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在阅读一本书籍、观看一部电影或其他艺术作品之后对所感受到的思想和情感的总结和反思,它是一种对作品内容的深刻思考和个人感悟的表达方式。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提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看完一个故事,有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倾诉的欲望,希望把内心所想、所感、所悟与他人分享。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将这些杂乱的思绪整理成一个相对完整、有条理的语言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阅读的普及,读后感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常见任务。读后感的写作既是对作品的理解和审视,也是对自身思想和情感的反思和表达。写好读后感需要我们仔细品味作品,思考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同时也需要用心感受自己的心灵变化和成长。读后感不仅仅是一种作业,更是一次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启迪。写读后感时,可以提出自己对书中疑惑的问题,并解答和探讨。以下是一些对不同类型书籍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了解更多不同领域的作品有所帮助。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一
之前,我写过《但愿只是黎明前的黑暗》,里面写了一些看了《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之后的一些感想,书中的那些案例是那么真实,让人不禁回到现实,看到教学现场的种种让人失望、绝望的画面。
这一次,我读完了这本书,梳理了本书的“心理学”知识部分,最大的感受如题:作为教师,在感叹之余,也许我们需要更加理性。
举个例子,书中讲到一个故事:班上一个男孩在本班教室门口被外班几个学生殴打,重伤,当时正是打扫卫生的时间,所以本班教室里应该有不少学生看到。可是,整整十几分钟的殴打现场,没有一个学生出面制止、告诉老师,甚至在事发之后,全班学生都表示自己完全不知情。
这样的漠然,自然会让老师生气、失望、抑郁不已。
可是,当作者唐全腾用旁观者效应去分析这件事产生的原因之后,读者会豁然开朗,生气、失望、抑郁的负面情绪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人性更理性、更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理性,会促使老师们深入地思考问题,变得更加平静,不那么容易绝望,也能让老师们少犯错误。尤其是,理性会促使老师们尽量少地假装自己已经站到了道德制高点上、动不动就说“某个学生堕落了、没救了”这样伤害自己和学生的话。
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群体,更是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群体关系。教育教学工作,面对着一群少年儿童,这个群体会发生很多故事,有时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有些却不是,我们该怎样去正确引导这个群体呢?我推荐你也读一读这本书,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同时举一反三,让自己更加理性,不断成熟,不轻易下判断,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二
在这个落叶纷飞的秋季,我有幸拿到了一位台湾国中的理化老师唐全腾先生写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静静地品读,合上书细细冥想,我一次次地反思着自己的教学。这本书犹如缕缕阳光,在这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为我带来了阵阵暖意。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小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学生,他们反应敏捷、兴趣广泛、知识储备充分,还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和见解,这样的学生鞭策着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充电。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总有几个“老大难”的教学问题,课堂上也会出现一些正常教学计划外的“小意外”……因此,批评教育在所难免,但是怎样去批评才能更有效呢,这在一直在之前困扰着我,直到看完唐全腾老师写的心理学知识,我才拨开云雾见光明。
(一)不忘初心,明晰批评的意图。
案例。
刚上班的第一年,一年级的班级,晚托课抄完回家作业,学生们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做回家作业或者画画等做想做的事情,前提是不能发出声音打扰到其他学生。这时候我通常在批改课堂的作业并让做错的学生订正,刚开始总是很安静的,但过不了多久,窸窸窣窣的声响就开始了,一般先提醒:“保持安静”便继续批改作业,学生老实了会儿发现老师在抓订正了,又开始悄悄说起话来,讲的激动了还忍不住笑出声,这时候我都会提高音量“恐吓”一句:“谁再讲话,站到前面来!”又消停了一阵,但总有几个小捣蛋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转来转去说个不停,于是“杀鸡儆猴”挑出一个站讲台旁边让大家知道后果,又怕抓订正顾不上其他,就让站着的那个小朋友找到另外一个讲话的同学,交换才能回座位,但细碎的讲话声总是充斥在教室中,被批评上台的同学也总是吊儿郎当。在嘶吼“不要讲话了”中,放学的铃声总能那么尴尬的响起,因此也总是不了了之了。
思考。
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认识到在这件事情上,我作为批评的手段“杀鸡儆猴”,非但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反而赋予了一些孩子站上去就能拥有指定下一位是谁的权利,这是本末倒置的,批评是一种消除学生不良行为的短暂手段,它的意义在于,批评之前需要让犯错的学生知道他为什么被批评,而批评之后也要让学生知道有什么正确的方法可以取代他原本不良的行为。但是对于这两点我都没有明确和落实,反而是在疲惫无力的呐喊中结束批评,对于双方都没有任何意义,徒增自己的烦恼而已。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是抱持着一股热忱来从事这份工作的,但是经过教育现场的一段折磨后,是否感到迷茫、无助、灰心、气愤.......甚至有没有可能,已经忘记我们的初心了呢?就像唐全腾老师说的那样,一直困在这样的情绪之中是无济于事的,重回原点再出发!既然是要教会学生自习的规则不讲话不打扰他人,首先就要明确上下课区别、自习要求,接着改变批评方式,站上来的学生不再拥有找下一位讲话者交换的权利,是不好玩、很严肃的罚站,最后要让学生清楚自习可以看课外书、画画、拼图等等方式取代讲话的行为,这才达到了批评该有的效果、发挥了批评存在的价值。
(二)巧用心理,
掌握批评的技巧。
1.关于时间。
时间是很宝贵的,不管是学生的,还是老师的。像上述案例中的放学铃声总是在老师没讲完的时候尴尬响起,怪铃声吗?不,要反思自己。我们都知道,低段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不长,虽说老师们都是掏心掏肺孜孜不倦批评、讲道理,但孩子能真正有效接受的又有多少呢?因此及时批评、精炼批评很有必要,并且不建议大量占用学生休息的时间,当然,紧急或突发事件另说。
2.关于地点。
明确学生和老师各自领域的用途,比如办公室,就要让学生明白那是批评的地方,不能聊天嬉戏,用唐全腾老师的话就是运用联接和强化的心理学知识使学生建立联结,形成刻板印象,就像我们去图书馆会自然降低音量一样,那么如果能让学生一听到“待会下课来一下我办公室”心里就开始担心紧张,那么批评的功用也就完成一大半了,同样的,讲台、教室的前边部分,都要充分的利用起来,不但利用而且要维护,老师自己不能在这些区域和学生开玩笑等等,奖励表扬可以重新另找地方,让学生在无形中联接和强化各地点的用途,必然会促进批评教育成效,事半功倍。
3.关于人物。
学生的犯错人数、次数如果没有及时的批评教育是会飞速递增的,这也是唐全腾老师提到的“破窗效应”:在一栋建筑物里,若是有一扇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却没有人去做任何处置,很快就会再破第二块、第三块。当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整个破坏的速度更会呈倍速上升。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也是如此,没有做任何处理或者做的处理在学生心中不够有效,都会让学生的坏习惯大幅上升,他们甚至会觉得这是被允许的,没有什么要紧。因此,批评教育需要抓住关键人物,也就是我们的学生,在这里运用唐全腾老师说的“单纯曝光效果”就十分恰当,常常出现在学生的身边,如早读、午休、晚托、上课的陪伴,增强你在他眼里的曝光率,由此让学生亲近、喜欢你,但要注意不是过多的曝光,毕竟一旦让人开始感到厌恶就无法产生曝光的效果了,在批评这种事上也是,批评多了就无效了,所以多批评不如少批评,增加了单纯的不让人厌恶的曝光率后你的偶尔批评才能让人感到震慑与醒悟,并更受学生的爱戴。
我们深知,教育情景是不断变化的,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气氛在变,时间在变。作为我们青年教师,更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时刻学习教育心理知识,加强运用到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去,就像读完唐全腾老师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我定当善用批评的技巧去铸造灵动的教学,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民教师!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三
“习得无助”这个词不仅适用于我们如今的学生,也适用于我们如今的教师,我说的当然不是全体学生和教师,但也为数不少。
我在进行日常教学检查时,常常会看到有些班级有成批的学生从早上第一节课就开始趴桌子睡觉,其实他们未见得真的睡觉,只是觉得早上刚来上学,给上课老师点面子,别影响老师讲课而已。等到下午,那可不是这样的情景了,要是再遇到个不利害的或是讲课水平一般的老师,那教室也就成了自由市场了。虽然这些学生为数不是很多,但他们就是习得无助的学生。你说这些学生从他人生上学的第一天起就这样吗?我不信,其实这是把乌龟和兔子放在一起赛跑的结果吧?乌龟要想赢,只能等兔子偷懒,那概率是多么多么的小啊?我乌龟反正永远也跑不过你兔子,我还跑什么啊!在我看来,我们教育给学生的公平应该在人格上,而不是在知识上,但我们的家长是不干的,于是我们的教育不是从民族的长远利益着想了,而是从家长的利益着想了。结果教育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实是废品多于成品的。这跟三十年前的教育是没法比的了,那时候音乐课不教五线谱,可孩子们都能唱很多有益于孩子成长的歌曲,甚至很多孩子是会识谱的。你再看看现在的孩子五线谱没学会,也不会唱几首那些对他们成长有益的歌曲,更别提训谱了。所以孩子的习得无助不在孩子,我只是可惜他们不学习还浪费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时光。当然学生的习得无助的'原因不只这些,但无论哪种原因,都是与学生无关的,而是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师有关的。要想改变学生的习得无助,作为教师无权改变现有的教育体制,但我们有能力在体制内改变自己,让我们的学生少些习得无助。
如今习得无助的教师越来越多,他们一方面是因为怎么认真教也教不好学生,一方面是对学校或是教育的失望。这些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教师跟学生还是不一样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对人生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所以自控能力是较差的,让学生们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去改变自己的习得无助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外力,尤其是教师的力量,没有一个学生愿意习得无助的。教师则不然,教师本身的素质就应该高于普通的知识分子,因为他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所以克服自身和学生的习得无助必须靠教师的主观努力。教师们应该知道,现在学生学习差不等于将来学生就没有成就。现在学生成绩差也并不等于教师知识传授有问题。如果我们能这样看问题,我们就不能把习得无助仅局限在教育体制和学校管理上了。我们就会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了,当我们把埋怨学生不努力、体制有问题、领导不懂教育的时间,用来思考如果去试着去改变这一现状,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一下自己,那我们在教学上就会渐渐感到不那么习得无助了。让我们试着让那些习得无助的学生养成一两样好的学习习惯,懂得一两样做人的道理,与他们有一些朋友式的交流,你就会发现他们在上你的课时不再睡觉,不再说话,而是能学一点简单的知识,做一道半道简单的习题。他的眼光里有了对你的敬意,你不觉得你的教学工作也不那么习得无助了吗?如果能这样,相信你的教学成绩也会提高的,别忘了,我们教育的天职在于教学生做人,做人教好了,教学成绩不提高那就是咄咄怪事了。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你会发现你不累了,因为心不累了。请记住下面的话: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会遇到那种让我们真的无法脱离的困境,真正绑住我们的,往往是我们心底那种懦弱、不愿努力的心态。如果是学生,还可以说他们还小,值得我们多加关心;但如果已经是成人了,还好意思坐在地上耍赖,要别人来帮他吗?醒醒吧!难道真的要让自己一直待在的深渊?”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四
暑假中的一天,妈妈带我去书店看书,我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书——《不可不知的科学》,虽然它是一本关于科技方面的书,但是里面配着精美的绘画,让我看了爱不释手。
我一坐下来就迫不及待地看起书来,在书中,我看到了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有吹风机、料理机、冰箱、烟雾报警器……它解答了我很多疑惑,我很喜欢!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料理机了。
料理机可以对食材进行各种处理,当你想混合、剁碎或者搅拌多种食材时,可以直接把它们放进搅拌作文杯里,然后盖好盖子、接通电源,料理机就开始工作了,书上说它的工作原理是靠电机带动刀片高速旋转对食材进行切割和粉碎。电机就像料理机的心脏,料理机的各项功能都是依靠电机的转动来完成的。
妈妈给我包五彩饺子的时候,料理机就是她的好帮手,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将食物剁碎、混合。有了这个好帮手,我吃的更开心了。
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生活里处处都有科学,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去发现的奥秘呢!科技真伟大,以后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五
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看到这个名字,我非常好奇,心理不就是心理吗?还有什么常识?还是不可不知的?心理也算是科学吗?看完了之后我真正明白,心理真的是科学,它必须要通过很多试验才能证明,而且,这本书对于我们的未来真的会很有影响!
这本书中谈到了我们从来没有知识的心理,还举了很多神奇的例子使得我们更加的信服,的确,学会了解别人的心理对于我们未来的与人交际方面是很有帮助的!只有了解了别人的心理,才能在与人谈判中拿捏有度,还能更好地让上司满意!而其中几乎所有的观点都是经过大量实验证明的,所以绝对科学可信!
但是这些心理常识,对于现在的我们是不是没有用呢?好像还是很有用,我们可以用这些心理常识来缓解一下我们的考前紧张情绪,我们要相信科学,我们每天都在学习科学,考试也是为了检验科学,所以我们也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缓解我们的紧张和不安的情绪!
现在,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家长对孩子们的期望也越来越大,为了让孩子不比别人差,再怎么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塑造条件去上各种各样的课外培训班,去很少有家长在意孩子有没有兴趣,累不累,而更多的是在意孩子各项功课的成绩如何,在班上排名第几……对于父母的教育方式,我比较欣赏傅雷先生那种因材施教的方式,不能对孩子太过于严格,要适当的让孩子进行放松,不过呢,也需要有节制,不能够完完全全无休止的放松。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受不了压力而选择堕落,甚至去自杀!我们甚至还可以用科学来说服父母,当然也可以用上心理常识!
当我们为这些事情惋惜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用科学的方法缓解一下自己的情绪,给自己减减压?我们热爱科学,我们每天都与科学为伴,我们更相信科学,所以我们也要利用科学!我们其实最不了解的是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看清楚外在,但常常发现对自己的真实想法一无所知,甚至陷入迷茫之中,我们要尽可能的去了解自己的各种心理,这是科学!我们要知道自己的各种想法从何而来,更需要知道这些想法对于我们的影响究竟是好还是坏。我们要试着去完善自己,虽然人无完人,但是我们也要尽可能的做好!
我们爱科学,爱心理,爱了解自己,爱放松!其实科学无处不在他一直在我们身边!去读读这本书,你会爱上它,爱上科学!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六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全然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板无趣的说教,读之仿佛朋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流。作者利用自己的职业之便,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典型案例,使我们老师感觉到就像在倾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然后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多少年的教学迷惑被他一语道破,让我遂生相见恨晚之感。书中除对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非常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教师的管理宝典。
本学期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与其他心理学的书不一样,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运用实例来解释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其中有二种心理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给予了我一定的启示。破窗效应:
书中提到,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由此可以得到启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尤其需要用心,任何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是第一扇窗户。班主任应该为了树立良好的班风,应该更加的细心观察。班级内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希望每一个班级都不会出现一扇破窗。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七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
现如今,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越来越注重外在的物质与表面的华丽这些看似最重要的东西,人们渐渐忽略了自我,成天戴着一副面具四处奔走着,常常感到疲惫,以为只是来自身体,殊不知是因为自己的心理早已疲惫不堪了。
只注重物质而忽视了精神,那人只会是空空的躯壳,是机器,人是有情感、有精神、有心理活动的生物,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能够揭开面具,正视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在这个自己对自己都越来越陌生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最珍贵的萌芽阶段,世界观、价值观等也正逐步定形,然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今社会正处于各种思想、文化大碰撞的时代,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很多诱惑也随之而来,对于阅历尚浅、涉世未深的我们而言,这个世界无疑是充满了诱惑,布满了陷阱。显然我们无法彻底改变客观世界,那么也只能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充分认识自己,尽量多地了解心理知识,建筑一道心理防火墙,保持最真实的自己。心理常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是青少年成才的重要保证,是青少年成功的制胜法宝,是青少年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但是,由于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够,直接导致了青少年对自己心理问题的不重视。然而,近些年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问题敲响了警钟,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正如毛佛鲁说的那样:“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在于本身性格的缺点,与环境无关。”
于是,《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这本根据青少年的成长特点,用质朴的真实故事、通俗易懂的语言为青少年全面解析易被忽视的心理奥秘的书便应运而生了。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从看似平淡的现象中,找到最根本的实施心理健康的方法。
“成就一生的心灵坐标,改变命运的行动指南。”这是对该书最生动的评价。
初读这本书,感觉眼前猛然一亮,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仿佛还能体会到身临佳境,愉悦的心境。
这本书从中学生最常见、最基本的心理问题入手,先是介绍、分析问题起源,再是列举分析解决应对的方法,中间时不时穿插些形象生动的案例,不仅引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也让读者感受到心理学的乐趣,并被深深吸引。
由于我上学期选修课是“走近心理”,所以一直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自己的心理了,直到阅读了这本书,庆幸能够系统地解剖分析自己的心理,这本书充分详细的心理问题的表现使我更深入地了解到自己目前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乐天派,对什么都能看的开。进入高中后,突然加快的学习节奏让我一时难以适应,自己仍用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对待高中的学习生活,于是第一次考试便是惨败,乐观的我并没有过分在意这次失败,更没有想到要分析失败的原因,于是一切如故。终于,经历了几次“惨败”的我产生了不安、担心、忧虑,每当我又一次面临考试时,便不由开始紧张,害怕再像以前那样,可是,过度紧张却使我注意力无法集中,先前考得不好的科目,这次还是不好,甚至更差。于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每逢考试,我越是认真,便越是紧张,成绩也总是不如人意。为此,老师也经常与我交流,为何我每逢考试便失误频频,总不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之前我一直以为是我学习方法出了问题,便不断地改进,每逢考试,便会格外认真地复习,可仿佛只是带来了无限压力,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原来是因为我并未意识到是自己的焦虑心理作怪。我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不仅帮助我发现了问题,还为我提供了解决方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这也只是我所学到中的一点而已。
是的,只有了解自我,掌握心理,我们才能免于做“无知”而又忙碌的“机器”,还能不用继续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方向,更不会在错综复杂的人性丛林中迷失自我。
让我们化解心头疑虑,做自己成长的主人,让自己脆弱的心理变得坚强,让原本暗淡的心灵充满阳光,带着健康的心态去奋斗拼搏,用美好的心灵去感悟享受生活,面向阳光,向着自己的梦想稳步前进吧!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八
《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是用很多小故事串联起来的,用通俗易懂并且形象生动的语言,给中学生解释了很多基本的心理反应,让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内心,也有利于了解他人,在社会上有更大的立足之地。
书中有一节是“当头棒喝,让人清醒的重要手段”。其实这个小标题对于我们中学生是很简单易懂的,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这种当头棒喝。有时候一味的恭维,或者是安慰他人斌没有实际的效果,只会让他感到觉得自己可以原谅,自己做的事情并没有错,所有一切的失败都是客观因素的影响,亦或是自己的做法不过分,是正常的。其实,也许是作为朋友,也许是对待他人的“友好”,我们大多数时候选择的不是当头棒喝,而是顺着他的话讲,让对方有一种被认可的感觉,那么久而久之在这个人的脑子里就留下了错误的概念,他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就有可能受到扭曲,甚至今后变本加厉地重蹈覆辙,你第一次可以忍受,甚至是同情,但到后来不仅是你无法接受对方的巨大变化,对于他自身也是毁灭性的。但如果一开始我们就对其当头棒喝,用坚定的语气指出对方的不足,指出对方根本就是错误的,根本就是无理取闹,那么当一个人被否定的时候,他的大脑就会迅速清醒,就会迅速反思自己刚刚到底有哪些言行,就会及时的改正,那么对于他,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他反而会感谢你,因为你的清醒,让他可以避免走向不必要的麻烦。
另一个让我影响很深的就是“寂寞空虚,无关朋友多少”。
作为中学生,我们在校园中交际面非常广,朋友亦是每个人都有的,而对于朋友,我们都是在蓝天下有同样的梦想,在校园里共同学习,在赛场上共同驰骋,在社会上初步实践,但到了夜深时呢,当一个人在夜里的时候,周围除了黑暗还是黑暗,没有星光,更没有白日里嬉笑的声音,这时候我们中的大多数心里是空的,或许是处于这个特殊的年龄吧,我们有着自己的“感伤”。不管白天聚在身边的有多少朋友,最亲密到可以促膝谈心的,普通的可以一起谈笑的,这时候都烟消云散。心里只有空落落的一片,就是所谓的“寂寞空虚”,我把这些理解为在这个时期渴望一刻不停的和理解自己的人在一起的愿望的表现,我们只是希望能够一刻不停地奔波,能够和他人分享,哪怕是不说话能够有朝气充斥在身边也好,但是黑夜不一样,黑夜里只有“寂寞空虚”,甚至是缄默,透着的是没有温度的世界,不符合我们奋斗不息的风格,不符合我们向上昂扬的`精神,慢慢的就变成的不应该在这个年龄,甚至是被承认所不理解的“寂寞空虚”。正是很多很多青春的堆积,才变成了无关朋友多少的寂寞。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九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教师不可不知》的第四卷《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我们在班级管理、教育教学中恰当运用心理效应,不仅能够提高教育工作的艺术性,而且也会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下面就从阅读中摘取几个心理效应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大家共读一下。
1、门槛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与弗雷瑟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一段时间,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招牌放在庭院内。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超过半数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20%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近3倍。
心理学认为,人的每个意志行动都有行动的最初目标,在许多场合下,由于人的动机是复杂的,人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目标的比较、权衡和选择,在相同情况下,那些简单容易的目标容易让人接受。另外,人们总愿意把自己调整成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人们也会继续下去。
上述心理效应告诉我们,要让他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这个小要求,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差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素质和学习基础等方面都低于一般水平。转化差生,也要像弗里得曼一样善于引导,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渐转化;应贯彻“小步子、低台阶、勤帮助、多照应”的原则,注意“梯子”依*的地方要正确、间距不宜太大、太陡,做到扶一扶“梯子”,托一托人。
2、系列位置效应。
在记忆实践中,存在列在表中最前面的几个字比中间的字易于记住的倾向。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所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就能大大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实践证明,上好第一堂课,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不仅能赢得学生的敬佩,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平时应多观察,想方设法找到发挥学生潜能的最佳点和学生发展的优势方向,并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就可能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引导他们获得成功。
4、破窗效应。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很有趣味的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柏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车篷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柏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破窗效应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所谓的“差生”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反正你们都不拿我当好人看,我索性就跟你对着干,坏就坏到底吧!他自己就会出现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不要轻易认定哪扇窗破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及时修好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才是明智之举。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实,作为教师一方面我们应该明白,那些所谓“学不会”的学生只是在学习中暂时遇到困难而已;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在心理领域超越学习的各种障碍,才有可能真正地改善教学效果。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按照教学进度推进教学,而且要时刻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消极的学习心理,战胜各种心理障碍,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而那些善于灵活运用“心理效应”杠杆的教师,则更是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自己人效应。
自己人效应是指学生把教师归于同一类型的人,是知心朋友。学生对“自己人”的话更信赖,更易于接受。管理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
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之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影响力。
自己人效应的合理运用,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成了自己人,是知心朋友,于是对教师教的课也就产生了兴趣。若教法得当,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地会逐步提高。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十
今天,我看了《不可不知的科学》这本科学书,这本书很好看,这本书可以让你知道披萨怎样制作出炉,电铃是什么原理造成声音的,深潜器为什么不会漏水……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披萨怎样制作出炉。
我现在给你讲一下吧!先把水、糖、面粉、鸡蛋和在一起,然后静置10—20分钟,这样披萨饼皮不会又厚又重,静置会让比萨饼皮有气泡,也就会很轻。现在不是做成饼皮了吗?然后揉捏,直到饼皮表面光滑为止。再在表面上涂上番茄酱、凤尾鱼罐头和马苏里拉奶酪。然后在微波炉里烤十分钟,再把披萨装进外卖盒里。5分钟后,香喷喷的披萨就做好啦!温馨提示:在外卖员到来之前,请自觉准备好刀叉。
我感觉这本书太好看了,所以今天是我复看可能第12遍了!你们会感觉不可思议,对吧?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一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最不能原谅的就是教师的一知半解。学生不会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重教师,而当教师确实有知识时才会敬重和信任教师。教师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就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很难提高教学效率,“若是身无千斤力,何来四两拨千斤”。
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想都好教好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就应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并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所思所想,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有针对性地辅导,因材施教。
读完《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一书,学到不少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对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帮助,现将此书中提及的第11—17个“心理效应”中精彩、值得深思的部分整理出来,便于以后工作中参考应用:
11.泡菜效应——创造适宜学生成长的环境。
“泡菜效应”——盐的量大小不同,泡菜味道不同。它揭示了环境对事物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其在性格、气质、素质和思想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出淤泥而不染”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很难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敬不教,性乃迁。”这里的“性”指道德品质,“习”指言行举止,而“迁”则有变迁之意,即人从母体出生时,天性是一样的,但每个人成长的环境、生活经历、所受教育却是不一样的,导致人生道路是不一样的。
12.情绪效应——用积极的情绪影响学生。
“情绪效应”——恐惧和焦虑可以起到和死神一样的作用。
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使用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因此,如果教师每天给学生灿烂的微笑,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就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会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批评。
13.鱼缸效应——给学生充足的成长空间。
“鱼缸效应”——生存环境太小,热带鱼就长不了个儿,
对学生的教育也是这样,也需要自由成长的空间,而不要让过于紧张的管理逼得他们逃跑。就像手里的沙子,攥得越紧,数量就越少,因为空间太小,它们都想逃跑;而当手轻轻地放开一点,沙子则怡然自得地躺在那里不动。
教师应大胆地信任学生,给他们独立做事的机会,即便学生做得不是很好,但他们可以从中学到经验、吸取教训,而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一笔宝贵的经验,是他们更需要学到的。
14.梦想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梦想。
“梦想效应”——它表明每一个有梦想的人,只要一直不懈地努力,很多梦想终有实现的一天。
有梦才有激情:人类最可贵的本能就是对未来抱有梦想,对明天充满期待。梦想可使人产生激情,产生心灵动力,让一个人产生“虽九死而不悔”的向往,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当然,也有许多梦想不能实现,但梦想终究在激励着人类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发展。
有梦想的人会幸福得多,因为有梦想,就会去追求,就会去努力,没有梦想怎么干呢?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梦想的人,留给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
把身边的事做好就是在圆梦。
遭遇失败是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
一个人最长远最持久的快乐,来自于自我价值的体现,而自我价值从属于自己的目标感。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没有目标,或是把目标定得太高,脱离实际,以至于难以走向成功。
作为一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梦想,不要轻视学生的梦想,不要做一个“偷梦的人”。
15.淬火效应——热问题,冷处理。
“淬火效应”——在锻造金属工件时,当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工匠会快速地将其浸入冷水中,对其进行冷却处理,这样工件的性能会更好。这个道理在运用到生活中后,被心理学家称为“淬火效应”,也叫挫折教育。
对于一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当他们犯错时,可给予适当的冷处理,让其在前进的过程中能时时理智冷静地判断自己的位置,清醒地意识到“山外青山楼外楼”。
对于“对着干”的学生,哪怕是“寻衅滋事”的学生,也要暂且将其搁置,然后细心分析原因,寻找学生具备优势的方面,对其加以引导,这样教育的效果会更显著。
“冷处理”只是一种特殊的、非常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因此,在应用时要因人、因事而异,而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甚至一冷到底。
16.霍桑效应——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被关注。
“霍桑效应”——霍桑工厂,霍桑试验,抽取6名女工,被关注,受注意,工作更努力以证明自己优秀,和同事更团结,配合更默契。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被称为“霍桑效应”。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是孩子们的引路人、贴心人,是他们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人之一。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这些不仅是对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教职工作的独特理解和领悟。
第二段:亲和力的重要性。
教师不可不知的第一个心得便是亲和力的重要性。亲和力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亲近、信任的感觉。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点,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对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产生兴趣和好感。
第三段: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不可不知的第二个心得是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灵活运用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差异化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第四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不可不知的第三个心得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个人发展。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尤其是对于那些内向、孤独或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额外的关心和帮助。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有助于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五段: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不可不知的最后一个心得是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是时代的传承者和培养未来的栋梁,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应该不断参加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积极参与教育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结论。
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这些经验和体会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亲和力、个性化的教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以及自身职业发展都是教师不可不知的心得。只有通过不断总结和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三
孩子具有依恋心理,因此家长和教师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也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
晕轮效应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类似。
学生在课堂提问时如果出错,有时会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智慧的老师则会以自己为案例,老师也会犯错,让学生们明白“人无完人”,更不应该嘲笑答错问题的同学。
在帮孩子设定学习目标时,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往“更好”努力,而不是强求“最好”,这有利于造就高成就动机的孩子。细小的进步也可能积累成巨大的进步,即“蝴蝶效应”。这也能避免让孩子因多次达不到高目标而感到“习得性无助”。
多正面鼓励孩子,多说“你能行”,有助于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孩子造成积极的自我暗示。
有些老师容易对优生更好、对差生态度更差,但其实差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这时,教师要意识到“马太效应”的存在,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而学生自己也要坚定信心,努力拼搏。
如果学生喜欢老师,那么他的学习动力会更足,这是“互悦机制”的作用。为了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用“自己人”策略,多列举自己与学生的共同点。
人存在于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可以多用“互惠原则”,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学生早恋,教师要注意疏导。
此书提到管理学著名的霍桑效应,即“当一个人感受到正在受到关注,从而真正投入到工作或学习之后,他会表现出较高的效率。”教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适度的关心,让学生以较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而教育机构则应该多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促进教师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
教师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时,可以利用“登门槛效应”,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让学生先尝到小成功的甜头,进而有动力争取更大的目标。相应的,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下门槛技术”,先给优等生设立较高的目标,帮他们戒除骄傲的情绪,然后再将难度调到合理水平,并适当给予鼓励。
要激发学生努力前进,教师要适当引入竞争,利用“鲶鱼效应”。教师平时可以利用“名人效应”,用形象健康的名人给学生树立榜样。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要学的科目越来越多,学习任务繁重。教师要适当教授学生学会时间管理,避免拖延症,甚至适当使用“最后通牒效应”。
在课堂管理中,有一个“80-15-5”现象,即80%的学生会配合教学,而15%的学生会偶然性地干扰教学,5%的学生则长期干扰教学。因此教师要有重点、有区别地对待不同学生,先满足80%的学生的学习需求,预防15%的偶然事件,再用爱感化5%的蓄意捣乱的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最好保持前后一致,以免造成学生或孩子价值观的混乱。同一个对象不能用两套管理体系,即“两个手表效应”。
教师可以适当利用“从众心理”,引导少量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受周边爱学习的同学的积极影响,也投身学习。如果个体喜欢群体,那么群体会对个体活动起到“社会助长作用”,反之则是“社会干扰作用”。如果个体很容易受群体影响,尤其是思想观点等领域,那么称为“群体极化效应”。
如果学生犯了小错误,教师不妨利用“群体去个性化”原理,给学生一个匿名的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学生也会心存感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十四
本学期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与其他心理学的书不一样,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运用实例来解释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其中有二种心理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给予了我一定的启示。
一、破窗效应:
书中提到,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由此可以得到启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尤其需要用心,任何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是第一扇窗户。班主任应该为了树立良好的班风,应该更加的细心观察。班级内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希望每一个班级都不会出现一扇破窗。
二、单纯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又谓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这种曝光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都比较的实用。类似于无意识的记忆,无压力的轻松的记忆环境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但是这其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点。必须提及单纯曝光效果的限制。它其实没有那么“单纯”,其中至少还有以下三点需要特别注意:
1、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无法产生曝光作用。
2、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已经有一些冲突,或是性格上本来就不合,愈常见面反而愈扩大彼此的冲突。
3、过多的曝光会引起厌烦。多出现在学生的视线当中,轻松无压力单纯的出现可能会让学生更加的喜欢你。
看来,作为教师,以后更要多的接触一些心理学知识,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五
作为一名教师,不可不知的第一个心得体会是要保持对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与更新。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变革的领域,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了解和研究最新的教育理论,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的需求。同时,教师还要关注不同学科的最新发展,不断提升自己在学科知识方面的造诣,以保证教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二段: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化需求。
教师还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化需求,这是一个不可不知的心得体会。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上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材施教,给予他们更多的个性化支持和指导。只有将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地纳入到教学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第三段: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与学生的良好交流与沟通也是教师不可不知的心得体会。学生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只有教师能够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教师应当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体察他们的情感变化,并用心去理解和关心他们。通过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学生的信任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第四段:教师要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教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也是不可不知的心得体会。教师是社会的栋梁,是未来的引路人。我们肩负着培养人才、传递知识、培养品德的重大使命。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不畏困难,勇于担当,为学生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不仅可以激励自己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也会为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和价值。
第五段: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
最后,教师不可不知的还有持续不断地反思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教育是一门终身的修行,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找不足之处,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教师应当主动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与同行交流心得和经验,借鉴优秀教师的做法,同时积极开展教育科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进步,更好地肩负起培养人才的使命。
总结段: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教师不可不知的心得体会。教师应当保持对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与更新,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化需求,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和发扬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同时持续不断地反思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这些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十六
一节课40分钟,如何利用学生u型记忆的特点即首尾效率高进行教学安排呢?《脑与学习》的作者认为前20分钟是第一个高效期,适合讲授新信息;第25至40分钟是第二个高效期,适合总结;从第20至25分钟是一个低沉期,可以安排学生做练习。讲练结合,张弛有度。作为辅导教师,我想,2小时的课外辅导,也许可以拆分成3个40分钟。其中教师不要讲得太多,而是允许学生提问,带着问题学习,发挥“齐加尼客效应”。
短时记忆的7+/-2法则,决定了教师在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时,尽量不要超过7个。如果确实任务多,则教师应该进行拆分,再进行组合。这个记忆法则与专家记忆优势类似。象棋大师常以拆分成组块的方式记住棋局。
首次课往往为后续师生关系打下基础。但这样的基础未必靠谱,因为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教师既要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心理效应,使学生信服;也要在评价学生时避免产生偏见。
中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背诵不少学习内容,从单词到历史事实、数理化公式等。如果善用遗忘曲线的规律,及时复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我常遇到一些抱怨单词记不住的学生,但事实上他们花在单词上的时间既少也不科学。那些辅导效果好的学生,往往愿意接受辅导老师的方法指点,并贯彻执行。
教师在教授知识和教育学生时要注意“度”,过犹不及,也能避免高原现象。
人往往用先验知识推断未知领域,这有时灵验,有时也会成为思维定势。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先梳理大局观,了解整体,不要落入局部。我在教授阅读理解时,也常提醒学生不要受个人生活阅历影响,要不带偏见地看别人的文章。这与“沉锚“效应类似。教师可以善用这种方式,例如学生解不出难题时,教师先演示一些相关、相近题目的解法,以此启发学生。
学生成绩差,教师和家长必然会思考原因。如果轻易地归咎于学生不努力,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果轻易地归咎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则容易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职业信心。学生的家庭环境往往也会形成重大影响,家长不能回避责任。此时,正确归因尤为重要。
帮助学生提升成绩、改善行为非一日之功。教师和家长不妨使用“连锁塑造”效应,引导孩子先定一个小目标,完成后给予奖励,再制定下一个更高一点的目标,形成良性循环。
有些孩子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小考优秀,大考砸锅。这被称为“詹森“效应。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孩子树立平常心,平时多做考试策略训练,降低考试焦虑。也可以巧用情境效应,多联想自己曾经考好的场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有些孩子回家后不愿意先做作业,那么家长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或祖母原则,即先让孩子做完不太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情,然后再奖励他喜欢的事物或允许他做喜欢的事情。这种强化物可以是动态变化的。同时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到奖励可能有德西效应,即作用下降,因此要逐渐减少奖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本身。奖励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太频繁的奖励容易让奖励失去吸引力,因此最好保持间隔。表扬太多会产生“边际递减效应”。
有些学生因为过去失败的学习经历,产生厌学心理。此时教师要多用奖励强化积极行为,让学生逐渐摆脱消极情绪,或纠正认知失调(例如自以为聪明,不谦虚踏实)。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七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是一本好书,书中重点研究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有大量的教育案例来支撑这些心理学观点,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用心理学来看学校教育,从学习、关系、决定三个角度解释了从众、模仿、习得无助等现象,并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从个体的学习,到班级的管理,无所不包。这便是全书的大致内容。对于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不仅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也是一本很适合教师阅读,更是教师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作。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这本书介绍的一些学生心理知识,如:习德无助、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当自己面对课堂情景和学生表现时,才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制造好的舆论导向,把学生引导到好的一面,把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作者在书中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举例后还讲述了故事的背后,真的分析得透彻,深刻。
比如书中举例:面对上课时,有学生在剪指甲,究竟应该怎样?“要不要和学生起冲突?”“有没有能力压制这个学生的态度?”“要在教室处理还是到办公室里处理?”“要自己来还是请学务处帮忙?”
“完全没有办法可想”和“现在还没有找到办法”两种见解,我们该选择什么呢?我们应该想着,只要我们慢慢的探索,总能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针对学生各种突发状况,很好的解决问题。那我们的日子迟早会变得“好过”。
心理学说:人们总是会把自己的行为想成是典型的行为,认为自己既然这么做了,别人也应该都会这么做才对,这种把自己的行为夸大为所有人的普遍性行为的现象,称为“虚假的一致”。
以之前那位学生来说,如果本身他不喜欢老师,就会以为其他学生也不喜欢,因此想“替天行道”,才想为全班同学出一口气。
这种现象其实常常发生。
书上建议我们教师面对班级时,应该利用一些表决、投票、阐述意见等动作,来让同学们知道他的想法可能不是多数人的想法,而且班上的.民意其实是在老师身上,而不是在某个学生身上。这样可以让那些同学的气焰消减不少,也替老师省掉许多的麻烦。
看来,对于消极的“虚假的一致”,要坚决抵制。多多沟通,就不会犯庄子和惠施的故事了。
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那么老师的专业地位就紧紧是学科知识吗?我想,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心理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让我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篇十八
最近工作上的一些安排,搞得非常头疼,其实就是最常和同事们开玩笑时说起的,在工作中,最让人头疼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工作中参与执行的人、因工作接触到的人、涉及到利益的人。可能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在与人接触时,或许刚开始会对对方留下极好的印象,但是通过事情进程的接触之后就会有一个深刻的分析,这个人是否会“做人”。
恰好,在这期间我读到了刘墉老师《你不可不知的人性》系列书籍的第二部“所谓情商高,就是会做人”里面刘墉老师一贯的讲故事方式说了一些经验总结来的道理,让我得到了不少深刻的体会。总的来说我认为在本书中深切感受到的就是两点,一个是“折中”找到平衡点,另一个是“动态”的去考量,第三个是“谅解”明白有些东西无法改变。
简单举例来谈,在书中,“股市名嘴换人做”的故事如果映射到我们真实的生活工作中,就是我们工作的单位中总会有一些“当红名人”和“过气红人”,“当红名人”或许正得领导赏识,或许正成绩斐然;而“过气红人”就是那些或被领导打入冷宫,或苦苦耕作而无成绩的人。而审视这两类人的遭受就最能见职场中人的“人性”。当你的光环退去,那些还依旧在你身边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朋友。当你正突飞猛进,那些提醒你适时慢下来的人或许才是你真正的朋友。当你人走茶凉,还会联系你的人或许才是朋友。
当你正失意时,是否会有人来炫耀得意。就像刘墉老师书中写到,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在股市垮了,一个老同学的婚姻垮了,一个国家的财经垮了,都可能让那些“隔岸”的人有些“观火”的趣味及“暗自庆幸”的想法。
大水来的时候,幸运站在高处的人,才会伸援手,救那些溺水的人;经济萧条的时候,幸运保有财产的人,才会伸援手,帮助那些穷苦的亲友;动荡发生的时候,千方百计逃出来的人,才会千方百计地搭救灾区的人。不可否认,那些伸出手的人,都曾经有过短暂的幸灾乐祸。也不可否认,正因为有人走运,有人倒霉,那些倒霉的人才有救。所以,失意人前,千万别说得意的事。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即使面对讨厌的人,我们也要学会不去轻视。在生活春风得意之时,即使努力收获了幸福,也不要骄傲,更不要去他人面前炫耀。在遭遇困难挫折之后,即使一无所有,也不要妄自菲薄,要感恩铭记那些伸出手帮你的人。会“做人”,就是情商高的最好体现,更是一种智慧。而如果你涉世未深,特别是刚刚走出象牙塔,那么《你不可不知的人性2:所谓情商高,就是会做人》是你为自己打牢未来基础的一个很好选择。
没有谁更加肤浅,没有谁能够看穿谁。当然还有一个重点就是,不要把这些好的智慧当成你攻击、侵害他人的武器,更多地去当成保护自己的武器就好。
因为你有一样东西只有你才能掌控,那就是你的心。我们越长大越明白,人性是复杂的,生活是多变的。所以你要告诉自己,对人性保持足够的谦虚,对生活保持足够的敬畏,对他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事要寻求平衡。看清了人性的本质,选择坦然面对与谅解。做生活中自己的超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8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