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对书中情节、人物和主题的思考和分析,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需要在思考之后,选择适当的观点进行表述。以下是一些读者针对某本书所写的感悟和思考,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示。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一
最近单位组织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这本小说我以前看过,再次阅读,感触颇深。下面从陈廷敬的个人境界、修身齐家方面谈一点感受。
陈廷敬,他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0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安全着陆。在老家颐养天年并发挥余热,编纂了《康熙字典》与《钦定词谱》,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他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能够更新观念、迅速转变角色,从错误的思想中走出来,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纵观他的一生,有如下三重境界:沉得住气、低得下头;耐得往寂寞、经得起诱惑;看得透人、想得开事。先修身、齐家,然后再干大事,陈廷敬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重境界:沉得住气、低得下头。
陈廷敬年轻时候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有棱有角,热血沸腾,所幸遇上一个好岳父,书中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官是靠熬出来的,没到那把年纪,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众目睽睽之下,没毛病也会叫人盯出毛病来。”“少年得志是可喜,但隐忧亦在,须得时时警醒,盯着你的人多,少不得招来嫉妒,反是祸害。官场上没有一番历练,难成大器。所谓历练,即是经事见世,乍看起来就是熬日子。任劳是不怕的,要紧的是能够任怨,那就是忍功!”凡成大事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明朝的张居正也是如此,很小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所幸遇上顾璘这样的好导师,没有让他在年轻时锋芒毕露而得意忘形。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等”(要沉得住气)和“忍”(要能经受起磨练)。
第二重境界:耐得往寂寞、经得起诱惑。
面对索额图与明珠的争斗,陈廷敬自始至终没有选择站队,两人都想方设法把他拉入自己的阵容,给出了很多诱惑,陈廷敬一直没有动容,甘于寂寞,甚至有很多次皇帝误会他差点断送前程,每每遇到逆境,他总是岿然不动,稳若泰山。“君子有大畏呀,成大事者,必须有所畏。所谓无大畏者流,其实不过莽夫耳。”“稳,一时兴许会吃些亏,但是不会倒大霉。”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稳”(要谨慎且低调)。
第三重境界:看得透人、想得开事。
能将身边的人看透,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准确判断,迅速作出处理,干净利落,不优柔寡断,事后不贪功,做到功成而退,这是陈廷敬最高的境界。这需要一番历练,一个人没有经历很多事,没有接触很多人,不善于总结和思考,就算有高人指点也不可能达到这层境界的。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递进关系,修身与齐家是基础,若没有做好是不可能做好治国平天下的。近代史上曾国藩、蒋介石是典范,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家书、日记中学到很多很多。修身,包含正己、慎独、贞信、担当、约束、涵养。陈廷敬也有孤寂的时候,也有受委屈的时候,他都是一个人抚琴,静静地思考,反复反省自己,这其实就是一个修身的过程。齐家,俗话说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我们常常看到好多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最后被家里人给害了。汉代霍光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功德盖世,因为没有管好自己家里的人,在他死后整个家族遭受灭族之灾。陈廷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弟弟多次想通过特殊途径,甚至打着哥哥的旗号谋取不正当利益,陈廷敬每次知道后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公正严明地处理,用理智的手段维护好亲情。德,永远比才更重要,我们要教育子女先做一个有德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他把人分为四类:德才兼备的称为圣人,有德无才的称为君子,有才无德的称为小人,无才无德的称为愚人。在找不到圣人与君子的情况下,宁愿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
对于工程结算审计人员来说,提升我们的业务能力固然重要,政治修养也不容忽略。我们每天面对的复杂的工程项目,每天都会与工程老板打交道,会遇到太多的诱惑,工作过程中也会迷惘,难免受委屈,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注重人格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时刻反省自己,注重修身与治家,懂得简单清淡的日子才最幸福最长久。这样,我们才能慢慢提高、慢慢进步。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二
《大清相国》被媒体形容为"充满正能量",写的是清代名臣陈廷敬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在官场上所作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他入仕五十三年,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相位。
在康熙朝名臣辈出,"宦海"沉浮的年代,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藉。为何唯陈廷敬独善其身?王跃文认为,这并不是说陈如何工于心计,或是如何狡猾,他这样评价《大清相国》中的主人公: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
《大清相国》中陈廷敬的形象,已经影响到不少公职人员。"有些熟悉的朋友找到我,跟我探讨陈廷敬的从政经历。"不仅如此,在小说的影响之下,史学界也对陈廷敬其人其事给予了更多关注。"虽然描写的是一位我所敬重的古人,但也表达了我对当代现实生活的思考,生活不断往前走,我相信历史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好东西。"王跃文说。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2011年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具体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细化了干部"德"的考评标准。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俗话说"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本。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三
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出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
小说着重刻画了清代名相陈廷敬曾这个历史人物,陈廷敬原名陈敬,二十一岁中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皇帝给他赐名廷敬,从此声名鹊起士林。他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争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入仕五十三年,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相位。
康熙朝名臣辈出,那时候的官场关系复杂,几乎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为何唯陈廷敬为官善始善终?带着这样的疑问,作者王跃文查阅了大量史料,终成《大清相国》。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句话: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
无论今天还是古代,官场人物基本是知识分子,他们如何异化,如何保持道德初衷,如何实现理想抱负,是我阅读“官场小说”时特别关心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我愿意相信,今天的王跃文已超越为了写官场而写官场的状态。官场之所以还是主要的叙事场所,只因“学而优则仕”在中国史上最强势的主流价值观,即使是傅山这种不肯受封的人物,怀抱的还是“反清复明”的榆木疙瘩。《大清相国》主人公陈廷敬所有的辉煌,就是建立在他是“科举神童”的基础之上。实际上,他以国士才华,却几乎没留下什么文学作品传世,也无学术成果流传。举一反三,越到专制社会后期,文学史、学术史这些代表创造力的历史上似乎就越难找到状元、榜眼、探花的身影。科举为官的通道,惟一、狭窄且未必公平(小说与历史中诸多科举弊案为证),这是大多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悲剧的第一个根源。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四
读史书,要记住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读历史小说,尤其要记得。
何况,这本书还是被王岐山副主席推荐过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作者王跃文大约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描写小说主角陈廷敬从乡试到初入官场。这一段,我深有所得。虽然对于我来说,有些东西现在才看到、才懂得,真的很迟了。但是,人生的坑,总要一个个踩,才知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年轻的陈廷敬是什么样一个人呢?
在我看来,
陈廷敬是一个命很好的人!
陈廷敬是一个非常努力、时时刻刻都不忘学习读书、成绩特别好的学霸。
陈廷敬也是一个普通人,年轻时死读书读死书,一腔热血、满脸青涩,同样需要经历各种磨难、甚至九死一生,才逐步成长的人。
陈廷敬家在地方也算小豪强,累世官宦,商读传世,能够抵御明末清初的流民,放在今天,就是地方大型企业主的家庭。但是面对一省巡抚以及京城而来的考官,就很不够看了。遇上了科举舞弊,他站在一边看了看热闹,满心单纯的以为清者自清,结果被不讲理的衙役和翻云覆雨的高官给弄在牢里,求告无门、即将问斩。但是,由于他的才学实在出众,被新来的山西考官卫向书看中——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贵人点了陈廷敬乡试第一,但是陈廷敬不肯写悔罪书,仍然不能出狱。这位贵人顶着欺君之罪,自己写了一份悔罪书交给朝廷。这样,陈廷敬才惊险的保住了性命。
陈廷敬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由于年纪轻轻,突然见识到太深的官场腐败和险恶,还经历了牢狱之灾,死读书的他钻进了牛角尖——对官场、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失望,进而选择了逃避!即使父母亲人,也无法劝解。这个时候,贵人再度出手,一纸书信,棒喝!
接下来,陈廷敬进京赶考,再度遇上了科场舞弊。这一次,他直接卷入朝廷大佬掀起的惊天漩涡当中,就像小鱼小虾,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审判。但是,陈廷敬在这时遇到了人生中第二个贵人未来的岳父(是由卫向书介绍的),和第三个贵人——第二个妻子(陈廷敬在老家山西还有个妻子)。同时,他也遇到了他在未来最大的对手,索额图、明珠、高士奇。当然,在当朝大佬面前,现在的他们都是小虾米,位卑人轻、无足轻重。但是,陈廷敬杀出来了,并成功在顺治皇帝心中留下了印象,与明珠相提并论。
所以,陈廷敬的命真的很好!
生死时刻,有人救命;迷惘时刻,有人点拨。
但是,这有一个基础前提,那就是——陈廷敬的才气文章远超他人,这才得了贵人赏识和提点。而这又是陈廷敬长期坚持学习读书的结果。
所以,命好的基础是——自身足够优秀。
足够优秀,要到什么程度呢?必须优秀到万分之一的那种程度。只有到那种程度,优秀才能让别人看到,优秀才能让别人认可,优秀才能让别人提点。
而自身足够优秀则要求自己必须坚持读书学习、并长期坚持、不可懈怠。
有一句毒鸡汤是这么说的:比你有天分的人比你更加努力,你有什么资格说累?
还有一句毒鸡汤是这么说的: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都达不到需要拼智商的层次;只拼努力程度,你就输了。
这两段毒鸡汤,对于我来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尤其恰当!
为什么呢?来看下陈廷敬的成绩。
陈廷敬12岁院试第一,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四(皇帝本属意状元,但是连中三元者古往今来仅有17人,卫向书出于保护的目的,建议放到二甲);放到今天,陈廷敬就是中考状元、高考状元、研究生第一,博士后第四。
强吗?强!非常的强!
文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陈廷敬在会试中,屡被小人打扰,但是这个小人居然对着上官说:“只见得他一笔好字,实在叫下官佩服!”。能让对头说出如此夸奖的话,可见陈廷敬的字该是多么的好!
所以,作为山西同乡的贵人愿意帮他,提点他,是因为陈廷敬真的值得帮、值得提点!
由于明珠的推荐以及与卫向书的关系,陈廷敬侍候幼帝康熙读书。这是他政治前途的一大步。这个时候,明珠还是很照顾陈廷敬的,陈廷敬称之为恩人。明珠曾对陈廷敬说:“朝政大事,得讲究个因时、因势、因人,不要太死脑经了。”
其实,不论是什么事,都得讲个天时地利人和,强行不得、冒进不得。尤其是政治,胜算不高,不能轻易出手,失败了轻则影响仕途,重则丢了性命。就连炒个股票,也要讲究大盘形势、板块趋势、个股情绪,胜算如果不高,肯定要亏钱的。
凡事,不能靠运气!毕竟,能走到这一步的人,谁不是有大气运的人(比如高士奇)!
在陈廷敬年轻的时候,卫向书大人教了一个“等”字,岳父大人教了一个“忍”字。
“少年得志自是可喜,但隐忧亦在,须得时时警醒。盯着你的人多,少不得招来嫉妒,反是祸害。官场上没有一番历练,难成大器。所谓历练,即是经事见世,乍看起来就是熬日子。世人常说任劳任怨,想你二位都不是疏懒之人,任劳是不怕的,要紧的是能够任怨。那就得忍功啊!”
等,捺着性子等;忍,硬着头皮忍。
做生意,尤其是需要忍,迎来送往,笑脸迎客。但凡有一点点情绪,就会毁掉一单生意。为了赚钱,就把情绪关进牢笼。
做投资也需要等和忍。等机会,等确定性;忍住手,忍住冲动。
人生没有如果,不能回档。没有人的成功会是侥幸!陈廷敬初入社会,每一步都走在漩涡中,稍不留意,就是人头落地、粉身碎骨。这点挫折和教训,对于我们未来几十年的人生历程来说,只是头道菜。
把等做到,人到中年。等什么?等自己的积累,等形势的变幻。
把忍做到,需要一生。忍什么?忍自己的心气,忍世事的压迫。
把等和忍作为一场修行,一场贯穿整个人生的修行。
时刻勿忘,时刻警醒,时刻修行!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五
看完了妻子给我借回来的王跃文先生写于2007年的《大清相国》,因为书中的主人翁是山西300年前非常著名的入仕53年、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的陈廷敬,我又于2004年去参观过他家的私宅皇城相府,所以看完一半时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篇《大清相国读中感》,上周全部读完后,顿时觉得醍醐灌顶,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对人生也突然有了好多新的认知和看法。看看当今官场,一个个下台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者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像陈廷敬那样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很好地把握"等、忍、稳、狠、隐"的几乎少之又少。全书的内容其实就是围着"等、忍、稳、狠、隐"五个字展开的。
"等"——即厚积薄发,相机而动。陈廷敬的老师、山西老乡卫向东大人告老还乡之时送给陈廷敬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等".结合当时的形势和陈廷敬所处的社会环境,其实我们不难理解。陈廷敬作为当时的青年才俊,可谓少年得志,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深受皇帝欣赏。但是,当时的制度环境下,就是中了进士,也得在翰林院继续学习几年。此时,如果陈廷敬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过于急功近利的话,那估计也不会有后期的发展。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得意之时千万不能忘形,在机会不好时也千万不要强求,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这段时间,加强学习,从而做到厚积薄发、相机而动,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们早已做好准备。
"忍"——即心胸豁达,顾全大局。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陈廷敬的老丈人李祖望老先生送他一个"忍"字大概就是要告诉他这个道理。事实上,陈廷敬在日后的为人处事过程中也是这么做的。官做得越大,他理解得越深。高士奇屡次拿假的古玩、字画哄骗皇上,他虽心知肚明,但考虑到对国家、对君王不会有什么大害,就一直没有揭穿。像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身在官场,特别是身处陈廷敬这样的高位,天天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活动,如果不能做到一个"忍"字,今天参这个,明天参那个,四面树敌,那最终等待他的恐怕也只能是杀头或流放。就算你再忠,皇上恐怕也爱莫能助。因为,"一把手"得顾全大局,很多时候他得综合考虑、综合权衡。泱泱大国,稳定与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大局为重,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稳"——即遇事沉着,处事严谨。"稳"并不是说该说的话不说,该做的事不做,而是在说话与做事之前,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处事原则,不能毫无主见、人云亦云。山西乡试,当学子们因考场腐朽而怒砸孔子像的时候,陈廷敬就感觉到了其中的不妥而未盲目参与;了解到老友张汧想带暗藏机关的砚台上考场,他极力劝阻,劝阻不成,就暗中拿走了机关中所藏之物,不但维护了张汧的面子,也暗中救了老友一命;山东奏报全省粮食丰收,群众为感激皇恩,自愿捐建龙亭,正当康熙皇帝欲全国推广的时候,陈廷敬却提出了"大凡提群众自愿者未必真实"的观点,后经查核果然发现问题,避免了一次全国性的决策失误。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包括身在官场中的他从不轻易站队等,无不体现了他的老成、智慧与稳重。当然,稳重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丰富的实践中加以历练,经历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用干部要注重干部基层工作经历、多岗位锻炼的重要原因吧!
"狠"——即意志坚定,行为果断。一旦看准了,就得坚持不懈。遇山开路,遇河架桥。这才是英雄当有的气魄与担当。陈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期康熙南巡期间,在幕后组织的那场连环参,皇上身边的大臣彼此间几乎被参了个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幸免,但谁能想到幕后的指使者和组织者却是这个老谋深算的陈相国。对于"狠",可能我们理解起来会有所偏差,总认为这样做似乎不太地道,有点背后捅刀子的味道。但实际上,我理解这恰恰体现了一个官员的执行力,有了前期的"稳",必须要有后期的"狠",它体现的恰恰是一种敢于担当、勇于碰硬的胆量和一往无前、一抓到底的气魄。
"隐"——即审时度势,急流勇退。能够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不断追求、积极向上,成就一番事业,固然令人欣喜;人到暮年,能够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愉快地将接力棒交给后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其实说实话,书中的明珠大人同样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他的智、他的谋丝毫不逊于陈廷敬,但他在"隐"字上的功力却显然比陈廷敬差了很多,位高权重却不能正确定位,终于落得一个老来深陷囵圄的下场。反而,陈廷敬70高龄时的装聋卖傻让他得到了一个完美的收场。身在官场,善始者未必能善终,如何把握好一个度,挂好前进挡,踩好急刹车,确实是当前很多官员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六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了他“清勤”的评价。胸怀宽广,为人公道,诗文乐极佳。他牛逼的一生,随便google一下就会被震惊。
陈廷敬的为官五字金言在书中步步展开,节节深入。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他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
他为官五十多年的经历十分精彩,即便被皇上猜忌过,即便被同僚记恨过,但正是守着等、忍、稳、狠这四个字,度过了最艰难最头痛的日子。初入官场,年轻气盛,认为自己胸怀天下,忠于朝廷,办事就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但是什么棱角在清朝官场上也得被磨平。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位高权重就可以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而是想着怎么可以将阻碍做到最少,然后做出对于百姓的实事。到了为官顶峰,适时而隐,保全性命,留得清明。
书中明确点出了陈廷敬为官秘诀是等、忍、稳、狠、隐这五个字,但是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一个“稳”字,只有稳稳得来,才能想明白事情来龙去脉,摸清楚人情所需所得,办案子方能步步为营,不得纰漏,不忘关键。
有了稳的心态,秉承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他的仕途就没了大方向的错误。
面对任何一件事,遵循黑即是黑,白即是白的道理。哪怕吃点眼前亏,丢点暂时威风,也会秉承自己的底线,按照原则来办事。可能是他一开始就选对了方向,不求大功,但求无过。把事情办漂亮了,之后的事情自有世道评判。官场里最为难测的是风向,和风向斗来斗去是费力不讨好的,但是事实永远摆在那里,不会黑白颠倒。不要把自己命运交给谁,凡事要靠自己,要看事实说话,漂亮还是丑陋的案子是自己做出来,而不是别人说出来的。
最后还想说一句张英,他是一个安静的聪明人,成不了英雄,但是绝对可以为重臣,办不了绝顶案子,但绝不出大纰漏。他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但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七
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廉洁是人类正义的化身,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最近拜读了王岐山书记推荐我们每个党员应好好读读《大清相国》这本书,感受颇深,使心灵上感受到了廉洁的震撼,结合工作实际也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康熙帝师、一代名相陈廷敬是出自于我省的一位历史名人,他是辅佐康熙大帝的重臣,也是忠丞,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国之能臣,吏之楷模,备受后人敬仰。书中再现了三百多年前康熙王朝官场风云,并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书中不但对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细致刻画,同时也描绘出不同人物代表所欲所感,以及其性格、行为,并伴随着人生轨迹的`转变,有的人堕落至万劫不复,有的则坚持原则至功成名就。
初入官场的陈廷敬学识渊博,见解独到,为许多人赏识,但其正直,倔强的性格也为其惹下了诸多麻烦,多次险遭杀生之祸。通过父亲的告诫,岳父的劝诫和自身的感悟得出了“等、忍、稳”的行为准则,逐渐在官场站稳了脚跟,后又被逼出了“狠”,得以参倒政敌,一展抱负,最后借助夫人的“隐”得以全身而退。这些为官之道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的韬略过人也对当时的官场生态唏嘘不已。
作为康熙王朝五十多年的政坛不倒翁,陈廷敬曾说过:“我只能做我做到的事情,做不到的事我要是硬去做,就什么事也做不了”,可见做个好人难,做个有作为的好官更难。好人正直善良,注重名节,不愿被非议,可很多的时候,人不做违心的事,很难做成大事造福百姓的事;往往做大事时遇到的对手都是阴险狡诈之人,所以需要同时具备高绝的政治智慧,辽阔的城府,强硬的手腕,忍受常人不能忍耐,处理问题恰到好处。
目前山西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怎样扫除社会雾霾,净化山西政治生态,是每一位基层党员应当思考政治问题,树立“弊革风清,廉洁为民”的责任担当意识,是每一位三晋儿女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只有筑牢廉洁的思想防线,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引领社会健康发展。而读书学习恰是净化心灵,洗涤生态雾霾,释放正能量的有力作为。
作为检察系统党组织,更是承担着司法部门内部党建桥头堡的作用,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创新教育模式,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真正使党员干部敬畏法律,敬畏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执法为民,廉洁为公。
以司法公正,执法为民促进富民强省,实现弊革风清是途径。因为,只有实现弊革风清,才能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约束权力、阳光行使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确保权力规范运行,为促进富民强省提供路径。
以公正廉洁,执法为民促进富民强省,重塑山西形象是支撑。重塑山西形象,党员领导干部是关键。只有彻底消除精神不振、畏缩不前的消极状态,彻底纠正不敢担当、为官不为的错误行为,彻底根除违背规律、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才能使党员领导干部通过重塑山西形象的淬火锻铸,在促进富民强省的伟大实践中有所作为、有大作为。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八
今天这篇随笔用的是十几年前就用惯了的标题,清楚简洁又省事儿。
下午刚读完《大清相国》这本书。不谈情节,不谈文笔,也不谈网上的评分,光从这本书引发的感想来说,于我个人而言就可称之为好书。也许是因为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我格外留意书中人物的与人相处之道,这也着实让我想明白了很多东西。
其实这些东西,看似深刻复杂,但从我现在所理解的来说,就是六个字——明事理,识时务。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直到今天我才多少领悟到一些道理。
明事理是我们从小受教育懂得的东西。每天都会有家人、老师在教授我们各种各样的道理,使我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大多数人都还是懂得面对的事情从道理上该做不该做,尽管每个人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差距甚大。
但是识时务却一直没有被大部分教育者重视。
什么是“识时务”?简单来说,就是能看得清形势,不管是天下大势还是两个人之间的气氛,懂得在特定条件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一味认死理,更不是不讲理。
这真的非常重要。人类终究不是机器,我们有感情,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是由感情主导。学会照顾别人的感情,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一下问题,有的时候难以理解的东西都会豁然开朗。
下面节选书中的一本分内容:
一、“几日下来,陈廷敬便形容枯槁了。人总有贪生怕死之心,可他的郁愤和哀伤更甚于惧死。凭着皇上的聪明,不会看不到他的忠心,可皇上为什么总要寻事儿整他呢?陈廷敬慢慢就想明白了,皇上并不是不相信王继文的贪,只是不想让臣工们背后说他昏。陈廷敬查出了王继文的贪行,恰好显得皇上不识人。”
二、“陈廷敬起了身,点头道了谢。张德善悄声儿说:‘陈大人,您就顺着皇上的意,别认死理儿。’陈廷敬默默点点头,心里暗自叹息。”
三、陈廷敬回到:‘臣每进一言,都要扪心自问,是否真为皇上着想。’。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九
《大清相国》中陈廷敬的形象,已经影响到不少公职人员。"有些熟悉的朋友找到我,跟我探讨陈廷敬的从政经历。"不仅如此,在小说的影响之下,史学界也对陈廷敬其人其事给予了更多关注。"虽然描写的是一位我所敬重的古人,但也表达了我对当代现实生活的思考,生活不断往前走,我相信历史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好东西。"王跃文说。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2011年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具体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细化了干部"德"的考评标准。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俗话说"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本。
且不论书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只看随着科考腐败窝案、山东百姓自愿捐粮案、勾结霸占民宅案、阳曲百姓捐建龙亭案、铜钱短缺钱法重理案、云南库银亏空案、皇上微服私访杭州连环事等等,一代名相的光辉形象逐步树立并熠熠生辉,而其如何待人、处事、言谈的道理也缓缓道出。
如何做人、待人,一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也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存技能。在《大清相国》里的主人公陈廷敬,就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榜样。首先待人不可太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待人不可太绝,对人对己都适用。毕竟是以人为本、以天下苍生为念。对人,能帮人处多帮人,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人,可能是友人、亲人、故人,可能是敌人、仇人、小人,也可能是好人、坏人、陌生人。能帮助的人越多,说明你的能力越大。帮助他人的过程也是积累正能量的过程,内含一个反馈循环,如同福报。一个人一个人地去帮,那是点对点的应对,正能量的积累如同加减乘除,毕竟有限;取仕之路,为官一任,若能造福一方,那是点对面的辐射。官做得越大,能福泽的区域越广,正能量的积累是指数或者阶乘。内含的福报就像一个光环,光照当代,辉映千秋。能饶恕的人越多,说明你的境界越高。饶恕的前提是有错,而这种错又不在律法惩戒的范畴之内。有些错,说是错,却又似乎在情理之中,角度和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不一样。在人治的朝廷当中更是如此。如果总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而把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就归入错类,那么就无法与他人形成合力,自然也办不成大事。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想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对己,能严格处多从严,须宽容时亦宽容。事前多严格,我们可以修身;事后多宽容,我们可以立世。
处事也是现代人一个重要的修为课程。在《大清相国》里的陈廷敬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基本理念是,不必太尽,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事做得太尽了,不但让自己筋疲力尽,也让他人少了发挥的空间。即便是自己能力所及,也需要留有余地。尤其是作为领导,更应如此。即便领导再能干,也需要留给下属成长的空间。如是,事不必太尽,至少应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事本身不尽,而人精力有限。其二是指做事的程度,不必太尽。尤其是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更是我们做成事情的一种有效法则。二八定律很好地用科学解释了这个道理。而如陈廷敬所言:我只能做我做得到的事,做不到的事我要是硬去做,就什么事都做不了!
另外在言谈上面,《大清相国》的陈廷敬也给出了不少启示:言不论多寡。遇到志同道合的好友,我们可以畅谈通宵;碰上话不投机的人士,我们可以闭口不言;生气的时候大骂,抑郁的时候缄默,含冤的时候辩解,委屈的时候诉说。如是,我们就只有甘心平凡。人在官场,其实是言不论多寡的,有的时候是言多必失,有的时候言少冷场。道一千,说一万,我们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用气话伤害自己,不要用恶语毁谤他人,让自己成为更加完美的人。
最后,不可不道的官场五字诀——等忍稳狠隐,五个字总结了陈廷敬50年的官场生涯,可谓十年一字。没有前人传授的等和忍,悟不出稳的要义;没有稳的定力,做不了狠的事情;倘若狠而不隐,终将引火烧身,而不能全身而退。书虽小说,但确有其人,书中描述的很多事情也是真实发生的。当然,亦古亦今,亦真亦假,如疑如信,任君断夺。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
记不清是几年前了。参加一个培训班,在京郊的一个大院,似乎离香山很近。培训持续了一段时间。午晚后,总有些闲暇。想会的朋友都见了,能溜达的景点也走了几个,便想读读书。
附近倒是真去寻了几寻,转了几次街巷,都是些餐馆、咖啡厅和旅店,未发现像样的书店,便悻悻而归。后来有天傍晚出去理发,从胡同里晃出来,看到拐角有个不起眼的旧书摊。蹲下看了看,基本山都是些“开门”的盗版书。
卖书的老板很热情,又比较年长。我蹲着翻了半天,不好意思白添麻烦,便随手挑了本,书名叫《大清相国》。
回到住处,随手翻了翻,竟引而入胜,不能自拔。这几年,凡是有朋友找我推荐书,这本都在目列里。之间,我也又购了正版,再读了一遍。
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其一,《大清相国》一书洋洋洒洒,共计四十八万余字。此书以大清国顺、康两朝的历史原貌为本体,未加虚妄扭曲和过分粉饰,又不失小说文体的跌宕婉转和衍延思索,逻辑清晰,行文脉络流畅,历史人物纷繁登场而跃然纸上,堪称近当代历史小说之佳作。
其二,从顺治演绎至康熙朝末期(陈廷敬于顺治十五年中进士、康熙五十一年病剧),曲折情节、纷繁故事,有重墨亦有轻描,铺垫婆娑而呼应铿锵,穷述陈廷敬近五十年的内阁菁英生涯,自青葱岁月进士高中,至耄耋光阴相位归田,突出“等,忍,稳,狠,隐”五字箴言。
其三,伴君若伴虎,可谓如履薄冰,宦海沉浮,几人可得善终?无论是权倾一时的鳌拜,或是二分朝廷的索额图和明珠,还有帝王前的红人徐乾学、高士奇……这些曾居于万人之上的弄臣,竟几无一人可以全身而退,唏嘘哗然,观者难尽其唏嘘。
唯陈廷敬,虽为满族天下的一名汉相,却既得功德之名,又得善终之躯,文韬滚滚,政略滔滔。陈给康熙当老师在先(经筵讲官),后历任工部、户部、刑部、吏部的四部尚书,做过文渊阁大学士,主持编了《康熙字典》,其五十卷《午亭文编》(陈廷敬晚号午亭)收入《四库全书》。
所谓政治生命,是他人予己之命,非真命。奋发激亢之时,平步青云,天下人艳羡,万物趋之;潮退流逝之际,一泻千里,天下人唏嘘,万物避之。三郎妄言,千秋万世,生灵伦理,盛久则衰,繁极必凋,泰然自处,怡然自得,不失体统,不失本我,与各位共勉。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一
家中书柜有本《大清相国》,是07年自己刚刚踏上村官工作岗位,爱人买来送我的,当时拜读受益匪浅,今日再拾起,仍然感慨良多。
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会,意气风发踏进村委大门,总觉得自己应该受到重用,可眼高手低工作不是很顺畅。接踵而来的虽然不能说是当头棒喝,也是不小的打击。在最迷茫的时候,看了《大清相国》,悟出了一个“熬”字,人生路要“厚积薄发”。
最近再次翻开这本书,扉页名句跃入眼帘: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
作者王跃文这样描述陈廷敬50年的官宦生涯:“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等,要沉得住气;忍,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要谨慎且低调;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这“五字诀”就是告诉当下的自己,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总书记说过,“经得起风雨,才能长见识;莫好高骛远,稳健才扎实;做事讲诚信,做人讲良知;你有能力时,决心做大事;没有能力时,快乐做小事。”,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就要尽自己能力,做好分内的事。在。
思想上,要有执政为民的情怀,站稳群众立场,自觉将执政为民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干劲,深入到问题较多、矛盾突出的地方,俯下身子多听民声,掌握真实情况;在学习上,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学到真本领,练就真功夫,坚决克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在守纪上,以清廉自守为本、律己修身为要,洁身自好,自觉慎初、慎独、慎微、慎行。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所以,心存平和,认清自己所走的路,达观进取最惬意!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二
清朝的历史在人们的视觉上和听觉上已不再新鲜,即使不学史的人也能评说一二,如果还按老套路出牌,终觉无滋味。作者挖掘新意,此相国听为初次——陈廷敬,以康熙朝为背景,着重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是是非非,影射现今,不失是一部好作品。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贪,在历朝历代皆为本色,不贪反而为特色,只是清朝更为突出。陈廷敬这方面洁身自好,一是家里出身殷实,另一个就是自律较好。两者虽说都很重要,但后者更为突出,有多大的胸怀能成多大的事,自律为本。书中陈廷敬的弟弟两次收钱也是因为交际之用,也并不本质上的问题。从这一点看来,当官者是不是也能从家庭资产考虑,见过钱和没见过钱的反映出来是不一样的。人到四十就有所考虑了,就会为以后着想。我以前不承认,现今还没到四十,就开始准备养老的钱了。不信你试试看,人到中年你做事情就不会激进了。
人生只要努力总是有机会的。陈廷敬的发迹是因为个人的优秀才干,而且两次化险为夷都与此有关。再加上以后卫相书告诉他要学会“等”都有关系。你要想生命不白白度过,就要在上学期间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是有普遍性的,也不否认没上过学能有好的发展——只是少数。你要有与众不同的东西在身,随时提供脱颖而出的力量。可以说如果你能为别人带来利益或者其他什么的,你才有可能出人头地,生命才可能绽放光彩。这就是说“等”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的,这个机会是有条件的。陈廷敬是有此基础的,各种条件具备齐全,只差东风了。
不站队。面对各种的利益团伙,陈廷敬始终不与为伍。螯拜一伙争取陈廷敬,索尼也在争取,陈廷敬看的清楚,要想能长久就要那边都不涉及。我觉得索尼有句话说得好“皇帝最不可信”。皇帝终究是个人,是人就有缺陷,就有偏好。终究不如制度,即使制度也是靠人来执行的,还有薄彼,何况一个人。说起来简单说起来难了,这是一辈子的功夫,坚持下来不容易。皇上评价“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踏实做事。不徇私,不枉法,本色做事是陈廷敬的特色。而且在各种事上能独立思考不忍云亦云,是相国之料。现在讲过——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作为文人出身,能明察秋毫,果断从事,有强人风格。刚柔相济,方可有成。刚者易断,柔者不成事。陈廷敬恰到好处,拿捏准确,佩服佩服!
至于到后来玩弄权术引发互相弹劾,也是那些人罪有应得。老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在社会能做到如此地步,且是一辈子,真是不容易。
以前我总是认为,置身一个大的权力场,不是哪一个人能抵挡的住的。谁在那个权力中心都回贪占枉法,是凡人都躲不过,看过这本书就有新的认识了,凡人也可以做到。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三
最近单位组织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这本小说我以前看过,再次阅读,感触颇深。下面从陈廷敬的个人境界、修身齐家方面谈一点感受。
陈廷敬,他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0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安全着陆。在老家颐养天年并发挥余热,编纂了《康熙字典》与《钦定词谱》,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他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能够更新观念、迅速转变角色,从错误的思想中走出来,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纵观他的一生,有如下三重境界:沉得住气、低得下头;耐得往寂寞、经得起诱惑;看得透人、想得开事。先修身、齐家,然后再干大事,陈廷敬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重境界:沉得住气、低得下头。
陈廷敬年轻时候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有棱有角,热血沸腾,所幸遇上一个好岳父,书中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官是靠熬出来的,没到那把年纪,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众目睽睽之下,没毛病也会叫人盯出毛病来。”“少年得志是可喜,但隐忧亦在,须得时时警醒,盯着你的人多,少不得招来嫉妒,反是祸害。官场上没有一番历练,难成大器。所谓历练,即是经事见世,乍看起来就是熬日子。任劳是不怕的,要紧的是能够任怨,那就是忍功!”凡成大事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明朝的张居正也是如此,很小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所幸遇上顾璘这样的好导师,没有让他在年轻时锋芒毕露而得意忘形。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等”(要沉得住气)和“忍”(要能经受起磨练)。
第二重境界:耐得往寂寞、经得起诱惑。
面对索额图与明珠的争斗,陈廷敬自始至终没有选择站队,两人都想方设法把他拉入自己的阵容,给出了很多诱惑,陈廷敬一直没有动容,甘于寂寞,甚至有很多次皇帝误会他差点断送前程,每每遇到逆境,他总是岿然不动,稳若泰山。“君子有大畏呀,成大事者,必须有所畏。所谓无大畏者流,其实不过莽夫耳。”“稳,一时兴许会吃些亏,但是不会倒大霉。”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稳”(要谨慎且低调)。
第三重境界:看得透人、想得开事。
能将身边的人看透,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准确判断,迅速作出处理,干净利落,不优柔寡断,事后不贪功,做到功成而退,这是陈廷敬最高的境界。这需要一番历练,一个人没有经历很多事,没有接触很多人,不善于总结和思考,就算有高人指点也不可能达到这层境界的。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递进关系,修身与齐家是基础,若没有做好是不可能做好治国平天下的。近代史上曾国藩、蒋介石是典范,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家书、日记中学到很多很多。修身,包含正己、慎独、贞信、担当、约束、涵养。陈廷敬也有孤寂的时候,也有受委屈的时候,他都是一个人抚琴,静静地思考,反复反省自己,这其实就是一个修身的过程。齐家,俗话说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我们常常看到好多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最后被家里人给害了。汉代霍光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功德盖世,因为没有管好自己家里的人,在他死后整个家族遭受灭族之灾。陈廷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弟弟多次想通过特殊途径,甚至打着哥哥的旗号谋取不正当利益,陈廷敬每次知道后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公正严明地处理,用理智的手段维护好亲情。德,永远比才更重要,我们要教育子女先做一个有德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他把人分为四类:德才兼备的称为圣人,有德无才的称为君子,有才无德的称为小人,无才无德的称为愚人。在找不到圣人与君子的情况下,宁愿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十四
近日看完了《梦回大清》,这本书的确实不错的。他将一个穿越时空的爱恋描写得令人如痴如醉,内容丰富,故事感人,语言也颇风趣,情节步步扣人心弦。主人公茗薇与十三阿哥胤祥的爱情之路看似平凡而又令人心动不已。
茗薇的确是一个心地善良,风趣幽默,机智勇敢的姑娘,与胤祥的恋情本来就阻碍不少,四阿哥胤禛的‘加入’更是使自己的‘问题’复杂化,但从内心看,主人公对两人都是有情的,但肯定是不同滋味的恋情。主人公不想伤害任何一方,虽最终选择的是十三,但并不表示对四的爱少,茗薇的选择可能是最好的,她力争帮助两人获得自己所要:美人与江山之间,十三选择了所爱,而四选择了后者。
恋情的发展最终让茗薇不惜放弃生命,来换取十三。但结局是美好的,看得出作者是愿以美好的结局结尾的,这点我也很喜欢。茗薇最终没死,在‘四哥’的帮助下又回到了十三身边,一起去度过康熙五十一年的又一难,只不过,此时她已是兆佳氏.鱼宁了.
其实,作者身在大清,虽形似清庭之人,但心是当代的,于是不同于常人习性,也正在此,才会吸引到众阿哥们的注意,而四阿哥,十三阿哥与其说爱的是雅拉尔塔.茗薇。当不如说,爱的是茗薇的心---一颗二十一世纪平凡女孩的心。
这是两颗跨越时空的心之恋啊,唉,真令人陶醉。我想在生活中每次遇到感情的挫折或不幸时,去阅此类书也是一番慰藉,一次心灵的洗礼吧。毕竟,我自己认为,阅读,尤其是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惑或迷茫时,在那里可以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与安慰,以获得精神的动力,这也是阅读的一大功绩吧。
看金子的《梦回大清》,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实在是停不下来,对后面的后面的情节太感兴趣了。第一部看完了,又迫不急待得看第二部,紧跟着是番外篇。那两天满脑子英俊高大的阿哥,珠光宝气的福晋,威严但显老态的皇上,踩就花盆底,盘着超高发髻的女人们……那些人影在我脑海中晃来晃去总挥之不去。比看电视剧还印象深刻呢。每天晚上都要看到3点多,且越看越精神,迟迟不愿去睡觉。第二天同样的精神抖擞,以饱满的精力工作,每时每刻期待着晚上的到来,继续往下再往下看。简直是着了迷。
终于看完了,心里如释重负。慢慢回味,细细品味一下整个故事,感觉故事结局很耐人寻味,真的就像一场梦,一场美丽而悲伤,缠绵而遥远的梦。在网上看到很多网友抱怨这个结局不够完美。什么是完美呢?鄙人拙见朦胧的才是最美的,给大家足够的想象空间,希望成什么样,就想成什么样。难道一定要给我们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大团圆结局吗?大团圆结局的故事,我们看得还少吗?一看到楔子就可以猜到尾声内容,有意思吗?在这样和平的年代大家的生活本来就太平凡,太平淡,太无趣……需要的就是惊奇,这样才可以刺激到心灵,才可以让平淡无味的生活嚼出点味来,一尘不变的`天空才会出现彩虹。我们所需要就是这样的兴奋剂,金子《梦回大清》能够获得“越看越看好的故事”也正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她的不按常理出牌成了吸引我们不断往下看的诱饵。我们猜不出下一节会怎样,所以就特想早点知晓,想早点翻到最后一页。一篇好的小说,如果看了前面就知道后面的结局那还不如不写,简直是浪费笔墨,浪费构思有创意才够味嘛!嘿,《梦回大清》,总算对的起我二天的睡眠,值得!
听说要拍成电视剧了,我也好兴奋,好期待。希望演员能选好,这是最关键的。期待在电视上看到满眼怜悯的小微;对爱人横行霸道的胤祥;用忧郁眸子盯着小微的四爷,在小微面前才开怀大笑的四爷;四爷,十四阿哥,八阿哥与小微眼神相交的瞬间……这个故事眼神交汇下的内容太复杂,太深沉,太有韵味,太丰富了……要演出那些氛围应该有点难度吧,希望能找到一些实力派的演员。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671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