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一种优美的语言艺术,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境。怎样写一份完美的总结,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这是一些健身锻炼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态。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一
作为当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被确立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它旨在提高学生的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近年来,我国高校也把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用英语写作的时候,学生需要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进而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完整,因此,大学英语写作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显著方式。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设计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写作任务,在促进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清晰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对相关技能的灵活运用。
2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育中的应用。
dewey是最早将批判性思维引入现代教育领域教育学家,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内省式思考,是主体基于证据和事实有意识地建立并不断反思自身观点的行为,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进行培养(dewey,1933)。flower(1981)阐明了写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在关系,他认为写作过程同时也是思维活动过程,学生在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写作脉络,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也就成为衡量作文质量的关键指标。文秋芳和刘润清也指出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产出高质量作文的关键因素,同时,有效的写作过程需要学生分析主题、理清思路、组织语言,这也就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综合细节、得出结论的能力,这一过程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极大地锻炼。因此,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使教师更多地介入学生的写作及思维过程,不仅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写作评估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二
批判性思维是从英语criticalthinking翻译而来,其定义比较多。在英文中criticalthinking指的是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指自我调控制的判断,解释、分析、推断、评价是批判性思维主要的表现形式。”(孙亮,)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经普遍确立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培养的内容涵盖使大学生具备勇于质疑和大胆怀疑的精神,不轻易相信他人言论、不盲目跟随别人行动,通过自己观察和实践以及推敲和交流来获取信息,杜绝抄袭和剽窃。这些内容不仅仅适用于课堂上,学生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要经过思考加以吸收,同时勇于质疑和挑战。此外,这些内容还适用于课外,学生无论是自主学习或做学术研究,也要懂得思考,具备鉴明真假的能力。
二、学术英语教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关联性研究。
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于传统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既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还侧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使得英语有效为学术研究服务,同时学术研究促进英语的习得。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听说读写译综合语言能力的同时,听懂英文讲座,看懂英文学术论文,懂得用英语进行演讲及辩论甚至是进行语言或科研的展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目标是寻找有效途径,训练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辩证逻辑能力,引导大学生开发创新能力。传统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使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了思维定式,没有经过思考就被动接受知识。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仅仅习得了读写能力、有限的听说能力,被动接受而没有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随着学术英语教学模式的发展,全英语或双语课程、听外国专家的讲课和讲座的机会不断增加,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大学生因为缺乏辨别及驾御信息的能力,往往会无法选择和处理大量的英语资源和信息,容易走上人与亦云甚至抄袭剽窃的道路。因此,在学术英语的课堂以及教育模式下应该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认知水平、分析和总结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繁多的信息中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学术英语教学模式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方案研究。
(一)实现英语课程教育理念转变。
教师和学生双方应该明确学术英语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出路之一,培养学生通用学术英语上听说读写译尤其是语言表达和使用的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尤为重要。一方面,作为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师,应该主动地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断地进行教育方法得革新和运用,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上通过实践加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作为学术英语课程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判断的能力,积极地参加各种语言展示活动或竞赛(英语演讲或辩论)来有效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进行合理学术英语课程设置。
高校应在学术英语课程设置上重视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广西大学为例,学术英语课程设置了词汇测试、新闻听力及学术讲座听力,学术性精读和泛读,研究报告写作,科研文章复述及评论,科研课题口头汇报以及英语研究论坛等等诸多内容,在语言输入的同时也注重信息和思维的输出,有助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课程设置应该采取语言学习结合专业知识的教育整合,使大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和学术知识,同时能强化其分析批判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运用高效学术英语教学法。
在学术英语教学过程,语言学习与学术研究融为一体。让英语学习为学术研究服务,使学术研究促进英语语言的.运用,这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使大学生打破陈规,用创新思维方式提出新颖观点。首先在学术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大学生跳出思维模式,引导其抓住语言的本质积极地进行思考,从各个角度对语言和学术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最终掌握语言并加以运用到学术研究上。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勇于质疑过时的表达方式、陈旧的研究方法,提高自身的求异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应该提供相关的学术性英语阅读材料、研究报告等等,鼓励学生习得语言,学习研究法的同时也积极主动思考,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学术英语教学过程,还需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导作用。首先,在课文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章主题提供多个案例,让学生利用辩证法对其进行分析。正面案例可以使学生通过研究认识课文内容以及理解主题本质;反面案例可以使大学生对错误进行批判性思维分析,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供更多案例,鼓励其开展多向性思维。其次,在课后布置学生用英文撰写学术性小论文。写作是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用英文撰写学术性小论文,需要独立地或通过小组协作设计主题,收集材料,判断整理信息和分析处理数据,最终总结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运动能力,又提高了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最后,课外活动开展英语演讲或辩论,学生通过辩证和逻辑思维对演讲或辩论的题目进行思考分析,利用有效的英语文法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因此,可以调动大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极大地提高其辨证思维能力。
(四)利用网络科技为学术英语教学服务。
全球进入了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也拓宽了英语教与学的途径和渠道。大学生急需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利用网络平台培养英语自学能力。教师需要高效利用网络科技为学术英语的教学服务。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学术英语教学,可以有效转变单向的师生关系为多向性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大学生凭借这个交流平台学习英语,尤其是练习英语听说能力,学术英语学习资源的增加促使学生对大量语言表达以及语言文本信息进行比较、判断和评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有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传统英语课堂上教师讲授的语言知识以阅读和文本分析为主,大学生无法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相反,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变为主导的学习者,能够更主动地思考老师的意见,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对所学知识进行相互纠正,共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提高了英语学术知识的摄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术英语学习,运用高科技媒介和老师与同学之间进行协作和探讨,更优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原因在于网络高科技平台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形象生动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语言,运用英语表达观点,使用英语为学术作准备。用网络平台或高科技软件进行英语学习,学生更具有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权。小组协作在网络平台或高科技软件下能够更有效地展开,小组成员间合理分工各尽其责,共同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学术或语言任务,共同努力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创造能力,原因在于小组成员之间勇于相互质疑,激励差异性思考,形成互动式学习和协作的氛围与环境。以上所述都是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随着学术英语教学模式的发展,大学生习得语言运用语言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结合本文所述,综合学术英语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和语言展示的机会。要符合教学要求和抓住展示语言能力的机会,学生要转化被动思考为主动思考,实现语言及信息的有效输入和输出。通过深入研究西方国家文化,了解语言实质,将语言与相关专业知识结合,不断提高学术创新能力。综上所述,在学术英语教育的模式下,各大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术英语课程的学习当中,使大学生的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终目标。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三
作为重要的思维工具之一,语言在促进学生分析、评价、解释和重构思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采用结果教学法,侧重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学生被动地“复制”教学材料中的写作“范本”,忽略了写作谋篇的意义和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把写作教学的中心由“结果教学法”转向“过程教学法”,让学生真正在构思、写作和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探索题目的深层内涵,形成高效的写作策略,同时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教师的反馈是写作过程中的基本环节,教师应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写作内容上,如文章的组织是否合理,写作思路和结构是否恰当等。教师应转变打分者的角色为导向者,为学生提供文章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修改建议,促使学生去思考并多次修改文章。学生在对文章的意义、结构、连贯和其他抽象的方面进行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3.2结合阅读教学,鼓励同伴互评。
写作教学不是孤立的,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也和听力、口语及阅读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其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最为紧密,由读到写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平衡语言输入与输出间的矛盾,也有利于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因此,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基于阅读的写作任务,锻炼学生运用英语理解阅读材料并产出文本。学生通过对材料的'严密分析,梳理思路并阐明自己的观点,不仅可以促进自身英语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使思维更加准确、清晰和严谨,从而促进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向纵深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同伴互评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感性,在同伴互评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体验他人的写作经历,同时,学生的角色也从被动的反馈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评价给予者,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在分析和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3.3丰富写作任务,激发写作兴趣。
语言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也是沟通和交流的工具,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贯彻全人教育的理念,设计符合大学生情感需求和认知特点的写作任务,让大学英语写作充分体现语言、思维和情感的交融,以促进学生语言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在话题写作和读写结合型写作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丰富写作任务的多样性,通过层层深入的写作任务,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主题不断探索、反复改写,不断修正自己的写作内容和语言形式,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因对同一文章反复修改而产生的焦虑、厌烦等消极心理。在参与这类具有探索性的写作任务中,学生可以主动衡量自身语言表达与实际写作任务之间的差距,调整并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写作模式,在语言应用能力提高的同时促进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4结语。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将过程写作法和结果写作法有机结合,设计灵活多样的写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积极参与到作文互评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dewey,enceandeducation[m].ny:macmillan,1933.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四
摘要: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里,通过三种方法来提升学生在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收集教学文献;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魅力。
关键词:历史事件个性素质批判性思维求真务实。
批判性思维指的就是有意识自主地按一定规则和运用逻辑标准,从非常规的视觉角度对日常客观生活、知识文化或信念理论进行反省性的思考学习,对其所特有的性质、价值意义、精确水平和真实感做出独立的一个判别,并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建议的具体思维步骤。
一、通过对多样性史料的全面收集来提升学生在历史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
文献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中介媒体,无疑是揭示历史真相的关键根据。因此,对史料的收集方法是学生必须知道的,收集能力也是学生必须培养的。历史事实一直是复杂的和多样繁杂的,这就要让学生收集的史料尽量从多视角、多角度去寻找,这样做才能全方位地了解到真实的历史,拓宽同学们观察历史事实的视野,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举一例子,人教版高中选修历史中的《戊戌政变》这一课堂内容,教科书重点强调了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外因,可是对变法实质存在的缺陷基本没有提及。本文主要绕着维新派跟封建顽固传统势力间的战斗来描述戊戌变法这一改革。大多数学生在读完这篇课文之后会觉得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有以慈禧为首的那群封建恶势力的存在、干涉。学生如果在根本不了解中学历史教学背景下,就会迅速形成表面知识教学内容的共识。这种做法会使得学生对于问题思索简单化,会使得问题的分析能力得不到培养、提升。事实上,历史现象的内在成因才是最本质最基础的要点。由此可见,老师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去集全历史教材资料,尤其针对变法改革自身和维新派相关个性素质性史料,从而更好地更清楚地认知变法的实质价值和真实的失败因素。
老师应该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要敢问敢想,要不怕权威的力量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自主得出答案,培养思维脑力。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里要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潜力,指领高中学生进行独立地思考,让学生组成团队阅读历史教材,加以讨论,要开展一系列与历史基础知识有关的训练活动,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加以分析,进一步有效地诱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里,要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活动来鼓励自己的学生学会多方位思考,并突破常规,勇于创新,寻求最快捷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里面,学生在批判性上的思维能力会得到飞跃进步。
教师最好要对学生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对问题的不同看法都要保持一种尊重之意,要乐于倾听学会倾听学生的问题和答案,哪怕只是很幼稚的看法。
在历史教学课程里,老师要尽最大可能地用自己的热情去鼓励学生,并对他们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做就能更好地激发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潜力,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出其聪明才智,让他们勇于另辟蹊径,学会标新立异,学会如何问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起他们在思维创新上的能力,让他们从多角度,全面性地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引用一些事例:就比如说假如爱因斯坦不会怀疑的话,就不会勇敢冲破牛顿所提出的绝对时空论,并提出相对论的论点。在不同程度上优化了学生在历史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从而将逻辑性理论知识和学生对批判性的激情感染力有机融合。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来提升学生在历史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
教育的本质意义就是对每位学生的人格能力进行教育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在知识上的全面性教学文化内涵。历史课程是教育事业里的重要构成之一。由此可见,历史文化教育就要重点培养每位学生的人格素质,使之健康、全面。批判性历史思维文化是根据自己所获取的经验跟真正的学识重新去审视课本上的观念是否合理,是否真实,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然后去探寻此概念的真理意义,并进行论证,这样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求真务实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里占着第至关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老教师在历史课堂上想办法去引导学生冷静分析事实真相,客观推理逻辑性问题。就比如说:在之前传统的历史课教学环境下,始终因为受到传统观点的束缚,就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古代制度的认知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颇,通常会认为古代中国所实行的君主立宪制是非常落后的、是非常封建的。怎样更好地看待古代文明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的学习力,也要创建独立的人格魅力,这样做才可以帮学生在独立思维上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动力。
四、结语。
其实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思维能力视角,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理论的规定范畴,它应用于不同的学科知识里所呈现出来的具体形态也不尽相同,而且还在每门学科教学过程里化成异常独特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想要把批判性思维熟练运用到高中历史课程里,就要立足在历史思维内容基础上,由方法论的表层最先出发,不断地去发掘历史课程里潜在的批判性模式思维因子,并积极培养学生在历史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家勇.关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07)。
[2]杨颖东.提倡批判性思维建设新型教学文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02)。
[3]章少红.批判性思维――风行美国的新教育法[j].世界知识,1986,(10)。
[4]黄志勇.从批判性思维说起――谈创造型人才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1987,(01)。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五
本文讨论了封闭型室内视觉的环境特点,分析了封闭对室内视觉环境在定向、空间引导、定时、室内外视觉联系和生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设计中应予重视的问题和处理原则。
关健词:封闭型室内空间视觉环境。
由于某些建筑的特殊要求和节能、节地的需要,产生了许多在空间上或视觉上与室外完全隔绝的封闭型室内空间,如某些位于地下的空间,多跨、大跨建筑的中间使用部分,利用平战结合人防设施改造的室内空间等。此类空间由于其封闭性,从而产生一些与一般室内空间不同的问题。这种封闭将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工作效率、安全性等方面产生一些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且在设计中尚未引起充分的认识。本文就封闭对室内视觉环境形成的影响及设计原则等作一初步的探讨。
1、封闭型的室内环境特点。
从建筑环境设计的角度出发,建筑可被看作一个环境因素的过滤器,即建筑过滤器模型。此过滤器对外部的各环境因素按室内环境的需求而有选择地予以排斥、吸收和通过,并对其不足部分以人工的方式由建筑设备系统主动提供补偿。如通过建筑的围护结构可隔绝室外温度的波动,排斥或吸收干扰工作的室外噪声,允许室外自然光进入室内,并当其不足时,由室内照明系统主动提供照明以满足室内工作环境的要求。
由建筑的过滤器模型看,封闭型室内环境对外界的各种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排斥和吸收特性,但同时也排斥了外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一般而言,封闭型空间对外界的热、声环境有很强的抵御能力,是较为有利的,但同时亦把有利的视觉环境因素全部排斥了,这是其不利的一面。工作人员每天有较长时间在其内部工作,一个完全封闭的视觉环境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用人工的手段给封闭空间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成为此类建筑环境设计的一个突出特点。
2、人对视觉环境的要求。
人对于所处的环境,除要求有适宜的条件外,还需要随时了解周围的情况,即需要及时感知周围环境变化的信息,其中视觉是最重要的感觉。人类的知觉是一个主动探索信息的过程,包括了许多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机能。在大量的视觉信息中,对感兴趣的信息能提出重点、光影、目标和背景等,并理解成图象。人的注意力又可分为自发的和自觉的两种。当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一个专心致志的作业上时,将下意识地不关心其它任何东西。但如果是一般性的活动,不需完全集中注意力时,注意力就会偏移,知觉的集中点就会转而探索其它信息如所处的地位、空间的形态和结构、陈设的特征及当时的时间和气候等,并藉此来认识其所处的环境。因此知觉主要是要求保持与环境的接触,并调节人的行为使之适应环境。因此,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应能使人容易地感知视觉信息。如果输入的视觉信息不明确,会使人对认识环境的重要因素的确切状况无法掌握,从而变得不安宁和不舒适,进而影响其工作效率。这说明活动或作业要求并不是视觉环境设计的唯一条件,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条件。
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应能为人提供充分的视觉信息。对于有窗的非封闭室内空间,室外的阳光和自然景观对于室内视觉环境在定向、定时、接触自然和空间引导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些作用对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下意识的,在正常的室内往往不被人所注意。但在封闭空间内,由于无窗而切断了室内外的视觉联系,导致视觉信息不足,从而会给人带来消极影响,在设计中对这些因素的处理尤其显得重要。
3、封闭对定向和空间引导的影响及处理。
定向感,即人对其所处的地理或空间位置和状态的感觉,是人类活动所需要的基本信息之一,任何人都不可能自愿地停止其定向感。人在获得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定向信息时,除了由半月管和耳石器官来获得平衡信息,由“动觉接受器”来获得人体各部分运动信息外,还要利用视觉和皮肤感觉的信息,如水平、垂直参考线面和脚底各部分的压力感等。人们依靠这些感觉来定向。如果缺乏一两种,在某些程度上仍能补偿。然而不正确的视觉信息却会导致歪曲定向。视觉信息在人们获得定向感时与其它感觉相互作用,并与经验相互作用产生某种程度的预测。在室内失去定向感,往往会使人知觉发生困难。当各种定向信息与人的预测相矛盾时会产生感觉系统的模糊和混乱,并会使人感觉不适。在封闭的空间内,由于丧失了室外地平线这一重要视觉定向线索,因此在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各表面间的视觉上的重力线索关系。各大面积的表面应尽可能积级地提供正确的水平和垂直面的参考线索。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微坡等模糊定向界面。对必要的坡道等,则应由建筑构件予以界定作出标志。对墙面上出现的倾斜面,应使其脱离主要面或有界域标志,使其不致影响到主要面,以维持主导面的重力线索不被歪曲。
人在空间的方位定向亦十分重要。对在自然光照射下的世界人类有着丰富的经验,并藉此来确定其在空间的位置和方位。人在室内时往往依赖于室内光线的方向和强弱的变化、室外景物的变化来作为在建筑物内确定方位的参照系统。人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要在复杂的环境中明确方位和通路,除了依靠记忆外,还需要许多其它的视觉信息,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些信息构成一参照系统,以此来明确空间的方位和安全通路,并满足安全感的要求。
封闭的室内空间则切断了室内外的视觉联系,使在室内定向时失去了室外的参照系统。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为了弥补这种损失,帮助建立在室内定向的参照系统,应注意充分提供能帮助人们确定空间方位和通路的信息。在室内视觉环境设计中,如设计的视觉信息与视知觉模式是充分一致的,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如将空间序列的各不同部分用不同的照明系统、形式、材料和色彩加以区分,对公用的和内部的通道加以区分,各入口设置标志性的小品等,都有助于建立空间秩序,从而有助于人们对建筑空间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如将建筑中的公共部分和垂直、水平交通枢纽给予具有特色的照明、装修和引导性的标志,引起人对重要部分的注意,都能提供充分的视觉信息。因此,良好的并具有指向性的室内设计或指向性标志是这类环境中必不可少且应强调的。但这类方式要处理得当,处理不当有时会形成相反的效果。例如千篇一律的背后照明的发光标志牌,其大而亮的背景的几何形状将支配它所衬托的实际信号,并把其它部分降为次要。这种喧宾夺主的方式会破坏环境的视觉效果。
4、封闭对人定时感的影响及处理。
人类同大多数生物一样具有天然的生物物种机制,保持着昼夜的韵律。随季节、昼夜的变化,人体内部的生物钟亦随之变化。这种生物钟的变化在人们预测和估计光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藉此建立一个参考水平,并以此参考水平估计当时接受的环境外观亮度。这种定时和预测对室内环境也是同样重要的。因此,在白天人们一般希望有比较明亮的室内环境,墙面和顶蓬面都应较亮,因为它代替了天空和阳光照射的室外环境。晚上则相反,在同一个空间中的亮度水平的预期水平远比白天低,尽管此时实测的亮度水平很低,但因感觉亮度高而并不使人感到昏暗。这即是人的生物钟机制产生的预测和估计作用。当环境亮度与人们的预测不符时,即会产生朦胧感,往往会使人感觉不适。
在封闭的空间内,由于无窗而隔绝了室外白昼时间变化的信息,并全部采用人工照明。人们也无法通过窗在白天看到室外的高亮度景观。按一般照明标准所取的照度水平往往是根据工作性质按视功能需要而确定的。它确可满足工作的生理要求,但对人的心理要求,特别是对白天而言是远远不足的。使用者在白天将感觉处于夜间的状态,这与人的生物钟机制的预测相矛盾,将导致产生朦胧感和不愉快心情,从而影响到情绪和工作效率。因此,对封闭的室内进行照明设计时应尽可能有适当的昼夜区分,特别是在白天的时间应适当提高照度和选用色温较高的光源,以适应人的生物钟调节的需要。
5、对室内外视觉联系的影响及处理。
建筑室内与室外的联系并不仅仅是对自然光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与自然光结合在一起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满足了人所需要的.感觉方面的信息,因此在现代建筑中景观因素往往是设窗的首要目的。封闭的无窗空间由于失去了室外的视觉联系而丧失大量的景观信息,往往会导致人的消极反应,且由于缺乏必要的刺激强度而使人易于疲劳,特别是工业建筑中所需的空间较大,墙面的尺寸亦较大,人长时间在内工作,会感觉单调而疲劳,从而降低工作效率。
因此,在封闭空间内,应充分重视景观因素,并应设法补偿室外景观的损失。此类视觉环境设计时应比正常有窗室内空间有更多的视觉注意点,且对室内的各个大面应充分设计,以弥补无窗导致的单调感和消极影响。设计提供的景观应能提供必要的视觉信息,以能取代一定的景观,为改善整个空间的室内视觉环境提供积极因素。有些设计用玻璃作假窗,但其效果如同用磨砂玻璃代替透明窗玻璃一样,由于缺乏视觉信息而同样使人感觉不适。但如用嵌色玻璃来做成一定的景观,或适当地运用通常用在室外的小品绿化等,则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视觉信息,取代一定的景观,从而产生积极的效果。
6、缺乏日光辐射对人健康的影响。
人和所有的生物都是在阳光的作用下演进而来的。阳光是一种波长范围很广的辐射,且其中各波段都适合了生物某些特定的需要。人需要阳光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视觉观看的需要。现代科学证明环境光能有足够的光能可穿越哺乳类动物的颅骨,使大脑组织中的光电细胞活跃起来,并能扩张血管,增强人体内循环和增加血红蛋白,同时紫外辐射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人是在自然光中进化的动物,已适应了自然光。虽然也可以在较低的照明环境下生活和工作,但要为此付出健康状况下降和寿命缩短的代价。
无窗的封闭型空间隔绝了自然光,因而不得不采用人工照明。但人工光源与日光在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在照度水平和频谱上都有很大差别。由于工作人员长时间在内工作而缺乏与自然光环境的接触,因此在设计中除了应注意到视觉工作条件外,还应充分注意到人的健康方面的反应。选取照度水平时应注意到心理满意度的要求而适当提高标准。选用光源时除了满足视觉工作要求的色温和显色性指标外,还应尽可能地使紫外辐射与可见光辐射之间有合适的比例,以满足健康的要求。大面积地实现这种要求或许是不经济的,有时也不大可能,但至少在如休息室等小区域加以实现。有可能时,这些区域应尽可能地接受到高照度的自然光照射。
7、结语。
封闭型的室内空间随着生产发展和节能节地的要求可能会更多地出现,在使用中将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与通常建筑所不同的。在设计中应对其视觉环境给以充分重视。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六
摘要:开展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旨在将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以满足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具有实际应用外语能力的人才不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重要,同时对高校扩大就业率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进行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完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符合教学法原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旨在将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以满足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谈谈英语“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开展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急需具有实际应用外语能力的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展,我国正快速融人全球化进程。社会对具有英语语言基础能力和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相关研究表明,全国各类专业外语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具有应用英语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只靠每年外语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外语学院毕业的学生往往因缺乏其他专业知识而不能胜任工作,而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们学习的大部分语言知识与实际工作有很大的距离。有的学生虽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但他们并不具备应用英语的实际能力,很多毕业生往往需要用较长时间花大力气进行再学习,才能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如与外商谈判,起草合同等。因此,必须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创新英语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2.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应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目标,1988年国家教委通过了新的英语教学大纲。新大纲明确提出了既重视打好语言基础又重视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为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现代高等教育对大学英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既具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又具备语言应用技能同时又不乏语言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英语教学大纲强调的语言应用能力及现代高等教育对大学生语言应用技能要求,正是我们开展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所强调的核心点。
3.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同学生就业率和学校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巩固高校扩招后的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率的非常时期,招生和就业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为了生存就得大量招生,高校为了发展,就得解决毕业学生就业问题。教育部宣布了18条与就业挂钩规定。根据这一规定,就业率作为高校评估重要指标。提高就业率关键在于培养出大量社会急需要的合格人才。目前,具有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人才在我国缺口很大,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在课程设置上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多为学生今后就业考虑,那么,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就会有很大提高,就会提高学校的声誉,进而促进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4.大学英语现有教学模式亟需改革。
目前,大学英语既有教学模式与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有一定距离,许多高校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满足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的要求。首先,在这些高校中,大学英语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严重制约了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英语教学不仅没有淡化应试教学,反而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60分是硬道理”的方向发展。其次,教学师资短缺、教学班过大、英语课时有限等客观原因也影响了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效果。难怪有些学生说:“英语从中学学到大学,单词背了好几千,过了四级过六级,马上毕业了,张口说不出,提笔写不出。”学生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除客观因素外,主要是人为地把英语语言基础能力与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分离,使之互不联接,甚至脱节造成的。虽然部分高校在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如开设了一些选修课,举办一些讲座等,但由于缺乏周密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材不到位等原因,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没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过去教学改革往往只强调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并没结合实际工作中运用语言的”实用型“能力培养。试想,这些高分低能的毕业生怎么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呢?开展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应该认识到当前的形势,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把教学重点转变到能力培养方面。
二、开展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的可行性。
1.开展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符合教学法原则。
任何教学法的产生和流行都是受社会发展影响的。早在中世纪,社会经济文化、交通等很不发达,当时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阅读希腊文和拉丁文书籍。因此,不强调听说,翻译法广为人们采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量士兵被派往国外作战,于是士兵无法用外语交流的`问题凸显出来,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外语速成教学方法。由于当时所要求的是听和说的能力,于是听说法也就随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日益频繁,外语作为一种工具越发变得重要。在这种背景下,交际教学法应运而生。交际教学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应该选取真正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语言和场景来进行语言训练,即把枯燥的语言知识与实际工作运用语言能力的需求结合。交际教学法的原则与我们所提倡的把语言知识与实际工作中运用语言的“实用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要求是一致的。
2.国内外教育家纷纷提倡开展英语”实用型“培养人才教学。
早在1982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胡文仲先生的《现代实用英语例解》,该著作是强调实用英语的一个最好典范。英语教育专家刘润清先生在谈外语教学时也曾提出“语言一旦在社会生活中具体运用情况就不同了”的观点。为了弥合或者说缩小“校园英语”与社会英语之间的距离,一些大学开设了多种与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的课程,如englishf0rbusiness、esp(englishforspecificpuposes)和《实用英语》课程等。
我国教育界老前辈黄炎培先生在《学校教育采用》一文中提出,教育是否实用,亦即处理治学与劳作的关系,乃是一个学风问题。读书不为实用,是一种阻碍社会进步的坏学风。美国教育家杜威18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在其所创建的芝加哥实验学校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法。该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强调教学“必须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的问题,必须是有目的地有意义的单元活动”,并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即“做中学”教育理论,其实质是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展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教学就是以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让学生利用各种校内外的资源及自身的经验采取“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完成假设的任务背景及工作任务来获得知识与技能。它体现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核心。在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下,很多学校在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重庆交通学院在这方面做法是把语言点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树立学习知识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的思想,把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由语言能力培养转变到语用能力培养上来。还有的学校提出了“3+1”新框架构思,即将大学英语分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阶段,一、二年级前三个学期安排英语必修课,第四学期开设英语技能训练选修课和四级重修课,选修课设“英语会话听力”、“翻译和写作”两种。这种模式兼顾了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用能力两个方面。
3.开展英语”实用型“培养人才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与其他科目学习不同,它更强调语言的学习环境。如果英语学习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学生学习英语必然会缺乏原动力,学习往往比较被动,毫无兴趣可言,更不用说培养能力了。开展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正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语言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一个把语言知识与实际结合的机会。以写作教学为例,首先是把写作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英语句式、段落及篇章结构与汉语的区别,并通过写作技巧的训练使他们掌握技巧。当他们能完成100—200字左右的文章时,可要求他们结合实际工作内容写一些诸如报告、合同等应用文。如布置学生写一篇“谈环保重要性”的作文时可让他们写一份校园污染情况的报告,这类写作既实用又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翻译、听说和阅读也都如此,只要我们赋予任务一定的实用性,学生会觉得所学知识不再抽象,学习兴趣自然会被激发起来。
总之,开展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在强调开展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语言基础知识与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关系。没有英语语法、词法、句型等扎实的根基,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枝叶”就不能“茂盛”。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英语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英语“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七
[摘要]作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批判性思维以判断、决策为目的,以自主性为特征,以合理性为标准。它是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批判性精神的集合,以崇尚理性为本质。从“语文”与思维、语文的学科属性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与语文学科教育具有高度的适配性。将批判性思维培育引入大学语文教学可以采取鼓励学生自主自由探索、贯彻问题意识、强化思辨性阅读和写作训练等策略。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大学语文;教学。
作为推动知识经济时代进步的主要动力,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的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美国学者保尔()曾断言:“批判性思维”应当构成21世纪教育的本质性基础。[1]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理念被引入中国已有三十余年,但总体实践推广程度和研究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而言,基础教育阶段(中学)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视度比高等教育阶段高,高等教育阶段尽管也有一些专门的教授批判性思维理论和技能的课程,但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尝试则较少,更遑论从批判性思维情意性侧面加以引导的研讨。因此,有必要从学科课程教学结合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角度加强研究与探索。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从国外引入的概念,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对这一问题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历史。我们在学习借鉴他们的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根据本国情况做出自己的理解和推进。批判性思维的产生源自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信息社会,面对日益发达的传播媒介和随处充斥的海量信息,人们必须具备自主判断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善于用批判性眼光来看待、分析事物合理性的精神。从现代社会对人的个体要求来看,批判性思维不仅应体现为人的一种思维能力,更应该成为一种内化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品质。第一,当批判性思维作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时,它以判断、决策为目的,以自主性为特征,以合理性为标准。首先,决策是批判性思维的终极目标。这正如有学者指出,“批判性思维就是所谓的善断”。[2]通过对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进行探查性的关注、思考和批判性的探讨,其最终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主张。比如,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要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3]加利福尼亚更明确地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有目的性的,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4]其次,批判性思维的主体具有独立的评判能力,能够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反省和自我意识,其个体的主体性人格与多元化个性在思维过程中拥有充分的展示空间。从这一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实现与完善自我的需要。最后,批判性思维不同于一般逻辑思维,一般逻辑思维简单而缺乏标准,而批判性思维则较为复杂并以正确性和合理性作为标准。因此,批判性思维不仅能打破缺乏主动思考和被动接受的惯性,以独立姿态质疑和判断,更以对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的关注高于一般性逻辑思维,在教育领域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目标。第二,作为主体的个性品质而言,批判性思维是批判性思维技能(能力)与批判性精神(心智特征)的集合体[5]。
仅仅有凭借思维技能展开的批判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理想的批判性思维应该内化为人的心智基础。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对于理想的思考者来说,其“心智结构”应该由思维技能和一定的心智特征构成。这种心智特征是指引导和支持思维主体运用相关思维技能做出合理判断的信念、情感与价值观。比如,恩尼斯()就认为批判性思维除了“指聚焦于相信什么并且作出决策的合理性反思性思维”,还包括“性向”(disposition)——即技能以外的态度、情感等情意面。蒂什曼和金斯的研究则表明,理想的批判性思维不但拥有认知能力、思维策略与思维技能,而且拥有探究、质询、澄清、智力冒险、批判性想象的倾向,称为批判性“思维倾向”(thinkingdisposition)。[6]可见,这些内在的意愿、情感、倾向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结构,它左右甚至支配着主体的思考态度和方向,其地位和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作为技能的因素。
尽管目前研究者对这种心智基础的构成要素有不尽相同的认识和提法,但普遍认同其作为一种积极的内在。这些构成要素大致包括:独立、开放的姿态;探究、质疑的精神;尊重客观、公正、合理的态度;直面事实和勇于承担多种可能性的情感与勇气等。由此可见,培养批判性思维实际也传达了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对于塑造理想人格有着重要意义。第三,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崇尚理性,是质疑精神和反思精神的集中体现。相比一般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对问题与事实的反复追问,这与其合理性的标准有关。支撑这种态势的信念与价值观,包含着反躬自问的倾向、对他人和自我错误否定的勇气以及承担智慧冒险的道德责任。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对批判性思维存在着一些误解。比如,运用批判性思维就是思维技能的操练。这种简单平面化的认识实质上是对批判性思维结构的不了解,不仅完全忽略了批判性精神的存在,更不论作为核心的质疑与反思。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批判,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被严重污名化了。”[7]对于这一颇有深意的提示,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需要给予特别的重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避免出现相应的问题。批判是以独立的姿态对事物、现象或问题的本质、属性、价值等做出合乎事实合乎规律的追问与思辨。倡导批判性思维,并不意味着是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强加,更不是道德的绑架,而是在公平、合理以及尊重事实、真理的前提下对他人和自我智慧的尊重。
二批判性思维与语文教育的适配性。
当前语文教育总体缺乏批判精神,也缺乏将批判性思维训练融入学科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批判精神的缺乏,不独学生,还包括教师、教材、课程定位与标准等。面对语文,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另一部分学生虽有学习兴趣和主观愿望,但又缺乏基于自主思考的学习能力、方法和意识,久而久之其学习效果不佳自然也令其兴趣减退甚至消失。春季学期,笔者所在学校全校“大学语文”期末作文题如下: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处于全民终身学习知识的时代。但也存在一些诸如“知识贬值”、“知识无用”的言论,更有人专门写文章强调“知识的无力感”。你是怎样看待“知识”的呢?请你以此写一篇文章,探讨“知识”,正说反说均可,言之有理即可。虽然论题普通,论点容易导向同质化倾向,但却恰好可以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且该题明显注重思辨与表达,也顺应了近年来高考写作测试的聚焦趋势。被测试对象都是大一新生,距离刚刚结束的高考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然而就卷面情况来看,学生们在作文中表现出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十分缺乏。以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共230份试卷为例,绝大多数作文思想主题均不离“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无价”“知识有用”等主题,观点都集中在论述、赞美知识的重要性上。这些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深度与灵性的作文背后,实质是批判性思维的缺乏。更令人深感焦虑的是,很多高调谈论知识无价的“独白”,乍一看头头是道,其实延续了多年来应试教育体制下作文的“作伪”之风。很多学生在文中阐述的观点明显未经过缜密深入的思考,抑或并非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些没有灵魂、缺乏力度和韧性的思想带来的是不能令人认同或信服的言说,与古人所诟病的“为文而造情”(刘勰)、“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等弊病无异。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但语文教育长期以来缺乏批判性思维训练及批判精神的弊端十分突出。其实,从学科特性来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极为密切,思维与语言活动几乎如影随形,将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融入语文学科课程是最适得其所的做法。但这恰恰是多年来基础语文教育和高等语文教育都不够重视的问题。长期倡导思辨能力培养的中学语文教育专家余党绪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常常在两个极端摇摆,‘知识万岁’的时代大家死记硬背,价值膜拜的时代‘假大空’盛行。为什么会这样?或许与我们忽略了‘思维方式’这个中观层面的东西有关。其实,思维方式上涉价值,下涉知识,是沟通价值与知识的桥梁,也具有可分析性与可操作性。”[8]人们常说,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却忽略了隐藏在这些技能背后的“思”。语文最基本的功能是信息、思想的传递与交流,因此“听”“说”“读”“写”只是作为传递、交流的技能行为,其内在支撑则是人的思维活动。首先,“语文”即语言文章,它与思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民族的语言特性总是与该民族的思维特征有关,语言还是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常用工具;另一方面,作为语言活动的语文更离不开思维,因为语言活动从本质上看就是思维活动。从思维的角度出发,“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的分析、抽象、综合、概括和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的概念的表达,以及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推理,无不是在语言的帮助下完成的。没有语言,也就没有人类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工具。”[9]换句话说,人是借助于语言进行思考的,从此意义上讲,思维活动就是语言活动。此外,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认知,这与语文对意义的建构、传达与理解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任何语言表达(说、写)与理解(听、读)都建立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之上。因此,语文能力的'培养其根本是要加强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语言规范和语言体系的了解学习,只是让学生掌握了语言的基础知识和规范形式,决定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水平的则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这种思维能力以逻辑思维为主,而批判性思维又是逻辑思维中更高一级的思维。因为它更关注思维的真实、准确、意义和价值,更强调思维的创新性,它是决定阅读、表达能力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对语文与思维密切关系的忽视不仅导致了人们对于语文工具性学科属性的片面认识,更带来了单纯注重知识灌输、技术分析和技能训练的教学误区。高等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水平思辨能力、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重视并强化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应当引起教育者们的共识。其次,从学科属性来看,不仅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离思维能力与水平,语文的启发性更直接与思维有关。“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和启发性四位一体的特殊学科。工具性,也即实现传播和交际功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承载思想,传播文化,抒写人类在与自然、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多元体验和纷杂感受,也是语文与生俱来的重要使命。由于这些内容既饱含深厚的人文精神,又充溢着丰富的审美经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正在于此。语文的启发性则在于出色的语言和文章创作总能在“陌生化”的表述中,传达出共通的生命体验和植根于公共理性与逻辑的智慧成果。共通的生命体验可以引人共鸣,催生对世界真善美的追求,植根于公共理性与逻辑的智慧成果又可以在思维和智能方面给人以启迪和提升。作为学科性质中较为特殊和重要的一元,启发性与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理性与思辨密切相关,自然也离不开思维。增强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训练,无疑会强化语文的启发性学科属性,也将充分发挥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作用。第三,批判性思维的精神维度与语文的人文性高度吻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语文教育都是通过自主、自由的意义探索与建构活动潜移默化地完成对人格的塑造过程。如前所述,批判性思维虽然以思维技能为外壳,实质是以意愿、情感、价值理念与标准作为内核,因此具有十分明显的精神倾向。它通过具体的思维活动让主体在不断探究和反复追问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体认———对理性的尊重与推崇,从而潜在地形成对主体人格的塑造。而语文由于它本身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语文教育的使命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运用母语的规范性知识、技能外,还包括引导学生关注和应对当下的精神困境,形成人文关怀,获得人生启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同时,文章的意义空间具有相对开放的特点,使得接受者可以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获得拥有多重逻辑的见解。这种内在认知的建构,必然蕴含了反省、分析、归纳、概括、联想、质疑等等思维活动———换句话说,给批判性思维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可见,语文学科由于其自身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学科教育的特殊性,理应成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佳选择。
三大学语文教学发展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不同学科教学领域可以呈现不同形式,因为不同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具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技能与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本质是要尊重教育对象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将批判性思维培育引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策略大致有以下四点:
第一,“大学语文”的第一堂课应该首先澄清学生对语文学习认识的误区———既不是知识的死记硬背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让他们了解教师对他们学习方法和课堂表现的期待,努力唤醒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积极思考的意识。长时间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语文教育已经让很多学生形成了被动听讲、理解和接受的惯性,缺乏主动思考,宁可绝对相信老师的权威而不相信自己的质疑和判断。一旦给予独立从事评判机会时,他们就变得无所适从。因此,在第一堂课就清晰地表明任课教师的期待,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过往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分析批判性思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学习方法、努力方向的认知,使他们有信心直面问题,从一开始就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去努力、学习和表现。这一策略的提出是基于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充分肯定与尊重。大学生们普遍个性独立,思想也相对趋于成熟,他们对外在信息的接收具有相应的自我选择和建构意识。面对教师对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的提示,他们完全可以有效接收并形成自觉意识。这对于此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引导他们独立、自主、自由地阅读、思考和表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教学环节应当强调对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的要求,尽可能提供和创造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机会,充分尊重与鼓励学生的自由探究行为。余党绪先生认为,“培养批判性思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给学生一个自由讨论的环境,不要用我们习以为常的、自以为是的观念来约束学生。……在教师的强势启发与精心诱导下,学生丧失的恰恰是面对文本时的那种自由态度、批判精神与对话能力。”[10]近五年来,“慕课”(mooc,即massiveopenonlinecourse,意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前者属于新近涌现的在线课程模式,后者则是一种借助于信息化教学环境重新构建学习流程的新型教学模式。虽然一种是课程模式,一种是教学模式,但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利用网络视频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在线上学习,使传统的单纯依靠现实课堂的模式让位于学生的网络学习。这种课外学习的优长之处在于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探索的情境,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在独立理解、接受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锻炼了个体思维。语文教学多以传统的文本解读模式为主,大学语文有限的课时本身就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对课文的先期阅读,因此“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如果借鉴这些新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预先阅读课文,观看“慕课”或视频,根据教师提示思考问题或完成作业,课上由学生先分享阅读体验———可陈述,可提问,亦可回答问题,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所有环节都要以促进学生独立完成、独立思考为核心,紧紧抓住重要问题和有争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辩论,直至在共同思考分析之下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第三,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贯穿以问促学、以问激趣、以问带思,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产物,也是思维的起点。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实质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与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旨趣几乎完全吻合。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我们提倡批判性思维就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树立与问题能力的培育。大学阶段,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既没有兴趣也没有动力。如何唤醒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如何让他们独立完成对文本的分析与解读?如何让他们在产生疑问的时候能有效地通过分析、思考、印证去解决?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推动他们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这里以萧红《小城三月》的教学提问设计为例(见表1):《小城三月》是萧红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它以散文化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生活在新旧时代夹缝中的少女———翠姨面对爱情的“选择”与悲剧。
在这篇课文的提问设计中,课前的提问可以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思考,且由于问题本身带有一定的目标指向———关注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也使学生在思考作品主题内涵的时候不至于漫无目的、毫无方向。课中的提问则以一个反向的问题引起学生们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作品中主人公翠姨对堂哥的爱是十分深挚的,但少有人会去想:为翠姨所深爱的堂哥对翠姨究竟是何种态度?他是否值得女孩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去爱他?事实上,这个表面上接受新学堂教育的男青年,其内在精神世界却是传统而保守的,这样的他并不值得翠姨去爱。于是,这个问题将学生们引向对堂哥形象的分析,进而认识到小说更深层次的悲剧性所在。关注女性的爱情、命运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主题之一,除《小城三月》外,鲁迅的《祝福》《伤逝》、老舍的《月牙儿》等都属于这类作品。因此,这篇课文的总结提问有些类似于中学语文课文《祝福》教学中“是谁害死了祥林嫂”这样的问题。其实,害死祥林嫂和翠姨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属于环境因素。由此,最后的总结提问升华性地完成了对作品主题的研析,还带动了学生们对同类作品的对照性思考。第四,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和教学要增强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写作的训练,体现高等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的“梯度”差别。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高层次的理性认知水准是高等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文章具备适当的新鲜感与挑战性,其篇幅长度和内容深广度均略高于学生的一般水准,能充分调动其人生体验、知识背景和逻辑素养。同时,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感性文居多,思辨的理性文偏少,大学语文的教材应当适当增加根植于社会公共理性与逻辑、公共知识与价值的理性文的比例。除阅读以外,写作训练也应当注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写作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思辨类写作完全可以与主体的思维过程同步。以前述“当今社会知识是否有用”的作文题为例,学生应从以下角度入思:
(1)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2)持正、反或其它观点的理由和依据会是什么?(如何得出这些观点?)。
(4)综合以上分析,哪一种观点及其推导路径更合理?我的观点是什么?如果能完成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文章的写作也就不是难事了。所以,作家狄马指出:“从思维方式入手改进写作教学,比较可行,操作空间也比较大。这样的考查,不仅在乎结论,在乎观点,更在乎得出结论的依据和过程,在乎思路展开的线路和逻辑。在阐释与分析的过程中,立场得以呈现,知识得以运用,掉书袋和‘假大空’的作文或许能因此而减少。”综上所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与培育既符合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又顺应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语文任课教师需要加强对思维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批判性思维与语文教学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路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6]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1).
[2]刘儒德.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4).
[3]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4).
[4]余党绪.我的阅读教学改进之道:思辨性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10).
[5]狄马,余党绪.学生阶段培养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受用终生———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教学”的对话[j].语文学习,2014(10).
[6]雷友梧.语言理论纲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7]鄢烈山,余党绪.批判性思维是指向公正的思维方式———“关于公共说理与批判性思维”的对话[j].语文学习,(5).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八
1.1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对每一堂课、每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进行精心的设计,要对教材的任务认真的研究,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并且以此为基础来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组织、选择和实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2阶段性。
教师在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教材内容中对语言能力、语言知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以及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的要求来对任务进行设计,让每堂课、每个阶段的任务目标单一、清晰并且与每一个单元的目标保持一致,确保课程总体的目标能够实现。
1.3最近发展区。
教师要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在进行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任务的难度应当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指在对任务进行设计时,需要让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具有挑战性,还需要在学生的可努力范围之内,让学生感受到学会了新知识的乐趣,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主体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参与到任务的设计中,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估,以此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与交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1.5语言交际性。
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以意义的表述和信息的交流为核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够体会到语言的形式、语言的`功能以及语言在使用时的语境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我们在实施任务型英语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英语课文的学习情况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课前阶段、阅读阶段以及课后阶段,以此来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
2.1课前阶段。课前阶段是指对课堂学习进行准备的阶段,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激活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课文进行导入,在这个阶段,学生要以完成任务的模式来对课文相关的知识材料进行查找、记录,要对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为完成下一个阶段的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2.2阅读阶段。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阅读阶段。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活动,促进学生认知、技能以及情感的良好发展。这个阶段中,学生主要的任务包含了:在对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将其中心思想进行归纳;以课文为中心进行合作性学习,通过有意义或是具有良好交际性的活动来对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巩固。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预习,对本节课的词汇和语法进行了解,并且安排几个小组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对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然后制作成课件,在上课的时候向全班进行汇报,并且以此为话题进行讨论。在阅读阶段,采取阅读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进行讨论等方式,来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同时,学生通过对本节课中遇到的词汇和语法以及对重要的语言项目进行一定的演练和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和使用的准确性。在这个阶段中,教师需要扮演组织者、激励者、帮助者、调控者以及参与者等多个角色。教师需要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存在的语言错误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讲解,要从正面来强化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2.3课后阶段。课后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延伸,这个阶段学习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定的合作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就是要以课文为中心进行讨论、辩论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同时,进行写作练习。课后阶段的学习任务不仅与课文和教学主题有直接的联系,同时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加广阔的自我发挥空间,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提高的更为明显。
三、结语。
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确的了解到,运用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必须要有具有全新的教学理念,要发挥出教师的主导能力,将教学的过程作为学生主动去进行知识构建的创造过程,通过教学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互动与交流的平台。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以指定的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以及当前能力的现状为重点,为学生设计出有操作性强的、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多种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如何来使用英语,并且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全面、深层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对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九
例如,在教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一课时,有学生将《布列斯特和约》和《马关条约》并提,并得出列宁与李鸿章一样都是卖国者的结论。事实上,李鸿章只是清王朝掌权者慈禧太后的替罪羊,“只是一个裱糊匠”。梁启超在李死后两个月在所撰《李鸿章传》中有说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故“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而列宁其人及其签署《布列斯特和约》的历史背景,显然与李鸿章及《马关条约》,是大不相同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讨论与交流,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观点。否则,教师违背了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只以“列宁是伟大领袖,他怎么可能会卖国”的传统思维式反问做结,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也就不会实现了。
二、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阅读文本(教材)出现多元化的解读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是由阅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社会背景、事物感知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在高中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对阅读文本的多元解读是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趋势和方向,也是构建与组成新的教学策略的重要因素,更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和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体现,并为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审美体验的生长与生成创造条件。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借以增强学生质疑与反思的自信与自主,提高自我效能。另外,要引导与培养学生在反思过程中逐渐树立宽容、理解、尊重与合作的思维意识,养成自我反省、自我调节与自我修正的良好品质,合理调控自我思维的课题、过程与结果,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与要求。以教学“戊戌政变”一课时为例。教材在阐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时先肯定“有很多原因”,但又着重指出“根本原因是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显然,这是对变法失败外因的强调,与教材叙述着眼于两派势力之间的斗争有着直接的`关系。基于教材叙述角度的理解,多数学生对变法失败原因的直觉感受就是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与反对。但在批判性思维的视角下,我们就会发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并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但仔细研究教材会发现,教材对变法失败的内因(变法实质存在的内在缺陷)基本没有提及,而历史现象的内在成因才是最本质最基础的要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尊重相关观点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多视角、多角度地收集资料,通过分析与思考,更好地了解历史的真实、清楚地认知相关历史真实。
三、在教学评价中,激励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强化与能力提高。
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地监控并对学生学习做出准确的导向,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到:评价内容与方式采取的科学性、完备性等,对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与展现自我、培养与树立自信、成就与体验成功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其极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应重在诊断、激励、教育与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精神,促进学思结合。做到这一点:
(2)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层次化与民主化,使评价在师生、生生之间积极进行,重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之口对同伴学习的解释、分析、评估、推理、判断、调节等做出合理的评价,并引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这种来自于同伴群体的评价影响,会对学生持续提高自己的批判思维意识与能力产生极为积极的和持久的影响。
四、结语。
总之,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与能力,就要立足于历史思维内容的基础上,从方法论的表层出发,不断地去挖掘历史课程中潜在的批判性思维的因子,以知识与技能的载体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以最终达成教学三维目标的共同实现。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十
虽然把批判性思维等同于论证性思维或论证技能并不合适,但也无可否认,论证技能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元素。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前会长格拉夫(geraldgraff)最近还在宣扬他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理念:如果我们想要学生在高等教育和职业生涯上获得成功,就要恢复论证这一古老而易懂的概念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数十年来,最开明的教育者和学者都把论证置于教育的中心并恳请我们注意:论证使学习富有生气,是探询、创新和问题解决的关键。教育研究者已经证明,学校里有关时事、文学角色以及数学解答的正反论证,对学习和考试成绩有令人惊讶的影响。论证也极大地增强我们记忆、检索、应用和整合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论证是思考的真髓。大学的典型特征是一种论证文化(argumentculture)。要获得成功,学生不能只是积累信息,也要估量信息的价值,用它消除冲突意见,提供解决办法,推荐合理建议。对于公民和现代职场亦是如此。
批判性思维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明晰地向学生阐明批判性思维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无论我们想要培养学生多少种具体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论证技能肯定是其中的主干部分。
一、教育使命。
21世纪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教育就是要培养能独立和有效思考的人。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眼中,提问、检验、反驳以及对观念和价值的反思能力,是智慧的根基。社会学家萨姆纳百余年前就指出,社会依靠学校把经验和知识承继下来传给年轻人。当然,这种传递应该是忠实的,但不是没有批判。学校是批判传统事物之新思想和改造风俗人情之新观念的场所。教育教我们根据判断而行动,塑造年轻人发达的批判能力。就此而言,教育是善。
13世纪没有批判能力,在黑暗和复制错误中徘徊。19世纪以批判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为特征。宗教教义问答教学法(catechism)从来不能训练儿童进行批判,爱国的历史和狂热的文学也是如此。批判是对那些为了让人接受而提出的任何类型命题的审查和检验,旨在验明它们是否与真实相符。批判能力是教育和训练的产物,是一种心理习惯和力量。它是人类福祉的一个首要条件,男女都应经受的训练。
它是我们反对错觉、欺骗、迷信和误解我们自己和现世环境的唯一保证。它是保护我们免受一切有害暗示之苦的一种能力。依据暗示或自我暗示的行动是凭冲动的行动。任何一个坚持用精确性和理性来控制所有过程和方法的教师,坚持万事万物均允许无条件验证和修正的教师,是在把一种方法即科学或科学的方法培养成学生的习惯。思考的批判习惯,假如在社会中成为惯例,就会弥漫于所有社会风俗,因为它是一种对付生活难题的方法。在这样的社会里,受过教育的人不可能被雄辩演说家吓倒,也不会被狂热演说家欺骗。他们不急于相信;在没有确定性(同时也不会痛苦)的情况下,能以各种程度的可能性或概率把握事物;能够等待证据,估量证据;能够抵抗对他们喜爱的偏见和各种甜言蜜语的诉求。批判能力教育是唯一能真正称得上是培养好公民的教育。
质疑,问为什么,从不同视角提出不同答案,继而在多元可能选择中根据理性证据确定最佳答案,这是批判性思维的主线或核心。这条主线包含三环节:置疑、提问或怀疑多元意见(替代选择)最佳选择(判断)。三环节构成的批判性思维完整链条也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研究相一致。例如,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论辩理论家菲诺亚基罗以哥白尼革命作为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样板,揭示出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元素:批判、推理和判断。
不难理解,论证技能在这三个环节始终如影随形。按照论辩的自由规则,怀疑也许不需要论证。相反,持有被怀疑主张的人应承担论证责任。但是,对取得假设地位的断言抱有怀疑,就得承担论证责任。替代选择或多元意见是针对某个议题、问题或难题而从不同视角、立场、观点提出的可能回答。它也可能是基于同一事实或证据而推出的各种可能结论,多元意见的产生也许与不同人拥有的假设不同有关,即在默认了一些不同背景假设(如价值、价值位阶、原则、公理、模型等)的条件下,从同样的事实或证据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论证不同的主张。因而在同样事实或证据的基础上,对多元意见做出论证无须惊讶。每一主张有其支持理由才会赢得人们的认真对待。
换言之,欲使他人慎重看待自己的主张,提议者自身必须严肃对待所提议的主张,即将它置于坚固的理由基础之上。事实上,有资格成为多元意见之中的一员,绝非任意的随想或无根基的独断。正是多元意见中的每一个都获得了某种合理的支持,因而才会有通过分析、比较和筛选最终获得判断的最后环节确定最佳选择或答案。最佳是衡量各种主张之论证的结果。衡量自然要诉求某些理性标准,而对形形色色的具体标准的掌握又构成论证能力的重要元素。
为论证技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本世纪初提出,学校应该教智慧,但智慧不是直接被教的,而是间接获取的。
提出关于智慧教学应遵守程序的建议时,斯滕伯格指出,要特别强调对话思维(dialogicalthinking)和辩证思维(dialecticalthinking)的发展。前者涉及思维者从多重视角理解重大问题,以完全不同于自己的方式理解别人如何能正当合理地设想事物。后者包括思维者以进化(不仅从过去到现在,也从现在到未来)的观点理解理念和范式。这种教学应越来越强调批判的、创造的和实践的思维。
四、论证技能系统论。
证技能是论辩性思维的要件之一。论辩性思维包括关于论辩的知识(事实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态度(价值和认识论信念)和技能。态度代表对论辩的一般立场和观点,特别是对论辩本质和功能的认识。论辩知识是主要由逻辑、修辞和辩证法整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论辩理论和相应方法(策略性知识)。
比如,对论辩相关重要概念(如论证、理由、证明责任、反驳、论辩阶段、论辩行为准则)和规则的理解就属于论辩知识;策略性知识或方法包括解释(定义)、分析(如论证图解)和评估论证(如谬误剖析)的方法;重视论证,考虑不同意见,把论证视为明白显示合理性的方式,坚持通过论证解决意见分歧,承认论证具有可废止性等,都属于论辩态度的范畴。理想的论证者应该在其论辩中显示的人格特质包括:讲道理,理解证据的重要性;不教条,在合适的情况下愿意改变看法;是一个想要理解他人立场而非仅仅重申自己立场的好倾听者;是有同理心的人,懂得论证总是要理解自己争论伙伴所持的立场:为什么他相信他的所为,他如何看待与他立场相对立的你的立场,等等。
论证技能是在这种态度的引导下,灵活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能力。技能在反复实践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得以形成。论证知识和方法的应用是形成论证技能的关键。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十一
[摘要]批判性思维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讨论式学习中创设能激发质疑的心理环境、设计多样性开放性的问题、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大班幼儿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讨论式学习;批判性思维;质疑;争辩。
批判性思维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与发明性思维一起构成了发明力的核心。批判性思维要求善于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独立考虑、做出判断,或者质疑问难、发表独立见解;而不是盲目敬重、轻易相信结论。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品质(即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和发明性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种思维成分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创新能力才干协调发展。而批判性思维是发明性思维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培养幼儿学会批判性思维,具有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大无畏精神,敢于否定、质疑,大胆运用假设手段通过各种途径验证自身的观点。
讨论式学习是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和组织.让幼儿经过考虑就某一问题发表自身的见解,主动探寻知识的教学模式。在讨论式学习中,有的观点一提出,便会遭到他人的挑战、辩驳乃至否定。围绕同一问题开展讨论,这迫使幼儿不得不积极考虑、大胆想像,学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推理来维护、完善自身的观点,从证明自身的观点的“正确”和批评他人“错误”认识中,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多侧面多角度加深对所讨论的问题的理解。因此讨论式学习对于活跃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在讨论式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可能会受到幼儿认识水平的限制,但是这种一起参与、给予幼儿更多表示机会的学习方式,随着教育所渗透给幼儿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创新的种子。本文拟浅谈通过讨论式学习培养大班幼儿的批判性思维。
一、培养战略。
(一)能激发幼儿质疑的心理环境的创设是前提。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平安与自由,是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心理平安与自由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时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意识。
心理学认为:“疑,最易引起定向—探索反射”。儿童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体现。保守的专制式教育所造成的幼儿消极、被动、盲从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大忌。因此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尊重、宽松、接纳、支持的心理环境,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幼儿是平安与自由的,能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敢想敢说,敢于积极考虑,勇于“异想天开”,能对差异和新观点坚持开放的心态,有利于培养他们“不唯上”“不唯书”的批判精神。
(二)多样性、开放性问题的确立是基础。
问题是幼儿进行讨论活动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掌握设计讨论题的技巧,开阔幼儿的思路。
1.问题的来源。
只有当“问题”真正成为幼儿自身的问题时,他们才干真正成为讨论活动的主人。在比较熟悉又感兴趣的主题中,幼儿最易获得批判性思维技能,因此老师要善于摸准小朋友们生活中问题的焦点和热点,抓住幼儿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干调动幼儿讨论的积极性,发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参与讨论的兴趣。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幼儿日常生活中自发发生的,也可以是幼儿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发生的;可以由幼儿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引出。
比如,有一段时间男孩对奥特曼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围在一起看奥特曼的书,谈话时也都是奥特曼的话题,还学奥特曼的动作,于是我在男小朋友中组织了“你认为奥特曼是英雄吗”的讨论。由于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他们的讨论可热烈了。
2.问题的设计。
教师组织幼儿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对幼儿的发展有价值的、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设计丰富而多变的开放性问题,以激励幼儿联想、发明,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打开幼儿的思路,给幼儿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能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考虑,促使他们的思维向多向性、独立性、变通性、批判性发展。如:为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是以某一点为中心,能使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并对同伴的观点提出质疑。
(三)灵活多变的讨论形式和方法是栽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简称《纲要》)在“组织与实施”局部提出了教育活动实施中的灵活性原则: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应时、应地、应资料灵活地运用。根据《纲要》的精神,我们采取的形式主要有:
1.专门的讨论活动。
专门的讨论活动是指教师为了培养幼儿的批判性思维。依照预定的目标和计划而组织的讨论活动。
一是小小争辩会。在争辩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没有情感就没有批判性思维的活跃性。因此,教师既要注意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应激发幼儿为自身和集体的荣誉而战的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争辩中他们会根据自身的认识选择支持“正方”或“反方”,并为了集体荣誉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争辩中。
比如,在有关《三只蝴蝶》的争辩活动中,幼儿有的认为三只蝴蝶做得对,应该以友情为重一起进退,有的认为应该考虑实际需要各自避雨,于是分成了正反两组,为了使自身组能赢,他们积极考虑,想尽方法为自身的观点找出充分的理由来驳倒对方。
二是小小脑筋转转转。这种活动分为两局部:缺点列举大比拼和异想天开大比拼。“缺点列举大比拼”就是运用批判性思维找缺点。“异想天开大比拼”就是针对缺点提出自身的设想。
教师先采用“缺点列举大比拼”开展找缺点活动,引导幼儿为现在的家电、日常生活用品、玩具等挑缺点,以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培养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如幼儿给洗衣机挑毛病.大胆地提出了许多的缺乏:衣领和袖口洗不干净、脱水后不能马上穿、洗的衣服皱折多、用水多、用电多等。
接着,教师又采用“异想天开大比拼”,让幼儿提出自身的设想,以改进原有的缺点,使幼儿知道先进的东西都是在对原有东西的缺点加以改进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在对洗衣机的“异想天开大比拼”活动中,有的说:“我长大了要发明带电子眼和电子手的洗衣机,只要有一点脏的地方电子眼就可以发现,告诉电子手,电子手马上抓住脏的地方搓就干净了,就不用妈妈费力搓了”。有的说:“我长大了要发明带电熨斗的洗衣机,脱完水电熨斗就开始熨平熨干,衣服不再皱巴巴了”。你看,幼儿的批判能力、想像力、发明力是多么令人惊叹。
2.随机的讨论活动。
随机的讨论活动是指教师在日常生活或教学活动中发现对培养批判性思维有价值的问题时而随机组织的讨论活动。
一是日常生活中的讨论。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都会有很多事件、问题发生,我们就抓住每一个有价值的教育契机组织幼儿讨论,讨论中形成一个可以让幼儿充分交流发表意见、进行争论的氛围。
在教室里,我们设立了“我的问题我们解决”“我的想法大家谈”的园地,供幼儿相互答疑解惑。他们纷纷把自身的问题和感受无所顾忌地“写”(画)出来,出现在相应的园地中。我们经常看到小朋友们三五成群聚集为某一问题或观点争论不休,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幼儿讨论的问题只涉和个人的想法和喜好,无所谓是非对错,没有原则问题,如晴天好还是雨天好等。显然,对于这类问题,谁说服不了谁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容纳、语言的表达等经验的获得。因此教师不需要参与,只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在倾听过程中.了解小朋友的想法和需要,和时捕捉新的讨论话题。有时讨论的问题涉和原则性,如一次性用品好不好的问题,需要通过讨论使幼儿对此有正确的认识,这时教师就要以伙伴的身份参与讨论,这样不只可增加幼儿讨论的兴趣,而且使讨论具有导向性,从而提高讨论的质量。
二是教学活动中的讨论。在教学活动中,幼儿会遇到各种问题、疑难,教师应让幼儿将这些问题充分表达出来。组织幼儿讨论时,要鼓励持有不同观点的幼儿敢于提出自身的意见,鼓励幼儿对不明白、不同意的问题大胆提出疑问。这样做,既能使幼儿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又能使幼儿从错误中吸取教益。
例如:在“风能吹动它们吗”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老师提供了“鹅毛、树叶、塑料积木、木块、石头”,让幼儿判断“这些东西能否被风吹动”,实验后讨论时发现小朋友对“小积木”有不同的观电。于是老师再现了实验过程,小朋友们在仔细观察后进行了“质疑”,最后又通过讨论达成了共识:原来小积木的动与风吹的方向和障碍物有关。可见,“质疑”能使幼儿更全面地了解生活中的事件与现象。
(四)有针对性的指导是关键。
《纲要》指出:“教师应战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在讨论式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是不时变化的,有时是观察者,敏感地发现幼儿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是领路人,讨论前引导幼儿搜集有关的信息,讨论中通过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激发幼儿考虑,将讨论引向深入;有时是幼儿的讨论伙伴,一起参与争辩,亮出自身的观点,激发幼儿讨论的兴趣,给幼儿以方法的示范;有时是支持者,鼓励幼儿大胆发表意见,以调动幼儿讨论的积极性,激活幼儿的批判性思维。
1.讨论前的指导。
一是师幼的知识准备。胜利的讨论活动要求参与者对所讨论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明了所要讨论的题目,通过多种渠道一起搜集有关信息,并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置,做好讨论活动的相关知识准备。
比如,在进行“未来城市环保需要怎样的清洁工具”争辩活动前,首先就要使幼儿有初步的环保意识,教师应引导幼儿查资料,让他们了解清洁车对城市环保的`作用等知识。
二是教师的“应急”预案。教师要对论题进行充分的准备,要考虑到出现不同论点时的“应急”措施以和出现负面影响时应抱的态度和做法。
三是幼儿的技能准备。要使幼儿成为批判者,老师自身首先要做批判的典范,在讨论中经常提出对问题的质疑,亮出自身的观点,给幼儿以示范:同时要组织幼儿观看大中专争辩赛,知道争辩就是要充分发表自身的见解,说明自身的观点,并有针对性地说出反驳他人的理由,初步了解争辩的规则。
2.讨论中的指导。
一是拓展性的引导。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更多地是激励幼儿考虑。教师要针对幼儿的想法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针对幼儿的看法做出解释、提出新的看法。对于幼儿在讨论中出现的分歧、矛盾,教师要善于捕捉归纳和引导,使讨论活动进一步深入:
如在“小动物开店”的教育活动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小猫适合开什么店?”有的幼儿说开米店,有的说开鲜花店,还有的说开鱼店,老师就提问:“大家同意谁的意见,为什么?”这样巧设对立面,进一步激发了幼儿争辩的兴趣。(刊登《学前教育研究》)。
二是支持性的评价。幼儿在批判性思维中要做出冒险,因此教师的正确评价是幼儿感到平安与自由的关键。假如教师评价不当,就会引起幼儿的紧张,使幼儿有提防心理,幼儿往往会过于在乎他人的评价而放弃自身的独特见解,或以他人的评价来调整、控制自身的行为,使思维缺乏批判性。因此要使幼儿能大胆地质疑、论辩,并能对他人的新观点坚持开放的心态,教师必需用支持性的评价重视激励、调控和发展,给予正面反馈和提供建议,以提高幼儿对讨论活动的兴趣,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不时发展。
教师的评价不只要具有激励性,而且要具有针对性,要提出新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考虑,将讨论引向深入,而不能局限于“你的想法真好”.等一些程式化的评价。
如在“未来城市环保的清洁丁具”争辩活动中,有幼儿提出现在的清扫车虽然能清扫地面,但没有其他的用途,老师不只鼓励了他,还进一步启发他考虑:“假如你是设计师,你会设计出几种怎样的与众不同的清扫车?”
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讨论活动作总结性评论,给讨论活动以充分的肯定,表扬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以后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对有关一次性用品好不好的总结性评论:一次性用品既有使用方便的地方,又有许多的缺乏,凡事都具有两面性:
通过评价我们要让幼儿了解到:任何观点或思想都可以受到质疑和评判,都应该有合理的理由来为自身辩护。从小培养幼儿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他们形成这样的品质:不盲从、不迷信,遇事问个为什么,清楚有条理地考虑,追求合理性和论证性。
二、应注意的问题。
在培养幼儿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下列问题:
首先,在培养幼儿批判性思维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正确处置好几对矛盾关系:疑心——果断,挑剔——肯定,模棱两可——主见,使幼儿正确掌握两者之间的度,防止养成对什么事都过于怀疑缺乏果断、过于挑剔他人缺少对他人的肯定、对什么事都模棱两可缺少主见的习惯。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十二
摘要:儿童画是儿童生命的图像,它应是自由欢快、轻松自然的,它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的包袱,它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独白,是人类艺术的一种原始感觉。“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儿童画的天地如此宽广。
关键词:儿童画。
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阶段是丰富和发展思维想象能力最佳的年龄段。”人是根据形象思维活动的生物,儿童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在孩子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眼。他们的世界广大而自由:月亮上能荡秋千;动物可以开音乐会;恐龙从侏罗纪来到现代社会;连老爷爷脸上的皱纹都可以用熨斗熨得年轻……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热情常常让大人感到难以理解、无所适从,跟成人受社会习俗制约的生存空间及受理智理念控制的思维空间相比,孩子们的世界广得叫人憧憬,美得让人流连。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创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教育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尽快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发挥艺术教育在全面育人方面的重要功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在绘画教学中提高儿童绘画的能力,并不是儿童绘画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绘画活动是儿童表现个人对周围事物认识和情感的活动,在这一时期不必一味的去计较孩子画出了什么,画得好不好,过多的干涉会使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受到限制,使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受到遏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的画。对他们的绘画多给予肯定和赞扬,鼓励儿童大胆地进行绘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儿童对绘画产生兴趣。结合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游戏的形式引导他们,从启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在教学中多以添画的形式出现,并以故事的形式引出绘画的主题,在引导儿童进行大胆想象的同时,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让儿童有更多一点的想象空间我尽量把握好示范的度,并用生动有趣地语言引导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我还注重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让他们多接触美的事物,用视觉语言感染他们。
儿童作画可不是乱涂鸦,他们的画“画中有话”,如把火红的太阳画成乐呵呵的太阳公公或长满辫子的小姑娘,把房子画在云朵和天空中……可见,在这些物象当中,饱含着他们天真纯洁而灵动的情感。试想一下,若把他们喜爱或厌恶的各种实物、形象作为“外力”,却可以对其绘画行为起到鼓励或制止的作用。譬如,孩子们都想生活在玩具的世界里,有着童话一样的房屋,讨厌过多的作业负担等等,依据孩子情感倾向,有意识地经常使他们与这些物象交流,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孩子对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为反应。他们就迫切希望通过画画的表现形式来直抒胸臆,即不断的激发儿童的.情感和作画欲望。
许多孩子画画实际上喜欢照着临摹,觉得画得像了便是好的。作为美术教师,要帮学生有针对性的确定绘画主题,引导他们冲破一条强大的绘画意识的封锁线。教育学家魏书生说过:一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成绩多么不好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脑子里缺乏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少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从儿童画教学的实践经验中可知,必须老师亲自带头,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在观察习惯形成后,应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空间结构的形体意识,在原始的热情上激发新的求知欲,引导儿童逐步走向感受物体的空间形态发展尝试的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心中迫切希望自己的画与客观物体的形象相吻合,即钻进了“像”与“不像”的牛角尖。待儿童的心理、视学感知能力达到一定程度,随着造型训练的深入,儿童的画面已经有了立体空间感。对透视等也有了朦胧的认识,线条也相应的稳定,理性思维在作画过程中明显体现出来。但他们仍处于眼高手低的心理矛盾状态中,常常表现在对画面中的某一线条反复的修改。此时,教师必须引导得法,启迪和提高应重在顺应笔性,贵在陶冶稚趣。教师可限制孩子少用,甚至不用橡皮。使他们想画、敢画而不拘谨。正如日本研究幼儿美术活动专家坂光彦所说:儿童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儿童画成一张画,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他当作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
随着孩子生活阅历的增多,教师应不断地引导孩子拓宽自己的视野。通过接触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去了解生活中业已存在的更多更美好的事物,让孩子去捕捉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通过讲评优秀的儿童画作品或通过直接体验优秀作品的创造过程,成为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过程。
孩子们都喜欢画画,他们天生都有表现才能和极强的表现欲,但随着数学中运算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形式运算能力的增强,他们眼中童话的、幻想的世界逐渐变为客观现实的世界,以绘画的形式表现这一客观世界则需要俱备太多的专业技能,他们是难以达到的。许多孩子由于缺乏这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难以表现画面,致使他们不再热情作画。所以,在这过程中,我们不能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不能一味地追求基本功。应对孩子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天真、稚拙、淳朴的东西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赞美,让他们在鼓励声中获得自信,在赞美声中发展和培养勇于创新的个性。
我们应顺应儿童对艺术的认识规律,不断地激发儿童的情感和创作欲望。同时把这些与发展创造力相结合起来,促使儿童学会异想天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启发。使儿童从小就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从而在今后,在每个领域的创造空间里,得以自由地翱翔。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十三
摘要:自c9明确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但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培养效果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加快完善评价机制,构建模块化的计算思维课程内容;加强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探索新的计算思维教学训练模式与手段,分专业进行师资培训,提升计算思维教学的适切性与有效性;完善教学管理与监控机制,推进计算思维教学由隐性化、被动化向规模化与制度化转变。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计算思维;可视化;师资培训;内驱力。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十四
计算思维不是计算机科学家的专属技能,而是数字化时代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2050年前,要让地球上每一位公民都具有计算思维能力”[1]。2007年,周以真教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成立了计算思维研究中心,并修订了该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课程,籍此培养该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我国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大规模开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始于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年5月,在安徽合肥会议中要求将计算思维融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去传授,以此培养高素质的研究性人才[2];2010年7月西安会议发布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旗帜鲜明地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3],标志着计算思维教学面向所有大学生全面展开。201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了“计算思维教学改革宣言”,进一步明确了计算思维培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并把计算思维的培养提升到了创新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高度[4]。
2.1从课程内容来看,存在内容重组与全面更新2种观点。
在对计算思维内涵与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解读之后,对于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体现被提上了研究日程。目前,对于计算思维教学内容改革主要有2种观点:内容重组与全面更新[5]。前者认为已有的知识内容已蕴含计算思维规律和特点,只是需要对课程内容结构以计算思维为主线重新组织,突出计算思维这一主题的直接性与系统性。后者认为应将课程教学知识点进行大幅度更新,加大和突出与思维训练有关的知识点,开设类似“计算思维概论”的通识课程。内容重组这一观点比较符合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际情况,也是业内主流观点,而全面更新这一观点则更多实施于计算机相关专业。
2.2从教学方法来看,传统方法与新方法并存。
新的概念与新的教学内容势必会引起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变革,大学计算机基础中计算思维教学方法改革以传统方法为主,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模式。教学方法主要分为3类:问题式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以及思维可视化教学法。计算思维的外显行为就是运用“抽象”“形式化描述”等思维进行问题求解的活动,十分契合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这也是目前计算思维的主流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法分为2种,一是将计算机科学经典问题以游戏化的方式呈现,二是运用计算思维设计(不需要实现)游戏,在游戏设计过程中理解抽象、聚类等概念,掌握问题求解的方式,籍此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6]。计算思维可视化教学法是目前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新趋势,是计算思维的一种具体实现与外显技术,目前计算思维教学中采用的思维可视化教学法主要是图示法,如思维导图、流程图、模式图等。
2.3从教学组织来看,基本实现了分层教学、分类培养。
计算机技术已渗透至各行各业,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计算思维方式也成为数字化时代人们基本的思维方式,而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技术应用以及计算思维方法指导也各有侧重。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按专业类别进行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中,将专业类别大体分为文史类、理工类、经管类等,并面向不同专业类别设置了不同的教学内容,或者通过设置选修课的形式引入计算思维概念,力求使教学内容更加契合专业应用需求与行业发展需要;一些专科类院校,如农林院校、医科院校也纷纷结合自身需要设置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由于教育资源较为紧张,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仍以大班授课为主,无法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一些院校通过网络教学的优势实现分层、分类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弥补传统教学课时不够的难题[5],计算思维教学基本实现了分层教学、分类培养。
2.4从资源建设来看,仍以改造为主,全新开发为辅。
教学资源是教学得以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课时严重不足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优质教学资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是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保障。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开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中虽蕴含了计算思维思想,但计算思维主线不清晰,也不够完善。因此,计算思维教学资源建设一般有2种形式:对原有资源进行改造与全新开发。目前计算思维教学资源形式主要以课堂录制视频、ppt和习题库等形式呈现,而微课程、在线开放课程(moocs)等新兴资源形式较为少见。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蓬勃发展的今天,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冯博琴提出了建设计算机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群的设想和初步的实践[7]。但搜索国内各大公共课程平台,如爱课程、网易公开课,计算思维在线开放课程只有南华大学阳小华教授主讲的“计算思维漫谈———数字化时代的生存智慧”。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仍然任重而道远。
从总体层面来看,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实施时间较短,仍处于小范围的实验与探索阶段,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仍表现出隐性的、无意识与低效的特点,存在不少需完善的地方。
3.1对计算思维能力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学目标不明确。
相当数量的一线教师对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目标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要体现在2方面。一是将计算思维能力等同于程序设计能力,认为训练计算思维能力就是讲授程序设计知识,未能上升到计算机系统与思维科学核心思想与方法论层面;二是刻意“为计算思维而计算思维”,将“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两者割裂开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变,这3个阶段目标既有传承融合,又有发展深入。而现阶段目标“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与前一阶段“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存在脱节现象,未能注意两者的延续性与系统性,极少见到某专业或学科在计算机应用技能中训练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文献。导致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存在知识型/技能型教学与未来计算能力需求之间的鸿沟[8]。
3.2未能发掘独特的计算思维训练方法,教学效果不显著。
大多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缺乏课程顶层设计思想,未能从计算科学与思维方法的高度组织教学。如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语法结构的讲解,对能够体现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缺乏总体规划,往往一笔带过。更为关键的是未能根据计算思维的特点与内部发生机制形成独特的、适用于思维能力训练的新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对计算思维的培养还停留在无意识、隐性教学状态,没有达到有意识地设计和显性教学层面[9]。思维可视化能够将人们头脑中内在的、不可见的思维过程显性化地表示出来,从而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思维过程、探索思维规律、形成思维方法,为计算思维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但目前计算思维教学可视化主要以程序流程图等图示工具为主,还处于思维训练的初级与低效阶段,教学效果不显著,较难养成对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和行为理解的计算思维能力。
3.3过多关注教学内容与模式的变革,教学系统发展不均衡。
教学失衡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因缺乏系统整体观的指导,在整合系统各因素以实现整体功能过程中所产生的偏离、片面和失衡状态。现今计算思维教学过多关注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忽视了其他教学环节。计算思维教学系统发展失衡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优质的教学资源极其匮乏。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普遍被压缩、削减,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单靠压缩了课时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必须结合多样化的优质学习资源进行弥补,现有的学习资源普遍以ppt等教学文档为主,而能够支持计算思维教学的新型资源,如微课、计算思维可视化工具、游戏化学习软件等非常缺乏。二是计算思维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对于计算思维评价研究与实践存在一定的缺失,计算思维能力评价基本上都局限于认知层面,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外在行为尚未体现,教学效果优劣无法衡量,失去了教学评价对于教学环节的诊断、调控与改进作用。
3.4计算思维教学内驱力不足,培养目标落实不到位。
尽管九校联盟(c9)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先后明确了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思维教学仍显得内驱力不足。从教师层面来看,由于长期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分教师在思想认识与教学理念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维方式,对教学改革兴趣不高,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这一核心任务重视和参与程度不够,且许多一线教师自身尚未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计算思维本质[10];从管理层面来看,大部分高校内部缺乏计算思维教学内容督导机制与质量监控体系,计算思维教学基本上取决于教师的自发性与随意性。比如是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进行了计算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迁移,而不仅仅是认知层面的提高?这些问题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内大多数高校计算思维教学仍处于混乱、无序状态,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落实不到位。
4.1加快制定评价机制与体系,构建模块化的计算思维课程内容。
现有的评价体系更多体现在计算思维认知层面的测量,对计算思维外显能力的'评测用处不大,对计算思维能力有何具体表现认识不清,这也是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教学内容显得大而空、不接地气和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因此,应根据计算思维能力的外在行为表现,开发相应的能力测评工具,加快制定计算思维能力评价体系,根据计算思维能力的构成构建模块化的计算思维课程内容,充分发挥评价的监测、诊断与指导作用。模块化的计算思维课程内容可从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计算思维内容学习与计算思维实践训练3方面着手,从体现计算思维经典问题出发,紧密联系计算思维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分知识、应用、方法3个层面构建模块化的计算思维课程内容,体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课程内容的渐进性与层次性。
4.2加强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探索新的计算思维训练方法与手段。
除了ppt、习题库等传统教学资源外,还要建设一批新型的、符合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新型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探索独特的计算思维能力训练方法与手段。一是引入、开发思维可视化工具,将隐性的思维显性表达出来,使计算思维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赵姝等人提出思维训练的3个阶段“隐性思维显性化—显性思维工具化—高效思维自动化”[11],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首先应将隐性的、不可见的计算思维过程显性地、可视化地表现出来,从计算思维的产生与活动过程把握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有意识地对计算思维进行整理和重组,辨识新的、合理的和优化的组合模式[11]。二是联合领域专家、一线教师与企业人员开发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游戏。教育与游戏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通过游戏创作自主培养计算思维。三是建设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结构与学科背景的计算思维微课程,利用微课程将计算思维知识与典型案例分解为短小精炼的知识单元,并结合具体的学科形成模块化的微课程群,有利于分解学习难度,降低学生认知负荷,同时积极探索利用微课程进行移动学习、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
4.3分专业开展师资培训,提升计算思维教学的适切性与有效性。
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者、教学效果的检验者,是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为提升计算思维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计算思维教学意识与教学能力;其次,要使学生真正具备计算思维能力,还需要更多与专业相结合的相关课程和实践的训练[12]。应对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分专业组建教学团队,并组织计算思维领域专家对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尽快使他们接受计算思维概念,理解计算思维的内涵与特征,更重要的是使教师能够掌握计算思维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结合具体学科探索计算思维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规律,并在进行教学时自觉地将计算思维能力具体化为相应专业的教学目标,并让学生在结合专业的计算机应用中理解和运用计算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体验计算思维给各专业带来的便利与愉悦,实现计算思维在不同场合与领域中活学活用,从而使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迁移,也才能真正提升计算思维的教学适切性与有效性。
4.4完善教学监控与管理机制,推进计算思维教学向规模化与制度化转变。
教学管理部门应出台一系列教学激励措施,鼓励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充分认识自己的工作价值,勇于承担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度改革的重任[13];此外,还应尽快根据评价体系完善计算思维教学监控与管理机制,以便对计算思维教学内容与质量进行有效监控,改变计算思维教学取决于教师随意性的不利局面,提升计算思维教学系统的内驱力,推动计算思维教学由隐性化、被动化向规模化与制度化转变,使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十五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为主,但是只有知识的人才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国家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时候,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发展是事物不断更新的过程,能够推动事物正向的变化,教育行业也是如此,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应从四方面入手:一是“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二是“探索”思维能力,三是“创新”思维能力,四是“疑问”思维能力。
一、“举一反三”思维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高中的政治教学过程中,首要的目的就是将“理”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明理”,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若想让学生“明理”,教师就应在课堂学习中提出更多的实例,供学生参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明白道理。同时在举例论证道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一个生活实例展开更多的探讨和思考,从而得出更多结论。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政治教材中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将侧重点放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上,学生可能体会不到文化对人影响的真正含义,如果教师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融入教学之中,从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及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论证,比如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孝道文化,孝道文化一直影响着民族的发展,这就是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针对课堂学习内容举例之后,还应让学生根据例子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想想在生活之中看到过哪些文化影响活动的现象,这样既能够将课堂学习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实例的过程中发散思维,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探索”思维能力。
探索是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人的一生都在无穷的探索之中,课堂学习也不例外。高中学生面临着未来严峻的选择,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几乎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主科知识上。但事实上,这样高强度的学习方式是不利于学生整体发展的。学生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压着,基本失去了探索的能力,而失去探索的能力,就是失去了善于发现的眼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所以,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把探索知识、探索真理、探索世界作为主要的目标。而教师则应该帮助学生探索,并鼓励学生探索,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培养思维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创新能力是不可多得的优点,这种优点既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学生也应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政治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从精神层面来改善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人格的培养离不开自身思维的支撑。例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列宁思想等一系列政治体系时,应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思考的目标,让学生去自主、独立地思考,在先进的理论体系之中获得更多的灵感,从而实现思维的创新。
四、“疑问”思维能力。
政治理念要求我们辨证地看待事物和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许多问题都不仅只有一个答案,因此,在得到所谓的正确答案时,学生应提出更多的疑问。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并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答案,同时还要有人提出疑问,推翻答案。例如,美国北部地区的一处草原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当地的野生驯鹿,驱逐了草原上的狼,在将狼驱逐之后,鹿群没有了忧患意识,变得萎靡不振,缺乏朝气,当地的动物保护协会没办法,只好将狼又重新“请”回来。这个案例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动物保护协会为了保护鹿群,将其天敌驱逐;而另一方面,驱赶了狼,破坏了当地的食物链,严重影响了鹿群的长远发展。可见,事物都有两面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事物的两面性,并善于提出疑问,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结语。
当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灵活的思维,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应更多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自主发散思维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才能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十六
批判性思维所指的就是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应该具有质询、分析事物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有效提高学生自身辨别能力。同时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及对于事物正确的认识上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样我们就能看出,在高中英语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教学当中进行实际研究发现,培养学生的判断性思维,需要采取合理措施,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对于这种研究可以结合现阶段高中生英语教学的特点和方式,分析总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英语是一种语言类学科,部分英语教材中包含很多有关日常人际关系和现阶段社会现象的内容,在很多英语教材中,经常会融入一些具有思想哲理的内容在里面,通过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以引导的方式进行培养,同时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此问题。对于课本所产生的是非判断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教师在一旁进行准确引导,培养学生的独立辨别能力。对英语课本中设计的情景教学,根据不同事件的不同情景进行不同辩论,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事情组织学生进行辩证讨论,根据不同的学生意见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思维提高,使其在学习与生活当中形成有力的价值观念,可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1]。
二、利用英语阅读手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个人的英语阅读能力进行培养,不仅要培养自身的阅读能力,而且要在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比较强大的语感,更要借助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课本中的信息的处理及获取能力。开展英语阅读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技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这是一种有目的的训练方式,在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主要应该注意的是学生是否通过阅读而获取阅读技能,不能只是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掌握语法及词汇。如果错误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那么对于整体的阅读就失去本来的意义。在现阶段的英语阅读手段当中,培养学生自主运用批判性的思维而作用于英语阅读手段里,有效培养出学生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对于在英语文章当中所出现的观点或是主题思想进行分析、概述都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身的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英语写作过程方面,大多数情况都是要求学生在进行写作的同时可以分成很多角度进行研究与探讨,要求写作时学生突破自己的传统思维,融合自身的思想进行写作,这就与培养学生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学生在写作时参考老师给的题目及部分内容进行全面思考。同时对老师所给的参考资料进行批判性考虑,应当有自己的思想。对于不同于课本及教师的观点应当给予学生大胆鼓励并加以深刻的研究,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自身的思考,同时给予最好的建议和正确引导,还可以通过一些隐性手段对学生所提出的批判性思维给以一定量的启发。培养学生自身敢于批判性地看待教材当中所提及的内容,这对学生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起到很大作用[2]。
四、结合实际实例培养学生自身的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时候,应该多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这对学生自身培养批判性思维有良好作用。通常情况下在英语教材当中就会包含很多当前的社会现象,比如空气质量整体下降,全球气温逐渐上升,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等等,这些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在教师进行观点问题阐述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调查现阶段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全球气温上升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同时也要对学生所列出的原因和解决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考察和研究,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验证自己所总结出的结论是否合理,同时要对问题进行比较,学生还要能够明确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和观点是否正确,再通过教材所罗列出的具体实例和学生自身所总结出来的方案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和直观地对问题进行批判性总结,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最好的方式之一[3]。
在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多提出些建议和给予一些正确引导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自主思考,在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全面发展,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老师,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导师,所以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老师自身就要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逐渐培养出属于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十七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不断加强和深入,直到80年代,这已经成为了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它的开拓者恩尼斯定义其为:“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而利普曼则将其理解成为一种健康的怀疑精神。80年代后,许多研究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批判性思维技能和精神两个维度构成的,这是一个主动进行思考和提问的过程。问题和疑问的产生是一切探究创造的前提,它以不断提问的方法逐步进行新观点的阐述。总而言之,批判性思维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挑战性的问题,依照客观标准做出有价值意义的判断,对于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思维认知。
二、大学公共英语写作教学现况。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主导和开展的主要力量,其对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今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普遍较低的情况与教师的写作教学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其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应试教育,轻写作能力。
由于学生必须通过期末考试以及四六级考试,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固定的作文模板以及考试中的常见题型进行训练和背诵范文等等。这种教学方式固然能够博闻强记,甚至因此有机会取得较好的`成绩,让学生的应试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不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对大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却毫无帮助。根据调查,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仅仅注重范文的背诵而在自己进行审题、布局等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这表明,短期强化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重词汇讲解,轻语言能力。
现今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通过让学生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即完全可以实现教学目的,从而花大部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点以及词汇的仔细讲解,机械的将英语知识进行灌输,学生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记忆。这样固然能以累积的形式增加学生的英语知识量,然而整个教学过程却缺乏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及其综合应用能力较差。
(三)重语言输入,轻知识输出。
英语教学中的“听”、“读”能力指的是英语信息的输入,而“说”、“写”能力则是指学生利用输入的信息进行输出活动。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是需要学生在写作过程当中利用已经学过的单词以及语法结构等知识储备进行组织布局,这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其内化的语言能力都有相当程度的要求。而根据了解调查,现今绝大多数的大学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却缺乏对这种知识输出能力的培养和重视,极少注重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
现今我国大学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对语言知识以及写作技巧的训练较为重视,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检阅也大都放在文章结构以及语言形式方面,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则缺乏相应的锻炼和培养,导致其综合应用能力较差。所以,在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锻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注重文章选题技巧。
由于有期末考试以及四六级考试的存在,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进行范文背诵以及作文模板方面的锻炼而缺乏利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材料组织等,学生所写作出来的文章也往往是抄袭沿用而缺乏新意。大学的英语写作中是以命题作文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在选题时从启发性、争议性以及开放性三个方面注意,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启发性引发学生思考,争议性诱导学生批判,其命题的开放性则是给予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挥空间。有技巧的进行写作题目的选择,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外,选题过程当中,教师还应当注重贴合生活实际,并根据学生情况尽量选择他们所感兴趣与较为关注的社会现象作为题目,让学生们可以直接通过生活的亲身体验中的认知进行思考,并以此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注重文章论证过程。
不仅是在问题的提出和创设上,更多的是要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体现批判性思维。学生在写作中的论证过程即是一个思维的锻炼发展过程,从文章的立意和中间的构思到最后的成文和修改,整个过程都需要利用到批判性思维。立意要新,需要学生的质疑;构思和修改则都应缜密细致,都需要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成文是把整个思想系统化的过程,而修改则是需要学生对自身的观点进行细致审视,在文章的改进完善过程当中也达成了对思维的锻炼培养。
(三)注重教师范文评析。
教师范文评析的形式同样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相当程度的积极意义。教师可以仔细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章并针对其观念是否明确,论证是否充分和表述是否清晰等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评价。通过学生对文章是否存在问题的批判思考过程当中达成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文章评析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形式,在评析过程中让学生吸取有价值的东西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的。
(四)注重学生相互评判。
针对同一个作文题目,不同的学生自然也有不同的写作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互评判。相互评判的过程则需要学生对自身观点与他人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在相互批判过程当中也完成了对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在双方观点有差异时,学生根据自身资料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以此反驳他人观点,以理服人。这种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了完善思维,纠正了错误。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指出文章优点与缺点所在,引导学生正确辩证,并在交流评判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针对学生遗漏的地方进行适当补足,从而进一步掌握对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韩少杰,易炎。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国语言文学,,(1)。
[2]李荣华。大学英语批判性阅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
拆解型批判性论文篇十八
摘要: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里,通过三种方法来提升学生在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收集教学文献;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魅力。
关键词:历史事件个性素质批判性思维求真务实。
批判性思维指的就是有意识自主地按一定规则和运用逻辑标准,从非常规的视觉角度对日常客观生活、知识文化或信念理论进行反省性的思考学习,对其所特有的性质、价值意义、精确水平和真实感做出独立的一个判别,并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建议的具体思维步骤。
一、通过对多样性史料的全面收集来提升学生在历史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
文献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中介媒体,无疑是揭示历史真相的关键根据。因此,对史料的收集方法是学生必须知道的,收集能力也是学生必须培养的。历史事实一直是复杂的和多样繁杂的,这就要让学生收集的史料尽量从多视角、多角度去寻找,这样做才能全方位地了解到真实的历史,拓宽同学们观察历史事实的视野,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举一例子,人教版高中选修历史中的《戊戌政变》这一课堂内容,教科书重点强调了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外因,可是对变法实质存在的缺陷基本没有提及。本文主要围绕着维新派跟封建顽固传统势力间的'斗争来描述戊戌变法这一改革。大多数学生在读完这篇课文之后会觉得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有以慈禧为首的那群封建恶势力的存在、干涉。学生如果在根本不了解中学历史教学背景下,就会迅速形成表面知识教学内容的共识。这种做法会使得学生对于问题思索简单化,会使得问题的分析能力得不到培养、提升。事实上,历史现象的内在成因才是最本质最基础的要点。由此可见,老师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搜集历史教材资料,尤其针对变法改革自身和维新派相关个性素质性史料,从而更好地更清楚地认知变法的实质价值和真实的失败因素。
二、通过适当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提升学生在历史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
想要提升学生在历史知识上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要敢问敢想,要不怕权威的力量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自主得出答案,培养思维能力。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里要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潜力,指导高中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让学生组成团队阅读历史教材,加以讨论,要开展一系列与历史基础知识有关的训练活动,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加以分析,进一步有效地诱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里,要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活动来鼓励自己的学生学会多方位思考,并突破常规,勇于创新,寻求最快捷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里面,学生在批判性上的思维能力会得到飞跃进步。在历史教学课程里,老师要尽最大可能地用自己的热情去鼓励学生,并对他们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做就能更好地激发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潜力,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出其聪明才智,让他们勇于另辟蹊径,学会标新立异,学会如何问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起他们在思维创新上的能力,让他们从多角度,全面性地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引用一些事例:就比如说假如爱因斯坦不会怀疑的话,就不会勇敢冲破牛顿所提出的绝对时空论,并提出相对论的论点。在不同程度上优化了学生在历史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从而将逻辑性理论知识和学生对批判性的激情感染力有机融合。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来提升学生在历史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
教育的本质意义就是对每位学生的人格能力进行教育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在知识上的全面性教学文化内涵。历史课程是教育事业里的重要构成之一。由此可见,历史文化教育就要重点培养每位学生的人格素质,使之健康、全面。批判性历史思维文化是根据自己所获取的经验跟真正的学识重新去审视课本上的观念是否合理,是否真实,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然后去探寻此概念的真理意义,并进行论证,这样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求真务实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里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老师在历史课堂上想办法去引导学生冷静分析事实真相,客观推理逻辑性问题。就比如说,在之前传统的历史课教学环境下,始终因为受到传统观点的束缚,就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古代制度的认知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颇,通常会认为古代中国所实行的君主立宪制是非常落后的、是非常封建的。怎样更好地看待古代文明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的学习力,也要创建独立的人格魅力,这样做才可以帮学生在独立思维上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动力。
四、结束语。
其实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思维能力视角,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理论的规定范畴,它应用于不同的学科知识里所呈现出来的具体形态也不尽相同,而且还在每门学科教学过程里化成异常独特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想要把批判性思维熟练运用到高中历史课程里,就要立足在历史思维内容基础上,由方法论的表层最先出发,不断地去发掘历史课程里潜在的批判性模式思维因子,并积极培养学生在历史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家勇关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07)。
[2]杨颖东提倡批判性思维建设新型教学文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02)。
[3]章少红批判性思维――风行美国的新教育法[j].世界知识,1986,(10)。
[4]黄志勇从批判性思维说起――谈创造型人才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1987,(0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876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