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22:25:18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范文(19篇)
时间:2023-11-24 22:25:18     小编:雁落霞

人生短暂而宝贵,我想我们需要珍惜每一天,努力过上精彩的生活。总结要着重归纳和概括,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核心内容。欢迎大家浏览以下总结范文,相信它们能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一

“回家是冒险,钱包还会扁!过年留公司,亲情不会减!”“是否被逼婚?是否被相亲?何以解忧,唯有留守”……在距离除夕不足一个月之际,一条条俏皮生动的“留人”标语火爆了社交媒体,提前预热了牛年春节。当前,全国20多个省份倡议“就地过年”,发布“非必要不返乡”的公开信,在新冠疫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复杂之际,“就地过年”俨然成为这次春节的新风潮。多年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因为疫情,感受到“淡”了的年味重新回来了。

疫情让人民明白,最大的幸福是家人平安。我们攻克了肆虐在武汉的病魔,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次胜利让我们明白,幸福往往并不需要富贵加身,更多的时候,仅仅只需要家人平安。“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在外的游子不能回家团聚,一时难以接受是人之常情,但“山河无恙,人间安好”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每个人的真心付出。春节期间人员大范围流动聚集,势必会给疫情防控带来更大压力。一旦出现传播事件,不仅需要开展大规模的排查,还可能导致社会生产生活停止,这是难以估量的经济、人力、物力甚至生命的损失。“就地过年”,“算小账”是为了家人的健康着想,“算大账”是为国家疫情防控做出贡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看似不能回家过年,又何尝不是全国人民在同一轮明月下团圆,共同过年。

“留人”更要“留心”,政府须处处“贴心”。疫情面前,各地在捍卫人民健康的同时,也要顾念人们的正常情绪。对于留在外地过年的群众,政府部门应提前做好预案部署与宣传,大到过年期间的市场供应、交通出行、商业娱乐、物流运输,小到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健康安全,提供更多人性化、可操作的过节方案,才能保证“留下来”的群众得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对于留守老家的特殊群体,政府部门也应发动工作人员到群众身边去,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更要以实际行动照顾他们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暖心贴心的春节慰问,帮助特殊人群与在外过年的亲人视讯联系等方式,填补他们不能阖家欢乐的遗憾,也给身在异乡的亲人吃一颗“定心丸”。除了“留人红包”“错峰返乡”“春节消费券”等一系列在物质上切实可行的人性化举措,各地还应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需求,合理开展安全有趣的春节活动,把“年味”造出来,让留下来的人们也能充分享受过年的快乐。

基辛格在《论中国》里写道:“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中国人民因为爱自己的家人,所以选择不回家。但正是因为“不回家”,天南地北共聚一堂,思念与欢庆交织,年味或许会更加强烈。2021牛年春节,不会因为分离而痛苦,因为期待平安,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二

在传统节日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过年,那真是一个令人开心快乐的节日。

进入了十二月,在锦江这个地方就成了购年货的狂风模式,大街上人山人海,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一派过年的喜庆气像,我和妈妈也加入这个行列,来到超市,买纸皮核桃、桃子、北京烤鸭……我大包小包地拎回家。

那天,我和周灿灿正在玩吃鸡的游戏,妈妈说:"快来。"我说:"干什么?"妈妈说:"你快扫地。"我说:"好的。"哦拿起扫把,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等我扫好了地,我累得满头大汗,游戏也结束了,周灿灿开始发邀请函,我接受了,我们开始了,我说跳皮筋,结果,我被瞬间秒杀了。

妈妈开始贴福字了。我看见妈妈把福字贴倒了,我说:"为什么把福字贴倒呢?。"妈妈说:"你自己想。"我想了想,我和哥哥异口同声地说:“是不是,福到了?"我的妈妈说:"你们真聪明。"。

最让人激动地时刻来到了。妈妈做了一桌的好吃的,看着就流口水,我们开始吃年饭啦,大家有说有笑,可开心了。之后,我洗了澡,穿上了新衣服,不一会儿,开始给压岁钱了,妈妈把一个厚厚的红包给了我,说是压岁钱,我急忙拿住,连声说:“谢谢妈妈,祝妈妈健康长寿。”妈妈笑着说:“过了一个年,孩子长大了,懂事多了。”

这就是锦江的年,令人难忘的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三

我打小就爱听过年的动静。

对年有印象,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物资匮乏,家家都是三百六十天攒足了劲干活,后五天把“汗珠子”换来的新衣新鞋穿在一家老小身上,再烫壶酒,炒俩鸡蛋,蒸三屉菜多肉少的包子,年三十就在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来了。听得最多的是小鞭,个别人家放双响炮,点着了焾儿,“嗵”的一声在半空炸响,我就捂紧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等后面那声“嗵”,心里的鼓点一波接着一波。

过了除夕,数正月十五热闹。我6岁那年,镇上来了俩秧歌队,真是锣声喧天,人声鼎沸。有个扮猪八戒的演员,腆着大肚皮,挥着塑料钉耙,做着滑稽的动作。当然,秧歌不白扭,在谁家逗留,谁家就得意思意思。我至今记得,那两班人马经过我家时,我妈翻半天,包了两碗小米和几个饽饽给他们,秧歌队的人心眼儿好使,喊一声“好年!”便风尘仆仆赶赴下一个演出场地。

年去年来,街上摆摊的多了,桌上好吃的多了,天上焰火多了,家里电视节目多了。我喜欢看春晚,听李谷一唱歌,赶上陈佩斯演节目,我妈凑到屏幕前,嘎嘎笑,乐的合不拢嘴。吃完年夜饭,我听见不知谁家新买的录音机在播送马季的相声。

又一眨眼,十余年过去。我爸学会了搜新闻,我妈学会了微信聊天。至于我,感觉电子信息时代最大的便利之一是网上购物。一天,听到小区里送快递的喇叭声,我正打算下楼取快递,手机弹出一条消息:“疫情期间,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电商及相关企业举办‘_全国网上年货节’,以‘居家嗨购网上过年’为主题,通过直播、‘上云’等方式,打造‘买年货’‘赶大集’‘云拜年’等特色活动”。我觉得自己提前听到了“年”的声音,里面有党和国家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关爱,也有全体国人共同抗击疫情、拥抱崭新未来的铿锵誓言。

听年,让我“听”到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个特殊的年,用伤痕作笔,续写不会间断的历史,引领我们走向更坚实更美好的明天。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四

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国人都在过小年。

如今,许多年轻人不懂得过小年的内涵。过小年,也叫辞灶,作为“一家之主”的灶王爷,每年都上天“开年会”,汇报这家人一年的道德表现,从老天爷那里领取对这一家人的奖惩。因此,各家都十分重视辞灶仪式,除了给灶王爷供饺子、烧纸烧香,还用糖块、柿饼、蜜枣、花生、苹果等香甜的供品来供奉灶王爷。所以,每家灶台旁边的墙上,都会贴一张灶王爷的年画,年画两边是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积善得福,这项民俗活动使人们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和道德指引,包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辞灶,是年俗文化的序曲。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连串年俗接连不断。从城市到乡村,“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断响起,年味儿越来越浓,过年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在鞭炮声的催促下,亿万中国人像潮水一样在中国大地上四处涌动。

我们不妨从空中俯瞰中华大地,亿万人次向着不同的方向奔走,所有的铁路、公路、水路人潮汹涌,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盛大景象。而推动亿万人向四面八方奔涌的超强动力,是那抹乡愁,是萦绕在每颗心间的丝缕亲情。

辞灶之后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年货,叫做“办年”。添新衣,蒸馒头、做花馍、做豆腐、做年糕、做发团、炸鸡炸鱼炸肉、买酒等。这一系列物品,都能通过谐音表达对幸福的期盼、对未来的祝愿。

面对丰盛的物质生活,人们的情感进一步发酵。过年了,该孝敬一下父母了,一块肉,一袋面,一瓶酒,一件新衣,不论多少,不论厚薄,都是儿女的感恩之心。尤其那些在外的儿女,不论远的近的,纷纷踏上回家省亲的路。这种氛围像温室,催发了人伦亲情,慈孝仁爱之心趁着节日的温度在中华大地上弥漫、荡漾。还有很多人趁着这种氛围,看望七姑八姨、三朋四友,重温久违了的情感。更有一些人,把这种情感延展到社会层面,去看望孤寡穷困人群,送去人间的关爱。

年俗,行进在天寒地冻的时节;人心,荡漾在暖意升腾的阳春。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五

在我的家乡,过年期间看戏是必不可少的重头戏。

午后,村头的晒场忽然变得喧闹起来,被挑选出来的精壮汉子,都是干活不惜力的人,两两一组,举起锄头开挖柱脚,另一组人则忙着用玉米秆、高粱秆和木板打围子,大家通力合作,戏台赶在太阳落山前便搭起来了。

孩子们对搭台子似乎不怎么感兴趣,他们围着搁在戏台一隅的道具大红木箱,好奇地看看这儿,摸摸那儿,想象着自己穿上戏服,拿着刀枪,好生舞弄一番,那才叫过瘾呢。只可惜,四个大木箱全都上了锁。

无论丰年还是歉年,请戏班子唱戏,是村里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更何况,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年,稻谷早早入了仓,黄澄澄的玉米进了缸,绿豆芝麻也进了粮库。辛勤劳碌了一年的乡亲们要请戏班子唱戏的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地传开了,经过传言达信、上门约请,村里人的亲朋好友能来的都来了。二黄80多岁的表舅母,硬是让二黄背了十多里路,赶在开锣前到了场。

戏台上方的汽灯发出灼眼的光,戏终于在晚上七点钟如期开演。台下黑压压的一片,先到的坐在自带的矮板凳、小椅子上,后到的就地坐在石头、砖块上,人越聚越多,甚至连墙头和枯树杈上也坐满了人,将戏台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大家全神贯注,眼里满是陶醉。

台上的演员,无论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一丝不苟,演得起劲,幕布忽然被快速击开,一个手持一根青竹棍的演员,呼啦啦连续翻起十几个筋斗,收住脚步立定后,有板有眼地唱了起来。顿时,喝彩声,叫好声响成一片。

戏在按照既定情节推进。这时,一老一少走上台,少年小碎步扶着老者,如泣如诉,唱腔直抵人心,台下熟悉唱词的,跟着低声哼起来,更多的人偷偷从衣袋里拿出手帕擦拭眼泪。

一场大戏谢幕,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过后将是长时间的体会交流。大戏唱完了,年也过完了,乡亲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六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在每个崭新的日子里,快乐的欢呼着。在不经意间,硕大的灯笼早已跳到了房檐,在和煦的春风中摇晃着他那发福的身躯,红色的对联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可想而知,春节踏着轻盈的脚步到来了。

春节是热闹的,家家户户都在一早上之间将大大的福字倒贴在院墙上意思是福到家了。走在大街上,各式各样的大红灯笼、对联和窗花映入眼帘。走在热闹的人群中,仿佛被一股欢乐的气氛而影响,飘飘悠悠。

轰的一声烟花飞上了天空在一顺间炸开了,天上开满了朵朵礼花。有的像红色的玫瑰、有的像黄色的牡丹、还有的像金色的太阳,给天空渲染了一道美丽的光彩。扭头一看,他们用一种怪怪的眼神看着我,我无视他们继续放着我的烟花,看到烟花在夜空中尽情的绽放,心情也跟着舒畅了起来。

我漫无目的的走在大街上,欣赏着路边的美景。烟花的绚丽,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样,美不胜收。

回到家中,因为一些风俗习惯,所以我们在大年三十都会守岁,为了明年身体更加健康,也为了迎接新的一年,我们大家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但是,我们那些年少的孩子哪会一直安静的坐在那里看晚会,所以,在那一天我们一般都会买一些小孩玩的炮,打发那无趣的一天,虽然说那是炮,但是没有什么威力,只是响声较大而已。可是我们只能放几根而已。

嘻嘻,大年初一,又拜年了,不过我可是在空闲的时候将今年的祝福语都看了一遍,早就记得滚瓜烂熟了。不信我给你说一句:春节到,放鞭炮:一响鸿运照;二响忧愁抛;三响烦恼消;四响财运到;五响收入高;六响身体好;七响心情妙;八响平安罩;九响幸福绕;十响事业节节高!这是我最熟悉的了,不过我只是对姐姐们说了这句话,姐姐们都说我淘气。即使再华丽的语言也不如一句亲切的问候。

我的春节,朴实无华;我的春节,多姿多彩;我的春节,红红火火;我的春节,步步高升,这就是我的春节。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七

春节,是万家团圆之日。大家都围在一起看春晚,放鞭炮,吃团圆饭,抢红包。可今年的春节我们通过微信网络,让年过出了不同的味道。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照常坐在沙发上看春晚,拿手机坐等红包,感觉很无聊。突然,我们家庭微信群中的群主发起了消息:“我们所有群成员一起联欢,玩游戏:成语接龙。大朋友,小朋友都可以参加,谁接得多,就给谁发红包。”我先是一惊,接着又觉得应该会很有意思。果不其然,这个建议得到了老、中、青、少的支持。

很快,游戏开始了。刚开始,我只是看,感觉很热闹。因为群里有很多是妈妈的长辈和同辈,有的家在外地,我认不全甚至都没见过,不敢贸然进入。看着他们争分夺秒,兴高采烈地玩着,我也被这样高亢的气氛带着加入了。我的对手是一个家在武汉的哥哥,他目前接的最多。我有一些紧张,准备打一场硬仗。开始接的都是比较常见的成语,但我还是不敢放松。我们就这样一来一回大战“三百”回合。群里其他长辈和哥哥姐姐们不时的发表情为我们加油鼓劲。一下子这里成了我们的专场,群里的热闹气氛也被我们带到了巅峰。突然大哥哥接了一个“南辕北辙”。“辙”这个字开头的成语很少见,我呆了一下,不知如何是好。我心急如焚。群里也顿时静了下来,都被这个字给难住了,就连出这个成语的哥哥也不知道该接什么。眼看就要卡在这接不下去了,群主也开始了倒计时。我抓耳捞腮,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正当我要放弃时,我脑海里突然闪过曾在哪见过的一个成语“辙乱旗靡”,我赶紧用手机发出去。我又绝地逢生了。一时之间,长辈们点赞无数,也为我能接出这个成语发给我专属红包,鼓励我再接再厉。我最终也没有让他们失望,赢得了胜利。所有人都为我们精彩的表现给我们这对从没谋面的哥俩发红包,微信群里真的下起了红包雨。

之后的活动是唱歌。我五音不全自然没想要参加。与我想想不同的是,大家唱的不是流行歌曲,而是各自所在地区的民谣,民歌。虽然有的地方方言我听不大懂,但丝毫不影响我为他们欢呼。我也大吼了一句长沙民谣《月亮粑粑》,没想到有人附和,引起了共鸣,大家建议一起唱。接着不管是在长沙,在上海,在武汉,在重庆,大家不约而同的用长沙方言唱了起来。此时此刻,没有了地域的界限,只有亲人们思乡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使年增添了家的味道。

不一样的团圆,不一样的年味。真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八

腊八一过,年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年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是视觉、味觉上的盛宴,底色是浓烈的中国红,氛围是暖暖的喜悦,一旦置身其中,被那欢快的气氛包裹,就会不由自主随着一声声由轻及重、由疏及密的鼓点声,雀跃起来,不自觉卷进忙年的氛围之中。

陈丹青曾经说过,小时候的大欢喜大惊讶,其实最珍贵。我想,过年,就是小时候的我们最大的欢喜了吧。儿时的年,是由一个个关键词组成的,极具仪式感。从年货的准备,到迎年的扫尘、理发、洗澡、准备新衣、红包,等等。每一个步骤都彷佛在有力地宣告:近了,近了,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于是,我们家的年,也进入了倒计时。

在又一次清点备好的菜肴后,我和妈妈会坐在一起,拟定宴客的菜单。妈妈说,我记录。凉菜,炒菜,炖菜,鲜汤,甜汤,一道道菜肴,各式的面点,随着她的讲述,浮现在纸上。然后,我们开始一遍遍商讨,绞尽脑汁地为菜单增添些新意和巧思。那些年,除了家家都准备的腊味、面圆子、四喜圆子之外,熏鱼、珍珠圆子、凉拌八珍、蜜汁豆干,这些我至今仍垂涎三尺的佳肴,逐次地增添在我们家的菜单上,出现在那张圆圆的大桌上,赢得亲朋们一次次的交口称赞。每当此时,已十分疲惫的妈妈,便自豪地笑了,那笑声夹杂在满屋的欢声笑语里,分明就是对年的最动听的赞歌,升腾着幸福生活的满足和欢畅。

我们准备菜单的时候,爸爸坐在他的画案前,练字。他写的是春联。不用看对联书,只一凝神,笔下就依次出现一个个字,汇聚成一副副春联。爸爸一遍遍地写着,已经练得极熟了,就在笔端似的,信手就拈来了。到了年二十八,爸爸带着哥哥,开始叠纸,裁纸。然后挥毫泼墨。先写春联,爸爸写的不仅是我们自家所需的,那些年,我们家族里,几乎所有人家里,都张贴着他写的春联。之后,爸爸还要写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福”字。望着红纸上爸爸书写的各种字体的春联和“福”,有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好像新年一点点的鲜活起来;那浓郁的墨香似新年的气息一般,充斥鼻端,萦绕在家家户户对年呼之欲出的渴盼里。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九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好诗,每到过年时候,小伙伴们便开始吟诵这首喜气洋洋的诗,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大年三十,是我们中国传统新年——春节的前夜。按照传统习俗,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从外地赶回老家,团聚在一起,吃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瞧,妈妈和我也回到奶奶家。

来到街口,我远远地看见到处都是红色:家家户户都贴着红对联、红福字;来来往往的人们有说有笑,在街上挑选年货,买烟花爆竹……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一到奶奶家,我们就忙里忙外,准备着即将到来的年夜饭。今天,吃饭的人也比平日多了,妈妈、婶婶、叔叔、爷爷、奶奶都聚在一起。桌上的菜也比以前丰盛多了,鸡鸭鱼肉样样齐全。吃饭过后,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聊聊天,喝喝茶,说说话。春节真热闹呀,我真想天天过春节。

我早早地吃完了饭,跑到电视机前,拿起遥控器,准备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时间还早,春晚还没有开始呢。我拿起烟花,兴致勃勃地跑出了家门。来到大门前,我们把烟花都在同一时间全部点燃。那一瞬间,犹如百花齐放,那五彩缤纷的景象把我们几个都看呆了!那一瞬间的美丽是无与伦比的。不一会儿,烟花就被我们放得一干二净了。

大年初一,我们去大姑家拜年。临走之前,姑姑要给我压岁钱,我说:“不要了,我已经这么大了,不能再要压岁钱了。”妈妈说:“我长大了。”

过年也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让我们在这新的一年里携手并进。新的一年,加油吧!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十

1971年的春节,我在上海崇明农场负责稻谷管理工作。除了日常晒稻谷外,还要完成各种杂活,所以我所在的班被称为“小工班”。为防止稻谷霉烂,我和班里的“七零届”们商量后,大家一致同意大年初二就返回农场,把仓库里的十几万斤稻谷全部翻晒一遍。

大年初二,我们乘船回到了崇明农场。发现生产队的宿舍、食堂等处一片寂静,往日人声鼎沸的情景不再。大年初三一早,我们“小工班”的十个工人就在打谷场上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崇明气温一般要比市区低2-3摄氏度,正值正月,虽然我们被凛冽的西北风呼呼地吹着,但活没干多久,大家的背脊后面就有点出汗了。一筐筐二三百斤重的稻谷,大家两两搭伙,扛起就走,动作麻利而娴熟地扛到水泥场地,再摊开晾晒。干得起劲时,有的人还会情不自禁地对着旷野大声吼叫两声,毕竟四周也没有其他人。

等到傍晚时分,大家把场地上几万斤稻谷堆拢,再收回到仓库里。虽然一天下来稻谷也没有晒到什么太阳,但经西北风一番劲吹,原有的潮气和湿气被吹去了不少。负责生产的武装部沈部长,看到我们大年初三就回来劳动了,既惊讶又感动。他热情地向大家表达了节日的祝福,并夸赞我们为“晒粮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大家听后都很受鼓舞。

放假期间,队里食堂不开灶。我们就到崇明老职工家里,请他们帮忙,随便做些饭菜,再配上我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吃食,倒也蛮热闹的。大家一边吃菜,一边喝着崇明老白酒,时不时地互相交流些在沪所听所见的新闻,气氛融洽而热烈,颇有几分水浒英雄好汉齐聚的景象呢。

之后几天,我们仍没有丝毫懈怠,坚持每天把仓库里的稻谷扛进扛出,进行反复翻晒,保证全部仓储稻谷的安全存放。

如今,多少年过去了,每逢过年,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年春节在农场晒粮的往事。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在农场工作的那五年,没有发生过一粒稻谷的霉变。我知道,这并不是因为我有多大能耐,而是有一群踏实肯干、热情淳朴的人们始终和我肩并肩。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十一

蜜蜂可以忘记甘美的花蜜,但它们却忘记不了蜂巢的温暖舒适;马儿可以忘记多汁的青草,但他们忘不了辽阔无垠的草原;小草可以忘记晶莹剔透的露珠,但他们忘不了肥沃的土地,人也是如此。

中华民族的儿女,无论与家乡的距离有多远,工作有多繁忙,都会赶回故乡,只为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每年春节,我和父母都会回到故乡,与家人团圆。临近春节的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开始贴春联,买年货,我们家也不例外,忙里忙外,总算等到合家欢乐的大年三十了。

那天我们早早的起了床,准备好祭祀用品,到乡下的祠堂里去祭拜祖先。到了那里。我好奇地走来走去,听爸爸说他以前就住在这里,祠堂非常大,就是在这里举办宴席也没有问题,摆好供品,点上香烛,对供桌拜三下,再把香插在香炉上。做完这些祭祀仪式也算是完成了。

在大伯放鞭炮的时候,爸爸告诉我,据说在以前我们家族有一位在外做生意的先辈,每年回家过年的时候都会错过小年夜的宴席,但大家为了等他在小年的时候就不摆宴席了,而是在大年初一给他补办。“哦,真的吗?”我感慨到,心里为我们祖先团结和睦的精神自豪。

晚上大家一边吃着美味佳肴,一边互相祝福来年可以风调雨顺,诸事顺利。

这个春节过的真有意义,因为我了解到了我们家族的一个风俗习惯,爸爸说这也是我们家的根,我也会把这个习俗牢牢记在心里,传承下去。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十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中国的节日,我们的节日。春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民从古至今的传承。

皑皑白雪,幅幅对联,片片剪纸,朵朵烟花。心的思念,爱的召唤,让我们一大家子欢聚在一起。

我老家有个一直传承的习惯——春节时所有亲戚相聚。每年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家的一大群兄弟姐妹、儿女外孙都从四面八方赶来,欢聚一堂,足以承包酒店的一层楼。

这一天,大家都会如约而至。我精心打扮后,来到酒店,见到了叫不上来的,也认不出来的七大姑八大姨。

聚会开始了,吵吵闹闹的气氛让我感到不太舒服,不大喜欢。我恨不得赶快吃完饭就走,一声也不出。

“嫚儿,期末考多少?”我隐隐约约听到有人问我成绩。但可能出于慌张,便没有回答。“期末考了多少分?”这声音清楚了起来,也从单音变成了复音,好几个叔叔阿姨问道。这次考试没考好的我,心里百般纠结:

我既不想告诉他们我的真实成绩,让自己无地自容;又不想编一个无比漂亮的成绩,让自己良心过不去。每年都被这样问,我真的是烦了。要是你成绩好,他们又拿个低年级的高分来和你比较;要是你成绩差,他们又说你不好好学,不努力。我的脑回路飞速运转着,想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阿姨,您月薪多少?年终奖有吗?买房了吗?买车了吗?结婚生子了吗?”

“你这孩子,就问了你一个问题,你这把我怼的!”

“阿姨,那您能回答我的问题吗?”

“不能,这是秘密。”

“那真不好意思,阿姨,我也不能回答。我们奋斗了一年,一次结果,一个成绩,难道能完全证明我们所有学习的情况吗?”我仍面带微笑。

“就是就是。”一阵起哄后,大家回归了家常话题。

夹起一个饺子,又白、又嫩、又滑。咬一口,热乎乎的汤汁入口中,布满全身。那火候正好的韭菜猪肉馅饺子,满满的香味,是过年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

春节,就是我们小孩子的节日!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十三

春节繁忙的脚步走得更快了,随着一连串红通通的灯笼,它即将到达。

春节是快乐的,是热闹的,也是静谧,和谐的。一大早,城市还没从沉睡中醒来,我走出家门,独自漫步在大街上,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在眼前。

春阳普照,万物都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金色,催促着花草树木赶紧生长。在绿化带那里,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哦!原来是可亲可敬的保安叔叔。他正在挂笼呢!"身旁还有两个淘气的小孩,拿着几串小灯笼挥动着,阳光照在他们红通通的脸蛋上,显得万分可爱。我望了望树上,树上已挂满了几个红红的灯笼。我不禁暗暗赞叹:"多美啊!"小灯笼高高挂在树上,一阵阵暖人的春风袭来,把人们冬天冻僵的心融化了。小灯笼随着春风舞动,晃来晃去,有多俏皮就有多俏皮,小灯笼那鲜红的颜色,使我的心里仿佛点了一盏红灯,温暖的感觉如涓涓细流,直钻心间。

过了许久,保安叔叔已经挂了一大半了,调皮的春风把灯笼宝宝抱在地上,吓得灯笼宝宝又是翻滚又是蹦跳,叔叔见状,无奈地跑去抱起灯笼宝宝放在树上,灯笼宝宝才安心下来。两个淘气的小孩还没有累,清脆的笑声回荡在静谧的小区中。保安挂完了最后一个灯笼,放心地回家了。那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似乎玩累了,汗流浃背地回到家了。只剩下挂满红灯笼的树,天空还是那样蓝,树叶仍是那抹绿,花儿依是那样红……一切都没有变化,只是多了那喜庆的灯笼,春风来的时候,它又跳起了舞。

这幅如诗如画一般画面,成为一幅宁静的画,深深地成为我记忆中一颗很亮的星星。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十四

“今天是除夕,儿子快起床!”妈妈的叫声惊醒了我。我立刻起床,穿好衣服。闻见香喷喷的饺子味扑面而来,馋的我一走进厨房没忍住就用手捏了一个放到嘴里,那叫一个香啊,“去,臭小子快洗手去”。不知道是因为今天是除夕的原因,还是妈妈的手艺见长了,平时怎么没觉得妈妈包的饺子如此之香啊,吃着妈妈精心准备的早餐,我的心早就飞到外面去了,扔下碗筷就打开门找我的好伙伴去了。我们拿着钱直奔超市去买了炮,其中有摔炮、擦炮还有花炮。找了一块空旷的地方开始我们的放炮游戏,我们的放炮方法很多,比如:摆花阵、一字十二响、烟花六连炸……等。摆花阵:大家把花炮摆成一行,从这头一点其他都会点燃,一排排散开的烟花就像满天繁星还眨着眼睛。炮声在大家的尖叫声中结束了,大家玩的不亦悦乎,再看看一双双手都变成了黑爪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笑着跑过去直接涂了家辉一个大花脸,家辉追着我,我们到了小区的喷泉位置,用石头打湖面的冰,昨天的冰还结的厚实,今天好像变得脆弱了,大概冰块也被过年的氛围感染了,慢慢的`变薄了,我们嬉闹到五点,依依不舍的跑回各自的家。

回到家,妈妈准备了一大桌子的菜,那叫一个丰盛,满桌子的美酒佳肴,加上我和我的小表弟调皮的给大伙拜个年,当然少不了我们的压岁钱咯。电视里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满屋子的嬉笑声、家家户户的炮竹声,迎接了新的一年。除夕虽然是鼠年的最后一天,但是它也是我最开心的一天!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十五

红火的灯笼、喜庆的春联、各色各样的年货,20xx年牛年春节如约而至。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厨房里热火朝天,炖锅里有鸡汤、排骨汤,灶台上有切好等待下锅的肉丝、葱花、豆腐……但我却对年糕“情有独钟”,它香甜软糯,是每年春节必备品。在我们当地,年糕又名糖粿(当地方言的谐音),它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还因好口彩、好寓意给人带来新的希望,颇受大家喜欢。而我对年糕“念念不忘”,更多的是记忆中的年味总与年糕紧紧相连。

记忆中,有年糕,有忙碌。每年年底,父亲就开始筹备年货,基本的食材都是自己“加工生产”的',厨房总会充满烟火,热热闹闹的,给湿冷的冬天增加了几分暖意。父亲大概在廿五开始蒸年糕,将糯米粉、米粉、红糖倒入大陶瓷盆,不断揉,不断加粉,和成面团,接着倒入年糕叶中,并在表面撒上花生、红枣端到灶上。我就会守着灶头,听从指令加柴火,蒸时火力要旺且平稳,防止忽大忽小,避免蒸得过度或不熟。长大后,我们虽然忙于工作,无法像小时候一样“加工生产”,但总会在年底认真挑选年货,给孩子置办新衣。所以,年味就是在仪式感的忙碌中愈加浓烈。

记忆中,有年糕,有分享。父亲是蒸年糕的好手,每年都要用灶头锅一般大的蒸笼蒸上四五笼。小时候,因为“馋”,我会当好父亲的小帮手,将一屉一屉年糕蒸熟,帮忙送到大姑、小姑、伯伯、叔叔以及邻里依伯和依姆手中,他们也会往我口袋塞满小零食,或者从灶头装些鱼丸、肉燕让我带回家。而我会因为他们的夸张,或者是手中拿不下的东西,得意洋洋一整天。学会分享的我们,虽许久未见,但总会互相分享一下生活、工作的变化,尽管不懂从哪聊起这“家长里短”,但又总是“滔滔不绝”。所以,年味就是在相聚中分享喜悦而让人怀念。

记忆中,有年糕,有甜腻。年糕的吃法有很多种,我相对喜欢炸和煮。因为自小喜欢吃甜食,对于年糕更是百吃不厌。小时候,我根本不懂“上火”这一词,可以吃掉小半盘炸年糕。我记得,父亲将年糕切成长条,用蛋液裹着炸得金灿灿的,不仅应景,还香酥扑鼻,让我一口又一口吃得停不下来。而点心则是年糕煮成的小甜汤,将年糕切成片状,有时可以再加个荷包蛋,一碗下去,甜味从舌尖直达心头,甜得亲切,甜得安稳。如今,每次回娘家,我总问还有年糕吗?而每次我总能吃到熟悉的甜腻味。所以,年味就是无私关爱中给予亲情的温暖。

很多人会说年味越来越淡,没有意思。但笔者认为,只是我们慢慢长大,日子越来越好,钱包越来越鼓,对于春节中追求的物质不再强烈,但盼望过年的心依旧。我们会在年底开始数着春节来临的日子,我们依然如幼年时对过年有着道不尽的期盼和幸福。而我对浓浓年味则藏在一口又口的年糕中,希望日子甜甜的、红红的。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十六

说到记忆中的味道,大部分人想到的肯定是什么吃的,喝的,什么香水之类的,但是我今天想写的味道可不单单是味道,而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年味。

以前那时候过年我们都是和家里人一起出去旅游,一起到外面去去见识外面的风光,团聚,吃一顿大餐。有时候还会去酒店泡泡温泉。但是因为今年的疫情,我们全国人民无奈只能被困在家里面了。虽然疫情阻挡的了我们家人之间的距离,但是阻挡不了我们人和人之间过年的热情。在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依然团聚在一起,虽然无法出去在过年,但是我们在家里该吃的吃,该喝的喝,享受着家人团聚的幸福,十分开心。虽然过年我们出不去了,但是我们依然感受着家庭团圆的温暖。只是方式不一样了而已。

以前过年全国各地都会响起一阵又一阵的鞭炮声,但是今年由于疫情和法律的原因鞭炮声似乎少了很多。虽然没有了鞭炮那硝烟的味道,但我们却又迎来了另外的热潮—电子鞭炮。就连网上也可以常常看到有人发的视频,使用电子鞭炮,鞭炮声发出声音和我们的鞭炮简直一模一样。

以前凡是过年就肯定会有很多人过来串门儿,但是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没人过来串门了。没人串门儿,有利也有弊。利就是今年我们保住了一大笔资金,但是就是今年过年家中似乎冷淡了许多。

记忆中的年味是热闹的,是非凡的,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但是因为今年的疫情,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往日的非凡,但是有了更多的特殊意义,因为今年的过年虽然没有亲友的团圆,但却是一场全国同心疫情攻坚战。今年过年的味道,虽然和记忆中的味道差了很远,但是对于我们而言更多的是和父母更多的陪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十七

孩童时期,最期待的节日便是春节。不单单是喜欢热闹,更是因为可以吃上一大桌丰盛的美味佳肴,以及收到作为孩子最为期待的压岁钱。临近除夕,我会帮着母亲包饺子、炸糯米圆子,然后等着吃出锅的第一颗圆子,有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除夕当天,帮着父亲一起贴春联、大扫除,而后一家人团聚一堂吃年夜饭,满满的喜悦。年夜饭过后,在春晚的欢声笑语间感受春节的美好,在零点的烟花中许下对新年美好的期许,幸福不过如此。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是贴春联,记忆中从不曾忘却的那一抹“红”。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从风格不同、内容丰富的对联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淳厚的乡风民俗和浓郁的年味。从我记事起,每一年都会和父亲一起贴春联,大年三十的早上,母亲会早早叫我起床,她准备年夜饭,我陪父亲贴对联,父亲总会让我读春联,教我识字。红砖绿瓦的平房是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当时家中还是那种木门,父亲将糯米饭掺热水放在一个容器里,不停搅拌,制作贴春联的浆糊,制作完成后,父亲用一把破旧的刷子把浆糊均匀地糊在门上,小小的我将春联递给父亲,仰望着父亲高大挺直的背影,在我心中,父亲是个无所不能的英雄。而后,家中盖了新楼房,有了好看的玻璃门,父亲不舍得将浆糊刷在这敞亮的大门上。于是,我们开始用胶布粘对联,我用剪刀将胶布裁成无数个小段,父亲再将这些小胶布贴在春联的边缘,他是一个严谨细致的人,贴完一边的春联后,他总是拿出卷尺测量高度,以确定另一边的起点,保证两边对联一般高低,看到对联十分对称地分布在门的两侧,我从心底钦佩他。

工作之后,过年待在家的时间越来越短,没有太多时间陪伴母亲置办年货、准备年夜饭的食材。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陪着父亲贴春联。今年,父亲站在小板凳上贴对联,我如往常一样剪着一块一块的胶布,看着父亲岣嵝着身子,眼中突然闪过一丝泪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的背影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许是我长高了,父亲却因常年的劳作压弯了身子,站在他的面前,我不用像以前一样仰头看着他,可在我的心中,他一直是我仰望的人。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时间带给我们的是成长,留给父母的`却是老去。过年期间独自去影院看了《你好,李焕英》,这是贾玲为了纪念她母亲而导演的一部电影。不敢带着母亲一起看,怕在她面前哭,更怕看到她哭。看到影片结尾的那句话,“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眼泪不容分说地夺眶而出。她很傻,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冬天我手脚冰凉,她会把我脚放在她肚子上取暖;对自己很吝啬,给我买东西却总是很大方;我很瘦,她想方设法让我多吃点;给她买衣服她会说我乱花钱,但掩饰不住脸上的笑意……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父母的负重前行换来了我们的岁月静好。《你好,李焕英》存在的另一个意义就是点醒大家——珍惜身边人。正如评论所说: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妈妈了,但妈妈远比你想象中的更爱更爱你。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多多陪伴父母,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最爱我们的人。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十八

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辉煌、香飘四溢,伴随着奶奶一句:“开饭了”,我看见餐桌上摆着琳琅满目的美食,有鸡有鸭有鱼有肉……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几杯美酒下肚,微醺的爷爷打开了话匣子,谈起了自己童年时的年夜饭。

“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物资匮乏,我们的童年似乎都在饿肚子中度过,特别是遇上三年的自然灾害,吃饱饭都是奢望。我家兄弟姐妹多,年夜饭里能吃上几块肉,吃一小碗米饭都可以高兴几天。”

“大过年的,别说那些过往的陈年旧事.”奶奶有些不满地瞥了他一眼。

但这并没有阻挡爷爷话茬,爷爷又对我说道:“到了你爸爸那一辈,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来了。我们已经分产到户了,而且取消了计划经济,大家温饱问题都基本解决了,那时候的年夜饭也开始丰富起来了。”

爸爸兴致也来了,站起来接起来说:“水饺、鸡鸭鱼是年夜饭的必备品了,但那时候的我们还没有很多的零食,也就是过年时买点瓜子橘子之类的',一年一套的新衣服也要你奶奶从家用中节俭出来的,吃完年夜饭,放鞭炮可好玩了,我们男孩子最爱捡鞭炮……”

真是稀奇,听了爷爷的介绍,我觉得我是最幸福的了,生在新时代,长在新时代。满柜的新衣服,吃不完的零食,满桌的珍馐佳肴,还有智能电视看春晚,十几万响的鞭炮、焰火遍地开花……啧啧,真是泡在蜜罐里,还撒一层白糖啊!

年夜饭菜肴的变化记录着我们老百姓生活的美好。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关于年夜饭的记忆将越来越丰富,我祝愿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强,人民的年夜饭越来越丰盛。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高中篇十九

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的长寿塬,至今仍然保留着这样的原始商品交易。集会就在镇上,当地人将这种活动称之为“上会”“赶集”。适逢春节,这种赶集活动便成了“逛年会”。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小镇是个繁华热闹的地方。那种特殊的情感,是久居都市的人们无法体会的。无论身在何处,心里总会惦记那种场景。小时候,每逢集会,母亲总会拉着我和妹妹的小手,在小镇里给我们买新衣服,还有很多好吃的东西。

每逢春节回老家,我总喜欢在小镇的街道里逛逛,记忆中的场景和多年以后的归来之感,总是会让我感到踏实而美妙。街头的叫卖、热闹的场景、欢乐的人群,甚至是任何一处画面,都会有温馨之感。如同沋河淙淙的细流声在心底流淌,一直流进我的心灵深处。家乡的年味总会让人诗意盎然!

集会已经成为渭南长寿塬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今长寿塬许多的年轻人都将奋斗的脚步,迈进了城市。城市的天空下,商品交易活动相对便利,但是长寿塬的“逛年会”,在每个塬上人的心里,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塬上人实在、朴实,从不弄虚作假,在镇上买东西经济实惠,图个放心。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怀。家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内心最踏实安定的地方。那种归属感和自豪感尤为强烈。或许是基于这种情怀,所以才无法忘却。

往往越是久别,那种情怀就更加明显。我喜欢听家乡的方言,集会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嘈杂的声音有时候都会是一种享受。某一刻,你会突然间发觉:方言就是身份的通行证。说几句方言跟老乡问好,真亲切!乡音乡情,心领神会,美妙至极。

对于长期在外的人来说,每年过年回家经过小镇,若能够在热闹的集市上吃几个油糕,来一笼包子,或是咥几根麻糖,邂逅那久违的甜美,家乡的味道便会弥漫开来。偶尔跟身边的朋友聊天,朋友说:“现在已经没有年味了,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我不那样认为,在我的内心深处,小镇的年味是无法复制的,是独有的,那才叫真正的年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8355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