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清晰明确地表达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便于教师和学生的理解和执行。教案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方便教师进行教学实施。教案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论语十则教案篇一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d、“岁寒”章: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不畏艰难。
e、“子贡问”章: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5、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6、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7、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课堂总结: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语十则教案篇二
教师指导背诵,要求语音准确、声音响亮,切忌断句、破句,并参考朗读标准,每组十个人,一人背一则,其他组点评,然后四组选代表背诵接龙,一人背一则,不能连续背,接着每组齐背接龙,最后教师打分。
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做到当堂成诵,但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事半功倍。
论语十则教案篇三
2.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诵读欣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课上交流。
2.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学法指导: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
(三)、诵读欣赏。
1.学生齐读。
2.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
3.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四)、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五)、巩固。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论语十则教案篇四
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
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课文选的两章是《论。
语》中最为著名的篇章,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两篇。
均为对话体议论文。 。
课文简析。
《季氏将伐颛臾》一章,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而主。
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
为鲜明,情绪上也显得慷慨激昂。开头举出理由,说明季氏不应该伐颛臾;接着。
引用古语,运用比喻,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托辞;最后进一步讲明利害,申述理。
由,表明自己反对“动干戈于邦内”的错误行为。全文层次会明,有说服力。这。
篇文章中的有些警句,至今还被广泛引用。
《荷 丈人》一章记载了子路追随孔子周游天下时见到荷 丈人的一段地话,
写得非常生动、传神。
荷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他对孔子周游列国,不从事生产表示不满,并提出。
尖锐的批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则为孔子辩护,认为孔。
子从事政治活动是对人君应尽的责任。尽管知道这种政治主张不能实现,却也不。
肯洁身自好而放弃责任。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态度,比起隐士来是。
积极的。 。
特点提示。
1.孔子从三个方面分析季氏攻打颛臾是错误的: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
可攻打;二是颛臾是在鲁国境内,不必攻打;三是季氏为鲁国臣子,没资格攻打。
因此,孔子认为,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应拼死进谏。如果季氏实在不能。
采纳他们的意见,那就应该辞去职务,不应该继续做官领取俸禄,以致同流合污。
2.文章结尾一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
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醉翁。
之意不在酒”,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
终达到篡夺鲁国的政治。孙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破了季。
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
3.《荷丈人》一章中,子路曰:“人仕无义……”这一段话是子路回来后。
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实际上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态度。孔子认为连长幼。
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以废除呢?而荷丈人为了在乱世。
之中保持自己的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间的大伦,是错误的。所以,孔子这种。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
问题思考。
1.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抱着怎样的观点?
2.荷 丈人对子路所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应如何认识? 。
论语十则教案篇五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整,并指出《论语》对于我们的学习、做人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小组评出表现突出者,教师予以赞赏,最后宣布本节课活动的获胜组。
学生小结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及时更正。
论语十则教案篇六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学生旁白: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教案篇七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目标3。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默写课文。
--#endeditable--。
论语十则教案篇八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3、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实词意义。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
一、导入 。
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和介绍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图片。)。
二、正字音,朗读。
三、理解文意(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
——讲学习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掌握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领悟)新”和“可以”(可以凭)的含义。
讲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三则 :掌握“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疲倦而无所得)的意义; 。
——讲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方有所得。
第四则:掌握 “诲”(教导)“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这)的意思。
——讲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掌握“谓”(称)“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
——讲学习态度,要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四讨论: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讨论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示?
五作业 :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背诵。
二分析。
第六则:掌握“识”(记)“厌”(满足)“倦”(疲倦)。
——讲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默记成育,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第七则:掌握“三”(虚数,几个)“从”(顺从,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讲学习方法: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八则:掌握“知”(懂得)“好”(喜欢,爱好)“乐”(以之为乐) 。
——讲学习态度:唯会寻学习乐趣,方能学大成。
第九则:掌握“川”(河流)“斯”(这) 。
——讲学习态度: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第十则:掌握“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益”(好处)。
——讲学习方法:要学思结合,亲身实践胜于空想,意同第三则。
三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
四总结有哪些是讲学习方法,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
六小结本课成语。
七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
2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
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l、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八、背诵。
九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板书。
论语。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
敏而好学——好学 。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勤学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老实,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十则教案篇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讲的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如果有一件物品你不喜欢,那你就千万别强给别人,那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对待别人要懂得奉献,多向雷锋学习学习,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向他那样,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那这世间该是多么的美好、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冬天,寒风凛冽、环境是何等的恶劣,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强不屈,高风亮节!这让我想起了许多位共产党员,他们面对敌人的严刑逼问,但还是沉着冷静,英勇不屈,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呀!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坎坷,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想困难屈服;反而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永往直前。
通过读《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的方法与处世之道!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论语十则教案篇十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文言文是初学者觉得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文体。本文是本册教材第二次学到文言文。学习本文,是对文言文的进一步熟悉和了解。而学好本文,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利于以后文言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起着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材介绍:本文均出自《论语》,这是过去蒙童教学的必读书,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选录的十章,作为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但全是短章,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其内容涉及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修身做人三个方面,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因而可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3、教材的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及教材的自身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积累文言词汇;
(2)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本文;
(3)理解每一则的含义;
(4)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探究的精神;
(5)进一步把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文言文学习要点的掌握。
文中部分字句的理解。
“教无定法而又有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职责主要在于教学生学。”
1、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本课教学较注重朗读训练,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之前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论语》的语言特色:每节短小精悍,内容前后无联系。在点拨时读,使学生加深对字词和内容的理解。同时朗读训练避免单一,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另外教师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音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句式相似,要注意读出对称的感受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
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与“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三句话中的“之”的用法时,让学生复习回顾《童趣》一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归纳总结本文中该词的用法。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如组织学生探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人们的道理,以及我们现在用的意思与之相近的俗语,探究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探究中,有的学生甚至对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与教育界“左真右假”的故事提出质疑,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时常有新发现。
教法依据:
(1)因材施教,本文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下有注释,利于组织讨论、探究。
(2)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新理念,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观测这一做法,这是语文适应新形式的需要。
(3)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原则,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论语〉十则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两课时,前一课时学习前五则。由论语的影响地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层层推进,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2、说说感受:和前篇文言文《童趣》有何不同?引出《论语》及孔子的介绍。学生说,教师补充,强调《论语》及孔子的文学地位。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的内容、结构、表述的特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论语》及孔子地位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主动深入地研读《论语》。
在学习前篇文言文《童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要点,整理归纳。学习要点包括:
(1)读准字音;
(2)注意句读;
(3)把握句意;
(4)提出疑问;
(5)朗读背诵;
(6)联系实际,把握主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该怎么学。
在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然后学生分四人小组,逐一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对于一些在小组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中进行交流、解答。同时交流学习体会。
1、说一说你最喜欢文中哪句格言,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需如何改正,哪些方面有新体会,介绍一下。
2、这一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1、摘抄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2、说说下列字与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否相同?(省亲、反省)(诚信、书信,信用)(可以)。
3、课外有选择的阅读《论语》。
论语十则教案篇十一
就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如果有一件物品你不喜欢,那你就千万别强给别人,那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对待别人要懂得奉献,多向雷锋学习学习,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向他那样,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那这世间该是多么的完美、和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明白松柏是最后落叶的。冬天,寒风凛冽、环境是何等的恶劣,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强不屈,高风亮节!这让我想起了许多位共产党员,他们应对敌人的严刑逼问,但还是沉着冷静,英勇不屈,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呀!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坎坷,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想困难屈服;反而就应坚强应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永往直前。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好处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用心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务必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礼貌、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十则教案篇十二
论语是我国儒家的经典作品,它归纳和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是论语摘抄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原作】。
1、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4、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
帅:统帅。
志:志向。
温故而知新:温,温习。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逝:消逝。
斯:这样。
1、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子曰:“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4、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品德、心怀仁慈友爱、陶冶高雅情操。”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论语十则教案篇十三
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且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才会时刻向我们敞开!
论语十则教案篇十四
在书中看到这样一个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是一个大才子,而佛印是一高僧,俩人经常在一起参襌,打坐。有一天俩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答: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说:"我看你像摊牛粪。"表面上,似乎佛印又吃了亏。回到家,苏小妹对苏轼说:"参襌的人最讲究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尊佛,而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中有什么吧!"。
如果换一种心态,正是因为她学习有困难,所以才更需要我去帮助她,如果每个人都很聪明,还用得上我吗她的进步更能体现我的价值。这样的话,也许每天抱怨会少一些,欣慰会多一点,心情也就好一些,似乎更能过上快乐的生活。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想:遇上开心的事,就尽情享受,与人分享,因为你的快乐也会让别人快乐;遇上难过的事,一时的悲伤难过人之常情,但长时间沉迷于此,你的生活质量就会大大下降。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快乐地生活!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
论语十则教案篇十五
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识《论语》,走近经典。
教学重点: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的字面意思。
教学方法: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参
观
导
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山东济宁“孔庙”的视频录像与讲解)要求学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统治者神化为“先圣”也曾在文革期间背负一身“罪状”,请说说你自己的眼睛发现和理解的孔子。
“参观”后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通过“参观”活动增长见闻,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初
识
作
者
和
论
语
多媒体展示:
1、 孔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指定学生读简介、学生记忆并笔记。
对作者和论语地位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初
读
课
文
1、 播放课文录音,布置听读任务:注意读音、断句。
2、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和断句。
3、 要求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后自由朗读。
学生听读课文并完成听读任务。反复朗读。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和兴趣。
尝
试
自
己
疏
通
文
意
1、布置自学任务:
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3、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难。
4、教师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摈弃满堂灌的做法。
齐读课文。
师提出要求。
生读。
进一步熟悉课文。
布
置
作
业
1、熟读、背诵课文及重要的文言词语意思。
2、课下搜集孔子的资料,并积累几则其余的自己感兴趣的论语在下节课交流。
3、背诵全文。
巩固并拓展延伸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各则语录,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查复习。
发一份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翻译的小测验题。(可收部分)。
答题,未收部分学生课下交学习小组长协助检查。
检查学习效果。但务必及时反馈。
齐声背诵全文。
师观察哪些学生尚属滥竽充数和不熟悉者,以便课下重点检查督促。
生背诵课文。
既是检查巩固也是在诵读声中进入经典学习的情境。
分组讨论探究。
布置讨论任务:十则语录中哪些是探讨学习方法的,哪些是探讨学习态度的。请分类笔记。
学生分组讨论,并各自分类做出笔记。然后各组展示学习成果,由教师引导对不同意见的讨论。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改变满堂问的学习模式。
自由论坛。
要求学生说出对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条论语的认识。
深入思考并积极发言。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体
验
反
思
要求学生思考:举出实例说一说哪一条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一条还很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应如何做。
针对自身情况认真总结反省并发言。
从经典文献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以致用。
要求学生用学过的一条或两条论语来写一段话。
在笔记本上造句并互相交流。
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百
家
讲
坛
开设“百家讲坛”要求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积累的成果,并说出自己对孔子和论语以及经典作品的认识过程和独到见解。
在宽松的学术氛围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和提高。
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学生热爱经典的兴趣,增强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并选背《弟子规》年终进行比赛。
让国学之精华沉潜于学生们的血液之中熔铸出民族之魂。
教学反思。
传统的串讲式文言文教学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设计使陈旧的文言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生从僵化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饶有兴味的吮吸着传统文化的营养,与远古的原创大师进行着精神对话,相信,通过文言文教学,学生定能增加对国学的认识,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14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