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总结应该突出重点,将观点和结论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下是一些关于总结写作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资料。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篇一
课业。
类型。
年级。
5
教
学
目
的
1、通过本课对绘画中的黑白的教学,学习整体观察方法,并指导学生感受概括黑白节奏的美感。
2、学习黑白画的基础知识和处理黑白关系的基本方法。
3、提高学生的概括表现能力。
重点。
学习黑白画的知识,并感受概廓、节奏美感。
难点。
黑白画的练习。
作业。
用黑白概括的方法,写生完成一幅静物装饰画作业。
教具。
教材范画示范用具多媒体()等。
学具。
绘画。
课本、水彩笔或油画棒、水粉用具国画用具()。
工艺。
课本、剪刀、胶水、彩纸等。
教
学
过
程
教改。
提示:。
直观性。
趣味性。
审美性。
科学性。
主体性。
交互性。
一、组织教学:按课堂常规坐好,稳定情趣,查学具。
二、复习、导入:生动、形象、有趣的激发。
学生产生求知的极大兴趣。
1、欣赏作业。
2、欣赏作品。
3、简介黑白画。
教学意图:
黑与白是绘画表现的基本因素,是两个极色。使学生对黑白画有初步了解。
使学生了解黑、白的。
教
学
过
程
教改。
提示:。
直观性。
趣味性。
审美性。
科学性。
主体性。
交互性。
三、新课:(突出美术特色,体现创新精神及个。
人风格,渗透德育,体现教法。)。
人风格,渗透德育,体现教法。)。
1、分析黑白画的特点:
(1)黑白画表现的内容?
(2)看黑白画的感受?
(3)绘画中的黑白个表现了什么?
小结:感觉黑白鲜明、概括、简洁、黑白相间给人一种装饰性的'节奏美感。绘画中的“白”一般表现“光”、“亮”的色调,还可以表现白色、浅色的物象。“白”在画面中能起到醒目、明亮、衬托对比黑色物象的作用。是黑色更沉重。绘画中的“黑”一般表现黑色和沉重的物象,还可以表下暗部或阴影。“黑”色的使用使画面沉重、稳健、有力,与“白”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形式感。
2、分析黑白色调的运用。
设问:在绘画中怎样确定和使用黑、白色?
小结:黑白画表现过程中,要有省略、比较和。
夸张,使画面产生概括、简洁的效果。
3、结构。分析黑白画的关系的处理:
设问:面对五颜六色的写生物象,怎样处理。
成黑白关系?
小结:形象上要简洁,色彩要有比较、夸张。
4、分析作业步骤:
(1)构图。(完成)。
(2)画结构。(完成)。
(3)表现黑白关系。
背景:社取消变化,使背景成黑色。
主体物黑白关系处理妥当。
绘画中,黑与白处理比较带有主观性,来、之于作者主观对客观物象的感受。
处理方法黑与白是绘画表现的基本因素,是两个极色。进一步强调处理画面的要求。
教
学
过
程
教改。
提示:。
直观性。
趣味性。
审美性。
科学性。
主体性。
交互性。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构图。(完成)。
画结构。(完成)。
表现黑白关系。
背景:社取消变化,使背景成黑色。
主体物黑白关系处理妥当。
小结:概括出本节课知识的要点,作业讲评。
欣赏学生作品,看看哪位同学处理的好黑白关系。
版
式
设
计
(突出重点、条理清楚、美观实用)。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篇二
《绘画中的节日》是一节欣赏课,本课侧重于引导学生欣赏以表现节日活动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学习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和感受。
所以这节课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感受、讨论、表演、绘画、制作、表现节日的有关活动中,初步接触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习惯、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态度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更好地体验节日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乐趣。
纵观这节课,从始至终课堂都萦绕在节日的气氛中。从一首《金蛇狂舞》导入本课学习内容,接着展示大量的民族节日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大胆的发言,关注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各小组积极讨论,拿出课前准备的资料卡互相学习,并派代表尝试表演自己组了解的民族节日特色。虽然刚开始同学们表演有些害羞,但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还是比较准确的表现了这些节日的特色,比如说,用手模仿孔雀头,扭秧歌等等。在欣赏绘画作品环节,因对一些作品表现内容时代背景不了解,有学生产生了疑问。幸好我提前做了准备,给学生们简单的阐述了历史知识和作品创作的背景。最后,让同学们在教材中选择一副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构图和色彩方面的评价。
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总体感知孩子对本国的传统文化缺乏,尤其是在中国传统节日方面。因为外来文化的熏陶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好多学生对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比自己国家本土节日了解的更多,更感兴趣。所以,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我会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教育,定期抽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从而让学生们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时,不忘自己的老本。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篇三
摘要: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文化艺术的差异。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是各有自己文化体系和成熟技法的两大画种。本文从中西绘画中表达意象及色彩方面的异同、历史渊源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分别论述了二者的不同特色,并对其作出了深入的分析比较。
关键词:意象中西异同精神实质风格特征。
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是以阳爻阴爻配合而成的试图概括世间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符号,属于哲学范畴。绘画上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画中之“象”已不是卦象,而是抽象的符号或者具体可感的物象。
在人类艺术发萌之初,东西方艺术表现形式十分相似。中国诸多岩画与西班牙、法国等国的早期洞窟壁画都能找到共同点,在手法上都使用了“意象”“象征”,有意识地运用绘画符号记录社会活动场景。由于各自的历史原因,东西方艺术逐渐分道扬镳。西方科学发展导致了绘画艺术以解剖学、透视学、光学、色彩学、心理学为主的以写实主义为核心艺术的产生,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步产生出印象派、立体派等艺术画派。而在中国,受着伦理、哲学、宗教诸多的影响,绘画艺术步入了更高层面的意象主义轨道。
一
中国绘画艺术,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社会生活、文化氛围内产生、成长、壮大的独特艺术形式,其创作思路、形式是以意象为重要核心的形神兼备的表现艺术。不管中国历代的审美和绘画技术差异有多么大,中国绘画始终没有偏离意象的轨道。形象塑造的意象性,可以说是中国绘画最本质的要求。在构图上有散点透视之形,在意境上有气韵生动之说,从而产生“形神”关系之理,它在人物画上表现为身心的关系;在山水画上表现为天人的关系;在花鸟画上表现为物我的关系。以至所有中国画的传世佳作都能达到其他画种难以追求的空灵境界。
佳作诞生之前必有其雄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国的画家从儒释道中吸取大量精髓又从绘画作品中反映出来。孔子在《论语·雍儒》中言“作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把道德观念与自然景物的欣赏联系起来的说法,尤其对后世士大夫画家的审美思想产生极大影响。文人画家将这一观点发展为“仁作者乐山乐水”,后发展为“乐山水者必为仁作者”,从而为儒家既有山林隐逸思想而又并不排除其“仁智”的品德与情操找到了根据,为意象艺术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老子有言“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他的所谓“大象”,就是他作为“道”的别名,道就是自然之道,也就是从客观存在里综合得出的真理。一切思想意识与学术文化都渊源于客观存在,绘画艺术也包括在内。但“大象”毕竟涉及到客观存在的可闻之声、可视之象与自然之理。所以,他的所谓“大象”,当指客观世界上可视与不可视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抽象的也是概念的。所以,诗人就可“以意写象”,画家就可以“以形写神”。所以说“大象无形”,正是为中国文人画家作画重“意象”找到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类似的根据还有如“大巧若拙”等。谢赫的《古画品录》以六法的标准系统地评点绘画。谢赫将“气韵生动”推为六法之首,充分说明谢赫推崇“意象”在绘画中的地位。气韵就是顾恺之所说的神似,谢赫自己也称气韵为神韵。谢赫时代的绘画主要是肖像画和人物故事画,气韵的本义是因人物的精神气质而生动。后来,气韵生动的范围扩展到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的绘画,并且成为整个绘画艺术性的一种衡量标准,甚至笔墨效果也包括在内。同时,如果没有意象艺术的思潮存在,气韵生动的含义也很难得到发展。
意象艺术的特点是“立意造像”。在具象艺术中由于透视学的限制,光、形就是一切,一切都很符合形的要求。而意象造型中的“象”,不仅是形,而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藏有深刻的含意,是象中有意、意中生象,立象尽意。中国绘画的意象表现为“似与似不似之间”,目的是完成“不似之似似之”的一种作品的内在“神似”,这种“神似”仅仅只是绘画作品的一种表现与表象,一种画家的理念上的技法再现而已。要使作品内涵真正达到完美的“神”的境界,还需要画家注入自身内在的丰满的精神,以求“意”的最高境界。
传统上意象艺术的中国画,通常注重的是“身心”“天人”“物我”的.关系,而欠缺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所在。现代中国绘画正以宽容的姿态和更开阔的视野注视、吸收世界各国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中国的绘画必须蕴藏中国的人文哲学思想,必须注重博大空灵,必须注重民族文化精髓,必须努力通过学习和反思,不断体验生活,以画家独有的灵感去捕捉现代文明给予的启示,并坚持中国特色的艺术传统,不断总结,才能使当代中国画艺术在人类文明宝座中闪出灿烂的光芒。以中国第一代油画大师的风景画为例来说,李铁夫的求实、徐悲鸿的规矩、颜文的严谨、林风眠的随意、吴冠中的抒情等等也都各具特色。许多美术家都喜欢说,艺术中的民族情感和趣味对艺术家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不论艺术家自觉追求与否。
中国画技法的核心是笔墨,不讲究笔墨也就丢掉了中国画基本的艺术语言。南朝谢赫在“六法”中讲到“气韵生动”为笔墨的最高境界。笔墨有一定的独立审美因素,有抽象因素,但不是纯抽象,笔墨与表现形象有机结合,创造意象,正是中国画特色。西方绘画中讲究构成的方法,是从建筑中得到的启示,可以增强画面的整体感和力度,是笔墨所达不到的,也是中国画应吸取的积极因素。因此,将笔墨与制作相结合,就可以大大增强艺术感染力。中国画的笔墨处处都流淌着画家情感的轨迹,是情感的一种张扬。用线写形是中国人物画造型最主要的课题,即使是画人物小品的没骨法也要有以线造型的基础。“遗貌取神”“形神兼备”“传神”是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标准,特别是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更重主观表现和情感抒发。在笔墨运用中以“骨法用笔”为核心,强调书画同源、以书法入画,重在一个“写”字,而不是“描”,也不是“涂”。“写”——正是情感的张扬和心灵的轨迹,文人画将这种艺术实践的体会总结到相当高度。西方的许多现代绘画大师也是从东方艺术中悟到了这点。
二
西方油画的风格样式和技法语言多种多样,神采各异。如意大利的古典、德国的凝重、法国的优雅、西班牙的潇洒、英国的朦胧等等。因艺术家个人的艺术修养和性格爱好不同,画风及志趣也各有风貌。笔者以为要扩大绘画的外延可借助抽象艺术的表现形式。1942年在纽约古今汉美术馆举行“抽象艺术大师联展”的目录中有人写到:“抽象艺术的造形包含了艺术家的生活直觉,是不受具体外表约束的自由发挥。”抽象艺术的实质注重的是直觉与造形,是事物在人脑里的印象,通过色彩、线条的构成或即兴生成的艺术,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随机表现的艺术形式。如具有东方血统的康定斯基画了大量的以“构成”“即兴”为标题的抽象画,作品以丰富色彩唤起人们精神性的感受,以及富于音乐性的协调之感。
尽管抽象艺术最早源于中国,但西方抽象艺术与中国的抽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在理念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的抽象艺术主要表现在中国书法上,最早的汉字甲骨文、金文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举的缓急把象形的图画模式逐渐变为纯粹化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乐音来一样,发展其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轻重、疾涩、虚实、转折、顿挫、节奏、韵律等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中西艺术中各取所需。西画讲构图,国画讲经营位置;西画讲透视法(焦点透视),国画讲“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西画对色彩研究至广,国画对墨色研究至精;西画论刀法笔触,国画重骨法用笔,还独有“十八描”和各种皴法。从内容上看,西画风景提倡野外写生(如印象派),中国山水提倡“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如荆浩的“写生数万本”);同是对自然景观的真诚描绘,油画风景重光影色调,中国山水重形体结构;油画风景偏重从自然整体中挑选和割取局部(如取景框的运用),中国山水则偏重将局部腾挪和拼装整体(如“咫尺千里”的提法);油画风景擅绘实景是长处,下者易拘泥和呆板,中国山水擅绘大山大水是长处,下者易无序和空泛。
西方艺术语言和事物关系历史发展的重要观念,被引伸来解释西方现代派艺术,说明西方思想与艺术(文化)发展的一致性。西方现代新派艺术家所思考的是同一类的问题,艺术家们用不同方式——不同流派风格来处理“语言结构”与“意象结构”的关系,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哲学家和艺术家都生活在时代之中,都是特定的时代的“思考”。
西方绘画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造形表象”与“语言所指”的分离;一是“表象事实”和“表象联结之认定”的对应。前一个原则比较好懂,后一个原则相当难解。西方艺评家福柯说:“表象物”与用以表现这些“表象物”的手段(点、线、面、色彩等)之间要有一种对应关系,否则就不成其为“画”。如他提到的马格利特的《不是烟斗的烟斗》这幅画,是在一个貌似稳定的画架上,这幅在画架上的画,酷似教室里的黑板画,而这个画架的架子是不合比例的,似乎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但半空中却漂浮着一个大的、像幽灵似的烟斗。我们当然不可从这里就去揣测马格利特似乎要“画”出一个“永恒”的“烟斗”的“理念”或“意象”来,但却似乎很容易引起人们想到马格利特对早年“字”“画”游戏式的“分离”“游离”有一种积极的否定态度,当游离的“字”和游离的“画”“破碎”后,“无名”“无字”的“物象”仍然高悬,虽飘忽不定,“惚兮恍兮”,但仍清晰如“画”。其实这是马格利特常用的手法,以真实画面之间的独特的处理,来表现“现实”与“梦境”“实境”与“心境”“物象”与“意象”之间的沟通关系。以独特的手法来处理“画面”正是艺术家的技巧所在。
还有克利的画,力图在“形状”的结构中表现一种“符号”,同时又具有写的成分。这种“画”与“写”的结合,使得物象变形,不易辨认。克利以结构来使形象变化,不惜割裂、扭曲实际形象以显示这种结构。到了康定斯基那里这种思路的进一步发展,则干脆舍弃了任何具体的、可辨认的形象,成为“意象”的绘画和“非表象的”的绘画。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只有各种用以连接表象的手段:点、线、面、颜色,但却无“表象”的“事实”,而只有惚兮恍兮的“意象”存在,触动着每个观者的心灵。这样,康定斯基的画,就成了一种新型的“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本是一种“记号”,是“无形”之“形”,并无“实物”与其“对应”,为“无象”之“形”,从通常的绘画史角度来说,康定斯基的画是理智主义、科学主义的产物,它要表现的不是事物的表面形象,而是事物的“本质的结构”及“意象”。
抽象派绘画,如同其他的现代流派(达达派、立体派等等)一样,并不是要人们从绘画中“看”出“什么”,而是要人们从绘画中“读”出“什么”,“感受”到“什么”。超现实主义以梦境幻觉视象来表现“心象”,抽象派以抽象形式来表现艺术家对世界的理解。在这一点上来看,中西艺术之间似乎又是殊途同归,在“意象”的表达上又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进入后现代文化情境以来,艺术无论是在观念、材料还是在技法、形式上均走向了多维的综合与多元的建构,那种单一的线性思维方式和孤立的艺术语言描述已逐步成为昨日黄花。目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东西方的联系日益密切,中西艺术(东西方)艺术之间进一步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创作意识及绘画风格会有越来越多的相同之处,而各个门类艺术之间也出现了融会贯通的局面,相互之间的门类划分也日渐模糊难辨,特别是在美术界出现了“大美术”的概念,各门类艺术之间、各国艺术之间的交流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葛鹏仁著《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
易英著《创造意义》,原载于《江苏画刊》,1994年。
(俄)康定斯基著,李政文编译《艺术中的精神》,云南人民出版社,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篇四
本次“教与学有效组织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由xx老师为我们上一节美术示范课,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xx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xx老师为我们上的《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
五年级
的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课,在全套教材中,本课的知识概念相对独立,但学习
本科会为学生今后学习空间、立体造型等方面的知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将从本课的设计亮点、反思与思考进行点评。(一)备课
从观者的角度看,张老师带给我们了一节脉络清晰的课,我们明白她要教
什么
,她用的方法是什么,效果怎样
,我们能做清晰的评价,这些都是因为她充分的备课。首先,这节课的目标定位非常准确。张老师对目标的确定是在课标的指导下,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特点而确定的。课标中提到“让学生在实际
生活
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而本节课非常严谨的透视知识也是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存在的。五年级的学生能注意到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所以在表现立体空间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这些情况,张老师明确的将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作为本课的核心目标。其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很清晰。整节课按照“发现透视现象——分析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这样一个思路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张老师中所用图片都是学生天天看到却没有重视的生活场所,这也体现了我们美术课培养学生发现美观察美理念。(二)上课
1、教师的“教”。张老师本节课较好运用了引导示范的方法。本节课知识概念严谨深奥,比如“消失点、视平线、地平线、消失线”等等
专业
概念很强的知识点,张老师就通过讲解示范的`方法来解决教学难点。2、学生的“学”。本节课学生主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实践”等方法来学习。先观察比较老师提供的两张图片发现透视规律,再通过分析老师的范画了解消失点、视平线表现透视关系的作用,最后通过画一幅风景画表现透视规律,这样难度循序渐进,从而提高观察能力和立体空间的造型能力。
课堂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存在一些问题。
1、本课的情感目标没有凸显。美术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美育的使命和独特的视觉艺术性。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透视规律除了严谨的科学性还有独特的美感。比如教材中霍贝玛的油画《村道》就是通过树木和小路的透视现象表现田野的宁静辽远的意境,11页《北京颐和园长廊》就体现透视带来的整齐与震撼。我们了解透视规律,目的也是发现生活中透视关系的美与奥妙。所以,在分析知识点同时要渗透透视的美感。
2、突破难点方法单一。比如:老师讲到“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要高一点,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要低一点。”这个知识很抽象,可以示范一下画耸立在我们面前的楼房和我们脚下的路,其实也是平视、俯视、仰视的问题,视平线以下的景物需要俯视视平线高一点,视平线以上的景物仰视,视平线低一点,平视和地平线重合。还可以结合生活,照相时想高大伟岸,照相的人就蹲下。所以为了避免对概念性知识的枯燥讲解,我觉得教学方法应该丰富一些。
1、教与学的有效性。本次我们研讨的主题就是有效的教与学。何为有效,我的理解是是做到三有,即“心中有学生、眼中有目标、手中有方法”。任何教育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任何课堂都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教学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每节课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这样才能想学生之所想,真正为学生成长助力。“眼中有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明确的目标是我们教学行为的指挥棒。那么目标从何而来,它绝对不是单纯的从教参上誊抄,而是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特点而量身打造的,这一点我们备课的时候要慎之又慎。“手中有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方法千万种,最实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就比如这节《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用什么方法最好,我觉得就需要老师的示范,就需要引导观察,学生学的方法就需要去观察、去分析、去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看、想、说、做的能力。
2、有效利用资源。我所说的教育资源既包括眼睛能看到的物,也包括眼睛看不到的生成资源。比如《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材中有画家名作,有生活照片,有图例,有范画,而且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室里的一排排桌子、过道也是本课透视规律的好资源,我觉得都可以有效利用。这些是能看的见得资源,还有比如在学生创作时老师发现了有学生把树都画成躺在地上,这个错就是个很好的生成资源,暴露了学生知识点的遗漏,所以老师赶紧以此为例,告诉学生在画透视规律时消失线在变化,但物体是垂直的。这些道理我们无论什么课堂都会遇到,有效的利用能提高我们的教育智慧。
这些是我对xx老师这节课的一些粗浅认识,不对之处我们再深入探讨。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篇五
课业。
类型。
年级。
5
教
学
目
的
1、通过本课对绘画中的黑白的教学,学习整体观察方法,并指导学生感受概括黑白节奏的美感。
2、学习黑白画的基础知识和处理黑白关系的基本方法。
3、提高学生的概括表现能力。
重点。
学习黑白画的知识,并感受概廓、节奏美感。
难点。
黑白画的练习。
作业。
用黑白概括的方法,写生完成一幅静物装饰画作业。
教具。
教材 范画 示范用具 多媒体( )等。
学具。
绘画。
课本、水彩笔或油画棒、水粉用具国画用具()。
工艺。
课本、剪刀、胶水、彩纸等。
教
学
过
程
教改。
提示:。
直观性。
趣味性。
审美性。
科学性。
主体性。
交互性。
一、组织教学:按课堂常规坐好,稳定情趣,查学具。
二、复习、导入:生动、形象、有趣的激发。
学生产生求知的极大兴趣。
1、欣赏作业。
2、欣赏作品。
3、简介黑白画。
教学意图:
黑与白是绘画表现的基本因素,是两个极色。使学生对黑白画有初步了解。
使学生了解黑、白的。
教
学
过
程
教改。
提示:。
直观性。
趣味性。
审美性。
科学性。
主体性。
交互性。
三、新课:(突出美术特色,体现创新精神及个。
人风格,渗透德育,体现教法。)。
人风格,渗透德育,体现教法。)。
1、分析黑白画的特点:
(1)黑白画表现的内容?
(2)看黑白画的感受?
(3)绘画中的黑白个表现了什么?
小结:感觉黑白鲜明、概括、简洁、黑白相间给人一种装饰性的节奏美感。绘画中的“白”一般表现“光”、“亮”的色调,还可以表现白色、浅色的物象。“白”在画面中能起到醒目、明亮、衬托对比黑色物象的作用。是黑色更沉重。绘画中的“黑”一般表现黑色和沉重的物象,还可以表下暗部或阴影。“黑”色的使用使画面沉重、稳健、有力,与“白”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形式感。
2、分析黑白色调的运用。
设问:在绘画中怎样确定和使用黑、白色?
小结:黑白画表现过程中,要有省略、比较和。
夸张,使画面产生概括、简洁的效果。
3、结构。分析黑白画的关系的处理:
设问:面对五颜六色的写生物象,怎样处理。
成黑白关系?
小结:形象上要简洁,色彩要有比较、夸张。
4、分析作业步骤:
(1)构图。(完成)。
(2)画结构。(完成)。
(3)表现黑白关系。
背景:社取消变化,使背景成黑色。
主体物黑白关系处理妥当。
绘画中,黑与白处理比较带有主观性,来、之于作者主观对客观物象的感受。
处理方法黑与白是绘画表现的基本因素,是两个极色。进一步强调处理画面的要求。
教
学
过
程
教改。
提示:。
直观性。
趣味性。
审美性。
科学性。
主体性。
交互性。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构图。(完成)。
画结构。(完成)。
表现黑白关系。
背景:社取消变化,使背景成黑色。
主体物黑白关系处理妥当。
小 结:概括出本节课知识的要点,作业讲评。
欣赏学生作品,看看哪位同学处理的好黑白关系。
版
式
设
计
(突出重点、条理清楚、美观实用)。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篇六
《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是现实生活或内心体验的符号化反映。”儿童图画正是孩子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不可或缺的手段。特别是儿童自己创作的图画,我们称之为“自主性绘画”,这些图画充满了童心,充溢着童趣。近几年来我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文馥教授主持的《儿童自主性绘画心理与创新教育新途径》课题的研究,在连续跟踪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与孩子们在互动中,从他们的身上学习了许多。他们的图画新颖独特,每幅画中跳跃着童心童趣,把我引进了儿童艺术的殿堂,我被他们深深地感动着。
幼儿绘画活动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绘画活动是幼儿可以利用来表达自己童心,表露自己情感的手段,同时也是与别人进行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一个夏天的雨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出来散步,孩子们发现树干上、墙角、沙池边有许多蜗牛在悠闲地爬着,他们一下子就散开了,弯着腰找起小蜗牛来。接下来的室内游戏时间孩子们的“童心画册”里就出现找蜗牛、和蜗牛做游戏的画面。洋洋的画更显生动,其中有两个戴眼镜的人正在寻找蜗牛,矮个的那个人手上胳膊上都爬满小蜗牛,高个的那个人的手心里只爬着一只小蜗牛。刚看到画时我以为画的是他自己和小朋友在找蜗牛,于是我就问:“你是和小雪在找蜗牛吗?”他摇摇头说:“这是我和您在找蜗牛,您忘了?胳膊上的那只大蜗牛还是您帮我找的呢!”通过幼儿的绘画作品,我发现他们能够借助绘画的方式把自己看到的、经历到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展现给大家。这幅画正说明孩子自发地运用绘画表现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对找蜗牛活动的乐趣,以及对在活动中师生互动的深刻印象。
幼儿图画是孩子们的感知经验与生活经验的生动表现。
幼儿的绘画活动的特征是形象表现,这与幼儿的思维特征相一致。幼儿的内在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被觉察和理解,但通过绘画活动就能够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通过幼儿的绘画作品我们能够深入感受并揭示幼儿的心理特点。
一次户外活动结束之后,操场上只剩下我们班的孩子。忽然有一个小朋友说:“听,这是什么声?”这时孩子们都被远处盖楼的叮当声吸引住,异口同声地回答“盖房子的声音。”我注意到孩子们对声音的敏感和兴趣,便趁机引导他们倾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 “请你们听听还有什么声音?一会儿回班我们再把听到的声音画下来。”一下子,孩子们都安静下来了。在户外听完,又在楼道里、教室里仔细地听着。回到班上,没等我说话孩子们就纷纷打开画册专心画起他们听到的“声音”。他们不仅画下了鸟叫声、盖房子声、汽车声、人的笑声等形象和情景,有的小朋友甚至还画了幼儿园外面老人咳嗽声、班上钟表的滴答声、远处班里传出的琴声的发声形态等等。透过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稚嫩而又独特的“声音”图画,我似乎听到了孩子们心中的声音,这声音中饱含着他们丰富的感知经验和生动的生活经验幼儿绘画活动中的创新与超越。
下一页。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篇七
《绘画中的节日》是一节欣赏课,本课侧重于引导学生欣赏以表现节日活动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学习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和感受。
所以这节课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感受、讨论、表演、绘画、制作、表现节日的有关活动中,初步接触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习惯、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态度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更好地体验节日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乐趣。
纵观这节课,从始至终课堂都萦绕在节日的气氛中。从一首《金蛇狂舞》导入本课学习内容,接着展示大量的民族节日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大胆的发言,关注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各小组积极讨论,拿出课前准备的资料卡互相学习,并派代表尝试表演自己组了解的民族节日特色。虽然刚开始同学们表演有些害羞,但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还是比较准确的表现了这些节日的特色,比如说,用手模仿孔雀头,扭秧歌等等。在欣赏绘画作品环节,因对一些作品表现内容时代背景不了解,有学生产生了疑问。幸好我提前做了准备,给学生们简单的阐述了历史知识和作品创作的背景。最后,让同学们在教材中选择一副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构图和色彩方面的评价。
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总体感知孩子对本国的传统文化缺乏,尤其是在中国传统节日方面。因为外来文化的熏陶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好多学生对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比自己国家本土节日了解的更多,更感兴趣。所以,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我会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教育,定期抽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从而让学生们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时,不忘自己的老本。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篇八
摘要:绘画学习中,只有对细节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形成敏锐的观察力,才能丰富大脑的储存,形成具体、精彩的联想,才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因此本文从绘画的细节入手,探讨在绘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部分和细节,以提高绘画的质量和美感。
关键词:绘画 细节 观察。
一、前言。
世界万物,都有其独特的外部特征与内部结构。同一个物体所呈现给世人的肯定是独一无二的一面,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与印象,正如文学作品中的《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它取决于人的观察力。看到了才容易想到,想到了才可能画到,眼中无物必然脑中无物,脑中无物必然手中无物。特别是初学绘画者,如何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表及里、由粗及细,真正能看到、想到、并合理准确、生动细致地表现,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看到细节。
绘画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从眼睛的观察到大脑的整理再到手的表现,缺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物体。而作为第一环节的“观察”——看,是构筑整个绘画“大厦”的基础。只有看到才能想到,只有想到才能画到。面对物体,我们往往是熟视无睹或者走马观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对于一个社会人无可厚非,但对于一个绘画者是绝对不行的。绘画学习过程中,有些人一出手就画得像,就有内容,而有些人却表现得很空泛,这不完全是天生的,这是从小形成的观察习惯使然。如果经过训练还是眼中无物、千人一面,那绘画这条路恐怕是很难走得通的。其实,观察的过程就是比较的过程,比到细微处也就看到了细微处,看到了内容的细致才能表现出内容的细致,俗话说:有的放矢。宋徽宗赵佶的绘画之所以精美绝伦,就来源于他的细微观察,在特别注重造型基础的今天,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笔者曾在上二年级的《加一加变一变》时,先出示一个可乐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看它像什么,如果再加上什么会更加生动。本以为这类问题谁都能回答,没想到一位女生也许因为紧张,一时答不上,只得垂头丧气的坐下。在接下来添画的环节,笔者又请这位女生当众试画,并微笑着鼓励她说:“还请你来试一试,老师相信你的想象一定会与众不同。”这一次,女生羞愧的表情变成了自信的神态,因为她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同学们的称赞,也收获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二、想到细节。
想到就是要用好脑子,用脑子带领眼睛去深入细致地观察,用脑子去分析比较,用脑子去归纳总结,用脑子去联想判断。绘画本身就是形象思维的产物,眼所看到的任何物体都要经过大脑的分析与判断,分析判断得准确到位,画面才可能生动合理,反之就不可能。只有通过细致观察,才能形成准确的概念,只有准确的概念,才能展开合理的联想,只有合理的联想,才能生动细致地表现。只能观察不能总结,满眼是菜,就形不成概念;只能看到不能想到,脑中无物,就展不开联想。绘画中面对的物体,不管是写生还是默写,只有想到了才能做到,只有想得细致才能做得细致。写生过程中因位置、光线、对象的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览无余,想到就更显重要。默写过程更是一个联想的过程,画其所思,画其所想,想得平淡必然平淡,想得深刻才可能深刻。现在的美术高考基本上都是默写,想不到就寸步难行,想不深刻就苍白空泛。
三、画到细节。
看到是想到的基础,想到是画到的前提,画到才是最终的目的。画到是手上工夫,是实实在在的基本功。能看到能想到而不能画到,是“眼高手低”,是基本功的欠缺,是因“量”的不足而致“质”的低下。看不到也想不到就不可能画到,硬想画到,只能是痴人说梦。画面的实质是内容,内容的实质是细节,只有充分、合理地表现出细节,才能真正明了绘画的真谛。细节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细节是恰如其分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画到整体效果,统一中浑然一体;画到激情时刻,挥洒间大气磅礴;画面点睛之笔,精微处妙笔生花。不过,细节的表现并不是俞细俞好,物极必反,处处都是细节就没有细节,要对细节进行梳理,正确判断何处当画何处不画,何处当实何处当虚,做到虚实有致,条理清晰,万不可陷入细节。
对细节的观察(看到)、联想(想到)、表现(画到)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对细节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丰富大脑的储存,才能形成具体、精彩的联想,才能准确生动地表现,也才能使眼、脑、手有机地结合。
四、结语。
细节,往往是成就一个人素质的最重要的东西。一位专家说过细节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实际水平,折射出美术家的美感和思想。绘画细节是闪光点,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是创作中的重难点和破解点。因此我们应关注细节,让美术世界开出更亮丽更绚烂的花朵。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篇九
摘要: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文化艺术的差异。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是各有自己文化体系和成熟技法的两大画种。本文从中西绘画中表达意象及色彩方面的异同、历史渊源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分别论述了二者的不同特色,并对其作出了深入的分析比较。
关键词:意象中西异同精神实质风格特征。
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是以阳爻阴爻配合而成的试图概括世间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符号,属于哲学范畴。绘画上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画中之“象”已不是卦象,而是抽象的符号或者具体可感的物象。
在人类艺术发萌之初,东西方艺术表现形式十分相似。中国诸多岩画与西班牙、法国等国的早期洞窟壁画都能找到共同点,在手法上都使用了“意象”“象征”,有意识地运用绘画符号记录社会活动场景。由于各自的历史原因,东西方艺术逐渐分道扬镳。西方科学发展导致了绘画艺术以解剖学、透视学、光学、色彩学、心理学为主的以写实主义为核心艺术的产生,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步产生出印象派、立体派等艺术画派。而在中国,受着伦理、哲学、宗教诸多的影响,绘画艺术步入了更高层面的意象主义轨道。
一
中国绘画艺术,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社会生活、文化氛围内产生、成长、壮大的独特艺术形式,其创作思路、形式是以意象为重要核心的形神兼备的表现艺术。不管中国历代的审美和绘画技术差异有多么大,中国绘画始终没有偏离意象的轨道。形象塑造的意象性,可以说是中国绘画最本质的要求。在构图上有散点透视之形,在意境上有气韵生动之说,从而产生“形神”关系之理,它在人物画上表现为身心的关系;在山水画上表现为天人的关系;在花鸟画上表现为物我的关系。以至所有中国画的传世佳作都能达到其他画种难以追求的空灵境界。
佳作诞生之前必有其雄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国的画家从儒释道中吸取大量精髓又从绘画作品中反映出来。孔子在《论语·雍儒》中言“作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把道德观念与自然景物的欣赏联系起来的说法,尤其对后世士大夫画家的审美思想产生极大影响。文人画家将这一观点发展为“仁作者乐山乐水”,后发展为“乐山水者必为仁作者”,从而为儒家既有山林隐逸思想而又并不排除其“仁智”的品德与情操找到了根据,为意象艺术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老子有言“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他的所谓“大象”,就是他作为“道”的别名,道就是自然之道,也就是从客观存在里综合得出的真理。一切思想意识与学术文化都渊源于客观存在,绘画艺术也包括在内。但“大象”毕竟涉及到客观存在的可闻之声、可视之象与自然之理。所以,他的所谓“大象”,当指客观世界上可视与不可视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抽象的也是概念的。所以,诗人就可“以意写象”,画家就可以“以形写神”。所以说“大象无形”,正是为中国文人画家作画重“意象”找到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类似的根据还有如“大巧若拙”等。谢赫的《古画品录》以六法的标准系统地评点绘画。谢赫将“气韵生动”推为六法之首,充分说明谢赫推崇“意象”在绘画中的地位。气韵就是顾恺之所说的神似,谢赫自己也称气韵为神韵。谢赫时代的绘画主要是肖像画和人物故事画,气韵的本义是因人物的精神气质而生动。后来,气韵生动的范围扩展到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的绘画,并且成为整个绘画艺术性的一种衡量标准,甚至笔墨效果也包括在内。同时,如果没有意象艺术的思潮存在,气韵生动的含义也很难得到发展。
意象艺术的特点是“立意造像”。在具象艺术中由于透视学的限制,光、形就是一切,一切都很符合形的要求。而意象造型中的“象”,不仅是形,而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藏有深刻的含意,是象中有意、意中生象,立象尽意。中国绘画的意象表现为“似与似不似之间”,目的是完成“不似之似似之”的一种作品的内在“神似”,这种“神似”仅仅只是绘画作品的一种表现与表象,一种画家的理念上的技法再现而已。要使作品内涵真正达到完美的“神”的境界,还需要画家注入自身内在的丰满的精神,以求“意”的最高境界。
传统上意象艺术的中国画,通常注重的是“身心”“天人”“物我”的.关系,而欠缺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所在。现代中国绘画正以宽容的姿态和更开阔的视野注视、吸收世界各国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中国的绘画必须蕴藏中国的人文哲学思想,必须注重博大空灵,必须注重民族文化精髓,必须努力通过学习和反思,不断体验生活,以画家独有的灵感去捕捉现代文明给予的启示,并坚持中国特色的艺术传统,不断总结,才能使当代中国画艺术在人类文明宝座中闪出灿烂的光芒。以中国第一代油画大师的风景画为例来说,李铁夫的求实、徐悲鸿的规矩、颜文的严谨、林风眠的随意、吴冠中的抒情等等也都各具特色。许多美术家都喜欢说,艺术中的民族情感和趣味对艺术家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不论艺术家自觉追求与否。
中国画技法的核心是笔墨,不讲究笔墨也就丢掉了中国画基本的艺术语言。南朝谢赫在“六法”中讲到“气韵生动”为笔墨的最高境界。笔墨有一定的独立审美因素,有抽象因素,但不是纯抽象,笔墨与表现形象有机结合,创造意象,正是中国画特色。西方绘画中讲究构成的方法,是从建筑中得到的启示,可以增强画面的整体感和力度,是笔墨所达不到的,也是中国画应吸取的积极因素。因此,将笔墨与制作相结合,就可以大大增强艺术感染力。中国画的笔墨处处都流淌着画家情感的轨迹,是情感的一种张扬。用线写形是中国人物画造型最主要的课题,即使是画人物小品的没骨法也要有以线造型的基础。“遗貌取神”“形神兼备”“传神”是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标准,特别是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更重主观表现和情感抒发。在笔墨运用中以“骨法用笔”为核心,强调书画同源、以书法入画,重在一个“写”字,而不是“描”,也不是“涂”。“写”——正是情感的张扬和心灵的轨迹,文人画将这种艺术实践的体会总结到相当高度。西方的许多现代绘画大师也是从东方艺术中悟到了这点。
二
西方油画的风格样式和技法语言多种多样,神采各异。如意大利的古典、德国的凝重、法国的优雅、西班牙的潇洒、英国的朦胧等等。因艺术家个人的艺术修养和性格爱好不同,画风及志趣也各有风貌。笔者以为要扩大绘画的外延可借助抽象艺术的表现形式。1942年在纽约古今汉美术馆举行“抽象艺术大师联展”的目录中有人写到:“抽象艺术的造形包含了艺术家的生活直觉,是不受具体外表约束的自由发挥。”抽象艺术的实质注重的是直觉与造形,是事物在人脑里的印象,通过色彩、线条的构成或即兴生成的艺术,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随机表现的艺术形式。如具有东方血统的康定斯基画了大量的以“构成”“即兴”为标题的抽象画,作品以丰富色彩唤起人们精神性的感受,以及富于音乐性的协调之感。
尽管抽象艺术最早源于中国,但西方抽象艺术与中国的抽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在理念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的抽象艺术主要表现在中国书法上,最早的汉字甲骨文、金文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举的缓急把象形的图画模式逐渐变为纯粹化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乐音来一样,发展其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轻重、疾涩、虚实、转折、顿挫、节奏、韵律等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中西艺术中各取所需。西画讲构图,国画讲经营位置;西画讲透视法(焦点透视),国画讲“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西画对色彩研究至广,国画对墨色研究至精;西画论刀法笔触,国画重骨法用笔,还独有“十八描”和各种皴法。从内容上看,西画风景提倡野外写生(如印象派),中国山水提倡“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如荆浩的“写生数万本”);同是对自然景观的真诚描绘,油画风景重光影色调,中国山水重形体结构;油画风景偏重从自然整体中挑选和割取局部(如取景框的运用),中国山水则偏重将局部腾挪和拼装整体(如“咫尺千里”的提法);油画风景擅绘实景是长处,下者易拘泥和呆板,中国山水擅绘大山大水是长处,下者易无序和空泛。
西方艺术语言和事物关系历史发展的重要观念,被引伸来解释西方现代派艺术,说明西方思想与艺术(文化)发展的一致性。西方现代新派艺术家所思考的是同一类的问题,艺术家们用不同方式——不同流派风格来处理“语言结构”与“意象结构”的关系,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哲学家和艺术家都生活在时代之中,都是特定的时代的“思考”。
西方绘画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造形表象”与“语言所指”的分离;一是“表象事实”和“表象联结之认定”的对应。前一个原则比较好懂,后一个原则相当难解。西方艺评家福柯说:“表象物”与用以表现这些“表象物”的手段(点、线、面、色彩等)之间要有一种对应关系,否则就不成其为“画”。如他提到的马格利特的《不是烟斗的烟斗》这幅画,是在一个貌似稳定的画架上,这幅在画架上的画,酷似教室里的黑板画,而这个画架的架子是不合比例的,似乎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但半空中却漂浮着一个大的、像幽灵似的烟斗。我们当然不可从这里就去揣测马格利特似乎要“画”出一个“永恒”的“烟斗”的“理念”或“意象”来,但却似乎很容易引起人们想到马格利特对早年“字”“画”游戏式的“分离”“游离”有一种积极的否定态度,当游离的“字”和游离的“画”“破碎”后,“无名”“无字”的“物象”仍然高悬,虽飘忽不定,“惚兮恍兮”,但仍清晰如“画”。其实这是马格利特常用的手法,以真实画面之间的独特的处理,来表现“现实”与“梦境”“实境”与“心境”“物象”与“意象”之间的沟通关系。以独特的手法来处理“画面”正是艺术家的技巧所在。
还有克利的画,力图在“形状”的结构中表现一种“符号”,同时又具有写的成分。这种“画”与“写”的结合,使得物象变形,不易辨认。克利以结构来使形象变化,不惜割裂、扭曲实际形象以显示这种结构。到了康定斯基那里这种思路的进一步发展,则干脆舍弃了任何具体的、可辨认的形象,成为“意象”的绘画和“非表象的”的绘画。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只有各种用以连接表象的手段:点、线、面、颜色,但却无“表象”的“事实”,而只有惚兮恍兮的“意象”存在,触动着每个观者的心灵。这样,康定斯基的画,就成了一种新型的“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本是一种“记号”,是“无形”之“形”,并无“实物”与其“对应”,为“无象”之“形”,从通常的绘画史角度来说,康定斯基的画是理智主义、科学主义的产物,它要表现的不是事物的表面形象,而是事物的“本质的结构”及“意象”。
抽象派绘画,如同其他的现代流派(达达派、立体派等等)一样,并不是要人们从绘画中“看”出“什么”,而是要人们从绘画中“读”出“什么”,“感受”到“什么”。超现实主义以梦境幻觉视象来表现“心象”,抽象派以抽象形式来表现艺术家对世界的理解。在这一点上来看,中西艺术之间似乎又是殊途同归,在“意象”的表达上又有了异曲同工之妙。
进入后现代文化情境以来,艺术无论是在观念、材料还是在技法、形式上均走向了多维的综合与多元的建构,那种单一的线性思维方式和孤立的艺术语言描述已逐步成为昨日黄花。目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东西方的联系日益密切,中西艺术(东西方)艺术之间进一步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创作意识及绘画风格会有越来越多的相同之处,而各个门类艺术之间也出现了融会贯通的局面,相互之间的门类划分也日渐模糊难辨,特别是在美术界出现了“大美术”的概念,各门类艺术之间、各国艺术之间的交流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葛鹏仁著《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
(美)威廉·弗莱明著,宋协立译《艺术与观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易英著《创造意义》,原载于《江苏画刊》,1994年。
(俄)康定斯基著,李政文编译《艺术中的精神》,云南人民出版社,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伸向远方的路、风景图片、认识各种透视现象,并在平时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透视现象(特殊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难点:
图片,(tu2pian4_)2b铅笔等。教学过程(jiao4xue2guo4cheng2):
一、欣赏。
1、出示数幅图片(风景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归纳透视现象:小结:(xiao3jie2_)近大远小。
2、思索: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外形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央,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徐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主点。通过主点的水平线叫视平线,通过主点的垂直线叫主点垂线,但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
3、出示摄影风景图片拼车是否合法。
生活中除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外,还有其他的透视现象,请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和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看看谁能有薪的发现。
师小结: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广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二、学生训练。
通过学生临摹写生作品,感受各种透视现象。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各种轻易犯的错误。(在此过程中逐一纠正,避免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犯这种错误)。
三、展评作业。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四、课后作业。
找一找校园中有透视现象的场景。或把自己家溜有这种现象的图片带过来,为下一堂课的写生做好准备。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篇十一
教材分析:
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从欣赏中,使学生知道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以及印象主义绘画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绘画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革新及重大意义。
本课要讲清楚各个派系的画家、作品的名称、观念和形态的共同点和差异是什么?并重点分析画面色与光的千变万化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使学生听后感到多而不繁,杂而不乱,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及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效果的艺术风格。
提高对西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美感。
教学重点:
认识并了解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与风格。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变化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对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讨论法、讲解法。
学习方法:
上网查资料法、总结法。
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浪漫主义以后,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就是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的画家们走出画室,直接面对自然进行绘画,他们热中于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和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他们不象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画家那样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受光学理论的启发,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验媒体,探索和表现它们在自然光下所呈现的微妙色彩变化。使得画面在色彩上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现代主义绘画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实物投影欣赏不同画派的作品及网上查找有关印象主义绘画的资料,请学生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教师最后总结引出正题。)。
二、讲授新课:
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马奈的作品。
《日出・印象》是描绘日出时在晨雾笼罩中的港口景象。该画表现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波生动的作画情绪,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的那种呆板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注重对光色效果的追求。
《酒吧侍女》色调明快而热烈。
以上两幅作品先请同学谈欣赏后对该作品的感受是什么?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是活波、生动、明快、热烈、注意光色的变化。
2、欣赏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教师介绍该画的背景及艺术风格和特点:该画描绘的是巴黎附近一个小岛上风和日丽的下午,人们在悠闲散步,垂钓,游玩的场面。画家采用笔触明确,色彩鲜明的点彩画法,在绘画艺术上注意纯粹形式的分析和探索,画面显得呆板而缺乏生气。
小结:新印象主义,实际上是印象主义画派的一个分支,它流行于188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一画派把印象主义绘画发展到了一个极端。他们主张绝对禁止在调色板上调和颜色,而只能以原色的小色点排列或交错在一起,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起调色作用,很像五彩缤纷的镶嵌画,有人称他们为“点彩派”。
3、欣赏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
[1] [2]。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篇十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0课《外国古代绘画撷英》。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教具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外国古代绘画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不同民族绘画的主要特点有基本的了解,并领会各民族绘画形式的差异及其与审美观念的联系;能够比较、分析外国古代绘画重要作品的风格、特点及时代特征,认识到外国古代绘画的丰富多彩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最终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
(二)重点。
通过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加深对外国古代绘画的了解,认识外国古代绘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三)难点。
领会古代不同民族绘画形式上的差异及其与现实生活、宗教,审美观念的联系。
讲授、演示、讨论。
(一)导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当我们徜徉在艺术长河中的时候,常常会被他们所倾倒。这些艺术珍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它们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直到今天,仍然继续带给我们无比的享受。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部分外国古代绘画精品。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三乐女》《草地上的圣母》《拉斐尔自画像》等,并作引导语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听讲,欣赏外国古代绘画作品,感受艺术之美,产生认识和欣赏的强烈动机,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
(二)人类早期的绘画。
人类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19世纪在欧洲南部发现的原始洞窟壁画,是人类早期绘画的杰出代表。大约产生于一万五千年至两万年前的原始洞窟壁画主要描绘的是野牛、野马、长毛象、驯鹿等形体巨大且行动迅速的动物,形象写实、生动概括、特征突出,体现了原始狩猎时代人类对动物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地表现。
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与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突出表现了人类早期的绘画水平。
教师活动:展示洞窟壁画,
提出问题:a、请同学们欣赏并辨认出画面中是哪种动物?b、它们在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从画中辨认动物形象,欣赏古人的绘画特点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总结出:人类早期绘画产生的年代,代表作品。
(三)古代埃及绘画。
古埃及绘画以附着于墓室墙体的壁画代表,与浮雕具有相同的艺术特征,表现内容主要为尘世生活和冥间“乐土”。追求来世和永生。绘画中的人物形象遵循古老而奇特的法则:人物的脸部为正侧面,眼睛为正面,胸部为正面,下肢为正侧面,画面中人物比例大小与其身份地位高低成正比。
古埃及绘画表现的是古埃及人观念中的事物形态,而不是视觉中物象的真实面貌。
同时古代各民族在艺术上的交流与融合,学生也应当有所认识。
教师活动:1、多媒体课件展示《三个乐女》及《宴乐图》。
学生活动:欣赏讨论并总结古代埃及绘画的古老法则以及古代两河,爱琴海等地区的绘画与古埃及壁画的联系。
师生共同总结出a、古代埃及绘画的古老法则,代表形式。从而得出古埃及绘画所表现的是意中之象,而非视中之象。而这种古老的法则的数千年的沿用,最终形成了独特而永恒的魅力。b、古代埃及绘画与两河,爱琴海等地区的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相近的特征,体现出古代各民族在艺术上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四)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欧洲绘画,分四部分讲解。
1、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绘画已经到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只是传世的较少。欧洲中世纪绘画主要是为基督教服务。
文艺复兴时期各类艺术空前发展奉希腊古典主义艺术为典范,崇尚科学、努力探索自然与生命的奥秘,将透视学解剖学等原理应用于绘画。当时,涌现出一大批卓有建树的绘画大师。
学生活动:观察欣赏展示图片。
2、欧洲绘画在经历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辉煌之后,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在优化题材的拓展和技艺的我那扇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7世纪佛兰德斯、荷兰、西班牙绘画成就卓著。这一时期的宗教画、历史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代表:鲁本斯、哈尔斯、伦勃朗、委拉斯凯兹。
学生活动:欣赏图画加深对鲁本斯、哈尔斯、伦勃朗、委拉斯凯兹的关注。
3、17、18实际的欧洲画坛上,西班牙绘画大放光彩代表人物有:委拉斯凯兹和哥雅。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纺织女》《1808年5月3日的枪杀》提示学生观察欣赏讨论两幅画的艺术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欣赏思考问题并踊跃回答问题。
4、18世纪末、19世纪欧洲画坛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法国画家最为令人瞩目,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画派各领风骚,名家名作,蔚为大观。
教师活动:a多媒体展示图片《自由引导人民》《三等车厢》b、提出问题:分析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和杜米埃的《三等车厢》分析比较说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绘画的差异。c、多媒体展示图片《马拉之死》《泉》《印象日出》《草地上的午餐》讲解知识点让学生领略19世纪法国绘画的不同风貌。
学生活动:a伴随图片展示欣赏法国绘画大师的作品。b完成相关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
(五)其它地区的绘画。
在世界绘画艺术的百花园中,印度的佛教石窟壁画、日本的浮世绘版画,波斯的细密画等也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散发出奇异的芬芳。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持莲花菩萨》《三美人图》使学生了解东西方绘画的基本面貌和不同的民族特色。
学生活动:伴随图片展示标记知识点。
(六)回顾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和比较、分析了外国古代绘画重要作品及其风格、特点和时代特征,认识到外国古代绘画的丰富性。人类早期的原始岩画到古埃及绘画,再到成就辉煌的欧洲绘画。说明了欧洲绘画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篇十三
本册教材共安排课文24篇,其中韵文5篇。大体上按内容分为6个单元。《蜗牛的奖杯》所在的单元为“哲理篇”,意在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课文学习,从中领悟到一些人生的哲理,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
《蜗牛的奖杯》是一篇寓言,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得意洋洋,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飞行能力的故事。
根据二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以及我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我会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是初读感知阶段,落实识字教学目标,书写部分生字,大体感知课文大意,激发阅读兴趣;第二课时是精读感悟阶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的寓意,完成课后练习4、5题;第三课时是有感情地朗读,表演故事阶段,书写部分生字,巩固生字词的学习。这里,我将谈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第一课时的教学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巩固生字词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和感情。
2.通过情境创设,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心理,理解文中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看图,展开想象,紧扣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在充分的体验中,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毕竟,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尚浅,他们可能更多关注于有趣的故事情节,忽视了文本的内涵。因此,“透过文字,感受蜗牛不同情况心理变化,从而理解寓意也是教学本课的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学中我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避免繁琐的分析或抽象地讲道理,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自读自悟,真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品味语言,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故事中的寓意。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图文对照、品评词句、展开想象、丰富文本“留白”、以读促悟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
学生将通过图文结合,品评词句,展开想象,互动交流,倾听诉说,在读中感悟,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设计分析。
围绕上面所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把这个教学过程分为了三大块:
第一板块:激发兴趣,复习导入。
在上课伊始,我就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神秘的礼物,你们想得到吗?”随即便出示“奖杯”图片,引导学生简短交流:在生活中什么情况时见过奖杯,奖杯象征着什么?接着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带来的奖杯是要奖励给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你想要得到这份荣誉吗?任何奖杯的取得都离不开努力。那就来回答奖杯后面藏着的题目吧。”在学生兴味盎然的时候紧接着多媒体出示文中的词语,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认读,并相机正音。然后听写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和词语,并且鼓励学生选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说一说课文的大意。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教师这样描述:蜗牛原本在空中自由飞翔,可是,现在它却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蜗牛的奖杯》。此时,教师板书课题。这样的环节既是对上一节课的总结,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板块:精读课文,情境体验。
1.品评词语,体会蜗牛翅膀的有力。
细读课文必须紧扣关键词语,在学习第一自然时,我将引导学生在朗读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重点品悟“自由一词,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自由”的含义,设计的问题是:你们知道怎么飞才能叫自由地飞翔呢?在生活中,你在什么时候可以自由地做什么事呢?以此来认识到蜗牛的翅膀有力,身体轻巧,飞行自如。在交流中,教师相机板书:自由地飞翔。
2.合理想象,感受蜗牛比赛中的轻松。
在感知蜗牛自由飞翔的基础上,再次出示在地上爬行的蜗牛图片,让学在对照中产生阅读期待:蜗牛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事情还得从一次飞行比赛说起。于是,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同时,对照文中的插图,想象比赛的场面,品读词语“遥遥领先、甩下、所有”,想象蜗牛在场上有哪些精彩的表现。在理解“遥遥领先”一词时,可以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用上“遥遥领先”说一句话。在此基础上,有层次地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接着,启发学生对获得飞行冠军奖杯的蜗牛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多媒体出示蜗牛夺冠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神态,想象:如果你是蜗牛,听了别人的话会怎么想?此处角色互换的设计就是给了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发散思维,怎么想就怎么说,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既是学习方法的渗透,也是理解文章的必须。
3.读读悟悟,体验蜗牛得奖后的得意。
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写了蜗牛获得冠军奖杯后自满自足守着奖杯,不思进取。学生先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弄清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事。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研讨:蜗牛得了奖杯以后是怎么做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要引导学生从词语所表达的准确、鲜明来体会课文的大意。通过“得意洋洋”一词启发学生想象蜗牛在获得奖杯以后骄傲自大、忘乎所以的神态。我设计了以下的句式训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蜗牛见了得意洋洋地说:。当小伙伴们请蜗牛一起,蜗牛。“得意洋洋”一词生动地概括了蜗牛夺冠后的表现,此处的句式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形象地感知蜗牛自大的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平台。
“成天”、“唯恐”、“生怕”等词语形象地刻画了蜗牛的心态。在理解“成天”一词时,可以根据已有经验,用换词法来理解。“唯恐”、“生怕”是一组近义词,区别上有一定难度,我准备结合具体环境,借助近义词的互换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启发学生思考比较:获得奖杯后的蜗牛第一件事是怕什么?第二件事又是怕什么呢?相比之下,它更怕什么?从而,让学生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辨析这两个词语的运用,体会语意大体相同而选用不用的词语表达,更显得准确、鲜明,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蜗牛从此不思进取,每时每刻都在想着炫耀自己,把荣誉看得很重很重的心态。在此基础上再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蜗牛骄傲自大、不思进取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会愈来愈清晰。通过词语“很大很重”一词还要启发学生体会,这不仅是奖杯本身很大很重,还是指在荣誉面前骄傲自大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从而阻碍了自己不断追求进步。
4.读读说说,领会蜗牛翅膀退化的原因。
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引导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说一说蜗牛最终变成了什么样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粘在、退化、变成、只能、爬行”等词语,体会蜗牛长期这样做,最终使自己从“在空中自由地飞翔”的昆虫变成了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的软体动物,从而深化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板书:慢慢地爬行。“退化”一词较难理解,我将借助图片,让学生对比蜗牛的变化,直观形象地感受蜗牛的翅膀从有到无,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三板块:总结延伸,明理升华。
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在精读课文以后,启发学生讨论:看到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说的过程就是学生提高认识的过程。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又要及时引导点拨,避免学生说不着边际的空话。学生可以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互相启发。在组织交流的时候,教师相机板书:骄傲自满会阻碍我们进步。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有关名言,让学生齐声朗读,进一步明理。随后,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今后在生活中取得荣誉时会怎么做。教师相机出示运动员们在赛场上不懈拼搏一次次捧起奖杯的图片,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声,升华学生的情感,总结课文: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得到奖状,得到奖品,也可能会得到奖杯,但是千万不能骄傲,不能像这只蜗牛一样让奖杯阻碍了自己前进。而应该让它成为激励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希望《蜗牛的奖杯》这个故事带给同学们的启示伴随我们成长,不断努力,追求进步!教师边说边完成奖杯的简笔画。
最后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展开思维,以老蜗牛的口吻给自己的孩子讲一讲这个关于奖杯的故事。为了给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一个阶梯,我还通过填空题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老蜗牛的话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复述,也是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此处的设计既给了学生一个尽情想象的空间,又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寓意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分析。
在本课的板书中我采用关键的词组抓住了蜗牛的变化,揭示了课文中的寓意。奖杯的简笔画贴合儿童心理特点,富有童趣,易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自由地飞翔慢慢地爬行。
骄傲自满会阻碍我们进步。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篇十四
一、活动名称:美术:小蜗牛找朋友(小班)。
二、活动目标:学习绘画小蜗牛。
三、活动准备:春天的大背景图一张,水彩笔、油画棒、黑板、粉笔。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背景图,老师讲述画面内容。
师:春天来了,红红的太阳照着大地,温暖的春风轻轻地吹着,小燕子自由自在地飞着,地上的小草变绿了,五颜六色的花都开了。
(二)、老师在大背景图上范画(边讲故事边画)。
(三)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
师:小蜗牛的朋友长得什么样呢?它和小蜗牛长得差不多,咱们来看看小蜗牛长得什么样?师:它身上背着重重的房子,圆圆的头,一对短触角,一对长触角,一张小嘴,还有弯弯的身体。
提问:小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幼儿回答,老师可出示实物,如没有实物,老师在黑板上范画)。
(四)幼儿在大背景图上绘画,老师巡回指导。
师:小蜗牛都等急了,咱们快来用画笔把它的朋友找出来,这样它们就能高高兴兴地在一起玩了。
(五)结束:小蜗牛看见这么多的好朋友,心里特别的高兴,来,咱们和小蜗牛一起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听音乐,做游戏)。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篇十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是小学一名音乐教师,很高兴能有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
今天,我执教的《蜗牛与黄鹂鸟》是一节课题研究课,也是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课。“十一五”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申请立项的子课题《在学科中渗透体验式德育》的课题研究。在各级教育科研专家的引领和同伴的互助下,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大胆探索,实践验证,构建了在音乐学科教学中“欣赏——解意——创编”教学模式,以此“六字”为基础框架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快乐体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呈现出既紧张又活泼、既严谨又宽松、既民主又和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景观,学生学的快乐,我也因此而教的幸福。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在教学整个过程中进行巧妙的创设以故事导入,通过教师生情并茂的讲述《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朗读歌词、模唱旋律、学唱歌曲、创编活动等环节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设计有两个意图:一是落实“四给四让”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二是通过互助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朗读环节中,通过分层次的让学生对蜗牛、黄鹂鸟的语言进行分析,运用不同的情绪来朗读歌词,使学生获得了审美愉悦的体验。学生在唱、听、看、演的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深刻感受蜗牛的这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从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永往直前的德育渗透。
在创编环节中,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一创编歌词;二创编舞蹈动作;三唱一唱;四打击乐伴奏,通过小组合作自创、自编、自演等各种新体验活动,固化其良好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上是“欣赏——解意——创编”六字教学模式在本课中教学的灵活运用,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篇十六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丰富的想象力比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可见,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无从谈起。低年级的学生头脑中充满了丰富的,这需要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和认同,本课教学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欲望,可以说全班有多少学生就会创作出多少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作业效果出人意料。学生在随意组成的图形中进行巧妙的添画,他们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的提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极积的创新意识,激励了儿童创造才能的发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线的变化,根据线随意变化产生的形状进行想象设计,添画上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形象。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尝试新的'绘画方式,以体现学生主体性为教学理念。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这是一节造型﹒表现课。新课程标准在本学习领域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游戏为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充分的展开联想、创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活动中,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1、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各种图形充分的展开想象,进行添加,完成一幅有趣的画。
2、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欣赏以及相互交流、启发,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多媒体课件、图画纸、水彩笔、黑色水笔。
一、组织教学。
提示学生准备上课,集中注意力,准备好学习用具。
二、讲授新课:1、游戏导入: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玩个绘画游戏,怎么样?(出示课题:绘画游戏)2、画线游戏。
教师:你来指挥,我老画,我一起来随意画一条。要连贯画满画面。(师生合作共同画一条简单的线条)3、想象练习:
教师:孩子们,我画的是什么?(上下左右翻转让学生联想像什么。)学生:汇报。(根据随意线条所组成的的图形,充分的展开想象)教师:教师生动形象的添画。(教师演示。通过示范,使学生明白如何添画。)4、研究探讨:
教师:孩子们,看原本简单的线条中,竟然藏着那么多的宝贝。如果我们把这条线画的在复杂些,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好么?让我们随意画一条线,要连贯的画满画面。(也可以闭上眼睛画)。
2、请大家也来快速的找并画出藏在你作品中的那些宝贝吧。学生:展开想象并把添画作品。
教师:下面请同桌互换作品。请帮你的同桌找一找,哪些他还不曾发现的宝贝。学生:互换作品后快速的展开想象把同桌不曾发现的宝贝添画出来。教师:巡视辅导。(即使纠正存在问题的学生作品,使学生明确画随意线条时应该把握处理好线条的疏密关系。)5、欣赏:
2、我们的画和大师的作品偶什么不同。(强调构图及色彩的把握)学生:汇报。
三、学生创作:教师:我觉得大家能创作出更漂亮的作品来,有信心么那下面就让我们开始一场精彩的“想象大比拼”。我们比一比谁能巧妙的利用随意线组成的图形,添加出最多,最生动有趣的形象。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教师辅导要点:
(1)随意形的疏密关系(2)添加内容是否生动(3)调整画面的整体感觉。
四、课堂欣赏、评述作品:1、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欣赏。
2、学生互相欣赏,简单说出自己的作品内容。3、教师评述优秀作业。
五、小结:
看,这些原本随意,甚至有些杂乱的线条,通过大家的联想、绘画,就变成了一幅幅漂亮的美术作品。难怪有人说:想象力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看来只要你敢想、敢做,就一定能收获更多的惊喜和成绩。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篇十七
【教材版本】。
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二年级下册。
【教材解读】。
寓言故事《蜗牛的奖杯》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的能力。课文可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写从前的蜗牛飞行本领高超,获得了冠军奖杯。第三自然段写蜗牛获得冠军奖杯后自满自足守着奖杯,不思进取。第四自然段写蜗牛因不再联系飞行,翅膀退化了,再也不能飞上天了。两幅插图中蜗牛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蜗牛的样子和神情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寓意的感悟。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语文实践中,实现心灵与文本的碰撞,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喜欢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抓住“自由、遥遥领先、得意洋洋、成天、勉强”等词语,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荣誉,把荣誉当成自己前进的动力。
3、借助看图等形式,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学生进行对话,在充分的体验中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教学重点】。
多读书,读好书,读中悟。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动物图片、奖杯图片。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件大家都喜欢的礼物。(出示奖杯图片)你喜欢奖杯吗?一起喜欢的读一读。如果这奖杯是奖给你的,你的心情会怎样?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学生自由说)。
有一只蜗牛也喜欢这奖杯呢。(出示蜗牛图)看看这只蜗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是呀,这只蜗牛背着重重的壳,慢慢地爬行,怎么会得到奖杯呢?你们想知道吗?
这堂课,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继续学习有意义的寓言故事——《蜗牛的奖杯》,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现在它们都排着队站在这里了,你还认识它吗?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
有力的翅膀坚硬的外壳。
甩下沉重。
遥遥领先慢慢地爬行。
指名读,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们都会读吗?好,我想请男生读了这边的词语,这边的请女同学一起读。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还记得,课文中说什么时候、谁、有一对怎样的翅膀?(很久以前,蜗牛有一对有力的翅膀。)。
二、情境体验,品味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蜗牛飞行图)我们一起来看,这就是蜗牛很久以前的样子,那时,它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飞起来可带劲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引读第一自然段,突出“有力”。
3、(以前的蜗牛凭着一对有力的翅膀,可以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它真是自由自在,开心极了!)多自由呀!你能读出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吗?再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来。
有一次,动物王国举行了一次飞行比赛,蜗牛在这次飞行比赛中可大出风头了。精彩的比赛马上就开始了。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快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书)。
2、板贴会意,理解“遥遥领先”:
刚才老师没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比赛,你们愿意给我介绍介绍吗?
哪些选手参加了比赛?学生说,老师板贴。还有其他昆虫参加比赛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读书真仔细!
再读课文,课文中用了两个词语给黑板上的图作了解释,你找到了吗?
小蜗牛比别人领先得多,没有人能赶上它,就叫“遥遥领先”,指导读词。
3、读好词语,再读句子,就会更精彩。指名读,男生齐读。
4、蜗牛凭着出色的飞行本领获得了冠军,还得到了让人羡慕不已的奖杯呢!
对于奖杯,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文中的小蜗牛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和同桌小朋友一块儿读第三自然段,用一个词来说说小蜗牛的表现。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桌读第三自然段,找词语。
2、出示“得意洋洋”。你仿佛看见了一只怎样的蜗牛?你能读出这种得意洋洋的感觉吗?指导朗读。
3、课文中也给我们介绍了蜗牛得意洋洋的样子。轻声地读读课文,用“xx”画出有关的句子。
交流:
出示:“蜗牛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
成天什么意思?你能给换个词吗?
出示: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
蜗牛心里会怎么想?
在这段话中有一对近义词,你找到了吗?(唯恐和生怕)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怕)。
对!那既然意思差不多,能不能把这两个词语调换一下呢?请你们轻轻地朗读这一段,边读边想。
那到底是能还是不能调换呢?我们来看:第一个惟恐也是怕的意思,那蜗牛怕什么呢?
(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取得冠军的奖杯)。
师:那蜗牛怕得第二件事情是什么呢?
(怕自己的奖杯被别人偷了去。)。
师:这两件事情,你认为蜗牛更怕什么呢?
(更害怕自己的奖杯被别人偷走。哦,我明白了:惟恐是有点怕,生怕是很害怕.生怕是更害怕,所以不能调换。)。
师:那我们读的时候,要把蜗牛又得意又害怕的心情给读出来,
试读,指名读。
蜗牛要让所有的人,包括看到比赛的人还有没有看到比赛的人都知道她是飞行冠军,目的是为了炫耀它的飞行本领。但是,它又担心别人把它的奖杯给偷了去,所以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晚上都睡在里面了。
可是这奖杯很大很重,蜗牛背上它,再也飞不动了。
这时,你想对蜗牛说什么?
被你们猜中了,蜗牛白奖天把杯背在身上,晚上睡在奖杯里,天长日久,蜗牛发生变化了,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自然段,感受一下蜗牛的变化。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黑板上词语。老师相信,你能找到这里藏的一个秘密。
有力的翅膀坚硬的外壳。
甩下沉重。
遥遥领先慢慢地爬行。
我们看,左边的词语是蜗牛原来的样子,多好呀!我们给它一个笑脸。右边的词语是蜗牛后来的样子,你们看了心里觉得怎样?(难受)(画上哭脸)。
你们看,蜗牛由于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到处炫耀,晚上又害怕被别人偷走,使得原来有力的翅膀没有了,奖杯却变成沉重的外壳,不能自由地飞翔,只能慢慢地爬行。
多可惜的蜗牛呀!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
三、总结。
如果蜗牛不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到处炫耀,而是苦练飞行的本领,那结果又会怎样?
是呀,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得到奖状,得到奖品,也可能得到奖杯,但是千万不能骄傲,不能像这只蜗牛一样让奖杯阻碍了自己前进,而应该让它成为激励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老师送大家两句话: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我们千万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四、作业。
这么好的故事,你想不想讲给别人听?想不想把它表演出来?课后,你可以讲给别人听,也可以找你的伙伴合作表演,还可以邀请老师观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37287.html】