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狄公案读后感(通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1:27:12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通用21篇)
时间:2023-11-25 21:27:12     小编:影墨

读后感是在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对所阅内容的个人感受、理解和思考的总结和反思。读后感是个人对作品内容、语言、结构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过程。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高阅读和思考能力。读后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声音,不盲从他人,保持个人的独立判断。如果你对写读后感还感到迷茫,可以看看以下一些范文,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一

第一篇讲的是一个叫张小友的小孩子,卖油炸糍粑,他把卖来的钱放在篮子里,躺在一块长方形的石头上睡觉,然后被人偷了。包公正好过来,小孩把事情告诉了包公,第二天包公来审那块石头,但是石头一直不肯开口,后来那个偷钱的小偷来看好戏,最终被抓住了。第二篇讲的是一个叫王五的人,他有一头好驴,然后骑着它上小镇上卖木炭,后来回来一看自己的驴像似病了。然后,王五赶快告诉了包公。第二天,包公审驴,但是那头驴不肯说,包公就把它关了起来,饿了它三天三夜,但它还是不说,就打了四十大板,然后放了,包公和王五跟着驴来到了一户人家,找到了王五的驴和小偷。

我觉得第一篇比较奇怪,竟然包公会去审一个石头,本来石头就不会说话,包公还审它。第二篇也是的,驴虽然是动物,但是它也不会说中文。

包公他机智聪明,我非常的喜欢他,我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我一定会向包公学习。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二

包公案读后感寒假中我读了包公案这本书,它讲了包公所破的所有案件,有大有小。包公不管遇到什么案件都是冷静地想办法,总是想出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办法来破案。他日断阳间、夜断阴间,不放掉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愧是清官的典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乌盆子案。它讲了扬州商人李浩城外醉酒,半夜被丁千、丁万杀了,骨灰被烧成乌盆,王老汉买了这个乌盆。半夜乌盆子说起说来“我有冤枉,我是被人谋杀的,快带我去见太守包大人”。王老汉半信半疑地带乌盆去见了包公,乌盆子向包公诉说了自己的冤情,包公经过审问,便下令抓了丁千、丁万的故事。这个案子给我们讲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三

星期六,我读了两篇关于包公的文章。一篇是包公审问石头,一篇是包公审驴。从中,我体会到了包公的想法独特,他很机智、聪明。

我正在读包公审石头的第4段时,我觉得很奇怪,包公为什么要审问一个没有思想,不会说话的石头呢?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等到两篇都读完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包公这样做,是为了更快找到偷东西的贼,要每一户人家查恐怕就是查到猴年马月也不一定查得出小偷。

记得有一次,我在花园里散步,一模口袋,发现自己的钱包丢了,我一下子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心里就是十五个桶打水――七上八下,我急得直跺脚。可我转念又想:着急有什么用,着急并不能解决问题,我应该像文章中的包公一样,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突然,我眼睛一亮,想到一个好办法:我的钱包是银光色的,白天到处全是亮光,肯定很难找到,别人也发现不了我的钱包,等到了晚上,钱包上的银光就会很明显的发亮,就很容易找到了。果然,到了晚上,我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我心爱的钱包。

从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不能大惊小怪,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四

这几天改写的作业都写完了,就在书柜里找书看,一打开柜子,就掉出来一本又烂又脏的书,捡起一看,原来是《包公案》,一开始看着它烂烂的,就不想看,可又没有别的书可看,就打开看了一篇故事,感觉还真是不错,就一直往下看了起来。

这个案子主要讲了包青天在陈州放粮,听说了安乐侯逄煜在陈州到处作恶,包青天就把安乐侯抓到了手,又掌握了所有的证据,命张龙、赵虎、王朝、马汉把龙头铡抬来。只见包拯大叫一声:“开……铡……”然后,他拿起令牌往外一扔,厉声说道:“铡!”张龙把铡刀往下一压,安乐侯人头落地。陈州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这样一来,那安乐侯的父亲逄太师就不乐意了,把这件事情上报了朝廷。皇上问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把逄太师贬为了平民。这真是恶有恶报啊!包青天把粮食都发给了平民老百姓,从此百姓们都过上了太平的日子。

我要向包青天学习,也希望在咱们当今这个时代多出一些像包青天那么公正的好官。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五

我永远不会忘记《包公案》这本书和书中那些精彩片段。

《包公案》中的包公自幼奋发好读,受安邦治国的思想和历史上贤臣清官的事迹影响,从幼年时代就树立为国家效力的志愿。北宋天圣5年,包公中了进士,出任建昌如县,可是为了奉养父母,他没有直接去建昌赴任而是在家尽孝。后来父母相继去世,包公守孝十年不离故土。在父老乡亲的劝告下,包公才离开家乡到天长县任知县。

包公是文曲星下凡,能日判明一阳一,夜神一阴一鬼,凡一切天地水府鬼怪妖魔,都不能逃出他的洞察。

我最喜欢《包公案》中的《贼总兵》这篇故事。这篇故事写了包公到潮州巡察时知道了这里经常发生盗窃案,作案的盗贼同为一伙。手法非常老练,行窃时他们相互掩护,彼此呼应,从未失手过。说有一天,一个术士在街上占卦,吸引了许多人观看,里面也不缺乏盗贼一团一伙。有一个叫毕茂的生意人也在里面,他神有一个包里装着几十两银子,盗贼一团一伙中有一人叫罗钦,见毕茂袖子里沉甸甸的知道是银两,用手把他的衣袖钱包立刻滑一下来。毕茂听到声音便捡,罗钦也去捡,毕茂说“这钱包是我的”罗钦说:“这是大家看到的应该平分。”大家一听忙帮罗钦说话,俩人吵了走来,毕茂扯住罗钦要去见官。请包公判案。包公最后判得俩人平分银两,然后再让王朝马汉带着假银让罗钦再去看戏。

看戏时马汉看入迷了,王朝去注意假银,这时一双手伸过来拿假银,王朝没来抓到,俩边的更挤了,王朝马汉觉得奇怪,把俩边人抓到府上,包公严审之下,他们招了。第二天包公把昨天那俩人和二十多名犯人带到到府上处理案件,从此潮州有了2个贼总兵,所有盗贼案件发生就拿他们问罪,潮州没有了案件。我觉得包公很正直,铁面无私,认真仔细,我佩服他的睿智才华!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六

今天我读了两篇关于宋朝包公的故事一个是包公审驴,一个是包公审石头。

包公审驴主要讲了穷人王五,有一匹驴,有一次它上小市镇上,卖东西回来一看,驴变了,于是他去报了案。包公把驴关起来让它不吃不喝三天。三天一过,包公把驴子放出来用板子打,然后驴跑出公堂到了一户人家。包公等人抓住了小偷把驴归还给王五。这个故事之中最精彩的是:包公让驴子带上驴套不吃不喝地关三天。所有的百姓都很奇怪,我也觉得莫名其妙,不知包公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三天过了,包公把驴放出来打,结果驴跑到一户人家终于抓住了小偷。

包公审石头主要讲了: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子上街卖货物,卖完了以后,在一个石头上睡着了,醒来以后自己的钱都不见了。男孩十分伤心地哭了。包公问怎么了,男孩哭着说有人偷了他的钱。包公叫人把男孩坐的石头搬回祠堂。审问又是抽又是打,石头就是不说,于是,包公让所有人都投一文钱。最后有一个人的钱有油,包公立即就抓住了小偷。

我看了这两篇故事感触很深,我明白了:我们要像包公一样乐于助人,聪明、机智。记得有一次,我的东西丢了急得到处转。哪都找不到,家里也一团乱,最后在书架上找到了。当我看到了包公的事十分羞愧。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七

《包公案》这本书记录了包公破的无数件案子中的四十件。

我读了《包公案》这本书以后对包公的敬仰.崇拜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一发不可收拾。包公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权高贵族,他都公正无私,公平对待,从不对谁偏袒一分。哪怕是自己最亲的人,也是铁面无私。在这本书中的第二十八回,包公为鬼魂伸冤,说的是那个游总兵竟以他人性命换取功绩,让他死都太便宜了,就算天诛地灭,也是对他的宽容,这本书让我知道,包公是一个公正清廉,脸黑心不黑的人。

我还查了许许多多写包公的歇后语,比如:包公铡驸马--刚正不阿;公事公办,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六亲不认,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己等等,这些都可以证明包公在民间的声誉有多么巨大,在人民的心中是多么伟大。

如果让我当官,一定会向包公学习,做我的指明灯,掌握别人的生死大权,就要对得起别人,更要对自己有个交代,现代社会,贪官比以前多得去了,说明当贪官是多么的容易,要做到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的好官是多么的不容易,致此,向包公敬礼。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八

错过了百家讲坛《大宋名相赵普》,幸得掌门赠书,方有机会进一步了解那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相赵普。

“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自然想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而此背后真正的谋士是赵普,其大器晚成,谋略过人,短短十几年,就从一介草根变成帝国的宰相。他是中国古代十大开国谋士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十大宰相之一,又是谋士又是宰相,堪比姜太公。然而赵普和张良、萧何、刘伯温等人相比,名声还是小了很多,而且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赵普并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神童的`天分,也没有进士的文凭,33岁尚混迹于幕僚之间。然而就是一个这样不起眼的人,实现了十年独相、三度拜相,并在伴君如伴虎的情境中,能善始善终。对于赵普的神奇,该书是从赵普遇到的三个贵人开始讲的。一本书读下来,对于赵普的谋略真的无法一一赘述,倒是赵普如何遇上三个贵人,并被赏识重用,倒也是很有意思。

兵荒马乱时期,军阀掘了唐代帝王陵,尸骨扔了一地,赵普花重金购买了唐太宗的尸骨,并掩埋了,这体现了赵普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从此赵普遇上了人生的第一个贵人刘词。正是刘词的推荐,赵普遇上了第二个贵人赵弘殷。赵弘殷患病,从前线退下来,准备养病,然后病重不起,其儿赵匡胤授命赶往前线打仗,赵普从而代子行孝。在这过程中赵弘殷看到赵普成熟稳重,从而临终托孤,自此赵普和赵匡胤、赵光义结下了亲密的关系。赵普的第三个贵人就是赵匡胤了,两赵之间难以说谁是谁的贵人,实际上应该是相互成就。

赵匡胤与赵普的相会,先是悦之,然后奇之,悦之也许并不太难,奇之当见不凡。一起在赵匡胤看来应乱世用重典的抢劫案件中,赵普依法量刑,释放了100多无故的农民,并对赵匡胤感恩戴德。这充分体现了赵普的讲原则、爱民,也体现了赵普非常高明的政治天分和政治家素质。从此赵普暂露头角,走上了开挂的人生。

其实,从赵普的三件事情中都隐约的能看到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正是这些基因,就不难理解兵不血刃的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以及其善始善终的一生。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九

在我家发生的事可多了,不过有一件事使我终生难忘,那就是我在家做“包公”审案,至今想起来还历历在目,有趣极了!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正在家里看包青天的电视剧。弟弟哭着走过来,我问:“良民,你为何哭呀?”弟弟说:“有人欺负我!”我灵机一动说:“良民,别悲伤,我就做回包公为你做主。”我坐在饭桌上把笔盒一拍,便说:“带犯人上来。”弟弟把正在厨房洗菜的奶奶带了上来。我一时忘了,顺口叫:“跪下!”奶奶骨头硬,跪不下去。我急忙说:“还不快给老人家赐座。”弟弟急忙拿来椅子,奶奶坐在椅子上问:“大孙子,你找我来干吗?”我生气地说:“在官堂上还扯关系?”我摆出包公铁面无私的神态。一拍“惊堂木”,厉声说:“快点如实招来。”奶奶说:“大人,你有所不知,你弟弟吃了一苹果又拿一个,我害怕他吃了,会拉肚子!说了他两句不让他吃。”我转头对弟弟说:“大胆刁民,你自己贪吃,还冤枉别人,罚你自己掌嘴,给奶奶扫地三天。”弟弟:“喳!”的一声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我们笑得前仰后俯,奶奶笑连眼泪也笑了出来,这笑声飘到很远,很远……充满了欢乐,充满了祥和。

你瞧!我家多有趣啊!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十

《大唐双龙传》读后感,令人窒息的波澜壮阔的隋末风云画卷,不足之处是缺乏古韵,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大唐双龙传》读后感,欢迎阅读!

我有一个坏习惯:睡前用手机看小说。

去年,我还在云南支教,漫漫长夜总得找点闲书看看,于是下了黄易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大唐双龙传》。

一般来说,我不会特意把时间花在看武侠小说上,但可以牺牲睡觉时间。

遥想高三那年,离高考还有半年不到,我几乎把每晚12点之后的时间都献给了金庸,遂将金大侠的所有作品都看了一遍,所以我大三到中文系蹭谢有顺老师的金庸小说课时才这般如此如醉。

旋即又想,如果把高三那年看小说的时间用来学习,将高考成绩再提高两分,我就直接进中大中文系而不必可怜兮兮地蹭课了--真是因果报应。

从云南到广州,我看《大唐》的时间一般都是:深夜睡觉前、监考时、开会时、拖延症发作时。

黄先生这本书实在太长,使得我在云南半年的时间都在看,结果回到广州,发现才看了一半。

又花了3个月死命看,终于在前几天了结掉,同时也搞明白为啥黄易把这作品越写越烂。

六十三卷,每卷十几章,洋洋洒洒五百万字,黄易太拼了。

作为新一代的武侠宗师,人们习惯拿他跟金庸比较。

从《大唐》来看,我只能说,黄易还是嫩了。

当然,《大唐》从总体上讲还是叫好又叫座,出了漫画,香港tvb也拍过两次(不过先看书再看剧的我,五分钟不到就了换台),追随者无数。

《大唐》成功的地方在于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主角。

男性方面,父母双亡相依为命的寇仲、徐子陵,二号主角跋锋寒、侯希白,均是各具特点。

寇仲玩世不恭、智计百出、胆大心细,从扬州的小混混到战场上的无敌统帅,几近一统江山加冕称帝,完美的屌丝逆袭范例。

徐子陵也是混混出身,却生性淡泊,稳重儒雅,同时赢得黑白两道绝世美人的青睐,偏与寇仲是至亲兄弟,形成性格上的互补,然后才有了合练长生诀进而成为顶尖高手的可能。

此外,跋锋寒的外冷内热、侯希白的风流多情,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至于女性,不得不吐槽黄易。

他笔下的女性角色几乎都是大美女!师妃暄、石青璇、宋玉致、婠婠这样的主角就不说了,沈落雁、李秀宁、商秀珣、尚秀芳(为毛黄先生这么喜欢“秀”字)等等女二号不说了,青楼的名妓们也不说了,就连丫鬟婢女,都可以教人垂涎三尺,实在太过分。

总体而言,女性特点的刻画没有男性鲜明。

既然开启了吐槽模式,干脆把《大唐》先批判一顿。

首先是文字上的硬伤。

黄易是香港人,写起文章来自然有粤语痕迹,这个是习惯问题,不久前讨论过,就不赘述。

可是,没见过黄易这么粤语化的。

很多写在书面的语言根本只是粤语的口语用法,让人哭笑不得。

同是香港人,林夕行文的感觉就比他很很多。

如果说这个不能怪香港土著黄易,那么语言的僵化就真的没法辩护。

形容一个人受到外来刺激生出反应,必定是“虎躯剧颤”、“娇躯剧颤”、“一震”;描写一个人的转身必定是“旋风般转过身来”;形容美女的手指必定是“春葱般”--这些都成了网上诸多读者调侃的梗。

这让我想起大家对汪峰歌词的吐槽,同样,我们也可以开发一个软件自动合成写黄易风格的小说。

第二个硬伤是情节的虎头蛇尾,或曰早泄。

前面花几十卷做铺垫,扣人心弦地一路走来,正准备达到高潮,突然从半空中坠落,给出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结局。

转折点是寇仲的少帅军得到岭南军阀宋缺的支持,足可与李世民的唐军逐鹿中原,却毫无先兆地因徐子陵、师妃暄等的共同努力,改为辅助李世民登上皇位。

虽然从整体立意来看,黄易营造了“倘若中土混战,北方草原的联军将趁机南下,致使生灵涂炭”的困境,让主角们统一到“维护中土,还百姓安宁”的立场上,在逼格上说得过去,只是情节的串联和结合太生硬,给人粗制滥造的感觉。

或许这不能怪黄易。

他写这本书时本来就是登连载,并非一口气写完再出书。

而且,《大唐》背景太宏大,时空跨度太广,前面部分铺垫的线索太复杂,写到后面估计黄易自己都驾驭不住,加上报社催稿,逼得黄先生快要疯掉,只好一边抓狂一边匆匆结尾了事。

可以说,黄易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最后没填上,自己也跳了下去。

第三个硬伤是人物性格的结合或转变很生硬。

应该说黄易写人物还是有点想法的,然而还是败在细节的驾驭能力上。

比如他赋予一个人物三种主要的性格特征,却没有从细节上将三个特征有机结合起来,而是硬生生的三块,从另一块忽然转到另一块。

于是,故事里面就有了很多无缘无故的爱,而恨也可以无缘无故地烟消云散。

寇仲是个有野心,或者说志向的人,可是当他下定决心投向李世民一方时,心态的转变似乎过于突然。

其实黄易对此并非没有半点着墨,但那一刻真正来临的时候,关于人物心态的变化,还是写得太粗糙。

生活中,要一个有抱负的男人放下已经成型的事业,转而给人打工,怎么说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所以寇仲以及他的手下们退出争雄的游戏,不是天下为重等等仁义道德的说辞能说明白的,至少,你得让大伙儿痛苦地挣扎一下。

最后一个问题,是立意上的“浅入深出”。

大一时,曾经看过一个同学对黄易小说的评价,大概意思是:“同样是武侠,金庸写招式,古龙写情怀,黄易写的则是意。”他认为黄易小说里蕴含的哲学、道、意等等不是金庸和古龙能比的,黄易武侠比前两者都有深度。

当时我还没看过黄易的作品,心想这黄先生真的这么牛逼?如今看完《大唐》,对这同学的说法我只能说“呵呵”。

首先,说“金庸写的是招式”,就是一个抓错重点的判断。

试问看金庸小说的人有几个是冲着招式去的?论武打场面的描写,温瑞安的《四大名捕》不比金庸细致?黄易也很细致呢。

论人物的代表性武功,金庸确实写得让人印象深刻,可金庸笔下的武功是一种附属于人物的符号。

如令狐冲的独孤九剑,杨过的黯然销魂掌,无一不与人物的性格特质高度吻合。

武功烘托人物,人物何尝不在升华武功?没有人物刻画的成功,再高明的武功也是花瓶而已。

说回黄易。黄先生确实很看重“意”,也得承认他对中国的佛、道、儒思想有一定的领悟力,也确实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了。

我所说的“浅入深出”,指的其实还是写作功力上的问题。

很明显的表现是,黄易往往会通过安排一定的情节,让人物将他要表达的各种他认为有深度的思想直接说出来,简单地说就是:借人物之口抛书包。

有时候,他甚至不用通过人物,自己就如加插评论般向读者诉说他的思想。

当然这也是一种写作方式,只是相对于平白的故事情节来说,他说得太深,太煞有介事,形成一种不搭调的反差。

我一向认为,好的小说作者是不必刻意地表达思想的。

跟论文不一样,小说的深刻是需要张力去支撑的,假如什么思想都被作者言之凿凿地说出来了,留给读者想象和体悟的空间也就消亡了。

何况,现在我正在看的黄易的《覆雨翻云》,里面说的“意”似乎还是类似的东西,让人怀疑他的思想也就是如此而已(不过《覆雨翻云》里似乎也有一些让人惊喜的地方,但绝对不是那种深刻的“意”,看完再总结)。

相比之下,《天龙八部》这部集金庸思想大成的巨著,思想境界高之余,写得不着痕迹,功力真不是黄易能比的。

当然,所有讨论都是在武侠的领域内,武侠的思想深广度毕竟有限,对视武侠小说为垃圾的人(如李敖)来说,就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吐槽完毕,说点好的。

我愿意花时间写《大唐》的读后感,是因为有共鸣。

尽管有着诸多缺陷,但《大唐》的世界,包括人物,是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参照的。

黄易虽然隐居香港大屿山,仍能或多或少地看到现实生活的种种情态。

就我自己来说,以往看武侠,一般只有对人物的向往,比如令狐冲就是我向往的。

如今看《大唐》,我才真正找到了一个性情相似而非只供向往的人物--徐子陵。

更难以置信的是,徐子陵的好兄弟寇仲,也跟我的一个好哥们无比相似。

如果不是有切身体会,我是不大能想象性格如此迥异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兄弟的。

子陵淡泊,不争,对权力无欲望。

很多时候,他的成就是被寇仲逼出来的,因为寇仲爱惹事,他不得不跟着面对一大堆麻烦,然后在逆境中成长。

没有寇仲,他可能只是一个籍籍无名,啸傲山林的隐士。

反之,没有子陵,寇仲不知道死了多少次。

因为每逢自己情绪波动、情感盖过理智的时候,冷静的子陵都会在旁边提醒着。

有一个调查表明,寇仲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黄易武侠人物,因为他有性格,有反叛精神。

而子陵,要么迷倒一些纯情幼稚的女读者,要么被骂作犬儒、老好人、卫道士(其实有一半是在骂师妃暄吧,估计在现实里师妃暄这种会被看成绿茶婊)。

确实,无论男女读者,只要有点个性,都会喜欢寇仲--男的取其豪情壮志,雄才大略,女的喜欢他的男子气概、决不让自己的女人受委屈。

子陵呢?老气横秋,大部分时间对爱情都是拖泥带水,就像金庸笔下的陈家洛。

看看小说里迷上子陵的都是什么人?沈落雁:曾经瓦岗寨李密的头号军师,后来嫁给徐世绩(李世绩/李绩)成了少妇;婠婠:魔门阴癸派传人,心如蛇蝎,却对子陵动了真情;师妃暄:来自白道至高无上的慈航静斋,闪烁着圣洁光芒的仙女(出家人),还是因子陵动了“凡心”;石青璇:魔门最强人石之轩与慈航静斋碧秀心的女儿,出身有点像张无忌,在电视剧《大唐》里直接与师妃暄合成一个人,凡人版的仙子。

其他诸如商秀珣、单琬晶,无一不是有脾气有性格的女强人。

但是能让子陵动心的,从头到尾只有师妃暄和石青璇,又因为出家的'师仙子悬崖勒马控制住了情欲,跟子陵白头偕老的,是同样让他迷恋的石青璇。

苦了那些寂寞的女强人。

不过换做是我,我也会喜欢石青璇型的。

沈落雁应该很对寇仲胃口,可是她又不喜欢仲少--感情的事就是这么让人哭笑不得。

对了,石青璇隐居的幽林小筑在四川的一个山谷,她与子陵第一次见面就在我念念不忘的成都,读到这一段时,我正准备从云南入蜀--这是天意吗?哈哈。

或许我跟徐子陵之间还是有不少差别(比如我就对师妃暄毫无感觉,却蛮喜欢沈落雁),但无可否认的是黄易借他刻画了一种类型的人,而我跟这类人对上了号。

只是,石青璇在哪?

梵清惠、师妃暄一老一少两个女人仗着自己有几分姿色,先后把以天刀宋缺、宁道奇等为首的上一代武林高手和以寇仲、徐子陵、李世民等新一代小白脸玩弄于掌股之间。

这两个女人很懂得包装自己,首先把自己整成出家人的身份,这样就蒙上了一层超凡脱俗的感觉、和青楼的烟花女子有本质的区别,就是摸清了男人搞尼姑比搞妓女刺激的心理。

从而使宋缺、宁道奇、寇仲、徐子陵、李世民等好色之徒以得到她们的一点青睐为荣,放个屁都捧着说是香的。

给点好脸色看连亲爹亲娘都忘了,更别说为了她们去杀人放火了。这两个女人做的是女间谍的工作。

以出家人的身份做幌子,操纵着江湖上的事。虽然表面是出家人,但比全天下的婊子更懂得勾引男人。说白了就是勾引得你欲火焚身,就是让你干不成。

这样也就达到了指挥一众色鬼去为她们做牛做马还心存感激的目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把人卖了还帮她数钱。宁道奇号称佛门第一人,实际上最色就是他。

为了搞到假尼姑梵清惠,自己去做和尚,他以为和尚配尼姑是天生的一对。实际上只是掉进了老尼姑的圈套而已。

天刀宋缺如何如何的雄才大略,老尼姑放一个屁他吭都不敢吭一声。本来他准备了几十年,终于联合寇仲准备争天下了。

因为老尼姑支持她培养出来的小尼姑师妃暄,而师妃暄是看上了小白脸李世民,于是谁想和李世民争天下,这两个尼姑联手就对付谁。

老尼姑年老色衰,小白脸勾引不上了,但可以勾引老白脸。年轻时对老尼姑大流口水的色鬼,老尼姑一一用小本子记着,几十年后还可以大派用场。

老尼姑首先使出喜欢她的老嫖客宁道奇来,然后让宋缺去和宁道奇决斗。这两个老嫖客于是什么修行,争天下全都放下了,为谁都没搞上手的老尼姑都得你死我活,最后两败俱伤。

再说小尼姑师妃暄,自从看上了小白脸李世民后,谁想和小白脸争天下她就收拾谁,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像寇仲、徐子陵这样本来大有作为的青年,小尼姑则从最好色的徐子陵下手。

多次色诱徐子陵,弄得徐色鬼恨不得把心肝都掏出来给他,这样还有什么是办不到的?!于是徐色鬼去游说自己的好兄弟寇仲向李世民投降。本来寇仲是有能力,也有信心争天下,但可惜寇仲也是个色鬼。

因为他迷上了宋玉致,而宋小姐又一直看不起他们这些整天砍砍杀杀的混混,所以寇色鬼为了讨好宋小姐,同时给徐色鬼以兄弟之情作要挟,于是之好放弃了争天下。

《大唐双龙传》讲的就是这样几个嫖客和两个尼姑、几个婊子的故事。

但让我最不齿的是,这些嫖客为了两个老尼姑斗得死去活来,最终居然谁也没搞上,确实是很讽刺的事情,让我很瞧不起他们。

煌煌六十三卷的《大唐双龙传》,也终有看完的一天。

关于主人翁是两兄弟的,前有金庸的《侠客行》,后有古龙的《绝代双骄》。

以个人感觉来说,《绝代双骄》优于《侠客行》,而《大唐双龙传》则完全超越了《绝代双骄》。

不过黄易的《大唐双龙传》(下称《双龙》),其书名中“大唐”二字,又让人想起梁羽生的《大唐游侠传》。

梁的书名和发生的故事确实是在大唐,诗仙李白都在酒楼上亮了亮相;而我们的黄先生的武侠故事,则是发生在隋末和唐初,吹毛求疵地说,故事与书名似乎不太吻合。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隋末的双虫成长为大唐的双龙。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门阀制度,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民间寒门子弟根本没有机会晋身上层;左思《咏史》之“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则反映出民间优秀人才对门阀制度的不满。

到了隋朝,门阀依旧在。

隋炀帝骄奢淫逸,昏庸无道。

三征高丽,三战三败;修行宫,开运河,征美女,致使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各地起义不断,史上有“十八路烟尘”之说(《隋唐演义》里有详细介绍);再加上外族虎视眈眈;隋朝一统天下之局面,又成四分五裂,强人割据。

大唐双龙之寇仲和徐子陵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崛起。

始于微末,直上九天。

《双龙》前三卷,四大阀依次出场。

《双龙》开局便气势不凡,引人入胜,不愧是大宗师手笔。

可以看得出,黄大师的生花妙笔对《双龙》倾注了很多心血,奇思妙想,前呼后应,时而金弋铁马,时而儿女情长,时而笑破肚皮;双龙的成长及喜怒哀乐完全融入到朝代兴衰权力交替之中,逐鹿中原,无数英雄竞折腰。

巨著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本文无意于从头到尾概述全书,只是想先谈谈黄易之《双龙》与武侠小说四大家的关系。

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均是成名早于黄易的大家,且得公认。

《双龙》里或明或暗都能看到黄易对四大家的借鉴与青出于蓝。

先谈金庸的影响,《射雕英雄传》里有天地四绝,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每人都有一套独步天下的绝技;《双龙》里面则是三大宗师,散人宁道奇、奕剑大师傅采林、武尊毕玄;宁的散手八扑、傅的奕剑术、毕的烈阳神功;《射雕》里的郭靖最后成长为能与四绝抗衡的后起之秀;《双龙》里则是寇仲与徐子陵,尤其是寇仲,先后于三大宗师交手,又得实力与三大宗师平起平坐的宋阀之主天刀宋缺的指点,天下间只有徐子陵可与之抗衡。

《射雕》里的丐帮以布袋多少来区分辈份高低;《双龙》里的竹花帮则是以衣服上所饰竹子多少来决定,双龙刚出道时,虽归言老大管,却连半根竹子都不够资格。

鲁妙子的学究天人与黄药师又是何其相似。

至于《双龙》里寺庙里多情公子侯希白、影子刺客杨虚彦、四川胖贾安隆、阴癸派婠婠、西突厥国师云帅之女莲柔、徐子陵、石青璇、师妃暄各藏心机,抢夺邪王石之轩所著不死印卷的那一段,则脱胎自《射雕》里欧阳锋与郭靖和周伯通与裘千仞的暗室互博,《双龙》显然将之发扬光大,更胜一筹。

这一段可算是《双龙》里最精彩的段落之一,多方高手云集,互相牵制,奇招迭出,狡计不断,各路人马直打得昏天黑地。

《双龙》后半部,唐皇李渊身边的贴身护驾高手韦公公,实乃阴癸派婠婠的师叔,阴后祝玉妍的师兄。

呵呵,既是公公,又非要姓韦,难免让人想起《鹿鼎记》里韦小宝为韦公公那一段。

当然也许是苦大联想太丰富了。

梁的小说里,邪派高手最厉害的武功之一就是天魔解体大法,可将已身功力数倍发挥,将敌人搏杀,但自己也得陪上一条命,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使用。

《云海玉弓缘》里,女魔头厉胜男就是凭借此功力挫天山派老掌门唐晓澜;红烛昏罗帐,凤冠霞帔,娇羞万状,求得金世遗深情一吻后,即告香消玉殒,累得金大侠怅然若失,此情可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双龙》里面的天魔功也是有所借鉴,并将最后一招起了个玉石俱焚的花样名字。

《双龙》里玉石俱焚就用过一次,阴后祝玉妍在龙泉火拼邪王石之轩,并借徐子陵和师妃暄牵制邪王,使出绝招,可惜用心不良,想一石三鸟,为阴癸派铲除三大障碍;结果被徐子陵最后识破,冒生命危险,救出师妃暄。

徐付出也有回报,得与师仙子来个最亲密接触,并被师仙子拥之入怀,柔情蜜意,不可言表。

有人说古龙的小说是侦探小说,《楚留香》《陆小凤》则是其侦探武侠的代表作;《双龙》里,只有塞外追踪狼盗真相一段有点像,但情节铺设远不如古之吸引人。

这里想说的是,人物的设计上,古龙小说里一点红、西门吹雪表面上都是冷冰冰高傲无比拒人与千里之外,但实际上却是面冷心热,最后与主人翁成生死之交。

《双龙》里的跋锋寒就是有样学样,黄大师为寇仲和徐子陵量身打造的一个好朋友角色。

除了以上两点外,还有个高手排行榜,在《多情剑客无情剑》里,百晓生的兵器谱,小李飞刀排第三,天机老人天机排第一;在《双龙》里,则是奇功绝艺榜,如杜伏威的袖里乾坤,沈落雁的夺命簪。

最后再谈温瑞安,在其《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里,六分半堂堂主雷损的绝学,快慢九字诀法,“临兵斗者皆阵裂于前”,偕同各路高手在烟雨蒙蒙中与战神关七大战,挥洒的淋漓尽致,不时大喝真言,不时变幻手印,大有气吞山河之势。

在《双龙》里,则是徐子陵得遇沙门护法真言大师传授九字真言,并活学活用,在击杀天君席应一战中,冒充换日大法,一举得手。

温氏武侠的一大贡献就是不提什么老掉牙的少林武当峨眉之类的门派,而是自创了很多门派,如大口店孙家,下三滥何家,太平门梁家,老字号温家,巧手班家等,令人耳目一新;《双龙》里面则是八帮十会,巨鲲帮、海沙帮、巴陵帮、彭梁会等。

四大家各有所长,各有突破,且成名于黄易之前,黄有所借鉴,于情于理,皆可理解;但黄易将战争、兵法、时局、古地理等大幅引入到武侠中,可谓一大创举;且前后出场人物之多,为武侠小说里罕见;更让人叫绝的是,不断温习双龙的成长史,这有点像美国剧《lost》里大量运用闪回的手法,比如双龙时不时回忆当年在扬州城当小混混时,好心给他们包子吃的贞嫂,不时想起娘和他们在一起的温馨日子,不时想起成名战---击杀任少名一役,这样写的好处是,看到后面,不至于将前面给忘记了,写大人物,写主角,也不忘交代小角色的结局,比如美丽的贞嫂,书中提起几次,但都是有头无尾,线索常常断了线,然而最后出人意料的是,在隋灭后,成为宇文化及的贞妃,并双双在魏城殉情而死,让人唏嘘不已。

谈完四大家的影响,再谈这双龙的爱情运程。

寇仲和徐子陵都是美男,寇以豪迈取胜,徐则潇洒文静;说的直接点,寇仲就像《流星花园》里的道明寺,而徐就像是花则类。

寇仲对于异性,基本上来者不拒,先后和云玉真、董淑妮有鱼水之欢;暗恋李阀李世民之妹李秀宁,明追宋阀天刀宋缺之女宋玉致;又得天下名妓尚秀芳之青睐;还在大龙头翟让的园里和侍婢楚楚种下情素;对了,差点漏了,还有个暗恋少帅寇仲的龟兹国美女玲珑娇;此外,寇仲另一个化身莫神医虽然相貌奇丑,却也受沙家小姐沙芷青和独孤阀独孤凤的青睐,尤其是独孤凤对莫神医相当的欣赏。

寇仲虽然来者不拒,但绝不处处留情,有时还处处压抑自己,尤其是在与宋阀有了婚约之后;寇仲为了爱情,也作出了极大的牺牲,以退出争天下的行动来证明自己不是野心家,娶致致不是政治交易而是真心相爱;对于,尚大家,则是按尚的提议,一夜春宵来解决尚的思慕之情;对于楚楚,寇仲则相当的用情,时时回忆成名之前,楚楚的掷雪球示爱,脖子上还挂着楚楚的项链,穿着楚楚缝制的棉袍,即使旧了破了也没有扔弃过,还因自己过得是刀头舐血的日子,而故意避楚楚不见,还好,一场苦恋终于迎来了美好结局,楚楚也终得玉致同意,得以共待一夫,少帅寇仲则享齐人之福。

相对于寇仲,喜欢徐少的,可都是顶级美女,而且还多是美女们采取主动。

师妃暄初出场是以一个叫秦川的男子身份,四处考察和氏壁接班人的治国大计;师每次出场都有仙气缭绕之感,陵少心里最喜欢的应该就是师妃暄,还因此暗吃侯希白的醋,因为侯希白曾陪师仙子三峡三日游,这可不是谁都有的艳福啊!师与陵少的感情应该是慢热型的,刚开始俩人还是敌对关系,为了追回和氏壁,陵少还受了点小伤;师时时不忘游说寇徐放弃争霸天下的想法,助李世民统一天下,解万民于水深火热的,却遭到寇徐的拒绝;但双方在对付阴癸派的立场上,却是惊人的一致,寇徐写大字报时,师仙子还在旁把风;陵少则是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已经掉到爱情陷阱里了,爱妃暄,可是又不敢出口,单相思折磨着陵少;还好到了龙泉之后,塞外的雄浑,让陵少的胆子也大了,主动提出一段纯粹的精神恋爱,师仙子也答应了;师仙子也主动坦诚喜欢陵少,如果不是师门的期望甚高,愿意放弃一切“常伴君侧”;陵少在龙泉的那一段恋爱,有个好的开头,可惜结尾却是师仙子不告而别;幸好,后来师仙子又出来了,在师尊梵清惠面前,和陵少扮得像小情侣一样,追问梵去岭南见宋缺的过程;陵少和妃暄在一起的时候,虽然知道伊人近在眼前,却明白实在远在千里,无法结合;妃暄也明白此点,为了师门的嘱托,要想练至剑典剑心通明最高境界,就必须忘情,而陵少就是她的破绽,妃暄也爱陵少,却不得不把陵少推到石青璇的身边。

石青璇身世凄凉,以箫技名动天下。

石的父亲是邪王石之轩,是邪派第一高手,结合花间派和补天阁武学典籍,自创出不死印法,在四大圣僧追杀下,屡次逃脱,纵是散人宁道奇也拿石之轩没办法,石还能写书治国,大隋王朝在其阴谋折腾下,二世而亡;石的弱点就是精神分裂,爱上了慈航静斋的碧秀心,碧是那一代的最优秀传人,碧以一已之牺牲,拴住石之轩,以免这个不世奇才又出去祸害人间。

结果碧秀心被精神分裂邪恶一面的石之轩以不死印卷害死。

青璇其实对正邪两派武功都有心得,在碧秀心死后,青璇就成了轩哥的弱点。

轩哥一想到女儿青璇,就下不了杀手,恢复到善良的一面,陵少也因此而数次逃过大劫,老被寇仲取笑说岳丈舍不得娇婿之类;青璇初次出场是在洛阳,大儒王通、武林老前辈欧阳希夷、还有王世充都在场,跋锋寒也是在那里第一次出场,一战成名,且把气氛搞得剑拔弩张,双龙其时缩在一角也想一睹青璇芳容,结果箫音突起,化解戾气,一曲至终,但闻箫声悠悠,却不见芳踪,跋追出去,也只瞧得远去美丽背影;陵少正式和石美人相遇应该是在成都深山里,误打误中,以岳山之身份助青璇收拾邪帝向玉田的四大恶徒;成都灯会,一睹青璇真容;其后又以岳山身份收拾天君席应,算是帮了石美女和师美女的忙,且因石美女说要独自终老幽谷,陵少感觉自己被拒绝了,薄面扫地,杀席应后,忿然不辞而别;这里有个小插曲,事后,师怪子陵不辞而别,没有和石打招呼,陵少心中大呼冤枉,心想人家要独自终老,我怎好缠着人家,师又说自己去和石道别时,石见师一人前来,知道陵少没有和师一起走,面色忽地一喜,师把自己的观察一五一十地告诉陵少,暗示石大美女已对陵少芳心暗许;轩哥倒是三番五次暗示自己的宝贝女儿已经看上陵少了,但陵少极力否认,反被邪王笑话太傻,不懂女儿心;青璇口里的“呆子”陵少终于和青璇在玄武门之战期间,定下终身。

喜欢陵少的,还有飞马牧场的美人儿场主商秀洵。

还有个东溟公主单婉晶,长腿美女,脾气特大,曾在船头剑刺陵少,又时不时找陵少麻烦,幸好早有婚约在身,不然陵少可就有得烦了。

双龙都非常有女人缘,也能及时发现真爱,把握时机,最后和心爱的人结合。

《双龙》里的一些火拼,都非常精彩,如双龙成名战,击杀任少名一役;李密以地煞拳重伤王世充;徐子陵扮的岳山大破天君席应的紫气天罗;寇仲井中八法毙伏难陀的天竺神功;宋缺和宁道奇的一战,不但斗武,更比文;还有石之轩杀大明尊教的势如破竹;宋缺杀崔士秀众人的表演秀,连寇仲都暗呼厉害;影子刺客在沈落雁处重伤陵少;跋锋寒败铁勒人曲傲;数不胜数,大呼过瘾!和所有的武侠小说一样,主人翁都是在不断的打打杀杀中,成长为武林宗师,双龙后来也不例外,后来江湖传闻,如果双龙联手,三大宗师都要靠边站。

最后要谈的就是双龙的影帝天赋。

这两小子,在扬州当混混时就会装傻骗言老大了,悄悄攒了点私房钱,在飞马牧场当厨子就只是热身,真正精彩的是寇仲为盗杨公宝库而扮作莫一心神医,而陵少扮演的霸刀岳山也非常出彩,最搞笑的是两人携手以太行双杰的身份陪李渊和李元吉打马球,并为大唐争了口气,大败波斯人。

寇仲将长生诀的治病神效结合针灸,创出什么金针大法和一指头禅,对外声称练的是混元一气童子功,把莫一心一步一步推向神医宝座。

先是以长生诀真气治好沙老爷的病,又随沙家成功混入长安,满长安都在留意寇仲和徐子陵,却不知俩人均已神不知鬼不觉来到长安,尤其是寇仲,还被沙家举荐给李渊贵妃张婕好娘娘治好了焚经毒散,其实莫神医连中药名称都写不出来,若不关键时刻有雷九指帮忙,神医可就要出洋相了;又成功把独孤家尤老婆子多年的哮喘都治好了,连寇仲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莫神医还和韦正兴这个正牌国手围桌论医,虽然心头直打鼓,但还是硬撑下去了,还占了上风;莫神医在长安的这段经历,着实积累了人脉,为寇仲日后助李世民扳倒李建成和李元吉起了大作用;莫神医虽然奇丑,但独孤凤显然对莫治好尤婆子的病而感激不已,更是不自觉的爱上了莫神医;婠婠也还在莫神医的床上海棠春睡过,仲少欲一快已意时,婠婠又飘身而去,并调笑仲少说,“你练的不是童子功吗?奴家怎么忍心破你的童身呢”,急的仲少直挠头,气呼呼地倒在床上。

二人扮的太行双杰,打马球一战,可真是相当的精彩。

两人从未打过马球,却因为真的太行双杰是马球高手,而不得不应李渊之邀,入宫献技。

两人虽是见惯大场面,但也心头猛跳,赛场上坐满了王公大臣一时名流,双龙生怕等会上场出丑,恨不得躲得有多远是多远,甚至拉肚子退场的念头都有过,其心理与常人无异;幸好俩人在比赛前先熟悉了鞠杖,又看了李阀队和波斯队,四人对四人的打了三盘,结果是二负一胜,要不是波斯人礼让,第一局,李渊们肯定是全输了;这三盘紧张的气势,连赛场外的双龙感觉喘不过气来,也为大唐的输球,觉得不忿;这一段不但写球场上的紧张,场外的贵妃啦啦队也很疯狂,活生生是世界杯的翻版;双龙为即将到来的第二局的三盘发愁不已,波斯队的表现,让双龙很是担心待会的上场受辱;但双龙毕竟不同于常人,有着非凡的领悟力和观察力,且实战能力极强,虽是马球初哥,但真到上场,凭借人马合一的秘诀,很快就上手了,还师夷长技以制夷,最后配合李渊和李元吉大败波斯队,为国人争回面子,李渊龙颜大悦,齐王也对他们另眼相看。

双龙真的是天才,学什么精什么,厨子、医生、马球无不是在极短时间内,得窥上乘。

隋末乱世,寇仲和徐子陵的机缘巧合,真令人叹为观止。

书中刚开始,两人还是扬州的小混混,书末,已成为新一代的武林宗师,同时也是动辄影响天下局势的大人物。

看完全书,苦大也得以放松了一段时间。

放松之后,也要继续面对现实生活。

呵呵,有时候,武侠小说完全可以取代酒水,沉醉而不头痛。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十一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关于张九龄。

注释。

1.怀远:怀念正在远方的亲人。

2.生:这里是升起的意思。

3.天涯共此时:天涯,天边,遥远的地方,指远方的亲人。共此时,是说自己和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望月而互寄相思之情。

4.情人怨遥夜:情人,指怀有深厚情意的人,这里应该指诗人自己。怨,怨恨。遥夜,长夜。

5.竟夕:终宵,即一夜。

6.怜光满:怜,爱。光满,指月光满屋,月色分外皎洁可爱。

7.滋: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8.不堪:不能。

9.盈手:满手,意谓把月光抓在手中。

10.佳期:指相聚的时刻。

释义。

诗的题目就是遥望着月亮思念远方的'亲人。诗人被贬荆州长史,在明月之夜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运用比兴手法对月抒怀,情致深婉,寄托遭谗受贬的迁谪之情思。

海面上升起的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清辉普照大地。此时此刻,远方的亲人是否也和我一样在遥望着明月互寄相思。但凡是有情有意的人,都会怨恨这漫漫长夜,因为思念而一夜未眠。好喜欢这明亮皎洁的月光洒满屋子,所以吹灭了多余的灯烛。披衣走到屋外久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沾湿的凉意。真想满捧一捧月光送给远方亲人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可是这月光又不能捧起来,还是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相聚吧。

赏析。

这首诗的字句自然浅近,情意细腻,由望月引起怀人,由怀人引发行动,自然流转,情意缠绵,浓浓的思念,淡淡的忧愁。首联,浩瀚无边的东海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同时升起的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明月,同一种相思!首联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它用朴实自然的诗句,写出了天下所有在外之人的共同情感。颔联,漫漫长夜,无边无际的愁怨在游荡,明月皎皎当空照,满心相思之苦的诗人,如何受得了这一份招惹,怎能不辗转反侧,无法能眠啊?颈联,诗人翻身而起,熄灭昏暗的蜡烛,披衣而出,饱受相思之苦的诗人反而越发觉得这月光的充盈可爱,这是非常复杂的情感,诗人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彰显的淋漓尽致。尾联,远人不在,唯有明月,诗人想将一轮满含相思的明月寄远人,情不自禁的想法,结果却只能是不堪。既然不可能,那就还是回到床上期许在梦中的相会吧,更加反衬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更加增添了一种孤苦之情。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十二

当你听到张九龄这个名字时,可能你不知道他是谁。但提起“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千古名句,你是不是又觉得耳熟能详了?不错,写出这些优美诗句的正是张九龄。

张九龄人物生平: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

张九龄的为官生涯:

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

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张九龄的风度从何而来?

在史书里,对张九龄的描述为“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是说他性格温温而雅,特别注重仪表,无论是在家闲坐,还是出门上班,都穿戴得整整齐齐,走起路来步伐矫健,眉宇之间神采飞扬。为了保持整洁端庄,他还有一个很有创意的发明。当时大臣们上朝,都要带着笏板,这是臣下上殿面君必备的工具,以随时记录君王的旨意,或提前写上想向皇帝汇报的话。

以前文武大臣们出门上马,都是把笏板往腰里一别,就跟乡野村夫插烟袋一样。张九龄觉得如此装束很煞风景,便命人做了一个精致的护囊,每次上朝,都把笏板装进护囊里,然后让仆人捧在手里,在后边跟随,他只管仰首挺胸地走,而不必为把这么个多余的东西放哪儿而发愁了。唐明皇对他的做法很是赞赏,护囊便一下子风行起来,成为一种时尚。倘若认为张九龄的风度只在他的才气和仪表,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最让唐明皇动心的,是他见识的高远和品格的刚直。

当初安禄山曾进京面圣,只见了一面,张九龄就对人说:“将来祸乱幽州的人,一定是这个胡雏儿。”后来安禄山因战败被范阳节度使张守琏逮捕,建议将其斩首,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当即批示执行,可玄宗不同意。张九龄上奏说:“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玄宗仍不以为然,张九龄说:“安禄山狼子野心,有叛逆之相,应该以军法杀掉他,以绝后患。”玄宗还是不听,为示皇恩,把他释放了。

数十年后,安禄山叛乱,兵指长安,七十多岁的唐玄宗仓皇出逃,避难于蜀中,想起当年张九龄的劝告,悔恨得不禁潸然泪下,专门派出使者到曲江张九龄的墓前祭奠。或许是因为见识太过超前,张九龄做事总是难与皇帝的心思合上拍子,而且他一旦认准的事,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这常常让皇帝如梗在喉。

有一年,玄宗皇帝办千秋节,百官向皇帝祝寿,纷纷献上各种奇珍异宝,张九龄的礼物却只有一摞纸,那是他敖夜写就的《千秋金鉴录》五卷,引经据典,畅谈古代兴废之道,劝谏皇帝少玩点,多干点工作,那时玄宗还有进取心,收到这份礼物,很欣赏,张九龄也因此纳入了他的视野。不过,真用他为相后,皇帝又有些后悔,因为他不仅不听话,还不大给面子。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守疆有功,玄宗想送他一顶宰相的帽子戴戴。这个想法跟张九龄一说,张九龄回答得非常干脆:“不行!宰相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职位,怎么能拿来当红包随便发呢?”玄宗退了一步,说:“那就让他当个有名无实的宰相,给个政治待遇。”张九龄的回答还是很干脆:“不行!孔子说过,官职和权力是帝王的工具,怎么当儿戏借给他人呢?”玄宗没招了,只好作罢。

张九龄的成就:

张九龄夙好山水清赏,喜表现风清月朗的江山与孤高清莹的'襟怀的契合。他在艺术上着意追求“言象会自泯,意色聊自宣”(《题画山水障》),即重在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理想,这就使他的一些写景诗突破了前人多注重极貌写物、工于形似的表现手法,而在主客观的交融中大力加强抒情意味。

他写月夜的诗,情韵最为隽永,如《西江夜行》、《望月怀远》。这些诗中所展现的澄澈柔美的夜景,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语,哪是情语,诗里的物色和意兴已经浑然一体了。胡应麟说:“曲江诸作,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诗薮》)又说“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同上),认为他下开孟浩然、王维等一路的诗风。这是十分中肯的。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十三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芒万丈的时代,国力强大,引无数外国竞折腰。它华丽奔放,诗歌美术、音乐舞蹈,样样引导世界时尚潮流。这个朝代文艺青年辈出。鉴于唐朝对世界的巨大影响,至今居住海外的华人仍称自己为“唐人”,华人在海外的聚居地为“唐人街”。略点几点,以管中窥豹。

大唐穿衣很多彩。女人们穿的不光是飘逸的齐胸襦裙,她们还爱穿胡服。大唐以胖为美,并不是凡是胖就美,以杨贵妃为代表的,应该是健美,人家是舞蹈家,可以跳速度较快的胡旋舞,既能撑得起来宽大的裙子,又能穿上紧身的胡服骑马射箭,各种衣服均能hold住。不过这是盛唐以后啦,据说初唐时期女人们穿的衣服并不开放,贵妇们出门要戴帷幔,从头到脚包裹的就像个布团子,防止偷窥,还是很保守的。

大唐吃饭重面食。除了蒸饼(馒头)、胡饼(馅饼)、煎饼、汤饼(面条),也有米饭,文化人喜爱吃菰米饭,菰米和茭白是一种植物,数量少,如果你做客吃到菰米饭,说明被奉为上宾,杜甫曾表示菰米饭很香,很想念那个味道,王维则表示菰米饭配上竹笋正合他的口味,李白说跪坐着吃月光下山村主人奉上的菰米饭,感激的不忍心吃。唐朝时大家习惯跪坐,椅子还没被广泛使用,床也不是单单供人睡觉的,凡是底部有支架供人跪坐或卧的平台,无论多宽多大,均可称作床,李白在床前思念故乡,不一定是指咱们用来睡觉的床。

大唐治安很严格。大唐人都要有户籍,分为编户和非编户,普通公民属于编户,遁入空门、入伍、从事音乐舞蹈算是非编户,属于贱籍,像音乐家李龟年虽然地位高,也是贱籍。要想出门旅游,必须申请取得大唐通行证。历史上玄奘取经并未取得通行证,属于偷渡,想来最终取得经书是多么的不容易,好在最后凯旋而归,成就卓着,受到皇帝的'嘉奖。

还有,出门一定要早点回家,因为每日是要“宵禁”的,所谓“晨钟暮鼓”,晚上600下鼓响完毕,城门关闭,不能再在街上闲逛,否则会犯禁被抓,早上钟鸣,城门开启,大家才能出门活动。大唐的夜生活只能在家过,来不及回家一定要留宿朋友家,一年中仅有元宵节三天可以逛逛夜市。生活在大唐,早睡早起,治安又好,有利于健康呢!

大唐的钱币很有意思。出门自然要带钱,然金子是有的,银子却是没有的,能够流通的钱是铜钱和绢帛,“开元通宝”不仅是铜钱,还可能是金、银、铁做的,它并不是开元年间铸造的,而是始于唐高祖李渊时期。家里要是讨了个勤快会纺织的老婆,就相当于直接能造钱花。

大唐职业佛家强。大唐职业多,家有小孩,该培养他做什么呢?当兵是首选,立军功可获得奖励,小则免赋税,大则得爵位,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大唐是个崇武的时代。其次就是当公务员,王维、李商隐、白居易、杜甫等均通过科举考试进入职场。不过官员上班,比现在辛苦多了,是上十天班休一天(如此就好理解《滕王阁序》之“十旬休暇了”),官员的工资分为年薪和月薪,年薪是一年的粮食,月薪包括一些钱和日常用品,布匹、酒肉蔬菜都会发放,还会有一些土地的出租权。官员70岁开始办理退休,五品以上官员退休后有退休金,晚年衣食无忧,六品以下的就没有保障了,杜甫晚年过的贫困交加,连顿饱饭都吃不上。最没风险的就是当僧人了,大唐全民向佛,僧人不交税、有地产、不会流血牺牲、钱多得花不完,过得是相当不错。

大唐外交手段多。无论是通过打仗还是和亲,大唐征服了那些抢劫的小国,当了带头大哥,做的基本都是赔本买卖。有人求助,立即派兵去摆平;有来进贡的国家,总能拿回去多得多的赏赐;有来学习的留学生,吃住全包,简直就是做慈善的。大唐的市场附近住着很多外商,全世界的好东西都能买得到。大唐的瓷器和丝绸等商品惊艳了世界,包括出自咱们邢窑的白瓷呢。

大唐科技文艺甲天下。大唐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名片,浪漫派、现实派、田园风、边塞风,无论文人墨客,还是和尚、道士、女子,均是作诗的一把好手。大唐美术派别众多,人物画家阎立本、周p;山水画家吴道子、王维;花鸟画家薛稷、边鸾……最奇特的属凹凸画家尉迟乙僧,能画出立体的感觉来。大唐音乐有雅有俗,大唐舞蹈风格多,像踏歌就是一种“广场舞”,边走边跳,汪伦给李白送行就是踏歌相送。大唐医术高超,孙思邈是代表人物,着有《千金方》,大唐造纸业发达,那时就有花纹纸和彩色纸了。日本《源氏物语》中就多次提到了王宫贵族用“中国纸”写信。

大唐女人地位高。职场上,大唐有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还有上官婉儿、薛涛等才女。家庭里,还有誓死不让丈夫纳妾的主妇房玄龄夫人。地位高不仅体现在单位、家里都强势,还体现在穿衣服不受束缚,离婚再婚自由来去,真是比现在还开放呢。

怎么样,大唐是不是很令人向往呢?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十四

有句名言说的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无疑是人们最好的借鉴和模仿对象,它就像一面明镜,让人们可以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连唐朝鼎鼎有名的“凌烟第一臣”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都曾在他的孩童时代翻着书页教导他,要从历史中学知识,学礼仪,学为人处世的道理。

但是,有个成语说:学以致用。光有学,没有用,肯定还是不够的,我们得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提炼并汲取精华后运用到生活学习当中去,才是真正的“学好了”。

就拿我本人来说吧,有一次我在课外班进行小组合作来完成任务时。我的课外班同学由于可能不是很了解我,所以当他们分配给我任务时问了句:“你能做好吗?”我说:“能。”但他们可能不是很放心,又问了句:“你真的能做好吗?”我有些不耐烦了,但还是说:“能!”可是他们却又问了句:“你真的真的能做好吗?”俗话说“一、二不过三。”我已经有点恼火了,正想发作时却想起了《大唐名相》中的长孙无忌、郭子仪等人,他们使我学会了人要有涵养,要有气度。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十五

自从得到试读机会后,我就开始又惊喜又喜悦的等待书的到来,终于,一本崭新的新书《中国名相故事》寄到了!这本书一共主要讲了四字成语的四位名相的故事。

为了让读者了解祖先们的成就,书中运用精炼的文字和生成的插画,将故事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人的礼仪、文化、责任、贤德。

每个故事最前言用古词把每个故事写下来,然后用现代语及插画把古词翻译下来,让幼儿及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每个故事的涵义。

第一个故事是“管重射箭”。讲述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政治家,他开始是齐国大弟弟公子纠的老师,齐襄公是个暴虐的君王,国家被他搅得一团糟,大乱之时,齐襄公被人杀死,齐国小弟弟小白和公了纠为了谋君位,管仲用弓箭射向小白,其实小白没死,最后还顺利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恒公。小白做了国君后经鲍叔牙推荐不计前仇,仍让管仲为国家效力。并提名他为国相。管仲在他的感动下,竭尽全力辅佐齐恒公,将齐国进行了重大改革。使齐国变成了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中原的国家。

第二个故事是“萧何举将”。讲述了在萧何的'协助下,刘邦统师的反秦起义军,但是刘邦手下的将士想回老家,便纷纷逃离。不料,萧何也逃离了。但两天后,萧何又回来了,原来是刘邦误以为萧何逃离了,其实萧何是去追韩信,刘邦听后大怒,认为不值得去追韩信,但在萧何的推荐下,刘邦委以重任,并授韩信为统三军的大将后,为汉朝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刘邦登上了皇位!

第三个故事是“魏征直谏”讲了魏征让唐太宗当身边的文书官员,经常当众陈述自己的意见,让皇帝下不了台,皇帝和皇后说,一定要杀死魏征,皇后一听,马上道贺,最后唐太宗经皇后劝解,想到魏征平时忠于国家的许多言行,知道了魏征的忠诚,以史作镜,知道自己的正确与谬误。

第四个故事是“寇准放寇”。讲述寇准是一位爱国政治家。一生数次出任宰相,一次寇准一行人启程奔赴道州,途中他的行李被几个歹徒抢走,歹徒一看行礼都是书籍,而且书上扉页写着寇准两个大字,纷纷下山请罪,寇准让他们把书留下,衣物和行李送给了他们,又取出银两,让他们各自回家,不要再干不义之事,流寇们感动得痛哭流涕,一再请罪。

四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四个名相的故事,故事生动有趣,里面的插画全部是彩色的很古典,最后一篇故事的图画更是易懂。让人看后回味无穷。此套书不止适合幼儿及小学生,同样适合成人阅读!感谢这次试读机会!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十六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张九龄《归燕诗》。

从全诗8句来看,说的都是燕子。诗的大概意思,也比较容易解读。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燕子虽然如此微贱,但仍然乘着春天短暂的美好时光而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燕子当然不知道“泥滓”之贱,看到华丽的玉堂打开,就一直在辛辛苦苦地衔泥筑巢。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时时可以见到燕子成双成对出入,每天不知会进出多少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作为一只燕子,没有心思与外物竞争,请鹰隼这样的猛禽们,不要轻起猜忌之心。

这诗的诗题呢,既可叫《咏燕》,也可叫《归燕诗》。嗯,这是一首扎扎实实的关于燕子的诗。

但是,仔细读来,总感觉这诗不仅仅是在说燕子,好象还说了点别的啥和啥。

还说了啥呢?先来看看诗作者是谁。

张九龄,那个写出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古名句的张九龄。

张九龄写这诗时,身处唐朝的京城长安,时间是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春天。这一年,他正好年满60岁,已到了我们今天退休年龄的他,还担任着朝廷尚书省右丞相这样的高级官职。

这样一来,这首《咏燕》还说了些啥意思就出来了。原来,张九龄不仅仅是在说燕子,他还说了:那只燕是我。

既然“燕子=张九龄”,那最后一句的“鹰隼”是谁?

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历经千年,关于这句诗中的“鹰隼”,居然一直就有定论。那就是,鹰隼=李林甫。是的,就是那个史上以“口蜜腹剑”而闻名的奸相李林甫。在张九龄写这个诗时,李林甫时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在明确了变量1“燕子=张九龄”、变量2“鹰隼=李林甫”之后,还有一些变量要明确:变量3“玉堂、绣户、华轩=朝廷”,变量4“春=开元前期昌明的政治环境”。

差不多了,下面我们一股脑儿将变量1234都代入诗中,来看看这诗真正的意思: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我张九龄虽然出身微贱,但仍然趁着开元前期昌明的政治环境,短暂地参与过朝廷大政。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我张九龄岂不知道“泥滓”之贱,但既然有幸跻身朝廷高级官员之列,当然要辛辛苦苦地像燕子衔泥筑巢一样,为国家政务操劳。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但是,我张九龄没有心思与外物、外人竞争,请你李林甫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

需要指出的是:最后一句,张九龄不仅仅是在表白心迹,而且更像是在求饶。

是的,60岁的尚书省右丞相张九龄,在向54岁的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林甫求饶。

而且,据南宋尤袤的《全唐诗话》,张九龄蕴藏在这首《咏燕》诗的求饶,李林甫本人还看到了:

“九龄在相位,林甫方同列,阴欲中之。将加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实封,九龄称其不可,甚不叶帝旨。他日,林甫请见,屡陈九龄颇怀诽谤。于时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赐,将寄意焉。九龄惶恐,因作赋以献。又为《燕》诗以贻林甫”,“林甫览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

尤袤在南宋朝廷,好歹也是当过部长级礼部尚书的人,怎么会如此缺乏政治斗争常识?

还有,政治斗争从来就是你死我活,如果能够因为一首诗而罢手,那就不是史上闻名的李林甫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正是由于李林甫的进一步中伤和攻击,才最终导致了张九龄退出政治舞台。

换句话说,张九龄并没有把这首《咏燕》诗送给李林甫;即使送了,这首诗也在事实上没有起到让李林甫心生恻隐从而罢手的效果。

这个事儿,我尽量简单一点说:张九龄的右丞相,是假丞相;李林甫的“兵部尚书”之后,还跟着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后缀。由于这个后缀,他是真丞相。

当然,张九龄当年也阔过,也当过真丞相。在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到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之间,张九龄是真丞相,或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任中书令。

李林甫呢,在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之前,还只是一个黄门侍郎,并非丞相。这一年,他被唐玄宗李隆基提拔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和中书令张九龄、侍中裴耀卿一起,成为李隆基的三个真丞相之一。

短短一年之后,李林甫就取代张九龄,成了中书令,牛仙客则取代裴耀卿,成为新的真丞相之一。张九龄、裴耀卿,则分别“罢知政事”,退出真丞相行列,改任尚书省右丞相、左丞相,就此成了假丞相。

各位遇到的情况,北宋的大才子、《新唐书》的编撰者欧阳修,也遇到过。所以,他在《新唐书·百官志》中大吐苦水:“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唐朝宰相或丞相的名称,怎么个不正法?

先来明确几点:

一,唐朝没有“丞相”“宰相”这样的官职名称和岗位职责。即使唐朝后期将有关官职改称了“丞相”的,其岗位职责也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大滴不同。

二,唐朝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一般情况下,皇帝会保持一个以上、七八个以内的多位宰相,形成自己的政务参谋班底。皇帝在长时间内只任用1个宰相的情况,在唐朝非常罕见。

三,除了极为个别的例外,比如那个因与唐太宗李世民闹别扭而闻名青史的魏徵,曾经以“秘书监”这样类似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身份“参豫朝政”,从而成为真丞相之外,唐朝的丞相多出自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三省六部”系统的官员。

四,终唐一世,真丞相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中书省的一把手“中书令”、门下省的一把手“侍中”,一直就是真丞相。

三省中最后一省“尚书省”的情况则比较特殊。其一把手是“尚书令”,最初也是真丞相。但由于唐朝建国之初,李世民任过此职,后世诸帝为表尊重,就将此职虚设,不再授人。这样一来,“尚书令”之下的“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就成了真丞相。

但是,“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是真宰相的时间,持续到武则天长安四年(公元7)为止。在神龙元年(公元7)五月,豆卢钦望升任尚书左仆射,“既不言同中书门下三品,不敢参议政事。数日后,始有诏加知军国重事”。这样,豆卢钦望才敢真正履行宰相的职责。

从那以后,“空除仆射,不是宰相,遂为故事”。也就是说,在此之后,官员升任“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如果任命时未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后缀名号者,便不再是真丞相。

(二)就唐朝史籍所见,无论是什么部门的什么官员,只要在正式职务任命之后,加有以下字眼后缀中的任何一个,就一律是真丞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知政事、参豫(预)朝政、参豫(知)机务、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平章政事、平章军事重事、参知政事、参谋政事、同掌机务、参掌机密、知中书(西台)事、知门下省事、知军国重事、同知政事(同知军国政事)、同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军国重事中书门下平章、勾当中书事。

我知道,花样有点忒多了,请大家见谅。但这个花样是唐朝历代皇帝玩的,主要责任在他们,不在我。

其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最为普遍。前一个名号,在唐朝用了1,有此名号的唐朝宰相有128人;后一个名号,在唐朝用了226年,有此名号的唐朝宰相多达310人。

所以,李林甫此时担任的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大权在握的真丞相;张九龄此时“罢知政事”,去掉了真丞相的后缀,所以他担任的右丞相就只是名义上的丞相了,是“尚书右仆射”,是假丞相。

尚书右仆射,就只能管管尚书省的事儿了,其余中书省、门下省的事儿管不着了,国家大事就更管不着了。

一个是刚失权柄的假丞相,一个是大权在握的真丞相,所以,张九龄就有求李林甫放一马的心迹了。

然而,个人认为,张九龄之所以怕李林甫,倒还真不是因为后者权力有多大,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张九龄深知李林甫是没有底线的小人,自己则是有底线的'君子,真要面对面地干起来,自己不是对手。

对于李林甫的小人行径,《新唐书·李林甫传》说:“九龄繇文学进,守正持重,而林甫特以便佞,故得大任,每嫉九龄,阴害之。”《旧唐书·李林甫传》说:“林甫面柔而有狡计,能伺侯人主意”,“猜忌阴中人,不见于词色,朝廷受主恩顾,不由其门,则构成其罪;与之善者,虽厮养下士,尽至荣宠。”

所以,对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君子不与小人斗”格言,我们要理解其真正的含义:那不只是对小人的蔑视,更多的,是对君子的爱惜。

面对李林甫这样极品的小人,“守正持重”的张九龄岂是对手?所以,张九龄怕了。

结果当然在意料之中,李林甫仍然没有放过他。李林甫借着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引起李隆基暴怒的契机,指出周子谅为张九龄所荐举,于是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从京城贬至荆州,由“从二品”直降“从三品”。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五月八日,闻贬命即驰驿上任的张九龄,抵达荆州,当上了比今天荆州市市长猛得多的“荆州省省长”。或者,我们叫他“荆州大区行政长官”,也可以。

他在荆州任上,一共呆了三年。在此期间,他和孟浩然、王维等今天我们如雷灌耳的大诗人们一起,游山玩水,彼此唱和,留下了一段诗坛佳话。

其中,孟浩然留下一首《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显示:张九龄还和孟浩然一起,乘船畅游长江,到过笔者的家乡——今天的荆州市松滋县。

原来,笔者家乡的秀丽山水,还有幸陪伴着张九龄,渡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宦海时光。直到今日,走笔所及,笔者和家乡仍然倍感荣宠。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天,张九龄请求回韶州拜祭先人陵墓,因病在家乡去世,终年63岁。

其实,李隆基对于张九龄,一直是真心喜欢的,是后者的铁杆粉丝。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李隆基对张九龄的喜欢,甚至可以说是仰慕。李隆基说:“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

请大家注意“师之”二字。在张九龄面前,李隆基的姿态还是摆得蛮低的,有点儿小学生的意思。而且,李隆基还送给张九龄一个美称——“文场元帅”。

要知道,唐朝武职中,最高军职为十六卫的大将军,比如“右卫大将军”“左骁卫大将军”等等。唐朝的“元帅”,一般情况下,有两条规则:一是非战时不设“元帅”,二是非皇族不任“元帅”。张九龄一介文人,李隆基竟然以“元帅”这样的崇高武职来称赞他,这是只有张九龄的铁杆粉丝才能有的行为。

可惜的是,李隆基虽然是张九龄的铁粉,却并不是他的脑残粉。因为此时的李隆基,已经登基多年,“开元盛世”的事实说明他已是“伟光正”的代表。这样一来,他就由自信而自负,由自负而自骄。更何况人家贵为皇帝,大权在握呢。

所以,在很多问题上,李隆基很不喜欢张九龄对于原则和底线的坚持。

李隆基要提拔李林甫当宰相,张九龄不同意;李隆基要提拔牛仙客当宰相,张九龄不同意;李隆基要废掉皇太子李瑛,同时找另外两个皇子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的霉气,张九龄不同意。

显然,张九龄不同意的,都是当时的大事。而他所依据的,都是他认为应该坚持的原则和底线。

果然,在其中一次争执时,“帝变色曰:‘事总由卿?’”——翻译一下:“李隆基脸色大变地说:‘全部都由你说了算?’”

于是,两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可是,在没有了张九龄的日子里,李隆基却又抑制不住对他的思念,总是想起他来:

《旧唐书·张九龄传》里有证据: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每当宰相们推荐朝中公卿人选时,李隆基必定要问一句话:“这人的风度,能和张九龄一样吗?”

原来,张九龄就是李隆基心目中的“公卿样板”。

就这样平时想想也就罢了,李隆基偏偏还在公元756年,在张九龄罢相、离世16年之后,在自己逃难到成都时,再一次地、深深地想起了张九龄。

“为什么总在,那些飘雨的日子,深深地把你想起?”

那还是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张九龄罢相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的时候:

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向中书令张九龄报告,他手下有一员蕃将在讨伐契丹时失利,违犯军法,已将其执送京师,请朝廷将其斩首,以正朝典。张九龄立马表示同意。

张九龄同意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蕃将犯了军法,还因为此人他早就认识。几年前,在这个蕃将入京汇报工作时,张九龄就见过此人。当时,他就神奇地对其有个判断:“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现在,正好此人犯了军法,送上门来。张九龄决定借此机会,杀了他,永绝后患。

可是,中书令张九龄同意了,皇帝李隆基却不同意。为了显示自己的皇恩浩荡,他下令将这个蕃将放了。而张九龄也在此事之后不久,就被免掉了职务,从此在政坛上消逝,他再也没有机会改变李隆基的决定了。

整整20年之后,当李隆基躲在成都一隅之地,为自己当初那个决定后悔得牙疼时,他泪流满面地、深深地,想起了张九龄。

《唐语林》记录说:唐玄宗仓皇幸蜀之时,曾对高力士说:“吾取张九龄之言,不至于此。”既而取长笛吹自制曲,曲成复流涕,诏乐工录其谱。至成都,乃进谱而请名……良久曰:“吾省矣。吾因思九龄,可号为谪仙怨。”

李隆基“因思九龄”,也部分意识到自己当年对他的贬谪是不公平的,于是在那个兵凶战危之际,仍然从成都派出中使,前往张九龄的家乡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专程去祭奠这位已经去世多年的前宰相。

只为了他20年前的神奇和英明。

因为,张九龄当年执意要杀掉的那个蕃将,名字叫——安禄山。

清人赵翼评价说:“是曲江生平,此一事最关国家之大。”此句中的“曲江”,就是指张九龄。

事实上,张九龄罢相,绝对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事件。这个观点,从唐朝的有识之士,到今天的历史学家,史不绝书,观点一致。

唐宪宗时的宰相崔群,好象是第一个提出这个看法的:“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时,臣谓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

欧阳修、宋祁等人在编撰《新唐书》时,也持同样看法:“自是朝廷士大夫持禄养恩矣。”

猛人司马光也这样认为。他在《资治通鉴》中说:“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大文豪苏东坡,也是这个看法。他在《经进东坡文集》中写道:“唐开元之末,大臣守正不回者,惟张九龄一人。九龄既已忤旨罢相,明皇不闻其过,以致禄山之乱。治乱之机,岂不谨哉!”

所以,在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十四日,在长安城大明宫的朝堂上,李隆基当时所送走的,并不仅仅只是张九龄一个人的背影而已;被李隆基一起送走的,还有他一手开创的盛唐的背影。

只是,当时的李隆基,甚至也包括当时的张九龄,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十七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唐名相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所以,我在此衷心希望大家能多读一些名著,多读一些对我们有益的好书,而远离那些对我们没有帮助,哗众取宠的闲书。这样,我们会更加进步,会离“超级五班”的目标更近一些!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十八

唐朝开元年期,为唐之盛世,出了一位贤相张九龄。

张九龄,今广东韶关人。他是西汉张良之后裔,世代为官。九龄自幼聪颖好学,五六岁会吟诗作对,誉为“神童”。他七岁春游宝林寺,在路上摘了朵桃花,这时韶州太守来进香,他赶紧将花藏于袖中,不料已被太守看见。太守见这小孩子举止神色自若,便说:“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你对上了,给你吃。”张九龄不怯场,一口允应。太守指着小九龄袖子说:“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张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一惊又出一对子:“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抬头见佛,信口回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众人无不赞叹张九龄小小年纪才思敏捷。

张九龄好学不倦,在长安二年登进士第,为考功郎沈佺期赏识,授校书郎。长安三年,当时文坛领袖张说阅张九龄文章,连声称赞。张九龄于神龙三年应吏部考试,授秘书省秘书郎。唐玄宗李隆基为识拔天下文士,亲自策问,张九龄因其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因此,张九龄初入仕途,一帆风顺。

张九龄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屡次与上司发生矛盾。当时任相的姚崇深为唐玄宗器重,张九龄几次提出不同意见,令姚崇不满,被贬到岭南。后来张说当了宰相,照说张说十分赏识张九龄,张九龄却不附从,他对吏部考察人才重皇城、轻地方的政策提出异议。张说安排唐玄宗东巡泰山封禅,让其亲信随同,张九龄认为此举不妥,他建议张说改变随行人员名单,重选清流高品之士为随员,但张说不听,结果招致非议。御史中丞宇文融乘机弹劾张说,张说被罢免了知政事官职,张九龄也受牵连调出京城。

开元十七年,张说又任丞相,他推荐张九龄当了集贤院学士。两年后,张九龄任集贤院副知院事,奉旨代撰敇文,张九龄长得仪表堂堂,风度飘逸,其仪态超群,风度皆在众臣之上。他对御而作,不需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所倚重,先后调任中书侍郎,后为工部侍郎。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

张九龄不仅学识超群,而且善观人之邪恶,李林甫不学无术,因会奉承皇帝,也窃居高位,他想推荐牛仙客掌管政事,遭张九龄几次回绝。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欲废太子而立自己儿子一事,游说张九龄,遭张九龄怒斥。对于李林甫、安禄山其人其事,张九龄也明察秋毫,几次劝唐玄宗远离奸佞,并断定安禄山有作乱之相,可惜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昏庸,不纳忠言。

张九龄曾保举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周子谅话凶吉惹怒玄宗,累及张九龄,张九龄由于每次上朝总是讲社会弊端,总是强调要以“王道”替代“霸道”。奉民生为主,反对穷兵黩武,薄征徭,选良吏。唐玄宗对此烦极了,趁机将张九龄降职。于是,李林甫大权独揽,唐玄宗与杨贵妃天天歌舞升平。

张九龄不仅是一代贤相,而且在文学颇有建树,张说赞其“后出词人之冠”,他写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绝句,他写的诗委婉蕴藉而托物言志,如《感遇》十二首,《西江夜行》《望月怀远》都为时人称颂。张九龄被贬后,于开元二十八年回乡扫先人之墓,患病去世,终年68岁。

唐玄宗后因安禄山作乱,逃离长安,他在仓皇逃难途中,想起了张九龄对他的多次提醒,更是痛悔不已。后派人至广东曲江祭张九龄,追赠为司徒。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十九

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张九龄,字子寿,一字博物。世称“张曲江”。自称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中进士,始调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开元间,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封为始兴郡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开元二十八年,曲江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予谥文献。

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奠张九龄。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擅长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被誉为诗坛“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朝代:唐代。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二十

有唐一代,是中国历史的一座里程碑,而大唐宰相就是这座丰碑的基座,唐代宰相的风采是整个大唐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在官场上,张九龄可不只是一个花瓶般的诗人,从当官那天起,他就是一位目光远大、注重实干的政治家。

开元四年(7),张九龄还只是唐玄宗跟前一个小小的拾遗(谏官,负责讽谏或举荐人才)。因为性子太直,得罪了当时的丞相姚崇,这年秋天,他主动辞官回乡,奉养母亲。途经南雄(今广东韶关南雄)和大余(今江西大余)交界处的大庾岭时,发现这里的山路年久失修,车不能行,上下岭靠肩挑背驮,不仅成为南北交通的瓶颈梗阻,而且常有人畜伤亡之祸发生,于是萌发了重修大庾岭古道的念头。

一到家,张九龄就给唐玄宗写了一份奏折,请求修路。张九龄身先士卒,披荆斩棘,攀登危岩,不辞劳苦。有一次,张九龄来到一处打石场,看到工人们还在用钎杵斧凿的方法,非常费力,就向石匠介绍北方父老采用的“火攻堰取”之法,让他们在石板上架起柴火燃烧,火熄灭后再用铁锤打石,巨石就容易爆裂破碎。采石方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历时一年多,大庾岭古道终于贯通,这条路宽近17米,全长十几公里,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最快捷便当的大道,简直就是“古代的京广线”。

一句话扰乱一场宴会。

修完路,张九龄重返京师后,备受器重。他并不迎合皇帝,而是把直言劝谏当成了自己的标志。八月初五,玄宗过生日。张九龄的礼物是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布包,他高声说:“臣敬献陛下一方宝镜。”可当他将布包打开时,有人一下子笑出了声,那不过是五册书,哪里是什么宝镜!

原来张九龄看到唐玄宗有些怠于政事,安于享受,于是埋首书案,耗时数月,撰写了《千秋金鉴录》,把它当作生日礼物,进献给皇帝。这部书引经据典,从历史的治乱兴衰事例出发,探究其中的经验与教训,给唐玄宗敲响了警钟。玄宗非常高兴,连声称赞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并且赐给张九龄一批珍贵书籍,以示嘉奖。

还有一次,唐玄宗在内苑大宴群臣,酒喝得很高兴,他突然来了兴致,领着大家去观鱼。玄宗说:“众位爱卿,你们看,这些鱼儿多么漂亮可爱!”李林甫最会察言观色,马上接口说:“它们过得自在,是因为陛下恩泽所及啊。”张九龄一听就不高兴了,正色道:“鱼儿就如同百姓,它们能不能生活自在,得看陛下任用什么样的人来管理他们。观鱼自乐这样的事,只是装点景致而已,是小儿女玩的情调,希望陛下不要过分沉溺其中。”一句话,像兜头一盆冷水,浇灭了玄宗的兴致,他悻悻地扭头走了。

与皇帝对着干。

张九龄不光是让皇帝大煞风景,有时简直就是对着干,只要他认为不对的,那就坚决不同意。

玄宗宠爱武惠妃,有一次,他想借故废掉太子,然后立武惠妃的儿子。因为这个话题太敏感,大臣们无人敢言,张九龄当时是丞相,坚称不可。他搬出隋文帝错废太子终致失国的典故来教育皇上,弄得玄宗很是郁闷。武惠妃得知张九龄从中作梗,便偷偷地派心腹宦官找他,诱导说:“有废必有兴,如果您可帮忙,丞相就能长久地当下去。”张九龄闻言大怒,把宦官厉声斥退,并且马上登殿奏明此事,最终太子的位置才得以保全。

张九龄做丞相,相当勤勉。他注重发展农业,起草的诏令里明确把重农桑放在首位。甚至亲自兼任河南开稻田使,在中原地区推广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由于这些措施,唐王朝在开元末和天宝初,国家财力和百姓福祉达到了开国以来的高峰。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的米一石价值不到两百文钱,布帛价格也很低廉,海内安富。

虽有一片忠心,但张九龄屡次犯颜直谏,最终还是招致了皇帝的不满,加之佞臣李林甫的诋毁,当了3年丞相后,就被唐玄宗罢相。

坚持要杀安禄山。

张九龄善识人,孟浩然、王维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拔。他预测未来的准确性更令人惊叹。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打了败仗,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将他逮捕,押赴京城,建议将其斩首。张九龄时任丞相,主张听从张守珪的建议,处死安禄山。此前,张九龄在安禄山进京面圣时,曾见过他一面,之后就对侍中裴光庭说:“将来祸乱幽州的人,一定是这个胡雏儿。”这次能有机会除掉朝廷的忧患,自然不想放过。然而唐玄宗却不这样想,传旨特赦了安禄山。

张九龄争辩说:“安禄山狼子野心,貌有反相,应即刻斩杀,以绝后患。”玄宗回答说:“西晋时,14岁的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从奴隶一步步称霸北方,当了皇帝)同乡人到洛阳做小买卖,曾倚东门长啸一声,尚书左仆射(相当于丞相)王衍听了,就认定他将来是个叛党,要把他杀掉。虽然事实证明王衍说得不错,但朕觉得安禄山跟石勒还是有区别的,你不要以王衍识石勒的事枉害忠良。”最终没有听取张九龄的意见。

天宝十四年(755年),被张九龄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不得不仓皇出逃四川。此时,他想起了张九龄当年的劝告,悔恨得潸然泪下。而此时的张九龄,早已逝去了。唐玄宗专门派出使者,到韶关曲江张九龄的墓前祭奠,还赠厚礼抚慰其家属,表达自己的敬意。从此以后,天下都称张九龄为“曲江公”,而不直称其名。

唐朝由盛而衰,张九龄就是一道分水岭。在他之后,再没有人能够直言敢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拓展阅读:张九龄之《望月怀远》。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篇二十一

写小说是高罗佩的业余爱好,他对中国的书画琴棋很痴迷,与当时名流冯玉祥、于右任、郭沫若、徐悲鸿、齐白石、沈尹默均有交往,高罗佩一生著有汉学著作多种,较著名的有《中国琴道》《中国古代房内考》《秘戏图考》与《大唐狄公案》。

《大唐狄公案》是一部以唐代宰相狄仁杰为主角的中国古代公案小说。书中述狄仁杰断案,明察秋毫,抓住蜘丝马迹,在扑朔迷离的.案情中细心调查、顺藤摸瓜,最后抓住真凶。整个故事悬念迭起,情节扣人心弦。《大唐狄公案》面世后,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出版,在欧美文坛引起轰动,被西方读者称为中国的福尔摩斯探案。

我认为高罗佩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变中国传统公案小说为侦探小说,在小说中把中国风俗与中国人心理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说明他非常熟悉中国。其次,他选择狄仁杰为主角,也是颇有眼力的,狄仁杰任相在武则天执政时,武则天重用了一批酷吏,但武则天在唐朝历史舞台上掌权时间不短,因此也任用了一些好官,狄仁杰便是其中之一。狄仁杰断案如神,是他重于调查推理,而不主观妄断,这恰恰符合西方侦探小说的特点。这次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朝云观》《莲池蛙声》《铜钟案》《黑狐狸》《御珠案》,颇有可读性,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读。

高罗佩是中国通,他在奏琴、书法上均有很高造诣。1943年高罗佩任荷兰驻重庆使馆一等秘书,后与在使馆工作的中国洋务大臣张之洞的外孙女水世芳结为伉俪。他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760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