书,每本提取几页揉到一起自己就是老师了。

文博研究并践行时间管理也有十年了,但依然不得要领。我深深知道时间黑洞的可怕,也知道这很难,要跟身体中遗传几千年的基因作斗争,人都是懒惰的。时间管理没法教更没法复制。每个人的工作不同,思维不同,能力不同,环境更不同,适合自己的才的才是最好的。什么叫适合呢?适合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产生好的结果。

时间管理是个高难度的学科,它只适用于有正确价值观,有远大的目标,并且精力旺盛的人。多数人的价值观就是赚钱加享受,一生终极目标可能就是结婚生子。很多人结婚之后突然迷茫压力倍增,体重也倍增,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一劳永逸是最大的谎言。

至于远大的目标和使命感,这个话题就太大了,关乎生命的意义和信仰,在这里不详细讨论。

所以,先做一个有趣的人。自律,高效,热爱生活。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三

柳比歇夫,一位时间管理大师,28岁就找到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并每天统计自己的在哪些事情上花了多少时间,给自己的每分钟规定详细的计划,并一生严格按照规划去使用自己的时间。

人们通常是看似花了很多时间做一件事,但实际的有效工作时间很短。也就是说其实认真完成一件事所需的时间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我们可以几倍的利用时间,我们对潜力的挖掘远远不够。

柳比歇夫在同样的50年中,比作者多读了多少书,多去了多少次剧场,多听了多少场音乐,多写了多少东西,多干了多少事。与此同时,他对周围发生一切,要比作者理解的好得多,领悟的深的多。柳比歇夫不但睡得多,不开夜车,他还经常从事体育活动,至于领略山河景色就更别提了。他对生活的乐趣,享受得要比我们多得多。

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得多,我们还没有达到能够达到的限度的一半。人的精神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封未动。

我尝试了两天的时间统计法后,明显感觉到时间的流逝,更有紧迫感。也发现自己花了太多的时间在玩手机,有效时间少得可怜。其实每一段时间都是等价的,不管是用来吃饭、睡觉、坐车、娱乐或工作,始终绷着一根弦,才不会浑浑噩噩的感觉时间一晃而过。

一个人只有提出远大的目标,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命运赋予我们的生活、时间是无价之宝,应该利用它来不仅给自己,而且给别人带来最大的利益。愿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远大目标。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四

第二次读《奇特的一生》,竟然毫不轻松。本书作者格拉宁体会着柳比歇夫,对他和他的作品都进行了更深入的了解,力求向读者勾画一个活泼的生命。而时间统计法,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说到底,管理时间,就是持续认识自己的生命,尊重与热爱生命。在这一前提下,应用基本的算术或者统计知识,去处理自己所搜集的生命数据。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现在已成为许多人的日常活动:计划、记录和总结。

计划便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如今,做到smart原则,即具体(specific),可测(measurable),可行(achievable),相关(relevant),和限时(time-bound),已成为基本要求之一。

记录便是遵循统一模版,坦诚且简明地记录时间去向。

简明的记录必须要有定期总结,才能显示复利效应。每天核算的数据积累起来,每月做一次小结,而年终又在每月小结的基础上发展出年度汇报。除此之外,柳比歇夫还会对特定工作项目进行工作时间总结。

坦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一来,时间统计法可以为自己提供客观的指标,有利于独立且公正地自我评价。

所有具有复利特征的活动,都得益于长期坚持。howtotakesmartnotes这本书介绍过卢曼教授耕耘笔记卡片盒子(slip-box),日积月累一张张扼要的笔记卡片,并建立卡片之间的链接,从而支撑长期高质量的写作。番茄工作法则是通过简单的“25分钟集中精力工作,5分钟休息”的长期练习,提高工作质量。时间统计法的优点,也会在长期坚持当中显示出来。

把做科学家的水准拔高到了自己认可的水平,同时秉持了人性与自由,不断超越自我。

尽管我本人并不会全然倾慕柳比歇夫,但我非常享受书中描写这位科学家在学术界挣扎着求生,而这种日常挣扎,并未带来负面情绪,而是一种道德练习。而整本书让我最心悦诚服的,并非对时间统计法的直接描述,而是对这种道德练习的生动介绍。

对时间有感觉,也来自这种道德练习。我们由此分辨出,哪些事务应当进入日常节奏,付出时间,从而在记录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对时间的敏感度,在一生的动态平衡当中,达到某种一致性。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五

有理想有目标,用了就会上瘾的时间统计法。

学习一个人,我觉得应该先去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其次才是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了其实质、得其精髓。

持之以恒、始终如一自是他的优秀品格,56年坚持每天刷牙洗脸都觉的不可能,但对于他,不论战时还是早上政治迫害,甚至是儿子战死,他都一直坚持着,这种精神、这种品格就仅仅是我们了解一下,也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背后应该是对伟大目标的不懈追求,因为心中有伟大目标所以艰难困苦才显得微不足道,因为心中有伟大目标所以能够五十六年如一日。

清心寡欲。“超过最低必需限度的东西,他都不要。倒不是他故作清高,他就是不需要很多大家公认必需的东西。”这样他就获得了自由,可以无拘无束,遵从内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最近在看《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的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足见柳比歇夫也算是“圣人”了。他的所作所为帮我很好的理解了这些内容,为这些话语做了很好的阐释,同时也给我一个具体可见的形象。

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他善于把命运给他下的绊子变成好事。不管他被派到哪里,要不管住在哪里,他总是生活得问心无愧,总是极端紧张地生活。外省吗?那更好,可以有更多时间工作和思索,那里环境更安静,在那里身体更健康……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能找到好处。他即不妥协,也不期待恩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都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这种精神的强大,足以令我学一辈子。

无私奉献,关怀别人。柳比歇夫是非常珍惜时间的,他有好多计划要去完成,但即使是这样,在写信上他却从不吝时间。“信上有地址,有人在等回信,并不是笼统地像需要文章和书籍那样需要他的回信,而是有某个具体的人在等他的回信,这对柳比歇夫来说,是比时间还要珍贵的。”当有人需要他时,不管他多么珍惜时间,他也能把它贡献出来。甚至在通信的人中有人直接抄袭他信中的内容,他也不曾怀疑、放弃过写信。对他来说只要信中内容对别人有帮助就可以了。

柳比歇夫还有自我批评、说真话、实事求是等一些优秀品格,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下面介绍一下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进行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时要注意一下两点:

一、坚持他的方法必须有一个前提,要有一个伟大的目标;

二、记录时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记录;

三、一定要定期分析总结,分析时间究竟去哪儿了,然后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加以改正。

最后,要记住一句话:“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的多,我们还没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限度的一半。”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六

关于时光飞逝,朱自清的《匆匆》写得生动:“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又轻盈又沉重。

年少时有大把时间挥霍,不太在意,如今渐渐觉得时间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所做之事,如何分配时间?不是说要做到苛尽完美,可也不得不承认现在时间真的浪费不起。所以开始留意到这本书。

《奇特的一生》的作者,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格拉宁,讲述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怎样用自己发明的时间统计法,高效高产而且开心满足的过完一生。

作者开篇介绍自己花很多时间研究柳比歇夫的日记和文档,从而参透了他最大的秘密:如何生活得更好。

柳比歇夫是令人惊叹的专家和杂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我对这类达芬奇式的人物总是很着迷。二十多岁时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践行时间统计法至八十多岁去世。

如同会计记账一样,他坚持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日记,五十多年从不间断,他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的时间,每天5至7行,并做月度点结和年度总结。干巴巴的统计,没有细节,没有个人情感,通过这个方法,他获得了精确感知时间的能力,不用看表,他感觉得到时针在表盘上的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急流中,感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有句谚语说,不看表的人是幸福的。问题是,你是不需要看表,还是看不看表都一样?

如何与时间相处?1916年1月1日他26岁时,开始记录时间,时逢元旦,人们总是在这一天发誓许愿:要告别这个,又要计划做那个。柳比歇夫也是在这一天起的誓。从此他一丝不苟地计算起时间成本,以至于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当我们在问,时间都去哪了的时候,柳比歇夫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消失,它去哪了,总是有迹可寻。他非常善于利用碎片时间,散步时,昆虫学家趁机捕捉昆虫,废话连篇的会议上,数学家在演算习题,旅途是看书的好时机,排队时可以学习外语,与此同时,看戏剧电影、音乐会、旅行全年也近百次。

尽管很多人不认同他高度的自律,时间统计法为他带来理智和健康的生活却是有目共睹的,他如此繁忙紧凑,很容易忽视日常饮食起居的不利条件,大度容忍人们所做的蠢事以及工作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这就是自由,无拘无束的自由。杨绛也说过,大多数生活中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读书太少,而又想得太多。

有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没有时间守恒定律呢?柳比歇夫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过着刻板的苦行僧生活,他睡眠不低于10小时,不用开夜车赶路,经常体育锻练,走遍大好河山,在数十个领域颇有建树,光外语就精通4门。

时间管理带来的改变,是时间的质量而非数量,时间并不会多出来,但证明了高效工作学习和享受生活是可以并存的。如果在变成一个更符合自己内心期待的人的同时,还能浪费点时间做些无用之事,而且没有负罪感,那该多么幸运。

书中还附送了一本小册子,记载了一些读者的心得,其中几位详细举例了一天的时间记录,他们在多年实践并结合自己情况改进后,都受益匪浅,扩充了生活的容量。

一个人放弃了自己,往往是从生活上失去自律性开始的。做为普通人,当然难以复制柳比歇夫的人生,也有千百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幸好,还有柳比歇夫这样的人存在,象灯塔在暗夜中闪闪发光。

他完全拥有向我们心灵发出号召的权利。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七

罗胖在深圳做了跨年演讲,他一直提倡做“时间的朋友”。的确,既然战胜不了时间,那不如与之和解,做它的朋友最为明智。

关于时光飞逝,朱自清的《匆匆》写得生动:“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又轻盈又沉重。

年少时有大把时间挥霍,不太在意,如今渐渐觉得时间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所做之事,如何分配时间?不是说要做到苛尽完美,可也不得不承认现在时间真的浪费不起。所以开始留意到这本书。

《奇特的一生》的作者,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格拉宁,讲述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怎样用自己发明的时间统计法,高效高产而且开心满足的过完一生。

作者开篇介绍自己花很多时间研究柳比歇夫的日记和文档,从而参透了他最大的秘密:如何生活得更好。

柳比歇夫是令人惊叹的专家和杂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我对这类达芬奇式的人物总是很着迷。二十多岁时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践行时间统计法至八十多岁去世。

如同会计记账一样,他坚持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日记,五十多年从不间断,他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的时间,每天5至7行,并做月度点结和年度总结。干巴巴的统计,没有细节,没有个人情感,通过这个方法,他获得了精确感知时间的能力,不用看表,他感觉得到时针在表盘上的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急流中,感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有句谚语说,不看表的人是幸福的。问题是,你是不需要看表,还是看不看表都一样?

如何与时间相处?1916年1月1日他26岁时,开始记录时间,时逢元旦,人们总是在这一天发誓许愿:要告别这个,又要计划做那个。柳比歇夫也是在这一天起的誓。从此他一丝不苟地计算起时间成本,以至于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当我们在问,时间都去哪了的时候,柳比歇夫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消失,它去哪了,总是有迹可寻。他非常善于利用碎片时间,散步时,昆虫学家趁机捕捉昆虫,废话连篇的会议上,数学家在演算习题,旅途是看书的好时机,排队时可以学习外语,与此同时,看戏剧电影、音乐会、旅行全年也近百次。

尽管很多人不认同他高度的自律,时间统计法为他带来理智和健康的生活却是有目共睹的,他如此繁忙紧凑,很容易忽视日常饮食起居的不利条件,大度容忍人们所做的蠢事以及工作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这就是自由,无拘无束的自由。杨绛也说过,大多数生活中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读书太少,而又想得太多。

有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没有时间守恒定律呢?柳比歇夫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过着刻板的苦行僧生活,他睡眠不低于10小时,不用开夜车赶路,经常体育锻练,走遍大好河山,在数十个领域颇有建树,光外语就精通4门。

时间管理带来的改变,是时间的质量而非数量,时间并不会多出来,但证明了高效工作学习和享受生活是可以并存的。如果在变成一个更符合自己内心期待的人的同时,还能浪费点时间做些无用之事,而且没有负罪感,那该多么幸运。

书中还附送了一本小册子,记载了一些读者的心得,其中几位详细举例了一天的时间记录,他们在多年实践并结合自己情况改进后,都受益匪浅,扩充了生活的容量。

一个人放弃了自己,往往是从生活上失去自律性开始的。做为普通人,当然难以复制柳比歇夫的人生,也有千百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幸好,还有柳比歇夫这样的人存在,象灯塔在暗夜中闪闪发光。

他完全拥有向我们心灵发出号召的权利。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八

从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起,整个宇宙在无限的加速度的扩张,人类在这勇往直前的时间之箭上。相比广袤无垠永恒存在的宇宙而言,宇宙也有其终点,然而与人类那相对短暂几乎可忽略的时光,人的一生是何其渺小和卑微;我们终其一生不过只是在这个时间之箭的一端前行而已,何曾窥见时间的一斑。

抛开宇宙的永恒不谈,放在人类的百万余年历史,即便是放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来看,我们也能感知时间的加速度。公元前三千年,古埃及的祭司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规律来设定历法,他们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来明白一个自然存在的规律;经过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大航海时代,蒸汽机革命,人类第一次拥有了神奇的力量,可以去开拓疆土和快速发展生产;而工业革命,以及近三十年来的信息革命,似乎给了人类无限的可能。我们未来将拥有走出星际探索宇宙的可能,也有向内求,探索人工智能和永恒的话题。而,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并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时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因为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大可以徜徉在时间的河流上。“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因为年少时我们予取予求,尽情游荡在田野上,不过在等待晚钟响起时回家的召唤。科技越进步,社会整体的时间过的越快;而人的一生是个奇怪的过程,年少时渴望长大,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而时间不紧不慢,中年时奔波于生计和满足人性的各种欲望,时间却像长了翅膀一样转瞬即逝,老年时开始慢慢忘记时间,而时间似乎变得不紧不慢了。

为什么从前慢?在科技进步,生产力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古代人上京赶考一去一回一是半年光阴,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体会生活的点滴,恍惚如在梦中慢镜头的感觉,一朝一夕均能令人回味。一生也只够爱一个人,也只有这么长的时间去遇见一个人而已。而现代人一朝一夕之间只可往返京城,何曾感觉这路途的遥远,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和体会这时光就已经过去了,没有值得回味和咀嚼的地方。如果有一个表,在千年前的计量也是跟现在相差无几,只是我们已经放了太多的东西在这同样长度的时间里。变化的不是时间的长度,而是时间的内容。

为什么时间越过越快?年少时我们的人生在做加法,世界对我们是未知的,而我们是如此的单纯可爱;中年时,在红尘名利场中,渴求太多无关的欲望;直到老去,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是已经具备所谓的”看破红尘“,返璞归真了。时间并未曾过得快了,只是我们迷失在欲望的漩涡里。

慢生活,一步一步的负重前行,认真体会清晨早起的每一刻。感受水龙头下的每一滴水珠,打湿你的头发,打湿你的身体,慢慢的……慢慢的……尽可能的慢,感受时间在你的身体里流逝。轻轻的坐下来案前,翻开书本,一字一句的阅读和琢磨字里行间的韵味。时间会在你的慢节奏生活里变得慢下来,慢慢的你就会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体会到人生的要义。

昨天还想今天要写一篇实用的文章,在思考的光景突然回到了一个时空的陷阱,正如最近跟朋友的谈话,我到底是一个过分压抑自己感性的偏执理性狂人,还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斗士,不过都不重要,只是写下这段话来缅怀从前慢的岁月。明天,继续回归理性。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九

这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籍,作者介绍了一个叫柳比歇夫的人的时间管理方法,这个人坚持了56年的”时间统计法“。”时间统计法“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仅保证了高效率,也保证了旺盛的生命力。

那么什么是”时间统计法“呢?其实,这不是什么高深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甚至我们小的时候还经常这么做,只不过做的方式不太一样,那就是――记流水账。试想一下,我们上学的时候的语文作文不都是这么写的吗?我们经常为了能够凑够作文的字数,绞尽脑汁去向我们一天来做了些什么,然后把做过的这些事情记录下来,就成了我们的语文作文。

那么柳比歇夫又是怎么来记流水账呢?下面是柳比歇夫1965年夏季的一天:

索思诺戈尔斯克,0.5。

基本科研(图书索引――15分,陀布尔让斯基――1小时15分)。

分类昆虫学,参观――2小时30分,安置捕捉器两个――20分,分析――1小时55分。

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

《消息报》――20分,《医学报》――15分,霍夫曼的《金罐子》――1小时30分,给安德朗写信――15分。

共计8小时35分。

你看,他每天的生活就这样被记录下来,每个月都会有一个月度总结,每一年都会有一个年度总结,每五年都会有一个五年总结。最重要的是他不仅仅只是记录就完了,这些所有的记录都被保存了下来,装订成册。柳比歇夫的时间花销日记足足有几百本。记录这么些无聊的东西,仅仅是为了炫耀吗?好像这也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好,那么来看一下我从百度百科上找到的关于柳比歇夫的个人简介: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他不顾政治迫害,做了大量工作来反对和批评当时属于苏联生物遗传学主流的李森科主义。还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学。

上面的这段简介,就足以体现柳比歇夫的成就了,而他取得所有这些成就的根源就是他坚持了56年的”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任何一项最繁重的工作,恐怕都不会规定这样的制度,人要给自己规定这样的制度,只能出于自己的主动。把自己的工作每时每分地事先计划好,安排的像工厂的流水线作业――这值不值得?眼前放着一台计算机,不停地计算着你的失误以及你对自己的放纵――这并不愉快!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这样一句墓志铭”knowyourself“,翻译过来就是”认识你自己“,而我认为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意义就在于此,看一个人,不要看他想了什么和说了什么,而应该看他具体做了什么,时间花销日记就是你做了什么的最好证明。

时间花销日记在这里有两重意义,一是它明确记录了你的时间具体是用在了什么地方,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你可以打开你手机里的设置选项,里面有一个统计了你手机里各个软件当天使用时间的功能,你使用了多长时间的手机,以及这些时间都用在那些软件上,一目了然。看完之后是不是有点心虚?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时间都去哪了呢?事实已经做够说明一切了。二是通过了解你的时间分配,帮助你制定下一步的计划。你知道了时间都用到了哪里,这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时间上的反馈,那么下一步你就要根据这个时间反馈进行修正,思考自己哪些时间不该花,哪些时间应该多花一些。

现在问题又来了,时间被我们计划的这么死,我们的每件事情都要进行事无巨细的记录,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变得如一潭死水,会不会扼杀我们的灵感?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作者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何为灵感?我听过这么一个段子:一名性工作者不能等自己有了性欲了才去接客,同样,一名作家不能等自己有了灵感了才去写作。所谓的灵感也就是稍纵即逝的一个念头,他可能来源于我们的胡思乱想,也可能来源于我们的不断实践,你不确定他什么时候能来,他来还是不来,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待在那里等,而应该是不断实践和探索。

何为自由?一个人不受任何约束,无法无天那不叫自由,那叫无知,因为无知者无畏嘛。毫无敬畏之心,不受约束是可怕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心如平原驰马,易放难收。“自由的本质就是对自己的严格自律。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就是能够带给你灵感和自由的方法。

首先,我们不能让”时间统计法“流于形式,我们要明白统计的目的――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我们清楚地知道过去我们做过的无数的计划最后都不了了之了,而”时间统计法“与我们之前的计划不同,做计划是在前,也就是事情我们还没做,”时间统计法“是在后,即我们把事情做完了然后记录下来这件事花掉我们多少时间。至于这么做的意义,我在一开始就说明了,如果忘了可以回文章顶部查看。

其次,我们应该承认一切时间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效时间,我们不能因为这是娱乐时间,这是工作时间,这是睡觉时间就区别对待,所有的时间对我们来说都同样宝贵,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这一分钟和下一分钟都同样宝贵。为什么我们感觉有时候时间过得快有时候时间过得慢?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时间进行了区别对待,而现在我们要保证对我们的每一分钟都一视同仁。

最后,其实是最容易做到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记录。看了柳比歇夫的时间花销日记,每个人都可以这么记上一笔,但是难的是你能坚持多长时间?一天?一个月?还是一年?还是一直到你离开人世的那一刻?大词好说,琐事难做,成就一个人的,或许就是那些你看不到看不起的细节。

柳比歇夫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但不是每个平凡的人都可以达到他那样的高度,而我仅仅是通过一本书,了解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并分享了我的一些看法和想法,我这一切也就是管中窥豹罢了,你有兴趣,可以找来原书读一读。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十

我们不必管理时间,而是要管理自己。以前在很多书上都有发现柳比歇夫的大名,特别是一些时间管理类的书籍都有反复提到他,可见他真的是大家公认的最会管理时间的男神。

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既是个专家,也是个杂家。

·时间统计法不仅保证了高效率,还保证了柳比歇夫旺盛的生命力。1916年,柳比歇夫开始记录时间开销日记,一天没有间断。·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

·柳比歇夫根据时间开销日记,每个月做月度总结,年底做年度总结。

看似一些毫无意义的记录却对人生有着重大影响,也许就是因为他记录了时间的开销才使得他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并保持头脑清晰,知道自己每天要干嘛,这样记录看似浪费时间,实际是在利用时间与珍惜时间。正因为这样子才能体现,他这奇特的一生。

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我们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在无异议的事情上,更不会利用每分每秒去记录自己所花的时间,反正我是做不到那样坚持记录,曾经记录过自己所花销的每分每秒,然而记着记着就没下文了,觉得好像没有太大作用,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看到就不想记录。

我觉得我们不必像柳比歇夫那样把时间记得那么精细那么准确,他是过去的圣人,我们现代人做不到。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干扰太多了,心也静不下来,我们要学的东西也太多了。

反正是目标不用太多,事情也不用做太多,做到高效率并专注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才能容易成功,其他杂七杂八的事情可以忽略。

记录只是简单又不断重复的一个动作,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一个人思考与思维能力能否得到提升。我们知道柳比歇夫擅长记录那只是表面上的动作而已,主要还是靠他内心的想法与他的心智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我们看不懂更看不穿也猜不透,我们也不是他肚子里的一条虫。

好比一个清洁工,坚持搞好清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习惯了这个动作,对于其他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不是勤劳就能致富就能出名,最主要靠的还是机智头脑的,以后说不定搞卫生都是机器人替代了。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的动作,别人的思想只能作为价值参考,最重要还是要做好自己,时间观念是要有,但是不用掐得那么死,灵活运用就好。

说来说去,其实我们不必管理时间,而是要管理自己。很多管理时间的书籍都不必去读,那样只会浪费。反正你只要管好自己管住自己吧,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对于时间你是永远管不住的也掌控不了的,时间就如年龄一样永远不必苦苦追求,不需努力争取,都是顺其自然!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十一

《奇特的一生》,主人公柳比歇夫的人生是一个可以“复盘”的人生,或者说得准确一点是他人生的后56年是可以复盘的。

读这本书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拷问。我们经常抱怨着时间不够用,时间好快啊!学校里的、社会里的时间制度,让我们争分夺秒,有时为自己刻意节约的那几分几秒而感到窃喜。但是,回到宿舍,我们却把时间大把大把地浪费在与同学的闲扯上;亦或呆头呆脑地上着网、刷着剧,浏览着毫无用处的信息;也可能以一个能迷惑自己的心安理得的理由,玩着电子游戏,虚度着时间。

时间统计法的本质便是一种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他先对自己接下来五年要完成的任务做出规划,列下五年要达到的目标。接着对这五年要完成的任务进行细分,到年、到月、到周、最后到日。这不算什么很新奇的自我管理方法,当然这点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柳比歇夫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精确地计算时间,规定节律,让一切事物都各得其所。

而柳比歇夫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水平,正在于他每天的“事件–时间”日志,这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将所做的事件、在什么时间、耗时多少记下来,形成当天的时间日志。日集成周、周集成月、月集成年。基于这个记录,当遇到什么好的`事情、坏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这个日志来进行分析,也便能更好的找到事情的缘由。但是更为重要的点是,柳比歇夫通过对“事件–时间”的记录和刻意训练能够使他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准确、对自己做什么事需要多少时间有了了解。这样也便解决了如何能精确地计算时间的问题。柳比歇夫甚至可以不通过表就可以感受时间走了多少。再加上对自己的高效能时间和低效能时间的了解,合理地安排与整理,让一切事物各归各处,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一切井井有条。

柳比歇夫真的是一个传奇,他通过对自己规定的“时间统计法”严苛地执行来管理着他的时间。他的“时间统计法”犹如制度一般,随着慢慢的适应它,柳比歇夫开始不能离开它,到最后他通过对“时间统计法”的驯化甚至可以利用“时间统计法”来为他的弱点进行服务。我们不能说这有任何的问题,方法的本质是工具,工具本身存在的意义便是让人来用,通过工具,可以让你做事更有效率,也可能让你错得更有效率。

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拥有了广博的知识面。他不仅是一个昆虫学家,又是科学界里的一个杂家。每个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对他的评价各不相同,他们认识的柳比歇夫各不相同,他们在和柳比歇夫的交往中只能看到他广袤知识大厦的一角。他对时间道德般的遵从、他的执着、他的治学精神。诚然,他不是一个神,他有缺点,但这些缺点的存在却更加强了他光辉的形象。似乎通过一个闪闪发光的他,我们也被照得发亮,让我们对远方未知的世界,又加深了一层洞察。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十二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读这篇文章了,像当年第一次读它时一样,心情还是很激动,激动之余也倍感作为一名教师肩上的责任重大。文中汤普森夫人温暖了小泰迪,照亮了他的整个人生,堪称教师师爱的最好表现。特别是在收到泰迪的圣诞礼物(那个丢失了一颗水晶石的手链)时:“一些孩子开始发笑,她制止了他们。她大声夸赞这只手链多漂亮啊,并把它戴在手上,还在手腕上擦了些香水。”这个细节真的一下就走进了泰迪的心里。“汤普森夫人,今天你身上的味道就像我妈妈以前一样。”这句话也一下就戳到了我的泪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太过感性。好了,整理思路,还是理性看待本文中透出的那些教育智慧吧:

第一条:如果我们现在也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师,喜欢表现优秀的学生,对表现差的学生缺乏耐心、难以付出爱心。这并不能阻止你成为一个像汤普森夫人那样优秀的教师,因为她也曾经这样过。汤普森夫人遇到小泰迪,最终发生了转变,我们却有幸读到了她的这个故事,我想:我们也会因此而转变的,要有信心!

第二条:我诧异于泰迪的档案,他每年的记录都非常详实,这说明每年他的老师都能实事求是给他评价,他们都至少是称职或者优秀的教师。反思我的教育经历,那些因为工作忙而让学生代笔,在孩子们学期评价上空洞无物、潦草应付的一次次,我不仅冷汗直冒。请一定认真对待每一次对学生的评价,它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第三条:“孩子们走后,她哭了至少一个小时。就从那一天起,她不再研究怎样教阅读、写作和算术,而是研究怎样教育孩子们。”有人说当老师很累,因为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有思想的人;可我们更应该明白,正是因为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才使我们的工作多姿多彩,才有意义。所以说没有情感投入的教育者只能算是教书匠,充满爱的教育者才算得上是一名教师。其实,有爱的付出,不只是丰满了学生的人生,更是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在当今社会教师工资福利偏少、社会地位不高的环境下,认真审视自己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是非常有必要的,要能够看清一个教师带给一批又一批孩子的影响,我们并不伟大,但在孩子眼中,我们真的很重要!认真地去收获孩子们那一颗颗火热的心吧,这将是一个教师永恒的财富。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十三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秘密的后花园》,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尤其是《奇特的声音》这一部分我读了感受很深。

我读懂了《奇特的声音》这一部分,知道了声音的王国很大,像无边无际的大海,也没有人从声音的王国走出来过,人们一直都生活在声音的王国里。

《手摇风琴》中的旅行者在树林中迷路了,那是又黑又静的夜晚。怎么办?继续走,也许更糟糕,停下来也不会更好;站着休息,腿脚会发麻;躺下也许会被一根刺扎着……这个时候,旅行者听见了音乐声,遇见了摇奏手风琴的人,旅行者跟着音乐声跳舞,跳着跳着他就穿过了树林,到达了目的地。我认为旅行者很聪明,因为旅行者会接受别人的帮助获取别人的经验,为自己排忧解难,随着声音的方向走出了树林。但是生活中有某些人和旅行者恰恰相反,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自作聪明,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是很可悲的。

《狮子的吼声》中有位生重病的,病狮偶然大声一吼,结果声音飞走了,那吼声飞得太快了,但挂在荆棘上被缠住了。狮子没几天就病死了,可吼声总也找不到落脚的地方,没有一只狮子愿意要这个声音。病狮的吼声其他动物都不要,是他们只要一听见这吼声,就吓得躲起来,吼声最终被老鼠认领了。我认为,其他动物都不敢认领狮子的吼声,他们很不聪明。只有小老鼠最聪明,他知道自己弱小,只有借助强大的威力,才能壮大自己,使自己不被其他动物欺负。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小老鼠那样,懂得用智慧来保护自己。比如看到小偷,能对付他就抓住他,不能对付就报警或找大人,只有机智勇敢,才能对付遇到的困境。如果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向同学或老师请教,求得真知。

《奇特的声音》里的各种声音太美妙了,对我们的启发真大。以后我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去探索声音王国更多的奥妙。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十四

我一直都不太爱读励志类的书籍,觉得这种心灵鸡汤往往只一味给人鼓励和慰藉,并不给人任何具体的指引,因为是喜多川泰写的,所以才读了这本《这一生再也不会有的奇遇》,很庆幸自己遇见了一本好书。

故事讲的是一次奇异的青春邂逅,改变了主人公洋介一生的际遇。洋介拥有很多个明天,而春香的生命奇遇却永远的终止在了那个夏天,如果没有遇见春香,洋介的十七岁暑假会一如往常般沉闷无趣,他不会那么认真地审视自己的心灵,不会那么投入、勇敢、坚持、盛放,从容地走向将来。

春香留给洋介的七只彩色纸飞机,分享了她爸爸的手札,他们在一起探讨未来,每次讨论的话题都是一次对洋介心灵的洗礼,正如书最上面写的那样,"人生只保证一件事,就是总有一天会死,其他事都没保证。当明天再也不是无限,你还会像今天一样度过你的人生吗?"。

思考死亡代表活着。我们总是认为明天是无限的,所以很多的事情我们都在拖延。我们拒绝成长,因为成长所要面对的烦心事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总把昨天的'失败当做今天做不到的借口,做事只有三分钟的热度。书中第一张人生梦想清单和第二张人生梦想清单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它教会了人怎么去看待梦想,还有如何为梦想而努力。

就像我们不要因为不能坐飞机到目的地,就放弃前往目的地的念头。从事某种职业只是实现人生梦想的手段之一,人生不会因为做不成哪项事业就全盘皆输。如果大家都在心里面点一盏心灯,就可以把自我压抑或为了转型成新自我所造成的伤痕转化为个性,变成个人魅力。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功,抱怨别人有好的机遇,有贵人的相助,成功的路上需要很多人的帮助,要想得到帮助,就要先学会给予和感恩。必须决定未来方向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莫名地认为只能从以前做过的众多梦想中挑出一个去实现,平白无故割舍掉好多梦想。

当我拿起纸笔,构想自己的人生梦想清单时,发现有太多太多的念头呼之欲出,那些曾被忽视的、拖延的、放弃的想法都变得迫不及待。每个人的年少时代,都会经历一段彷徨忧闷的时光。但这时光仅仅是属于我们年轻的时候,还是会伴随长大,变成漫长的郁郁人生就是有你自己决定的。抓不住时间的流沙,就抓住每一个当下吧,去感受生命中所有生动葱茏、热情喜悦的瞬间。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十五

画笔握犹温。

丹青书壮志,

一生傲骨存!”

我喜欢马,喜欢马健壮的体魄,喜欢它们迅疾的奔跑速度,更喜欢画出它们在草原上驰骋飞扬的雄姿!寒假,我读了《丹青书壮志一生傲骨存——著名画家徐悲鸿》这本书,认识了一个和我一样喜欢马、喜欢画画的人,他就是著名的绘画大师——徐悲鸿。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屺亭人(是我的同乡),他小时候跟着爸爸徐达章学画画,后来因为家乡发了洪水,他和爸爸就谋食江湖,以卖画为生。不久,徐悲鸿的爸爸病逝了,他自己独立找到了工作,并出国留学深造,刻苦钻研绘画艺术,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

徐悲鸿那勇往直前、追求上进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让我敬佩不已。徐悲鸿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他痴迷绘画,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即使是自己的画作大量地遭到破坏,数十年的结晶毁于一旦,他都没有放弃过。他曾得过高血压、肾炎,这些疾病始终折磨着他,他仍然以坚强的意志创作出很多艺术水平很高的画:《八骏图》、《田横五百士》、《九方皋》……读着读着,徐悲鸿的人生阅历,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呼之欲出,强烈地感染着我的心灵。尤其是那一匹匹神态各异、仿佛踏空而来的奔马,给予我无穷的力量,给予我强烈的鼓舞。

徐悲鸿是我们宜兴人的骄傲!他笔下栩栩如生的奔马流传千古,他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更是让人折服!此时此刻,我暗下决心,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也要无所畏惧,坚强地攻克每一个堡垒!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十六

一种人身处窘境却能含笑面临,另一种人遇到困难就一触即溃。前者会是成功者,因为他们处窘境而乐观,具有成功的潜质;而更多人像后者,一遇窘境便沮丧、扫兴而制止搏斗,这种人就很难走向成功在《终身的资源》一书中,马登告诉你答案,每个人都拥有获得成功的资源,认识到这些资源,并明白怎样运用这些资源,就能让你慢慢的走向成功。在他的书中,我找到了一种资源,人要一直持有乐观的态度。“你信赖一切优美的事变都会产生在你身上,信赖你的将来会充满优美和幸福,这些优美的愿望都来自你乐观的态度,而这种乐观的态度将是你生活中最好的资源。”

当我们看到一个担心愁闷的人时,往往会心生厌恶,因为人的天分喜高兴乐与阳光,而不喜欢忧郁与阴沉。一个人不该被感情控制,做感情的仆从,而应该去控制感情,做本身的主人。无论身处怎样恶劣的环境,我们都应该去重视它,去改变它,救本身于暗中之中。当一个人从暗中中走出来了,踏上了灼烁小道,就会信心百倍、不屈不挠。但有些人在身处窘境时,恐惧、猜疑、扫兴的思想便会摧毁本身的意志,使多年的计划功亏一箦。那些人就好像上墙的蜗牛,辛费力苦爬到半路,一失足半途而废。

读该书后,我第一个别会是人必需记着本身的上风。

某单位的外贸部有两位年轻人,一位是日语翻译,一位是英语翻译。两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风华正茂,在单位领导的眼里,两人都是将来的外贸部司理候选人。

对此,两人心照不宣,在工作上暗暗较劲,你追我赶,每年的业绩完成得均非常理想。

单位原先有日商的投资,因此单位经营层每每需要和日自己打交道,理所固然的,那位学日语的年轻人每每在公开场所露面。一时间,他在单位里的口碑好于那位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坐不住了,照此下去,他肯定会处于劣势,失去很好的提升时机。

于是,他决定凭着大学时选修过日语的基础,暗暗学习日语,准备逾越敌手。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十七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哩。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我从他那个问题的首尾两头去盘问,(才得到很多意思),然后尽量地告诉他。”

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

路牌。

在朱如华的“一生成就悟《论语》”中,开篇以此引入,从“不知”讲起,就像在进入景区前的路口放了一个提示牌,提示大家面临路上的问题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不知”。

作为答者。

我们可以尽量用已学的知识解释看到的一切,但能解释不等于能解决。就像一本书叫《我们为什么会发胖》就很合适,但读了这本书不等于真的就能解决胖的问题。孔子都能如此谦恭,我们哪来的妄自菲薄呢?在过去面临的各种问题中,我们有没有勇气承认并接受“不知道”呢?在我们的回答中是不是少了一种叫“不知道”的答案呢?面临问题,只有两种人,能解决问题的和不能解决问题的,我有时就被分在不能解决问题的那波里,撑死在这波里再分分最多是个试图解决问题的。只是“不知道”是不负责任的,这样做会让自己与人生的意义擦肩而过,承认“不知道”是放下身段与问话者站在同一个平面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要用自己的“已知”,从源头和目标两头摸索,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作为问者。

作为问者,我们能得到什么呢?在提问时,不仅要说明问题源头,还要理清目标,也就是问题的两端。常常我们奔着问题的源头就去找答案了,但实际这个问题就是不目标的切入点,可能让我们越跑越远。就拿我一次请教问题来举例,一方面我在问如何评估工作价值,另外一方面我要说明是为了解决人才引入问题。如果评估工作价值暂时达成不了目的,就换个切入点,再找条别的路看能否走到终点。我们并非站在迷宫的入口,很有可能,我们已经身在其中了,有很多个口在我们眼前来选择。在迷宫行进中,我们要问路,遇到回答“不知道”的,我们可以有更多的解读与反馈方式。我们可以由衷地钦佩并表示感谢,钦佩对方的谦逊,感谢对方没有给你瞎指路,共同探究解决路径。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十八

上周读了美国著名:罗伯特·艾格的《一生的旅程》这本书,书中讲述的不仅罗伯特·艾格的一生,也是迪士尼由衰到盛的故事。

在书中提及到:“我的任务就是不要让自尊心占了上风,我要做的就是,并不是使尽浑身解数给桌子对面的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而是抑制住假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冲动,并多向对方提问。我格格不入,这是个无法掩盖的事实,我并没有受过好莱坞的历练,也没有夸张的性格或任何招摇的姿态。艾格的坦诚性格、敢于直面自己的态度,很值得我学习。他教会了我做什么事情,无论开始或者过程中,有多么艰难,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迎接新的'高峰。

读了这本书让我不由想起自己的一些经历,记得自己刚刚入职唯品会的时候,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不论是仓库内环节工作还是对着电脑处理数据,对于自己来说都是一个新挑战。很后悔自己小时候没有听父母的话,没有好好读书,导致进入职场对电脑打字一点都不熟练。最后,经过自己的不断练习,不断学习,慢慢掌握了工作的技巧。很感谢唯品会这个平台,让自己成长了不少。

这本书给我最好的启示就是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很多不同的阶段,但是只要你还是那个你,那你的世界就不会变,只要坚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十九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格拉宁的作品,可能是因为不太熟悉这位作家的语言风格,或者翻译有些不恰当,总之,读下来的感觉并不是很流畅。作为纪实文学,自然,对于语言的要求也就没有那么苛刻,此事我便也大度地搁置一边。

此书的主人公是名叫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百度百科上说这个人是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但我觉得给他安了这些名头,其实有些言过其实了,正如作者所说,他并不是一个天才般的人物。论其在学术圈的成就,虽然我这个圈外人知之甚少,作出的评价不能说公正妥当,但就其成果而言,当今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冠的是他的名字(又或者是前苏联的学者鲜少得到关注认可)。故,与其说是“学家”,不如说只是学者,和当今的很多做研究的人一样,一生所做的也许只是在充实的别人的文献部分,到最后,真的说起其成果,仿佛用几个数字就可以衡量的'(写了多少论文,发表了几篇,被引用了多少次)。但却正是这样一个非天才式的人物,才让我觉得格外的亲切。

柳比歇夫25岁起,便开始对于自己的生活做记录,无论是开始做什么,总要记下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算出每结束一份工作,花去的时间共是多少。作者最后也将柳比歇夫一辈子的成就归功于这个“时间统计法”,叹言,一辈子的时间原来有这么多,人可以做这么多事。出版这本书的人也打着“时间统计法”的旗号,向读者推荐,仿佛看完这本书,人就可以向柳比歇夫一样,成为一个珍惜时间的人。我这一周也试验了一下他的方法,但往往自己提手做一件事时,不会想起来纪录时间,这也需要时间。如果需要以上帝视角来看自己有多少时间,时间都用在了哪里,这需要长时间的纪录和推敲。

除却编辑所推崇的时间统计法之外,这本书的作者主要还刻画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怪人形象。首先,光从柳比歇夫纪录自己的时间,并且坚持56年把自己所花费的时间分门别类来说,这种学习研究的行为模式也只有在孜孜不倦,钻牛角尖地学者身上才能发现了。更别说,他是将自己的生命作为研究素材,非常客观地,甚至有些干巴巴地,记下自己的生命过程,带着一种纯理性主义的色彩。

然而这种纯理性主义式的生活方式却往往是由感性所驱动。柳比歇夫是真真正正地在热爱自己所研究的事物,他甚至深信,昆虫学是最高尚的科学,它“使人保留童年时代的优秀品质:天真,纯朴和容易对实物表现出诧异“。确实,”一个上了年纪的,仪表端庄的人,突然无视身旁的行人,跨过水洼去追一个甲壳虫。“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婴儿般的纯洁和不顾一切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其他昆虫学家身上也有所体现,“卡尔——林德曼说过它爱的三种生物,步行虫,女人和蜥蜴,他捉住蜥蜴后,吻一吻它们的头,又放走了。”蜥蜴在正常人的审美中带着一些丑陋,然而昆虫学家是站在造物主的视角上去评判,生命即是美丽。我曾经看过达尔文的昆虫记,确有此感,里面原先那些恶心地,可怕的昆虫都被描绘的非常的生动可爱,用那么细腻,温柔的笔触,那么幽默和欣悦的视角去书写这些草丛里的谦谦君子(借用艾米莉——狄金森的话)。然而,在达尔文的个人生活中,却是充满了痛苦与折磨。但在这个可爱的学院式的避难所里,没有痛苦,也没有折磨,有的只是安宁。只有,对某样事物的十足热情,人才会到如此境界吧。柳比歇夫也正是如此,然而他的热情不光是对于昆虫,对于很多事物,也都是如此。

柳比歇夫作为前苏联昆虫学家,他的本职工作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要求便是协助害虫妨害局消灭害虫,然而他天性对于知识的渴求却总是让他纠缠到别的领域里面去。比如说,他突发奇想地作一些与他的老本行毫无关联的研究,从《论李森科在生物学中的垄断》到一篇堕胎的论文,从《论叔本华的格言》到《论叙拉古战役在世界史上的意义》,甚至在他退休之后,柳比歇夫写了一篇《论玻璃窗上由寒气冻成的花纹》,这小品式的论文在当时一定惹了不少人的侧目吧。李森科与他有何相干?叔本华与他又有何相干?窗上的寒花真的很重要吗?然而这些完全是他兴趣爱好驱使下的研究。其实所有人都曾像他一样,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好奇,然而这童年时的品质,却都没有很好地保留下来。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我也总想创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物,天真,对事事充满好奇与疑问,热爱钻研,纯理性。但如果真有这样的人,仿佛读者看了恐怕也觉得无趣吧。只有少数一部分人才能明白这样生活的趣味吧。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篇二十

在图书馆自习时,随便翻了一本书,却是越看越有兴趣,一致站在书架前看了大半个小时。趁寒假有空,我完整的看了一遍这本有趣的书。这本书就叫《清代五大重臣成就一生的方略》。这本书介绍了清代五大重臣的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他们分别是纪晓岚、刘墉、李鸿章、曾国藩和张之洞,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体现出五位名人的人生态度和成功经验以及他们的处事原则和技巧。从他们的一生中,作者总结出十四条成功经验。纪晓岚在各种场合都能守住自己,不为外人外物所困扰,心中始终按照一种“道”去谋事做人,所以有“铁嘴铜牙”之誉;刘墉善于观察,常能化被动为主动,不遭人算计,所以他的脚下不会有太多的坎坎;曾国藩内外结合,修身养性,善于寻找最佳的突破口,所以能够拔地而起;李鸿章能够忍住一口气,不为对手所逼,常用心计,一步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张之洞儒雅一生,又有应对功力,张弛结合,游刃有余。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活着的技巧,这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少了很多坎坷,取得更多的成就。“古为今用”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古人有些经验是宝贵的,值得借鉴。清代五大重臣,纪晓岚善诙谐,在幽默中营造人生;刘庸善刚柔,在软硬中敲定人生;曾国藩善应变,在周旋中谋算人生;李鸿章善进退,在强弱中磨合人生;张之洞善圆通,在明暗中成全人生。他们皆有其道,各有变术,故成就一生大局。他们的`一些经验和技巧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其中,有两条成功经验是我最喜欢的,一条是“花开七分最为美”。这是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不要太刻意追求十全十美。其实,花开七分最为美,有点缺陷反而更美,这就是中庸之美。做人也不要太激进,恃才放旷很容易得罪人,惹祸上身,树大招风嘛。做事也不能做绝了,做绝了就没有后退的余地,往往会把自己逼上绝路。还有一条我喜欢的成功经验是“每走一步都要回头看看”,意思就是让我们经常回头看看自己做过的事,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在一个坑里摔到了,站起来就跑,也不回头看看摔倒的原因,下次还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我觉得“好马不吃回头草”这句话说得不对,我认为好马当吃回头草,走过的路,吃过的草,回头看看,也许草已经再次恢复了生机。要是不回头看看就不知道嫩草就在身后,就会走很多冤枉路。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人生道理,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的一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5507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