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案(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2:09:03
论语十则教案(优质19篇)
时间:2023-11-25 22:09:03     小编:温柔雨

教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而设计的一种教学计划,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内容。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准备一份教案了吧。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教案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案范例,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编写教案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掌握好这项技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教案的编写是教学过程的规划,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当注意合理利用课堂时间,避免教学过程冗长或紧张。希望大家能够注意教案的结构和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论语十则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识《论语》,走近经典。

教学重点: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的字面意思。

教学方法: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多媒体课件:(山东济宁“孔庙”的视频录像与讲解)要求学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统治者神化为“先圣”也曾在文革期间背负一身“罪状”,请说说你自己的眼睛发现和理解的孔子。

“参观”后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通过“参观”活动增长见闻,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多媒体展示:

1、 孔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指定学生读简介、学生记忆并笔记。

对作者和论语地位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1、 播放课文录音,布置听读任务:注意读音、断句。

2、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和断句。

3、 要求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后自由朗读。

学生听读课文并完成听读任务。反复朗读。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和兴趣。

1、布置自学任务:

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3、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难。

4、教师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摈弃满堂灌的做法。

齐读课文。

师提出要求。

生读。

进一步熟悉课文。

1、熟读、背诵课文及重要的文言词语意思。

2、课下搜集孔子的资料,并积累几则其余的自己感兴趣的论语在下节课交流。

3、背诵全文。

巩固并拓展延伸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各则语录,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查复习。

发一份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翻译的小测验题。(可收部分)。

答题,未收部分学生课下交学习小组长协助检查。

检查学习效果。但务必及时反馈。

齐声背诵全文。

师观察哪些学生尚属滥竽充数和不熟悉者,以便课下重点检查督促。

生背诵课文。

既是检查巩固也是在诵读声中进入经典学习的情境。

分组讨论探究。

布置讨论任务:十则语录中哪些是探讨学习方法的,哪些是探讨学习态度的。请分类笔记。

学生分组讨论,并各自分类做出笔记。然后各组展示学习成果,由教师引导对不同意见的讨论。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改变满堂问的学习模式。

自由论坛。

要求学生说出对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条论语的认识。

深入思考并积极发言。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要求学生思考:举出实例说一说哪一条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一条还很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应如何做。

针对自身情况认真总结反省并发言。

从经典文献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以致用。

要求学生用学过的一条或两条论语来写一段话。

在笔记本上造句并互相交流。

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开设“百家讲坛”要求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积累的成果,并说出自己对孔子和论语以及经典作品的认识过程和独到见解。

在宽松的学术氛围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和提高。

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学生热爱经典的兴趣,增强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并选背《弟子规》年终进行比赛。

让国学之精华沉潜于学生们的血液之中熔铸出民族之魂。

教学反思。

传统的串讲式文言文教学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设计使陈旧的文言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生从僵化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饶有兴味的吮吸着传统文化的营养,与远古的原创大师进行着精神对话,相信,通过文言文教学,学生定能增加对国学的认识,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论语十则教案篇二

2.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诵读欣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课上交流。

2.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学法指导: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

(三)、诵读欣赏。

1.学生齐读。

2.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

3.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四)、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五)、巩固。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论语十则教案篇三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d、“岁寒”章: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不畏艰难。

e、“子贡问”章: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5、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6、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7、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课堂总结: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语十则教案篇四

多读多背课文,课外自愿选读《论语》。

请根据文中的成语、格言写一篇读《论语》心得,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修身做人进行自我反省,然后把习作贴在教室里互相对照、监督。

生活体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体验也能照亮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是在不断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解读语文。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真实的学习体验、生活经历,通过联系实际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沟通课内课外,重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活生生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关心生活、留心语文的习惯。由此可见,只要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联相融,就能双赢。

论语十则教案篇五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整,并指出《论语》对于我们的学习、做人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小组评出表现突出者,教师予以赞赏,最后宣布本节课活动的获胜组。

学生小结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及时更正。

论语十则教案篇六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4、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1、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1、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一、导入: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在联合国总部里悬挂着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说明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今世界,《论语》在治理天下方面还用得着。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甚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三、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人们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四、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原文:

五、疏通课文。

1、学生质疑、释疑,教师把关。

2、教师检查重要词句的掌握。

一、导入:

二、品读感悟课文:

第一则:

这一则体现出了孔子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不应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感悟:“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

第二则:

这一则写出了孔子的早立志与好学。孔子十五岁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并且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想,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讲孔子勤奋读书的。

感悟:“终身学习,便成天才”

第三则:

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当代社会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

感悟:“实事求是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第四则:

可见孔子的博爱精神。孔子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五则:

孔子的乐学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渊明也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便会甘之如饴;不喜欢读书,便味同嚼蜡。博学如孔子他们正是因为乐读书,才会一生勤学不倦。

感悟:“把学习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爱书,书也会爱你。”

第六则:

他认为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

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纳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载万物。”

第七则:

孔子的“安贫乐道”。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孔子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没有关系,但同内心有关。而且孔子也认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不会接受的。

感悟:“自由的心灵不能被物质所困。”

第八则:

孔子的坦荡胸怀。他认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局促不安。

感悟:“胸怀四海才能心宽天下”

第十则:

孔子的清心寡欲。沉迷美色、争强好斗、贪得无厌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诱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强,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挣脱,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

感悟:欲望是个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请停住你的脚步!

论语十则教案篇七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使远游和迟归的必然联系淡化了,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正是因为太多的现代游子以“忙”为由,丢失了为人子女应有的孝心,使“意恐迟迟归”的双亲饱尝孤独寂寞。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应该把“父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4)“百善孝为先”。《论语》中有很多谈及“孝”的篇章,你能再举几例吗?(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五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行孝——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三、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作如下准备: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仁,是爱人。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异。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都是针对弟子的不同个性和状态加以引导和教诲,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对仁的解说可以各异,但有一点被孔子反复强调,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难有仁的存在。只敢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敢显和颜悦色,不敢显真实怒容。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是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坚决地与之划清界限,才能顺畅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会很多困难,包括他人的误解和自己的孤独。当你远离巧言令色的人时,容易产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无奈,此时要坚定地自我激励:志同道合者并不遥远。有德者立于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不论能否欢聚畅谈,有德者都不愁没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异同?

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务劳动”中的“义”都是这个含义。但是,因为“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共产主义”等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人们心中的“义”有约定俗成地缩小为“大义”的倾向,即重要的原则,如“民族大义”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的深刻含义?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么是恕?孔子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讲,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别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恕是将心比心,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恕,与现在的宽恕不同。今语宽恕,强调的是宽,从宽引申为原谅。孔子谈的恕,含有对等原则。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人。除此而外,还应赋予君子以时代的新内涵,如应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挑战,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机会、显现才能,但也要懂得纳悦自己。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阳货》)。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阳货》)。

四、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五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五则。

3.全体背诵后五则。

五、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后五则。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立德——仁:“巧言令色,鲜矣仁。”

——德:“德不孤,必有邻。”

——义:“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教案篇八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3、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实词意义。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

一、导入   。

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和介绍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图片。)。

二、正字音,朗读。

三、理解文意(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

——讲学习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掌握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领悟)新”和“可以”(可以凭)的含义。

讲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三则 :掌握“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疲倦而无所得)的意义;  。

——讲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方有所得。

第四则:掌握 “诲”(教导)“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这)的意思。

——讲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掌握“谓”(称)“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

——讲学习态度,要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四讨论: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讨论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示?

五作业 :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背诵。

二分析。

第六则:掌握“识”(记)“厌”(满足)“倦”(疲倦)。

——讲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默记成育,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第七则:掌握“三”(虚数,几个)“从”(顺从,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讲学习方法: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八则:掌握“知”(懂得)“好”(喜欢,爱好)“乐”(以之为乐) 。

——讲学习态度:唯会寻学习乐趣,方能学大成。

第九则:掌握“川”(河流)“斯”(这) 。

——讲学习态度: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第十则:掌握“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益”(好处)。

——讲学习方法:要学思结合,亲身实践胜于空想,意同第三则。

三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

四总结有哪些是讲学习方法,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

六小结本课成语。

七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

2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

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l、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八、背诵。

九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板书。

论语。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

敏而好学——好学 。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勤学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老实,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十则教案篇九

每组讨论后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大屏幕出示:“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评价给分。

每组自主讨论质疑(如“温故”一定会“知新”吗),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某同学回答。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反思(如“仁以为己任”体现孔子儒家学说推行“仁”的思想,对于我们的言行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对难懂词句的理解(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教师应加以点拨、补充,然后根据优劣评分。

大屏幕出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二组为正方,三四组为反方,双方同学进行辩论比赛,力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教师定分。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自主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答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认识、研究这一现象,格外注意呵护学困生,想方设法为其提供机会,促进他们的发展。

论语十则教案篇十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

教学过程:

论语十则教案篇十一

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

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课文选的两章是《论。

语》中最为著名的篇章,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两篇。

均为对话体议论文。 。

课文简析。

《季氏将伐颛臾》一章,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而主。

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

为鲜明,情绪上也显得慷慨激昂。开头举出理由,说明季氏不应该伐颛臾;接着。

引用古语,运用比喻,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托辞;最后进一步讲明利害,申述理。

由,表明自己反对“动干戈于邦内”的错误行为。全文层次会明,有说服力。这。

篇文章中的有些警句,至今还被广泛引用。

《荷 丈人》一章记载了子路追随孔子周游天下时见到荷 丈人的一段地话,

写得非常生动、传神。

荷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他对孔子周游列国,不从事生产表示不满,并提出。

尖锐的批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则为孔子辩护,认为孔。

子从事政治活动是对人君应尽的责任。尽管知道这种政治主张不能实现,却也不。

肯洁身自好而放弃责任。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态度,比起隐士来是。

积极的。 。

特点提示。

1.孔子从三个方面分析季氏攻打颛臾是错误的: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

可攻打;二是颛臾是在鲁国境内,不必攻打;三是季氏为鲁国臣子,没资格攻打。

因此,孔子认为,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应拼死进谏。如果季氏实在不能。

采纳他们的意见,那就应该辞去职务,不应该继续做官领取俸禄,以致同流合污。

2.文章结尾一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

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醉翁。

之意不在酒”,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

终达到篡夺鲁国的政治。孙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破了季。

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

3.《荷丈人》一章中,子路曰:“人仕无义……”这一段话是子路回来后。

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实际上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态度。孔子认为连长幼。

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以废除呢?而荷丈人为了在乱世。

之中保持自己的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间的大伦,是错误的。所以,孔子这种。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

问题思考。

1.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抱着怎样的观点?

2.荷 丈人对子路所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应如何认识?  。

论语十则教案篇十二

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译文:子路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自己带头做事,同时使百姓勤劳工作。”子路想知道进一步的作为。孔子说:“不要倦怠。”

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仲弓担任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先责成各级官员任事,不要计较他们的小过失,提拔优秀的人才。”仲弓再问:“怎么才能认出优秀的人才,再进而予以提拔呢?”孔子说:“提拔你所认识的,你不认识的,别人难道会错过吗?”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假如卫国的国君请你去治理国政,你要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纠正名分。”子路说:“你未免太迂阔了吧?有什么好纠正的呢?”孔子说:“你真是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应该保留不说。名分不纠正,言语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公务就办不成;公务办不成,礼乐就不上轨道;礼乐不上轨道,刑罚就失去一定标准;刑罚失去一定标准,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因此君子使用任何名词来表示名分,一定要让它可以说得顺当,说得出来的,也一定让它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要求做到一丝不苟吧。”

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圊,曰:“吾不如老圊。”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求学习农耕之事。孔子说:“我比不上有经验的农夫。”他又请求学习种菜。孔子说:“我比不上有经验的菜农。”樊迟离去之后,孔子说:“樊须真是个没志气的人!在上位的人爱好礼制,百姓就没有敢不尊敬的.;在上位的人爱好道义,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在上位的人爱好诚信,百姓就没有敢不实在的。能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就背着小孩投奔过来了,又怎么用得到农耕呢?”

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给他政治任务没有顺利办成;派他出使外国而不能独当一面;这样念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政治领袖本身行为端正,就是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走上正途;如果他自己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令要求,百姓也不会照着去做。”

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样。”

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钱财),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美了。’”

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前往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这里的人口众多呀!”冉有说:“人口众多之后,接着应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冉有说:“如果已经富裕了,还应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让我主持国家政事,一年便差不多了,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说得真对呀!”

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使自身行为端正,又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孔子说:“那只是一般的事务。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鲁定公询问孔子:“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武断,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话是:‘做君主很难,做臣属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很难,不是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吗?”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武断,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话是:‘我做君主没有什么快乐,除了我的话没有人违背之外。’如果你说的是对的而没有人违背,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是不对的,而没有人违背,不是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吗?”

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叶公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使境内的人高兴,使境外的人来归。”

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担任莒父的县长,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不要想要很快收效,也不要只看小的利益。想要很快收效,反而达不到目的;只看小的利益,反而办不成大事。”

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我们乡里(楚国)有个正直的人,名叫躬的。他父亲偷了羊,他亲自去检举。”孔子说:“我们乡里(鲁国)正直的人做法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里面自然就有正直了。”

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平时态度庄重,工作认真负责,与人交往真诚,即使到了偏远的落后地区,也不能没有这几种德行。”

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以。”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可以称为士?”孔子说:“本身操守廉洁而知耻,出使外国不负君主所托,就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想请教次一等的表现。”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的人称赞他尊敬长辈。”子贡说:“想请教再次一等的表现。”孔子说:“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有结果,这种一板一眼的小人物,——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再问:“当前的政治人物怎么样?”孔子说:“噫!这些人的器识,像是厨房里的小用具,算得了什么?”

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找不到行为适中的人来交往,就一定要找到志向高远,或洁身自好的人。志向高远的人奋发上进,洁身自好的人有所不为。”

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可以做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易经.恒卦》的《爻辞》说:“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协调差异,而不强求一致;小人强求一致,而不协调差异。”

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说:“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并不可取。”子贡再问:“全乡的人都讨厌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也不可取。比较可取的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

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孔子说:“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难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不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的时候,他会按照才干去任命。小人很难服侍而容易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也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时,他会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胸怀坦荡。”

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决、朴实、口拙这样就接近人生正途了。”

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以。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译文:子路向孔子请教:“怎么做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睦融洽。”

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能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导百姓达到七年的时候,就可以叫他们去参军作战了。”

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用没有受过作战训练的老百姓去打仗,这就叫践踏生命。”

论语十则教案篇十三

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译文:子路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自己带头做事,同时使百姓勤劳工作。”子路想知道进一步的作为。孔子说:“不要倦怠。”

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仲弓担任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先责成各级官员任事,不要计较他们的小过失,提拔优秀的人才。”仲弓再问:“怎么才能认出优秀的人才,再进而予以提拔呢?”孔子说:“提拔你所认识的,你不认识的,别人难道会错过吗?”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假如卫国的国君请你去治理国政,你要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纠正名分。”子路说:“你未免太迂阔了吧?有什么好纠正的呢?”孔子说:“你真是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应该保留不说。名分不纠正,言语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公务就办不成;公务办不成,礼乐就不上轨道;礼乐不上轨道,刑罚就失去一定标准;刑罚失去一定标准,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因此君子使用任何名词来表示名分,一定要让它可以说得顺当,说得出来的,也一定让它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要求做到一丝不苟吧。”

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圊,曰:“吾不如老圊。”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求学习农耕之事。孔子说:“我比不上有经验的农夫。”他又请求学习种菜。孔子说:“我比不上有经验的菜农。”樊迟离去之后,孔子说:“樊须真是个没志气的人!在上位的人爱好礼制,百姓就没有敢不尊敬的.;在上位的人爱好道义,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在上位的人爱好诚信,百姓就没有敢不实在的。能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就背着小孩投奔过来了,又怎么用得到农耕呢?”

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给他政治任务没有顺利办成;派他出使外国而不能独当一面;这样念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政治领袖本身行为端正,就是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走上正途;如果他自己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令要求,百姓也不会照着去做。”

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样。”

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钱财),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美了。’”

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前往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这里的人口众多呀!”冉有说:“人口众多之后,接着应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冉有说:“如果已经富裕了,还应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让我主持国家政事,一年便差不多了,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说得真对呀!”

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使自身行为端正,又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孔子说:“那只是一般的事务。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鲁定公询问孔子:“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武断,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话是:‘做君主很难,做臣属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很难,不是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吗?”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武断,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话是:‘我做君主没有什么快乐,除了我的话没有人违背之外。’如果你说的是对的而没有人违背,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是不对的,而没有人违背,不是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吗?”

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叶公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使境内的人高兴,使境外的人来归。”

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担任莒父的县长,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不要想要很快收效,也不要只看小的利益。想要很快收效,反而达不到目的;只看小的利益,反而办不成大事。”

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我们乡里(楚国)有个正直的人,名叫躬的。他父亲偷了羊,他亲自去检举。”孔子说:“我们乡里(鲁国)正直的人做法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里面自然就有正直了。”

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平时态度庄重,工作认真负责,与人交往真诚,即使到了偏远的落后地区,也不能没有这几种德行。”

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以。”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可以称为士?”孔子说:“本身操守廉洁而知耻,出使外国不负君主所托,就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想请教次一等的表现。”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的人称赞他尊敬长辈。”子贡说:“想请教再次一等的表现。”孔子说:“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有结果,这种一板一眼的小人物,——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再问:“当前的政治人物怎么样?”孔子说:“噫!这些人的器识,像是厨房里的小用具,算得了什么?”

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找不到行为适中的人来交往,就一定要找到志向高远,或洁身自好的人。志向高远的人奋发上进,洁身自好的人有所不为。”

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可以做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易经.恒卦》的《爻辞》说:“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协调差异,而不强求一致;小人强求一致,而不协调差异。”

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说:“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并不可取。”子贡再问:“全乡的人都讨厌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也不可取。比较可取的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

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孔子说:“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难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不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的时候,他会按照才干去任命。小人很难服侍而容易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也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时,他会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胸怀坦荡。”

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决、朴实、口拙这样就接近人生正途了。”

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以。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译文:子路向孔子请教:“怎么做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睦融洽。”

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能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导百姓达到七年的时候,就可以叫他们去参军作战了。”

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用没有受过作战训练的老百姓去打仗,这就叫践踏生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语十则教案篇十四

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且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才会时刻向我们敞开!

论语十则教案篇十五

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识《论语》,走近经典。

教学重点: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的字面意思。

教学方法: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多媒体课件:(山东济宁“孔庙”的视频录像与讲解)要求学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统治者神化为“先圣”也曾在文革期间背负一身“罪状”,请说说你自己的眼睛发现和理解的孔子。

“参观”后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通过“参观”活动增长见闻,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多媒体展示:

1、 孔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指定学生读简介、学生记忆并笔记。

对作者和论语地位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1、 播放课文录音,布置听读任务:注意读音、断句。

2、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和断句。

3、 要求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后自由朗读。

学生听读课文并完成听读任务。反复朗读。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和兴趣。

1、布置自学任务:

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3、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难。

4、教师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摈弃满堂灌的做法。

齐读课文。

师提出要求。

生读。

进一步熟悉课文。

1、熟读、背诵课文及重要的文言词语意思。

2、课下搜集孔子的资料,并积累几则其余的自己感兴趣的论语在下节课交流。

3、背诵全文。

巩固并拓展延伸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各则语录,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查复习。

发一份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翻译的小测验题。(可收部分)。

答题,未收部分学生课下交学习小组长协助检查。

检查学习效果。但务必及时反馈。

齐声背诵全文。

师观察哪些学生尚属滥竽充数和不熟悉者,以便课下重点检查督促。

生背诵课文。

既是检查巩固也是在诵读声中进入经典学习的情境。

分组讨论探究。

布置讨论任务:十则语录中哪些是探讨学习方法的,哪些是探讨学习态度的。请分类笔记。

学生分组讨论,并各自分类做出笔记。然后各组展示学习成果,由教师引导对不同意见的讨论。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改变满堂问的学习模式。

自由论坛。

要求学生说出对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条论语的认识。

深入思考并积极发言。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要求学生思考:举出实例说一说哪一条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一条还很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应如何做。

针对自身情况认真总结反省并发言。

从经典文献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以致用。

要求学生用学过的一条或两条论语来写一段话。

在笔记本上造句并互相交流。

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开设“百家讲坛”要求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积累的成果,并说出自己对孔子和论语以及经典作品的认识过程和独到见解。

在宽松的学术氛围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和提高。

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学生热爱经典的兴趣,增强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并选背《弟子规》年终进行比赛。

让国学之精华沉潜于学生们的血液之中熔铸出民族之魂。

教学反思。

传统的串讲式文言文教学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设计使陈旧的文言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生从僵化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饶有兴味的吮吸着传统文化的营养,与远古的原创大师进行着精神对话,相信,通过文言文教学,学生定能增加对国学的认识,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论语十则教案篇十六

就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如果有一件物品你不喜欢,那你就千万别强给别人,那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对待别人要懂得奉献,多向雷锋学习学习,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向他那样,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那这世间该是多么的完美、和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明白松柏是最后落叶的。冬天,寒风凛冽、环境是何等的恶劣,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强不屈,高风亮节!这让我想起了许多位共产党员,他们应对敌人的严刑逼问,但还是沉着冷静,英勇不屈,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呀!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坎坷,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想困难屈服;反而就应坚强应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永往直前。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好处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用心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务必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礼貌、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十则教案篇十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讲的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如果有一件物品你不喜欢,那你就千万别强给别人,那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对待别人要懂得奉献,多向雷锋学习学习,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向他那样,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那这世间该是多么的美好、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冬天,寒风凛冽、环境是何等的恶劣,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强不屈,高风亮节!这让我想起了许多位共产党员,他们面对敌人的严刑逼问,但还是沉着冷静,英勇不屈,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呀!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坎坷,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想困难屈服;反而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永往直前。

通过读《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的方法与处世之道!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论语十则教案篇十八

论语是我国儒家的经典作品,它归纳和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是论语摘抄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原作】。

1、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4、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

帅:统帅。

志:志向。

温故而知新:温,温习。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逝:消逝。

斯:这样。

1、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子曰:“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4、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品德、心怀仁慈友爱、陶冶高雅情操。”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论语十则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一)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子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达人数到30%。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

(三)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因为,太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象盘子那样小。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

(四)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五)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

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六)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五、布置作业:

1、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2、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篇和孔子有关的人物传记以及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856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