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者文章后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我们要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其次,我们要注意写作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要有一个清晰的文章框架和流畅的语言表达。最后,我们要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用真实的情感和真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读后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一篇令人满意的读后感作品。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独特而深入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一
陈廷敬(1639年-1712年),清代泽州府阳城人(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原名陈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名字中间加了一个“廷”,取效忠朝廷之意。
小说自然都是加了一些演绎,颇具一点传奇色彩的。《大清相国》里,陈廷敬的一生,主要由几件大事串联起来。少年时的陈敬虽然早已经显现出老成持重的气质,但毕竟还是有些书生意气,其实每个人都是在经历过人生的风雨之后才不断成熟起来的。
少年时,陈敬参加乡试,本该是妥妥的第一名,不曾想,一位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朱锡贵却买通了考官中了头名,相信贿赂事件不在少数,所以陈敬成了第二十八名。很多名落孙山的书生不服气,便抬着孔子圣像游街,陈敬本想劝解别人不要参与游街,却稀里糊涂的和闹事的书生一块儿被官兵抓走下了大狱。那时入狱对于陈敬这样的读书人来说,无异于毁了前程。这时,陈敬生命中的贵人——钦差卫向书出现了,本着爱才之心,卫向书设计救出了陈敬。
经历了牢狱之灾,陈廷敬参加京城会试,所谓好事多磨吧。这次,他摊上了更大的事。考试前夕,陈敬无意中撞见考官贿赂之事,遭人诬陷背负杀人罪之名。百家笔记网所幸,由于皇帝立志要查清案件,陈敬最后不仅洗清冤屈,还在考试中拔得头筹。卫向东大人出于爱惜保护人才,向皇帝提议不要将陈敬点为状元,免得少年成名,树大招风,反倒不利于栋梁成才,皇帝听从了卫大人建议,定了陈敬为二甲头名。
陈敬后来得顺治帝赐名陈廷敬,官场多年,其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长期担任皇帝侍读、侍讲学士,直至文渊阁大学士,一生得皇帝另眼相待,最后平安退休,可谓政坛不倒翁。中间一次因亲家公出事,陈廷敬主动请辞,后再次被康熙帝召回。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二
最近抽空阅读了王跃文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一书,读后放下厚厚地这本小说,心情很是有一种冲动的欲望。冲动的是我很景仰这样的作家这样的水平,因为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权利和官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和猥琐,以及为官为人为文为事的纷纭复杂。
《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当然这是一篇官场显形记的真实写照。我想,我作为一名安徽省作家协会的会员,我为什么不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呢?因为我太浮躁和年轻了。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静下心来创作的时间,没有这样深厚的历史知识和驾驭创作长篇小说的能力。所以才没有能够写出这样伟大的宏篇巨着。
先从王跃文说起吧!王跃文,男,湖南省溆浦县人。出版有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西州月》、《亡魂鸟》、《龙票》,中篇小说集《漫天芦花》、《官场春秋》、《没这回事》,短篇小说集《天气不好》,随笔散文集《有人骗你》、《胡思乱想的日子》等。现任职于湖南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跃文是以写官场而成名,这篇写的还是官场,不过是从现实的官场写到了历史的官场,《大清相国》以清朝康熙时代的名相陈廷敬为叙述主人公,再现了康熙皇帝当政的五十年间清代官场的人生百态。王跃文以一部《国画》冲入文坛迄今十余年,此后他便以写当代官场生活而着称起来。虽然中国遍地官场,当代中国其他不同类型的作者及其作品也都会程度不同地涉及到官场生活,但似乎都不如王跃文来得地道来得彻底。如果可以做一些庸俗但并不夸张的比较,那么,王跃文之于“官场小说”,大约等同于金庸之于武侠,琼瑶之于“言情”,二月河之于“帝王系列”……其地位不可谓不显赫。
据很多书评,说《大清相国》不能算是很严格的历史小说。但是我认为应该算是归属历史类的小说。尽管在文学分类上很难确切地定义历史小说的边界,但是考诸《东周列国志》以及河南省的着名作家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创作,还是可以大概知道,在遵循历史线索、叙述历史情节、描写历史人物等方面,历史小说更为偏重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依赖。历史写作所看重所感兴趣的事实,并不一定就是小说的事实。比如围绕康熙去世雍正即位这个历史事件所发生的种。种,史学家肯定会在历史事实的考订上正本清源斤斤计较,而一个小说家管不了那么多,或者说他没有义务管那么多。所以在《大清相国》里面,王跃文对叙述历史并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一个人及其官场生涯的成功秘诀。
陈廷敬遭逢满清盛世,顺治、康熙两帝都是对满清政权长治久安贡献巨大的有为的君王。顺治入关后奠定了清朝的基本国策,完成了从“马上得天下”到“马下治之”的转型,康熙平三藩、稳西藏、收台湾、平定准噶尔,文治武功卓然,但纵然如此,他们仍然无法战胜“官场”。
“等、稳、忍、狠、隐”,是陈廷敬官场折冲的五字真经。也是时下社会上有些为官者流行的潜规则和游戏规则一样。是对世风日下的贬低。小说写主人翁陈廷敬靠了这个,陈廷敬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并且“修成正果”:君王高深莫测,官场风流云转,他目送了明珠、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等等超级演员的登台与下场,自己总算是善始善终了。我想,可能很多人都会从负面的意义上去看待这五个字,对此我能够理解。但我同时还想说,脂砚斋读《红楼梦》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椎心泣血之感,事实上,陈廷敬的“官场五字经”也可作如是观!他用了自己的一生,耗费了青春、理想和志向,也耗费了所有的心机所得到的这五个字的真正的核心精神,一言以蔽之曰无非是两个字:“自保”。
为了这五个字,王跃文写了将近50万字,陈廷敬用了整整一生,中国历史则用了两千年。与此相比,我不可能说得更多。这里我只说一个等字。等,正面理解是为了能做事而等待机会,但在理论上完全有可能什么都等不到,正所谓“青春作赋,皓首穷经”,一个人的一生就这么白白地消耗掉了。假设一个社会结构导致它的社会成员做人的成本如此之高,那么你除了锻炼好身体之外,能够做的事情就实在有限了。不做事就不犯错或者少犯错,这个结论的另一面则是那些“逞匹夫之勇”的壮士鲁莽行事,最后通常是死无葬身之地。当然,你还可以说假话、虚与委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是这跟死掉区别并不很大。
陈廷敬从二十岁考上进士起,在朝廷做了五十年官,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善始善终地走完了自己的官宦历程。康熙是古代一位开明君主,为社稷黎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他几十年间重用陈廷敬,并高度赞誉陈廷敬是“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可以想见,陈廷敬在康熙皇帝身边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有意思的是,这么一个被康熙皇帝看重的大官,却在过去大量的清宫戏中不见踪影。那些任意删改历史的戏说作品可以不去说它,只是像类似于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等一些比较严格遵循历史真相的历史小说也让陈廷敬从康熙的身边消失,却让我觉得有几分奇怪。二月河本人似乎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后来解释说,当时他创作时匆匆浏览清史资料,只记重要人物,也就把陈廷敬给忽略了。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悖论,一个被皇帝重用了几十年的、占据着朝廷重要位置的大官,却在一个对历史相当熟悉的、致力于清宫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心目中不是一个“重要人物”。
王跃文对这位清代的大官产生兴趣,我猜想一定是他发现这个悖论折射在陈廷敬身上的光斑,他想通过这些光斑追溯到传统政治权力机制和官吏文化的本质特征。因此我认为千万不要把《大清相国》当成一本为一名清官、好官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的书来读。陈廷敬生活和为官的康熙年代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是我们所说的“盛世”,这大概就是出现以上悖论的重要原因。盛世不会像乱世那样充满动荡,充满变数,充满危机,盛世经历了乱世的大破坏之后逐步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当然更包括官场的秩序。对于一名身处权重的朝廷官员来说,他所要做的就是维持秩序的良好运行。这样的工作看上去就没有那些企图破坏这一秩序的贪官、坏官那样富有戏剧性和故事性,但其重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秩序建立在封建帝王专制的基础之上,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秩序,甚至帝王的一个喷嚏都会让其四分五裂,这就需要有人比帝王更加智慧,能够牵着帝王的思路朝着秩序演进的方向发展。陈廷敬应该就是这样一位智慧的大官。
王跃文在《大清相国》中形象地描述了这样一种维持秩序的工作是何等的艰难和微妙,它不仅需要智慧也需要人格的保证。陈廷敬在入仕之前,卫向书大人就教他做官秘诀的一个字:等,陈廷敬的义父则送他一个字:忍。等和忍显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消极地求生存,而是一个敬畏秩序愿意遵循秩序的人对待秩序的灵活方式。小说通过一系列生动细节描述了陈廷敬是如何在等和忍的过程中抓住秩序中的最佳机遇的,在与明珠、高士奇、索额图、徐乾学等一批贪官污吏的周旋争斗中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也维护了秩序的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他以此方式顽强地影响了康熙皇帝的决策。
小说基本上围绕着官员之间的争宠、争权、争利而展开,阅读中我始终排遣不开“权术”这个词。《大清相国》让我更坚信这一点:在中国这种政治专制的机制下,权术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在秩序良好的盛世年代,同样少不了权术,无论好官坏官还是清官贪官,都在秩序的平台上通过各自的权术斗智斗勇。陈廷敬也许可以说是一名大赢家。但权术说到底只是秩序制衡的手段,从制衡的角度看,就没有真正的赢家,所以陈廷敬尽管在他晚年借别人之手巧妙地“参”掉了他的几个对手,被康熙呼为“老相国”,但此刻的他也悟到了自己的危险,装成耳聋而获准解职回乡。所以在陈廷敬的官场秘诀中必须加上一个“隐”字。也就是说,尽管陈廷敬一生在为秩序的良好运行而努力,但他本人也处在秩序制衡的漩涡中,秩序不在乎你是清官还是贪官,而在乎你是否满足了专制的意志。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富有现实精神的王跃文作家来说更是如此。是值得我们这些小作家学习的。当然,事实上,我也可以把《大清相国》理解为王跃文以现实官场的经验去回望官场的历史场景。因此,我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一点也不会感到陌生。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当今联想今天的社会应该杜绝这种伪的东西。讲究和谐社会应该有和谐的积极的人生以及为官的正直,为民的谋利。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三
近日再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感触颇深。在20__年底,时任北京市长的上调中央前向同僚们告别之际,推荐了《大清相国》一书。我在20__年4月偶然购得此书,通读了一遍。此书的主人公陈敬(清顺治皇帝赐名陈廷敬),他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2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纵观陈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总结的官场五字诀:等(要沉得住气),忍(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要谨慎且低调),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他的人格、道德和行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清廷多酷,他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他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儒,他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好干部标准有一定重合。就今天的现状而言,《大清相国》强调了干部的四种“德”: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职业道德,就是要精明强干;社会公德,就是要从善如流;从政之德,就是要儒雅铁腕。在《大清相国》中,康熙反反复复对陈廷敬说的一句话是:当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别当官。所以说: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即“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根本。
“陈廷敬的品格有许多值得现代官员学习的地方。”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邓平表示:现在对于官员的考察也需多方面进行考虑,廉政和勤政只是最基本的方面,还需考虑群众对他的评价,从而让官员成为真正的好官。
作家樊家勤也说:“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几乎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而正是这个奇迹,在今天具有了许多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陈廷敬在屡次涉险、多次犯上的情况下仍能保全自己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缘于以下四点:一是才学。才学是支撑,是基础,是动力,是叩门砖,无才即灭为官之途也;二是公心。办差时时发自公心,让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诬陷理由,无私心自然强大,无公心必不久长;三是理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陈廷敬也做了不少。当然,你看那件不妥之事能定他的罪?能定罪的,他绝对不干;四才是隐忍而耿直。他是在官场打拼多年的理想形象,他的成功之路是百姓心中好官唯一应该走,也是唯一能走的最佳路线。
“陈廷敬的主要功绩之一是整顿吏治,他个人很刚正和清廉,处理案件铁面无私,同时很注重策略。”《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总体而言,就是自身过硬,对待问题也敢于碰硬。”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解决自身问题。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反腐再掀新风暴。
作者王跃文表示,“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康熙初年,金融秩序很混乱,康熙任命陈廷敬“督理钱法”,用今天的话就是整顿金融秩序、理顺货币关系。再比如,后人所称的“康乾盛世”,在康熙中叶后,国家逐渐富裕起来,社会的奢靡之风开始盛行,陈廷敬就提出整顿礼仪制度的建议,得到皇帝赞誉。”
陈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评价:一是坚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习近平1988年在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市时因干部私建住宅问题曾说过:“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你既要从政,又要发财,就只能去当让人指脊梁骨的贪官、赃官,既名声不好、又胆战心惊,总怕被人捉住,最后落个不好的下场”。试想,在一个人治的封建社会里,陈廷敬尚且能够清正廉明,一心为朝廷;如今在一个讲法制的社会主义时代,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四
近日,看历史小说《大清相国》,该书其中有很多很多具体现实的借鉴意义,我作为一名一直扎根在基层的领导干部,更是从中体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情感。作为出卖国家利益、出卖人民利益而来换取自己职务的升迁、满足自己的贪欲,最后都是要受到党纪国法惩罚的。下面我将通读此书的一点体会谈谈,与大家共勉。
其中有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陈廷敬押着王继文要离开云南的时候,那么多的群众拥上街头,哭着喊着不让王继文离开,并这样对陈廷敬说道:“你就是钦差吗?你凭什么要抓走我们的父母官?王大人可是云南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好官哪!”可以说,这种场景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为官者谁不希望在离任时是这种场景!如果不明就里,只看表面,王继文就是传颂千古的好官,而真实的情况却是王继文糊弄了皇帝,糊弄了群众,可见只看眼前的场景往往是不真实的,对于官员的评价真是要向陈廷敬学习,从细处入手,从深处挖掘,才能真正找到这个地方官员为政的好坏。从这个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不是陈廷敬明察秋毫,康熙就被王继文给糊弄了,可见,选人用人,关键还在考察干部。如果考察失真,不仅仅损害的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会形成连锁反应,最终,损害的还是国家和群众。而政绩的体现,也正像陈廷敬所说的:“国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爱护百姓。如果只顾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提出的:“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真正维护好群众的利益,真正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群众心坎上去。所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把“功成不必在我”作为为政之基、谋事之本、做事之源,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不唯gdp论英雄,多看长远,多打基础。而在干部考察任用中,更应该从细微处着手,不能仅听群众说好就好,不能仅看“表面文章”,更要从平时基础工作上、从长远打算上、从“内部文章”上多方面入手细致考察,才能真正把那些注重打基础、谋长远、坚持原则不谋私利的好干部选拔出来。另外对于干部考察组也要落实责任制,责任到人,层层套上“紧箍咒”,确保考察知人善用、不走样,不失真,才能确保选人用人不出纰漏,才能选出像陈廷敬这样的清官、好官、能官、德官。
“两学一做”活动刚刚开始,这既是基础,也是关键,更要通过此次活动活动,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结合起来,真正让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使政绩观体现在平时基础工作上,体现在长远谋划上,体现在内部文章上,体现在为民服务上,体现在真抓实干上。只有这样,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够被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梦想成真。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五
陈廷敬一生编著多部书籍,个人文集有《午亭文编》、“河上集”、《说岩诗集》等,主持编撰的国家典籍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康熙字典》等等。
陈廷敬为人所称道的还有他的台阁体诗。台阁即是古代的内阁和翰林院,所谓台阁体,指的是一种特殊诗体,诗文内容多为馆阁文臣应制,题赠,应酬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仙禁云深簇仗低,午朝帘下报班齐。
侍臣密列名王右,使者曾过大夏西。
安石种栽红豆蔻,火珠光迸赤玻璃。
风霜历后含苞实,只有丹心老不迷。
——《赐石榴子恭纪》。
《清史稿》记载:“廷敬初以赐石榴子诗受知圣祖。后进所著诗集,上称其清雅醇厚,赐诗题卷端。”这首《赐石榴子恭纪》虽是在写石榴,但实际上却是歌颂的皇家气象,末句又以“丹心老不迷”向康熙表明自己的赤胆忠心,故康熙尤喜结尾两句,“诵之至再”。
可见,在陈廷敬这里,诗词里也透着政治家的气象。
作者:晓露风荷。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六
《大清相国》被媒体形容为"充满正能量",写的是清代名臣陈廷敬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在官场上所作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他入仕五十三年,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相位。
在康熙朝名臣辈出,"宦海"沉浮的年代,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藉。为何唯陈廷敬独善其身?王跃文认为,这并不是说陈如何工于心计,或是如何狡猾,他这样评价《大清相国》中的主人公: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
《大清相国》中陈廷敬的形象,已经影响到不少公职人员。"有些熟悉的朋友找到我,跟我探讨陈廷敬的从政经历。"不仅如此,在小说的影响之下,史学界也对陈廷敬其人其事给予了更多关注。"虽然描写的是一位我所敬重的古人,但也表达了我对当代现实生活的思考,生活不断往前走,我相信历史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好东西。"王跃文说。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2011年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具体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细化了干部"德"的考评标准。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俗话说"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本。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七
在《大清相国》中,陈廷敬先后处理了山东富伦逼迫百姓捐粮案、山西戴孟雄建龙亭案、云南巡抚王继文贪污案、户部铜钱案等等,其人深恶贪污腐败之事,为人清廉,一心为民,但是陈廷敬在为人为官上却又与“道德洁癖”海瑞有着很大的不同。
明珠揽权过重,且成了实际上的“二皇上”。陈廷敬揣度着皇帝有要收拾明珠的意思了,到底也没有去直接参明珠,而是假手于人,这正是陈廷敬为官的一大特色,持重、坚忍,不击则以,一击必中。后来的“连环参”更是显示他的心机超群、智计绝伦。
初入官场时,卫向东大人送给陈廷敬一个“等”字;岳父李老太爷送给陈廷敬一个“忍”字;陈廷敬自己悟出来一个“稳”字;“连环参”案中陈廷敬透出一个“狠”字;至文渊阁大学士后,贤内助月媛送了他一个“隐”字,急流勇退谓之知机。
这是陈廷敬的为官之道。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八
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
康熙王朝名臣辈出,千古传诵。然而宦海风高,沉浮难料。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藉。满朝重臣名宦少有善终,陈廷敬却驰骋官场五十多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
陈廷敬原名陈敬,二十一岁中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皇帝给他赐名廷敬,从此声名鹊起士林。他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争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读后感悟:
第一体会:
书中,朝上哪一个人在何岗位,可能都有一位大人在背后布局,派系矛盾表面平静止水,深层波涛汹涌。很多工作能力选人不是第一位的,只要能称职即可,剩下由其政治作用所决定,他可能是打手、排头兵为自己的派系冲锋陷阵(得到了大人的恩惠),也可能墙头草、八面玲珑,不出头而查探其他人的意图。
恩惠是一把双刃剑,有些东西总是要还的,到最后结果难料。
第二体会。
陈廷敬得善终,是由于他善于捕获分析信息,对周边干系人进行了明确分析,采取了正确的对策。皇上是需求方,陈是项目经理,他知道需求方的要求,一是社稷,二是自己的威信不动摇,三是亲近的人问题不太大。绝对的做项目,只从社稷出发,必定无法满足皇上的最终需求,反而引得杀身之祸。
第三体会。
质疑,各地报上的政绩,其中存在不合逻辑之处,只是看上层是否愿意不过问的接受。其实国人感恩的心,捐款捐物给国家的精神境界没这么高,自发啥的不是有利益驱动就是压迫得来(自发的救助救援另当别论),头脑要清楚,不要被下面的报喜材料给蒙蔽了。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九
王岐山叔叔的力推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主要描素了陈延敬从满怀壮志豪情不怕艰险的青年时代到韬光养晦历经坎坷的中年时代再到退隐山林老练沉稳的老年时代,用他完美的一生撰写了纵横康熙一朝五十年的政坛不倒翁。
在文章的开头卫尚书有这样一段话:“陈延敬才二十一岁,早早的中了状元,未必就是好事。官是熬出来了,没到那把年纪,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众目睽睽之下,没毛病也会被人盯出毛病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这不仅仅阐述了当时的为官之道,放眼观于当前,无不是这个道理呢!神童是只存在于智力上的,而现实生活阅历都是靠一年一年的经验慢慢积累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多少人才华横溢,最终骄傲自负,碌碌无为一生;多少人默默无闻最终功成名就,流芳百世。正是这样耐的住寂寞的性子,才造就了陈延敬大起大落仍节操始终为官一世。
在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月媛有点醒他一个“隐”字。如若不是这个“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所谓等,就是在等待中积聚崛起的力量;所谓稳,就是正确把握发展方向稳步上前;所谓忍,就是在忍让中避开突如其来的锋芒;所谓狠,就是在时机成熟时狠下心来做事;所谓隐,就是在辉煌中达到急流勇退的境界。在我看来这“等、忍、稳、狠、隐”五个字是全书的点金之笔,正是这样的大智若愚,才造就了陈延敬韬光养晦的一生。
总结全书,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眼看当前,为官者不正是缺少了清廉、仁厚、强干、铁腕如此的心机和为官形象嚒!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十
《大清相国》中陈廷敬的形象,已经影响到不少公职人员。“有些熟悉的朋友找到我,跟我探讨陈廷敬的从政经历。”不仅如此,在小说的影响之下,史学界也对陈廷敬其人其事给予了更多关注。“虽然描写的是一位我所敬重的古人,但也表达了我对当代现实生活的思考,生活不断往前走,我相信历史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好东西。”王跃文说。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具体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细化了干部“德”的考评标准。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俗话说“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本。
且不论书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只看随着科考腐败窝案、山东百姓自愿捐粮案、官匪勾结霸占民宅案、阳曲百姓捐建龙亭案、铜钱短缺钱法重理案、云南库银亏空案、皇上微服私访杭州连环事等等,一代名相的光辉形象逐步树立并熠熠生辉,而其如何待人、处事、言谈的道理也缓缓道出。
如何做人、待人,一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也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存技能。在《大清相国》里的主人公陈廷敬,就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榜样。首先待人不可太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待人不可太绝,对人对己都适用。毕竟是以人为本、以天下苍生为念。对人,能帮人处多帮人,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人,可能是友人、亲人、故人,可能是敌人、仇人、小人,也可能是好人、坏人、陌生人。能帮助的人越多,说明你的能力越大。帮助他人的过程也是积累正能量的过程,内含一个反馈循环,如同福报。一个人一个人地去帮,那是点对点的应对,正能量的积累如同加减乘除,毕竟有限;取仕之路,为官一任,若能造福一方,那是点对面的辐射。官做得越大,能福泽的区域越广,正能量的积累是指数或者阶乘。内含的福报就像一个光环,光照当代,辉映千秋。能饶恕的人越多,说明你的境界越高。饶恕的前提是有错,而这种错又不在律法惩戒的范畴之内。有些错,说是错,却又似乎在情理之中,角度和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不一样。在人治的朝廷当中更是如此。如果总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而把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就归入错类,那么就无法与他人形成合力,自然也办不成大事。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想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对己,能严格处多从严,须宽容时亦宽容。事前多严格,我们可以修身;事后多宽容,我们可以立世。
处事也是现代人一个重要的修为课程。在《大清相国》里的陈廷敬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基本理念是,不必太尽,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事做得太尽了,不但让自己筋疲力尽,也让他人少了发挥的空间。即便是自己能力所及,也需要留有余地。尤其是作为领导,更应如此。即便领导再能干,也需要留给下属成长的空间。如是,事不必太尽,至少应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事本身不尽,而人精力有限。其二是指做事的程度,不必太尽。尤其是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更是我们做成事情的一种有效法则。二八定律很好地用科学解释了这个道理。而如陈廷敬所言:我只能做我做得到的事,做不到的事我要是硬去做,就什么事都做不了!
另外在言谈上面,《大清相国》的陈廷敬也给出了不少启示:言不论多寡。遇到志同道合的好友,我们可以畅谈通宵;碰上话不投机的人士,我们可以闭口不言;生气的时候大骂,抑郁的时候缄默,含冤的时候辩解,委屈的时候诉说。如是,我们就只有甘心平凡。人在官场,其实是言不论多寡的,有的时候是言多必失,有的时候言少冷场。道一千,说一万,我们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用气话伤害自己,不要用恶语毁谤他人,让自己成为更加完美的人。
最后,不可不道的官场五字诀——等忍稳狠隐,五个字总结了陈廷敬50年的官场生涯,可谓十年一字。没有前人传授的等和忍,悟不出稳的要义;没有稳的定力,做不了狠的事情;倘若狠而不隐,终将引火烧身,而不能全身而退。书虽小说,但确有其人,书中描述的很多事情也是真实发生的。当然,亦古亦今,亦真亦假,如疑如信,任君断夺。
暑假里学校下发了一本《大清相国》,供党员同志学习。抽空阅读了王跃文先生的这篇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一书,心情很是有一种冲动的欲望。冲动的是我很景仰这样的作家这样的水平,因为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权利和官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和猥琐,以及为官为人为文为事的纷纭复杂,《大清相国》这本书的封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
王跃文集中笔墨来写陈廷敬为官的一生,写他如何从一个拥有正义感的青年举子,逐步成长为胸有城府、老练沉稳的官僚。晚年回到家乡,他总结自己近50年的官华考宦生涯,记得小说的最后又有这样一段话:“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等、忍、稳、狠、隐,陈廷敬的一生几乎就是这5个字的形象写照,总结起来,“等、稳、忍、狠、隐”与“识时务者为俊杰”是陈廷敬驰骋官场的真经秘诀。陈廷敬能够耐得住寂寞,一步步做到了“等、稳、忍、狠、隐”,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能够更新观念、迅速转变角色,从错误的思想中走出来,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十一
《大清相国》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以康熙时期的政治斗争为背景,塑造了清朝名臣陈廷敬为代表的群臣形象,反映了官场中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了那一时期的官场风云。由于王岐山的推荐使这部小说一时间名声鹊起,但我读这本书并不是因为别人的推荐,而是无意间发现的。
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
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这是书评中的几句话,是对陈廷敬为官善始善终的回答,也是对陈廷敬的评价。而我觉得陈廷敬之所以能够善始善终与他的五字箴言有莫大的关系。下面就具体谈谈陈廷敬为官的五字箴言——“等、忍、稳、狠、隐”。
(一)“等”字诀。
“等”字诀并不是陈廷敬自己悟出来的,而是另一名大臣——卫向书告诫他的。等,就是慢慢熬,耐着性子等,经过时间的慢慢打磨,将经历变成经验,才能有所得、有所为。“少年得志自是可喜,但隐忧亦在此,需得时时警醒。盯着你的人多了,少不得招来嫉妒,反是祸害。”陈廷敬少年得志,但宦海无涯,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成名太早,成为众矢之的,必将会死于官场之争,不得善终。官场上没有一番历练是很难成大气的,所谓历练就是经事见事。我认为作为选调生到基层锻炼也就是到基层经事见事,在基层得到历练,然后将来才能够成大器,而有些人却将这必要的等待与磨练看作是混日子。《大清相国》火速提拔的重臣也有很多,但他们大都死于官场政斗,没有一个人像陈廷敬一样是寿终正寝的,其中典型的人物就是徐乾学,进入官场比陈廷敬晚,但提拔的速度却比陈廷敬快很多,最后是在与陈廷敬的斗争之中败下阵来。当然,这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贪官有关,但在那个人治的封建年代,他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贪,更大的原因是他没有经历过陈廷敬那样的磨练,没有等待的耐心,早早的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一个人的成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的磨练,最新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中对与干部的选拔任用都会有年龄与任职的时间限制,我想可能也与这一点有关吧。做好“等”字诀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忍”字诀。
当自己被冤枉的时候,就想要去反抗;。
当看到不良现象时,就想去作斗争。但我也认识到这只是我的书生意气,在没有能的时候去抱不平,去反抗,去斗争只能是平添伤害而已。“当你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你的抱负的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多读书”,我想我可以做的应该就是多多锻炼,增长才干,用自己的能力去支撑起自己的抱负。前段时间看过一段题为《年轻人可以为这个世界做什么》的演讲,演讲人提出“当老一代的人走过来,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年轻人,你还不懂。你就要勇敢的告诉他:我和你不一样,我不是来适应社会的,我是来改变这个社会的”。听了这段演讲我也热血沸腾,我也想做一名斗士,但是真正的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我想,连演讲者自己都未必做得到。这并不是说要向不良现象低头,而是选择另一种方式去斗争,有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陈廷敬看不惯明珠的专权独断,看不惯索额图的贪赃枉法,看不惯徐乾学的狼子野心,看不惯高士奇的阿谀奉承,但他把这一切都忍了下来,最后才等到机会将他们一一除掉。如果陈廷敬像斗士一样和他们作斗争,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可能他早早的就死于非命了吧。现实中可能不至于丢掉性命,但碰壁是难免的,还是学乖点,学会“忍”吧。
(三)“稳”字诀。
“交人要稳,办事要稳,看风向尤其要稳。官场里最为难测的是风向,万不可稍闻风声就更换门庭。官场中人免不了各有门庭,可投入门庭就难免荣损与共,祸福难料。陈廷敬不投任何门庭,这也是稳中要义。”陈廷敬为官三十多年一直没有拉帮结派,不像明珠、索额图都有自己的帮派,相互勾结包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明珠垮台之后,索额图趁机打击明党。索额图赋闲时,明珠也一直压制索派。陈廷敬不拉帮结派也不投在任何门庭之下,但同时又受到各个门庭帮派的猜忌,明珠认为他是索额图一派,索额图也把他当成明珠一党,受到的是两方势力的共同排挤和压制,这大概也是陈廷敬隐忍近三十年成为“相国”的原因吧。与陈廷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士奇,虽然只是四品小官,不能与一品大员相提并论,但高士奇去可以在南书房行走,参与奏折的草拟。高士奇虽然自称是索额图的奴才,但是在索额图赋闲时,却和明珠走的很近,等明珠下台后又重归到索额图门下,最后和徐乾学一起想要参倒索额图,可谓是一个左右摇摆的小人。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像这种小人只能是身败名裂。现实的社会上可能没有小说里写的这样的露骨,党派之争大概也只存在于历史之中,作为社会人都会有自己交际的圈子,谁和谁关系好,谁和谁关系不好,却是不可避免的。陈廷敬理解的“稳”是不拉帮结派,不投任何门庭,而我理解的“稳”却是慎重交友。虽然都是在机关政府部门工作的同事,但是在能力、素质、追求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作为新人,我应该向那些能力强、素质高、有追求的同事学习,而不是那些,没有追求,每天只是混日子的人学习。
(四)“狠”字诀。
狠,是被逼出的,就是在必要的时候,不心慈面软,敢于赶尽杀绝。陈廷敬先是试探到康熙对明珠的不满,巧妙的煽动康熙对明珠的火气,从而搬倒明珠。又借康熙南巡时发现地方的问题和几个政治对手之间的矛盾,策动他们互相连环弹劾,看他们互相撕咬的狗血喷头,丑态百出,陈廷敬却潇洒的没事人一般躲在一边看热闹,还装好人在中间协调,结果陈廷敬的三个政治敌人,当然也是大贪官和大阴谋家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一下全部被打倒,康熙还赞扬陈廷敬“宽厚老成,几近完人”,任用陈廷敬做首辅大臣。狠,是对像明珠、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这样的小人、奸臣,像这种奸佞小人就要一次打倒不能给他们翻身的机会,倘若再不下狠手,将会国无宁日,自己日后也不会有好果子吃,这就是陈廷敬的“狠”字诀。
(五)“隐”字诀。
“隐”字诀是将陈廷敬在一举扳倒索额图、徐乾学和高士奇,成为首辅大臣之后决定急流勇退,辞官归隐。陈廷敬归隐是在当过几年首辅大臣之后。在这几年里,陈廷敬可谓是独揽大权,国家大事无不是他先草拟在交由康熙审阅。也许觉得自己深得康熙的信任,也许是因为自己的想要实现抱负,陈廷敬在这几年里也多次与康熙相违背,很有些血性,仗义执言。看着小说这样写,我心里有种隐约的担心,因为当年明珠、索额图都是大权在握的人物,最后被扳倒也都是在权力的顶峰。我担心陈廷敬稍有不慎也会步他们的后尘。而当康熙斥责陈廷敬“老糊涂了”,我真是为他捏了一把汗,我不想让一个一生清正廉洁的好官也不得善终。最后,陈廷敬还是挺过来了,而原因很简单,就是在康熙还信任他的时候急流勇退。急流勇退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我想陈廷敬如果没有选择“隐”而是继续与康熙“对着干”,我想他大概不会善终吧。想想自古急流勇退的例子有很多,反面教材也是不胜枚举。关于“隐”字诀就不过多赘述,“隐”的道理不难理解,关键是要想做到可没有那么简单。
介绍完了陈廷敬为官的五字箴言,算是自己读过《大清相国》的读后感吧,相信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对这五字箴言有自己的理解,也会对其他的内容有自己的感悟,我也还有好多体会想说,可又不知从何说起,就像是进入一座宝库,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宝物一一拿出。还是以后再说吧,就像在这里提到过其他例子一样,《大清相国》也会成为一个例子出现在其他地方。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十二
近日再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感触颇深。在底,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上调中央前向同僚们告别之际,推荐了《大清相国》一书。我在204月偶然购得此书,通读了一遍。此书的主人公陈敬(清顺治皇帝赐名陈廷敬),他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2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纵观陈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总结的官场五字诀:等(要沉得住气),忍(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要谨慎且低调),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他的人格、道德和行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清廷多酷,他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他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儒,他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好干部标准有一定重合。就今天的现状而言,《大清相国》强调了干部的四种“德”: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职业道德,就是要精明强干;社会公德,就是要从善如流;从政之德,就是要儒雅铁腕。在《大清相国》中,康熙反反复复对陈廷敬说的一句话是:当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别当官。所以说: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即“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根本。
“陈廷敬的品格有许多值得现代官员学习的地方。”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邓平表示:现在对于官员的考察也需多方面进行考虑,廉政和勤政只是最基本的方面,还需考虑群众对他的评价,从而让官员成为真正的好官。
作家樊家勤也说:“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几乎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而正是这个奇迹,在今天具有了许多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陈廷敬在屡次涉险、多次犯上的情况下仍能保全自己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缘于以下四点:一是才学。才学是支撑,是基础,是动力,是叩门砖,无才即灭为官之途也;二是公心。办差时时发自公心,让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诬陷理由,无私心自然强大,无公心必不久长;三是理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陈廷敬也做了不少。当然,你看那件不妥之事能定他的罪?能定罪的,他绝对不干;四才是隐忍而耿直。他是在官场打拼多年的理想形象,他的成功之路是百姓心中好官唯一应该走,也是唯一能走的最佳路线。
“陈廷敬的主要功绩之一是整顿吏治,他个人很刚正和清廉,处理案件铁面无私,同时很注重策略。”《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总体而言,就是自身过硬,对待问题也敢于碰硬。”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解决自身问题。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反腐再掀新风暴。
作者王跃文表示,“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康熙初年,金融秩序很混乱,康熙任命陈廷敬“督理钱法”,用今天的话就是整顿金融秩序、理顺货币关系。再比如,后人所称的“康乾盛世”,在康熙中叶后,国家逐渐富裕起来,社会的奢靡之风开始盛行,陈廷敬就提出整顿礼仪制度的建议,得到皇帝赞誉。”
陈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评价:一是坚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习近平1988年在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市时因干部私建住宅问题曾说过:“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你既要从政,又要发财,就只能去当让人指脊梁骨的贪官、赃官,既名声不好、又胆战心惊,总怕被人捉住,最后落个不好的下场”。试想,在一个人治的封建社会里,陈廷敬尚且能够清正廉明,一心为朝廷;如今在一个讲法制的社会主义时代,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十三
看完了妻子给我借回来的王跃文先生写于20xx年的《大清相国》,因为书中的主人翁是山西300年前非常著名的入仕53年、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的陈廷敬,我又于20xx年去参观过他家的私宅皇城相府,所以看完一半时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篇《大清相国读中感》,上周全部读完后,顿时觉得醍醐灌顶,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对人生也突然有了好多新的认知和看法。看看当今官场,一个个落马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者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像陈廷敬那样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很好地把握"等、忍、稳、狠、隐"的几乎少之又少。全书的内容其实就是围着"等、忍、稳、狠、隐"五个字展开的。
"等"——即厚积薄发,相机而动。陈廷敬的老师、山西老乡卫向东大人告老还乡之时送给陈廷敬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等".结合当时的形势和陈廷敬所处的社会环境,其实我们不难理解。陈廷敬作为当时的青年才俊,可谓少年得志,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深受皇帝欣赏。但是,当时的制度环境下,就是中了进士,也得在翰林院继续学习几年。此时,如果陈廷敬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过于急功近利的话,那估计也不会有后期的发展。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得意之时千万不能忘形,在机会不好时也千万不要强求,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这段时间,加强学习,从而做到厚积薄发、相机而动,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们早已做好准备。
"忍"——即心胸豁达,顾全大局。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陈廷敬的老丈人李祖望老先生送他一个"忍"字大概就是要告诉他这个道理。事实上,陈廷敬在日后的为人处事过程中也是这么做的。官做得越大,他理解得越深。高士奇屡次拿假的古玩、字画哄骗皇上,他虽心知肚明,但考虑到对国家、对君王不会有什么大害,就一直没有揭穿。像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身在官场,特别是身处陈廷敬这样的高位,天天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活动,如果不能做到一个"忍"字,今天参这个,明天参那个,四面树敌,那最终等待他的恐怕也只能是杀头或流放。就算你再忠,皇上恐怕也爱莫能助。因为,"一把手"得顾全大局,很多时候他得综合考虑、综合权衡。泱泱大国,稳定与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大局为重,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稳"——即遇事沉着,处事严谨。"稳"并不是说该说的话不说,该做的事不做,而是在说话与做事之前,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处事原则,不能毫无主见、人云亦云。山西乡试,当学子们因考场腐败而怒砸孔子像的时候,陈廷敬就感觉到了其中的不妥而未盲目参与;了解到老友张汧想带暗藏机关的砚台上考场,他极力劝阻,劝阻不成,就暗中拿走了机关中所藏之物,不但维护了张汧的面子,也暗中救了老友一命;山东奏报全省粮食丰收,群众为感激皇恩,自愿捐建龙亭,正当康熙皇帝欲全国推广的时候,陈廷敬却提出了"大凡提群众自愿者未必真实"的观点,后经查核果然发现问题,避免了一次全国性的决策失误。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包括身在官场中的他从不轻易站队等,无不体现了他的老成、智慧与稳重。当然,稳重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丰富的实践中加以历练,经历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用干部要注重干部基层工作经历、多岗位锻炼的重要原因吧!
"狠"——即意志坚定,行为果断。一旦看准了,就得坚持不懈。遇山开路,遇河架桥。这才是英雄当有的气魄与担当。陈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期康熙南巡期间,在幕后组织的那场连环参,皇上身边的大臣彼此间几乎被参了个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幸免,但谁能想到幕后的指使者和组织者却是这个老谋深算的陈相国。对于"狠",可能我们理解起来会有所偏差,总认为这样做似乎不太地道,有点背后捅刀子的味道。但实际上,我理解这恰恰体现了一个官员的执行力,有了前期的"稳",必须要有后期的"狠",它体现的恰恰是一种敢于担当、勇于碰硬的胆量和一往无前、一抓到底的气魄。
"隐"——即审时度势,急流勇退。能够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不断追求、积极向上,成就一番事业,固然令人欣喜;人到暮年,能够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愉快地将接力棒交给后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其实说实话,书中的明珠大人同样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他的智、他的谋丝毫不逊于陈廷敬,但他在"隐"字上的功力却显然比陈廷敬差了很多,位高权重却不能正确定位,终于落得一个老来深陷囵圄的下场。反而,陈廷敬70高龄时的装聋卖傻让他得到了一个完美的收场。身在官场,善始者未必能善终,如何把握好一个度,挂好前进挡,踩好急刹车,确实是当前很多官员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十四
陈廷敬(1639年-17),清代泽州府阳城人(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原名陈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名字中间加了一个“廷”,取效忠朝廷之意。
小说自然都是加了一些演绎,颇具一点传奇色彩的。《大清相国》里,陈廷敬的一生,主要由几件大事串联起来。少年时的陈敬虽然早已经显现出老成持重的气质,但毕竟还是有些书生意气,其实每个人都是在经历过人生的风雨之后才不断成熟起来的。
少年时,陈敬参加乡试,本该是妥妥的第一名,不曾想,一位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朱锡贵却买通了考官中了头名,相信贿赂事件不在少数,所以陈敬成了第二十八名。很多名落孙山的书生不服气,便抬着孔子圣像游街,陈敬本想劝解别人不要参与游街,却稀里糊涂的和闹事的书生一块儿被官兵抓走下了大狱。那时入狱对于陈敬这样的读书人来说,无异于毁了前程。这时,陈敬生命中的贵人——钦差卫向书出现了,本着爱才之心,卫向书设计救出了陈敬。
经历了牢狱之灾,陈廷敬参加京城会试,所谓好事多磨吧。这次,他摊上了更大的事。考试前夕,陈敬无意中撞见考官贿赂之事,遭人诬陷背负杀人罪之名。所幸,由于皇帝立志要查清案件,陈敬最后不仅洗清冤屈,还在考试中拔得头筹。卫向东大人出于爱惜保护人才,向皇帝提议不要将陈敬点为状元,免得少年成名,树大招风,反倒不利于栋梁成才,皇帝听从了卫大人建议,定了陈敬为二甲头名。
陈敬后来得顺治帝赐名陈廷敬,官场多年,其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长期担任皇帝侍读、侍讲学士,直至文渊阁大学士,一生得皇帝另眼相待,最后平安退休,可谓政坛不倒翁。中间一次因亲家公出事,陈廷敬主动请辞,后再次被康熙帝召回。
等·稳·忍·狠·隐的心机与韬略。
在《大清相国》中,陈廷敬先后处理了山东富伦逼迫百姓捐粮案、山西戴孟雄建龙亭案、云南巡抚王继文贪污案、户部铜钱案等等,其人深恶之事,为人清廉,一心为民,但是陈廷敬在为人为官上却又与“道德洁癖”海瑞有着很大的不同。
明珠揽权过重,且成了实际上的“二皇上”。陈廷敬揣度着皇帝有要收拾明珠的意思了,到底也没有去直接参明珠,而是假手于人,这正是陈廷敬为官的一大特色,持重、坚忍,不击则以,一击必中。后来的“连环参”更是显示他的心机超群、智计绝伦。
初入官场时,卫向东大人送给陈廷敬一个“等”字;岳父李老太爷送给陈廷敬一个“忍”字;陈廷敬自己悟出来一个“稳”字;“连环参”案中陈廷敬透出一个“狠”字;至文渊阁大学士后,贤内助月媛送了他一个“隐”字,急流勇退谓之知机。
这是陈廷敬的为官之道。
陈廷敬的台阁体。
陈廷敬一生编著多部书籍,个人文集有《午亭文编》、“河上集”、《说岩诗集》等,主持编撰的国家典籍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康熙字典》等等。
陈廷敬为人所称道的还有他的台阁体诗。台阁即是古代的内阁和翰林院,所谓台阁体,指的是一种特殊诗体,诗文内容多为馆阁文臣应制,题赠,应酬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仙禁云深簇仗低,午朝帘下报班齐。
侍臣密列名王右,使者曾过大夏西。
安石种栽红豆蔻,火珠光迸赤玻璃。
风霜历后含苞实,只有丹心老不迷。
——《赐石榴子恭纪》。
《清史稿》记载:“廷敬初以赐石榴子诗受知圣祖。后进所著诗集,上称其清雅醇厚,赐诗题卷端。”这首《赐石榴子恭纪》虽是在写石榴,但实际上却是歌颂的皇家气象,末句又以“丹心老不迷”向康熙表明自己的赤胆忠心,故康熙尤喜结尾两句,“诵之至再”。
可见,在陈廷敬这里,诗词里也透着政治家的气象。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十五
翻过《大清相国》这部历史小说的最后一页,书中的人物形象依旧活跃眼前。围绕主人公陈廷敬,作者描绘了顺治、康熙两朝的官场众生相。这部历史小说称不上恢弘浩大、卷帙浩繁,却宛转曲折、内容深刻,充分现出了主人公陈廷敬性格的丰富性与多面性,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陈廷敬,山西泽州人士,历任经筵讲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的总编修等职。他年少成名,历经宦海五十余年,寿终正寝,被康熙帝追谥文贞。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既写出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延续性,也刻画出了性格的矛盾性。性格的延续性体现在从最初的书生意气、年少轻狂到后来的沉稳老练、股肱之臣。刚刚参加科举之时,他天真无邪,但是,经历过科考舞弊案,险些命丧黄泉之后,他领悟到忍、稳二字的为官要诀,历尽涛涛宦海的打磨,终于学会了宝刀无锋、其力自现。性格的矛盾性则体现在追求清平盛世与现实良莠不齐的矛盾、希望除恶务尽与现实委曲求全的矛盾以及鞠躬尽瘁与功遂身退之间的矛盾。海清河宴、天下太平是每个治世之臣的最求和理想,但是善与恶、廉与贪、白与黑,总是相生相克的存在,无法避免。在终于领悟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之后,陈廷敬转变了之前对贪官、庸官一查到底、一个不留的观念,选择了一条既顾全国家颜面又维护百姓利益的退路,也为自己在党同伐异的朋党之争中谋求了一条生路。最终,他选择了乞归回乡、颐养天年,以道家的无为而治结束了他追求儒家立身立德的政治人生。
虽然,陈廷敬的性格如同经过了三棱镜的折射,展现出不同的侧面,但是,他性格的主线依旧鲜明突出,那就是忠君、爱民。
陈家世代忠贞、和睦乡里。明崇祯五年,秦匪南窜,烧杀抢掠。陈家费时七月,修建了河山楼。全村八百多人,靠着楼中的水井、石碾、石磨、石碓,保住了性命。到陈廷敬为官之时,父亲的唯一教诲就是为国尽忠、为民造福。
他力惩贪腐、为民请命。陈廷敬凭借着智慧、勇气,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计策,先后查处了山东巡抚富伦逼迫百姓捐粮案、云南巡抚王继文贪污案、两江总督阿山借端科派案等,解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面对皇亲国戚也面无怯色。一个个黑幕的揭开,让百姓的生活重见天日;一个个贪官的惩处,让百姓的腰杆重新挺直。曾经食不果腹的饿殍有粮可食,曾经赋税繁重的农民兜有余粮。然而,在为百姓争取到一条条活路的时候,陈廷敬确把自己逼上了绝路。被触犯了利益的亲王贝勒、权重之臣,处处对陈廷敬设计陷害。陈廷敬面对一次次诘难,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小心应对,却从无后悔。
他目光如炬、直言不讳。在10岁的康熙皇帝要听王莽篡汉的典故时,唯有陈廷敬敢于直陈其事,毫不避讳。即使当时鳌拜权倾朝野、耳目众多,他却犀利地指出王莽之所以有机可乘,在于幼帝软弱。而年少的玄烨雄心勃勃、志存高远,必不会重演历史的悲剧。多年以后,在康熙皇帝表彰云南巡抚王继文治理有方、按时上缴地方税赋的时候,陈廷敬一针见血地指出云南土地贫瘠、赋无所出的疑虑,请求深入彻查。虽然,他冒着悖逆圣意的风险,却最终揭开了一起隐藏多年的府库银两亏空案。陈廷敬凭借着深刻锐利的洞察力和无所畏惧的伶牙俐齿,让一件件违法之事昭然若揭。
他不结朋党、洁身自好。康熙一朝,索党与明党之争曾经难解难分、不可开交。想入朝为官,或拜在索额图门下,或拜在明珠门下。更有像高士奇般的机关算尽之徒,貌似投靠明珠,实则授意于索额图。要想洁身自好,何其难也,更何况是一个二品大员。但是,陈廷敬从入值以来,既不与索额图为伍,也不与明珠同流合污。明珠、索额图耗费心力地拉拢陈廷敬,最终也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陈廷敬循着一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为官做事,终于扬名青史。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十六
最近单位组织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这本小说我以前看过,再次阅读,感触颇深。下面从陈廷敬的个人境界、修身齐家方面谈一点感受。
陈廷敬,他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0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安全着陆。在老家颐养天年并发挥余热,编纂了《康熙字典》与《钦定词谱》,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他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能够更新观念、迅速转变角色,从错误的思想中走出来,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纵观他的一生,有如下三重境界:沉得住气、低得下头;耐得往寂寞、经得起诱惑;看得透人、想得开事。先修身、齐家,然后再干大事,陈廷敬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重境界:沉得住气、低得下头。
陈廷敬年轻时候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有棱有角,热血沸腾,所幸遇上一个好岳父,书中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官是靠熬出来的,没到那把年纪,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众目睽睽之下,没毛病也会叫人盯出毛病来。”“少年得志是可喜,但隐忧亦在,须得时时警醒,盯着你的人多,少不得招来嫉妒,反是祸害。官场上没有一番历练,难成大器。所谓历练,即是经事见世,乍看起来就是熬日子。任劳是不怕的,要紧的是能够任怨,那就是忍功!”凡成大事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明朝的张居正也是如此,很小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所幸遇上顾璘这样的好导师,没有让他在年轻时锋芒毕露而得意忘形。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等”(要沉得住气)和“忍”(要能经受起磨练)。
第二重境界:耐得往寂寞、经得起诱惑。
面对索额图与明珠的争斗,陈廷敬自始至终没有选择站队,两人都想方设法把他拉入自己的阵容,给出了很多诱惑,陈廷敬一直没有动容,甘于寂寞,甚至有很多次皇帝误会他差点断送前程,每每遇到逆境,他总是岿然不动,稳若泰山。“君子有大畏呀,成大事者,必须有所畏。所谓无大畏者流,其实不过莽夫耳。”“稳,一时兴许会吃些亏,但是不会倒大霉。”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稳”(要谨慎且低调)。
第三重境界:看得透人、想得开事。
能将身边的人看透,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准确判断,迅速作出处理,干净利落,不优柔寡断,事后不贪功,做到功成而退,这是陈廷敬最高的境界。这需要一番历练,一个人没有经历很多事,没有接触很多人,不善于总结和思考,就算有高人指点也不可能达到这层境界的。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递进关系,修身与齐家是基础,若没有做好是不可能做好治国平天下的。近代史上曾国藩、蒋介石是典范,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家书、日记中学到很多很多。修身,包含正己、慎独、贞信、担当、约束、涵养。陈廷敬也有孤寂的时候,也有受委屈的时候,他都是一个人抚琴,静静地思考,反复反省自己,这其实就是一个修身的过程。齐家,俗话说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我们常常看到好多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最后被家里人给害了。汉代霍光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功德盖世,因为没有管好自己家里的人,在他死后整个家族遭受灭族之灾。陈廷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弟弟多次想通过特殊途径,甚至打着哥哥的旗号谋取不正当利益,陈廷敬每次知道后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公正严明地处理,用理智的手段维护好亲情。德,永远比才更重要,我们要教育子女先做一个有德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他把人分为四类:德才兼备的称为圣人,有德无才的称为君子,有才无德的称为小人,无才无德的称为愚人。在找不到圣人与君子的情况下,宁愿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
对于工程结算审计人员来说,提升我们的业务能力固然重要,政治修养也不容忽略。我们每天面对的复杂的工程项目,每天都会与工程老板打交道,会遇到太多的诱惑,工作过程中也会迷惘,难免受委屈,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注重人格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时刻反省自己,注重修身与治家,懂得简单清淡的日子才最幸福最长久。这样,我们才能慢慢提高、慢慢进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01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