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教案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6:09:09
矛和盾的教案大全(16篇)
时间:2023-11-25 16:09:09     小编:GZ才子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编写一份好的教案需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教学步骤的详细安排、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评价手段的科学设计。"教案的质量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下是几种典型的教案范例。

矛和盾的教案篇一

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好,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今天个个精神饱满,老师来自我介绍一下,老师姓杨,你们可以叫我?生:杨老师。师:真棒!上课之前啊,我们来玩个游戏,看图猜成语,想玩吗?师生看图猜成语:(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龙点睛,自相矛盾) 二.导入师: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的最后一个成语中包含这两种兵器,分别是——(生齐答:矛和盾)师(板书范写“矛,盾”)边讲解:(出示课文图片)师:猜一猜,这两种兵器中哪个是矛?哪个是盾?(生认,课件插图上写上矛和盾)师:矛和盾原本是对立的,今天我们却要把它们集合在一起。(补充课题)师:集合是什么意思?生1:集合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生2:集合就是结合起来的意思(把什么东西结合起来?)生3:集合就是把分散的东西结合起来的意思。师:是的,在我们语文书里有两个词语的意思和“集合”的意思相同,快点打开书本找一找吧。(生快速浏览课文)生1:合二为一(出示词语卡片板贴)生2:集于一身(板贴)师:理解了“集合”的意思,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课题,思考一下,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1: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师板书“为什么”)生2: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师板书“怎样”)生3: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以后会怎么样?(师板书“结果”) 三.初读课文师:一个小小的课题,我们的同学就有这么的疑问,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答案吧。(生读,师巡视)师:课文读完了,老师从文中找了几组词语,你会读了吗?出示词语:进攻      戳         雨点般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坦克      炮口       履带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生1:第一组生2:第二组生3:第三组生齐读师:你发现这3组词语分别描写什么的吗?生齐答:第一组描写的是矛,第二组描写的是盾,第三组描写的是坦克。(边回答,边课件出示)师:刚才的问题,你在文中找出答案了吗?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1: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边回答,师边课件出示句子)师:找的真准,谁能用上老师给你的句式,把后面两个问题也解决呢?出示:发明家(         ),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    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             )。生1:发明家在盾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2: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能把这3句话连起来说说吗?(师出示课件,回答过程中,一生用了许多相同重复的称谓)师:3句话里有许多地方重复,(课件出示)能否再把这段话概括起来说说呢?出示:1、发明家(           ),想到了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2、(                      ),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了。3、结果(    )。生: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的时候,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只要在盾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结果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这其实就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先对课题提出疑问,然后带着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概括成一句话,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概括主要内容。师:其实,课文中有一句话就能概括主要内容。生: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出示句子)师:这里的“二”指什么?“一”又指什么?生1:“二”指矛和盾,“一”是指“坦克”(你发现的真快!) 四.精读课文师:请大家再默读1—4小节,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生默读)生1:这是一场紧张的比赛。生2:这是一场有趣的比赛。生3: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还能用成语,真了不起。)生4:这是一场激烈的比赛。师:这么精彩的比赛,你是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呢?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出示课件)师:这是怎样的雨?生1:雨很密。生2:雨很急。师:是啊,这么密,这么急的雨,我们读起来也要读出一种紧张刺激的感觉,一起再来读读。(齐读)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一起来体验一下当时这一场比赛的感觉。(请1生,师生合作表演“矛和盾比赛”师手指当矛,生手掌当盾,)师:我左一下,你往什么方向挡?(左)我右一下啊,你往什么方向挡?(右)这就是文中的一个词(左抵右挡)师:好,现在我继续进攻。(师快速地用手指戳向学生,让学生无法抵挡)现在你有什么感受?生:老师好快啊,我根本反应不过来。师:这就是——难以抵挡。(从中理解“难以抵挡”,然后再齐读这句话)师:正是这样一场紧张刺激的比赛,使发明家有了一个想法,发明家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1—4小节。生1: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发明家还想到什么?)生2: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老师发现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如果你在划“/”的地方稍稍停顿一下,读起来就更通顺更好听了,请你再来读读。)师:这里的“固然”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生:虽然师:是的,固然在这里是虽然的意思,一个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意思就会发生转变。发明家还想到了什么?生3: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师:科学家在第一个想法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生:盾太小了,如果做成铁屋子,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师出示表格: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句话里有两个感叹号?他们感叹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生:第一个感叹号是因为“盾太小”而紧张,第二个感叹号是因为想到了方法而感到高兴。师:既然这两个感叹号的意思不同,那你能把这两个感叹句读好吗?生:能!(绘声绘色地读起来)师:一起来读读生齐读,感情饱满师:按照上述的方法,你能解决后面的两个问题了吗?(能)那就把你课桌里的一张纸条拿出来,试着自己完成吧。 填一填:

投影一学生的答案: 。

(生拿着自己的纸条解说):发明接发现盾太小了,所以想到安一个铁屋子,后来他又发现不能进攻,就想到在铁屋子上开个孔,把矛伸出来,但是躲在里面却不能跑,发明家又想到给铁屋子安个轮子履带。师:老师发现你的一个问题,在第二个想法的解决方法中,文中把这个矛打了个引号,而你却没有了,我来问问你,要不要加上引号?(生思考了一会,回答要)为什么?生:我觉得还是要的,因为这个矛是指炮头,而不是真正的矛,所以要用引号。师:那请你把引号加上去吧!(生加上引号)师:现在你能把文章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了吗?出示: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 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 可是,(          )                                                           对了,(                  )                                                            当然,(                             )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生: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填空内容:师生配合读,师读前面,生读括号里的内容   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   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师出示坦克图:瞧,这就是发明家发明的坦克,谁来指指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还有“履带”在哪里?(一生只认)师:为什么要装上“履带”呢?生1:有了履带,就方便坦克在沙漠里行驶。生2:履带可以让坦克不滑倒生3:坦克装上履带,是为了增大受力面来减少压强。这样走泥泞或沼泽也不会陷下去。(哦,你懂得可真多!)师:正是这样,坦克才会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怪不得书上说(再次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板书:进攻,自卫,优点)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有许多东西是把两种东西的优点合二为一,集于一身的,比如我们的布袋铅笔盒,是把“布袋”轻便和“铅笔盒”可以装文具的优点“合二为一”,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用的“布袋铅笔盒”,你还能说说身边运用了“集合”两种东西的优点于一身的东西吗?生1:雨衣是集塑料的防水和衣服的优点于一身的生2:电灯是把钨丝的光和玻璃的透明的有点合二为一的(生想不出其他的东西,老师引导)师:其实我们的笔盒里就有一样东西是把优点合二为一的。生3:铅笔,铅笔是把铅笔和橡皮的优点合二为一的。(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也是把很多东西的有点集于一身的,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你才会收获更多。 五.小结课文师:发明家就是这样有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才发明了坦克,从此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发明家发明的坦克到底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以及又会学到什么真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25.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为什么?                                优点       集于一身    怎样?                                                        结果?                                                                                       (实录整理:冯梦姣)       作为一名新老师,很荣幸能参加这次三年级的教研活动,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以下是我听了这三堂前辈的优质课后的一点反思:1、叶圣陶老人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从中提取最具语文价值的部分,即“例子”中的精华。然后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围绕这个点,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杨老师深谙此道,在教学“合二为一”这个词语的过程中,思路层层深入,先是从字面意思体会,然后结合语境,让学生理解,最后联系实际生活,进一步理解“合二为一”的深层内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彻底贯彻了语文的实践性。2.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三位前辈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了不同地学法指导:《矛和盾的集合》中杨老师主要采用了填空补充来概括全文的大意;而《富饶的西双版纳》是一篇语文优美的文章,臧老师主要采用了想象感悟法;《陶罐与铁罐》的语言比较有特点,于是杜老师则采取了朗读感悟法。丰富的学习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3、一、二年级注重字词句的训练,到了中年级就要开始各种段式的学习和积累,这一点也是我们时常会忽略的。但是三位老师能牢牢把握这一点,让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都会出示一个段落进行填空说话,逐渐培养学生对段的意识,但是就如教研员徐老师所提出的,在段落教学上思路还不是很清晰,过多的注重训练句式,而缺乏了从段落中去理解只能让学生有段的意识,而无法培养学生对段的理解。这也是这次教研活动提出来的一个问题之一,需要我们多深入研究,把这个年段特点,彻底地贯彻好。   以上只是我对这三节课听课后的粗浅想法,对于中段教学目标把握的探索和研究也仅仅看到了一点“门道“,还需要今后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学习和总结。但是有一点我相信,通过越来越多的老师对中段语文教学的重视,我们对中段教学目标如何把握一定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从“乱花渐欲迷人眼”到“繁华落尽见真淳”,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飞跃。但愿小语界能有更多这样值得探究的话题,使我们的课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矛和盾的教案篇二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3、学写生字矛、盾、集。板书课题。矛:不要少一撇;盾:外侧有两笔;集:共有五横,长短有变化字形才好看。(2)在插图合适的位置写一写矛和盾。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矛和盾的教案篇三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第七单元的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从以上单元目标和课文的具体特点看,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即把矛的自卫和盾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分析周艳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我认为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是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分三个方面组织教学。

第一方面:重视学生的初读感知,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的侧重点,从生字的读音、字形、以及词语之间,词语在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了解生字词的意义。这一步教师做得十分有耐心,“矛和盾”的字形从会意的角度出发,提醒学生写字的注意点,“坦克和履带”的关系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履带的作用,从而为下文的教学打下伏笔。至于“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这一组词教师又以现成的铅笔和书本作道具,创设课文情境,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从而形象地理解词的含义。我想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本课的字词,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学习字词的方法策略。

第二方面:重视研读感悟,重视对语文文字的表达方式的探究,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共振。这节课,教师重点抓住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心理历程,让学生潜心会文,找出写发明家想法的几个句子,抓住关键词,读读议议。对这几个句子的教学,教师也各有侧重点。第一处:着重引导“你从哪儿看出这只是发明家的一个想法,非真实存在。”由此了解“如果````就```”这对关联词的用法。第二处:在想到自卫的基础上,发明家又想到了“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两种想法是如何巧妙连接,了解“可是````”这个转则词在文中的特殊作用。第三处:抓住“对了,当然”等词,通过朗读,体验发明家思考问题的执着和灵感突现所产生的快乐感。

第三方面:巧用文中空白,探究发明家的下一步的思考过程,同时迁移运用课文的表达方式。发明家是如何想到给带“枪口和炮口”的“铁屋子”装上轮子、按上履带的,课文没有具体展开,这便为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提供了平台。教师及时地抓住了这一机会,激励学生也来做一回发明家,模仿课文中“如果````就``”“可是````”等的表达方式,阐述发明的思考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引导从读到说到自由写,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原则。但是我觉得这一步可以做得更好些:1、板书中的两个问号到底是什么,可先让学生先想一想。2、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再提升一点,情趣可以调动得更好些。3、教师可能更多的关注了学生是否解决了问号,是否套用了句式,对说话时出现语病,就来不及注意了。4、如果句式中加上“于是”可能会更通畅些。

作为“我是学生的角度”给周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1、文中的发明家是谁?我想知道。2、当周老师提问:发明家的第一个想法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思考的?对我来说,有些听不懂。

矛和盾的教案篇四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生字、抄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说明的道理。

矛和盾的教案篇五

围绕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专题展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矛和盾的集合》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矛和盾的教案篇六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子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在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矛和盾的教案篇七

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3、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3、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1.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准备好相关的`挂图和词语卡片。(师)

4.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第一课时

1、阅读单元导语,2、了解单元主题。

3、浏览本组内容,4、了解课文梗概。

5、故事引入,6、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字卡背后)

2、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订正,改错。

3、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

4、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

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如: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提问:是谁“大显神威”?生答后,引读5自然段。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引导学习1-4自然段。

3、默读1-4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独立读书思考。分组交流改进。指名发言说明。

小结: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4、指导朗读1-4自然段。

引导:小声读这部分课文,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和句勾下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交流好词佳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招架”、“固然”等词。

朗读课文。

5、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以及坦克在战场上的“神威”,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读6自然段。

出示句子“谁善于……胜利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

小结:通过具体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2、谈话: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可根据学生建议增减活动。)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1、通过课文的朗读,通过课文中的实际例子,学生掌握了知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联系生活说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谁善于把优点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2、发散的练习还是少了点。学生知识面较窄,不能说出发明家发明哪些事物。

矛和盾的教案篇八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想法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5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子,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学生读了课文后,想想哪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最大?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或课外查阅到的知识举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也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最后一题“互动天地”进行说明。

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矛和盾的教案篇九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难点:让学生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

1、 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很高兴!初次见面,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大家请看屏幕: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句话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谁愿意收下它?读读看。要想真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读懂老师的心,咱们还要把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好好读一读。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指导书写矛和盾。)

1、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读课文,让老师听到你的读书的声音好吗?如果遇到生字、生词怎么办?(指名回答识读生字词的方法。)大家开始吧。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谁来读一读屏幕上的生字词?

幻灯出示

集 合 难以招架 固然 乌龟 自卫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长 处 胜利者

3、谁来读?(师可以根据学生识读情况鼓励、正音,如:声音响亮,口齿清晰;听听别人怎么读?再试试看!等。)

1、接下来,咱们换一种读书方法,默读课文。如果大家能够潜心地默读,一定会有许多的收获!(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参与其中。)

2、读完课文后,谁尝试根据屏幕上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根据学生回答,可以激励:很会读书!善于在别人总结的基础上概括!这就是合二为一。等等。)

1、会学习的孩子善于发现!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是:

幻灯出示: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2、读读看。为什么这样读?你有什么发现?(第一个“!”表示对盾的不满、埋怨。第二个“!”欣喜、高兴。)

3、请大家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1、课文学习到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礼物: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谁能理解老师的用心,谁就能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谁就会收下这份不一般的礼物!(师板书:合二为一、取长补短。)

3、能否用上“取长补短”造句?试试看!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合二为一 取长补短

矛和盾的教案篇十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生字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学习的收获。教师适当概括补充。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1.抄写生字2遍,注上拼音。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矛和盾的教案篇十一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课文讲了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向他刺来,他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后来发明家就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了陆地霸主――坦克。坦克一上场,敌军就闻风丧胆,吓退了十公里。

学完了这篇课文,我不禁对发明家佩服了起来,我觉得他不仅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而且善于动脑筋,能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我想,这也就是成功的关键吧。比如,有的人把橡皮和铅笔的优点集合在了一起,发明了带橡皮的铅笔;有的人结合了电风扇和取暖器的功能,发明了空调;还有的人利用蝙蝠的超声波发明了雷达等等。

由此看来,学习别人的长处还真有用。像我以前身上也有许多缺点,可是从不愿意面对。当妈妈在我面前表扬哪个同学学习自觉,学习习惯好时,我的心里就会很不服气,还会很不屑地说:“他有那么好吗?我才比他好呢……”不过,我现在已经茅塞顿开了,我明白只有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学会取长补短,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矛和盾的教案篇十二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七单元,这一单元为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该怎么看,怎么想。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25课(指课题),大家一起读课题。知道“矛”和“盾”吗?借助图片和教师讲解认识矛和盾。

(“矛”主要用于进攻,“盾”主要用来自卫。)

矛和盾是怎样集合的呢?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请同学们和电视机前的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请和我们一起来认读课文中要求会读的6个生字。(用卡片)

1、要注意“持”是翘舌音,“般”和“坦”是前鼻音,再来读一遍。

2、出示词语:矛盾 手持 雨点般 蜗牛 坦克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老师请六位同学分段来读课文,,我们来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的,坦克又是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示字旁的字许多都与古代的“神”有关。以后学到示字旁的字大家要注意一下。

2、请和我们一起把每个生字写两遍,也可以把生字组成词语写一遍。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两个字。

第二课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请画出来。

1、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

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

3、读了这句话,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

1、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请先默读课文1—4自然段,再同桌合作,把发明家怎样想的过程用简笔画在方框里画下来或用简要的句子写下来,最后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说一说整个过程。

3、发明家根据盾的不足一步步改进,终于能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让我们一起把1-4自然段读一读。

4、从这个合二为一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解疑2)

2、 谁能把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气势读出来。

3、谈谈读后的感受?

1、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大家一起来读课文最后一段。

2、作者就是借这件发明的事来说明这么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

3、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道理吗?请同学们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4、谁用别的例子说说“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同学们说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从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这件事,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用了不少好的词语,请同学们抄写自己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和课本后词语表中的词语。

矛和盾的教案篇十三

每一个人家都有矛盾的事,只要一闹矛盾就像桥塌了似的,我家也有矛盾事。我的手机摔坏了,我一直想买一个手机,可爸爸妈妈就是不让我买。

有一天,我忽然问爸爸说:“我可以买一台手机吗?”爸爸立马问我说:“小孩子不要老想着手机,手机买来给你干什么?”我想这样不行啊!我要想个主意,我要去搞好关系网,我二话不说到爸爸面前,帮爸爸干活,洗衣服做饭……我又跑问去爸爸说:“你就给我买一台手机吧。”爸爸板着脸说:“小朋友吵什么吵,你拿手机干什么。”我不去找爸爸了,我找来了我的表哥帮我一起求爸爸,妈妈也到达了家中,现在是2对2,因为我们是小孩,我们一直站下风,我和表哥也没有法子了。

我们只好在一边低着头,吸着气,没主意了,我们只好去一边玩去。

这就是我和爸爸的争吵,我家的争吵也不是很多,可以说我们家是和谐的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矛和盾的教案篇十四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学了这篇课文,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是“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谁把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优点和二为一,谁最终就会取得胜利。课文中的发明家就是用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做成了坦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谦虚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善于向别人请教,懂得取长补短,努力追求上进,才会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同时,也要会欣赏自己,给自己自信和力量,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矛和盾的教案篇十五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本堂课旨在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学生能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矛和盾的集合》是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1、认识矛、盾等生字。会写矛、盾。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意思。

2、了解发明家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思考过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说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

说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说教法: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说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你认识图上的这两种兵器吗?生说,师板书:矛盾

教学生字矛、盾。

2、说说它们的作用。

生说后师小结板书:矛盾

进攻自卫

3、出示坦克图:板书:坦克学习生字坦

通过预习,你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你是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知道的?

生说后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学生读句子,质疑,而后罗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2个,为围绕这2个问题进行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的作用。

4、揭题:完整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合二为一

1、请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要边读边思考,读完后,尝试填表,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盾太小xx、xx、xx、xx发明坦克

2、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3、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坦克发明的过程,也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坦克是怎样发明的过程。

(二)研读大显神威

2、读第五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句子。

3、指导朗读。

4、师就坦克的发明作补充解说。

四、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

五、书写指导。

矛、盾。

矛和盾的教案篇十六

1、让幼儿初步理解矛和盾是我国古代战争时用的武器。

2、通过讲解、示范、练习、游戏,让幼儿获得玩矛和盾时一手要用矛攻击对方,同时另一手要用盾保护自己。培养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3、使幼儿懂得安全游戏,进一步感受游戏的乐趣。

1、自制玩具矛和盾人手一副。

2、音乐磁带“中国功夫”;“雪花和雨点”,录音机一台。

3、对矛和盾有一定的'了解。

4、小头盔每人一只。

1、老师播放音乐“中国功夫”幼儿跟着老师边听音乐边做律动。

2、出示玩具矛和盾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

3、通过老师讲解让幼儿初步理解矛和盾是我国古代战争时用的武器。

4、幼儿游戏“有趣的矛和盾”

(1)两人一组一人拿矛一人拿盾自由游戏。老师指导幼儿一人用矛攻击一人用盾保护自己。

(2)两人一组各拿一副矛和盾合作游戏。播放音乐“中国功夫”增

加游戏乐趣。老师指导幼儿游戏时一手要用矛攻击对方同时另一手要用盾保护自己。提醒幼儿不能攻击对方脸部,增强安全意识。

(3)每人戴好头盔继续进行游戏。引导幼儿在一定的范围内向对方冲击进行游戏。

(4)分组请客人老师和自己玩游戏。

5、放松游戏:“雪花和雨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9927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