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准确把握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实现个人的价值最大化。总结要客观、公正,既表现出个人的成就,又诚实面对不足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实用技巧和方法,希望能提升大家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动能教学设计篇一
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比较多。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在教学中不单纯靠学生列举事例巩固所学知识,还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实验探究、看动画等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单能从物理角度看待问题,还能从爱护我们的环境、增强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人们的素质角度出发看待问题。
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比较好的掌握。由于实验器材的不足,故改为只做演示实验,那么学生动手的能力就减小了,另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科学的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如果学生只满足于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总结自己的所得。我想这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课本为本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并且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嘲笑。
在训练方面,我所选的题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讨论题,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根据课程教学标准,要多些关于三种能的增加或减小的题目,物体具体什么能的判断等。但是我觉得漏掉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机械能的组成方面没有设计一道相关的计算题。对于“机械能的组成和单位”的巩固就显得不够。
动能教学设计篇二
1、本节课尽量挖掘身边的事物,自始至终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展示,使学生觉得有亲切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2、能是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本节课比较通俗易懂地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
3、关于动能,应讲明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推动物体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为容易讲清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并做功,便于学生理解。
4、势能应是物体系统(有重力作用的)所共有。举高的重锤能够做功,应当是重锤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势能。重力势能表现它做功本领时,通常一个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但在本节课中都不宜引入这些内容,只能让学生粗略地知道,举起的物体能够做功。
5、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没提及系统,也不能引入势能的相对性。只能用地面做为零势能而来分析问题。
6、通过探究实验,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但这些探究实验应是学生人人动手的分组实验。
动能教学设计篇三
讲完《电荷》这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体会:
(1)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学生是教学认知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认知的主导。在这节课上,由于我的设计和在课上的教学行为处处体现教师的行为的示范,替代了学生的意见表述、思考、讨论,没有给学生说话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也许正在思考,而教师就迫不及待的演示了结论,从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2)实验的演示不太成功,原因是实验的准备不充分,实验的设计过于墨守成规。这节课带电物体的吸引和排斥实验,应该是三个,只做成功了一个,教师对实验的研究不透,不深,不能把这个实验设计成用其他学生常用的三角尺等工具来做,没有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学生只有亲身经历过的,对他们来说印象是很深的,是不容易忘记的。
(3)对多媒体计算机过于依赖。过于看重计算机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认知的是客观世界,是现实的。用flash动画代替了学生的实验,学生只能从假象中学习,但是,对现实中的器材的操作、以及产生的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也可能带来失败,学生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师用计算机是好事,比以前的干巴巴的讲授要形象多了,但,对于物理这门实验科学来说,重点应该放在实验上,放在动手动脑上。
(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没有体现出来。关于原子结构的内容是了解性的,比较简单,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用讲授代替了,电荷相互作用实验、电荷在导体中移动实验结论是要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完成的,教师只让个别学生总结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来的及参与到探究讨论中,这些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是今后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能力,必须得到教师的重视。
(5)各部分知识点的过渡衔接过于生硬。教师在设计上,对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没有弄清楚,使上课时处理上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过渡不自然的现象。教师吃透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
(6)学生自己总结学到了什么知识的环节做的比较成功。不少学生进行总结,学生讲出来,就比教师讲出来效果好。这一点做法今后值得推广。
(7)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很重要。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处理,是建立在电荷在导体中移动实验基础之上,如果再做个电荷在绝缘体中不能移动的对比实验,再进行总结效果更好。然而,我做过电荷在塑料中不能移动实验了,效果与电荷在导体中移动实验基本相同。因此,不能对比下结论。我认为导体和绝缘体概念的引入,让学生用电池、灯泡、导线、开关等材料连成电路进行检测各种物体,然后根据灯泡是否发光来分类效果会更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动能教学设计篇四
1.在学生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实验方法。在这点上没有设计好,应该事先用小黑板列成表格,在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把实验现象填写下来。上课过程中的实验现象较多,学生记不住,归纳起来就显得乱了些,也容易出现表达不清.
2.这次讲课中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效果不好,这主要是跟温度有关,实验效果还算不错。
3.课堂讲学稿内容不够好。
4.语言上速度快了些,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
5.板书书写不够工整,有点零乱.有待改进.
动能教学设计篇五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半的时间用在学生实验探究上,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环节。
二是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环节。
主要培养学生能驾驭简单的实验器材,正确合理地操作实验的能力;
三是分析与论证环节。
培养学生能从经历过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正确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四是评估环节。
主要培养学生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有改进实验方案的意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概念的理解始终是抽象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何乐而不为了,对重力势能理解为物体本身储存的能量,不管物体是否下落都具有能量,也就是说物体能够做功,就具有能量,而并不是说要正在做功才有能量。
这节课利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做有两个利处:一是利用最简单的器材,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二是用少量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不是一种多余,而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动能教学设计篇六
一、教材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三、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方案以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参考教材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体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1、动能表达式。
总结: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讨论动能应该从力对物体做的功入手分析。
(通过知识的迁移,找到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提问】教材上说“xx”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为什么这样说?
总结: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xx。
2、动能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j(焦耳)。
3、动能定理。
1)表达式。
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xx,就可以写成xxx。
其中xx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xx,xx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xx。
2)概念: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提问】。
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能力训练。
例题1和例题2,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5、帮助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点、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
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总功.
3)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6、总结归纳。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中之重,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之一,并且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本节连同下一节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用能量观点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节课后可以加适当的习题课加以巩固,也可以在本节课后就加一节习题课.本节课的内容不是十分复杂,在用牛顿定律推导动能定理时学生一般都能够自己推导,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推导,以便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认识。
动能定理的应用当然是这一节课的一个关键,这节课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掌握应用这个定理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法,而应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而这个最基本分析方法的形成可以根据例题来逐步让学生自己体会。
【作业】书面完成课本74页“问题与练习”中3、4、5题。
动能教学设计篇七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记住能的单位。
2.能利用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
3.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动能”“势能”两部分构成。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概念的引入均以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为基础。教科书先简单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动能、势能的存在。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其中涉及测量量的转换问题。教科书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实验是进一步认识势能的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加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三、教学策略。
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接着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块、弹簧、橡皮筋、斜槽、不同质量的钢球、玻璃球等。
动能教学设计篇八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
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动能教学设计篇九
我今天在九年级上班这一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现作反思如下:
《动能和势能》这一节课是初中物理第十五章《功和能》的第四节课。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包括机械能、内能、电能、核能等等。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大量选择网络资源创设物理情景。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演示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新课导入和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分析应用中,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源和图片,让学生体会物理情景,这对本课的理解和实践大有好处。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演示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培养了学习科学精神和学习方法。本节课的实验也可选用动画展示,但是动画的效果还是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效果好。本节课还应该多增加自主活动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改正,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动能教学设计篇十
1.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但比较通俗、易懂。
2.关于动能,应讲明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推动物体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为容易讲清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并做功,便于学生理解,所以将弹性势能提到重力势能之前讲。
3.势能应是物体系统(有保守力作用的)所共有。举高的重锤能够做功,应当是重锤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势能。而重力势能表现它做功本领时,通常有一个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但在本节课中都不宜引入这些内容。只能让学生粗略地知道,举起的物体能够做功。
4.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对初中学生来说也不能引入势能的相对性。只能统一地用地面做为零势能面来分析问题。
5.小结中的问题(5),暗含着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目的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动能教学设计篇十一
1.教学预设的科学性是指“程序化问题”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基础和先验经验,紧扣课时目标精心设计。它的有效性是指能否调动学生发展的内驱力,基于教材的理解进行有效地学习,实现自主性学习的目的。只有程序性问题切入学生的发展基础,才能做到有效的任务驱动。为此对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像推导动能定理的时候,必须设计程序化的问题:如何表征外力?采取什么方法表征位移如何计算恒力功。
2.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将果子摘到”,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问的重点在于弄清“为什么”,学会怎样去学习。
动能教学设计篇十二
本节课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的第一课时,是整个动能定理教学中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动能的表达式,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学会简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问题,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研究问题的优越性。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节、是物理课程的重头戏。我认为在这次示范课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应加强实验探究。
在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时,本节课只是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及想象,但没有通过实验实际操作,如果事先准备好实验器材,让学生当堂实验,效果会更好。
2、加强锻炼,提高自身的`素质,驾驭课堂的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按照我的思路进行思考、探讨、交流并得出结论,这是一个突出问题,在教学中问题的创设上还是要多用心,多研究。要不会出现研究问题的盲目性,和无法正确的研究问题。
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强对教材和教法的研究,并且充分研究学情,在学案的问题和情景的创设上更加细化,并加强其针对性,打造更高效的课堂。
动能教学设计篇十三
1.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但比较通俗、易懂。
2.关于动能,应讲明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推动物体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为容易讲清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并做功,便于学生理解,所以将弹性势能提到重力势能之前讲。
3.势能应是物体系统(有保守力作用的)所共有。举高的重锤能够做功,应当是重锤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势能。而重力势能表现它做功本领时,通常有一个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但在本节课中都不宜引入这些内容。只能让学生粗略地知道,举起的物体能够做功。
4.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对初中学生来说也不能引入势能的相对性。只能统一地用地面做为零势能面来分析问题。
5.小结中的问题(5),暗含着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目的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动能教学设计篇十四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和动能定理等两部分,属于掌握的范围,是在学习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的基础上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可结合初中学习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动能及动能定理的涵义。动能定理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概念,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将详讲动能和动能定理,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动能定理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之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的清楚认识,知道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是本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要突破学生思维上的这一难点,设计实验是关键。
分析例题之后,让学生做一道题,大家使用的方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比较方便、灵活。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对动能公式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要真正意义上理解动能定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要真正地理解动能定理,必须要循序渐进,遵循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此外,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动手操作等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意义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课堂小结。
4、巩固练习:教材例题。
5、作业设置:课后习题。
动能教学设计篇十五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
(4)能用动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理解能量及动能概念。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并能用所学解释生活常见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动能的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
动能概念的建立。
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四、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现代生活离不开汽车,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靠什么提供牵引力?(生:发动机)。
师:发动机工作时涉及机械能和内能,这就是我们第十二章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
师:大家在电视剧中看过这样的场景:古代士兵攻城时用粗大的木头快速撞击城门。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二章第一节动能势能机械能(板书)。
(二)课堂新授。
能量。
1、老师示范:用力推黑板、黑板移动一段距离,说明我对黑板做了功,这时就可以说我具有能量。
2、演示:从斜坡滑下的小车推动水平面上的木块,小车碰在木块上对木块产生推力,木块儿被推着前进一段距离。小车对木块儿做了功,我们就可以说小车具有能量。
3、总结:在物理学中,我们说:一个物体如果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能量简称为“能”,单位“焦耳”(j)(板书能量概念)。
4、思考:在定义中把“能够”换成“正在”意思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能够表示物体可以做功具有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正在做功。
5、物体做功的本领越大,它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6、课堂练习ppt。
动能。
1、欣赏视频:流动的水推动竹筏流动的空气吹动风车转运动的子弹击穿木板。
生:都在运动。而且它们都对其他物体做了功都具有能量。
3、总结:我们把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师:运动的汽车也有动能,如果汽车的动能越大,汽车与其他物体相碰产生的后果会越严重,那么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该如何防止汽车动能过大呢?我们一起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可能与物体质量和物体速度有关。
3、我们一起设计实验探究。
师:这里有两种可能的影响因素,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验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师:我为大家选取小车作为研究对象,那该如何使小车运动起来具有动能?生:让小车从斜坡滑下,当它到达水平面时就具有了动能。
师:如何比较小车动能大小?
生:让运动小车对木块做功,比较木块被推动的远近。
师:在实验中要怎样控制不同质量的小车速度相等,又要怎样使同一小车的速度不同?
师生共同阅读p33“信息快递”
4、学生六人一小组讨论设计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汇报方案。
强调注意事项:实验时要保持斜面与水平面之间衔接平整,斜面倾斜程度要保持不变。
5、分组实验,然后小组汇报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结论。
生:(1)质量相等时运动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速度相同时运动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板书)。
6、总结:物体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板书)。
进一步研究表明:物体动能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速度平方成正比,这表明速度对物体动能影响更大。
7、根据我们的探究结论,大家就能理解:大货车限速小是因为它质量大,只有让它速度小些,才能使它的动能小些更安全。古代士兵用粗大木头快速撞击城门,是因为粗大的木头质量大,再加上它快速运动的速度大则动能更大更容易撞开城门。
师:生活中还有类似例子,大家积极思考举些例子吧。
生:比如操场上飞来的篮球可以轻松接住,如果飞来的是铅球,大家躲还来不及;用手扔出去的子弹对方可直接接触,而如果是枪打出的高速运动的子弹,没人敢接;瘦小的同学碰一下不要紧,但胖高的同学碰一下就会摔倒。这都说明动能大小与质量速度有关。
课堂练习。
(1)质量大的燕子与质量小的麻雀动能相等,则谁速度大?
(2)一辆汽车做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3)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4)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动能教学设计篇十六
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给物体一水平拉力.
(1)当拉力大小变为5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2)当拉力大小变为12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3)此后若将拉力又减小为5n(物体仍在滑动),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4)若撤去拉力,在物体继续滑动的过程中,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取g=10n/kg)。
解析:(1)当拉力f=5n时,f。
(4)当拉力撤去后,由于物体继续在地面上滑动,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动摩擦力,所以仍为10n.
答案:(1)5n(2)10n(3)10n(4)10n。
动能教学设计篇十七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能计算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使用控制变量法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静摩擦力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木块、弹簧秤、木板、毛巾、纸、钢板、砂纸、水等.
知识准备:搜集有关的摩擦力信息.
动能教学设计篇十八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
1.内容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
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设计如下目标:
1、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
简洁美;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学生的学法采取:任务驱动和合作探究;
选取多媒体展示、尝试练习题和“任务驱动问题”本节课为一课时。
设计成6个教学环节: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讲点拨,释疑解惑;典例引领,内化反思;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动能教学设计篇十九
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基础和先验经验,紧扣课时目标 精心设计。它的有效性是指能否调动学生发展的内驱力,基于教材的理解进行有效地学习,实现自主性学习的目的。只有程序性问题切入学生的发展基础,才能做到有效的任务驱动。为此对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像推导动能定理的时候,必须设计程序化的问题:如何表征外力 ?采取什么方法表征位移 如何计算恒力功。
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将果子摘到”,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问的重点在于弄清“为什么”,学会怎样去学习。
动能教学设计篇二十
(1)知道外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动能。
(2)理解动能定理,知道动能定理的使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3)能设计并会利用实验进行探究物理规律。
(4)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理论推导。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得出实验结果,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与论证,得到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理论分析与论证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理性思维的训练。
(3)通过理论应用使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2)经历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
(3)通过理论应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动能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是用能量解决复杂物理问题的基本工具.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动能的简单知识,此前学生也有一定的关于动能的定性知识,但对于动能的定量确定,以及做功改变动能的关系比较陌生.于是,高中阶段动能定理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有两点:一是动能的定量确定;二是动能定理的内容.
1知识分析。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根据我们的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知道了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就不能满足于对这些基本知识的重复,而应该立足于这些知识同时又要有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在教学引入、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后面动能定理的学习打下感知基础.
从学生的物理思维角度来看,由于前面重力势能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重力做功与质量、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了wg=mgh1-mgh2的关系式.知道这样的关系及关系表达,可以为动能及动能定理的学习打下思维基础.不过,这需要根据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情况,以确定是否需要在本知识学习之初进行一个复习.
重点一动能概念的强化。
首先从知识上复习初中物理所学到的知识,但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忘记较多,因此这里与其说是重现,不如说是教师提醒下的加强印象.
动能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一次公开课就是一次成长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应该来说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最重要的定理之一,本节课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的第一课时,是整个动能定理教学中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动能的表达式,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学会简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问题,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研究问题的优越性。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节、是物理课程的重头戏。反思我在这次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将此次公开课的得失总结如下:
1、个别学生课前预习不足。
2、对学生情绪的调动,积极参与问题的研究不足。
推导演绎动能表达式时,由于电脑临时出现问题,使得处理这个环节还是有些粗,并且学生自己推导动能表达式是参与度还是不够理想,探究动能变化与什么力做功有关时,参与程度不够,所以,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参与,多交流,多提问,不能满足于自己一言到底。
3、在教师问题引导上斟酌和研究不足。
对于新课程的课堂的教学,应该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和研究问题,这样对于知识的有效学习有大的帮助,但是如何的引导学生学习是一个突出问题,在教学中问题的创设上还是要多用心,多研究。要不会出现研究问题的盲目性,和无法正确的研究问题。
在这次公开课中我感受到,探究是全方面的,不一定仅仅体现在实验探究,学生的积极性要在合适的环境中、用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调动,以后我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多从生活入手,将理论渗透到实际的事例中,这样会更通俗易懂。
以上几点是此次赛教中的反思和体会。将这些不足的地方加以总结和改进,能够对我以后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把这些经验融入到我的教学过程当中,才会让我不断的进步,知不足而奋进,才是最大的收获。
最后,衷心感谢学校领导和教研室的老师给我这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以及对我无私的帮助,真心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动能教学设计篇二十三
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最重要的定理之一,本节课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的第一课时,是整个动能定理教学中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动能的表达式,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学会简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问题,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研究问题的优越性。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强。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节、是物理课程的重头戏。反思我在这次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将本节课的得失总结如下:
1、学生课前预习不足。
在上这节课之前已经让学生提前预习这节课,但是还有些学生课前没有让认真的预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和之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所以部分学生知识遗忘比较严重,在课堂上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和其他发言同学的观点和知识点。
2、对学生情绪的调动,积极参与问题的研究不足。
推导演绎动能表达式时,由于实验条件不足,使得处理这个环节还是有些粗,并且学生自己推导动能表达式是参与度还是不够理想,探究动能变化与什么力做功有关时,参与程度不够,所以,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参与,多交流,多提问。
3、在教师问题引导上斟酌和研究不足。
对于新课程的课堂的教学,应该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和研究问题,这样对于知识的有效学习有大的帮助,但是如何的引导学生学习是一个突出问题,在教学中问题的创设上还是要多用心,多研究。要不会出现研究问题的盲目性,和无法正确的研究问题。
在这次课中我感受到,探究是全方面的,不一定仅仅体现在实验探究,学生的积极性要在合适的环境中、用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调动,以后我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多从生活入手,将理论渗透到实际的事例中,这样会更通俗易懂。
动能教学设计篇二十四
导学案前置,学生是复习的引领者。通过及时批改导学案,发现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对知识理解的薄弱之处,对知识应用的欠缺之处。主要存在的问题:对瞬时功率的定义式应用不熟练;书写动能定理公式不是很熟练,主要表现在对变力做功束手无策。另外,学生刚参加完运动会,兴奋之余,学习状态还需要调整。
1.巩固强化瞬时功率的计算公式,会运用瞬时功率的公式准确解决问题;
2.巩固强化摩擦力做功的特点,熟练书写动能定理公式。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通过设计问题:物体沿粗糙斜面下滑,求物体下滑过程中摩擦力做的功?让学生运用功的公式计算出物体下滑过程中摩擦力做的功。教师引导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让学生发现一个重要规律,物体沿斜面下滑摩擦力做的功与物体在相应的水平面上滑动摩擦力做的功是相等的。通过变式训练题,巩固这个规律的应用,学生收获很大。
2.精心设计问题,提升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辨析能力。
初中学生学过功率,但是不对功率进行分类,并且力和速度的方向始终同向。高中阶段,根据时间长短,把功率分为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并且力和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计算瞬时功率时,一定要考虑力和速度的方向夹角。学生受已有知识的影响颇深,很难意识到这个问题。由此我精心设计问题:飞行员抓住秋千杆在竖直面内从高处摆下,求飞行员所受重力的瞬时功率的变化情况?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瞬时功率的定义,计算出各个关键位置的重力的瞬时功率。通过计算发现重力的瞬时功率是从零变到不是零,最后再变到零。因此,重力的瞬时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学生感到茅塞顿开。
1.复习课就要放手,让学生去发现。
导学案前置,让学生发现问题,展示问题,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样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的学习困惑得到了解决,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更强了。
2.精益求精,不断改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瞬时功率的公式,摩擦力做功的计算更加熟练,题目正确率大幅上升。像这种复习课堂怎么设计,怎么上,我和老教师经常交流,老教师的建议是根据学情,精心设计导学案,调动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探究欲。响应学校号召,做好导学案,多让学生讲解,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41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