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所经历和学习的一种检验和评估,有助于我们持续进步。怎样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家的人生有所启示。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学理念:
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把探究过程显性化是科学学习本质的一种要求。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太阳钟的制作原理,让学生亲身体验太阳钟的用处,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三、教学准备: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二)、探究新知:
1.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2.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b、探究日晷原理。
1.介绍日晷: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2.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探究原理。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
(9)学生汇报。
c、认识手掌日晷。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四、归纳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五、巩固新知,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篇二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3.认识双线格内的个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字。
1.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三首古诗。
2.颂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这三首诗的资料。
2.挂图或课件。
课时:2课时。
b、介绍王昌龄、杜甫、戚继光,说说这些了解是从从哪里得到的?
出示自学提纲,按提纲要求自学三首古诗歌。
a、小组内朗读这三首诗歌,组长汇总组内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b、小组学习汇报:学习组长先报告讨论的是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弄明白了什么,是怎么弄明白的?其他同学补充。
(1)背诵三首古诗。
(2)“自选佳句”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1)仿照戚继光的《马上作》,替北洋海军名将邓世昌也写一首《舰上作》,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如学生有困难,也可用填空形式完成。
(2)根据情景填写适当的古诗。
20xx年的春天,当一位中国记者踏上伊拉克的领土,面对葱葱的绿树和弹痕累累的墙壁,不禁想到了杜甫的两句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指导写字。
课后找王昌龄、杜甫的其他诗作读一读,背一背,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对爱国诗有所感悟,对爱国诗人有了深刻的了解。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篇三
目标:按照要求联系摘抄,掌握一定的摘抄方法,养成习惯。
重、难点:养成摘抄的好习惯。
教法:写作交流教具:小黑板流程:
一、激发摘抄兴趣。讲述名人勤于读书,善于摘抄的故事,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摘抄的兴趣。
二、练习摘抄方法阅读课文,学习摘抄的方法,联系摘抄(1)有选择,有目标的摘抄(2)摘抄在一个专门的笔记下。(3)通过圈点等符号标记好的词句。(4)简要地写出摘抄的词句的好处和自己的体会。
三、交流摘抄体会,相互借鉴和促进。
四、养成摘抄的习惯。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篇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如何才能做到新理念的要求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热情,克服教学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古诗教学中,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学习语文,使学生在语文课中获得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背诵三首古诗。
2、认识“径”、“斜”、“枫”等10个生字。会写“斜”、“枫”等13个字。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多媒体课件。
3课时。
一、播放录像,引出新课。
1、播放《山行》的画面,让学生自由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2、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揭示课题。
二、欣赏诗歌,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配乐朗读诗文)学生一边听,一边浏览全诗,初步感受这着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指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
三、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1、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
2、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师生共议,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全诗,讨论根据词义给多音字注音。
2、理解诗文。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3)还有哪些诗句不懂?师生、生生互动讨论。
(4)师生归纳整首诗文。
五、图文结合,欣赏意境。
1、引导学生看图(课件出示图片)。
思考:(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2)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分组讨论,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想象画面。
4、小组合作,把想象的画面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六、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1、启发:诗人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指导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首诗。
七、落实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的字,学生认读。
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
(1)先读,再交流识记的方法。
(2)指导书写,由学生带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
八、总结延伸,拓展升华。
1、整体回顾课文。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同学们,荷花并非花中之王,但自古至今,它却令众多文人为之倾倒,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篇。相信你一定搜集到不少有关赞美荷花的语句吧,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来学习杨万里的一首有关荷花的诗。(出示课题)。
二、实施鼓励,自主习诗。
2、“争分夺秒”。用我们总结的这些方法,看看谁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多的收获?(学生自主学习)。
3、“初显身手”。
(屏显本课生字)(1)“我会认”。学生认读并组词。(检查并巩固字词)。
(屏显整首诗文)(2)“我会读”。先请两名学生试读,根据读的情况,师生点评,指导学生有节奏地读诗。
三、深入探究,交流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先读一读诗句,思考每句诗的意思。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2、汇报交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并倾听、思考,为同学的精彩发言喝彩,若有不同意见,补充交流。)。
3、教师点拨。
(1)引读诗的前两句,想想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如此大气的'感叹?(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
(2)引读诗的后两句,抓住“碧”、“红”、“无穷”、“别样”等词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莲叶之无穷,荷花之美艳,天地之宽广的壮观景象。
(3)你能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四、引导发现,感受诗情。
1、有感情地读一读诗句,再读一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道别诗,而诗句却赞美了西湖十里荷花美景,并没有提及送别之事,二者似乎毫无联系。)。
2、体会诗人通过对西湖荷花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五、落实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的字,学生认读。
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
(1)先读,再交流识记的方法。
(2)指导书写,由学生带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
六、情景再现,领会诗境。
1、播放“西湖荷花美景”录像带,学生一边欣赏荷花,一边配乐吟诵诗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
3、欣赏学生佳作。
4、熟读成诵。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草原吗?(生答,并指名介绍看到的草原的景象)的确,大草原宽广辽阔,使人心情舒畅,又能让你忘记所有的忧愁与烦恼,你们想不想亲自看一看这美丽的大草原呢?(生答:想)。
2、教师播放多体课件(草原美景),学生欣赏。
3、指名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4、有许多人都曾经用自己的笔墨来描绘美丽的草原,而且在古代就有这样一首诗也描写了草原的迷人景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景色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赛读,品味诗韵。
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多读几遍。)。
2、通过刚才的读文,你们觉得这首古诗好读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3、同学就在小组内练读,并互相检查看真正做到了正确、流利。
4、教师针对读的情况进行小结。
三、合作理解,领会诗意。
1、刚才你们己经很好地朗读了这首诗,那谁来给大家讲讲“敕勒歌”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讲解)。
2、看来大家很会学习,自己能找到这么丰富的资料,你们真棒!那这首诗的意思你们知道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刚才看到的课件画面,运用自己学习古诗的经验和方法,在小组内与同学猜一猜、想一想古诗的意思。(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巡视指导)。
3、哪个小组可以能给大家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呢?(指小组成员进行汇报。)师生共同补充并重点引导。
4、你们真聪明,现在我也想和大家共同学习,可以吗?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说诗句的现代意思,你们要以最快的速度说出相应的诗句,准备好了吗?(师生共同对话,加深理解)。
5、你们觉得这首古诗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意境呢?(辽阔壮美)那这首古诗应该怎样去读才能读出味道呢?(重点要读好停顿)对,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带有停顿符号的古诗)。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谁想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给他评一评。(师放音乐,指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
师小结:看来大家真的学会了这首古诗,说明你们用心去学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学习中有更大的进步。
四、反复诵读,读中想像。
1、古诗的意思我们既然理解了,那就请大家选择喜欢的方式,去尽情地朗读,你可以低吟慢诵,也可以高声吟唱,还可以默读静想,看谁读得最投入,读得最动听。(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并谈朗读古诗时,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看来古诗同学们读起来己经朗朗上口了,那谁能试着背下来呢?(指2名同学试背、全班齐背)。
五、指导写字,引导运用。
(1)出示“笼”“苍”“茫”三个字,指名分析三个字的异同点。
(2)师重点指导“茫”的写法,要注意三点水在草字头的下面。其它字学生自己练习书写,并在小组内展示学习。
(3)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
六、回顾全文,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阅读一遍课文,体会三首诗中情感。
2、描写风景的古诗还有很多,谁能再给大家背诵几首吗?(指名背诵,师适时表扬)。
3、阅读《课外阅读同步》。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篇五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珍贵的教科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挖掘课文的阅读潜力和人文价值,遵循“速读、略读、精读”的阅读次序,引导学生理清叙事顺序,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情景导入。(略)2.简介背景,营造氛围。(略)。
二、速读课文,审清题意。
1.读题、解题。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珍贵的教科书”主要“珍贵”在哪里?并勾画出“珍贵”含义的词句。
三、略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勾画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扩展想像,理清故事情节。
1.运用“读、画、议”的方法导学第一段。
(1)导读:你准备把重音放在哪些词语上?为什么?讨论突出这些重点词语的理由。
(2)故事发生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板书:炮火连天),你们联系看过的电影电视,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
(3)在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同学们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思考:强调“没有书”是“最困难的”,和“珍贵”有什么联系?
小结:延安小学的学生没有教科书,这是他们学习上最大的困难。因此,他们急切地盼望着能得到教科书。(板书:盼)。
2.自学第二至六段。
(1)导读:第二至六段写“取教科书”,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3)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归纳。(板书:情况紧急、取)。
3.研读第七、八、九段。
(1)学生默课文,边读边思考:“我们”领到书回村时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在回村的路上遇到什么情况?(板书:敌机轰炸)张指导员在危急中是怎样做的?(板书:护)画出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语句。
(2)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4.研读第十段。
(1)导读:自由读,边读边想。读第一遍,画出描写人物神态和语言的词句;读第二遍,想像张指导员当时的思想;读第三遍,琢磨张指导员说话的语气,想像他没说完的话的意思。
(2)品味重点语句。
b文中“轻轻地”“微弱的”说明了什么?“摇了摇头”结合上文说说他知道什么?
(3)师生讨论小结。
5.研读第十一段。
(1)学生自由读。(2)学生讨论、归纳。
6.速读全文,深入理解。
(2)梳理课文叙事顺序。
(3)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4)讨论、归纳。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篇六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给予“我”的能力支持和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体会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和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重 点 体会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和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难 点 体会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和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教 法 阅读感悟
教 具
父亲的爱是大多数人都体会过的,它深沉而含蓄,常常撼到人心。父爱可以有方式,可以有深度,但父爱的高度是怎么回事呢?是一种什么样的高度呢?让我们带着强烈的期待赶快到课文中去领略一番吧。
1、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小组读文
要求:圈画生字,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都和什么有关?
3、按课文内容分段
小结,要求学生说出分段的依据。
4、分析
第一段:
指名读文,说说这段起到什么作用?
第二段:
自由读文,画出能体现出父亲喜爱电影的句子。
讨论:父亲看电影至少要站一个多小时,为什么还要带上不懂事的“我”?
指导朗读。
第三段:
自由读文,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指导朗读。
第四段:
齐读课文,体会父爱的伟大。
师指导朗读、分析句子所蕴含的意思。
板书设计: 父爱的高度
小时候——托着
露天电影 基石 赞美、感悟
长大后——披衣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篇七
文本细读:
全篇课文以教科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课文记叙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重点记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全文抓住“珍贵”这一“文眼”一以贯之,从写缺书、取书、护书、到最后嘱咐,都让我们明白这教科书的珍贵。
a、抓住珍贵,写出了战争年代的艰苦。文章第一自然段首先介绍了延安小学的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的艰难,讲到学习困难时,用了两句话和四个“没有”,特别强调了没有教科书的困难。让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书的珍贵。
b、抓住珍贵,写出了党的关心。当孩子们知道这些书是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既让学生体会到党的关怀,又让学生感到书确实可贵。
c、抓住珍贵,写出了张指导员的牺牲精神。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也将书的珍贵与生命、与鲜血联系在一起,弥足珍贵。
文章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层层深入,环环紧扣,重点突出,在不知不觉中突显了文章的内涵,让我们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椅、刷”等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延、移、炮”等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今天的学习生活来之不易,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情景导入。
2.简介背景,营造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呼啸”等词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理解。
如:“渴望”、“兴高采烈”、“争先恐后”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思考、交流: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教科书为什么珍贵?找出最能表明教科书珍贵的语句。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3、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品味。
a、抓住“渴望”一词体会“我们”盼望教科书的心情,感受教科书的珍贵。可联系“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怎样克服这两方面去思考、体会。
b、第3自然段,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关怀”、“节省”理解。
c、教学的重点是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这部分。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还要注意与前边盼书、取书联系起来。
d、读到指导员牺牲时说的话时,先引导学生想象:张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可能会是什么?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的是什么?再启发学生将当时的情况与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张指导员说的“将来”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张指导员当时的愿望在今天实现了。
4、整体回顾全文,分角色朗读。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延”、“染”、“叨”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准备参加班上的专题活动“我和先辈比童年”。忆过去,说现在,谈未来。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并认识本课的相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
3.读懂课文内容,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并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破内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搜集关于“器官捐赠”的资料或者故事。
2.了解周围的人对捐赠器官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具体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课题。
(一)谈话激情。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盲姑娘安静吗?她用小手触摸着美丽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却无法看到真正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她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可是,像安静一样的盲人,仅仅在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一生。那么盲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学生闭眼感受)。
师:回忆你刚才的感觉,说说假如你就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学生发言)。
师:是啊,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啊!
(二)导入课题。
师: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包括老师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是多么幸福啊,那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眼睛得到永生呢?相信读了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里弗斯的一篇回忆文章(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之后,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三)提示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请同学们读自读提示,看看给我们学习提出了几个要求?
学生读,交流明白:第一个要求就是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第二个要求就是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三个要求就是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字词,理清脉络。
(一)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二)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词语:
笼罩流淌捐赠器官盲童酷爱屡屡。
遵从失明楼主突如其来不假思索不顾一切。
热泪盈眶与世长辞重见天日夺眶而出。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篇九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2。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文磁带、有关延安战役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理解“珍贵”的意思。
2、提问: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朗读(课文磁带)。
2、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分自然段朗读。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刷(shua)、抄(chao)、嗓(sang)、睁(zheng)、弹(dan、tan)。
2、认清字形:
炮、炸、爆、印、凳、隆、轰、嗓。
3、理解词义:
轰隆、爆炸、振奋人心、争先恐后、兴高采烈。
〈四〉、巩固练习:
1、认度生字、词,试听写。
2、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第二课时。
〈一〉、理清课文思路:
1、分段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讨论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盼书--取书--护书--激励前进)。
〈二〉、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盼书):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学习条件怎么样?找出相关的词句。
(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3)、讨论理解:同学们渴望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找出表现同学们渴望的心情的词句。
这些书是怎么来的?说明了什么?
4)、理解“渴望”、“兴高采烈”、“振奋人心”的意思。
5)、指导用不同的感情来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5-7自然段(取书);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取书的过程。
3)、找出表现指导员和同学们取书时的心情的词语。
4)、理解“争先恐后”的意思。
2、学习课文8-10自然段(护书):
1)、齐读课文。
2)、讨论理解:指导员是怎样保护书的?
“我”醒来时看到指导员怎样了?
“一动不动”说明什么?
为什么这捆书能“完整无缺”?
指导员为什么拒绝“我”背他回村?
他看着那捆书,他在想些什么?
指导员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3)、理解“完整无缺”的意思。
4)、拌角色朗读,体会当时的情景。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说盼书-护书-取书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内容,体会“教科书”的“珍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1-10自然段。
2、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1、理解省略号的用法:
1)、敌人投下炸弹以后,指导员喊:“快卧倒……”--表示:话没说完。
2)、“我两耳一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醒来,才发觉自己的头部受了伤。”--表示:省略(昏迷之后到醒来之前的事)。
3)、“指导员,指导员……”--表示:省略(呼唤的话)。
4)、“书……书……”--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5)、“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表示:说话吃力、断续。
2、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课文。
2)、思考讨论:这捆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
“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
“多少年来”、“一直”说明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
1、分段、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教科书的“珍贵”。
3、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篇十
这篇课文以“教科书”的“珍贵”为线索,记叙了1947年,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同学们渴望得到教科书,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教科书,张指导员在取书的路上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歌颂了革命先辈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精神,在他们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中我们会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现在的学生远离战争,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因此学习时,一定要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或者,组织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借此拉近彼此的距离。
课文真挚感人,这样的故事也很能吸引学生,学生有阅读的愿望。教学要在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读能力,课后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文章,去了解更多的战争中的感人故事,了解战争中坚持学习的困难,进而从内心深处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1、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困难,体会张指导员舍身护书的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3、认识省略号及其用法。
搜集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
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情景导入。
2、简介背景,营造氛围。
(二)、速读课文,审清题意
1、读题、解题。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珍贵的教科书”主要“珍贵”在哪里?并勾画出“珍贵”含义的词句。
(三)、略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勾画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扩展想像,理清故事情节
1、运用“读、画、议”的方法导学第一段。
(1)读一读,哪些词语的语气要加强?
(2)画一画,从哪看出来延安小学的同学们学习条件非常艰苦?
(3)议一议,“没有书”是“最困难的”,这和“珍贵”有什么联系吗?
(4)小结。
2、自学第二至六段,分角色朗读体会心情。
3、研读第七、八、九段。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画出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语句。
(2)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4、研读第十段。
(1)导读:自由读,边读边想。读第一遍,画出描写人物神态和语言的词句;读第二遍,想像张指导员当时的思想;读第三遍,琢磨张指导员说话的语气,想像他没说完的话的意思。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省略号的意思。
(3)师生讨论小结。
5、研读第十一段。
6、速读全文,深入理解。
(2)梳理课文叙事顺序。
(3)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作业:阅读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作品,交流感受。
板书设计:
珍贵的教科书
炮火连天盼
情况紧急取
敌机轰炸护
生命垂危望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篇十一
1、会认10个生字。读写“即兴、推敲、精炼、不甘落后”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领悟写作的道理。
能力培养: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领悟写作的道理。
重点。
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领悟写作的道理。
难点。
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领悟写作的道理。
教法。
读中学。
教具。
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
我国古代,有许多文学家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你们知道他们中的哪和作品?(学生介绍)他们的这些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呢?今天,我们来阅读三位古代文学家的写作故事。读了他们的故事,相信对同学们写好习作会有所启发和帮助。
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1、自由读课文。
请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反复读几遍,把课文读流利。
2、自读批注。
从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把自己的体会在课本上做批注。
3、小组交流。
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估计学生缺少有关资料,所以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
三、全班讨论。
从三个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学生自由讲,教师总结。
1、写作的态度要严肃认真。
2、善于修改自己的习作。
3、在修改中力求做到语言精炼。
4、习作贵在出新,尽量不要写别人已经写过的东西。
四、拓展活动。
出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引导学生开展语言推敲活动。
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文学家小故事三则。
“推敲”――苦修。
欧阳修作文――严肃认真。
王安石撕稿――严格要求自己。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篇十二
1.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观察工具,也叫,它的特点是中间,边缘。
2.像、白糖这样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叫做。
3.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状.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将之称为。
4.我们将米饭上滴上碘酒,看到米饭上出现了,说明米饭和碘酒发生了。
5.月球是地球的,它本身不能,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它变化的周期大约是。
6.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看到铁钉上附着有的物质,我们知道这种物质是。
7.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一定要让三者在一条上,所以日食发生农历的,月食发生在农历的。
8.为了便于辨认,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不同的区域,称为,大熊座的明显标志就是,小熊座上有著名的。
9.绝大多数的水污染是由人类的活动引起的,目前的污水主要包括农业污水、、。
10.和是减少垃圾数量的重要方法。
二、选择题。
1.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是一位名叫()的生物学家发明的()。
a.达尔文b.列文虎克c.罗伯特?胡克d.培根。
2.下面是不同放大镜的侧面图,其中()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最大。()。
a.b.c.d.
3.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5分钟,白糖()。
a.只变成液态的糖。
b.先变成液态的糖,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
4.如图所示的标志是()。
a.回收标志b.交通标志c.绿色食品标志。
5.1969年美国的()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
a.“阿波罗”11号b.“月球”号c.“神舟”六号。
6.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
a.火山b.环形山c.海洋。
7.月食不会出现的是()。
a.月全食b.月偏食c.月环食d.以上的都不会出现。
8.下列垃圾中不能自然分解的是()。
a.杂草和菜叶b.蛋壳和纸屑c.塑料袋和可乐瓶d.电池.空罐头。
9.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是()。
a.只有空气b.只有水分c.是空气和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10.星空随着地球四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有一颗恒星的位置常年不变,这颗恒星是()。
a.天狼星b.大角星c.北极星d.织女星。
三、判断题。
1.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手上的细菌。()。
2.蜡烛完全燃烧后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3.生成气体的变化可能是化学变化。()。
4.填埋场在填满垃圾后,可以在上面建公园.种庄稼。()。
5.水星是自转周期最短的一颗行星()。
6.日食和月食有时会出现在同一天。()。
7.我们吃饭的时候觉得饭有点甜是因为里面有糖。()。
8.银河实际上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一条闪亮的光带。()。
9.我们喝的矿泉水里面没有微生物。()。
10.月球的'体积是地球的46/1()。
四、连线题。
把下列实验器材与它在实验中的作用用线连起来。
镊子放置切片标本。
培养皿染色。
滴管吸取少量的液体。
碘酒夹取实验材料。
五、综合能力题。
1.请你说说塑料袋五种重新使用的方法。
2.铁生绣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你自己选择一个因素,设计一个实验。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凸透镜,厚,薄。
2.食盐,晶体。
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4.蓝色,化学变化。
5.卫星,发光,月相,一个月。
6.红色,铜。
7.直线,初一,十五。
8.星座,北斗七星,北极星。
9.工业污水,生活污水。
10.减少丢弃,重新使用。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b。
2.b。
3.b。
4.a。
5.a。
6.b。
7.c。
8.c*d。
9.c。
10.c。
三、判断题(每空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连线题(8分)。
把下列实验器材与它在实验中的作用用线连起来。
镊子放置切片标本。
培养皿染色。
滴管吸取少量的液体。
碘酒夹取实验材料。
五、综合能力题(25分)。
1.防尘鞋套放置杂物当垃圾袋购物袋(7分)。
2.铁生绣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你自己选择一个因素,设计一个实验。(20分)。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观察到的现象:空盘子中的铁钉有点生锈;一半在水里的铁钉锈很多;菜油盘中的铁钉没有生锈。
实验结果: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篇十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与情感的提升。可见,语文教学应充分引导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首先由课题点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抛出心中所疑:锯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从而走进文本,以一个大的问题统领文本,让学生在读书解疑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这样,文本的学习就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良好的平台。问题源于文本,并将在文本中寻求到答案。文本距离学生不再遥远、陌生。
其次,在理解文本内涵时,是最能展示学生阅读个性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摆脱一切思想的束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理解,大胆质疑,提出个人的思考与看法,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点拨、归纳、总结。针对聋生语言积累少、对词句感知不敏感的现状,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多次关注了文本句子的学习。打乱文本原有的顺序,挖掘句子所潜在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感受、去领会鲁班在发明锯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观察、思考、尝试,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文本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在无形中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再者,拓展教学已成为时下阅读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能促使学生更深地思考,情感得以升华,想象能力、创新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为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立足文本内容,设计了“鲁班自述锯发明过程”的语言训练内容,将文本从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一人称,在叙述中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发展了聋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总之,语文学习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在聋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聋生多接触文本,在与文本的摩擦中,有所启发,有所发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篇十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845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