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金陵十三钗有感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6:25:16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范文(18篇)
时间:2023-11-25 16:25:16     小编:笔舞

人生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总结是对过去的片段进行回顾和思考。阅读时可以做好标记,方便后续的复习和查找。范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自我总结,也有对团队和项目的总结,适用范围广泛。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一

在电影方面,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后知后觉的人,真实·光影传奇中的'魅力——《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一学业为重,虽然戏称的电脑是现在女学生的电影电视机,但自信自己在这方面的自律性还是蛮强的;二就是怕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争气的眼泪往往随着电影的情结而慢慢的滑落,等到看完一部后,桌面上的纸巾早已堆成小山,“座中泣下谁最多”?电影结束后的自省中就会常常骂自己的不争气,眼泪的不争气。

但还是抵不住电影的诱惑,那些光影交错的画面,承载着丰富的生活气息和艺术的韵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能和艺术挂钩,否则艺术就成了一堆毫无经过挑拣的陈芝麻烂谷子或者河滩上的沙子,而真正的艺术则是历尽风浪始淘得的闪闪的金沙,或者是那不起眼的蚌壳中的珍珠。

看每一部电影,都是在过了别人讨论的热潮过后自己才躲在角落里慢慢的品味,好像一位参加宴会但来晚的客人一般,等到自己来的时候却只剩残羹冷炙,所能做的无非是和主人之间的互相道歉和随手拿起一杯淡酒细抿着去寻找共同的谈资。但看电影不光如此,好的电影犹如经典的作品一般不是炒出来的,而是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出来的,所以当过了那个热潮之后,在冷冷的夜中开始抚摸那稍留的余温,便别有一番感触。

《金陵十三钗》亦是如此。由于专业的缘故一直对战争抱有一种抵触心理,也是在其上映后很长时间才看的原因,观后感《真实·光影传奇中的魅力——《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张艺谋无疑是中国电影界的龙头老大之一,他的每一部电影的出现都会引发一股热潮,无论是褒贬,都能成为一时的炙热话题。《十三钗》也不例外。

有人说:老谋子没得拍了,拍十三个女的故事。

有人说:老谋子的技艺越来越不如从前了。

有人说:老谋子这是干什么嘛,这么巴结西方佬,想打进西方市场大赚一笔啊?

总之,是各有各的话。

其实,不是十三个女,在这里我更愿意称呼她们为“秦淮河女人”,她们是十四个。最终大义凛然的走向日本人的是十二个女人外加一个男孩,而此前被日军戕害的两个女人:一个为了琴弦,一个为了情义,她们一共加起来是十四个秦淮河女人。纸醉金迷是对她们生活的最好说明,荡漾无耻是人们习惯冠以她们的名号,甚至去教堂寻求庇护时这样的画面还是频频的出现:自己的行为放荡和不检点以及清纯的女学生对其的嗤之以鼻都是对其所处地位和环境的最好说明。

战火隆隆中,冰与火,雷与电,要么舍己为人,要么同归于尽。战争,泯灭了人性而又唤醒了人性。

笔者并不认为这部影片是为了证明什么,还是为了说明或者宣扬什么再或者就是有了些政治意义上的为了所谓的“正名”,而是人性善与恶的对决,当世间所有的事件都归结为善与恶时,仿佛一切变得简单起来,也让我们看到,人性,最深处的简单。

历史的伤痕已经深深的留在民族的身上,那种痛堪比最深。当哪天不经意间触碰到它的时候会让你痛得泪流满面,但是我们的痛并不比历史所承受的痛更深。历史的勾勒,有了人性的光辉在其中,相信才是最美,最刻骨铭心的。这种美无关乎视觉,无关乎听觉,而是最简单,最朴实的真实。人,物,万物的真实。

不敢说,《十三钗》给了我怎样的真实,但其中人性的真实我感受到了。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二

在我的印象里,自宋朝以后,秦淮河就被赋予了一种优雅、放荡的女性气质。李师师是宋朝的名妓,宋徽宗挖了地道与她幽会。有皇帝老儿带头,民间顿时风行起歌妓文化,一时刻,秦淮河畔,莺歌燕舞,胭脂留香,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贩夫,那里便是他们心慕的圣地。这些歌妓,不仅仅仅卖身,她们各自身怀绝技,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使得这一块烟火之地成了一个文化的风向标,造成了秦淮河的繁荣景象。在之后的千年中,虽然政权屡屡更替,但丝毫没有影响到秦淮河的歌妓文化,那里照样笙歌缭绕,夜以继日。但之后的政权毕竟没有宋朝的开化,宋朝的歌妓是圣洁的,氛围是浪漫的,而之后歌妓逐渐沦为了社会底层,这个身份也变得肮脏起来。虽然如此,秦淮河的歌妓仍然保留了一些好的传统,她们在这一行业中,不仅仅仅只是带给肉体上的服务,更为众多寻花问柳之人带给一种精神上的奢靡和满足。因此,她们才称之为歌妓,而不单是一般称谓上的。要我说,歌妓作为一个文化群体,她能够是一种行业,但不是,做的只是一种交易。交易越简单、越直接、越赤裸裸,就越显得肮脏。

恕我斗胆直言,我觉得歌妓文化是没有必要做过多诋毁的。歌妓代表了女性的一种气质,使女性的内涵变得更丰富。如果没有构成这一种文化,女性气质中表现出的放荡就绝不优雅;性虽然让人满足,但绝不会让人懂得浪漫;美女确实很美,美得让男生流口水,但绝不会让人感受到心旌荡漾这种完美。我当时在阅读《姑妄言》这种的开篇时,就突然意识到:男生寻花问柳把佳人拥在怀时,他满足的不是性爱,而是一种对女性气质的占有和享受。女性气质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美学,一般人驻足远观去欣赏它,体会它,只有嫖客才千方百计想要占有它。而歌妓,确实能把这种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一向对女性充满了好奇和神秘,当然性爱只是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对女性气质蕴含的美。因此在电影《金陵十三钗》公映后,我怀着极大的冲动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影片就写了这么一群歌妓,她们的美摄人心魂,举手投足间让人意荡神游,但她们不是纯粹的性工作者,不只是为金钱而麻木不仁,她们同样有母性,有爱。

我很喜爱张艺谋导演的这部影片,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么伟大的作品,从美学好处上说,注定是世界的,它成功地再现和塑造了一种女性气质。

走出电影院,我立刻想起多年前一部同样伟大的电影作品——《辛德勒的名单》,我试着把两部影片相比较,发现两者诸多相似,诸多亮点。同样是描述二战时的作品,欧洲人以此表现了民族的大义和悲歌,中国人也理应有这么一部作品与之辉映,毕竟,中华大地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为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所幸,《金陵十三钗》满足了这个世界性要求。

最后我还是要强调一句:看《金陵十三钗》,我看到的是一种女性气质。无论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女性独有的气质就像一面镜子,总是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光线越刺眼,反射就越强烈。这是一种美,我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美。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三

我,一个90后,从小便是听着父母“好好读书,光耀门楣”的经,10岁前从未深刻的去想一些国家大事、伦理纲常,一心去学那些课本。

如今大了些,倒是会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道理,也拜读了孔夫子、孟子的著作,对于世事也有几分了解。偶尔看着那些新闻,也会义愤填膺得评论几句,嘲讽几句,虽是客观独到,却仍不够深远,堪堪称得上一个雏儿罢了!

呵,当我看到《金陵十三钗》并且拜读了一些时才终于为一部抗战片笑了,不仅仅因为她是属于女同胞的书,更因为她总算把历史的魂写出来了。

不管是颇有傲骨、八面玲珑的赵玉墨,还是表面刻薄无情的豆蔻她们不过都是可怜之人罢了!要知一个毫无背景又无文化的女人在乱世中能够苟延残喘实在不易啊,她们的无情不过是一张面具,遮挡悲伤的面具罢了!而这些又怎会是那些娇养深闺的牡丹能知的?又怎会是那些或衣食无忧或有自保能力而不会受人侵犯的男人所能明白的?苓的字字句句都昭示了“十三钗”外柔内刚的巾帼形象,矫正了那些“特殊女人”的真实内心思想,这便是此书吸引人或者说灵魂所在。

文中那个英格曼神父天真的以为日本这个在世界上被誉为最守秩序的国家会快速的解决这场混战,可令他想不到的是日军在这场战役中全然失去了属于人的理智,而是如同野兽一般厮杀、掠夺、淫乐,血洗了整个南京城,此处是对日军嗜血、恋战品性的一个揭示。

文的一开头还写了军阀自相残杀的片段,这更是令人心灰意冷。古语有云:治国齐家,方能平天下,此处便是犯了“未齐家”一大忌。我们的国家相当于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员,同管理家庭的道理一般,倘若连自己的家都无法治理的井然有序又何谈治理一个泱泱大国?何谈去抵御外敌?如此说来,南京沦丧怕是情理之中,也莫怪敌人凶狠了!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四

截止目前,国内耗资最大(六个亿)、高薪(三千万美金)聘请好莱坞一流男演员为主角(《蝙蝠侠》男主角克里斯蒂安。贝尔)、制作团队最优良(集数国优良影视技术团队)、宣传力度最广泛、张艺谋自称最有故事深度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公映一周即回收三亿票房,并有进军欧美电影节市场之野心。

如此巨大投资与宣传的吸引,本人却在公映不足一个月时,就免费在网上看到了高清晰完整影片。

说实话,对于《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技术场景、战争效果、背景音乐、演员表演等电影手法与技巧,本人顶礼膜拜。可对于故事情节与主题思想,本人却不能与张大导演苟同。

《金陵十三钗》紧紧围绕“南京大屠杀”中,为拯救十几名教会女学生而展开的故事。国军残余士兵,为拯救被日军追逐的女生,浴血奋战,顽强抵抗,让女学生们逃进了战场上唯一残存的外籍教堂;美国殡葬人士约翰。米勒(贝尔饰演),为阻止追逐进教堂对女生施行暴行的日军士兵,假扮神父,正气凛然,惨遭毒打;最后的国军英雄李教官(佟大为饰演),为分散教堂里日军的兽行,一人对付几十个日军,直到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一群逃难躲进教堂的秦淮青楼妓女,目睹女学生们为保护她们而引开日军注意力而惨遭欺凌,在看到女学生们为了不再遭受欺侮而准备群众跳楼自杀的时候,在头牌妓女玉墨(倪妮饰演)的提议下,顶替女学生们前去“赴日军庆功宴”;理解神父遗愿保护女生们的陈乔治(黄天元饰演),在最后差一名额(因有两名妓女之前死于日军之手)的紧要关头,男扮女妆顶替女生前赴死亡之邀;女生书娟(张歆怡饰演)的父亲(曹可凡饰演)为了能让女儿离开血腥的南京,不惜倾家荡产并遭受亲生女儿的歧视,假作汉奸在日军中周旋,最后时刻没有暴露妓女顶替女生的真相,恍惚中也惨遭日军枪杀;最后,假神父约翰最后成功把十三名女学生用自己修理好的卡车送出了南京。

整个电影的场景真实性再现,让观众是在精神极度压抑中看完的。从而,也让观众对那场人为灾难怀有极其沉痛的深思。更让观众对战争中人性的认识得到一种别样的感知。

但是,剧情场景的真实掩盖不了故事情节的虚假。首先,南京大屠杀时外国人的“安全区”都没有安全可言,何况一个小小的教堂。是日军士兵已经对教堂侵犯,并遭受了“一个人的重创(李教官的打击)”之后,更不可能有日军军官假惺惺的致歉。其次,清纯女学生与堕落妓女之间的矛盾开始是水火不容,格格不入,之后却能和平共处,相互救赎,令人难于信服。再次,人的天性“大难临头各自飞”,却被《金陵十三钗》演绎成了“大难来临,舍命救他人”的壮举,这能让人坚信吗?!虽然这样的主题是就应提倡,也务必提倡的,可体此刻对社会、对人生都“看破”的妓女们身上就更难以让人信服!

好的电影务必具备三大条件:一是故事真实感人,二是场景艺术逼真,三是主题正派具有广泛社会教育好处。而《金陵十三钗》欠缺的正是第一条,故而,本人觉得《金陵十三钗》算不上好的电影,也不具备进军奥斯卡的条件。但是,《金陵十三钗》比起张艺谋前几年的纯娱乐“商业大片”来已有很大进步,是他又一次推出的这新一批第一次上银幕的年轻演员就给观众留下了十分震憾的深刻印象。期望张导再接再厉,能给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电影作品!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五

天,依旧静静的;地,依旧静静的;秦淮水,依旧静静地、缓缓到、流着。

金陵秦淮,这个美丽妖娆的地方,有着一群群美丽风情的女子,一代又一代,秦淮流出了亘古的风采。

苍烟漠漠,古都杳杳。古朴严实的城池弥漫着风沙。长河的落日,大漠的孤烟。一望无际的黄沙,掩盖了关山,掩盖了醉卧沙场的不归勇士。然而,细雨漫漫的江南,秦淮水却依旧静静地淌。醉生梦死,温柔乡里唱不尽的《秦淮景》;纸醉金迷,瑰色河流数不尽的风情女子。乱世红颜陈圆圆,妖娆顾盼董小宛,倾尽国色顾横波……一扬手,是阵阵香风娇袭,一颔眉,眉间是无尽风情。扭动的躯体仿佛妖娆的藤蔓,又如杨柳轻摆,一步步滋生出片片红莲。琵琶低吟,夜夜笙歌。秦淮八艳们娇柔的笑声,滋养了这条美丽的河。渐渐地,秦淮水染上了脂粉的颜色,静静淌着的是少女们豆蔻的芳香。

然而,烽烟开始升腾,山河即将破碎。啸天的孤狼唤不回明朗的圆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冥冥暮色如一袭纱衫,飘动着淡淡的哀愁,战争的鼓声淹没了撩人的琴音。

自古巾帼出动荡。这群柔弱苦命的女子摔了琴,断了弦,却舞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国土动荡,这群低眉温顺的女子,虽处低层,却扬起了铮铮节气。惟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风云涌起,朝代更替。清朝建立,明朝灭亡。一将功成万骨枯。秦淮八艳已成为过去。然而,不屈的是秦淮边的女子,不灭的是誓死卫国的灵魂,不悔的是心底深处的良知。

秦淮水缓缓流,流不尽的风花雪月,流不尽的倾城容颜。

1937年的南京,1937年的秦淮。

当华美的旗袍褪下,当朴素的蓝布大褂穿上身,这群摇曳生姿的女子,带着秦淮的风情,去了日本人的宴会。

“我有一段情呀,唱拨拉诸公听……”举手投足间,昔日秦淮的锦绣,昔日秦淮的脉脉清流,昔日秦淮的灯火辉煌,仿佛都在那个小小的教堂演绎。

还忆浴罢描眉,还忆舞袖歌裙,都在咫尺间,清泪四溢。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我只愿,那憩觅在深山的毒蛛,吸尽日本人的血液,因为他们的肮脏污染了秦淮水的清净;

我只愿,那十八层地狱的烈焰,焚去日本人的肉体,因为他们的肢体触碰了中国的天颜!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宣一声佛号:善哉!善哉!为的是我心中的怒火,为的是那仇深似海,为的是秦淮女子香魂不在。

春去秋来,花开花败,昔日的跫音已渐行渐远,秦淮女子的笑靥也已风吹云散。

那一脉静静的秦淮水,却仍然缓缓地流着。带着欢歌,带着笑语,带着华灯,带着记忆,静静地流着,流过亘古的世纪。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六

在图书馆里读完《金陵十三钗》,心内感到沉重,悲怆难耐!耳边是南京一座城市的哀嚎,尸魂遍野,血流成河。

这本书的内容,归结起来就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日本人占领南京,在南京城实行大屠杀,一群妓女和几个受伤的中国士兵逃到一座美国天主教堂寻求庇护,最后为了保护教堂里的一群女学生,五个中国士兵挺身而出在教堂里被来搜查的日本兵决,平安夜十三个妓女为了解救这些学生冒充她们去为日本兵唱诗。

这一群十三四岁的女学生,不谙世事,一座城市的屈辱和悲剧使她们成长。代价却太过惨烈。

而那群为她们不耻的妓女却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用自己来换取了她们的苟且偷生-请原谅我的用词,潜意识里我一直感到在那样的境地里存活下来总有着苟且偷生的意味-即使活下来了,也一辈子抹不去那些残烈灰败的记忆留下的阴影。

女主角书娟便是这群学生之一,对妓女赵墨玉充满仇恨。而所有的恨在这些妓女代她们去日军司令部时烟消云散,在生死存亡,在人性善良面前,是没有仇恨的,只有悲悯,悲悯自己,悲悯他人。或许,书娟从来没有真正地恨过,她的恨来源于父母独留她在南京的行径,但她的仇恨没有出口,墨玉的出现让她找到了出口。所以,她后来向英格曼神父忏悔,忏悔她对父母的怨恨诅咒,以及她对墨玉未遂的毁容。

这只是一部小说,但凡小说都有杜撰有夸张有虚假。

这又不只是一部小说,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是沉重惨烈的史实再现。

香港女作家黄碧云说:我以为好的文学作品有一种人文情怀;那是对人类命运的拷问与同情,既是理性亦是动人的。严歌苓的作品一向立意深远,思想厚重,发人深省,小说大都涉及对人性的拷问,对战争的反思,对东西方文化冲撞的深层次探讨。《金陵十三钗》也自是不朽之作。

少女时代,曾见过那场大屠杀的影像资料,见过那些惨死的无辜百姓,以及日军侵华时给那些慰安妇拍下的照片,可谓触目惊心。我活在清如水明如镜的当下,那些照片昭示的是泯灭人性的屈辱和侵略,远离当下,却与时代并存。

本身不是那种满怀爱国热情对日本恨得咬牙切齿的热血青年,平素也不谈政治,不述革命,只讲风月。可是,当一种情结上升为情怀时,意识终是不受控制。我知道,我爱这个国家,我因她的屈辱疼痛而感同身受。

张爱玲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无论是升华还是浮华,终要成为过去。

南京的那场浩劫已经过去84年,很多痕迹已难再寻,渐渐被忘却,只是需要一场纪念。一场为了忘却的纪念。

活在当下的我们,要继续好好的活着,同时,记得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同胞曾遭受到的伤害。不为冤冤相报,也并非以德报怨。只是要记得我们曾受到的屈辱,居安思危。

《金陵十三衩》,由一群秦淮河边青楼女子引发的,对人性的自省,对传统价值观的拷问,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考量。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七

偌大的电影厅,观者寥寥,中午十一点五十,我在这里――深圳保利国际影城,观看张艺谋的最新电影《金陵十三钗》。

关于这部电影的是非与好坏,网上已是铺天盖地的评论,有赞自然有弹,众口难调,这也可以理解。但若是哗众取宠近乎无理取闹似的弹,则让人不喜了。比如我观看的这场,人数如此少,估计有些媒体见到了,必定会在头版头条醒目标出:《金陵十三钗》上座率不足一成。这样的标题够爆炸,够吸引眼球,却缺乏事实的依据。中午的时候,大家都忙着去吃饭,又有多少人会在午饭时间来看电影呢!不信?君不见下午三点的排期,《十三钗》的票早已售馨,想再看,只能等到四点多去了。而且,票价比中午档的还要贵20块钱。

还是先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吧。这是我近十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唯有唯一。紧凑有致的剧情,考究的服饰、众演员精湛的演技……张艺谋拍出来的画面依然美仑美奂,无论是电影开头的大雾城破、烽烟战火,还是剧中金陵十二钗们穿着校服演唱《秦淮景》的场景,再到电影结尾,十三位凤凰涅磐的金陵女子(其中有一位为男子乔治所扮演的【】女子)从容就义的影像,都可看到这部电影的诚意,看出导演的用心。

视死如归的士兵,纯朴的女学生、浪荡不羁的神父,从钓鱼巷走出来的风尘女子,若非那场残酷的战争,他们的生活或许根本不会有任何关联。他们本属于不同平行线的人物,不会也不可能交集在一起。但残酷的战争让他们相遇,士兵们为了保护女学生纷纷慷慨就义,人肉炸弹让人动容,佟大为饰演的军官最后利用地势之利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更让我落泪。女学生跑进教堂避难,贝尔饰演的殓葬师也躲进教堂里,他看上了神父逝世后留下的那张大床,他渴望在教堂里能搜到一些值钱的东西,比如钱,比如葡萄酒……然后,便一走了之。女学生的生死干他何事,南京大屠杀干他何事,他本就是个浪荡子,他本该与这场战争无任何干联。从钓鱼巷走出来的妓女们也来到了教堂,她们放荡不羁,她们把地下室瞬间变成了她们的游乐场,依然声色犬马、钗光鬓影、云雾缭绕,弹琴的照旧弹琴,打麻将的继续打着麻将,还有那只可爱的猫儿,在逼仄的地下室里,居然也怡然自得。是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千百年来她们的身份早已注定,她们就是社会上最底层的那类人,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国破干她们何事,家亡干她们何事,若非避难,估计她们一辈子都不会踏进这教堂半步。

从殓葬师到神父的转变,贝尔演绎得恰如其分,精彩之极。人性本是矛盾的,他也非生来就是一个英雄,他甚至对他所呆的中国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更多时候,他就像一个过客,哦不,他本就是一个过客。但人性的光辉恰在此时凸显出来,在危急时分,流浪汉约翰变身成神父约翰,他自己也奇怪自己的转变,“仿佛酒醒之后,我就成为神父了”。是的,那一刻,他已得到升华,他不再是过客,他有责任,亦有义务保全这十几个女学生的安全。

说到学生,不得不提的是书娟,影片全篇以她的口吻来讲述,她是这部电影的眼,少了她,整篇故事便无法完整演绎下去。她之于玉墨,由深怀敌意到真心感谢,演绎得也是非常到位。书娟和玉墨的对手戏不多,但场场精彩,当剪成学生头的玉墨和书娟共同出现在观众面前时,我们已分不清她们有何区别。玉墨也曾是清纯女儿身啊,她们在这些学生的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她们不想让她们去送死,所以她们代替学生去赴日本人的宴会,她们不想成为英雄,但那一刻,她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影片中,《秦淮景》第一次演唱是在逼仄的地下室里,那时,她们准备剪去长发,剪去以往的种种,忘掉过去所有的不乐。她们穿着简朴的学生服,脸上不再浓妆,她们眉很细,眼神依然妩媚,但演唱起来却已全无风尘之气。风雨飘摇后的丽日晴空下,她们难得清清爽爽地唱这曲《秦淮曲》:代表她们过去的、也寓意她们现在的秦淮曲。在书娟的眼中,她似乎看到了十二位袅袅娜娜的妙龄女子,柳肢微摇,兰花指轻摆:我有一段情呀,唱给诸公听……她们脸上散发着圣洁的光辉,她们的美丽,在那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浓雾乌云散尽后的巨大苍穹下,书娟坐在教堂那面大玻璃下,阳光通过玻璃折射进来,色彩斑斓,美丽不可方物。这个世界,因为人性的美好,而变得更加真实和可爱。

这样的言论,是某些影评人最热衷引用的罢。电影未正式上映之前,同济大学某朱姓教授就发表影评《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在文章里,朱教授正义凛然地将张艺谋和这部电影进行了一篇批判,言辞之激烈,大帽子一顶接一顶地扣下来:“把大屠杀的教堂变成情场,把民族创伤记忆变成床上记忆,把政治叙事变成身体叙事,把血色战争变成桃色新闻,把重大苦难题材变成重要牟利工具,这种大义凛然的情色爱国主义,难道不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误?”

好一个朱教授,当真句句铿锵,大义凛然得紧啊,但细看他的文章,却又让人不得不哑然失笑,对于一个连基本剧情都写错的人,你还指望他写的来的影评是正确的吗?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朱教授连电影都没看过,就断章取义、为了批判而批判地将张艺谋及其电影痛批一顿,果然是应了那四个字:哗众取宠。看来朱教授的价值取向就是建立在毫无来由地逢张必批的理论上,所谓傍名人得名气,好不容易抓到名人的一点小辫子,这下还得了,不痛批一顿怎显得我见解不凡,卓尔不群?于是,不管事实真相胡乱批之,不论剧情真伪任意骂之。文人相轻自古有之,朱教授,你又何须淌这趟浑水,弄得自己名声不保呢!

对于朱教授这种连电影都没看过就敢大肆诋毁、大放厥词的行为,我只能说,这是同济大学的悲哀,更是整个中国教育的悲哀。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八

我和媳妇走出电影院,坐上104快车回家。车上媳妇让我说说观后感。我说:“好!”我又问媳妇电影怎么样?媳妇也干脆地说:“好!”

在《金陵十三钗》公演前两天(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c3版刊登,读家莲珥题为“筋骨不错,内力销欠”的文章。文章指出影片不足之处,现摘录几段:

一句话点评:小说借由战争这一极端环境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思考和颂扬被人道主义与战争反思所替代,因此观者才觉得整部影片煽情太过、压抑太过、未留出口。

张艺谋肯花两个小时的银幕时间来品这故事的味道,但可惜最终也只借用了骨头,却将骨髓剔出,又填入新的作料去烹饪一道好莱坞菜单上常有的“人道主义+反战”的浓汤,实属可惜。

然而所道“可惜”者,则在于张艺谋为赶“战争史诗电影”这早非时髦的时髦而延展了电影的宽度,代价则是不得不牺牲和消减了本可深挖的原著所天然带来的厚度。

中篇原著的主要篇幅集中在女学生与秦淮女子的多次短兵相接中,她们之间复杂而暧昧的关系不断流动变化,直至高潮。

而张艺谋的这版电影虽筋骨不错,却也只能说是短一口气的战争史诗,没修炼好内功的江湖把式。

我认为,《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是让国人永远记住那段血的教训和对战争的反思,而不是以女学生与秦淮女子多次短兵相接为主调。

我还认为,可以对影片技巧做探讨,但不要说得那么不中听。

莲珥是专业影评,细读了严歌岺的原著,还能结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与之对比,确实是读家。而我和媳妇是普通观众,以前都没听说过严歌岺,当然也没看过《金陵十三钗》,所以,就我们这类的观众来说,看到中国军人与日军的巷战,热血沸腾激情亢奋;看到灭绝人性的日军凌辱中国女学生,五内如焚心如刀割;看到风尘女子从逃命躲到教堂,却最终舍身相救女学生,肃然起敬泪盈眼眶。有这些就足够了。

看完电影,我感到中国必须强大,必须走强国之路,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九

我是个爱流泪的人,看小说、电视剧时尤其会随剧中人物起伏跌宕的命运转折、大喜大悲而落泪。可是读完严歌苓的新作《金陵十三钗》后,我的眼中却干涩得好像着了一把火,本想掩卷长叹一声,却有一股咸腥的浊气卡在喉咙里,不能舒解。那一夜的雨好大,我和着雷雨声读完这部小说。

秦淮河的浆声灯影里,从来都少不了影影绰绰的血色罗裙、佳人谑笑。我虽然讨厌隔岸彩船上所唱的“后庭花”,却也知道每一个“商女”背后必然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就在秦淮河雾气蒙蒙的背景之下展开了。

南京,这个旧中国的首都,曾经因为秦淮河的花魁们的巧笑倩兮粉饰了多少太平,然而这表面的太平很快便被1937年12月13日那隆隆的炮声击碎了。在日军铁蹄进驻南京城的时候,在大批逃难的人群中有那么一群女子,她们衣着光鲜妖娆艳丽,即使在逃难中也不肯邋遢半分,她们有些无赖地翻过教堂的围墙,不由分说地避入了美国教堂的地下室,同在这里避难的还有十几个教会女子学校的学生,于是,原本属于社会不同阶层的最不可能有交集的两种女人相逢了,而在生活中最“纯洁”和最“龌龊”的两种女人必然发生的所有冲突也都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十三岁的少女书娟就用那双青春期少女敏感又充满愤怒的眼光窥探着这些社会最底层的“垃圾”。这些“垃圾”分享了她们所剩无几的食物和水,沾污了她们心目中圣洁的教堂和爱情,少女书娟恨不能把她们早日驱逐出去。不管是“她们”还是“她们”,谁都不知道此时的南京城已经成为了一座人间地狱,成千上万的中国俘虏被枪杀,未及逃出生天的妇孺老幼毙于街头,开膛破腹有之、断首去肢有之,南京城已经变成了一座死城,一座只剩下阎罗和恶鬼的地狱。在探听到教堂里有伤兵或女学生的消息之后,穷凶极恶的倭人又怎会放过这样一盘丰盛的美味,即使它是在美国人的领地也是不能够阻拦的。恶鬼缠身,万般无奈的神甫已经无计可施,就在这危急关头,十三个“卑贱”的女子鱼贯而出,她们变身成为南京城最美的女学生,因为女学生的身份对她们来说,始终是一个梦,她们是按照梦想来装扮成女学生的,因此就加上了梦的美化。真正的女学生们获救了,而十三朵曾在秦淮河上盛开的花朵就这样被惨无人道地践踏了。

那一夜我莫名其妙地发起了高烧,梦里是零乱的裙裾、破碎的花朵,都说梦是没有声音的,而我的梦里却是鸦嚎不断。那一夜,我的梦里有李广、有文天祥,有岳武穆有陆放翁,我从来没有那样思念过这些隐藏在历史沧桑中的忠臣良将、这些铮铮铁骨的热血男儿。我很希望所有的中国人、中国的男人都能读一读这个故事,看一看当我们的母亲、妻子、姐妹被当做战利品被欺凌、被虐杀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否在滴血。我很希望官场上那些有贪腐行为或准备贪腐的人们读一读这个故事,一个能够抵御外侮的强大的祖国对每一个个体是多么重要,如果不是各怀鬼胎各有私心,一个国家的首都怎么能让侵略者在顷刻之间就变成炼狱!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为什么不能做一只筑巢防敌的工蜂,非要做挖空堤坝的工蚁呢?!

关于南京那段悲惨的历史,很多的书刊影媒上都有记载,我总是不敢去研读去深究,我怕痛。我总是想不明白,一个有着千年文明的古国,怎么能让她的士兵在瞬间完成由人到畜的褪变,嗜血的、变态的天性在战争的激化下暴露无遗?我总是弄不明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在历史上从来都对其友善的邻邦,那东边的国里为什么总有些人对我们充满了仇恨?对于好看的书,我总有一读再读的愿望,可是,这本讲述金陵女子的故事书,我却再也不想翻起,那种痛,那种耻辱叫人心如刀割。对于我所从事的职业,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神圣,光荣,只要想到我所做的工作能够对祖国的强盛有所裨益,只要想到我们的工作能使祖国不再受外侮、父母兄弟姊妹不再受欺凌,我觉得就是有意义的、神圣的、伟大的。

渐渐淡去了血腥味的秦淮河仍旧是那么美,新潮的美女们仍旧在河边漫步着,也许不会再有人想起那些桨声灯影里浪声谑笑的花魁们,可是,我相信历史不会忘记她们,一群在贫弱国家的最底层用身体讨生活的女人,一群有着最卑贱的身份和最高贵的灵魂的女人,一群最深切地感受亡国之恨的商女们。

纵然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繁华的车水马龙的城市,天空仍留着一抹历史的烟云,挥散不去。

《金陵十三钗》的上映,无疑在国人的心头又抹上了一层挥不去的阴霾,它讲述了十四个青楼女子为躲避日军的追杀而逃到一座有十三个女学生,一个男学生以及一个美国人的教学,她们都想让那个美国人带她们出城,可是那个人只是一位爱财如命的殓葬师,无意做这样的冒险,然而随着日军的进攻和接连发生的悲剧,改变了他和那十四个青楼女子。最后,那些女子替女学生坐上了日军的卡车,踏上了不归路,美国人则带领那十几个学生逃离了南京的故事。

《金陵十三钗》反映的并不只有南京大屠杀,而是借这个事件完美地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比如那个美国人约翰,他之当初进入教堂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到一些钱财好让他离开南京,他冷漠无情,拒绝了她们想借他离开南京的请求,但是他却在日军强行夺入教堂,企图伤害那些女学生时,他本不是神父,却以高于神父的姿态挺身而出,像个伟大的审判官一样,厉声阻止他们的罪行,在经历身边一个个的伙伴离他而去之后,他开始重视人生的意义,当他为了寻找两位离开教堂的女子时,他遇到了与他一同来到中国的朋友汤姆,汤姆告诉他,现在有一条船可以离开南京,希望与他一起离开。但是约翰却在短暂的动摇之后,拒绝了汤姆,并说了一句让我感慨万千的话:“不,我不能离开,他们需要我。”

是什么导致了约翰的改变?

所有人都具备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奉献,他们都为了别人奋不顾身地做着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我们这种精神应该才是《金陵十三钗》最想呈现给大家的吧!

很短的一部小说,不到60页。讲的是13个逃避日军侵略的战火的风尘女子,却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教堂里不谙世事的富家千金的生命。

几次不忍猝读,实在受不了对那残忍画面的想象。读罢,只有一个念想:感谢严歌苓,她以一个旅美作家的“准客观”身份,向中国以外的世界描述了那场侵略的史实。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西方人、日本人,看到这本书;我希望,它被翻译成每一种文字,让所有的人知道:曾经这世界上有个民族是多么的不成之为人类!我希望,每一个越来越不清晰那段历史的中国年轻人,重新认识那个在他们眼中爱干净、精于技巧、懂得礼貌的民族。

“日本男人有着病态的恋童癖,对女童和少女之间的女性怀有不可告人的慕恋”,精准的判断;“玉墨对日本兵那一笑,得多大胆量多少智谋。就在那一刻,书娟想到一个词,假如这个词能剥去自古以来的贬义该多好:笑里藏刀”,这句话,我狠狠地读了三遍,解气!

严歌苓的文字,非一般人可比,精准得让你挑不出比那更确切的字眼,但不是锋利的刀刃或者锐利的针尖一样,也不是绵里藏针,她的文字外表不是那种柔软,而是另一种:像柔润钢透的玉,看起来多么美好呀,可是却坚硬、坚贞、坚明。

最近《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正在上演,有幸在散文在线的首页上发现原作,就第一时间收藏,读《金陵十三钗》,泪纷纷如雨下,日本鬼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愤,血流成河的南京,血的教训,这只是南京城里小小的一隅——教堂,但战争中的教堂在铁蹄和淫威下风雨飘摇。唱诗班的女学生,从墙头爬进来的妓女们,还有死里逃生躲避追捕的中国伤兵,神父英格曼,阿多阿多,伙夫陈乔治,这些人物暂时被迫呆在一起,这十三个妓女,以出卖肉体为生,说话、做事、举手投足都表现出了她们那个圈子里的习气,英格曼神父反感她们,怕她们影响那些稚气未脱的女孩子,但又无法拒绝无路可逃的她们,勉强收留她们暂住教堂,豆蔻的凄惨遭遇,让这些风尘女子开始正视现实,身边的姐妹惨遭轮奸,救过来后已疯疯癫癫,而那几个中国伤兵,下场更惨,连做了截肢手术的王蒲生也身首异处,妓女们冷静的埋葬他们,这些人没有前途和将来,死亡,是迟早要面对的事情。

但是,今天的我们可以原谅一切,一切都被可笑的原谅了,去恨谁呢?军国主义?还是自己软弱的祖国?血淋淋的历史铭记在心,而惠特林女士,一个善良有正义感的美国人,在亲历和目睹了地狱般的南京城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自杀。活人姑且做恶梦,宁可不活,禽兽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但愿后代们都记住这段历史,南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只是这鲜血历史中的小小一段。

严歌苓女士笔触清新,细致感人,一口气读完,泣不成声,这就是我的祖国曾亲历的灾难,中国人是不会忘却这段历史的,十三钗也将和历史一样永存。

提起这部小说,是由于张艺谋导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上映。我当时第一时间赶去影院欣赏了这部影片,观后使我感触颇深。这部影片就像是“南京大屠杀”的一个番外篇,通过一座小小教堂里发生的悲壮事迹,以微入深的反映了发生在南京历史上,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屠杀惨状。使人从导演描绘的细腻画面中,体会到了人性的美丽与丑恶,民族的团结与仇恨,不禁让人感慨至深,潸然泪下。

相比电影来而言,小说的内容就要更加复杂许多。背景是1937年的南京。1937年12月12日这一天,守城的中国军队全线崩溃和撤退,第二天,像野兽一样的日军就占领了南京,从此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对中国人民的大屠杀、大奸淫、大劫掠,惨绝人寰的一幕幕从此深刻地烙印在中国人乃至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里。作者严歌苓借“姨妈”书娟的眼睛感受了这场浩劫残暴黑暗的事实,讲述了一个关于十三个秦淮河女人可憎可悯又令人感动的英勇献身的故事。“姨妈”书娟是寄学在金陵城中一座名叫圣玛丽美国天主教堂里的学生,这时的美国处在中立国位置,所以美国的教堂自然成了避难所。12月12日这天清晨,神圣庄严的圣玛丽教堂后院的墙头上冒出了几个打扮俗艳的女人,她们恳请英格曼神父收留,基于人道主义立场,神父通过艰难的决定,最终收留了她们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他们共同面对了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日军终于冲进了这里。伤兵被杀,女大学生则眼看就要被日军掳走凌辱。在这个时刻,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毅然身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电影到了这里也就结束了,留给观众的更多是思考和惋惜。小说的结局却是直到1946年8月,在南京举行的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大会。那时书娟已经长大,当时代替书娟的玉墨是13个女人中唯一活下来的人,此刻的她坐在证人席上,指正了日军高级军官的一次有预谋、大规模的强奸。书娟通过声音辨认出了玉墨,但她的脸已不是书娟当年记忆中的容颜,最后玉墨并未与书娟相认,悄悄走掉了。

小说的主要故事便是发生在那个小小的教堂之中。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学生,官兵和妓女,他们共同面对着有史以来最可怕、最没有人性的屠杀。这样毫不相干的一群人,在民族危难之前却也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有仇恨,有亲情,有忠诚,有爱情。即便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而故事的主角,这13位秦淮河女人,却做出了最伟大的牺牲。但是毕竟关于抗战时期,悲壮的故事我们从小到大听过的太多太多,可这部小说却倍受张艺谋导演的青睐,也倍受读者的好评。究其原因,我觉得它的出众之处便是大量运用事物和人物情感间的反差与对比,体现在故事场景的设定,主人公的选择,以及作者对各种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极真实的描写之中,深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悲剧,在历史上已被人批判斥责的太多太多。作者于是免去了那些对战争,对惨象的繁琐冗长的描写,而是将主要场景放在了“圣玛丽美国天主教堂”这样一个仿佛与战场毫不相干,庄严神圣的地方。并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以十三个秦淮河妓女为主人公,起先通过描写她们的风情万种,花天酒地,鲜明的和南京被攻陷后的混乱形势形成巨大的反差;通过描写她们与女学生之间的矛盾争吵,泼辣蛮横,又反映了这些人物的卑微和平凡。她们不过也是为了躲避战乱,一心期盼着那个假神父能够帮助她们逃离南京。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直到最后为了十三个女学生,这些秦淮河女人甘愿代替她们牺牲赴宴,前后性格的对比,更衬出危难当头中国人人性的伟大。即使再勇敢的人,面对死亡的胆怯也是情理之中。真正伟大的行为,不是面对迫害无视自己的性命,一了百了。真正伟大的灵魂,是甘愿为了他人,为了同胞而付出自己的一切;是只要能让年轻的生命活下去,便甘愿以性命交换的勇敢与坚决!

作者借小说反映出生命的卑微与渺小,描写出人物内心的脆弱与无奈。但是又刻画了危难关头人们的睿智与勇敢,坚毅与镇定。强烈的对比,也强烈的抨击着我们的内心。这让我觉得,即使是再黑暗的时刻,依然会有光亮的存在;即使是再丑恶的世界,依然会开出人性的花朵!

张艺谋导演在拍摄结束后的采访中被问到,为何如此喜欢这部小说?

他说:“我喜欢它,是因为它很像战争中一抹粉红,很有特点。”

而正是这一抹粉红,点缀了这一片狼藉的战场,才使得中国人在这样的绝望之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的光芒。生于当代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强大我们的国家,同时壮大世界渴望和平的力量。

愿人性之光永远照亮在充满希望的中国大地上,愿和平的光芒永远围绕着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十

看了金陵十三钗的第一感受就是:悲壮、愤怒、特憋屈!看完后,我太气愤了,真实的反应了战争背后的罪恶!

犹记那句:“小妹妹你把钱收好姐姐还要拿这钱赎身呢”我便泪流满面,“好好替姐姐活下去”我永远忘不了这14个女人拎着包风情万种的走进教堂的场景有一句话真的好“现在的我们没有资格替那些受害者原谅当时的侵略者”

铭记国耻,吾辈自强!我们很幸运没有生长在那个年代,享受的都是先烈用血打下来的江山,哪有什么资格抱怨这个那个,珍惜生活,珍惜当下。

这也让我想起了以前。我是一个动漫爱好者,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动漫大国,小时候我就接触到了日本动漫,并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我的爸爸,在看到我看日本动漫的时候总会说我几句“这有什么好看的嘛?”那会儿我只当他老了,不懂我们小孩子的乐趣,虽然之后我爸爸也会和我说南京大屠杀时日本有多么讨厌,但那会儿我还什么都不懂,也没了解过关于日本人的那些罪行,只知道是敌国。不过后来慢慢长大了,也慢慢的了解到了日本残酷的作为,也十分痛恨日本,也理解了为什么爸爸在我看动漫时会叹气,虽说有句话是“现在的日本和那时候不一样了,日本后辈的人也是无辜的”但我们也确实没资格代替死难的中国先辈原谅日本。

我感觉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卑微、无奈、无助,战争中受到伤害最大的就女人和小孩。她们是最没有能力反抗的群体,也是最无助的,特别是那个女主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特别震撼,为了孩子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希望永远没有战争。

一个民族,躺在地上,做着最卑微的抵抗,为的只是保护那一点点希望。这希望不仅是那些女学生,那些已经死去的士兵,即将死去的女人和即将死去的男人,他们本应都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我们不配评价那些死去的人们,因为我们、父辈、或者祖父辈都只是他们眼中需要他们去死才能保护的孩子。电影里死去的人把希望留给了女学生,现实中三十万白骨把希望留给了我们。

这电影不是为了让我们延续仇恨,也不是让我们去原谅,更不是让我们去讨论剧中人谁应死该活。仇恨的确不应当被延续,我们也没资格说原谅,因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幸福的生活。

过去不可改变,更不能被遗忘。铭记过去,珍惜现在,警示未来。我想就是这电影最大的意义。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十一

“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世界二次大战,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沦陷。生者像无头苍蝇一般乱窜,只求找到一栖之地保全生命,唯一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中国军官。

在这期间,十三个风情万种的风尘女子、一群涉世未深的女学生、几个伤兵都将城内的天主教堂当作他们的避难所。然而,教堂并不能阻挡日军的铁蹄,避难的人们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那些天真纯洁的女学生,那些泼辣轻佻的笑声,那些深入骨髓的恐惧,在教堂狭小的空间内提供了关于爱与恨、善与恶、高贵与卑贱的答案。当仅存的洁净被污染,暂时的宁静被打破,谁承想,正是这些风尘女子散发出的人性之光保护了孩子们的纯洁。她们清楚日本军队的邀请绝没有那么简单,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许当初的一句“姐姐替你们去”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别做傻事所找的借口。可是回到地窖,谁也没有多少片刻的轻松。玉墨的提议,有人犹豫,有人反驳,但最终这些女人的善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便是她们临行前,身着学生服,其一钗怀抱琵琶,齐声唱着送给妹妹们的最后一首《秦淮景》,那戏腔之后,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和悲壮,或许被送上车回首的那一刹那,正是她们人生中最美的时刻。

这本书被张艺谋导演拍成了电影,从十三个金陵风尘女子传奇性的角度切入,运用艺术技巧来表现思想内涵。影片选择了战争乱世的背景,来塑造表现人物在邪恶和暴行面前的人性美丽和光辉。电影的结局讲述了约翰含泪开着载着学生的卡车出了南京,却并未交代那些女人的下场,但谁都明白包括她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前方等待她们的是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严歌苓,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为一个女人,她经历了太多的东西,因而她的作品广阔,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严歌苓笔下的人物有一个共性,那便是她们都有一点点迟钝,是边缘的、弱势的,但她们的身上折射出了复杂的现实与人性。

鲁迅曾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和歌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她们当之无愧。或许这十二钗化作一缕凄惨的魂魄,永远无法摆脱那令人唾弃的卑贱身份。可我想她们不会在意那些渴望的身份和可笑的名誉,她们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让我们真正地看到污秽的外表下,原来藏着的是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十二

《金陵十三钗》从头到尾,都展现着高雅、细腻、富有情感的色彩。单是这样的色彩,已经足以撩起观众心中的感动。那斑斓的教堂彩色玻璃,以及神父房间内配合光线所显现出的,那种厚实而带着丰富沉淀的色彩,乃至十几名妓女身上的服饰、首饰,在精心布置的光影配合下,显得分外的雅致、细腻、和富有历史回忆的深厚情感,这一切点点滴滴的色彩,都无不打动着观众的心。这样美丽的而富有情感的颜色,在张艺谋的电影里是首次出现的,而且不逊于其它一流影片颜色,可见张艺谋对色彩表现和运用潜质,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是对电影的美术水平的掌控,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除美术之外,演员的演绎,也是这部片一个极重要的看点之一。christianbale无疑是重量级的演技实力派影星,在他以往出演的电影里,大部分是偏重剧情的电影,这类影片更需要演员精湛演技的演绎。在国内电影明星中,其实鲜有几人能媲美荷里活实力巨星的高超演技。不少演员个性是年轻一辈演员虽然懂得不再卖弄过分的面部表情,但是却只会木讷或扮酷。只有少数经验丰富的演员,如王学圻等,才是真正懂得透过级微小的面部表情以及极细腻的眼神变化,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奥斯卡级的christianbale,对于这部片里那个,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及不断变化的人物,自然是演绎的入骨入髓。而由于有这位演技大师的带动,影视新人倪妮,在片中都有超水准发挥。她的表演也趋于沉稳、内敛、细腻,比很多国内知名巨星都好。越是内敛细腻的表情传递,越是接近真实,越是真实感,就越能感动观众的心。虽然christianbale的带动作用是很大,但作为导演的张艺谋,对于整个团队的表演水平的把握与提高,当然也是功不可没的。没有高水平的导演,是不可能有高水平电影的。透过这部电影,张艺谋把国内演员对于演技的明白,推向更高层次的诠释。

虽然这部片,比起《阿甘正传》、《朗读者》等真正实至名归奥斯卡金奖电影,在演员表演、美术、故事细节等等方面还略逊一筹,但不可否认,该片已经真正踏上奥斯卡级别了。当年《卧虎藏龙》那样的烂片获得奥斯卡金奖,不少有识之士都羞于在外人面前谈及它。如今若是《金陵十三钗》有幸荣登奥斯卡金像宝座,国人再也无需羞愧了,能够堂堂正正地享受这份自豪。

本片的另一个亮点是战争场面的细致展现。近年来,观众看过最好的现代战争场面电影当属《雷霆救兵》(savingprivateryan),该片对战争场面的近距离细致真实的刻画与再现,加上在战争中交织的人性与情感的细腻描述,摄影的细腻表现手法,演员的细腻演绎,使该片成为战争类影片在观众心中的参考标准。之后《集结号》的成功,就是从《雷霆救兵》中得到很多参考与学习的成绩。但《集结号》中呈现的是大战场、战壕战的场面,而《金陵十三钗》的战争场面是城市废墟中的巷战,在这方面与《雷霆救兵》更相似,因此在枪战的细节方面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也有更多在《雷霆救兵》能够学习参考的地方,因此在局部枪战的细节描述,以及战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细节刻画方面,更胜于《集结号》。

有不少人认为张艺谋的电影一向是在故事方面很薄弱,我觉得这是正因故事缺乏细节。而这部《金陵十三钗》的细节是十分丰富的和耐人反思的。除了以上提及的美术色彩方面的细节、摄影的细节、枪战的细节外,各方面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细节、故事发展的细节、演员对于这些细节的把握与细腻刻画,这些都是一次丰盛的.大餐,供观众细细品味。男主角从一个只想着赚钱的仵作佬,慢慢变成一个能冒着生命危险挺身救女学生的英雄;十几个风尘女子从只知道逃命和如何与男生调情的妓女,慢慢变成一群舍身救女学生的女英雄。这些变化是顺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正正因有丰富的细节,使得变化贴合逻辑与人性的本质,才会表现得那么的真实自然,才会那么感人肺腑。对于日本军人,有些是彻头彻尾的冷血野兽,有的是有着人性的外表却掩盖不住冷血的本质;而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为救女儿,忍辱为日军做翻译,还要被骂为汉奸,最后还是可怜地死于冷血野兽的抢下。而这些人物与故事发展的刻画,都是有丰富的细节作为铺垫与支撑的,因此才那么真实感人。

故此我认为《金陵十三钗》是成功的,是张艺谋的一次蜕变,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以中国现阶段电影水平为基准给《金陵十三钗》评分,我给95分。若是以奥斯卡电影水平为基准,我给89分。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十三

妓女也不一定就是坏人,白种人也不一定就是坏人,最后正是他们救了十二位女学生。

战争年代是非常残酷的,可能能活到战争结束就是最大的胜利了。活着就是胜利。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当我从平江医院转到附二医院的时候,路上我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当时多么地美好,感觉自己获得了新生,一切那么地美好,感觉是一个新的世界,实际上真的是的,这个世界没有我世界是正常运转的,所以我又能参与这个世界,应该心怀感激。世界没有说离开了谁不能过,科比都走了。

倪妮是第一次拍电影,就拍个女主角,气质很好,身材也很好,其实人喜欢身材好的人,可能更多的是喜欢他的自律,只有自律才能保持身材,我也要做到自律,我的下腹部需要减,我要研究研究下腹部减脂的锻炼,把下腹部的脂肪好好减一减,我的身材也就完美了。

人还是要多学一门语言,英语我没事可以学学单词,这个以后真的是可以用到的,而是学习并不影响我的业绩,不学习可能也刷抖音了。

一个好的电影离不开一个好的故事,很多小说家提供了很多好的故事,导演的任务就是让这些故事从书本上到荧幕上。导演也需要读很多书,选出好的故事,然后找赞助找演员把电影拍好。导演需要非常大的想象力。想象力可以无限大,想象力不设限。我的想象力也是,不要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十四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命运的齿轮在历史的风尘里转出人生的曲折,动荡年代里,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悲剧。无论是花一般年纪的.女学生,还是如花一样的秦淮河女人,谁都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在时代大潮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蚂蚁。我们该怎么办,是的,该怎么办?做保家卫国的军人?还是做保护家人汉奸?无论哪一种,都仅仅只是一种选择,无关其他。不要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去评价。

群体性,让我们简单地把标签贴给了别人,而漠视了组成这些群体的个体。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与处事方式都是由不同的经历及遭遇造成的,忽略这些而只看表象都是一种伤害。玉墨的人生被别人生生的改变,她改变不了因此只能面对。她希望化妆到13岁时的自己,因为13岁之前,她人生是美好的!历史的翻滚之中,波涛汹涌,浪花闪烁,记住群体的同时我们更应记住组成群体的一个个个体,或许她们就是蝴蝶效应的推动者。

灾难深重的民族,无能为力的民众,在狭小的空间中,都仅仅为了活下去,活下来,为了自己,为了曾经幻想过的美好。我们的灵魂需要洁净,虽然天空阴霾依旧,但相信明天云会打开,雾终将随风飘散。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十五

纵然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繁华的车水马龙的城市,天空仍留着一抹历史的烟云,挥散不去。

《金陵十三钗》的上映,无疑在国人的心头又抹上了一层挥不去的阴霾,它讲述了十四个青楼女子为躲避日军的追杀而逃到一座有十三个女学生,一个男学生以及一个美国人的教学,她们都想让那个美国人带她们出城,可是那个人只是一位爱财如命的殓葬师,无意做这样的冒险,然而随着日军的进攻和接连发生的悲剧,改变了他和那十四个青楼女子。最后,那些女子替女学生坐上了日军的卡车,踏上了不归路,美国人则带领那十几个学生逃离了南京的故事。

所有人都具备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奉献,他们都为了别人奋不顾身地做着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我们这种精神应该才是《金陵十三钗》最想呈现给大家的吧!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十六

《金陵十三钗》讲述了一个黑暗的年代,一座破碎的城市,一份被点燃又狠狠碾灭的希望。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以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为背景,真实的再现了南京城的沦陷,六朝古都覆灭,满地横尸。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该剧并没有侧重表达军队官兵如何不顾生死,保家卫国。在那个年代,女性注定是弱势,注定要备受欺辱。在日军屠光全城时,南京城中仅剩的一支残存军队,拼死护住了教堂的女学生,破败的教堂成了女学生唯一的庇护所。

那时兵荒马乱,强行进入教堂寻求庇护那群风尘女子,和女学生之间的相处是怎么都不会和谐的。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她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女学生单纯,善良,她们不谙世事,但却不幸地见证了南京城的沦陷,在快乐安宁的日子里经历了不为人知的残酷现实。风尘女子,成熟,妖艳。霸占了女学生的地窖。人心惶惶,她们却依旧在地窖中莺歌燕舞。在世人眼中她们粗俗,低贱。与高贵矜持的女学生,简直是云泥之别。

电影结尾只讲述约翰含泪载着女学生逃离南京,并未交代女人们的下场。但谁都心知肚明,当她们代替女学生踏上日本军车的那一刹那,前方等待它她们的是死亡都无法比拟的恐怖。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十七

前天,我和妈妈以及妈妈的朋友一齐去看了时下最流行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那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比较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杀时,躲在一个草堆中的人发出了一些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原以为他们会把那几个人找出来,谁知,他们竟然用刺刀狠狠扎进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来的刺刀上已经染上了殷红的鲜血,我的心颤抖了一下。虽然我早在历史书上了解到日本鬼子无恶不作,但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还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恶了。而另一场戏,是日本军队到教堂搜查,女学生和风尘女子都在四处逃窜,当十四个风尘女子躲进地窖后,地窖里发生了一场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紧紧顶住,只有一个叫墨玉的,一向说着:让学生进来。而当女学生逃到地窖口时,日本人也已追到门口,其中一位学生毅然决然地带着同学们离开了地窖,朝楼上逃去,这一刻,我看到了两种不一样的态度,一种是自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安危的态度,一种是无私的态度,处处为别人思考,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实这两种态度也就是此刻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人啊,看来,无论是过去还是此刻,人心都是一样的,有善良就会有自私啊。

最后一段,是学生在唱歌时,日本人听了之后,要求她们去给日本军队唱歌。这天深夜,几个女学生商量决定一齐跳楼自杀,决不为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们那种宁死不屈的勇气,更是她们的中国情结让我感动。就在她们准备一齐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现了,说愿意替她们去。看到那里,我深深感动。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决定啊,为了他人,牺牲自己,不也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团结互助的精神吗?最后,她们一齐带着暗器去了日本军队,而学生们安全离开了。

结局没有放出来,留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看了之后,依然回味无穷。最后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点,是对中国团结精神最好的诠释。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十八

《金陵十三钗》从头到尾,都展现着高雅、细腻、富有情感的色彩。单是这样的色彩,已经足以撩起观众心中的感动。那斑斓的教堂彩色玻璃,以及神父房间内配合光线所显现出的,那种厚实而带着丰富沉淀的色彩,乃至十几名妓女身上的服饰、首饰,在精心布置的光影配合下,显得分外的雅致、细腻、和富有历史回忆的深厚情感,这一切点点滴滴的色彩,都无不打动着观众的心。这样美丽的而富有情感的颜色,在张艺谋的电影里是首次出现的,而且不逊于其它一流影片颜色,可见张艺谋对色彩表现和运用潜质,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是对电影的美术水平的掌控,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除美术之外,演员的演绎,也是这部片一个极重要的看点之一。christianbale无疑是重量级的演技实力派影星,在他以往出演的电影里,大部分是偏重剧情的电影,这类影片更需要演员精湛演技的演绎。在国内电影明星中,其实鲜有几人能媲美荷里活实力巨星的高超演技。不少演员是年轻一辈演员虽然懂得不再卖弄过分的面部表情,但是却只会木讷或扮酷。只有少数经验丰富的演员,如王学圻等,才是真正懂得通过级微小的面部表情以及极细腻的眼神变化,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奥斯卡级的christianbale,对于这部片里那个,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及不断变化的人物,自然是演绎的入骨入髓。而由于有这位演技大师的带动,影视新人倪妮,在片中都有超水准发挥。她的表演也趋于沉稳、内敛、细腻,比很多国内知名巨星都好。越是内敛细腻的表情传递,越是接近真实,越是真实感,就越能感动观众的心。虽然christianbale的带动作用是很大,但作为导演的张艺谋,对于整个团队的表演水平的把握与提高,当然也是功不可没的。没有高水平的导演,是不可能有高水平电影的。这部电影,张艺谋把国内演员对于演技的明白,推向更高层次的诠释。

虽然这部片,比起《阿甘正传》、《朗读者》等真正实至名归奥斯卡金奖电影,在演员表演、美术、故事细节等等方面还略逊一筹,但不可否认,该片已经真正踏上奥斯卡级别了。当年《卧虎藏龙》那样的烂片获得奥斯卡金奖,不少有识之士都羞于在外人面前谈及它。如今若是《金陵十三钗》有幸荣登奥斯卡金像宝座,国人再也无需羞愧了,能够堂堂正正地享受这份自豪。

本片的另一个亮点是战争场面的细致展现。近年来,观众看过最好的现代战争场面电影当属《雷霆救兵》,该片对战争场面的近距离细致真实的刻画与再现,加上在战争中交织的人性与情感的细腻描述,摄影的细腻表现手法,演员的细腻演绎,使该片成为战争类影片在观众心中的参考标准。之后《集结号》的成功,就是从《雷霆救兵》中得到很多参考与学习的成绩。但《集结号》中呈现的是大战场、战壕战的场面,而《金陵十三钗》的战争场面是城市废墟中的巷战,在这方面与《雷霆救兵》更相似,因此在枪战的细节方面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也有更多在《雷霆救兵》能够学习参考的地方,因此在局部枪战的细节描述,以及战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细节刻画方面,更胜于《集结号》。

有不少人认为张艺谋的电影一向是在故事方面很薄弱,我觉得这是正因故事缺乏细节。而这部《金陵十三钗》的细节是十分丰富的和耐人反思的。除了以上提及的美术色彩方面的细节、摄影的细节、枪战的细节外,各方面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细节、故事发展的细节、演员对于这些细节的把握与细腻刻画,这些都是一次丰盛的大餐,供观众细细品味。男主角从一个只想着赚钱的仵作佬,慢慢变成一个能冒着生命危险挺身救女学生的英雄;十几个风尘女子从只知道逃命和如何与男生调情的妓女,慢慢变成一群舍身救女学生的女英雄。这些变化是顺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正正因有丰富的细节,使得变化贴合逻辑与人性的本质,才会表现得那么的真实自然,才会那么感人肺腑。对于日本军人,有些是彻头彻尾的冷血野兽,有的是有着人性的外表却掩盖不住冷血的本质;而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为救女儿,忍辱为日军做翻译,还要被骂为汉奸,最后还是可怜地死于冷血野兽的抢下。而这些人物与故事发展的刻画,都是有丰富的细节作为铺垫与支撑的,因此才那么真实感人。

故此我认为《金陵十三钗》是成功的,是张艺谋的一次蜕变,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99728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